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宏观环境趋势范文

宏观环境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环境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宏观环境趋势

第1篇:宏观环境趋势范文

论文摘要: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构成营销环境的每一个因素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营销环境的变化,既会给企业提供机会,也会给企业带来威胁。而旅游营销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竞争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每个旅游企业都处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包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制约和影响。这些宏观因素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旅游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占领旅游市场并保持和扩大旅游市场份额是决定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旅游市场营销受到企业前所未有的重视,营销人才的培养和营销队伍的建设日益成为企业人才竞争的焦点。

一、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概况

2010年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是指与旅游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相关的所有外部因素与条件,其包含的内容既广泛又复杂。一般来说,旅游市场营销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构成要素,一是微观环境,二是宏观环境。微观环境能够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指那些直接影响企业为目标市场服务能力的各种因素。而宏观环境是指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外部环境,它主要以微观营销环境为媒介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因素。

二、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涵义

旅游营销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竞争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每个旅游企业都处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包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制约和影响。这些宏观因素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旅游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

三、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分类

1、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经济地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技、自然地理等要素综合实力的表现,通常通过社会经济指数的综合分析得到现实反映,它是进行旅游营销活动最重要的综合因素。

2、社会文化环境:人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教育程度和职业

指由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的长期熏陶而形成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语言、宗教与民族特征、风俗习惯、价值观、人口、社会组织等的总和。社会文化渗透于所有的旅游营销活动中,而旅游营销活动又处处蕴含着社会文化。

3、政治法律环境:政府的有关经济方针政策、政府颁布的各项经济法令法规、群众团体

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在国际关系和国家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政策活动及与市旅游企业的营营销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它必然受到政治与法律环境的强制与约束。旅游企业总是在一定的政治法律环境下进行营销活动的。

4、科学技术环境:技术变化在当前形成的最明显的趋势

影响人类前途最大的力量是科学技术。科技环境的变化,给旅游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5、自然地理环境:如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环境状况等

自然资源变化的影响,能源短缺导致的营销成本增加及环境保护,他们引起企业对该资源的珍视,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也可限制与创造旅游行业的发展。

6、人口竞争环境:人口数量与增长速度、人口结构、人口流动率

从旅游消费者的角度,每个企业在其开展营销活动时,都面临着四种类型的竞争者:第一是愿望竞争者。指提供不同产品以满足不同旅游需求的竞争者。第二是平行竞争者。指能满足同一旅游需求的不同旅游产品的竞争。第三是产品形式竞争者。指同类旅游产品的不同形式之间的竞争。第四是品牌竞争者。这个层次是同一产品不同品牌之间的竞争。因此,全面地认识各种层次竞争,有助于其看清竞争环境的重要变化。  四、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对旅游行业市场的影响

首先,从社会经济地位来讲,社会经济指数高的国家,一般来说,旅游业就比较发达。现代旅游业首先是在经济发展国家兴起,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国的接待国。与此相反,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底子薄,交通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其次,从社会文化水平来讲,旅游消费者和营销者的文化水平,往往决定旅游营销的成败。有些国家尽管人口经济收入相近,但旅游市场情况可能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很大程度反映在社会文化方面。因此,旅游营销必须适应社会文化因素,并随社会文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再次,从政治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来说,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与旅游企业密切相关的问题是经济管理体制、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的法令、条例、法规,特别是有关经济、旅游立法。精减政府机构,规范政府行为,实行政企职责分开等教育水平不仅影响人们的旅游水平,而且影响旅游企业的市场调研与促销方式。

然后,从科学技术和自然地理环境来讲,当前世界科技发展迅猛,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可能会对市场营销产生影响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特点有:(1)信息化和智能化将普遍进入生产、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生命科学将获得新的突破;(3)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原材料、水、土等)的技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4)各门科学技术将全面而深入地发展,互相渗透,综合交叉。例如,电脑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饭店的工作效率,使饭店开展一对一营销,为客人提供定制化产品成为可能。

最后,从人口竞争环境来讲,社会环境中人口数量与其增长速度的快慢,人口地理分布及地区间的流动率,人口的结构都影响旅游市场的发展。例如,人口越多,而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基本生活用品需求市场就上升,而旅游消费就会降低,旅游市场发展就缓慢。又如旅游市场中,人口的流动性,从内地到沿海,从城市到农村也是影响旅游市场的因素之一。

而人口竞争就主要包括了同类旅游项目或产品的竞争者、相互可以替代旅游项目或产品之间的竞争者和争夺客源的竞争者、竞争者的市场营销状况、竞争者的内部状况等。

参考文献

[1]李倩兰,王政.市场营销[M].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2]柴少宗.消费者行为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3]钱炜,李伟,谷惠敏.饭店营销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

第2篇:宏观环境趋势范文

关键词: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思路方法

中图分类号:TL75文献标识码: A

一、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

环境与经济是一个系统的两个因素,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矛后,面是协调发展,互为促进。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也需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指标间也互相联系,并存在一定客观规律。经济形势很大程度上自接体现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环保工作也只有根据经济发展形势,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作思路和措施,才能体现环保参与宏观决策、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和价值。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就揭示了环境质量与收入间的倒U字型关系,说明了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科学把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准确判断经济形势对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随着环保部门地位和作用的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综合管理职能日益凸显,参与政府宏观决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是在一定时期和区域范围内,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结合宏观政策和经济发展形势,以规划目标、统计数据和监测数据为依据,运用统计调查、综合分析等方法,分析环境管理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发展趋势预测提出相关对策和措施。

开展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对环保部门及时把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新形势,适应政府宏观调控新要求,提高环境保护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现阶段做好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已成为环保部门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的客观需要。

图1

二、 基本思路

1、总体框架

形势分析应结合环境与经济两个方面,按照“透过经济看环保,透过环保看经济”的要求,全面分析宏观经济形势数据和环境保护基本情况,客观研究经济形势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准确把握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压力,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总体框架见图1。

2、重点分析的几个问题

1)注重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对环保工作的影响。

主要是分析体现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工作绩效的关键指标,并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进行趋势预测,就经济形势对环保工作的影响加以分析。主要分析内容见表1

表1

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研究环境保护服务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处理好服务与监管的关系,切实发挥环境保护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

2)重点关注污染减排进展情况。

污染减排是当前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环保焦点。准确把握污染减排形势,关系经济发展全局。形势分析要在分析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进度基础上,深入剖析原因和面临的困难,并提出具体的措施,对减排进度滞后地区实施预警机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

从经济发展全局判断污染减排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进展、落后产能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淘汰等方面;

