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心理疏导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281-02
建立起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机制,是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从现阶段的实践范畴来看,大都依赖于两大板块:(1)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2)针对学生的心理咨询。不难理解,这两大板块固然能在很大程度上完成对大学生心理干预的任务,但却难以建立起学生自我心理干预与疏导的机制来。这就意味着,传统的学生心理疏导工作模式往往具有治标不治本的缺点。因此,探讨高校体育教学在助力学生心理疏导上的功能,便成为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根据科学研究表明,个体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能分泌出一种名叫“安多啡”的物质,该物质能使个体的情绪得到愉悦。这仅是从生物学视角来进行的考察,而体育活动所具有的社会属性本身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以及建立起他们自我疏导的能力来。基于以上述说,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分析
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十分多元,但结合本文主题可将现状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
1.部分大学生存在着社会认知缺失的问题。从高校所反馈的信息可知,部分大学生因缺失必要的社会认知能力,而使得自身在角色转换上存在着困难。这种角色转换包括从家庭中的角色转换到学校集体生活中的角色,从学生会干部的角色转换到作为普通大学生一员的角色。对于前者而言,其所暴露出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不合群,并在集体生活中容易遭到周围同学的非议,这样就强化了不合群的表现。对于后者来说,则主要表现在缺少亲和力,并使自己陷入自我构建的幻想之中。
2.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抗压能力弱的问题。独生子女构成了大学生群体的主体,从他们的生长经历来看,普遍缺少攻坚克难的心态。那么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主要有哪些呢?主要包括:情感挫折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家庭变故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就学就业失败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关于这三种心理压力的总结虽然不够全面,但却是当前大学生心理疏导的重点。
3.部分大学生存在着合作意识差的问题。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已逐渐重视学生职业素养上的养成,而在这种职业素养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则是其中的重点。“合作意识”的关键词是“意识”二字,即学生在完成某项任务时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分工协作之中去,从而依靠团队的力量来完成该项任务。但从以往毕业生的职场表现中可以发现,他们似乎在合作意识的养成上还有缺陷。那么合作意识差的问题是否与学生的心理状况有关呢?笔者认为,至少部分原因根源于学生的心理范畴。
二、分析基础上高校体育教学的功能定位
在以上分析基础上,高校体育教学的功能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认知缺失问题导向下的功能定位。个体社会认知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他们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正因为部分大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阶段被父母或者人为地困在应试教育环节,自然就导致了他们因缺少社会实践而出现的社会认知问题。对此,高校体育教学的功能主要通过设计出趣味性的活动来体现。所谓趣味性活动包括:(1)活动内容的有趣性。(2)活动形式的弱竞争性。这样一来,便能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下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频率和增强角色定位的准确性,从而最终产生助力学生心理疏导的功能。
2.抗压能力弱的问题导向下的功能定位。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抗压能力弱的问题,或许与父母或大人对他们的过度保护有关。从而,使他们在心理层面上缺少对负面信息的体验经验,更别说如何去解决这些负面问题了。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来说,则可以在常规教学范畴通过利用田径运动、球类运动等竞技项目,来培养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因此,这里的功能定位体现在借助上述项目增强学生的忍耐性和抗挫折的心态,并能使他们理性认识到失败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意义。
3.合作意识差的问题导向下的功能定位。合作意识差的问题根源主要在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缺少团队活动的机会,更缺少因分工协作而给自己带来的愉悦体验。事实表明,合作意识的形成往往都是建立在自身利益诉求被满足的情况之下的。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所含有的社会体育项目,能够承担起应对大学生合作意识差的问题。
以上从三个方面所进行的功能定位,实则涵盖了目前大学生心理疏导中的重要问题。包括目前陆续出现的女大学生失踪现象,都可以在她们的社会认知问题上进行分析,其实这也属于心理疏导的范畴。
三、定位驱动下的教学实践途径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高校体育教学实践途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构建。
1.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归纳。高校体育教学在挖掘自身功能之前,需要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才能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提供思路。同时,本文在讨论学生心理问题时也隐藏着这样一个假设,即高校体育教学在助力学生心理疏导上只能起到部分作用,而这种作用又主要以建立起他们的社会行为能力为导向的。因此,在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归纳时,需要围绕着学生心理问题所导致的社会行为能力缺失来展开。唯有这样,才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团队辅导等工作区别开来,进而进行分工。
2.对现有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在归纳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转换到现有的体育教学之中来,而转换的原则便是需要遵循校本要求。校本要求可理解为:一切为了学校、一切依托学校。由此,需要对现有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本文主题的分析逻辑,包括:学生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所导致的社会行为偏差――解决该偏差的体育功能定位。根据这三段式的分析逻辑,将为体育教学实践提供较为清晰的路径。根据本校的经验,应在已有教学内容中来进行课程创新,这样可以降低教师在课改后的教学能力转换成本。
