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政治安全的内涵范文

政治安全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治安全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政治安全的内涵

第1篇:政治安全的内涵范文

国家安全观的基座是国家整体实力和生存发展态势,不同实力格局、不同安全背景下,安全观自然相互区别,但因时而变、乘势而为的安全观却不能抛弃。随着国家实力对比的消长变化,任何国家特别是区域大国,都应因应时势,适时适度地对既有安全观做出修正与完善。既不能谨守“祖训”,也不能侈然自大,应以解决当下疑难、打好长远基础为鹄的,系统有针对性地扬弃既有安全观念战略,逐步夯实安全根基,以期筑成内外一体、收放自如的安全屏障。

中国的传统安全观曾为抗击侵略颠覆、维护独立、保持安定有序,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中国实力攀升,中国与原有霸权国家的话语权博弈渐趋频繁,国内国外、传统非传统等各种关乎安全的问题不断凸显,传统的安全观开始暴露出其单一、滞后与保守特征。特别是美国实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和周边个别国家的滋事挑衅,迫切需要我们从整体和细节上深化细化安全观,并藉此指导安全实践。

大国安全体系犹如江河堤坝,堤坝坚实稳固,则虽洪水肆虐,然亦不能为害。而堤坝的设计构筑,离不开最高层面和各门类专家的经验与智慧。同理,大国安全观与大国安全体系的构建完善,除了继承自身传统、汲取历史上的大国经验外,最重要的莫过于基于生存处境上的战略考量和顶层设计。因此,全球化视野下的大国安全观,必须包蕴广泛而又彼此兼容,同时力避大而空、难操作、条块分割,缺少合力的“旧病”。在最高层面的统一指挥下,安全“管道”多管齐下,安全隐患清查排除,安全机制高效灵活, 真正筑起利于国家发展的“警报器”与“安全阀”。

深刻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当下,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因素交错激荡,常规与非常规风险不时浮现,尤其需要统领全局的总体研判和妥善应对。正如推进治理现代化必须“立治有体,施治有序”一样,维护国家安全也需要有一以贯之的总体目标与施治步骤。坚持总体安全观,最终就是为了建立如臂使指、集中统一的国家安全体制,在复杂纷乱的安全迷局中“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形成谋略制胜、随时应变、静以待动的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观念。

国家安全观的构建创新是一个需要代代传承,持续接力的系统工程,需要不同学科、不同战线的精细切入,本期“中国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专题,我们遴选各篇佳作,都是相关领域名家就国家安全总体或某一具体环节的最新研究成果,视野开阔,富于前瞻,值得向读者郑重推荐。

――《学术前沿》编者

中国的安全文明不仅来自五千年以“和”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而且来自于自身的和平发展道路。但中国安全文明的真正考验在周边,也就是如何构建亚太总体安全。亚洲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也是安全形势最复杂严峻的地区之一。如何发挥好亚洲智慧、以亚洲方式实现亚洲安全之道,考验中国与亚洲。

――王义桅

意识形态安全是政治安全的核心。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国家政治的灵魂,其对于培养国民政治认同感、维系社会控制力、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参与国际分工或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西方意识形态、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日趋活跃,侵蚀日趋严重。

――江 涌

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目标就是“内求稳定、外求和平”。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宗旨”突出了人民安全的核心性,“根本”强调了政治安全的首要性,“基础”明确了经济安全的重要性,“保障”体现了社会安全的必要性。

――何茂春

第2篇:政治安全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平安城市建设内涵对策 安全防范技术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社会治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进一步得到加强,人民群众对社会安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但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中不稳定的风险也在加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总体上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各种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时期,因此需要把平安问题放到关乎全局的突出位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需要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一、平安建设的内涵

平安的本意是没有危险、没有事故;平安建设的本质要求是安全。社会公众的安全感越高,说明平安建设越有成效。因此,平安建设反映了社会公众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需求。既然平安建设的本质要求是安全,就需了解安全的概念。理论上所说的安全是一种状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客观上没有现实危险因素的威胁;另一方面指主观上没有恐惧,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安全本身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免除威胁的状态,也是一种主观认知的范畴,处于同一客观状态下的不同社会群体或具有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对安全会有不同的认知。从安全的基本含义可知,凡是在主观与客观方面存在威胁安全的因素及其消除的方法、途径与措施,都是平安建设的内容。换句话说,客观方面存在的威胁因素和主观方面感受到的威胁因素,不仅仅是违法犯罪方面的因素,意外发生的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骚乱与社会冲突、失序行为等都是影响公众安全感的重要方面,都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减少与消除其危害也是平安建设的重要方面。安全防范技术的应用在平安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二、新形式下平安城市建设的对策和安全防范技术的应用

1、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来认识平安建设的重要性

平安建设是新时期政法综治工作一个新的载体,是蕴涵着新内容的社会实践,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举措,要站在发展全局的高度,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使命感,充分认识平安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平安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2、从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充分运用社会管理资源,改进社会管理体制的角度来理解实行“属地管理”的必要性

当前,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管理的对象、范围、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大量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城市一体化的发展,城市群、经济圈的建设,各种新的行业、新的组织、新的群体的不断涌现,都使传统管理模式和方法受到很大挑战。现阶段,刑事犯罪活动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流动性强、团伙作案多、作案人员成份复杂、社会危害性大等特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担负着“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六个方面的职能任务,同时具备协调优势、制度优势和组织网络三大优势,实行“属地管理”原则,能够有效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的力量,充分利用安全防范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人防、技防双管齐下;大量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发生在基层,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也主要依靠基层。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作用,就能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报告、早化解、早处置,从而将矛盾纠纷及时解决在当地,化解在萌芽状态。

3、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来理解建立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的紧迫性

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往往涉及多层次的社会关系、多样化的矛盾主体、多领域的利益冲突以及体制、机制、政策、法律、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解决这些矛盾纠纷,受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制约,不是一种手段、一个部门所能做到的,必须分流处理,建立和完善多方面、多层次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建立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文化、教育等多种手段化解矛盾纠纷是创新调处机制的新方式。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才能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拥有最坚实的基础。建立大调解机制,坚持服务大局理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和突发性、,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是落实正确的群众观的最强有力的行动。

4、安全防范技术在平安城市的应用

我国某些城市,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关口,这一时期既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又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诱发和滋生犯罪的消极因素不可避免。犯罪手段逐步向高科技、智能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大大增强了犯罪行为在时间上的突发性,空间上的不确定性和手段上的对抗性,给安全防范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传统的管理防范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形势,构筑以高科技为支撑的安全防范体系和运行机制日益提升到重要日程。以某市公安机关安防信息化建设为例,现阶段主要的应用有社会应急联动、社会治安监控、电子警察、卡口等系统。实践证明,以社会治安动态网络监控系统为龙头的安全技术防范工作在平安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应急联动指挥系统

多媒体调度是未来应急指挥调度的一个必然要求,融合视频、语音、数据的多媒体调度指挥系统在城市应急管理方面有显然作用,以110指挥系统为基础,利用通信、数据挖掘和视频智能分析、可视化指挥、GPS定位等先进技术,全面整合应急资源和社会公安信息资源,必要时可联动公安消防、城管、医院、防洪救灾等职能部门资源来处理城市突发事件。

