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饮食指导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临床资料
2006年3月~2007年3月收住院高血压病患者238例,男134例,女104例;年龄18~80岁;病程3~10年;住院时间21天~3个月。合并糖尿病24例;脑中风偏瘫14例;发生心肌梗死、心肌衰竭、肾衰竭的10例。均为临床确诊。
心理护理措施
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病人入院时要视病人如亲人,服务周到,和蔼可亲,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使患者入院时产生一种亲切感,消除陌生感觉,尽快解除他们的恐惧心理,使他们的心理障碍得以解决,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稳定患者容易激动的情绪:应尽量地避免治疗过程中激惹病人,使他们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按时服药打针,保持情绪稳定,若病人产生应激反应,如交感神经兴奋、内分泌紊乱、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其结果势必影响药物治疗,甚至可诱发和加重病情。
消除药物的依赖心理:情绪变化直接影响到血压变化,因此,高血压患者既有治疗疾病的需要,更渴望得到情感的交流和精神上的支持鼓励,通过这一方式使情绪发生转换,以保持心理的相对平衡状态。高血压病人一般对自己的血压非常敏感,一旦发现血压升高均要吃药,但病人的情绪直接影响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各个环节。
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病室环境: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病床的清洁,使病人处于安静舒适的状态,最大限度减少心理紧张的刺激。安静舒适的心理效应胜过药物的作用,环境和自身调节对积极抵御消极心理和稳定血压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按时定期服降压药:高血压病人必须树立长期乃至终身服降压药的习惯,鼓励病人按时吃药,克服不良生活习惯,按时测量血压。测血压时要做到定时间、定、定血压计,使血压始终保持平稳。
饮食健康指导
高血压患者80%是由于平时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引起的,因此,保持患者血压稳定,防止和减少心脑血管及肾脏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合理的健康饮食,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十分重要。
注意饮食调节:高血压应以低盐低脂肪饮食,限制盐的摄入,每天摄入食盐量不超过6g为宜,禁食腌制食品,多食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以及高蛋白质的饮食。用植物油炒菜。
戒烟和控制饮酒,克服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不仅可以导致血压升高,并且可增加心脑血管的并发症;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吸烟的耗氧量与血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吸烟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所以高血压患者应戒烟限酒。
控制体重:限制总热量,控制高脂肪饮食,吃些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使体重逐渐下降,向患者讲解体重增加的危害和减轻体重的重要性。
休息运动:急性期的病人要卧床休息,为病人提供安静的环境,必要时限制探视。一般夜间休息8小时,午间休息1小时,减轻患者的疲劳感,减轻心脑负担。病情稳定期间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如步行、打太极拳、骑自行车、游泳。
定期的测量血压:按时测量血压。一般血压降压目标应该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老年高血压应控制在150/90mmHg左右。定期对血液、尿液、肾功能、心脏功能和眼底等检查,随时观察病情的变化,可及时地配合医生及早的调整治疗方案。
临床实践告诉我们,解决病人的发病因素难以靠药物治疗来实现,对其实行心理护理以及愈后的健康饮食指导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容.对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41-843.
【关键词】慢性胃炎;胃溃疡;饮食护理干预;生活质量
慢性胃炎、胃溃疡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随着人们生活习惯与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也呈现上升与年轻化的趋势[1],其主要与饮食不节、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精神情绪等方面的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呃逆、嗳气、泛酸、胃痛、食欲减退等[2]。本文选取2010年2月――2012年10月胃炎、胃溃疡患者94例,将其分为观察组(47例)与对照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饮食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观察组效果较好,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们选取2010年2月――2012年10月胃炎、胃溃疡患者94例,将其分为观察组(47例)与对照组(47例),其中:男41例,女53例;年龄在29-72岁,平均年龄为42.5±12.6岁;病程在3个月-9年,平均病程为2.8±1.7年。疾病类型分为:慢性胃炎61例;胃溃疡33例。两组患者是按数字随机表法抽取,所以在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1.2.2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饮食护理干预:①保证营养摄入:指导患者多食用维生素、蛋白质含量高易于消化的食物,比如鱼肉、面条、馒头、鸡蛋等,卷心菜、紫菜均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U,其对胃黏膜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苹果、牡蛎、虾、鱼、瘦肉等食物含锌元素较多,其是修复溃疡重要的因子。控制患者糖的摄入量,过多的糖份会引起胃酸过高。③避免摄入刺激性的食物:当患者在溃疡急性的发作期内,要以半流质、少渣、清淡食物为主,不可食用碳酸饮料、咖啡、浓茶、味精、豆浆、牛奶、浓肉汤等食物,其可刺激胃酸的分泌,减少富含粗、硬纤维蔬菜与粗粮的摄入,避免食用生蒜、生葱、生洋葱、生萝卜等,尽量不食用山楂、柠檬等水果。在烹制食物时,宜选用炖、煮、蒸等烹调方法,将食物煮软在温热时食用。患者在溃疡的恢复期内,可以增加纤维素的食用量,接近正常的饮食即可。③让患者养成定量、定时进餐的习惯,多餐少食,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两餐间隔不吃零食,晚餐不要进食过饱,营造较好的就餐环境,进餐时心情保持愉快。④注意饮食卫生: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清洁饮食对胃炎、胃溃疡的预后重要性,不要食用过期变质的食物,摄入新鲜的食物,隔夜饭菜食用时要煮沸,若有异味的食物不可食用,食用水果时要洗净去皮。患者在饭前要洗手,对餐具定期给予消毒,保证其洁净。
1.3评价指标
1.3.1疗效判定标准[3]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溃疡处于疤痕期;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经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溃疡面积明显缩小,在愈合期;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胃镜检查结果均没有明显的改善或加重。
1.3.2生活质量评分标准[4]采取MHL的评分方法,其包括四个项目: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症状。分值在0-5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低。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与资料的分析,将均数±标准差做为计量资料表示方法,进行t检验,以P
3讨论
慢性胃炎、胃溃疡病程长,治愈比较困难,对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影响较大,药物治疗以对症治疗,消除病因为主,较多的研究结果表明[5]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饮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提高其治疗效果。饮食护理干预能够让患者建立起健康饮食模式,要给予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时,采取多方位的宣教方法,提高患者对健康饮食的认知度,并对患者实施个性化的饮食指导,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说明了将饮食护理干预应用于胃炎、胃溃疡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其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可以将其作为慢性胃炎、胃溃疡治疗的辅助措施。
参考文献
[1]陆忠红,仇训华,黄丽儿.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8(13):17-18.
