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宏观环境的含义范文

宏观环境的含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环境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宏观环境的含义

第1篇:宏观环境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幽默;语境;会话;幽默形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161-02

一、幽默

朗文当代英语字典对于humor一词是这样解释的:The quality of causing amusement.幽默一词源于法语,原意为情绪。Robert认为:幽默是生活的艺术,对于个体来说,幽默使人战胜沮丧、悲观、烦恼、恐惧等情绪。幽默对许多人来说,它不只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中常用的交流工具。幽默产生时,欣赏幽默或接受幽默会话的人要运用自己的各种联想和背景进行推理,对说话者及发出幽默的人进行全面隐含意义的理解。幽默的理解除了用到我们的智力以外,还和我们的语言天赋有关系,这种天赋其实就是天生具备对语言的隐含意义能进行语用推理的能力。也就是说,幽默的产生不单是语言本身的内在规律在起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在语境中的使用,取决于受话人在不同语境中的对话语的理解。

二、语境理论

语境的概念是由人类学家B・Malinowski最早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他认为“如果没有语境,词就没有意义”。到了30年代,英国著名语言学家J. R. Firth与Halliday一起对语境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同时也提出了语境理论,他们认为语境就是指上下文。70年代以来,更多的语言学家和研究人员意识到了语境的重要性,对其做了更深刻的研究。语境的定义虽然很广,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第一,认为语境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即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第二,认为语境就是认知环境。D. Sperber和D. Wilson指出,语境就是交际过程中双方都相互明白的“认知环境”。第三,认为语境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宏观语境,二是微观语境。宏观语境指的是会话人相关的现实环境和各种社会背景,微观语境是从从言语交际的具体实际出发,从语言本身角度出发。

三、语境与幽默的产生

幽默会话首先需要一个语境,这个语境就是言语预设,接着语篇出现参与人发出的言语意义。当言语意义与言语预设出现背离时,听话人在预设意义和实际言语意义之间产生大相径庭的感觉或者起伏动荡的体验,此时,幽默产生了。语言预设与后面出现的语言实际意义开始是有最大关联性的,而当说话双方通过交际,使得双方对预设的语境和实际意义之间产生了最佳关联性,因此幽默就是来自于语境提供的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之间的意义反差。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见证语境在英语幽默会话中所起的作用。

1.语境不同,导致会话中词汇含义不同。以两位陌生人在不同的微观认知语境下通电话为例。电话这种交际方式已经决定了说话双方在相互理解时,基本表现在语音、词汇、句法等其他语言本身的层面,即微观语境研究上。

“Who's calling?” was the answer to the telephone.

“Watt.”

“What is your name,please?”

“Watt's my name.”

“That's what I asked you. What's your name?”

“A long pause,and then,from Watt,”Is this James Brown?”

“No,this is Knott.”

“Please tell me your name.”

“Will Knott.”

Where upon they both hung up.

可以看到“Watt”与“What”及“Knott”与“Not”是同音异义词,就是因为这种语言本身的因素而导致的理解错误,虽然通话中二人都是以英语为母语,并且也竭尽全力运用联想、语用推理去捕捉对方的真正含义,但是由于语言本身的特点使得受话者因为没有更具体的语境而无法理解真正的会话含义,这是语言本身在这个具体的语境――电话中起到了阻碍作用,于是造成了会话的中断,幽默场面就产生了。也就是他们虽然有着共同的宏观语境,但是微观语境不同,所以无法进行交流。

2.语境不同,导致会话话题转移。人们有时候利用更换语境来达到幽默的效果,从而使得交际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试看:

Customer:Waiter!There’s a fly in my soup.

Waiter:Don’t worry,there’s no extra charge.

上面一则幽默,是顾客和服务员之间发生的故事,背景是在餐馆里面,二人有共有知识:就餐,卫生,健康。可是当顾客陈述“汤里有苍蝇”这个事实,也就是说是描述客观存在时,他们有共有的背景,但是客人并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在责备饭店的食物太不卫生,要求换汤;而服务员却故意把这个语境挪换了,故意曲解了,让别人认为只是多了一只苍蝇在汤里,并且苍蝇是做汤的佐料,应该多收费的。如此回答有幽默的效果产生,不仅仅让顾客不会很生气,可能会对此事不了了之。

3.语境不同,导致话语意义“暗含”。有位英国人坐在一公众场所打盹,一会儿过来一人问他几点了,他说2点。一会又有人来问他时间,他有点不耐烦了,因为这让他不能好好地休息,于是他在旁边放了个牌子,上面写着:“我不知道几点”,可是一会儿又有人把他叫醒后说:“现在5点了。”发生这样的事情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就是因为最后来的这位和主人公之间没有共同的语境,他不知道主人公牌子上的字暗含着什么样的意义。也就是说,没有语境,二人心理活动不同,就无法进行相同的语用推理。

4.语境不同,导致会话内容前后自相矛盾。

A young woman was describing her date to afriend,“After dinner,he wanted to come back to my apartmen,but I refused,I told him I would not do anything like that.”

“Then what happend?” asked her friend.

“In the end,we went back to his apartment.”

会话中的女子先说自己拒绝男友去她的公寓,不愿意做出格的事情,会话第一部分需要一预设的语境,但最后俩人一起却回到了男友的公寓,与女子先前会话内容大相径庭,预设的最初语境得以改变,会话前后自相矛盾,幽默效果产生。

5.语境不同,导致语用推理无法进行。

“Cognec?”“Whisky?”“Cigarettes?”the customs inspector asked a tourist just off the plane.

“That’s very nice of you”said the tourist,“Just make mine black coffee”

这是因为旅游的人对外国海关检查的程序不太熟悉造成的结果。他们与海关官员没有共同的社会知识背景,所以误解为海关海关官员在给他们提供服务,提示他们是在检查乘客有没有携带违禁品,而旅游者却不能做出真正合乎逻辑的语用推理,回答语在本质上与说话人希望得到的答案大相径庭,出现了相互碰撞的有趣一幕。

6.语境不同,导致指示词所指不明。指示词反映了部分话语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它只是在某种特别的语境下才有确切的含义,所以指示词必须语运用得当,指代明确,才能让受话人把指代的信息无误地传达给交际的另一方;否则,指代不明确,各种表达所需的信息也就不清楚,话语就有可能引起杂乱或误会,而这种误会又常常引发幽默。例如:

As a freshman at a university,I failed to catch the details of a particular assignment in interpersonal class. So I asked the student next to me,“When is it due?”

“July” she answered,patting her pregnant belly.

这个学生生问“When is it due ?”其中的it指的是老师所布置的作业,问的是什么时候交,可是他的同位把把it理解为她腹中的胎儿什么时候出生。

四、结语

我们欣赏英语幽默会话时,实际上是跨文化交际行为之一,这种行为是单向的,互动参与性以一方为主,即欣赏者于受话人的宏观语境不同。由于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缺乏,受话人会觉得话语费解,从而阻碍交际。在幽默会话的理解中,语言手段上的障碍增加了推理的难度,也就是微观语境在英文幽默中也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说话人以及听话者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语言知识,丰富自己的社会背景,也就是说在宏观语境和微观语境方面都要加大学习,才能更有效地理解幽默,才能更好地运用英语。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第2篇:宏观环境的含义范文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这次财政政策调整柔性的色彩比较明显。他解释税,稳健的财政,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也就是总量上既不扩张也不收缩,松紧适度。其基本政策含义在于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变化之后,现阶段还不宜简单采取全面紧缩的调控方法,既不能不转弯,又不能急转弯,而是在稳健把握之下着力协调,在调减扩张力度中区别对待,即有保有控。按科学发展观实施公共财政职能,既有不少越位的需要退出,又有许多缺位和不到位的需要填补和加强。总之,“稳健”强调的是总量控制、松紧适度下的结构优化调整,即对有些项目降低支持、放缓支持或者不支持,而对有些项目继续支持。以这种区别对待的方式,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的流向与流量,达到总量中性和结构优化的效果,应当是当前最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增长、可以有效配合制度创新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选择。