3.对现有教学项目进行创新。上文已经提到了需要在校本要求下进行课程改革,因此需要对现有教学项目进行创新。结合现在高校所开展的体育教学项目,可以在田径和团体球类项目中来进行创新。在田径项目中可以引入社会体育活动中的拓展运动,从而在强调乐趣、团队配合的基础上来开展教学;对于球类项目来说,则可以通过修改该项目的比赛章程来减少其中的对抗性,从而建立起学生的社会行为能力,最终起到心理疏导的功能。
4.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为了使体育教学能持续呈现助力学生心理主导的功能,则需要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建立起教学控制职能,也会对教师教学起到作用。那么这里就存在着评价指标的构建问题。笔者建议,在一级指标板块上增设“学生评价”,从而通过学生评价来引导体育教学的合理开展。(1)对教师的管理。从传统视阈下来看,对教师的管理似乎仅限于教学管理方面。然而,由于受到体育教学形式和场地的影响,难以向其他专业课程那样建立跟踪式的教学监管机制。并且,体育教学所涉及的专项训练因其专业性,也使得教学管理部门和体育教学部门的人员难以识别其合理性程度。这些缺口,就导致了对教师的管理往往集中在教学态度上,而难以深入到教学艺术领域。(2)对学生的管理。作为高校体育教学而言,学生大都将能考试结业为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关于这一点,似乎与学生在中学体育课学习中所养成的惯性思维有关。在此思想意识下并伴以单调课程内容设计,学生在程式化的课程学习中难免存在厌倦的情绪。实践表明,在自由活动期间难以形成全员参与的形式。不难看出,学生需要的是体育教育管理目标定位的最终指向,从而如何创新课程内容设置和场地管理,便应纳入到实践模式之中。
四、实证讨论
1.课程内容设计:不投篮篮球赛。(1)活动目的。提高传球和运球技术,培养战术意识和对抗意识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2)准备内容。篮球场地一块,篮球一个。(3)活动方法。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每对人数8~10人。比赛开始,两队各选一人在中圈争球,其余人分散在场内,争球后双方展开攻守对杭,不投篮。在规定的时间,哪一个队控制球的时间长为胜。(4)活动规则。①执行篮球比赛的有关规则;②发球时可以在篮球场的边线和端线任何地方。
2.在实践中运用的效果评价。由于许多高校的篮球架都是标准的,若采取传统的两方对抗活动将形成过于竞技性的弊端,从而大大降低了对篮球活动的兴趣。采用不投篮篮球赛,对专门进行提高传球和运球技术有很大的作用,并能激发大学生的训练兴趣,让所有的人参与其中。最终,使大学生在体育的学习与练习中,体验到愉快、欢乐和成功的积极情感,并引导出他们的团队协作与进取精神。
五、小结
本文通过对三个方面的现状分析,高校体育教学的功能可定位于:社会认知缺失问题导向下的功能定位、抗压能力弱的问题导向下的功能定位,以及合作意识差的问题导向下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的实践途径包括: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归纳、对现有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对现有教学项目进行创新、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高德霞.适应素质教育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心理疏导”的科学认知
首先,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学生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心理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甚至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为学生创建适合学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是小学教育的关键内容。其次,心理疏导的原理是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学生情绪的波动、抵触心理等症状进行排解。心理疏导的方式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两种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德育工作者要按照小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疏导,通过交流和沟通将小学生心理的负面情绪清理掉。第三,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又碍于一些原因,觉得找不到人倾诉,因此就会产生抑郁、焦虑甚至害怕的心理状态。小学生在接受了良好的心理疏导之后可以使自己心中的心结打开,将负面情绪倾倒出来,从而找回一个健康快乐的自己。
小学德育工作中“心理疏导”的具体方法
1.将爱投入到德育工作中。“爱是一把万能的钥匙,能够打开很多的心结。”老师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爱带入到工作中来,只有老师的心里充满爱,才能引导学生打开自己的心结,也能让学生在接受心理疏导的过程中放下心理的防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可以为学生讲一些真实的故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关爱,通过爱拉近与学生心灵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自愿接受老师的心理教育,从而提高疏导的质量和效率。2.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尽管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师生关系,但是也可以发展成为朋友关系,特别是在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这一点非常重要。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友谊能使学生更加愿意将心里的真实想法告诉老师,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一个可以谈心的朋友,这是心理疏导的关键。老师根据学生的想法找出其中存在的思想方面的问题,再进行心理疏导,这样能使德育工作的实施更加有效果。3.设计生动的教育活动。小学生还没有形成对这个世界基本的认知,对于一些复杂难懂的学术语言还无法透彻的理解,对心理健康以及心理疏导更没有形成具体的概念。老师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的讲解不会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起到解决的作用,甚至可能使学生的负面情绪继续扩大。老师可以设计一些适合学生的小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了心理疏导教育,例如,老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心理学知识贯穿于故事之中,让学生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感受与自己进行对比,从而找到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老师设计的活动应该有一定的针对性,将重点放在有心结的学生身上,通过活动使学生能敞开心扉,将焦虑、抑郁、不安等负面情绪排解出去。4.为学生消除心理压力。