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面发展的内容范文

全面发展的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面发展的内容

第1篇:全面发展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道统;和谐教育;渊源;发展

一、道统的内容

“笼统的说,道统是对道的传承,但细而言之,道统与道的关系却比较复杂。具体来讲,当我们讲道统的时候,多是概括笼统的说它包含了天地人三才之道,或者说,它囊括了天道和人道”。从学派学术上讲,“道统”是一个儒学史上的基础性观念,从天地人关系上来看,道统是天地人三才关系的总和,即天地人和谐共生。

所以,人立于天地之间,人的发展由教育来完成,这样才能求得与天地同发展共生存,而教育的内容则来自由天地人共同作用生成的道统,最终是道统促进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完成了“以文化人”“化性起伪”“化民成俗”。

二、和谐教育的内涵

在教育过程中,和谐的实质是人的教育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动态发展的机制和状态。“和谐教育既是一种思想、理论,也是一种理想追求,同时又是一种实践活动”和谐教育还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和谐教育至少要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层面的和谐。

1.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上和道德涵养上的发展,智力的发展需要养,而道德的发展需要教,这样人发展的第一个层面就是教养,而教养的方式和内涵是道统,包括传统的仁、义、礼、智、信、恭、宽、慧、敏等等,这些内容都在一以贯之的传承着一个道统,和谐。所以个人自身需要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和谐;二是个人与他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为人处事、人际关系。这是人生存发展的第二个需求,从这个需求中渐渐产生个人伦理和社会伦理以规范个人的行为、处事方法。三是个人与自然的全面发展,它包括处世(空间上)哲学,是人的能力、人与他人全面后的最终归宿,要求人与自然全面发展。

2.人的和谐发展

因为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人不能完全处理好个人自身、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的全面发展关系,导致全面发展不和谐,所以全面发展之后要求用和谐发展来处理全面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人的和谐发展也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包括心理和谐,生理和谐;二是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即要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和谐相处;三是个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继个人自身和谐,个人与他人和谐之后的更高和谐层面。发展的途径必须经过教育,而教育要循规律,这种循规律的教育就是和谐发展的途径,循规律就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人与物之间的不平等。

3.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

当人在全面发展中遇到各种问题时,就会考虑到人不仅要全面发展,而且还要和谐发展。可见,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和谐发展。这样我们在处理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就要既全面又和谐,处理好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就可以和谐,和谐是合理处理好全面发展的结果,发展是打破和谐又重构和谐的过程。因此,人类到今天总体上得到了全面发展,比如文化、科技、政治、经济。但这种全面发展的后果是以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滥伐,伦理道德的缺失,价值取向的扭曲为代价的。但无论人怎么发展,终究不能忘记依天时托地理就人情,只要做到这三点,人的全面发展就能转化为和谐发展。

三、道统下的和谐教育要求

第一,教育要因天施教。天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因天施教绝对不能抽象的进行。它包括的意义很广,可以是规律、客观自然界、人的性情、感官、心智水平等。天还与时相应,和谐教育的开展还要讲时,这是因为“天行有常”“四时之数”,孔子曰:“获罪于天,则无所祷也”,所以和谐教育要因天施教,否则就会产生问题。

第二,教育要因地施教。各个不同的地域,就有不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要尊重当地地理、乡土情怀,开发适合当地实际发展的人地资源,农村的教育和城市的教育因地缘不同,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不尽相同,这才能体现公平,体现和谐。

第三,教育要因人施教。人是教育的主体,因人施教就是依照个人发展的不平衡性施教,比如认知能力、移情水平等。亦同古时的因人而异而教。和谐教育的构造均要考虑到天时、地利、人和。

第2篇:全面发展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 全面发展 音乐学 培养方案

1 研究的理论基础

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年底颁布实施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自此,全面拉开了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序幕。该《方案》的实施,对于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组织专业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分析,对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去培养、培养出的人才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等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甚至决定着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

本文以理论为指导,重点依托经典著作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以此为理论基础,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对《方案》进行全面解读。

2 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方案》进行全面剖析

2.1 研究背景

在我国,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长期以来,存在对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不够的问题。以普通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为例,影响和制约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改革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我们的人才培养对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不够,突出体现在我们的毕业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学声乐的弹不好钢琴,会弹钢琴的唱不好歌;学作曲理论的实践动手能力差,实践表演能力强的学生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等。直到2004年,我们才迎来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

高师音乐教育要适应当前高等音乐教育发展形势和人才发展的新需求,就必须对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学科建设、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关系进行重新思考。也正是基于此,“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组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相关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起草制定了包含目标、规格、课程设置等板块内容的《方案》。《方案》按分层设计的原则设计了每一板块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板块与板块之间相对独立,便于指导实践。同时各部分的内容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完整的体系。这充分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等基本特征。