贾康说,稳健的主基调已经非常明晰,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长期建设国债将在保持一定规模的前提下,酌情调减其绝对数量。同时,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对原来已经形成的长期建设项目将继续投入资金来完成续建和收尾,严格控制新开工建设项目,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超前建设,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通过创新做大经济与财源蛋糕,不断改进、完善税制与税收征管,使得税收政策的调整和长期建设国债的相关政策调整相互呼应、协同配合。三是在调减总量扩张力度的同时,要把握好区别对待,即有保有控。(摘自2004年12月3日《上海证券报》)

“稳健”不是“消极”

“虽然中央的财政政策由积极变为稳健,但这并不能单纯理解为消极财政政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财政金融研究室主任倪红日解释说:“国家正在用财政这个杠杆,优化结构性调整。”(摘自2004年12月7日《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说:我理解,稳健的财政政策体现了对宏观经济有保有压、防止经济增长大起大落的原则。它既不同于过去的积极财政政策那样扩张,也不同于紧缩性财政政策那样收缩,而是从过去积极财政政策的轨道上逐步退下来,也就是说逐步减少它的扩张力度。经济保持一种稳定发展的格局,既不过快也不过慢,既不过高也不过低。(据2004年12月6日CCTV经济信息联播)

“稳健”的深层含义

国资委研究院宏观经济部部长赵晓认为,稳健的财政政策有三层含义:一是总量的控制。2005年的国债发行已经基本确定为8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新的国债投资项目会减少。二是结构的调整。政府应当从一些大型的工程建设中退出来,让民间资本进入,政府转而投向电网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等投资领域。第三层含义是,一些增税的政策会出来,比如增加燃油税等项目。他特别强调,一些在积极财政政策时期酝酿的税收政策,比如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等,应当重新考量,选择更为合适的时机。(摘自2004年12月8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博士研究生程实撰文说,稳健的财政政策蕴含着三重内涵,即适度、避险和公平。

稳健的第一重内涵是适度。一方面是指财政政策力度不大也不小,政府财政支出在保证对经济增长有效刺激的前提下适当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在保证微观主体消费、投资需求不受较大影响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将财政赤字缩减到合理边界。另一方面,稳健财政政策的适度性来源于“渐进式”改革的轻微震荡性。稳健意味着财政政策的转型是不温不火的,运用的是“目标明确,小步微调”的高超宏观调控手法,将政策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化为最小,避免了经济“一刹就死”的尴尬。因此,稳健财政政策并不意味着对财政政策刺激作用的瞬时放弃,而是在长期中逐步降低经济增长对赤字财政的依赖程度,将中国经济增长引领到更加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

稳健的第二重内涵是避险。即规避经济过热和赤字激增双方面的风险。应该说,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出台也是规避通缩风险的政策选择。但时移事异,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重新带来了经济过热的通货膨胀风险,稳健财政政策通过对政府支出的抑制避免了通胀风险的集中。此外,七年间发行的9100亿元国债直接带来了高额财政赤字,财政赤字长期居高不下将使国民储蓄下降,长期利率上升,进而导致国内资本存量较少,经济缺乏长久增长的动力。也就是说,长期的赤字财政不可避免地会变成一种厄运,而稳健财政政策的适时推出则可以避免中国经济陷入赤字漩涡的风险,保障中国经济增长的安全性。

稳健的第三重内涵是公平。也就是促进财富在代际之间的合理分配。政府的赤字财政政策可能刺激一代人的消费,但如果这种积极财政政策长期化,将使得为这一代人过多消费而埋单的将是下一代人,也就是造成财富在代际间的不公平转移。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政府在上一代人身上多花的钱总是要靠税收来弥补,而承担这一税收义务的很可能是下一代人,这种财富跨代再分配造成福利天平的不公平倾斜。稳健财政政策及时终止了赤字财政政策长期化的趋势,重新将国债负担交回受益的一代人,从而促进长期中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摘自2004年12月8日《证券时报》)

稳健财策非临时性选择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研究员认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将会为2005年及今后几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一个很好的宏观环境。他说,1998年以来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毕竟是一个短期政策,不能长期实施,在适当的时候就要作出调整。

谈到稳健的财政政策,陈东琪说,“稳健”就是稳重、稳定,健康、科学、健而有力,它具有“中性”的特征,相对处于比较平稳的轨道上。陈东琪回顾说,过去的财政政策,要么是“扩张”,要么是“紧缩”,而这一次就有了一个中间性、过渡性的选择――“稳健”。他认为,相对于扩张性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实施的时间可能长一些,因为它不是一个暂时的、临时性的选择。它要保持经济持续、较快的增长,还要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把总量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第3篇:宏观环境的含义范文

摘要:随着国内外旅游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宏观管理。本文首先分析了旅游经济系统的内在联系和动态运行过程,分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内容和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为加强我国宏观旅游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管理

随着我国国际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管理。在实践中,旅游管理不仅涉及微观旅游活动主体,包括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决策,而且涉及到宏观旅游经济管理主体,即国家旅游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与调控,而连接微观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就是旅游市场。因此,旅游管理既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微观旅游管理,对旅游市场活动的市场管理,也包括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宏观旅游管理,需要从理论上了解和掌握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才能有效地加强和指导宏观旅游管理的实践。

一、宏观旅游经济的含义

现代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旅游市场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经济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角度分析,旅游经济系统,既体现了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组成要素的集合,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见图1),还从动态角度反映了整个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性。

(一)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活动,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活动,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和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第一个层面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通常包括旅游者从购买旅游产品并离开居住地开始,经过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而到达旅游目的地,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而满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选择、决定和购买旅游产品过程,只有当旅游者购买了旅游产品后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者;二是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旅行消费过程;三是在旅游目的地所有旅游活动的消费过程,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主要指旅游企业为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直接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过程。由于旅游活动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必然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许多企业。按照现代旅游经济系统模型分析,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可大致分为旅行商、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三部分。旅行商的经营服务活动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两部分,前者的主要职能是销售旅游产品,招徕和组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后者的主要职能是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做好旅游者的接待组织活动等。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则按照旅行商安排的旅游线路,做好旅游者空间运送及旅游活动的所有接待服务活动。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旅游规划设计和旅游行政管理。第三个层面是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组织和其它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旅游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和中介咨询等活动,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实现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目的和旅游组织的管理目标。

(二)宏观旅游经济内容和特点

在旅游经济系统中,宏观旅游经济体现了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综合体,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1.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纵横交错形成的综合体。从横向看,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同时并存的经济活动过程;从纵向看,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像一般社会再生产一样,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依次进行,并不断循环往复的经济运行过程。因此,这种纵横交错的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运行和化,就形成了旅游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2.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综合体。旅游产业是由多种旅游服务要素构成的经济产业,其既包括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游运输业、旅游景观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也包括部分或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邮电通讯、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文化科学、教育培训、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及工农业等众多行业。其从纵向上表现为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上下指导和执行的经济层次关系,从横向上表现为各产业和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经济序列关系,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序列立体交叉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3.宏观旅游经济,是各区域旅游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任何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活动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因此一定的区域旅游布局构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空间表现形式。从纵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的上下联系的区域旅游的层次布局结构,如不同级别的风景区、度假区、森林公园和景区景点等;从横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跨省区、跨地市区、跨县区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的旅游景区等,从而构成多个旅游区域相结合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二、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是指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运用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职能,统筹协调旅游发展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实现宏观旅游经济的良性运行与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旅游管理,首先必须明确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所谓宏观旅游管理目标,是指国家促进旅游发展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目标。由于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社会活动,其涉及面广、环节多、层次多,因此宏观旅游管理目标也必然是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的。从总体上分析,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发展目标四个方面。