消除学生心理压力的前提是老师应该做到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理解学生的心境,找到心理问题所在,为学生提供一些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老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学生知道了当老师承受很大的压力时是如何排解的。此外,老师应该给学生一些建议,比如心情不好时应该学会向别人倾诉,接受来自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多看一些励志的书籍和视频等。使学生将心里的压力释放出来,恢复心理的平静状态。5.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一个和谐、有趣的班级氛围能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更加愿意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所讲的内容上面。因此,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的关键因素。老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做一个表率,比如见到老师和同学时应该露出微笑,看到同学有困难时主动给予帮助,面对困难时不要选择逃避或退缩。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使学生之间能够和谐相处,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心理疏导方法。
关键词:心理本;小学;心理健康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教学中不仅需要传授学生知识,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心理健康课程在小学开设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理不成熟,因此极易发生情绪波动,导致心理失控。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通过实践发现将心理本运用到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中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心理本在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中的作用
心理本是学生在遇到困惑或者有自己的心里话时,将心中所想用文字的方式记在一个本上的一种心理排解方式。通过心理本,学生可以有效地排解内心的负面情绪,此外,教师通过不记名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而学生由于“陌生人”的沟通与交流也可以更加敞开心扉地与“TA”进行对话,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学生的内心,还可以通过心理本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获得发展。
小学生由于心理与生理方面还不够成熟,在遇到一些事情与问题时常常会摆不正自身心态。尤其是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出现一些问题。对于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质,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有必要设置一种高效的心理辅导、疏导、干预的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教育教学方法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而心理本的本质是通过纸张作为媒介来传递、疏导自身的情绪。通过这一媒介书写者可以放心地将内心敞开,这与天主教中忏悔的心理学理论类似,心理本与告解亭的作用有些相似,均是通过某些媒介让隐蔽的内心世界“开”一扇窗。这种形式比开设心理辅导室更有效果,因为学生常常会因为同学的压力和对心理辅导室的误解而较少主动进行心理疏导。而心理本可以更有效地让学生注重参与心理沟通过程,主动进行心理辅导。
二、基于心理本开展课堂教学策略
1.改变师生关系
新课改要求教师和学生要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而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中,教师更应该树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因为只有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打开心扉与教师沟通,才可以更好地让教师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对此教师应该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教学相长。教师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学生的朋友;而学生是教师的弟弟妹妹,有任何问题都要以极强的责任心进行帮助。比如在开展课程中教师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嗤之以鼻,要以小学生的心态去看待这个问题,要以学生的“闺蜜”“死党”“铁哥们”的角色给出建议与意见。同时要注意说话的语气,不能以批评的形式展开,应该如同朋友一样,委婉地提出自己的建议与意见。
2.注重学生隐私
心理本之所以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健康课程中,以及心理健康辅导、疏导、干预中,最主要的是其隐蔽性所带来的安全感。只有这种隐蔽性才能让学生感觉到安全,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更放心地与“TA”进行沟通。要想达到这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程开设之初,采用“面具+变声”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对于一位“陌生的”老师起初虽会产生一定的抗拒,但通过1~2次的心理本教学之后,学生会对这位老师产生极大的好感,也会非常认同这位老师,学生会在潜意识里认为“我不认识老师,那么这个老师也不会认识我,在生活和学习中更不会将我的心里话和遇到的问题与其他老师沟通、交流”。通过这种“陌生”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内心产生安全感,也可以让学生更信任心理健康教师。
此外,教师应该在收集与发放心理本的时候亲力亲为,避免心理本在征集与反馈的过程中被其他学生看到,这样将不利于学生对心理本的信任。心理健康教师可以注意收集与发放的顺序,“蛇形”征集与发放心理本,就可以避免心理本被其他学生故意看到。
总的来说,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理不成熟,因此极易发生情绪波动,导致心理失控。所以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学生心理辅导、疏导、干预的最佳方式。心理本作为教育心理学近年来新的教育工具,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很多心理健康教师对于如何使用心理本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还存在较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心理本的内涵与作用的分析,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基于心理本开展课堂教育教学的策略,希望可以促使更多的同仁对心理本这种教学方式加以重视,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雷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2]冯缦,王百玲,刘燕,等.甘肃省回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5(5).