2.2 从人才培养目标看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解为一个目标,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劳动活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在《方案》中有关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外,还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包括科研能力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方案》的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有契合点。这就是说,音乐教育系统是培养基础性、人文性、审美性的有机联系和辩证统一、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在音乐教育系统中,使学生获得音乐知识、提高音乐能力、开发音乐智力等,应该是“基础性”的内涵,这是不言而喻的智育功能;同时,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得到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革命理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这应该是“人文性”的内涵,也是为绝大多数人所承认的德育功能;此外,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形成审美意识即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领略审美因素即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培养审美能力即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及审美创造能力等,这应该是不可忽视的“审美性”的内涵,也是音乐教师应该发挥的美育功能。这样,智育、德育、美育构成了一个全面协调的统一整体。

2.3 从人才培养规格看

马克思所谓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各种需要、素质、能力、活动和关系的整体发展,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全面性,核心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方案》关于人才培养规格的论述中包含德育等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也充分体现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方案》中除了德育、智育等常规内容外,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素质等也做了较为详尽的要求;更加强调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模式。

2.4 从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看

《方案》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学时及学分分配等均给出了参考性指导意见。课程结构中,除了传统的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之外,还包含了新设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其中,必修课的设置涵盖基础的音乐理论和技术教学内容,从开设时间上看,这些基础性课程基本上都开设于第一、二学年,其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选修课又分为专业选修课和通识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大多集中开设在第三、四学年,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拓宽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通识选修课则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学习始终,主要包含美育、教育和文史哲、文理渗透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值得一提的是,《方案》就地方和学校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指导。这些课程资源具有地域性和独特性,对于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有着积极影响,尤其是在民族地区,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提高学生了解掌握本民族音乐、本地区音乐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一些濒临失传的民族音乐的传承和保护有积极意义。

2.5 从实践环节看

音乐学(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属性决定了其课程设置的实践性。但是长期以来,高师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设置较为单一,一般都只体现为8个星期左右的教育实习,对该专业的艺术实践、社会实践等未作明确要求。这种课程设置的局限,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约了该专业的健康发展,导致我们的学生在毕业后投身工作实践时由于缺乏相关职业素养养成训练而不能很好适应和胜任工作要求。《方案》出台时,充分考量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需求,对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做了明确要求。《方案》对传统的实践课程进行了优化设计和改良,在传统的教育实习基础上,增设了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科研实践三类课程,并就相关课程的开设提出了细化的指导意见,包括实践的时间、实践的方式、考核评价的方式等。从而将实践课程从单一的设置改为系统设置,有助于学生综合实践特别是动手能力、探索能力等的训练和养成,能促进学生毕业后就业时的职业适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 小结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依据。对《方案》的全面分析发现,《方案》内容充分体现了确保质量、科学发展、结合实际、增强人才适应性、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原则,注重教育素质培养、体现教师教育特色原则,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体现了主动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趋势,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培养素质优良、个性鲜明、合作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应用技术人才的总体追求,充分体现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崇高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赵兴良,郑百灵.1844年《手稿》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2]关韶华,刘琼.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多元化构建及其意义[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2):99.

[3]刘雪岚,罗卫东.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J]党史文苑(学术版)[J].2006,(1):47.

第3篇:全面发展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人学理论;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 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4-0004-03

一、人学理论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人学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学是一种通过对人的现实性存在的研 究,来探讨人的未来发展状况的理论形态。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研究大学生的思想 和 行为发展、变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其特定研究对象的科学。从人学层面看高校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发展,就是要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指导,研究和建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理的方法论基础,通过具有内在联系的全面教育和各种实际活动,确立 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促进人的内在与外在、德与智 、知识与能力、生理与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形成具有整合发展思想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人学理论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发展提供的直接理论依据主要有:

第一,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人的问题存在的永恒性以及在当代的凸显性 、现实性使马克思 主义人学理论在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深化、持续研究成为必要和必需。历史唯物 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人 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 ](56)。在这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又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对人的本质起着决定性 的 作用。从这里导出入的最值得注意的本质特征是其阶级属性,这一结论表明:人的发展必须 把 人们从束缚他们的旧有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从而把人的自由和解放提上人类发展历史的 日程。马克思之所以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上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正是因为他在 现实的社会关系中观察到了人的本质的真正内涵,并进而发现了人的本质的多重规定性。

