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全面发展范文

幼儿全面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全面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全面发展

第1篇:幼儿全面发展范文

一、生活活动

幼儿园的生活活动主要指幼儿入园、晨检、接待、进餐、盥洗、如厕、睡眠、离园等,这些活动不仅能满足幼儿生理需求,还是教育引导幼儿学习生活经验、增长生活能力的有效途径。幼儿不仅能够从每天必备的生活活动中得到必要的身体锻炼,还能在多样化的生活活动中学习相应的生活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幼儿园教师,应该重视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敏感地察觉幼儿的各项需要,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组织生活活动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保教结合,寓教育于生活活动中

幼儿园是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机构,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活活动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教师应该敏感地察觉其中的教育价值,及时针对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对其进行教育。如孩子洗手时,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还应引导孩子认识洗手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帮助孩子养成常洗手的习惯,另外在进餐前教师可以介绍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和进餐习惯,这些对于促进孩子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教师与保育老师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密切合作,相互配合,保教结合,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稳定性与灵活性并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幼儿经过一夜休息,每天起床至十点是幼儿大脑活跃、精力旺盛阶段,这一阶段可以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但是十点以后幼儿神经兴奋性降低,这时应该安排幼儿适当的休息或者是轻松愉快地游戏、听故事。午餐后幼儿兴奋性降至最低,是需要午睡的时间。午睡后幼儿得到休息,大脑兴奋性提高,又可以安排其他游戏活动或是户外活动。因此,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要动静结合,进行活动量大的活动之后安排有利于幼儿休息放松的活动。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还要让幼儿熟悉和了解,知道什么时候进餐,什么时候洗手喝水如厕,什么时候午睡。但是时间安排并不是固定的,稳定中应根据幼儿个别差异适当灵活掌握。比如有的幼儿进餐比较慢,那么可以让先吃完的孩子洗手如厕,并不要求所有孩子一起吃完,一起如厕,而是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坚持一贯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三)过渡环节提供有趣的活动,减少幼儿消极等待

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之间都存在过渡环节,过渡环节是老师感觉最难组织的时间,尤其是生活活动与教育活动之间的过渡环节。有的幼儿先吃完餐点,但是必须等待所有孩子吃完才能离开,幼儿好动和缺乏耐心的特点使他们不可能长久处于安静等待的状态,所以这段时间容易出现幼儿“捣乱”和各种“告状”的行为,这些不当的行为又往往容易导致教师的责备,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师幼关系。在这样的过渡环节,应该减少不必要的一些集体活动,不要把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过细过碎,在活动转换环节应该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请孩子表演、讲故事、猜谜语、玩手指游戏等。提前结束活动的孩子还可以提前做好下一阶段的活动的准备。过渡环节只要教师应对得当,就能把消极等待的时间利用好,组织幼儿进行积极的活动。

二、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实施的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也是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对立统一,师往和互动的过程。教师合理组织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幼儿可以在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生活必备的知识经验,获得终身学习的方法技能和学习品质,幼儿也能在与教师同伴互动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

幼儿园的环境是受一定文化、教育观念的影响所组织的一种动态的教育、教学空间和场所。[2]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开放的,也是封闭的,它具有保育和教育意义。创造和谐的心理环境和安全丰富的物质环境对于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良好的物质活动环境有助于吸引幼儿参与活动,能够给予幼儿智力、情感等全方位的信息刺激,促进幼儿积极与环境互动,在活动中积累经验、获得各种情感体验。心理环境对幼儿发展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支持幼儿各种探索活动。耐心倾听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敏感察觉幼儿的各种需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差异,因人施教,努力帮助幼儿获得成功。

(二)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合适活动内容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应该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幼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活动方式,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具有一定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3]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时不仅要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还要结合本地、本园和本班幼儿实际,选择对幼儿发展有价值的和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支持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三)丰富幼儿园教学活动形式,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相结合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形式从学习者参与的规模来看,可以分为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从学习者参与活动的自主程度来看,可以分为教师指定的活动和幼儿自由的活动,或者是指导性活动和幼儿自由活动。[4]不同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其自身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教师在组织幼儿一日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幼儿的学习兴趣,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集体活动、小组合作和幼儿个别活动相结合,教师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相结合,支持鼓励幼儿的主动探索。

三、游戏活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幼儿园的游戏是儿童主动自愿的活动,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的,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在游戏中实现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使幼儿获得愉快情感体验的游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组织一日活动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贯穿幼儿一日生活

幼儿一日生活是丰富多样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将游戏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生活活动、教学活动和户外活动均可以采取多样的游戏进行,比如,在幼儿集中一起走时,可以换个方式,像小猫那样踮起脚尖走,或是像袋鼠那样跳着走;教育活动中,模拟娃娃家、儿童医院,让儿童在游戏中充分扮演各种角色,获得生活经验;户外活动中,让孩子爬雪山、过草地,在游戏中锻炼钻、爬、平衡和攀登的能力。让孩子在游戏中与同伴积极互动,快乐学习。

(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

随着幼儿身心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一系列的变化,游戏的内容逐渐丰富和深刻;游戏中活动的组织形式也逐渐复杂,集体性增多;游戏活动中的计划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都逐步提高;游戏的时间逐渐增加,4~5岁的中班幼儿游戏时间可以达到一个小时,而大班孩子可以玩更长时间;从参加游戏的成员看,3岁左右孩子较多的是独自游戏或是平行游戏,到了中大班,孩子可以进行群体游戏。因此,教师在一日活动组织中,应该根据幼儿实际活动情况,根据孩子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玩,尽情地玩。

(三)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和条件是开展各类游戏的前提和基础,幼儿的游戏活动离不开材料,教师要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的条件,提供丰富的材料、给予幼儿充分的游戏时间和空间,丰富游戏的环境。只有具备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孩子才能在游戏情境下积极参与各项游戏活动。教师首先要创造安全有效的游戏场地,提供适宜、安全的游戏材料,尤其是体育游戏,若是场地和活动材料存在安全隐患,是不适宜幼儿开展游戏的;其次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儿童在游戏中感到高兴、愉快,喜欢、乐意跟同伴玩;最后是增进幼儿游戏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儿童游戏的能力,让儿童会玩,在玩中学、玩中成长。

(四)尊重幼儿自主游戏的意愿,给予适当的指导

游戏是儿自主自愿的活动,自主性是游戏本质的最基本的表现,应尊重孩子自主游戏的意愿。同时孩子的游戏也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教师在组织各种类型的游戏时应该教会孩子怎么样玩,比如角色游戏,教师首先要丰富孩子的社会生活经验,知道各种角色的作用,然后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的主题,是玩小熊请客,还是小蜜蜂找妈妈。通过师幼共同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教师引导孩子做好角色分配,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抓住契机,做好帮助和指导工作,当孩子遇到难题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时给予提示,最后帮助孩子愉快地结束游戏,激发孩子进一步深入游戏的意愿。

参考文献:

[1][4]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4-81.

