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经济安全范文

关于经济安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经济安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经济安全

第1篇:关于经济安全范文

关键词:流通产业 经济安全 国际化 竞争力

产业安全的产生及基本内涵

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体系中,由于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以及独立民族国家经济利益的广泛存在,发展中国家在强大的发达国家面前,往往存在巨大的潜在产业安全问题,当一些不利因素对一国的产业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现实或潜在负面冲击、威胁或损害等影响时,就会引起该国的产业安全问题。

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国家用自己的资本控制本国产业发展的能力。一国产业抵御外来干扰或威胁并不断获得持续发展的状态,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本国产业的主导地位与竞争力,是一国产业综合素质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集中反映,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产业安全具有宏观战略性。产业安全关系到整个国计民生,关系到一个国家长远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因此,必须把产业安全战略纳入到国家宏观的发展战略中去。第二是产业安全具有层次性。一方面是指国民经济是由许多产业组成的,各产业在技术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容量、创新能力和政府支持政策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是指对于某一具体产业而言,在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就具有不同的安全程度。第三是产业安全具有关联性。研究产业安全问题,不能孤立地去分析,而是要采用系统的思维方式,一方面把产业安全与其外在环境因素(宏观经济形势、政治、文化和国际环境等)统一起来,在一个更大的、普遍联系的系统中去深入分析;另一方面分析某一产业安全问题,需要考察其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影响的机制,把所有相关产业都联系起来进行系统性分析。

正确认识流通产业经济安全问题

首先正确认识国际之间的经济竞争带来的产业安全问题。第一是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不平衡,而且差距比较大,在追求各自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发展的历程中,发达国家的发展肯定会产生负的外部性效应。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的发展会在某些方面建立在发展中国家利益损失的基础之上,一国的经济安全或产业安全问题就会发生。二是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也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形势。经济全球化是不可回避的必然趋势,我国要想加快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就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在经济方面,发达国家由于在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因此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及技术水平落后,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且使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安全受到挑战。比如我国自加入WTO以后,以沃尔玛、家乐福等一批国际一流的零售巨头企业进入我国市场,他们凭着规模化采购、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商业技术、成熟的经营业态、连锁化经营等优势蚕食我国零售市场。而我国在全国范围内的消费市场比较分散,在政府干预下形成的消费市场格局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国内零售企业规模较小,大的企业集团没有建立起来,和国外企业相比在资金、技术、规模等方面都处于竞争劣势地位。所以说我国流通产业目前发展受到一定威胁。

其次是国内因素导致的流通产业部门衰落。我国原有的一些流通产业部门现在确实衰落了,其中原因很复杂,但主要原因在国内,而并非外资造成,也很难用跨国公司控制我国产业的阴谋来解释。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我国批发企业的衰落。这里说的批发企业的衰落,不是批发职能的衰落,而是批发主要职能分散到不同的企业:生产环节有大型制造商,销售有大型或区域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或大型零售商采购中心,储运有第三方物流。究其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生产者自销扩大,零售商横向连锁,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外资批发进入。批发业几乎没有外资企业,这些行业的衰落与外资关系不大。二是我国原有的某些流通产业因赶不上新的需求结构变化而遭淘汰。三是从流通企业转型发展的背景看。从规模与效率角度,之前提的“三多一少”就是解决效率问题。城市商业规模变大,但是盈利能力不行。从城市与农村角度,城乡一体应该是常态,不该是危机时才谈城乡一体化的问题。从业态与技术角度,连锁的核心是物流,物流的基础是配送,而我国目前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我国的配送环节薄弱,制约了流通的发展。从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角度,我们长期忽视流通的社会作用,应该认识到搞活流通是增加就业和收入的重要途径。我国流通产业发展观念上的滞后主要是国内的原因。

正确认识流通产业过度开放面临的冲击和问题

2002年以来,我国零售业基本实现全面对外开放。外国零售企业在我国已经从进入期转向全面、快速的扩张期,无论实际开店数量还是计划开店数量都大大超过我国流通企业,并且单店规模也远大于我国企业,从目前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外资进入我国流通产业后带来了一定威胁。

首先是外国流通企业带来的冲击和压力。第一是外资零售企业在信息化优势、规模化优势、价格优势等方面对国内企业的冲击,发达国家的零售企业集团特别重视科技进步、商业技术创新和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充分整合流通产业的战略资源来提高效益,充分发挥流通产业的基础性、先导性、关联性的作用。第二是主导业态模式选择的冲击。外资零售企业避开我国百货店的传统竞争模式,选择了超级市场,以发挥他们的竞争优势。在超级市场的发展模式上,采取了大型综合超市,其市场目标就是首先发展超级市场的主导模式,以抢占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制高点。

其次是零售业过度开放带来的问题。我国零售业的对外开放一定要在我国法律范围内,如果零售业过度开放,首先是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零售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和特殊的地位,它可以通过采购渠道的布置控制市场命脉,并通过全球范围内构建市场体系,决定制造业的生产、价格等经济行为。同时零售业掌控大量现金,进而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所以说零售业在我国经济中起着控制市场、决定生产、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作用。如果外资企业控制了我国零售业的龙头企业,在该行业里处于相对垄断地位,这些外资企业不仅可以利用垄断定价侵蚀国民的利益,而且可以通过控制这些企业的研发活动,控制行业的关键技术,妨碍国家实施相应的产业政策,进而威胁经济安全。巴西、智利、阿根廷、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不到十年时间整个流通业就开放了,本国的流通企业基本上全部,流通领域完全被外国流通企业控制。如果零售业过度开放,会使我国零售业、流通领域、经济运行乃至政治安全承受巨大的动荡和冲击。

应对我国流通产业经济安全的对策

首先正确认识开放、发展与流通产业安全的辨证关系。看待此问题,我们必须用辩证的观点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正确分析,摆脱当前认识的误区。首先产业安全并不意味着现有产业不受任何外资带来的冲击,外资利用对国内流通产业冲击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看外资有没有达到威胁我国产业安全的程度。如果我国流通领域引进外资所占市场份额还不足以影响国民经济的命脉,还是应该通过开放来带动国内流通产业的发展,本土流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又可以有效防范国家的产业安全。所以我们尽可能尝试我国流通产业开放对经济安全影响度的测量,构建流通产业开放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的测评指标,来定量分析影响度,比如衡量是否对零售市场形成主导权的指标,即外资零售企业市场占有率;衡量是否对居民正常生活形成威胁的指标,即外资零售的顾客满意度指数。通过准确的测评之后才定性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度是否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前提是一定要明确在动态发展中我国界定产业安全的合理界线。但是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流通领域的外资在最具成长性的主流业态的超速扩张,已经产生了一些不良后果。我国自主渠道资源命脉遭到损坏,本土制造业被边缘化,内在流通业的就业遭遇挤出效应等为我国的经济安全埋下了隐患。还应该认识到流通产业过度开放可怕的不是外资对流通本身的损害,而是其通过逆向选择(即市场势力)来控制制造业。

其次是我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应对策略。一是宏观层面即国家层面,我国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流通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重视国内流通产业国际竞争实力的提升,重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流通产业结构的优化。为流通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必要的制度、技术、环境、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针对外资流通业快速扩张制定积极的反垄断政策,比如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粮食、石油等)流通,外资的进入要有深度和详细的界定,对于流通领域重点行业的并购重组问题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来处理。在推进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加快商业企业改革重组过程中,要处理好开放与共赢的关系,既要努力扩大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加快结构调整和重组改革,不断提升我国流通产业的规模和水平;又要在开放中保持自主和理性,要树立合作共赢的意识,在对外合作中保持自主态势。

