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面对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高校应做出积极的反应,在强化内涵建设的同时,增强国际意识,拥有世界眼光,不断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尽快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早在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十二条“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国家鼓励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已表明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中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重视。另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把扩大教育开放单独作为一章,可见国家相当注重高等教育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那么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义何在?它的形式有哪些?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义与形式
国际交流与合作,即指跨国界、跨文化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诸如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学者互访、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国际间教育资源的互补、援助等。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
从独立学院国际交流的具体实践看,交流内容和形式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学生互派。包括中外双方互派留学生及短期交换生、实习生等;2.师资交流。包括互派访问学者和教师充实双方师资队伍、定期举办教育交流活动;3.合作办学。包括各类教育项目,开展学分和学历互认、非学历教育和其他培训等;4.共享教学资源。包括以具体项目为基础的教材、教法、课程体系、教学手段、管理模式等内容的共享。
二、江苏省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
我省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全面加强,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设立昆山杜克大学等一批高起点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教育部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落户苏州独墅湖科教园区。(2)目前全省经教育部批准和备案的中外活办学机构和项目共333个,位列全国第一。(3)实施“茉莉花留学江苏政府奖学金”计划,《留学江苏行动计划》,来苏留学生数量以年均10%的速度递增,目前已近3万人。(4)通过国家留学基金、江苏政府留学奖学金和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海外研修计划等,资助7000多名教师公派留学。(5)实施江苏大学海外学习计划,每年资助1100人赴国外知名高校学习。(6)全省高校参与建设海外孔子学院29所,孔子课堂53个。(7)苏州大学举办老挝苏州大学,开创中国高校国外办学先河。
我省为深化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做出的举措:(1)实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2)加快构建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对外开放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3)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高职教育模式和通用职业资格证书。(4)深入实施江苏政府留学奖学金、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大学生海外学习计划和研究生海外研修计划等项目。(5)深入实施留学江苏行动计划,推进留学生培养制度改革。(6)加强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
由此看来,我省对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高度重视与充分贯彻。
三、独立学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然趋势
1.经济全球化提出培养年轻一代应对变化发展世界能力的重大使命。经济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物质基础,经济与教育有着特殊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当经济全球化成为现实和必然后,势必对教育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带来劳动力标准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趋势,因而21世纪人类社会呈现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任何一个国家要适应全球化,进入全球化,必须培养大学生多元文化的认识与经验,对不同信仰的宽容,是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独立学院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平台,独立学院应顺应时代潮流,抓住这一宝贵契机,贯彻国际化办学思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争创特色办学优势,为国家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2.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独立学院自身创新发展的急切需求。突出办学思路的市场化、国际化,加强特色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国际化趋势,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独立学院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根本出路。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作为与社会人才需求密切联系的民办高等教育更不能滞后于社会发展。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只有具有鲜明特色的民办高等教育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作为民办普通高校的过渡型模式,独立学院只有抓住机遇,挑战自我,争创一流,在积极推进国际化的同时,以国际交流与合作为突破口,努力追求办特殊,才能赢得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据统计,那些重视多元文化办学的高校,发展远远领先于不重视多元文化办学的高校。
3.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高需求。(1)家庭背景好,社会关系优越。首先,独立学院相对于一般本科学生而言,根据国家的政策收费较高,因而城镇学生的比例较高,这些学生家庭相对富裕,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相对较优越。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某些学生毕业后暂不就业,继续求学或出国深造以待发展。其次,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家长普遍文化素养高,使得学生从小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特长出众,因而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高,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较强,这些都为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或出国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兴趣广泛,适应能力强,有较大的可塑性。独立学院中多数学生兴趣广泛、勇于创造和实践,适应能力强,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中多才多艺者较多,社会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较强,喜欢表现自我,追求张扬和自由,往往能够在各类活动中脱颖而出。另外,独立学院的学生情商普遍较高,灵活机智,可能巧妙解决一些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并和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和高效的沟通。从这点看,若他们出国留学,应当能很好地适应异域文化和当地的教育模式,运用较高的情商解决可能面临的问题,学成归来。(3)文化基础较差,自律性不够。独立学院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自信心不足,学习目的不够明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自律性较差,责任意识不强,表现出比较自我和主观的倾向,逆反心理较为普遍。学生家庭条件优越而缺乏刻苦努力的精神。倘若一进校就为他们树立本科毕业后出国深造的宏伟目标,则能很好地激励他们在校四年勤勤恳恳、刻苦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并历练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留学奠定坚实的学业基础。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家长和学生非常接纳并欢迎出国留学的深造渠道。
四、如何在独立学院有效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1.树立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理念。面对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高校应做出积极的反应,在强化内涵建设的同时,增强国际意识,拥有世界眼光,不断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尽快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认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据统计,近年来出国留学人数呈高位增加,去年全国出国留学总人数高达52万人次,表明了国民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和希望孩子们成长得更好这一观点不谋而合。中央深改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吹响了中国大学积蓄力量,冲刺国际前沿的“冲锋号”。《方案》提出,到2020年,中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这些观点实质上就是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走国际化道路。
2.培养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独立学院建设与发展的核心要素。首先,多方引进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新教师或外籍教师,引进优秀的教材和教学设备,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学院注入新鲜血液,为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更上一层楼添砖加瓦。独立学院应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作为首要任务,鼓励教师参与任何形式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如赴国外访学、游学、进修、参与国际性学术交流会、研讨会;并将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参与度与教学激励政策相挂钩,大大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并深化国际交流相关事宜。此外,各大独立学院定期开展国际合作相关培训,组织留学深造学术交流会,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就全球教育国际化趋势、国内外优质国际合作项目推荐、如何提升独立学院的国际合作能力等主题开展讲座,强化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意识,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准。独立学院可以定期对于学院和教师已开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和活动进行自检自测,对于优势项目或活动进行表扬与奖励,对于不足之处要加以修正和完善,努力全面提升教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
3.开发特色课程便于学生留学,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独立学院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开设一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特色课程,加大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首先,开办国际交流英语班(雅思班或托福班),我院目前已实施,为有出国需要的学生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让他们在校园里顺利通过留学的第一关――语言关,省去了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课程的麻烦。也可开设“国际合作班”,学生四年后直接输送到国外知名高校,采取前两年中文教学,学习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方式,后两年采用英文教学,学专业课,让学生提前感受英语授课的氛围,便于他们出国深造时更好地适应英文授课教学模式。其次,开设有关如何申请国外学校的选修课,如何顺利完成国外研究生课程,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文化差异与饮食差异等相关课程,让感兴趣的同学修读,一方面为有出国打算的学生提供留学基本信息,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其他学生出国留学的兴趣,进而增加学院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学生人数,促进学院该事业健康发展。此外,在学籍管理方面为准留学生们提供便利,如承担推荐信、成绩单、学位证书、毕业证书等翻译工作,随时出具成绩单、在读证明等;另外,独立学院自身可创办学院留学中介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出国服务,可实行“一对一咨询”、“多对一跟踪服务”,直至学生顺利出国留学。如此可以更好地服务学生,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出国留学的最大便利。
参考文献:
[1]李明阳.关于广立学院国际交流的思考.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9(4).
