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文化的内涵范文

劳动文化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文化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劳动文化的内涵

第1篇:劳动文化的内涵范文

一、劳动精神内涵与劳动情怀培育

在对劳动精神内涵及劳动情怀培育的探讨中,与会代表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种见解:第一,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劳动与劳动精神。上海交通大学陈锡喜教授认为,劳动价值论是唯物史观的基础性问题,要从这个源头来研究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东北大学田鹏颖教授认为,学说是劳模精神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逻辑展开,是打开人类社会奥秘的一把锁钥。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孙力教授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理论的基石,它决定了马克思对旧世界批判以及建构新世界观的基本点,即把资本对人的统治转变为自由的劳动。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审视和批判是从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揭示开始的,他对未来社会的阐释也与劳动的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劳动与人的类本质相联系,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第二,劳动精神是超出单纯为个人私利而劳动的一种精神状态。吉林大学吴宏政教授认为,劳动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它是与物质相对应的。马克思把自由自觉的劳动预设为人的类本质,这种劳动过程伴随着精神性的审美活动。作为人的生活第一需要的劳动是在共同体精神的力量下超出单纯为个人私利而从事的劳动。第三,劳动情怀是劳动观的价值追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刘向兵教授认为,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根本途径,“劳动情怀”是建立在对劳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的、升华为价值观的、较为稳固的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品德、劳动习惯等内容的总称,具有内化于心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意义,强化大学生劳动情怀培育是一项重要任务。

二、劳模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其创造性提升

劳模精神不是一个凝固的范畴,它随着历史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升华。与会代表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劳模精神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第一,劳模精神培育的现实条件与历史任务。田鹏颖教授认为,劳动是劳模精神的基本依托,异化劳动状态下无法产生劳模精神,只有劳动者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时才能形成劳模精神,即在扬弃了私有制异化劳动的公有制条件下才会形成劳模精神。延安大学郝琦教授认为,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劳模故事,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劳模文化是新时期弘扬劳模精神的重要任务。上海市委党校曾俊教授认为,培育劳模精神需要加强“使命感、责任感、进取意识、牺牲奉献精神、自律意识”等“人的软实力”教育。第二,新时期劳模精神需要创造性提升。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刘文教授认为,新时期劳模精神需要创造性提升。其一是劳模精神的哲学内涵提升。应从精神生产力理论出发,探究劳模精神向物质生产力转化的内在机制,丰富新时期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其二是劳模精神的价值提升。应从劳模精神的政治导向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以及道德实践价值三个层面拓展其在新时期的时代价值内涵。其三是劳模精神的实践提升。应从国家荣誉制度与治国理政的实践视角探索研究劳模精神的现实指向。第三,在当代中国弘扬劳模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孙力教授认为,社会主义对劳模精神的崇尚关联着人的解放,它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联系在一起,劳模精神在社会主义中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首先,对劳模精神的再呼唤是对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矫正;其次,对劳模精神的再呼唤是对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的升华;再次,对劳模精神的再呼唤是对工匠精神和创造性劳动的时代追求。郝琦教授认为,延安时期的劳模运动孕育了伟大的劳模精神,劳模运动和劳模精神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改造力和影响力,劳模运动祛除了劳动人民心中“劳动下贱”的封建腐朽思想,使“劳动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提高了劳动者的思想觉悟和劳动热情。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徐光寿教授认为,弘扬劳模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其一,劳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榜样,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其二,劳模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具象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其三,劳模精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庆师范学院王彦玲教授认为,“铁人精神”是一种具体化的劳模精神,它具有超越时空的不朽价值,具有凝聚人心、激人奋进的永恒力量。

三、产业转型与工匠精神培育

第2篇:劳动文化的内涵范文

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在丰富与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之中具有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音乐已经成为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其所特有的重要作用,使其在群众文化发展中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桥梁与中介作用,能增强对社会生产、工作与学习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一、音乐起源于劳动

关于音乐的起源,有“游戏说” 、“巫术说” 、“劳动说”等学术观点,至今并无定论音乐到底起源于哪种学说,或许音乐的起源并非一种,有可能是多种的。其中“音乐起源于劳动”的学说观点被很多学者认同。在原始部落里,每种劳动都有自己的歌,劳动孕育了音乐,音乐就是劳动的副产品。为什么原始人在劳动时总是伴着歌唱,而非其他的艺术形式呢?因为一方面原始人用音乐来表达劳动时愉快的心情;另一方面,精确地使用这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劳作的节奏,便于个体和集体劳作,从而提高了劳动效率。从这两点来看,音乐的作用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所无法代替的。