二是在微观层面即企业层面,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化经营。企业追求规模经济和达到高于国内市场平均利润率的目标时,就应该坚持“走出去”的战略。第一步应该采取先易后难的国际化战略,国际化初期应该重点瞄准市场转轨的国家,先在亚、非、南美等地取得稳步发展积聚力量,然后再进军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市场。第二步是经营方式和业态的选择上,应该注重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资源融合,有鉴别的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经营模式,并在动态的环境中逐步进行调整适合外部市场竞争的环境。总之国际化推动我国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有利于带动我国商品的出口,巩固和扩大我国商品在国外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同时国际化也是零售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国际化能够开辟新的生存空间,能更快、更直接地培育和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再次是建立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互动机制,全面提升我国流通产业竞争力。第一是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政府应该大力推进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品市场开发、商品流通;从公共部门的创新活动到私人部门的创新活动,以及二者之间的创新合作等,政府都应该建立起相应的产业政策支持体系,以激励微观行为流通主体进行持续有效的技术创新,节约资源,降低流通成本,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二是提升流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是维护产业安全工作的根本,流通产业国际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中国流通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等形式,积极参与国外市场的竞争,但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流通技术创新与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互动进行的。技术创新促使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流通产业结构的优化产生积极的集成效应,逐步提升产业的竞争实力,可为流通产业走出去奠定坚实的基础。实证研究表明,产业的国际竞争实力提升能有效维护国家的产业安全。

参考文献:

1.黄国雄,王强.现代零售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徐从才.流通经济学:过程、组织、 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洪涛.中国流通产业改革30年―实践与理论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5.李悦.产业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刘根荣.流通产业竞争力理论体系研究.中国经济问题,2007(5)

第2篇:关于经济安全范文

【关键词】公路;安全管理;经济效益;关系

【中图分类号】U49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066(2016)14-0192-02

众所周知,工程项目成功与否,取决于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和安全。公路建设与养护同样要求施工的质量和安全保证,这也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基础性要求。安全管理公路,就是因地制宜地制定公路建设与养护的施工安全条例,完善制度,实现管理层面的系统性和先进性,制定施工紧急预案,以提高应对紧急施工问题的反应速度,保证工程能够有条不紊地按计划进行,在工期要求内保质保量竣工。与此同时,公路建设与养护的经济效益是不容忽视的,就目前的公路建设与养护工程状况来看,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长期都处在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之中,在实际工作中要兼顾二者、平衡发展,实属不易,需要谨慎处理。

1浅议公路安全管理

1.1公路安全管理概述

近年来,随着繁荣的市场经济稳健发展,社会对交通运输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公路交通是一种便捷的短途运输方式,也是一种安全系数相对较高的运输方式,对公路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公路建设与养护的施工安全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与其他工程相比,公路工程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复杂,气象条件也会因地域不同差异较大,施工过程常常遇见难以轻易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公路建设与养护,需要多工种的密切配合,也需要大量的施工材料;露天的工作环境也会影响到施工安全和进程,等等。这些都会危害到公路的安全性,因此在施工作业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要求,最大程度地规避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1.2公路安全管理措施

考虑到公路施工的危险性,以及公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要采取措施,加强公路管理,不断提高安全系统的可靠性。如何加强安全管理呢?第一步,就是要制定正确合理有效的管理规定,为了保证管理规定的科学性,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责任制原则、预防性原则、计划性原则、动态管理原则、奖惩原则、系统性原则以及效果性原则,这些也是公路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1]。在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规定,有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制定了科学的管理制度,还需要自觉遵守实行。从思想层面上来说,应该强化参与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文化建设,普及安全施工知识,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并定期举办安全施工演练,不断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设施层面上来说,施工单位应该定期维护、更新施工设备,做到在硬性技术要求上不留后患。我国的科学技术正处于迅猛发展之中,各种工程设备也应该借此东风,不断更新,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保障安全。但是,事物总有它的两面,高性能的设施的运行也更加复杂,只有保证了设备自身的安全,才能用它来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进而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要科学使用施工设备,避免因不当的操作造成的机械受损,避免危险操作造成的人员安全威胁,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安全的管理来预防和规避。但是,这项管理工作又需要多方配合,例如施工人员高度的自觉性和较高的工作素质,设备的先进程度以及合适的施工环境。

2浅议公路经济效益

公路经济效益分析是衡量公路工程的经济意义的一项重要指标。那么,如何分析经济效益呢?我国通常是利用经济净现值、经济内部收益和经济效益费用比这三大参数来分析经济效益的。通过这些量化的计算和统计,就能够很好地为公路建设收益提供分析数据。关于经济效益,大致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划分种类:依据效益发生后受益的范围,可二分为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依据效益作用的方式与效果,可二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依据效益表现的形态,可二分为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2]。经济效益的考察范围有方面,即运输成本降低的效益、运输时间节约的效益、运输事故减少的效益、运输里程缩短的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效益、提供就业机会的效益、治理环境污染的效益以及提高运输质量和信誉的效益[3]。我国公路工程和公路养护的经济效益具有诸多影响,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1)公路工程的利益相关部门很多,公路工程的经济效益直接关系到这些部门的效益,牵连之多,足见它的重要地位[4]。(2)公路工程和公路养护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有力促进者,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入活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了极大的力量。(3)公路运输是交通运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的经济效益也是运输系统的经济收益的其中一个部分。公路的效益提高,运输系统的整体效益也会随之得到提高。另外,公路工程也有它自身的独特意义。它作为国家的基础性工程,追求的是要实现地域间的通达,便捷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之上,还应该提高要求,利用公路积极主动地发展经济,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这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外部效益,它不为投资人所获,作用于普通民众,这同时也可以说是金钱无法衡量的无形效益。

3公路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

企业建设工程的目的,最终都会落到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上,这无可厚非,企业原本就是盈利性组织,公路施工单位当然也是如此。我们当然知道公路工程具有极高的危险系数,应该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施工安全,但也不能一味地自缚于安全保障之中,降低了经济效益。毕竟没有经济基础的支撑,任何工程都进行不下去,施工单位也无法长久发展。理想状态下,公路工程的安全管理的水平与经济效益的提高应该呈正比例关系,就是说安全管理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也能投入更多财力来加强安全管理。总之,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并非完全对立,不必牺牲一方去达成另一方。因此,施工企业在制定安全管理规范时,要总和考虑这两个方面,保证安全的同时,计算好成本及收益,控制好施工进程,使之调和统一。

3.1公路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从前文对安全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分析中来看,二者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在公路建设与养护的安全管理中,工程质量和人员安全都需要安全管理来保障,所以施工的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这是工程项目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些安全措施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无疑给了企业更重的成本负担。这样一来,加强安全管理,似乎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然而,当这些措施起到了预期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就能保证工程建设高质量地竣工。一旦投入使用,经济效益随之而来。反过来看,如果安全管理不过关,施工过程中隔三差五地因为安全事故而暂停施工,这样会使施工进程遭到严重的滞后,施工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后期收益也达不到预期。而且,为了处理这些时常发生的事故,工程成本会不断增加,远远超过加强安全管理的投入。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实施安全管理时,充分考虑成本投入,坚持适度的原则,把握住安全与效益之间的度,实现安全与效益的双赢[5]。

3.2公路安全管理中的经济效益

若要保证施工计划的顺利进行,按期完成施工进度,建设高质量的工程,就必须在公路的安全管理上下足功夫。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就应该根据公路建设与养护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安全管理规定,并采取相关措施。这样下来,施工过程就可以按照工程设计如期进行,企业对安全问题的重视也能提升企业形象,为企业带来无形利益,这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有深远的影响,而高质量地项目成果也能给企业带来立竿见影的有形利益。因此,完善的公路安全管理体系下的经济效益是有目共睹的。

3.3公路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统筹发展的措施

为了达到理想中的公路工程和公路养护状态,使公路的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和谐统一,就必须权衡双方,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并建立能有效预防紧急安全事故的应急措施。对于参与施工的人员,要定期展开培训,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保障技能。这些措施,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管理资源,还需要科学地对公路工程和公路养护的经济效益进行系统地评估,这样可以兼顾安全管理和经济效益,达到经济收益的最大化。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今我国的公路建设与养护中,还不能很好地达到理想状态,实现公路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的相辅相成,很大程度上,这两者一直都是矛盾着的对立统一。这种现状还有待我们逐步改善。因此,企业必须严肃对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妥善地处理安全问题,力争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燕.浅谈公路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4,22:112~113.