第2篇:幼儿全面发展范文

摘 要

民间游戏历史悠久、随机性强、内容丰富、取材方便、简便易学、符合孩子好动、好学、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传承和发扬民间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有乐、乐中有得,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民间游戏 促进 全面发展 体能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强调:“玩是幼儿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 “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也曾说过:“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可见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科技产品的不断诞生,大量的现代化玩具进入了孩子的生活世界,借助这些现代玩具,多种形式的现代游戏在幼儿园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而较原始的民间游戏已面临失传的境地。记得我们的童年时代从没见过像现在的各式各样高级玩具,而是在那种极富民间色彩的游戏中度过的,常常就一根普通的毛线绳也会玩上半天……现在想起来,这些游戏情景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因为民间游戏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民间游戏内容丰富、取材方便、简便易行;民间游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间游戏易学、易会,它不仅符合孩子们好动、好学、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还能促进孩子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

本着传承和发扬民间游戏的精髓、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以新教育为契机,从小班开始,我把民间游戏作为了我班的特色游戏活动实施着,近三年的探索、挖掘、完善,收获颇多。孩子们也在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伴随下,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一、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身体的发展

《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健康的好坏取决于体能的发展。幼儿民间游戏特别是民间体育游戏,可以较好地发展幼儿的动作,为提高幼儿体能奠定良好的基础。民间游戏大都可以促进幼儿走、跑、跳、投掷、平衡、钻爬等大肌肉动作。如“跳绳子、跳皮筋、跳房子”等游戏可以发展跑、跳、单双脚站立等动作;“编花篮”(三人以上单腿钩搭在一块儿跳)、“踩高跷”等游戏能训练幼儿的平衡能力;“翻绳、抓子、夹子”等能发展幼儿手的小肌肉群和手眼协调能力。一根不起眼的绳子、一粒普通的蚕豆,经过幼儿的小手、勾、拨、翻、抓后会变化无穷,孩子们在开心之余,手部小肌肉群和手眼协调能力已在不觉中发展了。

身心愉悦更能促进健康发展,明媚的大自然恰好能愉悦人的身心。大多数民间游戏可在户外活动场地进行,这样可以使幼儿尽情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呼吸新鲜的空气,沐浴充足的阳光,促使幼儿肌体的健康成长,幼儿可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如:在塑胶场地上“推小车”;在泥地上“跳格子”“跳马兰花”;在草地里“捉迷藏” “网鱼”“地雷爆炸”等。孩子们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之中,尽情地吸收着雨后清新的空气,增强免疫力,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

在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还有利于幼儿食欲的增加。如“挤油渣”“跳绳”“抬轿”“舞狮子”等运动量较大的游戏,幼儿在挤、跳、扛、跑的同时消耗了大量的体能,从而增强了食欲,促进了身体的生长。

总之,经常开展民间游戏,会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情绪高涨、乐而不言,不仅完成了体育锻炼的要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增强了孩子们的体质,达到了发展幼儿基本动作的目的,也为提高幼儿运动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自我形象的培养

(一)良好美德的养成

民间游戏活动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机会。孩子在游戏的相互交往中,逐渐懂得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如在有些游戏中有接力赛奔跑的过程,经常会出现互相碰撞的现象,我就会及时鼓励孩子互相道歉原谅对方。培养了幼儿豁达开朗、明事理的良好个性。又如我班在大班阶段玩的民间表演游戏 “种瓜”中,请一位孩子扮演种瓜人,一位孩子扮演小偷,其他孩子围成圆并蹲在场地上当“西瓜”,游戏中通过种瓜人辛勤的浇水、施肥、拔草等步骤和扮瓜者的互动表演,孩子们了解了种瓜伯伯的艰辛和不易,并通过游戏中小偷偷瓜——惩罚小偷的表演过程,培养了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发他们乐善的意识,而且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孩子们表演能力不仅得到提高,同时还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

(二)自信心的养成

《纲要》中社会领域对幼儿发展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民间游戏大多配有节奏明快、郎郎上口的儿歌、绕口令等,不仅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还活跃了游戏的氛围,更重要的是为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提供了获得自信的平台,使他们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学习与同伴交流。如在“击鼓传花”的游戏中,当花传到某位孩子的手上时,就连平时最内向的孩子,在游戏快乐氛围的感染下,也会一改往日的羞涩唱起歌来,虽然唱得不够优美与完整,可他们终于乐意表现自己了,通过不断地游戏,这些孩子的自信心明显增强,渐渐地愿意主动和同伴老师亲近交往了。又如在大班开展的“斗鸡”游戏,大部分孩子很快掌握了斗赛的技能,勇敢地和同伴进行较量,但也有个别比较胆怯的孩子,总是不敢和同伴斗赛。这时我就有意识地请能力、体力相当的孩子与其进行互动游戏。经过我的不断鼓励,并在同伴的加油声下,胆怯的孩子们乐意尝试参与了,在这不经易间孩子的自信心就树立起来了。此时,我的及时表扬、鼓励,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产生一种快乐与满足的情感体验。相信这些孩子无论今后面临什么困难,都会充满信心去努力克服的。

