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女娲的传说范文

女娲的传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女娲的传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女娲的传说

第1篇:女娲的传说范文

女娲传说之灵珠第二部主题曲/插曲/片尾曲/背景音乐 女娲传说之灵珠2歌曲歌词MV

女娲传说之灵珠第二部主题曲、插曲、片尾曲、背景音乐、里面所有歌曲歌词MV暂未更新,届时小编将持续跟踪报道,欢迎收藏本页面。

女娲传说之灵珠第二部剧情介绍

那是一个带着上古强身术和养生之道等一系列辅的功夫的人。一夜之间,他竟穿越至九州大陆,而随即而来的是一场关乎世界存亡的大战……

十二张美人图,代表这个世界上十二个最风华绝代的女子!穿越神话电视剧《女娲传说之灵珠2》即将带你走入一个睁眼闭眼都是绝世佳人的世界!

炼药术中的五龙舟、小还舟、金香玉、蛇蝎美人,传说中的九转还魂丹、佛光舍利子等逆天神丹妙药即将在《女娲传说之灵珠2》一一为你呈现!

女娲传说之灵珠第一部剧照欣赏

 

猜你喜欢:

1.乘风破浪主题曲、插曲、片尾曲、背景音乐、所有歌曲歌词MV

2.锦绣未央主题曲插曲片尾曲背景音乐叫什么 锦绣未央所有歌曲歌词

3.漂亮的李慧珍插曲、主题曲、片尾曲、背景音乐、里面的歌曲歌词

第2篇:女娲的传说范文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位列三皇之首。神话传说中,女娲化生万物,是生育创造之神。她“抟土造人”,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建立了婚姻制度,繁衍后代。

《陕西通志》记云:“上古风陵,即女娲氏陵,在潼关外城北黄河中。”史料记载:女娲就是在此地完成了“抟土造人”之创举.在此历史背景下.建造大型女娲雕像从文化根源上奠定了建造雕像的唯性和权威性。女娲雕塑建在黄河边潼关段女娲山潼关古城景区.此区域为秦、晋、豫交汇处.群山叠嶂、开阔雄伟,雕塑高度在20m左右.采用福建虾红花岗岩建造。过去我们看到所有已建女娲雕像.大都以神话传说中蛇身人像的女娲补天为表现对象.而这件女娲雕塑则以当代的审美视角回首历史,以生命、庇护.创造女神的精神立意,并采用极具象征性和当代审美理念的表现手法创造出女娲形象的端庄优美。她俨然像个女神俯察华夏大地。她是华夏之母的集中体现。

女娲雕塑造型为坐姿雕像,女娲身躯壮硕.面容慈祥.手捧婴儿,寓意着力量、庇护、生命和创造。以当代审美视角.塑造出了个神圣、端庄、壮美.包容、慈祥的女娲形象。尤其在形象刻画上.既要传承和保留古典东方审美造像之底蕴.同时又要具备当代的审美诉求及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完成并塑造出华夏母亲形象的精神定位和情感诉求。

大型景观雕塑与环境完美呼应与结合是雕塑家梦寐以求的境界.而这件女娲雕像从东往西看.雕像的右下角直接和黄河衔接,这样的天赐地理环境在世界艺术史上少有.女娲雕塑与黄河浑然体,黄河的绵延延伸.宛如女娲的身躯.这样的情景呈现不仅满足了女娲在此抟土造人特殊历史典故.同时在文化格局和审美意境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延伸。

第3篇:女娲的传说范文

唐代大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的名篇《陋室铭》,开头便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也许正是应验了这两句千古名言,近一段时期以来,地处山西吉县一隅、过去少为人知的人祖山,却因“惊现女娲遗骨”的报道而引起舆论一片哗然。众媒体质疑声不断,否定者居多,有的还将之与“陕西周老虎”相提并论。笔者长期供职于吉县所在的临汾市,且对历史文化殊爱有加,于是在金秋时节携几名同好专程赴人祖山作了一番“考古”游历。

