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育情怀;耐心;教育精神;信任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125-01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出自谁之口,目前尚无定论,但一般认为出自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中说过类似的话:“教育的力量是无穷尽的。凡在智力发展上没有病态偏向的孩子,毫无例外地都可以顺利地获得中等教育,不及格和留级现象是学校教育工作差的后果”。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一生中,对后进生(他认为没有差生)、能力差或智力差的学生有过比较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在他看来,他所教的学生,没有一个不是“好的”,均成为了苏维埃国家各行业中出类拔萃的建设者。在《给教师的建议》的第一条中,他就提到,“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等著作中,无一不强调教师对培养儿童的作用。在《给教师的建议》第76条中,他写道“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第78条中,对一位叫做巴甫里克学生,女教师给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女教师观察到“他对待图画和自然现象的态度很消极。很少思考、比较和对比。对他得一遍又一遍地教。一道应用题或者一个最基本的依存关系,他思考的时间都要比别的孩子多2、3倍”,在她看来,巴甫里克是一个思维迟钝的孩子,应当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女教师不仅在学校里给巴甫里克尽量补课,也给巴甫里克的母亲提出同样的忠告。只要他跟同学们一起玩耍那么个把小时,女教师就认为他偷懒,不肯用功。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他的动手能力特别强。另一位老师却发现了这个孩子的优势,并促成了他的成功。“这一切都是跟那位生物教师善于成功地开发出他的天才和创造性劳动的禀赋有着直接联系的” 。诸如此类非常明显的例子,说明教师在学生成长和成才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并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孩子的成长跟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密切相关。
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的积极意义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单从这句话而言,说明孩子的成长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孩子不仅仅是孩子,就根本属性而言,孩子是生命完整的人。强调孩子的可塑性和发展性,这种对儿童发展的充分肯定和对儿童的积极态度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给予学生足够的重视和耐心,如此一来,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便是完全可能的。
“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说明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责任重大,除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外,还要对正处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大可塑性的儿童和少年进行品德形成的干预和人格完善的引导。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龄时期,教师对学生来说,是打开事物和观点世界的人,而在少年期,教师就是打开思想世界的人。不难看出,教师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十分重要且无法取代,为了促进孩子更好的成长,教师应该不断地加强自身学习,及时更新知识,了解孩子的特点,关心每一个儿童,言传身教做学生的榜样,并将教好所有的孩子作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不断勉励自己为了接近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从这个角度看,它是进步的,强调教师的责任,重视教育和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积极而不可取代的作用。
三、“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的消极影响
尽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具有不可小觑的积极意义,但认为学生学习能否成功完全取决于老师的“教”的水平,则过分强调教师外因的影响,无限夸大了教师的作用。
首先,教师也是不断学习的个体和成长的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也是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其次,教师作为不断发展的人本身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如认知的狭隘、知识的不足等,因此完全依靠教师不可能达成教育目的。再者,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的个体,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人才,还需要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学习,发挥能动性,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除此之外,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永远的陪伴者,最初的影响者、第一任的和终身的教师,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基础和作用,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单薄的。最后,学校教育也需要社会教育的配合,因而教好孩子是教师、家长、社会团体甚至媒介等各方面合力的作用。
绝对地过分强调“教”的作用,会对教师的教育活动或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这种观点只是一种美好的梦想,“过犹不及”,高调唱过了头,就会引起老师们的反感,现在的很多教师已经是超负荷运转,如果再苛责教师,“身心疲惫的教师如何能承担起这沉甸甸的责任?”承担不起,但还要承担,其结果是:“不能承受之重,必然会导致不去承受。”“那样一来,不仅对老师是一种伤害,恐怕对学生本身和对中国教育本身都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四、再读“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
人们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的理解和认识各有千秋。然而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对一个观点的评价不仅要看它字面所表达的意思,更要将其放在特定的背景中,全面认识其历史和现实意义,断章取义可能会造成认识的偏差和实践的失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是一句概括性的总结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的信任、呵护,对他们的耐心和信心。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提倡的是一种精神,而不能作为事实或逻辑判断。教师应该将它作为自己的教育信念和毕生追求。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好孩子的判定是多元的,这点在他的著作中无一不体现着。他在自己一生的教育教学中始终将育人作为最大的乐趣,将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毕生的追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如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心怀教育爱,对每个孩子给予信任和耐心,相信孩子的潜力和创造力。
给予学生信任和爱心,在实践中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获得知识和成长,是教育者应有的教育情怀。如果每个教师都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实践这样的教育信念,那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的真理和价值必会彰显。
参考文献:
[1] B.A.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王义高,蔡兴文 译:帕夫雷什中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8
学习洋思的心得体会
目前,在教育战线上掀起了学习洋思的热潮,我校也被卷入这股热潮中。这是因为洋思人的经验是成功的典范,洋思人的做法具有前瞻性,是教育战线上的排头兵,领路人。我认为学习洋思不能只从表面上学起,而要抓住洋思经验的关键所在。我通过认真阅读“洋思”教学经验的资料以后,深有感触:一所地处偏僻的乡村初中,建校短短20年,却成为全国素质教育的典型,这是因为洋思人敢于改革,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结果。他们构想了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新的教学方法。“洋思”的“先学后教”,渗透着自主精神,不仅预习在先,上课时往往经教师数语点拨,学生们就很快地
“通过引桥,上了自学快车道”,而且所谓“后教”之“教”也不是教师教,依然主要是引导学生们自己教自己,学会的教尚未学会的。洋思中学“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的就是让每个未来的公民学会学习,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其核心就在于人人都能学好,人人都能学会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怎么能叫不中看呢?