二、音乐专注于表达感情

音乐起源于劳动,是社会生产孕育的。反过来音乐对社会生产也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这个作用是由音乐的特征决定的。从音乐的基本特征来讲,说明音乐从一开始就不是纯粹的文化形式,而是言之不足的延展手段。。也可以说是具有客观功能特征的社会体现和结果。音乐在本质上是人类特有的本能,是人类语言的一种本能上的延展,也就是说音乐实际上具有语言的属性,是艺术化、抽象化的语言。实际上含有语言功能,具有语言文化的特征部分,是言之不足的延展,从而更加说明了“以声表情”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特征。音乐很难对客观现实进行再现和描述,但音乐是“音响的艺术” 、“抒情的艺术”,通过美妙的声音极善抒发感情和情绪。音乐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能表达强烈的情感”。虽然情感不是音乐所专有,而是在一切艺术中普遍存在,音乐却特别专注于表达感情。因此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调动和激发群众的感情和情绪,与群众文化宣传内涵形成互动。

三、音乐是一种建立在听觉感官上的艺术形式

音乐是一门通过时空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音响艺术。从它的三种不同阶段的创作(乐谱、演奏到欣赏),再通过一定的有组织的乐音诉诸人们心灵沟通的方便快捷,它也就很容易地为大众所接受。所以,音乐艺术普遍得到大众的喜爱,并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众文化活动由于它的群众性、教育性、娱乐性特征,历来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宣传教化和陶冶性情效能,可以培育人的品质、塑造人的灵魂、丰富人的精神内涵、提升人的文化精神,使人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群众文化又可以发挥其规范行为效能,在活动中自觉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道德体系。

四、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

水无渠不流,戏无台难唱。文化活动有了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平台做支撑,才能开展得更广泛,更深入人心。举办好重大节庆文化活动,围绕重大节日展开庆祝活动,一直是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头戏。如春节、庙会、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要利用国庆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七一”建党、“八一”建军等重要节日和纪念日,广泛开展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群众文化团体是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他们来自于民间,离群众最近,对群众生活最熟悉,其作用是专业文化团体所无法替代的。群众文化团体兴办的越多,活动开展的越好,就越能积聚人民文化创造的智慧和力量。积极推动民间文化团体的发展,群众因共同爱好组成的歌咏队、舞蹈队、戏剧社、交响乐队、民乐队等民间文化团体是群众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最近出现的时尚“草根”歌手、“草根”词曲作家等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喜爱。要敏锐地感受时代脉搏,把握群众精神需求,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及时发现,大力扶持,正确引导,使其不断发展完善。对那些有深厚群众基础、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使其充满时代气息和活力。

第3篇:劳动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中国民间剪纸艺术 形象载体 现代平面设计

引言

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社会历史生活沉淀赋予了民间剪纸艺术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也造就了它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特征与民间审美情趣紧密结合的产物,但在当今大工业时代,要充分发挥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色彩价值及造型价值,就必须重新重视储存于中国民俗文化、情感意识基础上的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丰富内涵。

1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民族元素的缺失

1.1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

剪纸,民间俗称窗花,就是人们在门楣、窗户上所张贴的剪制的图案。民间用剪纸来表述个人的生活感受、情感经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祷,也经常用来装饰祭祀贡品,剪刀是最常用的制作工具,因为寓意明确、制作方便、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剪纸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必要条件,明清时期无论在形式类别还是题材内容上,剪纸艺术都达到了鼎盛时期。如陶瓷、彩灯、刺绣、扇面等上的画面都体现了对剪纸艺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我们可以在任何民间美术形式中找到剪纸的影子,中国民间剪纸艳丽而不艳俗的色彩匹配;真实、醇厚、积极的感彩,充分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淳朴的艺术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语言表达。

1.2 现代平面设计民族元素的缺失

在全球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发展所寄存的经济社会结构逐渐瓦解,由于近代历史原因及现代世界交流日趋频繁所造成的对外来文化特别是欧美文化的盲目崇拜、平面设计人员对民族元素符号的理解偏差以及对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的盲目追求,使得剪纸艺术传世千年的民族文化也渐行渐远,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我们很难再发现其中的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所体现的民族元素。

2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

2.1 思考现代平面设计“国际化”与“民族化”

全球社会经济一体化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平面设计水平,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我们必须重新珍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感彩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不同时期的文化作品都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民族元素,现代平面设计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也应该充分展现它所在时期的民族元素。

传统图形作为一种体现民族语言元素的图形,在今天的设计中不断散发着无与伦比的自我魅力,充分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每一个传统图形都体现着我们的民族情结,这也是传统图形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宣扬。在当今平面设计国际化的趋势下,设计人员应以民族的审美眼光吸取外来艺术形式的营养成分,设计出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这是当代设计人员的首要任务。

2.2 现代平面设计与民间剪纸艺术中民族元素的结合与创新

通过民族元素在平面设计的缺失与外来文化元素的泛滥来分析,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我们必须在坚持民间剪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条件下坚持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与创新,对于设计人员而言,需要不断吸取民间剪纸艺术中的民族文化营养成分,借鉴它艳丽而不艳俗的色彩、丰富的题材创作、独具匠心的创作形式等,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体现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

第一,我们需要将现代平面设计的构成手段与民间剪纸艺术中的“形态”相结合。充分理解民间剪纸艺术的内涵,提取民间剪纸艺术的“形态”元素并加以设计创造,将其与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打散、错位、重构、同构等构成手段相结合,最终形成富有现代气息并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图形,达到由“意”传“神”的效果,这样设计出的图形具有现代艺术与民间艺术的双重特征。