人祖山位于吉县城西北30公里处,山脉呈东西走向,主峰海拔1742米,西距壶口瀑布20公里。规划中的景区面积203平方公里,境内大小山峰1000余座,层峦叠嶂,气势雄浑。驱车山间,奇形怪状的砂岩、星罗棋布的天然岩洞扑面而来,道旁松青柏翠,野果飘香,鸟语与流水声随处可闻。人祖山拥有众多的人文遗迹。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大小庙宇约200座,较为著名的是“人祖庙”,分祀女娲、伏羲;“玄天上帝庙”(又名高庙)祀玄武、大士、观音等;大陆唯一一座北斗七星庙;七座北极庙;穿针梁上建有纪念女娲、伏羲“隔梁穿针”、“隔沟滚磨”测天意而合婚的庙宇。主峰及四周尚有期间阻击日寇遗留下的诸多工事和碉堡。

所谓“人祖”,即女娲、伏羲的合称。他们是如何与吉县的山峰结缘的呢?同行的冯彦山教授告诉我原因有三:一是以考古发现为支撑。人祖山区域及周边的古人类细石器文化遗存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尤以1980年县文管所闫金铸先生发现的狮子滩遗址群最为著名,被评为“2001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二是以史料典籍为依据。西汉时《淮南子·览冥州》记载,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而吉县正在冀州域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北屈县故城四十里有风山”,女娲、伏羲以风为姓氏,当与“风山”有关。另外,康熙12年和乾隆元年修订的《吉州志》都记载了人祖庙的重修年代和建造规模。三是以历史传说为参考。传说远古时代,洪水肆虐,生灵涂炭,只有女娲、伏羲兄妹二人幸存。为繁衍人类,他们以“隔沟滚磨”、“隔山穿针”来测天意,结果兆示,可以成婚。于是,二人成婚、造人的这座山便有了“人祖山”的名号,“人根之祖,出在吉州”的说法便世代流传。

经过大约一个小时的行程,车辆抵达人祖山主峰的脚下,我们一行人沿着崎岖的林间小道攀登而上。峰顶现存建筑为伏羲殿、娲皇宫、地藏殿和部分防御工事等,这些庙宇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多为明代建筑。由于年久失修,遭受战火,保存状况很差,多处走闪裂缝严重,屋顶坍塌漏雨;建筑内保留了不少明代塑像,虽然多处残缺不全,但雕塑手法细腻,采用多层镂空、施彩贴金等工艺,给人以似曾有过的富丽堂皇、如临仙境的遐想。这里就是发现所谓“女娲遗骨”的地方。原来,直到1984年娲皇宫被盗挖,时任县人民政府的副县长原法宪在闫金铸先生的陪同下,亲赴现场考察,在女娲塑像下的木函内发现了一具遗骨,包以黄绫,木函上墨书题记为“大明正德十年,天火烧了金山寺,皇帝遗骨流(留)在此,十六年上梁立木。……皇帝遗骨先人流(留)下”方才引起重视,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旅游开发的需要,2012年3月16日,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C14测年,人头骨距今已6200年,2011年清理出的动物骨头也有一两千年的历史了。“皇帝遗骨”是哪位皇帝的遗骨?吉县人祖山文化旅游开发工作领导组的汇报材料里讲:人骨安放在“娲皇宫”内,又在“娲皇”塑像下,证明“皇帝遗骨”可能是这尊塑像主人“娲皇”的遗骨。最起码,这个遗骨无疑是明朝正德年间的人认为的“娲皇”遗骨。闫金铸先生也认为,这里是人祖山顶峰,最早是女娲氏族祭天或祭祖的祭坛。女娲死后,葬身于此成为陵墓,而后经历代修建,最后演变成娲皇宫。这,就是“吉县惊现女娲遗骨”报道的由来。

行走人祖山,我的思绪被引到了遥远而漫长的洪荒时代。那时候的先民们一方面使用简单的石制工具和武器来获取食物,以适应其生存环境,另一方面也极想认识宇宙及其起源,极想求解“我从哪里来”这一亘古的命题。于是,由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构成的神话出现了。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世界各民族都在所多有,大体可分为“呼唤而出”、“原本存在”、“植物变的”、“动物变的”和“泥土造的”五种。在所有神话中“泥土造人”的说法最多,流传也最广,其中我国的“女娲造人”和犹太神话(圣经)的“上帝造人”故事是最引人入胜的。史载,“女娲造人说”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产生了,而直到唐代晚期才形成了女娲与伏羲成婚的故事。