(三)规则意识的养成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纲要》在社会领域也提出:“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民间游戏地开展恰好能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因为大多数民间游戏是由一系列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所建立起来的,至少需要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合作者来共同完成。只有共同遵守好规则,才能齐心协力地胜任游戏。由此,孩子们学会了遵守游戏规则、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如“丢手绢”游戏的规则是:幼儿围成一圈坐在地上,其中一个幼儿在孩子们的儿歌声中有节奏地绕圈跑,并偷偷地把手帕丢到其中一个小朋友的后面,这时边上的幼儿不能说出手帕在谁的后面。如果被丢到手帕的幼儿因没有发现自己后面的手帕仍坐在地上,而被丢手帕的小朋友抓住,那么,被抓住的幼儿就要向大家表演一个节目。我们在玩这个游戏时,绝大多数幼儿都能遵守规则,但是,也有个别顽皮的幼儿难以遵守,常常会推自己旁边的幼儿示意手帕在其后面。此时,我就采取集体评价的方式,请大家来评价这种游戏行为,从而促使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使幼儿的规则意识不断得到巩固和扩大。

三、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认知和智力的发展

皮亚杰强调:“教育不仅是要使幼儿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造就能够创新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做过的事的人。”幼儿民间游戏可以丰富幼儿自然、社会方面的知识,扩大其知识面。大多数民间游戏都配有童谣和儿歌,这些歌谣包含着许多关于自然、社会的知识。如我班结合节日活动开展的综合民间游戏“丰收节”,阐述的是农民伯伯参与田间劳动的场面,孩子们头戴草帽装扮成农民伯伯的样子, 边喊着“嗨哟嗨哟”的通东号子边干活劳动:在这丰收的季节里,黄豆成熟了,游戏:炒黄豆,炒黄豆,炒好黄豆翻跟斗,锻炼了幼儿两两协作翻跟斗的能力;大白菜也成熟了,农民们就把白菜剁碎,腌起来做咸菜吃。幼儿边念儿歌:剁呀剁呀剁白菜,剁碎白菜好腌菜呀。把一只脚拎起,一只手做刀状,边念儿歌边游戏;在剁完白菜后,再将“缸”洗清,用来腌菜,接着幼儿又玩了“背缸倒缸”的游戏。将三个游戏串联起来,变成一个有故事情节的综合游戏,孩子们更喜欢,玩得更投入,真正地享受了乐在其中,美在其中、悟在其中。

高尔基曾说过:“游戏乃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途径”。即通过游戏,幼儿的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发展,再运用这些知识及能力来感知认识世界。事实的确如此,有的民间游戏通过说儿歌、演动作,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反应能力与表演能力。如 “荷花荷花几时开?“二月开”“二月不开几时开?”“三月开”至六月(六月荷花朵朵开)这首儿歌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不但训练了幼儿的反应能力,又使幼儿懂得月份的排列顺序和荷花开放的时间,在说说玩玩中,幼儿既快又好地接受了知识。又如游戏“打大麦”中,“一箩麦、两箩麦、三箩开始打大麦,噼噼啪,噼噼啪……”两个幼儿边念儿歌边拍手,在愉悦的情景中很快掌握了游戏;还有的民间游戏需要动脑筋的,则可以使幼儿的思维、想像、创造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如“翻绳”游戏,如何翻绳子能给对方造成难度,又有利于下一步自己翻好,这样促使幼儿动脑筋理思路。再者,幼儿参与游戏的过程也是一个巩固和丰富知识的过程。随着游戏的开展,幼儿的知识水平一定会有新的提高。当然,幼儿民间游戏还可以发展幼儿的听力、观察力、判断力等。

民间游戏还能引导幼儿轻松走进数学世界。幼儿对数学常常难以产生兴趣,普遍感到学习数学枯燥无味,于是在玩民间游戏时,我们就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渗透进去。如:在小班玩的游戏“扔沙包”,我们把沙包分给每位幼儿,计数看谁扔得多、扔得远,这样远近、5以内的数序等知识点,幼儿轻轻松松地就接受了;中班在“套圈”游戏中涉及到的数学内容广泛一些,我们给幼儿提供了大小、颜色、质地不同的圆圈,让幼儿分类计数,计相同的与不同的,组合与分解也在此游戏中很快地领悟感知了;大班幼儿在民间游戏中更是广泛接受了数学知识:前后、左右、上下、远近等空间意识,认识时间、相邻数,数的分解等等。如:在学习相邻数时,我们利用 “跳格子” 游戏,在地上画一些数字8的相邻数,引导幼儿边跳边念:“8有两个邻居,就是7和9,7是8的小邻居,9是8的大邻居”,大家一起在玩游戏中,轻松地理会了相邻数这一知识点。三年间,我们把数学教育尽量渗透进民间游戏中,使幼儿随时随地得到启蒙,引导、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利用游戏引导幼儿轻轻松松走进数学世界。

四、民间游戏有助于合理地安排幼儿一日活动

1.组织好来园活动是保证幼儿愉快开始一天在园生活的关键。

每天早上,当孩子三三两两陆续来到班上时,我们就在活动区角准备了许多适合室内活动的民间游戏材料,供孩子们自由选择。如“挑棒”“弹蚕豆”“蚊子叮手”“抓包”等游戏。这些比较“静”的游戏,孩子可自己单独玩或与同伴一起玩,不但可以发展幼儿小肌肉动作和手眼协调的能力,还保证了幼儿一天中良好情绪的开始。

2.适合户外晨间锻炼的民间游戏很多,如“冰冻”“跳竹杆”“木头人”“踢毽子”“推铁环”“ 占四角”等。

幼儿可以根据意愿自由寻找游戏伙伴,自选玩具、自选玩法或自己商量制定游戏规则、改变玩法。这些游戏运动量较大,使幼儿的动作发展得到提高外,还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谦让、合作能力。

3.教育活动中我们主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民间游戏。

如中班上学期健康教育目标之一是“在一定范围内四散地追逐跑”,我们就选择“切西瓜”“老狼老狼几点了”“老鹰捉小鸡”等游戏。有趣生动的游戏,使幼儿在愉快的嬉戏中发展了跑的能力。

4.一日活动中还有如午餐后、活动之间的自由活动、离园前等零散的环节,于是我们就选择一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玩具携带方便、便于收拢的游戏,穿插在这些环节中进行。

如“传话”“照镜子”“顶锅盖”“摸人”“接龙”等,这些游戏使得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过渡自然,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三年来班级常规明显好转,吵闹现象渐渐地被杜绝。

五、民间游戏有助于促进融洽的亲子关系

第3篇:幼儿全面发展范文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马浜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自创办以来就以乒乓球为特色教育项目,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乒乓球游戏活动,促进了幼儿各方面发展。