(2)社会治安网络高清视频监控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采用先进的网络传输技术,数字视频技术、图像压缩技术、网络图像控制技术、逐步形成以视频监控为核心的社会治安监控系统,视频监控技术逐渐向网络化、智能化、高清化等方向发展。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满足社会发展对大规模监控、远程访问、集中管理的要求,适用于对城市道路、交通、商店,娱乐场所、银行、机场、地铁、工厂、医院、学校、智能小区等各个领域的集中安全防控要求,可有力地预防和打击犯罪,为建设平安城市提供有效的依据和参考。

(3)高清电子警察系统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是建设平安城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机动车辆大规模普及应用,各种与机动车有关的违法事件开始滋生蔓延,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建设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俗称电子警察),对机动车闯红灯行为进行不间断自动检测和记录,电子警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环境,提升公众出行安全系数。

结束语:

因此,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研发和技术水平,开发出图像更清晰、更稳定、更实时、更智能的产品,从而满足平安城市建设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为平安城市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周向红,周然.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平安城市建设[J]. 检察风云. 2008(02)

第3篇:政治安全的内涵范文

1 医院安全管理需要以思想工作为主

医院的安全保卫工作从宏观讲,关系国家稳定、民族安危,从微观看,关系到一个医院的稳定、安全、发展。作为一名保卫干部,保证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为医院创造一个稳定安全的内部环境,是做好保卫工作的根本。保卫干部只有坚持原则、秉公执纪才能化解矛盾。在医院安全管理实践中体会到,由于医院的社会性、复杂性强,涉及面广,工作复杂、矛盾较多,突出点和矛盾点主要在医疗服务的公正、公平、合理等方面。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第一、一视同仁,才能体现人民医院的本质,如果整个医疗队伍都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那么医院的风气就会很快被社会所公认。保卫工作者要想在职工中、在医患间化解矛盾,思想政治工作是首要的。保卫干部必须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必须有爱岗敬业精神,有廉洁自律的风范,有做思想政治工作和调动群众积极性的本领。

2 医院安全管理需要以超前防范为先

随着经济社会和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医院的安全管理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出现,现有安保制度与医院安全管理

中实际操作之间矛盾逐渐突出。如:社会各类治安事件的频发给医院安保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各种医患矛盾直接影响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医院的安保力量相对薄弱,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少部分人员对安全不重视及防范意识薄弱;医院的防盗、监控和消防等技防设施普遍已陈旧老化等问题。解决好当前医院安保工作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正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坚持实事求是,摒弃自身思想上、作风上、行动上的消极因素,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

医院安全保卫工作要以强化安全意识、提高超前防范、预防控制为先,使矛盾和不安全因素解决在萌芽之中为优。医院在医疗作风、医术高低、收费合理与否等方面,为千家万户所关注,是矛盾比较突出和复杂的,这给医院安全保卫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做到超前防范,首先要按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般规律抓苗头,通过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达到安全管理的发展。其次要抓好医院的医德医风建设,一个医院如果有一支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服务周到的职工队伍,在社会上就会有非常良好的影响,医患矛盾就会相应减少,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会有明显改善。第三,要加强医院安全技防的投入,通过先进的安全防范设施,提高医院安全管理的效能。

3 医院安全管理需要以创新管理为优

实践科学发展理念,做好医院安保工作,必须坚持以“转变安保观念、创新安保思路、加强安保能力、优化安保管理”为主线,充分利用现有的安保条件,努力破解安保难题,完善安保管理制度,创新安保工作机制,为医患提供优质、高效的安全保障服务。

3.1 统一思想认识,加强责任意识。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坚持用发展观指导医院安保工作实践,增强安全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讲政治、讲全局、讲安全入手,要牢记服务宗旨,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意识;要与时俱进,更新知识,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政治责任感,为医院的安全保卫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2 完善管理机制,推进制度建设。大力推进制度建设,提高医院安全保卫工作管理水平。首先,必须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安全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对医院安保工作的长效管理,适时地研究解决安保工作实际问题,真正做到把安保工作抓紧抓好。其次,必须加强安保工作制度管理。安保工作必须在制度约束下才能顺利进行。要建立健全一系列安保工作制度,依靠制度来规范安保工作,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以制度促进安保工作的落实,从而实现管理制度化,执勤规范化,确保安保工作的正规有序。第三,必须加强经常性安全工作的督促检查制度。把安全防范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做到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突出抓好重大节日、重要活动和重要部位的检查。在排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和问题,要立即整改,制定措施,堵塞漏洞。

3.3 制定防范措施,提升管理水平。新形势下必须加紧修订和完善医院安保工作的各项防范措施:一是加强治安防范措施。针对人员进出医院频繁的实际情况,加强巡查,严格执勤,文明执勤。要对进出医院的各类可疑人员进行严格的排查,通过实行严密的治安防范,杜绝各类治安案件的发生,保证医院的治安安全。二是加强消防防范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第61号令《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精神,狠抓消防工作的落实。适时地对医院的消防控制系统、消防管网、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进行故障排查和维护,全面排查消防安全隐患,做到及早发现、及时消除一切安全隐患。三是加强技术防范措施。进一步加强技防设施的更新,不断完善技术防范设备,充分发挥消防报警、监控系统设备优势,加强对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监控。

3.4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提高保安队伍素质,是做好安保工作的重要保证。加强保安队伍的建设:一要抓住安

第4篇:政治安全的内涵范文

1.推动社区服务工作,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义务楼长是社区服务的受益者,他们有着不同于社区工作人员的感悟,他们渴望良好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在社区服务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和纽带作用,是社区服务的推动者。

义务楼长有利于社区改进服务质量。社区的服务质量好不好,住户最有发言权。作为住户或各类群体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义务楼长通过自身感受与其在住户中的人脉,掌握了大量关于服务质量的情况,形成服务质量好坏的、公正客观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义务楼长反馈到社区管理站,管理站对信息、意见及建议进行筛选、分析,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采纳合理建议,并加以改进,进而提高服务质量。义务楼长有利于改善社区服务关系。在石油社区的实践中,义务楼长能在服务者及其服务产品与服务对象间搭起沟通、互信的桥梁,宣传社区服务理念,传达住户意见、建议,在服务关系之间发挥互补作用,融洽服务关系,把矛盾和隐忧化解于无形之中。