[2]陈丽琴.整体护理对住院老年慢性胃炎患者睡眠质量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9(23):24.
[3]李迎春.护理干预在慢性胃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2,11(12):128-129.
关键词:胃癌;护理干预;生活质量;影响
胃癌属于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患者中,发病部位以胃窦部最为多见。据文献表明,在恶性肿瘤患者中,胃癌患者的死亡率位居首位[1]。临床上多采用胃癌根治术治疗胃癌,但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并发症多[2]。随着医学的发展,以患者为本的护理模式在临床上得到了大力的推广与应用,其主要目的为通过护理干预提升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术后康复。2014年9月~2015年3月我院对40例胃癌患者实施了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效果明显,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胃癌病例80例,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将80例患者随机均分成常规组与干预组,各40例。常规组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43~68岁,平均(62.85±1.24)岁;其中,8例姑息性切除术,32例根治性手术。干预组男性31例,女性9例;年龄45~66岁,平均(61.92±1.37)岁;其中,10例姑息性切除术,30例根治性手术。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及手术类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常规组 给予常规组患者常规外科护理,如静脉输液、药物指导等对症护理措施。
1.2.2干预组 给予干预组患者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具体:
1.2.2.1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积极同患者交流,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倾听患者主诉,使患者内心对疾病及治疗的疑虑得到解决;与患者谈心,了解其内心真实想法,给予鼓励、调节等,以帮助患者降低心理压力,树立治愈信心,从而自主参与到治疗及护理中。②营养支持:了解患者的饮食爱好,并对其身体状况进行评估,从而结合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健康饮食计划,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与高纤维素食物、半流质食物等。如患者无法进食,当静滴高营养液,情况严重者可输血。③健康教育:详细向患者讲解胃癌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麻醉影响、不良反应及手术治疗效果等;鼓励患者及家属积极提问,并为其解答疑惑,使其主动配合医护工作。
1.2.2.2术后护理 ①饮食指导:术后72 h禁食,给予静脉补液。之后,待患者肠蠕动功能与排气功能恢复,可由半流质食物循序渐进过渡为普食。②功能锻炼:术后6 h,当协助患者做一些简单的运动,如屈伸下肢、按摩小腿等,以避免发生血栓。术后3 d,如患者体征稳定,可指导其下床适度活动,以防因长时间卧床而出现便秘、腹胀等。③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当合理饮食,忌辛辣食物,戒烟酒,加强营养支持;告知患者当学会自我调节,缓解内心压力,维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少做体力劳动,适度锻炼;定期复诊。
1.3观察指标 采用QLQ-C30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分值范围0~100分,分值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应用软件SPSS 16.0。以百分率表示计数数据,并采用χ2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数据,并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入院时,两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及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围术期护理是对临床治疗的补充与辅助,可加强临床疗效,对胃癌患者康复与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献表明,对胃癌患者围术期给予护理干预,可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机体状况,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3]。因此,了解患者需求,结合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一套科学、系统、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胃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升极具意义。
本研究结果提示干预组生活质量优于常规组,这与护理干预方案的实施密不可分,表明护理干预可提升胃癌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这与颜晓萍,林荣金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4-5]。
综上所述,对胃癌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当加大推广力度。
参考文献:
[1]周云,刘静,谢健.心理护理干预对胃癌患者人格特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1,12(10):1363-1364
[2]宋和平.大麦茶营养强化护理干预对胃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16(10):1954-1956
[3]陈雪莲.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3,22(10):912-913
[关键词] 肿瘤; 放射治疗; 健康教育; 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3.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38-01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疾病簿的变化,肿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难治疾病,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肿瘤放疗患者的生存期逐渐延长,而他们对来自生理、心理及社会各方面的健康教育需求也日益增多[1]。随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的开展,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建立健康行为,达到最佳健康状况,对临床各种诊疗起到增效作用,尤其是在恶性肿瘤的诊治中发挥着重要的补充和辅助作用[2],因此对患者生命全过程的健康问题进行关怀,加强肿瘤放疗患者的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故笔者对110例接受放疗的肿瘤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以期能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建议。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某市三所三甲医院肿瘤科接受放疗的110例肿瘤患者进行调查。其中男性55例,女性55例;职业:农民30例,在职36例,无业22例,退休22例;年龄:40岁以下24例,40-50岁23例,50-60岁33例,60岁以上30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63例,高中26例,大专10例,大学本科及以上11例;婚姻状况:未婚9例,已婚99例,离异1例,丧偶1例;家庭人均月收入:≤1500元有62例,1500-3000元有38例,>3000元有10例;病种分布:肺癌35例,宫颈癌14例,淋巴癌5例,消化系统癌21例,乳腺癌18例,鼻咽癌6例,其他11例;放疗次数:<10次有35例,10-30次有62例,>30次有13例。
