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政治发展的实质范文

政治发展的实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治发展的实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政治发展的实质

第1篇:政治发展的实质范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 710055)

摘要: 目前,我国的建筑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资源利用率较低,污染严重。推行绿色施工为我国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然而在绿色施工推行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文章阐述了绿色施工的内涵,列出了绿色施工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通过对施工企业的成本分析,为提出政府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 : 绿色施工;成本分析;政府机制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001-03

作者简介:刘云龙(1990-),男,河南商水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

1 绿色施工的内涵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市场兴旺发达,然而其生产方式相对落后,资源利用率较低,污染严重,建筑废弃物的利用率较低。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来绿色施工的概念。绿色施工(Green Construction)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概括起来就是“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1]

绿色施工紧扣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响应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号召,在我国经济转型期间为建筑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型道路。在新模式下,绿色施工的实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①注重资源的保护和高效利用;②生产发展的前提应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和环境保护;③注重管理模式的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④推行建筑业的信息化、工业化。[2]

2 目前施工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施工中存在的缺陷

建筑业是我国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但是在传统建筑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一方面,在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泥、钢材、木材等各种材料,而这些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在整个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传统施工会产生大量的污染,主要包括建筑垃圾、噪声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而这些污染,施工方并不会做相应的处理,例如建筑垃圾通常是直接投放自然处理,最终的污染都只有政府去买单。据统计,人类建筑活动使用人类自然资源的40%,能源的30%,而我国建筑行业中水泥和钢材的消耗占世界总量的55%和25%,建筑用水占城市用水的47%,同时建筑垃圾占城市垃圾的30%-40%。

2.2 绿色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部于2007年颁布了《绿色施工导则》,但并没有做出强制性要求,只是对绿色施工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目前,绿色施工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绿色施工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意识到,绿色施工作为一种先进的施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①绿色施工意识不足。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还未能了解绿色施工的内涵所在,也未能将绿色施工放到提升企业形象和竞争力的关键位置上。同时,绿色施工的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很多企业认为只要在施工过程中做到保护环境就是绿色施工,而忽略了资源最大化利用。

②承包商利益影响绿色施工的推进。一些绿色施工技术会导致施工成本的增加,如封闭施工、减少噪声扰民、减少环境污染等,这些增加的成本在近期不能为承包商带来明显的收益,而承包商的目的在于利益最大化,这和绿色施工的要求相悖,导致绿色施工流于形式。[3]

③施工工艺和管理模式难以满足要求。绿色施工在我国起步较晚,绿色施工技术的系统研究还不太深入,没有先进的针对“四节一环保”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模式。[4]而目前我国许多施工企业对绿色施工的热情不高,在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方面也比较缓慢。

④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范不完善。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相关规范是实施绿色施工的必要条件。[5]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与绿色施工相关的法律体系和规范标准,许多行政管理部门注重更多的是文明施工,而对绿色施工的监管和关注相对较少。

3 政府机制分析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绿色施工的推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文章主要运用决策树和施工企业收益分析的方法对政府采取的强制措施、鼓励措施、强制-鼓励措施进行分析。决策树分析如图1。

A表示政府不强制、不鼓励时,施工单位不实施绿色施工时的收益。

B表示施工单位实施绿色施工时增加的成本。

C表示政府强制时,施工单位不实施绿色施工所增加的费用。

D表示政府鼓励时,施工单位实施绿色施工所减少的费用。

E表示当施工单位不实施绿色施工时,政府治理环境所付出的代价。当施工单位完全实施绿色施工时,E=0。

F表示政府强制实施绿色施工付出的成本。

G表示政府鼓励实施绿色施工所付出的成本。

对该模型的分析如下:

①当政府采取不强制、不鼓励的政策时,施工企业不采取绿色施工的收益明显大于采取绿色施工时的收益,因此施工企业将不会实施绿色施工。此时施工企业收益为A,政府付出的成本为E。

②当政府只采取强制措施时,施工企业实施绿色施工时的收益为A-B,不实施时的收益为A-C,当政府的惩罚力度C大于B时,施工企业将会被迫的实施绿色施工。

③当政府只采取鼓励措施时,施工单位实施和不实施绿色施工时的收益分别为A+D-B、A,因此施工企业是不会实施绿色施工。

④当政府采取强制-鼓励措施时,施工企业实施绿色施工的收益为A-B+D,不实施绿色施工的收益为A-C。当B-D大于C,企业将会实施绿色施工。

施工企业实施绿色施工时,并不是完全实施或者是完全不实施,而是有一个度。通过以上分析再对施工企业的收益与实施绿色施工程度的关系进行分析(如图2)。直线C1、C2、C3、C4分别表示政府采取不强制不鼓励、只强制、只鼓励、强制-鼓励措施时,施工企业的收益与绿色施工程度的关系。当政府采取不强制不鼓励或只鼓励的措施时,施工企业的收益会随着绿色施工度的增加而下降,所以会尽量减少绿色施工度;当政府采取只强制或强制-鼓励措施时,企业的收入会随着绿色施工度的增加而增加。显然当政府采取鼓励-强制措施时企业的收益大于采取只强制时的收益,施工企业将会更加主动地实施绿色施工,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创新能力。

4 政府机制的实施策略

政府部门不是绿色施工的直接参与主体,而是通过相应的法律、政治、经济手段来对绿色施工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绿色施工在我国发展的这几年,政府做过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针对目前我国绿色施工实施现状,政府仍然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通过对政府机制的分析,文章对绿色施工措施提出了以下切实可行的方案。

4.1 设立绿色施工管理部门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绿色施工管理部门,在绿色施工方面遇到的很多问题,各个部门都相互推诿,导致绿色施工效率低,推广进度慢。为了使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够有效地实施、绿色施工能够有序地进行,政府有必要设立该部门。

绿色施工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以下工作:①整合与绿色施工有关的法律法规与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实施项目各方的责任。②宣传绿色施工理念和发展方向;营造实施绿色施工的良好氛围(保障建筑业各方权益的法律环境,各方能获得效益的社会氛围)。[7]③对建筑业各个参与方绿色施工的实施进行监督,并利对绿色施工项目进行评价和认证,用评价指标考察其经济、生态指标,促使绿色施工落于实处。④建立社会服务化体系,为绿色施工的推进提供便捷。

4.2 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

绿色施工会增加建筑业参与方的成本,使的绿色施工的推进缓慢。如果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来降低各参与方成本,同时增加不实施绿色施工单位的经济成本,那么绿色施工的实施将会大大增加。

奖惩措施主要有以下方式:①给予实施绿色施工的项目贷款优惠。建设项目的投资额较大,贷款资金较多,政府可以给予施工单位利息上的优惠政策,以便绿色施工的实施。②对实施绿色施工的项目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发挥绿色施工的外部经济性。③通过建立和完善环境管制政策、征收排污费的方式,来增加传统施工模式的成本,使得绿色施工不在成为施工企业负担。④增加绿色施工示范工程,为绿色施工做出榜样,同时对实施绿色施工的企业进行考核,对通过考核的单位进行宣传,增加企业绿色施工热情。

4.3 鼓励有关绿色施工的科学研究

绿色施工时一种新型的施工模式,是对传统施工管理和技术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可以有效地推动绿色施工技术的运用,政府可以鼓励校企联合,为绿色施工不断地推进注入新技术、新力量。同时政府应当设置绿色施工技术专项基金,为绿色施工技术的研发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

5 总结

绿色施工是与国家导向相一致的先进施工模式,发展绿色施工将会大大降低我国环境污染和资源能耗,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府作为绿色施工政策的引导者和推广者,应当积极鼓励建设施工企业实施绿色施工,促进绿色施工水平的提高,缓解我国目前的环境资源压力。因此绿色施工将会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建筑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绿色施工导则[S].2007.

