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安全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耕地资源 生态安全 评价指标体系 安全等级 广州市
[中图分类号] S341.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352-1
耕地是土地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了社会关注焦点[1]。目前关于耕地生态安全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Beesley[2]等在研究中强调耕地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徐辉[3]等采用组合赋权法对黑龙江省宁安市耕地进行分析;禹洋春[4]基于生态足迹对重庆市耕地生态安全进行探究。通过分析得出,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和耕地数量变化方面[5];而国内的研究大多偏重对耕地生态安全的概念辨析以及静态研究[6]。总体而言,现阶段对耕地生态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和静态分析,鲜有对耕地生态安全进行中小尺度下的动态多因素分析。本研究以广州市为研究区域,对耕地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对广州市保护耕地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研究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可为其他城市和地区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7]。
1研究区域概况
1.1区域概况
广州市位于广东省中东部,是珠三角的经济腹地和政治文化中心,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和对外交流的门户城市。市辖区总面积为7434.4 km2,辖有越秀、荔湾、天河、海珠、萝岗、白云、花都、黄埔、番禺、南沙、从化、增城等十二区。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经济快速发展,但是耕地生态安全问题凸显。耕地面积从1990年的249479hm2减少至2012年的99086hm2,下降幅度达到60.29%。对广州市开展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可以促进广州市加强耕地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1.2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主要数据来源主要是通过文献查阅法进行收集,其中数据包括了《广东省统计年鉴》(1990-2012年)、《广州市统计年鉴》(1990-2012年)、广州市历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统计数据和相应的统计公报、《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以及通过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网站公布的权威资料。
2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2.1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从保护耕地生态安全内容出发,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广州市耕地生态安全的实际情况,遵循选取指标因子的科学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基于PSR模型建立广州市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把广州市耕地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面,并从耕地生态压力、状态和响应这三方面共选取了14个评价指标。在生态系统压力层选择5项指标,分别为: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耕地面积、地均产值、城镇化水平;在生态系统状态层选取5项指标,分别为: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耕地安全系数、单位耕地面积农药负荷、单位耕地面积化肥负荷;在生态系统响应层选取4项指标,分别为:人均GDP、环境污染投入、农业机械总动力、灌溉系数。其中,人均耕地面积、地均产值、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耕地安全系数、人均GDP、环境污染投入、农业机械总动力和灌溉系数为正向指标;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水平、单位耕地面积农药负荷、单位耕地面积化肥负荷为逆向指标。
2.2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权重值确定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与指标权重息息相关,本文采用熵权法来确定广州市耕地生态安全的指标权重。其中,指标值之间数值差距越大,表明指标内容越丰富,相应权重值也会越大;指标值之间数值差距越小,相应权重值也会越小[8],通过计算得出广州耕地生态安全指标权重值。
式中:k=1/nm;Yij为标准化后矩阵;wi代表的是熵权值;Hi代表是通过计算得到的熵值。
2.3 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标准与等级划分
为了更好地对广州市耕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本研究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对广州市耕地生态安全进行计算,得出耕地生态安全指数。公式如下所示。
式中F是指耕地生态安全指数;Wi为第i项指标综合权重;Pi指标i的标准化值。
同时,依据相关研究成果[9]和结合广州市实际耕地现状进行等级划分和评价。在指标体系中通过多角度反映耕地生态安全状况,采用综合评价法对每项指标进行加权评分从而得到耕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F,接着将F值取值范围划分为0-1区间并对应五个等级和相应的安全评分以及具体耕地生态特征,广州市耕地安全等级划分如下,F≥0.9(Ⅰ),等级为安全,生态结构完整,生态系统结构复杂,生态功能较强,生物多样性丰富;土壤健康且肥沃,指标覆盖率高;耕地生态环境受到较好保护,基本未受到破坏和污染,受到人类的干预能力较弱,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较强,基本没有生态问题。0.7≤F0.9(Ⅱ),较安全,生态结构尚且保持完整,生态系统结构开始由复杂趋向简单,生态功能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肥力降低,有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耕地生态环境受到较大干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和污染,抵抗干预的能力下降,生态问题明显,生态系统出现不平衡。0.5≤F0.7(Ⅲ),等级为敏感,生态结构尚且保持完整,生态系统结构开始由复杂趋向简单,生态功能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肥力降低,有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耕地生态环境受到较大干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和污染,抵抗干预的能力下降,生态问题明显,生态系统出现不平衡。0.3≤F0.5(Ⅳ),等级为风险,耕地生态结构恶化,生态功能受到损害,耕地生态问题较为突出。生态系统结构较为简单而且生态功能不全,大部分功能受到损害后无法发挥;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肥力急剧下降,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等问题突出;受外界干扰后恢复能力受到较为严重损害,生态功能恢复困难。F0.3(Ⅴ),等级为恶化,耕地生态结构受到严重损害,生态结构不完整,耕地生态问题十分突出。抗干扰能够非常弱,受干扰后恢复非常困难,基本丧失耕地生态能力,出现严重退化现象,面临的生态压力远远超出自身的恢复能力,急需投入力量予以重建和保护。
3评价结果分析
对2000-2012年广州耕地生态安全进行等级划分,分析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以及动态变化规律,以达到分析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以及了解耕地生态安全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3年的广州市耕地生态安全状况处于耕地风险阶段,耕地生态安全不容乐观。一方面是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带来了建设用地的拓张和耕地数量下降,同时不合理的开发带来了一系列自然灾害从而导致耕地环境破坏和质量下降,使得这阶段耕地生态安全处于风险阶段。2004年耕地生态安全状况有所改善,耕地生态安全值有所上升,处于耕地生态安全的敏感阶段,但是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不长,2005年之后耕地生态安全从敏感阶段降到风险阶段,生态安全状况进一步恶化。主要是受到耕地数量和质量下降以及粗放型耕地种植和生产经营形式有关。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加,耕地生态安全压力较大,耕地响应政策和措施暂时不能完全缓解耕地生态安全压力,使得整体耕地生态安全有下降趋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保护耕地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措施保护耕地数量和提高耕地质量,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2010-2012年,广州市耕地生态安全从风险阶段到敏感阶段,耕地生态安全状况有所提升(表1)。通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土地整理和修复、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形式改善耕地生态环境,促进耕地可持续发展。
4驱动力分析
耕地生态安全变化反映了耕地资源与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关系,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广州市地势总体为东北高西南低,根据广州市地形情况进行分析和坡度分级,把全市分为5级,第一级为<2°的土地,占总面积的41.7%;第二级为2o~5o的土地占7.7%;第三级为5o~8o的土地占13.9%;第四级为8o~25o的土地占14.7%;第五级为>25o的土地占22.1%。全市耕地多分布在一级和二级坡度等级,集中在南沙区、番禺区等区域。从2000-2012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24927434万元到2012年的135512072万元,实现飞跃式的发展。同时,2000-2012年广州市人口密度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从2000年人口密度942人/km2上升到2012年的1106人/km2,人口压力逐年增加。经济增长、人口增加直接影响建设用地扩张范围和速度也不断加快,在土地总面积相对一定的情况下,建设用地的增加导致了耕地数量下降,给耕地生态安全带来巨大压力。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积极采取行动,在政策制定方面重视对耕地资源进行保护和改善,在技术层面重视编制土地整治规划、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耕地占补平衡落实、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等,继续坚持本地补充开发和易地补充开发相结合,缓解耕地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矛盾。
5结论与讨论
耕地生态安全研究是我国当前关注焦点和研究热点问题,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广州市耕地生态安全实际,选取14个指标建立基于PSR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分析法进行耕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耕地生态安全值有上升趋势,但是安全水平仍然较低。耕地生态安全的压力值和响应值都呈现上升趋势,耕地生态安全状态值有所下降,对耕地的保护水平有待提高。2000-2003年广州市耕地生态安全处于风险阶段,耕地生态安全不容乐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人口增加等多方面的压力导致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加,在耕地响应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使得耕地生态安全总体处于风险阶段。2004年的耕地生态安全值有所提高,处于耕地生态安全的敏感阶段。2005-2009年的耕地生态安全处于风险阶段,生态安全状况进一步恶化。2010-2012年的广州市耕地生态安全得到了保护和完善,耕地生态安全总体处于敏感阶段,广州市耕地生态安全所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今后需要进一步修复和提高。
保护耕地生态安全需要从多方面共同努力。一方面需要从经济和政策角度加强对耕地生态安全的经济投入和立法保护,减少经济发展给耕地资源带来的负面作用。同时,人口增长使得耕地生态安全压力增加,必须通过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安全。还需要加强对高质量耕地的保护和耕地后备资源的建设,因地制宜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现城市发展和耕地保护共赢局面。耕地生态安全是一个复杂体系,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长期动态分析和研究。在今后,应该继续加强对耕地生态安全的跟踪研究和耕地生态预警机制的建立,保障广州市粮食安全和耕地生态安全。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078)、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S201301001452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3YJA790074, 14YJA630083)、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项目(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模拟与多功能保护研究)、广州市属高校科研计划一般项目(2012A014)、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项目(2013JK134)、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第2批)课题(12A037)、2014年度广东省教育厅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1411078056, 201411078057)资助。
参考文献
[1]吴大放, 刘艳艳, 刘毅华, 等.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展望[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23(3): 257-267.
