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安全重要性范文

生态安全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安全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安全重要性

第1篇:生态安全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生态安全观;特点;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119-02

近些年来,人与自然关系急剧恶化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在当今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已经突破国家和区域的限制,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和人类生存安全提出严重挑战,亟待解决。据此,区别于国家其它安全或保障体系,生态安全问题日渐被提上日程,开始成为国家新的安全观的重要方面。

一、生态安全的定义与特点

从安全观念方面看,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作为构成综合安全的两个重要内容包含各自不同的安全理念。就传统安全观来说,由于其主要涉及传统意义上的事关国家政权与民族国家生死存亡的、领土纠纷等方面的高政治安全问题,因而向来在国家安全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一种区域性概念,是国家本位的安全观。而“非传统安全观是一种广义的安全观,它以人类为本位、以人类社会生存状态的安全为核心,是一种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内容广泛的安全理念。所以,非传统安全的研究范畴是一个以人类‘生态’安全研究为中心的广阔研究领域。[1]”而生态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研究的一个中心视域,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开始在国际政治学界作为一种新的安全观出现并日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由此可知,生态安全作为一种新近提出的安全理念,它是由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这一不可辩驳的事实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揭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同国家安全中其它安全保障体系一道力求确保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稳定。“1989年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对生态安全作了一个定义:生态安全是指人的生活、健康、安全、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来源、社会次序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其中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社会生态安全。[2]”但是由于目前国内外学者尚未就生态安全这一新概念的定义达成共识,因此还不能对其进行较为本质的概述。从一般意义上来讲,生态安全又称环境安全,可以从它的两层基本含义方面对其进行阐释:“一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退化和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威胁,从而维护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于本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二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和资源严重短缺造成环境难民并引起暴力冲突,从而防范环境问题对区域稳定和国际安全构成威胁。[3]”当前在有关生态安全的国际性讨论中,它的第一层基本含义主要涉及各国环保部门所开展的资源保护与综合整治环境污染方面的工作;而它的第二层基本含义则更多地同国家与区域内部或国际间的高政治安全问题有所关联。

二、生态安全的特点

同国家传统安全相区分,生态安全概括来说具有以下几方面较为鲜明的自身特点:

1.全球性。这种全球性也可概括为整体性,全球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相互贯通的大系统,即使局部生态环境遭遇破坏或危机也有可能造成全球性的灾害,甚至会威胁到全球的生存条件,也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目前世界各国面临的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气候异常、土地荒漠化等各种关系全球生存状态的环境问题,已经向人类提出了挑战并威胁人类的生存条件。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亟待世界各国的通力协作和全球人民的联合行动。

2.综合性。“生态安全的综合性是指它是全部生态安全要素――森林、海洋、草原和农田四大生命系统,大气、水源和能源等矿产资源三大环境系统――安全性的综合,而不仅是指其单个要素的安全性。[4]”这足以表明生态安全涉及到各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由于生态破坏所导致的生态安全的威胁直接关联到全人类的生存条件以及整个人类文明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生态问题的维护与解决需要全球性的紧密合作。

3.不可逆性。这里的不可逆性并不意味着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不再可能恢复,它意在说明在当今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条件下,必须有赖于庞大的物力、人力和财力并相应地借助已具相当规模的环境科技才能对较大范围的生态破坏问题有所解决,并且由于科技作用的双面性,在利用环境科技修复生态问题的同时依然会对其造成某种程度的破坏。另外,众所周知我们将资源分为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即使是可再生资源一旦被无休止的开发利用,其再生依然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并且可替代性小;其次,不可再生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更是不言自明的,具有单向度的不可逆性。据此,生态安全的不可逆性和单向性都更加的表征了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我们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高效的利用资源,发展绿色经济。

4.长期性。生态破坏的不可逆性就决定了生态环境治理的长期性和高代价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人们历史性活动破坏的结果,因此其治理也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荒漠化的恢复,滇池的污染治理,水资源危机、沙尘暴等对国家社会安全的影响也非十年所能解除。[5]”

5.外部性和公共性。这是对生态安全成因与其危害对象不一致现象的一种表述。某些个人或集团等为了谋取利益最大化在不考虑环境破坏和治理成本的前提下开发自然资源或组织经济活动,最终不可避免的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这一破坏性的结果却超越造成这一危害结果的人,进而影响到更广泛的人群,甚至是全人类和全球性的生命体。也就是说更多的人为造成生态破坏这些行为者买单,从而要支付巨大的发展成本。

三、维护生态安全的应对措施

首先,树立正确平衡的生态观和生态世界观,这就需要人们能够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做到首先从意识观念中对人的定位回归自然,明确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而不是在自然之上,更不能欲求统治自然。“我们赖以进行交流的一切群众性机构以及生命本身,取决于我们和生物圈之间的明智的、毕恭毕敬的相互作用。忽视这个原则的任何政府或经济制度,最终都会导致人类的自杀。[6]”据此,维护生态安全的实现,首先倚赖于人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观念的转变,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统一发展的平衡的生态观和生态世界观。

其次,任何一个成功的防范生态威胁的战略,必须树立“全球安全观”。由于生态安全是全球性的问题,所以必须树立“全球的安全观”,打破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区别的限制,加强区域之间的对话与协作。发达国家应加大对欠发达国家与地区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高效率方面的技术支持,欠发达国家与地区也应加大环境保护与整治方面的资金与技术投入,通过国际间的紧密合作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力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维护生态安全。

再次,维护生态安全还需要建立生化武器防范机制,谨防各类安全问题相互转化,增强综合安全意识。“生物武器扩散本来是传统安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与国际恐怖主义因素结合起来,也成为生态安全中的一个严重问题。[7]”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控制生物学研究在基于伦理和道德的基础上进行,严防把疾病当作武器来实施恐怖活动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被极端所利用,从而对生态安全乃至人类生存安全造成威胁,同时又要注意在应对手段上严格遵守和维护相关的国际法则,以防别有用心的国家或团体借此推行霸权主义。

最后,应该发挥国际组织的重大作用,使生态安全这一紧迫性问题在整个国际社会中得到关注与重视。对此,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的联合国作为当今世界国家的最大联合体的全球性政府组织对于维护生态安全的全球合作是责无旁贷的。因此,我们要积极推动联合国在关乎人类生存安全的关键性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积极推动联合国形成促进国际合作以维护生态安全乃至人类文明的协议,使联合国成为代表全世界人民利益的全球性政府组织。

综上所述,生态安全作为一种新近提出的安全理念,既关系各国家社会稳定的基础与战略安全,又关系到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社会整体的长期发展;在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我们要积极推进国际合作,采取措施有效维护生态安全,防止生态恶化以及生态恐怖主义威胁,把生态安全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从而更好的维护国家安全。

参考文献:

〔1〕肖剑鸣,张川.“生态”安全的科学内涵与构架[J].犯罪研究,2010(4).

〔2〕〔7〕徐继承,易佩荣.人类的终极安全:生态安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

〔3〕李忠友.生态安全问题的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08.

〔4〕余谋昌.论生态安全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第2篇:生态安全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生态安全;生态安全问题;公共安全;政府生态安全责任

中图分类号:D035;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5194(2009)06-0064-06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存在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当代政府也必须履行相应的生态环境责任。然而,众多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正在或已经演变为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即它们对自然安全和人类安全都构成了越来越明显的挑战,由生态环境问题所引发的生态安全事故或突发生态公共事件也开始屡屡显现,而当代政府自然需要履行在公共安全层面上的生态安全责任。将生态环境问题与安全联系起来,将政府生态责任上升到公共安全的高度,目的既是在于明确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对于公共安全的危害性和挑战性,也是在于强调生态安全意识和当代政府生态安全责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生态安全问题:广义安全视阔下的生态环境问题

理解生态安全问题应当首先弄清“安全”以及“生态安全”概念。从抽象的意义上说,所谓安全即是特定主体(个体或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处于一种相对安稳和保全并使其免于各种威胁或侵害的状态。作为安全的主体多种多样,但最终可大致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类,而广义的安全就是包括自然安全或自然界自身的安全以及人类安全或人类社会的安全,狭义的安全通常专指人类安全或人类社会安全。作为安全的具体内容也非常丰富,也可以大致区分为生存与发展两个方面,广义的安全既包括生存安全也包括发展安全,而狭义的安全往往专指生存安全。本文拟在上述广义的安全视阔下讨论与解读生态安全及生态安全问题。

生态安全也可称为环境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绿色安全等,1977年莱斯特・布朗在《重新定义国家安全》的报告中最早将环境问题纳入国家安全考虑。2000年我国国务院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也首次提出了“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目标。但时至今日,关于生态安全概念涵义仍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在广义的安全视阔下,生态安全应当包括自然生态安全和人类生态安全两个方面,前者特指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自然生态系统保持完整、稳定与健康的状态,是在时间上能够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自治功能以及保持对胁迫进行恢复的状态;后者特指自然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安全,即“人类在一定的生物圈空间生存时的相对可靠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状态”,是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的定义),是自然生态系统能够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而稳定和持续地提供各种必要和基本的资源和服务的状态。当然,这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自然生态系统保持本身的健康与活力是其为人类社会提供持续、稳定资源与服务的前提,而人类所需要的资源和服务本身也体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状态。

当然,生态安全还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不同层面或不同领域的内容。如按照生态安全的空间尺度,从范围大小可分为全球生态系统、区域生态系统和微观生态系统等空间若干层次的生态安全。按照生态安全的生物尺度,包括生物细胞、组织、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景观、陆(地)海(洋)生态及人类生态的不同生态层次,其中任一生态层次出现损害、退化、胁迫,都可以说是该层次的生态安全处于不安全状态”按照自然体系的不同领域,生态安全也可区分为水安全、土地安全、大气安全、动植物安全等。按照社会体系的不同领域,生态安全也可区分为经济生态安全、政治生态安全、军事生态安全、人文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等。