[2]肖绪文.建筑绿色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19-22.

[3]张钢军.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4(1):54-57.

[4]王晓华.新观念下对建筑工程绿色施工问题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4(33):75-76.

[5]马南湘,马骏.绿色施工内涵分析与推广应用策略[J].建筑工程,2015(2):53-55.

第2篇:政治发展的实质范文

【关键词】 岐山县;水政执法;现状;问题;措施

水政执法工作是水政主管部门依照《水法》规定,在社会水事管理活动中对其权力义务的行使或履行情况进行直接监督检查的具体行为,是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秩序和保障的具体工作之一。现阶段,水政执法工作的情况怎样,本文以岐山县域水政执法工作的实际为例予以探析。

一、岐山县水政执法现状

岐山县水政监察大队成立于2007年,属正科级全额事业单位,大队人员7人,监察人员52名。大队内设执法股及综合股两个股室,下设水管、水资源、河道、水保、水产管理等五个水政监察中队,主要负责水法律法规宣传、水行政许可监督以及水资源、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等方面案件查处工作。近年来,监察大队以水工程管理、水资源管理、河道管理、山水保监督、重点工程项目违法行为查处为重点,从事后执法向提前介入、事先预防转变;由传统执法向服务型执法转变,累计组织大规模水律法规宣传35次,普及全县14个镇的所有村组,使38万群众受到普法教育,依法调处、查处水事违法案件83起,结案率90%以上,有效预防了违法案件发生,制止了违法行为,为“发展民生水利、构建人水和谐” 创造了较好的水事环境。

二、当前水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的水政执法工作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是从水政监察规范化建设本身要求,还是从以依法行政、水政执法的实际来衡量,当前的水政执法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执法队伍建设人员调配不合理

近年来,虽说水政执法队伍的执法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离水政监察队伍规范化要求还有差距。队伍结构中,高层次文化水平人员少,法律专业人才更是匮乏,法律知识方面缺乏正规的学习培训,水法规知识有限,独立办案能力、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同时,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涉水事务、水事违法案件明显增多,加之全县水利设施量大面广,水政执法工作任务更加繁重、更加艰巨,现有的编制和人员已经不能满足正常的业务开展,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2、执法装备有待更新

近年来,水政队伍的执法装备虽然逐步改善,但由于水政队伍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执法装备得不到及时更新,办公设备严重老化,交通工具、通讯设备不齐备,严重制约了水事案件的及时查处和快速反应机制的有效运行,先进的取证设备、仪器无法得到保证,阻碍了办案的效率。

3、水政执法调查取证难

在许多涉水违法案件调查工作中,由于《水法》及有关水利法规中给予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能够采取强制性措施的规定不多,致使水政执法人员在执法涉水事违法案件调查过程中,不敢或不是很严肃的对那些避而不见或不予理睬的人采取较为强硬的措施,更有甚者,由于这些违法案件当事人在当地有一些势力,致使一些证人怕他们报复而不敢出面作证,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给水政执法人员的调查取证工作带来困难,因而使得有些案件拖延时间较长,办案效率低而影响涉水事案件的查处。

4、有关部门配合协作不力

水政执法是行政执法的一个部分,其执法手段不能像司法部门那样采取强硬的强制手段,如果水行政执法部门不能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对一些违法现象不能采取强制措施现场处理,就会出现水利部门孤军奋战的局面。因此要求水政执法过程中加强与司法、公安等相关部门的协作、形成一种齐抓共管的格局,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进而克服各种阻力使水行政执法取得实效。

5、社会水法制意识淡薄,水事违法事件时有发生

自《水法》颁布以来,特别是利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进行了声势浩大的集中宣传,但全社会依法治水工作尚未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与执法环境,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水法意识不强,对一些破坏和侵占河道及阻碍行洪的违法行为听之任之。一些水利工作者素质较低,学习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发挥水利行政管理职能。另外,还有一些群众对水资源的保护认识不足,以至于随意侵占河道,在河道兴建违章工程,随意违章取水等违法事件不断发生。

三、水政执法发展方向及措施

水政执法作为水政工作的重要环节,必须在进一步提高执法队伍自身综合素质、法律法规细则建设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实行水政执法公益化,向联合执法路子迈进。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是水政执法队伍的基本要求,因此水政执法部门在增加编制和人员时要从严划定准入门槛,优选品德优秀、专业对口、热爱水利事业的人员充实到水政执法队伍中来。另外还要加强水政执法的业务培训工作,定期对他们进行法律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以进一步提高办案能力,规范执法行为。

2、落实经费来源,加强执法装备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水政执法队伍科学化、规范化程度,确保执法效率,必须重视水政执法设施建设,在多方筹措资金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扶持,立项申报专项资金,及时配备先进的取证设备、仪器、车辆和现代化办公设施。真正实现水政队伍的正规化,保证水政执法队伍的高效运行。

3、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执法行为

建立相对完善的执法巡查、案件调查取证、立案查处、文书填写、程序把关等执法过程包案负责制度,执法违法责任追究制度、重大行政处罚案件集体讨论制度、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度,防止执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相互推诿、不负责任的现象;减少或杜绝错案;处罚适当、风险集体共担,相互监督、公开透明、确保水行政执法的严肃性。

4、加大查处力度,提高执法效率

针对辖区内山、川、塬、河都有的实际,执法人员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切实建立水行政执法巡查长效机制,做到疏堵有机结合,把巡查工作做到实处,力争做到水事违法行为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查处。对实施管养分离的河段,加强对养护人员的考核与管理,使有限财力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5、加大宣传力度,改善执法环境

水法宣传要不断创新,除在原有挂条幅、撒传单、放广播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电影播映前、电视游飞字幕、有奖竞猜、报纸有奖答题、微博、微信等网络形式。根据季节、农时坚持常年不断地宣传、灌输。另外,还可在交通要道及人口稠密的地段、村、社区,设置水法规宣传标语牌和专栏,将水法规、典型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漫画、图片等进行宣传,以进一步扩大水法规的宣传面和效果。

6、加强统筹协作,形成执法合力

由于水行政执法没有强制权,所以应大力推行有当地各级党委、政府、环保、国土、公安、法院等相关部门支持配合的多部门联合执法。同时,要建立必要的联动机制:首先是基层水管部门要充实完善以水政监察、水利公安为骨干、地方派出所为依托,基层水管队伍为基点,涉水村组为延伸的水事案件防范网络,并在管理范围内明确报警员、设立报警点、公布报警电话;其次是不断探索水事案件社会防范责任制,水政监察部门可在公安机关的指导下,通过协议和有偿的形式,将一些水事防范责任或某一个要害部位、重点项目的巡逻看护和安全管理职责、任务明确,建立起长效运行机制和约束机制,使水政执法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以达到良好的管护效果。

【参考文献】

[1] 任顺平等.水政监察干部常用知识实用读本.黄河水利出版社 ,2011.12.