一、寓乒乓球活动于幼儿游戏之中

游戏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的主要途径,也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陈鹤琴先生的游戏教育理论提出:“儿童以游戏为生活,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幼儿在游戏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地将全部精神拿出来。”幼儿园乒乓球活动必须以游戏形式为主要活动方式。我们在开展乒乓球游戏活动时坚持了突出游戏性、淡化竞争性,强调趣味性、弱化技能性,注重活动性、兼顾综合性的原则,在活动器材应用、设施要求和活动规则的制订实施等方面也充分考虑为幼儿的游戏活动提供物质保证。

我园十分重视对乒乓游戏内容的研究,注意处理好游戏与技能的关系。选择和创编符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及幼儿感兴趣的游戏,调动了幼儿积极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主体性作用。例如,在生活中幼儿对鸡蛋很熟悉,知道鸡蛋容易破碎。因此,在让幼儿学习乒乓球持球技能时,我们设计了“运鸡蛋”的游戏。幼儿们在持球运球游戏时,把一个个乒乓球看作是一个个“鸡蛋”,这样幼儿就会小心翼翼地尽量不使“鸡蛋”掉下来,游戏的趣味性大大增加了,孩子们玩得乐此不疲。再如大班游戏活动《消灭大灰狼》中,老师提供了画有大灰狼形象的靶子,设计了以乒乓球为武器,让小动物把大灰狼打跑的游戏情境,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了用乒乓板向标志物击打乒乓球,锻炼了手眼的协调能力和双脚的弹跳力,也让幼儿感受到了大家齐心协力帮助小动物把大灰狼赶跑的喜悦,这样,孩子们在游戏中就玩得特别地投入。

我们还根据乒乓球的多种特性变换思维角度去进行游戏活动的设计。从形状上看:乒乓球是球体,而球体都具有能滚动的特性。根据这个特性,我们为幼儿设计了“推球射门”“双龙吞珠”“过山球”等游戏活动。从颜色上看:一般乒乓球都是纯白色或者黄色的,由于它的表面能吸附液体因而可以被染色,就可以在上面画画。据此特性我们让幼儿发挥他们的想象,创作了“乒乓娃娃”“京剧脸谱”“不倒翁”等手工作品。从重量上看:乒乓球是空心的又非常轻,稍微强烈的气流就可以托起它,漂在水面更是轻而易举。根据这一特性我们设计了“鲤鱼跳龙门”“水上芭蕾”“冲浪”等游戏活动。从变形后能恢复的特性上看:它具备非常优异的弹性,即使遭受了严重的变形也仍旧可以在开水的作用下再次恢复原型。根据这一特性我们设计了科学实验课“魔法乒乓球”,这极大地激发和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

二、乒乓球游戏活动与其他教育活动相整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组织与实施”部分强调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因此,除了开展击打乒乓球的游戏活动以外,我们还将乒乓球游戏活动有机渗透于幼儿园的各教育领域,着眼于幼儿的整体、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如与语言领域整合的大班教学活动《乡下老鼠和城里老鼠》,通过续编故事的形式让幼儿身临其境地为故事主人公“乡下老鼠”想办法,在出谋划策的同时,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并了解了有些压瘪的乒乓球可以用开水恢复原状的知识。又如,与科学领域整合的大班教学活动《乒乓球站稳了》,教师以乒乓球能滚动的特性,引导幼儿探索多种方法使乒乓球站稳,让幼儿通过手、眼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小小探索者,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总之,在乒乓球游戏活动中幼儿得到了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体质不断增强。由于老师们在开展乒乓游戏活动中,注意控制运动密度,保证幼儿每天的运动时间,幼儿能量消耗提高,食欲随之增加,挑食习惯无形中得到了纠正。能量的增加使许多幼儿有足够的体力,他们就更加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了,其体质明显增强。

(2)发展了幼儿手眼、手脑、手脚协调能力。在乒乓游戏活动中,幼儿不停地做出快速反应,并得以感知。因此,有效地训练了幼儿手眼、手脑、手脚的协调一致,孩子们更加活泼灵敏。

第4篇:幼儿全面发展范文

一、音乐教育对幼儿德育的影响

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对幼儿来说他们虽然很难用语言来说明,但却都可以感受,例如他们在欣赏《中国人民进行曲》时,尽管用语言来描述音乐会感到困难,但却都能感受到乐曲那种威武雄壮的音乐性质和音乐所表现的军人的英勇气概,能激发起他们对的崇敬之情,从而产生想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战士的愿望。

唱歌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形式。教师往往仅注意以歌词内容对幼儿进行教唱,而忽视旋律的情感作用,忽视以歌曲完整的艺术形象去感染和影响幼儿,其实,优美的歌曲旋律,往往赋于表达歌词内容强烈的情感色彩,能更好地以情感打动幼儿。

幼儿音乐教育形式一般是集体进行的,幼儿在集体的演唱、律动或舞蹈中,还可以培养全体幼儿团结互助、关心他人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

二、音乐教育对幼儿智育的影响

音乐作品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内容,可以丰富幼儿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如幼儿学习有关季节特征的歌曲,不仅能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使他们对季节特征的印象更深。又如学习有关小动物的歌曲,可以使幼儿懂得要珍爱生命,了解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等。音乐教育还可以丰富幼儿词汇,提高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及对字、词的正确发音等。此外,早期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一)音乐教育能促进幼儿听觉的发展

孩子出生后主要依靠感觉认识世界,其中,首先是依赖听觉。而音乐教育对发展幼儿的听觉有较好效果。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幼儿集中精力,学习分辨声音的高低,音响时值的长短,音量的强弱以及各种不同声音的特性(音色、音质)等。这样就会使幼儿的知觉敏锐程度不断提高,而听觉的培养对幼儿智力的发展非常重要。

(二)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要学会歌曲或律动,必须注意倾听和观察教师的示范,记住歌曲的词、曲调及有关动作,这有利于使幼儿专注力、记忆力、观察能力等都得到培养。

幼儿最喜欢玩音乐游戏,他们为要扮演狡猾的狐狸、凶狠的大灰狼、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必须回忆他们在生活中、动画片中、故事图书中所见到的动物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创造出与音乐形象一致的动物表象,有表情地进行表演,这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及形象思维能力。