通过学习洋思的经验材料,相互交流学习体会,使我明确了学习洋思首先要学习洋思人坚持发展,永不满足的信念。洋思中学之所以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学习楷模,是因为洋思人对党的教育事业认真负责,自觉克服各种困难,不断追求、提高和发展,永不自满。其次,要学习洋思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洋思人为了振兴教育,他们竟然以三流的办学条件,三流的生源基础,创造出一流的教学业绩,这不是偶然的,而是全体洋思人不断探索、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现在学习洋思,就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像洋思教师那样,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孜孜追求,诲人不倦,永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才能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再次,要学习洋思着眼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办学理念。洋思人坚信:“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先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的教育理念,坚持以新生来校开始,以最后一名学生抓起,针对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洋思人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对事业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静下心来学习,满怀信心地追求进步,追求成功。确实如此,世界上的路是那些踏踏实实的人走出来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认真研读“洋思经验”后,我们应该认识到要教会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其中学会认知占有首要地位,我认为学生能够学会学习的课就是好课。以上是我学习“洋思”经验的一点体会,同为农村学校,有着同样条件,同样的环境,同样的学生,我相信:如果我们也有着“洋思”的精神, 我们同样也会取得卓越的成绩。而且我还相信:学习“洋思”经验是能够有效地推动我们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
[关键词]教师学生教育压力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51-02前段时间有一种说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1][2][3]笔者不知道这句话最先出于何处。但这种说法后来被慢慢扭曲为若学生学得不好,责任全在教师。此言论一出,舆论哗然,但更为奇怪的是居然赞成者为数众多。仔细观察才发现:在赞成者当中,多数为成绩差的学生。他们赞成的理由不说也清楚,因为这种说法给自己的成绩差找到了一个最大的借口,把成绩差完全归结于自己以外的外因。这个借口不仅可以掩盖自己学习不努力,反而把自己变成一个 “不会教”的、“误人子弟”的教师的受害者。而其他赞成者,有不懂教育的好事者和懂点教育对教师的苛刻者。这些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代教师除了工作艰辛之外,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我们知道,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古训早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历史发展到现代,每个学生都在追求个性化发展,都在教师那里追求最大限度的发展自身潜力。可想而知,教育的复杂性更大了。
这里我们并不讨论教育到底有多么复杂,先说说比教育简单的,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教学。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教学是被教学者和教学者双方的事,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事。仅就这一点来说,学生学得不好,全怪教师这种观点就站不住脚。其次,按辩证唯物论,外因是改变事物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外因,学生自己是内因。成绩差,内因应该是关键原因,怎么能 把外因归结于主要原因?如此说来,学生成绩差了就怪教师,的确是大错特错了。从教学上升到更复杂的教育,教育也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边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育者是外因,被教育者如果不成才也不能简单把原因归结于教育者。
有必要说明教育和教学的异同。两者最大的异同就是教育是所有教学的总称和升华。教学看的是成绩,是短时间的;教育看的是成果,是长时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讲的就是教育的长时性。教育和教学都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这种双边活动中,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是事物改变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检验教学或教育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学生,以学生的成绩或学生本身作为成果来检验教学或教育的优劣。为了使下面论述简单些,我们不再纠缠教学或教育这两个概念,就用比教学更广泛的概念教育。
在几千年的传统教育中,教师一直处于教育的中心地位,即主体地位。这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交流量少,世界信息化程度很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有限,最初的时候甚至只能从教师那里获取想要的东西。这必然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也必然出现师道尊严。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人们交流量变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慢慢的多起来。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社会的信息化程度空前绝后,而且方兴未艾,学生获取知识从先前很难,现在变得轻而易举。除了书本、杂志、报纸、广播、电视,利用电脑和互联网,动动手指头就能了解世界上最新的新闻,百度或谷歌就能查询到几乎所有自己想要资料。