合作的成效水平,进而为促进首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动力。为此目的,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部分中小学、区县和市级层面专项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市级层面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北京市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丰富多样。截止2009年,全市共有221所中小学与168个国家的442所学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为了加强教育系统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建设,北京市教委以教育政策、外语交流、国际礼仪、媒体合作、国际合作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能力为主题组织教育外事干部培训。此外,市教委还大力开展汉语国际推广的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和网站建设,利用首都区位优势举办各类教育国际博览会和研讨会。市级具体业务部门也围绕基础教育国际合作开展了大量业务工作。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为例,自2003年以来先后实施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合作开展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公民教育”、“教师人文素养”、“中芬高中课程改革合作”、“中国义务教育发展研究”、“奥运教育”,以及“北京一伦敦学校交流项目”等系列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目前,首都中小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与国家和北京市的《纲要》所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及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发展规划相比,在水平和规模上仍然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缺乏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和专项支持,缺乏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所需要的政策环境、管理制度、能力建设和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另外,各区县之间、学校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能力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为此,北京市和各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应利用落实《纲要》、建设“世界城市”契机,全面规划首都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并针对重点事项设立专项经费予以推进。基层学校要将国际合作交流作为推进学校现代化和特色优势建设的重要抓手,从课程教学改革、队伍建设、管理创新、资源输出等方面采取务实行动。此外,还应注重对于已有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案例研究,使之成为首都教育国际化的制度资源和有效方法。
二、区县教育国际交流项目
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和海淀区是北京市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比较密集的区域。朝阳区汇集了世界各国大使馆、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等机构,也是北京市外籍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2010年,朝阳区域内具备招收外国学生资质的学校共35所,招收外籍学生10056人。全区共有61所公办学校与境外125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东城区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在健全国际交流合作管理机构,加强干部教师境外培训,推进高中合作办学,鼓励开设俄语、西班牙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等方面,鼓励学校发挥教育资源和地域文化优势,打造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品牌。
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该区采用项目管理方式开展学校干部教师境外培训,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扩大国外留学生规模,大力推广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校际交流合作等方式,推进区域教育国际化进程。海淀区针对区域内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并存的实际情况,与英国剑桥教育集团合作,于2005年正式启动了“中英海淀学校特色发展项目”。该项目先后组织30所中小学校长,在中英专家具体指导下,以领导力建设为突破口,以学校需求分析和发展规划及其实施为主线,开展学校改进实践探索。几年来,项目学校的内涵建设显著改观,一批优秀校长借助国际教育资源和变革实践成为本区领军人物。
三、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国际化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北京市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北京市的中小学、区县和市级层面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学校实践上看,诸多学校在教育理念国际化、学校课程和教学国际化、学校师资国际化,以及学生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北师大二附中为例,该校于1996年设立了外事办公室,2000年设立国际学生部,2006年设立对外汉语教研室,2008年正式开办国际部。该校制定了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目标——“立足教育教学优势,开拓国际合作渠道,保障质量效益,初步形成国际化特色”。潞河中学探索国际化办学特色,于2003年设立国际部,2005年注册成立“潞河国际学园”。伴随外籍人口和归国人员近年来的急剧增长,一大批社会信誉良好的中小学陆续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日常教学管理,许多学校相继开办了国际部。开展跨文化的校际人员互访是各个学校开展国际交流的惯常方式。景山学校是北京市最早开拓国际友好学校的先行者之一。1979年,该校便与美国波士顿牛顿公立学校缔结友好学校关系,每年互派师生到对方学校学习一个学期,至今学校已与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奥地利、泰国、新加坡、韩国等国,以及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开展了长期交流。本课题针对潞河中学、汇文中学、牛栏山一中、世青国际学校5所学校所作的调查显示,上述学校在过去5年来借助校际交流渠道,共有800名教师到境外访问,4800名学生参加境外夏令营。人大附中先后派出由500名学生组成的7个艺术团体赴国外参加交流演出。北京四中仅2008年和2010年两年就有近千人赴日进行修学考察。目前,北京市具有招收外国学生资格的中小学达到98个。
借助国际资源开展教师培训是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近10年来,潞河中学邀请美国专家开展全员教师培训,先后有149名教师获得专业证书;他们在2004—2008年期间组织107位青年教师赴加拿大和美国进修学习。景山学校10年来先后派出231人次教师到国外学习。北京五十五中、人大附中、北师大二附中、牛栏山一中,以及所有参与本项调查的中小学都将学校各类人员境外培训作为最重要的管理与教学能力建设。
关键词: 国际交流与合作 剑桥商务英语 教学探索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在高职院校的进行现状
1978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政府牵头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迅速展开。经过政府完全主导和政府为主、民间为辅的两个阶段,2001年以后,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进入官民并举阶段。教育部颁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把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为国家教育战略的关键环节,实行“政府与民间并举、双边与多边并行、兼顾战略平衡、保证重点、注重实效”的方针,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向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发展。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内涵不断丰富,取得较丰硕的成果。政府间项目效果显著,如中国和澳大利亚两个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了迄今最大的交流与合作项目――“中澳(重庆)职教项目”。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把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引入专业教学体系,不少高职院校直接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交流,参照其企业技术标准制定课程标准。高职院校招收留学生开始启动,学生国际流动人数明显增加,中外合作办学的数量较之以前有显著提升。另外,高职院校纷纷加大全方位的师资培训,将教师派去海外,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背景下剑桥商务英语教学短板
剑桥商务英语是高职阶段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教学中使用的阅读和听力材料分布在各种商务背景中,融合了国外许多经典案例,非常成熟和详尽。但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潮流中,剑桥商务英语教学出现与此背景不相适应的地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对课程涉及的教材内容做详细的讲解,把内容孤立地局限于一些特定的商务情境中,没有很好地把英美文化融入情境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往往只是从语言知识方面进行学习,过于强调语法、词汇的习得,对于材料的理解只是逐句看懂,而没有对深层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教师和学生很少或几乎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阐述、分析。该课程所涉及的所有的商务情境其实都是在英国或者其他西方国家的文化环境中创设的,中国学生在学习这些商务情境中的案例时,没有从跨文化的角度认真考虑和探讨,以至于学习流于传统形式,不能和现在的高职院校积极地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背景的有效融合。
三、剑桥商务英语教学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融合
1.教学内容的融合
立足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教学内容的编排和选定中,不应单方面考虑商务情境的创设和商务活动的开展,而应适度融入跨文化意识。在教学内容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充实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英美文化知识,将商务情境的内容与文化有机融合,以便学生在学习各种商务活动的同时,从跨文化角度了解各个情境所涉及的英美文化知识,从而培养国际视角。例如在进行“公司选址”的教学时,课程内容涉及一个地方:爱尔兰都柏林。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些关于都柏林这所城市所牵涉的文化层面的知识搜寻任务。要求学生上网了解都柏林的城市建设、人口、地理位置;了解都柏林最著名的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及其著作《尤利西斯》,以及现在慢慢向其他城市延伸的“布鲁姆日”。通过这些文化知识的渗入,有助于帮助学生洞察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知识,增强他们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内容。
2.教学重点的转换
我国高职院校要与世界高水平学校建立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需要拓宽国际视野,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具体在剑桥商务英语这门课程中,就需要在教学重点上立足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传统进行颠覆。(1)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语言知识和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对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有跨文化背景的了解。随着高职院校国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应该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视角。教学中不能脱离西方文化的养成,应该将文化背景知识贯穿于每个知识点,最终帮助学生增强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了解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这两种体系在历史、地域、民族及宗教上形成的各种差异。(2)教学组织。剑桥商务英语课程内容涉及各种商务情境,在国际合作与交流背景中,这些商务情境要求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们应该彼此理解和顺畅交流,积极协调相互关系。因此,在教学组织方面应该把学生从传统的语法、词汇等语言习得中解放出来,强调学生从跨文化角度探讨各种商务活动在文化影响下如何获得更好的商务效果。例如在“道德经济”的教学中,在教学组织上就应该先偏重文化方面的知识拓展。可以首先提醒学生了解埃塞俄比亚、肯尼亚、拉丁美洲国家的地理、气候、主要经济支柱,以及经济落后的原因,再引导学生从道德层面和文化层面扩展到经济层面,把两种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挖掘出来,最后对案例进行细致分析、学习。通过这样的教学组织,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对该知识点进行掌握,并扩大视野,从不同的侧面正确了解道德和经济千丝万缕的关系。
3.教学效果的评估
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否理想、教学反应是否积极,需要有一个完备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以往的传统教学效果评估注重学生对语法、语言等知识点的掌握,虽然也提出一些有新意的评估方法,但只是纯粹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前面的准备和后面延伸加以强调,没有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角度进行评估。在跨文化理念和意识的指导下,应该明确评估的方法和最终结果。
上述表格从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体现了剑桥商务英语课程的评估体系。在评估中除了传统的作业、课堂练习、课堂对话以外,还特别注重英美文化的融合,将跨文化的理念有效地贯彻到课程的最终评价中。
四、结语
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持续开展给剑桥商务英语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把跨文化理念和意识引入日常教学中,明确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加快剑桥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为铺开一条适应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之路提供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
一、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促进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
(一)为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黑龙江区域经济已有长足发展。黑龙江省要想发展,首先必须以招商引资为重点,这一切都与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适时根据省情,分析现有的人才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积累经验且向所需专业方向发展。黑龙江省要振兴发展,必须以人才为支撑,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了解国外文化的科技人才将会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必将为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为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强调的是扩大再生产, 科技进步和各项开发项目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必将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高职院校积极展开国际对外交流能够促进科技的创新和理念的碰撞。培养国际化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必将为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为深化经济改革带来新机遇。
二、黑龙江省高职高专国际交流现状与问题分析
黑龙江省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历史沿革和教育整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一线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当前全球化的经济形势下,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既能服务地方,还必须具备全球意识和进入国际劳动力市场的综合能力。促进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高职院校走出国门之路。
课题组经过在黑龙江省内部分高职院校通过投放问卷进行调研。对展开对外交流合作院校深度访谈。对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在调查的16所黑龙江省内高职院校中11所均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对外交流合作项目。占所调查院校的69.8%。其中有5所职业院校没有开展任何对外交流合作项目。从展开国际交流合作的职业院校了解:黑龙江省由于地源优势90.9%的职业院校均与俄罗斯的友好城市有合作项目往来。排名第二的是日本,其次是韩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如下表。
国际交流合作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国内外联合办学:1.“2+2”模式――在国内学年后,编入国外本科院校大三学习,能拿到双学历。2.“2+1+2”合作模式在国内修完两年的学分后,第三年到国外接受一年的语言培训,申请2年的专升本,修满学分取得国外大学的本科毕业证。3.“3+2”合作模式:在国内高职院校学习语言达到外方要求,可持毕业证直接申请专升本,学制2年。
(二)开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主办和承办各种大型会议、国际交流论坛等来提高高职院校在国际高等技术教育中的影响力。长期或短期聘请外籍教师讲授课程。职业院校领导及各类专业教师前往境外国家考察学习,探索合作项目,交流办学经验。国际往来频繁,增进了院校间的友谊,扩大了交流范围,提升了黑龙江高职院校的国际影响力。
(三)留学生互换:境外大学在校生到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学习交流。高职院校学生到国外高校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国际视野及国际竞争力.