重点减排工程落实情况,重点梳理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火电企业脱硫脱硝、重污染行业整治等工作,按照年度减排计划和实施方案,对工程完成情况和减排效益进行分析,对没有按进度完成的工程和地区,可建议行督办、通报和约谈;

环保监管情况,包括减排核查和各类环保专项行动情况、管理减排各项制度落实情况、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运行情况等。

3)客观判断引起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环境质量是检验环保工作的最终标准。形势分析应对环境质量总体情况进行判断。重点关注地表水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城市空气质量、县级以上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PM2.5以及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主要指标等,可按十年或五年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客观判断本地区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对部分恶化趋势较为明显的指标,要从减排进展、环保工作力度、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气候因素、主要污染产业发展情况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并给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和方案。对改善较为明显的指标,也可从上述几方面阐述是属于阶段性改善还是趋势性改善。同时加强对重点流域和重要湖泊的水环境质量分析,主要从总体水质、满足功能要求断面比例变化情况、水质下降断面分布主要区域、主要变差指标等方面查找原因。

4)着力体现阶段性环保工作重点领域。

环境保护阶段性重点领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面有所变化。从宏观层面,环境保护已逐步进入环保优化发展的新阶段,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环境保护要作为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环保工作本身,环境保护已经从重点开展单领域的污染防治到全面防治污染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新阶段,新的污染防治重点领域不断出现,由突发环境事件引起的阶段性环保专项重点工作日益增加。形势分析应准确把握客观形势和宏观政策要求,科学把握工作节奏,理清轻重缓急,切实体现阶段性工作重点,提出具体措施和目标。

5)及时呼应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新诉求。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尤其是网络资讯、微博等信息快速传播手段的普及,环保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及新闻媒体频繁聚集的焦点。从福岛核电站事故的核辐射影响,到PM2.5的问题,都在短时间内成为人们迅速关注的热点,如果不能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就会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形势分析要紧紧抓住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新诉求和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新要求,注重分析环境投诉举报和形势,广泛收集舆情,对群众关注较多的污染企业和污染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处理意见。

3、主要分析方法

1)综合分析与专题分析相结合

综合分析是建立在专题分析基础上的,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重点流域等环境质量指标和GDP、工业投资、用电量等经济指标的专题分析。对某些变化较大的指标和敏感性指标,如减排指标和环境质量指标,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集成,并与目标进行比较,对数值变化的敏感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环境与经济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进行总体形势判断和预测,提出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对重点行业、企业和区域的专题研究是提高形势分析深度和水平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主要依靠专业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事物的性质和和发展趋势。定量分析是一种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的表征方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其实质是专家经验、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计算机技术三者的有机结合,以实现探索复杂性系统问题的途径。简单的说,“保持稳定、趋势向好”就是定性,结合环境统计、监测等数据信息实现目标内容的可视化就是定量分析。

3)定期分析与远期分析相结合

定期对环境与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如季度分析),可准确把握一定时期内重大宏观政策(包括环境和经济领域)的走向与调整,迅速做出分析与研判,提出针对性的方案,增强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的时效性。远期分析可根据多年环境与经济数据的比对,探索两者之间的规律,有利于统筹谋划本地区环保工作的节奏和重点。

4)纵向分析与横向分析相结合

纵向分析是对各阶段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或者环境基本情况各指标进行研究,获取其数据变化的时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为研判发展趋势提供支撑。横向分析是借鉴相似区域环境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或者借鉴现有环境经济分析模型,预判本地区环境指标走势。通过纵向和横向分析的有机结合,可以正视差距,正确把握阶段性特征,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结束语:

目前部分省市已经开展了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工作,但总体面言,该项工作尚未全面铺开,各地形势分析的深度也不尽相同。同时形势分析工作也由于缺少技术方法的有效支撑,容易使分析成果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要进一步做好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必须在全面掌握环境及经济形势数据的基础上,摸清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客观规律,更

多地运用科学工具实现定量预测与定性研判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的作用,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撑。.

参考文献

第3篇:宏观环境趋势范文

【关键词】建筑业;宏观环境;PEST;对策

1、引言

旧中国的建筑业是十分落后的。在1933年的国民收入中,第一产业占比达到61%,第二产业占比10.3%,而建筑业仅占国民收入的1.1%。1934年是旧中国建筑业生产水平最高的一年,其生产净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也不过1.4%[1]。从1949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开始,我国建筑业逐渐走上正轨,稳步发展,到了1979年,我国建筑业生产创造总值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97%,解决就业人口占全国国民经济各部门总就业人数的5.82%[2],建筑业的支柱地位开始显现。但是我国在八十年代时期,人均住房量0.22平方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35平方米/人),而且劳动生产率低,我国每人每年完成30平方米开发(国外平均为120平方米/年人)[3],建筑工业化程度低。

进入二十一世纪,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建筑业得到了极大发展,2011年建筑业占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8%,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4.5%[4],这说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支柱产业。但是在建筑业发展迅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新时期有新的发展环境,不同的发展环境下,得到的发展战略是不同的。本文就通过战略管理里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法则,分析当前时期建筑业的宏观战略环境,以期为建筑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宏观管理策略。

2、对中国建筑业进行PEST分析

“PEST分析”是战略管理中对某一行业或者企业进行的宏观环境分析方法,通过对政治(P),经济(E),社会(S),技术(T)四个方面的分析来把握宏观环境,进而制定出相应的宏观战略管理策略。

2.1 中国建筑业的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环境(Politics)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是否具有稳定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理念,政府出台的各种方针、政策,以及国家制定的与建筑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执政党,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执政党对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不同的限制和要求。即使在社会制度没有发生变化的同一个国家,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对于这些变化,建筑行业必须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把握政治法律发展环境。

首先,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虽然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国家的政治情况稳定,在2012年刚刚结束的十中,对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显著成就进行了阐述,其报告中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中提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这一现实国情,而有专家分析预测,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直接拉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万亿元,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又直接和建筑业有关,所以十报告发映出国家层面很重视城市建设,在报告中还谈到了保障房,绿色建筑,以及新农村建设等与建筑业之间相关的问题,通过十报告可以发现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城中村的改造、城市功能的升级、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等都离不开建筑业,国家对建筑业发展的重视也是建筑业良好稳定发展的根本。

其次,随着我国社会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建筑业相关的法律系统和运行状态也是建筑业发展宏观环境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我国相继出台了《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2007年)、《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2009年)、《关于进一步强化住宅工程质量管理和责任的通知》等文件,它们指导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调整建筑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规范建筑市场运行、协调产业发展适应国内外形势等,随着我国建筑业产业政策越来越完善,范围涵盖了建筑业的各个方面,可以预见中国建筑行业将越来越规范。