[2]Beesley K B, Ramsey D. Agricultural land preservation /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uman Geography[J]. Oxford: Elsevier Press, 2009, 25(6): 65-69.
[3]徐辉, 雷国平, 崔登攀, 等.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黑龙江省宁安市为例[J]. 水土保持研究, 2011, 18(6): 180-189.
[4]禹洋春, 刁承泰, 施开放, 等. 基于耕地生态足迹的重庆市耕地生态压力变化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 (4): 227-236.
[5]Rasul G, Thapa G. Sustainability analysis of ecological and conventional agricultural systems in Bangladesh. World Development,2003,31(10): 1721-1741.
[6]陆耀邦, 黄嫦慧, 梁自力, 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耕地利用现状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 35(5): 66-72.
[7]Xiangbin Kong. China must rotect high-quality arable land[J]. Nature, 2014, 506(2): 6.
[8]颜利, 王金坑, 黄浩. 基于PSR框架模型的东溪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 资源科学, 2008, 30(1): 107-113.
关键词:河流流域 生态安全 综合评估 方法研究 DPSIR模型
河流生态安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河流系统具有自身的形成是根据自然规律的演化而来的,具有一定的生态结构,能够表现出较好的水质情况。另一方面是指河流生态系统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即可以产生清洁的水资源,对养殖业、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天然的好处,能够为人类的发展提供生态环境上的支持。本文将利用DPSIR法建立河流生态环境的体系,对河流流域生态安全进行综合性的评估,评估对象包括人类干扰、自然灾害、生物入侵等。
1.评估方法体系构建
1 . 1 DPSIR模型的建立
DPSIR模型通常运用在环境测量的系统之中,同时受到了较好的评价。对河流流域生态安全的评估选用该方法能够在驱动力、状态、压力、系统影响和系统响应五个方面做出深层次的解析。
在表1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驱动力主要是从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着手,对河流区域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相结合,能够体现出双方间具有的根本性联系。压力指标主要是因为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生活垃圾和工业的废水,这对河流的生态环境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甚至是难以挽回的影响,对河流所蕴含的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造成了直接的损害。状态指标主要是通过水量、水质对河流的生态进行具体描述。影响指标则是反映河流流域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社会发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在对比陆地生态、水生态和社会生态的情况下,分析河流的作用。最后一点是响应指标,即通过人类的反馈对河流进行改造和改善,更好的实现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案改变不良的局面,建立更好的生存环境。
1 . 2评价步骤和流程
在评价的步骤上,我们首先要进行的就是数据的预先处理。在环境保护上我们有一个重要的定律,就是当环境和生态质量指标形成等比关系时,环境和生态效应之间会出现等差反映。因此,我们需要得出正向型指标和负向型指标,具体的公式为:正向型指标:=现状值/标准值;负向型指标:=标准值/现状值。在完成该步骤后,我们要对各层权重进行确定。这是在AHP的群体决策模型上进行方案选择的。最后,我们要对调查的各项数据进行汇总和综合指数的计算。
2.案例分析――沁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估
2 . 1地区概况
本次探究我们选择的沁河流域位于山西省晋城市。众所周知,山西省的能源以煤炭资源为主,且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沁河流域的总面积有4858m2,有大大小小的支流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占据晋城市总面积的51%。这样庞大的河流面积对晋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2 . 2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
通过表1指标层和生态安全等级的具体分析,我们得出了沁河流域安全评估指标的主要数据。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坚持显著性和科学分析的原则和态度,对指标进行筛选。与此同时,我们要着重的考虑到当地的具体情况,对以煤炭开采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的晋城市进行分析。尤其是在工业污染和水体指标上,这对形成正确的判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应该考虑到河流的季节性问题,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出现的断流现象,这对河流流域的生态安全评估有着重要的帮助。在对表1的分析中,我们认为沁河出现的断流情况已经影响到晋城市的经济发展,对人类用水安全也产生的不利的影响。
2.3权重计算和安全度划分
(1)权重计算
权重计算主要是对环境方面的专家进行咨询,对河流流域的生态问题进行调研。我们以目标层和方案层的对比进行数学矩阵上的探讨,逐步说明多准则群体决策模型是如何进行权重计算的。本次参与的主要专家共14人,同时分为了四类进行。由此可知权重系数分别为a1=a3=a4=a10=a12=5/54,a11=a14=2/54,a2=a6=a8=a13=4/54,a5=a7=a9a3/54。
(2)安全度的划分
生态安全评估的重要方面就是对河流流域的安全等级进行评估。我们将表中的数据作为标准值得到了安全度的划分。我们对河流流域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进行了四个层次的划分,分别为:很不安全、不安全、安全和理想,其对应的分值分别为
2 . 4评估结果分析
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系统理论分析下,我们对2010-2014年的河流流域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全局的角度上看,驱动力、状态和影响这三项指标基本上处于理想的安全线左右,而压力处于较低的安全区间,响应则步入“红色警戒”,处于不安全的范围内。导致不安全因素形成的关键是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不达标,生活污水甚至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直接进行了排放。随着时间的延续,压力和响应有所改善,这是因为国家大力的倡导环境保护后,对工业企业的生产进行了硬性指标的规定,在加大环保监督后产生了一定局面的扭转。
就目标层的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了一定的结论。首先,从时间方面看,沁河流域综合评估结果出现了逐年上涨的趋势,同时也反映了晋城市在环境保护上做出了一些成绩。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加强污水排放的治理,能够有效地改善当地的河流流域生态安全状况。从另一方面说,在几年的发展中,安全综合指标仍然没有超过0.68的指标,这就说明在河流治理上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实现这一突破。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建立DPSIR模型能够较为真实和准确的反映地区河流流域生态安全的基本情况,能够对影响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有利于解决方案的制定。这对我国河流水质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共同进步,有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
3.结语
DPSIR模型能够对河流的水域环境进行较为真实的测量,在层次分析法的帮助下,结合多种指标对河流流域的生态环境做出评价,并对河流的生态平衡进行安全层级的划分。尽管我国对河流流域生态平衡的研究刚刚起步,且其需要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研究领域中寻找到科学的评估方法将对调查结果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下,我们对河流流域产生污染的情况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为我国河流流域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案例。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污水处理工艺 生态安全 回收利用