1.2 收集资料的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是参考国内相关文献后自行设计的,应用前进行预调查,经修改后定稿。问卷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所患疾病、开始放疗时间、已接受放疗次数。②住院期间获得的健康教育现状;③肿瘤放疗患者对健康教育方式需求(需求程度分为很需要、比较需要、不需要,3个选项);④出院后所需信息及其咨询方式。由调查者将问卷发放给患者,与患者真诚沟通,说明调查原因以及填表要求,让患者充分了解题意之后,采取无记名方式填写;其中有自理能力的患者自己填写问卷,有阅读或者填写障碍的患者由家属或者调查人员根据患者的口述进行填写,当场收回。问卷发放110份,回收11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方法 将收回的资料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现阶段医院对肿瘤放疗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情况
2.1.1 肿瘤放疗患者对医院实施健康教育及时性的评价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110例患者中接受过健康教育的有80人,占总人数的72.7%,其中认为及时接受到健康教育的有44人,占总人数的55%,没有及时接受到健康教育的有36人,占总人数的45%。
2.1.2 目前医院对肿瘤放疗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方式情况调查结果 见表1。
表1目前肿瘤放疗患者获得健康教育的方式(%)
2.1.3 目前肿瘤放疗患者饮食知识的来源情况见表2。
表2 目前肿瘤放疗患者饮食知识来源的现状(%)
2.2 不同性别、文化程度、放疗次数、病种、职业的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了解程度的比较 见表3。
表3 不同类型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了解程度(n=110例) (%)
2.3 患者对医院实施健康教育的评价 见表4。
表4 患者对医院实施健康教育情况的评价
3 讨论与分析
3.1 对肿瘤放疗患者实施护理健康教育 要把握好教育时机;同时还应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时期、不同的健康状况进行分期健康教育,本调查显示,有 72.7%的患者接受过健康教育,但是110例患者中能够及时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只有55%,仍有45%的患者没有及时接受健康教育(见2.1.1)。这反映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后没有及时接受到医院的健康教育。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于肿瘤放疗患者,针对患者放疗疗程阶段性、放疗副作用及患者心理变化等因素,医护人员要把握好健康教育的时机,可利用巡房、发药、常规治疗及护理、床头交接班等时机针对病人的现状进行宣教。
而在把握好健康教育时机的同时,也要注意健康教育的阶段性,要按照患者所处的不同时期、不同健康状况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如表2所示,患者饮食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医护人员及其家属,但从患者更希望获得饮食健康知识的途径来看,病人更希望从医护人员那里得到专业的指导,获得健康饮食的方法。所以,医护人员要突出其作为专业人员的引导性,向病人及时的进行健康饮食指导。然而,放射治疗后的副作用常伴有恶心、呕吐现象导致病人的食欲减退,进食量下降。针对于此,作为医护人员应当加强指导,在不同的放疗阶段,根据患者的体重,肌力等变化,告知患者及时的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弥补营养支持不到位等不足。同时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时期、不同的健康状况进行分期健康教育,以满足患者对疾病信息的需求,从而提高其治疗依从性[3]。
3.2 不同年龄、文化水平、不同病种的肿瘤患者 对健康教育知识的了解程度不等,其对于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不一,应采用灵活的、因人施教的健康教育方式,如表3所示,不同年龄、文化水平以及不同病种的肿瘤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了解程度比较(P
同时,健康教育内容与对象的差异性又使得健康教育方式呈多样化趋势发展。如表1中,目前医院已实施的健康教育方式中,医护人员讲解和宣传板报分别占46%和45%,健康教育手册占43%,开展健康讲座占40%,一对一的指导占39%,病友交流占35%。而64.5%的调查对象希望获得一对一的指导,反映了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过程中也已经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口头宣教模式,选择呈现具体化。对此,医院也应在评定病人的学习状态与经历、文化程度、年龄差异以及疾病状况后,总结制定一个灵活的、因人施教型的健康教育方案。如经常组织患者开展经验分享、病情交流等主题活动,使不同年龄、文化水平、不同病种的肿瘤患者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最大限度的、更具体细致的了解有关自身疾病的知识。
3.3 着眼于患者健康知识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重视健康教育内容设计和研究是实现健康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病人对健康知识接受程度以及健康教育的效果与实施健康教育的内容是直接相关的[6]。表4显示,60.9%的患者认为现阶段医院实施健康教育的内容中饮食指导、用药指导以及功能锻炼指导方面不完善,而19.1%的患者认为医院未实施功能锻炼指导。对此,医院对肿瘤放疗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时应掌握其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如最欠缺的是什么, 最疑惑的是什么以及最希望从医护人员教育中得到什么[6]等等,据此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材和设计工作,最终能科学化、人性化地进行健康教育。
3.4 健康教育手册作为健康教育的辅助工具,应注重内容的可接受性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治疗,而是渴望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识和自我护理技能。而运用《健康教育手册》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更直观、更深刻的让患者主动参与到健康教育中来,同时也使患者更易掌握放疗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增强自护能力,满足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渴求[7]。故将《健康教育手册》作为文字性的辅助教育显得很有必要。然而,我们也应当注意健康手册内容的可接受性。从表4中可看出,仅有53.6%的患者认为健康教育手册的内容是通俗易懂的。因此,医院在健康手册内容的设计上,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患者利于接受,让患者懂得在生活中如何有效的减少不利于疾病的坏习惯,在出现症状时及时就医,从而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的参与度与自主性。
参考文献
[1] 赵华,刘晓英等.癌症病人健康信息需求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5):1317-1318.
[2] 王瑞敏,祁俊菊.护理健康教育中的混沌现象及对策[J].中华护理教育,2008,5(5):278-279.
[3] 冯辉,何国平.慢性乙型病毒肝炎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891.
[4] 梁会雁,狄繁荣.无效健康教育的原因及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2,18(6):116.
