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养成习惯教育范文

小学生养成习惯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养成习惯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养成习惯教育

第1篇:小学生养成习惯教育范文

关键词:养成教育;行为习惯;终身发展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会对他们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首先,在教学中,无论什么课,课前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学生通过预习对新学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发现问题,在听课时就会带着问题学习,轻松地跟上教师的思路,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无疑会大大增强听课效果。其次,上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下节课所使用的文具、课本等,不至于在教师提出学习要求时不知所措,出现慌乱的场面,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所讲的重点内容一定要做到重点突出,关键知识要提醒学生注意。如果学生对所讲内容反应淡漠,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就应及时调整讲课内容方法,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最后,每天课后必须要求学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及时巩固和复习当天的学习内容。相信教师只要从学生的点滴抓起,采用多种办法与措施,中小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使人终身受益的品质。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注意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切实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例如:养成按时作息、早睡早起的习惯;养成上学不迟到、不早退的习惯;养成穿戴整洁、讲究卫生的习惯;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养成积极锻炼身体的习惯;养成在公共场合遵守公共道德的习惯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在这些习惯的养成方面也很优秀。相反,在生活习惯上比较凌乱的学生,学业成绩往往也不突出。这说明好的生活习惯,对学生学业成绩有极大的影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也是养成学生严谨治学精神的重要手段。一个没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学生,将来是很难迈向成功的。因此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重要。

三、要培养学生遵守文明礼仪的良好行为习惯

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教育和训练应当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工作。首先,培养中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应从学生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做起,从小事做起。例如:要求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孝敬父母长辈;在校做个好学生,尊敬教师,团结同学;有客人来访,接待热情,使用礼貌用语;参加升降国旗,要严肃、庄重、衣着整洁。其次,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自己也要做到,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比如上课师生问好,叫学生坐下时教师要说请坐;课间学生向教师问好,教师要点头或招手并向学生问好;学生为教师倒水,教师要向学生“致谢”;望着干干净净的教室,教师要对学生说:“你们辛苦了!”这种教育的效果胜过千言万语。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以身示范,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知不觉地形成高尚的文明礼仪习惯。

四、要培养安全行为习惯

中小学生的安全,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平安健康成长是教育的头等大事,是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中小学生安全意识和良好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项复杂、艰巨、系统的工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失的内容。学校是人员最为集中的聚居地,安全问题无时无处不在,因此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对做好学校安全工作意义重大。要培养中小学生的安全行为习惯,应从三方面做起。一是通过班队会、集会、广播、国旗下演讲等形式,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个鲜活事例教育学生,给学生灌输“安全第一”的思想,增强学生安全意识,让安全的警钟在学生心中长鸣。二是教给学生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的方法。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后,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就会更深入地了解安全、认识安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紧急情况,才能正确面对和恰当处理。三是要建立健全学校安全保障机制,将学校安全工作制度化、常规化。开展各种活动,严格执行学校安全制度,都应将安全教育工作当成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其他工作开展的前提。所有教师都应树立“生命不保,何谈教育”的思想,人人都要怀着一颗高度的责任心,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切实做好安全工作。在中小学阶段,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终身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把抓好养成教育当成学校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努力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给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第2篇:小学生养成习惯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小学学习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由于年纪小,思想活跃,模仿性强、判断力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等特点,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需要家长、社会、学校多方面的积极配合,尤其是学校教育对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影响深远。学校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师是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者。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校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方面的积极配合。因此,要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内容

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明确培养目标,重视从细节开始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课堂教学入手,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关注日常生活,重视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根据行为心理学家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行为分析,7—12岁是一个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小学生只有在良好的行为指导下,才能学会正确的思考、形成正确的认知、发展成一个思想健康、行为习惯良好的人。而在我国7—12岁的孩子正处于小学教育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的学习习惯、礼貌的行为习惯、得体的礼仪习惯等。针对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就是在生活习惯上能够做到早睡早起、讲究卫生、吃饭不挑食、生活不攀比等,在学习习惯上能够上课前预习,准备好上课用品,上课期间专心听讲,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课下认真完成作业,做好课后复习等,在行为习惯上能够积极锻炼身体、热爱劳动、乐于助人、保护公物等,在礼仪习惯上能够文明有礼、尊老爱幼、与同学友爱互助等。根据行为心理学家的研究,小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是由一定的时间规律可循的。一个人坚持一个行为超过21天就会把这个行为转化为习惯,坚持超过90天,习惯就会成为固定习惯。在培养小学生零号行为习惯时,一定要遵循小学生的行为心理特点,把握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一个行为坚持的前7天,这个行为处于可以、不习惯阶段,但是慢慢地坚持超过7天到21天的时候,这种行为就会达到刻意、自然的阶段;到21-90天之后,行为习惯就是成为一种固定的、不刻意的行为习惯。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会影响孩子一生。小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系统的养成教育过程。在这个漫长艰难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系列的养成教育工作要遵循学生心理规律,利用各种生活中的有利因素,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养成教育。

