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草生态安全范文

林草生态安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草生态安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林草生态安全

第1篇:林草生态安全范文

关键词: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工程;林草植被;生态恢复

中图分类号:TE644;X743;S7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2-0364-04

近年来,中国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天然气消费量的增速已处于世界第一位[1]。现在国内已探明的天然气田中近一半为高含硫气田,由于高含硫气田存在开发成本高、气体含有剧毒物H2S,且H2S会腐蚀气田生产设备等原因[2],使高效、安全地开发高含硫气田在目前仍是一个难题。因此关于气田开发项目的植被生态恢复研究也就主要集中在气田开发建设过程中施工期工程创面的植被生态恢复研究方面,而对高含硫气田天然气净化厂运营期的植被生态恢复研究较少。天然气净化厂是为了对含硫天然气进行脱硫、脱水的同时对含酸成分进行处理的工厂,是气田开发工程建设的核心,对保证生产的天然气达到合格安全的使用标准具有重要的作用[3]。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工程不仅在施工期对生态系统具有破坏作用,更重要的是工程在试生产和运营期内排放的废气中SO2等有害成分会对当地农作物和林草植被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会不断加剧,最终势必危及到区域的整个生态环境系统[4,5]。我们在研究高含硫气田天然气净化厂运营期对区域内林草植被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内林草植被可行的生态恢复方案,以指导气田及净化厂工程运营期的林草植被生态恢复工作。

1 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及区域内植被概况

某天然气净化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其原料天然气中H2S含量较高(14%~18%),为高含硫天然气。该天然气净化厂天然气处理总能力为4 800×104 m3/d。每个单系列处理能力为300×104 m3/d,故天然气生产装置共有16个单系列及配套工程。采用MDEA法脱硫、TEG法脱水、常规Claus二级转化法硫磺回收、加氢还原吸收尾气处理工艺路线,设计硫回收率高达99.8%。在正常排放条件下,该厂每天排入大气的SO2量约为13.5 t,其尾气SO2排放浓度约为500 mg/m3,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要求。

该气田所在区域植被多样,区系丰富,主要有亚热带常绿针叶林、低山落叶栎林、亚热带竹林及亚高山落叶阔叶与常绿针叶混交林。由于自然、人为的干扰破坏,现有的天然植被基本为次生林,有的原生植被只剩下残林迹地或次生草地。分布较广的乔木类植被类型主要有马尾松林、杉木林(人工栽培)以及麻栎、栓皮栎等优势树种。灌木丛植被类型有黄荆、马桑、栎、化香等低山落叶灌丛,多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下;矮黄栌山地落叶灌丛分布于中山区中、下部海拔700~1 600 m地段。草本植被主要是中生草本群落,包括泛滥地草甸、旱地草甸、山地草甸三大类。

2 净化厂外排SO2对林草植被的影响

含硫天然气的净化过程中,绝大部分的硫化物经过硫磺回收装置处理、转化后,可被转化为硫磺而回收,但这种处理回收率不可能达到100%,在硫磺回收尾气中还残留着少量硫及其化合物(H2S、SO2和CS2),并且井下作业后放喷测试、天然气开采中的排污放空、发生事故时采取的事故放空等过程中排出的硫及其化合物、烃类等也时常出现,如果不做进一步处理,将会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如H2S会造成人畜中毒甚至死亡;甲烷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直接燃烧生成大量的SO2排入大气造成大气污染,并会危害树木和人体健康;若SO2进一步氧化将形成酸雨,其危害更大[6]。研究表明,大量SO2排入大气环境中必然会对区域内的林草植被产生巨大影响,松、杉、柏、桐等树木对SO2很敏感,当大气中SO2含量达到0.03 mg/L时,树叶会先受到伤害,其光合作用会减弱,叶片出现黄斑;当SO2含量达到0.3 mg/L时,树叶枯黄、失水脱落,最严重时导致树木死亡[6]。

采用文献[7]中推荐的AERMOD模式对该天然气净化厂的大气环境影响程度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SO2高浓度区域主要分布在该天然气净化厂西北、东东南和东南方向,小时最高浓度为2.836 mg/m3,年均最高浓度为0.081 mg/m3。正常工况下,净化厂周边区域4.44 km2的SO2小时最大落地浓度高于1.420 mg/m3,但该区域主要植被为中等敏感和抗性植物,故正常工况外排SO2不会对区域植被造成急性伤害。年均最大SO2浓度为0.081 mg/m3,远小于中等敏感植物的长期浓度限值;故正常工况下,净化厂外排SO2不会对区域植被产生长期的明显影响,但净化厂运营后整个区域内大气环境中的SO2有较明显的增加,仍会对区域内生态环境尤其是林草植被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进行植被恢复方案设计时,有必要多选取吸硫能力强的抗性植物。此举不仅可实现较好的复绿效果,而且对净化大气、提高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提高区域内林草植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 林草植被生态恢复研究

3.1 林草植被生态恢复方案设计原则

3.1.1 遵循自然平衡、生态优先的原则 运营期林草植被的生态恢复重点是对可能受净化厂及其他工程排放污染物影响的区域实施生态恢复工作,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运营期可能产生的环境破坏,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在进行生态恢复设计及植物选配时应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干扰,因地制宜选取宜活、抗污染的乡土植物,从而改善工程区生态环境。

3.1.2 坚持符合规划、实现环境功能协调的原则 在生态恢复方案设计时,充分考虑所涉及区域的环境功能,做到与项目所在区域功能规划相结合,与气田生产相协调,同时为气田的生产、人们的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基础。

3.1.3 坚持以人为本、经济可行的原则 为达到项目所在区域林草植被生态恢复的目的,除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外,最主要的还是改善当地人居环境,尽量减缓甚至消除工程实施、运营而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对居民生活产生的影响;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成功经验,采用多种模式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降低养护成本。

3.2 高SO2浓度分布区林草植被生态恢复方案

根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可知,区域年均最大地面SO2浓度为0.081 mg/m3,高浓度分布区域面积约为4.44 km2。该区域内植被主要为林草地,种植的植物主要有柏木、以慈竹为主的竹类、麻栎、盐肤木、杉木、马尾松、油桐、柚子、构树、桤木、马桑、枫杨、黄荆、悬钩子、蔷薇、火棘等。区域内植被系统比较稳定,植被类型较多,年均SO2浓度远低于敏感植物达到伤害阈值时的浓度,故在正常工况下,净化厂外排SO2不会对植被产生长期影响。因此维持高SO2浓度分布区内植被现状,暂不实施其他植被恢复措施。但需对该区域内植被(尤其是马尾松、枫杨、竹类等)的生长情况加强监测、养护和管理。随着净化厂的运营时间增加,高浓度区域内对SO2敏感或中等敏感的植被(尤其是马尾松、枫杨、竹类等)一旦出现受损现象,应立即采取植被恢复措施补救。

3.3 施工创面林草植被生态恢复方案

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工程创面,当施工结束后,施工创面植被恢复的植物大部分为自然生长,并且部分创面也进行了人工植被恢复,但并未考虑到运营期SO2的影响,所选植物仅为对SO2敏感或中等敏感的植物,甚至部分施工创面几乎没有植被覆盖。因此对该类区域需实施人工植被恢复,并优选抗性强和吸硫能力相对较强的植物种类。该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施工创面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该项目开发建设中产生的大型弃土场,第二类为除弃土场外的其余施工创面。