[5] 张红兵.护理健康教育程序在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有效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3):109-110.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子宫肌瘤;围术期护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7.185
临床护理路径主要是针对确诊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制定的一整套的个性化护理方案, 大量临床研究显示, 临床护理路径具有显著的效果, 也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医院的各类疾病护理过程中[1]。本研究主要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子宫肌瘤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6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5例子宫肌瘤患者, 随机分成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观察组平均年龄(42.7±4.3)岁;对照组平均年龄(42.1±4.2)岁。其中选择子宫全切术患者21例, 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18例, 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16例, 所有患者均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及伴随贫血、肌瘤恶变的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备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从患者入院后依照常规方法对患者实施护理服务, 观察组选择临床护理路径方法对患者实施护理服务。横坐标为住院天数, 纵坐标为术前指导、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功能锻炼、出院指导等护理内容,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临床护理路径表。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路径表对患者实施护理服务。
1. 2. 1 入院初期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为其进行心理状态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以及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对策。
1. 2. 2 术前1~2 d 护理人员要向患者介绍健康饮食对疾病恢复的作用, 指导患者科学选择食物, 避免摄入刺激、辛辣的食物, 宜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协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另外要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具体方法。
1. 2. 3 术后初期 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有效的预防措施, 指导患者掌握一些有效的自我护理技巧, 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及排痰, 鼓励患者保持足够的休息以及良好的心态。
1. 2. 4 术后6~10 d 如果患者身体条件允许, 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避免疾病影响身体其他机能, 锻炼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 运动时间控制在30 min/次[2]。
1. 2. 5 出院前1~2 d 在患者即将出院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身体的恢复表示祝贺, 另外进行简单的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自我病情观察, 用药以及正确卧位等, 告知患者如果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 要及时回院复诊。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健康知识知晓度和护理满意度, 选择健康知识调查表进行评价, 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完成填写, 结果分为完全知晓, 部分知晓, 完全不知晓, 健康知识知晓率=完全知晓率+部分知晓率;两组评价护理满意度, 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比较满意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健康知识知晓率 观察组对健康知识完全知晓的患者有12例, 占42.86%, 部分知晓的患者有15例, 占53.57%, 完全不知晓的患者有1例, 占3.57%;对照组对健康知识完全知晓的患者有9例, 占33.33%, 部分知晓的患者有11例, 占40.74%, 完全不知晓的患者有7例, 占25.93%。观察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96.43%高于对照组的74.0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护理表示非常满意的患者有14例, 对照组非常满意只有10例;观察组比较满意14例, 对照组只有9例;观察组没有不满意的患者, 对照组有8例。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100.00%(28/28)高于对照组的70.37%(19/27),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医院因此必须促进护理服务的高效和优质, 这也是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3]。临床护理路径强调选择资深医护人员组成护理路径小组, 根据患者病种以及患者具体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使患者从入院开始一直到出院都能得到规范的护理服务[4]。临床护理路径是整体护理的一种延伸与发展, 强调将患者视为护理服务的中心, 护理人员必须严格依照路径表实施护理服务, 保证了护理服务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减少了护理服务的盲目性。
有学者进行过类似的研究, 结果发现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后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下床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护理, 表明临床护理路径恢复更快, 且其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低于常规护理, 表明临床护理路径能够对患者所需的诊疗项目进行规范, 避免对患者进行大包围检查, 从而使患者住院费用明显降低。另外提高了工作流程的清晰度, 防止随意的医疗行为出现, 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住院时间缩短。临床护理路径健康知识知晓率96.43%高于常规护理74.07%, 表明高效率的护理使患者掌握更多更有效的健康知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10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70.3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临床护理路径用于子宫肌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中, 能够增加患者对健康知识的了解, 提高护理满意度,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贺晓丹, 吴薇. 临床护理路径对子宫肌瘤患者自护能力及术后康复的影响.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4):89-91.
[2] 张景美. 临床护理路径在子宫肌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10):69-70.
[3] 宿传荣, 刘淑香. 临床护理路径对子宫肌瘤患者住院费用及满意度的影响. 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18):138-139.
运动锻炼的作用
间歇.眭跛行是下肢动脉硬化症终末期的临床表现,行走后下肢疼痛是其典型症状。对于间歇性跛行患者实施指导性锻炼计划是缓解跛行症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指导性跛行锻炼计划中规律行走可以提高患者的行走速度、行走距离和行走时间,并且能减轻每次行走或每段行走距离的跛行症状。这些功能改善逐渐产生并在锻炼4~8周后明显见效,坚持锻炼12周以上功能改善进一步提高。
有计划的指导性锻炼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症间歇性跛行的基础。具体方法是每次至少应该进行30~60 min的行走,至接近最疼痛的程度后休息,每周至少坚持3次,至少持续12周。运动的特征是行走或踏平板运动,参加运动训练的跛行患者无痛行走时间平均增加180%,最长行走时间平均增加120%。目前,还不知道非指导性锻炼计划对间歇.眭跛行患者是否有益。
由于跛行患者经常伴有或存在潜在的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锻炼中可能出现心血管和生理上的反应,在最初治疗计划实施前必须评价这些风险。但锻炼计划很安全,极少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在治疗性锻炼计划实施前必须进行12导联心电图监测的标准平板运动试验,这样可以确认患者是否存在心脏缺血症状、ST-T改变或心律失常。运动试验还可以为跛行患者建立锻炼处方,提供跛行阂值、心率和血压反应的信息。鼓励接受治疗性指导下锻炼计划的患者进行心电图、心率、血压和血糖监测。
指导性锻炼计划可以比药物更有效地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增加最大行走能力,如果能持续增加体力活动,同时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就可能减少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改善跛行患者的预后。
足部保健
1 下肢动脉硬化症患者往往下肢血运较差,应保持患足干燥,注意保暖和预防外伤。如发现足部皮肤破损要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洗,并用消毒纱布包扎。若两天后无好转,需及时求医。洗脚前先用手试水温,防止烫伤;如有嵌甲、胼胝应及时求医,以免局部受压、损伤、继发感染。
2 选择适合宽松的鞋,足部畸形的患者需要穿加肥加深或特制的鞋。
3 袜子要软,每日更换,保持干燥清洁。每天用温水和无刺激性的肥皂洗脚,之后彻底擦干,并涂护肤油。
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健康指导
食疔的作用
合理调配膳食可预防或明显延缓血管“老化”,饮食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限盐每日食盐量少于6 g者不易发生高血压。应当减少烹调用盐,提倡多吃新鲜蔬菜、鲜鱼和瘦肉,少吃含盐量高的腌制食品。