二、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措施

作为小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遵循养成教育中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特点,运用的巧当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指导和培养,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学校开展养成教育。明确总的养成教育培养目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培养过程中还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确立每个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明确总体养成教育目标之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育形式进行习惯培养。例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对良好行为习惯进行教育宣传,在教学中培养孩子良好行为意识。利用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等活动,教师通过良好行为习惯的故事、图片、视频等方式,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自己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良好行为习惯意识,在思想意识上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坚持养成良好习惯。

(二)明确的习惯标准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由于小学生年纪小、自我约束力差、辨别是非能力不足等特点,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学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须明确,一个明确的习惯标准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基础。小学生对很多事物的热衷只靠一时兴趣来维持,很难达到长久养成习惯的目的。所以,在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孩子明白如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不良行为习惯,懂得如何做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走廊、教室墙壁等空间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例如在学校宣传栏宣传良好行为习惯学生的事迹,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在学校走廊张贴《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等,充分发挥这些行为规范、要求的作用,在迁移默化中引起学生对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视,在学校层面重视养成教育的推行。还可以发动学生组成良好习惯管理小组,发挥孩子之间的监督作用,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能够自觉的监督自己和他人。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重点内容。在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中,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养成教育重要一环。学习是伴随学生未来一生的大事,这就要求教师抓好课堂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学习习惯、课堂学习习惯、课后学习习惯。在课前,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习惯,准备好学习文具、积极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等课前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好学生上课坐姿端正、认真听讲、积极记笔记、积极发言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后,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复习、认真做作业、自我检测的良好复习习惯。在学生做作业时,要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格式正确、做后检测等良好习惯。例如在语文阅读时,要培养孩子眼到心到,朗诵有感情等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坚持从点滴做起是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必由之路。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要做到从点滴做起,在细节上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所以,在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时,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在校园打扫中,培养孩子看到垃圾要随手捡起,并按照垃圾分类原则教给孩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放学的列队回家时,教给孩子要有序排队,遵守学校的作息习惯,遵守交通规则,安全有序的离校。习惯往往具有迁移性,学生养成一种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其他行为习惯的养成。例如孩子在学校养成了主动与生长打招呼的良好习惯,到日常生活中就能够有礼貌的待人接物。

(五)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要发挥教师的示范榜样作用。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好奇心强等特点,学习心理中有很强的模仿倾向。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很好的发挥榜样作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仿对象。例如,教师在学校教会孩子主动问好交流,在潜移默化的相处中,学生会模仿教师,养成见到师长主动行礼问好的行为习惯。在课堂结束后,教师主动收拾讲桌和讲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模仿教师,主动上下课收拾好自己的学习用具。这些行为习惯都是通过教师为学生树立榜样来培养的,通过后期教育强化,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很好的在孩子中扩展开。总而言之,小学生由于自己独特的年龄阶段,具有辨别力差、模仿性强、自制力差等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的系统性的工作。在这个漫长的养成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配合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从学校教育的点点滴滴做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小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作者:周仁亮 王琴 单位:高邮城南经济新区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生养成习惯教育范文

关键词:学生;习惯;养成;养成

一、严格制订正确学习目标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要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作为教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明确良好习惯包括的内容,准确知道学习好习惯、做人好习惯、卫生好习惯、饮食好习惯、阅读好习惯、安全好习惯、运动好习惯、劳动好习惯和礼貌好习惯等方面的习惯要求。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做到以身示范,明确培养学生习惯要达到的目标,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师生双向明确目标,学生的行为就会有方向。好习惯的培养需要严格要求。大多数习惯是行为达到自动化后才出现,在行为向自动化发展和转变的过程中,严格的行为要求和按要求行为是必要的。

二、从小抓起,一丝不苟

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二年级又是最佳期。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性也作了很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容易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很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要让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级习惯自然就养成了,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第4篇:小学生养成习惯教育范文

1.防微杜渐——防止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要想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首先要防止学生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防止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要防微杜渐,从”早”从”小”抓起.从”早”抓起,例如,一个学生出于好奇偶然进了一次网吧,算不上什么大事,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教育,他就可能进第二次,第三次,……开始可能只是上网玩游戏,随着进网吧次数的增加,上网内容的丰富,他就可能成瘾而沉湎于网吧不能自拔.这样,轻者荒废了学业,影响了身体健康;重者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成为人民的罪人.因为上网吧要用钱,如果手头没有钱,就会想法弄钱,或偷或抢.因此,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不良行为的苗头,见微知著,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帮扶教育,立即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以防止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从而使其健康茁壮成长.