一、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运动心理阴影的主要表现
课堂练习时由于学生受周围环境、场地器材、本身性格、身体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和影响,而表现出各种不同消极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消极型:练习中缺乏信心,总觉得不如他人,故往往造成精神不集中,对批评或表扬漠不关心,练习时总想蒙混过关。
糊涂型:练习中缺乏清醒认识,易受他人影响,只是机械地模仿动作,心不在焉,有意无意地随众练习。
保守型:练习中缺乏激情,能遵守练习的要求,服从老师的指挥,以完成任务为目的,保守中求稳为荣,竞争心理不强,不愿过多显示自己,即使有能力也不愿炫耀,同样阻碍了正常体育训练。
小心型:练习中紧张、拘谨,怕当众出丑因而练习时特别小心,生怕受伤。但他们追求练习成功的心理又 无法控制,生怕“落后”,只能勉强练习,心理状态不平衡。
懒惰型:练习中怕苦怕累,夏天怕晒,冬天怕冷,总是缩在一旁,能逃避的就逃避。他们在家中多是娇生惯养,养成四肢不勤,懒于活动的习惯。
以上五种存在于小学生体育课当中的心理阴影是十分常见的。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要使所有小学生能达到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作为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者,就一定要帮助他们克服运动心理阴影。而要克服这些心理阴影,就必须从了解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入手。
二、把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小学生的生理特征:小学生年龄一般在6―12岁。在这段时期, 他们的身体组织器官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突增期。骨骼在急速生长,手、脚,特别脚骨长得最快,胸骨横径在加宽,女孩子的胯骨也在增大。肌肉随着骨骼的变化而发达起来。心肺迅速增大,特别是心肺容积和血管容积、以及肺活量,都较出生时增长了近一倍。由于心肺容积增大,使他们有更大的可能性从事较为激烈的体育活动,但是,与成年人相比,他们的骨骼、肌肉成长尚未健全,心肌收缩力量较弱,心脏的神经调节机能还不够完善。总的来说,从生理机质上看,他们与 成年人相比仍有明显的差异,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注意的。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正处于发育向成熟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具有半少年半儿童的心理特征,既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又不乏对成人的依赖性,既开始产生一定的自觉性,又在不自觉中仍时时表露其幼稚性。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这几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小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思想还不稳定、不成熟,所以,虽然模仿力极强,但是学得快,忘得也快。总之,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理解能力不强,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等等。体育课多为户外的活动课,若不能把握小 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就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正确地把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帮助他们克服和消除运动心理阴影的重要前提,因为从体育锻炼的心理素质要求来看,开朗活泼、勇敢参与、积极进取,才是一个成长良好的人所应具有的,任何的消极、被动都无利于人的正常身心发育。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人格、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体育运动对于他们的成长无疑是极端重要的。另外,从人体生理学和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机体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生理需要,活动具有生物学的涵义。所谓“生命在于运动”,没有运动也就没有生命。然而体育运动心理是受着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的,特别是来自于家庭、社会,以及人自身的一些消极势力,是足以在未成年的小学生当中造成不同程度的运动心理阴影的。我们从事体育教育工作,任务就在于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阴影,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以培养其良好的身体素质,培养其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心理素质,以达到“增强体质,陶冶精神”的最终目标,为21世纪的中华民族培养出体格强健、心理素质过硬的一代新人。
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消除运动心理阴影
围绕学生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运动心理阴影的问题,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不能视此为小问题,或个别现象,而不加以重视解决,更不能对存在心理阴影的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公开批评,因为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非但阴影无法消除,反而会有扩散之危险。
如何行之有效地帮助这部分学生消除运动心理阴影呢?本人认为,既要点面结合地抓,又要因人而异地教 ;既须深入细致地进行心理疏导,又须正确无误地给予技术指导。
所谓点面结合地抓,那就是要让学生普遍地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教师每学期都应坚持上一两节,甚至更多一些理论课,从道理上向学生们宣讲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发育、智力发展、性格形成、精神陶冶等方面的意义;讲世界体育的发展;讲今天我国体育的伟大成就等等,以此激励广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另外,在每堂新授课也不妨结合体育界的新人新事,向学生灌输体育知识。
然而,只是面上的工作还不足以消除部分学生的运动心理阴影,作为教师一定要深入具体到每个具有心理阴影的学生身边,了解造成他们运动心理阴影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加以心理疏导。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阴影
小学生年龄一般在6—12岁。在这段时期,他们的身体组织器官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突增期。骨骼在急速生长,手、脚,特别脚骨长得最快,胸骨横径在加宽,女孩子的胯骨也在增大。肌肉随着骨骼的变化而发达起来。心肺迅速增大,特别是心肺容积和血管容积、以及肺活量,都较出生时增长了近一倍。由于心肺容积增大,使他们有更大的可能性从事较为激烈的体育活动,但是,与成年人相比,他们的骨骼、肌肉成长尚未健全,心肌收缩力量较弱,心脏的神经调节机能还不够完善。总的来说,从生理机质上看,他们与成年人相比仍有明显的差异,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注意的。