第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关于人的发展学说是人学理 论的最终落脚点。 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人的发展是“社会上每一个成员”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等 方面的发展,它包括三个方面,即人的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其一,人的和谐发 展。人的和谐发展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各方面发展处于协调一致 、同步运行的状态之中。其二,人的自由发展。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人作为主体摆脱了不合理 的束缚,真正做到发挥自己独特的创造性,展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其三,人的全面发展。在 人的发展中,人学突出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即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力、需要、 潜能、社会关系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表达 了人类对自身完美状态的孜孜以求。“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 294因此,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个人的全方位和谐发展,也包括 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关于人的主体性的理论。人的主体性是人在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中 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中,自主性是核心因素,能动性是基本内涵,创造性是最高表现。社会 越向前发展,社会生活就越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多样化的联系,就越是要求社会成员发展 主体性,而社会成员主体性的增强,反过来又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一再强调:“人 始终是主体。”[2]130重视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的主体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 一个显 著特征。从关于主体性与客体相互关系的视角来理解人的主体性,主体性则是人 成为主体的本质属性,指人在与一定对象的关系中所具有的主动态势、能动作用、积极态度 和支配地位。当一定的人在与一定的对象的相互关系中获得并实现了这种功能属性时,则成 为这一对象的主体,对象则相应地成为客体。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思想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对 于社会存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人类历史不同于自然界和一般动物的本质特征。人的 社会意识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功能,表现为通过自觉的实践活动改造 旧世界,创造新世界,这是人的主体性(或者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发展的客观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学理论的本质和核心,是人学理论的具体要求 和体现。马克思、恩格斯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马克思指出: “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生活,而且还可 以保证他们的体力、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和应用。”[3]322社会生产的目的就是 创造条件不断改造人的自身,使人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使人的个性和群体得到全面 发展。恩格斯还指出:“为所有的人创造生活条件,以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他的人的本 性。”[4]625-626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体力、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而 且是人的 本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不是少数人的全面发展,而是社会所有成员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个 体全面发展,而且是个体和社会协调统一发展。马克思把提高社会生产的社会目的和人 的全面发展的个人目的有机统一起来,使历史上以卢梭为代表的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和 以康德为代表的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得到了有机的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超越。 马 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中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规律。马克思 、恩格斯在《1848年经济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针对资本 主义私有制下人的片面发展问题,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创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 的全面发展学说概括了人类个体发展的总趋势,揭示了每个社会成员在广阔的社会活动领域 中获得发展的根本方向、条件和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正式 使用“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开始明确地提出他们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并且明 确指出所谓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 [3]330。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 :

第一,目标的构建。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的理论为探索高校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新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持。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的命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 标、价值和定位必将产生深刻的变革。我们今天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构建,应紧紧 围绕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目标去构建,从而达到人与社会协调统一发展。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协调统一,应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是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与 人的内在个性潜能最大程度地协调发展;二是这种发展的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人与社 会协调的桥梁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与智育、体育的结合。

第二,任务的明确。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揭示了社会发 展的必然趋势,表达了人类对自身完美状态的孜孜以求。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 会发展目标的设想,指人的能力、需要、社会关系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它要求学校的一切 工作必须以学生为目的,尊重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维护学生的实际利益,满足学生提 高素质和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它贯穿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 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这一切决定 了学生在高等学校中处于主体地位,决定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 展为前提,以尊重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内容的创新。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入学理论追求的 目标和方向。根据 马克思揭示的人的发展规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当把培育和发展人的独 立性摆在重要的位置。“市场经济在解放个人、唤醒个体主体意识、生成个体主体性的同时 ,也促进了个体的社会化发展”[5]114。因此,随着时代向前发展,凸现教育对象 主 体地位和作用的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时代和人的发展之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过 程中,教育者要自主把握教育对象的客观特点和要求,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和教育规 律,制定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精心选取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 法,创造性地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满足教育对象成长、成才、发展的需要;更为 重要的是必须尊重、发展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使其主动认可教育目标,接受教育内容和要求 ,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将其加以内化,最终实现知 行统一。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发挥育人的功能,针对青年大学生思想实际、现 实生活、文化需求、价值取向不断变化的特点,实事求是地确定教育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 工 作,同时注意内容的开放性,求实进取,拓宽工作视野,从而培养具有主体意识、自立自主 精神 、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勇于开拓创新的人才,即培养有主体性的人。这是新时期高校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的客观要求。

三、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围绕“人学理论”整合 发展的实现途径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的到来,以及经济全 球化浪潮的冲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政 治教 育面临改革创新的机遇和深刻的挑战。笔者认为,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发展 的实现途径主要有:

第一,确立全面发展和主体性发展的教育目的观。人学理论为 当代高校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良性互动提供途径与方式的理论论证,而对人的具体研究为思想 政治教育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和新的理论模式。首先,根据关于人 的发展过程理论,人的发展是人的主体性社会基础不断改善、主体意识逐步觉醒、主体性日 益增强的过程。发展人的主体性,培育人的独立自主精神和独创精神是现代社会入的发展的 重要价值取向。其次,我们当前所强调的“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 象物,而是其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发展的对象,我们必 须要 在对社会关系的把握中把握人的本质并在社会关系的变化中实现社会群体的全面发展。因此 ,思想政 治教育必须统筹兼顾,高度重视和全面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正确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社 会和个人的关系。

在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念,把个体价值纳 入 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轨道上来。人是社会的主体,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主体 性发展 ,对主体人的素质、能力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为社会主义培养高质量建设人才恰是 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立足于当前社会现实的实 践活动,所以要以现实的社会和现实的人为基础,确立现实的客观条件和人们的主观思想认 识水平,从实 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不是靠知识的传授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受 学生的 具体活动的内容、形式所制约。笔者认为,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倡导培养学生的主 体性 ,但是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并没有适时调整或者调整得不尽如人意,学校教育往往变成 了工具教育、利诱教育。在变革教育内容和组织形式中,要处理好做人与做事的关系,注意 德育与生活教育、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在做事中教会学生做人;处理好 个性培养与群性(或社会性)培养的关系,在愉快、合作的情境中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处理好 知识掌握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关系,合理地编制、实施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处理好家庭教 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使之一体化,成为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场所,而不是课堂负担的转 移地。