1.政治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政治目标,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旅游的“民间外交”功能,通过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包括出入境旅游),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家竞争力等。

2.经济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经济目标,是通过有效配置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提供质量高、数量多、类型全的旅游产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协调发展。同时,在有效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为旅游经营者带来更多的收益,促进旅游目的地群众收入增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国家增加更多的税收和外汇收入,推动旅游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3.社会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社会目标,是通过旅游活动和加强宏观旅游管理,在满足国内外旅游者跨文化交流、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友谊和理解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和旅游行业职工素质提高,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就业,改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与促进旅游目的地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兴旺与发展等。

4.发展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加强旅游宏观管理,不断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实现旅游目的地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宏观旅游管理的阶段性目标看,一般可以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中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行业结构和旅游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与发展;远期目标是实现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还必须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旅游管理组织,客体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运行和发展,简言之,宏观旅游管理就是国家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管理。正确理解宏观旅游管理的涵义,还必须注意宏观旅游管理与微观旅游管理、旅游市场管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正确把握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主要是管理的对象不同。微观旅游管理的对象,通常是指对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是以个体旅游活动为客体的管理;而宏观旅游管理则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是以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为客体的管理。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是互为前提的。微观旅游活动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细胞,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必须以微观旅游活动为基础,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建立在微观旅游管理基础之上的;同时,由于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直接影响着个体旅游活动的进行,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微观旅游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并对微观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协调作用。旅游市场是连接个体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决定了宏观旅游管理和市场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旅游市场管理,不仅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对旅游市场的规制、监督和调控等,也包括在宏观旅游管理指导下,对旅游市场机制和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旅游市场管理是宏观旅游管理的对象。但是,在具体的旅游市场管理中,往往又包含了某些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和内容,如对微观旅游活动主体的监管,对旅游市场供求的调控等,因此旅游市场管理与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密切联系的。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通常是通过各种管理职能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进行管理。从旅游管理的实践看,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方面。

1.旅游决策职能

是指政府对旅游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职能,其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完善过程中,因此政府决策职能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形成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各级政府在旅游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促进旅游发展的各种措施方面,还发挥着重要的决策职能和主导作用。

2.旅游规划职能

是根据旅游决策职能确定的

旅游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对旅游资源配置和生产力要素进行统筹安排的职能。如政府通过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统筹安排和配置旅游资源要素;通过确定实现旅游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通过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方法和手段,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地运行等。

3.旅游组织职能

是为了有效实现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要求,建立旅游组织体系、配备相应人员、明确职责权力、调配旅游要素的职能。其包括建立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促进旅游中介组织和旅游企业发展;形成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明确政府旅游部门、行业中介组织、旅游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开发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等。

4.旅游调控职能

是对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内外关系、发展变化进行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顺利实现。如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控生产要素价格,实施各种税收政策,实行转移支付制度,采用合理的经济杠杆等,调节旅游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缩小地区差别和贫富差距,实现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地发展。

5.旅游监督职能

是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提供完善的法规和制度,规范旅游市场主体行为,保护各类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良好的旅游环境,限范不正当的旅游竞争行为,创造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旅游竞争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5.旅游服务职能

是政府通过提供各种旅游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提供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供水供电等公共产品和安全救援、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外部条件。

四、宏观旅游管理的过程

宏观旅游管理过程,是作为管理主体的国家旅游管理机构,运用宏观旅游管理职能作用于管理客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转过程,是通过旅游的宏观决策系统、宏观执行系统、宏观调控系统和宏观信息系统,在时间上有序、在空间上并存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下,共同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发挥作用的过程(图2)。

1.旅游宏观决策系统

是国家宏观层面的决策系统,其决策内容包括确定旅游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制定旅游法律法规、旅游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调控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实现区域旅游布局合理化,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统筹协调旅游发展等。由于旅游宏观决策是一种高层次的决策,因此对旅游行业、旅游区域、旅游企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为了保证旅游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必须根据有关的政策规定和各种信息,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以指导宏观旅游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发展。

2.旅游宏观执行系统

是实现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系统,即完成旅游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再生产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宏观执行系统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计划机制,是通过国家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指导性计划,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机制,则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活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有效地运行和发展。段综合形成的调控系统和监督机制,是正确执行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旅游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监督和调节旅游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调控机制,并及时发现宏观旅游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反馈旅游宏观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及时进行调控,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有效进行。

4.旅游宏观信息系统

是有关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旅游信息和信息工作系统,是旅游政策子系统、旅游统计子系统、旅游会计子系统、旅游市场情报子系统及相关信息子系统的综合体。旅游宏观信息既来自于旅游宏观调控系统的有关情况,又来自于宏观旅游经济系统运行的结果,不仅是旅游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旅游宏观信息工作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

五、宏观旅游管理的特征

宏观旅游管理,既是对旅游全行业的管理,也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具有不同于微观旅游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宏观旅游管理的权威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行政权威性。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促进和保障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国家发展旅游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又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旅游市场机制,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有序地进行,促进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如果宏观旅游管理没有权威性,则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将是盲目、混乱和低效率的,也就无法实现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2.宏观旅游管理的政策性

宏观旅游管理是政府有效管理旅游活动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行为,因此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体现政府鲜明的政策倾向,即体现国家发展旅游的意志和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旅游发展的总方针和总决策,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活动广泛性和旅游经济的综合性,要求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关系,而统筹这些关系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即必须依法行政,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合理的协调和正确的处理,才能使旅游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宏观旅游管理的全局性

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为保障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然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不仅协调范围广泛,而且协调难度也比较大,使宏观旅游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管理,而是一种全局性、综合性较强的宏观管理活动。因此,在宏观旅游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方面必须遵循旅游活动规律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特点,从全局上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素,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全局来协调处理好各局部的关系,使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尽量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不断提高宏观旅游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4.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特点,强调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服务于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既要通过加强宏观旅游管理,为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旅游企经营的需要;又要通过科学地引导旅游者的消费活动,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促进旅游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创造一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条件,保障旅游活动有效地开展,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正常地运转,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第4篇:宏观环境的含义范文

就业压力绝不是短期内就能消除的。短期增加就业的措施是有一定效果,但更重要的是,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和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统筹才能缓解城乡就业压力,而扶植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支持服务业的扩大,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才能使更多的求职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长期就业对策的另一设想是: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以及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可以吸收更多的人就业。合作农场和林场、家庭农场和林场,都有可能成为农民创业的园地。

长期就业问题的解决要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两方面着手。短期增加就业的措施和长期解决就业问题的体制改革、结构调整措施的并用,是真正有效的就业政策。短期措施和长期措施的结合,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积极就业政策。(据厉以宁 文)

宏观调控并不是政府干预经济运行

如果把宏观调控说成是政府干预经济运行,这是误读。这也正是讨论同一个问题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中国,人们常常把宏观经济管理,也就是宏观调控,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微观干预混为一谈。对于经济运行而言,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控制总量是必要的。但有时在讨论宏观经济形势的时候,把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微观干预也说成是宏观调控,结果往往是假宏观调控之名行微观干预之实,实际上等于复辟命令经济。这不但会造成资源的误配置和损害经济活动,还会带来强化寻租环境、使腐败活动泛滥等恶果。(据吴敬琏 文)

中国大学自由发展的空间正日趋缩小

中国大学不是“办在中国”,而是“长在中国”。各国大学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形成的,不是想改就能改的。而就目前中国大学的现状而言,我们首先要明白自己所处的历史舞台,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而不是忙着制定进入“世界一流”的时间表。

所谓争创“世界一流”,这么一种内在兼外在的压力,正使得中国大学普遍变得躁动不安、焦虑异常。今天中国,不仅仅是“开放”与“保守”之争,在“接轨”与“闭关”之外,应该还有第三、第四条路可供选择。全球化时代的大学,并非“自古华山一条路”,而很可能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外有排行压力,内有部门管理,中国大学自由发展的空间正日趋缩小。对此,我们必须保持必要的警惕。如果连标榜“独立”与“创新”的大学,都缺乏深刻的自我反省能力,那就太可怕了。(据陈平原 文)

不妨考虑“就业券”

挑战来了:市场自发调节的机能,遇到法定工价就起不了作用。工价不调,就业量何以增加?数以千万计的下岗农民工,又从哪里得到再就业的机会?在经济萧条、情况危急的情势下,就不管法定工价那一套了,这也许就是时下不少地方明令“不要再给企业增加劳动成本”的意思。但“有法不依”也不是没有代价的。立了很多法,不执行,比“无法无天”究竟进步在哪里?