第二,在提取民间剪纸艺术的“形态”元素时,绝不能追寻“拿来主义”,在选择时必须充分揣摩它所体现的民族特性与时代特性,将艳丽、化繁为简、升华率真、推崇质朴等手段综合运用,并结合现代平面设计技法,将民间剪纸艺术所包含的抽象文化元素合理转化并应用到平面设计的美法法则中,以达到新意的视觉目的。

结语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沉淀的结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借鉴其颜色、造型等“形态”元素,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及视觉价值,我们在提高设计人员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它们与现代平面设计的巧妙结合,中外结合,以“我”为主,通过提炼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内涵,设计出简洁大方的现代平面作品并赋予其新内涵,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第4篇:劳动文化的内涵范文

一是重技能而轻素质培养,忽视了技工教育的性质。重视技能的培养本没错,问题是技工院校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的,一些技工院校自身定位不准,单纯强调技能培养,技能教学缺乏文化内涵,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培养,忽略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二是校园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内涵。一些技工院校也有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但是应付性的,只有表现而无内涵,或者不符合技工教育实际,往往是信手拈来的应景产物。三是片面地认为校园文化是“学生文化”,忽视了教职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是建设与传承的主体,又是传承对象的双重属性。其实,校园里的每一位成员都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实践者、宣传者,同时又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校园文化建设应包括教职工和学生。教风和学风构成完整的校风,不能忽视了教职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如何改变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呢?一体化课改就是一个很好的杠杆,我们必须用好这一杠杆,否则还是不能很好地解决技工院校在培养目标上的偏差。

首先,一体化教学有利于现代企业文化的引进,形成具有企业文化特征的校园文化。一体化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素养、就业技能、社会适应力和文化素质。教学场地的一体化是企业文化进校园的平台之一,教学的一体化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产物,教师的一体化是校园文化呈现企业文化特征的核心载体,教师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决定着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占比。教师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过程就是企业与校园文化深度融洽、升华的过程,是纠正培养目标偏差的主渠道。

其次,一体化教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相矛盾。从表面上看,一体化教学似乎是强调技能教学的一体化,突出技能培养,其实,其本质内涵是给技工院校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教学过程不可偏废中国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的传承。这要求一体化教师既是技能的传授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成为校园文化特色发展的主体。

再次,一体化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全面带动校园文化的特色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对一体化教学要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全面贯彻一体化教学目标,不仅能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呈现出特色,如校园文化氛围的个性化特征,更重要的是能在各教学环节深入渗透,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中形成内涵丰富的文化积淀,使技工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深厚的根底并能与时俱进,既有传统文化积淀,又有现代企业文化闪耀,在精神层面形成技工院校自己的特色文化。

第5篇:劳动文化的内涵范文

【摘 要 题】体育研究

【关 键 词】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是从民族共同体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补充与完善,除了具备一般文化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全面、系统、科学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是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1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1.1 植根深厚的精神物质文化

在人类民族文化的原始积淀期,由于生存区域与生存环境、生产劳动与生活方式、文化积累与传播的不同,民族文化共同体中许多具有教育、娱乐、健身功能的社会活动凸显出来,共同构成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方法体系[1]。它寓竞争、娱乐、广适、地域及艺术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涵盖了“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生命整体优化理论,把人与环境视为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统一体,并把人体功能的强化和优化看作是一个精神同物质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活动[2]。它既是自贯一身、稳定的精神物质文化,又在历史环境的变迁中不断改变其具体的结构式样,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差别。这种在相承相续中渐进发展的趋向,使得我们民族文化的形成在历史演进中开放出灿烂的花朵,孕育出丰硕的果实,突出地再现民族特色、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

第一,劳动过程中的各种思想物化品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中最高层次的部分。生产劳动是人类区别于猿类的特征,又是文化创造的开始。当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生命类开始文化创造活动的时候,即使是最粗糙的简单文化,也无不是从自然存在物直接加工开始的。而文化成果又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物质劳动过程中,其技术、社会和价值方式都作为相当复杂的文化体系而存在[3]。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区域、特定的社会人群,伴随着一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体育文化事象。它涵盖生产、狩猎、渔业、商业、交通、服饰、饮食等方面,贯穿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第二,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人类社会一项特殊的文化活动方式,孤立的个体活动是不存在的。尽管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常常通过个人的行为方式来体现和进行,但永远脱离不开社会的联系而受制于社会,永远是物质文化的产物。同时,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和影响,并为一定社会关系所包围,这种社会关系不论是以物为对象,还是以人为对象,其参与活动的行为包含着社会以人为中心所形成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组织;所形成的血缘、地缘、行业的组织关系;所形成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表现出规定性、固定性、制约性的链接方式。从而使社会的人按照一定社会所提供的规定条件和可能,依据一定社会所特有的体育方式进行活动。