2.2 中国建筑业的经济环境

经济(Economic)环境是影响建筑行业诸多因素中十分关键和基本的因素。经济环境主要指构成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经济政策等要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政府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

根据2012年最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虽然国内外环境日益严峻复杂,但是我国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使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471564亿元,增长了9.2%,其中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2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4241亿元,增长24.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172亿元,增长36.0%。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总体经济仍保持高速增长,建筑业发展仍超过平均发展水平,达到10%,但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受到全球经济萎靡的影响,建筑业的发展速度变慢了,从2009年18.6%的增速,2010年的13.5%,降到了2011年的10%,发展速度有减缓的趋势。对于这个趋势不应该过早得出建筑业发展越来越缓慢的结论,因为受到金融危机等的影响,国际市场疲软,开始进入新一轮衰退期,而我国在国际局势萎靡的同时能继续保持一个较高速度增长,虽然幅度变小,但总体还是稳步发展,再加上政府通过四万亿等经济刺激计划来支持经济高速发展,所以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我国总体的经济导向还是以发展为主,所以建筑业不应该过于保守,而应该在经济高速发展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2.3 中国建筑业的社会环境

社会(Society)环境是指一个行业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因素中对建筑业影响最大的是人力资源情况,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截止2011年底,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17059亿元,建筑业从业人员已达3852.5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5%,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劳动人口数量大,为建筑业的人力资源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而且根据建设部建设事业人才现状抽样调查资料分析,建筑业专业人才的比重由1983年的4.8%增加到2005年的31.3%,有学历和高职称人员的比例也不断提高,所以中国的社会环境对建筑业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随着近几年建筑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譬如中国的人口红利时代开始衰退,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建筑工地的技术人员知识比较老化,管理观念也相对滞后,素质不高等都是中国建筑业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2.4 中国建筑业的技术环境

技术(Technology)环境是指与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科学技术要素的总和,它既包括导致社会巨大发展的、革命性的产业技术进步,也包括与建筑业生产直接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发明情况、应用程度和发展趋势,还包括国家和社会的科技体制、科技政策和科技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中国建筑业技术在最近几十年也得到了迅猛发展,高强、高性能的结构材料开始应用,建筑保温与新能源得到广泛认可,绿色建筑的提出对于保护环境、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也有重大意义,建筑业施工技术的提升减少了工作的浪费并且节约了时间,建筑业技术环境中最重要的是建筑业的信息化改造,使得传统的建筑业焕然一新,高科技新技术使得建筑成本降低,工期缩短,质量提高。所以我国建筑业的技术环境是越来越好的,越来越先进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国建筑业的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建筑垃圾的回收与安置技术相对落后导致在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绿色建筑技术的落后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产生,所以处理好建筑技术与环境的关系也是当前中国建筑业所需要面临的关键问题。

3、总结和建议

通过PEST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建筑业的宏观政治环境稳定,法律逐步完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政策以发展为导向,社会能为建筑业持续提供高素质人才,技术差距和发达国家逐步缩小等对建筑业发展十分有利的环境,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在最近几年建筑业的高速发展中产生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不同程度的制约建筑业的发展,所以通过PEST分析应该认清建筑业的宏观战略环境,对建筑业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从以下四方面支持建筑业的发展:

①完善建筑业的市场体系

一个完善的市场体制是保障建筑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根基,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一些老的不适应新时代的法律法规应该被淘汰,应该制定一系列适合建筑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以政策来指导建筑业的稳定发展,支持大型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小建筑企业向专、特、精方向发展,并且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②提高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

建筑业的高速发展要求人们的技能知识水平不断提高,所以我国应该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重视对建筑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高层人员的岗位继续教育,并且可以和各大高校联合培养,开展技术人员的岗前培训和技术交流,并通过适当的鼓励机制鼓励从业人员学习、创新。

③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宣传引导、政策鼓励、积极教育、创新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规范建筑业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增加社会效益的价值取向,加强对创新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在全行业倡导科技创新的价值理念,通过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积极推进建筑业的工业化、信息化并通过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来增强施工技术,加强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形成产学研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我国建筑业的基本情况 [J]. 统计工作通讯, 1956, 24): 41-3.

[2]吴洛山. 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J]. 建筑经济研究, 1981, 02): 23-4.

第4篇:宏观环境趋势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宏观经济学;影响;稳增长

1宏观经济学之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2014年底,“首届中国宏观经济论坛”顺利举办,论坛上就主要围绕“新常态下经济增长趋势及成因”展开讨论,深度思考了我国若想实现经济稳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其中还谈到了社会经济深化改革、宏观经济政策包容性、国民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创新等等内容。众多学者专家也希望通过这些创新型思维主题导向国家经济向前发展,满足经济新常态背景宏观经济学背景下宏观调之于我国市场经济增长趋势的有效干预。实际上,我国目前依然还处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初级建设阶段,对于市场经济的理解尚且不深。所以在利用宏观经济学阐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前景的过程中,客观讲是取法完善的建设思路的,包括对市场经济的调节手段也相对匮乏。在如此背景下,国家政府才开始积极思考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趋势与原因,学者与专家才会利用论坛契机讨论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主要影响。它就希望依靠宏观调控帮助我国追赶发达国家,并针对我国所存在的公有经济理念加强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主导影响作用,最终促进全中国社会的共同富裕[1]。