[2]刘承龙.浅谈公路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J].科技经济市场,2014,07:57~58.

[3]张春礼.公路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的研究[J].企业导报,2015(13):141~143.

[4]宁晓.浅谈公路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2,11(04):24~25.

第3篇:关于经济安全范文

摘要:机电设备在现代煤矿生产安全中正变得愈来愈重要,不仅涉及范围十分广,而且技术性很强。同时,因为煤矿生产条件与环节具有复杂性,这就为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有鉴于此,一定要大力强化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不断提高设备管理的水平。本文从健全煤矿机电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机电设备前期规范化管理工作等五个方面对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煤矿机电设备管理

煤矿的机电设备管理以煤矿的生产、经营与施工为基础,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对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管理,其目的就是要以最经济的费用来得到最好的投资成效。所以,一定要采取相关措施,保障机电设备始终处于较好的状态上,并持续改善与提高机电设备的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其效能,使产品质量与设备得到安全的运行,进而促进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一、健全煤矿机电设备管理规章制度

一是煤矿务必要制定出稳妥可行的机电设备管理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了防爆设备下井检验制、机电设备定期检查制、安全装置定期检查制、停电检修挂牌制等。同时,应当重点建立健全机电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制,机电设备使用与操作规程,机电设备的维修保养制度、机电设备现场管理制度及机电设备采购与验收制度等具体的规章制度。二是要采取贯彻实施机电设备使用和维修相互结合之原则,切实做到机电设备谁在使用,就由谁进行维护和管理,主要设备必须做到定人和定机,管理人员必须在参加培训之后凭上岗证进行操作。对于需要交接班的生产设备,操作人员一定要认真执行好交接班制度,并对大型设备进行安全运行的全面记录。三是建立大型机电设备的安装与验收管理规定。要进一步规范对大型机电设备从安装,到改造、大修,一直到验收管理等全方位的管理工作,注重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督,各机电设备的管理部门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拿出切实可行的机电设备安装与验收管理制度,并予以严格落实。

二、加强机电设备前期规范化管理工作

一是要严格进行设备选型,真正把好机电设备的选型关,所选用的设备一定要适宜于煤矿使用。二是要在管理上做到责任到人,从设备的购置、验收、建档、图纸资料保存与清点、安装、使用到维修、报废的全过程管理当中均应做到资料完整,责任落实到人。三是要严格把好安装质量关。对于主要设备与新型设备的验收、安装与使用,机电设备管理员应当参与到编制质量验收规程、操作办法与安装质量标准之中,要努力做到设备不合格不得出厂、设备不完好不准安装。在安装完之后应当由参与安装、使用、安全管理、设备管理等各个单位的人员都参与验收,在试运转之后再办理移交手续,这样才能真正投入使用。四是要强化技术档案的管理。应当建立起设备验收与交接建档等方面管理考核机制,必须将所有图纸资料、使用说明书及验验收报告等技术采取交由专职资料保管员妥善保管,使用与维修单位一旦需要,不得取走原件,只可另行复印。五是实施技术培训,特别是在进口设备管理上,应当组织开展关于该设备的技术讲座与培训,让涉及到的相关使用、维护与管理人员均能对设备有深入了解,掌握其技术性能与使用、维修及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三、注重机电设备的现场管理

要做好机电设备现场管理工作,就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发挥出机电管理部门在生产与管理中的双重作用,积极配合企业管理与安全监督部门做好设备检查考核工作,严格执行干部跟班上岗制度、设备维修制度等,让现场管理真正有章可循。二是要严格开展检查考核,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做到一个标准和一把尺子,从严把握考核关,让机电设备能够满负荷与高效益地运行,从而服务于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

四、落实机电设备的更新改造

机电设备的更新改造对于实现煤矿的装备现代化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为了确保机电设备能够切实满足煤矿安全生产之所需,应当以全员管理为基础上,做到修理、改造和更新等相互结合。要结合设备的大修与中修,积极运用新技术来改造老设备,从而不断提高设备的性能。可以在主提升机上运用动态智能监测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等,更新空压机断水保护装置的相关技术,比如运用真空磁力启动器与真空开关等等。为了进行比较,可以运用设备成本的现值比较法以实施设备的大修与改造,从而有助于管理层作出科学决策。

五、提升机电设备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要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重要作用。要想管好、用好与维护好机电设备,一定要建立起一支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队伍,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先进设备所具有的优势。应当高度尊重与保护机电设备技术人才,对于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应当予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通过开展定期或者不定期培训,让机电管理与维护人员更加熟悉操作规程与设备性能、原理,从而能够更为轻松自如地进行设备管理与故障处理。

六、结 语

总之,机电设备管理是煤矿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之一,直接关系到安全生产,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渐渐,煤矿企业的机电设备管理一定要注重细节,从基础工作抓起,不断提高机电设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并以经济杠杆为基础落实煤矿的机电管理工作,从而努力消灭事故隐患,保障煤矿机电系统的安全与可靠,促进企业实现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槐.浅述煤矿机电设备管理[J].煤矿支护.2007.(4).

第4篇:关于经济安全范文

[关键词]煤矿安全事故;成因分析;预警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TD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123-01

煤炭产业作为我国的能源支柱性产业之一,目前在我国的能源资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能源发掘并且大范围投入使用之前,能源消耗仍然是以煤炭为主。随着煤炭产能的不断提升及挖掘深度的增加,安全问题变得尤为突出。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加之煤矿企业生产作业环境的特殊性,生产过程中潜在着比一般行业更大的危险性和不安全因素,作为煤矿生产的工人,都存在不可避免的风险。在安全管理的新常态下,做好煤矿安全事故的成因分析和预警管理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煤矿安全事故的成因分析

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总是让我们提心吊胆并且心有余悸,分析煤矿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对我们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比较重要的。导致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本质原因

煤矿安全事故产生的本质原因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这是导致事故最本质的原因。要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就要从本质原因抓起。

(二)间接原因

煤矿安全事故的间接原因主要有信息的缺陷,安全生产中费用投入不足和管理的缺陷,机制不完善,组织不健全,未达到预期的标准和要求,导致了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直接原因

煤矿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主要有设备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状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和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这种原因的两两结合直接导致了事故的发生。煤矿企业的内部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比如说地质条件、生产作业过于集中、煤岩性质、通风不畅等问题都会直接导致事故的频繁发生。