第三,反映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当中的民族意识、文化心理、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规范、审美心理,是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文化,是民族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它是围绕民族体育活动方式,通过抽象事物的艺术表现,来改造人的精神世界的物质内涵、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最终依托体育活动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作为验证人的物化世界能力的象征,最根本的是促进了民族心理素质的升华。民族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最为内在的心理特征,是一个民族成员强烈地感到自己属于“这个民族而不属于那个民族”的归属感。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这个民族的标志”[3]。因此,民族心理素质是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条件综合作用于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面貌的表现与结果,是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发展之灵魂。

1.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固有的特性

1.2.1 娱乐性 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是一种以闲暇消遣、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文化活动。它是人类在具备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基础上,为满足精神的需要而进行的文化创造[4]。从简单易行、随意性较强的项目,到技艺精巧,有严格规则的竞技;从因时因地,自由灵便的嬉耍,到配合岁时节令的大型文体生活广场,把体育融汇于宗教礼仪、生产劳动、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之中,载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同民族舞蹈、音乐相联系,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体现得更加充分。

1.2.2 竞技性 竞技性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竞争意识的体现。这项最能显示人们的强壮、机敏和征服的活动,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体育竞技的萌芽[5]。竞赛活动是自黄帝以来为报答神灵赐福的宗教庆典的重要内容。先秦时期以技击为基本特征的武术已有一定的发展。以民族、以地域构成封建割据时代的国体政体,为生存,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为争夺地盘,兵事纷争;为扩充势力,就得练兵黩武;全民尚武成为弱小民族理所当然的习俗。这种在战争中孕育与创作,在生活中扩大与丰富,在体育活动中继承与发扬,在交往中维系与承传的习俗有着独特的技击、练武和宗教信仰特点,是古代体育竞技精神的突出表现。它产生于该民族,又流传于该民族,使参加者在相互较量的竞赛中,获得心理的愉悦,起到磨练意志、开启心智的作用。

第6篇:劳动文化的内涵范文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着力培育企业价值观文化

建立企业价值观念体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要把它的内涵和要求,具体贯穿到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并使之成为连接全体职工的精神纽带。要加强教育引导,通过多种形式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大众化,努力形成广大职工群众的思想共识,坚定广大职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要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塑魂,注重实践养成,培育文明风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各种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之中,成为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日常生活的基本守则。要推动企业树立科学的经营理念,正确认识创办和经营企业的意义,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实现企业发展、报效祖国、服务社会、服务业主、关爱员工的和谐一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在经营理念的高度统一下,结合企业的特点提炼企业精神,形成企业的共同价值观。

二、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为根本,大力建设企业创业创新文化

创业创新文化是企业文化提高的不竭动力。工会组织要大力弘扬开放兼容、创业创新、诚实守信的精神,形成鼓励创业、激励创新、宽容失败、开明大气的企业环境。要引导职工认清经济形式,理解暂时困难,为企业克难攻坚担当先锋,同舟共济渡难关,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要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把进取精神、拼搏精神、历险精神、自强精神作为职工的自觉追求,激励广大员工萌生创业欲望、激发创业冲动、投身创业实践。要围绕公司总战略,深化企业劳动竞赛,大力开展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广泛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竞赛活动,把广大职工的创业激情和创造活力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鼓励创新,营造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氛围。特别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与集成创新、原始创新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之路,努力在增强核心竞争力上取得新突破。

三、以科学发展、共创和谐为主题,努力构建企业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灵魂,是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精神动力。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牢牢把握建设科学发展、共创和谐的主题,广泛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培育和谐精神,树立和谐理念,建设和谐企业文化,打牢职工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大力营造积极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环境和氛围,努力形成劳动关系两个主体之间工作共谋、风险共担、效益共创、利益共享的价值取向。要加强工会社会化维权机制,全面推进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推动企业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积极推进非公企业职代会、厂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引导职工依靠工会组织依法理性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积极实施工会改善职工民生五大行动计划,通过开展促进就业行动、收入保障行动、困难帮扶行动,切实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广大职工共建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四、以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为基础,切实打造人才强企文化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切实把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摆到重要位置,贯彻人才强企战略,大力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技术技能素质和健康素质。通过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在企业中营造终身学习的文化氛围,提高职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打造知识型、创造型、专家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努力造就一大批与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完善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为各类人才健康成长、发挥作用提供良好条件。更充分利用职工图书角和各种体育运动场所、影剧院等文化活动阵地,整合工会各种文化资源,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业余文化活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广大员工识别和抵制腐朽思想、封建迷信的能力,满足员工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文化需求。要认真组织实施以提炼企业精神、唱响企业之歌、建设文化场地、培育文艺队伍、创办企业宣传栏为内容的文化工程建设,不断丰富职工文化内涵。

第7篇:劳动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符号学 文化表征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2-0058-002

从世界著名的环境设计案例来看,在人类社会的人文环境设计中,符号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无论是中国久负盛名的天坛建筑,还是欧洲哥特式风格建筑,无不融入了特殊的文化符号。环境中的符号既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播文化和理念的重要媒介。在此情况下,为了进一步认识环境艺术设计中符号学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符号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表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重新解读和阐述,希望能够为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 符号学拓展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空间