第二,处理好“古”与“今”、“中”与“外”的关系。“古”与“今” 即历史传统和 时代特色的关系;“中”与“外”即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应 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其发展的模式和变化的特点与 社会的发展模式和趋势紧密相连。在现代社会,社会、自然与人的关系复杂多变,需要人的 全面发展,也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而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提供 了条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工 作要打破科 学 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走向目标多元、功能综合、协调而平衡地发展。其一,市场经济条 件 下人的主体性与社会化并存的发展趋势,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研究如何尊重主体 的需要,要用主体性发展去衡量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转化为教育目标。其二,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知识储备、知识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网络技 术的迅速推广和日益普及,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方式多样化,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 法、方式亟待变革。其三,文化激烈碰撞的新形势,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新 课题,如如何保持本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如何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如 何打造传承古代并具有现代气息的本国品牌的民族文化,提高本国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如何引导高校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文化多元化趋势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与时俱 进的关系等等。

第三,充分利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资 源是教育者(主体)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某种形式、手段、方法或者载体向受教育者(客体)传输符合我国 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这些资源承载着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 关系。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随着社会时代条件的发展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高校学 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根据 时代、社会的变化调整我们的教育方法,丰富和更新我们的教育内容,才能适应思想政治教 育社会化的需要,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性。比如,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 内容方面,应在继续坚持把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的基础上,整合人与自然 协 调共存的世界观、生态道德观、全球意识、网络道德等教育资源,用新的发展的内容去教育 和 武装学生。再如,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仅仅运用课堂教学、开会、办学习班 这样的载体,其局限性很明显,效果是很难让人满意的,因而需要创造 覆盖面广的新载体,如文化载体、大众传媒载体、活动载体以及管理载体等教育的方式。而 目前大众传媒的蓬勃发展、文化建设的空前兴旺以及全体社会成员文化素质的普 遍提高,又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这些资源提供了条件。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除了继续运用开会、办班、党员活动等载体外,还应特别注意运用文化、管理、活动、大 众传媒等新资源、新手段,充分发挥这些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第4篇:全面发展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职教育;就业为导向;人的全面发展;对立统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192-01

“以人为本”在当前社会和教育领域中都是十分热门的话题。它集中回答“为什么发展”并由此决定着“怎么样发展”。这既反映了人们对自身的尊重和权利回归的渴望,也体现了高职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对于高职教育来说,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

一、以就业为导向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区别

1.以就业为导向与人的全面发展外延不同,所指的范围也不一样。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全面发展,是个人作为类存在物、社会存在物的发展。同时,不只是单个人的发展,而且是每个人、任何人即全体社会成员都普遍地得到发展,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是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以就业为导向是适应职业的需要,把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把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方向,与市场接轨,从市场需求找生存发展空间。

2.以就业为导向与人的全面发展二者要求从不同的系统来考察。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以就业为导向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分别作为不同系统的要素而存在的。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然构成生态系统这个大系统,而以就业为导向不过是作为构成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或小系统中的要素而存在的。

3.以就业为导向与人的全面发展二者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过程并不完全吻合。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以就业为导向与人的全面发展,从总体上看,虽然其基本的发展方向、趋势和过程是统一的,但这种统一并不是等同,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统一过程。

二、以就业为导向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联系

(一)以就业为导向与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总体目标一致性

以就业为导向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它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延续,也是对其理论的具体化和深入化。一方面,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要体现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与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模式,自主择业制度相同。高职教育无论在学生的培养方面,还是在就业指导方面都要准确把握市场脉搏,积极探索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紧紧盯住市场需求,依据市场办教学、围绕市场搞就业。

(二)以就业为导向与人的全面发展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一方面,没有人的全面发展的存在,就不可能有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提出。另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又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二者显然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

(三)以就业为导向与人的全面发展二者相互渗透与融合

从培养模式适应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的整体上来看,以就业为导向与人的全面发展显示出内在的互补性,相辅相成。在培养实践中,以就业为导向,蕴涵着一定的实践导向,其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与发展,并不是将每个人都培养成全才,而是力图使每个人在其现有素质的基础上趋于完善。它不仅隐含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表达,也蕴涵了对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手段与途径的规定,两种培养模式已表现出统一与融合的趋势。

三、以人为本是实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的起点与归宿

(一)以人为本是实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的理论基点

以人为本的基本涵义:一方面,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另一方面,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再一方面,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符合规律发展的要求,也要确立并运用符合人性化或合乎人性发展的要求,关注人的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高职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教育对人的全面关怀。高职教育培养的人首先应是“社会人”,即具备做人的基本素质,其次才是“职业人”,即具备做事的职业技能与素质。