从”小”抓起,就是从小事抓起.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又一个寓言故事”小虫与大船”,就因为造船工人造船时用上了一块带有蛀孔的木板,几年后,蛀孔越来越多.最后在风浪中,船沉没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事不小,小事能坏大事.例如,一个学生上课迟到本来是小事,但是很可能因为迟到没听懂这节课老师讲的第一个问题,而第一个问题又是学习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的基础,因而整节课没学会.因为这节课没学会,以后的内容就学不会了,从而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在教室里坐不住,经常逃学,养成逃学的坏习惯,结交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走上了违反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不良行为,及时进行教育学生” 勿以恶小而为之”,防止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小事酿成大事,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2.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从细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的,经过逐步积累而达到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我们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要循序渐进,从”早”抓起,从”小”抓起,注重反复,强化训练.学生年龄小的时候,可塑性强,是一张白纸,养成什么习惯,就是什么习惯,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期.所以,小学教育要紧紧抓住养成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做人、做事、健体、热爱学习等诸多良好行为习惯,为以后创造辉煌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通过一件件日常生活中小事体现出来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也要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小事做起.例如,训练幼儿自己吃饭、穿衣、洗手、洗脸、整理床铺等自理习惯,训练幼儿、小学生讲究卫生、爱护环境、不乱抛废弃物等环保习惯,训练学生经常说”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文明语言习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样,从学生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久而久之,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就慢慢培养出来了.注重反复,强化训练.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 21 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雷打不动,直到自觉执行为止.心理学上讲”知情意行”,知就是认识,行就是行为.一个人的品德自始至终都会从行为中自觉的表现出来.行为主要来自个人的认识.人的行为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面是被动的,即不自觉的,往往要别人不断教导,严加约束;第二层面是主动的即可以自觉的去执行;第三层面就是达到自动化的境界.如幼儿一旦经过多次地反复练习学会自己吃饭、穿衣、刷牙后,老师父母就不用操心了,他自然会做好,这就叫做从小养成自理的好习惯了.我们在养成教育中要遵循这一规律,对学生从小事抓起,从严要求,进行反复训练.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

3. 以人为本,付出师爱,做好榜样

第5篇:小学生养成习惯教育范文

教师成为范本,更能让他们学习并仿照。教师平时在上课时的精神面貌、处事方法,要做到每天乐观积极,言而有信,公平公正,乐于助人,乐于学习等等品质,这样学生一方面能够对教师的品格产生一种崇敬感,最终模仿教师的做法,进而养成良好习惯。此外,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名人的事例告诉学生们,这些名人的事例,可以让他们向这些成功者学习到成功的经验。如在进行数学课程的教学时,可以引出数学家高斯的事迹,进而让学生对他们良好习惯进行潜移默化的学习。另外,要注意激励做得好的学生,鼓励不是很成功的学生,可以给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一些褒奖;对有不足的学生进行亲切指引与鼓励。小学生都是渴望认同与夸奖的,在这种的氛围下,他们就能够积极踊跃的投入养成教育。

二、关照内心,做良师益友

小学生对于大人的态度感觉较敏锐,心理随力也比较脆弱,稍不注意,学生可以就会伤害到了心灵,所以教师要注意关照每一位学生,要注意观察,建立交流关系,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从而调整教学方针。教师要放下架子来,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才能把内心世界展示给老师看。在讲台上面讲课,出错时要勇于承认,让学生了解到每个人都会犯错,有错改即可;教师通过切实行为,让学生学会沟通的方法等等。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等的位置,学生就会更喜欢教师并对他进行更多的模仿学习,无论在课程教学与养成教育方面,都有极大的助益。

三、养成教育融入教学方式

养成的教育要渗透到生活与学习中的每一个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言传身教,激励他们,只能传递正向的价值观;教师应设置真实境况,使学生从实践中习惯成自然。这就需要教师教学中,设计一些精心设置的教学的活动,把所有目的都渗透在其中,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变孩子。举例而言,就是现在比较普遍利用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课程的时候,同时也履行着行为规范,最终养成习惯。美好品质的养成是终身的事情,若想要让孩子可拥有优良的各种习惯,那么,必须从孩子的时候就努力培养。教师在上课时,更要注重这个方面,惟有把这项任务重视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总结

