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安全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药物流产;不同给药途径;效果;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71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379-02
从选择药物流产的患者情况看,大多数是害怕宫腔操作的初孕患者,药物流产因其方法简便、痛苦小而乐意被大多数患者所接受,已成为目前临床上终止妊娠的主要方法之一,但药物流产也存在着流产不全与失败转为人工流产的病例,为提高药流的效果与安全性,本研究对不同给药方式进行药流的效果与安全性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1年2月-2012年2月采用药物流产的患者116例,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米非司酮口服,观察组58例患者采用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的给药方式,年龄20-29岁,平均年龄23.5岁;对照组58例患者采用常规口服米索前列醇,孕期均在42-49d,二组患者在年龄、妊娠时间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治疗方法:本组58例患者常规口服150mg米非司酮,1小时后给予舌下含服600μg米索前列醇。留院观察流血情况及孕囊排除情况,以便随时清宫。
1.2.2 对照组治疗情况:本组58例患者常规口服150mg米非司酮,1小时后给予口服600μg米索前列醇。留院观察流血情况及孕囊排除情况,以便随时清宫。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药物流产效果及患者服药后2h、3h、4h患者平均阴道出血量。
1.4 疗效判定:①治愈:服药当天孕囊排出,出血量明显减少或停止;②有效:孕囊于用药后一周内排出,出血量减少;③无效:用药后未见孕囊排出,出血量未见减少或增加,需要作清宫手术。
1.5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且进行t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从两组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愈35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94.83%,对照组治愈17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70.69%;两种不同给药方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安全性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服药后2h、3h、4h患者平均阴道出血量,两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年约有超过5000万妇女因非计划妊娠而要求终止妊娠,药物流产因方法简便、痛苦小而被广大患者所乐意接受[1],已成为目前临床上主要的终止妊娠的方法之一,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流产药物,但由于药物流产以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残留、出血等,患者仍无法避免刮宫的痛苦,因此,使用安全有效的给药方式安全排出宫内妊娠物,缩短出血时间,减少出血量是值得临床探讨的重要课题。
米非司酮是一种孕激素受体拮抗剂,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用于临床治疗,其药理作用为通过与受体结合而阻断孕酮,从而抑制卵巢功能,通过多个环节使黄体溶解、使子宫内膜萎缩,破坏正常子宫内膜完整性,而达到终止妊娠的目的[2],由于药流后妊娠产物排出不足,妊娠产物残留导致子宫恢复不良而造成出血。米索前列醇属于PGE1类,为合成的前列腺素E类似物,是妇产科常用药物,口服后,可迅速转化为米索前列醇酸,三十分钟内血浆水平达峰值,可有效快速促进宫颈成熟[3],同时引起宫缩而发动分娩,缩短排出宫内妊娠物的时间与出血时间,减少出血量,舌下给药的吸收是通过舌下黏膜,舌下黏膜渗透能力强,药物经黏膜的血液吸收后经舌静脉、后腭静脉、颈内静脉进入循环系统[4],与口服比较,其优点是避免了食物作用和胃排空状态的影响,避开了肝脏的首过效应与胃肠道消化液的降解。根据药物吸收速度与生物利用度原理,静脉注射的吸收速度与生物利用度最高,而舌下含服的吸收速度与生物利用度仅次于静脉注射,从两种不同途径给药的的效果显示,观察组治愈35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94.83%,对照组治愈17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70.69%;两种不同给药方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果提示舌下含服给药可大大提高治疗效果。从两组患者服药后2h、3h、4h患者平均阴道出血量结果显示,两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果提示舌下含服给药与口服给药同样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群瑛,朱广侠,张新娥.米非司酮用于早孕药物流产作用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3,14(5):318.
[2] 程敏.米索前列醇和妊娠[J].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2003,30(2):121.