自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开始提出了环境艺术设计的两个基本要求:实用和审美。在我们的生活中,符号无处不在,和人类的基本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一直倾向于利用符号来作象征表现,利用某些符号来表达和象征某一特定的文化,符号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典型传统文化,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文化,围绕,符号文化的传统艺术造型极为丰富,这也给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例如,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将符号学纳入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记载。由此可以说,人类文明之始就是开始运用符号来表达特定文化。一方面,符号本身带有特殊的含义,将其纳入环境艺术设计之中,能够让艺术设计更具有活力,艺术色彩更加浓厚,在表达和阐述文化时更加鲜活、生动。另外一方面,人类早已经有了符号运用历史,因而符号可以成为传递信息的载体,能够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表达出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环境富有文化底蕴。

符号学大概形成于上个世纪60年代,是对符号系统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符号来自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之中,符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符号。人们的劳动过程就是在进行某种符号的设计过程,(如结绳记事、部落图腾、踏歌伴舞等)。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在自觉和不自觉之中创造了符号,并且在对符号进行审美的过程中丰富了自己的生活。

由于人类在无限的大自然中是以社会群体而存在的,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符号是在发展中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完善的,并将符号作为某种传递信息进行相互之间交流的文化载体。所以说,符号的形成大大地拓展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空间,符号承载着人类的思想情感,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另一方面,由于符号的自身是一种概念,它具有着无限扩展的外延和丰富的深刻内涵,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在符号的美学意义的影响下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再一方面,由于符号具有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内涵,通常来说,符号的外延能够反映出环境艺术设计的实用价值,而符号的内涵能够体现出环境艺术设计深刻的美学意义,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并且前者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而,与符号的外延意义相比,其内涵意义显得更加深刻、包容和开放,而且也更加复杂。以宫殿的柱子为例,在国内外的符号史上,其外延意义是为建筑物中能够起到支撑作用,而它的内涵意义还具还包含了艺术审美价值和宫廷文化的各种信息。通过符号整合、加工等一系列过程,我们能够借助符号系统来传递特殊的信息,并且表达某种理念。因此,符号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完全可以根据各种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境界来传达相应的各种信息,从而为环境艺术设计增添了无限发展的艺术空间,大大增强了环境艺术设计审美价值。总之,符号就如同一味活化剂,为环境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极大地拓展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本身的发展空间。

二 符号是艺术设计理念表达不可缺少的载体

在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灵活运用符号学能够凸显环境的意义和价值,并且还可以简化环境的形式,避免在环境艺术设计之中出现设计理念与实际设计作品不一致现象。比如,设计师在设计图书馆时,因为图书馆是一个求知的场所,为了体现图书馆的基本文化内涵,很多图书馆的设计经常会借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孔子”等雕像符号,来诠释图书馆的设计理念及其文化内涵。因而,通过借用这些符号,能够进一步凸显环境艺术设计基本理念,发挥环境艺术设计中符号的美学功能,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的设计功底。

进入18世纪以后,出现了使用简洁的符号作为艺术设计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的艺术形式,这是艺术设计的一个重大突破,它一改过去传统的语言符号在设计中应用的机械性,而是将语言符号有机地结合在设计之中,与无声符号相融合,共同承担起表现环境艺术设计的中心思想的重任。如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以符号作为切入点的,能够在表现人们对环境艺术审美观念的同时,将人们的文化理念和人文态度充分地表达出来,而符号已经成为设计的载体,因此,人们的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处理符号的过程。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作为载体的符号主要具有以下几种功能:一是符号外形对艺术设计所蕴藏的主题思想有着承载的功能;二是符号对艺术设计的文化价值有着表现的功能;三是符号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自身有着驱动的功能。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符号是用来传达艺术设计的信息与价值的,符号的美学意义一般情况下都是融入于艺术设计技术的作品之中,不同环境艺术设计所体现的美学意义往往可以通过不同设计手法的运用以及不同材料的应用过程中得到充分表现。(图1)

环境部艺术设计当中符号的具体使用情况还是设计师艺术设计能力、设计功底的表现。尽管符号的表现物多种多样,但如何正确、有效地创造和使用这些符号,使其能够和其他造型因素相互融合,并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问题却与设计师的艺术功底紧密相关。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引入符号,能够营造特定的艺术氛围,体现设计师的设计思想,但是这种创造过程是有其特定规律的,一味生搬硬套往往会使艺术设计的价值大打折扣。