第3篇:政治发展的实质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价值取向;民众参与;全面协调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136-02

当下信息化大潮席卷全球,网络己经延伸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电子政务建设既是当代信息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又是一场触及政府管理灵魂的政务变革,涉及到行政理念转变、行政制度创新、办公模式再造、政府流程重塑和组织结构调整等多方面内容,也是一项需要进行统一筹谋和长远规划才能付诸实施的复杂的项目工程,单纯依靠信息技术根本无法实现电子政务。因此,要使政府在付出巨大的投入成本之后能获取良好的效益产出,须在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中全程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行项目管理。成功的项目管理是电子政务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项目风险,使电子政务项目最大程度地接近预期目标。

一、价值取向在电子政务发展阶段视角下的演变

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从单纯针对政府内部效率改善的办公自动化到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基本要求的政府上网、网上政务信息公开,再到在线数据下载、在线业务办理、网上行政审批等过程,都是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历程。电子政务发展的每一阶段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指涉,下面文章将对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电子政务实质性应用这三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及其价值取向进行简要阐述。

(一)第一阶段:办公自动化

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作为办公领域信息技术应用的产物,是将计算机通讯网络功能与办公室工作相结合而催生的新型现代化办公方式。办公自动化最初的表现形式为办公室自动化,首先兴起于美国和日本。办公室自动化一开始只具有简单的数据记录功能,用来处理某些例行的事务型工作。办公自动化作为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基础环节,其为各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以及网络信息化办公创造了条件,也为政府各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企业、公众进行数据信息传递与交流提供了保障,是各国政府信息化建设以及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步骤,这一过程具有明确的效率指向性,效率价值在这一阶段的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第二阶段:政府上网

如果说办公自动化阶段的电子政务仅仅是技术在物理世界的运用,还不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务的话,那么,政府上网则更体现为政府的管理与服务向比特世界的延伸与扩展,其已具有电子政务的雏形。电子政府的实现除需要基础设施建设外,更需要政府职能在网上真正意义地展开,需要政府上网。所谓政府上网,就是政府为适应科技和社会发展潮流,实现办公自动化和资源共享的目标,在行政管理体制、职能和方式不断做出适应性改革和转变的基础上,联合IT产业,利用信息技术,在网上建立一个虚拟政府,以加强和完善政府的管理服务职能的过程。

(三)第三阶段:实质运用

该时期的电子政务,在网上政务信息公开、用户表格下载、用户提交申请、网站受理等在线事务处理以及各部门服务资源的整合等方面的业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在医疗、教育、环境治理、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生活诸多领域大规模展开。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生物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相互结合,使电子政务衍生出许多新型复合的应用系统及模式。同时,电子政务建设的软环境(如法律、规则、制度等)也日益改善,使电子政务逐步朝着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可操作化发展。因此,电子政务阶段不是单一的价值追求,而是效率、服务、责任性、参与式民主等多种价值诉求的集成落实与强调。学术界将电子政务定位如此之高主要是因为它承载了如此多的价值诉求。这从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变革的理念强调中便可清楚的观察到。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情况

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提出建设全国行政首脑机关办公决策服务系统的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在全国政府系统推行办公自动化。1998年,我国国家信息部门决定在全国启动“政府上网工程”,有关部门将1999年定为“政府上网年”。至2000年,80%的国家部委和各级政府在中国众多媒体通讯网上建立站点,全国各省市各级政府纷纷上网,构建“电子政府”提上议事日程。

随着政府上网工程的开展与实施,我国电子政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从2003年至2010年,我国电子政务准备度指数均高于同年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我国电子政务准备度指数为0.416,发展到2008年为0.502,约提高了21%。2010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国家的电子政务准备度指数均有所下降,我国的电子政务准备度指数降为0.470。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准备度指数呈上升态势,但是与世界领先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在电子政务准备度指标体系中,我国网站建设子指标每一年在世界上的排名与其他两项子指标以及电子政务准备度指标相比均比较高,而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指标排名则比较靠后,同时落后于电子政务准备度的名次。2004年-2010年,我国网站建设指标、人力资本指标得分均高于同年世界平均水平,而每一年的基础设施指标得分却并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三、基于价值取向的视角看我国电子政务未来发展

结合文章第1部分所提及的电子政务价值取向与第2部分所提及的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概况,对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重视民众的积极参与

在线参与是电子民主的主要形式,也是政府提供在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5年到2010年基础设施指标前35位的国家中,有34个都是高收入国家;而电子化参与度指标虽然也有20个以上的国家属于高收入类型,但是其对于经济的依赖性并没有基础设施指标大。

电子化参与度指标衡量的是政府提供高质量信息和有效沟通工具以支持社会公众咨询建议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决策的意愿与能力。如果说能力是由物质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话,那么意愿则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领导重视的程度、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的意识与态度等。

(二)重视全面协调

除了政府网站建设、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等实物层次、技术层次的开展外,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还应重视组织结构整合、流程重组、法律法规制定、制度变革、服务理念创新等方面。电子政务是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的建设与发展。

(三)重视以人为本

“以公众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是世界许多领先型国家发展本国电子政务的价值理念,这也是文章根据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所总结的一项电子政务发展的价值取向。在对中国的启示和建议中提及“以服务为导向”这一价值理念是不是就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就没有以服务为导向呢?并不全然是,电子政务服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不仅包括中央政府网站信息服务平台,还包括全国范围内各省、市区、县镇等地方政府网站信息服务平台。大多数情况下,政府在线管理与服务业务是由地方政府承担,而地方政府信息服务部门、不作为等一系列服务状态使“以公众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只是作为一个口号。

四、总结

电子政务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新的机遇,是网络时代提高行政决策质量的有效途径。

第4篇:政治发展的实质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师;持续专业发展;计划行为理论

作者简介:阳先荣(1984-),男,江西南康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李红浪(1973-),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4-0005-05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2020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使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求扩大高职教师的数量,也要求高职教师有过硬的质量,坚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持续专业发展旨在提高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作为一种自我反思性的活动,它需要正确处理高职教师行为与态度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此,本研究以经典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为基础,以此来不断探索影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行为意愿的因素,有效推动高职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

一、研究理论框架构建

菲什宾(Fishbein,1963)最早对人类行为的决策机制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人类行为的态度决定行为的意向,反过来人类预期的行为结果又会决定行为的态度[1]。通过对态度与行为两者进行研究,威克(Wicker’s,1969)认为态度很难预期行为。此后,社会心理学家不断探索行为和态度之间的关系。1980年阿杰恩和费什宾(Ajzen&Fishbein)从预期价值模型的态度研究结果中总结出理理论。该理论强调,个体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行为表现合理地推断,而个体的行为倾向又是由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的。但是该理论在提出后,很多社会心理学家对它在态度和规范之间存在模糊不清的边界问题提出批评。

针对这一问题,阿杰恩引入了感知行为控制变量,在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见图1)。其核心要点是,个体的行为表现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这三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行为态度(Attitude),是指一个人对特定事件的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它受行为信念和成果评价的共同作用。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指的是为对个体思考某一行为重要性的感知与预估,它是对准则的认识以及与他人意见保持一致的动机水平。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指对控制因素的认识以及感知的促进因素,表现为个体进行某一行为所感知的可能性和难易程度。这三个因素在概念上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相关,共同决定人的行为模式。另外,与个体有关的个人及社会文化因素会通过行为信念来影响人的态度,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取向。计划行为理论是一种衡量人类行为导向的预期模型,在提出后大量的调查数据和研究结果都证明这一理论的有效性。因此,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模型为基础来构建高职教师持续专业发展倾向的理论框架。

二、实证分析

(一)研究内容

计划行为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视角来分析和预测人类行为,经过实践和不断的调查研究也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理论,并被广泛应用于行为科学的相关领域[2]。因此,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高职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研究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了明确各因素对高职教师的影响,推动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本研究基于以上理论的分析构建了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职教师持续专业发展倾向的理论框架(见图2)。

1.行为态度对持续专业发展行为倾向的影响。高职教师专业态度是指教师对持续专业发展所持的赞成或不赞成的程度,是对专业发展行为的总体感知和评价,它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3]。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态度对他的行为具有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因此,在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中,无论是从情感还是认知维度,教师专业发展的行为倾向都容易受到专业持续发展态度的影响。对专业化发展持有积极态度的高职教师,其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的行为可能性就越大。相反,对持续专业发展持消极态度的高职教师也不太可能主动发展自身的专业能力来增强个体的职业素养。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态度直接决定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行为倾向的形成。