生态安全具有整体性、公共性、根本性等许多重要属性或一般特征,其中,本文需要强调的是:(1)相对性。它既表现在生态安全是由不同因素所构成,它们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满足程度各不相同,从而生态安全的水平也不相同;也表现在人类及其群体对生态安全的需求重点和程度有所不同,从而判断生态安全及其程度的标准也就不同;还表现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生态安全及其阈值的认识存在着太多的滞后性和未知性。,(2)动态性。任何层次或区域的生态安全及其程度都会随着自然生态环境本身的变化而变化,也会随着人类适应自然生态环境能力的改变而改变。(3)人本性。这首先表现在自然生态安全标准归根到底是适应于或服务于是否有利于人类自身安全;也表现在如果任何一个或几个自然生态因子不能满足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就能说明生态安全是不合格的。

所谓生态安全问题就是指对于生态安全足以构成威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属于一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乌尔曼曾经认为,对国家安全的造成威胁的应是一项行动或一系列事件:形成极大的威胁并且在相当短的时间内使一个国家的居民生活质量受到恶化;或者是,造成的威胁使得一个国家的政府或国内私人的或非政府的实体(个人、团体、公司)可利用的政策选择范围显著地减小。据此,我们也认为,只有当生态环境问题极大或明显地威胁到特定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时,“只有当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范围、程度足以威胁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生存时,才能成为环境安全问题”,而“并非所有的环境问题都是安全问题。将一般性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全部上升为安全问题,是对实际情况的随意夸大。这样做只能使维护国家环境安全的目标失去其本来的意义,也容易给反对派以借口。”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态安全问题也应该属于一种最为根本的安全问题。因为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生态安全问题不仅意味着威胁到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完整与稳定,而且意味着威胁到人类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社会安全等其他安全存在的自然基石或自然载体。进而,我们还可以认为,生态安全问题是人类社会所面对的最为根本的问题。因为安全问题本身就是人类社会所面对的基本问题,而生态安全问题则是人类社会所面对的更为基本的基本问题,即最为根本的问题。

与生态安全相对应,生态安全问题也具有外部性、综合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等许多属性或特征。但若与其他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其他安全问题相比,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根本威胁性。生态安全问题或者威胁到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存在与进化的基础,或者威胁到人类社会持续性生存与发展的基 石。(2)难以扭转性。相当一些生态安全问题都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都是超过了特定的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而一旦超过其自身修复的“阈值”,往往造成难以逆转甚至一些不可扭转的后果;即使能够恢复,也往往需要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和相对于当初预防和及时治理所需的更加高昂的代价。

巴内特(JonBamett)曾经将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环境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威胁,表现为:国民健康水平的下降、经济活动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基础的减少、环境移民的出现、由于经济增长的下降和环境资源逐渐稀缺而导致国内动乱的爆发,国家间爆发资源争夺战等。第二类是人类活动对于生物圈的循环能力和自我平衡能力的破坏,也称之为“生态安全”问题。第三类是环境恶化对人类安全构成的威胁,这一类问题关心现在以及将来人类能否居住在一个稳定和健康的环境中。这事实上是从生态安全主体的角度来区分的,而在前述广义的安全视阔下,它们最终也可以大致归纳为两大类:第二类的“生态安全”问题就是自然生态安全问题,第一类和第三类可以统称为人类生态安全问题。此外,我们也可以从其他视角来对生态安全问题进行划分。如从它们产生原因的角度来看,影响人类安全的环境问题的类型有:自然灾害、累积性变化或缓慢发作的变化、突发事故或工业事故、发展项目和冲突与战争(《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的“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安全”研究项目中的观点)等,这其中既有自然灾害引起的也有人类不良行为引起的生态安全问题,既有渐进性累积形成的也有突变性事故形成的生态安全问题。从生态安全事件的角度来说,20世纪申叶轰动一时的“世界环境公害事件”、1998年长江和嫩江流域洪水灾害、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等都是比较典型的生态安全问题。

二、政府生态安全责任:公共安全层面上的政府生态责任

生态安全的意蕴不是传统的政治学中的国家安全、安全科学中的生产技术安全以及法学中的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公共安全”等范畴所能完全涵盖的,它应属于一种具有全新意义并且包容性很强的“公共安全”内容。目前,这种“公共安全”还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术语,相应的公共安全管理在国际上也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公共安全事件在我国也被称为“公共事件”、“突发性公共事件”或“公共危机事件”等。公共安全管理在美国和澳大利亚也称为“紧急事态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在新西兰称为“民防”(Civil Defense)或“民防紧急事态管理”(Civil Defense Management)。而且,从过去只注重生命和财产安全,到同时关注生态环境安全,也是西方国家紧急事态管理的一大特色”。

所谓公共安全至今也无相对成熟和统一的定义。有人认为:“国际上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以及社会生产、工作生活安全。它包括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和每个公民一切生活方面的安全(从国防安全、环境安全到社会福利保障等),自然也包括免受犯罪侵害的安全。狭义的公共安全主要包括来自自然灾害、治安事故(如交通事故、技术性事故等)和犯罪的侵害三个部分。”基于前述广义的安全视阔,笔者认为,广义的公共安全的基本涵义应当指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公众(包括不特定人或特定多数人)的生存和发展(包括工作和生活环境、良好的公共秩序、生命财产、身心健康、民利、自我发展等)处于一种相对安稳和保全并使其免于各种威胁或侵害的状态,它包括除完全属于私人领域范围之外的所有公共领域或方面的安全的内容。

生态安全属于公共安全的领域或方面,而且应该是最为根本的领域或方面。因为,“没有生态环境安全,就没有社会公共安全”,“一个民族得以长久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其主要推动力和重要标志应当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倘若以土地和水资源为核心的国土资源极其短缺,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水等环境要素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所以,生态环境安全是一种基础安全或底线安全,它也被诺曼・迈尔斯称为“始终的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生态安全责任也就是最为根本的公共安全责任。当然,也可更进一步地说,因为公共安全是政府的最基本的责任,而政府生态安全责任又是最为根本的公共安全责任,所以它也是最为根本或最为基本的政府责任。此外,如果说政府生态责任就是政府以追求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或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目标,与特定机构与职位相一致的义务与职责,那么,政府生态安全责任内容关涉的就是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或人与自然和谐状态的最低限度的要求,而生态安全问题就是威胁这一最低限度的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生态安全责任又是最低限度或最为根本的生态责任。

公共安全属于比较典型的公共产品,所以,它一直被视为作为典型公共部门的政府的主要职能。威廉・葛德文就曾认为“政权是为了维护个人安全而设立的机器。”近代早期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家一般都普遍认为,政府应当承担非常有限的职责,而保护私人生命和财产安全就是不可缺少的政府主要职能。然而,相对于当代政府的生态安全责任来说,相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而言,当代政府担当生态安全责任又有着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时代动因。

首先,当代政府担当生态安全责任是应对当代生态安全问题挑战的必然要求。应该承认,当代生态安全问题并不都是完全无法预测和确定的问题,而是大量或已经或正在或即将发生的越来越突出的现实问题。联合国在2005年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中,通过披露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事实之后得出结论:如果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下去,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将会面临巨大威胁,尤其危及人类健康与长远发展。我国学者曲格平在2002年就提出我国的生态安全已经在国土、水、人民健康和生物四个方面突现出来。目前,我国的生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枯竭导致部分地区沙化严重、发展受阻,甚至出现生态移民;环境污染致使部分公众健康与生命遭受损失;一些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平衡的破坏;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等等。面对这些生态安全问题的现实挑战,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当代政府自然责无旁贷。

其次,当代政府担当生态安全责任是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先进理念的内在要求。其主要表现为: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不仅直接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安全基本目标,而且也深刻揭示了生态安全的以人为本重要属性。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发展就是安全发展和发展安全,当然也包括生态安全的发展和发展的生态安全,因为前者就是指发展必须以自然生态与人类 社会稳定性生存为前提,后者就是指发展必须以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持续性提供各种基本条件为保障。,’对于我国政府来说,如果说当前第一要务是发展,那么第一责任就应当是公共安全,而生态安全则为政府根本的第一责任。二是追求生态文明目标的要求。,生态安全既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体现了安全文明建设的要求。其中,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而生态安全文明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文明的最低限度和最为基本要求的文明。与此相应,目前我国政府主要职责也需要不断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到生态文明与安全文明建设型政府上来。三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和平和安全问题的某些方面与持续发展的概念是直接有关的,实际上,它们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就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发展的安全性,其中当然也应包括作为发展安全核心的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而作为人的最为根本需要的生态安全也理应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因此,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当代政府必须担当起生态安全责任来。

再次,当代政府担当生态安全责任是适应当代政府创新先进目标的直接要求。其主要表现有: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服务型政府是以公民本位或社会本位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政府,它不仅在服务内容上需要把维护社会公正放在显著位置上,而且在服务方式上也需要具有主要为服务导向而非控制导向的特征。显然,生态安全不仅代表一部分人或当代人的利益,而且代表全人类和后代人的利益。而服务型政府担当生态安全责任既是体现公民本位或社会本位的核心价值之要求,也是体现最具广泛意义的社会公正之要求,还是体现适应生态安全问题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特点的服务导向或非控制导向之要求。二是建设生态型政府的要求。如果说,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或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首先要建设好生态型政府,那么,建设生态型政府就必须首先要建设好生态安全型政府。因为维护生态安全是生态型政府建设的最为基本的任务,而政府生态安全责任也是生态型政府的最为根本的责任。三是建设责任型政府的要求。责任政府是具有对公民或社会负责理念的政府,而政府责任的具体内容也可表现为包括生态责任、安全责任等在内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政府担当生态安全责任既是对公民或社会负责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府责任内容的直接具体体现,是建立在“生态安全公共利益至上”的信念基础之上的当代政府责任的直接具体内容。

三、强化当代政府生态安全责任的主要原则和总体思路

根据当代社会治理以及政府治理的新理论,结合政府生态安全责任的新特点,笔者认为,应当在政府生态安全责任的内容、形式以及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强化如下一些原则:

一是生态安全责任内容的多样统一和相对优先原则。如前所述,生态安全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作不同的区分。所以,相应的生态安全责任内容也是多种多样,如可分为自然生态安全责任与人类生态安全责任、人类生存的生态安全责任与人类发展的生态安全责任、区域生态安全责任、国家生态安全责任与全球生态安全责任等。一方面,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以及生态安全利益的公共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坚持这些不同生态安全责任内容的最终统一性原则;另一方面,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这些不同内容的责任之间也可能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因而也需要政府坚持一定的相对优先原则,如人类生存的生态安全责任相对优先于自然生态安全责任,自然生态安全责任相对优先于人类发展的生态安全责任,人类生存的生态安全责任相对优先于人类发展的生态安全责任,国家的生态安全责任相对优先于国家内部区域的生态安全责任,全球生态安全责任相对优先于国家生态安全责任等原则。

二是生态安全责任形式的多样并举和道德根本原则。政府责任形式通常表现为道德责任、法律责任、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或积极责任、消极责任等方面,这些同样也可表现为政府生态安全责任的具体形式。为了最大限度地强化生态安全责任,政府必须根据现实需要坚持综合运用这些多样的责任形式原则。但是,相对于其他政府责任形式,政府也应当坚持道德根本的原则,即确立生态安全的道德责任应当成为当代政府落实生态安全责任的根本之道。这既是因为生态安全问题的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任何有关政府生态安全责任的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内容都无法准确完整地加以涵盖与包容;也是因为道德责任在本质上更加赋有自觉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即“道德责任不仅是法律责任的补充,而且是法律责任的提升。如果行政人员能够具有充分的道德责任意识,他就能够超越法律制度对他的岗位责任的一切规定,使他的岗位责任得到最充分的履行,并在这种履行岗位责任的过程中,使法律制度的不充分性得到补充,使法律制度的一切不适时的和不正确的规定得到纠正。”

三是生态安全责任主体的多元合作和政府主导原则。根据当代社会治理理论的要求,生态安全责任主体不能仅仅限于政府,而且应当包括各种能够承担这一责任的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政府生态安全的善治也必须坚持政府与其他多元社会主体的合作治理原则,而面向后工业社会的合作治理理论又进一步强调这是一种超越工业社会的工具理性和体现高级价值理性的多元合作原则。而生态安全的高度复杂性、广泛公共利益性以及众多生态自治力量的成长都在呼唤这种走向后工业社会的生态安全多元合作治理,这是一种政府与其他多元社会主体建立在真正平等基础之上自愿自主的合作治理。虽然,这种合作治理强调的不是以政府为中心而其他社会主体只是作为参与主体而存在的治理,但是,在走向这一合作治理的历史进程中,当代政府仍具有主导地位和发挥主导作用。而所谓政府主导原则就是指政府不仅要在自身不同层面、领域或区域的政府及其部门之间率先进行充分平等协商基础之上的生态安全合作,也要积极培育和引导社会生态安全自治力量的成长和成熟,还要善于担当促进和组织政府与社会主体之间以及社会主体之间的生态安全合作之职责。

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前提下,强化当代政府生态安全责任的总体思路主要表现为:

一是不断确立政府生态安全责任的理念基础。这一理念显然是生态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有机集合体。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当代政府需要从关注一般生态环境问题意识上升到同时关注生态安全问题意识,从关注传统的国家安全意识上升到同时关注作为非传统国家安全的国家生态安全意识,从关注生态安全的法律责任意识上升到同时乃至主要关注生态安全的道德责任意识。

第3篇:生态安全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快速城市化 城市新区 生态安全格局 构建策略

1 引言

为了贯彻十六大关于经济特区要在体制创新上有新突破的要求,同时也为了加快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步骤实施,厦门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5月进行新的行政区划调整,设立翔安区。在新修编的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空间拓展时序安排上,翔安区的发展设计是:翔安区作为厦门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辅城,远景发展为城市副中心。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入调整,翔安区已进入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区域生态系统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正处在全方位的改造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面临着更多压力和挑战。如何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维护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是促进翔安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厦门市开拓城市发展空间、建设生态城市的需要,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2 生态安全格局问题辨识

目前存在的主要威胁翔安区生态安全的问题包括:

首先,林地和农业用地不断减少,使这两种组分所担负的生态功能被削弱。随着城市化过程,自然和农业用地类型向建设用地转移的趋势仍将延续,生态稳定性维护用地总量不足的矛盾将进一步突出,区域生态系统就会变成一个稳定性维护机制非常脆弱的系统。

第二,城镇建设用地的持续扩张,区域交通系统的发展,形成了大量线型景观,建成区逐渐连成片,割裂了原有大片的生态空间,导致了区域景观破碎化趋势,影响到了区域生态稳定性。就目前发展趋势看,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干扰改造活动还会继续下去,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区域的植被覆盖度,也使得各自然景观组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受到阻碍,降低自然生态系统对区域生态安全性的维护功能。

第三,养殖业的旧有规模,使得滨海滩涂和浅海水域集中分布区分隔,降低了自然湿地景观的连通性和整体性,显著增加了海岸带生态脆弱性程度。

第四,由于现代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原有的安静的田园气氛被彻底打破。大量土地被开发利用,致使绿色空间不断下降,生物保障能力损失严重,形成了上述各种生态安全问题,再加上各种污染物质的排放,全区环境的舒适性和美学价值已大打折扣。

第五,随着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进行,未来翔安区的经济和社会也会以超常的速度发展,对于区域生态系统的改造也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强度和幅度。这会使本区在进行土地开发建设以前缺乏必要的生态可行性论证,建设的同时又大都没有考虑必要的生态恢复和补偿建设,如此的强度和速度致使其对局部生态系统的影响己经超出了生态系统自身的忍耐限度,使局部的生态系统往往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生态安全性极低。

3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资源基础分析

安全格局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全面了解自然本底状况和现状景观组成及空间布局的基础上。生态景观组分及可利用土地的现状分布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前提。区域的自然骨架包括大的植被地带、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生态环境脆弱区、水体廊道、小的块状绿地等人为廊道。它们构成了区域性与局部人工环境的保护体系与保护屏障,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前提条件。

3.1 植被带

全区自然植被主要分布在境内的五块地区,即东北部的溪园内区、大帽山林场区以及东部的白云飞-锄山林区、鸿渐山、香山。但是由于周围地区土地开发活动的蚕食,使得大片的植被区逐渐被道路或城镇建设用地所隔断,呈孤岛状分布。林地的覆盖率偏低,树种单调,林相结构单一,缺乏观赏价值。

3.2 土地资源

翔安区仍有大量适建用地可供城市发展,土地的可塑性很大。区内目前仍存在着一定规模的农田,其面积占总面积的44%,从空间分布上看,全区农业耕作地的集中分布区已随着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而逐渐缩小。翔安的工业用地分布比较散乱,存在规模小、土地浪费严重的现象。翔安区的滩涂资源丰富,目前有49.73km2,集中分布在翔安区南部,沿着海岸分布大量的养殖池塘,近些年来盐田也不断转为他用。

3.3 绿地

城区目前公共绿地严重缺乏,无成规模的社区绿地及街头绿地。

3.4 水库坑塘

区内仅有曾溪水库和古宅水库等小型水库,地表水和地下水缺乏。就近期供水基本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要,但从长远来看,水资源缺乏将成为本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区内散布大大小小的坑塘,也受到人工干扰影响及自然因素影响,不稳定而变化明显。东坑湾已经成为区内最大的人工围堰内湾水域,作为区域开发的重点,应对东坑湾进行大规模的水域环境整治工程。

3.5 河流水系

区内较大的河流为九溪,它作为翔安难得的生态开敞空间,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价值。多年来九溪水质污染严重,农业、养殖业等侵占河道现象明显;河流的连续性较差,河流的保护宽度很窄;部分河段被人工固化,水陆交界带的自然生态过程被破坏。

3.6 交通道路

交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路网结构不成系统。整个区域的交通道路,仍然在完善建设中。

4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策略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区域生态安全网络的建设过程,加强生态安全关键点和关键地区的建设,在生态节点与节点之间应形成生态走廊,使得一定区域的生态战略点之间保持良好的结构和功能联结,从而为研究区域的城市化过程建立维护城市人居环境、维护景观生态过程安全的有效生态网络。网络通常由廊道、节点、廊道效应区组成。

4.1 区域关键地段的辨识和生态建设

所谓关键地段,是指这些维持景观的连续性具有战略意义或者瓶颈作用的景观地段。通过这些关键地段的景观保护和建设,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并使人类为保护生态系统所付出的经济代价降到最低。通过生态健康格局评价,来辨识整个区域的关键区。

4.1.1 生态健康关键区

① 翔安东北溪园内-大帽山林区、白云飞林场、香山风景旅游区:在这些区域植被集中覆盖区,要严格约束其内部的开发活动,以避免自然植被破坏和损失。

② 曾溪水库、古宅水库:它们是翔安区重要的水源地,加大植被覆盖度,发挥涵养水源的作用。

4.1.2 生态亚健康关键区

翔安区发展的空间结构为“一心、五片”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十字形”轴线分布的产业空间结构(“一心”指城市中心区,“五片”指新圩农业保护片区、马巷工贸片区、东坑湾高档居住片区、刘五店-澳头港口物流园区、大嶝-莲河对台特色产业园区)。分布格局正好处于目前生态亚健康状态区域。这些生态亚健康状态的点和局部,包括:

① 崎头-下潭尾-琼头地段、下后滨,澳头,莲河等滨海岸段:这些岸段目前以水产养殖功能为主,今后应对养殖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规范养殖;局部地段可以用恢复沿海防护林和红树林等植被来改善和恢复岸线的自然属性。

② 马巷、新店、大嶝等城市组团。

通过合理的规划手段,约束未来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方向和空间分布,对城市建设区形成良好的分割。尽量利用现有的生态基础建立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带,可以利用人工林地、园地和农田等生态空间构架这样一些组团隔离带。在适合地段引入适量的绿地类型景观。注重居住区和工业园区的绿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景观形象。通过建成区内部的土地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增加开放空间和绿地覆盖。要合理选择持久、稳定存在的林种、树种,一般以乡土植被为宜。

4.2 生态节点建设

生态节点又称踏脚石(stepping stone),是整个区域生态体系或者景观格局中,一些面积较小但至关重要的区域。这些节点一方面形成区域安全网络的关键保护点,对区域生态安全起着控制点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改善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价值。