三 环境艺术中符号的文化表现

探析环境艺术设计当中的文化符号,并非只是关注符号本身的形式,从更深层次讲,只有把握住符号所具有的深刻内涵,才能准确地将符号有机地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之中。环境艺术中符号的文化表现形式具体的有下面几种方式:一是本着设计的过程就是选择符合的过程这样的原理,将具有实际意义的实物图形作为设计的符号元素。如十字架代表上帝信仰和教堂领地,人们将其作为建筑设计的构成元素,使得上帝教信徒们在身临建筑物时,产生了一种与上帝接近的感觉。再如红十字代表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医疗机构等。二是设计作品中包含的符号是约定俗成的,基本上为符号的直接运用。例如著名的圣瓦西里教堂,该建筑物的穹顶设计有跳动的火焰图案,就属于直接运用传统图案符号的实例。三是设计作品中大多使用某种含蓄的表现手法来应用符号。例如:世界著名的悉尼歌剧院,采用的大型贝壳作为空间环境的设计符号。中国传统文化十分讲究含蓄美,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也或多或少都能够体现出设计符号的含蓄美,其含蓄的意味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从符号表现形式的特点来看,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符号学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认知性特点:人们赏析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时,能够借助符号来辨析设计的涵义。如我国多个银行的标识基本上都是以古代钱币作为形象设计基础,从而传达出与金融机构相关的信息和内容。

二是普遍性性特点: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只有获得了大众的广泛认同并且能够在大众中广泛传播,才能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实用价值。因此,使用了符号的艺术设计作品往往具有普遍性特点。(图2)

三是特殊性特点:对于不同的环境艺术设计项目,需要采取不同的设计形式才能体现设计的特殊性。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设计符号具有的特性,当同一个符号出现在主体设计不同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中时,其表达的作品内涵也会明显不同,因此上述内容也可以看作是符号学的特点。(图3)

第8篇:劳动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民族品牌;经济人类学

1劳动价值理论的评述

1.1劳动价值理论观点描述

劳动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劳动价值理论由商品理论、货币理论和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三部分组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其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是由其所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量的大小来决定的。商品所包含的抽象人类劳动是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耗费在商品经济关系中转化变成的结果。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表现了主观具体活劳动耗费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果——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的劳动的含量。

商品的价值量同样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计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是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即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起着支配作用,通过价格的运动来表现。而价格的运动又离不开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市场的调节产生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这需要政府采取措施,把市场经济下价值规律的调节机制的消极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1.2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对价值理论的评述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工业化、市场化的初期,其目的是为划清劳动与剥削的界限,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价值创造过程中,除资本、土地和劳动力外,先进技术、科学知识、经营管理和信息等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生产因素。尤其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的不断创新与推广对社会财富积累的贡献越来越大。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的“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已造福于民”。科学技术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具有重大的作用,通过人这一劳动主体把科学技术融入到其他生产要素当中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从而产生出多倍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创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也即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类的劳动不断地起着自乘的作用。现代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立足,更需要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经营和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制度作为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它的产生不过是把社会价值共意得到一种稳定性存在的保证,把道德秩序转化为一种权利秩序,它为社会的共同价值标准和交换行为规范、组织原则以及知识技能等等的人类发展的创造物,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世代承续的社会机制,保存了人们交换行为和关系的模式,并且通过使价值共意合法化和固定化,而扩大了社会交换的范围。这种外部意志的强加力协调着人们的行为动机,并促进或阻碍价值的创造。例如,我国当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股份制逐渐成为公有制主要形式,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劳动者创造价值有激励作用。

2民族品牌的价值来源及构成

2.1从商品的二重性看民族品牌的价值来源

(1)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分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马克思在这里就强调了满足人们需要的是物的客观存在。物的这种“有用性”离开了商品实体就不存在了。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商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层次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既包括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还有社会的。从另一角度看,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从另一角度分析了商品对消费者的满足。“一个人”对一物所付的价格,绝不会超过,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因此,他从购买此物所得到的满足,通常超过他因付出此物的代价而放弃的满足;这样,他就从这购买中得到一种满足的剩余。他宁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这个部分可成为消费者剩余”。这种消费者剩余既可能是商品本身所具备的,也可能是消费者的“发现”,还可能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

民族品牌的“有用性”承载于其产品上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在买方市场的今天,消费者购买民族品牌更多的集中在精神和社会需求层面。人们在购买民族品牌享受其基本的“有用性”的同时,更能够感受到爱国主义,振兴民族产业,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品牌走上全球化品牌的趋势的欣慰。可以说,消费者在购买民族品牌所得到的精神和社会层面的上满足,远远高于他所为此支付的价格,也远远高于一般商品所提供的“消费剩余”。

(2)从商品的价值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人的筋肉、神经、脑等的一定生产消耗”。这种劳动耗费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算的,即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商品价值的大小。这里说的商品的价值高低对来说,既表现在商品的内在质量和基本功能上,也表现在商品的外在质量和辅助功能、美学功能上;既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物质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也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精神、社会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也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的精神、社会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民族品牌与非民族品牌以及其他非品牌商品的本质差别即在于劳动投入量与数量的差异。由于人们对民族品牌商品投入的劳动从质和量两个方面都高于非民族品牌商品的投入,因此品牌商品就包含更多的价值和交换价值,就能满足人们更多、更高从层次的需要。

2.2民族品牌的价值内涵与构成

(1)民族品牌的价值内涵。

品牌价值的内涵可以界定为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牌所赋予产品的物理功能上的情感和体验附加值。由于其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所以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总资产的著称部分之一。在既定的劳动投入条件下,民族品牌价值取决于生产者特殊劳动投入和市场认可的契合程度。本文主要谈及民族品牌的文化内涵。