于是乎,就出现了像韩愈在《师说》中的所描述的那样:“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当代的教师感慨:学生没有从前努力了,没有从前听教师的话了,没有从前守纪律了,没有从前尊重教师了。总之,没有从前好管教了,没有从前好教育了。同样,现在,不仅教师对学生颇有微词,学生对教师的看法也很多。学生对教师最大的不满是教法单调、枯燥,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教师不仅有代沟,而且课堂上教师太严肃,缺少亲和力。中国古代就有“亲其师,信其道”的说法。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和学生各执一词,争得不可开交,但争论的焦点只有一个:教师觉得学生不好教,学生觉得教师没教好。幸好只是不好教而不是教不好,也幸好只是没教好而不是没好教。教师虽然觉得学生不好教,但不是教不好,不是“孺子不可教”,不是“朽木不可雕”的放弃态度,而是觉得虽可教好但难度太大;学生也没有否定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只是觉得教师应该教得更好,同时也让自己学得更好。总之,师生间的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只是缺少一种更为有效的教育方式让师生双方都比较满意。
虽然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这个双边活动中教师不是内因,而是外因,不是主体,而居于次要地位,这种处于次要地位的外因不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直接原因和动力,但是教育成败的压力却几乎单独由处于次要地位的外因――教师来承担。这在传统教育中还勉强说得过去,那时教师虽然不是内因,但却是教育的主体,处于教育的中心地位,一切教育活动均围绕教师展开。在古代,有“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提法,因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影响很大,甚至对学生的一生都有影响,这必然要求教师担负起足够的责任,承受住相当的压力。“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反过来出不了高徒,就是教不严,教师除了自己“惰”之外,更难脱“误人子弟”之咎。历史进步到现在,在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教师不再是教育的主体,不再处于教育活动的中心,而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那么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责任是否减少了,压力是否降低了呢?并非如此。在现代教育中,虽然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下降了,但由于学生、家长,甚至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更高了,教师的责任和压力反而上升了。在信息社会中,学生不只接受教师单一的教育,他们还大量的或者海量地接收着信息社会廉价或免费提供的各种信息,即知识。这些信息即便对学生无害,但也绝非都是精华。作为学生,他们自己不仅不可能很好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反很可能真假不辨,良莠不分,甚至是非颠倒。这除了要净化社会风气外[4],更需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判断真假,区分良莠,明辨是非。这对教师的业务期望明显提高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师高弟子强”,说的就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当代教师的追求。除此之外,由于传统课堂太严肃,教师太严厉,教学太刻板,而教育之外的东西正好相反,轻松,活泼,丰富多彩,以至于学生也每每感慨:不是我不想学,而是学习太枯燥,乏味,不好玩。这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能把课上得寓教于乐最好,若不能,最少也要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笔者对现代教师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深有体会。社会在不断进步,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膨胀,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各行各业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教育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关系到将来,社会对其要求更高。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在提高,当然对教师的要求也在提高。新时代的教师虽然不再有传统教育体制下的主体地位,但却必须接受更大的挑战,承受更大压力。在面临挑战的时候,除了要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坚持原则,弘扬优秀传统外,还要调整好心态,乐观教学,缓解压力,更要不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与时俱进,才能超越时代,更好地引领学生进步。这样才能体现教师这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内涵,不负社会对教师的期望。[5][6]
[参考文献]
[1]赵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J].江苏教育,2011(4):15.
[2]王雅珍,祁秀春.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作用的再认识[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5):37-40.
[3]魏登云,杨桂芳.解读“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5):107-109.
[4]陈瑜明.质疑“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0):91-93.
[6]张艳.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人类灵魂工程师[J].科学中国人,2008(6):112-113.