出个难题吧:能不能在法规的框架里,也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工价与就业量的机能?可以的。办法就是由企业与工人自由议定工价与福利,如果议得的工价与福利高于法定水平,执行:若低于法定工价水平,由政府出资补到法定水平。政府的这部分出资,就叫“就业券”好了,含义是谁劳动补贴谁,这样也比五花八门的“消费券”要合理些――不工作也派消费补贴,那“意愿失业”的人数真有可能冲天。(据周其仁 文)

中国梦的出现正是国人观念变革的产物

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中国梦”有两个含义:一是国家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先进,这是现阶段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二是改革和国家高速发展给个人提供了机会,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份梦想。

新的理想是由时代变革所奠基和催生的。从盲目服从到独立思考;从满足于模仿到敢于创造:从不敢承认个性、压抑个性到发挥个性优势;从依靠家庭、门第、关系到依靠个人努力;从消极被动的等待照顾到主动争取自身权利;从不求有功但求无错到追求成就感;从安于现状到敢于把握机遇、向命运挑战。中国梦的出现正是国人观念变革的产物。它像个文化符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人思想观念的嬗变历程。(据姚桓 文)

双周聚焦

周小川“超储备货币论”引发热议

2009年3月24日到27日。央行行长周小川连续发表《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关于改变宏观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3篇文章。对国际货币体系、金融市场秩序等提出一系列看法和建议。通常在人民币汇率攻防上处于守势的中国,从未像这样采取强大的攻势。

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

主要观点:创造一种与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

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

主要观点:全球储蓄率不平衡客观存在,储蓄率高低差异的原因多样,似不能简单地将储蓄率高低说成只与汇率有关。首先,解决储蓄失衡问题,需要综合药方。其次,各国和国际组织应加大合作力度,加强对国际投机资本的监管。再次,合理引导储蓄盈余更多地流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最后,应继续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关于改变宏观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

主要观点:发挥好各国负责整体金融稳定的部门的专业作用,建立资本约束的逆周期机制。对于中国经济,总体来看,宏观调控政策已初见成效,一些先行指标有回暖迹象,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局面基本得到遏制。事实表明,综合比较世界上主要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我国政府在出台重大举措时决策及时、果断、有力,体现了独特优越性。

各方反应

IMF:中国的建议是合理的

IMF日前表示,建议成立单一全球货币的呼声愈来愈大,凸显全球对金融体系稳定的疑虑。IMF总裁卡恩25日在巴黎表示,中国方面提出探讨创造一种可以替代美元的新型国际储备货币的建议是合理的。

《金融时报》:周小川观点值得一听

英国《金融时报》25日社论指出,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建议用一种超级储备货币来抗衡美元的地位,他的观点值得一听。社论强调,中国想要在重塑世界金融秩序方面发挥积极影响力。这种外向型思维应该受到欢迎。

美俄观点

第5篇:宏观环境的含义范文

企业特征与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84年Jalilvand & Harris发表题为《调整资本结构和目标股利的公司行为》。文中在假定不完善市场中,采用公司规模、利率环境和股票价格等作为变量,测试了长、短期债务和股票发行对于美国公司的影响。用以观察公司特征对于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文章呈现两个特点:首先,强调公司在不同的融资决策下的速度特征(长短期负债、流动性、股票和股利)。其次,公司使用部分调整,长期融资目标被设定为外生性。

和Jalilvand et al 不同,Banerjee,Heshmati & Wihlborg(2000)第一次把资本结构和调整速度内生性,并通过选用美、英企业样本研究发现:公司在任意时点上观察到的杠杆比率并不是最优的,并且通向最优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也不相同。在规模较大的公司里其调整速度较快,高成长性的公司向目标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较慢,以及利率、货币供应量和经济状况等都会影响调整速度的结论。

在此之后,Heshmati(2002)对2261家微小型瑞典公司从1994到1997年间的样本研究,其规模和成长性与调整速度的关系与Banerjee et al(2000)的结论相同。对此其认为:由于公司规模大、透明度高、抗风险力强,从外界获得资金更容易,而小公司受到来自于供应和需求两方面的融资限制,即使存在调整成本的情况下,大公司也比小公司拥有更多机会调整资本结构。此外,在公司成长性方面,平时内部操作就包括这一部分小型调整行为,只有当需要大的调整时才发行股票,因此大公司的调整速度比小公司慢。文中提出了公司资产独特性这一概念,即如果公司产品专业化过强或具有某些特殊技能,那么一旦出现破产可能,公司资产很难变现,预期债权人得到的补偿就会更少,因此这类公司的资本结构更加不易改变。

Drobetz,Pensa & Wanzenried(2006)采用1983至2002年,来自于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706家欧洲公司样本分析公司特征在调整速度上的影响后得出:成长快的公司调整更容易的结论。其理由是,这些公司通过相对成本优势或增加调整资金,来增加其调整速度。这与Banerjee et al(2000)和Heshmati(2002)的结论正好相反。此外,其还发现相对于账面价值,杠杆市场价值的巨大波动将导致更快的调整。

国内,肖作平(2004)、童勇(2004)等用静态系数对调整成本进行估计,但结果不太现实且偏差大,不能揭示动态调整的本质。近年来,研究转向对调整因素的实证分析上,如屈耀辉(2006)和陈必安(2009)等也分别从规模、成长性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其结论上存在差异。

二、制度导向与调整速度的关系研究

进入20世纪初,人们认识到国家政策制度能够改善金融市场的有效性,特别是LLSV(2000)法律制度在金融领域的运用给企业的资本结构调整研究注入了新的元素。其后关于调整速度中制度性因素的影响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市场主导型制度下的企业具有更高的透明度和更强的投资者保护,其调整速度比银行主导型更快;从普通法和民法的角度分析:对投资者有较强保护的普通法国家里,调整的速度快于民法国家。由于制度因素与宏观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探寻制度对企业速度调整过程上通常将公司特征、经济环境、资本市场及税收制度等综合考虑。

最初的研究呈现出在单一经济体系下考察制度变量与调整速度的关系,Wanzenried(2002)采用来自于1988到1998年间,167家欧洲和英国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作为样本数据。并分别以金融市场(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大小以及金融中介规模);法律体系(法律的有效性及债权和股权);经济环境的发展稳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作为制度特征的变量。得出结论是:证券市场的大小和流动性在短期速度调整上产生积极的影响;在长期则呈现消极作用。金融中介所起的作用越大,公司调整它们的资本结构越慢。并且好的经济环境导致公司加快资本结构的调整。总的来说,英国公司调整融资结构比在具有更高的调整成本的欧洲公司速度更快。此外,股票市场的大小和流动性及经济环境的稳定是调整行为的决定因素。