关键词:旅游景区 安全问题 安全措施。
前言。
近年来,各旅游景区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和《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制定和落实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旅游景区安全形势总体比较平稳。但尽管如此,旅游景区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如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火灾和其他意外事故等,造成严重损害,可以说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由此,找出原因,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加以防治,把安全问题造成的破坏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十分关键。
1 旅游景区安全的重要性。
景区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游客旅游的最终目的地和重要集散地,面临的环境相对复杂,要确保景区能够持续稳定发展,安全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概括地说,旅游景区安全的重要性如下:对于游客来说,旅游景区安全是提高游客满意度的重要保证。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景区安全是保证旅游活动顺利进行,并获取良好经济效益的前提。对于旅游业来说,旅游景区安全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在旅游景区安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游客、旅游经营者,还是旅游业都需要以旅游安全作保障。由此可看出旅游景区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当前,由于种种原因,旅游景区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安全问题,造成极大危害,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2 旅游景区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旅游景区安全问题多种多样,主要有交通事故、火灾、水灾、食物中毒、突发自然灾害等,除此之外还会发生一些意外事故,从而造成严重伤害。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 . 1 对旅游景区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方面,旅游从业人员对安全事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对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的专业知识、敬业精神都十分缺乏,为旅游景区安全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游客自身的安全意识不足,对于一些安全警示、安全告知置之不顾,不遵守游览规则,如在旅游景区内抽烟、点火,擅自进入景区未开放区域等,致使一些本应避免的伤害时常发生。
2.2 机构不健全。
目前,有的旅游景区仍没有设置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层次低。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临时抽调各部门人员组成检查队伍,检查工作不仔细、不深入,存在应付心理,一旦检查结束,队伍便自行解散,并不能采取有效的整治和防治措施,导致景区安全存在较大隐患。
2.3 设施更换不及时。
一些旅游景区设施老化,却得不到及时更换,这种现象在一些经济效益较差的景区尤其突出。管理者往往抱着侥幸心理,为景区安全埋下隐患。比如,2003年初,赵州桥景区曾因电线老化,引发展览室火灾,使展览室保存的展品不同程度损毁。
2.4 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严重滞后、执行不力。
旅游安全的制约因素比较复杂,但政策、法规不完善以及执行不力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制约因素。一方面,当前旅游政策、管理法规相对于经营实践还严重滞后。一些颇受旅游者欢迎且安全性较高的特种旅游项目尚未及时纳入安全管理范畴,至今缺乏相应的安全法规。另一方面,安全管理政策在实际中贯彻得并不彻底,导致执行不力。虽然国家旅游局有相关规定,但尚有为数不少的旅游景区一直没有配备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
另外,旅游景区安全职责不清楚、防护措施不到位等也是导致景区安全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只有在全面、深入弄清楚这些原因,找出源头,从源头进行控制,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并做好各项防护措施,才能改善当前旅游景区安全现状,确保旅游景区安全。
3 旅游景区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1.1安全文化的作用对象和作用范围对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安全文化是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安全文化之所以能够实现人的本质的安全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全,减少伤亡损失,提高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还在于它相对于其他的管理、技术、法规手段有更广泛的作用对象和作用范围。(1)从安全文化作用对象而言,它包含整个煤矿生产系统的各层次群体。除了企业内部环境的人员具有安全文化,对于煤矿企业外部人群也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安全文化素养和诉求。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人们对于安全文化素质的范围要求往往也是不同的。(2)安全文化的作用范围说的是安全文化的影响范围和领域,不仅仅指煤矿行业、企业、地区自身安全状况和形势,更包含深层次的生产方式、职工对待安全的素质、生产作业环境特点和因素,以及家庭和社区的安全氛围程度。
1.2安全文化的层次性对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安全文化对于煤矿企业控制事故发生,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安全文化建设的层次性上。安全文化从层次结构上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安全观念文化,二是安全行为文化,三是安全制度文化,四是安全物态文化。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观念文化是煤矿企业生产经营决策者、管理者及基层职工共同认可和应当具备安全价值、标准、意识和理念,它是安全文化体系的内核,在建设及发展行为、制度和物态文化的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安全行为文化,它是指在生产开采和日常活动中,煤矿生产和管理人员人们对待危害和事故在安全观念的指导下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行为文化受安全观念文化的指导和改变,煤矿企业生产需要发展的安全行为文化是通过科学的强化安全思维和安全教育学习、科学领导、指挥掌握和运用应急自救技能和安全操作等。安全管理文化,它是通过建立规范、约束性制度、规范和标准对煤矿企业组织人员意识和行为产生改变和影响,以此树立、强化和端正法治意识和态度。严格地执法行为为辅,自觉的守法行为为主,必要时合理有效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的奖惩措施系统也是必要的。安全物态文化,它作为安全文化的最表层部分是形成观念、行为和制度文化的必要条件,它往往能够反映折射出煤矿企业生产领导和管理层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和认可态度、应对措施和安全成效。
2煤矿企业经济效益对安全文化发展及建设的积极作用
2.1经济效益促进安全文化的建设
基于现实因素出发,煤矿企业并非单一方向上的追逐生产经济效益的获取,煤矿生产企业决策层和领导层也是从实际出发,根据企业每年的经济收益,科学地以一定的比例分配安全指标和安全经费,用于构建安全文化,发展安全文化,以此来反哺经济效益。煤矿企业经济效益更能使企业领导层提高安全观念,注重安全经济投入,发展安全文化;而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员工经济物质的奖励会激励员工注重行为安全。
2.2经济效益促进安全文化的发展
经济效益所增加的安全投入不仅表现在文化的建设方面,也表现在安全文化的发展方面。经济投入对安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态文化建设方面:表现在硬件设施,井上运输、井下开采和提升等生产作业方式的本质安全性;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工具及其相适应的安全检测装置、仪器、工具等物态本身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二是观念文化、行为文化、管理(制度)文化。表现在软件措施上:煤矿企业操作层员工“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意识和行为方式,以及煤矿行业政府监管部门制定安全部门规章、安全法规、标准,煤矿行业企业制定行业标准、企业规章制度。
3安全文化与经济效益的相互制约作用
3.1安全文化对经济效益的制约作用
安全文化建设是系统工程,为了保证建设的完整性和企业安全的高效性,各方面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会一方面改变煤矿企业在生产两方面的投资方向和投资比例的改变和倾斜,显然煤矿开采生产是谋求经济利益,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是为了减少生产事故所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二者相互作用使得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追求。所以说,安全文化建设会制约甚至削弱煤矿企业经济效益。而安全文化建设本身需要慎重考虑经济投入的比例和幅度。投入过多会占比生产设施和企业发展扩大所需的资金量,从而造成经济总效益的减少,同时也会造成安全设施的过量。相反,如果安全文化建设经济投入过少的话,又会由于安全设施、安全组织的不健全从而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导致的生产事故发生率增加,事故损失增大,经济效益也必然减少。
3.2经济效益对安全文化的制约作用
煤矿企业作为一个生产企业,其经济效益的多少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企业经济效益高低影响因素多。一方面,当煤矿企业发展势头良好,生产稳步增长、销售渠道、市场需求良好时,经济收益充足,这时企业就有充沛的资金投向安全领域,发展安全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一旦企业生产下降、市场销售渠道不通畅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不佳时,即便企业决策经济投入在安全文化方面比例不变,由于经济总额的减少,安全经济投入也势必会相应地减少,毕竟物质和经济文化的条件,也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4结束语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economy improves the capacity demand of road transport in China. As the basis for road transport, road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have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stability of China's road transport industry. Slope stability is the safety basis to protect the embankment stability and road traffic safety, its conservation work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road transport. The article described the importance of slope maintenance in the highway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The modern technology situation of slope conservation is briefly discussed.