(二)以人为本是实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的关键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尤其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持续发展,同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要体现人文精神、社会科学与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有机整合,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变通能力。突出“因材施教原则”,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即把学生按知识层面分成不同层次,按不同目标不同方法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提高,都有成就感。再在此基础上提升目标,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可造就之材,学会一技之长,都成为有用之材。

第5篇:全面发展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总装部队教导队 发展性评价 学员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192-02

总装部队教导队学员评价是指根据总装部队教导队教学评价标准,运用恰当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对学员个体的学习进行价值判断。学员评价既是教学评价的基础和重点,也是我们必须实际操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的学员评价有利于促进学员提高综合素质和学业水平,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

一 学员评价的意义

学员评价的意义在于通过评价客观、公正、可靠地鉴别和评定学员的同时促进学员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学业水平,促进学员全面发展。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通过学习前期的诊断性评价帮助学员查找自身在综合素质和学习上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进;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促进学员发现自身在某一阶段学习过程中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在学业上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取得的成绩,并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进,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和手段;通过学期中及学期末的终结性评价在对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判定的同时促进学员从“三维”目标的实现情况对自身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学习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为进一步学习、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员全面发展。

二 学员评价的基本原则

实施学员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在客观、公正、可靠地鉴别和评定学员的同时,促进学员诊断和发现自身存在的弱点并及时改进,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因此,实施学员评价应坚持以下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学员评价是依据总装部队教导队教学评价标准进行的价值判断。学员要获得理想的评价结果,就必然要了解评价的标准和方式,并倾向于依据标准来调整其发展状态,向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而教员通常也会采用此目标并渗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员全面发展。

2.发展性原则

学员评价是基于以促进学员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评价的目标、内容、方法和结果都应是为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服务。应坚持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员的日常行为表现,注意收录反应学员成长过程和发展水平的描述与实证材料,关注和体现学员的个体差异或特长,用发展的眼光全面评价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学业完成情况,实现实施评价的过程就是促进学员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3.公平性原则

要实现学员评价促进学员坚持全面发展的方向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就必须遵循公平的原则。要提前公布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以及相关人员和制度,提供学员、教员、学员队、机关等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相应的申诉制度,确保评价工作公平、公开、公正、透明地进行,对学员做出客观、公正、可靠的全面鉴别和评定的同时促进学员全面发展。

4.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是实现公平性的保证。多样性包括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和评价主体的多样性。要改变以往学员评价内容只注重学业评价的片面性,要在学业评价的同时注重对学员综合素质的评价,实现以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员更好地完成学业、以学业评价带动学员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员全面发展。要改变以往学员评价只是教员和管理者对学员进行的单向评价,要把作为教学主体的学员也纳入到评价主体中来,实行学员自评、学员互评、教员评价、学员队评价、机关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多方面、多渠道地收集有效信息,形成相对客观的综合评定,保证学员评价的公平性。

5.可行性原则

学员评价是对学员个体进行的整体性评价,全面性是其必然要求。但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很难也不必做到“面面俱到”,并且,有的项目可以量化,有的项目则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容易受评价者情绪和偏好的影响,或者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为了保证评价的公平性,要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学员评价做到简便、直观,具有可操作性,力求评价结果的科学和公正。

导向性原则为学员评价指明方向,发展性原则保证评价促进学员发展功能的发挥,公平性原则是实现学员评价导向性和发展性的基础,多样性原则更好地保证了学员评价的公平性,可行性原则为实施学员评价提供保障。

三 学员评价的内容指标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基于总装部队教导队学员评价的意义和原则,学员评价的内容指标包括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评价两个方面。

第6篇:全面发展的内容范文

论文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实践。

目前,有相当多的人把在经济活动中奉行的追逐实利原则,推广到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中。这些人只注重眼前的物质利益,而忽视了对人本身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其结果是对人生的意义产生困惑,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产生偏差,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丧失信心。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在于偏离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要求,忽视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培养人的基本道德观念出发,提升人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1.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要求个人必须不断地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一种全新的人,这种全新的人就是全部才能充分发挥的人。因此,越是到了高度发达的社会,就越需要个人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要求,没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

21世纪生产力的发展是以知识作为关键要素,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而知识传承的载体是人,因此,知识经济的发展实际就是人类社会发展从求诉于外的农业、工业经济发展转向求诉于内的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可以说,人类社会走向知识经济的过程,就是走向解放的过程,就是真正从自在走向自为、由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作为知识经济原动力的人,如果没有人的个性解放、没有人的个性发展,就不会有知识的创新,如果没有人的发展,就不会有知识经济的发展。伴随互联网的出现,为人的个性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的条件和发展的空间。

2.生活的多样性要求人必须全面地发展自己。马克思说过:“一个人,他的生活包括了一个广阔范围的多样性活动和对世界的实际关系,因此是过着一个多方面的生活,这样一个人的思想也像他的生活的任何其它表现一样具有全面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6页)人应该全面地发展自己,包括才能、个性、情感,需要等诸方面。