其后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针对两大金融体系进行对比,找出在不同体系下企业调整速度的差异,L??f(2003)比较1991到1998年间,市场主导型的美国和英国,及银行主导型的瑞典两大金融体系后分析得出:虽然公司并不会频繁调整目标杠杆,以股权融资为主的美国和英国公司调整到目标资本结构的速度比以债权为主的瑞典公司快。Antoniou et al. (2008)同样做了类似的研究,所不同的是在对银行主导型国家选取的是德国、法国和日本。 根据4854家公司从1987到2000年间的研究发现,法国向目标杠杆调整速度最快,紧接着是美国、英国和德国,日本调整最慢。同样是在银行导向的金融体系下,德国和日本公司偏离目标的成本比调整成本更低,他们和债权人保持紧密的联系,并缓慢朝目标杠杆靠近而不会产生巨大的成本。因此调整速度低于法国。

近年来,研究逐渐由美、英和欧洲国家扩展到全球范围,Flannery & ?ztekin (2009) 对全球37个国家从1991到2006年间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研究后给LLSV(2000)的结论提出了新的佐证。他们进一步扩宽了制度性含义的考查范围后指出:具有较高融资成本和现金流监管成本时,其调整速度偏低。相反,能够创造更高调整收益的制度环境,调整速度加快,如税收壁垒或有效的监控财务困境等,在制度的变量选取上与Wanzenried(2002)及其相似。

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了有意义的尝试,从李国重(2006)第一次将制度性因素纳入到动态目标调整模型中来,说明制度性力量对中国决策的关键导向作用。其后黄辉(2009)也对此做了大量工作,但总体来说,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

三、宏观环境与调整速度的关系研究

正是制度与宏观环境无法割舍的关联性,在对制度和调整速度研究的同时,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调整速度影响的研究工作也同时展开。并将其分为繁荣和衰退两种情况,其结论较为一致:即在宏观经济繁荣时期,公司的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更快。当考虑到融资约束时,不受约束的公司比受到融资约束的公司调整速度更快。

早期主要是单独考虑宏观因素,如Miguel & Pindado(2001)、Wanzenried (2002)和Nivorozhkin(2004)分别对西班牙、瑞士、捷克和保加利亚的调整速度给予了宏观经济上的解释。

接下来大多数文献都是基于企业特征基础上,加入制度和宏观因素在内的混合型调整速度的方法。后来的研究中也多是沿着这一思路展开。Drobetz & Wanzenried (2006)以1991到2001年间的90家瑞士公司为样本,包含成长性和偏离目标资本结构的企业特征因素,和以期限差价、短期利率、违约差价和泰德差价作为经济周期的宏观因素变量,发现经济环境越好,调整速度越快。同年Hackbarth et al(2006)分析了宏观经济环境对信贷风险和动态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其结论与Drobetz & Wanzeried的相同。其理由是:当外部经济环境良好时,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外部资金,因此企业的借债能力更强,通常这一指标要高出平时的40%左右。在短期债务发行上,形成严格正的信贷息差以解决传统此类模型的缺点。

对宏观因素变量上的摸索是近些年来的发展新方向,如Cook & Tian tang(2010)使用1976到2005年跨期长达30年的美国公司样本,估计宏观环境对速度的影响。他们采用五大指标作为宏观环境的变量:期限差价、违约差价、GDP增长率、市场股利收益率和价格产出比,虽然前三个指标已经能够清楚的预测调整速度,但在啄序理论下,由于选择债券筹资优于股票筹资,低杠杆公司比高杠杆公司调整速度更快,因此加入了市场股利和价格产出两项。文章的研究结论不仅从动态权衡理论出发,而且对啄序和市场时机的结论也给予了支持。然而,调整成本并没有随时间和公司而变化,其中的某些假设过于严格而缺乏实用性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探寻。

把目光转向国内,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如赵东青(2008)以房地产为例,考察宏观调控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白竹青(2010)利用部分调整模型对宏观环境的繁荣与衰退进行研究对比;何靖(2010)在广义矩法估计下,把融资条件考虑进来,进一步扩宽了研究视角。

四、地域经济特征与调整速度的关系研究

世界经济的新航标使学者们的目光从美欧等发达国家逐渐转向亚太发展中国家,这类国家由于处在经济转型期,制度和宏观因素对国家的影响尤为重要,Clark,Francis & Iftekhar(2009) 采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混合数据,选用来至40个国家的26395家公司研究发现,(1) 金融市场的发展对调整速度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旦金融机构需要排除大量的障碍才能得以发展,其调整速度就会逐渐减弱,这与Demirguc,Kunt & Maksimovic(1996)的结论相一致: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中单个部门的发展将增加整个资本的供应;而发达国家仅是改变整个资本的供应结构,这种互补和替代效应的差别解释了为什么在发展中国家法律、制度变量对资本结构调整更加明显。(2)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税率和对融资弹性的需求都对调整速度产生作用,因此,目标资本结构的收益影响着调整速度。总的来说,在发展中国家,强制债权和股权都与更快的调整速度相关联,对于发达国家则不具有解释能力;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高税率与调整速度在发展中国家里成正相关,但在发达国家呈现负相关关系。

此外,Getzmann,Lang & Spremann(2010)采用1301家亚洲公司,从1995到2009年间,亚洲公司估计的向目标资本结构调整的速度范围在27%到39%之间,这一数据与Flannery & Rangan(2006)美国资本结构调整的速度相一致,但高于Flannery & Hankins(2007)和 Lemmon,Roberts & Zender(2008)17%和25% 的调整速度。他们推测由于面对更快的调整,大型的亚洲公司与美国公司相比并不会遭受更高的交易成本。

五、结论

现有关于调整速度的研究多是基于动态方式分析资本结构问题时附带提出的,因此分析上缺少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就现有关于调整速度的研究仍存在如下问题:(1)公司特征的各变量与调整速度的关系仍不明朗。对速度的研究过程中,偏离目标资本结构的距离、公司规模、成长性、盈利能力、融资能力和资产专用性是研究公司特征与速度最主要的几个变量,但国内外关于各变量对调整速度的影响并没有取得较为统一的结论。其原因在于:首先,公司特征的变量选取上没有统一标准。除上述一些变量外,还有将公司声誉、股权结构、实际贷款利率和GDP增长率等纳入到考虑范围内。其次使用的计量方法存在着内生和外生性的区别。此外实证研究中,样本和数据选择上的差异也会导制结果不同。(2)制度性。虽然少数学者开始尝试着对亚、非等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性与调整速度的关系研究,但绝大多数学者都是选取以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公司样本,忽视处于经济转型期,国家调控机制最强的亚、非等国,使其研究领域过于单一,结论适用范围过窄。此外,除了对法律制度纳入研究范围,其它如,税收制度、破产制度等因素也应考虑进来,使制度因素的内容更加全面。(3)宏观因素。20世纪后,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研究的目光逐渐转向宏观环境因素上,并进一步考虑到融资约束条件。公司资本结构调整速度上的亲周期性得到证明,国内相关实证研究充分证明,这一结论在中国经济环境下也同样适合。(4)地域性。近年随着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及刚刚过去的次级贷危机都在提醒人们将目光投向更具发展潜力的新型国家,这也是将来的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白竹青:《宏观经济环境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研究》,《企业导报》2010年第4期。

[2]何靖:《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吗?》,《南方经济》2010年第12期。

第6篇:宏观环境的含义范文

在我国学术界,尚没有关于环境会计的权威定义。有的专家认为,环境会计是一个把生态效应、资源资产、企业环境补偿及其相关财务处理等结合在一起的综合体系,是确认、计量、记录环境资产与负债以及环境污染、防治、开发和利用的成本与费用,分析环境绩效与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有的专家认为,环境会计即是用会计手段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的一个会计分支。