一、把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正处于发育向成熟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具有半少年半儿童的心理特征,既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又不乏对成人的依赖性,既开始产生一定的自觉性,又在不自觉中仍时时表露其幼稚性。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这几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小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思想还不稳定、不成熟,所以,虽然模仿力极强,但是学得快,忘得也快。总之,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理解能力不强,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等等。体育课多为户外的活动课,若不能把握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就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正确地把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帮助他们克服和消除运动心理阴影的重要前提,因为从体育锻炼的心理素质要求来看,开朗活泼、勇敢参与、积极进取,才是一个成长良好的人所应具有的,任何的消极、被动都无利于人的正常身心发育。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人格、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体育运动对于他们的成长无疑是极端重要的。另外,从人体生理学和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机体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生理需要,活动具有生物学的涵义。所谓“生命在于运动”,没有运动也就没有生命。然而体育运动心理是受着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的,特别是来自于家庭、社会,以及人自身的一些消极势力,是足以在未成年的小学生当中造成不同程度的运动心理阴影的。我们从事体育教育工作,任务就在于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阴影,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以培养其良好的身体素质,培养其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心理素质,以达到“增强体质,陶冶精神”的最终目标,为21世纪的中华民族培养出体格强健、心理素质过硬的一代新人。
二、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消除运动心理阴影
围绕学生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运动心理阴影的问题,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不能视此为小问题,或个别现象,而不加以重视解决,更不能对存在心理阴影的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公开批评,因为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非但阴影无法消除,反而会有扩散之危险。
如何行之有效地帮助这部分学生消除运动心理阴影呢?本人认为,既要点面结合地抓,又要因人而异地教;既须深入细致地进行心理疏导,又须正确无误地给予技术指导。
所谓点面结合地抓,那就是要让学生普遍地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教师每学期都应坚持上一两节,甚至更多一些理论课,从道理上向学生们宣讲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发育、智力发展、性格形成、精神陶冶等方面的意义;讲世界体育的发展;讲今天我国体育的伟大成就等等,以此激励广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另外,在每堂新授课也不妨结合体育界的新人新事,向学生灌输体育知识。例如,上短跑课可以讲讲美国的刘易斯,上长跑课也提提中国的“马家军”,让学生们在心中树起榜样,激励他们克服消极因素,积极投身体育运动。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还应努力营造一种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的气氛。小学生毕竟还是小学生,只有让他们“乐学”——乐于学,也快乐地学,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有针对性地结合游戏开展饶有趣味的体育活动,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心理阴影,积极投身于热烈的大集体中。
一、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们的人生观与是非道德观等都处在一个形成时期,所以,教师一定要进行引导,避免形成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是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一类现象的发生的。
1.能够非常顺利的完成教学进度。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只有在学生们有问题时,有烦闹时才进行疏导与沟通的,而是他要在学生们平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心理上都要进行时刻关注的一种常时间的教学活动。在学习时要注意学习方法、动机、态度等等。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决定了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
2.能够解决学生们的心理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事情发生。
学生的心理问题包括学生们的情感体现。学生们的情感体现主要是在他们参加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态度,与人沟通的能力,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在学习方面,学习的动机,态度和方法等等。这些方面都对小学生们日后的成长和性格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果通过对他们的消极情绪的疏导来让他们更加的合群,让他们有自我控制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团队协作。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帮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管理中的使用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融合
在小学生管理教学当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是需要相互辅助教学的,它们有一定的共性,能够相互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与德育教育是相通的教育模式,两种教育要相互辅助着进行教学,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找到能够让学生们觉得是榜样的例子,要让小学生们体会到批评与表扬的不同,要让他们愿意去努力得到表扬,在好的榜样的带动下,更加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而且,教师还可以不定期的去组织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活动,这样,在帮助学生们成长的同时,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德育教育的时效。
2.在每个学科中,推广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管制工作当中,如果想要有较好的纪律性,有较好的校风,就需要在不同时期,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对小学生们实行心理健康教育。而这个重担就需要放在班主任的肩上,班主任的管制教育在小学生中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班主任不仅仅是小学生们的监管人,他更是学生们的主要引领人,他不只负责学生们的知识教育工作,教师还要担负起小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帮助小学生们全面的进步。教师要在一切的课程与平时的知识传授时,都要有目的的去加入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要让他们随时的能够吸收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随时的去灌输他们好的思想,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责任心与健康的心理。
3.有效指引心理特殊的学生