然而,神话毕竟是神话,尽管它是先民们对客观现实和生活斗争的反映,隐含着远古社会风貌和发展历程的信息,但它不是科学的、真实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劳动创造了人类。人和猿分离的时间距今大约为500万年——400万年间。据目前所拥有的化石材料而言,非洲出土的早期人化石距今已440万年,并且这些化石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演化体系,所以世界学术界大多认为,人类的发祥地可能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地区。

第4篇:女娲的传说范文

表现了原始人类在人类起源上的探索。

女娲造人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创世女神女娲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她是古老相传的大母神。相传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又替人类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皋禖古神。女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她慈祥地创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顾生灵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雕像纪念: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有女娲补天雕塑一尊。造形为女娲补天,双手举起五彩石,抬头上扬,双目凝视天上,意为女娲补天。甘肃省天水市七里敦三角花园处有现代女娲雕塑一尊。造形为女娲补天,底座四周环绕人类幼儿,意为女娲造人。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女娲的传说范文

关键词:女娲;人面蛇身;人首蛇身;拟人化;社会矛盾调和

“设计”一词,虽然在近代才被明确提出,但自人类文明开始,类似与“设计”的工作就伴随着社会的成熟而不断发展。设计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外,人们也要求它同时能兼顾精神的需求。一谈到“道观”,一般人都会想到“月到松庭鹤未眠,玄都羽士诵灵篇”的场景。但是,前几日去位于浙江金华的黄大仙道观游玩,走进大厅,再到后院,突然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在院子里有一个方形的小水池,两边的两座小拱桥,池子中间是一个低矮的四角顶的亭子。有趣的事就在这亭子那微微翘起的四檐上。以往我们看见的,都是古代的神兽、神仙等,这里每只檐角都坐着一只“小怪兽”,长得就跟电视上出现的恐龙,《奥特曼》中的“哥斯拉”差不多。更有意思的,我问问边上同游的人,大多数都觉得这个搭配“蛮有趣的”,没有特别大的问题。

回来以后,我就在想这个问题:明明是一个不符合我们文化传统的“混搭”,旁人也就算了,在我这样一个非常喜欢中华文化的设计师的眼里,却也没有觉得这样的造型有什么罪大恶极,只是有些啼笑皆非罢了。追究原因,我想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搭配,出现在一个被地方旅游业商业化了的道观里,到让它看起来有了些叛逆的味道。现在很难找到一个清净的道观。为了保护修行的人,游客们都要严格遵循道观开放的时间。到了普通人能进去了,又是唧唧喳喳一堆人,指手画脚,拍照留念。道观,更像一个展览馆。所以,道观中的“设计”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了方便游客,设了很多指示牌——道观没了他的神秘,观内也可以随意拍照,甚至还有名人来此的留念照——大仙没了威严,里面的道长与人的交流也少了,就像个工作人员一样,接待四面八方来的游客。

面对这样的改变,设计师又能做什么呢?设计,不是一层不变。从古到今,作为设计师,我们该传承什么,创新什么?女娲,中国在原始时代就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崇拜对象,是中国最重要的民俗神之一。根据考古学的研究,女娲的形象从产生到成熟,逐步被确定下来,又在后来的社会影响下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或许对我们的疑问会有所解答。

关于女娲的传说,早就流传与民间。女娲补天,黏土造人,这两则民间传说讲的就是天地初期,华夏民族起源的故事。但最早有文字记载则是出现于《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关于女娲形象就描述,基本认定最早出现于汉代,王逸注《楚辞﹒天问》:“女娲人头蛇身。”《山海经﹒大荒西经》中也有女娲神力的描述,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此外,《艺文类聚》卷十一《帝王世纪》:“女娲氏,亦风姓也,作笙簧,亦蛇身人首。”由此可见,在汉代,女娲形象已经趋于成熟,以“人首蛇身”为标志。