三、音乐教育与幼儿体育的关系

音乐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生理学家、医学家研究认为:不同的音乐会引起幼儿身体的不同反映。幼儿音乐活动,可以改善幼儿的身体姿势,提高他们的动作质量,增强大脑对外界反应的灵敏度,增强呼吸器官功能,有益于幼儿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可以缓解肌肉的疲劳程度。总之活泼愉快的韵律活动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音乐教育与幼儿美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是幼儿美育的重要渠道,它能有效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一)音乐教育可以使幼儿对音乐产生情绪的共鸣

孩子们具有爱唱歌、爱律动、爱音乐的天性,生动有趣的音乐活动可以使幼儿对音乐情绪发自内心的共鸣,而不是机械地模仿或无动于衷的演唱。

(二)音乐教育可以有系统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才能主要指旋律感、节奏感及音乐表现能力。幼儿的音乐才能尽管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它主要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中获得,从音乐实践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审美习惯

富有成效的幼儿音乐活动,能使幼儿逐步做到主动地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监督。如在唱歌时会监听自己的歌声是否准、节奏是否正确、力度的强弱是否适度,自己的动作是否符合音乐节拍的乐曲的情绪等。

五、音乐教育可以开发和培养幼儿的创造潜能

第5篇:幼儿全面发展范文

【关键词】家园社区 协调教育 幼儿发展

一、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的必然性

1.从幼教的现状来看。从幼儿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政府提出的目标来看,如果不仅仅依靠托幼机构的力量,是难以为每个幼儿提供接受幼儿教育的机会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开展并加强幼儿园、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合作,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挖掘当地人力、物力资源,采取多渠道、多形式,提供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保育和教育,以满足学前儿童发展及家长教育子女的需要。

2.从教育理念的发展来看。从教育理念的发展来看,终身教育和大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使人们认识到必须把幼儿教育的空间从幼儿园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必须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幼儿教育并不仅仅等同于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应纳入开放的社会体系即社区之中,幼儿教育应是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构成的大教育。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顺应了现代教育思想,并为其自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3.从合作的可能效果来看。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有利于充份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动员并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发展幼儿教育事业,有利于幼儿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发挥整体教育影响,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首先,从体制上来看,社区是教育三维坐标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日益开放的今天,幼儿园、家庭与社区越来越密不可分,通过三者的合作,使幼儿教育有了统一协调的组织实体,为幼儿教育与具有社区特点的经济、社区协调发展开拓了广阔前景。其次,从资源上来看,三者的合作使社区内所有教育资源都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从人力方面,它可以发挥来自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各界人员的积极力量,形成正向诱导。从物力方面,三者的合作可能调动社区内的一切教育机构和设施,使其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本社区的幼儿及其家长,服务于幼儿教育。

二、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的现状

1.以社区为主导的合作模式。即以社区为依托,依靠基层社区政府各部门力量,因地制宜地创设条件,组织实施各种教育活动,开展并实现社区与幼儿园、家庭之间的合作。当前家长的观点有了很大转变,素质越发提高,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对幼儿的教育投入很大精力,我们教师也应从多个角度利用一切机会有机的和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家长的需求,让家长真正了解我们的工作,理解我们,以便能更积极的参与、配合我们的工作。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各自的优势,且都是对方所不能代替的。就幼儿园教育来说,它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幼儿教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而家庭与儿童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了他在儿童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与作为受教育者的孩子间的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经济关系使得这种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教育内容复杂丰富,教育方法机智灵活,只要幼儿园和家庭发挥各自的优势,就能充分利用已有的这些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儿童发展。

2.以幼儿园为主导的合作模式。即幼儿园依托并发挥社区内的各种力量,组织成一个以幼儿园为核心的园内外相结合的幼儿教育网络,开展并实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合作。与社区相比较,幼儿园作为专职的幼儿教育机构,有大批具有幼教专业知识的保教人员,有专门的幼教场所及丰富的玩教具,在开展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时,幼儿园独具优势。相当一部分幼儿园开展了社区方面的工作,积极与社区组织建立协作关系,以幼儿园为主体开展一些走出去的教育活动,既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又扩大幼儿园的影响。因条件各异、社区、家庭、幼儿园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的不同,而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合作。

三、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的实践还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探索性,缺乏理论的有效指导。理论上的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实践开展的无计划性和盲目性。另外,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的合作大部分处于探索之中,家庭实际情况、社区模式、幼儿园特点的复杂性考虑得不够充分,特色体现得不明显。

2.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的进展缓慢。进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高,家庭素质有待提高,这些直接影响了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的进展;从主观上说,还有相当多的人把教育幼儿的责任推给幼儿园及家庭,忽视社区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所应起的和所能够起到的作用,这从主观上导致了三方面合作的困难。

第6篇:幼儿全面发展范文

【关键词】 兴趣鼓励引导尊重

1鼓励孩子多动手

1.1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有些孩子喜欢拆这拆那,碰到这种情况,老师首先不应立即加以制止,这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愿望,老师要加以引导,要向孩子说明哪些东西可以拆,哪些东西不能拆;同时要给孩子提供一些可拆装的东西,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引导他思考为什么,进一步激发他的学习兴趣。除了让孩子拆装一些东西外,还可以让孩子动手进行一些小制作,如运用橡皮泥制作面条等、纸张制作一些飞机等,这些活动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大有收益的。

1.2在孩子玩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有意识的给孩子更多的环境刺激,让孩子在游戏中借助玩具表现活动内容,反映孩子的情感和意愿。如:一根小棍子,可以启发孩子想出多种多样的玩法,如当金箍棒、当钓鱼竿、船桨等等。这样一物多用,既激发了孩子玩的兴趣,也开阔了孩子的思路,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另外,老师还可以用废旧材料和孩子一起自制玩具。如:用废布料做的小娃娃,用各种纸盒做的汽车、家用电器等等。孩子通过制作的整个过程发展了注意力、动手能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美的感受。