3.人们有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愿望和权利。向往美好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权利。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当上一个目标实现时,马上就会产生新的愿望,人类正是在这种不断探索和追求中一步步走向完善的。

二、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社会发展和社会实践告诉我们,生产分工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行业种类越来越多,每个人的素质条件千差万别,因此,在现阶段要想使社会全体成员实现最终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争取每个人在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根据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质,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以全民族的素质提高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这是对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创新实践。我国开展的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都是针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需要而作出的,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具体运用。

第7篇:全面发展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素质 全面发展 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人才,在全国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来源依赖于课程这个主渠道。但目前许多学校举办高职教育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准备和相应的实践经验,其课程模式仍以知识为本位,课程结构仍沿用传统的三段式,课程内容陈旧、理论过深、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内容,课程开发很少有企业共同参与。总之,许多学校的高职教育课程仍属于普通本科压缩型或普通专科移植型,难以体现高职教育应有的特色和优势,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一、社会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对象的素质划分为:身心素质、思想品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社会活动素质。高职教育对象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

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基本的物质基础。显而易见,一个没有健康身体的人,是难以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的;与身体素质相伴的是心理素质1。在教育学意义上,心理素质主要是指性格、情感、动机、兴趣等心理特征。它参与、渗透、制约着人的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的行为的驱动力和“安全阀”,它直接影响行为者的行为及其效果。只有健全的心理素质与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谐发展,才能在人的素质统一体中形成最坚实的基础。

2.社会素质的全面发展

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所谓社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制素质等人们进行社会活动必备的素质。

3.能力素质的持续发展

能力素质主要包括体能素质、智能素质、技能素质。体能素质是人从事劳动的体力状况;智能素质是指人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预测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等;技能素质主要指从事多种职业的工作技能、社交能力、管理能力等。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对人的创造力和人的潜能的最大限度的挖掘,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更加惊人。据统计,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新发现、新发明,比过去两千多年的总和还要多,近20年发展起来的工业技术至今有近半已过时。因此,人们在青年时代所学的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的需要。“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无不驱使着人们在社会中不断地学习。由此可见,智能素质中,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习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又能促进科研能力、预测能力等能力的发展。良好的技能素质在人们的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自明的。一个人专业技能素质越强,在职业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显著、创造力也越强;一个人的社交能力越强,他所拥有的发展空间就越广阔;一个人的管理能力越强,他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就越多。

4. 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创造世界的人也应当各有所长,因此当今世界的趋势是强调教育人道化和个性化,已有更多的人认识到人的个性差别存在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个体在不同的现实社会生活条件下,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发展充分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发出自己的潜能资源,才能真正成为自身的主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决定了高职教育应当设置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因此,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体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指导课程,保证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

身心隶质的和谐发展需要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指导作保障。体育作为高职教育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忽视。一方面,体育课要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合其年龄特征的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身体是适应社会生存的本钱”的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保持健康的身体状况。除体育课外,学校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使体育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如:课间活动、体育运动竞赛等。与此同时,学校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开设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指导课程,这种课程可以包括专门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课,也可以是由一系列的讲座组成,有条件的学校还应积极开展心理咨询,目的在于使学生适应变化、调节自我,以积极的心态应对一切挑战。

转贴于 2.坚持文化课的基础性,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21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的世纪,人才的差别不仅在于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这些基本素质即.要求学生作为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理论、技能和态度。高职教育虽然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与应用性,其生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技术,让学生得以就业,能够生存,但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因此,高职教育课程必须坚持其基础性,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正如一座高层建筑物,如果基础打得不深不牢,那么建立在其上的各式建筑,无论多么华美,都会因为没有牢靠的支持而难以长久屹立。高职教育应开设语文、数学、哲学、经济、法律、道德修养等领域的文化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应具有提高、强化、平衡、补偿四个方面的基础功能。提高,就是使学生在原有文化基础之上达到高等学历层次的基本要求,提高文化水平;强化,就是加强与职业专业课紧密相关的内容,以及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普通文化课的内容;平衡,就是除职业专业课外,还应当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有利于品德、身心健康的发展等;补偿,就是完成诸如环境、安全、媒体、闲暇等方面的教育,以补偿学生家庭教育及其基础教育的不足3。当然,在较短的时间内,学校不可能也无法给予学生所有基础性的知识,那么,基础课程内容的选择就应当在基础中有优先,优先中体现精简。

3. 突出课程的实用性,适当开设综合课程,促进能力素质的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种人才要能实现“零距离上岗”,因此决定了高职教育要紧跟时展和社会需要,所开设的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要对学生上岗具有实用性,使其通过专业课程学习能熟练的掌握一到两门专业技术,真正实现毕业后就能上岗、上岗后就能靠技能技术立身。技能技术的掌握对于高职学生将来迈进社会十分重要,这也是衡量高职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方面,但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高职教育更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美国劳工部一项研究预测,现在20岁的年轻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转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这种情况表明,一个人一辈子固定在一种职业或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时代即将消失,我国社会也发生着同样的变化4。职业或岗位的变换并非五条件的,它要求变换职业或岗位的人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变化了的工作,否则就有失业的危险。这就足以表明高职教育要能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就业打下基础。为此,不少学者提出了要使课程综合化。所谓课程的综合化,并不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课程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不仅要体现在专业内知识的综合,又体现在不同专业知识的综合,还体现在专业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的课程能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更加宽广的知识。同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要体现人文精神、社会科学与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有机整合,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变通能力,为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力素质的持续发展贮能蓄势,使他们成为能迎接新世纪任何挑战的成功劳动者或创业者。