① 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节点。农业面对快速扩展城区空间的压力,农业土地资源消耗很快。保留一些重要的基本农田,一则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再则可与城市绿化隔离带相结合,成为城市绿色的开敞空间,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② 东坑湾水域、澳头滩涂节点,这些区域作为重要的湿地鸟类物种栖息地加以保护。

③ 鳄鱼屿、刘五店海域,作为重要海洋珍稀物种中华白海豚和文昌鱼的栖息地保护区。

④ 下谭尾、九溪入海口的红树林恢复区,作为重要生态系统恢复区加以保护,防止填海造地等开发活动对其破坏。

⑤ 区域内面积大于1km2的坑塘水体。

⑥ 生态廊道网络的节点,主要指生态空间网络系统的交叉点处形成的生态节点,特别是大型立交桥周边地区形成的绿化空间节点,也包括与绿色通道相连的公园、湿地等;

⑦ 建成区内独立的开敞空间,主要指是一些建成区内集中分布区的大型城市公园或绿化广场。这些节点也是区域生态安全网络建设的有益补充。

区域生态节点的保护和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区域生态空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有助于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有效地约束城市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展,减少局部地段的景观破碎度和城市化速率。

4.3 生态廊道的建设

自然生境之间的生态连通性是衡量区域生态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而生态廊道则是实现和维持生态连通性的主要手段。廊道的结构是影响廊道生态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河流廊道还是道路廊道,都应该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出发点,植物的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最好是将周围的植物群落引入到廊道结构之中,在树种搭配上乔、灌木结合,使廊道结构趋向于自然状态或者半自然状态。

4.3.1 河流廊道的建设

针对九溪展开生态与景观综合整治十分必要,主要措施包括:

① 保持河道的自然地貌特征,保护自然形成的浅滩、沼地;

② 满足物种栖息地的多样性植被群落;

③ 水质治理,严格控制河流的水污染;

④ 建设生态驳岸,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间的交换与调节,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

⑤ 划定河岸两侧100m范围为河流的缓冲区,限制人类活动;河岸两侧30m内的范围作为河流廊道必要保留的宽度,其范围内必须保证良好的植被覆盖度,保持和恢复生态群落的完整性。

4.3.2 交通廊道的建设

交通廊道对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或者特定区域来说,是一种干扰型的廊道,在廊道设置方面,要有意识地减少这些干扰,尽可能避开生态系统完整且脆弱的区域;尽量避开野生动物的生态廊道,不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在道路两旁建设一定宽度的绿色植被廊道。

4.4 区域安全格局的生态网络及其建设

4.4.1 生态网络构架

整体生态空间格局的连续性程度是衡量城市生态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态网络的增加被认为是提升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生态价值较适宜的方法。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在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评价和趋势分析基础上,加强生态安全关键点和关键地区的建设,在生态节点与节点之间形成生态纽带,使一定区域的生态战略点之间保持必要的联结,从而形成区域生态安全网络。就翔安区而言,就是利用组团分隔带、山地林地和滨海自然保护区,形成相互联系的生态空间构架,以增强防灾(台风、虫灾)、消除热岛效应、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境功能。

因此,合理组合全区现有的以生物生产过程为主的生态系统类型,并结合上述关键点与关键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改造,建设具有区域意义的大型生态轴线,实现对全区现有以及未来城市建成区的有效生态分隔。生态轴线的具体构成如下:

① 溪园内-大帽山林场-白云飞轴线;

② 澳头-刘五店-鳄鱼屿滨海滩涂轴线;

③ 小嶝-大嶝-澳头浅海滩涂轴线;

④ 香山-东坑湾轴线;

⑤ 九溪及其生态缓冲区轴线。

4.4.2 区域生态轴建设

山地林区轴线是生态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对于维护全区生态稳定性具有其他景观类型无法替代的作用。完善林地组分结构和功能,建立未来景观舒适性。增加各生境斑块的完整性和连接度,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并通过溪流廊道和交通廊道,将自然引入城区。

对于滨海滩涂浅海轴线,应科学确定岸线和海域功能分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总体效益最优化。尽可能保留和恢复自然景观和自然生态岸线,如珍稀海洋物种栖息地和红树林、滩涂湿地等特殊生境。控制海域污染,适合地段恢复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

以九溪两侧绿带为竖轴,以香山-东坑湾绿化渗透空间为横轴,构成翔安城区十字形的绿化主轴。

5 结语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将景观生态学原理和规律比较合理地运用于实践。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规范无序的超强度的城市建设行为,使其对区域的生态安全不致造成无法逆转的破坏。以经济和高效的景观要素的配置状态,使自然空间与城市空间各得其所,相互协调,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实现区域经济、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从翔安区目前的景观组分比例和空间分布形势来看,基于现存的生态景观,以有限的土地资源来进行安全格局的构建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海湾型城市建设过程中总体生态安全水平下降的趋势,最终实现区域生态安全状况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陈鹏. 基于遥感和GIS的景观尺度的区域生态健康评价――以海湾城市新区为例[J]. 环境科学学报, 2007, 27(10): 1744-1752.

[2] 陈志鸿, 陈鹏. 厦门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述[J]. 厦门科技, 2005, (4): 4-7.

第4篇:生态安全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经济作物用地 指标体系 生态安全评价

1.问题的提出

土地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焦点。然而,我国由于加速工业化与城市化,土地利用强度的不断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区域土地的生态承载能力,因而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的研究势在必行[1,2]。

对影响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的自然、经济、社会因素进行选择、计算、评价、分析以寻找出经济作物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对经济作物用地的整治保护进行研究,以期维持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协调发展实现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生态安全起源于生态安全研究,它的研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土地生态安全是指陆地表层由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构成的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受破坏,同时土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能够持续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土地生态安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土地生态系统本身所处的安全状态是否保持良好,是否能够维持土地生态系统内部正常的新陈代谢;二是指土地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即土地生态系统的人类服务功能[3]。它的本质是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目的,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协调统一性[4]。

土地生态系统是一切资源与环境的载体,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恶化的土地生态已逐步危及国土生态安全,并已成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某些区域内生物、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遭到了空前的冲击与破坏,某些破坏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土地资源的生态承受力。而经济作物用地则属于土地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土地生态安全。经济作物用地生态的恶化也是土地生态恶化的体现。

2.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的构建

2.1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

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充分体现土地生态安全的现状与水平。指标应用来衡量人类行为导致的自然环境状况、状态变化的程度,表明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显示社会克服生态安全危机与保障生态安全的能力。基于上述考虑,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原则[5,6]:①生态环境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原则;②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原则;③评价的综合性原则;④因子和标准选择的敏感性原则。

2.2评价因子的选择

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为保证指标体系选择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在进行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时,先采用分析法将评价目标分解为多个子系统目标,在参考大量现有的各种土地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筛选,剔除了对评价结果无关紧要的指标;同时,通过定性分析对指标的完备性进行判断,从而在评价工作全局上做到科学性与完备性相结合。

通过参考其他地方评价时所用的指标,再结合金堂县当地的具体情况和现有数据,为了保证评价因子体系选择的科学性和完备性,本文从土地自然生态安全系统、土地经济生态安全系统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系统三个方面出发,建立了由18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目标层(A)、项目层(B)和指标层(C)组成(表1)。

2.3指标权重和基准值的确立

指标权重对生态安全评价至关重要,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特尔菲法(Delphi)确定指标权重时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因此本文采用信息熵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其原理是:某项指标的值变异程度越大,信息熵越小,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相应权重越大;反之,权重越小[7]。根据各项指标的变异程度,可客观地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为多指标综合评价提供依据。

其数学模型如下:

①对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标准化:

P=X/X(即计算i个乡镇第j项指标值的比重);

②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E=-KPInP,令k=-1/Inn,则0≤E≤1;

③计算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

G=1-E;

④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

W=G/G(式中,P为评价指标保准化后的所得值;X为评价指标的实际值;i=1,2,…,n;j=1,2,…,m)。

在确定评价各指标的基准值时,本文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和确定生态安全评价基准值的一些常用方法[8],采用国家平均值和部分国际标准值作为各指标基准值。

2.4安全指数的计算

本文计算各安全指标安全指数的数学模型为:设X为第i个指标的实际值,Y为第i个指标的基准值,当P(X)为第i个指标的安全指数,则:

①对于正趋向性指标:

当X≥Y时,P(X)=1;当X<Y时,P(X)=X/Y

②对于负趋向性指标:

当X>Y时,P(X)=Y/X;当X≤Y,P(X)=1

2.5安全值的计算

为了能够综合反映研究区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总体现状,必须对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每一项指标进行综合计算和评价。本文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研究区的土地生态安全值其数学模型为:

单项指标安全值:I(X)=P(X)×W;

经济作物用地生态综合安全值:I=I(X)

式中P(X)为安全指数,W为指标权重,n为指标数,结合表2数据计算出各评价指标安全值。

3.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等级的划分与评价

3.1生态安全等级划分

根据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安全判别原则,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基准体系[9]如下:

生态安全值<0.4时,等级为I,表征特征:恶劣,指标特征:经济作物用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严重退化;生态安全值在0.4-0.6前闭后开区间时,等级为II,表征特征:较差,指标特征:经济作物用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比较严重;生态安全值在0.6-0.7前闭后开区间时,等级为III,表征特征:一般,指标特征:经济作物用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已有退化;生态安全值在0.7-0.9前闭后开区间时,等级为IV,表征特征:良好,指标特征:经济作物用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生态安全值≥0.9时,等级为V,表征特征:理想,指标特征:经济作物用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本完善。(见表2)

3.2综合评价及分析

结合表1和表2可以得出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计算结果及评价等级(可用示意图表示)。从计算结果和示意图可以看出各地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值存在明显差异,并由此找出存在的问题。

4.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构建了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既可以对单项目用地进行评价,又可以对区域内多项目进行评价。评价有关结论还可以对土地开发、利用、治理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并且该指标体系可以广泛应用于各地区。因此,建立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但在实际运用该指标体系时,还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对某些指标进行相应的取舍。

参考文献:

[1]高向军,鞠正山.中国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产业,2005,7,(2):123.

[2]高桂芹,韩美.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水土保持研究,2005,12,(5):271-273.