2.主观规范对持续专业发展行为倾向的影响。主观规范是一个人对某种特定行为后果的信念和对行为后果的主观估计,包括感知的社会压力以及他人和学校对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影响。在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决策中有重要影响的群体是周围朋友与同事以及学校。周围的同事和朋友构成了教师的主要朋友圈,周围朋友和同事在专业和事业上的不断发展会对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另外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也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推动作用。

3.知觉行为控制对专业发展行为倾向的影响。知觉行为控制与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指的是个体进行某一行为所感知的可能性和难易程度,以及在实施某一行为时的促进和阻碍因素。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知觉行为控制是指教师对专业发展内外因素进行控制的感知程度,从内部因素讲,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具有条件的自信程度,如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获取信息的能力等,外部因素主要是个体能否有效控制面临的工作压力、同事关系和可用资源等。“知觉行为控制对于个体完成某项行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树立相应的信心,信心依赖于对技能、能力、时间、成本等的感知”[4]。因此,个体所感知的行为控制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实际行为,当高职教师对自身专业化发展能力有极强的自信的时候,那么高职教师就会有强烈的行为倾向。当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有外部资源和自我能力阻碍的时候,高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会降低,从而不会认同持续专业发展的行为。

(二)数据和方法

本研究使用问卷是在阅读大量与计划行为理论有关的文献基础上,通过征询总结专家意见与借鉴国内外的相关问卷编制而成。问卷除了受访者的姓名、年龄、收入等基本信息外,探究的着重点为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态度、专业发展主观规范、专业发展知觉控制。问卷一共分为20个题目,其中,行为态度8题,主观规范7题,知觉行为控制5题。受访者选项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的方式(1代表非常不赞同―5代表非常赞同),相应选项得分越高,表明该方面越积极或能力越强。

本研究预调查为随机抽取南昌市4所高职院校,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84份,预调查结果的分析为最终问卷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依据。问卷的数据来源为江西省10所高职院校,本研究发放问卷8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752份,有效问卷率为94%。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三)因素影响分析

本研究以752份有效问卷为基础,通过对收集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潜在因素的路径系数和观测变量的因子载荷见表2。

(四)研究结论

基于计划行动理论,通过对江西省高职院校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专业发展态度。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态度对专业发展行为倾向有一定的作用。高职教师的CPD态度分为情感和认知两个部分,从这两个角度看,对自身职业发展有清晰理智的认识,喜欢热爱所从事职业的教师进行持续专业发展的可能性越大。从数据方面来看,态度越积极、情感越愉悦、内源控制能力越强的高职教师越能进行持续的专业发展。

2.专业发展主观规范。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观规范对专业发展行为倾向有很强的影响。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相比于普通院校的教师,高职教师在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压力较大。个体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如果教师都很优秀,科研能力很强,教师会感到较强的竞争压力,迫于稳住自己的现有地位,高职教师也会在这种氛围中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另外,来自朋友的建议和成功经验会比较乐于接受,因此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也会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3.专业发展知觉行为控制。当高职教师认为进行持续专业发展所拥有的能力和资源越丰富,那么教师进行持续专业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个体在社会上扮演着很多重要的角色,高职教师是教师的同时,既是父母也是子女,那么就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重担。如果高职教师家庭比较困难,需要照顾子女等家庭琐事,那么就没有多余的精力用于充实自己。每个教师所在的岗位不同,所在岗位工作比较繁重,甚至需要加班,那么教师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消耗在工作上,更不用说专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家庭条件越好,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越多,高职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行为倾向就越强烈。

三、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有关学校的育人大计和教师队伍的稳定,也有关教师的职业发展前景。毋庸置疑,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会对教师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这种影响转变为一种激励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行为。

(一)培养高职教师积极的专业发展态度,加强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

专业发展并非发生在一个孤立的时刻,它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过程[6]。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把教师的入职培训和在职进修融为一体,从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高职教师要想进行持续的专业发展,首先要对持续专业发展持认同观点,在认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过程的不断摸索从而达到内化,这一过程都需要积极的态度。它表明高职教师真正把自己的岗位工作作为自己的人生事业并为之奋斗。为此,学校管理部门在源头上要招聘真正热爱高职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发展过程中要树立榜样的力量,并将榜样的行为转化为教师内在的行为,最终实现角色的认同。

在倡导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趋势下,在知识信息不断更新的现代社会,“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5]。教师如果坐吃山空,不跟随社会的步伐进行不断的学习,那么教授给学生的也必然是落后的知识,从而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从终身教育的理念出发,培养教师自我导向学习,教师自己规划促进自我学习的活动,自己制定学习的目标,主动地学习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在专业认同的基础上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会汲取到更多的知识源泉,并不断的激励发展,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和持续化。

(二)培养高职院校持续专业发展的文化氛围

高职教师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高职院校是高职教师的工作场所,来自学校的学习氛围,发展前景和行为指标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学校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创建浓厚的氛围。首先学校的发展应贯穿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理念,努力构建学习型校园。这种来自学校的推力会形成群体学习的氛围,推动大家共同学习,进而影响高职教师的行为意愿转化为持续学习行为。其次要创建宽松的心理支持环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发展队伍,因此教师在复杂环境和与压力挑战之下对教师事业保持饱满的精神和对持续专业发展的热情就至关重要,尤其是处于职业倦怠期的高职教师,这就需要学校提供宽松的环境,不仅在硬件设施上如娱乐放松设施,还要在软件上如积极的校园文化等方面做出努力。第三,学校要加强团体合作的氛围。同伴反馈是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当教师与同伴公开分享他们的实践并愿意接受反馈时,教师的学习得以巩固[6]。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和学校合作共同进行,既要从教师的个人需要出发,也要与学校的发展实际相符合。在确定专业发展目标时,教师的主动参与能保障专业发展活动的有效进行,个体总是乐于接受自身参与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或结论。当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转化为教师和学校共同来完成的时候,高职教师的专业学习会更有效。

(三)加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针对性培训

Benner的专业人员发展模式认为一个专业人员的发展要经历新手、高级学习者、胜任者、熟练者以及专家这五个由低到高的阶段。特定阶段下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方法也是截然不同的,如刚入门的新手因为缺乏经验,这一阶段的学多数是接受性的和获得性的。当发展到专家这一高度时,专家对所在岗位的职责有了自己独特的解读,并能够能够根据情境的转化来自如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通常更多的是采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策略。

基于此,推进高职教师持续的专业化发展,除了从教师自身着手外,也需要对高职教师的进行针对性的培训。首先要明确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根据教师的所处的发展水平阶段制定相关的专业发展目标。初入职者要尽快熟悉教学环境和进行相关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职业老手则强调教学职责、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新思路等方面,多方面、持续、多元的来提高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其次提高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的周期性,而且在培训过程中要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教师之间相互探讨教学方法和思路有利于取长补短,相互碰撞思想的火花,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最后,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需要相应保障。高职教师扮演着多重的角色,并面临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个体只有在满足了自身生存需要的时候才会追求自我实现的目标,正如Vygotsky曾说的,“当生活的问题解决了的时候,教育的问题也将会得到解决”。因此高职教师在没有家庭的后顾之忧和沉重的工作负担时会能更关注自身的持续专业发展,把学习看做是自身发展的活动。

(四)建立反思性专业发展模式

当前研究的教师持续专业发展模式主要有自我指导专业发展模式、发展过程模式、培训模式、工作场所学习过程模式等,每种模式都有其优点也会有其不足之处,并且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重视对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不断反思与调整。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强调反思和行动研究,重视反思是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它需要我们对自身行为和结果进行判断和分析。正如拿破仑所说“不会从失败中寻找教训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遥远的。”从反思中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与教训是推动高职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动力。

反思性专业发展模式就是高职教师从教育问题出发通过假设与实验自觉地调节自己的专业发展思想和行为,不断地进行认知理论的自我构建,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通过反思为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发展的内外在机遇。一方面要强化高职教师的专业意识,培养其反思意识,在日常工作中要培养高职教师前瞻性、监控性、批判性的思维,避免僵化和模式化的观念,围绕工作岗位发现需要提升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要营造反思的氛围,增加高职教师反思的毅力。所谓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揭短”,发现自己的不足,高职教师承担着教师这一角色,社会地位相对受尊重,并且在经过职业的提升发展后获得了一定的声望,因此进行自我反思需要勇气和毅力。同样我们要需要创造一个宽松、信任和包容的环境来激发教师内心自我反思的正能量,帮助教师明确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的突破点与自我发展的上升点,持续的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Fishbein, M. An investigation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beliefs about an object and the attitude toward that object, Human Relations, No.16.