3.3.1 大型弃土场林草植被生态恢复方案 大型弃土场与净化厂相邻,位于净化厂的北侧,该弃土场绝大部分为弃土堆积填埋形成的平坦开阔平地或缓坡地,整个弃土场由西向东地势基本由高到低,局部零星长有植被。①场地平整。对弃土场进行植被恢复之前,首先进行场地的平整工作,土地平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后续植被恢复工作;本区域土地平整不搞大面积的土方平整,仅做部分区域的削高补低;在内部做到挖填平衡,对于需要削高补低的部位应预先将耕作层土壤推到一边堆放,待平整后再回填覆盖,进行耕作土复原,由推土机推运、填平,松土机进行松土。平整后土地应保持一定的肥力,尽量保留表土,在挖方处保留20~30 cm,填方超过50 cm时,必须是熟土处在上面,回填熟土层厚20~30 cm,使耕作层达20 cm以上。②植被恢复方案。对弃土场场区采取整地措施,消除弃土场边坡潜在的不稳定因素,然后进行植被恢复,通过植被的生长加快弃土场结构稳定的进程。现场调查显示,弃土场平面占地面积约0.75 km2,结合弃土场地形条件,采取等高绿篱埂绿化防护技术对弃土场场区实施植被恢复,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地形整理与植物的合理配置,利用等高种植原理,将乔、灌、草植物等高配置在开挖的水平条、水平沟、水平台地上,完成坡面防护和植被修复,从而起到对坡面雨水径流的调控和拦蓄作用,进而实现全面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的目的。经过整地后,水平阶地具有一定的拦蓄作用,改善了坡面土壤无法长时间拦蓄水分的缺陷;同时增大了表面粗糙度,提高了蓄水保墒能力,有效降低了坡面径流的冲刷侵蚀作用,使坡面植被恢复成为可能[8]。在等高绿篱埂绿化防护技术规程方面,乔、灌、草结合进行植物选配是一条重要原则,乔、灌、草的种植面积比例分别为20%、40%、40%。选择乔木时,除考虑所选树种的生长能力外,建议优先选择对SO2抗性强、吸收效果好的树种,同时考虑所选树种可能带来的经济价值。备选乔木主要有泡桐、构树、杨树和常绿大灌木夹竹桃。泡桐为吸收、净化硫能力强的树种,泡桐叶片上有大量的茸毛,能吸附较多的尘埃,并可直接吸收大气中的硫,而且泡桐生长非常迅速,木材材质轻软,容易加工,经济价值可观。构树属于先锋绿化树种,其树叶表面粗糙,背面具茸毛,对SO2抗性强,也有较强的吸硫能力;构树开发利用价值很高,叶、树皮、根、种子都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杨树对SO2抗性与上述树木相比较弱,但杨树适应能力强、生长迅速且成活率高,同时考虑弃土场处SO2浓度分布都很低,也可选择其作为生态恢复的树种。夹竹桃对SO2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在SO2较高的环境中,正常生活的夹竹桃叶片平均含硫量为7.721 g/kg,同时夹竹桃对SO2也有强大的抵御作用;其茎皮纤维为优良混纺原料,叶还可入药。选择灌木时,要在乔木结合区种植分枝能力强、树幅大、生长迅速的灌木种。弃土场处在天然气净化厂附近,属于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地段,应当考虑工程创面生态恢复后的景观效果,所以引进美观且易于扦插的野蔷薇和生命力很强的黄荆非常合适,它们开花以后具有很好的景观效果。草本植物则选择生长旺盛且对SO2有一定抗性的百喜草、狗牙根、高羊茅等为宜[9]。等高绿篱埂坡面植被恢复技术简单易行,投资小,并且后期管理维护成本低廉。与其他一些植物恢复措施相比,该技术利用地形整理与植物配置相结合的方法,更加符合生态保护的理念,且能够充分发挥乔、灌、草综合配置的优势,实现坡面防护和植被恢复的目的,使植被恢复见效快、景观效果鲜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绿篱埂发挥的坡面雨水径流拦蓄效应和植被恢复效果更加明显。

3.3.2 边坡施工创面林草植被生态恢复方案 气田开发及净化厂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边坡型工程创面,这些边坡主要分布于净化厂、各集气站、管线穿越区及各阀池周边。经现场调查和统计分析,处于稳定状态的坡体约占44%,基本稳定的坡体约占36%,处于欠稳定状态的坡体约占14%,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坡体约占6%。为巩固其稳定效果,同时考虑到该净化厂运营期排放SO2的影响,还必须对边坡工程创面进行植被恢复。从各工程创面的坡面植被恢复状况来看,已进行人工修复或自然恢复的边坡占20%,其余工程创面表面无植被覆盖或植被覆盖面积较小,需进行植被恢复的坡面工程创面总面积约为31 368 m2。在边坡工程创面植被生态恢复方案中,应根据各边坡坡面性质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植被恢复技术。据现场调查,基于林草植被恢复的角度将区域内边坡分为堆积体边坡、岩石边坡、土质边坡及阀池周边平地四大类。其中堆积体边坡还可细分为一般碎石块土边坡和堆积体基岩边坡;岩石边坡可进一步分为软质岩边坡和硬质岩边坡。根据不同类型边坡的实际情况,可分别采取藤蔓护坡技术、液压喷播技术、挂网喷播技术、穴播或沟播技术等植被恢复技术。对于土体(或被破坏的耕种土)形成的创面,还可以采取直接恢复农作物的耕种或直接播撒草、灌种子的方式进行植被恢复。对边坡类施工创面进行植被生态恢复的主要方式为采用各种合适的植被恢复技术对边坡工程创面采取草本、灌木结合的恢复手段,以增强植被对工程创面的稳定作用。在植物选配上,对于槽罐结合区,草本和灌木的种植面积比例设计为60%∶40%;灌木可选用黄荆、紫穗槐、野蔷薇等,它们都有旺盛的生命力,并且生长快,繁殖力强,适应性广,根系发达,同时对SO2具有很强的抗性,还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可以增强各创面植被恢复后的景观效果,加强区域内的生态建设。草本植物则选择生长旺盛且对SO2有一定抗性的狗牙根、高羊茅、百喜草等。垂直边坡可选择藤本植物,如爬山虎、葛藤、常春藤、油麻藤等。

综合而言,采取以上方案恢复的植被不仅增加了人工绿地的面积,提高了区域内的植被覆盖率,美化了环境,丰富了区域内的景观生态,同时也增加了区域内对SO2具有抗性的植物数量,使区域内林草植被系统的稳定性增强。因此植被恢复有很大的生态效益,而这种生态效益无法用具体数字进行估算。此外,恢复方案中选择的植物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尤其是在大型弃土场栽种的各类乔木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3.4 林草植被的养护与管理

养护管理是植被恢复的重要环节之一。植被恢复工作完毕后如果放任不管,将可能导致植被衰退,土壤结构变劣,甚至出现裸地;或者具有强大繁殖能力的大型杂草乘机侵入,使目标植物枯萎、退化;一旦形成裸地,将加速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因此为了营造目标植物群落和发挥其功能,必须根据目标植物群落的生长特性要求加强养护管理。一般而言,植被护坡工程的养护管理包括浇水、追肥、病虫害防治、杂草防治等内容。本研究建议采用的植被生态恢复方案中,选用的植物要有乔木类的泡桐、夹竹桃、刺槐、麻栎等;灌木类的黄荆、小叶女贞、紫穗槐、野蔷薇;藤本植物类的爬山虎、葛藤、常春藤、油麻藤;草本植物类的百叶草、高羊茅、狗牙根、弯叶画眉草、草木樨等。因此养护管理要针对不同植物的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

4 小结

本研究对净化厂运营期排放的SO2浓度进行了预测,对区域内高SO2浓度区域暂时采取维持植被现状的方案,但需对该区域内植被的生长状况加强监测、养护和管理,一旦出现受损情况需及时采取进一步措施;对施工创面根据其自身稳定状态及分类提出了对应、可行的林草植被生态恢复方案。采取以上方案恢复的植被可以增加区域内的植被覆盖率,美化环境,丰富区域内的景观生态,增加人工绿地面积,同时也增加了区域内对SO2具有抗性的植物种类及种植面积,使区域内林草植被系统的稳定性有所增强。植被恢复有很大的生态效益,而这种生态效益无法用具体数字进行估算,此外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本研究提出的林草植被恢复方案对指导该气田及净化厂工程的林草植被生态恢复工作具有一定价值,对实现气田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刘然冰.国内外天然气发展现状及我国国际合作探讨[J].当代石油石化,2008,16(2):28-31.