[3]孙彦伟,卢荣安,姜广辉.区域土地持续利用规划的景观生态学思维[J].生态经,2005,11,(3):56-59.

[4]肖笃宁,赵羿,孙中伟等.沈阳西郊景观结构变化的研究[工].应用生态学报,1990,1,(1):75-84.

[5]杨京平.生态安全的系统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舍,2002:280-290.

[6]尹希成.生态安全:一种新的安全观[N].科技日报,1999-03-02(4).

[7]郭晋平,张芸香.关帝山林区景观要素空间关联度与景观格局分析[J].林业科学,1999,35,(5):28-32.

[8]亓兴兰,刘建,余坤勇等.基于RS与GIS的闽江流域森林景观格局分析[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6,26,(1):36-40.

第5篇:生态安全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民用航空器;非安全状况;风险水平

民用航空器在取证过程中,由于认知水平的不足,规章制定或符合性验证方面可能存在未知的变化,设计缺陷和制造缺陷可能引起不可预计的综合失效以及可能存在意料之外的运行状况或者环境条件等因素,导致其在使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故障或失效情况。局方和飞机制造商应对收集到的各种失效状况进行分析,判断飞机或该机型的机队是否存在非安全状况, 评估其在持续适航阶段的风险水平。如果风险水平超过了可接受的范围,则必须采取纠正措施,在规定的时间限制内,完成相应的纠正措施,保证该飞机或该型机队恢复到应有的适航安全水平。目前,我国正在开展大飞机项目的研制,作为飞机制造商和主管适航当局,在其生产的航空器存在问题时,如何及时加以分析研究,确定航空器的非安全状态,依据其制定纠正措施,保证航空器的适航安全水平维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基于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规章中所规定的非安全状态的定义,通过分析和研究,借助相关评估工具,对如何确定航空器的非安全状态进行了探讨。

1.非安全状态定义分析

EASA在其规章AMC21A.3B(b)中明确给出了非安全状态的定义,通过对定义的分析以及依据飞机服役经验、分析或试验得到的实际数据,可将非安全状态的划分原则视为:(1)通常伴随飞机损毁、或飞机飞行能力的降低或飞行机组在不利运行条件下的处理能力降低,可能会发生导致人员死亡的事件,包括:安全裕度或飞机的功能性能力大幅降低;过大的生理压力或工作负荷使得不能依靠飞行机组准确或全面执行其工作任务;一名或者多名乘员受到重伤或致命伤;(2)存在不可接受的可能导致乘员之外人员受重伤或致命伤的风险;(3)预定用于减轻可营救事故后果的设计特征未发挥其预期功能。

根据工程经验,有些情况下,即使符合适航要求,也可能存在非安全状态,除非能够表明不会构成原则 1)中所定义的非安全状态。 若非安全状态事件导致的直接后果的严重性低于判断原则中所描述的情况,但发生过于频繁(显著超出其适用的安全性目标),使得可能在特定运行环境下最终导致所述情况时,亦可视为非安全状态。

从上述分析来看,非安全状态即为后果严重性和发生概率的综合考虑。对于持续适航阶段影响飞机或机队适航安全的信息,采用适航风险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评估, 即通过确定其后果严重性和发生概率,评估风险水平,判定飞机或机队是否处于非安全状态。

2.非安全状态的确定

2.1后果严重性

确定事件的后果严重性,应了解所观测事件在飞机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实际后果,例如,对飞机、飞行机组以及乘客和客舱机组等的影响情况,根据相应的等级划分原则确定后果严重性等级。参考AC25.1309 来制定严重性等级,也可根据实际运营情况或设计准则确定划分等级。

后果严重性等级的确定需要注意事件在飞机更易受损的环境下发生,要认识到飞机潜在的后果。如果在不同的运行条件下(例如,飞行航段、环境等)后果更糟,要认为该事件更加严重。此外,识别该事件如果与其他失效一起发生后果是否更加严重也显得很重要,应该分析所有由关注的事件产生的更为严重的失效状况。

2.2发生可能性等级划分

当事件范围、起因、类型和严重性等级均已确定时,应评估该事件的发生可能性概率,即每飞行小时该事件可能发生的平均概率。在确定该概率时,一般需要确定事件失效概率分布、条件概率、检查过程中发现概率以及“有风险”总数的大小等因素。

事件发生可能性概率的评定方法可以是定性分析也可以是定量分析,这主要取决于掌握该事件信息和相关资料的详细程度。对于定性分析,主要是指结合实际的工程经验和发生可能性的定义来估计该事件的发生可能性,所得到的发生可能性概率是非数值化的,又称之为发生可能性等级。对于定量分析,则是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计算,包括了单机风险评估和机队风险评估。

2.3确定非安全状态所考虑的相关因素

确定事件的后果严重性等级和发生可能性概率,应了解所观测事件在飞机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实际后果,同时还要认识到飞机潜在的后果,即不同的运行条件下(例如,飞行航段、环境等)潜在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评估过程中,应基于航空器的设计状态、设计过程中假设和预测等信息加以判断。所以,确定航空器非安全状态还应就其设计特征考虑相关因素。

对于非组件故障或失效情况,就应该通过人机工程角度来考虑设计是否完备以及手册和程序的准确性。若是组件故障导致的非安全状态,评估过程既要分析实际的故障后果,考虑先前无法预料的失效模式,也要考虑不正确的或无法预料的运行条件。 组件故障导致的非安全状态应对不同类型的非安全状态在其严重性等级和发生可能性过程中应有不同的考虑。这样才随后的非安全状态的评估工作提供更准确的输入。

3.结论

对于持续适航阶段造成或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故障、失效、缺陷或不利机或机队适航安全的信息进行分析,借用工程经验以及采用适航风险分析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估,以科学的方法确定非安全状态是非常重要的。非安全状态的确定,主要给生产制造商针对非安全状态制定纠正措施、颁发服务通告(SB), 以及局方颁发适航指令(AD)提供依据,确保航空器的适航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同时也为飞机设计提供很好的输入。 [

【参考文献】

第6篇:生态安全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五态 安全生产 预防 管理

随着企业的发展,安全愈来愈受到重视。相应的安全管理也正在被人们所关注。而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对人的管理尤为重要,现代生产企业具有优良的机械设备,机械化生产已成为企业成本的必然组成部分。但机械生产运行会产生物的不稳定,机械与人处在同一环境工作时,人与机械相比总是处于相对弱小的地位,如果此时人的思维和行为处在不安全状态下,往往是安全之祸,事故之源。所以,保证企业系统正常运行只有抓好职工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好职工生产过程中情绪、行为的管理,预防生产过程中职工出现“五态”行为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五态”的特征及危害

1.1病态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在这种状态下,人体的形态或功能发生一定的变化,正常的生命活动受到限制或破坏,或早或迟地表现出可觉察症状,这种状态的结局可以是康复(恢复正常)或长期残存,甚至导致死亡。人在“病态”下工作,由于疾病影响所导致人身体和情绪上发生变化,一旦在工作中遇到突发事件,精神、心理受到过度刺激,很容易造成突发性急性病变产生。例如:一些特殊工种群体,职业使他们长期精神、心理紧张,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长时间应付不测事态和变化的环境,在压力刺激下,其体力和精神始终处于紧绷、集中状态。由于情绪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下,这种紧张心理影响最大的就是心脏和大脑,长期处在这种工作环境中,极易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带病工作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一旦工作中突然发病,很容易失控酿成惨剧。所以,作为企业,首先要正确认识到,职工的生命高于一切利益,要在思想上树立“有生命才有一切”的观点,珍惜生命,做好对职工身体疾病的了解、预防和控制。企业职工只有在具备健康的身体、良好的身体素质条件下,才能在各种工作环境中遇到挫折时全神贯注,沉稳操作,杜绝悲剧的发生,才能做到不影响正常工作,不给企业安全生产秩序带来伤害及损失。

1.2 疲态

疲劳是“疲态”的重要表现行为,疲劳又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

1.2.1生理疲劳

生理疲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病症。当人体过度疲乏时,生理机能下降,组织细胞供氧减少,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血管收缩,细胞新陈代谢功能降低,人就会感到疲劳,从而出现生理疲劳症状。生理疲劳症状表现为头昏头痛、眼花、记忆力减退、血压下降、心率过速、情绪低落等。人在进入生理疲劳状态时,会出现频繁打哈哧,眼皮沉重,思维滞后,手脚反应缓慢,动作不连贯,操作不准确现象,对突发状况反应迟钝,当遇到各种异常或突发状况时不能准确判断和迅速处置,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1.2.2心里疲劳

心里疲劳则是指人在长期从事一些单调、机械的工作或活动中,伴随着肌体生理方面的变化,中枢局部神经细胞由于持续紧张而出现抑制。人在进入心理疲劳时会心情烦燥、神情恍惚,精神萎靡不振,在这种精神状态下工作,头脑不清醒,注意力涣散,对正在从事的工作产生抵触、惰性心理,对工作的热情和兴趣明显降低,直至产生厌倦情绪。职工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心理疲劳时,对待工作的态度是能省力就省力,能凑合就凑合,缺乏自主性、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心理疲劳很多时候是不知不觉潜伏在人们身边的,它不会一朝一夕就致人于死地,而是到了一定的时间,达到一定的“疲劳量”才会引发人的不良情绪反应,所以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如矿山、建筑、井下、钢厂等作业一线的职工,单调、繁重的劳动往往是在引发身体疲劳的同时伴随着心里疲劳产生。生理疲劳和心里疲劳如果不加以重视继续工作造成疲劳状态产生,会增加事故发生的危险性,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1.3酒态

“酒态”是指人体血液中乙醇浓度在0.05-0.1%时,人的思维开始朦胧、眼充血、表情无忧无虑、欣、言行粗鲁、眩晕等;而达到0.3%时,表现出口齿不清、步态蹒跚、动作不稳、神志错乱时出现的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醉酒状态。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作用于人体是无需经过消化系统而可以被肠胃直接吸收进入血管,由血液循环至大脑及神经中枢。在乙醇的影响下人会出现眼睛充血、神情亢奋、言行过激、眩晕、头脑昏沉、视力模糊、精神疲乏、神志不清、失去自控能力等状态。如果职工在饮酒后从事生产活动,身体在酒精的作用下出现上述症状时,很容易出现判断失误,对危险防范、预防能力下降等现象,特别是在过量饮酒后,中枢神精在酒精的刺激下产生过度亢奋,人在亢奋情绪支配下往往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给生产带来极大安全隐患,对自己,对生产造成重大危害。