2.维护稳定大局,建设平安石油社区

平安石油社区建设,需要遵照“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社会管理理念。义务楼长就是通过广泛深入的群众工作,健全基层群众组织,激发群众的参与感,发挥广大群众的力量,建立起来的宽泛、密织的全天候、无缝隙、无死角的治安管控网络。义务楼长是舒缓矛盾压力的减震器。义务楼长在石油社区中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义务宣传员,是企业规章制度以及各项建设的支持者,是社区和谐、稳定的促进者。他们具有调和各种矛盾的能力,愿意为社区分忧,为住户解难;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感召力,去说服劝导自己的家人、邻居、朋友乃至整栋楼的住户,化解怨气,增添和美之气。义务楼长是治安防线最前沿的守护员。义务楼长大多是治安积极分子,他们戴上“红袖标”参加社区治安巡逻,检举不法行为,主动维护内部治安秩序;他们能在日常生活中觉察周边的异常动向和可疑人员,发现并报告身边的治安隐患。因此他们成为治安防范中最敏锐、最前沿的一环。在社区工作实践中,义务楼长曾帮助公安机关抓获贩毒、吸毒人员,现场抓获盗贼,举报不法分子等,为维护一方平安起到了良好作用。义务楼长是安全生产、生活的义务监督员。义务楼长出于关注自身安全的本能和热心公共事务的性情,他们对周边的安全状况处于警觉状态,一经获得安全隐患信息,总是积极主动地联系社区,报告不安全因素,纠正不安全行为以及现场排除险情等,客观上扩大了社区的安全防治网络,提高了社区的安全掌控能力。

3.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宣贯企业文化

精神文明建设助推社区发展建设,义务楼长及其所在群体进行的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以及先进文化思想的宣传和灌输,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功效,这种以身作则、推己及人、自下而上的方式,也更容易被职工住户接受,更容易入脑入心,继而转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感染并带动更多的人。

第5篇:政治安全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外资并购;经济安全;策略

[作者简介]马宏晖,华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何霄,华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006

[中图分类号]F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1-0116-03

一、经济安全问题的提出

在新一轮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并购浪潮中,外资并购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国家的经济安全,由此提出了经济安全问题。

1、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热潮不断高涨,引起国内各界的担心和顾虑。频频发生的外资收购中国龙头企业的事件不断刺激国人的神经,也激起了公众对国内“经济安全”的担忧。比如有德国FAG兼并宁夏西北轴承、德国舍弗勒集团(Schaeffler)并购洛轴、摩根斯坦利收购中国电池、柯达并购乐凯、凯雷公司收购徐工机械等等。而2005年,中海油失手优尼科、海尔饮恨美泰克等一系列中国公司海外收购计划受阻,国内舆论也一度颇感挫折与不平。

2、外资并购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随着中国逐步融入WTO以及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并购活动日趋活跃。跨国并购一方面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急需的资金、技术、市场及先进的管理方法,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国内企业自身积累不足,而跨国公司并购可以弥补国内资金不足,解决由于投资不旺而引起的增长乏力问题。与此同时,跨国并购也带来了新技术和新的经营模式,活跃了国内市场。但外资并购在给我国带来帮助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和挑战。如跨国公司按照自己的全球战略和产业发展规律,将我国企业的功能锁定在全球分工体系的低端或者成为全球分工链上分割的一环;跨国公司在华的强劲并购,可能削弱和摧毁我国财富创造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外资通过并购增强其利润获取能力,通过利润的汇出,破坏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鉴于我国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可能形成我国的金融危机;跨国公司利用已有或可能的市场优势地位,取得垄断地位,进行限制竞争活动,严重危害我国正常的竞争秩序,扭曲资源的有效配置,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3、安全问题的提出。经济安全追求的是一种相对平衡状态,即在彼此矛盾的目标中取得平衡。一国不能把所有经济问题或对自己不利的东西,统统归属于经济安全范畴,因为不是所有的负面影响都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对企业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压制及跨国公司资金投入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与政府的发展战略重点相冲突造成的国内经济安全问题。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也有一些新的相关政策出台。例如,2006年9月8日起施行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是我国外资并购法规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的完善。但目前的理论研究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对经济安全概念的界定,企业和政府面对外资并购能够和应该采取的措施与对策。

二、跨国并购与经济安全

1、跨国并购:全球竞争的新热点

(1)跨国并购的兴起与动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一直是世界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据联合国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2000年跨国并购交易额占世界直接投资交易额的90.01%。跨国并购是企业并购跨越国界的发展。近年来,西方学者对跨国并购动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即目标公司价值低估;获取财务协同效应;适应国际环境变迁;获取市场势力;获得规模经济性;传递或获取厂商优势;获取速度经济性。

(2)跨国并购的形式与效应。根据外资并购的目的或动因,可分为以下几种:1)主要为谋取利润和资本增值的并购;2)以垄断市场为目的,并购东道国著名品牌,以消灭竞争对手,以保持自己在相关产业中的国际龙头地位;3)以控制东道国战略资源为目的的跨国并购;4)以进入东道国市场,分享东道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利益为目的;5)以利用东道国的廉价资源(如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为目的,快速扩大其生产规模,占据国内外市场。

(3)跨国并购引发的经济冲突与安全

1)垄断市场。外资在我国并购常常以行业排头兵企业为目标,并在并购过程中极力谋取企业的控制权,最终实现高额利润回报;而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包括全面压迫、整体蚕食、分步到位等一系列措施来逐步占据和压制我国的市场。2)压制创新。主要表现在对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压制。首先,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我国只是跨国公司整个生产链条上的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的生产活动并不能接触到高新技术;另外,很多外资在并购国内企业时,要求原企业放弃研发部分的控制权,从而削弱和磨灭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3)与发展政策相冲突。跨国公司为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选择进入能为公司创造更多盈利的产业和更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地区,这样跨国公司资金投入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可能与政府的发展战略重点相冲突,从而加剧了国内各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

2、经济安全辨析

(1)安全观的由来与发展。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它是指国家拥有政治上的独立、经济上的自主和文化上的自成一体。从宏观来看,国家安全是一个体系,包含国家政治安全(或国家军事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国家文化安全。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和国际背景的变异,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匹配是复杂的,存在着不同强弱程度的组合,国家安全的程度也因此不同。

当前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明显上升,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各国间竞争的焦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加深了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度,经济竞争的加剧和贸易摩擦不断增加致使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经济安全风险在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国家开始重新思考和权衡经济安全与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的相互关系,最终一个共同的做法就是,提升经济安全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地位。因此,可以说,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2)对经济安全的不同解读。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经济实力不一、面临的威胁也各异,所以不同国家对经济安全所持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具有国别性特点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国家,其经济安全的内涵也有所不同。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安全的理解就有根本的不同,这是由其在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般来讲,发达国家的经济安全属于“进攻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则属于“防守型”。另外,在发展中国家内部,由于经济政治体制、经济运行特点及文化特点等的不同,其国家经济安全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具体到影响力与日俱增的中国,其经济发展具有很特殊的时代背景:集大国经济、转轨经济和不发达经济于一体。因此,中国经济安全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进攻型”,也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防守型”或“依附型”,而是立足国情、强调独立自主的“稳健而积极”的国家经济安全。

(3)重新认识经济安全问题。为了对问题的把握更准确,选择的研究视角更恰当,就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确定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和特点,这是整个经济安全研究的基础。然而,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不是一个确定的内容,各国在不同发展时期对安全的界定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在同一时期对安全的标准也有差异。对我国目前来讲,经济安全的内容涉及:首先,国内产业的协调、均衡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主要内容。例如,由于跨国公司资金投入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与政府的发展战略重点相冲突,加剧了国内各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其次,其他方面的经济安全隐患。包括:1)对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压制;2)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冲击可能形成的垄断,尤其是在关键技术领域,一旦发生冲突,就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威胁。