品牌文化的积累使得产品不仅仅作为实用价值的载体而存在,更使得产品在内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品牌文化更是以一种价值符号来传到产品的理念、价值观念和特殊效用,并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同,进而转化为品牌的经济价值。

(2)民族品牌的价值构成。

从传统的角度看,民族品牌价值的构成要素不仅包括资源组成、技术工艺、文化特征、广告与形象等也包括安全性、实用性、特殊性所带来的效用(包括生理和心理)。民族品牌价值和其他品牌价值一样,生成过程本质上并无差别。所不同的是,民族品牌价值中更多的包括劳动者的复杂劳动。本文主要讨论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

王成荣在其著作《品牌价值论》中运用品牌经济价值曲线分析了品牌价值的构成,认为品牌价值大小取决于生产者者特殊劳动投入量与市场与社会认可程度的契合点。当两者值较高时,经济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亦然。但是当前者值较大,后者值较小时,民族品牌经济价值较小,甚至为负;当前者值较低,后者值较高时,民族品牌经济价值较大。所以,我借鉴王成荣的品牌经济价值构成理论来说明民族品牌经济价值构成,并认为民族品牌价值在其经济价值构成方面与传统品牌的经济价值并无差异性,只是民族品牌更能使消费者从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得到更高层次的精神效用(民族自豪感、荣誉感等)。

3民族品牌发展的制度性依赖

制度作为价值共意合法化或者说一种社会的游戏规则,必然会对经济过程产生影响。经济主体行为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制度等约束下将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制度要素在经济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核心地位。

3.1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产品和服务是民族品牌的载体,也是民族品牌经济价值增值的核心。产品创新是民族品牌提升的第一组成部分,它主要集中在新产品的开发、新包装的设计与运用、新技术的创新和运用、新产品的市场推广等方面。服务价值也是构成民族品牌价值的有一个组成部分。良好的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也可以使产品因良好的服务而增值。

民族品牌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过程中投入大量的生产资源、技术、资金和信誉保证等以使民族品牌经济价值得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制度因素无不为民族品牌提升给予支持和保障。制度是以对努力成果的承认和保护,来建立激发努力的激励机制,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来源的。在一个封闭性的制度模式中,最重要的发展基础,或许就取决于经济主体的努力程度;而在一个开放的制度模式中,其他因素的介入,或许在某些情况下,会比努力程度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如政府对先进技术引进的激励、对高级人才的优惠待遇、以及其他的政策性支持和财政倾斜。

这些年来,大家目睹了我国众多民族品牌如健力宝、活力28、乐百氏等等本土品牌一个个被外资收入囊中之后,汇源的举动确实触动了国人敏感的神经。这些民族品牌的消失殆尽无不反应了当前国内民族企业发展的艰难和政府对民族品牌重要性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政府应基于民族品牌发展更好的环境和关怀,以必要的合理的措施保护民族品牌的发展壮大。

(1)政府应主导国家品牌计划,扶植优势产业区域、产业集群重点突破。

(2)制定一系列完备的政策性保护和扶植措施。

(3)政府从长远利益考虑有必要干涉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民族品牌与外国品牌的并购。

3.2民族品牌营销传播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除了民族企业产品本身的创新,对民族品牌进行有效的营销传播活动同样是提升民族品牌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民族品牌营销也需要投入资源,而资源是价值转换的前提。制度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民族品牌传播过程中也担任重要的角色。制度对信息资源获得的可能性以及获得的效率直接影响了民族品牌传播的速率和传播广度。因此,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信息平台,为民族品牌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借鉴很多发达国家在利用首脑外交渠道为自己的企业在海外拓展市场的做法,开放国家外交资源,扶植企业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

3.3民族品牌文化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民族品牌文化是民族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的核心。民族品牌物质文化是民族品牌文化的实物体现,民族企业通过产品、品名、标示、包装等方面体现民族品牌文化的是想和品牌价值观。民族品牌文化战略是民族品牌精神贯彻、品牌价值提升和顾客品牌忠诚的实现过程。

那么,作为文化“三层次”中的制度的文化使价值共意合法化和固定化,既是物质文化的精神化,又是精神文化的物质化。制度文化的这种两面性质促使了价值观共意在民族品牌文化中的实现和创新。制度要素在强化或淡化因民族文化差异而致使的经济主体出发点差异上的影响也极为重要。从民族企业内来看,经济主体成员对民族品牌文化创新的努力程度及其效率大小的状况,依赖于制度要素的动力机制塑造,因此,一个落后的制度模式,在强化民族品牌个性和品牌文化创新出发点差异的同时,也就压抑了人们的经济努力,闲置了人们的选择范围和对随机因素的利用可能,使整个民族品牌的经济发展表现出呆滞的特征。因此,政府应给予民族品牌文化创新的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得民族品牌文化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品牌的国际化更具有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郑怡然.有效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新解释[J].江汉论坛,2002,(2).