4.加强课程的开放性,适应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

课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因培养目标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它当然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唯有开放,才能尽早知晓最新的动态;唯有开放,才能有效接纳最新的思想观念。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最大空间。为此,课程的开放性应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课程设置的灵活性。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关注和探求,在于体现人的自我实现5。因此,高职教育应灵活设置多门类的课程,以满足不同个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方面自主地、有目的地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课程进行学习。这种自主选择得到充分满足,就越能促进个体的发展。第二,课程内容的前瞻性。课程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不断加以调整,弃陈纳新。这就意味着课程必须引进前沿科技知识,并且把有争论的知识和无结论的探索述评给学生6,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使其潜能和个性得到进一步发挥。第三,课程实施的和谐性。课程实施一般是在班集体进行的,班集体必然存在着成员间的独特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某种气氛。课程作为班集体成员间进行交流学习的信息资源,自然成为班级人际关系交往的桥梁和纽带7。因此在课程实施中,要注意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团体气氛,给学生留有自由创造的空间和时间,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探讨,以造就具有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桂建生 胡国强 著 《人的发展教育论》 岳麓书社 2002年第1版

2 石书臣《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和时代特征》《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3 王运行 朱丽华《论高职教育的文化基础课程建设}《职教论坛》 2002年第7期

4 吕鑫强《新形势下高职课程的若干理论要点》《教育发展研究》 2002年第9期

5 叶肇芳《论职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职教论坛》 2000年弟5期

6 刘彦文《论课程的基本特征》《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年第28期

第8篇:全面发展的内容范文

一、树立全新的音乐教学观念

借助音乐教学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做好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教师要树立全新的音乐教学观念。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音乐这门课的开设仅仅是为了应付素质教育的检查,不是真正地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而开展的一项教学活动。

音乐教学不仅是实现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科目,也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科目,更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艺术鉴赏能力的入门科目。

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真正地探究音乐教学的有效方法,从而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我认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音乐教学的重要地位,树立起全新的音乐教学观念,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思想基础。

二、提升教师的音乐素养

教师是学生获得进步的指明灯、引路人。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更加重要,教师自身的能力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发展和课业水平的提升。

因此,针对这一点,我认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地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教师成为一个懂音乐的人,才能够将音乐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明白了音乐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将学生引入音乐的殿堂,有效教学。

提升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升音乐教学效率的前提。要提升教师的音乐素养,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吃透教材

小学音乐的教学内容大多停留在入门阶段,但是这些知识比较繁冗,涉及面广。因此,教师要具备宽泛的教学视野,对教材中涉及的音乐内容有一个高于教材要求的水平。教师具有较高的水平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教学。

例如,在《同一首歌》这个部分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会唱这首歌,还要会唱《真善美的小世界》《让世界充满爱》等歌曲。教师还要对这几首歌的创作因由、创作过程中的逸闻趣事等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够将这部分内容上好。

2.与时俱进,紧跟潮流

音乐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教师一定要注意到音乐教学的这一特点,然后紧跟时代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音乐知识。

例如,在《欢腾的边寨》这个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少数民族的边寨歌曲带入课堂,还可以将一些大型演唱比赛,如《中国好声音》等节目中涉及的歌曲带入课堂。

通过这两种方式,教师的音乐素养将得到提升,音乐教学的效率也将得到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将得以实现。

三、通过多种手段开展音乐教学

小学音乐教学是一个入门阶段,小学生年龄小,定力不够,所以在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必须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来教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得到提升的重要平台。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其中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开展音乐教学主要有以下方法。

1.借助游戏开展教学

小学生的游戏心理还很重,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开展教学。

例如,在《同一首歌》这个章节的教学中,该部分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用欢快、充满激情的声音演唱《幸福快车》、《同一首歌》,并且能够唱好二声部旋律。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以游戏接龙的方式来演唱,可以是你一句我一句地唱,也可以以小组的顺序依次演唱。这种交替演唱的游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演唱的乐趣,也能够更好地将教学目标注入教学之中,做好音乐教学工作。

2.进行课堂比赛

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比赛来开展音乐教学。竞赛的内容包括音乐知识的掌握、歌曲的演唱等多个方面,这样能够从多个方面来丰富教学的层次,也能很好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在《京腔京韵》这个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PK,了解自己对京剧内容的掌握程度,包括京剧的基本特点、经典的京剧曲目、京剧的起源等知识。当然,课堂比赛还可以借助青歌赛等方式来让学生勇敢歌唱,快乐歌唱,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9篇:全面发展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学生全面发展