三、外资在我国并购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1、外资在并购我国企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国内企业定价过低造成的资产流失,使一些国内著名品牌消失。(2)出让了市场但得不到技术,跨国公司对技术及市场的垄断进一步加强,相当一部分产业为外资所垄断,对产业造成控制和压制。另外,中国企业的人才流失及逆向技术扩散严重,我国在技术进步和创新方面产生依附。(3)外资并购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2、问题的成因可归结为:(1)在跨国公司并购中,存在由于我国政府激励体制的因素和地方政府对外资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的偏好,导致我国国有资产的流失和跨国公司与垄断行业合谋的可能。另外,地方政府卸包袱、创政绩的心态和产权定价市场不规范,造成我国企业被贱卖的情况。而对自身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定位认识不足,致使自主品牌消失。(2)产业结构落后且不合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未建立起来。(3)外资流人的产业领域可能与我国的产业政策相抵触。

3、重新认识外资并购安全问题。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最终目标是保障企业的自主性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保证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力量。因此,外资并购中出现的所谓安全问题,重点不在于外资在资本、技术和国际市场上占据的优势地位,而在于我国企业、政府和市场存在的体制缺陷。国家应适应外资并购行为模式的转变,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规范、健全的政策法规环境和市场交易平台,令企业能够在国内跨国并购市场上与外资实现平等竞争,培育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应对跨国并购安全问题的策略分析

1、企业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贸易理论在美国广为流行,并得到政界的共鸣。战略贸易理论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其直接的原因,是美国对其经济安全所受威胁的反应。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美国日益感受到日本对其优势地位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威胁,这促使一些经济学家和国际关系学者研究日本的贸易政策和产业结构,向政府提出对策。“战略贸易理论”在美国的发展是同对日本的深入研究联系在一起的。战略贸易理论强调,天赋的自然资源已不再是竞争的主要要素,知识和技术才是比较优势的根本来源。在人工智能产业上处于优势地位,国家不仅能繁荣富强,而且还可以处于国际政治的领导地位。而美国正是围绕此理论推行相关的政策以保护国内经济的发展,消灭潜在的经济安全隐患。因此,企业自身要加强在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作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作为成败的关键。

2、政府方面。许多跨国并购案都受到所谓国家安全审查或基于国家安全理由的社会公众压力,有的跨国并购案因此夭折。例如,美国国会以经济安全为由否决了阿联酋迪拜港口公司对美国6城市港口经营权的收购。美国国会正在酝酿修正国内有关法律,对外国国有企业收购美国重要资产制定更严格的标准并延长审查期。法国也以战略产业为由拒绝美国百事可乐公司收购达能公司,并列出几十家大公司为特殊保护企业,禁止外国企业并购。因此,我国政府也应该在维护经济安全方面发挥作用。

第6篇:政治安全的内涵范文

从茹毛饮血的原始蒙昧时代到当今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时代,人类文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原始化的采集、渔猎、手工操作到当今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从钻木取火到电的发现,从步行到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等等,无不标志着人类取得的巨大成就。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初,资源危机和环境退化问题的阴影就已在全球徘徊。人炸、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肆无忌惮的开发与滥用、人类短视的经济与政治行为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一连串的生态环境问题。当今面临的全球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植被破坏、全方位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转基因生物风险、生物入侵、食物安全、自然环境灾害频发等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已成为困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13]。因此,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十分关注生态安全问题,并把生态安全与经济安全、金融安全、国防安全、政治安全等放在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

生态安全是区域安全、国家安全、人类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据有关文献报道,我国每年因生态灾害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8•5%~10%,最高可占到当年GDP的14%[3]。1998年我国南北持续3个月的特大洪水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551亿元[11]。我国东部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环境污染,以及我国西部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气候干旱、沙尘暴等生态环境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学术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一些学者就开始关注并开展生态安全方面的有关研究,如MarkHalle将人类安全网络系统分为经济安全子系统、政治安全子系统、人口安全子系统和生态安全子系统等[3];CynilObi曾专题研究过生态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关系[3]。在我国,近年来,也有许多学者相继提出了“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等概念和问题,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还把“人地系统动力学和生态安全建设”作为第33届活动的主题,认为,生态安全不仅是当前地学、资源与环境科学,而且也是生态学的前沿任务和主要的应用领域。中国科学院还将“国家生态安全的监测、评价与预警系统”作为2000年的重大项目[6]。2002中国科协年会生态学分会开展了有关“生态安全”等为主题的学术研讨,并出版了“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的论文集[10]。可见,生态安全已日益成为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

2生态安全的基本内涵

生态安全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概念。它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其内涵进行了论述和定义。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11]认为,广义的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整体水平的反映。陈国阶[12]认为,广义的生态安全包括生物细胞、组织、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景观、生态区(生物地理区)、陆(地)海(洋)生态,及人类生态,只要其中的某一生态层次出现损害,退化、胁迫,都可以说其生态安全处于危险状态,即生态不安全。狭义的生态安全专指人类的生态安全,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与环境,包括聚落、聚区、区域、国家乃至全球,不受生态条件、状态及其变化的胁迫、威胁、危害、损害乃至毁灭,能处于正常的生存和发展状态。生态安全的对立面是生态破坏、生态压迫、生态灾难,是生态环境存在的状态或变化偏离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或容忍阈值,对区域、国家的发展造成障碍、威胁,甚至招致生命的损亡,社会经济的崩溃或严重破坏等。苏智先[10]认为,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资源与环境要素在其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风险大小。

可见,不同的学者对生态安全的内涵和外延的看法均有所不同。生态安全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和综合的概念。生态安全是以人类和生物的生存、生活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不同尺度生态系统、不同生物要素(包括人类自身)、资源要素、环境要素以及不同层面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关系和过程的一种健康与协调的程度和状态。生态安全不仅要求环境资源条件的安全以及生物因素自身的安全,而且也包括生物要素与资源环境要素、生物要素与生物要素之间关系的安全。生态安全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关系安全三个方面的内容(图1)。数量安全主要是指资源的数量、生物种群数量、人口数量等要保持一定的规模,过多或过少都可能会造成生态不安全,如资源匮乏、生物多样性减少、病虫害爆发、人口膨胀、洪涝等;质量安全主要是指环境的质量、资源的质量、生物的质量、人口的质量等是否达到健康的状态和水平,如环境污染、生物病虫害、生物退化、人类各种疾病等都是生态不安全的表现;关系安全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结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与健康,如生态系统结构失调、物种入侵、转基因物种危害、森林破坏、过垦、过牧、过渔、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人类战争等都会导致生态不安全。另外,对于一个给定的生态系统,又可分为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内部安全是指生态系统内部组分及其相互作用的有序、协调、健康程度。外部安全是指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和周边生态系统的安全状态。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农业生态安全的概念与内容