第9篇:劳动文化的内涵范文

一、现存生产力概念内涵的历史性、现实性与局限性

《政治经济学》的各种教科书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生产力不同的定义,如较早的王学文先生的定义为:“劳动生产力可以说是人们在特定的生产系统下在一定的劳动组织中由劳动所发动掌握以劳动手段为媒介,对自然发生作用,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劳动的社会条件,劳动的技术条件等等方面所发挥出来力量之总和。”《政治经济学辞典(上)》的表述则为:生产力“表明某一社会的人们控制与征服自然的能力”。吴树青、卫兴华、洪文达的表述为:“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较近期的如钱伯海的表述为:“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是由生产三要素构成的,它体现着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又如程恩富先生的表述:“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就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使其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叫做生产力。”早期的表述既符合当时的现实,又充满着对于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渴望;而当今的表述则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强大支撑下,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充满着人类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过程中的冲天豪气。

现存各种定义无论是从那个角度进行的论述,无论是简捷还是全面,都包含着如下含义:生产力是物质产品的能力,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和水平,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产的目的是生产物质产品以满足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要,所使用的对象是自然界提供的资源及其环境,所采用的手段是代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生产工具和人们的经验。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生产力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这种提高的后果是在给一部分人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给全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人们制造出来的核弹头足以将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毁灭;即便是和平利用,诸如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也给当地居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这样的生产力怎样使人们获得享受呢?人们往往把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物质产品不丰富归因于生产力不发达,即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不强,但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生产力发达的代价已经呈现在了人们面前:环境灾难、资源匮乏、社会问题日益增加。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受着生产力概念内涵的强烈影响。这些引发了人们的思考: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意义何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意义何在?经济发展的意义究竟何在?

在这样的问题考问下,生产力概念所包含的意义就不仅仅只具有实证的意义,而应当包含规范的内涵。也就是说,生产力的现存定义的经济浪漫主义色彩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到今天,现存生产力概念的历史局限性已经表露无遗了:把生产力定义为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表现出对待自然的不友好的粗暴态度,把自然当作人类役使的对象,把自然看着人类的对立物,“万物皆备于我”。而事实上,人们在获得更多物质利益的同时忍受了更多的痛苦;人们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取得局部胜利后所得到的惩罚和报复往往是全球性的灾难。以局部的征服自然换来自然对于人类的全面报复,从全局来看是不经济的行为;这种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不再适应于现时代的要求了,需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的角度对生产力进行重新定义。

二、狭义生产力内涵的嬗变

现存的生产力的各种定义所包含的都是指物质产品的生产能力,我们不妨将现存的生产力称为狭义生产力。在狭义生产力的含义中,人们的劳动对象是自然界及其产出物。如前所述,现存狭义生产力的水平、规模和速度是人们从自然获得各种物质资料的水平、规模和速度,对于资源的有限性、环境容量的有限性没有足够的认识。石油价格的迅速上涨并没有让人们真正意识到石油的急速耗竭,因为人们并没有采用有效的方式来节制石油的开采,而只是更进一步加强了对于石油资源的争夺,这种激烈争夺的结果是加速石油的耗竭;这种激烈争夺推动着石油开采、运输等技术的不断进步,表现为现在意义上的狭义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又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过的:“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

按照如此提高生产力水平的道路走下去,人们将面临或已经面临日益严重的问题是: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资源耗竭,酸雨、臭氧层耗损、厄尔尼诺现象、土地荒漠化、水体污染、空气污染、沙尘暴和水土流失等等,人们将遭受难以预期的灾难。改变生产发展的道路是人类的唯一出路,人们应当在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节约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前提下谈论生产力的提高。

社会生产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只不过是能够认识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正因为我们能够认识自然规律,人们往往把自己的能力放大到自认为可以彻底征服自然,这是人类应当彻底改正的一个错误。生产力的涵义应当包括人们和谐自然的能力。

十分明确,人类又必须从自然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当然应当包含从自然界获取物资资料的能力;又由于人们只能从自然界获得有限的资源,而且人们对于物质资料的欲求不断增加,那么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自然成为了生产力的应有之义。

因之,狭义生产力在新的前提下应当定义为:人们利用自然、和谐自然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能力。

三、广义生产力的内涵

随着社会物质产品的逐渐丰富,人们的需求不仅仅表现为物质产品,而且表现为对文化产品的巨大需求,人文资源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经济资源,这种重要性不仅表现为人文资源与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的紧密联系,而且表现为人文资源对人类自身的特殊意义上。显然,仅仅把生产力的内涵归结为物质产品生产的能力即狭义生产力是不够的;应当充分注意人类新的大量的需求的不断形成,这种新的生产力所利用的资源不同于狭义生产力所包含的资源。因此,客观上,人类社会生产所利用的资源已经超出了自然资源的范围,人们对于人文资源的利用能力同样构成生产力。如果将生产力仍然定义在原来的范围之内是远远不够了,生产力的内涵需要扩展,即将生产力扩展为利用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