关键词:公路养护;管理;边坡养护;重要性
Key words: highway conservation;management;slope maintenance;importance
中图分类号:U4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2-0047-01
1公路边坡对公路安全的影响分析
公路边坡是现代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路基稳定的关键。加强公路边坡养护是为了保护路基边坡表面免受雨水冲刷、减缓温差与温度变化对边坡的影响,防止边坡岩土表面的风化破碎,保护路基整体稳定性的关键。同时公路边坡的养护还是避免公路高边坡等特殊路段病害与滑坡形成的关键,是有效保障公路行车安全的重要工作,其对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以及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公路边坡养护是有效保障我国公路运输发展与公路安全的重要工作,公路养护企业必须认识到边坡养护的重要性,积极应用现代养护技术提高边坡养护质量,保障公路安全。
2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中边坡养护的重要性
2.1 公路边坡现状以及病害隐患分析目前我国公路边坡情况不容客观,多数边坡土质直接暴露于空气中,使得雨水冲刷等对公路边坡侵蚀较大,造成公路边坡、滑坡、崩塌等病害还是时有发生,严重危害了公路路基的稳定性以及公路行车安全。同时公路边坡防护工作不到位还严重危害了公路路基边坡地质情况,影响了公路的正常使用,严重制约了我国公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公路边坡支护系统、植被破坏情况等是导致公路边坡病害隐患的重要因素,根据多起公路高边坡滑坡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多数滑坡边坡地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几乎无植被,这就造成在连日暴雨或瞬时雨量较大的时候,地表水渗入过快、土质快速增重,而由于没有植被护土、支护系统养护不当造成边坡的滑移。
2.2 公路边坡支护系统的科学养护管理公路边坡支护系统是保障边坡稳定重要结构,现代公路施工技术的发展使得公路边坡支护系统的支护方式越来越多,施工企业多是根据公路边坡地质情况、所在地气候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后选用科学的支护方式。而公路养护企业的养护过程中如果不能根据支护类型进行科学的养护工作,仍然沿用传统边坡养护方式进行养护将不能起到对支护系统的养护作用,造成支护能力下降,导致出现公路边坡病害隐患。因此,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必须以深入分析公路建设施工技术方案、所在地气候条件、公路行车流量等参数为基础,详细掌握所辖区域边坡类型与情况,针对支护系统病害的形成原因等进行病害的治理与支护系统的养护,保障公路边坡稳定性,保障公路路基的稳定,确保公路养护质量的提高。
2.3 公路边坡植被的科学养护在注重公路边坡基础结构养护的同时,公路养护企业还要加强对公路边坡植被的管理与养护,尤其注重高边坡植被的养护管理。通过土工格植被种植技术、三维植被网、植被混凝土养护技术等提高公路边坡植被覆盖率,预防边坡受雨水冲刷造成的滑坡等情况发生。同时通过公路边坡植被覆盖率的提高还能够有效避免地表水的渗入过快对路基造成的影响,避免边坡土壤失水过快造成边坡土质松散等情况的出现,有效提高边坡与路基的稳定性,保障公路安全。针对这样的情况,公路养护企业必须认识到公路边坡植被养护的重要性,积极采用现代边坡植被养护技术,提高公路边坡植被覆盖率,保障公路边坡稳定性。运用现代公路边坡植被养护技术保护边坡地表免受风雨侵蚀、运用现代边坡植被养护技术减少边坡植被的破坏。通过公路边坡植被护坡的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美观性以及生态性,促进我国公路运输基础设施的发展、促进公路养护工作的开展,有效改善公路行车环境以及公路周边环境。植被护坡的养护工作开展在改善巩固综合环境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减少边坡水土流失情况,保障公路边坡的稳定性,提高公路使用寿命。
3现代公路边坡养护理念与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随着公路养护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应用,现代公路养护已经从事后病害治理向着事前病害的预防方向发展,以预防性公路养护理念指导公路养护工作,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公路使用寿命。根据这一理念,现代公路边坡养护也正积极应用预防性公路养护理念来指导公路边坡的养护,提高公路边坡的稳定性,减少病害的发生。预防性公路边坡理念与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减少了公路病害的发生,减少了病害发生后治理成本的增加。通过预防性公路边坡养护理念与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公路边坡病害发生初期或趋势时即采用科学的养护技术对其进行养护工作,有效减少了病害的发生以及进一步扩大、保障了公路边坡的稳定,减少了病害治理的成本,有效的提高了公路养护企业的经济效益。预防性公路养护理念与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公路边坡养护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其对公路边坡的养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4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公路边坡养护工作的开展与管理对公路运输有着重要的影响。公路养护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现代公路边坡养护的重要性,积极运用现代公路边坡养护理念与养护技术提高养护质量,保障公路行车的通畅性与安全性。通过公路边坡养护工作以及管理工作的加强,提高公路边坡稳定性、提高公路路及稳定性,为提高公路使用寿命、提高公路竞技性奠定基础。同时通过现代公路边坡养护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公路养护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养护企业的综合技术水平,为我国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基础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宏伟,张占江.公路边坡养护工作重要性分析[J].公路养护技术文汇,2009,3.