[2] 巴玺立,杨莉娜,何 军,等.天然气净化厂技术发展趋势分析[J].石油规划设计,2009,20(3):1-3.

[3] 边云燕,向 波,彭 磊,等.高含硫气田开发现状及面临的问题[J].天然气与石油,2007,25(5):3-7.

[4] HEAGLE A S. Injury and yield responses of soybean to chronic doses of ozone and sulfur dioxide in the field[J]. Phytopathology,1974,64(1):132-136.

[5] BELL J N B, RUTTER A J, RELTON J.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low levels of sulfur dioxide on the growth of Lolium perenne L.[J]. New Phytol,1979,83:627-643.

[6] 涂善斌.气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减少措施[J]. 气田环境保护,2000,10(3):18-21.

[7] 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S].

第2篇:林草生态安全范文

一、提高政治站位,迅速传达落实

9月25日,我镇庚即组织全镇职工、村组干部召开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工作会议。会上镇长同志传达学习了会议精神,总结报告了我镇第一、二阶段专项整治工作,并结合我镇实施,安排了2020年今冬明春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要求各村(社区)继续抓好落实我镇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工作,坚决守住生命安全底线,始终把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提到首位。

二、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要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和属地管理责任,把专项整治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集中骨干力量,周密安排部署,狠抓工作落实。根据我镇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双指挥长制度,继续坚持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为双指挥长的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做到人人责任上肩、人人担当作为,层层压实责任,坚持极端认真负责态度抓落实,把“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责任体系建设好、作用发挥好,以“钉钉子”精神往细里做、往实里做,坚决打胜这场攻坚战、翻身仗。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抓落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上来,全身心地投入到专项整治工作,坚决配合县指挥机构和组织体系,真正实现统分结合、防灭一体。

三、查找隐患,抓好落实

我镇结合实际情况,要求各村立即开展10月森林草原防灭火风险隐患排查,要围绕重大风险隐患抓落实,聚焦重点区域重要设施加大排查力度,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防灭火保障能力,加快整改林区“树线矛盾”,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1.开展火灾隐患全面排查和重点排查。各村开展森林草原火灾隐患专项调查。聚焦高森林火险红色、橙色预警等重要时期,突出城乡结合部、寺庙、学校、加油站、重要设施周边等重点区域和重点部位,紧盯烧荒烧秸秆、丧葬祭祀、烧烤野炊、建设施工等林区用火行为,镇人民政府负责开展全覆盖隐患排查。

2.实行火灾隐患台账管理。根据隐患排查情况,建立隐患档案,制定整治清单,实行“清单制+责任制”管理,建立重大隐患台账,对单落实隐患的整改措施、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限,跟踪督办,按整改期限要求开展整改验收,对账销号。

3.强化护林、草员管理。充分发挥脱贫攻坚生态护林、草员作用,推行使用巡山护林app,明确巡护职责、划分巡护区域、确定巡护路线、上岗时间、火情报告程序、考核考评等,进一步强化护林护草员防火责任。护林、草员巡山app上线使用率力争达到70%以上。

四、加大宣传,管控火源

我镇将进一步采取多种形式对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宣传,强化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结合实际,建立举报奖励机制,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对专项整治中发现的典型案例,加大曝光力度。在森林草原防火期内加强野外用火审批。防火期内确需生产性用火的,严格按照审批程序由各村将农事用火审批报镇林业办汇总报防火办审批,严格按照用火审批要求用火。

第3篇:林草生态安全范文

关键词 草原工作;现状;对策;宁夏固原

中图分类号 S8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298-01

固原市围绕“两禁一防”草原管理重点工作,以草业服务团为载体,以科技服务为核心,以促进草原生态和草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近年来,固原市草原站重点围绕人工种草、禁牧封育、草原监理、草原防火等中心工作开展业务督导和技术服务,取得了较好成效。

1 草原工作现状

1.1 人工种草

截至2015年上半年,固原市更新(补播)多年生牧草1.24万hm2,同比增长26.9%;种植一年生牧草2.45万hm2,同比减少52.9%(主要原因是一年生禾草产量低,农户改种产量高的青贮玉米和地膜玉米)。由于上半年有效降雨及时,牧草产量预计增产8%以上,为舍饲养畜提供饲草保障。

1.2 禁牧封育

禁牧封育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市草原站按照“政策不变、口子不松、力度不减”的要求,及时下发文件传达禁牧封育相关精神;坚持每月不少于2次的禁牧督查,每次督查不少于30个乡镇,并做好督查记录;及时受理偷牧举报电话,对举报情况进行核实,并及时对偷牧乡镇主管领导进行约谈,要求做出整改。

1.3 草原防火

每年年初召开全市森林草原防火会议,开展系统内草原防火应急队伍模拟演练和技能培训,提高草原防火应急指挥系统组织协调能力和草原火灾扑救分队的反应能力;将固原市四县一区列入农业部“宁夏环六盘山重点草原防火区建设项目”,各建设1个县级草原防火物资站并配套相关防火物资,完善该市草原防火基础设施、装备水平和应急能力[1]。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全市未发生大的草原火灾。

1.4 科技服务

成立固原市草业服务团,开展技术服务,调研牧草存在的问题和制约瓶颈;组建固原市六盘山草业协会机械收割作业公司,并举办苜蓿机械化收割现场会,解决机械化收割问题,提高收割效率。

1.5 铁路护路

固原市草原站是铁路护路联防成员单位,将铁路护路巡查与“两禁一防”工作结合起来,对防护重点路段进行围栏管护,确保道路及人畜安全。

2 草原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偷牧现象依然存在

牧草返青后,个别乡村仍有偷牧现象,导致禁牧反弹,偷牧频发。牧草返青期间的偷牧放牧,直接影响草原植被的恢复,导致草原的草皮退化,草种植被脱落。

2.2 人工草地种植机械化率低,管理粗放

农民在人工草地种植、田间除杂、病虫害防治、施肥、收割等方面都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特别是在盛花期现喂现割,影响了品质。

2.3 饲草季节性供给不平衡

人工草地多为现喂现割方式,存在区域之间、季节之间、丰欠年之间饲草供给不平衡。

2.4 禁牧管理体制不畅

近年来,该市各县(区)禁牧工作的牵头单位为县(区)林业局或市农牧局,禁牧工作管理体制不畅。

3 对草原工作的建议

3.1 加大人工种草力度

随着退耕还林草工作的深入开展,固原市大面积的坡耕地都退出了粮食种植的范围,种植了树木和饲草。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几年来,固原市的“山青了、水绿了”,气候渐渐适合人类居住。退耕还林草给环境带来好处之余,林草地还为农户的养殖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大面积种植的杏树和桃树经济效益看好。建议各级领导重视退耕还林地的后续补充,加大投入投资力度,补栽树种和一年生或多年生牧草,确保林草效益最大化[2]。