1.4气态

情绪波动,大多数是由思想问题引起的。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绪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当一些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顺的事情或是受到外界的、人为的和出乎意料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时,极易产生焦虑不安、冲动、急躁情绪,在这些情绪控制下会诱始人的心理反映发生严重改变,产生过激、忿怒情绪,这种情绪、状态我们称之为“气态”。伴随着“气态”情绪活动,将会发生一系列心理变化。当人处在“气态”情绪状态时,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这种心理会造成一种无视法律法规或管理制度规范的对抗性心理状态,当职工把这种状态带入到工作中去时,行为就会表现出“你让我这样,我偏要那样,越不许干,我越要干”,对管理者当面顶撞,不但不改正错误,反而发脾气或骂骂咧咧,继续违章等高应激性反应。强烈的应激状态阻碍和干扰了正常水平发挥,至使安全防范失控等问题出现。

1.5兴态

“兴态”是当人因为生活或工作上遇到令自己满意、快乐的事情,或是在服用了兴奋型药物、食品时,情绪上会出现兴奋状态,会使认识操作赖以活动的神经中枢受到过度刺激,大脑皮层相关部分的正常值受到干扰,神精系统会出现暂时性不平衡,造成思维错乱,从而降低了思维效能。由于思维能力的降低导致自身抑制力下降,调节控制中枢神经作用减弱,这时就会产生难以自制的亢奋情绪,行为表现出现轻率、好动、异想天开、忘乎所以等应激反应,从而出现一系列动作失调和行为紊乱现象。职工一旦将兴奋状态带入工作中,由于受兴奋情绪左右,情绪上会产生骄傲自满,过高估计,逞能心理,不能正确认识和判断客观事物;会争强好胜,积极表现自己,能力不强但自信心过强;不思后果、非理智性蛮干冒险作业;受激情的驱使,有强烈的虚荣心,怕丢面子,硬充大胆,这时便会目无各种规章制度,做出一些危险的操作动作和行为,导致事故的发生。

2.“五态”的预防与管理

2.1加强“五态”危害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如何让企业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能从思想上真正认识了解“五态”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危害,认识到预防“五态”、管理“五态”的重要性呢?首先要做到广泛宣传“五态”的危害性,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把“五态”在生产运行中的危害及所产生的事故隐患,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展示、讲解,以达到启发、教育目的。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思想上能真正理解、重视对“五态”的预防与管理在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以往众多事故都表明,管理者对安全生产方针认识不足,没有将其落到实处,口头上喊安全第一,实际生产中,片面追求进度和效益,忽视被管理者的行为状态,对生产和安全形成不了统一认识,出现生产与安全“两张皮”现象。而众多被管理者则是在明确知道自身状态不佳的情况下,却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只是身体上的一点小毛病,情绪上偶尔不稳定,不会影响到生产,存在麻痹和侥幸心理,致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处于一种松懈状态,导致事故的发生。由此可见思想结构的不统一,往往导致行为的不统一,其行为后果就是造成事故隐患的升级爆发。所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五态”对安全管理的重要影响,真正从思想根源上树立起预防“五态”、管理“五态”对安全生产的重要作用,才能在生产过程中重视安全,管理安全,从根本上预防、控制“五态”形为发生。

2.2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安全责任制,完善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要减少 “五态”行为,企业首先要建立起对“五态”危险源的危险辨识、评估、控制、防范和应急管理等分级行政管理负责机制。即层层问责制: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问责各分厂负责人;各分厂负责人问责车间负责人;车间负责人问责各班组长,各班组长要对全班组成员负责。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层层管理,层层负责,把检查“五态”行为落实到每个人,责任分解到每个人。同时,企业要充分完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企业的管理者在贯彻落实规章制度的同时,不能只是落实在纸上,更要带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才能让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效果,不成为一纸空文,才能使职工从熟悉制度到最终认可制度,并做到严格遵守制度。让职工在安全生产中有章可循,避免将“五态”行为带入工作岗位。

2.3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

预防和控制“五态”行为,单纯靠职工的自觉能动性是不够的。建立起健全的安全管理机构和配置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才是控制“五态”行为,降低事故发生率最有效的办法。企业管理者必须认识到,管理好“五态”,减少因“五态”行为造成的安全隐患,杜绝事故发生,才能确保企业稳定生产,增加经济效益。建立安全管理机构,配置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是确保企业安全有序生产的最有力保障。安全管理机构的建立不能搞形式主义,应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中明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人员的管理水平,增加安全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使安全管理系统能够在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监督、检查、消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安全管理作用。企业在安全管理机构工作人员配备上,应注入新鲜血液,招收高校毕业的专业安全管理人才,以充实安全系统的安全理论基础。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着其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作用是否能够有效发挥,企业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促使安管人员不断更新安全知识,积累宝贵经验,提高技术水平,使其在安全生产管理监督、检查过程中游刃有余,树立权威的工作形象。通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对职工进行时时监督、管理,并随时将安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五态”现象进行管理。同时上报相应的管理部门,使企业管理者能在第一时间撑握职工的行为、状态,预防事故发生。

2.4做好职业道德教育,从源头扼制“五态”现象产生

预防“五态”,就要从职工的思想根源抓起。每名职工所受教育以及所处环境不同,对事物的接受、承受能力也不同,所以对道德标准的认知也不同。企业要想做好对职工的规范管理工作,必须要做好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通过对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培训,同时各班组、车间、厂矿要大力开展职工竞赛、评比、绩效考核等活动,要通过奖优罚劣来深化职工职业道德教育,让职工懂得忠于职守、服从领导、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让职工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准则,能共同遵守行为规范,打造出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职工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是职工在工作中自觉做到遵守所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做到我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同时也不被别人伤害,并进行互相监督,从思想上警醒自己扼制住“五态”行为产生,自我规范、自我约束“五态”行为的保证。此外,企业还要大张旗鼓地开展起反“五态”活动,对“五态”人员发现一个处理一个,处理时要突出一个“严”字,做到“领导抓不好就下台,工人违章就待岗”,等严格规定,大力扼制“五态”现象的发生。

3.结语

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贯穿企业各部门和各个生产环节在企业人机系统工程活动中能否顺利运行的工作。单靠机械本质安全是达不到最佳安全管理效果的,只有加强人的意识,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控制和管理“五态”的作用,才能发挥安全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思想上能够充分认识到“五态”对安全的危害,做到领导严格管理,职工认真执行,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将管理思想渗透到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与具体业务相结合,结合各部门自身工作性质和特点各有侧重又相互积极支持配合,做到以个人保班组,以班组保车间,以车间保全厂,切实以主人翁风貌在安全工作中尽主人之责,保障企业经济稳定发展,才能最终创造出一个万众一心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百科大全[M];

[2]社会心理学[M];

[3]安全生产管理学[M].国家安全生产管理监督总局

[4]北营公司安全管理规定[M].本钢集团北营公司

第7篇:生态安全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施工管理;安全

安全与不安全是相对的概念。如果把安全描述为平静、正常、没有事故,那么,发生了事故一定是不安全的。因此,事故与安全生产也就是相对的事件了。这里所说的事故指发生在生产过程中,违背人们意愿且又失去控制的事件。具体到生产活动中,事故总是要构成人体伤害或造成财产损失的。虽然,人们并不希望发生任何事故,但是,事故却总是在人们对危险因素控制不力,危险趋势不可遏制后而突然发生。从事施工生产活动,随时随地都会遇到、接触、克服多方面的危险因素。一旦对危险因素失控,必将导致事故。在出现雷电、起重机超负荷时,如对它们失去控制,雷击、起重机倾翻事故可能随之发生。探求事故成因,人、物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从对人和管理两方面去探讨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人失误

不安全行为是人表现出来的,与人的心理特征相违背的,非正常行为。人在生产活动中,曾引起或可能引起事故的行为,必然是不安全行为。人出现一次不安全行为,不一定就屡发生事故,造成伤害。然而不安全行为,一定会导致事故。即使物的因素作用是事故的主要原因,也不能排除隐藏在不安全状态背后的,人的行为失误的转换作用。事故致因中,人的因素指个体人的行为与事故的因果关系。个体人的行为就是个体人遵循自身的生理原理而表现的行动。任何人都会由于自身与环境因素影响,对同一事故的反应、表现与行为出现差异。不同的个体人在一定动机驱动下,为了某些单纯目的,表现的处理行为很不一致。然而,不同的个体人都遵循同一程序,即行为起因(动机)、激励(因素影响,目的目标)。人的自身因素是人的行为根据内因。环境因素是人的行为外因,是影响人的行为的条件,甚至产生重大影响。(1)人的信息处理过程。人能够正确的执行决策所确定的行为,对创造良好的人机控制条件是非常重要的。(2)人失误已造成事故的行为,必定是不安全行为。人失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规定的目标或超出可接受的界限,并产生了不良影响的行为。在生产作业中,往往人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副产物。在各种性质、类型的生产活动中,从事生产活动的各类操作人员,都可能发生人失误。而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则能导致人失误而发生事故。可以认为事故也是人失误直接导致的结果。发生于管理者的人失误,表现为决策或管理失误,这种人失误具有更大的危险性。一般是出现失误结果以后,是很难预测的。比如遗漏或遗忘现象,把事弄颠倒,没按要求或规定的时间操作,无意识动作,调整错误,进行规定外的动作等。可以认为,人失误现象是人对外界信息刺激反应的失误,与人自身的信息处理过程与质量有关,与人的心理紧张度有关。人大脑意识水平降低,直接引起信息处理能力的降低,影响人对事物注意力的集中,降低警觉程度。意识水平的降低是发生人失误的内在原因。个体人经常、稳定表现的能力、性格、气庚等心理特点的总和,称为个性心理特征。这是在人的先天条件基础上,受到社会条件影响和具体实践活动;接受教育与影响而逐渐形成、发展的。一切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不会完全相同。人的性格是个性心理的核心,因此,性格能决定人对某种情况的态度和行为。鲁莽、草率、懒惰等性格,往往成为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