[2]劳可夫,吴佳.基于Ajzen 计划行为理论的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J].财经科学,2013(2):91-100.

[3]崔丽霞,等.青少年抑郁综合认知模型及其性别差异[J].心理学报,2012(11):1501-1514.

[4]Alt, J., & Lieberman, S. Developing Cognitive Models for Social Simulation from Survey Data. In Social Computing, Behavioral Modeling and Prediction.Presented at th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Computing, Behavioral Modeling, and Prediction, Maryland: Springer.

第5篇:政治发展的实质范文

(讯)“中国预防腐败网”、“中国预防腐败调查研究中心”等47家招摇撞骗,打着“维权”、“反腐”等旗号进行敲诈勒索违法活动的网站近日被依法关闭。今年3月份以来,已有89家招摇撞骗、敲诈勒索网站被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协调相关部门依法关闭。国信办协调相关职能部门,重拳出击违法违规网站,态度坚决、措施强硬、效果明显,顺民意、得民心、护民利,体现了忠实履责的责任意识和“出实招”、“求实效”的务实作风,昭示着我国互联网管理迈入了更加严格规范的轨道。

互联网站从事招摇撞骗、敲诈勒索等违法活动,其本质是滥用媒体公信力,谋取不正当利益。轻者通过散布虚假信息或承诺,连哄带骗,蛊惑他人,骗取“不义财”;重者以负面信息、曝光个人隐私为由,实施恐吓威胁,谋取“了难费”或“赞助款”。如此等等,不仅极大地损害媒体公信力,扰乱网络传播秩序,导致网上“谣言四起”,引发“网络地震”;更极大地破坏社会诚信,造成信仰危机、道德滑坡,败坏的是媒体形象,损伤的是民众信心。这些违法违规网站,成了破坏互联网正常运行秩序的“害群之马”和损害互联网媒体公信力的“罪魁祸首”。取缔关闭这些违法违规网站,是维护社会诚信、恢复民众信心、重构网络秩序的“杀手锏”和“强心剂”,不仅仅是政府管理部门的应尽职责,更有对互联网络的精心呵护、对广大网民的拳拳关爱。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飞速发展,已备案网站数量近400万个,网民突破5亿大关,互联网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影响日益深入。实事求是地说,互联网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互联网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诟病”和“弊端”也逐步显现,“不和谐”、“不对称”的现象亦时有发生。加强对互联网站的管理,打击各类不法网站,规范互联网运行秩序,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打击违法违规网站,要形成全社会“合围之势”。就政府职能部门而言,要提高准入门槛,加强资质审查,防止“带病入行”;要落实工作职责,加强行业监管,避免“监管真空”;要严格追究责任,加大打击力度,切断利益链,做到“斩草除根”。就网站而言,要严守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自律和内部管理,做到洁身自好,不以身试法。就社会民众而言,要擦亮双眼,分辨真伪,防止上当受骗,一旦发现违法网站,要积极举报,配合相关部门及时根除,避免更多网民受害。

打击互联网站违法违规行为,事关我国互联网事业发展大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网民切身利益,需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尽心履职,也需要广大网民支持配合。唯有如此,那些招摇撞骗、敲诈勒索的网站,势必如“过街老鼠”,不容于社会,不容于公众。(编选:)

第6篇:政治发展的实质范文

一、政府规制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政府在职责决定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工业革命后由于大量化石资源的消耗导致的以温室效应为突出体现的气候灾难,最早出自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该报告提出要以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替代当前的化石能源发展模式。

谢进、张坤民、潘家华、邵伟等专家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尽管各位专家对低碳经济的表述不尽一致,但是其核心就是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模式,利用清洁能源,保护生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我国“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也正是低碳经济的目标所在。

联合国气候委员会认为,气候变化的后果是不可逆转的,就全球而言,气候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今年1月1日,欧盟强行推出了航空碳排放税,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在纷纷发表意见反对、抵制航空碳排放税的同时,更需要引起我们深层面的思考,一是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减少碳排放是一个全球问题,不是一个地区、更不是那个个体的行为。二是非常明确地让我们看到,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尽管我国的历史排放和人均排放均较一些发达国家低,但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中国承受的国际压力仍在不断增大,在全球化气候变暖的紧迫形势下,政府必须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

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社会长期的、全面的发展规划,必须要政府进行顶层设计。当今社会,政府承担着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并承担着稳定和巩固社会经济基础的重要职责,尤其是在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令世界瞩目,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市场发育程度还不高,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非常明显,虽然中国政府正在努力地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方式。但是,无论在市场经济运转过程中,还是在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政府的影响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没有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是不可能实现的。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们近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是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为代价的,低碳经济发展必然面临着人们传统生产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问题,也必然面临着来自高能耗利益主体的阻力。政府由于其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和广泛的权力,其在社会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中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关系是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必须的选择。

(二)经济外部性要求政府规制

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问题,低碳经济的发展成果全人类共享,无论是社会产品与社会服务的提供者,还是社会产品与社会服务的消费者都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受益者,但是,无论是社会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还是消费者个体又都不可能自觉主动地选择低碳生产行为和低碳消费行为,这是由私人主体的性质决定的。

社会产品与社会服务的生产者之间在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时面临着投入与享有低碳经济发展成果之间的博弈,在从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投入,并且需要以减少经济利益和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如果都没有对低碳经济进行增加投入,各方虽然都没有享受到低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良好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但是从个体利益看也没有任何损失;如果都对低碳经济发展进行相应的投入,各方都能在增加投资的前提下共享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福利;如果一方进行低碳经济发展的投资而其他方没有相应的投入,那么就会出现大家一起享有这部分投入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改变。这种现象的出现,在经济学上通常称为“搭便车”,由于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存在“搭便车”行为,导致各经济主体也不会主动地选择为低碳经济埋单,个体的企业如此,各个地区之间为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也是如此。

可以看出,由于市场经济主体行为的利益驱动性,低碳经济发展必然要求有能够驾驭和平衡各利益主体的主导者来对低碳经济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行为规制,这一主导者只能是政府。政府既可以通过行政手段也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进行规制。政府规制通常可以有两种基本手段,一是政府以行政命令手段对企业进行强制性的行为控制,比如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关闭小火电、小化工等行为,以保证政府在较为合理的条件和范畴内承担治理污染的公共支出;二是政府通过经济手段鼓励和引导市场经济主体理性地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比如政府通过征收排污税建立“谁污染,谁负责”的规制原则、通过修订资源税、开征环境税等绿色税制抑制污染和资源浪费,并对所得税、增值税和消费税等进行相应调整以鼓励企业实行“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行为,将由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形成的社会成本反映到商品和服务中去,通过改变生产企业的成本收益对比制定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方式供企业和引导企业进行低碳经济的理性选择。

二、政府规制行为选择

低碳经济的参与者既有作为重要主体的政府,还有社会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同时,由于低碳经济发展涉及到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规划密切相关,政府规制行为必须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因此,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规制必须进行科学选择。