各专家学者所探讨的环境会计,多是针对国外的情况进行介绍和评论。但是,国外对环境会计的看法也不够统一,国外将利用货币工具对环境问题进行管理的范畴都统称为环境会计,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环境会计主要着眼于国民经济中与自然资源和环境有关的内容,是运用物理和货币单位对国家自然资源(包括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的消耗进行的计量,因此,也常被称为“自然资源会计”。微观的环境会计主要反映环境问题对组织财务业绩的影响以及组织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一般分为环境差别会计和生态会计两大类。其中,环境差别会计事实上是传统会计中处理环境问题的部分,它以货币为单位计量环境问题对公司带来的财务影响;生态会计则是环境会计在传统会计领域之外的新发展,它以物理单位(例如千克、焦耳等)计量公司对环境造成的生态影响,并进一步划分为内部生态会计、外部生态会计和其他生态会计三个分支。

二、环境因素纳入现行会计模式中,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1.会计基本假设的含义将发生变化。①环境给经济带来的影响。当企业发生与环境相关的经济行为时,这种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肯定不限于企业内部本身,必然要涉及到企业外部的单位和个人。由于企业环境问题造成的外在不经济性必须构成会计核算的对象,导致企业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会计主体。②货币计量假设,以货币为价值尺度来计量会计主体的经济行为,并假定币值相对稳定。但是并非所有的环境信息都可以用货币来计量,如企业实际的环保支出,是可以用货币来计量的;但是如企业披露了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的信息,从而改变企业形象,投资者争先购买其股票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就不可以用货币来计量。还有的环境信息没有必要用货币计量,如反映环保执行情况的环保指标等。

2.会计核算体系与报表体系均发生变化。将环境信息纳入现行会计模式必将扩大会计要素的内涵及报表信息的内容。以大成本循环理论为基础的环境会计的成本核算项目将增加传统会计所没有的自然资本要素,负债项目也相应地增加,所有者权益也要发生变化。资产负债表中增加环保资产或自然资产及其计提折旧的科目。同样,企业采取治理环境措施发生的各项费用及改善环境资源所获得的收入等业务的核算扩展了收入和费用要素的内容。损益表中必然相应增加有关环保收入与费用的科目。由于环境因素计量的特殊性,一些难以计量的环境信息和没有必要计量的环境信息必然将在报表外予以披露,这将丰富现行会计表外信息披露内容。表外环境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有:与企业环境有关的环境问题类型,企业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方案,一些环境指标及其执行情况,环保措施对目前的资本支出和损益的影响。

3.将环境信息纳入会计核算,不仅给财务会计带来影响,同时,也会影响现行会计的另一分支管理会计。由于资源的有偿使用,使企业管理当局在编制成本预算或计划时,必须考虑自然资源成本;企业在选择评估投资项目时,必须对有关环境方面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

第7篇:宏观环境的含义范文

一、市场营销的概念及本质

市场营销是指在经营组织当中,通过对顾客关系的经营,获得一定的利润和利益,通过向消费者传递、沟通、创造价值,实现自身的利益。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市场营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消费者和服务、产品之间,需要利用市场营销对桥梁进行建立,在对消费者需求进行满足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1]。在我国市场营销领域当中,其可以看作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组织职能,组织相关利益者向消费者传播价值,从而实现管理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市场营销主体面向消费者群体,采用刺激、引动等方式对利益进行落实,通过对利益的接受,获得相应的报酬。市场营销本质和企业本质之间,具有相同的含义。

二、市场营销的组合

在市场营销管理中,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至关重要。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进行企业营销组合的设计和制定。企业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对服务、商品的需求,优化组合广告、价格、质量等可控因素。在市场营销组合当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当属促销、渠道、价格、产品等方面。基于此,形成了4Ps营销组合。在此基础上,将政治、公共关系、服务等要素融入其中,就产生了更为先进的7Ps营销组合。在营销组合当中,在不同行业当中,根据不同的形态,对重要因素加以确定,不过一般来说,企业市场营销中,往往对于产品要素更加重视。根据市场中的实际需求,对企业产品进行相应的定位,从而对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加以满足,使企业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所以,在市场营销组合的过程中,最为中育的导向并不是营销理念或产品,而应当是实际的市场需求。

三、市场营销的组合策略

在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当中,可从产品的角度进行,以产品为中心,对促销、渠道、价格等策略进行制定,从而形成企业完整的市场营销战略。由此可见,企业市场营销组合的质量和效率对于企业经营、企业发展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所以,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组合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最优化的配置。在制订了企业市场营销的目标之后,以市场中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组合各方面的要素,形成良好的市场营销组合。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应当对同行业中先进的理念、经验等进行吸收和借鉴,并且发挥的作用,在营销组合的制定中注重独树一帜、独具特色、与众不同,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针对可控的市场营销组合要素,企业应当对其进行更好的控制,从而宏观的掌控市场营销组合。另外,在产品类型竞争能力产生改变的基础上,也要及时改变其它的相关要素,从而不断的提升市场营销组合的实际应用价值与效果。

四、市场营销组合的影响因素

在市场营销组合当中,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因此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市场机遇、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定位,市场营销中的宏观环境因素、微观环境因素,以及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的不断深化,企业对于利益的获取难度越来越大。所以,企业应当对市场需求、同行业态势等进行细致的分析,通过准确的分析评价,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企业应对目标市场进行准确的定位,详细的分析市场区域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对于企业实施市场营销战略来说,宏观环境因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应当注重对宏观环境的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对市场营销组合进行灵活的调整[3]。另外,供应者资源量、竞争对手数量等微观环境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所以企业也应对此加以重视。企业的营销管理对于市场营销组合有着巨大的影响,营销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企业营销组合的实施效果,有着紧密的联系。应当基于企业长期战略目标,对市场营销组合进行设计制定,从而取得更为良好的市场营销效果。

第8篇:宏观环境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话语分析 英语 阅读理解 能力

一、引言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初中生的英语水平要具备一定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而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成为构成英语水平的重要内容。在初中生的英语各项考试当中,各类题型都与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相关。因此,提高初中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以往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以讲解语法、段落分析等,学生缺乏足够的阅读时间,很难培养一定的语感,难以获得语境效果。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需要改进,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技巧,还要重视引导学生段落语篇能力和话语分析能力。

二、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薄弱分析

阅读理解能力是对初中生英语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初中生往往缺乏这种英语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也就导致了学生的阅读理解的困难。

首先,初中生对英语词汇理解的偏失。由于初中生掌握的英语词汇比较匮乏,再加上对词汇各种含义的不正确选取,就造成了阅读理解的障碍。英语词汇含义的背后是英美文化,反映着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如果初中生对英美文化涉猎比较少,对词汇含义的理解就很费解。这些都影响了初中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其次,初中生对英语语法掌握不牢。由于学生没有掌握英语语法的特征,就很难理解语法的意义,也不能感受到语法衔接的重要作用,也就造成一些学生不能运用相关的语法规则来理解句子或段落的含义。

最后,不能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主旨。由于学生缺乏英语语篇的大量阅读和思考,不能将各个段落进行很好地提炼,忽视了段落的逻辑关系,就不能上升到从宏观层面来理解整篇文章,文章的核心意思就受到一些段落的干扰,难以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运用话语分析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路径

如果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了阅读文章,就表明学生与阅读文章的作者之间进行了成功交流,这就反映了学生的语篇能力和语境能力。以话语分析的视角,对阅读理解涉及的词汇、语法以及语篇(语境)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首先,在语境的背景下来理解英语词汇的含义。英语语言离不开社会环境,并且语言的含义与语境直接关联。因此,词汇就具有相应的文化含义与社会含义等。语言词汇是对社会文化的反映,包含了人们对社会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理解与认识。比如,提到Merry Christmas,就涉及到一系列相关的词汇,stocking, fireplace等等。这样在教学中要讲述圣诞节的文化含义,教师引导学生以圣诞节的文化背景来理解相关词语的含义,这样抽象的词汇含义有了文化背景,学生理解这样的词汇就不再困难,把握阅读理解的文章就比较准确。因此,在语境的背景下,来理解英语词汇的文化含义,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语篇的社会文化,从而揭示出文章所隐含的意义。