二、物的不安全状态和安全技术措施

人机系统把生产过程中并发挥一定作用的机械、物料、生产对象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统称为物。物都具有不同形式、性质的能量,有出现能量意外释放,引发事故的可能性。由于物的能量可能释放引起事故的状态,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在生产过程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极易出现。所有的物的不安全状态,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的操作、管理失误有关。往往在物的不安全状态背后,隐藏着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失误。物的不安全状态既反映了物的自身特性,又反映了人的素质和人的决策水平。物的不安全状态的运动轨迹,一旦与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运动轨迹交叉,就是发生事故的时间与空间。所以,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因此,正确判断物的具体不安全状态,控制其发展,对预防、消除事故有直接的现实意义。针对生产中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形成与发展,在进行施工设计、工艺安排、施工组织与具体操作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把物的不安全状态消除在生产活动进行之前,或引发为事故之前,是安全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消除生产活动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生产活动所必须的,又是“预防为主”方针落实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生产组织者的素质状况和工作才能。

生产活动中一时也未间断过能量的利用,在利用中,人们给以能量种种约束与限制,使之按人的意志进行流动与转换,正常发挥能量用以做功。一旦能量失去人的控制,便会立即超越约束与限制,自行开辟新的流动渠道,出现能量的突然释放,于是,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随着突然释放而变得完全可能。人意外的进入能量正常流动与转换渠道而致伤害。有效的预防方法是采取物理屏蔽和信息屏蔽,阻止人进入流动渠道。能量意外逸出,在开辟新流动渠道时达及人体而致伤害。发生此类事故有突然性,事故发生瞬间,人往往来不及采取措施即已受到伤害。预防的方法比较复杂,除加大流动渠道的安全性,从根本上防止能量外逸,同时在能量正常流动与转换时,采取物理屏蔽、信息屏蔽、时空屏蔽等综合措施,能够减轻伤害的机会和严重程度。

安全技术是改善生产工艺,改进生产设备,控制生产因素不安全状态,预防与消除危险因素对人产生的伤害的科学武器和有力的手段。安全技术包括为实现安全生产的一切技术方法与措施,以及避免损失扩大的技术手段。安全技术与工程技术具有统一性,是不可割裂的。强行割裂则是一种严重错误,不符合“管生产同时管安全”的原则。安全技术措施必须针对具体的危险因素或不安全状态,以控制危险因素的生成与发展为重点。

预防是消除事故最佳的途径。针对生产过程中已知的或己出现的危险因素,采取的一切消除或控制的技术性措施,统称为安全技术措施。在采取安全技术措施时,应遵循预防性措施优先选择,根治性措施优先选择,紧急性措施优先选择的原则,依次排列。以保证采取措施与落实的速度,也就是要分出轻、重、缓、急。

工业生产是一套人、机、环境系统。生产作业环境中,温度、湿度、照明、振动、噪声、粉尘、有毒有害物质等,不但会影响人在作业中轻松的工作情绪,不适度的、超过人的不能接受的环境条件,还会导致人的职业性伤害。系统因素合理匹配并实现“机宜人、人适机、人机匹配”,可使机、环因素更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人的操作行为就可能在轻松中准确进行,减少失误,提高效率,消除事故。

通过有效的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将大大的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保障生命财产。

第8篇:生态安全重要性范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生活与工作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并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其影响意义比较深远。但是互联网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会导致网络瘫痪或者信息丢失,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在传统的网络安全管理中通常会采用防火墙、恶意代码检测与入侵检测等技术,但其安全防范效率不够理想。为了提高网络安全管理水平,促进网络整体的正常运行,需要及时采取加固措施,以便对整体网络安全进行有效的评估与预测。然而网络安全态势感知随之产生,并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模型概况进行分析,探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模型的设计与关键技术的实现情况,以便提高网络安全与管理质量。

关键词: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模型;设计与实现

0引言

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候,互联网已经普遍应用与社会各个领域中,在给人们生活与工作带来较大便利的同时,由于网络攻击、恶意行为等安全事件频发,严重威胁到网络安全,给人们的信息与隐私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以便有效的提高网络安全,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将关注点放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研究上,其成为解决现有网络安全事件的研究关键。其是一种有效的事前防御措施,对网络安全环境信息进行收集,并对系统可能存在的威胁进行分析,从而预测未来网络安全状况的发展趋势,以便减少网络安全风险。

1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模型概况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最早是在航空领域中提出与研究,其主要是通过对态势感知理论进行研究,以便对飞行器进行分析,之后随着该理论的逐渐成熟,逐渐广泛用于军事、交通、核工业等领域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态势感知的研究。逐渐网络态势感知被提出,最早分为态势要素获取、态势理解与态势预测三级模型。随着研究力度的不断加大,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异构传感器管理的功能模型,主要是对异构网络的安全态势基础数据进行采集,并对数据进行整合处理,以便对信息进行对比而形成威胁库与静态库。

1.1网络安全态势的提取

网络安全态势信息的提取主要是态势感知的基础,对数据进行全面的收集,并使用成熟的指标体系,可以有效的确保结果的正确性,因此,需要重视态势感知提取的重要性。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的来源比较多元化,采取不同的收集昂发与设备,其收集到的数据格式也会不同。网络安全态势信息主要有流量、运行状态、配置与用户行为等内容。

1.2网络安全态势的理解

首先,需要对网络安全事件进行关联性分析。由于网络安全事件的报警数据据具有重复性,没有经过处理的态势对对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一定的负担,并影响到分析结果。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关联分析,以便对安全时间进行过滤。通过防火墙、入侵系统以及脆弱性分析等方式来处理。以便对虚假的网络安全时间进行筛选,需要对基础数据进行有效的过滤。

1.3网络安全态势预测

其主要是根据网络目前与历史完全数据进行分析,对其味蕾的发展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完全事故等进行预测。通过态势预测可以尽可能早的发现网络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并对其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从而可以达到较好的安全管理作用。

1.4态势可视化

可视化是系统管理提供的一个可以感知的态势感知平台,能够方便管理,对系统的整体情况通过可视化来感知。并且其展示的方式逐渐多元化,包括分支展示、曲线展示、统计展示等。

2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模型的设计方案

2.1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的定位设计

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模型中,其主要是应用与网络安全管理中,其系统定位主要包括:在系统运行的时候,展示整体运行情况,并对管理人员提供可视化的管理平台,以便积极采取响应措施。同时,需要对数据进行有效的采集,以便提高该系统运行的准确性。并且需要选择高性能的评估与预测算法,对态势感知进行综合评估与预测。

2.2设计原则

首先,高效性原则。通过对复杂的网络结构进行分析,在数据收集的时候,需要确保数据收集的高效性,从而促进系统的安全运行,以便快速的发现安全隐患,作出充足的应急方案。其次,实时性原则。重点需要在网络动态情况下及时发现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来确保系统网络的安全性。并且在感知的过程中需要对每个阶段与流程坚持实时性原则,以便及时、准确的展示系统的运行状态。再次,可扩展性原则。在态势感知系统中主要是一个管理支撑平台,必须要确保系统具备可扩展性,以便设计出灵活的接口形式,形成可扩展的网络安全平台。

2.3总结架构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模型是以态势评估为主线,也是自主研发的态势感知平台,在设计的时候运用的是松耦合设计原则,各个模块之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并且模块之间通过数据接口来交互。该系统主要分为界面层与功能层两方面。界面层中,是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的展示与配置功能,主要是对网络设备进行配饰,并对网络拓扑结构进行绘制。同时,还具备动态计划任务设置、管理、安全态势指标配置等功能。而在功能层中,其主要是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的核心所在,主要功能包括关联分析、统计分析、数据采集、指标配置、态势预测、评语与展示等。

2.4功能模块关系

系统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为核心模块提供了基础的保障,其主要的模块是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模块。系统中的数据流主要是通过数据采集器在各种网络环境中采集而来,并将其提高给态势分析模块,数据处理后需要向上层态势模块提交评估数据。在整个系统的交互过程中,数据采集器对数据进行基础数据存储与关联分析,并对安全时间的数据库进行存储,同时,需要对网络安全态势评估后的结果进行存储。

3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模型设计的实现

3.1网络安全态势评估工作流程

其主要流程包括:(1)数据采集与关联分析。对各种网络环境中的数据进行有效的采集,并对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后,将其存入基础数据库。之后对网络安全事件进行关联性分析,从而形成网络安全事件数据库(。2)确定指标体系。对系统中需要的指标进行确定,以便根据评估算法来建立评估指标。(3)对模糊评估进行统计分析。在网络安全系统中,通过对数据库进行关联性分析,可以形成可用性、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基础数据库(。4)安全响应。通过对态势感知的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后及时采取有效的影响措施来处理。(5)结果显示。通过可视化功能对整体网络安全态势的运行情况进行展示。

3.2关键模块功能的实现

通过对可用性、设备信息以及脆弱性信息进行有效的采集后,通过数据模块采集,并给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提供相关的数据库资源。在指标配置模块中,需要对动态配置指标进行有效的配置。而在关联性分析模块中,需要对网络安全事件进行关联性分析,从而形成网络安全事件数据库。在态势评估模块中,网络安全态势需要通过评估来了解系统目前的系统信息。而响应模块需要对当前情况进行分析,以便响应网络安全事件,并向管理人员提供安全响应。在态势展示模块中需要对整体的结果进行展示,对网络节点信息展示并具有一定的告警展示。

3.3数据收集模块的实现

在数据收集模块中,主要是针对安全态势感知而提出基础数据源,在态势评估过程中属于第一个步骤。由于在网络环境中,主要包括各种设备,例如防火墙、主机、网关灯,这些异构设备在运行环境、使用的协议以及数据格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不同。在对数据进行收集的时候,需要对无用的数据进行过滤,并对格式进行统一化,从而取得网络的拓扑结构,对设备的相关信息进行完善,以便促进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在数据收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的时候,需要对网络中的流量数据、日志数据以及漏洞数据等进行收集,并对其进行过滤,统一形成一种数据格式,之后将这些数据统一发送到服务器端。数据收集模块的实现主要是通过管理中的计划任务功能来完成的,在某个主机发生危险的时候,通过对数据的收集,从而快速的、准确的分析网络安全事件,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3.4指标配置模块的实现