2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主要影响

在宏观经济学中就提到了宏观管理主要应该采取投资驱动,围绕工业主导,拉高政府投资份额比重。在这里,政府调控与干预对市场所产生的作用十分明显,这一点上我国是明显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举个例子,在美国联邦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他们就主要以消费作为主要驱动,围绕服务业主导展开投资份额分析,一般情况下投资份额主要在私人资本家领域展开。反观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快速,虽然在建设进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但在近年来广泛借鉴西方国家相关经验后已经有所突破,积累了一定的市场经济发展经验。为此,我国需要在宏观经济学指导下建立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架构,统一完善市场环境,充分适应国家地域空间差异较大较明显这一问题,也考虑到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问题。另一方面,在分析宏观经济学相关内容的指导性与管理性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市场管理模式进行相互比较,必要时还应该建立静态模型,并时刻注意模型中所存在的弊端问题,结合弊端问题对其宏观调控方法进行分析。对于我国来说,在套用国外宏观经济静态模型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过去国家经济过热的经验教训展开深度分析,客观判断宏观经济的优势内容,虽然说当前的说法无法统一且缺乏共同研究基础,但根据我国对投资、消费与政府财政支出、进出口量等等因素的现状来看,还应该基于不同经济体对所有指标因素进行针对性分析。举个例子,目前我国GDP的影响因素中有60%左右是通过国内外投资带动的,而消费对其所产生的影响占据另外40%。不过在美国,该结果却恰恰相反,它的投资自由流动会受到政府干预及限制转化为私人投资,而私人投资则会被政府投资所替代。所以综上所述,在宏观经济指导下市场经济对GDP增长因素的影响还是存在诸多区别的,投资与消费两种经济拉动模式会共同影响经济发展,并将这种影响不断放大,最终造成质变区别。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前我国的投资企业、金融部门与各个行业都会因宏观经济而产生变化,这就是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另一种影响形式。举例来说,西江当今的产业结构与能源利用效率之间存在微妙关系,在宏观经济学指导下,像某些高耗能行业诸如基础材料工业、能源工业等等会出现宏观经济调控问题,而这一问题也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投融资项目实施。在这种情况,为了避免宏观经济对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冲击性影响,规避企业自身所出现的资源配置扭曲局面,就必须思考基于消费领域有效控制自身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微观经济结构,包括消费结构、消费倾向性等等,思考国民经济发展背景下宏观经济调控对企业内外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再者,我国社会企业也应该清晰认识到在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企业包括行业内是可能存在诸多不合理的产业经济结构问题的,为此我国需要基于宏观政策取向将企业微观经济需求面转向供应面,基于长期制度性因素来优化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的经济结构内容优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的要素驱动逐渐向创新要素驱动转化,利用宏观调控下的企业经济与市场经济稳增长刺激企业技术进步,利用政策长期调配企业的专属管理政策,实现企业基于宏观经济学指导下的供给角度“经济结构持续调整”[2]。

3结束语

第5篇:宏观环境趋势范文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全球化 宏观经济管理 创新

所谓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指综合运用各种政治、经济手段,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生活从总体上进行调控,已达到化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宏观经济管理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与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建设的初级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我国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宏观经济管理作用,在经济发展实践中不断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巩固宏观经济管理在我国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地位,提高我国经济发展建设的实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1. 宏观经济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1.1 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同时又有刺激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宏观经济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进行调整,可以将经济发展维持在一个稳定的速度之上。防治经济泡沫的出现,同时也可对有效避免经济发展的大幅度波动,即保障经济增长的速度,同时也保障经济增长的质量,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2 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有效弥补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在推进经济发展实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任然存在很多问题。此外传统经济模式中的缺陷还没有清楚,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还存在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等缺陷。面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弥补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必须充分发挥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有效调节市场经济中各种资源,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市场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但是市场调节并不是万能的,在某些领域内,市场调节也会出现失灵的现象。因此,依赖于市场调节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此外针对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不足,国家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经济、行政以及法律手段来加以调整和改善,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3实施宏观经济管理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资源配置主要依靠市场进行,然而市场经济自身的缺点严重影响了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为了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则需要采取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对有限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宏观经济管理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加以实现的,一种是对公私财产进行合理配置,并对公私财产所占的比例进行管理。另一种是对私人之间财产进行有效的调配和控制,以抑制社会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的出现。

2. 实施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创新的必要性

2.1 是顺应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我国宏观经济管理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需求,既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趋势,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规则加以肯定,并根据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规则指导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具体实践,确保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在全球化基本规则的指导下,实现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提高对外开放发展水平的根本目标。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需求,我国政府部门作为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要对管理体制加以创新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和丰富管理理论,用理论指导管理实践,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同时我国政府还要根据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发展趋势的宏观经济管理人才,保障各项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能有在管理人才的手中得到全面的贯彻与落实,确保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效果,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整体实力。

由上可见,我国应加强适应经济全球化规则的各项手段。首先,应保护我国弱小型企业的发展;其次利用全球经济发展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等,挖掘我国产业的潜在优势;再次,充分利用国际反垄断法,防止某些领域的外商投资过度集中而处于支配地位,以对我国经济造成威胁,并对国内的投资者与消费者带来损失,以此保障我国市场经济的可竞争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2.2 转变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职能

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主要是由法律规定、对宏观经济执行机构负责、履行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因此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实际上就是政府职能部门组织的创新及相关工作岗位与人员的创新。职能部门的创新主要是对政府机构的责权与职能加以强化,以提高政府宏观管理的工作效率。以我国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责任就是监督市场的平稳运行,确保市场秩序的安全,以创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因此,应加强政府职能的战略目标创新,提出“服务型”概念,改良公共决策体系、提高公共决策的质量,由全能型政府顺利过渡到服务型政府;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重新协调政府各部门的职能权限,每个部门、每个领导者与管理者都有统领全局的权力,对宏观经济管理全局负责,并通过责任制加强制约力度。另外,还要按照“精简、统一”的原则,调整政府各组织结构,做到机构的精简高效,适当设置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选聘时注重人才的综合能力,避免由于管理层多、机构臃肿而造成的信息传递慢,影响管理效率,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

总结

宏观经济管理作为服从和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宏观经济管理要想充分的发挥其经济管理与调控价值,就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及时的做出调整,与我国经济全面开放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第6篇:宏观环境趋势范文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趋同;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F23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210-02

1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国际趋同现状评述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评估现行准则、制定未来准则的理论基础,是由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它可用于指导首尾一致的会计准则的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国际趋同是会计准则趋同的前提和基础,早有学者提出“随着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化的发展和全球趋同趋势的呈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明显表现出协调的趋向。”

随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概念框架也在逐渐发展变化。一些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主要根据本国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策略和计划,正在考虑或已启动甚至完成了本国概念框架的修订工作。同时,由于企业经济业务本身的发展对会计准则发展的要求需要突破现有的概念框架,一些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也局部修订了现有的概念框架。从目前来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国际发展表现出相似的领域和很多相同的内容,世界主要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大体是相似的(当然各个国家的概念框架也稍有特色)。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早,辐射力强,影响范围广泛而深远。1970 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的第4号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编报的基本概念与会计原则》直接影响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特鲁伯罗德报告》和英国的《公司报告》中对财务报表目标的探索,也对 FASB 和 CICA 等会计职业组织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在主要内容、基本立场、甚至若干重要表述方面,沿袭了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英国的《财务报表原则公告》也在很多方面采纳了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观点,并且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存在很多相同之处。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日本、韩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概念公告也大体一致。随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以及 IASB 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方面相互借鉴、逐步趋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国际趋同已是大势所趋。

2 建立既具中国特色又与国际趋同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2.1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现状分析

FASB前任主席唐纳德(Donald J. Kirk)认为:“有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的制定就有了方向。如果缺乏则势必招致外界集团的批评,如指责会计准则的发展是毫无目标与宗旨的”。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会计改革的关键时期,需要一套基本理论体系来指导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为我国会计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由1项基本准则与38项具体准则构成的完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在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属于最高层次,对各项具体会计准则起着统驭作用。