小学生管理是需要一个耐心的过程的,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们各方面的情况表面,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不能一味的去批评学生,要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通过寻找问题的主要原因用教导的方式来让他们去体会到自己的错误。“四块糖”的故事,讲述了陶行知教育学生的方法:陶行知在担任小学校长的时候,在某一天看见一名男同学拿砖头砸同学,就上前阻止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谈话。等陶行知返回办公室的时候,犯错的学生已经在办公室里了,出乎意料的是,陶行知拿出一块糖果给学生,并说:“这是对你的奖励,原因是你比我早到了。”男同学不敢直视校长。陶行知紧接着又拿出一块糖说:“这个还是给你的,原因是当我阻止你时你当即停止了,这表明了你对我的尊敬。”小男孩半信半疑地拿过第二块糖。陶先生接着说:“根据我的了解,你打同学是由于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具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块糖。”此时,男孩感动地哭了,说:“校长,我知道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运用这样的手段。”陶先生又拿出一块糖:“既然你知道自己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从这个故事能够发现,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取决于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4.设立合理的心理健康平台
小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的心理疑惑已经超负荷时,就需要通过心理健康平台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应该对学生们的心理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做到实时把握,要随时的与之沟通。所以,就要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平台。让学生们可以随时的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教师的帮助,让学生们可以健康向上无忧的发展。
5.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小学生心理教育一定要因材施教,所以,就需要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所了解,那么,就需要有针对于小学生们的心理档案,这样,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对小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通过不同时期的沟通与在档案中的记录,就可以在每一段时间内都对他们进行观察,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进行教育沟通。这样也更容易对他们的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有一个具体的掌握。所以,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应该先对他们进行各个方面的评估,然后与家长进行沟通,找到适合于每个学生的教育方式,与家长配合,一起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出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三、结语
制定课程体系
构建与小学生心理结构相适应的课程目标 德、智、体、美、劳五育中都含有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种发展内容。同样,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也都必须体现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教育内容。为了达到这个要求,近年来,我校在构建课程目标时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实出发,确立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打破学科的界限,开展了综合主题教育的尝试。主题的确定一是坚持连续性,考虑到小学生的发展水平;二是坚持可接受性,考虑到问题的广度。同时,将每个主题活动的内容与认知、情感、行为的培养结合在统一的过程中;三是在具体实施时,以计划性、整体性、灵活性三者结合的“整个教学法”为指导,以结合主题教育的综合性来促进小学生的整体发展。
选用与小学生心智能力相匹配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教师的教授方式,还是教师的教学组织方式,都要与小学生的心智能力相匹配。教学时,我校要求教师切合小学生各自发展水平的教育要求和内容,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创设唯美的精神环境
创设符合小学生心理的语言环境 人们常认为,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学语言的生动程度,其实不然,教学效果的好坏与语言有关,但不完全植根于教学语言的生动程度。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却是影响教学效果好坏的最主要的原因。要创设符合小学生心理的语言环境,使得教学语言符合小学生心理。
重视小学生心理机能的协调 小学生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他们从事活动的能力,以及控制自己、协调自己行为的能力都比较差。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就是要增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让小学生在美的精神环境中予以陶冶。因为小学生最容易在潜移默化当中接受美的精神环境影响。
注重学生心理辅导
扎实上好心理辅导课 这些年,根据学生的心理实际,结合学校的具体工作,精选上课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参与心理教育与训练活动中体验内心感受,调节心理、开发潜能、完善个性。做到专门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强调学校教师全员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的全过程。
设立“阳光小屋”信箱 开设了“阳光小屋”咨询活动,通过红领巾广播,介绍心理健康知识。通过“阳光小屋”信箱,由心理辅导员为那些内向、不愿面谈的学生提供帮助,排忧解难、疏导心理。做到集体指导与个别疏导相结合。
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 通过黑板报、橱窗、学校心理网站等宣传途径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都来关注,一起参与,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充分发挥黑板报宣传作用,定期刊出“向日葵”,重点围绕“认识自我”“我能行”“我们都是好朋友”“我做老师小助手”“学习乐趣多”等等内容组织材料,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进行问卷调查,组织团体辅导 每学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以便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情况。每隔一段时间,组织部分学生参加一次团体辅导,有条件时则组织班主任学习,在班中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更多的真理。
个案分析与工作总结相结合 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决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个案分析与研究,做到因材施教。
主动与家长沟通 学生生活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学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不可忽视家庭因素。如何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气氛是家庭教育首要问题。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赢得实效,必须赢得家长的支持。笔者着力修筑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开办好家长学校,普及心理教育基本知识,交流先进经验与做法。不定期召开家长会,共同探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学校、家庭教育合力。