[2]杨立明.公路养护的基础--公路边坡养护工作的科学开展[J].公路与交通,2009,6.
论文关键词:核电厂,老化管理,电仪设备,筛选
1956年,英国CalderHall核电厂投产,标志着核电正式开始商用。早期的核电厂设计寿命是基于投资回报得出的,通常是30年到40年。然而,实际运行经验表明,超出设计年限后,核电厂主体仍然处于安全可用状态,满足安全运行要求,这就使得原有核电厂的延寿成为可能,从而进一步提升其经济性和环境效益。
核电厂有众多系统、构筑物和部件(SSCs),因使用材料、功能、使用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差异,部分设施难以达到电厂的设计寿命,更不可能满足延寿要求。为了保证核电厂的安全运行,并为延寿工作提供技术保障,核电厂的老化管理逐渐受到重视。
目前,世界范围内已开展了一些关于核电厂设备老化的研究,其中以美国的研究最为深入。目前比较著名的是GALL(Generic Ageing
Lessons Learned)和IGALL(International Generic Ageing Lessons Learned)。研究的内容既包括老化带来的SSCs的性能下降,也包括技术、标准和管制要求更新带来的改进需求。核电厂中,仅设备就数以万计,如果对所有SSCs均进行老化管理,则工作量十分浩大,既难以执行,也无必要。为保证老化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兼具合理的经济性,需要借鉴分级的思想,对设备进行老化评估筛选,视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老化管理策略。
1 老化评估筛选
1.1 老化管理的基本思想
老化管理,理论上涉及到核电厂的所有系统、构筑物和部件,需要对其定量分析和评价,制定维护、在线监测、试验、监控、运行、技术支持等与老化密切相关的程序和活动。
核电厂在设计之初,为达到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平衡,广泛采用了以安全为衡量标准的分级思想,根据SSCs对核安全的影响,对其进行核安全分级。这种分级也成为老化评估筛选的主要依据。
在老化筛选中,首先关注安全相关的SSCs,即它们能:(1)保持反应堆冷却剂压力边界的完整性;(2)使反应堆停堆并保持在安全停堆状态;(3)防止或减少向环境释放大量放射性的事故后果。核电厂老化管理重点关注安全级别高,老化效应对电厂运行影响严重的SSCs,如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等。
对于非安全的SSCs,一般不予考虑。但是一些非安全的SSCs,其失效可能会影响安全功能的执行,即安全重要的非安全相关类,则也应筛选出来。
另外一些重要的专项要求也需要考虑,如影响电厂安全的防火(FP)、环境鉴定(EQ)、预期瞬态未停堆(ATWS)以及涉及全厂断电(SBO)的SSCs也应纳入老化管理的范畴。护理论文
1.2 老化评估筛选的步骤
老化评估筛选分为两个步骤和四个判据。第一步是根据系统或构筑物的安全分级筛选,第二步是确定需要开展老化管理研究的设备清单,见图1:
步骤1:根据系统或构筑物的安全分级筛选
列出全厂的系统清单及其安全分级。如果其与核电厂安全无关,则不需要进一步老化评价和筛选。如果其与核电厂安全有关,则保留,以供进一步筛选。
系统的安全功能在设计时已进行了划分,此步骤可直接根据设计成果,筛选出的是一份较短的特定系统清单。
步骤2:确定需开展老化研究的设备和部件清单
根据步骤1筛选出的系统清单,进一步列出组成这些系统的设备和部件。因各设备和部件功能、结构、运行方式以及已有的老化管理方式的不同,并非都需要进一步开展老化研究。为此,总结了3个判据,依次进行详细分析,定量评价,完成进一步筛选。
1)确定设备失效是否会导致系统安全功能丧失,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当部件不能满足其最低限度性能要求(包括所需的安全裕度)时,认为设备和部件失效;
(2)假定性能劣化是由老化造成的;
(3)根据设备和部件对安全功能的重要性分别考虑;
(4)不考虑设备和部件的多重性或多样性。
2)确定老化引起的性能劣化是否可能导致设备失效,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将设备和部件的设计寿命作为评价失效可能性的依据;
(2)需考虑当前对设备和部件老化机理的掌握程度;
(3)分析设备和部件失效的工业经验和电厂运行经验。
3)分析目前的运行维修方式是否能及时探测到设备的老化引起的性能劣化,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现有的设备和部件工况指标是否适合用于监测老化所致的性能劣化;
(2)现有的技术是否能有效监测这些工况指标;
(3)现有的运行、维护方式是否合适。
步骤2完成后,便完成了设备和部件老化的评估筛选工作,得到了一个量化的用于进一步老化分析的设备清单。
2 方家山核电厂电仪设备的老化评估筛选
2.1 电仪设备老化评估筛选的方法
电仪设备的老化评估筛选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和补充,从重要性、老化的可能性和难易度三个维度设定了量化评价指标。
2.1.1 重要性得分
金融信息化是一个热点话题,关系金融行业的稳定性和发展。所谓金融信息化,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由具有统一技术标准,能以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连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长期系统工程。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首先是信息全球化,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金融信息化进程加快,因特网在信息全球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信、计算机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在银行业广泛运用,外资银行大举进入,网络银行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犯罪也在迅速增长。曾几何时,银行存折和信用卡明明在自己手里,银行支票和印章明明锁在保险柜里,计算机操作密码慎之又慎,账户上的存款却不翼而飞。
安全是金融信息系统的生命。在金融信息系统日益发展,信息越来越向上集中,规模越来越大,金融业对它的依赖性不断增加的同时,金融信息化系统安全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它关系到金融机构的生存和经营的成败,所以,应把金融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视同资金的安全一样作是金融机构的生命。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不仅是金融行业本身的问题,它与我国的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紧密相连,是保障金融业稳定发展、增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已成为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问题。
鉴于金融信息化安全的重要性,对阳泉市农村信用社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安全问题:
(1)内网与外网没有安全隔离。