关键词:家访;班主任;艺术;方法;因材施教
认真扎实地做好家访工作,是全面了解学生,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方法。通过家访,教师可以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可以找到孩子未完成作业的原因,也可以找出孩子成绩下降的原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为了使家访达到良好效果,我认为农村学校的班主任在家访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周密计划,明确目标
由于班主任工作大多比较繁重,班上人数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做事前计划显得十分必要。开学之初,应做好家访工作的计划。明确目的,对家访的重点、难点、数量、时间等做细致的安排,家访后,要做好记录存档,及时跟踪反馈,才能不断提高家访的质量。教育界曾有一句很不客气的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同样的道理,应该还有一句:没有管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管的家长。这样说,实是想强调教育是家校双方的责任,只有家校双方的教育方向一致,力量才能达到统一,双管齐下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
二、形式多样,注重实效
在农村不少家长外出打工,而且是双双外出打工,要上门家访与家长沟通比较难,因此,老师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我姑且把农村家访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1.上门家访
这主要是有学生父母在家,或者爷爷奶奶素质稍高一点的,老师直接到学生家庭正面与学生家长交换意见,我认为这是最好的一种形式,因为这种形式直接,能够更好地交流。
2.电话沟通
现在通信发达了,一点小事,打一个电话可以解决的,没有必要去家访。也没有必要事事把家长请来,小事去请家长来,家长会感到反感,总觉得是小事,来又耽误了他半天的时间,不来,又怕孩子“受气”,在进退两难间,他只觉得厌烦,有时会有抵触情绪,从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必须有重要的事情时,才去家访,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3.侧面沟通
有些孩子父母离异,双双都不管,老师可以是与学生较为亲近的亲戚或长辈进行沟通,家访的地点也不一定在学生家里。
4.开家长会
老师可以大面积与家长接触。
三、尊重家长,实事求是
家访的成败,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班主任对优生、后进生、特困生的家长等不能按个人偏好来看待,应一视同仁,均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家访时,要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对优生,不能一好百好,忽略他们的缺点;对后进生,不应以偏盖全,说得一无是处,应看到他们的优点;对特困生,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四、总结调整,注意“善后”
家访后,留心观察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表现,观察学生的点点滴滴细微的变化,并及时表扬和指出应该努力的方向,有机会再次回访家长,汇报情况,同时对自己的家访及时总结调整为以后的家访工作多多借鉴。我们通常认为家访结束,整过家访过程就完成了,实际上不然,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一是老师要整理好家访记录,建立起学生成长档案。
二是因为家访必定引起学生心理不同程度的震动,学生心里会有很多想法:老师和父母说了些什么,是不是告了我的“状”,所以老师要把学生在校与在家的表现综合起来,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心里“安定”。
三是要把学生在老师家访后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这些“善后”工作其实很重要。
总之,家访是一门艺术,做好农村家访工作,引导和教育好学生,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明确目标,做好计划,讲究适当的方式、方法。我们只有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找出问题所在,从而解决问题,共同把孩子管理好,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成墨初.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9.
[2]徐景来.别拿名言当真理[J].山东教育,2009(11).
1、教师的最高境界。把教育看成是幸福的事,追求做最好的老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我。
2、做到三心、三家。三心即童心、爱心、责任心。童心,即和学生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爱心:在日常生活中有依恋、思念,想你的感情。责任心:一道成长,为共和国培养现代公民。三家,即专家、思想家、心理学家。专家:课上的棒,专业上也有造诣,教给学生特长,自己也有特长。思想家:思想是引路人,带着思考的大脑教学。思考学生在想什么,带着学生思考。心理学家:不知不觉走近学生,打开学生的心灵大门。
3、做反思型的教师。带着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不停地实践,不停的阅读,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写作。
4、教师要有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从什么地方来,从实践中来;从困惑中来;从学生中来;从写作中来。要挑战自我,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做自己的事,争取做个最好的老师。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再次提醒我们,要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而师德的灵魂是师爱。
第一,有爱就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优秀教师共同的特点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的确,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做学生的好老师,首先就要爱学生。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用慈母般的心情去教育、去关怀每一个学生,去爱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伸出温暖的双手,献出真诚的情和爱,扶持他们一步步长大。
第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定性因素,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教师队伍,必须坚定不移地建设好人民教师队伍。教师工作是平凡的,每天都在做着一件又一件平凡的事情,然而这些事情却连着千家万户,连着祖国的未来。老师们不仅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敬业奉献,作出不平凡的光辉业绩,在危急时刻也同样能够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作出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没有广大教师的艰苦奋斗和献身精神,就没有教育事业的今天,就没有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学方法。学生终究是学生,冷静分析,只要方法得当,没有管理不好的课堂纪律,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哪怕是问题孩子。实际上课堂教学管理,最主要的就是问题学生的管理,只要管好了问题学生,就能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就能得到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上管理好问题学生呢?有什么策略和方法吗?