党的十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要求。因此,有必要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水平和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紧迫性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目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内容上注入了鲜活的思想、知识和事实材料,在进行思政课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民主法制理论课、形势政策理论课、人文素质理论课、集体主结合作精神理论课、诚信理论课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理论课的教育。与此同时,还充实了指导高职院校生个性健康发展、人格健全完善、崇尚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择业就业等方面的内容;理论课目标也不再仅仅注重社会价值的实现(即主要从党、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谈思政课教学),而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思政课教学目标,注重开发高职院校生的潜能,进行素质理论课,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高职院校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在思政课教学目标、内容发展变化的情况下,如果教学模式仍然固守传统的讲授、学习、规劝、说服、强迫执行、训诫、奖惩等形式,那么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将大打折扣。因此,只有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才能适应当前思政课教学目标、内容变化发展的要求,才能使思政课教学具有时代性,才能使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为高职院校生所接受,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调查

为了解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笔者于2012年12月对本校思政课的教学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收回问卷256份,有效问卷205份,调查内容围绕对思政课教学意义的认识和对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因素的看法两大部分。(1)对思政课教学意义的认识。被调查的同学在回答“在高职院校开设思政课并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有无必要”的问题中,认为“非常必要”的占28%,认为“必要”的占40%,两者合计达到68%;认为“没有必要”的学生仅占11%。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有高达21%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开不开设思政课“无所谓”和“不清楚”。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同学对思政课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在“你认为开设思政课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多大作用”的问题中,认为“作用非常大”的占26%,“作用比较大”的占38%,两项合计达64%;认为“作用不太大”的占28%,还有8%选择了“对自己根本没有作用”。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对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还是有帮助的。(2)对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因素的看法。对于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因素调查方面,在问题“你不喜欢上思政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18%的学生认为是“教材内容不好”,24%的学生认为是“老师教得不好”,还有36%的学生选择“教材内容不好,老师教得也不好”;另有22%选择了“与教材和老师无关,主要是自己不感兴趣”。在问题“你对现在使用的多媒教学手段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满意吗”中,学生认为“非常满意”的占11.5%,“比较满意”的占18.5%,“一般”的占

37.2%,“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32.8%。在回答“你所在班级的思政课教学主要以什么模式进行”中,选择“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占60.5%,选择“课外活动教学”的占9.8%,选择“实践教学”的占18.8%,选择“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仅占10.9%。在问题“你在思政课课堂上经常如何表现”中,选择“一直认真听讲”和“从不认真听讲”的各占9%和7%;选择“教学内容新颖,有吸引力就听,没有吸引力就不听”的有

25%,选择“老师讲得好、方法灵活就听,否则就不听”的有

26.6%,这两个选项都选的有32.4%。在回答“你认为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问题有哪些”的问题中,选择“教学方法问题”的有51.7%,选择“教学内容问题”的有49.2%,选择“教学手段问题”的有“33.6%”,选择“教学模式问题”的有28.1%,还有

11.4%选择了“社会环境问题”。以上数据显示,在绝大多数学生看来,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同时也从另外一方面反映出,当前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模式等教学策略诸环节存在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因此,为了促进高职生的全面发展,思政课教学亟待进行改革。

三、学生全面发展中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1)高职思政课改革模式的基本教学目标和内容。高职思政课在改革模式基础上要求教学目标和内容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坚持教学内容“一线化”。“一线化”要求思政课教学把学生锁定为即将走向第一线职业岗位的社会人,把教学内容定向在第一线,即结合第一线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选择并突出那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在进行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中,着力培养学生符合第一线职业岗位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2)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改革模式。首先是研究性教学(学习)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本质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不断提高能力和精神境界,成为适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应变力的人才。其次是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向学生提供纪录实际发生的情况或事例,即案例,组织学生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和剖析,并提出各自的见解,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是问题式导学模式。问题式导学模式其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活课堂研究氛围,培养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压缩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以促进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3)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第一,学习参观考察。到企业、农村参观考察,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没有对本国国情的深刻了解,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第二,社会实践。结合团委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围绕党的十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等问题,开展主题社会实践。第三,开设专题讲座。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和学术讲座,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第四,实践基地。基地建设要有一定的稳定性,从人财物等各个方面予以支持,双方建立顺畅的工作机制,及时沟通情况,开展活动。(4)完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模式。第一,明确评价目的。我们需要对评价的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和自觉的把握,只有明确了评价的具体目的,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实施才有了方向,我们也才有可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第二,确立评价标准。教学评价标准的确立过程就是教学活动相关方面的理想化状态的现实化、具体化的过程。评价标准不合理、不全面,教学评价就不可能做到准确、全面和深入。第三,充实评价内容。思政课的评价内容应是学生熟悉并有所感受的问题,这样才能引起学生进行探求的兴趣和欲望,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及所掌握的观点和方法去探求问题的答案。最后,总结评价结果。评价成果是对评价对象给以信息反馈的基本形式,是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在总结评价成果的过程中,要坚持做到客观、公正。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