二、煤矿安全预警管理的思路

在信息时代,预警管理将主要依靠计算机主控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动的监测,预防和分析事故的发生。加强安全管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主要保障,安全预警管理是我国煤炭工作发展的主要内在要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风险管理。

我们要彻底解决煤炭企业安全预防缺位的不足,不要总是在事故发生之后才去总结事故发生的原因,要做到防患于未然,改变煤矿对安全事故的被动局面。

煤矿企业在充分认识和分析了产生事故的本质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之后,从这三个层次入手,形成企业的自我安全预警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提高安全管理的执行能力,摆脱形式主义,注重实际的落实问题。

三、煤矿安全预警管理的原理

(一)预警的基本原理

预警管理的基本思想与原理是建立在系统非优理论和系统控制论基础上的。控制系统的基本流程是控制主体在获得、加工以及使用信息的前提上,使得被控制的客体的动作符合控制主体目标的过程。要依据控制活动不同的重点,分为预先控制、实时控制和反馈控制三种类型。

预警管理实质上也是一个控制的过程,为了能够保证最终目的的实现和目标的实施,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来衡量计划的完成情况并及时纠正计划执行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控制过程。预警管理人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依照预警目标来确定不同预警监测指标以及检测指标的标准,依据这些标准收集监控信息,同时建立反馈机制。

(二)安全预警的方法

安全预警的方法及范围非常广泛,主要有基于层次分析的预警方法,基于模糊数学的预警方法,基于神经网络的预警方法,在预测上也主要有时间序列预测和回归预测。

经济预警方法中主要有景气指数法,ARCH预警方法。预警指标处理的方法主要是层次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

景气指数法是通过运用经济变量之间的时差关系来表明景气的动向,通过构建或合成指数来达到监测预警经济运行情况的目标。

ARCH预警方法是经济计量模型预警方法,可以计算出时间序列随时间变异的条件方差,根据其特性来确定警限情况,从而使预警的结果能够真实地再现和反应实际的经济运行状况。

层次分析法是一类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常用来处理多目标的决策问题。

(三)预警的管理过程

预警从逻辑上一般包括四个阶段:明确警义,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和预报警度。

明确警义一般指的是明确预警的对象,寻找警源就是寻找警情发生的根本原因,分析警兆主要是分析警源的产生到警情爆发之前的征兆,预报警度是人们结合经验方法、专家方法分析警兆以及报警区间的预测警情发生的程度。

(四)预警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预警的发展趋势中,从经济预警转向非经济预警。经济预警的研究重点在预警指标的设计和预测方法的使用,经济预警的可量化指标高,研究方位比较广泛。非经济预警侧重于自然灾害的预警,研究重点在于预警指标的设计和预警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预警管理的研究将会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构建成为更加完善的预警信息系统,领域将也会进一步拓宽,并为之出现更为准确和科学的方法。同时,在预警中出现的很多缺陷型问题需要我们改进,总结经验改正不足之处,让预警机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煤矿安全预警管理系统的构建

(一)煤矿安全管理系统的内涵

煤矿安全预警管理,是指煤矿安全管理机构通过运用逻辑推理和科学的方法针对预警对象进行日常监测,在监测的基础上预见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约束的条件及其蔓延的趋势,将确切的警示信息发送给工作人员,使有关单位事先了解到事态发展并且提前做出预防的措施,排除隐患并使其恢复到正常的安全的状态。

(二)煤矿安全预警管理系统的功能

煤矿安全管理系统的功能有:收集各类环境参数等相关信息,实现实时数据的报警;能够将实时数据传输给各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历史数据的查询和安全情况的分析等;结合科学的监测数据,将其与临界值进行比较,对超出正常标准的事件进行紧急预警;提示报警信息,显示警源位置所在;确定潜在的事故隐患,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排除安全隐患。

(三)煤矿安全预警管理系统的组成

煤矿安全预警管理系统主要有三个模块组成:实现数据传输与收集,结合系统功能的模块和方法库等监测、识别、诊断和评价危险源因素,实施危险的动态和预警管理问题。通过功能层实现预警管理的总体功能。

小结:以上就是关于煤矿安全事故的成因分析以及预警管理研究的一些问题和处理机制以及方法。主要是采用一种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煤矿企业的安全问题以及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改变煤矿企业在安全问题的被动局面,能够增强对潜在的危险因素的控制能力,解决缺位不足的缺陷和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对安全预警的设计过程、原理和构建,提出了关于预防煤矿安全事故的方法。煤炭产业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在为煤炭产业铺路的过程中,也为国家解决了安全方面的问题,一举两得。关注煤矿安全,要从我们自身做起,做好监督工作,才能彻底的建立好预警机制,保护自己的安全和财产。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煤矿的安全机制也将逐步完善。

第5篇:关于经济安全范文

【关键词】国家安全;国家经济安全;经济竞争优势

一、问题的引出

1943年,美国报纸专栏作家李普曼首次提出“国家安全”这一概念。传统上,对安全构成威胁的主要因素为宗教冲突、民族矛盾、领土纷争等。随着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安全观也发生很大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理解,国家安全主要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外交安全等五个层面。在冷战期间,国家的安全观主要体现在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两个层面,而其他安全层面均从属并服务于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冷战结束后,国家安全战略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使经济因素成为影响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更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支柱。由于各种壁垒的设立,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日益加剧和频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国经济的发展。为此,世界各国先后调整国家安全战略,并将国家经济安全战略至于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位置,如,俄罗斯于1996年第一次明确提出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并在《国家经济安全战略》中强调“保障国家安全应把保障经济安全放在第一位”。

近些年来,各种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尤其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09年希腊债务危机并逐渐扩大,使世界各国重新考虑国家经济安全状况。2011年5月,美国债务违约危机更是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恐慌,这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安全状况。然而,国家经济安全的外在表现就是国家经济竞争优势,因此,这些危机也给各国国家经济竞争优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正是基于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竞争优势之间存在这样的内在联系,文章将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相关研究现状

早期,很多学者对国家经济安全就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理解。例如,西方政治学者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一国经济强权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军事学者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指维护一国的经济免受外部因素的侵害;而有些经济学者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一种经济竞争力及由其带来的相应的国际政治地位和能力[1]。但到目前为止,“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仍然没有得到统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学术界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解和研究有了很多新的进展。在国外,Neu et al.(1994)对“经济安全”有两重理解:第一,经济安全是使一国面临可能威胁或妨碍其经济利益的事件、事态发展或行动时能够保护那些经济利益;第二,经济安全赋予一国塑造符合自身利益的国家经济环境的能力。[2]Richards(2009)研究了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融合,并认为测量真实的经济安全水平,需要运用经济物理学的相关知识。[3]Pankov(2011)探讨了2008-2010世界经济危机形势下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际经济安全问题。[4]在国内,卢林(1990)将定义“国家经济安全”为:维持公认的经济生活水准和确保本国资本对影响国计民生的国内重要经济部门的控制。[5]赵英等(1994)认为,应该根据国家经济安全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来定义“国家经济安全”: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国家经济抵御国内外各种干扰、威胁、侵袭的能力以及国家经济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6]聂富强(2005)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国家经济整体处于不受各种因素尤其是外部因素的冲击,即使受到冲击也能保持经济利益不受重大损害的状态,维护这种状态的能力及其所获取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安全。[7]此外,叶卫平(2008)认为,国家经济安全不是指各个产业安全和区域经济安全的简单累积,而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战略利益的无风险或低风险的状态,表现为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没有受到严重损害,使得经济危机的风险因素处于可以控制的状态。[8]顾海兵和张一弓(2010)剖析了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在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性,并得出我国经济安全战略的内容和形式。[9]叶卫平(2011)分析了维护经济安全对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且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怎样发展经济及如何保障经济安全进行了论证,并认为经济安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10] 张汉林和魏磊(2011)从九个方面构建中国经济安全量度体系,以反映中国经济安全的整体状况,并通过评估和判断经济安全所面临的局部问题,提供可量化的决策依据。[11]