教书就是教人,所以课堂教学管理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问题学生为本。问题学生之所以为问题学生,肯定有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老师要以平常心去看待他们的身上的问题,既不放大,也不忽视,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他们,要相信他们也能改变自己,也有普通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在课堂管理上要问题学生的人格,尊重问题学生的自尊心;要着重引导问题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要积极告诉问题学生应该怎样做,注意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精神;要以善意的规劝、语重心长的教育来滋润他们的心田;要实行民主管理,培养他们的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孩子都是有感情的,问题学生往往感情用事,就说明他们的感情比一般孩子更为强烈。只要老师用心呵护,真心诚意地做他们的朋友,就没有解不开的问题孩子的心结。
首先,要在课前对问题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辅导你像问题行为矫正那样完全以改变外部行为表现为目标,而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的一种方法。对问题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就是缩短老师和问题学生的认知距离和消除情感隔阂。老师应对问题孩子充满信心,真诚对待,同时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从问题学生的看法和感受的角度处理问题,从而调动问题孩子对老师的认同感,使课堂教学成为发展学生潜能的良好场所。老师在做心理辅导时,要尽量和蔼可亲,和颜悦色地与学生交流沟通。要多了解问题孩子的家庭教育状况,不动声色地摸清他们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要善于发掘问题孩子的优点,多加鼓励和赞扬。让问题孩子觉得老师对我真好,我如果再不改正错误行为习惯,有点对不起老师;如果再在老师的课堂上捣乱,他自己都觉得自己是混蛋。
其次,在课堂上对问题孩子进行悉心关注。课堂纪律管理,教师责无旁贷,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课堂纪律,老师要积极地介入管理,机智地干预,用引导、说服、调节的方法进行正面教育。课堂管理很大程度上就是对问题学生的管理,管理好了问题学生,让问题学生不再是问题学生,课堂教学就会顺风顺水,取得师生都满意的教学效果。
记得去年下学期,我刚接手一个大家都公认的“烂班”,班上学风差班风差,全校闻名。我第一天上课走到教室门口,见门关着的,就轻轻推门进去,一把扫帚掉下来,正好掉在我头上。教室里哄堂大笑:原来有孩子故意把扫帚放在门框上,给我一个下马威。就在大家都以为我要发脾气的时候,我控制住情绪,怔了一下,把扫帚拾起,边观察学生的表情,边走到教室后边,把扫帚放在了劳动工具摆放处。然后很自然地走到讲台上,说:“我在读书时,也做过这样的事,当时把老师气惨了,非要清查出是哪个坏小子的恶作剧。结果查半天也没有结果,因为没有人出卖我。后来我考上大学,毕业后也走上了讲台,才觉得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啊!我后来一直想找那个老师道歉,都没有机会。就在去年我那老师去世了,我那份歉疚之情就只能珍藏在我心中了。”说后,我长叹了一声,陷入深思中。教室里鸦雀无声。最后我说:“这就当同学们和我的见面礼吧,这个礼我收下了。”大家没有意想到我会如此处理,都为我的宽容大度所折服,过后的课堂教学就非常顺利了。
课堂纪律的管理,一般说来要多种方法并用,让学生猜不着你要用什么办法来处理违规行为。课堂管理常用的方法:1.预防。在问题孩子问题行为还没出现之前,有针对性地提示、指导、鼓励,增强问题孩子自我调控的心理准备。2.提醒。对问题学生不过多的关注,只是提醒大家要注意学习,应该做好笔记。比如,上课时有孩子玩手机,老师可以提醒学生:“笔记要做到本子,不能做到手机上哟。”玩手机的学生自然就会收好手机,做好笔记。3.暗示。老师发现有学生不守纪律时,可以边讲课边走到他旁边,或使眼色,或轻轻敲他桌子,或故意提高声调,或悄悄指一下课本,或停顿下,引导问题孩子的注意,让他明白老师在注意他。4.幽默。老师在针对某一违纪行为,用适当的幽默手段,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孩子们在快乐接受教育。比如,有孩子在课堂上打瞌睡。老师说:“上课睡觉,老师该怎么处理呢?打还是不打呢?我看还是要打,不然为什么叫打瞌睡呢?”老师还可做出假装要打的样子。学生一笑之后,班上还有哪个再打瞌睡呢。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关系一个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千秋大业。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提高广大教师的道德水平,特别是职业道德水平是教师队伍建设最根本的任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状况如何,关系到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全民的素质和国家的未来。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更是一个人才竞争的社会,这就要求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要有素质更高的教师队伍。