(四)外企就业:与外资企业、跨国公司签订订单培养,创办以企业品牌为名称的订单班。根据企业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力打造国际化技能人才。
尽管黑龙江高职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为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支撑,但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一)黑龙江省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实践缺乏对宏观设计和战略联盟思维。各高职院校自为战、整体层次不高,政府教育职能部门欠缺对各院校的统一规划和协调。(二)黑龙江高职院校对外交流合作模式单一,尚不能结合各高职院校特点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等高层次的合作。交流合作多采取N+N合作模式(境内几年再加境外几年),这种合作满足了学生专升本的愿望。但没有引进国外先进资源,高职院校成为了外国本科院校的留学生预备班、生源基地和留学中介结构。不能有效开展有高职特色的具体合作。(三)政策扶持、资金来源、生源质量、师资待遇等内在因素影响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开展。高职院校为招生盲目设置市场热门专业。无法真正建立起高质量的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完善的体系和战略,没有充分考虑到国际交流合作可持续发展问题"。
三、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适应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教育职能部门对优秀的合作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展开高职院校间的合作,有利于提高黑龙江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提高黑龙江省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培养黑龙江省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实用人才。
(二)根据市场需求, 引进符合黑龙江省实际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高职院校要考虑学科间的优势互补,采取国际化战略并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需要等方面选择合作伙伴,科学地定位目标。通过有机的嫁接与合成,吸收、消化和创新,迅速提升自身水平和层次。
(三)促进高职院校双向的国际交流。黑龙江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但要向世界上发达国家引进其优质教育资源,而且要树立起我们的文化输出意识,把黑龙江高职教育形成品牌服务输送到其他国家,。通过与境外联合办学等形式把外国留学生招到国内来展开我们的留学生教育。
(四)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的 设计开展国际交流项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高职院校师生的国际教育交流服务能力。将国际交流合作融高职院校其他系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促进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教育国际化。加大与国外合作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进修课程、学历教育等活动;开拓并创新合作模式;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和优质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和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赵凌晨.黑龙江省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一、地方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所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在国际学术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在我国中西部一些经济相对滞后地区的高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还面临一些问题。
1.经济欠发达。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信息相对落后,资源相对匮乏地区。中西部地区的高校要想紧跟世界潮流,展开国际化办学,与世界发达地区高校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会面临一些先天的不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那么无论是高校开展国际项目还是学生参与国际项目,其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
2.国际化重视程度不足。我国中西部地区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其对外开放程度低于我国的沿海地区。因此,相对我国的一些国际化都市,中西部地区相对更为封闭。在中西部地区高校中,不管是学校的管理层还是任课老师或是学生,对学术与教育的国际化重视程度还不够,还未意识到国际化是高校未来竞争力的保证,对高校发展的战略问题,还缺乏国际化的视角和眼光。
3.管理体制落后。中西部高校长期以来普遍沿用旧体制下的管理模式,机构繁杂,缺乏国际化的工作模式和效率,很难高效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
4.外事队伍建设不够。高校外事工作的开展需要一支高效进取的高素质队伍。在当前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专业的涉外人才显得严重不足。有些高校的涉外机构人员不足,有些涉外人员专业性不够,不能够专业高效的开展国际化工作。
5.院系参与程度不足。一些院系的工作重心只放在了教学与科研上,参与国际化交流的频率和程度还不够。
学院是高校科研和教学的主体,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点应该在各个院系,而不是某个外事部门。缺少院系的支持和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也无法促进整个学校国际化的进程。
6.国际背景师资有限。中西部地区高校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难以吸引到有国际教育背景的高学历人才的目光。因此师资队伍容易变成“土生土长”,缺乏新鲜的血液的补充。
7.缺乏吸引国际学生的亮点。海外的留学生普遍趋向选择我国的一线城市作为留学的目的地。在大城市可以享受到最新的资讯和服务。在内陆地区,缺乏容易吸引国际留学生的亮点。
8.教师参与国际培训机会少。高校中教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整个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好坏。因此为高校教师提供培训能更好的提高教学与科研的水平。但是在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教师获得国际培训的机会较少,而且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意识也不够。
9.学生参与国际留学项目意识不够。收到地域与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国际意识不强,在日常的教学与活动中对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学生国际化意识培养还不到位。
二、地方高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所应采取的措施
1.树立国际化办学的长期办学战略地位。国际化的教育观念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前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须从国际的全球的视角下审视。高校管理层应坚定树立国际化办学的长远眼光与战略策略,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重视高校外事工作,积极推动国际项目的开展与实施,增强高校国际化交流与互动的良好风气。
2.宣传区域优势,打造高校特色。立足中西部,放眼全世界。中西部地区虽然在地理及经济上有劣势,但应找到地域的优势和本校的特色亮点,以吸引国际上学生和专家学者的目光。
3.加大外事工作的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外事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专业外事人员,并投入大量资金和场所的长期的工程。高校应加大对国际化项目方面的投入与重视,包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努力做好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
4.积极调动各院系的积极性,参与国际合作。高校不仅要有专门的外事部门负责整个高校外事工作的运作,也要积极调动各个院系的积极性,参与到国际化的事业中来。每个院系都应有相应的外事工作小组,由专人负责,专人协调项目运营,打造各院系特色合作项目。
5.打造国际化特色课程,不断推动双语教学。高等教育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课程是重要的载体。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熟悉国际事务、掌握学科前沿的国际型人才,课程国际化建设可逐步推动双语教学,开设涉外的国际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等手段。
6.广开渠道,增强对国际师生的吸引力。拥有国际知识和国际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世界意识、全球观念的以及掌握世界科学知识的国际人才。大学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必须采取积极地“引智“工作,保证师资的国际化。吸引国际背景的师资和学生来校是个长期并艰巨的任务。需要结合本地区和本校的特色,增强吸引力,提高来华师生的生活待遇,工作待遇、拓宽渠道,加大投入。
7.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国际培训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更要为其提供更多的国外培训和参会的机会,对教师赴外留学、培训、讲学参加国际会议应大力支持,以此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增强其国际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8.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项目,提高就业层次。大学生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也是展示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在目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下,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际留学项目,提高就业的层次和水平,并且应积极与外方洽谈国际合作项目,为学生出国留学广开方便之门。