作为国家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经济竞争优势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外在表现。因而,如何通过增强国家经济竞争优势来提升国家经济安全水平,就成为研究的关键。在国外,Aleshchenko and Nedelea(2008)研究了开放市场条件下俄罗斯的国家经济竞争优势,并认为,在当前基于低技术再分配产品阶段,俄罗斯的经济竞争力将继续由于策略性价格因素的存在而得以维持。[12]Macerinskiene and Sakhanova(2011)从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方面研究了哈萨克斯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经济竞争力,并认为哈萨克斯坦具有经济竞争优势是由于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13]Azarov(2012)强调,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乌克兰必须充分调动其国家经济竞争优势。[14]在国内,林子铭(1992)提出从管理教育层面来建立国家经济竞争优势[15];章玉贵(2010)提出在结构升级与战略转型中构筑中国经济竞争优势,从而提升国家竞争力。[16]秦嗣毅和胡根华(2011,2012)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视角研究了中国经济竞争优势状况,并对比分析了中国与美国、日本基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国家经济竞争优势。[17]-[18]

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一直受到关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鲜有文献阐述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竞争之间的联系。基于此,文章进一步探讨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竞争优势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以提升国家经济竞争优势,从而提高国家经济安全水平。

三、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竞争优势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首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一国国家安全水平就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安全水平。因而,提高国家经济安全水平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首要任务。由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外在表现是国家经济竞争优势,因此,提高国家经济安全水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稳定的状况,就为增强国家经济竞争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相对较为抽象的概念,它首先应该表现为一种经济的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就表现为经济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在当今世界的开放形势下,各种竞争逐渐加剧并愈演愈烈,这使得增强经济竞争优势就成为各国竞争与合作中的首要战略。一般情况下,如果国家经济安全水平越高,状况良好且稳定,经济免疫力越强,且风险防御能力也较强,那么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就越强,其经济竞争优势也会越强;然而,如果国家经济安全水平较低,状况欠佳且不稳定,经济免疫力较弱,且难以抵御外界不利因素的冲击,那么该国的经济就会失去竞争力,也就无法获得经济竞争优势。

国家经济安全是能够使一国经济处在一个持续、健康发展的运行状态,而这一良好的经济运行状态又需要国家在经济上获取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一国国家经济安全程度越高,其经济竞争优势就越容易获得,其水平也会越高。当一国经济处于安全状态时,经济就能够获得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这有利于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当一国经济处于不安全状态时,有利于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因素不能得到有效地发挥,从而妨碍或阻止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因此,一国应该通过维护其经济安全水平来提高经济竞争力水平,进而增强国家经济竞争优势。

国家经济安全是能够使一国经济在整体上抵御外部风险。影响一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主要来源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因而国家经济所面临的风险有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其中,内部风险主要包括国家经济制度、三大产业结构与政策、金融、科技、战略性自然资源等等。就这些内部风险如何影响国家经济安全方面,许多学者和实务者都作过很多详细的阐述。就外部风险的来源,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在世界经济方面,各种危机的频繁爆发,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动力不足,这严重影响了一国的经济运行状态;在国际合作关系方面,如果一国在政治和军事关系等方面不能处理妥当,将会影响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冲击。因此,一国经济必须能够有效地防范、抵御这些风险,才能提升国家经济安全状况,进而提高经济竞争优势。

我们认为,国家经济竞争优势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竞争与合作进程中,一国(或地区)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实力及获取更多经济利益、更有利国际经济地位的能力。因此,一国经济竞争优势越强,经济实力越强,就能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也能够获取更有利的国际经济地位;反之亦然。实际上,国家经济安全是一国经济竞争优势的综合反映,而这一优势又体现在经济竞争力上。如果经济竞争力越强,经济越具有竞争优势,那么国家经济安全水平也就越高;反之亦然。因此,对经济竞争力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就应该提高其绝对规模水平和相对质量水平;而对经济竞争力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则应该采取有利的措施来减少或消除,从而减少它们对经济竞争力的负面影响,并使国家经济竞争力朝增强的方向发展。正是基于此,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考虑如何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提高国家经济安全水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稳定状态。

综上所述,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竞争优势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即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即国家经济安全能够提升国家经济竞争优势,而后者又能够促进前者的提高。实际上,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竞争优势是经济竞争过程的内在表现形式与外在表现形式,而这两种表现形式具有一致性。

四、政策建议

第一,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与区域合作,获取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从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减少外部风险的不利影响。同时,积极利用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安全。

第二,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推动经济高效运行。同时,完善与国家经济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国家经济竞争优势的增强提供保障。

第三,建立科学的投融资机制,增加人民币汇率波动性,避免“热钱”给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同时,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科技创新力度,为经济提供可持续增长的驱动力。

第四,开展技术合作、技术互换,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新能源,来发展低碳经济,抢占全球新一轮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第五,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大力发展民主政治。加强政治互访、增进政治互信,促进政治安全,为国家经济竞争优势提供良好的国内外政治环境。

第六,加强军事交流,扩大军事合作,加大国防与军队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提升国家核威慑的力量,以增强国家的军事安全,为国家经济竞争的提升提供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Robert Gilp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2]Neu C.R., New C.R. and Wolf, C. Jr. The Economic Dimensions of National Security [M].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California, 1994.

[3]Richards, James G. Economic Security and National Security: Interaction and Synthesis [J]. Strategic Studies Quarterly, 2009, 3(3):8-49.

[4]Pankov, V. Economic Security: Essence and Manifestations [J].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11, 57(1):192-202.

[5]卢林.经济安全问题的性质、发展及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 1990, (7):39-44.

[6]赵英,胥和平,邢国仁.中国经济面临的危险——国家经济安全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

[7]聂富强.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预警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8]叶卫平.国家经济安全的三个重要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研究, 2008,(11):35-40.

[9]顾海兵,张一弓.后30年: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总体研究[J].经济学动态, 2010, (1):10-14.

[10]叶卫平.论经济安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J].研究, 2011, (2):56-60.

[11]张汉林,魏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安全量度体系构建[J].世界经济研究, 2011, (1):8-13, 87.

[12]Aleshchenko, V., Nedelea, A.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under Conditions of Open Markets [J]. The Annals of the “Stefan cel Mare” University of Suceava, Fascicle of the 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8, 8(1):17-21.

[13]Macerinskiene, I., Sakhanova, G. National Economy Competitiveness of Kazakhstan Republic [J]. Inzinerine Ekonomika-Engineering Economics, 2011, 22(3):292-299.

[14]Azarov, M. Premier says it is necessary to mobiliz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national economy. (2012-02-16) / [2012-03-30]. nrcu.gov.ua/index.php?id=148&listid=164269.

[15]林子铭.以管理教育来建立国家经济竞争优势——中国所面临的战略问题(代序)[J].管理工程学报, 1992, 6(5):2-5.

[16]章玉贵.在战略转型中构筑中国经济竞争优势[J].经济视角, 2010, (1):10-11.