兴趣的培养与疏导是提升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点,以当前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工作开展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小学体育教学经验,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进行分析,以期可以有效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体育;兴趣培养;疏导
小学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教学作为小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基础阶段,在体育教学中侧重关注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与疏导,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展开体育锻炼,也有利于小学生身体机能的训练。最近几年来,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课堂教学提出了诸多要求。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进行分析。
一、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特点
(一)机体发展特点
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大部分处于儿童时期,是小学生身体各项机能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在此阶段比较突出的机体发展特点主要包括:头脑内部组织与身体各项机能快速发展,骨骼迅速增长,学生的神经系统也得到进一步优化,经常会出现兴奋、好动等状态。基于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生理发展特点,体育锻炼就变得尤为关键。因此,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学生适当编排一些锻炼项目,使学生在学习掌握体育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实现劳逸结合的教学目标。
(二)心理发展特质
当前,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心智发展是不健全的,此群体学习精力较为充沛,但是注意力却不集中,自我意识强烈;渴望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但是情绪起伏较大。小学生群体对许多事物充满好奇,尤其是对一些全新的游戏十分感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侧重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形式各异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自主展开体育锻炼,进而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的必要性
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儿童阶段,此阶段的学生天性比较活泼爱动,对体育课程充满了好奇。笔者则认为,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的特殊阶段,此群体没有形成健全的三观,也并不是十分了解何种体育项目适合自己进行练习,此时则需要教师的正确教育引导。一般情况下,小学生会对一些新颖的体育项目或者一些合作竞技类项目比较感兴趣,若是教师及学生家长没有意识到兴趣培养引导的重要性,且没有及时对其进行兴趣引导,将严重影响到学生体育习惯的形成。因此,体育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制定贴合学生身心成长特点与学习需求的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体育项目,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的具体策略
(一)教育语言方面
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兴趣的选取方面仅仅是借助自己对于某项事物或者是自己的好奇而定,在体育兴趣的认知方面比较肤浅,选择上经常是迷茫的状态,此时则需要体育教师给予教学引导,以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出发点,利用比较恰当的语言进行教育引导,促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与体育项目产生更为深入的认知,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列举体育运动中比较激励人心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观念。如体育教师在教学队列队形这一内容时,可以展开“块块集合”这一游戏,游戏规则为:(1)必须按信号散开,集合站队时要迅速;(2)分散和集合队伍时不准推人、拉人、冲撞他人。教师一边做示范,学生一边进行游戏活动。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整队的方法和要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发展空间感觉,进而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纪律性、组织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
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天性比较活跃好动,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欢体育活动,在课堂学习中经常表现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各项机能发展的转折期,许多体育活动并没有完全掌握,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达到相应体育考核标准。基于此,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学习特点为出发点,采用激励性教学评价,给学生更多的肯定与称赞,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尽可能避免出现恶语评价学生甚至侮辱学生的现象,以此来有效规避挫伤学生学习信心的情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运用激励性语言促使学生的树立学习信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教育阶段学生非常关注教师对于自己的教育评价,教师的态度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发展具有较大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可以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状态,应与学生和平共处,在温馨的教育氛围中与学生一同探究体育专业知识。如体育教师在教学广播操这一内容时,教师需要在讲解动作要领、示范后,组织学生练习;在学生做原地向上跳跃练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巡视进行指导,纠正错误动作。在遇到问题时,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动作老师的示范动作有哪些差别;在不断的练习中改进。对于一些进步明显的学生教师需要及时给予肯定,如“你真聪明,一点就透”“你真是太棒了”“你真让我吃惊”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往往是最能够打动学生的,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对学生的学习进步进行及时肯定,有效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加自主的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积极开展竞赛性活动