污水在经过处理后,尽管能达到常规指标的设计标准,然而并不能保证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能够被完全去除干净,如有机化合物,有害的微量元素等大多数时候通过常规处理工艺无法达到完全去除的效果。因此,加强污水处理工艺,优化污水处理过程中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清除转化,才能确保生态安全性的稳定,实现自然循环和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的目标。
1 水体污染体系概论
对于地表水污染的定义来讲,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把物质或能量汇入河流,湖泊,海洋等地水流域,因人为原因污染水体或者底泥,从而导致其物理化学性质,生物组成等方面的恶化,降低了水样的使用价值。美国学者米勒教授对于水污染定义时指出:“水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天然水水质的适用性遭到破坏的程度。”
1.1 水体污染主要因素
对于水体污染构成因素来讲是多方面的,由于其作用方式不同,污染源不同,因此很难对污染构成因素进行有效分类,从总体上来讲可分为人为污染源和天然污染源[1]。对于人为污染源来讲,其产生因素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两方面,其中生活污水多为洗涤水,所含有的悬浮固体,氨氮,磷,氯以及细菌病毒等将会严重对水资源的天然组成成分造成破坏和影响。而工业废水中的工业冷却水,工艺废水,清洁用水等成分复杂,毒性大,覆盖面广泛的污染物质,对于水质也会造成严重的污染。而天然污染源是天然存在的物质因素,如海水及含盐量较高的地下水,在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其向内陆方向推移,进而引起地下淡水资源的水质恶化。
1.2 水体污染物质构成
目前为止水污染物质组成中最为严重的便是其中所含有的化学性污染物质,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用水中所涉及的化学物质种类和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如今水资源中受污染程度和影响因素越来越多。据美国环境保护局官方统计来讲,目前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多达63000多种,其中所含有的有毒物质,如有机氯,有机农药,卤代烃,重金属物质,亚硝基氨等化合物是导致生活污水被严重污染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快污水处理技术,保证人们能够拥有更好的水资源生活环境,是目前对于水资源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问题[1]。
2 污水处理工艺中的生态安全系统
在污水处理工艺中,通过生物处理的方法对水体的生态安全性和健康性有着很好的保障作用。如根据生物与氧的关系可分为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通过微生物在构筑物中的悬浮状态或固着状态,将其分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两种污水生物处理工艺方法。
2.1 好氧活性污泥处理污水工艺
对于好氧活性污泥处理技术来讲,其净化作用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发挥着类似混凝剂的作用,通过絮凝有机或无机固体污染物,吸收分解水中具有溶解性的污染物质,从而达到污水中污染有害物质的凝结,过滤,去除,净化的作用。在活性污泥绒粒中,其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类似于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活性污泥中的水解性细菌对大分子有机物进行分解、合成、吸收,将其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无机化作用,进而达到污水处理净化的目的[2]。
2.2 好氧生物膜污水处理工艺
好氧生物膜对于污水处理过程来讲,是由多种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黏附在生物滤池滤料上的一层粘性薄膜状的微生物混生群体。在污水处理工艺过程中,好氧生物膜处理工艺主要是通过以菌胶团主要组成部分的生物膜对水质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去除和净化作用,从而达到污水处理净化的过程[2]。对于生物膜表面生物组成来讲,是由固着型纤毛虫,如钟虫,独缩虫等,游泳型纤毛虫,如斜管虫,毛尖虫等以及微型后生动物组成,以微生物为基本措施,从而达到污水净化处理的效果。
2.3 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污水的生物处理作用,是在微生物的霉的催化作用下,通过生物本身的新陈代谢,将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分解,吸收,转化为无害或有害性较低的物质,从而达到生物标准的污水处理过程。微生物可以利用污水中的绝大部分有机物或无机物作为营养物质来源,而这些有害物质被称为底物或基质。这些物质生物酶在催化作用下被转化为无害的物质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过程。
3 污染水源预处理意义
水污染的根本源头是受有机物、氨氮、磷等化合物及有毒有害物质的影响,最终导致水质发生变化,破坏了水资源的天然组成成分,从而影响水质本身的纯净和清洁。尽管经过自来水厂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一系列传统工艺的影响,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已经降低到合格水平,然而对于污水中的某些微生物、烷烃类残留物等影响水体健康的物质仍旧不能很好的去除,因此对于污染水源的预处理能够保证从源头进行更好的保护和净化作用。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水资源的利用保护已经被逐渐重视起来,在生活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如何保证水资源的健康,是我们每个人该考虑的问题。尽管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已经能够保证水资源环境的标准化,然而对于水中所含有的某些微生物以及有机物来说并不能达到有效处理净化作用,因此增进水资源保护意识,加快对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程,加强水资源的利用保护措施,是保证人们能够顺利健康进行生产生活的有效前提,也是对生态安全性的基本保障和措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有机酸;化感;生态安全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Q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195-02
1引言
目前,大量的N、P等营养性污染物进入水体,使水体富营养化及水华问题日益严峻,许多淡水湖泊由草型湖泊快速转变为藻型湖泊,使水体的景观和生态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甚至破坏。如何有效控制水华,治理富营养化水体是目前水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1]。化感物质和化感作用的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2]。有机酸是一类重要的化感物质,已被广泛报道具有较强的抑藻活性。如从狐尾藻中分离出没食子酸、鞣花酸[3,4],从稻草中监测到的对羟苯甲酸、阿魏酸、香草酸和香豆酸[5]均被报道能够有效抑制藻类生长。除了有机酸分离鉴定外,还开展了有关有机酸联合作用、抑藻机理及生态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2有机酸化感作用
Alliotta 等[6]从宽叶香蒲中分离得到 -亚麻酸、 -亚油酸及一个未知的不饱和18 碳脂肪酸对小球藻和鱼腥藻有抑制作用。Schrader[7]从大麦秆降解溶液中检测出不饱和脂肪酸、赖氨酸、阿魏酸等对蓝藻具有抑制作用的物质。此外,从金鱼藻、苦草、黑藻、伊乐藻、马来眼子菜、黄丝草等水生植物中也检测到了多种有机酸[8-10]。高云霓等[11]从苦草的种植水中检测到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对羟基苯乙酸、邻苯二甲酸、对羟基苯丙酸、香草酸、原儿茶酸、阿魏酸和咖啡酸等9种酚酸,并考察了后4种酚酸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结果显示其抑藻活性与本身的结构有关,不同酚酸以毒性效应比例多维混合表现出加和抑藻效应,且随着混合种数的增多,酚酸的加和效应增强,多种化感物质的联合作用可能是水生态系统中沉水植物抑制蓝藻生长的一个重要机制。胡陈艳等[12]从马来眼子菜中分离鉴定出了壬酸等13种有机酸,并探讨了部分有机酸对羊角月牙藻的抑制作用,各脂肪酸对羊角月牙藻的EC50分别为:壬酸< 油酸< 癸酸< 月桂酸< -亚麻酸< 亚油酸< 豆蔻酸
3有机酸抑藻机理