为了抢占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制高点,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十一世纪的教师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教师,我觉得应该具备这样一些素质。首先我们要有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崇高境界,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必然以教育为快乐。一个人只要能从自身所从事的事业中感到快乐,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才能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产生进步的原动力。教师要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我,很快地成长、成熟乃至成名,就得有种"千锤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坚定立场和崇高精神。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在经商、下海盛行的潮流下,两袖清风的教师没有一种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精神是很难守住三尺讲台的。
其次,要有热爱学生、晦人不倦的崇高思想。如果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培养出的学生不合格,就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职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如果不热爱学生,不管其"为人民服务"、"xxxx"口号喊得多响,都是空话。再次,要有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的工作态度。教育是心灵塑造心灵的艺术,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应成为教师成长道路上孜孜以求的品质。孔子说:"其身正,不合而行""其身不正,虽合不从"。教师如能身体力行,处处作学生的表率,就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从而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成为学生心目中忠厚的师长,同行心中真诚的朋友,家长心目中可信赖的好老师。
毋庸置疑,社会上尊师重教的风气已初步形成,但社会偏见依然存在。部分教师这山望着那山高,工作受到挫折就泄气松劲,碰到困难就消沉丧气,这是专业思想不牢固的典型病。
一、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学生行为
有个老教授曾这样讲他的童年故事:
上学时,他遇到这样的老师:英语老师把他当成得意门生,有机会就让他回答问题,并一再夸他聪明,学习好;而数学老师却总是看他不顺眼,就是答对题,也不表扬,还常就他学习上的失误进行讽刺。他们两人的不同态度,令他的自尊每天沉浮不定。英语老师的赏识使他的英语课进入了良性循环,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而数学老师的偏见使他的数学课学习进入了恶性循环,学数学的兴趣锐减。这个故事应该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够赏识他的学生的结果――聪明,学习好,就必然能强化孩子的行为――努力学习该老师的科目。反之,结果适得其反。
二、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我在去年接了三(3)班,在上半学期的一次单元考试中,有一个同学考了56分,拿到试卷的那一刻,我感觉他有点失望。我查了他二年级期末的成绩,于是我把他叫过来,对他说:“很好啊!某某同学,你这次成绩比二年级下已经进步很大了!你只要在方式方法上多注意一下,很快就能冲上及格线。”
“能行吗?”他小声地问。
“完全行!相信下一单元你肯定能超越。”我鼓励道。
结果,该同学在期末考的试卷中考了62分。我让这位同学进步6分只是过程而非结果,用这个过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首先是他力所能及的,6分是可能实现的目标,他才有兴趣去争取,也就有了学习的动机,从而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三、创造环境,以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
赏识教育的灵魂就是沟通。适当地打破老师和学生的角色界限,让老师成为学生,学生成为老师,这样做的前提是学生和老师之间要有很好的情感交流。然而,当学生作业没好好完成时,我们做老师的往往是:你又没完成作业,昨晚又干什么去了?一天到晚只知道玩,看电视,一番话,便将学生和老师之间沟通的心门关闭了。因而,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多关注学生的心情,创造一个温暖、幸福的学习生活环境,学生才会把你当作朋友,愿意与你分享快乐,分担他们的忧愁,只有这样,你才能为学生指明发展方向。
四、适当提醒,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赏识教育不等于不批评学生。对于学生严重违反原则的事情,教师要学会批评;但要讲究批评艺术,在批评中赏识学生,让批评变为鞭策学生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有教无类;中专;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92.25;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56-01