第6篇:小学生养成习惯教育范文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遗留的产物,同时不乏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文化,在其熏陶之下,不仅能够使人们视野更加开阔,增长自身见识,还能够陶冶情操,提升个人修养和素质。特别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因其年纪小尚未形成定势思维和习惯,借助国学经典的力量培养小学生习惯非常重要。

【关键词】

国学经典 小学生 习惯养成教育

巴金有言: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莎士比亚也有过类似的说法: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可见良好的习惯在人生道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人的一生都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终身发展。如果养成良好习惯则会受益终生,因此应努力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前小学生习惯现状

首先在学习纪律方面,从整体上来看,学生学习习惯普遍较差,很少学生主动、积极地完成老师交代的学习任务。课堂教学中,只有部分同学愿意举手发言,配合老师工作,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并且不听从老师管教。下课之后教室内外追逐打闹现象屡见不鲜,秩序非常混乱。其次,在卫生习惯和文明习惯方面,现阶段学生多属于独生子女,家长宠溺,使得其出现任性、娇气等意识和行为,来到学校之后不懂得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甚至存在欺骗家长、欺骗老师等行为。另外还存在果皮纸屑随意乱丢等行为,未养成卫生习惯。最后,在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方面。在家里不参与家务劳动,在学校不热爱集体劳动,即便是力所能及的小事也需要父母、老师的帮助,害怕吃苦。

二、借助国学经典对小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

(一)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

一方面学校可以开设国学课程,从地方课程中选择一节课作为国学课,并对国学经典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发展,与小学阶段学生特点和认知规律相结合,分年级确定与之相对应的教育主题,以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如低年级教育工作以《悯农》《春晓》《回乡偶书》等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古诗词为主,以其朗朗上口的韵律和故事情节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针对中年级学生的国学教育,可以以《三字经》等为重点选取对象,通过“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等内容教授学生文明礼仪习惯。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国学教学,可以以《弟子规》等为重点选取对象,通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等内容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基础课程中经典国学内容。在国学经典读本编制过程中,应将教科书中的国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通常蕴含了丰富的国学知识。如名人名言:真实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无价之宝。一个人的价值,全决定于他自己。经典典故:《揠苗助长》《自相矛盾》《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画蛇添足》《守株待兔》《农夫和蛇》等,这些名人名言和经典典故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有重要作用。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国学经典

在国学经典中,有些通俗易懂、短小精悍,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有些感情细腻、清新高雅,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有些则哲理深刻、意义深远,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国学经典内容历经成千上万年的传诵,成为经典,为中华儿女修养和素质提升提供了源动力,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将这些国学经典融入其中,使小学生从小接受熏陶教学,使其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国学经典的深刻含义并在生活和学习中践行,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供支持。在学校中,可以以板报、条幅等多种形式展现国学经典,将国学经典中通俗易懂、与小学生特点相符合的内容展示出来,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通过这些经典国学内容从不同角度感染小学生,使其自然而言养成良好习惯。

三、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中国学经典的应用成效

自国学经典在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中应用以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还丰富了校园文化,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间时分,都可以听到书声琅琅,校园中文化氛围极其浓郁。另外,在校内开展的古诗文竞赛、古诗文手抄报等多种形式的国学经典相关活动,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而且使校园充满活力与生机。通过吟唱、诵读古诗文,学生从中体会到了国学经典之美妙,加深了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有效规范,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约束,逐渐养成良好习惯。

【结 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应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国学经典蕴含着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精华,属于民族瑰宝,所以在小学阶段的习惯养成教育中渗透国学经典可取得良好成果,经过实践证明,国学经典的渗透使小学生养成了良好习惯,促进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娜.点滴文化浸润心灵――浅谈国学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行为【J】.学周刊,2015(27)

【2】丁利娜.传承经典,正礼修身――浅谈如何以国学经典培养学生良好品质【J】.快乐阅读,2016(10)

第7篇:小学生养成习惯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65-02

教育家孔子曾说:“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将伴随人的一生,对人一生具有深远的影响,是终身受用的财富。然而,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教育要求空泛、飘渺,导致小学生行为习惯普遍较差。“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所以,我们应探索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路径和策略。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学科渗透”润育行为习惯

教育学认为,德育与智育的融合与互动是课堂教学的规律,德育与智育血肉相连,相互促进。教师要抓好教材和教学中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因素和时机,随机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