2 多食碱性食物多食碱性食物可保持人体血液呈弱碱性,使血液中的乳酸、尿酸等酸性物质减少,防止其在血管壁的沉积,故有人称碱性食物为“血管的清洁剂”。这里所说的酸碱性,不是食物本身的性质,而是指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留存在体内的元素所显示的性质。常见的酸性元素有氮、硫和磷等,常见的碱性元素有钾、钠、钙、镁。有些食物如番茄、桔子口味虽然很酸,却都是地地道道的强碱性食物,因为它们在体内代谢后的最终元素是钾。一般来说,大米、水果、牛奶、栗子、杏仁、山芋、土豆等几乎都是碱性食物。常使血液呈弱碱性,利于预防动脉硬化。
3 多食优质蛋白
优质蛋白质一般指动物蛋白和豆类蛋白。长期食入优质蛋白质可降低高血压脑卒中的发病率。膳食中要防止摄入过多的脂肪类食物,因其含大量的饱和脂肪酸;食用油也应以植物油为主,有利于血管保护。合理的饮食方案应包括:控制总热量,主食每天4两,以全麦面包、燕麦、糙米、土豆、南瓜为佳,少吃点心,不吃油炸食品;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少吃肥肉,每天每人烹调用油
4 血脂异常防治饮食指南
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不仅是预防血脂异常的根本手段,而且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单纯饮食控制和运动可使胆固醇降低7%~9%。即使正在服用降胆固醇药物,也应坚持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血脂异常的患者宜摄入低脂饮食,血脂控制的目标值:TC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1 戒烟吸烟和糖尿病是导致下肢动脉硬化病最严重的危险因素。吸烟对我国人群的外周血管病致病危险仅次于糖尿病或高血压。应积极鼓励患者及其家属戒烟或限烟。
2 控制体重肥胖在心血管病发生中具有独立的作用,BMI/>24 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防超重一要少吃,二要增加运动,对于静坐工作者和儿童尤其重要。患者的体重与出现跛行疼痛的距离直接相关,超重的间歇性跛行患者减肥后可延长行走的距离。理想体重指数:18.5-23.9 kg/m2。
3 纠正其他危险因素改变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低脂低盐饮食,建立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和情绪激动。
药物预防
为了减少下肢动脉疾病导致的心血管事件,需要终生治疗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吸烟、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和高血压,同时要增加每日运动量和低脂饮食。在药物治疗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应用ACEI类药物可减少下肢血管病患病的风险。
2 美国科研人员发现,动脉硬化经常从一个人的少年时代就开始产生了。医学分析证实:儿童血管中胆固醇的脂肪条层与血液中胆固醇浓度高低有一定的关系,而这种脂肪条层在许多3岁儿童的主动脉里就可找到。为了预防成年后患动脉硬化症,应从儿童时期就注意检查血液中的胆固醇,避免其过高。根据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ATPⅢ,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为冠心病等危症,即使患者没有出现过心肌梗死,在血脂干预上也等同于得过心肌梗死的患者,应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强化降脂治疗,至少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至100 mg/dl以下,对于发生缺血事件极高危的可疑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应使LDL-C降低到≤80 mg/dl。并应加强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血栓。
鉴于大多数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无临床症状,临床医生不能仅仅关注少数有间歇性跛行的患者,也不能等待出现症状时再进行干预,而要及早发现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这对于下肢血管疾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3 为了减少心肌梗死、脑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血管事件死亡的危险,糖尿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高血压患者SBP应降至
4 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使FBS
[关键词] 鼻出血;高血压;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a)-115-02
高血压性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急症之一,由于血压高,血管硬化,管壁缺乏弹性,一旦出血,量大易反复,且不能自止,重者危及生命。因此,对高血压性鼻出血患者的护理就特别重要。我院2006年8月~2008年11月收治48例高血压性鼻出血患者护理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48例,男31例,女17例,年龄59~76岁。入院时,血压均在24.0~31.2/14.0~18.2 kPa。鼻前部出血11例,中部23例,后部14例。行前鼻孔填塞止血18例,行后鼻孔填塞止血28例,鼻内镜射频治疗2例。48例均采用全身支持对症治疗。
1.2 护理体会
1.2.1心理护理高血压患者多有较长高血压病史,由于血压高,鼻出血量大,且不能自止,患者多有紧张、恐惧、烦躁等心理,而不良心理刺激又使体内肾上腺类应激物质增加,引起反射性血压升高,能再次诱发出血,从而形成恶性循环[1],加重出血。护理人员要首先稳定患者的情绪,明确告知安静能使病情稳定,并深入浅出地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热情地给予入院宣教,使患者尽快适应环境,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同时,我们还应重视家属的工作,采取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的方式,以患者为中心,护士、家属、单位之间为桥梁[2],发挥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功能,给予多方位的情感支持。
1.2.2鼻腔填塞后护理鼻腔填塞是临床上治疗鼻出血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首先应向患者介绍鼻腔填塞的重要性,以及鼻腔填塞后给患者带来的不适,并告知这种痛苦不适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可以减轻的[3]。对于呼吸不畅、需要张口呼吸的患者,可以用湿纱布覆盖口唇,保持室内空气清洁湿润,以减轻口咽部的干燥不适。由于填塞导致头痛不适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消除其紧张心理,用心理支持减轻疼痛,如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暗示疗法等,帮助患者采取舒适半卧位,配合局部冷敷,并告诉患者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等,欲打喷嚏时指导患者用食指与拇指捏住前鼻孔前端,使气流从口腔喷出,以免填塞物脱出,更不要随意拉扯暴露在鼻腔外的纱球丝线,防止纱球脱落引起窒息。
1.2.3病情观察①出血情况的观察:行鼻腔填塞后,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情况,若口腔内有血流出时,嘱其不要咽下,以免影响对出血量的估计,同时将血液咽下也能刺激胃部引起反射性呕吐。若发生再次出血时,护士应注意面色及意识的变化,如果出现精神萎糜,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搏细弱等失血性休克症状时,应立即协助医生紧急处理。②血压的观察:有效地控制血压利于鼻出血的恢复,应每日测量血压2~4次,并观察降压药的作用与效果,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若未用降压药血压已降至正常,说明已有严重失血应及时报告医生。
1.2.4基础护理①卧位护理:患者采取舒适坐位或半坐位。有些能诱发再次出血,如弯腰或下蹲等,应尽量避免。有活动性出血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对于休克患者采取平卧位,患者卧床期间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定时翻身,防止压疮发生。②口腔护理:鼻腔填塞后患者张口呼吸,口腔干燥,加上全身应用抗生素,易引起菌群失调,诱发口腔感染,因此应做好口腔护理。每天用生理盐水或朵贝尔液含漱,口唇干裂时,涂少许石蜡油或润唇膏,预防发生口腔炎。③饮食护理:患者宜进食温热、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多食粗纤维饮食,以防止便秘,以免大便用力时诱发再次出血。④因嘈杂的环境易引起患者情绪紧张,心情烦躁,血压升高而加重出血[4],因此病室应安静整洁,温度宜保持在18~22℃。因空气过于干燥可诱发鼻腔出血[5],所以空气湿度应≥60%。
1.2.5出院指导①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高血压的根本[6],为预防高血压性鼻出血,患者生活要有规律,适当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②高血压非药物治疗无效时,需终生服药,应告知患者长期规律服药的重要性。③为了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应教会患者测血压及紧急简易的止血方法,如指压止血法等,并熟悉降压药的种类及不良反应[7]。④保持鼻腔清洁湿润,预防感冒,不用手抠鼻。
2结果
本组48例鼻出血患者经过精心细致的个性化护理,全部治愈出院,随访6~12个月未再发生出血,并且无一例发生医疗纠纷。
3讨论
高血压性鼻出血发病率高,且属于急症,患者心理负担大,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都极为重要,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适合患者心理特点的个性化护理措施,积极治疗原发病。目前,鼻腔填塞仍为鼻出血的应急处理措施。因高血压患者耐受性差,易出现多种并发症。护士应严密观察病情,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时准确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由于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差,易烦躁易怒,除给予精神支持和心理疏导外,我们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时刻保持健康稳定的心态,微笑服务,将良好的心理效应渗透到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同时,护理工作中离不开患者和家属的配合,护士要灵活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获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共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何志慧.护理程序在高血压性鼻出血患者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6,12(9):846.