(一)政府规制行为要考虑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

低碳经济发展是全球问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艰难谈判,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简称《公约》)。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从《京都议定书》来看,我国在减少碳排放上的压力是巨大的,在认识到我国碳排放现状的前提下,必须明确的是,发达国家在过去很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取得了今天经济的高度发达,也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历程,同时,又在发出减少碳排放倡议的同时,将污染严重的行业通过市场手段转移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致使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面临着经济增长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下,不得不选择以低消耗、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发展是一个永久的工程,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状,充分考虑本国实际,制定出一个符合本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客观情况的、符合本国人民长远利益、整体利益的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二)政府规制行为应以制度设计为主

政府、企业、消费者等都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参与者,政府在进行行为规制的过程中应避免将发展低碳经济变成政府一厢情愿的事情,企业、非政府组织、消费者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

对企业来讲,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求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对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来讲,其本身随着资源的枯竭也面临着经济增长的转型,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有理性的企业应该看到正是转变增长方式的催化剂,使其在资源枯竭到来之前未雨绸缪。在同时,政府也可以做好教育宣传工作,让企业更好地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从消费者来讲,其消费行为的选择从理性上应该是倾向于低碳经济模式,选择绿色消费,但是从其生活现状考虑,消费成本的高低和消费的方便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全民素质不断提高的今天,如果在成本与方便程度上能够让消费者接受的话,相信公民会将低碳生活作为理性的选择。

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其规制的定位应立足于制度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角色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错位,必须要避免过度干预市场的行为。虽然政府规制对于低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市场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如果政府事必躬亲、事无巨细地直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必然会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结果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低效率,对低碳经济发展来说有害无益,政府应通过建立健全系统而有效的制度来规范和引导市场经济各主体理性地选择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

(三)政府规制行为自身的低碳经济选择

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示范效应通过两个方面体现:

其一,政府在行政过程中是否遵循了低碳经济发展优先的原则。政府的行政行为本身应当将低碳经济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从宏观和中观层面上引导社会经济活动的其他主体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行政行为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作为管理者的政府行政。作为管理者的政府行政行为,指政府在制定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方面所体现的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规划包括产业政策规划、经济发展目标规划等涉及中长期利益的一系列问题,作为管理者的政府在进行规划过程中,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低碳经济的理念,必将对当地的低碳经济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二是作为监督者的政府行为,政府是市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监督者,政府对于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的态度直接影响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会对其他的市场主体产生极大的影响。地方政府在追逐GDP的过程中对污染事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仅说明了政府没有履行经济发展监督者的职责,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政府在公众中的公信力。

其二,作为普通市场主体的政府行为对低碳经济的影响。政府既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则的制定者,又是社会产品和社会服务的消费者,作为消费者的政府行为对整个社会选择低碳经济模式的影响非常之大。低碳经济在我国还算是新生事物,在倡导公众转变生活方式、选择低碳生活的过程中,政府消费本身是否选择低碳方式,对公众低碳生活的选择有着教育、引导作用。因此,低碳经济应该首先从政府做起,将低碳生活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政府生活行为上。

参考文献:

①陈迎. 中国低碳经济的挑战与转型策略.《环境保护》2009,(24)

②李斌. 发展低碳经济中的政府角色定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

③李宇.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政府行为博弈市场边界.《改革》2011,(10)

④余晖.《政府与企业——从宏观管理到微观规制》,1997年

⑤王俊豪.《政府规制经济学导论》,2001

第7篇:政治发展的实质范文

一、分析框架:约翰?威尔斯?金登的

公共政策形成理论

约翰?威尔斯?金登(John Wells Kingdon)是美国著名的政策学家,他提出了公共政策形成理论,阐释了政策成为公共政策的机理。他认为,一项政策之所以成为公共政策,主要在于该政策拥有了政策的“机会之窗”(Window of Opportunity)。

政策的“机会之窗”指的是与政策相关的三条溪流,即问题溪流(Problem Steam)、政策溪流(Policy Steam)、政治溪流(Political Steam)在某些时刻的汇合。问题溪流指的是引起权力集团及其周围人们关注的各种问题及对其中重要问题的识别;政策溪流指的是政策共同体所提出的政策建议及对其中重要政策的选择;政治溪流指的是利益集团的影响、公共舆论的变化等。一般而言,这三大溪流相互独立,并且按照自己的动态特性和规则发展,但在某些关键的时刻,这三条溪流会汇合在一起。这时候,“机会之窗”开启,政策得以成为公共政策。

将该理论与终身学习政策的发展演变相结合,可以发现:20世纪70-90年代,在全球层面,与终身学习政策相关的现实问题、终身学习政策的性质以及终身学习政策共同体的力量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最终结合并形成了终身学习政策的“机会之窗”。在此背景下,终身学习成为了一项全球公共教育政策。

二、研究发现

(一)20世纪70-90年代是终身学习政策全球化的关键时期

终身学习是20世纪最重要的国际教育理念之一。二战后,世界范围内同时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在科学和技术、经济和政治、人口和社会机构方面,所有国家都经历了异常迅速的环境变化[1]。这些新变化与旧教育体制的矛盾引发了世界教育危机。为解决该危机,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了《学会生存》报告,指出唯有学会发展、坚持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迅猛变化[2]。终身学习的理念由此被正式提出。该报告在出版两年内相继被译成33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3]。但限于时展水平和理念的高度抽象化,终身学习并未由理念成功转为实践。20世纪90年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将教育投资的必要性迅速凸显。作为创造就业机会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工具,终身学习不再停留在理念层面,而是进入了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政策视野。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被越来越快、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一个人要在21世纪生存、生存得更好,就必须终身学习[4]。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更新观念、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变化、跟随或是引领进程。在此背景下,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与发展目标[5]。由此可见,自20世纪70年代终身学习理念被提出,至20世纪90年代各国付诸政策实践,该时期是终身学习政策得以成为全球公共教育政策的关键时期。

(二)时代转型与知识经济的到来所引发的新问题构成终身学习政策全球化的问题溪流

20世纪70-90年代,人类社会发生了快速且巨大的变化:一是工业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转变,如知识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不断上升、知识劳动者占全国劳动力的比例不断上升、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上升等;二是工业社会逐步向知识社会转变,表现在5个方面,即社会轴心的改变、社会空间的突破、社会观念的创新、社会要求的提高、社会组织的改变。

该转变给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第一,对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时代转变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资源配置方式的更好发展,但也扩大了不同国家、地区、群体之间的经济差距。第二,对政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时代转变促成了由武力转为智力的良性国际竞争,但引发了国家政治统治的改变,权力阶层不再仅限于资本拥有者,知识社会阶层逐步崛起并日益成为政治领域的重要力量。第三,对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时代转变促进了文化领域的蓬勃发展,但也带来了不同文化间的文化价值冲突。第四,对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时代转变推动了教育地位的上升,世界各国将与智力竞争紧密联系的教育视为国家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大教育投入、扩张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进行教育立法等,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危机,世界范围内已经出现旧教育制度难以适应新社会变化的教育危机。尽管各国进行了教育改革,但大多数改革的范围和影响都是有局限性的[6]。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教育危机已十分严重,阻碍了各国在知识时代的发展。

可以说,在知识逐步成为个体、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的过程中,终身学习对各国和国际社会在知识时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以提升。