3.2 继续抓好封山禁牧工作

经过科学研究,制定适合本地放牧的时间,在草原返青期,坚决杜绝放牧行为的发生。在禁牧期内,市、县、乡、村均要组成禁牧专业队,配备车辆、望远镜、高音喇叭等设备,深入辖区,不定时、不定点的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草原生长健康,防止草原退化、草皮老化。通过发放传单、发送手机信息、召开会议等多种途径,让农户明白封山禁牧对保持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通过知识的传播和适当的处罚,保障草原生态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草业服务团与草业协会的协作,指导草业协会成员单位和种草户做好苜蓿机械化收割、贮存和销售工作,提高该市草产品质量和声誉,提高“六盘山”品牌知名度[3]。

3.3 加大草原病虫害防治和草种更新

按照区草原站安排和要求,开展草原生态、草地生产力及病虫害监测工作。增加资金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对现有的草原进行合理的检测,防治草原病虫害,防止草原退化,保持草原生态健康持续发展。经过科学合理的试验示范,引进适合当地种植的草种,对部分老化退化草场进行草苗的补种,保持草原健康发展。

3.4 做好防火期草原防火工作

现阶段固原市草原防火的任务极重,因为大多数草原都是林草间作,草原火灾对林地的损坏极为严重,全市各级政府都要组成专业的草原防火队,制定严格的草原火灾应急预案,并每年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加大防火物资的投入力度,实行专人专管;制定详实的草原防火工作机制,明确各级防火机构的职责,确保一旦发生草原火灾,防火队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保障草原安全。

3.5 发挥草业协会的积极作用

进一步发挥固原市成立的草业协会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机械化程度高等优点,在每年紫花苜蓿成熟之时,组织大规模的跨区机械化牧草收获工作,在牧草养分最高的时候收割、腌制、贮存,以缓解牧草季节性短缺的不足[4]。

4 参考文献

[1] 杨振海.当前我国草原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J].草地学报,2011(6):5-9.

[2] 张智山.2007年全国草原工作主要进展[J].草业科学,2008(7):5-7.

第4篇:林草生态安全范文

第二条 本办法中野外用火是指单位和个人在我旗行政区域内从事的生产、生活等用火行为包括生产性用火和非生产性用火。生产性用火是指在林区、植被区、草原、林地边缘烧荒、烧茬、烧灰积肥等农林业生产活动及其他生产领域活动的野外用火;非生产性用火是指在林区、植被区、草原、林地边缘上坟烧香烧纸、燃放烟花爆竹、野炊、烤火、吸烟等非生产性活动的野外用火。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森林防火是指森林、林木和林地火灾的预防和扑救;草原防火是指天然草原、草山草坡、滩涂草地和人工草地等畜牧用地火灾的预防和扑救。

第四条 本旗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农区、牧区及林区野外用火都必须遵守本制度。

第五条 野外火源管理坚持预防为主和全面控制相结合、依法管制与合理疏导相结合、部门监管和依靠群众相结合、综合治理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条 每年3月15日至6月15日,9月15日至11月15日为我旗的森林草原防火期。防火期内出现高温、干旱、大风等高火险天气时由旗森林草原防火指挥部通告禁止一切野外用火,对有关活动依法进行限制。

第七条 野外火源管理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及其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检查、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野外火源管理工作。

第八条 相关部门职责:

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林区野外火源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森林公安机关负责维护治安秩序,加强林区及林业项目区野外防火管理,切实做好森林火灾案件查处工作;

气象部门负责森林草原防火气象监测,及时森林草原火险等级预警信号,提醒广大群众注意野外用火安全;

宣传部门及广播电视等各类新闻媒体负责在职能范围内开展森林草原防火的宣传教育,全面提升广大群众的森林草原防火意识;

民政、消防部门负责公墓防火,做好移风易俗的宣传教育,引导文明祭奠,防止因祭奠用火引发草原火灾;

旅游部门协助做好旅游景点及游客在旅游区内的森林草原防火宣传和野外火源管理等工作;

交通部门负责做好道班人员以及乘客的防火宣传教育,在公路、铁路沿线的森林草原火灾危险区域开设防火隔离带,加强野外火源管理,避免人为引发森林草原火灾;

供电部门负责所辖供电线路、供电设施的监护和安全保障工作,定期对供电线路安全区的可燃物进行清理,消除森林草原火灾隐患;

教育部门负责在校学生的森林草原防火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师生的森林草原防火意识;

移动通讯部门负责在野外所设的机站设施设备周边杂草清理工作,防止设施设备出现故障引发火灾。

第九条 各苏木镇(场)人民政府(管委会)、工业园区应划定森林草原防火责任区,确定责任人,建立野外火源管理责任制度,开展定期检查,积极协助森林草原火灾案件的查处。

各嘎查村(分场)委员会要认真做好野外火源管理工作,加强林区及草场祭祀扫墓活动的管理和护林员工作的督促检查;嘎查村(分场)干部要开展森林草原防火宣传教育工作,制止野外违规用火行为。

护林员、草原生态保护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责任区森林草原防火巡查和祭祀扫墓燃放烟花爆竹的检查,及时制止违规野外用火行为,协同相邻管护责任区做好联防工作。

第十条 在四级以上高火险天气,旗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划定森林草原高火险区、规定森林草原高火险期。必要时,命令,严禁一切野外用火。

森林草原防火期间,经旗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设立临时性森林草原防火检查站,森林草原防火检查工作人员有权对进入林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防火检查,有权扣留携带的火种及易燃物品。

第十一条 森林草原防火期间,严禁下列用火:

(一)烧田坎草、烧灰积肥以及其他生产用火;

(二)吸烟、野炊、烤火取暖、烧烤食物、使用火把以及其他生活用火;

(三)上坟烧香烛、纸钱,燃放烟花、爆竹等野外用火行为;

(四)其他违规野外用火行为。

第十二条 森林草原防火期间,严格实行野外用火行政许可制度。因生产需要,在林区、草原内治沙造林、烧垦开荒、从事林副业生产、勘察和施工等活动需要用火的,应当经旗人民政府批准,并按要求采取防火措施,严防失火。

旗人民政府批准许可野外用火的,应明确野外用火的单位或责任人、作业时间、地点、范围等,同时许可审批单位应落实责任,加强监管。

第十三条各苏木镇(场)人民政府(管委会)、工业园区应对本辖区草原森林边缘的坟墓、化学液化汽库、工矿企业、石油开采、风光发电、畜牧养殖、种植园区及公路、铁路施工区域进行造册登记,并签订森林草原防火安全责任书,督促、指导草原、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和个人落实森林草原防火责任。对痴呆病人和其他特殊人员进行全面摸底,并登记造册,落实监护人或监管人,加强监管。

第十四条 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干部职工和嘎查村(居)委干部要带头移风易俗,文明祭祀扫墓,模范遵守森林草原防火规定。

第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野外用火的,依照《草原防火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草原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办法规定野外用火,造成森林火灾的,除按第一款规定追究责任外,还应当赔偿权利人的草场、林木损失和支付扑救费用,旗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还可以责令责任人补种树木恢复草原。

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各级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在祭祀扫墓中违反本办法规定野外用火的,除应依照上述规定处理外,还应按相关规定追究纪律责任,并予以在媒体上曝光。

第5篇:林草生态安全范文

关键词:水土流失;风电工程;水保方案

1 工程概况

1.1 项目规模

钦南低风速试验风电项目位于广西钦州市钦南区那思镇和黄屋屯镇境内,风电场分为那思片区和黄屋屯片区。项目规划装机规模为106MW,拟安装53台单机容量2000kW的风力发电机组。每台风机配1台2150kVA箱式变压器,共53台箱式变压器;新建2座110kV升压变电站。