[2]王小英,雷静,龚玉.老年人住院期间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9,26(1):104-105.
[3]程海冬.老年高血压伴重症鼻出血患者的急救及护理[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8,6(3):61-62.
[4]舒文娴,郑雪玲.老年鼻出血患者临床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5):496.
[5]田勇泉.耳鼻喉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9-70.
[6]王立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饮食生活方式[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4):15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一)幼儿园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存在多方面问题
问题一:健康心理保护意识淡。一些幼儿园忽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求,宽松和谐校园氛围不浓,如,当前全国各地的幼儿教师虐童事件屡屡发生。一些家庭教育盲区更为严重,家长片面追求幼儿智力发展,不重视对幼儿进行人际交往、抗挫折等能力的培养,造成幼儿不合群、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等表现,这种现状如不能及时改变,长大后会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甚至产生极端行为。
问题二:身体保护能力差。3~6岁幼儿对危险的预见性弱,不能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容易发生触电、摔伤、异物入体等安全事故。
问题三:饮食营养安全问题多。我园幼儿饮食情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良好的饮食习惯亟待提高;幼儿饮食失衡情况较为严重;家长缺乏科学饮食的意识和知识。进餐习惯不好会带来安全隐患,如边吃边玩容易导致饭菜呛入气管;饮食习惯偏差会带来成长发育安全问题,如肥胖儿群体的出现;家长健康饮食知识缺乏会带来营养安全问题,如,一些糖尿病、过敏体质等生活方式病过早地出现在幼儿期……
问题四:突发事件应急水平低。当今社会,对幼儿造成伤害的突发事件,除了自然灾害外,还有人为伤害,近几年频发的校园安全事件,幼儿园成为犯罪分子首选的场所。在幼儿园,如果我们教给幼儿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方法,会有效减轻伤害。
(二)幼儿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课程需要开发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幼儿园、家庭对幼儿生命安全与健康只有保护缺少教育。四川省西昌市红旗幼儿园进行《幼儿积极生存与安全自护教育实验研究》,广州市交通厅幼儿园进行了《生命意识与教育》。以上研究大都还是以幼儿园单方面的力量为主,教育内容比较零散,对幼儿生命意识、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力度,对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构架。因此,开发幼儿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幼儿园课程的补充,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生命安全教育在幼儿园阶段是引导幼儿热爱生命,用积极的生活态度迎接外界环境的挑战,培养幼儿生存能力、减少意外伤害,开拓和改善幼儿生存空间,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成长的教育。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课程研究轨迹回顾
我园是“健康教育”特色园,“一切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是我园的办园宗旨。从1999年起,就开展了有关生命安全教育的系列研究。我园的课题研究主要围绕着“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安全教育―饮食教育―打造阳光教师”这五方面进行。
我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起步早,1999年起,开展了“对同伴交往不良幼儿进行心理辅导的研究”“大班攻击矫正研究”“家园互动帮助幼儿克服分离焦虑研究”和“自闭症幼儿早期干预个案研究”。2002年起,针对身体健康教育开展了“幼儿园自主性体育游戏的实践研究”“幼儿体育“游戏化”活动模式的研究”。2005年起,针对安全教育开展了“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结合安全教育模式的研究”“幼儿安全教育园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研究”。2008年起,针对饮食教育开展了“家园互动开展幼儿健康饮食教育的研究”“家―园―院”三位一体提升幼儿体质的实践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丰富了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内涵,将保护生命、促进生命成长的安全教育落在实践中。
近年来,针对全国发生的多起幼儿教师虐童事件,我园开展了“幼儿园阳光教师团队管理的实践研究”,旨在提高教师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探究教学的能力和品质,改善教师的精神意识,打造“阳光教师”团队。
以上研究成果有三项被立项为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6项获衢州市重点课题一等奖。但是,幼儿生命安全教育没有教师和幼儿用书,缺少实践和检验的载体。为进一步把研究深入到实际,产生更好的育人效果,我园组建了“幼儿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课题组,以课程开发和建设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教学为依托,扩展幼儿的安全知识,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健康、安全、快乐成长。
(二)研究方法和策略
1.建立课程管理网络,将课程管理由“专线”转向“联网”
幼儿园课程管理网络
课程管理网络由园长、家长研究员、业务园长、教学助理、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等人员组成,协调小组成员每月召开一次碰头会。园长任组长,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制订、实施、反馈、调整、评价等。领导小组下设课程研究组,主要负责课程实施的研究、课程内容的拓展、教师培训等。由各教研组长任组长,以备课组长、特色活动组长和骨干教师为组员,开展每周一次以上参与式研讨、教材培训和集体备课活动,进行课程活动案例分析、观察方法与记录的研究等,以保证课程教材的全面、深入的实施。