大多数化感物质具有广谱性作用机制,能够影响生物的许多生理生化过程[14](鲜啟鸣等,2005)。从目前的报道看主要的作用机理是影响藻细胞的细胞膜、光合作用和能量产生步骤及能量使用过程,很多研究表明光合作用很有可能是这些化感物质的作用位点之一[15~18]。Shao 等[19]从基因表达和抗氧化系统两个方面研究了焦性没食子酸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认为氧化损伤是其主要作用机理之一。本课题组也研究了焦性没食子酸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DNA 和细胞膜很可能是焦性没食子酸发挥抑藻效应的两个主要作用靶点(尚未发表数据)。此外,还有关于叶绿素荧光参数方面的研究,认为叶绿素荧光参数是相对于叶绿素含量更灵敏的指标,而且不同的叶绿素荧光参数表现出的灵敏程度不同。在很多毒性测试中,叶绿素荧光参数也表现了相对较高的灵敏性,而且这些参数的灵敏性与其所反映的光合过程有关[20~24]。Zhu等[25]在共培养条件下,采用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穗花狐尾藻分泌的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光合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合作用是穗花狐尾藻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重要对象之一,4 个叶绿素荧光参数[qN ( 非化学淬灭) 、YⅡ( 有效量子效率) 、Fv /Fm( 最大量子产量) 、F′v /F′m( 光系统Ⅱ有效量子产量)]是相对于叶绿素含量更灵敏的指标,其中qN 最灵敏。
4有机酸生态安全性评价
在向水体中大剂量的投加化感物质时,在抑制有害藻类生长的同时是否会对水环境中的其它生物的产生毒害作用,一直是环境学者关心的问题。吴安平等[2]研究发现水杨酸对水华鱼腥藻的最佳抑藻浓度为0.6mmol/L,为了考察其生态安全性,用该浓度的水杨酸溶液处理鲤鱼1周后,测定了鲤鱼血清中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以及肝脏、鳃和肌肉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膜脂过氧化产物(MDA)活性,检测结果表明该浓度的水杨酸处理并未对上述酶活产生明显影响,提示水杨酸对鲤鱼无毒性作用,对水华治理有一定的应用前景。郑春艳等[26]研究了水杨酸、亚油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对多刺裸腹蚤的毒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3种化合物对多刺裸腹蚤的EC50均明显大于对池塘水华混合藻类的EC50,表明这3 种化感物质(尤其是亚油酸)在可除藻的浓度范围内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可能较小。
5结语
化感物质抑制藻类生长研究在有害藻类控制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虽然目前关于有机酸类化感物质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中除了研究有机酸的降解特性、生态安全性以外,还要进一步提取、分离抑藻效果更好、成本更低的,具有真正应用前景的有机酸类抑藻物质。
参考文献:
[1] 洪喻,胡洪营.水生植物化感抑藻作用研究与应用[J].科学通报,2009,54(3):287~293.
[2] 吴安平,张庭廷,何梅,等.水杨酸对水华鱼腥藻的化感抑制作用及相关毒理学的初步研究[J].生物学杂志,2008,25(5):44~47.
[3] Planas D,Sarhan F,Dube L,et al.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phenolic compounds of Myriophyllum spicatum[J].Verhandlungen Internationale Vereinigung Limnologie,1981(21):1492~1496.
[4] Gross E M,Meyer H,Schilling G.Release and ecological impact of algicidal hydrolysable polyphenols in Myriophyllum spicatum[J].Phytochemistry,1996(41):133~138.
[5] 万宏,张昀.降解稻草对蓝藻生长的抑制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6(4):485~488.
[6] Alliotta G,Della G M,Monaco P.In vitro algal growth inhibition by phytotoxins of Typha latifolia[J].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1990,16( 9) :2637~2646.
[7] Schrader K K.Natural algicides for the control of cyanobacterial-related off-flavor in catfish aquaculture,Off-flavors in aquaculture acs symposium series.U.S.government work[J].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03(848):195~208.
[8] Xian Q M,Chen H D,Qu L J,et al.Allelopathic potential of aqueous extracts of submerged macrophytes against algal growth[J].Allelopathy Journal,2005,15(1):95~104.
[9] Wang H Q,Cheng S P,Zhang S H,et al.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queous extracts of submerged macrophytes and their allelopathic activity on Microcystin aeruginosa[J].Polis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2010,19(1):213~218.
[10] 王红强,张丽萍,张胜花,等.伊乐藻中有机酸的GC-MS 分析及其抑藻作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7):23~26.
[11] 高云霓,刘碧云,王静,等.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释放的酚酸类物质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化感作用[J].湖泊科学,2011,23(5):761~766.
[12] 胡陈艳,葛芳杰,张胜花,等.马来眼子菜体内抑藻物质分离及常见脂肪酸抑藻效应[J].湖泊科学,2010,22(4):569~576.
[13] 张庭廷,郑春艳,何梅,等.脂肪酸类物质的抑藻效应及其构效关系[J].中国环境科学,2009,29(3):274~279.
[14] 鲜啟鸣,陈海东,邹惠仙,等.淡水水生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5,24(6):664~669.
[15] Inderjit,Duke S O.Ecophysiological aspects of allelopathy [J].Planta,2003,217(4):529~539.
[16] Belz R G,Hurle K.A novel laboratory screening bioassay for crop seeding allelopathy [J].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2004,30(1):175~198.
[17] Hong Y,Hu H Y,Xie X,et al.Gramine-induced growth inhibition,oxidative damage and antioxidant responses in freshwater cyanobacterium Microcystis aeruginosa [J].Aquatic Toxicology,2009,91(3):262~269.
[18] 李锋民,胡洪营,种云霄,等.芦苇化感物质对藻类细胞膜选择透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7,28(11):2453~2456.
[19] Shao J H,Wu Z X,Yu G L,et al.Allelopathic mechanism of pyrogallol to 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7806 (Cyanobacteria):from views of gene expression and antioxidant system [J].Chemosphere,2009,75(7):924~928.
[20] Lu C M,Chau C W,Zhang J H.Acute toxicity of excess mercury on the photosynthetic performance of cyanobacterium,S.platensis- assessment by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alysis [J].Chemosphere,2000,41(1~2):191~196.
[21] Dewez D,Geoffroy L,Vernet G,et al.Determination of photosynthetic and enzymatic biomarkers sensitivity used to evaluate toxic effects of copper and fludioxonil in alga Scenedesmus obliquus [J].Aquatic Toxicology,2005,74(2):150~159.