在上古神话中,蛇,是常出现的一个动物图腾。蛇行踪诡秘,有独特的“脱鞘”的生长方式,环境适应性强,同时又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尤其是后两点,是当时人们所十分向往的。通过人们对生活的长时间体验,人们将“人首”作为思考、创造、统治的载体,而“蛇身”承担了生存、生殖的功能。通过这两部分的结合,创造了“人首蛇身”的大神形象,以协调人们社会愿望与自然现实之间的矛盾。根据早期的文字描述,后人绘制的女娲像基本保持“人首蛇身”的形象,但此时,女娲没有四肢,也没有明显的服饰,性别特征,场景也显得简单。如明代蒋应镐绘制的《山海经绘图本》,清代的《神异典》中的女娲插图。汉,是“女娲”崇拜的鼎盛时期,从大量的画像砖,墓室笔画,织物上看,此时的女娲造型有了明显的变化——人的部分加重了,由“人首蛇身”变成了“人身蛇尾”。并且根据地域不同,演变出了多个版本,有些女娲有类似于蜥蜴的足,有些上身着汉服,有些则仙袖飘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作为更有能力改变自然的种群,在民间崇拜的过程中,份量在逐渐加强。

同时,女娲有了一个新的形式——与伏羲成为“对偶神”。关于女娲的神话也出现了新的版本。在汉代文献中,首次将女娲、伏羲列为对偶神的,出现于《淮南子﹒览冥训》:“伏戏、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于后世,何则?”至唐代,关于女娲、伏羲兄妹成婚而繁衍人类的故事已经广泛流传。在汉代画像砖中,女娲与伏羲对偶出现的频率很高,通常四对称的,或联袂,或交尾,发饰,服装,姿势也通常是对应的。手持之物往往也呈对照:伏羲捧太阳,则女娲捧月亮;伏羲执规,女娲执矩。随着道家成仙观念的深入,此时,也有出现羽化、灵芝等新元素。众多学者研究这种对偶神形式出现的原因,大致有这三点:一、母系社会转变为父系社会,女娲作为女性,不适合再独自担当创世大神,而将为伏羲的妻子。二、汉民族不喜欢独立,所以喜欢给神仙配对。这点在道家的神仙系统中也能看出来。三、也有认为两者都具有相同的文化功能,都是创世的大神,都是华夏民族的祖先。

到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女娲形象在中原地区逐渐弱化,被更成熟的西王母、东王公、玉皇大帝等仙界大神渐渐取代。同时,由于佛教的传入,女娲形象在内地与边远地区形成不同的发展趋势。传说顾恺之的传世之作《洛神赋图》中的女娲“气若幽兰,华容婀娜”。梁朝画家张僧繇的《伏羲﹒神农》中,所画的伏羲面貌虽奇特,但身形已于世人无异。但此时,汉代繁荣的伏羲、女娲崇拜,在偏远的新疆地区依旧一片盛行。

女娲还曾出现过慈眉善目的老奶奶形象,部分地区民间有着“娲埋绣鞋战地”的传说,故事中女娲穿着与人一样,善良可爱。民间还有很多女娲庙,有的“女娲”像一民民间女子一样梳妆打扮,有的则像仙界神仙一般有五帝,有侍卫等等。“女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越来越靠近人间,“蛇”的形象逐渐减弱,而“人”的形象一步步丰满起来。

总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女娲形象并非一成不变,从有文字记载的“人面蛇身”,到壁画中的“人身蛇尾”,再到后来的完全的拟人化。期间经历的很大的变化。我们也看出,这种变化并非由某些人掌控的,而是根据社会、生产、文化的发展而慢慢改变的。她的改变,不会偏离历史的轨迹,也就是社会和谐的需求。同理,设计也是一样。就像黄大仙道观中的“小怪兽”一样,处于这样一个环境,又有多少人会去在意这种不和谐的搭配。在看当下,张冠李戴的设计频频出现,在房间换个木窗格就是中国风情,立个雕像开个旅游节就说是文化传播。中华民族“技以栽道,文质彬彬”的设计思想却没了踪影。