2.来源于幼儿和家长的需求,将课程资源的选择由“盲目”转向“对症”
我园在“生命教育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以下两大问题:“你认为哪方面对生命会产生影响?”“你认为目前孩子最需要接受的生命安全教育是什么?”对全园家长和教师进行调查。就家长和教师急需的生命安全常识邀请交警、营养专家、体育教师开设具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
调查发现:许多家长把盯牢孩子不出危险看作主要任务,却忽视了“孩子遇到危险怎么办”的防护性教育。鉴于此,课题组向家长和教师征集安全教育案例及安全防护知识,得到家长的热烈响应,共收到稿件1000余件。经过我园整理和提炼,编写了《教工幼儿园安全教育手册》,从家庭、幼儿园、公共环境等三个方面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问题,或以“爱心提醒”唤起人们的密切关注,或以“预防措施”“应急处理”和“错误做法”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具体指导,每位家长发放一册,深受家长和社会欢迎。
调查还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是幼儿和家长关注的热点,“让孩子吃出健康”成了家园共同的心愿,在妇保院的支持下,课题组也通过向家集资料的形式,编写了《体弱儿教养指导手册》一书,同时,在幼儿园网站中开设了“提升幼儿体质”专栏,开通了“儿保专家”博客。开展特色的饮食教育活动:自助早餐比赛、食品安全伴我行知识竞赛、远足活动、我家的特色菜等。
3.搭建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有效平台,将引领方式由“指导”转向“互补”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家长的优势,主动吸引家长积极关心、参与幼儿园的生命安全教育活动,与幼儿园资源形成互补,实现共享。
(1)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
吸引不同职业的家长加盟教师队伍,在优势互补中充实安全教育力量,丰富安全教育内容。如,邀请身为交通警察的幼儿父亲为幼儿讲解交通规则、示范如何指挥交通。
(2)发挥家长的兴趣优势
如,在进行“厨房里的安全”主题教育时,教师可请喜欢厨艺的家长拍摄自己的烹饪过程,向幼儿示范使用餐具、炊具的正确方法。
(3)挖掘家长的退休优势
退休的祖辈家长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教师把他们组成一支安全教育志愿者队伍,邀请他们来园“值勤”或“值班”,当“一日安全监督员”,为幼儿园的安全教育献计献策。
(三)课程特色活动例举
特色活动一:家园携手,让幼儿生命安全教育无盲区
我园开展的幼儿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是突出动态的活动,将五大活动(即服务性活动、演练性活动、宣传性活动、观摩性活动和渗透性活动)贯穿于幼儿生命安全教育的全过程。
各类活动典型案例分析:
(1)宣传性活动
①“学安全知识,创平安家庭”亲子大奖赛。2006年5月,我园举办由家长、幼儿共同参与的安全知识大赛。
②亲子自制安全警示标志:首先指导幼儿设计警示标志,并张贴在园内易出危险的地方,同时指导家长开展亲子制作警示标志。
(2)服务性活动
①安全咨询活动。2006年6月,我园老师本着服务家长的目的,面向社区开展安全咨询活动,通过现场问答、发送传单等形式指导家长掌握安全知识,提醒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安全教育。
②开设安全教育联系栏、联系箱。让家长在联系栏里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甚至由家长担任主编定期编辑联系栏内容。
(3)演练性活动
①集会逃生。2006年12月的一个家长接待日,幼儿正在和家长一起做亲子游戏,随着一阵紧急的火警鸣叫声,家长带着孩子开始撤离火灾现场。
②诱拐演习。2006年10月,一场精心策划的“诱拐演习”开始了,10位幼儿未曾谋面的家长充当“骗子”,手拿玩具、食物等“诱拐”了23名幼儿,“诱拐”成功率竟达90%。
(4)观摩性活动
①参观消防大队。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参观了消防战士的生活场所、消防服及消防用具展示厅、火灾产生原因展示厅,观看消防战士灭火表演。
②“安全卫士”助教。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和兴趣爱好,根据安全教育主题,邀请家长进班当老师。
(5)渗透性活动
①安全画廊。2007年5月,大二班进行了美术活动:出事了,我该怎么办。
②安全教育周。每学期的第2周为全园的安全教育周,通过集体安全教育活动、木偶表演、情境模拟、环境创设、家长参与、自我教育讨论等形式,将安全教育与幼儿一日生活相结合。
特色活动二:网站平台,让幼儿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更开放
2006年5月,课题组团队制作课开通了《幼儿生命安全教育网》网站(),共有新闻中心、教师空间、宝宝天地、安全条文、安全贴士、交流空间等6大板块。
“新闻中心”专栏设“本园快讯”与“热点连线”,集信息、信息交流、形象宣传于一体,在全方位展示本园安全教育活动信息的同时,链接了各地有关幼儿安全的新闻动态。“安全条文”设“政策法规”“规章制度”“计划总结”三个栏目,汇集了本园安全管理制度、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各年段安全教育工作计划总结等,集实用性、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于一体。“教师空间”版块分为经典教案、案例剖析、教育科研、课件共享四个栏目,是教师安全教育资源的源泉,也是教师进行安全教育的有效平台。“宝宝天地”板块则是专门为幼儿服务的,包括故事、儿歌、歌曲、游戏、小剧场等栏目,目的是促进幼儿与网络互动式学习的实现。“教师空间”分为经典教案、案例剖析、教育科研、课件共享栏目。“安全贴士”分为家庭安全篇、幼儿园安全篇和公共环境安全篇,为教师和家长介绍必要的安全知识及应急、预防、纠错方法。
在这些栏目里,有关的安全案例、教育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成果、家园互动安全活动等图文内容一一呈现。幼儿园安全教育网为幼儿园与家庭提供了交流与沟通的平台,提高了家长参与幼儿安全教育的频率和层次,实现网站建设与教师、家长的安全教育理念、教育行为的同步提高的目的。目前,每日点击逾1000人次。该网站是全国首家关于幼儿安全教育的网站。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架构幼儿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1.课程目标