三、结语
在新的形势下,我国中西部地区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中西部地区的高校认清形势,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把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当作战略来抓,努力提高高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际科技交流;校企合作;高校;科研效率;随机前沿
中图分类号:F27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0-0010-05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xchange、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he Efficiency of China's Provincial-level University Research
——Based on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that Beyond the Logarithmic
CHEN Li-tai, LIANG Chao, RAO Wei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0)
Abstract: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China's universities and empirically study/test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xchang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other factors to the efficiency of inter-provincial university research using the panel data from 2005 to 2009 based on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that beyond the logarithmic. Result shows that the level of Chinese provincial university technical research efficiency in general level, and the level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is declining year by year; there are exist certain difference in efficiency between Provinces, as well as in the East, Milder, West, three economic zones.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xchanges, economy, Education leve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efficiency of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the impact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re not significant.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in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university research basing on the above findings.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xchang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university; technical research efficiency; stochastic frontier
一、前言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而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其科研效率直接影响着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高校科研经费总额从2002年的126.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727.7亿元,平均每年增幅高达28.38%。随着高校科研资源投入的加大,合理配置和利用科研资源,评价和提升高校科研资源的使用效率成为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
高校科研效率的现有研究中,王莹、童康、王冬梅等以具体高校内部学院为评价单元,评价各学院科研的相对效率[1~3];Avkiran、陆根书、姜彤彤等以高校为评价单元,评价各高校之间科研效率的相对值[4~6];赵强强、郭竣、王晓红等以省际高校为研究评价单元,评价各省高校科研效率的水平[7~9]。纵观上述研究,大多采用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而该方法没有考虑随机误差的存在,前沿面上观测值的随机误差将会影响其他决策单元的效率数值,使结果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机性。同时,多数学者只关注了效率数值,并未进一步探讨效率的影响因素。而对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不仅有助于分析不同省份高校科研效率的差异所在,也可以为提高效率低下地区高校的科研效率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对高校科研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2005~2009年全国28个省市区高校科研效率的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与主成分分析方法相结合,测度了我国高校科研的效率水平,并分析了国际科技交流、校企合作等因素对高校科研效率水平的影响。与相关文献相比,本文的特点在于:首先,从高校国际科技交流、校企合作等方面较为全面地提出了影响高校科研效率的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代表这些方面的综合指标,系统地考察了各因素对高校科研效率的影响;其次,采用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是任意生产函数的二阶泰勒近似,对是否存在偏性技术进步、产出弹性是否固定等没有限制,具有较好的包容性,同时随机前沿分析方法考虑了测量误差和其他统计噪声,能够较准确地测量高校科研效率水平。
二、研究方法
目前,关于效率和生产率问题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生产前沿方法,这一方法可以分为参数前沿面方法,以及非参数前沿面方法,其中非参数方法以Charnes等提出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为代表[10],而参数方法则以随机前沿(SFA)方法为代表。本文选择SFA方法测算省际科研效率及国际科技交流、校企合作等因素对其的影响,主要是因为相对于非参数DEA方法,参数SFA方法具有以下三点优势:第一,SFA方法具有统计特性,不仅可以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检验,还可以对模型本身进行检验,而DEA方法不具备这一统计特性;第二,SFA方法可以建立随机前沿模型,使得前沿面本身是随机的,而且模型中将误差项进行了两部分分解,对于跨期面板数据研究而言其结论更加接近现实,而DEA方法的前沿面是固定的,忽略了样本之间的差异性;第三,SFA方法不仅可以测算每个个体的技术效率值,而且可以定量分析各种相关因素对个体效率差异的具体影响。
1977年,Aigner、Lover、Schmidt和Broeck等人假定生产无效率(不能达到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受随机扰动和技术非效率两个因素影响,将随机前沿的基本模型表示为:
yit=f(xit,t)exp(vit-uit) i=1,2,…,28;t=1,2,…,5 (1)
其中,yit代表第i地区在第t期的实际产出,xit为投入要素向量,t是测量技术变化的时间趋势变量。随机扰动项由随机误差项(vit)和技术无效率(uit)组成,其中vit服从N(0,σ2v)分布的随机。u≥0,代表个体冲击的影响,根据Battese和Coelli的研究假设[11],u服从非负截断型正态分布N(μit,σ2),且有:
uit=exp[-η×(t-T)]×ui(2)
式(2)中,参数η表示时间因素对技术无效项u的影响。
技术效率TE定义为实际产出的期望和生产前沿面产出的期望之比,表示为:
TEit=E[f(xit)exp(vit-uit)]E[f(xit)exp(vit)|uit=0]=exp(-uit)(3)
式(3)中,当u=0时,技术效率TE=1,表示评价单元在生产前沿面上处于技术有效状态;当u>0时,技术效率TE
早期的SFA模型仅仅只能测算评价单元的技术效率水平,而对技术非效率与影响因素之间关系探讨时采用二阶段估计法,但二阶段估计法在第二阶段构建回归方程时违反了第一阶段中关于技术非效率结果独立性的假设。为了改善这种不合理的估计方式,Battese和Coelli对该方法做了进一步的改进[12]。改进后的模型既能计算出样本的效率水平,同时能够定量分析各因素对研究对象之间效率影响差异,将效率非有效表示为一组实际因素变量和随机因素变量的函数,用于面板数据的分析。改进模型假设uit相互独立,且服从两点截断正态分布,将时间和其他因素纳入生产无效率的解释变量。
同时,本文采用超越对数形式的效率随机前沿生产模型,其优点在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是任意生产函数的二阶泰勒近似,对是否存在偏性技术进步、产出弹性是否固定等没有限制,具有较好的包容性[13]。
三、样本选取和数据采集
本文选取2005~2009年我国各省市高校科研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高等学校科技资料统计汇编》。由于、青海、宁夏及港、澳、台数据信息不全,样本未能包括以上六地区。
投入和产出指标的选取在效率评价应用中非常关键,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经验,构建科研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投入指标包括科研人员和科研经费两个方面;产出指标包括专著数量、论文数量、技术转让成交额、国家级成果受奖数、专利授权数、国家级项目验收项目数。
(1)科研投入:包含科研人员和科研资金两个投入要素,综合考虑已有相关文献的研究,选取研究与发展人员来衡量科研人员人力投入,采用当年拨入的科研经费(千元)衡量科研经费资金投入。
(2)科研产出:为了较全面衡量科研成果,同时考虑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产出指标单一性的要求,本文参照樊纲和王小鲁
采用因子分析处理多种市场化指标的办法[14],通过提取一个公共因子,综合6项现有研究主要采用的高校科研产出衡量指标的信息(专著、论文、技术转让成交额、国家级成果受奖数、专利授权数、国家级项目验收项目数等)作为产出指标,数据均来源于2006~2010年的《高等学校科技资料统计汇编》。使用软件SPSS17.0,采用主成分法提取1个公共因子,并对其进行最大方差法旋转,因子分析的检测结果为:KMO统计量为0.842>0.8,说明因子分析效果较好;Bartlett球体检验小于0.0001,通过该项检验;单因子方差贡献率为0.739>0.7,说明该因子能够综合原始数据6个指标值。效率评价模型如下:
lnYit=β0+β1lnLit+β2lnKit+β3t+12β4lnLit2+12β5(lnKit)2+12β6t2+β7(lnKit)(lnLit)+β8tlnLit+β9tlnKit+vit-uit (4)
式(4)中Yit、Lit、Kit分别代表科研成果、科研人员、科研经费。
对于影响高校科研效率的因素,本文将着重考察国际科技交流和校企合作对我国省际高校科研效率的影响,同时也将经济水平、教育水平等因素对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①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是我国高校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的主要途径,影响着高校科研及综合全面发展,其资助主要有“人才”和“项目”两板块[15],本文尝试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人才”(包含:国际高校学术交流派遣人数、接受人数、国际会议出席人数3项指标)和“项目”(包含:国际会议交流论文、特邀报告、主办次数3项指标)两板块中6项指标的信息来衡量国际科技交流(Z1),指标数据来源于2006~2010年的《高等学校科技资料统计汇编》。以因子得分作为反映国际科技交流的指标,因子分析的检测结果为:KMO统计量为0.823>0.8,Bartlett球体检验小于0.0001,最大因子方差贡献率为0.849>0.7。②校企合作(Z2)是产学研战略的重要部分,促进产学研联盟的发展,
对高校的科研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技术交流,从而影响企业研发和高校科研效率。本文校企合作采用校企合作合同总金额衡量,数据来源于2006~2010年的《高等学校科技资料统计汇编》。③经济水平(Z3)直接影响着该地区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高校的建设、科研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地区经济水平作为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撑,影响着高校及其科研事业的发展,本文经济水平采用人均各地区GDP衡量,数据来源于2006~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④教育水平包含两部分,即受教育水平(Z4)和科研人员资源(Z5)。地区的人口受教育水应了该地区整体的知识水平,影响着高校科研的教育环境和后备水平;科研人员资源反应地方现有科研人员的丰裕程度,直接影响着该地区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受教育水平和科研人员资源分别采用每万人中大专文化以上人口和每万人中教学与研究人员人数。
借鉴Battese和Coelli的模型设定,本文的随机前沿技术无效率函数如下:
uit=δ0+δ1Z1t+δ2Z2t+δ3Z3t+δ4Z4t+δ5Z5t(5)
其中Z1为国际科技交流;Z2为校企合作,采用校企合作合同总金额衡量;Z3为经济水平,采用人均GDP衡量;Z4、Z5为教育水平指标,分别为每万人中大专文化以上人口和每万人中教学与研究人员人数。
为了进一步检验国际学术交流和校企合作对省际高校科研效率的影响,本文借鉴张各兴、夏大慰的方法[16]尝试对式(5)进行进一步改进,加入以上两个变量的二次项,得到式(6):
uit=δ0+δ1Z1t+δ2Z21t+δ3Z2t+δ4Z22t+δ5Z3t+δ6Z4t+δ7Z5t (6)
最后将式(4)和式(5)结合形成模型1,将式(4)和式(6)结合,形成模型2。
四、实证与结果分析
本文使用Frontier4.1软件,根据前文设定的模型1和模型2,采用2005~2009年全国28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了估计,结果见表1。
在模型1和模型2中,对数似然估计值和LR值均表明模型显著。在模型1中对数似然值和LR值分别为-34.92和-31.08,而在模型2中分别为117.67和183.92。模型1生产无效率方程各系数的估计值中,校企合作和每万人中大专学历以上人口不是很显著,而国际科技交流(Z2)、人均GDP(Z3)和每万人中教学与研究人员人数(Z4)在不同程度上显著。而模型2中仅有校企合作(Z2)及其二次方(Z22 )估计值不显著,其余估计值显著性水平均较高。总体来看,两模型均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是模型2较模型1更优,故本文采用模型2计算的数据(见表2)进行进一步分析。
(一)模型的估计结果
首先,从模型2的适用性来看,估计量σ2=0.0913,γ=0.7865,且两者的极大似然估计值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下显著,可知随机误差和技术无效误差均显著存在,并且技术无效率是主要的误差来源。故不能对省际高校科研效率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是必要的。其次,从模型2科研人员和科研经费的产出弹性来看,两者的弹性系数依次为2.0741和-1.6901,意味着科研人员增加1%可使科研成果增加2.0741个百分点;而科研经费增加1%,科研成果下降1.6901个百分点。科技人员的投入对我国高校科研效率起正向促进作用,而科研经费对高校科研效率的提高起抑制作用。同时,两者弹性系数相加小于1,研究生产函数表现为规模递减,可能是由于近年来国家在高校科研经费投入规模上持续加大(近8年平均每年增幅高达28.38%),但是科研人员相对匮乏,限制了科研效率提高。
(二)效率的估计结果
从模型2效率的测算结果来看,我国高校科研效率整体上处在一个中等水平,三大区域的平均值在0.50~0.70之间,且整体而言,全国高校科研平均效率值随时间变化呈现下降的趋势,从2005年的0.6067逐步下降到2009年的0.5866。首先,从三大区域间的横向对比来看5年科研效率的平均水平,东部地区高校科研效率水平最高(0.6121),中部地区紧随其后(0.6014),而西部地区最低(0.5464)。中部与东部的高校科研效率水平差异不大,东部地区效率水平先下降后上升,而中部地区处于下降的趋势中;西部与东、中部地区之间整体差异较为明显,历年效率水平均低于0.57。 其次,从具体省市区来看,各省市区之间效率水平相差较大,平均效率水平最高的是北京(5年平均为0.9437),最低的为天津,5年平均效率仅为0.2130。高校科研效率平均水平较高(5年平均水平大于0.70)的地区依次是:北京、江苏、安徽、山东、陕西、重庆6省市区,占总样本的21.42%,平均科研效率水平相对较低(5年平均水平小于0.50)的地区有:天津、内蒙古、上海、黑龙江、山西、新疆、海南、广西、贵州等9省市区,占总样本的32.14%。
(三)效率的影响因素
本文考察了国际科技交流、校企合作、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对省际高校科研效率的影响,总体上看国际科技交流、经济水平、教育水平三大类因素对高校科研效率的影响较为显著。尽管国家实施产学研战略多年,但是校企合作却未能给高校科研效率的改善带来显著的影响。Z1与Z21的系数分别为1.9392、-0.8462,且两者分别通过5%和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国际科技交流与高校科研无效率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国际科技交流对高校科研效率的改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Z2与Z22的系数分别为0.9955、3.9670,说明校企合作对高校科研无效率存在正向影响,但是均未通过10%的显著水平检验。Z3=-0.1358,说明地区人均GDP与高校科研无效率在10%的水平下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经济水平越发达的地区,高校科研无效率越小。教育水平的衡量指标受教育程度和科研人员资源的系数均为负数,且分别在5%和1%的水平下和高校科研无效率显著负相关,这反映地方的人口受教育水平对本地区高校科研效率和高校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科研人员资源指标可以看出,在现阶段中国的科研人员数量还处在相对匮乏的阶段,科研人员的丰裕程度对高校科研效率有着显著的影响。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2005~2009年全国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部分指标进行信息综合后,以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对我国省际高校科研效率进行了度量,并分析了国际科技交流、校企合作、经济水平、教育水平等因素对高校科研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省际高校科研效率总体水平较低, 2005~2009年全国平均水平为0.5866;效率的变动趋势随时间的变化而逐年递减;西部地区高校科研平均效率与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差距较为明显,但东部与中部省际高校科研效率水平接近,三大经济区域按效率水平高低顺序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同时各省市区之间高校科研效率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国际科技交流、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对高校科研效率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校企合作与高校科研效率关系不显著。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具体建议:①我国高校科研效率整体水平一般,且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为遏制效率的下降,需要继续加强高素质核心研究人员和团队的建设,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高校科研效率水平。②西部地区与东部、中部地区之间,以及各省市区之间的高校科研效率差距较为明显,应该建立有效整合国内科技资源机制,实现各地区之间科研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整合,缩小区域间效率差距。③继续加大国际间科技交流,加大国际科技交流经费投入,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和公共服务平台,促进高校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有序健康发展。④改革校企合作方式。基于本文研究,原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并未从真正意义上提高高校的科研效率水平,证明我国校企合作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在以后的发展中,必须改革校企合作方式,完善合作机制,深化合作交流,使校企合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⑤改善地区经济水平。较好的经济水平能够改善科研人员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是科研的外部环境,是高校科研效率提高的基本保证。⑥提高教育水平。地区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科研人员数量和质量。应加大各省教育投资,改善教育环境,提高地区的整体教育水平,特别应该加大国内技术相对落后领域的高科技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莹,刘延平.基于DEA方法的高校管理学院科研效率评价实证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43-47.