目前,我们的业务网络与外网没有完全隔离,并未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运行业务系统的计算机在没有相应安全措施的情况下与外网进行连接。
(2)一些拓展服务没有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
我们的一些拓展服务,没有相应的安全措施。如网上对账系统,服务器运行于外网环境中,没有相应的安全措施,那么可能造成客户信息的泄密;对账系统运行于HTTP协议下,此协议不具备数据加密等要求,同样在数据传输中可能造成客户信息的泄密。
(3)员工信息化安全意识淡薄。
员工对业务系统、计算机密码的设置、保管、更换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很多人的密码较简单,还有很多人的密码为系统预设密码。
(4)计算机外设的使用没有安全保障措施。
对于大多数的计算机外设的使用,我们没有相应的安全制度和措施。外设的随意使用,可能造成我们信息的泄密,如:移动硬盘。
针对以上问题,经过分析研究,觉得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可以有力的保障信息安全:
(1) 内网与外网进行有效隔离。
针对内网与外网有效隔离,可以采取运行内网业务计算机上安装杀毒软件、防火墙,并及时更新病毒库、定时查杀;对计算机进行定期扫描系统及应用漏洞;避免安装未知软件,软件均由内网FTP服务器下载;外网出口架设硬件防火墙,并配置访问控制列表,防止计算机被攻击、下马。
(2) 拓展业务采取安全保障措施。
对于拓展业务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接入外网的服务器,安装杀毒软件、防火墙,并及时更新病毒库、定时查杀;进行定期扫描系统及应用漏洞;禁止安装非业务相关软件;外网出口架设硬件防火墙,并配置访问控制列表,除业务应用外所有端口封闭;WEB应用采用安全的传输模式,如HTTPS,制作访问证书,并对相应客户颁发相应的访问证书,否则无法访问到业务服务器,并对证书进行定期撤销、更新;修改应用及数据库常用端口、避免端口被扫描及攻击;WEB应用的用户名密码采取MD5方式加密,该加密方式为不可逆,防止客户用户名与密码被窃取;
(3)加强员工信息安全培训。
分批、分级对员工进行信息安全培训,加强员工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培养信息安全方面的基础知识。
如果说阻止他人获取知识就是扼杀知识,那么对扼杀知识习以为常,就会导致对杀害人习以为常——因为确切而言,人就是知识;还会导致对人的缺失习以为常。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级上政治第九课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八年级上政治第九课知识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1、国家安全与我们息息相关?/国家安全有何重要性?为什么要重视国家安全?或:为什么要捍卫国家安全?(重点掌握
(1)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只有国家安全,我们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才能获得安全感,进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未来。
(2)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安全有保障,经济社会才能不断发展,祖国才能更加繁荣富强。
2、为什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3、怎样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内容: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2)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3)面对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我们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十一个安全。)
4、为什么说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的共同责任?(重点掌握)或:我们为什么要承担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
①因为人人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角。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的共同责任,需要我们每个人作出贡献。
②只有人人为国家安全积极贡献力量,才能筑牢坚如磐石的堤坝,使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无法得逞。
③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了公民和组织应当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5、怎样为维护国家安全做贡献?(重点掌握)
①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树立国家安全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②通过各种方式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既可以为维护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便利和协助,也可以为维护国家安全积极建言献策;既可以检举、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也可以监督和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的开展。
6、怎样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定义务?(重点掌握)
①认真学习有关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治意识。
②严格遵守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规定,积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定义务。
③不断提高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善于识别危害国家安全的各种伪装,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④通过各种方式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
初中政治答题方法和技巧1、仔细审题,明确题意。
包括如下两步第一步.审材料。要找准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第二步.审设问。通过抓住设问的关键词,包括大题范围(用哪部分知识来分析回答问题)、分值要求、设问关键词等。从而明确答题要求。
2、回归教材。
将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与教材相关知识联系起来。