笔者认为,虽然我国新基本准则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准则制定过程中,有着相似的作用,但新基本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形式、内在逻辑关系等方面毕竟不同,不能充当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角色,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仍未建立。而且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涌现出大量经济业务创新,需要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相应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套前后一致的真正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创新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提供理论指导,以满足会计核算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 WTO,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目前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制定了自己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而对于我国,无论是为了改善国内投资环境还是减少国内企业对外投资成本,研究和建立一个既反映我国国庆又反映国际化进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都是非常必要的。

2.2 建立既具中国特色又与国际趋同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既要体现中国特色又要兼顾国际趋同。

我们主张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分为宏观理论层次和微观理论层次两大部分。即从“宏观理论层次”和“微观理论层次”两个层次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从宏观层次上来讲,概念框架应该着重从逻辑上指明完善的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应该是什么”,而不在于说明己制定的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但是,会计准则因不得违背现行法律及各种环境因素而难以完善,只能满足现阶段要求。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它们也随之改变。因此,我们有必要创设一种相对超越现阶段环境因素的宏观理论层次,它可能与现行准则或实务不一致,但它可以成为评估现行准则与实务和指导未来准则与实务的基础与指南。而在微观理论层次,为了更好的指导现阶段我国会计改革,有必要建立一个现阶段旨在准则、环境相互影响的角度,概括某国某一特定阶段上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应遵循的原则、程序和方法。

概念框架的宏观理论层次相对稳定,是会计准则能够进行国际趋同的基础;概念框架的微观理论层次也许常变,是会计准则具有中国特色的依据。具体内容如下:

(1)宏观理论层次。

在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逻辑演绎法。宏观理论层次是一种理想的理论结构,是概念之间逻辑结构的一致的、完美的演绎,各个概念的含义及其关系前后一贯、逻辑一致。严格遵守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也体现了与国际趋势一致。

(2)微观理论层次。

微观理论层次是在宏观理论层次的指引下,详细阐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具体内容。如何体现中国特色问题应该在应用理论层次阐明,明确会计环境之于会计的重要性,明确我国的国情和市场发展前景;明确会计假设的内容;明确作为会计口标的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关系;详细阐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内容及其层次图;明确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和技术等等。

3 建立既具中国特色又与国际趋同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注意的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真正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没有建立,创设一种理想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我国当前会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并顺应国际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趋同之势、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但我们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加大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力度,进行观念创新;加强概念框架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制定详细的时间表为构建既具中国特色又与国际趋同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提供时间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葛家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比较与综评[J].会计研究,2004,(6).

第7篇:宏观环境趋势范文

趋向平稳回落

自2010年以来,一系列宏观紧缩政策出台,例如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规范化、房地产调控的严厉推进、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意味着中国的宏观政策已经着手从应对危机时期的超常规刺激政策中逐步退出,回归宏观政策的正常化,从而通过抑制总需求的过快扩张来避免通胀预期的进一步强化,在加大蔬菜和粮食等供应的同时,弱化通货膨胀持续抬升的总需求环境。

与中国进行宏观调控的历史进行对比,可以把握当前宏观政策所面临的环境。与2007年“双防”时的情况对照,目前所采取的手段和工具基本类似。

一是控制投资增速。根据宏观政策的统一部署,各地普遍调低了“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增速目标,对于201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各地均定在15~20%,相对于2010年全年23.8%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下滑,同时对于房地产的严厉调控更是对投资需求的巨大限制。预期下一阶段会继续要求地方政府在抑制房地产市场泡沫化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是提高利率,并适度加快汇率升值的步伐来抑制输入型通胀。2010年10月份以来,央行已经三次提高贷款利率,累积效应未来将逐步显现,从而对会投资的盲目扩张形成一定的抑制。

三是控制流动性。目前已经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控制市场流动性,一个直接反映就是金融市场流动性一度出现明显紧缩。这种阶段性的显著紧缩既有宏观紧缩的原因,也有季节性的原因以及有的金融机构没有适应新的政策环境而习惯性地继续大幅扩张贷款等的原因。从1月13日这一新年的最低点算起,Shibor(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隔夜利率和Shibor周利率分别从1.9157%和2.3075%,达到27日的7.999%和8.4058%,创下48个月与36个月来同种利率的最高纪录。在具体的政策操作方面,这当然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紧缩政策应当避免公开市场的短期大幅波动,但是紧缩政策开始在金融市场产生明显的影响则是事实。

四是紧缩信贷。除了国有商业银行受制于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自我约束、股份制银行由于存贷比监管限制放贷能力减弱之外,一些地方法人由于没有被涵盖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之内,同时对于监管严厉度的判断不足和侥幸心理严重,在1月份进行了较快投放,导致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在1月末对其进行了严厉的调控。

目前看来,2月的信贷调控依然会较为紧张。从当前经济运行的指标来看,PMI已经连续两个月回落,虽然存在一定的季节因素仍然需要加以观察其走势,但也反映了宏观政策的调控效果在逐步显现。

总需求回落时通胀持续攀升难以为继

国际经验及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互动历史均表明:中国的通胀压力往往由农产品价格上涨推动,经济持续扩张则是推动通货膨胀的外部条件。从这个角度看,大规模的货币刺激最终形成通货膨胀预期、并由此进一步由短期冲击演变成全面通胀,需要经由总需求持续快速扩张的条件加以传导。日本曾在历史上长期执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但通货膨胀水平持续处于历史低水平,除了经济结构方面的原因外,一个关键原因即在于货币刺激最终未能提振总需求。

从传导机制上看,总需求的过度扩张虽然未必直接意味着食品消费需求的大幅上升,从而短期内导致食品价格的迅速拉升。然而,关键的问题在于一旦总需求的过度扩张态势确立,通胀预期则会强化,附加一些短期的供给冲击及偶然外生冲击事件,本身容易大起大落的食品价格则会在通胀预期的刺激下经由流动性的推动、供给与需求的边际调整而被拉起,从而短期内助推CPI冲高的驱动力。

因此,可以预计,随着总需求预期中的稳步回落、蔬菜价格节后的明显下降,引致食品价格更大幅度冲高的宏观环境与触发冲击因素都将有所弱化。虽然美国经济的复苏、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等有可能扩大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但是,在考虑CPI时应该将短期周期性因素与长期趋势性因素作明确区分,只要总需求的回落预期明确,那么,这种周期内的外生冲击虽然有可能使CPI在某个月份有所抬升,但不至于失去控制。

另外,不少研究者关注到劳动力成本上升、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趋势对物价的压力,但这并非仅仅是2011年的新问题,而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趋势性和结构性的问题,它有可能使CPI的整势有所抬升,从而使得未来的CPI中枢水平保持在较之原来的物价水平相对高一些的水平,然而经济结构调整导致的趋势性的抬升并不意味着周期内CPI的迅速冲高。