[2]童康.DEA模型在高等学校内部院系效益评估中的运用[J].大学,2007(4):32-38.
[3]王冬梅.基于PCA-BCC的某高校基金科研效率评价[J].科研管理,2011(4):102-105.
[4]Avkiran N K.Investig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Efficiencies of Australia Universities Through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J].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2001(35):57-80.
[5]陆根书,刘蕾,孙静春等.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效率评价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75-79.
[6]姜彤彤.基于DEA方法的高校科研效率评价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6):26-32.
[7]赵强强,陈洪转,俞斌.利用截面数据对地域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的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9):119-122.
[8]郭竣,熊世权.中国31省市高校科研效率实证研究评[J].情报杂志,2010(9):83-88.
[9]王晓红,陈浩.1999-2006年我国各省市高校科研效率的实证研究—基于科研成果指标化变化的对比分析[J].科研管理,2011(4):94-101.
[10]Battes G E, Coelli T J.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Panel Data: With Application to Paddy Farmers in India[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1992( 3):153-169.
[11]Charnes A, Cooper W W, 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6):429-444.
[12]Battes G E, Coelli T J.A Model for Technical Inefficiency Effect in a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Panel Data Approach [J].Empirical Economics, 1995 (20):325-332.
[13]王志平.生产效率的区域特征与生产率增长的分解[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33-43.
[14]樊纲,王小鲁.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1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一、总体规划与设计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工作带来了契机,我国高校必须把握好这一时代机遇,充分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国际交流网络传播平台,结合有效的引导,推动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工作的顺利发展。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网络,是以高校为基本主体,他国高校、研究院所、国际组织等通过国际交流所构成的网络传播平台。对于该网络传播平台而言,主要是借助于互联网这一传播媒介,同时,整合各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资源,使高校新闻与国际交流信息能够快速、全面传播的平台。在如今信息化时代,网络传播平台,已成为高校开展品牌竞争与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一方面,构建网络传播平台为高校加快品牌文化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经。高校能够借助于网络传播平台所拥有的资源库及开放性等特点,加强高校国际信息交流、、决策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现代化高校网络传播平台的构建,将进一步推动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建设。网络传播平台将高校校园及学科特色与优势,采用网络视觉化形式展示出来,极大地推动了高校的品牌宣传效果,对于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网络传播平台必须本着“立足高校,服务国际交流”为基本宗旨,逐步形成跨地域、跨文化、重交流与合作的全方位、综合性信息网络传播载体,通过逐步完善网络信息内容,逐步扩大高校在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如今,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网络传播平台已成为加快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实现平台,可结合如下规划目标逐一实现。
(一)以高校主流门户网站为主要窗口,完善大学生国际交流信息服务我国各大高校几乎都建立了门户网站,应充分发挥其信息展示窗口的作用,及时国际交流信息资讯,同时,设立专门的国际交流频道,使其成为高校宣传与报道的阵地。当前,必须加快整合高校媒体资源,以网站为窗口,建设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各大高校通过网站规划、设计、建设及不断完善,网络传播平台无论在整体视觉风格、布局、内容展示方面,还是页面导航、容量、结构、内容呈现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此外,还应注重设置友情链接、服务中心、底部信息等内容,在大学生互动方面,设立搜索、会员注册与登录、在线问答、错误提示等内容,以便极大拓展我国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渠道。但多数高校仍未构建起专门面向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网络传播平台,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具体情况构建网络传播平台,进一步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同重点高校门户网站合作,共建国际交流网络传播平台在门户网站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同其他重点高校、大型媒体、全国性综合门户网站之间的合作,并在一级网站开设大学生国际交流板块,重点门户网站与板块信息,都是构建网络传播平台的关键资源,必须同其展开信息资源、大学生资源、平台构建等全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整合国际资源,构建大学生国际交流综合信息库通过高校门户网站及其他重点高校网站及全国性综合网站的合作共建,逐步形成高校国际交流相关信息流,同时,加强相关信息采集、加工与存储,将这些信息全面整合于综合信息库中,并将其加以分类和汇编,与此同时,设立多国语言页面,以便不同国家的大学生能够采用信息,继而扩大高校网络传播平台的国际影响力,使其逐步发展成为该领域国际性网络传播平台。
二、网站交互界面的设计
作为大学生国际交流网络平台,其所面向的用户群体为国外高校学生与教师,他们需要对高校概况、校园文化情况、学术研究状况等进行全面了解,因此,多数会借助于该平台获取有关资讯,在此过程中所开展的信息传递主要是通过交互界面实现的,为此,必须确保交互界面所覆盖信息的全面性与美观性,通过设计独特的网络视觉品牌文化,在国外高校师生中树立高校良好的品牌形象。在设计大学生国际交流网络传播平台时,必须考虑到网站所面向用户群体的阅读习惯进行设计。通常而言,网页设计所涉及的元素有很多,但因该平台所面向对象的特殊性,因此,必须注意采用英文字体与风格。全英网站同中文网站不同,英文字体在网页设计过程中的视觉表现力也同汉字网页不同。同时,还必须注重对高校信息识别因素加以传达。
对于交互界面设计中,重点关注面向群体如何感知和理解相关信息,由于其认知水平及意图不同,对于通用设计而言必须提供一般客户所需资讯,采用清晰、简明的表达方式,使各页面内容对应。一方面,结合用户需求对高校学科分类、学术研究情况等内容顺次表现,另一方面,注重页面布局易于阅读、美观实用,考虑用户国家多元化文化背景、认知能力及信息需求等情况,使用户轻松找到所需阅读内容。此外,注重文字间及段落间间距的一致性。还应设立专业化的国际交流论坛、视频、留学生展示、交流信息等板块,使用户可以便捷地获取所需讯息,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及时、便捷的特点,打破大学生国际交流的地域与空间限制。通过互联网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增强同该领域专家学者的信息沟通,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眼界。对于国际交流信息专栏,应对有关信息依据学科、学院展开分类,使国外师生能够依据类别找到所需信息。网站还需要对国际交流视频进行上传,编辑相应的文字,实现资源的跨地域共享,并设置相应的视频交流专区,国外师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可就某些问题向有关人员咨询和留言。高校教务人员或师生看到相关问题,可进行回答,参与互动讨论。在线提问问题及讨论将自动被保存,有助于为其他大学生提供帮助。设置论文展示板块,实现学术研究成果的共享,定期上传高校学术论文集及师生最新学术论文,及时掌握高校科研动态,便于同海外高校互动讨论学术问题,深化科研合作。设立校园文化专区,使海外师生能够了解高校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三、媒体平台的构建
(一)搭建QQ群网络平台QQ群网络成功打破了地域与空间限制,使得大学生国际交流更便捷、高效。高校可以在留学生及交换学生之间共建QQ群,借助于QQ群网络实现国际交流。广大学生可借助于QQ网络资源展开交流,营造浓厚的交流氛围,促进学生高效地开展学习与科研工作,交叉学科学生开展交流,有助于打破思维与知识的局限性,弥补单一学科的割裂性与封闭性,推动高校科研工作进展,实现国际交流纵横交错的目的。高校各学院负责人可在网站上对QQ群号进行,以便海外学生、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交流,提高交流的层次,扩大国际交流的规模。
(二)建立国际交流博客群博客集文字、音视频、评论、网站链接等于一体的网络日志,可以加强读者的互动,吸引兴趣及志向相同的网友共建团体,成为极具影响力的自由媒体平台。博客可以记录个人思想,也具有公共性,对所提供内容展开交流,为他人提供帮助,具有资源共享与互动性。海外师生、留学生、交换学生可利用这一平台同高校师生展开交流,参与科研活动、学术会议,获取有益的学术资源与校内咨询信息,也可以提出质疑,展开交流与讨论。这样极大地拓展了交往圈,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形成国际交流圈,实现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三)构建国际交流微博客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使用微博。微博也是一个给予信息全面共享、迅速获取与高效传播的平台,该平台是建立在用户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信息的传播、获取及共享的。利用微博文字及最新信息,通常只有140字左右,因而称之为“微博客”。通过微博平台能够及时地最新的高校国际大学生交流信息及动态,大学生还能够相互之间共享该条信息,或对其进行互动评论。较博客而言,微博在信息传播方面更及时、更快捷,也更原创,因而广受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已经推出迅速发展成为如今信息时代媒体平台中的新宠。正是由于微博所具有的特点,许多高校纷纷开通了自己的微博门户,但是并未全面面向大学生国际交流有关工作。因此,高校必须加快构建国际交流微博客,有关导师、教务工作者也可开通自己的微博,同国际高校教师、专家、学者与大学生共建关系网,以便开展更为深层次的交流。有相当多的留学生及交换生反应,在国际交流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障碍,有时候发一个邮件咨询会需要较长时间方可得到回复,也有一部分教师、教务工作者表示,对于因各类原因未能及时解决大学生疑惑及问题的情况表示很遗憾。如何确保大学生国际交流更为畅通、便捷,微博就是一个良好的渠道。如今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只要利用手机就可以开展国际交流,利用微博实现互动、沟通,及时消除大学生的问题与疑惑。此外,对于因经费、时间等原因所导致的国际专业性的交流论坛,大学生参与的机率较小,而教师有时也无法参加。借助于微博平台,就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利用通过参加大型国际交流论坛的教师更新自己的微博,将论坛或会议内容及信息实时传递,其他的教师及大学生就可以通过浏览、微博分享等方式,获取并传播该信息,使大家能够第一时间就获得所需信息与内容。当前,有关一些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信息及会议内容,也可借助于微博平台加以共享。