3、理清思路,准确作答。
要注意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层次分明,分点、分段排号;用语规范,学会用政治术语回答政治问题,避免口水话。
初中政治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攻略一、“是什么”型题目。
这个只需要熟悉课本的知识点,按照题目答题就可以。
二、“认识”型简答题
这类题目的设问方式通常是“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你的看法”、“分析这一现象”等等。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通常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去解答,即“对与错”、“重要性、必要性”、“具体措施”等。
三、“启示”型题目
这类题目的设问方式是:这个事给我们有什么启示?回答时,要注意提炼材料中的观点,结合所学的知识点来分析,从中归纳出材料反映的道理。
四、“评析”型题目
这类题目一般是“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回答这类题目时,首页要判断是对还是错,或者是不全面,然后根据相应的依据如法律法规和教材的理论等,再联系材料中的观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金融安全 金融风险 金融危机 金融全球化
目前,我国许多业内人士对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以及金融安全混为一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前些年亚洲经济危机爆发之后,我国对金融安全也逐渐重视起来,金融危机,金融风险以及金融安全之间的相关性和区别也逐渐显现出来。以及在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中,金融安全问题的不断衍生,金融企业应当对这些变化进行动态适应。
1、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金融安全
1.1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的因素的影响下,金融风险会转化成金融危机,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金融风险是指金融结果会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金融风险通常指金融结果的不确定性,既有可能会有收益,也可能会有损失。金融风险的存在是金融机构中经济运行的常态状况。金融风险具有可避免性,避免金融风险信息的掌握很重要,信息掌握的越全面,及时,避免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金融风险还具有可测定性,在进行金融行动时,先进行预测,估值。在金融风险中,一方面损失了,可以从另一方面采取措施进行弥补,前提是要有全面的准备。金融风险还可进行转嫁和分散,可转嫁给众人,他人,也可将其在时间、空间方面分散,慢慢消化,或者在其他机构消化。我国在金融风险处理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如人们对风险的意识不够,人们认为金融机构有政府支撑,不会破产,且不注意自主掌握和分析信息来避免风险。又如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各地金融机构的实力差距过大,使其承受金融风险的能力也不一致等。
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不同,金融危机是指金融体系与金融制度发生混乱和动荡。金融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金融危机则具有现实性,指已经发生。金融危机由金融风险转化而来,且金融危机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一是政府对风险进行保障,有了政府的出面,金融风险一般不会转化成金融危机。二是金融机构的信用度,信用度高,风险也不会转化。三是在风险有扩散的趋势前,立刻进行制止,控制范围。四是对风险的的承受和消除的能力,承受能力强,有条件进行消除,也可避免发生金融危机。
1.2金融危机与金融安全
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响着金融机构的安全,但金融不安全并不仅由金融危机造成的。金融危机一般会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致命的影响,因为此国家在金融领域发生了混乱和动荡,并对该国的金融机构产生严重的影响。
金融安全是指一种动态的安全,尤其在金融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下,金融危机也迅速扩散,对国际金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金融领域的动荡。进而金融安全问题也逐渐被重视起来,并作为一个应对其负面影响的重要战略提出。金融安全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状态,因为经济的运行态势也在持续不断的变化着,而金融安全的状态则是在这一过程中的不断调整中实现的。一个国家经济的独立是金融安全状态存在的基础,只有经济独立,国家的经济发展才不会被其他国家牵制,金融安全的隐患才能消除,才能对金融安全进行维护。在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被加大,国际金融中也相应的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使得一些国家开始重视金融安全。因为各国国情的差异,金融安全问题也程度不同,并且各国对金融安全的维护的能力也有强弱之分,影响金融安全的因素也不相同。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当发生金融危机时,政府及金融机构都通过行政资源和经济资源来控制局势,进而摆脱金融危机。行政资源一般是社会力量以及国际的支持等,经济资源则更为重要,而这些都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一个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的位置也影响着此国家维护金融安全的实力。就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而言,它们在国际金融占有主导地位,维护金融安全的资源也很丰富。因此,即使金融安全出现了问题,这些发达国家也会对金融危机的扩散进行制止,继而维持其稳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对处于劣势,它们无力改变国际金融市场,且国内的金融体系也不够完善,还会受到发达国家对金融资本的控制。所以一旦发生金融安全问题就会危及其金融体系和制度的稳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安全。
2、金融问题上的的防范与策略
2.1适当的金融创新