农业生态系统是直接为人类生存和生活服务的一类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因此,农业生态安全是指以人类的健康为最终目标,农业生态系统能够保持持续生产力,不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并能生产出健康农业产品的一种状态和水平条件。农业生态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安全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时间限制性,而且受外部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影响和调控十分明显。例如,农业生态系统安全受灾害性天气现象(洪涝、干旱、台风等)、光热水土资源、农业生产技术条件(如化肥、农药、转基因物种等的使用)、市场经济条件(如需求、价格)等的影响很大。农业生态安全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农业环境安全;②农业资源安全;③农业生物安全;④农业产品安全,包括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即所谓的双重安全。其中,农业环境安全、资源安全和生物安全是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产品安全的基础和保障,农产品安全是保障人类健康安全的基本要求。

4农业生态安全管理与生态建设对策

4•1加强农业生态安全管理,发展生态产业

农业生态安全管理包括农业环境安全管理、农业资源安全管理、农业生产安全管理、生物安全管理、农产品安全管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管理和农村安全管理等内容。因此,必须利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原理,对不同尺度的农业生态系统进行全方位的生态规划与生态管理,优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稳定性及其抗逆能力[5],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服务功能。同时,必须转变现有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等生态产业,开发环境友好型科学技术,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绿色产品。同时,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废弃物的管理,对农业废弃物实行无害化处理、减量化排放和资源化利用,控制和防止农业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发展循环经济[2]。

4•2加强对资源与生态系统的培育与可持续利用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短缺和匮乏是生态不安全的重要体现。因此,对现有资源,特别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一定要合理规划,加强保护、合理使用和管理。同时,对于现有的可再生资源,要加强培育,增强其可再生能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利用新兴的可再生资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沼气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资源(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可降解地膜等)等替代型资源,进而为人类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提供基础保障。另一方面,对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湖泊等水生生态系统,必须根据生态学原理,并通过一定的生物技术、生态技术、工程技术等加以恢复与重建,特别是加强对关键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恢复系统生产力,改善和提高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水平,增强其抗逆能力和稳定能力。同时,要加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酸雨、臭氧层空洞、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对农业生态安全的影响以及防范技术措施的研究[1,9]。

4•3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物安全

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社会经济价值、生活价值和文化美学价值。野生生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生物物种驯化、改良和优良抗性物种筛选的源泉,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维护和支撑,而且对整个全球的生态安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要求对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特殊生物资源的保护,而且要求加强对农田生物多样性,农业野生物种及其生境的保护,建立农业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和种质资源库。同时,要注重农田防护林网和农田景观缓冲区61章家恩等:农业生态安全及其生态管理对策探讨的建设,发展立体种养殖农业,通过增加天敌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控制与生态农业技术方法,减少农业上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化学品的投入。由于许多外来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对农业生态安全可造成直接的威胁,因此加强对外来物种和转基因生物的管理及防范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对生物引种(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转基因生物)、交通运输、国际贸易货物、旅游等要加强立法监管和海关安全检查,并大力宣传,防止盲目引种。另一方面,对现有入侵物种的分布范围和扩散蔓延规律与防治技术要加强研究,并严加控制和管理[1,4]。

4•4加强农业综合抗灾能力建设

自然灾害对农业生态安全的威胁往往是突发性的和巨大的,因此,一定要加强对农业综合抗灾能力(包括抗洪能力、抗旱能力、抗风能力、抗寒能力、抗地质灾害能力、水土保持能力等)的建设,加强对水库、湖泊、塘堰、堤坝、灌渠、农田防护林、三北防护林、大江大河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坡耕地以及特殊景观地带等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以增强农业生态安全能力。同时,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与农业生态灾害相关的防御体系的建设,以应对突发性灾害事件的发生,切实将农业生态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并防范于未然。

4•5加强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农业生态安全体系是指为确保农业生态环境不受或少受破坏和危险,遏制和减少重大和恶性生态环境事件的发生,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组织、法律、政策、规划、财政和技术等各方面采取相应措施而建立的一整套保障体系。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包括生态安全组织管理系统、生态安全规划、决策与建设管理系统、生态安全政策与法律配套系统、生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生态安全监测、预警、监督与评估系统、生态安全资金保证系统等方面[7,15]。农业生态安全监测与预测、预警体系是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与资源以及农产品质量的动态监测网络的建设。建立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衡量标准体系,进行农业生态安全(或生态风险)评价与分区。同时,利用3S技术、信息技术、专家系统技术建立国家和地区农业生态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完善的预测与预警体系。同时,需要在现有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农业生态安全管理、监督、生态安全建设资金配套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与运作机制建设,通过生态立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来保障农业安全体系建设的顺利实施[8,14]。

第7篇:政治安全的内涵范文

摘 要 公安机关快速反应机制是指由于社会治安管理本身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案)件或群众的报警求助一旦发生,公安机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弄清情况并出动警力进行妥善处置,或适情动员并协调社会有关部门进行紧急处置的一整套运作制度。从目前长沙实践来看,公安机关存在着认识上有偏差、一线巡防力量投入不足、各警种协作能力不强、全社会支持不够等问题与困难。本文试从应急预案制定、设卡堵截与扁平化指挥、联防联动与信息化建设、实战训练与战勤保障的角度,从理论的层面,对建构公安机关快速反应机制的基本模式与重点环节做一些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 公安机关 快速反应机制 长沙

一、前言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踏上改革开放的道路以来,我国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期(亦称社会转轨期),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社会等各个层面上,都出现了急剧的解构和重建现象。这既意味着我国全面转入现代化的进程,也伴随着诸多社会问题的凸现,因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迷乱所导致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犯罪浪潮的到来。

与此相比,我国公安机关的通讯能力、交通能力、实际应战能力,抗干扰能力还始终处于“老牛拉破车”的状况,执法实践中也经常有“眼睁睁看着犯罪分子逃脱”的尴尬局面。虽然场面轰轰烈烈,公安民警也倾力而为,但打击力度和实战效果往往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大打折扣,犯罪分子漏网比例越来越大,重大刑事案件发案率居高不下,刑事犯罪上升势头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社会治安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而且发案反弹周期愈来愈短,“严打”效应的持续性也愈来愈弱。传统的人民战争打击型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摆脱被动局面,找出新的出路,我国公安机关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吸收、借鉴和推广始于20世纪30-60年代英美警务改革的快速反应机制。

二、概念、地位与问题

(一)概念与内涵

所谓公安机关的快速反应机制,是指由于社会治安管理本身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案)件或群众的报警求助一旦发生,公安机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弄清情况并出动警力进行妥善处置,或适情动员并协调社会有关部门进行紧急处置的一整套运作制度。其导向为实战警务,核心在于速度上争“快”,实质就是果断做出决策,协调各警种有序、高效地运转,动用各种资源,以期掌握处置警情的主动权,尽快控制危机的发展,恢复社会秩序。

(二)地位与作用

认清市场经济环境和城市治安动态形势对警务工作的新要求,从城市现代化和警务发展的战略层次,把快速反应作为警务发展战略来认识与实践,树立以维护治安与服务社会为主导的快速反应机制发展观点,才能全面推进快速反应机制的良性循环。笔者认为,公安机关建立一个完备的快速反应机制应具有如下地位与作用:1.是现代警务工作发展的新要求,体现了城市的现代化和社会进步;2.是现代化条件衡量警务实力和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显示出公安机关对社会稳定的控制力度;3.是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需要,是适应社会治安动态化的必然选择;4.是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的需要,为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提供了重要的实现形式;5.是改革和加强公安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了具有中国特色警务工作的新实践。