这样一来,如果后续政策陆续到位、且宏观政策逐步发挥效果,可以预期1、2月份CPI高点可能就是上半年甚至全年高点,而货币紧缩的力度也将是最为严厉的时期,虽然后续的政策如上调存款准备金、差别化存款准备金调节信贷、央票发行对冲流动性、信贷窗口指导等一系列政策仍会在不同时段得到不同程度的使用,以进一步创造稳定物价预期的货币条件,然而类似于1、2月份如此密集叠加的紧缩环境难以重现。

几个技术问题:CPI权重的调整可能导致平均水平有所回落

从2011年开始,中国CPI编制将以2010年作为基期。从中国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情况来看,食品类价格占CPI的权重有所降低;居住类价格占CPI的权重有所调高。由于在中国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涨幅一般较高,所以食品权重的降低将导致CPI数值全年有所降低。

第8篇:宏观环境趋势范文

【关键词】 资本结构; 动态调整; 经验研究

大多数研究在考察企业实际资本结构对目标资本结构的偏离和回归时,利用动态模拟技术和数据挖掘等方法来揭示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本质。本文按照联立方程模式、动态调整模式和数据挖掘模式总结了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最新的经验研究方法,梳理了经验研究成果,目的是对这些纷繁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总结极富建设性的经验和结论,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建议。

一、经验研究方法

基于企业向最优资本结构回归的长期趋势,早期的经验研究用平均资本结构替代最优资本结构。这种研究方法忽略了最优资本结构受调整成本和随机因素的影响处在持续变动之中的事实。为了修正测量最优资本结构误差造成的偏误,后期代表性的研究大致采用了联立方程模式、动态调整模式和数据挖掘模式三种方法。

(一)联立方程模式

Jalilvand和Harris(1984)运用似无关方法估计一组调整方程,证实企业的融资行为受到调整成本的影响,遵循一种部分调整的模式。由于技术限制,他们假设投资决策是外生变量,而最优资本结构保持不变。因此他们定义的变量是为了反映调整速度的变化,而不是最优资本结构本身的变化,在估计调整系数时可能包含对最优资本结构的测量误差。Ozkan(2001)认为前期的资本结构会对当前的调整产生影响,因而采用了广义矩估计和滞后两期变量作为工具变量的方法。广义矩法虽然有效地控制了变量的内生性,但却因此无法观察到变量的内生性对调整决策的影响。

Hovakimian等(2001)采用二阶段联立方程来内生化最优资本结构随时变化的特性,用第一个阶段(Tobit回归)预测值和实际值的差额作为第二个阶段(Logit回归)的自变量。他们发现,差异反映了融资决策的某种趋势,当实际值低于预测值时,企业增加负债;相反时则减少负债,此时调整强度明显高于前者。这种方法的缺陷是将第一个阶段的误差带入了第二阶段的估计。

Fama和French(2002)认为最优资本结构和股利支付率都具有内生性,彼此相互影响,应该用结构方程和二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他们首先在资本结构模型中拟合出下期的杠杆负债率,并将拟合值代入到动态调整(两期杠杆负债率差异)模型中,在模拟股利支付率时也采用了相似的方法,先在不包含股利支付率的方程中估算出杠杆率,再将结果代入到模拟支付率和其变化的方程中。他们也未采用同时估计技术,因此统计结果中发现了共线性。由于在估算过程中采用了均值替代法对杠杆率和股利支付率进行拟合,因此最优结构并不会随时间发生变化。

(二)动态调整模式

Banerjee等(2004)认为目标资本结构和调整都受到企业自身因素和时间因素的影响,因而是同时变化的。他们建立了动态调整模型:Lit=(1-δit)Lit-1+δitLit*

最优结构模型:Lit*=a0+∑ajYjit+∑asDs+∑atDt

调整速度模型:δit=β0+∑βkZkit+∑βsDs+∑βtDt

Lit和Lit-1分别代表当前和滞后一期的杠杆负债率,Lit*代表最优杠杆负债率。Yj代表一系列决定资本结构的因素,Zk代表一系列决定调整速度的变量,Ds代表行业哑变量,Dt代表时间哑变量。Banerjee等将后两个模型中关于调整速度和最优资本结构的表达式代入动态调整模型中得到一个非线性方程,用高斯牛顿迭代法估计,得到企业适时的调整速度和最优资本结构。他们发现,动态调整模型的拟合优度达到80.14%,远远高于静态模型的27.68%。Flannery和Rangan(2006)认为最优资本结构可能受到企业自身一些相对稳定但是不可观察因素的影响,他们因此建立了一个与Banerjee等(2004)相似、但是包含了固定效应的部分调整模型,拟合效果更符合实际。

Leary和Roberts(2005)指出调整是连续发生的,不应该使用离散的方法,以往以年为单位的研究方法存在缺陷。他们采用了持续期限分析方法,连续估计不同结构的调整成本对调整过程的影响,用步进函数h(t)=lim[Pr(t≤T≤t+m?T≥t)/m]来估计当前未调整的企业在下一个时刻m进行调整的概率;用危险函数hij(t?ωi)=ωih0(t)exp{xij(t)'β}来描述企业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其中,xij(t)代表一系列协变量,反映了一系列阻碍调整的成本;ωi是随机误差项。他们发现由于调整成本的影响,在当前时点没有发生调整的企业中,大约有75%在下一个时点进行调整的概率明显增加,它们平均用一年的时间完成调整。

(三)数据挖掘模式

无论是联立方程的二阶段估计方法,还是动态调整模型的非线性模拟技术,都无法处理调整行为的两种不可观测性,一种是不可观测的决定因素,另一种是不可观察的决定方式。以Hennessy和Whited(2007),Pao(2008)为代表的研究者采用了数据挖掘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

Hennessy和Whited(2007)认为企业可观察的融资决策受制于不可观测的决定因素。他们建立了一个将投资、分红、杠杆水平和违约等相关决策内生化的结构模型,模拟企业面对一系列融资摩擦时的调整行为。这些摩擦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破产成本、权益融资浮选成本以及次优化债权融资的成本等。结构模型用未知参数来代表这些不可观测的摩擦,通过模拟矩估计(SMM)最小化预测值和真实值的矩来拟合这些参数。结果发现融资摩擦能够很好地解释企业的投、融资行为。