(三)政策的内涵、目的、价值取向的转变构成终身学习政策全球化的政策溪流

20世纪70-90年代, 终身学习政策发生了本质的转变。20世纪70年代初,人类社会开始由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转变。许多国家发现其教育制度不能很好地应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迅速变化。为解决这一危机,国际组织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经合组织的《回归教育:终身学习的一项策略》、欧洲委员会的《永续教育:一项整合教育政策的基础》。这些报告的具体内容虽有所不同,但都强调教育和学校学习不应再被限制在青年时期,教育不能被教育组织所独占[7]。然而,由于理念过于模糊和理想化,加上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终身学习理念并未转化为全面实践。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知识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社会的到来,对终身学习的倡议再次被提起。国际组织又一次成为推展终身学习的关键作用者,如欧盟的《教与学:迈向学习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习:内在的财富》、经合组织的《全民终身学习》等。这些报告均围绕学习,强调学习的终身性与全民性,以及全民终身学习在未来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与20世纪70年代的影响有所不同,终身学习这一次得到了众多国家的推崇并由理念迅速转化为实践。

该时期终身学习政策的性质发生了如下转变。第一,内涵从“教育”向“学习”转变。20世纪70年代,政策的内涵以“教育”为主。终身教育、回归教育、永续教育等用语体现出“教育”的核心地位;20世纪90年代,政策的内涵以“学习”为主,终身学习、全民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等用语体现出“学习”的核心地位。第二,政策的目的从单一向多样转变。20世纪70年代,政策目的较为单一,主要强调对人的发展的意义;而20世纪90年代,政策目的较为多元,不仅强调对人的发展的意义,更强调对经济建设、政治竞争、社会凝聚、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意义。第三,政策的价值取向从单一向多样转变。20世纪70年代,政策的价值取向以价值理性为主,体现人文主义的哲学观,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议的政策观点为代表;20世纪90年代,政策的价值取向则表现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共存,体现出人文主义、工具主义并存的哲学观,以经合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议的政策观点为代表。

经历性质转变后,相较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的终身学习政策在影响范围、内容和程度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终身学习政策进而成为国际社会在知识时展的一项重要政策。

(四)政策共同体的迅速发展构成终身学习政策全球化的政治溪流

在终身学习政策的政策共同体中,国际组织是政策共同体中最为重要的力量之一。这是因为“虽然国家关注和发展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但推展终身学习的主要权力基础却是一些国际组织,如经合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等”。[8]

20世纪70-90年代,国际组织从世界政治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体现为以下方面。第一,国际组织数量和规模急剧扩大。国际组织的总体数量和规模呈现爆发性扩张的态势。20世纪80-90年代,据国际协会联盟(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统计,这十年间国际组织的总数增长了12383个,相当于此前一个世纪国际组织数目的总和[9]。国际组织的个体规模也急速扩大,成员国数量大幅增加。经合组织的成员国从1970年的22个增长到1996年的29个,成员国的地域从欧洲和美洲地区扩展到亚洲、澳洲、欧洲和美洲地区[10]。第二,国际组织职能的丰富与深化。以欧盟为例,20世纪70年代,欧盟仍称为欧洲共同体,是一个以经济职能为主要职能的国际组织。1993年,欧共体正式更名为欧盟,其后开始扩展其在政治、社会等方面的职能,逐步在成员国内采用共同的货币,以及共同的贸易政策、外交政策和安全政策,在内政、司法、教育等许多方面实现了成员国间的互通与交流。

至20世纪90年代,国际组织在推动世界有序发展方面更为重要,加深了国际社会的相互理解,其对国际社会尤其是国家决策的影响也更为深刻。以国际组织对国家教育决策的影响变化为例,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即便是国际教育组织,对国家教育决策的影响也是较为有限的。在当时,他们主要发挥倡议和劝导的功能,如提出新观念、鉴别新问题并形成关键问题,对成员国共同的问题进行收集、比照,并传播有用信息[11]。这些并不能确保他们的理念能够成功转化为成员国的实践。但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组织对国家教育决策的影响已经大大加强,而且影响工具更加丰富、影响内容更加宽泛。他们不仅运用全球指标来支持教育方面的国际合作,推动跨国教育政策的制订,而且通过制订大量标准和规则等手段来影响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与发展。可以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球化的教育治理已初见端倪。

第8篇:政治发展的实质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037―01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提高以及教师专业地位的确立和提升。教师专业化,一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二是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前者是后者的结果,后者是前者的条件。教育的特殊育人功能,决定了教师职业不仅应是一种专业,而且应是一种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特殊专业,这是教师专业化最重要的本质内涵之一,也是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根本区别。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备更全面的知识,如本体性知识(即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实践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也可以说是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以及“缄默”知识(指人们成功所需要的,未被明确教授甚至不能用词语表达的知识)等,还必须掌握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要有终身发展的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我国,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和专业地位虽然得到了教育理论界的充分肯定以及国家有关法规的确认,但至今,全社会对教师是不可替代的专门职业仍未形成共识。虽然引入了教师资格制度,但对教师准入这一关要求并不严格,尤其在一些偏远的欠发达地区,稍有学问的人即可“胜任”教师一职。在教学中,政治课被戏称为“橡皮筋”,即政治课弹性很大,课如何讲、讲多讲少、讲浅讲深完全取决于政治教师。有的教师,别的学科教不好,就被派去教政治。因此,对于中学政治教师的专业化,不少人持怀疑态度。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通过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可以使教师的“教育形象”和“职业形象”实现有机整合而提升为“教师专业形象”,这既有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社会地位的上升。因此,加快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化进程意义重大。

要促进中学政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需要政治教师按照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通过自身努力,重视提升自身的内在素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形成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主观动力,把教师个体自身发展需求提高到自觉的水平,不断完善教师专业形象。有关专家认为,教师只有成为具有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的教师,才可能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才可能明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以后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等,才可能成为一个“自我引导学习者”。

为此,政治教师要树立教育新理念,提高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构建政治教师教育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提高政治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强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训练,突出教师专业化特色,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教师教育制度,为教师专业化提供保障;提高政治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创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具体来说,在教学中,政治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增强创新意识。思想观念的落后是实现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最大障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政治教师要不断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积极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同时,还需要与时俱进,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学习和适应的能力以及审视自己教育观和学习观的能力。

其次,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体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作为政治教师,除了要具有坚定的信仰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政治课具有时事性强的特点,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知识在不断更新,教材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政治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现在的中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如果教师不及时充电学习,不断提高,很难让学生信服,也就难以完成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第9篇:政治发展的实质范文

1.1为明确奖惩的考核标准、依据和程序,使奖惩公开、公平、公正,更好地规范员工的行为,鼓励和鞭策广大员工奋发向上,防止和纠正员工的违法失职行为,保证顺利的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发展目标,特制订本制度。

1.2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版权所有

2奖惩的原则

2.1奖惩的原则。

2.1.1奖惩有据的原则:奖惩的依据是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员工的岗位描述及工作目标等。

2.1.2奖惩及时的原则:为及时的鼓励员工对公司的贡献和正确行为以及纠正员工的错误行为,使奖惩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奖惩必须及时。

2.1.3奖惩公开的原则:为了使奖惩公正、公平,并达到应有的效果,奖惩结果必须公开。

2.1.4有功必奖,有过必惩的原则:严防公司员工特权的产生,在制度面前公司所有员工应人人平等,一视同仁。

2.2员工的表现只有较大地超过公司对员工的基本要求,才能够给予奖励,达到或稍稍超出公司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应视为员工应尽的责任,不应得到正常待遇之外的奖励。

2.3员工的表现应达到公司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当员工的表现达不到公司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应给予相应惩戒。处罚的原则是从轻不从重,目的是:防微杜渐、惩前毖后。

2.4为处理员工因违纪过失或责任过失行为而填写的表单为过失单。处罚和惩戒通知单必须知达本人,对于不合理、不公平的惩罚,员工有申诉的权利。

2.5对员工奖惩采取拖延、推诿或不办等方式的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应及时提出处罚建议,下达《责任过失单》。