1.2 项目区自然概况

(1)地形地貌

风电场所处场址内地貌类型主要受岩性、地质构造等条件控制,拟建场地为构造-侵蚀缓坡低山丘陵地形。

(2)水文气象

钦州市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洋气候明显,冬不严寒,夏无酷暑,夏长冬短,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22℃,低于14℃的冬春季约110天,高于14℃的夏秋季约250天,七月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为28.5℃,极端最高气温37.5℃,最冷月为元月份,月平均温度13℃,极端最低气温为-1.8℃,年日照总数1796~1921小时,全年无霜期316~365天,平均358天。常年主导风向为南风,平均风速为3.8 m/s。年平均相对湿度79%。

(3)土壤植被

项目区土壤分为7个土类、12个亚类、44个土属、75个土种。在7个土类中,地带性土壤有砖红壤和赤红壤两个类,非地带性土壤有水稻土、冲积土、紫色土、风沙土、 沼泽土等5个土类。土壤成土母岩和母质主要有砂页岩、花岗岩、砂岩、紫色岩系、浅海沉积物、第四纪红土和河流冲积物等7种,此外还有页岩、粉砂岩、石灰岩等。

项目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植被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地内主要是桉树、马尾松、和杂木等。其中桉树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山坡的中上部;灌木林主要分布在山坡下的下部岩石、土壤瘠薄地带;草丛主要分布在荒地和林中空地。

2 设计方案

2.1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方案水土流失防治分区遵循下列原则:

1)差异性原则、2)相似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

根据钦南低风速试验风电项目施工规划布置以及水土流失特点,将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划分为风力发电场区、升压站建设区、道路建设区、杆塔施工区、地埋电缆区、施工生产生活区、弃渣场以及临时堆土区共8个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2.2 防治目标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等技术规范,本项目综合防治目标为:扰动土地整治率达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87%,土壤流失控制比达1.0,拦渣率达95%,林草植被恢复率达97%,林草覆盖率达22%。

2.3 水土流失预测

通过对项目区水土流失预测分析,工程建设期间共扰动土地面积130.54hm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130.54hm2。如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工程建设期可能造成水土流失面积130.54hm2,产生水土流失量13038 t,其中新增水土流失量12215t。

2.4 水土流失危害分析

本工程如不采取必要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将对建设区的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1)影响风机平台稳定

风电场建设具有风机布设点分散的特点,有些风机平台是全部开挖后回填,周边均为回填边坡,有些平台属于半开挖半回填,周边存在开挖及回填边坡,如果施工期间没有做好防护措施,不仅不利于风机平台安全稳定,同时会因开挖及回填后的边坡而在降雨下形成水土流失。

2)降低水域功能,直接影响水质

伴随着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地表径流夹带进入周边水体的悬浮物及其它有机、无机污染物质数量增加,从而使区域水环境功能下降。

3)损坏土地资源,降低土壤肥力

工程建设扰动地表,破坏了占用土地的植被,使裸地面积增加,加剧水土流失,致使的表土在雨水的冲刷下产生侵蚀,导致土层变薄,肥力下降,进而贫瘠荒地化,破坏草地,影响当地放牧养殖。

4)影响生态环境

由于毁坏了原地貌及植被,减少植被覆盖度,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生产力减退、影响景观和生态环境。

因此必须及时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有效的、切实可行的预防和治理措施,防止水土流失进一步扩大,将本项目产生的水土流失量降到最低限度。

2.5 措施设计总体布局

在对主体工程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防护措施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结合防治分区的划分和不同单项工程建设的特点,合理、全面、系统规划,提出各防治分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体系。

1)工程措施:表土剥离16.78万m3,表土回覆16.78万m3,浆砌石排水沟90300m,浆砌石截水沟27500m,浆砌石沉沙池60个,浆砌石挡墙420m;

2)植物措施:喷播植草32.5hm2,景观绿化0.65hm2,撒播草籽21.70hm2,种植黄栀子4400株;

3)临时措施:排水土沟40100m,临时沉沙池50个,编织袋临时挡墙16900m,临时苫盖115000m2。

2.6 水土保持投资

项目建设期水土保持总投资3906.59万元(主体工程设计水土保持投资2864.59万元,方案新增水土保持投资1042.00万元),其中工程措施2929.1万元,植物措施投资452.25万元,临时措施269.52万元,独立费用135.08万元(含水土保持监理费19.85万元,水土保持监测费27.86万元),基本预备费55.29万元元,水土保持补偿费65.27万元。

2.7 效益分析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项目区内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一定调整,工程项目区的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特别是防治了建设过程中的工程水土流失,既涵养水源,又遏制水土流失,改良了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提高了土壤肥力。通过绿化措施,提高了地面林草覆盖度,绿化美化了环境,促进项目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良性循环。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可使本项目扰动土地整治率达99.49%,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99.36%,土壤流失控制比达1.0,拦渣率达99.53%,林草植被恢复率达99.36%,林草覆盖率达39.09%,各项指标达到防治目标的要求。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采取本水土保持方案,认真履行水土保持监测和监理职责,将有效地控制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同时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植被覆盖率得到很大的恢复和提高,使项目区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项目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时序,不断改进施工工艺,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尽量减少对地表的扰动范围,减轻对原地貌的扰动程度。进一步优化、细化土石方平衡,降低土石方工程成本。

第6篇:林草生态安全范文

1、自然放空,不做任何处理,安全有保障,但是时间长;

2、风机抽走放空,运用风机,效率高,但是能源消耗大,安全程度较低;

3、清理化粪池前先进行空气置换,用风机灌入空气置换。同样效率较高,但能耗大,安全程度较高。

第7篇:林草生态安全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状况;治理意见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026

1 基本概况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南部,长江二级支流白龙江的上游,介于N33°13′~34°01′、E103°51′~104°45′。东西长99.4km,南北宽88.8km,总面积3009.98km2。水土流失面积2584km2,占土地总面积的85.7%,全县现辖2个镇、210个村委会,总人口13.27万人,其中农业人11.26万人,占84.6%,海拔高度1173~4505m,相对高差达3331m,多年平均降水量400~800mm,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地貌极为复杂,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虽然通过“长治”等生态项目的实施区域内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县域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有待进一步加强治理。

2 自然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森林资源开发早,消耗大,生态环境过早过快衰退

县域内由于森林开采早,时间长,森工企业过度采伐,加之随着人口日益增长,群众因建房生活等需要而大量取用林木,使得境内大多数地方,尤其是白龙江沿岸、拱坝河中下游等人口密集区的原有林木采伐利用过度,林相日益残败,林线不断后移,使森林资源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据林业区划统计数据,仅舟曲林业局所辖的沙滩、插岗、铁坝、憨班四个林场,自1958年建场以来,仅仅到1983年的25a间共计划内采伐274.46万m3天然木村,平均年消耗森林蓄积10.98万m3,尽管4个林场对采伐面积0.948万hm2的95%都进行了迹地更新,更新程度很高,但因林木生长周期长,森林生长量和生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消耗量和消耗速度,从而使得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处于失调状态,森林资源永远都难以再恢复到当初的状态,因此,过度采伐森林资源对舟曲县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不可逆转的影响。

2.2 超载过牧,导致草场严重退化,人为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在利益驱动下县域群众大量饲养放牧各类牲畜,导致天然草场严重超载放牧而日益退化。虽然从数据看草场面积大,但多为退化的劣等草场,实际载畜量极低,草蓄矛盾突出;现在,除少量位于海拔较高处的森林草原草场和高山草甸草场外,草畜矛盾越来越突出;还有因人口的增长,群众为了生计,长期不合理的采挖药材、开矿修路建电站等开发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不重视植被保护,都使得境内大量原本有植被覆盖的林草地日益遭到严重破坏,土地大块大块,直接人为加剧了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更加恶化,人口环境容量不断下降。