1.3兴趣是学习知识的最大动力,一个孩子如果对一种活动感兴趣,毫无疑问,他一定会学的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如果像是一个孩子对某一门课程产生兴趣,老师应充分调动孩子的求知欲望,使孩子从“要我学”的状态转变为“我要学”。很多时候,幼儿的探索欲望受到了我们的限制。幼儿时期,是一个好奇、好问的时期,他们会问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如:“太阳是从哪儿升起来的?”“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等等,因为他们对这些事物感兴趣,所以问的也多。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有的老师则会显得不耐烦。然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求知的萌芽。孩子爱提问是受好奇心的驱使,是兴趣爱好的标志,也是其智力活跃的行为特征。老师应以十分认真的态度关注孩子的提问,并耐心启发、解答、保护孩子的这种求知和探索精神,帮助他们解决“为什么”,认识“是什么”,并从孩子的发问中,仔细揣摩孩子的兴趣方向,发现孩子的爱好。

2扩展视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如果没有机会接触世界上各种奇妙的事物,他们很难对外界产生兴趣,父母也就可能很难找出孩子的兴趣。因此,父母应该创造机会扩展孩子的视野。

2.1当发现孩子遇上了一些令他双眼发光的事物时,这种兴趣就值得培养,父母应该鼓励他们去探索,而不是因为某些原因去回避这些问题,或者转移话题,这样似乎剥夺了幼儿好奇的权利。当他们感兴趣、好奇的时候权利受到了限制,以至于失去了兴趣。其实在生活中,老师应该对孩子多进行鼓励,在他们对一件事物很认真时,在他们取得了一点点儿的小进步时,我们应该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和认可。

2.2有很多小孩子,在刚刚进入幼儿园小班时,在吃午饭时,都不会自己进餐,可是突然有一天他跑到你面前告诉你“老师,今天是我自己吃完饭的。”这时老师的反映应该是很高兴,然后给予这个小孩肯定和鼓励的眼神和话语,那么我相信,在接下去的时间里,这个小孩将会越来越能干;因为他的努力,他的进步,得到了认可;恰恰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在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情,经常被老师所忽视,对他的进步视而不见,那么这一孩子将对这些事物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也许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提不起那种兴致,慢慢的学习落后于其他的孩子。

3引导孩子,找到自信

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事物力求于某种活动,并且有积极的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连心理的情绪色彩都失去了,那么还怎能看见美丽的事物呢?孩子的内心世界很童真,很单纯;其实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简短的话语,就可以培养起他们做一些事情的态度与看法。他们就愿意试着去改变,他们便开始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从而进行摸索。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纲要》中的这一精神以及关于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有助于我们反思当前的规则教育。规则教育从属于社会教育,是社会教育中关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合作意识、初步的责任感和帮助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方面的教育。

4尊重孩子,聆听孩子的内心世界

很多家长常常把孩子在暑假期间报名参加很多的所谓兴趣班。可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孩子是否喜欢这样的兴趣班。他们只是认为,孩子学的越多,那么就越能跟得上社会、不会落后于他人。他们往往忽视了“兴趣班,兴趣班,‘兴趣’的所在”他们在报名的同时忽视了孩子们的意见,往往没有去尊重孩子们的思想。

4.1其实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思想,自己想去接触的事物,在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就应该去聆听他们的内心世界,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少家长把“兴趣”和“爱好”两个概念等同起来,发现孩子爱好某一事物时,就认为他对其产生了兴趣。

4.2所谓的爱好并不一定就是兴趣。其实在这两个概念中,“爱好”的范围很广,所含感性因素偏多,而兴趣是人们对某一事物高层次的需求。就比如有些幼儿喜欢看电视,这只能说他爱好看电视,而非兴趣。所以,老师培养孩子的兴趣要多样化,但不能太滥,要让孩子专心致志地集中到一两门主要兴趣上,而把其他的兴趣作为一般爱好就行。老师和家长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把它们区分开来,才能有效地对孩子兴趣加以引导和培养。

4.3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老师也许常常会依据新的儿童观告诉自己:幼儿是主动学习者。但是,当幼儿表现出“退缩”“萎靡”或者情绪和行为“失控”时,老师又不得不这样说服自己:“幼儿是不成熟的,不够懂事”的学习者;或干脆按照心理治疗来安慰自己;老师往往不能解释:为什么同样的幼儿在另外一些集体教学活动中又表现出“进取”“热情”或“专注”的状态呢?实际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和静止的,而是受环境和兴趣的影响变化发展的。在让他们听《两只老虎》中,他们还模仿着老虎的动作和叫声,虽然他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在他们的动作、表情中完全能感受到他们对音乐性质的理解和表现。当然,音乐的选材是很重要的,要能吸引幼儿,老师的参与性也很重要。

有一次在游戏时间,我让幼儿听一首钢琴曲,幼儿在刚听到钢琴曲时表现出了好奇,但没过一会儿就表现出了不感兴趣,因此只顾做自己的事,对音乐置之不理。可见,音乐的选材必要贴近幼儿生活,能让幼儿有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对音乐产生表现的欲望。所谓的适应性规则的教育应该充分体现《纲要》总则中指出的“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这两个原则,做到“可变”与“不变”的和谐统一。

4.4信任孩子,为孩子自豪。在一次实习当中,执教老师提了一个有点难度的问题,一时没人敢举手回答。活动现场很安静,老师有点紧张,她试问:哪个小朋友能回答这个问题?答错了也没关系。勇敢的举起手好吗?"在老师的鼓励下,一个小女孩胆怯的举起手来,但是这位老师并没有马上让她回答,而是又说了一遍:“哪个小朋友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小女孩着急了,把手举的更高,老师只好让她回答了。可是小女孩回答得结结巴巴,老师听的心不在焉,没等小女孩说完就迫不及待地请另一个并未举手的孩子回答。小女孩坐下后明显觉得很不开心,很是失落。后来,老师又提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孩子们都踊跃回答,气氛非常活跃,只有那个原先举手的小女孩像做错了事一样始终低着头,再也没举过手。我想:如果在小女孩回答问题后,这位老师能针对她的回答作适当点评,对她的勇敢精神给予表扬,那么小女孩后面的表现肯定会不一样。如果老师能更细心一点,体会到小女孩那一刻的感觉;帮助她获得成功感,那么她对学习必定会更加充满信心。遗憾的是,老师没有那么做。

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比让孩子掌握知识更重要。老师不应以让孩子说出标准的答案和目标,而应重视孩子是否积极思考,勇于表达;当孩子勇敢地举起小手时,老师们一定要给予关注和鼓励,呵护和支持,因为这往往是培养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好时机。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第7篇:幼儿全面发展范文