第6篇:关于经济安全范文

关键词:安全经济学 民航机场 安全生产 经济效益

什么是安全?笼统地讲,“安全”表示“免于危险”或“没有危险”的状态。国际民航组织《安全管理手册SMM》对安全有明确的定义:安全是一种状态,即通过持续的危险识别和风险管理过程,将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风险降低至并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或以下。

什么是经济?“经济”一词,在中国古代是指经世济民、治理国家,大略相法于现在所讲的“政治”。而本文所讲的“经济”,是侧重他的另一层含义――节俭。局限在企业,说小点,指家计管理;说大点,是现代企业的管理。而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经济学往往研究的是企业的各种经济关系、经济活动,以及如何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选择合适的行为进行经济分析,达到有限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

安全经济学就是从经济的角度研究安全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如何在有限的安全投入下,获得最大的安全,以及如何在满足同样安全标准的条件下,花费最小的安全投入和消耗。从经济学的角度,合理投入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最少的资金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由于民航的行业性质决定了安全的极端重要性,而如何处理好安全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近年来被许多民航业内专家学者所关注。就此问题,笔者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正确理解安全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机场,作为民航运输高风险行业运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安全生产对经济发展尤为重要。机场如果发生安全事故,尤其是涉航安全事故或不安全事件,对机场的影响非常之大,损失也非常之大,不仅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隐性的声誉以及后续损失短期内是难以估量的。例如,2010年8月24日的“伊春空难”,由于伊春机场的安全投入严重不足,硬件和软件还没有真正达到国家和行业标准,一次造成的空难事故就使得该机场、乃至国内所有机场,甚至整个民航行业在短时间内都一蹶不振。一个运营即将满一年的支线机场,和一条开通还不到半个月的支线航线,使得保持了2102天的中国民航安全飞行纪录戛然而止,后果不可以说不惨痛。而反过来说,搞好安全生产所产生的也往往是隐性效益,不像普通的投资那样直接反映在产品数量增加和产品质量上,而是体现在机场的长期发展和远景规划上。而要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就必须增加安全投入,也必须以经济发展作为后盾。

二、正确处理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中需要平衡的天平两端。安全投入过大,企业负担太重,经济效益无从谈起,天平就会倾斜;而过多的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安全,那企业的发展绝对是暂时的,这种做法更加不可取。因为,安全生产本来就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安全更是民航的生命所在,如果生产都不安全,机场缺乏维系之命脉,那还何谈效益?

三、懂得安全能给企业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

安全经济学研究认为,安全的效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评价:一、安全管理可以通过防损(如:预防事故发生、事故预警等)、减损(减少事故经济损失、减少人员伤亡、减少职业病负担、减少环境危害等等)而直接产生经济利益,因为事故造成的损失最终会体现在生产成本方面;二、安全的增值效益。安全管理在维持生产正常运行的过程中,保障了生产力的诸因素,调节了生产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保护和激发了劳动者的创造力,从而间接地发挥了社会效益的增值作用。三、特殊行业的“隐性”效益。民航作为“高科技”、“高风险”、“高投入”的三高行业,而民用机场不仅仅是单纯的一个企业,还担负着国家公共设施和国防保障的重要角色,持续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无疑会带来声誉效益、信誉效益以及后续随之而来的规模效益。

四、如何从经济学角度看待安全投入

谈到安全投入,很多人都认为只要增加安全投入就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减少了收入和利润。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对安全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并不能像普通的投资那样能直接立竿见影地反映出来,而是体现在生产的全过程或者后续的过程中。安全投入的直接结果是,民航机场不发生航空事故或事故征候,或是减少发生不安全事件以及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而这个结果是企业保证正常运行和取得良好效益的必要条件。从经济的角度看,如果安全生产做好了,企业效益就有保证,企业就有发展,员工就有生活。反之,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和浪费,甚至危及生存。

总之,任何矛盾的事物都可以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安全投入也并非越大越好。合理的安全投入可以与经济效益成正比增长,如果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变成无谓的浪费。因此,对安全的投入机场应该有个详细的预算,力争使用合理的安全投入,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检查等机制对机场的安全投入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检查。

如何平衡好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这个天平是机场发展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民航行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也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机场主业和辅业两条腿走路的模式,对安全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如何走得又好又稳,实现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共赢,这是每一位对此有兴趣的人都需要长期思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梅强.企业安全经济投入与安全效益产出的平衡研究[J].商业时代,2010

[2]姚庆国,黄渝祥.安全经济学基本问题综述.2006;12

[3]李红霞.企业安全经济分析与决策.2006

第7篇:关于经济安全范文

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化工行业及相关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也愈发迅速。各种化学品,包括医药品、化学肥料、塑料、化妆品和食物添加剂等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化学品的生产和使用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物质生活,对提高人类的生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是不少化学品是有害有毒的,有些化学品可能会致癌、致突变,造成出生缺陷和损伤免疫系统。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已经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国际性问题之一[1]。

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是世界各国政府面对的重大挑战,而对化学品安全的风险评价就显得更加迫切。怎样评价化学品从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到废弃的过程中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在环境中的累积转化周期,是本研究的重点所在。

1.2 当前化学品的安全监管模式

1.2.1 “十二一”监管模式运行步骤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2006年9月2日的第8号总局令《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以下简称8号令),是抓好危化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的法律依据,对预防危化品事故,保障企业安全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十二一” 监管模式是根据8号令的规定要求,针对危化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十步程序” 内容的实现,重点组织专家对编制的危化品建设项目“二报告一专篇”进行严格的“二审一验”认定监管(简称“十二一”监管模式)。

1.2.2 建立新型的化学品环境安全监管模式

根据以上的“十二一” 监管模式可以看出,化学品在整个生产使用过程中,其安全隐患受到了国家的极大地重视,但是,其安全的管理必然离不开化学品对环境对人类对社会的影响。因此,在化学品的安全监管当中,应该融入对化学品评价部分,确保化学品安全生产使用的同时,也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环境造成零伤害,这就需要建立“责任关怀”的化学品环境安全监管模式。

1.3 建立“责任关怀”化学品安全监管模式

1.3.1 “责任关怀”的概念以及发展

责任关怀六大主题:污染防治、产品监管、工艺安全,运输安全,职业健康,应急响应。六大主题很好地体现了责任关怀的理念。以前的环保理念只停留在治理最后污染物的阶段,只有出现了问题我们才想到要去解决问题,而六大主题的作用就是防止问题的发生。无论在化学品的生产、运输、使用、处置的过程中,都对化学品进行严格的监管,防止其在任何一个环节泄漏出来威胁人类和环境的健康。

“责任关怀”(Responsible Care)是全球化学工业自发性的就健康安全及环境(HSE)等方面不断改善绩效的行为,是化工行业专有的自愿性行动。该行动旨在改善各化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健康安全及环境表现,提高当地社区对化工行业的认识和参与水平。

1.3.2 中国发展“责任关怀”监管模式的必要性

1.3.2.1 环境安全对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环境安全对中国国家利益的损伤是全面而深远的。

(1)对中国经济利益的损伤

a.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随着工业的发展,我国的环境危机也越来越突出。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般占国民经济总产值l%一9%,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有关专家估算,中国每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6100亿人民币。我国每年要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经费用于环境保护,大约占GDP的2%左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相当突出,进一步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b.因为污染导致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我国自然资源短缺状况十分严重,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其雪上加霜。黄河四支流“有水皆污”,许多河段水质已不适合农业灌溉。我国600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1200亿元。随着用水量增加,有的专家估计,我国年缺水量现在60亿立方米,水资源安全问题可能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同时,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问题也非常严重。

c.环境安全问题成为影响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中国产品屡遭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2003年,我国约有100多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绿色壁垒的存在给我国出口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但可以预见绿色消费、绿色贸易将是2l世纪国际消费和贸易的主流,环境问题日趋恶化,势必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陷于被动。为了参与竞争、维护国家利益,我们就必须关注环境安全。