在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的金融形势也日益复杂起来,因此,国家的应对策略很重要。当代金融风险引发金融危机的因素是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具有两面性,多样性的金融创新产品能够分散金融风险,中国应当进行适当的金融创新,健全和丰富我国的金融体系,增强其对金融冲击的抵抗能力,在面对动荡时,使企业,金融机构能分散风险,使中国经济在面对危机和波动时能富有弹性和韧性。当然,在进行多样化的金融创新时,应注意联系现实风险收益适当创新,过度创新会使风险过度积累,导致金融风险的增长。
2.2人才的培养和各国的联手合作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提高自身在处理金融风险方面的能力是必须的,因此,对金融风险管理人才进行培养,提高识别和管理风险的能力。从根本上避免所有由金融风险带来的损失。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金融危机不但会在一个国家发生,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影响,造成更多国家陷入其中。发达国家引发的金融危机,也会让许多发展中国家受到牵连,因此各国联系在一起共同应对和解决金融危机是维护各国经济共同利益的必要方法。所以,应当对那些在国际金融体系占据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加强其国际责任,同时,也应让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发挥其在国际金融体系的作用,进而提高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同时也维护了各国家的经济稳定。
总之,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也更加复杂,应弄清金融危机,金融风险和金融安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加以深刻研究和运用。且通过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解决的过程,应意识到金融风险的避免,金融危机的防范制止以及金融安全的加强和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吴婷婷.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国际化发展趋向展望―基于金融安全的视角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9):16-17.
关键词:产业安全;预警机制;进展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189-02
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加快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 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程度加深、竞争加剧以及安全威胁性上升,于是关于经济安全的研究成为国家安全研究领域中的新焦点引发人们极大的兴趣。其中产业安全作为经济安全的基础,备受到国内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2006年7月22日中国首届产业安全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圆满结束。论坛将产业安全研究基调确定为:关注产业安全,既要防止麻木不仁,漫不经心,丧失警惕。同时又要防止过度夸大产业不安全,进而质疑改革开放[1]。
一、产业安全的本质认识
第一,强调控制力的产业安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尽管表述各异,但核心都是强调产业安全本质是本国资本对本国产业的控制。一种观点认为,国家产业安全问题指的是外商通过合资、直接收购等方式控制国内企业,甚至控制某些重要产业,由此对国家经济构成威胁 [2]。另一种观点认为,一国对某一产业的调整和发展,如果拥有相应的自或称控制权,即可认定该产业在该国是安全的 [3] 等等。第二,强调能力的产业安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将产业安全的本质看做是一种抵御威胁、保持发展的能力 [4]。如中国社科院金碚认为,产业安全问题本质就是产业竞争力问题,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国家竞争力强的产业,一般不会存在产业安全问题,并不在于产业是高新技术还是自主产业,只要这个产业比较弱就会有安全问题 [5]。夏兴国认为,产业安全是一国产业对来自国内外不利因素具有足够的抵御和抗衡能力,能够保持各产业部门的均衡发展 [6]。景玉琴认为,产业安全是本国产业具有生存和发展的能力[7]。第三,强调民族权益的产业安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首先肯定民族经济的重要性,认为国民作为产业安全中的权益主体,在国界之内有明确的排他性经济。也就是说产业安全,归根结底就是以国民为主体的产业权益在国际竞争中得到保证并不受侵害[8]。
随着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深入,目前学者对产业安全的本质也产生了新认识。李孟刚认为,民族经济外延的扩大和资本控制权的局限性使强调控制力和民族权益的产业安全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提出产业安全是指特定行为体自主产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受威胁的状态,产业安全包括生存安全和发展安全两个方面,可以通过评价产业受威胁的程度反推产业安全度[9]。赵英也指出,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变成“万国产品”,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国际企业”,“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民族经济概念也受到挑战,与此相应的经济安全理念也在改变[10]。
三、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
对产业安全本质认识的不同,分析影响产业安全因素的角度也就不同。最初产业安全问题是由于外资的大规模引入而提出,所以很多学者从外部因素如外国的资本、技术和商品的角度分析中国产业安全的成因。如方芳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安全的威胁表现在外商利用其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兼并收购及系列投资方式来控制国内企业和垄断某些重要产业 [11]。祝年贵认为,外资主要是通过品牌控制、技术控制和市场控制影响中国产业安全 [12]。
如金碚认为,中国产业安全问题的关键或核心问题在于中国现有的竞争规则体系是扭曲的,优惠等倾斜性政策使竞争规则严重差别化,使竞争不公平,从而引发产业安全问题。王学人从制度非均衡的角度分析产业安全的形成原因,认为,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不同政治制度的磨合、计划体制的内在矛盾激化了中国产业发展的制度需求。另一方面,受改革战略思路、旧制度的惯性势力等的阻挠,新制度供给推进却艰难,从而形成了中国产业安全所需制度供需失衡的态势[13]。更多学者从环境的角度分析产业安全问题,如何维达将影响产业安全的内部因素分为产业的生存环境和竞争环境两类。产业国内生存环境包括金融环境、生产要素环境和市场需求环境三个方面。竞争环境主要指过度竞争问题,衡量过度竞争的指标主要有两个:市场集中度和行业规模[14]。