总目标: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了解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安全知识,形成健康、安全的生活所需要的行为习惯和态度,提高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和能力,保障生命成长安全。
2.基本框架
围绕三方面课程目标,我们确定了饮食营养安全、身体保护、突发事件应急、健康心理保护四大板块的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形成了宣传性活动、服务性活动、演练性活动、观摩性活动、渗透性活动五大家园互动活动形式,形成了课程的基本体系。
3.进度安排
每学期的第2月为全园的安全教育月,主要以整合性安全主题教学活动为主,通过集体安全教育活动、木偶表演、情境模拟、环境创设、家长参与、自我教育讨论等形式,将安全教育与幼儿一日生活相结合。各年段的生命安全教育主题如下:
整合性主题活动的设计,由设计思路、主题目标、活动内容、环境创设、家长工作、资源利用、教育建议和具体活动名称、目标及教学准备八个版块构成,并附有活动照片。
4.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坚持“全面”“全员”“全程”的原则。“全面”指的是评价对象面向全体幼儿,评价内容涵盖课程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评价过程采集个体发展的各方面,如,身体、情绪、认知、社会性等全面信息。“全员”指的是与课程相关或与幼儿的发展相关的各个部门、各方人员如教师、家长和幼儿自身都作为评价主体来共同参与评价过程。“全程”指的是课程评价着眼于课程实施的各个阶段、一日生活的全部过程,对课程目标和幼儿的发展实行全程监控,是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实施课程。主要形式有:
(1)幼儿成长档案袋
以教师和家长对幼儿行为反应的连续观察记录和分析评价为主,包括孩子在各生命安全教育主题学习过程中自己制作的各种作品,如图画、手工、文字等,以及与幼儿的自我成长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料等等,它不仅能帮助教师和家长客观认识幼儿安全素养的现状,及时开展个性化教育,还是一种促进教师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创造生成课程的有效途径。
(2)家园同步报告单
教师和家长根据学会生活的课程目标和特点对幼儿的发展状况进行阶段性的检测并同步提供对比性的评价信息。根据课程目标和四大版块安全教育内容确定各项等级指标,在期中及期末由教师和家长共同评价。
(3)“安全小卫士”即时贴
它是指教师随身准备一个即时贴小本子或一叠小纸片,当发现幼儿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上有一些不同以往的进步行为或细微表现时,就用非常简短而亲切的话记下来,并将它贴在教室的进步栏或家园栏上或让幼儿在离园时带给家长。
(二)开发一系列幼儿生命安全教育园本教材与系列活动
经常与上级教科研部门保持联系,先后邀请浙江省教科院、浙江师范大学、衢州学院的专家做指导。省特级教师刘小倩在我园建立“特级教师工作室”,对课题进行全程指导。课题组成员参与编著正规出版物有:《幼儿安全实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安全教学活动设计》(分小班、中班、大班共三册,科技出版社,2013年);《幼儿科学饮食指南》(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拥抱阳光――幼儿园阳光教育探索》(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2009年,衢州市教科所对我园《幼儿生命安全教育模式研究》召开课题推广会,在全市幼儿园推广。
(三)建设了一支阳光教师团队
在共同的研究实践中,我通过转变管理理念、改善组织氛围、变革评价模式、组建阳光社团等策略建设了一支积极向上、阳光快乐的教师队伍,培养了一批“热爱运动、快乐友善、好奇乐学”的阳光幼苗。“阳光教师”的要求是:面对孩子,有阳光般灿烂的笑脸;面对家长,有阳光般真诚的交流;面对同事,有阳光般温暖的态度;面对教育,有阳光般平和的心态;面对教研,有阳光般积极的热情;面对发展,有阳光般不息的能量。
四、效果与反思
(一)效果
幼儿园先后荣获浙江省示范幼儿园家长学校、浙江省园本教研示范园、省公安厅“校安工程”示范窗口。幼儿舞蹈《萤火虫亮了》获文化部“群星奖”,得到总政歌舞团著名编导华伟的高度评价:“舞蹈反应了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2008年5月,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报道了我园生命安全健康教育的先进经验。教师在省级以上教学展示8次。论文《主题背景下班组教师的有效合作》《“三举措”有效提升幼儿饮食教育管理质量》《幼儿园安全教育网的开发与应用》《探索关注幼儿一生幸福的阳光教育》《转变家园合作方式,提升幼儿安全教育质量》《建设阳光教师团队的意义及途径研究》分别发表于《学前教育研究》《早期教育》《新课程研究》《教育信息报》《教学月刊》《早期教育(教科研版)》。
在这些成果中,我们看到了教师工作状态与幼儿园实施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课程之间不可割裂的关系。
(二)反思
幼儿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以家园活动为载体,实现课程与亲子活动、与教学活动的融合,体现了“活动与课程结合”的优势,实现了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方式和策略的创新。
园本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应该坚持四个原则:
1.多主体参与性
幼儿、家长、教师都是活动的主体,家长成为课程的审议者、实施者。教师对“园本课程”有了真实的、具体可感的认识,更树立了“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创造者”的新观念。
2.多向互动性
幼儿、家长、教师三方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在教育目标上达成共识,在生命安全教育方法上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相互监督、相互评价。
3.家园一致性
课程的最终目的要落实到幼儿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让幼儿生命的成长变被动的保护为积极的促进。
4.幼儿园的引领性
这种引领作用不仅体现在教师能调动家长参与生命安全教育的积极性等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设定相应的目标,设计组织不同层面(课程、家园互动等)的活动。
后续研究中,研究团队将把幼儿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课程在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进行整合、渗透和拓展。同时,加强安全设施的建设与研究,如建立安全体验馆、安全保卫器材开发等。幼儿生命安全和健康教育期待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