(2)中国政治利益的影响

环境安全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环境安全问题已经影响我国提出的以推进建设“和谐世界”为核心的对外战略,也严重的损害我国大党的形象。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我国环境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对我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产生重大影响,松花江污染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此外,韩国、日本曾多次抱怨我国上空的酸雨飘落到他们的地带;法国《费加罗报》说,中国在变成“世界工厂”的同时,也成了全球的“垃圾厂”;英国《泰晤士报》曾发表社论,“肮脏的中国”,认为工业革命把中国的环境破坏的也不成样子。个别国家夸大中国部分地区环境污染的“溢出效应”,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庄严宣誓产生消极作用。

1.3.2.2 中国发展面临的7个挑战

中国现阶段正面临着七个重大的挑战:1、自然资本的破坏 2、废物“洗涤槽”的殆尽 3、工业迎合不断增长的经济 “外部性” (即 社会耗费) 4、严重的能源短缺 5、社会极化与人口再分布 6、气候变化的影响(后果) 7、腐败滋生及薄弱的法规执行效力。

中国是全球石油和化学工业蓬勃发展的国家之一。然而,“责任关怀”却刚刚起步。只有大力提倡和推广“责任关怀”,使企业自觉自愿地提高健康、安全和环境意识,主动加强健康、安全及环境质量的监督与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企业乃至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3.2.3 通过责任关怀实现可持续发展

更好地推动可持续发展框架要求 责任关怀将更高优先级置于5个广泛领域:

[1] 通过关键技术革新设立解决方案,如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能

[2] 用更多有益健康的可再生资源取入生产的化学试剂和能源

[3] 产品设计中的生命周期与全系统思路

(1)避免使用有毒元素及难降解分子

(2)加强对在决策过程中融入可持续发展准则的教育

(3)在自然化学工艺中寻找新方法

[4] 将产品责任的观念扩展到产品延伸责任,如可能在创新产品服务系统下的产品回收。

参考文献

[1] 林玉锁.国外环境风险评价的现状与趋势[J].环境科学动态.1993,1:8-10.

[2] 雅 军.工业化学品的环境风险评价[J].煤化工,2007,(2):46-48.

[3] 赵来军,张江华.危险化学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组织协调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J].复旦学版(自然科学版).2007,46(4):437-441.

[4] 张勇.环境安全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5] 林玉锁.国外环境风险评价的现状与趋势[J].环境科学动态.1993,1:8-10.

第8篇:关于经济安全范文

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与经济利益最理想的状态肯定是“双赢”。然而,当前国内火力发电厂的实际情况而言,安全生产与经济利益之间既相互间存在着矛盾,有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统一。很明显,企业要想搞好安全问题,需要投资大量资金去采购更加安全的设备,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去管理监督,去建设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这些毫无疑问会为企业带来很大的成本和负担。这是很多人认为的安全生产与经济利益之间存在的重大矛盾。然而,一个工厂如果没有了安全意识,没有安全措施,何谈生产生活正常运转,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的经济的损失和人员的伤亡都是毁灭性的企业无法弥补的;如湛江电厂“6·4”全厂停电及#2机烧轴瓦事故、托克托电厂“8·16”检修高加烫伤事故、华能榆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电气运行人员走错间隔违章操作人身死亡事故,乌石油化热电厂3号汽轮发电机组“2·25”特别重大事故。一幕幕惊醒触目的事故时刻在我们耳边敲响着安全的警钟。同时,没有了经济利益,企业和工厂的生存必然遭受沉重的打击和阻碍,发展必成一纸空谈。在这一点上,安全生产与经济利益为企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了统一。

2如何正确的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必须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安全生产与经济利益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安全生产保障企业的正常高效的运转,工厂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利益的提高。相应的,经济效益好了,电厂的工作人员的待遇也就提高了,生产设备更新换代也就有了经济基础,安全防范设施也会有了更好的改善,从而更好的保障了工厂的生产和效率产量的提高。实现了“双赢”的良性循环。因此可以说,电厂的安全是经济利益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利益又是电厂安全生产的保障和必然结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电厂的安全生产本身就就有正负效益的两重性。上文所提到“良性循环”中安全生产在整体企业发展链条所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实质上,“安全”自身存在的负效益在于,一旦因为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而发生重大生产事故,那么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是极其恶劣的,造成的经济损失是相当严重甚至是不可估量的、是毁灭性的。而负效益不同于正效益的地方在于,事故的发生可能就是一瞬间的,是不可预测的。正效益方向存在的利益不佳,电厂尚且有时间去发现问题,去提出更好的发展方案去解决问题。然而,一旦事故爆发,电厂甚至没有办法去弥补,去遏制。那么电厂造成的损失就是不可逆的。但是我们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不是脱离了企业经营的实际,如果不计成本,一味的在安全生产投入无异于饮鸩止渴,断送企业发展前程。

3加强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3.1安全生产要综合全部要素,系统治理当今这个时代,安全方法管理的方法思路多如牛毛,每一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有点和不足。发电厂做电力行业的基层单元,找到和合适自身安全生产管理的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火力发电厂的安全问题是整个电力行业的缩影。作为一个组织完备、只能完善的单元,火力发电厂的安全生产管理也应该是一个环环相扣,立体交叉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这些链结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方法系统无法正常工作,甚至直接导致生产事故。因此,要时刻进阶,将安全意识带入到日常生产中,做到生产、管理、科技进步协调统一,重视每一个存在安全隐患的细节,从源头上扼杀危机。

3.2加强生产设备的安全管理,提高安全意识生产开始之前,便应该建立完整的生产设备检修规则,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检修、分析、诊断、排除问题,切记拒绝麻痹大意。一旦发现生产设备存在任何异常,应立刻上报生产小组,及时对设备进行诊断维修。不要忽视每一个细节,切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根螺丝便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避免造成额外的不必要的损失。电厂方面也应该建立完善的巡回检查制度,对于习惯性的故障要严查,力争达到小缺陷不过班的良好效果,把安全隐患扼杀在苗头。同时,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提升员工自身的安全方法意识。在生产时,工作人员也应该时刻保持警惕,注意正确操作,谨慎操作,万万不能因为熟练而大意,导致一些事故威胁到自身的生命安全。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电厂的负责。

3.3加强监督管理,实现责任到人建立监督管理制度,实现责任到人。把每一个存在安全隐患问题的单元都分配到响应的责任人。并且,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小组,定期接受各个安全部门和责任人的工作汇报,把近期存在的问题放到会议上讨论,共同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便排除隐患。对于电厂安全新出现的问题拿捏不准时,应及时停止该单元生产工作,及时请教相关专家提出相应的合理解决方案,带问题解决完成方可继续生产。同时,要配合建立奖赏制度,对长期单元安全工作良好的责任人实行奖励制度,对有问题未发现的责任人进行惩罚。