设计,不仅存在于我们的视觉里,更多的是在我们的口头、行为、情感中。例如,最近中国式的婚礼又时髦起来,这样不仅因为看惯了西式婚礼的人们谋求新鲜感,还因为这是我们的传统,我们会有一种仪式的归属感。像情感化设计也有这样一种考虑,所以有具有仪式感的包装设计,具有文化气息的礼品设计,具民族特色的家居设计,都是让人产生亲切的设计。日本设计师坂井直树有篇博客上面写过,他之所以能区分哪些椅子是欧美设计师的作品,哪些确实出自日本设计师之手,是由于一种感觉。因为欧美人设计的椅子,一开始就是作为立体物来考虑的,而日本设计则是通过平面组合构成立体的,正如日本的和服,摆放的时候是一个平面,而穿在身上有可以很贴身地表现人体的立体感。正式由于这种考虑问题的方式不同,这才是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别的文化最大的不同点。

当代设计其实就像上古时期的神话一样,调和了社会的矛盾。当代人文化缺失,对历史缺乏思考,但心里又希望能够追源寻根,寻求民族特色。这样的矛盾,正是需要设计师们,更多地思考文化、人的行为方式、观念等在设计中的影响,从而唤起大众对历史的回忆与感受。

参考文献

[1] 周明初 . 校注 山海经[K] .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2]马昌仪 . 古本山海经图说[K] .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张春生 . 山海经研究[K] .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第6篇:女娲的传说范文

女娲补天的故事出自先秦典籍《淮南子·览冥训》。《淮南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女娲补天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创世女神女娲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抟土造人,并化生万物,使天地不再沉寂。女娲氏,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她是一位美丽的女神,身材像蛇一样苗条,以致有些神话学家坚称她根本就是蛇身。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女娲的传说范文

有一天,大龙和精卫、小太极一起到远古时代去玩,居然看到了传说中能顶住上天、撑开天与地的「不周山」,也碰到了漂亮的女娲娘娘,甚至看到女娲补天的过程…。那真是一场惊天地而泣鬼神的经历,讲来都令人鼻酸!

天上的大神女娲,用泥土做成泥娃娃,再赋予它们生命。从此女娲创造了人,人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过着幸福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有一年,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打起仗来。共工把撑天的柱子不周山撞倒了,天塌下半边来,砸了很多窟窿,把地也砸裂了,地上的洪水及天河的水不停的漏下来,造成大地上水患、火海,真是悲惨啊!

女娲为了解救人类,决定采石补天,用五色石把天补起来,再用东海神龟的四只脚顶住苍天。 眼看着补天的大功就要告成,却发现五色石不够用,大洞还没补好,这可怎么办呢?慈悲的女娲只好牺牲自己的生命,用身体来补天上的大洞,亲眼看到那场过程,大龙、精卫和小太极,以及所有的泥娃娃们都哭红了眼睛!经过几次努力,女娲终于补好了天,天地间恢复了宁静,还出现了五彩云霞。一切生物又都生气勃勃地活在大地上。女娲为人类和世界万物的生存而献身,真是令人感动。

第8篇:女娲的传说范文

关键词:女娲 神话 汉魏六朝赋 形象 文学母题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10-0073-03

基金项目:2012年度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伏羲文献研究集成”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芦婷(1989―),女,甘肃两当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

神话,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创造,是原始先民思想意识的总汇,是人类对世界的最初感知与愿望表达,其中充满着奇异的形象和奇特的幻想,它具有不自觉的艺术性,“讲述的是超越人类的神o、始祖、文化英雄和神圣动物的故事”① (P.12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历史的积淀,神话开始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素材,深刻地影响着各类文学作品,尤以女娲神话的影响最为突出。女娲作为人类的始祖神,是中国神话史上地位显赫的大女神。

文学作品中的“女娲”之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屈原的《楚辞・天问》中,“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② (P.104 )这一突然的发问令人费解、惹人纳闷,却是屈原浓烈情感和深沉理性的结合,背后隐藏着丰富而复杂的神话材料,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性。汉朝以来,就有王延寿、马融、曹植、江淹等人在自己的赋作中,相继运用了女娲神话,各自借女娲抒怀言志,开启一代以神话材料入作品的风气,使得其宗教性使命功能开始淡化,更多地转为一种满含历史沉淀的文学题材。