其次,在语境的背景下来理解英语语法的意义。要让学生掌握语法特征,从而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重视对阅读理解文章中“情态”“意态”所表达的方式与意义。例如,情态动词must ,can ,could, can’t, couldn’t,表述了不同的意见与心理状态。在文章中还要在语境的背景下来理解英语语法衔接。比如,要能够对逻辑联系词语敏感,but, nor, finally,or 等,这样就有助于学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意义关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景语境。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重视动词的时态变化,这样才能把握住叙事的线索,更好地理解文章作者所描述的内容与意图。

最后,在语境的背景下来理解英语语篇的含义。为了能够理解英语语篇的含义,就必须详细地理解各个话语的含义。通过贯穿文章中的词汇链来把握语篇的含义。例如,一些词汇具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是一种词汇链。找到词汇链后,看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汇,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重点内容,就能判断出语篇的中心意义。教师引导学生对词汇链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四、结论

通过对基于话语分析角度提高初中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进行探讨,得出话语分析角度与语境相结合,有助于教师开拓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新路径。让学生掌握话语分析的角度来重新进行阅读,来获得不同的阅读感受。这种阅读理解的方式,让学生与文章作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扩充了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学生在把握了英语语言特点后进行语意的逻辑推理与判断,就能提高阅读理解的有效性与正确性。在初中英语阅读理解的教学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摆脱了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只重视单个词汇或单个句子的理解,使学生从语篇语境上来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性思考,最终培养了学生语言输入――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宏观环境的含义范文

中国人民银行于4月27日提高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由原来的5.58%提高到5.85%,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保持不变。此前,2004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5.31%提高到5.58%。再回顾从1996年到2004年10月,中央银行连续8次下调商业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以及其他相应市场利率,幅度最大为1.5%,最小为0.25%,并具有调整幅度逐渐减小的趋势。2004年10月28日央行上调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为8年来市场基准利率第一次向相反方向的调整,2006年4月27日中央银行又以相同幅度上调市场基准利率,因此显示出国际上各国中央银行普遍采用的具有前瞻性和规则性的利率平滑操作模式正逐渐进入我国中央银行的视野中来,成为我国中央银行遵循货币政策操作规则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新范式。

一、利率平滑的操作机制

根据定义,可以把“interestratesmoothing”翻译成利率平滑。笔者以为,较之翻译成“微调”更为恰当,“微调”只能表达一次性的小幅调整,表达不出同一方向上连续调整的含义,而平滑不仅表达了每一次微幅调整利率的含义,还表达出利率调整的规则性、方向性和连续性。利率平滑的理论基础或其操作机制是基于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操作以保持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的稳定所形成的政策规则,即经过扩展的包含利率滞后项的泰勒规则,其模型表达式为:

it=ωit-1+(1-ω)(πt+int)+(πt-πT)+φ(yt-ypt)

其中,y-yp代表产出缺口,π代表每季度末的通货膨胀率,πT代表目标通货膨胀率,ω、和φ为政策反应结构参数。

根据这个货币政策操作的政策规则,当期市场基准利率决定于滞后一期的利率it-1,经济达到均衡时的真实利率int,通货膨胀率πt,通货膨胀目标πT和产出缺口yt-ypt。规则中的系数0<ω<1称为平滑系数,测度的是赋予滞后利率项的权重,表达了市场基准利率对其他重要宏观经济变量发生变化后所做出的部分调整的反应程度,即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会引发市场基准利率在同一方向上做出一系列的调整以使得重要宏观变量向潜在值或者目标值回归。系数和φ则表达基准利率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的整体反应程度。给定ω的值,系数和φ的值较小,则利率调整的幅度就可以较小,形成较小的利率波动方差。因此,政策规则中的系数ω与和φ就蕴含着利率平滑操作运行机制的两个重要方面的含义:市场基准利率的渐进调整和对于重要宏观经济变量有限制约束的整体反应。

对各国中央银行政策操作的实证研究表明,各国中央银行对于利率平滑具有明显的偏好,扩展的含有滞后利率项的泰勒政策规则能够更好地拟合各国的实际经济数据。

二、利率平滑操作的政策效应

从1960年代末期开始的金融创新和始自1970年代末期的金融自由化,使得各国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越加困难。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利率变动的“溢出效应”越来越明显。这些促使美联储和其他国家中央银行适应经济形势变化放弃货币总量政策,转而将调控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通过市场价格调整将宏观经济逐渐引向均衡状态。因应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利率调整可以采用不同的调整方式,既可以采用“一步到位”,也可以分步渐进调整,不同方式给经济运行会带来不同的影响。中央银行对经济中的各种冲击和变化做出反应,在实践中逐渐地舍弃“一步到位”的大幅调整方式,而转向以平滑方式调整基准利率,最主要的驱动力是经济运行具有不确定性,是中央银行对于经济运行不确定性以及政策调整对经济造成冲击的不确定性的一种谨慎性反应,以降低政策调整本身对经济造成的冲击,降低经济波动幅度,平滑经济波动,使经济运行状态平滑过渡,平稳运行。同时,利率平滑操作还是宏观经济总量资金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价格发现机制,能够稳定金融市场,降低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调整成本,减少政策调整的动态不一致,增加货币政策可预测性,增进中央银行信誉等。

(一)降低政策调整的不确定性

中央银行政策变动所依据的数据是经过汇总统计出来的,所依据的宏观经济模型则是估计出来的,有可能存在数据和模型结构参数的不确定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效果因为市场成熟度的影响也具有不确定性。中央银行并不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经济结构真实情况,也不能够及时掌握经济运行形势,这样货币政策就是在存在各种不确定的环境中执行的,中央银行利率调整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不确定,因此在经济运行不确定的情况下,冒进的“一步到位”利率调整方式只会增加产出和通货膨胀变化的不确定性,利率平滑就成为经济不确定环境下中央银行面对复杂而又不确定的经济状态进行货币政策操作,将宏观经济逐步引向均衡状态的一种最优操作方式。

中央银行渐进平滑地调整市场基准利率,能够使中央银行观察到利率微幅调整的作用和影响,掌握每次微幅渐进调整利率后的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变化的情况,获得更多的有关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新信息,在新的经济运行信息集内决定政策调整的时间和幅度,从而降低中央银行政策调整对经济运行影响的不确定性,降低政策调整本身对经济运行造成的冲击和波动。

假定中央银行对经济结构的估计以图1中的实斜线表示,而实际的经济结构斜率有可能如两虚线,政策调整对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在“一步到位”的调整方式下会随着利率调整幅度的增加而增加。

图1图2图2描绘的是一步调整和动态调整的区别。由于需求关系的斜率不确定,中央银行期望由当前利率水平iC到i1的一步调整会带来产出的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调整利率水平从初始点iC到i2的部分调整会降低产出的不确定性程度,特别是利率调整到i2以后,中央银行会观察或者了解到利率调整到i2对产出的作用和影响,能够掌握更多关于需求关系的信息,对需求曲线的估计就更准确,真实需求曲线反映的需求关系的不确定性会降低,然后利率水平由i2再调整到i1,由于需求关系的信息掌握得更多,利率调整的幅度也减小了,产出的不确定性也缩小了。