4结语

第9篇:关于经济安全范文

关键词 建筑业 安全生产 经济学

随着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生产力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产品的质量提高和特殊要求与日俱增。为此,国家每年投入巨资生产建筑产品,以逐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部分工程项目由于施工中注意安全不够,重大伤亡、倒塌等事故屡屡发生,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应在建筑行业内生产建筑产品的全过程中注重安全,树立以安全生产促进质量提高,以安全生产促进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安全生产促进国民经济收入增加的思想观念,实现安全、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企业经济效益不单是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包括使用建筑产品的企业(或个人)的经济效益。为生产中的安全必然影响产品质量,而质量的高低又必然影响产品使用者的资金(如维修资金)的再投入或多投入问题,影响到资源的多耗用问题。建筑安全问题,影响建筑业的全部生产活动,也可说影响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建筑安全管理促进建筑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建筑科学的发展,推动建筑技术科学与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的融合发展,从而对推动建筑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状况不容乐观,严重阻碍了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005-2008年,建筑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分别达2607人、2538人、2722人、2831人,仅次于交通和矿山事故。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在于安全投资长期不足,而企业不愿进行安全投资的重要原因在于其主观上将安全投资看成是一种纯消耗,认为其投资没有经济效益。通报表明,2009年3月份,全国建筑业伤亡事故呈高发频发态势,共发生较大以上事故14起、死亡和下落不明72人,同比增加5起、21人,分别上升55.6%和41.2%。其中,3月中旬,在卓资县境内,由中铁十二局承建的集包第二双线新旗下营隧道施工时,发生坍塌事故,造成10人下落不明。进入4月份,又发生1起较大建筑施工事故,4月2号广东新广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江苏南通中集罐式储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重型压力容器车间探伤房土建施工工地,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发生高支模坍塌事故,造成7人死亡。据中国建设报报道,去年,我省(浙江省)共发生建筑施工安全事故71起、死亡100人。其中较大事故3起,死亡9人;重大事故1起,死亡21人。与2007年相比,去年的安全事故起数上升14.52%、死亡人数上升51.52%。由此可见,建筑施工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造成的社会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建筑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1)劳保用品与机械设备在质量上的优劣差别比较。实例分析:在建筑工地上常常发现产品质量不一的劳保用品和机械设备,例如,有的安全网片每片需花40元,而有的一片仅需18元。毫无疑问,18元一片的安全网质量差,这不仅表现了一部分商家投机取巧,迎合施工单位的心里,而且表现了一些施工单位片面追求暂时的经济效益,不顾职工的安危,而购买价格低廉的劳保用品由此可见,购买质量较好的产品,乍看安全投资较大,但经久耐用、质量可靠、安全有保障。不仅会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而且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2)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与工程经济效益: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安全事故发生几乎每天都有报道,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企业人心惶惶,停业整顿,政府及有关部门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处理善后事宜,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可估量、无法挽回的损失,这对于一个施工企业来讲还有什么经济效益可谈?相反,为了确保安全生产,不少企业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连续多年无事故发生,这对施工企业来讲又何尝不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这是一种管理科学到位,重视员工利益的表现,它有利于企业凝聚力的提高与亲和力的增强;有利于促进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因此,无形中促进了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从生产设备的投入和安全文明生产的投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情况,可见重视安全生产不仅不会是一个多余的投入,反而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1 一般均衡论对建筑安全的分析

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论一直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中占统治地位,它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一般均衡论,既多个产品市场在价格引导下的同时出清的理论,无论在宏观经济学还是在微观经济学中都是基础的理论,在建筑安全的领域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从时间上分析,建筑安全利益一般经历负担期一微利期持续强利期利益萎缩期无利期的阶段循环。

从建筑安全的作用对象上看,建筑安全的目的首先是避免或减少人员的伤亡及职业病;第二是使设备、工具、材料等免遭毁损以及保障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维护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是消除或减少环境危害核工业污染,使人的生存条件免遭破坏,促进人类整体利益的增大。从经济的着眼点看,建筑安全具有两项主要功能:一是避免与减少事故的经济损耗和损失;二是,维护生产力与保障社会经济财富增值的双重功能和作用。

从宏观过程上看,建筑安全对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滞后性”,既建筑安全活动的效果不是在一开始就能显现出来,而是贯穿于整个过程,甚至在过程之后相当一段时间才出现。因此,建筑安全措施和对策应先于服务系统功能的出现,“超前”着手。其次,从微观手段上看,建筑安全手段的效果往往是“预防型”的;而事后“抢救型”的,即从整体上分析,建筑安全措施具有时效性,建筑安全系统相对服务系统,是控制系统。因此,建筑安全系统在时间上应“优先”,在功能标准上应“优越”。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在制定建筑安全发展规划时,还应考虑建筑安全的超前发展原则,以充分实现建筑安全与社会经济的“本质协调”。

2 建筑安全的保险分析

意外导致的损失是一定会发生的,当它们发生时,人们必须采取某些融资措施予以弥补。损失融资可通过自留和转移来实现。一些潜在的损失被自留,是因为它们的重要性被低估了。许多单位自留某些风险,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而是因为他们认为不可能遭受这一损失。转移风险则是将风险的经济负担转给了别人。如保险公司利用概率论和大数法则,本着一人受损众人分摊的办法来使受灾者相对减少损失。2003年5月7日,经国务院第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工伤保险条例》,工伤保险形式上是经济补偿,国外实践的成功经验表明:其运行的机制和措施包含事故预防作用,

工伤保险”两个费率”的经济杠杆作用以及所展开的事故预防工作更容易为企业接受。

保险公司的经济效应产生于边际效用递减效率。投机和保险市场,由于信息市场失灵,会出现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市场失灵的两个重要因素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及风险最大者成为最能购买保险的人群和恶意。在市场失灵时,就需要由社会保险,即由政府提供的强制性保险来发挥作用。政府具有税收和调节权利,加上有能力通过扩大保险的覆盖面以避免逆向选择。

3 政府经济学在建筑安全方面的分析

政府决定一经形成,就有强制贯彻的效力,也就是说必然影响现实的经济。于是政府决定的形成过程是否符合效率资源配置的一种机制。政府决定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它不可能像上述抽象模型那样去决策,而是要分析现实的机制,看他是否大体符合效率原则,是否可以进行某种改进。

对实际的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发生事故后大部分的事故损失并非由企业承担,而是雇员及其家庭,以及社会共同承担。但是这种损失的转移,使事故的成本不进入企业的利润损失核算中。这样就会造成企业决策者对建筑安全投资的决策,在仅仅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指导下进行,如果政府不加干预,则建筑企业建筑安全投入的积极性是有限的,并常常处于亏欠的状态。

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外部损失的存在使得个体投资决策这可能做出与社会利益最大化相违背的决策,看一下损失负担的结构,大部分损失由社会承担。由于通常是建筑企业控制事故风险方面起主导作用,事故水平将大大超过经济范围。这时,可以首先采取措施缩小内部损失和总损失的差距,使得损失更多的落在雇主肩上。在工业革命早期,即如此。其次,社会可以建立一个规范体系,使得建筑企业超脱利益限制,来改善工作环境。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满足建筑安全生产的需要。故此,我们提出“外部损失内部化”的策略:一方面加大经济激励,另一方面加强规章体系的约束力。

结论

建筑行业的建筑安全生产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其事故高发,牵扯面广,经济损失严重,使得建筑安全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不再仅仅是死不死人、伤不伤人的问题,而是转变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历史阶段,施工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实现安全生产。实现安全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是要保证必要的安全生产投入。必要的安全生产投入是施工企业减少事故,实现安全生产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本条件。本文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使其市场与现场的关系更加紧密,从决策的角度研究建筑安全理论,对建筑安全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为今后做好建筑施工业安全生产发展工作开拓思路。

参考文献:

1 威廉・诺德豪斯建筑安全指导(第十七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