关键词:环境;走廊;室内;户外

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环境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两方面决定的。温暖和谐的环境能使幼儿性格活泼,行为具有理性,并善于交往。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是幼儿重要的生存条件。

一、走廊文化要体现立体化、平衡化、动态化

环境价值不分大小,只要是可以利用并能发挥作用的,我们都充分用来提供教育信息。

(一)立体化。在幼儿园中,所有的一切都可以为引导培养幼儿提供教育契机,因此幼儿园中的墙壁、地面乃至空间都可以成为教师与幼儿发挥想象与创造的场地,大至一个主题,小至一幅单画,随处可见,随时随地提醒幼儿,切实增强了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墙壁:教师利用它来传达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活动,同时还是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家教漫谈”栏目,既起到了美化作用,又是家园双方交流的纽带,拉进了家园双方的距离。

空间:暖气管道也是可以利用的资源。攀援而上的牵牛花,闪电、雷鸣、行人禁止通行等标识,植树节、儿童节、建军节等纪念节日,双语教学“保持安静(keep quiet)”“大家一起 ABC”等等教育内容充斥着每一个空间。利用管道上下行的特点,制作成公路上下行车道,汽车站、火车站设置合理,面包车、货车、急救车、警车、消防车等车辆行驶有章有序。每辆车下都有汉字标示,起到双重教育效果。名人名言匾幅“创造艺术之环境,我们要教整个的环境表示出艺术的精神,使形式与内容一致起来。――陶行知”“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从他们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中获得学习。――意・蒙台梭利”……时刻提醒教师用最好的面貌、最好的心态、最高的激情来面对孩子,同时还教育每一位家长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予以合理适当引导,才能使孩子知识更加广泛、人格更加完善。

地面:幼儿时期是好动、好模仿的年龄阶段,为满足幼儿信手涂鸦的心理愿望,班班开设了自由墙,专供幼儿作画,以展示自己的技能技巧。画面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全凭幼儿安排,这是一方孩子的乐园,更是一方知识与创造能力共同发展的摇篮;快乐三级跳满足了孩子好动的生理特点,动静结合,深受孩子的喜爱;暖气片用KT板做成蔬菜、水果、动物等图形,既安全合理,又起到了装饰美化作用,同时还是孩子作品的展示台,可谓是一举三得。

(二)平衡化。日常环境布置是幼儿美术活动与美化环境相结合的一种日常美术活动,在参与布置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体验到参与的乐趣、成功的乐趣,对于自己布置的“杰作”,也会倍加爱护与珍惜。各种知识之间、知识与技能之间,教师与幼儿的动手是平衡的,每幅画都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结果。这对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才能真正让“环境布置儿童化”这一教育原则落到实处,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美化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

(三)动态化。环境布置可以结合每一阶段的教育主题,组织幼儿制作相应的美术作品来进行,也可以利用幼儿在基本美术活动和日常美术活动中的作品进行随机的环境布置。对于大班幼儿,教师还可以发动他们独立地设计、制作和布置。如水果主题,可以鼓励幼儿将吃过、见过的水果制作出来,对环境进行合理布局,从中体现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鲜明特点。

二、室内文化要结合活动体现主题、特色

我们注重创设活动室的育人环境,对每一个班的室内装饰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活动室以鲜明的格调陶冶幼儿的情操。如大班的主题装饰是毛线,在这里,织、勾、粘贴等技能得到了充分展示,大到主题画“春游”、“小蝌蚪找妈妈”,小到一串串葡萄、惟妙惟肖的狐狸,无不体现着教师的独具匠心。她们利用室内四个挑梁,合理发挥,依次装扮成温馨洋溢的春、热情奔放的夏、成熟丰韵的秋、素洁端庄的冬,别有一番滋味。中班“美术与文学”特色,更是画中有画,树叶里、花蕊中都镶嵌着故事的图片,如《猪八戒吃西瓜》《三个和尚》《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画面生动形象,使幼儿按捺不住想看、想说,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一棵大树的风情在室内也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树枝苍劲伸展,树叶葱翠茂盛,生机勃勃,富有朝气。26个英文字母像闪烁的小星星,活跃在自己的空间里……细节点缀也别具一格,独具匠心,开关“长”上了眼睛,水杯橱变成了笑眯眯的娃娃,钟表是可爱的卡通形象……知识与环境有机结合,童趣盎然,鲜明易懂。

三、户外文化要体现园俗、园风

第8篇:幼儿全面发展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 全面发展 和谐发展

传统的幼儿教育只是作为小学教育的附属品,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儿童上小学做好准备,忽视了幼儿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又走上了拔高发展的极端,家长基本上是孩子一出生后就着手进行教育,稍微长大一点就开始了艰苦的学习,上英语班、艺术班,给幼儿安排了无穷无尽的学习内容,使幼儿过早地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快乐的童年被畸形的教育方式剥夺了。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全面纠正了这些错误的认识和做法,以人为本,积极开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新教育。那么如何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呢?

一、教学过程活动化、游戏化,让教学过程充满乐趣

以前的幼儿教育,总是按照小学教育方式,整齐划一,以老师讲解为主,像要求小学生一样要求学生把手背在背后,坐直身体认真听讲。限制了幼儿的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幼儿的三岁至六岁是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性飞速发展的时期,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幼儿的大部分生活经验也是在幼儿园获得的,而幼儿的年龄特征就决定着他们不能像小学生那样接受学前教育,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不断地操作、探究、重复来帮助幼儿建立知识经验积累。如开展“我是家庭小主人”的游戏,把幼儿分成几人一组,每组发一种工具若干件,制造出不同的形状和面值的纸币,让幼儿把多余的纸币存入银行,并且在制作的过程中,每个小组仅凭自己手中的工具很难完成任务,需要同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才能完成。这样幼儿不仅在愉快的游戏中学到了集体相互配合的良好行为习惯,而且还学会了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好品德,让良好的品德和意志教育渗透在游戏活动中,促进了幼儿全面发展。