汉代首篇运用 “女娲神话”材料的是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其中提到了包括女娲在内的诸多

神话人物,“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

九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鸿荒朴略,厥状睢

盱。”③ (P.809 )

这主要是对灵光殿里墙上壁画的生动描绘。神灵文化作为一种创作题材,在汉赋中受到了许多辞赋家的钟爱,有些是通过神仙鬼怪以叙写社会生活和社会斗争,有些是借神话材料来歌功颂德,还有些是以神话传说来描述奇特的自然风光。王延寿在这篇《鲁灵光殿赋》中,不断罗列神话人物,透过此赋,既使灵光殿充满了美妙的灵异之光,也再现了汉朝神仙鬼怪思想的盛行。人首蛇躯的女娲,以一种奇特的外貌屹立于此,这是她人首蛇躯的独特外形在纯文学作品中初露端倪。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形象大都被塑造为“半人半兽”,《山海经》中的水神共工有人的长相、手足及蛇的身体,西王母有人的形状、豹的尾巴、虎的牙齿,夸父则是两耳环蛇,两手拿蛇。这些怪异的外形,不约而同地展示出这些神是人与兽的综合之体。蛇、豹、虎都是自然界里和人类接触频繁的动物,反映了原始人类因生存在充满危机的大自然里而对于动物的一种崇拜心理,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动物是人不可缺少的、必要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要依靠动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东西,对于人来说,就是神。”④ (P.438 )

在这篇赋中,人首蛇躯的女娲与开天辟地的、九头之身的人皇、鳞身的伏羲一起出现,反映了汉赋创作的一种趋向,即在赋作中运用神话材料时很少专写一神一仙或一鬼一怪,反而较为驳杂,可称为“多神融合”。众神杂糅的创作趋向并非偶然有之,而是汉代那种大一统的宏阔的政治思想环境下的产物,通过这种创作趋向,可展示出汉文化中兼容并包的博大情怀,反映出囊括宇宙、气吞天地的恢宏气势,表现出昂扬向上、乐观有为的社会大氛围。这种“大”的文化环境,又为神话传说在汉赋中的运用提供了宽松自由的氛围,使得作家在赋中可以更加大胆地引入包括女娲在内的各种神话材料,并尝试着去进行文学化改造。

女娲作为一个神格确定的女神,拥有人的头脑和蛇的躯体,外形呈现出一种随心所欲的变化,精神却能独然于物质基础而存在,这是古人想象力的一种极度扩张,也为后世文学土壤的肥沃孕育了淳厚的种子。后来的辞赋家或是诗人,基本沿袭了王延寿对于女娲外形的描述,肯定了其“人头蛇身”的形象。

马融在《长笛赋》中提到过女娲,他在赋中为了突出长笛制作过程的简单,引用了琴、瑟、簧、埙、钟、磬这六种乐器复杂的创作神话,与笛进行对比,其中写道“女娲制簧,暴辛为埙”⑤ (PP.821-822 ),这是文学作品中第一次正面描写女娲谐音律以制簧的情境。东汉应劭的《世本・作篇》说:“女娲作笙簧。”这简短的五个字的记录,启迪了后世作者的无限文学才华。古时大家闺秀多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此处的女娲完全符合这一标准,此处女娲精通乐律、懂得制簧的形象,其人性化特点已超越了之前的神性化特征,俨然是位普普通通的闺秀淑女。

到了曹植,他在《洛神赋》中发挥了文人的极致想象,说道:“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惊乘,鸣玉鸾以偕逝。”⑥ (P.284 )既然可以造笙簧,那么女娲必懂音律,悠扬婉转的歌声就着冯夷的错落鼓点,竟是如此引人入胜。

第9篇:女娲的传说范文

女娲造人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创世女神女娲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 。她是古老相传的大母神。

相传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又替人类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皋禖古神。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 。她慈祥地创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顾生灵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

(来源:文章屋网 )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