[22] Macedo R S,Lombardi A T,Omachi C Y,et al.Effects of the herbicide bentazon on growth and photosystem Ⅱ maximum quantum yield of the marine diatom Skeletonema costatum [J].Toxicology in Vitro,2008,22(3):716~722.
[23] Henriques F S.Leaf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Background and Fundamentals for Plant Biologists [J].The Botanical Review,2009,75(3):249~270.
[24] Knauert S,Singer H,Hollender J,et al.Phytotoxicity of atrazine,isoproturon,and diuron to submersed macrophytes in outdoor mesocosms [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10,158(1):167~174.
【关键词】土地利用 生态安全 格局影响
一 引言
本文选取内蒙古多伦县为研究区,在3S的支持下,研究2000~2010年多伦县的土地利用变化;在吸收已有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环境评价以及国土资源评价相关成熟经验与方法的基础上,建立多伦县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提供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多伦县近十年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的内在关系。
二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1.研究区域概况
多伦县地处内蒙古波状高原的南缘,地理坐标115°54′E~116°55′E,41°46′N~42°39′N。东与河北省围场县接壤;南与丰宁、沽源县交界,西与镶白旗、正蓝旗为邻,北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毗邻,县境南北长110千米,东西宽70千米。地貌为平缓起伏的沙地,土壤以发育在砂性母质上的风沙土为主,也有草原栗钙土,间有风沙土、棕钙土和草甸土等土类,植被以典型的草原植被为主,气候属于温带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的典型大陆性气候。目前,多伦县已演化为沙漠化较重的地区,其北部为著名的浑善达克沙地。
2.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数据源包括:2000年和2010年TM影像;1﹕50000的地形图、2000年和2010年土地详查数据;200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2000~2010年间多伦县统计年鉴、环境公报和其他相关社会统计数据。
三 方法与结果
1.土地利用动态
主要利用ERDAS9.2进行遥感影像预处理及解译,采用ARCGIS9.3进行矢量化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及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变化专题图的制作。分类过程中对混合像元采用实地校验的方法,运用GPS手持接收机现场调查并记录土地利用状况与经纬度,然后用采集的样本定义监督分类模板,并结合现有的结合现有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其他图件,分类结果精度评估显示研究的遥感影像解译精度达到应用要求。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限于篇幅不再列出。
2.指标体系及模型
第一,指标体系及权重。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在考虑区域特点基础上,运用PSR模型构建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别用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状态、人文环境响应模拟现实的生态状况;为了避免AHP在确定权重时的主观性,本文采用信息熵与AHP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指标体系及权重如表1)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在考虑区域差异的基础上,拟定了生态安全的5个等级(表2)。
第二,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测算。本文采用功效函数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假定各指标变量为uj(j=1,2,…,m),aj,bj分别为各评价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指标值xj对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的功效Ui(uj)由式(1)确定,再根据表1中的各指标权重wj,运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生态安全综合指数ESIj,计算公式见式(2)。
Ui(uj)= Ui(uj)具有正功效时 (1)
ESIi= Ui(uj)具有负功效时 (2)
3.生态安全动态
本文采用Kriging插值法将统计数据进行格网化转换,栅格大小为25m×25m,地图采用Albers Conical Equal Area投影,参考椭球体为Krasovsky,基准面为Beijing1954。将表2中各指标进行格网化后分层存放,在ARCMAP中通过,按
照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测算方法得到2000年与2010年生态安全评价图,限于篇幅未列出。在ARCMAP提供的属性统计功能对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图与生态安全动态图属性表分别进行统计,可以得到多伦县生态安全格局(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多伦县生态理想安全区域、安全区域和临界安全区有所增加,局部区域正在向不安全区域和很不安全区域过度,而且向很不安全区域过度的幅度很大。说明从2000~2010年由于多伦县采取各种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而收到良好效果,近十几年来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但有些局部地区有加剧恶化的趋势。
4.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
将200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图分别与2000年和2010年生态安全评价图做叠置分析,得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安全等级面积比例表(表3),与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图(限于篇幅未列出)。
四 结论与展望
第一,2000~2010年,多伦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剧烈,10年间耕地面积、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则增加,林地、草地、水域面积急剧增加。导致建设用地增加的原因,是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林地、草地面积增加的原因,是近年来进一步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果。
第二,2000~2010年,按照生态安全评价结果中安全等级像元出现的频率,2010年较之2000年虽然生态理想安全区域、安全区域和临界安全区域有所增加,局部区域正在向不安全区域和很不安全区域过度,而且向很不安全区域过度的幅度很大。说明从2000~2010年由于多伦县采取各种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而收到良好效果,近十几年来多伦县整体的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但有些局部地区有加剧恶化的趋势。
第三,2000~2010年,很不安全土地利用类型面积除林地、草地都有所减少,其中减少幅度最大为耕地,最小为水域。很不安全面积有所增加的林地、草地有必要采取有效的土地整理措施,使闲置土地回复其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在不安全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水域、未利用地与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减少;临界安全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和草地面积有增加,应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生态建设的范围,长期推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安全的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林地与水域均有所增加,证明政府在局地采取生态保护政策取成效;耕地、林地、水域与建设用地理想安全的面积均有所增加,林地的增加幅度最大。整体上,多伦县的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生态安全状况都有所好转。
第四,本文对于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动态仅是一个探索性的研究,今后有必要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方面进一步研究。同时,如何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合理的配置才能形成生态安全格局等命题,值得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于兴修、杨桂山.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地理科学进展,2002(1)
[2]李子君、周培祥、毛丽华.我国水土保持措施对水资源影响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7(4)
[3]史培军、江源、王静爱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安全响应机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史培军、宫鹏、李晓兵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陈星、周成虎.生态安全:国内外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5(6)
[6]崔胜辉、洪华生、黄云凤等.生态安全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05(4)
[7]周文华、王如松.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以北京为例[J].生态学杂志,2005(7)
[8]谢花林、李波.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
[9]龚建周、夏北成.城市生态安全评价及部分城市生态安全态势比较[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3)
[10]左伟、王桥、王文杰等.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分析[J].地理科学,2005(2)
[11]肖容波、欧阳志云、韩艺师等.海南岛生态安全评价[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6)
[12]张兵、金凤君、胡德勇.甘肃中部地区生态安全评价[J].自然灾害学报,2007(5)
[13]邱微、赵庆良、李崧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黑龙江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2008(4)
[14]李玉平、蔡运龙.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
摘 要 体育运动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为此如何保障在高职院校中的体育运动是安全健康的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随着体育运动事件层出不穷,导致对高职院校的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的关注日益增加,因此安全防护成为在进行体育运动当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进行安全防护课程的同时也要基于生命安全理念的基础之上才能完善对高职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的常态化研究。本文对生命安全理念在高职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中具体的运用进行分析,以及对高职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的常态化现象和普及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 安全教育 重要性 参考和建议
体育运动安全防护在以往的时代一直被大多数人所遗忘,然而这并不代表不存在,近年来发生的体育安全事故重新让我们警醒起来。生命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是加强人们的安全意识,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意识,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才有可能,提高安全意识,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应当注意到在人的权益当中“生存”是第一位的。如何总结以往事故发生的原因和经验教训,为以后体育运动更好的开展提供保障是我们现在要努力去应对和解决的事。
一、生命安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开展的重要性
(一)以往教育模式的缺失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人们往往专注于学习和工作中,容易缺乏对身体锻炼的了解和关注,所以不经意间就导致了身体的损伤和危害,甚至危及生命。这其中就涉及到以往安全教育的缺失,在我国教育中,孩子在我们的眼中一直是乖乖子、心肝宝贝的样子或者放任不管、任由他我行我素,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导致他们在以后的体育运动中因为一些基本的安全防护措施的缺失而出现受伤或晕厥甚至危及生命。2013年5月16日,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12级男生裘某在参加完体育课1000米测验后突发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这种事故的发生应该引起我们对体育安全防范意识的重视和警醒,严格规范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的实行,才能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同时改变以往教育中一味的打着“呵护孩子”的口号,不让孩子进行体育项目的锻炼,要知道素质教育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不能单攻一类,否则就算不上真正的素质教育。