3奖励

3.1奖励的目的在于既要使员工得到心理及物质上的满足,又要达到激励员工勤恳工作,奋发向上,争取更好业绩的目的。

3.2奖励的方式分经济奖励、行政奖励和工作本身的奖励三种。

3.2.1经济奖励包括加薪、奖金、奖品。

3.2.2行政奖励包括通令嘉奖、记功、记大功。

3.2.3工作本身的奖励:授予先进员工、先进职员等称号、职务晋升、调整合适的工作岗位、加重工作任务和扩大工作职权(特别述职)、参与某层级别的决策等。

3.2.4按程度不同依次为通令嘉奖、奖金(奖品)、加薪、记功、记大功、职务晋升。

3.3以上三种奖励可分别施行,也可合并执行。

3.4员工有下列事件之一者给予嘉奖,并颁发奖金200元,直接予以发放奖金。嘉奖通报全公司。

3.4.1工作努力、业务纯熟,能适时完成重大或特殊交办任务者。

3.4.2领导有方,使业务工作拓展有相当成效者。

3.4.3预防事故或抢修工程使正常经营不致受到较大影响者。

3.4.4增收节支1万元(含)以上,5万元(不含)以下者。

3.4.5品行端正,恪尽职守,堪为全体员工楷模者。

3.4.6其他对公司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具有事实证明者。

3.4.7全年满勤,无迟到、早退、病、事假者。

3.4.8经“员工合理化建议审议委员会”评审等级为c级的合理化建议,在应用中取得效果者。

3.5员工有下列事件之一者予以记功,并颁发奖金500元,直接予以发放奖金。记功通报全公司。

3.5.1全年能超额(10%—30%)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者。

3.5.2策划、承办、执行重要事务成绩显著者。

3.5.3对工作流程或管理制度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被采纳者。

3.5.4积极研究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或减低成本确有成效者。

3.5.5遇有灾变或意外事故,能够奋不顾身,不避危难,极力抢救并减少公司损失者。

3.5.6增收节支5万元(含)以上,10万元(不含)以下者。

3.5.7检举揭发违反公司规章制度或侵害公司利益的行为,为公司挽回形象或财产损失者。

3.5.8维护公司安全,积极采取措施排除险情,确有实效者。

3.5.9通过自身努力,避免了质量事故、安全事故和设备设施事故者。

3.5.10全年累计获嘉奖三次者。

3.5.11连续三年,完成本职工作,无任何劣迹者。

3.5.12对维护公司荣誉、塑造企业形象方面有较大贡献的,因个人行为受到社会赞同和舆论表扬者。

3.5.13经“员工合理化建议审议委员会”评审等级为b级的合理化建议,在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者。

3.6员工有下列事件之一者予以记大功,并颁发奖金1000元,直接予以发放奖金。记大功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宣布。

3.6.1全年累计获记功三次以上且未受到惩戒处理者。

3.6.2在工作或技术上大胆创新,并取得显著经济效应。

3.6.3全年能超额(≥30%)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者。

3.6.4增收节支10万元(含)以上者。

3.6.5承担巨大风险,挽救公司财产,较3.5.5款表现更为突出者。

3.6.6连续三年,年终考核列为优等者。

3.6.7对维护公司荣誉、塑造企业形象方面有重大贡献者。

3.6.8通过自身的努力,避免了重大质量事故、安全事故和设备设施事故者。

3.6.9经“员工建议审议委员会”评审等级为a级的合理化建议,在实际应用中取得重大效果和创造重大经济效益者。

3.7对为公司建设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者,经公司董事会研究另行给予“公司特别贡献奖“。

奖励内容和奖金额度由董事会一事一人一议,公开通报奖励。

3.8任用与提升员工时,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受过奖励的员工,对德、才兼备者还可破格提升。

3.9奖励事项如为多人共同合作而完成的,其奖金按参加人数以一定的比例分配。

3.10凡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奖励,由其直接上级提出,凡与本职工作无关的,由见证人提出,均需填写嘉奖单。奖励的核实由人力资源部负责,批准人为总经理。奖励实施的办理见员工奖励程序。

4惩戒

4.1惩戒的目的在于促使员工必须和应该达到并保持应有的工作水准,惩前毖后,从而保障公司和员工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

4.2按照规定的标准(规章制度、岗位描述、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等)检查员工的表现,对达不到标准的员工,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

4.2.1检查员工遵守公司的各项工作纪律、规章制度的情况,一切违反有关纪律、规章制度的行为构成违纪过失,填《违纪过失单》。

4.2.2考查员工岗位描述以及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凡对本人负有直接责任或领导责任的工作造成损失的情节视为责任过失,填《责任过失单》。

4.3惩戒的方式有经济处罚与行政处分两种。

4.3.1经济处罚分为罚款、扣发工资(奖金)、减薪。

4.3.2行政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辞退、开除。

4.4以上两种惩戒可分别施行,也可合并施行。

4.5员工有下列行为之一者,视为违纪,罚款10元。

4.5.1迟到、早退在半小时之内者。

4.5.2不按规定穿着服装或佩挂厂牌者。

4.5.3在办公场所、修理场所吸烟者。

4.5.4在车间吃东西者。

4.5.5上班时间闲聊说笑者。

4.5.6在上班时间离开办公场所20分钟以上,未在记事板上标明去向者。

4.5.7不遵守考勤规定,一个月内迟到早退累计两次者。

4.5.8同事间互相说脏话、粗话者。

4.5.9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衣冠不整、奇装异服影响公司形象者。

4.5.10各人工作机台及工作环境欠整洁,经指正后而不知整理者。

4.5.11在工作场所赤足,赤膊,穿拖鞋者。

4.5.12参会人员迟到者。

4.5.13未按公司指定位置,随意堆放杂物者。

4.5.14破环车间,厂区,住宿区域的环境卫生者。

4.6各部室第一负责人有下列行为之一者,视为违纪,并罚款20元。

4.6.1未能及时传达、执行公司下发的文件者。

4.6.2在所管辖区域内,有长明灯、长流水者。

4.6.3下班后所辖区域或窗户未关,所用电器(空调等)电源未切断者。

4.6.4本部室及所辖区域环境卫生脏乱差者。

4.6.5部室内发生重大事情,如物品丢失等,未能及时上报有关主管领导者。

4.6.6对本部室员工进行行政检查不力者。

4.6.7本部室员工,一周内有五人次(含)违反4.5条规定者。

4.7对具有4.5条、4.6条所列行为(4.6.7除外)的当事人,由检查人员当场填写员工过失单(对具有4.6.7款规定的当事人,由人事部开具惩戒通知单),当事人签字后,检查人员将过失单送交人事部,由人事部填写《惩戒通知单》。《惩戒通知单》一式三联,人事部留一联,转会计室一联,转当事人直接上级一联,由当事人直接上级负责落实,知达当事人。

4.8员工有下列事件之一者给以警告处分,并给予100元经济处罚,如造成损失并负赔偿责任。警告通报全公司。版权所有

4.8.1因疏忽造成工作错误或仪器、设备损坏,情节轻微者。

4.8.2一个月内两次未完成工作任务,但未造成重大影响者。

4.8.3检查或督导人员不认真执行任务者。

4.8.4故意拖延或借口搪塞上级指派的工作者。

4.8.5妨害现场工作秩序、妨碍他人工作者。

4.8.6工作时间,非招待客户或业务关系酗酒者。

4.8.7同事之间相互谩骂吵架者。

4.8.8下班后在厂内大声喧哗者。

4.8.9培训旷课,或培训补考不合格者。

4.8.10上班时间私自接听私人电话者。

4.8.11私自留客在员工宿舍留宿者。

4.8.12替代他人刷考勤卡或唆使他人代刷考勤卡者。

4.8.13浪费材料或不爱护公物,属情节尚轻者。

4.8.14不按规定填写报表或工作记录者。

4.8.15不按规定报不良或废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