(三)长沙的问题与困难

近年以来,长沙经济建设迅猛发展,人、财、物出现大流动,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但随之长沙的社会治安也日益严峻,犯罪模式由静态向动态转化,社会治安面临新的挑战。为此,长沙市公安机关开始着手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以期在打击、预防犯罪和服务群众等方面进一步提高水平。而正当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如火如荼之时,2009年长沙于8月2日①、12月4日②分别发生了举城震惊的恶性案件,并迟迟没有侦破。就此目前状况来看,究其主、客观原因,长沙公安机关在快速反应机制建设中尚存诸多问题与困难等待解决:1.对快速反应机制作用存在认识偏差。2.一线巡防力量投入不足。3.各警种协作能力欠强。4.全社会支持不够。

三、基本模式与重点环节

(一)应急预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快速反应应急预案是公安机关在快速反应中管理、指挥协调相关应急资源和应急行动的整体计划和程序规范,制定好快速反应应急预案是科学、有效地处置各类突发性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案)件或群众报警求助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在预案的制定和修订过程中,要注意突出两个基本要求:

1.注重预案的系统性和层次性。系统性,就是以长沙为代表的各市级公安机关不仅要制定市级、县级总体应急预案,以及街道乡镇、城乡社区应急预案,做到“纵向到底”;还要制定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重点科所队单位应急预案,做到“横向到边”。而且相关预案之间要搞好衔接,特别是要与市级总体预案搞好衔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旦启动市级总体预案,就能做到全市上下左右一起联动。市级总体预案也要与省级总体预案搞好衔接。层次性就是要搞好预案的分级管理,按照突发性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案)件或群众报警求助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快速反应工作程序,分层次逐级制定和修订好应急预案,快速反应工作责任和工作要求要逐级细化和具体化,预案的层级越低就越要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作出明确的规定,避免预案上下一般粗。

2.注重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加强调查和研究,既要吸取以往在处置突发性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案)件或群众报警求助事件中的教训,又要借鉴国内外类似事(案)件的经验;既要遵循突发性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案)件或群众报警求助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又要符合现实中人们面对突发性事件的心理反应和行动方式的变化,针对快速反应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研究制定相应的工作原则和措施,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是预案制定和修订工作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各级各类预案都要对其所处的相应级别、相应环节的快速反应工作程序和要求、工作责任和任务,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做到职责落实到岗、任务落实到人、措施落实到位,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应急预案制定后还要加强管理,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检查应急处置工作的疏漏和问题,保证快速反应工作体系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二)设卡堵截与扁平化指挥

设卡堵截,是追捕作案后逃离现场的犯罪嫌疑人,将作案分子围堵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控制侦查范围的一种常用的、有效的手段。设卡的关键是卡点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严密,设卡速度快慢,设卡盘查工作是否认真、细致。要在实地勘查,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以公路沿线派出所、交警公路巡逻中队,有条件的地区甚至包括责任区刑警中队为依托,在辖区范围内由近及远设置若干层次卡点。第一层卡点要设在市、郊结合部交通要道上,第二层卡点要设在距离市区20―30公里左右的交通要道上,第三层卡点要设在市(县)际边沿结合部交通要道上。每个卡点都要明确警力数量,具体责任人,卡点响应时间、通信联络方式。一旦发生重大警情,指挥中心要根据发案时间、案(事)件性质、涉案人员、逃跑方向等迅速作出判断,以辖区内卡点为基础,以现场为中心,设定一至三层卡点,正确下达追击及上卡指令,一边追击,一边堵截,形成严密的网络,让犯罪嫌疑人插翅难逃。

扁平化指挥体系最早来源于美国军队,随着CI3系统③在美军中的广泛使用,减少中间环节,指挥幅度更宽、权力更加集中、调动范围更广已是快速反应机制下指挥军队的必然要求。因此美军在摒弃了传统的指挥梯阶长、指挥跨度小的“树状”指挥体系理论(见图1)后,取而代之地提出了层级简明、权责明确、机构精干、关系顺畅的“扁平化”指挥体系理论(见图2)。实战证明,这种指挥体系不但符合现代系统下的作战需要,而且行之有效。

对于公安机关而言,扁平化指挥体系是指由指挥中心直接下达指令,调度一线警力的“点对点”式的指挥结构。以市局指挥中心指挥调度为主,以支队、科室和派出所指挥调度为辅,直接指挥最小作战单元和勤务岗位,实现对警情的快速反应、迅速处置,最终达到提高勤务指挥质效、增强整体防控效能的目的。以长沙公安为例,长沙市公安局已建成300平方米的公安指挥大厅,设有18个工作席位,配备GPS综合调度管理系统、数字录音系统、大屏幕显示及控制系统、图像传输系统、350兆无线调度系统。购置卫星通讯指挥车,实现处置现场语音、图像、数据的实时传输。实行“一级接警,三级处警”的指挥模式,110报警服务台统一接警,报警信息通过公安信息网直接传输到市局指挥中心和派出所。根据警情紧急程度分别由市公安局、区县公安分局指挥中心及派出所指挥室指挥处警。一旦发生街头“两抢”类重大警情,市公安局指挥中心通过电台群呼方式,将民警询问报警人的全过程向街面所有巡控力量通报,同时迅速组织相关警力开展围堵。对于涉案手机,立即向技术侦查部门通报手机号码,启动快速通道,实时追踪定位,为及时接警、快速处警提供技术支撑。

(三)联防联动与信息化建设

联防联动,是指人民群众与公安机关之间、公安机关内部之间整体协作、互相配合的预防、控制、打击违法犯罪的治安管理模式。联防联动是快速反应机制的早期雏形,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和推行为联防联动注入了新的内容,加强两者的配套建设,可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治安形势的相对变化,群众参与治安管理积极性的相对弱化,对原有的公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出了严峻地挑战。公安机关在建设快速反应机制的过程中既要坚持公安工作改革方向,又要继续发扬党的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实行社会治安联动管理。警力有限,民力无穷。鉴于犯罪嫌疑人一般在犯罪后都必然在城市或乡村道路上逃跑或实施其它活动的客观规律,公安机关要注意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围绕道路活动的各类人民群体。道路两侧的经营者、公交或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保安人员、房屋出租户、公路收费站的职工、道路养护工人、木材检查站的林管人员、加油站职工等,都可以发展为公安机关的信息员,成为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力量。

信息化建设,是公安机关依托计算机信息网络、即时数据通信等现代技术,开发、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对现有的警务组织、警务模式、警务技术与装备、警员素质进行全面的升级与改良活动。信息化建设旨在从信息结构和信息过程两个角度,谋求在快速反应工作中取得信息优势和主导权,以全面提升公安机关信息化条件下处置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案)件或群众的报警求助事件的能力。信息化建设可以将蕴藏在诸警种和各技术装备系统中潜在能量转变为现实的强大战斗力,发挥警力倍增器、综合勤务增值器的作用,能够极大提高公安机关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笔者认为,从快速反应机制建设的要求出发,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亟需完成三个网络的建设:1.建立立足于“3S”系统(即RS遥感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实时指挥网络;2.建立基于城市图像监控系统的社会控制网络;3.建立基于移动警务信息系统的信息支撑网络。

注释:

①参见2009年8月3日潇湘晨报等其他媒体关于长沙望城县“8•2”戴志娥等六人被害一案及后续几天的报道.