(四)创建国际交流论坛就各大高校而言,必须依据高校国际交流现状,同时,结合高校各学院及学科的发展、学科学术研究进展等情况,创建极具品牌特色的高校国际交流论坛。论坛中应全方位地展现各学院学科特色,同时,有针对性地突出学校的学科优势,赋予高校国际交流论坛深厚的学术文化积淀,用以更好地推广和宣传高校。与此同时,还应注重组织和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校园文化及学术活动,通过该论坛向他国大学生展示高校的校园文化风采,引发其共鸣,从而萌生与该校展开交流与合作的期望。除此以外,高校还应在国际交流论坛上不断高校各学院最具特色的科研内容与学术进展,同时,定期、不定期地力邀国际名校专家、学者前来开展讲座,并将讲座内容于论坛,大学生可以通过论坛跟帖,发表自己的学习感受、存在的疑惑、心得体会等,并同其他大学生就这些问题开展深层次的讨论,有助于进一步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推动高校学科建设、满足广大师生学习需求、并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高校教育;国际化;学生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02
高校教育国际化是指高校教育跨世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即面向世界发展高校教育的思想理论、国际化活动以及与他国开展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等。
而在当下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之下,大学生己经无法躲避国际化浪潮的冲击,现代高校要使自己培养的人才满足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的社会需要,就必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主动将人才培养的过程纳入到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之中,让大学生直接参与高校教育的国际交流,使大学生具有能够面向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拥有国际化视野,主动关注世界问题,了解不同文化的综合素质。
一、高校教育国际化存在的困境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均己积极组织开展学生的对外国际交流活动,将其作为提升学生国际素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在此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参加对外国际交流认识上的不足
大学生参加国际交流的意愿直接决定着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项目能否顺利开展,而学生的参与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对国际交流活动的认识。由于国内大多数高校开展学生国际交流项目尚处于起步阶段,当下学生对于活动开展的认识也尚未成熟。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锻炼语言。他们想当然地认为进行对外交流能够迅速地学会或提高一个人的语言水平。事实上,大学生国际交流的目的远远不只局限于为学生提供一个语言操练的环境,而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也不一定非要依靠这种途径。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感知,以及通过对交流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理念与处事原则、解决方法的体验与思考,远比语言锻炼要重要。
(二)国际交流活动计划难以制定且项目较少,限制了学生的参与
由于国际交流各种项目的执行时间不一致,而且同一个项目第二年是否能够如期执行也并不能预知,再加上所有项目的组织单位、联系人又不完全相同,因而学校管理部门难以对第一年的交流项目进行统一的计划和宣传,造成各种交流项目缺少一个统一的宣传与信息渠道,学校整体交流情况的信息与单个交流项目信息难以汇总,同时也造成学生对国际交流的项目了解不全面,学生在选择交流项目时表现出盲目性。
此外,虽然目前许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国际交流,千方百计地选送大学生出国交流,但是毕竟学生出国交流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理念、财力和管理的水平不同,各高校的重视程度与推动力度也不平衡。
总体上,我们大学生出国交流的学生人数并不多,与国际知名高校签署的交流项目数偏少,即使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学校能够提供学生交流的机会远远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参与交流活动的成果与收获都相当有限。
(三)经费问题是大多数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的难点
学生赴国外参加校际交流活动所需费用较大,学费、生活费和国际旅费是一笔不少的开支,而大多数项目的经费是没有减免和优惠的。全额由学校来承担显然并不现实,但全由学生个人自行支付,对家庭经济并不宽裕的学生来说难以承受。可以说,经济因素是影响学生交流意向和制约学校交流活动开展的主要原因。面对学校公布交流项目选拔学生的通知时,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同学只有望而却步了。
因此,在以上困境的制约下,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以及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开展面临着种种问题,这将使我们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
二、发展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解决当前高校教育国际化存在的困境,以及更好的发展学生国际交流的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引导学生了解全面的资讯,共同积极推动交流项目
开展高校教育国际化的主体是在校学生,成果辐射和宣传的对象也是在校学生,同样,组织报告会、座谈会,制作小册子主要依靠的也是在校学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建与国际交流有关的学生社团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变被动选择为主动争取,使学生国际交流不再是单向和孤立的教学任务,而是多向和互动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可以主动参与学生国际交流的各个环节,尤其在宣传、项目推广和交流成果的深化等方面发挥学校管理部门难以达到的效果,成为学校学生国际交流管理工作的重要助手,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扩大了交流面。
而针对目前学生中还普遍存在着认识误区的这种情况,即一方面,学生认为国际交流就是学习语言,游山玩水见见世面,只有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才能参加;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参与意向不强烈,参与目的不明确,不少学生更是没有结合自己的发展,以交流为契机,为将来的深造或发展进行合理地规划。
因此,我们应该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综合能力者”为理念,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交流活动的宣传,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交流计划,提高学生对交流工作的认识。通过宣传,让在校学生意识到,参加国际的校际交流活动,不仅仅可以(下转第58页)(上接第54页)强化语言能力,拓宽国际视野,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国内学生不可能体验到的国际一流大学的科研学术氛围、教学方法手段。对有志将来继续出国深造的学生,提供了难得的与导师名师直接接触的机会。
(二)创新交流形式,促进多样化交流
目前,国内高校学生交流的形式主要有文体交流、文化考察、语言学习、科学研究、课程进修等,从时间上来讲,多则一年半载,少则一两周。从交流的形式上来看,普通高校的交流模式可以根据自身国际交流的实际,从语言学习、文化考察及短期课程进修等形式开始做起。
同时,学校可以通过交流模式的创新,拓宽对外交流的渠道。例如,美国政府近年来在国内力推文化交流项目及暑期大学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这虽然不是国际高校之间的交流,却使学生有机会能够到美国进行社会实践,亲身体验美国生活文化,提高英语实用能力,并且与美国人同工同酬,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出国费用。同时,学校也可以以项目为依托和交流的平台,拓宽交流渠道,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三)扩大国际交流内涵,推动校内的国际交流活动,并多方位解决学生的经费问题
在学生赴国外交流有限的情况下,扩大交流规模,推动国际交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转变观念,扩大国际交流的内涵,让更多的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在“走出去”的同时,还要“请进来”,邀请国外著名高校的学者、专家和普通师生来学校考察、学习、科研和作讲座、报告。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国际”资源,利用国际一流大学的知名学者、专家来学校访问或讲学的机会,邀请他们为学生作专题报告,开展校内的交流活动;组织学生与来校交流的国际学生开展讨论、联谊等各类交流活动。
同时,虽然在国际交流的费用上以学生个人承担为主,但我们仍然建议学校要有足够的经费投入,支持已有项目的开展和新项目的开拓,弥补交流活动的开支。学校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校际合作,争取更多交换学习、减免学费、生活补助等形式的校际交流项目,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吸引社会资金设立国际交流的奖学金、助学金,多方位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高校国际交流工作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将承担着更为艰巨和具体的任务,虽然面临以上种种的困境,但是,面对高校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要与时俱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化教育改革,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主动适应国际化的形式,促进高等教育稳步持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焱.中外高校合作办学的理性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3).