Pao(2008)发现过去的研究大多数局限于模拟而不是预测,而且各种可观测的影响因素可能通过不可观察的方式作用于融资决策,因此他建立了一个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神经网络模型(ANN),由包含了可观测因素的输入层、不可观察作用形式的隐藏层以及可观测资本结构的输出层组成,每一层都包含了大量与邻近层相联结的神经元(节点),处于不同层的神经元可以通过非线性联结相互作用。神经网络模型的优势是不必预知可观测因素的作用方式,因为模拟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过程,而且对数据本身的分布、相关、缺失等性质没有限制。通过最小化资本结构观察值和预测值的误差平方和(SSE),可以得到输入层可观测因素的作用因子(估计参数)。Pao发现由于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抓住因素间的复杂联系,因此它比其他模型具有更好的模拟和预测性。

二、经验研究成果

(一)调整成本的形式对企业调整决策的影响

Fischer等(1989)发现外部融资的规模和频率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调整成本的结构,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存在一个最优区间。他们指出并由Leary和Roberts(2005)证实,如果调整成本始终保持不变,只要调整收益超过调整成本,企业就会按照期望完全调整;如果调整成本与调整规模成比例,成本最小化的企业只有当负债超出最优范围时才做细微调整,调整只要使得负债回到边界点即可;如果调整成本由一个固定成本和一个递减的变动成本组成,固定成本的存在使得每一次调整都向最优回归,递减的变动成本则使得每一次调整都尽可能小,最后的结果是负债回到最优点和边界点之间。Fama和French(2002)、Leary和Roberts(2005)还发现反向选择的成本可能对融资决策有重要影响。企业会发行股票或回购债券来降低破产风险,但是由于调整成本的影响,它并不会立即这样做;反过来,低负债的企业本应该发行债券来融资,但是同样受调整成本的影响,它会改为内部融资。Faulkender等(2008)发现具有负向现金流的企业有补足现金流缺口的需求,其调整成本是沉没成本,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小;具有正向现金流的企业有分红的需求,外部融资主要补偿了分红的现金支出,调整成本是边际成本,调整速度较慢;现金流接近于0的企业,其调整成本即融资的边际成本非常高,因此调整速度非常慢;受到财务约束的企业调整得也比较慢。

(二)微观经济条件对企业调整决策的影响

规模是制约调整的重要因素。Jalilvand和Harris(1984)发现规模越大的企业执行成本越低,市场开拓力和垄断程度也越强,相对更容易实现调整。Banerjee等(2004)也证实相同调整成本对大企业的影响要小于小企业,因而大企业的调整速度更快。但是Nivorozhkin(2001)发现,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规模大小对于调整速度有完全相反的影响。行业特征也是形成差异调整的关键原因。Bradley等(1984)、Miao(2005)发现由于融资和生产决策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企业的个体差异,因此行业因素会影响最终的调整,比如高增长行业的最优资本结构和调整速度更低。Pao(2008)发现不同行业调整决策的关键影响因素不同,比如高科技行业的行业风险因子与增长机会因子都与调整正向相关,但前者与传统行业相反,后者则相同。

除此之外,不同的研究还发现,增长机会、收入波动性、流动负债比率、投资情况、资产专用性和财务困境等对调整速度都有影响。Lemmon(2008)指出,尽管先前的研究揭示了很多影响因子,但是基于它们的经验研究的R2只有18%-29%,在控制了固定效应后的R2却能达到60%,这说明实际调整还受到时间不变因素的驱使,使得企业既有向均值反转的趋势,也有保持本身资本结构长期不变的趋势。

(三)宏观制度背景对企业调整决策的影响

Choe等(1993)、Gertler等(1993)在研究中揭示宏观经济条件是企业融资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相关研究也发现了宏观经济影响调整行为的新证据。Hackbarth等(2006)指出,既然最优资本结构取决于税盾利益与破产成本的均衡,而税盾收益受制于由经济扩张或收缩决定的现金流水平,破产成本也依赖于由当前经济状态决定的违约可能性和违约损失,那么宏观经济条件的变化必定导致最优资本结构的变化。这一推断得到了Levy和Hennessy(2007)的证实。

不同制度背景下的偏离成本和调整成本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同国家的企业调整速度不同,比如英国企业的调整成本大于偏离成本,因此调整速度慢,偏离程度大;美国企业则刚好相反。经济转型国家的逐渐调整成本要高于一次调整成本,因此调整速度明显更快。Delcoure(2007)对中东欧国家的研究揭示,影响这些转型经济国家调整速度的主要因素是银行系统的差异和财务限制、企业经营和投资者保护的法律环境等市场条件。

Cook(2009)认为尽管很多研究都注意到了宏观经济环境对调整的影响,但是仍然缺乏对具体宏观经济条件实际影响的经验研究。他选用期限息差、违约息差、GDP增长率和市场股息率作为制约调整速度的宏观经济变量,将企业分成良好、中等和较差经济环境三个组别,发现处在以较高的期限息差、GDP增长率和较低的违约息差、市场股息率为表征的、良好经济环境中的企业,其调整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尤其是经济环境较差的企业。

三、国内研究成果

王皓和赵俊(2004)、童勇(2004、2006)、连玉君和钟经樊(2007)应用与Banerjee等(2004)、Flannery和Rangan(2006)类似的模型,揭示中国企业虽然存在最优资本结构,但是由于债权融资困难、证券监管有限,加上内部治理的缺陷,调整成本非常大,因此调整速度非常缓慢,负债普遍不足。肖作平(2004)发现企业的股权融资偏好可能来自信息不对称,但是政府主导型的融资体制和高昂的融资成本导致债券融资并不足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制度力量在中国企业资本结构决策中起主导作用。黄辉(2009)提供了宏观经济制度影响调整速度的证据。他发现破产法的适用范围、各地区的法制建设、股市发展程度等制度层面的因素显著影响企业的调整行为;企业的微观特征对调整行为的决定作用在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中表现不同;较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利于较快地调整。

王正位等(2007)指出,银行贷款和股权融资的监管政策不同,导致两个市场上的融资摩擦不同,股票市场的调整成本大于银行贷款市场的调整成本。潘敏和邵科(2007)发现管理层对于实际负债率高于最优负债率的偏离的调整,存在强烈的偏好;反之则调整动机明显不足。黄辉(2009)也发现了调整的不对称性,但是得到的证据不同:负债不足的企业有着比负债过度的企业较快的调整速度;负债过度的企业只有在其股价被高估时才会较快地调整。这说明在宏观制度的影响下,企业在融资顺序和融资时机上有优序和择机的动机。

Qian(2009)发现大型国企更容易得到银行的青睐,具有明显的融资优势,调整速度要高于其它企业。债务比例减少较多的企业在1999-2004期间的调整速度低于全样本企业;将样本期向前扩展到1993年后,这些企业的调整速度更加缓慢。说明经济改革加快了企业的调整速度。企业短期的调整行为更符合择机理论的预期,但是长期仍然表现出逐步回归的趋势。