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消除职业教育矮人一等的偏见。把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引进到职业教育中,意在让这颗明珠能够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作用,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发展。
一、“有教无类”思想的解读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个重要内容即“有教无类”。其中,“教”即教育、教化;“类”即等级、类别,包括贵族或贫民,亦指各行各业的人;孔子的“有”“无”指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贵贱贫富。连贯起来,其含义就是不分贵族贫民、不分行业类别、不分华夏夷狄都有接受教育的资格。它打乱了原本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孔子的这一思想延伸到今天,人们又赋予其新的内容。现在,人们对“有教无类”普遍这样理解: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不管其家庭背景、经济条件、资质禀赋、个性特点、智力状况等方面的差异。
在解读和应用“有教无类”的思想时,许多人往往忽略“有教”这个前提。其实,“无类”应该是建立在“有教”的基础上。一是准备接受教育的人,家里应该供得起学费,譬如“带来十条肉脯作为见面礼”;二是为师者应该具有德才兼备的“教师资格”;三是国家要高度重视“无类”教育,普惠大众,并且提供足够的教育经费。
职业教育的对象,按照传统的评价标准,有些似乎不能算作优秀学生,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自我克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作为职校教师,如何看待学生是一个关键。教师应该做到“有教无类”,把每个学生都看作可教之才。但是,这里也要避免对“有教无类”的一种误解: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可以运用同样的标准、同样的教法、同样的要求进行教育。总结来说,就是“教学无类亦有类”。因为学生的知识起点不同,智力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所以,教学目标、任务完成程度、教学方法就要区别对待。作为职校教师,忽略学生的贫富、出身容易,而客观评价一个学生的优秀水平就不是很容易了。职校教师应该思考学生在中专以前教育失败的归因,从中吸取教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使中专生重新认识自己,规划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二、“有教无类”思想在具体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班里有个运动健将C,上体育课时,总是冲得最快,甚至还旷课去打篮球。发现过几次,也教育过了,可是他回过头又管不住自己,收效甚微。周二那天班会课,发现他没有穿校服,就提醒他把校服穿好。谁知他说:“穿校服不就是为了领导检查吗?都快放学了,还穿什么穿。”“你这是什么话?穿校服是一个学生应该做的。”“烦不烦啊,天天盯着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有什么意思?”“你觉得穿校服没有意义,那学习还有没有意义呢?”“我觉得上学没意义啊,又不是我想上的。”“行,把你家长请来问问,到底是谁让你来学校的?”说完,就走到外面准备打电话。谁知他急了,从教室冲出来,不准打电话:“干嘛,遇到什么事情就打电话喊家长,有意思吗?”“那你这样跟我说话,应该吗?”“别打电话给我妈,我妈身体不好,不要喊她来,我跟你道歉,还不行吗?”我没理他,径直往办公室走。他可能怕打电话给家长,跟着后面说:“老师,我妈身体真的不好,你别打电话给她,你让我怎么样都行。”
回到办公室坐下,仔细想想他的话,气也慢慢顺了。他能这样说,证明他是个孝顺的孩子。私下了解才知道,他妈妈确实身体不太好,爸爸工作也很忙,从上小学开始,他就一个人上学放学,有时回家还做饭给妈妈吃。多么善良懂事的一个孩子。把他喊到办公室,这时候他已穿上校服。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刚刚体育课上,跟同学打篮球出了好多汗,很热。你一来就让我穿校服,我觉得很烦。”“大家都上体育课,除了你都穿了校服。热爱运动是好事,可不能因为这个违反校规,还说不想上学这种话。”他低下头,小声说:“我还不是怕你喊家长么。”难道孩子认为喊家长成为“震慑”手段了?“老师请家长来学校,不是告状,只是想更全面地了解你,帮助你。今天你能跟老师说这番话,说明你是个孝顺懂事的孩子。穿校服不是一个应付检查的差事,是作为学生的象征。要不,你周一升旗的时候站在主席台上看看,是不是统一穿校服好看。”他难过地低下了头。
这个案例看起来比较烦琐,其实不然。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已对某些事物有了自己的认识,教师要去改变他们,按自己的期望去塑造,有时还真不容易。因此,职校教师应为优者、差者分别提供适于自身的学习条件,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
三、结束语
作为班主任,单靠丰富的知识去教育学生是不够的,还得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以柔克刚”。只有让学生处处感受到关心和爱护,才能打开他们的心扉,倾听他们的心曲,并及时客观地分析原因,正确引导点拨,慢慢托起他们走向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