关键词: 短期国际交流 发展趋势 发展策略
目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成为衡量高校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渠道。现阶段,跨国界、跨文化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形式有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学者互访、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国际间教育资源的共享等。阿萨・S・诺尔斯(Asa・S・Knowles)[1]在《国际高等教育大百科全书》中指出:“国际教育交流,广义地说,就是跨越国界的为了某一教育目的的人员互动,特别是怀着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学者和专家的互动。”其中,师生互换、学者互访、教育资源的共享是最直接的交流合作的形式。
1.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教育的国际化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趋势,教育的发展应适应多元化、全球化的世界潮流。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多次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一批受过高等教育、掌握先进技术的劳动大军是加拿大在21世纪保持繁荣的唯一可靠保证。”
金泳三总统执政时期(1993.3―1998.2),韩国成立了教育改革委员会,此后三年多,通过五次总统报告提出了四个教育改革方案,金泳三提出21世纪的韩国人要具备的思想素质[2]:
很高的道德水准和共同意识的“与众共生存的人”;
创造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的“智慧的人”;
够主导国际化、世界化时代的“开放的人”;
得劳动价值,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的“实干的人”。
充分的国际交流,有着极为重要的科研、经济和文化价值。首先,科学研究需要有高水平的交流。科研人员游离于国际学术界之外、闭门造车地做科研,往往导致重复别国研究人员早已做过的工作。这对一国的科学研究是极为不利的。通过教育与科研的国际合作,我国的研究人员迅速地掌握了当今科学发展的动向与最新的成果,这对提高我国的科学研究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国际学生给人才输出国和教育服务输出国均带来了丰厚经济回报。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师资源、教材设备、课程网络、科研能力、专业排名等都成为教育市场的稀有商品,学生成为教育市场的庞大消费者的同时,又因为教育的特殊性,也是教育市场的教育产品。全球化时代,教育国际交流成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我国国际学生回国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国际学生的高回国率为促进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进力。教育服务输出国以美国为例,其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也吸引了全世界大量优秀学生留在美国服务,为美国创造了大量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创造良好的教学与科研环境,打造优秀的国际交流氛围,将为国际学生来中国学习及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3]。
再次,国际学生的交流为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无论是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还是海外学生来华学习,都会将富有魅力的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传播海外,让国际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当今发展的同时,消除对中国的误解,增进与中国的感情,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海外人员来华学习。
2.国际交流现状
国际上一直非常重视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的培养,尤其是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国际学生的引进与输出。以中国在美留学生为例[4],2000年以后中国在美留学生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近年来日本留学人数稍有下滑。但以人口基数来看,中国和印度为人口大国,总人口量数倍于韩国与日本,而在美留学生人数相差不到两倍,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图1 中国在美留学人员统计
中国非常重视海外人才的输送,下图为近年来留学生基金委员会所资助的出国留学人员数量年度汇总[5-6]。可以得出,从2000年资助留学人数2000人左右规模至2007年的12000人左右规模,增加至近6倍。国内在国际学生的培养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图2 出国留学人数统计
图3 来华留学人员统计
3.短期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大学生短期国际学习交流是我国教育国际化中的一种新型模式,而且越来越受到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的普遍关注。目前,大学生短期国际学习交流通常是由高等院校的有关职能部门,如教务、学生管理、外事和相关院系挑选优秀学生利用假期去国外大学进行为期4~6周的学习。通过短期国际学习交流,学生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掌握了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拓宽了学术视野,加深了对学习重要性和学习精神的理解,提高了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同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国内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丰富了国内高等教育办学方法和教学方法,是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契机。
短期国际学习交流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时间短,循环快,见效快;
办班形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
可以满足大学生、中学生或在职人员等不同层次的人利用假期来学习的需要;
学习与旅游相结合,既学习了语言,又了解了异国风俗等。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向往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走出国门,但由于工作、家庭、学业或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进行长期留学,这时候,短期留学则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4.短期国际交流的现状
目前,国家留学基金委对国外来华短期交流人员和出国短期交流人员的资助较少,下表为2010年国家支持出国人员比例,可以看出,短期交流、本科和硕士总和所占资助的出国人员比例仅10%[6]。
表1 2010年出国留学人员成分与比例
图4 出国留学人员成分与比例图
下图为2009年和2010年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留学人员比例,两年内所资助的短期来华交流人员比例也较小。
图5 2009年来华留学人员成分与比例
图6 2010年来华留学人员成分与比例
近年来,各高校对短期出国交流及短期来华交流支持力度较大,主要形式以暑期夏令营及国际班的形式组织,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各学院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夏令营,例如土木工程国际夏令营。另外,学校开设了多门国外专家课程,例如《钢筋混凝土设计》、《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基本概论》等。
5.短期国际交流建议
现阶段短期国际交流发展迅速,但毕竟是新生事物,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实施策略是十分重要的。
5.1有目的和有重点地选择院校
目前,大学生短期国际学习交流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有些院校在选择国外学习交流大学时,不免有些不谨慎或盲目,比如选择去英美等国家的一流大学学习交流的比较多。却忽略了自身专业知识的特点,甚至造成有些所选择的英美大学的科研和教学水平还不如国内大学的专业水平,这样不能让学生和学校有更多的收获。因此,在选择交流对象时,我们应当根据自己院校的特点,尽量选择世界一流的大学或与自己院校专业对口的比较好的大学开展学习交流[1]。
5.2短期交流与学校及科研项目支持相结合
短期国际学习交流的学费和生活费多由参加的学生自己负担。有些优秀学生想参加,却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要做到能够让更多学生加入到短期国际交流中,就必须对学生实施分层次的选拔,由学校提供一部分奖助学金资助成绩优秀的学生的交流经费,另外提供部分自费名额鼓励有经济实力的学生参加国际交流,这可以为他们提供很好的学习机会,也是对他们的认可和鼓励。研究生有短期交流需求的,可以结合有实力的导师科研项目中国际交流经费,鼓励学生做针对性的交流。学校应鼓励这样的交流,并与学校其他交流项目相结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专业研究中,同时培养专业兴趣,一举多得。
5.3选派德才兼备的领队教师
领队教师是影响短期国际学习交流成败的关键之一。现在,大多数短期国际学习交流是外语教师领队,间或还有分管学生工作的老师。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学生语言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但无助于学生的专业学科交流和发展。因此,院校职能部门在选派德才兼备的领队教师时,应当加派学科专业教师。这些教师精通专业知识并具有丰富的综合知识,与学生和外国任课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并经常交流,了解教与学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使教与学能有机地交融和适应,并能详细、深入地探讨合作教学和科研的可行性。
5.4短期与长期交流合作相结合
在有些院校,参加学习交流的学生回国后就意味着这项工作结束了。其实不然。职能部门应当利用激励机制鼓励参加短期国际学习交流的学生。短期交流毕竟有时间的局限性,鼓励机制除了能够实现对短期交流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的嘉奖外,也能够激发参加短期交流的学生的交流兴趣,为今后的长期交流打下一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盛跃东,张昀.关于大学生短期国际学习交流的理性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0):108-109.
[2]李敏.教育国际交流:挑战与应答[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190.
[3]伊莉曼・艾孜买提.影响新疆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综合因素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08(6):99-102.
[4]刘云.教育国际交流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所受冲击及转变[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