2.3 生态基础差,自然灾害频发

舟曲县境内地质结构十分发育,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差异性大,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以水力侵蚀为主,伴有一定量的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自然资源资源依赖利用过度,对生态自然环境做了过多地干预和影响,使得舟曲县的生态基础变得更加脆弱不堪。在县境内,无处不在地分布有大面积的坡耕地和植被覆盖度较极差的荒山荒坡,这类面源性水土流失类型数量广范围大,是水土流失的策源地;同时还广泛分布着以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为主要形式的点源性、线源性流失类型,分布范围遍及全县大部分乡村。据调查统计,全县境内有大小滑坡100余处,泥石流沟道250余条,灾害性较大的滑坡有32处,泥石流沟道有60多条,数量众多、分布极广的这些滑坡、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着近80个村庄、2.12万人的生命和国家及群众财产以及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安全,成为严重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3 生态环境建设基本思路及构想

3.1 坡改建设依然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

舟曲山大沟深坡陡,坡耕地数量多,且坡度都较大,一遇降雨,无论强度大小都会因径流很快从地表汇集而产生细沟状侵蚀,接着变成切沟状侵蚀,最后形成深沟,导致坡耕地被冲蚀下切变得支离破碎,耕地被冲蚀Щ担且坡耕地是舟曲县最易发生水土流失,且流失程度较严重的地类。这使得耕地治理应在继续抓好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工作的同时,狠抓宜修梯田坡耕地的改梯工作,以改梯后提高的产量保障粮食生产的安全和有效解决退耕后耕地面积减少而造成的粮食减少问题,进一步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开展和成果的巩固。

3.2 不断加强林草措施建设

3.2.1 加强水保生态林建设

舟曲境内还有数量众多的荒山荒坡荒沟荒滩等四荒地,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也较为严重,因此,要对宜林荒山荒坡进行整地后,有选择性地栽植适应性强的速生水保林树种,并加强栽植后的管护工作,尽快让荒山先绿起来。

3.2.2 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力度

尽管舟曲县的退耕还林工作已开展了多年,但由于受退耕指标、群众观念、粮食压力等的影响,还有许多本应退下来的陡坡耕地还未完全退下来,把林造上去。因此,在巩固好现有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同时继续加大这方面的项目投资,将那些应退尚未退下来的坡耕地进一步纳入治理,尤其是对陡坡地、田块过窄过小十分零散不便耕作的耕地、土地瘠薄生产水平低下的耕地、高山区阴湿地及低洼低产地这些耕种价值过低的土地全面进行退耕还林或还草,实现以林促农、农牧互补。

3.2.3 搞好经果林增收工程

要让群众接纳认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变被动为主动,还需要在增加群众收入方面做好文章。要充分利用气候温和,适宜多种林果生长的有利条件,将村旁、路旁、靠近水源处闲散地及光照充分的荒山荒坡和小块零星坡耕地,加以整地后栽种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的经济林果树,并加强后期抚育管护,促其早挂果,早见效,尽快切实增加群众经济收入。

3.3 狠抓封禁管护工程

认真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自然修复能力。加强对现有植被较好的天然林、人工林及行道树、各类草地的管护,完善落实各项管护制度和措施,积极争取管护费用,落实管护人员报酬,强化管护人员工作职责,促使其切实负起保护现有植被的职责。对部分气候适宜有稀疏植被但具备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的荒山荒坡在调查确认后结合适当补植补种加强封禁管护,减少人为干预影响,逐步实现自我更新,加快郁闭,增加植被。

3.4 加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治理工作

国土部门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预报,完善各类地质灾害应急躲避防范预案,并经常性深入有地质灾害隐患地区,对广大村民进行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在乡政府村委会组织领导下,有针对性地组织村民进行防灾预案的演练,作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切实减轻灾害损失;对于那些小的滑坡崩塌塌陷等小的地质灾害点,通过实地调查分析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积极争取资金,尽早进行科学治理,全面消除隐患,避免造成更大的灾害和损失。

4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实施的建议及保证措施

为确保各项治理措施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通过项目的实施,切实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民,促进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经济协调发展、环境优化、社会和谐目标,应做到以下几点:

4.1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构

届时县上应成立生态环境功能恢复建设领导小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全面对项目进行总体管理,协调有关工作,督促各相关职能部门和项目实施区乡全面搞好工程项目的具体落实和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相应职能部门的领导为副组长,县发改委、财政局、审计局、水利、农牧、水保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办理相关工作。

4.2 制定惠民政策,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通过制定有关惠民政策,有效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如向群众发放有关粮食补贴,解决群众吃粮问题,则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药方能让群众乐意接受;如能通过向群众提供低价煤炭、低价生活用电、太阳能灶和修建沼气池等,发展替代能源,等有效解决群众生活能源问题,则大大降低群众对薪柴的需求,同时通过向群众提供补贴价建材,让群众建房不再单纯依靠木料,则可保护现有植被不被破坏,新栽树木正常生长,生态自我修复方可实施。

4.3 强项目及资金管理,保证专款专用,切实发挥资金作用

严格按项目管理程序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对建设资金实行专账专户管理,杜绝与其他工程项目相交混;项目实施中重大资金支出实行项目领导小组集体决定,按项目实施进度及时足额拨付下达资金;强化审计监督,确保专款专用,防止违纪违规使用资金。

4.4 立奖惩机制,严格项目考核

对项目实施单位制定目标责任管理制度,严格考核,要由上至下,层层签订责任书,一级向一级负责,全程量化考核,实行奖惩机制,切实调动工作积极性,增强工作责任心。

4.5 强建后管理,巩固治理成果

“三分建设,七分管护”,要使项目长久发挥应有的效益,除了要在实施过程中抓好工程质量外,还要制定有效的管护制度,安排相应的管护费用,落实人员、制度,切实把完工后各类工程的管理管护,特别是造林管护工作放在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严格有效周密管理。如果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将宜林荒山荒坡划包给农户经营,再由国家投资治理,让其通过项目实施得到相应实惠,将大大提高管护效果。

参考文献

[1]舟曲县水土保持局编.舟曲县水土保持总体规划[R]. 2000.

[2]舟曲县统计局编.舟曲县统计年鉴[M].甘肃鑫统印务有限责任公司,2015:1-66.