三、产业安全的综合评价
产业安全评价首先要在理解产业安全本质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指标,其次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产业安全评价指标的研究,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全面的产业安全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四大类指标,共23个小指标。四类指标包括:产业发展环境指标、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产业对外依存度指标和产业控制力指标。其中产业发展环境包括八个指标:资本效率、资本成本、劳动力素质、劳动力成本、制度环境状况、供给产业状况、需求增长率和产业损害状况。产业国际竞争力包括六个指标:产业世界市场份额、产业国内市场份额、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产业R&D费用、价格比和产业集中度。产业对外依存度包括四个指标:产业进口对外依存度、产业出口对外依存度、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和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产业控制力包括五个指标;外资市场控制率、外资品牌拥有率、外资股权控制率、外资技术控制率和受控制企业外资国别集中度[15]。虽然有些学者在明细指标选择上有些差异,但基本上在以上评价结构范围之内。
对于产业安全评价方法,目前应用较为成熟的是综合评价模型。模型将产业指标安全状态分为四种,即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危机,相应的安全等级为A、B、C、D,并分别给四种状态规定不同的分数范围,即:[0,20],[20,50],[50,80],[80,100],分数越大,危险越大。然后对各指标的安全状态设置预警范围,最后根据各指标的权重计算产业安全综合评价值。另外,何维达等尝试将DEA模型应用在产业安全评价[16]。
四、产业安全的研究展望
第一,关于产业安全影响因素的整合与提升。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并且随着本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这些因素也不断变化的。从外部因素观、内外因素综合观到产业安全影响因素的产业经济学分析模式,我们看到研究者力图将产业安全影响因素的内容纳入一定的理论框架中,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素和影响机制发生了新的变化,必须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影响产业安全的重要因素进行整合并寻找更加有效的理论分析框架,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地分析产业安全问题,从而提出维护产业安全的政策并采取措施, 达到“防患于未然”。
第二,关于产业安全的态势转化。目前学者在研究产业安全时,将产业安全的状态基本上分为四种: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危机,而对于各种状态之间的转化尚未作分析。笔者认为,不搞清产业安全状态转化的机制, 就难以揭示某些问题会不会劣化、恶化一国的产业安全,这样就很难把握产业安全态势的趋势,从而不利于产业安全战略的设计。而在产业安全研究相关的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 对于如何描述经济安全的转化机理模式一直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目前学术界较统一地将国家经济安全的态势转化主要表现为两种模式:“渐进式转化”与“跳跃式转化”。对于“渐进式转化”,不少学者采用基于微积分理论的数学方法来进行描述和分析;对于“渐进式转化”,有学者提出采用系统科学的新分支突变理论(Catastrophe Theory) [18]。有关经济安全态势的转化研究的思路模式和方法,对产业安全态势转化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这将是产业安全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第三,关于产业安全的预警。鉴于产业安全研究具有预测性, 故对未来安全状态进行预警是产业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产业安全状态进行预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和集成。用一套指标来监测某个产业的经济安全态势并不是一件易事, 因为中国重要产业发生经济非安全以至危机的案例并不多, 还没有足够的案例让我们去提炼相应的“警兆”和“安全等级”指标及其“阈值” [18]。目前对产业安全预警的研究更多地还是基于学理上的推演和定性的描述。
参考文献:
[1]关注中国产业安全共促经济和谐发展[J].财经界,2006,(9).
[2]张碧琼.国际资本扩张与经济安全[J].中国经贸导刊,2003,(6).
[3]于新东.中国加入WTO后产业保护和产业安全研究及对策[J].学习与探索,2000,(2).
[4]王允贵.产业安全问题与政策建议[J].开放导报,1997,(1).
[5]金碚.产业竞争力与产业安全的关系[J].财经界,2006,(9).
[6]夏兴国,王瑛.国际投资自由化对中国产业安全的影响[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2).
[7]景玉琴.产业安全概念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4,(3).
[8]赵世洪.国民产业安全概念初探[J].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3).
[9]李孟刚.产业安全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0]赵英,李海舰.大国之途――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安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1]方芳.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安全的威胁及对策[J].上海经济研究,1997,(6).
[12]祝年贵.利用外资与中国产业安全[J].财经科学,2003,(5).
[13]王学人,张立.产业安全问题制度非均衡成因探讨[J].求索,2005,(4).
[14]何维达,宋胜洲.开放市场下的产业安全与政府规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15]何维达,李冬梅.中国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6,(8).
[16]何维达.加入WTO后中国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估算研究[J].研究报告,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