(二)生命安全理念的意义
高职学生的年龄跨度大都在18-25岁,是个体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学生挣脱高考的束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开始追逐自己爱好。学习也不单纯是课本理论知识。但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学生会陷于困惑迷茫中。大学生生命教育学生。生命教育能引导学生肯定、尊重、珍惜并热爱生命。从生命的角度发现人生的价值。生命教育可以有效培养自己强健的心灵,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生命教育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建构。高职学生正处于人格重建的关键期。生命教育从人的整体生命出发给予学生生命关怀。第三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社会角色。让大学生在接受生存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获得基本的生存能力。第四,生命教育能促进校园和谐。
(三)生命安全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生命安全教育不仅仅对个人的生命起到了重视的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也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当生命安全教育的普及率进一步提高之后,社会的自杀率也会随之减低,整个社会的氛围也从悲观苦闷中慢慢走向积极向上,从而促使人们积极向上珍爱生命,获得一个正常和健康的心态,因此无论从长远的影响还是眼前的效果来说生命安全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推行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它不仅仅让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和注意到体育运动当中的隐患,同时也可以在日后学生在进行相关的体育锻炼中注意保护好自己,从而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锻炼所带来益处,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高职院校中推行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是学习实践技能,特别是关键危急时刻的求生技能,通过学习这些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使学生能够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可以更好的保护好自己,同时,在自助基础上也可以更为有效救助他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基于生命安全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开设的可行性
(一)教学目的统一性
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全面身体锻炼来不断增强学生体质同时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培育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兴趣与热情,获得一个良性发展的基础,同时对学生开展基于生命安全教学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规律和方法,培育学生进行自我锻炼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从而减少剧烈的体育运动对学生所造成的伤害,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锻炼规律,获得良好的锻炼和健身的前提条件,让学生顺利地健康地成长。生命安全教育目的是告诉学生要懂得自我保护和有一定的自我安全意识,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注意锻炼身体,通过强壮自己的体质来培养自身的意志和有效的锻炼方式,并且在危险时掌握自救和救助他人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心理意志从而让学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理念从教育的目的看是统一的。所以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开设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对于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是进行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更为深层次的内容。提升生命价值的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才能让学生珍惜生命。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时它的主要内容。它将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相互结合在一起,不仅仅是单独地灌输知识,而是在进行知识灌输的同时对知识可以有效地进行理解与分析,从而让教学内容围绕着安全防护进行展开,加深学生的理解。对生命安全防护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一致性的分析,不仅仅是体现在在课程上的演示教学,还可以利用电影、图片等形式进行教学指导,从而揭示其生命安全的一般规律,让学生拥有更为直观以及更为立体的概念,让学生避免因为体育运动当中所产生的知识误区的引导。
(三)教学作用的统一性
教学作用的统一是让教与学相结合二者对于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对专业性的体育运动锻炼方式更加具有适应性。通过基本的运动技巧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程度上的运动能力以及体育知识,让学生结合体育知识进行体育活动,也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教学作用下获得自身素质与体育运动相适应,摸索出一条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道路,让学生在体育锻炼当中得到教学作用的统一。
三、基于生命安全理念高职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常态化开展的建议
(一)师资队伍建设建议
目前,学校生命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在跑步当中突然猝死的情况,一方面这与学生的自身身体素质有关系,一方面也与非科学的教学方式有关,也由于大量生命安全事故使高校意识到培养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同时认识到生命的社会性价值对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以及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为此对生命安全防护课程氛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部分,是医学和体育学有机结合一门课程。目前,由于师资水平有限,对涉及医学部分课程可以由高校具有医学、运动医学背景教师承担,涉及体育学部分课程可以由体育教师讲授。
(二)教学内容完善建议
在教学内容上以体育运动安全为基本教学内容,并拓展生命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如心肺复苏术、绷带包扎、止血、骨折临时固定等急救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方式,创设模拟环境,不仅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学习应急避险等安全技能,并培养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积极、健康、乐观态度,启发他们尊重自然、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手段改进建议
对教学方式的改进是需要针对目前教学方式不科学不规范的现象进行的,在进行体育运动时,需要确保体育教师以及相关的从事体育教育有关人员具有充分的体育知识,从而在对学生进行教导过程当中传输正确规范的体育动作。与此同时,在不断针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进的同时,也要引进新的教学手段,运用视频短片、教育图片、注意符号等等进行体育运动安全知识的传播,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体育运动安全知识,达到基于生命安全理念高职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常态化的目的。
四、结束语
我国针对高职院校的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还存在着不少的漏洞,在目前体育运动安全事故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情况下,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对高职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进行具体的规范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生命安全理念贯穿于安全防护课程,这不仅仅是针对安全防护知识上的灌输,而是一种对生命负责的意识的传授,本文针对基于生命安全理念下的高职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的常态化研究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也基于此,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才能得到进一步额的推广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赵萌,王焱森.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理念高校体育运动防护课程教学的常态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02:66-69.
[2] 李云广,甄子会.黑龙江省普通高校运动风险防护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06:28-32.
[3] 王帆,杨雪芹,牟少华,路丁.生命安全诉求下学校体育运动教育的价值[J].体育学刊.2012.01:78-81.
[4] 范敏.“十二五”期间我国高职体育院校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 大学生食品安全KAP现状及干预对策 石家庄市大学生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深圳市高中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深圳市小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广州市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江苏某高校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与分析 住院患者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 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食品安全检测现状及对策研究 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研究现状 医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及干预对策分析 大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及购买行为分析 河北省农村居民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调查 广州市大学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医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浅析 浅析医学生逃课现状及对策 食品安全现状及防制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 也谈食品安全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高校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Mead, P.S., Laurence Slutsker, Vance Dietz, et al. Food-Related Illness and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J],1999(5):5.
[3] 马斯嘉,刘小娟,黄才苡.某高校大学生食品安全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卫生研究,2012(2):297-299.
[4]万改红,张强.对医学生食品安全认知水平的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1(16):106-108.
[5]Susan Turnbull-Fortune, Neela Badrie. Perception, Attitude and Practices to Food Safety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Living in Residence Halls, Trinidad, West Indies[J]. Onli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12(1):1-11.
[6]Mulugeta Kibret, Bayeh Abera. The Sanitary Conditions of Food Service Establishments and Food Safety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of Food Handlers in Bahirdar Town[J]. Ethiop J Health Science, 2012(1):27-34.
[7]Rachelle Booth, Magaly Hernandez, Erica L. Baker, et al. Food Safety Attitudes in College Student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alysis of a Conceptual Model[J]. Nutrients,2013(5):328-339.