第8篇:林草生态安全范文

近年来,我市各地全面贯彻国家《森林防火条列》和自治区《森林草原防火条例》,认真落实各项防扑火措施,在遭受连续多年干旱,防火气候十分不利,防火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全市没有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和人畜伤亡事故,火灾次数和损失呈下降趋势。但是,随着全市收缩转移战略的实施,森林草原防护面积的扩大和林草可燃物的超标,我市森林草原防火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为进一步加强防扑火工作,减少火灾发生,维护生态安全、森林草原资源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努力提升防扑火工作管理水平

(一)建立和完善防火组织机构。各旗县市区、苏木镇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森林草原防火法律法规的规定,要建立健全防火组织机构,落实人员编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重点火险区要保证嘎查村有防火组织。县级防火指挥部要设一名专职指挥,苏木镇、重点火险区嘎查村要有一名副职负责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形成自上而下精干、高效、协调一致的防火组织指挥体系。要加强县级防火信息中心建设,完善功能,建设现代化平台,为防扑火指挥提供保障。

(二)加强防扑火队伍建设。各旗县市区及苏木镇级人民政府、国有林场、农牧场、自然保护区、旅游区以及铁路和其它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都要按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要求,组织专业、半专业、群众义务扑火队伍,重点火险区苏木镇、国有农牧林场至少要组建一支“521”特快扑火队伍。已经组建扑火队伍的地区,要根据实际需要,充实力量,优化装备,强化培训和实战演练,全面提高快速反应和综合作战能力。尚未组建扑火队伍的地区,要尽快组建。各类防扑火队伍必须接受当地防火指挥部的统一指挥、调度,其机构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

二、强化防火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防火意识

(三)落实防火宣传教育责任。各级人民政府是防火宣传工作的责任主体,必须切实加强领导,高度重视防火宣传工作。要认真做好宣传的组织、协调、业务培训和指导工作,层层落实宣传教育责任,做到单位负责职工,学校负责学生,街道负责居民,村委会负责村民,车站、旅客列车、公路客车、旅店负责旅客的防火宣传教育。防火宣传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措施、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有考核。

(四)加强防火宣传基础建设。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宣传工作制度、严格程序,构建和完善市县乡村宣传体系,要指定专人负责防火宣传工作,明确任务目标,抓好落实。各地区要切实加大力度,强化防火宣传教育设施建设,在林牧区公共场所的醒目位置、行政区域交界处、交通要道、矿区、苏木镇、嘎查村出入口等关键地段,设立永久性的防火宣传碑(牌)或其它宣传设施。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火宣传活动。在防火期内,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要定期通过新闻媒体发表森林草原防火专题讲话。电视台、广播电台、地方性主要报刊都要在固定时段或固定版面增设森林草原防火公益性宣传教育栏目。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要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开展森林草原防火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等活动,通过知识竞赛、播放录音、录像、组织防火文艺宣传队、张贴防火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材料、悬挂防火警示旗、刷写标语口号等形式,提高宣传实效。

三、加大防火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六)建立稳定的防火长效投入机制。按照森林草原防火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各旗县市区要将森林草原防火基础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森林草原火灾预防和扑救经费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根据实际需要逐年增加,为防火工作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要充分利用公益林管理站等有利条件,做到管护站即是防火站,护林员也是防扑火队员,并通过公益林防火补助资金,逐步为护林员配齐防扑火装备,提高作战能力。要加强防扑火资金的使用管理、审计监督和项目建设的跟踪检查,确保国家和地方投入的防火资金足额到位,发挥作用。各地要结合实际,按照防扑火费用由政府投入为主,受益者合理承担的原则,探索火灾的有偿防控和救助模式,逐步建立起森林草原防火多层次、多渠道、多主体的社会化投入机制。

(七)狠抓防火阻隔系统建设。凡新造林地,都要按标准配套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在林牧区建设的各类工程设施,必须开设防火隔离带或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做到防火隔离带建设与造林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要科学规划和设计防火隔离带,严格按照建设标准,按时完成开设任务,切实形成有效的防扑火阻隔系统。要注重城镇、林场、村屯等周边防火隔离带建设,避免家火上山、野火进村,火烧连营,全面提高安全保障水平。

(八)积极推进扑火装备和物资储备能力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扑火队伍装备配置,配备风力灭火机、2号扑火工具,通讯设备、GPS定位仪、运输车辆等必要的设备,“521”特快扑火队必须配备2台风力灭火机,1辆运兵车,5把2号工具,1部GPS定位仪和一部通讯工具。要逐步增加大型消防设备,加强设备的使用和演练,提高扑火队员熟练使用装备的能力。各地要采取措施,建设好物资储备库,储备数量足够的防扑火物资,为防扑火工作提供物资保障。

四、规范野外火源管理,从根本上减少火灾的发生

(九)适时防火期公告。在易引发森林草原火灾的时期,各地要及时进入防火期,最易引发森林草原火灾的危险时期,各地要立即进入防火管制期。各级人民政府要适时进入防火期公告和防火令。我市规定每年3月15日至6月15日、9月15日至11月15日为防火期,4月1日至5月31日、10月1日至10月31日为防火期。根据实际情况,各地可提前进入或推迟结束防火期和期。

(十)强化预测预报和了望监测。进入防火期,各级气象部门要及时短期和中长期火险天气预报和火险等级预报,防火部门要依据预报制定火险趋势分析报告,要充分运用了望台、望火楼、地面巡护,检查外站、闭路监控系统等多种手段,实施全方位、全天候的火情监测,遇有火情,要及时上报,确保妥善处置。各级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要坚持24小时值班,对于卫星发现的热点信息,必须立即组织核查,在接到热点信息1个小时内将核查情况反馈到自治区防火办。

(十一)严格规范用火行为。要制定和完善火源管理制度,依法管理野外火源、规范用火行为。防火期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进入森林草原防火区域,确需进入的,要严格按照审批制度,向旗县以上防指申请办理防火通行证,野外用火许可证,并由批准单位负责监督管理。各防火检查站要配备专业人员,对过往车辆和行人进行严格检查,经批准进入防火区域作业和生产用火的单位、个人,要签订保证书,交纳保证金,自行配备扑火工具,指定专业人负责,严密防范。

(十二)突出抓好防范重点。对生态工程区、自然保护区、封禁保护区等关键部位和“清明”、“五一”、“国庆”节等关键时段必须增岗加哨,重兵投入,严防死守,要认真组织开展“三查”、“三清”活动,“三查”即查对火源管理工作是否做出明确安排部署;查火源管理责任和措施是否落到实处;查火险隐患、漏洞和火源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三清”即清山、清沟、清河套,对擅自进入和经批准进入,但违反防火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清理。对发现的问题,要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进行整改。上坟烧纸是我市引发火灾的一个重要原因,各地要大力提倡文明安全的祭奠方式,要严格按照“入口查,山上查,全面管、处理严”的火源管理办法,依法加强火源管理。

五、科学制定扑火预案,切实增强安全扑火能力

(十三)修订完善火灾扑救预案。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各级扑火预案,重点火险区要制定嘎查村级预案,市和重点旗县还应制定《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应急处置预案》,并依据新的形势、新的情况,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以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根据预案要求必须做到四落实:落实交通工具,保持状态良好,统一调度;落实扑火队伍,防火期,地方各类专业、半专业扑火队要集中待命,强化实战演练,武警森林部队靠前布防,保证85%以上兵力在一线执勤,遇有火情迅速出击,就近扑救;落实扑火机具,购置、补充、维修和保养好扑火机具,确保完好率在95%以上;落实后勤保障,储备一定的粮食和扑火物资,保证扑火应急需要.