(二)宏观经济引向均衡的价格发现机制

利率平滑操作方式是中央银行在将宏观经济逐渐引向均衡状态的过程中搜寻宏观资金总量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价格——长期自然利率水平的价格发现机制,是一种均衡价格搜寻路径逐渐收敛的价格发现机制。中央银行调整市场基准利率,确定宏观资金总量供给和需求的基准价格,就会通过利率传导渠道改变整个宏观经济中的利率水平,影响市场中资金总量供给和资金总量需求的对比关系,使微观主体调整各自的生产投资和消费等行为,改变宏观经济运行路径,将宏观经济引向均衡状态。但是,利率调整方式会极大地影响经济趋向均衡的进程。基准利率的大幅频繁反复的调整会使经济在波动中难以确定经济运行趋向均衡的方向,也难以确定市场中资金总量的供给和需求的余缺程度,确定宏观经济均衡的总量资金价格水平,微观主体更加难以形成宏观政策调整方向的预期,来进行生产投资和消费等决策,不利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整体提高。利率平滑操作则能够使中央银行观察到每一次政策调整以后宏观经济变化的新情况,能够获得宏观经济运行面临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的压力程度的新信息,并决定是否在同一方向上继续调整利率,以渐进收敛的方式搜寻到经济处于均衡状态的宏观总量资金的价格水平。

(三)稳定金融市场,降低经济波动幅度和市场参与者的调整成本

中央银行进行利率平滑操作,微幅调整市场基准利率,可以降低政策调整本身对市场的冲击程度,减少经济波动,降低因经济波动产生的福利成本,使得经济运行由一种状态平滑过渡到中央银行所期望的状态;有利于保持金融市场稳定,减少金融机构没有预期到的因政策调整导致的资产价格变动,减少政策变化对商业银行利率期限结构配置不合理甚至错配所导致的经营风险,避免政策变化所带来的金融市场、外汇市场的不稳定,减少利率变化引起的汇率波动,避免公众减少本币持有意愿,导致私人和金融机构发生流动性危机。利率平滑操作还有利于消费者和企业在政策连续微幅变化的时间区间内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调整自己的消费和生产投资等行为,从而能够降低因政策冲击可能产生的微观主体经济行为调整的社会和经济成本,降低因政策调整导致的福利损失。

(四)建立中央银行规则操作形象,增加货币政策可预测性

中央银行在政策规则指导下进行利率平滑操作,在同一方向上连续调整利率,能够使基准利率的未来变化更具可预测性,有利于市场形成一致的预期,能够更加有效地平稳调控宏观经济,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建立和增强中央银行信誉。中央银行进行利率平滑操作,避免频繁进行逆向调整,是因为这样会被具有前瞻性的市场参与者视为操作失误或者成为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的证据。如果政策逆向调整频繁,会造成市场预期混乱,不能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响应,市场中不同的预期和经济行为会相互抵消,达不到货币政策操作的目的,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会降低公众对中央银行操控经济能力的信心,也会降低中央银行目标的可信度,造成货币政策绩效差的结果。所以,中央银行对经济变化谨慎反应,对冲击的信息掌握得足够多的时候,才会采取行动,以避免随后短时间内再进行逆向调整。

一旦中央银行为自己建立起平滑操作的形象之后,市场参与者在这种规则操作环境中会逐渐增强对经济运行和经济政策的前瞻性能力。中央银行只需使目标利率在同一方向或者相反方向上做一微幅变动,就能将政策调整的意图准确地传达给市场,影响市场参与者的经济行为和预期,用小的政策变化就能够实现调整经济运行态势的宏观目标,将经济逐渐引向均衡状态。

三、利率平滑与我国货币政策操作

平滑调整目标利率,实际上是一种“钉住利率”的货币政策,使名义目标利率靠近长期自然利率。美联储和其他中央银行由调控货币总量转向以平滑方式调整利率代表着各国货币政策操作理念的根本转变,目的是追求“中性”的货币政策,以取代过去以刺激经济为目标的货币政策,达到使实际利率对经济既不起刺激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的目的。利率平滑操作能否有效运用,依赖于很多市场和经济条件的配合。经济中具有影响广泛的市场基准利率、市场成熟度高、通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市场主体对政策调整等经济信号的敏感性、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强和货币政策趋向中性等都会影响到利率平滑操作方式的实际效果。

我国1990年以来历次市场基准利率调整对经济的冲击都很大,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利率调整幅度大时间间隔长,利率调整本身又成为加剧经济波动的一剂猛药。近年来的几次中央银行首先从转变利率调整方式入手,谨慎行事,微幅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分别以0.27个百分点上调基准利率,这是中央银行释放政策调整信号、调整市场预期趋向一致、限制经济增长速度、减少经济波动,将经济运行调至良性轨道的典型渐进操作,显示我国中央银行正在逐渐将利率平滑操作方式运用到货币政策的调整和执行中来。

但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轨阶段,经济金融体制中很多重大关系尚未理顺,对进一步运用利率平滑操作方式仍构成障碍:1)货币政策是以货币供应量而非利率为中介目标,市场基准利率还未形成,中央银行以一年期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作为调控经济的政策基准利率只是权宜之计,利率体系还没有实现市场化;2)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正处于改革之中,人民币利率与汇率的联动关系还不顺畅,开放经济条件下,固定汇率制、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三元悖论越发清楚地表现出来,制约着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3)我国经济仍处于转轨期,经济运行可能遭受来自供给、需求、体制和国内国际环境的各种冲击,货币政策因应各种冲击,需要进行相机抉择和规则操作的权衡选择;4)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还不顺畅,利率变化等货币政策调整对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效应不同,政策调整可能会给一些企业造成冲击,而对另一些企业却影响不大;5)我国经济内生增长能力不强,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宏伟目标中仍要发挥推动作用,要求实际利率要低于自然利率,维持经济发展的资金低成本,增加了经济趋近于均衡的困难。这些不利条件势必会制约中央银行利率平滑政策的施行,影响利率平滑调整的政策效果。

我国中央银行继续采用利率平滑操作方式并逐渐形成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规则,是中央银行建立适合我国的最优货币政策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系统运用利率平滑操作方式,中央银行需要适当调整操作思路和方法,短期内继续技术性地运用利率平滑操作,以培养市场预期能力,建立中央银行规则操作形象,长期内系统性地建设市场和经济环境,促进其他市场经济条件的形成和改善,逐步形成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规则,在规则指导下系统地执行利率平滑操作方式。中央银行应加快促进市场基准利率的形成,将利率平滑操作工具转移到真正合适的市场基准利率上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理顺利率体系,简化利率期限结构和层次,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利率渠道更加顺畅;加强“窗口指导”,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建立货币政策与公众的沟通机制。另一方面,应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各类企业对政策变化的敏感性,使各类企业在同一竞争环境中公平竞争,增强我国经济内生增长能力,从微观角度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执行最优的利率平滑操作政策,调控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Brainard,W.,1967,“Uncertaintyandtheeffectivenessofpolicy”,AmericanEconomicReview,58,411-425

[2]DavidCobham,2003,WhydoestheMonetaryPolicyCommitteesmoothinterestrates?OxfordEconomicPapers,OxfordUniversityPress,vol.55(3),pages467-493

[3]Goodfriend,M.,1991,Interestratesandtheconductofmonetarypolicy,Carnegie-RochesterConferenceSeriesonPublicPolicy34:7-30

[4]Levin,A.,Wieland,V.,andWilliams,J.,1999.Therobustnessofsimplemonetarypolicyrulesundermodeluncertainty.InMonetaryPoliyRules(J.B.Taylor,ed.).Chicago:NBERandChicagoPress

[5]Sack,BrianP.andVolkerWieland.2000.“Interest-RateSmoothingandOptimalMonetaryPolicy:AReviewofRecentEmpiricalEvidence.”JournalofEconomicsandBusiness,Vol.52,PP.20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