[8]韩德岗.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卫生与健康,2012(9):12,177.
[9]田栗,赵丽娟,孙磊等.石家庄市大学生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2010,31(5):543-545.
[10]左群,王忆.上海市三所高校大学生食品安全KAP调查与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2,23(2):46-49.
[11]刘小华,占华剑,李淑梅等.赣州市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8):1901-1902.
[12]宋阳,张然,张立实.成都市大学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02-303,306.
[13]赵海峰,王慧芬,温凯婷等.山西省不同学科类型院校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2,13(10):736-742.
[15]韩洋.关于经济法框架下的食品安全保护问题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3,20(5):41,71.
[14]Xiong Yu. Enlighten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Canada HACCP System and Chinese Food Safety Supervision[J].Canadian Social Science, 2013(1):147-151.
[16]新华网.我国5个月取缔关闭各类违规违法企业5000余家[EB/OL].(2011-09-27)[2013-10-11].http:///content/2011-09/27/content_23784826.htm.
[17]Penilaian Pengetahuan. Assessment of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KAP) Among Food Handlers at Residential Colleges and Canteen Regarding Food Safety[J]. Sains Malaysiana, 2011(4):403-410.
[18]林萍,王芳,黄卫东.泛网络时代食品安全信息在高校传播模式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24):88-91.
[19]Shuchi Rai Bhatt, S. M. Bhatt, Anita Singh. Impact Analysis of Knowledge Practice for Food Safety in Urban Area of Varanasi[J].Pakistan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0(9):186-190.
[20]Wen-Hwa Ko. Food Sanitation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for the University Restaurants Employees[J].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s,2011(2):744-750.
[21]Miraglia D, Branciari R., Ranucci D., et al. Analytical Investigations During a HACCP Programme Applied to School Catering of the Perugia Municipality: Years 2008-2010[J]. Italian Journal of Food Safety,2012,1(3):47-52.
[22]Andrea Osimani, Lucia Aquilani, Stefano Tavoletti, et al.Evaluation of the HACCP System in a University Canteen: Microbiological Monitoring and Internal Auditing as Verification Tool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3(10): 1572-1585.
[23]David L, H. Holly Wang, Nicole J. Olynk, et al. Chinese Consumer’ Demand for Food Safety Attributes: A Push for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Regulation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2(2):489-495.
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承继了大尺度的、常规的生态安全系统评价研究的评价模型、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作为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领域。该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成果仍然相对较少。目前该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生态承载力的评价研究。研究者引入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旅游地的自然环境容量[1]、经济容量[2,3]、社会容量[4]、心理容量[5]等方面进行测度,确定出旅游地生态安全承载力的阈值,从而对旅游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二是旅游生态安全的综合评价研究。研究者将旅游生态安全界定为与其周边环境和谐共荣、兼容平衡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者构建了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旅游产业的状况以及旅游产业与目的地间的交互作用等方面设置了评价指标,[6,7,8]综合测度旅游生态安全状态。
综上来看,旅游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刚刚起步,倾向于沿用着大尺度、常规的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成果,其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均较为单一,尚没有普遍认可的研究范式。[9,10]在此,本文强化旅游产业特色,构建出独特的、针对的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提升旅游生态安全研究的适用性及科学性,推进生态安全研究的多元化、深层次的发展。
二、生态安全高频评价指标的统计及筛选
研究收集了相关研究文献中所涉及的具体指标,按照各个指标使用频次进行排序,识别出经典的、高频的评价指标,为后续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数据源,选择“生态安全”及“评价指标”两个关键词进行检索,共计获取文献153条。研究将高频的、经典的评价指标进行分类、归纳,将具体指标落实到五个评价维度,统计分析了该维度的高频指标引用状况(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分析可以看出,研究对生态安全研究领域的高频指标分布状况进行了归纳总结,提炼出各个评价维度的高频指标。一是,驱动力维度。该维度的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增长状况两个方面,其高频指标数量较少,平均引用频次相对较高(51.9次),反映出研究者对于该维度评价指标的选取较为集中,具有较强的共性和普遍性。二是压力维度。该维度的评价指标平均引用频次较为适中(32次),高频指标种类较多,倾向于从污染物排放强度、能源消耗强度两个方面进行选取。三是状态维度。该维度的高频指标主要反映了评价对象的水资源状况、空气质量、噪音污染状况、绿化状况,呈现出较高的平均引用频次(40.6次),反映出研究者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认知形成了较高共识。四是影响维度。该维度仅仅提炼出7个高频指标,平均引用频次也较低(28.1次),因此仅产生了2个引用频次超过30的高频指标。这反映出研究者结合不同的研究目标,对影响维度的范畴进行界定,造成评价指标的选取较为宽泛和多样,难以产生集中度较高、代表性较强的指标。五是响应维度。研究者对于响应维度评价指标的重视程度最高,形成了较高的总引用频次(512次)。然而,由于生态安全系统响应措施的类型多、范围广,研究者对相应指标的选取也相对分散,使得高频指标的数量较多(16个),因此该类评价指标的平均引用频次显著低于驱动力维度和状态维度。
三、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文结合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五个核心要素的研究界定,并延续了上述高频经典评价指标的描述内容、测度方向,对旅游特色评价指标进行选取设计。[11,12]
首先,驱?恿σ?素。常规生态安全的驱动力要素往往从城市经济总量增长、人口增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测度。同样的,研究选取了旅游收入增长率、旅游人数增长率、旅游固定资产增长率等指标,表征了旅游产业发展、旅游者涌入对当地生态安全系统的推动作用。
第二,压力要素。由于旅游产业是一个涵盖范围丰富、关联性较强的产业,且我国相关旅游统计工作涉及范围较窄,获取数据比较单一,难以单独剥离出旅游产业引发的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等方面的计量数据。因此,研究采用旅游者对基础设施冲击(旅游交通压力)、旅游者对城市空间的占用(旅游空间密度)、旅游者对当地居民的干扰(游客密度指数)三个指标反应旅游产业对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带来冲击压力。
第三,状态要素。本文从城市拥有的旅游资源状况(旅游资源质量)、旅游者人均拥有的旅游资源数量(人均旅游资源占有量)两个方面对旅游资源状况进行测度评价。考虑到旅游产业作为当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研究采用旅游产业与环境系统的协调度、旅游产业与社会系统协调度、旅游产业与经济系统协调度三个指标,描述旅游产业与当地城市的交互作用,探讨旅游产业与城市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及自然环境系统的协调关系。
第四,影响要素。本文将旅游产业相关的影响因素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通过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市场的影响作用,包含旅游城市知名度、旅游者人均消费、旅游者停留天数等指标;二是对旅游产业的经济状况产生的影响作用,主要采用旅游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收益能力、营业状况等指标进行表述。
第五,响应要素。响应维度的高频经典指标主要是描述政府部门缓解污染物破坏、优化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策略措施,反映了旅游城市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同样的,这些策略措施也是作为维护、改善城市旅游资源状况的核心策略,是旅游生态安全响应维度的重要指标。为了突出政府部门对旅游产业的管理作用,研究也增加了管理部门对其旅游产业自身能力进行改善提升的评价指标,主要从旅游人才培养、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进行表述。
四、旅游生态安全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上述高频经典评价指标的梳理甄选、旅游产业相关评价指?说纳杓疲?研究分别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及旅游产业四个子系统选取指标,围绕这四个子系统的存续发展、作用关系等特征状态进行具体指标的选取提炼,填充其“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维度,构建完成了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五、结语
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读的基础上,本文以DPSIR概念模型为基础框架,对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进行解析,构建出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将系统要素、要素间作用关系的理论描述落实到具体的评价指标上,支撑后续的测度评价研究。研究通过分析相关研究文献对系统要素进行界定,对要素间关系进行梳理,从而实现了对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解析认知,明晰了后续研究的基本范畴。并且,研究对生态安全系统高频指标的统计筛选,辨析出该评价研究领域的高频、经典指标,并依据高频指标的选取原则及特征设计出具有旅游产业特色的评价指标,从而构建出本文的“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5个维度,共计45个具体评价指标。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安全;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107-02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从而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建设的战略层面。生态文明建设是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提出的,是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生态安全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可见,维护生态安全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提和要求。以此为契机,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生态安全现实,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者应当不失时机地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大学生安全教育实践过程中适时开展生态安全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生态安全观,对于我国当前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深远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安全观的内涵