四、挑战与趋势

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研究至少在如下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首先,动态调整观念改变了静态研究思维,有助于更好理解实际融资决策;其次,运用了更为成熟的统计方法,更好地解决了决策的内生性问题;第三,将微观经济因素和宏观制度背景纳入分析中,研究基础更为客观。不可否认,动态调整研究也面临挑战。

首先,目前大多数研究是静态权衡理论在动态框架上的延展,主要是为了验证朝向最优资本结构的动态回归。由于经验研究中发现了对优序融资理论的支持,未来有必要对长期调整趋势和短期调整冲击进行综合研究,完善理论模型并且改进经验研究方法。

其次,现有的研究已经将宏观经济因素纳入到了模型中,但是方法比较单一。比如Cook(2009)以GDP增长率、债券息差、违约息差和股息率的四分位数来界定经济情况的好和坏。我国大多数研究者用前两个指标来确定宏观环境的差异,如黄辉(2009)。未来研究需要对宏观经济更为适当的描述。

第三,受到不同制度背景的影响,即使相同模型也会得到不同结论。特别是转型经济特有的政治和经济因素对调整决策有关键影响。关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研究的重要问题就是揭示制度因素对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对中国特殊制度背景更为细致地考虑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连玉君,钟经樊.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机制研究[J].南方经济,2007(1):23-38.

[2] 黄辉.制度导向,宏观经济环境与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评论,2009(3):10-18.

[3] 王正位,赵冬青,朱武祥.资本市场摩擦与资本结构调整――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金融研究,2007(6):109-119.

[4] Banerjee S.,Heshmati,A.,and Wihlborg,C. The Dynamic of Capital Structure[J]. Research in Banking and Finance,2004,4:275-297.

[5] Cook,D.O. and T.,Tang.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Capital Structure Adjustment Speed[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9,2:1-15.

第9篇:宏观环境趋势范文

关键词:经济下行;资产质量;不良贷款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325-01

当经济处于上升周期中,贷款风险并不会马上爆发。即使爆发,也会给短期的繁荣所掩盖,从而长期蛰伏。目前正值中国经济下滑,银行不良贷款或将集中爆发,信贷资产质量管理或将面临考验。

一、当前宏观经济下行趋势明显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4%,环比增长1.4%。该增速不仅低于全年平均增长目标7.5%,也是2012年三季度以来最低季度增速。进入2014年,随着制造业PMI与原材料购进价格的持续下滑,以及前两个月工业增长总值同比增长8.6%,为2009年5月以来最低增速。一季度出口大幅下降,出现负增长,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5.9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3.7%。其中,出口下降6.1%,进口下降1.2%,均低于市场预期。

国家统计局指出,中国一季度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经济仍存在一定下行的压力。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达不到预期,经济下行趋势明显。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上升

银监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012年底的0.96%上升到1%,上升了O.04个百分点。截至2013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921亿元,比年初增加993亿元。从趋势上看,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上升,银行不良贷款受到经济下行压力的严重影响。三、经济下行对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的思考

宏观经济下行时,对于资产质量的管理,银行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经济下行是导致不良贷款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它的影响是间接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渠道及因素进行传递。

(一)借款人因素

借款人取得贷款后,其还款能力对该贷款的安全性起决定性作用。而还款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所处地域和行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资产价格水平等。

1、地区和行业因素。以钢贸行业为例,经济上行时,钢贸行业利润率上升,企业准时归还银行贷款的本息,但一旦经济下行,由于钢铁的生产和供给过剩,价格下降,利润微薄,资金成本上升,行业经营不景气,传递于银行的不良贷款。2013年以来,上海和华南钢贸圈给银行留下了坏账,金额达到上千亿元以上。经济下行通过某个地区和行业传递给银行,或导致大量不良资产。

2、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经济繁荣时,借款者利用闲置资金扩大生产,企业盈利增强,利润增加,刺激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加大投资。当前宏观经济正处于下行阶段,社会总需求的不足导致企业经营失常,生产成本提升但效率下降,导致收益能力和利润下滑,财务状况恶化,信用风险不断暴露出来,银行开始收缩信贷,企业会出现资金链的断裂,从而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

3、资产价格。传统信贷中,银行的信贷量由抵押物价值所决定,抵押物的价格波动对银行的信贷产生重大影响。当经济下行时,资产价格会大幅缩水,抵押物价值下降,一方面会导致信贷量的减少,企业资金成本上升,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企业生存能力降低,资不抵债,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的发生;另一方面,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抵押物价值的下降,使其变现的效率和价值下降,不能覆盖贷款本息时,导致坏账发生。

(二)银行因素

贷款作为银行最核心的资产,对贷款包括不良贷款的管理,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宏观经济发生变动时,银行会相应作出决策,经济预期下行时,银行的行为对不良贷款的形成主要的影响如下:

1、经济从繁荣到下行时,银行为完成指标,放宽贷款标准。经济繁荣时,客户贷款需求旺盛,银行加快信贷扩张速度,信贷的任务指标逐年递增。经济开始下行时,贷款市场需求开始萎靡,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银行迫于指标压力和抢占市场的需要,降低贷款的发放标准,甚至不惜发生道德风险,这意味着银行自身在不断积累贷款风险,为不良贷款的爆发埋下隐患。

2、不良贷款暴露出来后,商业银行易陷入“信贷紧缩一不良贷款”的恶性循环中。宏观经济下行时,部分企业收益开始下降,盈利能力降低,经营和财务状况恶化,当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本息时,银行的不良贷款开始暴露。对于银行来说,为了避免其流动性和利润率的下降,银行会产生惜贷心理,进一步收缩信贷,通过提高担保条件或抬高利率水平,导致贷款门槛变高,企业的资金成本变高,更多企业在得不到贷款资源后,发生资金链的断裂,加剧了不良贷款的发生,商业银行陷入了“紧缩一不良”的恶性循环中。

(三)宏观调控因素

宏观政策一直影响银行的经营,银行的不良资产也受到宏观政策的影响。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承担了经济转轨的成本,也承担了经济大幅波动和宏观调控的成本。

1、结构调整,经济转型,过剩行业不良成灾。中国当期经济政策以调结构为先,积极化解高耗能和过剩产能。银监会提出,对于产能过剩行业和企业,主要通过严格标准、上收权限等方式,优化信贷结构。对于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客户实施动态名单制管理,“一户一策”、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化解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动态跟踪监测,完善风险识别和统计监测制度。受调控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影响,钢贸、造船、光伏、重金属等产能过剩领域成为不良贷款的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