二、让学生主动参与游戏的安排,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师虽然是活动的设计、指导者,但不能把所有的一切关于游戏的工作全部承包,要让幼儿积极参与,让他们明白自己是幼儿园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许多事情需要自己动手来完成。游戏环境的布置,以往都是教师自己准备,摆东西,找学具。游戏结束后,还要教师一个人来收拾。如果发动幼儿,让他们干力所能及的任务,在劳动中培养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初步的责任感。在主动帮助老师布置游戏和收拾游戏结束后的残局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如《图形的联想》游戏活动,先要将画着虚线的圆形纸片分到每个幼儿手中,如果只让教师分,会耽误较长的时间。教师可以指派几个幼儿给幼儿们分发,既让幼儿在分发圆纸片过程中加强的相互间的沟通,又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以及交往能力。同时在分发过程中,可能出现有的幼儿有多张,有的却没有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幼儿自主处理,多分的要主动拿出来,接受别人送过来的纸片的幼儿要主动地说:“谢谢”。这些过程的经历,丰富了幼儿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正确的交往习惯。活动结束后,教室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的废纸,许多幼儿教师都是自己打扫,幼儿作为观众。这种做法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教育资源,让每个幼儿都参与进来,首先要把自己在剪纸活动后留下的废纸收拾好,然后再帮助其它幼儿收拾干净。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小主人,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不能留下垃圾让别人清扫。这种主动参与习惯的培养,将使幼儿受益终生。

三、积极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个性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要让幼儿长大后成为充满活力,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就要从小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如进行《串门》的游戏,让幼儿自觉锻炼社会交往能力。教师可以设置具体场景,摆设好两个桌子,一个桌子上摆着各种水果,另一张桌子上摆上许多玩具。在“家”的外面放一把椅子当“门”。游戏开始,扮演“爸”、“妈”的幼儿带着一个幼儿来串门,来到门前要按门铃,家里的人开门后双方见面。让幼儿自己说说见面后应该怎样打招呼?“阿姨(或叔叔)你好!我来找李娜,她在家吗?”这是家中的李娜应马上走出来打招呼:“你好,张静小朋友,请进来吧!”然后向自己的爸、妈介绍同学张静:“这时我幼儿园的小朋友。”爸、妈说:“张静小朋友,快进屋坐吧!”等客人都进去后,小朋友又该端上水果叫客人吃并把玩具给小朋友玩。大家问寒问暖,高高兴兴地进行游戏。然后一组一组轮换反复活动。看看哪个家庭表现最好,哪个客人表现最好,就这样,学生在串门的游戏中发展了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了做客和待客的基本规则和基本礼貌,奠定了全面发展的基础。此外,教师还要有意地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和环境,如组织春游、户外游戏、公益活动等等,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第9篇:幼儿全面发展范文

一、因地制宜,构建园本课程

“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近年来,我们积极挖掘课程资源,以地方资源的文化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为主线,立足本土资源优势,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如开展中班《香香的蔬菜》主题中“我的小手真能干”的活动,我们利用附近蔬菜基地的资源让孩子自己动手去摘菜,在真实的情景中获得收获的经验,尝试与人交流、与人商量合作等。

二、因人而异,完善教学方式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我们要根据幼儿的阶段特征、兴趣爱好,有所侧重地设计活动计划,并恰当运用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1.关注阶段特征,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幼儿阶段,特别是小班的孩子由于上幼儿园时间较短,教师要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关爱的行为,才能使孩子有一种安全感,减少了孩子离开妈妈的焦虑心情,并通过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使孩子感到愉快。如健康活动《小刺猬背果子》,活动一开始,给每个孩子都戴上小刺猬头饰,接着教师用亲切的口气说“孩子们,今天我是刺猬妈妈,你们都是刺猬妈妈的孩子,我们来帮助小猴子运果子好吗?”教师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把自己当成了孩子的妈妈,使孩子心中有一种依附感,教师在教孩子学“扎果子”本领时,在地毯上脱下鞋子,和幼儿一起在场地上四肢着地练习爬,全身着地练习滚动,显示“妈妈扎果子”的本领,发现有的幼儿不敢滚动,有的还没扎到果子,教师引导幼儿说:“有的小刺猬还没扎到果子呀,来,刺猬妈妈帮助你,再试一下。”接着教幼儿如何如何扎果子,使孩子非常快乐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活动中,教师给孩子的是多鼓励、多接纳、多容忍、多欣赏,真正体现了《纲要》中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使得孩子能愉快活动,快乐成长。

2.关注幼儿兴趣,注重教学的多样性。幼儿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的、形象的,对他们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这种内容主要源自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要把幼儿从“课堂中学习”引领到“社会情景中学习”,给幼儿充分、自由的想象、发挥的空间。于是我们组织幼儿进行观察,比较这些农作物种子的异同处,还将这些种子贴上标签,布置成“种子大聚会”,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和比较,帮助他们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加以辨别,使幼儿明确地得出具体实物的形象概念,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培养了他们探索的兴趣。

3.关注幼儿弱点,注重教学的侧重性。鉴于幼儿对于外界的接触少,因此容易害怕、胆小,没有自信,我们尽量提供孩子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利用晨间谈话、餐前准备等时段,请小段幼儿轮番上台,讲述自己的想法、故事、见闻,不论好坏,只要能走上台前,表达自己便是成功的。利用难得的升旗机会,中大段幼儿在全园同伴前主持、表演。

三、以幼为本,落实相关保障

1.转变教师理念,提升教师素质。教师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出发,关注并努力追随幼儿兴趣。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开发形式多样的活动,避免了只站在知识的基点上,无视幼儿的发展需要和学习兴趣来选择和组织活动的现象,改变农村幼儿园的教学中存在的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问题,使教育活动能真正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2.优化环境设计,营造良好氛围。本着“一切从孩子出发,一切从孩子的需要出发”的原则,注重给孩子创设一个能自由操作、探索的愉快有趣的环境,如各班活动室的场地化整为零,活动区的设置,小班要有温馨活泼的家庭式区域、中班要有操作探索的活动区域、大班要有学习创造的活动区域,使之各成特色。我们在活动室的墙饰上融入农村特色资源――稻草编制的鸟笼、挂饰、吊饰、沙画等,有孩子折、剪、画、贴的作品;区角中有孩子们带来的稻草做的冰糖葫芦窜,有用茶罐、奶粉罐做成的打击乐器、有家长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扣子、编织品等;展示台上有孩子们自制的创意沙画、沙瓶娃娃等,孩子们乐此不疲地运用材料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活动,看着自己的作品装点着自己的天地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