②参见2009年12月5日潇湘晨报等其他媒体关于长沙市天心区“12•4”郭朝云被枪杀一案及后续几天的报道.

③一种雷达监测网络.

参考文献:

[1]陈子敬.公安机关快速反应机制择要.公安学刊.2005.1.

[2]励肇华.关于建设快速反应机制的系统思考.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

[3]张伟刚.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构建扁平化勤务指挥体系.公安研究.2007.8.

[4]李素娟.试析110报警的社会联动功能.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

[5]张俭,尹金初,孙赞峰.公安信息化战略问题研究.公安研究.2008.12.

第8篇:政治安全的内涵范文

一、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

宽严相济是刑事基本原则之一,该严的一定要严,该宽的一定要宽。要从三个方面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是要准确把握“宽”与“严”的内涵。“宽”,是指对犯罪较轻或者具有从宽情节的被告人依法从轻处罚,尽可能减少社会对立面,分化瓦解犯罪分子,以增加社会和谐因素;“严”,是要对严重犯罪和具有从重情节的被告人依法从严惩处,以震慑犯罪、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以减少和消除不和谐因素。二是要坚持宽严有度,宽严有据,不能“宽”无边,“严”无度。正如肖扬院长指出的,“重罪轻判固然不对,轻罪重判一样也是错误”。三是要坚持宽严并用。对于因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引起的犯罪,以及犯罪情节轻微的初犯、偶犯、具有法定从宽情节的被告人依法从宽处理。对属于“严打”对象的严重刑事犯罪,必须坚持“严打”方针,依法严厉惩罚,保持高压态势。“宽”和“严”,是刑事政策的两个方面,“宽”和“严”都是相对的,不能强调一方面而弱化另一方面。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并不矛盾,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不是对“严打”的取代,更不是对“严打”的否定。“严打”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体现“严厉性”方面的一方面的一项内容。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以及爆炸、杀人、绑架、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必须依法严厉惩罚。“严打”并不是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并行的另外一个刑事政策,只有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总体构架内,根据社会治安形势贯彻“严打”方针,才能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进行全面正确的理解。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事司法工作中适用的对象和范围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掌握严格的适用对象和适用条件,轻缓绝不是放纵。我院在刑事司法工作中,充分用足用好法官手中的自由裁量权,切实做到当宽则宽,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就是在贯彻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时,坚持重视被告人如具有自首、立功、未遂、中止、从犯、认罪态度良好、积极赔偿损失等情节,一般应掌握从宽处理。该严则严就是在实际判处中,对于被告人如具有累犯、主犯、惯犯、社会危害性和主观恶性大、性质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未赔偿经济损失等情节,一般应掌握从重处罚。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我院刑事审判工作中的具体适用

第一、从宽处罚政策在我院刑事审判工作中要实现刑罚的轻刑化,必须要求法官对法律的精神有一种透彻的把握,在深厚的专业功底支撑下,运用良知、勇气和技巧来编织权力之网,以实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的“宽”政策。其操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运用:1、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依法“免予刑事”处罚。如*年被告人汪天文受贿人民币15000元,是在听了党校法制课,深感自己的行为已触犯法律,便主动到检察院投案自首。我院审理后根据其行为,依法给于免予刑事处罚。2、正确运用刑罚第七十二条,适当扩大缓刑的适用范围。基本掌握在:(1)、初犯、偶犯、在校学生、有监管条件的未成年人犯罪,一般判处非监禁刑。如*年适用非监禁刑15人,*年1-7月适用非监禁刑8人;(2)、对孕妇或哺乳期的妇女、残疾人犯罪有悔罪,依法体现刑事政策,符合非监禁刑条件的,应适用非监禁刑。如被告人吴顺元非法经营罪,因吴顺元双腿属二级残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本院依法判处其缓刑。还有被告人陈柳贩毒一案,因陈柳正在哺乳期,在被判处刑罚时,依法决定对其暂予监外执行;(3)、对“弱势群体”犯罪,因生活所逼而犯罪,符合缓刑条件均以宽缓为主;(4)、对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一般从轻处罚。如被告人被告人盛治华故意杀人罪一案,因其丈夫夏云华脾气很怪,长期与村邻和家人的关系都不和睦,经常打骂家人。*年9月初的一天晚上,因夏云华将饭碗打倒在地,并追打孙女夏艳琼、儿媳张国碧,被告人盛治华手提木板、铁条将夏云华打死,最后,根据本案实际情况和社会效果,判处盛治华有期徒刑十四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5)、对轻微犯罪中的初犯、偶犯,也一般适用缓刑;(6)、对由引发的刑事犯罪中的一般参与者以及邻里纠纷因小事就引起吵架、打架而造成伤害案件,有悔罪表现,又积极赔偿损失,此类案件同样适用缓刑。如*年上半年故意伤害案件就有23件40人,分别占公诉案件的13.22%/14.49%,判处缓刑13人。总之,*年度共审结238件334人,判处非监禁刑125人,其中未成年案件29件70人,除撤诉外未成年人犯罪41人,适用非监禁刑15人。*年一至七月,共审结167件261人,判处非监禁刑91人,其中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22件47人,适用缓刑8人。

第二、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该严的一定从严处理。其具体操作应做到:(1)、对危害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犯罪,特别是暴力犯罪,如杀人、、抢劫、绑架、贩毒等案件。如被告人王盛权、邹正华、邹贤琼抢劫、一案,审理后我院以王盛权、邹正华多次抢劫、多次按最高刑各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和二年,邹贤琼犯抢劫最判处有期徒刑四年。(2)、对聚众性斗殴犯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等案件。如被告人李飞、徐成龙强迫一案,考虑到作案手段、社会效果,依法判处李飞有期徒刑十一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并处罚金二万元,徐成龙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一万五千元。(3)、对危害公共安全罪,如放火、爆炸物品、涉枪犯罪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的犯罪。(4)、对黑恶势力犯罪的案件。如被告人周川、渝强、邱方洪、余建华、李翔、龙思伟等故意伤害一案,被告人周川等纠集在一起,横行霸道,不计后果,持刀多次将别人砍伤,因此考虑到其社会效果和群众的呼声,依法判处周川有期徒刑8年及其同伙不等的有期徒刑。(5)、对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适用的原则是遵循罪刑法定原则和罪刑均衡、公正原则。

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事审判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法学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法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才能充分运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第9篇:政治安全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高校保卫;制度建设;问题与对策