(十四)科学组织指挥。要进一步强化一线扑火指挥员的培训,特别是要抓好基层和重点防火地区指挥人员的培训,着重开展指挥调度、科学决策、安全扑火知识、技能和自救方法培训,使他们真正掌握安全灭火基本战术和火场组织指挥要领,杜绝盲目指挥、盲目扑救和人身伤亡事故发生。要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要设施和村屯安全置于首位,正确处理扑救重点与保护森林草原资源的关系,科学指挥、科学扑救。

(十五)及时妥善进行扑救。发生火灾时当地苏木镇人民政府或防火指挥部要立即组织扑救,需要支援的要立即请示,县级防火指挥部必须迅速做出反应,派出前线指挥部,调动队伍,组织指挥扑救。市防指要立即派出前指,靠前指挥,重特大火灾和危险性较大的火灾要立即按规定上报自治区防火指挥部。驻地、武警部队等在执行火灾扑救任务时,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火灾扑灭后,要留有足够的人员着守火场,经验收合格后报当地防火指挥部批准后方可撤离。重大以上火灾需要上一级防火指挥部批准后方可撤离。要严格执行火灾归口管理制度、火灾报告制度和火灾新闻报道规定。火灾必须由当地防火指挥部逐级上报,需要向国务院及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报告的火情,必须经由自治区防指按程序统一上报。

六、加强对防火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防火责任制

第9篇:林草生态安全范文

    为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东胜区开展了林业工程建设,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日元项目等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着。根据2010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近年来实施的生态建设工程面积达到51245.2hm2。其中:天然林保护工程面积14010.5hm2;三北防护林工程面积3148.4hm2;退耕还林工程23410.0hm2;其他工程(日元项目)面积10676.3hm2。东胜区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依然突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森林资源的需求也必将进一步加大。一是社会需求向多元化发展与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经营水平低、综合效益差与促进区域发展、满足林产品有效供给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应结合生态建设工程,进行沙产业建设。通过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的协调,国土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协调,行政地域间的协调,将林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保证全社会的整体协调性。东胜区降水量少、大风天数多、蒸发量大、气候干燥,自然生态系统脆弱,土地沙化、退化的潜在威胁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抑制,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难度大。尽管东胜区林草植被明显增加,但自然生态系统还未恢复,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情况还未得到扭转,土地沙化、荒漠化的潜在威胁还没有彻底摆脱。

    2沙产业发展的措施

    2.1充分发挥灌木树种在沙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中所占优势和地位日益突出。特别是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实施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灌木林在生态建设和治理沙地中的重要性,而逐步加强灌木林地的保护和人工造林力度,灌木林地的面积也逐年增加。

    2.2协调发展,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

    生态效益优先是加快林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林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国家经济建设处于原始积累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第一需求就是木材,这就决定了林业必须把木材生产放在首位。现在形势和条件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对林业的主要需求是生态需求,是防止水土流失、治理土地沙化和涵养水源、保护环境等更高层次上的需求。因此,必须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大力加强天保、三北防护林和退耕还林工程,抓好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等重点工作,真正实现林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战略转移。在严格保护天然林、野生动植物及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加快生态恢复与建设的同时,发展沙产业,积极建设绿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要大力营造人工林,加快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森林旅游等新兴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森林科学经营,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确保区域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发达的林沙产业结构,创造优良的林业投资环境,推进沙棘、沙柳和柠条等优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推进东胜林业生态建设,实现东胜林业健康发展。

    2.3坚持科学发展观,从东胜实际出发,确立防沙治沙及生态建设新思路

    西部和南部沙区以种植沙柳为主,适当与柠条、沙棘、红柳等树种混交造林,“封飞造”结合,实施锁边封沙治理;东部地区以柠条、沙棘、油松混交林造林为主,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实践证明,分区治理的措施是得当的,“十五”以来,东胜区累计完成植树造林面积为8.4万hm2,每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1.34万hm2,每年可减少向黄河排沙3000万t。全区治沙造林工作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东胜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2.4实行全面禁牧,保护防沙治沙治理成果

    实践证明,东胜区禁牧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一方面,禁牧使造林保存率和造林合格率大幅提高,林草覆盖面积不断扩大,林草得到有效休养生息。全区林草面积达到20.3万hm2,牧草的平均高度达60cm,年产草量达到3.04亿kg,是1999年的50倍。另一方面,禁牧工作的顺利开展,使畜牧业基础建设得到有效加强,畜牧业生产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到2008年底,东胜区已建成养殖小区60处;建设标准化棚圈600余处,3.6万m2;建“两贮三化”窖池8376处,总容积达21万m3;青贮种植面积0.2万hm2,产量1.2亿kg;牲畜总头数由1999年的11.06万头只增加至30.96万头只,羊绒产量由1999年的4t增加到58t;母畜和绒山羊的养殖比重增加,畜群出栏周转速度加快,出栏率和绒毛质量大幅提高。

    2.5大力发展林沙产业,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赢”东胜区

    按照“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的基本思路,在做好防沙治沙工作的同时,围绕“调整结构、改善生态、增收增效”的发展战略,坚持一手抓沙区生态建设不动摇,一手抓沙区资源开发利用不放松,立足沙区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积极做大做强以沙棘、沙柳、家具制造和生态旅游为主的林沙产业,并逐渐取得了“沙漠增绿、资源增值、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的明显成效。

    2.5.1转变观念,不断提高对林沙产业园区的建设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东胜区林业建设转变旧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林业发展是基础,农民增收是关键,农村进步是根本。一是要牢固树立林业的发展地位。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的首要地位。二要切实提高对林沙产业建设的全面认识。在广泛引导和教育广大群众提高认识,全面了解新时期新阶段的林业发展方向,全面学会运用现代林业的标准和要求去发展。培养新型农民,最大限度地适应林业的建设模式、思路和办法。三要统筹协调、全面配合、共同营造林沙产业建设的良好氛围,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转变。

    2.5.2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实现林业规模化经营龙头

    企业是林沙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东胜区按照“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思路,为增强龙头企业辐射作用,东胜区对符合林沙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好、规模和效益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林沙企业,在资金、政策、人才引进等方面积极提供帮助和支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把园区建设作为林沙产业规模化经营的有效载体。一是要根据东胜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人才、科技及区位交通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与当地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把沙棘、沙柳、柠条种植及精深加工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和项目。二是政策到位。积极调动农户种植沙棘、沙柳和柠条的积极性,坚持实行“谁治理、谁拥有、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对土地实行有效流转和合理利用。三是服务到位。东胜区一改过去的旧的的思想观念,扶持壮大林沙产业规模,加大对林沙产业的投入,带动农民积极参与种植。不断的扩大沙棘、沙柳和柠条的种植面积,形成了企业投资为支撑,地方政府投资为引导、农民投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格局。为实现国土增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积极提供优质的服务。

    2.5.3逆向拉动,林沙产业与林业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东胜区林沙产业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林业经济社会功能日益增强。依托得天独厚的灌木资源优势,积极实施“逆向拉动”战略,用林业产业化的发展思维来指导林业生态建设,通过政策鼓励、资金扶持等有效措施,支持宏业人造板、天骄沙棘资源、高原圣果等林沙龙头企业,建成沙柳原料林基地2.53万hm2、柠条原料林基地3.93万hm2、沙棘原料林基地5.00万hm2,建立健全发达的林沙产业结构,创造优良的林业投资环境,推进沙棘、沙柳和柠条等优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推进东胜林业生态建设,实现东胜林业健康发展。近年来,形成以沙棘加工为主的林果一体化和以沙柳加工为主的林板一体化的林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铜川镇沙棘产业园区一期工程引进王致和天骄、高原圣果、伊利达、佳音和万立五家公司,其中,天骄、高原圣果已经投入生产,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二期工程现已启动;宏业人造板厂年产高密度板8万m3;林业产业链不断延伸,食用菌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九成功、秦直通等生态文化旅游业日渐兴起。林沙产业已经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5.4构建和谐,以林沙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东胜区

    在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结合东胜区实际情况,建成林沙产业园区,拉动生态建设,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是通过林沙产业园区的建设,可以使当地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促进农村人口合理有序聚集,推进东胜区城乡统筹建设。二是通过园区核心区的建设,使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合作组织、农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体效应、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产生明显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总之,通过加快林沙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可以从根本上缩短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到目前,东胜区林沙产业发展比较迅速,以沙柳原料为依托建成中密度纤维板创花板厂1个,年产量8万m3,产值近1亿元,年利税2500万元;以沙棘资源依托建成沙棘醋酱系列饮品生产线及沙棘深加工企业5个,年产量1200t,产值800万元,利税100万元;以森林资源依托绿色生态旅游业方兴未艾,使森林资源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充分体现出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