在指标配置模块中,其主要的功能是对网络的安全态势进行一级、二级指标配置,以便对其进行动态管理,输入操作态势评估,并且需要完成扩展功能,以便为今后的指标体系扩展提供相关的接口服务。该模块主要是通过对指标间层次关系进行展示来实现的,并对数据源进行指标,以接口的形式来获取数据,从而确保该模块的正常运行。

3.5关联分析模块的实现

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模型中,关联分析模块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对系统中网络安全事件能够有效的进行融合性分析,并对其进行分类与统计,可以过滤冗余的信息,对警报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缓解系统的工作。

3.6态势评估模块的实现

在该模块中,需要对数据进行采集,并对其统计分析后形成数据库,通过一定的计算方法进行网络安全评估。通过对当前的网络状况进行评估来对该系统进行分层分析,从而达到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的目的。通过层次分析的作用对指标权重值进行确定,并结合模糊匹配的评价方式来实现网络安全态势评估。

4总结

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网络安全管理质量与水平,减少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需要加强对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模型进行分析研究,以便将其充分应用于网络安全管理中。态势感知模型是一种定量的分析方式,能够进行准确的度量分析,在网络安全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当前的网络安全环境与实际需求来设计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模型,可以有效的满足实际需求,解决网络安全隐患。

作者:徐振华 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慧强,赖积保,胡明明,等.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关键实现技术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2013,33(28):129-130.

[2]陈彦德,赵陆文,潘志松,等.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结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4,22(18):784-785.

[3]蒙仕伟.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模型研究[J].硅谷,2013,19(12):832-833.

第9篇:生态安全重要性范文

1.论文引言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企业安全生产、提高员工安全意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安全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复杂社会技术系统实现本质安全化的前提和基础。

煤矿企业属于复杂社会系统,其安全管理是组织管理的主要方面。长期以来,安全文化的缺失导致了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出现,从而会诱发事故的发生。因此,煤矿企业在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煤炭企业在强化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和深化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建立本质安全型矿井,需要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把安全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建立适应煤炭特殊作业环境和企业实际情况的本质安全文化。

企业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又是一个循序渐进和持续改进的过程,伴随着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应定期对企业本质安全文化进行评价,确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从而不断提高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水平。

2.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内涵

2.1 安全文化

20世纪80年代国际核工业理论第一次提出“核安全文化”概念,自此,对安全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随着研究的进展而不断深入。目前,对安全文化的定义有多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学者道格拉斯、韦格曼等人的组织层次安全观,西南交大曹琦教授的安全结构论及最近提出的安全文化场理论,以及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副秘书长徐德蜀提出的广义安全说和大安全观。安全文化作为关于安全问题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的集合体,其要点是要解决人的本质安全,安全文化不是安全行为的简单综合,而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有关安全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借鉴前人的定义,笔者认为,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活动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是企业安全管理所需要的核心理念。

2.2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是煤矿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在煤矿中居主导地位并为绝大部分员工所接受的安全生产价值观、安全生产信念、安全生产行为准则及具有特色的安全生产行为方式与安全生产物质表现的总称。主要有三个不同层次,一是价值观、信念及行为准则,通常称为煤矿安全生产精神,体现在安全生产宗旨、方针、目标、计划和体制等方面。二是中间层行为状态的员工工作方式、应付事故的方式等,通常称为煤矿安全生产作风。三是层物质形态的安全生产设施、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用品、员工作业环境等,通常称为煤矿安全生产形象。煤矿安全文化是煤矿长期的安全生产实践的沉淀,是煤矿员工内在的思想与外在的行动和物质表现的统一。煤矿安全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

2.3 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

本质安全最初用于电气、仪表设备,主要是指利用本身构造的设计,防止电火花的产生,以免引起火灾或爆炸,这是一项设备自身本质上的安全设计。

煤矿本质安全化是将本质安全的内涵加以扩大,已不是单纯指设备构造的本质安全设计,而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煤矿具有相当的安全可靠性,具有完善的预防和保护功能,具有良好的安全文化和安全风气,以及科学的安全管理体制,使事故、灾害降低到规定的目标或可以接受的程度。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是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精神,并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安全生产价值观、安全生产信念、安全生产行为准则以及安全生产行为方式与安全生产物质表现的总称,是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灵魂所在。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体现了人-机-环—管的系统安全观,是符合煤炭企业特点,全面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这三个表征文化内容的完整的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的较高境界。是通过追求人、物、系统、制度安全的和谐统一,实现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设备零缺陷、不发生已知规律安全事故的矿井恒久性安全目标的安全价值观以及与之相连的理念、制度和行为习惯。

3.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

3.1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内容

(1)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以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珍惜生命,提高全员安全文化素质为核心;以安全宣传、安全教育、安全管理为手段,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形成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2)将企业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表现在决策者和管理者和员工的态度及行动中,落实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中,将安全管理溶入企业整个管理的实践中,将安全法规、制度落实在决策者、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方式中,将安全标准落实在生产的工艺、技术和过程中,由此构成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影响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安全生产自觉性,以文化的力量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和经济发展。

(3)安全文化建设除了关注企业中人的知识,技能、意识、思想、观念、态度、道德、伦理、情感等内在素质外,还重视人的行为、安全装置、技术工艺、生产设施和设备、工具材料、环境等外在因素和物态条件。

3.2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模式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的层次结构模式,可从企业安全生产观念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四个方面设计。纵向结构体系:按安全文化形态体系划分,分为观念文化、管理与法制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横向结构体系:按层次系统划分,第一层次是安全文化的形态,第二层次 是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第三层次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模式和方法体系。

3.3 煤矿本质安全建设保障

要深入推广本质安全文化,必须有保障条件,使得安全文化在大范围、深层次发生作用。

(1) 制度保障

在分析总结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中,有物的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技术因素,但归根结底是人的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人的素质入手,即推行安全文化,建立和履行必要的制度,从根本上提高职工的安全需求和安全价值观念。为了顺利保证本质安全文化的实施工作进行,需要建立相关的本质安全文化制度。

(2) 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企业安全文化实施机构的作用。使其研究企业安全文化、传播企业安全文化,负责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了解政府部门、企业员工对本企业安全文化的看法、态度,向企业领导提出企业文化实施的建议和改革意见等。

(3) 人员保障

1) 领导重视。企业决策层是企业的最高领导层,第一负责人也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党政工团的思想工作应紧密围绕本质安全文化。新时期要求企业决策层不仅具有政治思想觉悟,文化知识结构,企业管理才能以外,而且还具有安全文化素质,重视安全生产,将安全责任贯穿于经营决策和组织管理的全系统中。

2) 职工参与。安全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安全生产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头等大事。企业职工既是企业的主体,又是安全生产的保证人。所以,紧紧抓住以“人”为主,安全文化人人参与的形式,提高他们的安全水平,是推动本质安全工作的首要内容。

(4) 经费保障煤矿每年应有专项资金进行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实施,建立本质安全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明确资金来源与用途。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正确摆正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如对安全文化不闻不问,效益就会得不到保证。

4. 基于生态学视角的煤矿本质安全文化评价体系

煤矿安全系统作为由“人-机-环-管”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6个基本属性:整体性、稳定性、相关性、目的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煤矿安全诸要素协调匹配,构成了煤矿安全状态的动态平衡。笔者结合前文对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内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从生态学视角的能量流动、物资循环和信息传递三个方面,构建了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水平评价模型。

物资系统包括安全设施设备、安全人员配备、安技投入和安全环境,主要反映安全物态文化的内容,是其他系统的基础和外在表现;能量系统通过将保证煤矿安全系统动态运行的制度以及观念类比为一种能量,以这种能量的流动来不断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在煤矿安全系统中表现为一种推力,主要包括煤矿企业安全哲学/价值观、员工安全素质、组织承诺、安全制度和激励机制;信息系统是煤矿安全系统各要素有机联系的纽带,通过内外信息的不断传递来保障要素之间的匹配和协调运行,包括行为信息(管理行为和领导及员工行为)、安全学习培训信息、信息沟!通反馈以及安全系统与外部的信息交换即系统的开放性信息。物资系统、能量系统以及信息系统相互协调配合,实现了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系统的有机统一。

对于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的评价,还需在图2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的内容,构建三级和四级评价指标。三级指标的设置可以参考表1的内容。四级指标煤矿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进行设置。

5.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评价方法

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水平评价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它涉及的内容较多,需要考虑的因素也较广泛,具有多层次、多指标的特点。因此,对于评价体系权重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于权数确定的方法有很多,如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主观赋权法等,但大都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本文介绍一种基于熵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这种方法结合熵权法和模糊数学原理的优点,一是能够解决不同评价人员在决策时的信息差距,二是能够形成系统的评价,使得部分影响小的指标或者容易被忽略的指标能够体现在系统之内,保证完整性;三是能够将主观判断与客观计算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精确与非精确相统一,从而保证在进行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水平评价时能得到比较客观的结果。

5.1 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5.2 本质安全建设水平的模糊综合评价

(1)建立因素集 因素集是以影响评判对象的各种因素为元素组成的集合。

(2)确定评语集 评价指标影响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的不同状态,可通过专家进行评估定级。结合操作实际,评价集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较好,一般,差},结合被评价对象在各影响因素指标上具体情况,得出对被评价对象最佳的评判结果。

(3)建立权重集 权重集合表征各个影响因素对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的影响程度,在权重确定时,采用上文介绍的熵权法确定权重。

(4)确定单因素评价矩阵求得一级评判向量 可选加权平均算子,依权重大小对所有因素均加以衡量,以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合理准确。

(5)确定二级三级评价向量 依照一级评价的步骤,通过评判矩阵和权重矩阵的模糊合成运算,得出二级三级的模糊评判结果。对于最后得到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即可确定待评企业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