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中有着争强好胜的特点,也是小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设计、组织开展相关竞赛类比赛,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了解体育知识,学习并掌握体育技能。小学生在竞赛中会很亢奋,学习思维变得更为活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维的同时,有效强化自我体育技能。如教师在教学体育《接力跑》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展“警察抓贼”的竞赛游戏,教师需要事先将班级中学生划分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一组为警察,一组为贼,引导学生原地摆臂按信号做传接棒动作,在走动中按同伴信号做传接棒练习或者是在慢跑中或中速跑中做传接棒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尝试,两人为一组自主复习之前所学的接棒动作,尝试欣的交接棒的方法。随机抽取几组学生展示他们创作的接棒方法。在学生掌握接力跑的技巧后,组织开展游戏,小组成员为例获取比赛的胜利,会变得更为团结,相互帮助,进而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再如,教师在教学投篮这一动作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逐一进行投篮,在10分钟内投篮命中率最高的小组或获取“篮球王”的称号。利用竞赛制活动开展体育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竞争的趣味性,在强化学生篮球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疏导,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而言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身体机能,促进学生健全发展。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心理,借助形式各异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岩.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的培养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02):211-212.
[2]储伟.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J].新课程,2014,(03):54-55.
【关键词】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5-0050-01
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要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把握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体差异,真正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赏识学生。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以及心理需求,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对学生进行公正的评价,教师要准确把握每一个学生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心理健康程度。
一、以生为本,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把目光停留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准确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但是并不代表着每一个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都较高,有些学生因为家庭以及生活方面的原因,会有一些心理过敏性反应,造成心理敏感。如有的学生父母离异,很有可能造成这类学生心理健康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有些孩子如阴云笼罩,多日不开笑颜,不管是课堂的表现以及课下的表现,都显得尤为孤僻。针对这样的孩子,教师要多一些关爱,引导学生多和小朋友们合作学习,强化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在小学生活中的每一天都能够充满阳光。
二、班主任要运用多种方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程度。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尊重学生,真心地爱护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成因,平心静气,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班主任要赢得学生的信任,让学生明白老师的确是她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这样不但能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而且可以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提升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如有些学生上课随便说话,课下又和同学打闹,这样的学生,教师不能只知一味的批评,更不能对同样的错事重复着同样的批评,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学生只有从内心里认同了教师的指导,才能真正调整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让学生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班主任要营造友爱互助的班级气氛,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小学生在班集体内的生活时间较长,如果班集体是一个冷冰冰的班级,那么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可想而知,因此班主任要努力营造友爱互助的班级气氛,让学生在健康的班集体中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用班集体的力量关爱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渠道为学生营造心理疏导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融洽的合作气氛中进行学习。如教师可以组织班内成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发组织主题班会,并善于利用墙报专栏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
四、班主任要将班队活动与少年队活动相结合,开展心理训练和培养。
班主任要在班队活动与少先队活动中对学生开展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培养,让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少先队活动的相结合,对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契机。班主任要善于采取自下而上的自主式组织方式,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内容,自主研究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班主任也要善于结合班级活动,开展各项集体课内外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在班会课上制定班级工作计划,大胆负责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开展班级故事会、班级演讲会、班级心理咨询室等各种课内外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能够向教师和身边的同学倾诉,以便能够提高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
总之,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丰富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不同的班级活动中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行,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何礼;浅谈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