显然,安全观属于人们的思维和观念范畴,安全观表现为一定的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和安全思维,不同的人或群体即不同的安全主体面临着不同的安全问题,所要解决的安全问题不同,其思维习惯也不尽相同,最终导致不同的行为习惯和结果。大到国家,小到一个单位、部门,甚至是个人,都会形成一定的安全观念,通过这种安全认识的形成,在这种安全观的引导下去维护国家、单位、部门或个人的安全。总之,安全观是植根于个人或集体思维中关于如何保障安全的思想观念的集合。“一个人的安全观会受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塑造、形成或改造的。安全教育的目的或作用之一就是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安全观,指导人们的安全思维、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以维护人们自身安全。
人们面临不同的安全问题会形成不同的安全观,作为安全观之一的生态安全观,是在人类赖以存在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的形势下提出的,旨在维护和解决人们的生存环境问题,并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整个发展过程。人类从原始文明到工业文明,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政治文明到生态文明,代表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但是,伴随着人类这一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是自身的物质生存条件的改善,而同时却又破坏着我们的生态环境,这一矛盾发展的结果就是人类最终灭亡,而且伴随着人类灭亡这一过程是一系列的生态灾难,当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人口膨胀、耕地减少就是这一危机的真实写照。生态文明应运而生的现实危机就是生态安全观直接接种的土壤,生态文明建设很大程度上需要这种对现实最直接的关注,二者是统一的,生态安全观也可以看作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另一种解读。
人类发展中的国家、经济、政治、信息和生态等诸多安全威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安全系统,树立正确的生态安全观要避免陷入孤立和片面。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实现的前提和条件,是生态文明建设所关注的重要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在思想、教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关注生态安全,保障生态安全,进而促进生态文明的创建。所以,大学生安全教育就要从这一理论前提入手,提高大学生对生态安全的关注度,培养大学生生态安全意识,积极引导大学生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向现代的生态文明方式转变。
二、大学生生态安全观培养的意义
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安全基础性工作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纵观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无论从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仅仅关注“个体人”的安全问题,从安全常识普及或者技能的培训到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对措施,安全教育都以此作为出发点,以期从保障个体人的安全角度出发,被动地实现或达到维护整个群体安全的目标。这一出发点是传统安全模式在安全教育领域的延伸,虽然这是安全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必须承担的任务,但是在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时期,安全教育工作角度和方向更应多元化和开放,不能仅仅从维护个体人的安全角度出发去解决群体的安全利益问题,或者说不能仅仅关注“个体人”的安全,还要关注“群体人”的安全,大学生安全教育普世的价值关怀应立足于大学生对现实的关注,让大学生从被动的或无序状态转变为主动地积极的应对现实安全问题。实际上,群体的和宏观的安全利益维护才是保障“个体人”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当然,传统安全教育过程中对此问题也有涉猎,而近些年提出的生态危机和生态安全问题更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生态安全是全体人类面临的共同安全问题,通过对大学生“群体人”的安全观念培养不失时机地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引领到宏观层面,只有维护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安全才能保证“个体人”自身安全,这是安全教育宏观维度适应非传统安全形势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安全教育新的生长点和关注点。这种对传统安全教育模式的改变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团结与合作的共赢精神,这无疑会提高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大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改变整个大学生群体的精神面貌。
总之,生态安全观培养是未来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新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三、生态安全观视角下大学生安全教育完善的路径
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完全走入课堂,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之处。当然,生态安全观教育不仅为当前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带来挑战,也带来了机遇,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和探索。
(一)明确大学生安全教育培养目标
传统安全教育内容多涉及消防、治安、交通安全等,注重的是大学生个体安全教育,通过个体安全防范和处置,保障个体的人身财产安全,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常识,躲避灾害和防范侵害的能力,内容明显单一。而以关注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为特点的生态安全教育恰恰与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向相反,它注重的是集体安全,强调个体对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规范个人行为进而保障集体安全,最终是从集体安全中使个人获得安全保障。生态安全教育注重培养的是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强调的是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并注重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这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显然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一个公民在处理自然灾害等生态安全问题过程中,公民的集体观念和应对危机能力不能依靠传统安全教育模式。日本民众在处理大海啸和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中表现出的整体素质给我们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不论是生态安全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安全教育,这种目标确立理应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选择,更应当成为我们工作中的培养目标。
(二)完善教学手段和形式
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主要由高校安全工作者或者学校的部分辅导员兼任,教师队伍组成人员单一,生态安全教育问题涉及环境、资源、人口和国家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问题,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很难承受如此专业性、理论性强的教育工作,生态安全教育具有生态学科的特点,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方法和模式很难实现将生态安全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展开。再加上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以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为主,大学生实践性不强,种种因素导致大学生安全教育生态安全教育任务很难完成。因此,应根据生态科学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和多学科交叉特点,涉及的生物、化学、土壤、水文、经济、法律、政治等多门学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学科交叉形式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逐步进行改革,渗透进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另外,开展多样化的生态安全教育模式,例如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辩论会、课外活动、第二课堂、主题班会、公益实践活动等,也是今后的改革方向。
(三)引导学生维护生态安全
笔者曾做过调查,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还仅仅限于课堂教学。而生态安全观视野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具有十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种形式的教学内涵,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教学,走入社会积极从事维护生态安全实践。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绿色校园”建设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在节假日参加生态宣传和维护活动,植树、种草,美化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校园志愿行动,清理校园垃圾和白色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创建绿色校园,还可以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开展参观、调查、环境监测、科学研究等活动,继而通过校园活动推进整个社会的生态安全意识。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把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这样不仅丰富安全教育内容,还不断丰富了大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在校大学生生态安全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生态安全教育的宣传工作,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使每个大学生养成节约的习惯,约束自己的生活方式,制止铺张浪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适当地将生态安全教育纳入学生管理当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同时也促进校园安全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国愈,雷玲.海因里希事故致因理论与安全思想因素分析[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3,(1).
[2]李朝晖.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生态安全教育探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6).
[3]魏彩霞.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
[4]王文勇.当代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05,(8).
[5]崔胜辉.生态安全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5,(4).
收稿日期:2013-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