高校是培育高等专业人才的场所,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学校就能稳定一方。同时,安全稳定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前提,要想有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努力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是指高校保卫组织在公安保卫部门的指导下,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进行的一项专门工作。如何搞好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构建平安校园,还校园一个祥和、安宁的环境,已经成为公安机关和高校保卫组织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高校保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保卫工作担负着维护学校稳定的政治责任和保障校园正常的治安秩序的艰巨任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带来了一些影响高校政治稳定的不利现象,导致当前高校保卫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一)高校园区快速兴起与管理模式不成熟的矛盾

高校办学方式、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等方面较之传统有很大的变革,其管理模式是全新的,与传统、单一的高校办学方式相比存在许多区别。如后勤服务全面实现社会化,教学、生活管理相对分离,易造成对学生管理的脱节;园区内不同类型的高校集中建设,综合布局,各高校学生集中居住,形成学生同进不同出,同室不同班,同楼不同校的复杂格局,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二)大规模办学与安全保卫力量、装备配备相对薄弱的矛盾

伴随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校舍面积及相应设施不足的矛盾异常突出,因此,几乎所有高校新区的建设进度都抓得很紧,昼夜施工,常常是一期工程刚完,就投人使用,住进学生,开始上课,接着二期工程继续展开,新建校区出现“边使用,边完善,边建设”的局面。而安全保卫设施的建设不能与其同步进行,必要的物防设施不能及时到位,技防设施不能及时落实,高度现代化的新建校区的安全保卫工作仍按传统的模式进行,保卫部门倍感力不从心。

(三)校园周边环境复杂

一些当地的犯罪分子把高校作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场所,明目张胆地到校园寻衅闹事、调戏女生、敲诈勒索、偷盗抢劫财物;周边的餐饮、娱乐网点以学生为赢利对象布满校园周围,打架斗殴、敲诈事件时有发生,直接危害师生校职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影响校园的安定。

(四)校内治安形势产峻

一是办学规模层次不断扩充。一些高校为了扩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办学规模和层次,生源复杂,有并轨生、自费生、函授生、夜大生、进修生等。学校规模和层次的扩充,无疑加重了保卫工作的负担。二是校内“四工”人员大量增加。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方便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近年来学校周围商业网点、文化娱乐设施增加,基建工地不断上马加上校办产业的发展。一些部门聘请打工人员以至校园出现了大批的临时工、合同工、建筑工、季节工。这些人员流动性大最难管理。有些人员利用在校园做工机会,在校内作案。这使校内的保卫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三是教育对象条件发生变化。近年来,各高校拓宽生源渠道,部分学生家庭生活富裕学生整体生活条件也逐年由贫困型向小康型转化。学生的行李已由过去简单的被子铺盖增添进了收录机、自行车等贵重物品少数学生还自带了高档的计算机、电视机和手机等消费品。这些物品相应地成为犯罪分子作案目标增加了保卫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四是固定资产及科研、教学设备逐年增多。有些学校接受了国外贷款获得了一些高技术仪器设备。这就对高校保卫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五)高校保卫工作集苦、累、险于一身,保卫人员收人低

学校保卫部门是一个不同于一般机关、科室的特殊部门,保卫岗位集苦、累、险于一身具有政策性、秘密性和敏感性。保卫工作是一项耗时费力、伤精劳神,充满矛盾和危险的工作遇有案情保卫人员必须加班加点工作特别是在节假日和夜间其他人员可无忧无虑地休息。而保卫人员必须值班巡逻。但绝大部分高校的保卫人员是高校的贫困户、特困生,待遇低、收入少、创收又无门,严重挫伤了高校保卫人员的积极性和保卫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人心思动、军心不稳已成为高校保卫部门一大难题。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规范、统一的制度

网络校园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要想建立起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首先必须在提高对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制定好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校园的一般性安全管理制度的内容应包括:安全管理的目的、范围、管理内容、检查制度、评价标准、责任迫究等。对于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内容应包括:突发性事件后果的预测、辨识、评价;应急各方的职责分配;应急处置行动的指挥与协调;应急处置中可用的人员、设备、设施、物资、经费保障和其他资源,包括社会和外部援助资源等;在发生突发性事件时保护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的措施;现场恢复、应急培训和演习规定、法律法规要求、预案的管理等。

(二)加大投人,加大新建校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防范体系

高校的领导对安全工作的重视,不能只停留在口上、会上,要落实在行动上。安全工作以预防为主,学校领导应有清醒的认识,要舍得投人,花钱保平安、保稳定。一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校卫队伍,招聘一批受过安全保卫专门训练的综合素质高的保安人员,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对全校区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在进行安全管理的同时,为师生提供安全服务和援助。二是完善各重点部门的防范措施,如在学生宿舍、实验楼安装防盗门,加固门窗,设立安全警示牌;在道路上设置减速带等,加强物防措施,避免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三是在重要部门、要害部门和交通要道口安装技防设施,如在校区设立安全监控中心,实验楼、办公楼、网管中心等重要部门和交通要道设置摄像镜头,在建筑物内设立消防监控中心、电子报警系统等,实行24小时全方位监控。

(三)加强校园治安防控机制建设,为校园德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高校在实现发展的同时必须正确面对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尤其要重视校园治安稳定工作。高校治安处理不好势必影响校园稳定工作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和充实保卫基础工作,改善队伍和人员结构,进一步完善高校保卫体制改革,加强与所在地执法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强化校园内部和周边治安环境的整治工作净化校园治安秩序另一方面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将校园治安防控机制建设好,从人员和经费上给予优先保证保持与学校规模、效益的协调发展。在实施此项工程中。必须长远规划、稳步推进,充分发挥专职队伍和群防群治队伍的积极性,努力做到办事高效、管理科学、服务规范,积极为学校和师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治安环境维护校园的稳定局面。

(四)建立预警机制,掌握保卫工作的主动权

防范是基础,打击是手段,打击为防范创造条件和环境,经常性的预防可防患于未然。为保证保卫工作有前瞻性,必须善于及时了解,及时分析,研究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建立灵敏的、高效的预警机制,建立各种预案,并进行不断的修正。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和发现倾向性、苗头性和一触即发性的问题,及早化解和处理各种矛盾,避免事态扩大和矛盾激化,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现代化大众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收集舆论信息,及时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和处理,为保卫工作及时提供有用的信息,追根求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五)提高保卫人员待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保卫队伍

提高高校保卫人员待遇是充分发挥高校保卫机构职能作用的有效激励机制,要按各级教育、公安部门有关文件执行提高高校保卫人员的岗位津贴和加班补助。在提职、提干、评职称等方面尽可能与其他行政部门拉平,鼓励、吸引有作为的同志到保卫部门来工作,献身高校保卫事业。要做好新时期保卫工作,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保卫队伍从高校的全局出发要舍得把那些党性强、作风正、素质高具有一定文化资历的优秀干部选入保卫部门有计划选送高校保卫人员。

当今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高校的保卫事业不能被时代的步伐抛下,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分析保卫事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管理水平,勇于接受新事物,针对新情况、新形式、新特点,高校保卫工作必须领先一步,具有超前意识,才能更好地保护好校园的安全稳定,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团结、友好的高校氛围。

【参考文献】

[1]洪建场,闰璐.创建“平安校园”的几点见解[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权明花.当前高梭保卫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热点透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