1、深挖教材,渗透于教材使用之中。小学开设的课程,都包含着各项行为习惯的素材和要求,教师备课应充分发掘。教学设计应渗透行为习惯的教育与引导。如在音乐课中,实践体验表演、学习模仿行为规范;在体育课中,实践体验行为规范、习惯要求;在信息课中,明确和遵守网络行为习惯要求。

2、关注过程,渗透于课堂活动之中。教学过程是孩子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孩子们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渗行为习惯常识和规范要求,让孩子们进行自我教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时,引导学生养成与人合作的行为习惯;课堂教学进行讨论和大温室,引导学生学会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等。

二、“榜样示范”引导行为习惯

英国著名教育思想家洛克曾指出,在各种教育方法中,榜样是“最简明、最容易和最有效的办法”,“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么能够温和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

1、强化教师行为规范。一是加强教师职业规范,塑造自身良好德行;二是把握行为习惯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三是注重自身细节,规范自己言行。用自己的言行感染、熏陶学生,做到“以身动其心,以言导其行”。比如,在批改作业时,老师精心书写评语可以深化行为习惯的引导,以“情”激其心,以“理”沛其腑。

2、深化教师爱生情怀。高尚的师德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教师对学生一往情深的爱,这种爱使教师着眼学生的终生发展,关注学生的人格和素养,而行为习惯正是一个人人格素养的重要内容。所以,教师的爱生情怀,会使教师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诱导,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情境熏陶”内化行为习惯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所以,以情动情,无声熏陶、有声激励是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策略。

1、无声熏陶。即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如一走进校门,墙壁上有醒目的校风、学风,教学楼走廊悬挂了名人画像、名人格言、学生作品等。让学生天天看,逐步侵润学生心灵。文明的氛围,优美的环境,无声地渗透着行为习惯教育训练,形成了一本立体的、无声的“教科书”。

2、有声激励。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系统,做到有目的性、系统性并各有侧重点的宣讲激励。播放行为习惯主题队会、行为习惯示范表演、良好行为习惯个人和集体宣传展示;宣讲行为习惯具体要求及名人案例、学生典范等。通过广播电视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四、“践行体验”养成行为习惯

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拥有知识并不一定具有教养,关键在于践行和实践。通过多元的实践体验来实现和强化行为习惯的养成。

1、主题活动培养行为习惯。

学校通过组织开展各类有益的主题班队会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行为。力求“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从最基本的做起。首先抓“年段实验点”,在点上实验的经验再在面上推广。其次,广泛开展多元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2、竞赛活动促成行为习惯养成。

学校以评“行为习惯示范教师”、“行为习惯示范学生”等评比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师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督导检查,积极鼓励师生共造良好行为习惯竞赛和监督的机制和氛围。定期举行行为习惯手抄报比赛、行为习惯演讲比赛、行为习惯征文比赛、行为习惯书画比赛等竞赛活动,把强化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推向深入。

五、“多向监督”调适行为习惯

学生的行为习惯通过教育实践和训练学生易接受、能养成,但又容易出现反复和反弹。再加上复杂的现实社会环境,学生容易受倒不良因素的影响。所以,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多方面督促和约束,并随时调控和纠偏。

1、完善制度,岗位监督。

除了将《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行动准绳,在校园最醒目的地方张贴行为习惯提示语等,努力营造学习规范的浓厚氛围,制订并实施了本校行为习惯规范具体要求。如,《学生在校一日行为规范》、《学生行为规范细则》等,明确学生言行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把它们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要求,引导和规范着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设立“校园行为习惯监督岗”和“班级行为习惯监督岗”。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和监督,唤起学生强烈的行为习惯意识。全校学生从一进校园开始,所有的言行举止在自觉履行规范的同时,也在接受着监督岗的监督。实践证明,使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是实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有效手段。

2、家校携手,双向监督。

第8篇:小学生养成习惯教育范文

关键词:职校学生;养成教育;实施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在我国新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习惯的养成教育第一次被提上了正式议程。

职校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特点

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素质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出既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又具备一定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在教会学生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同时,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1.习惯养成教育的起点不一样

习惯的养成往往从第一次开始,“第一次”是好习惯养成的最佳教育期。可见,习惯养成教育应该是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抓起、开始重视、开始实施。对于职校学生,他们的显著特点是学习积极性不高、自觉性不强,行为习惯不理想,思想上也较不成熟;他们的心理较敏感,又善于表现,且动手能力强;他们刚进入职校时有一种自卑感,同时又想和其他人一样在校园里能有所发展与收获。正是由于职校学生生源质量的问题,学生行为习惯差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因此,职校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是在已有习惯根深蒂固的条件下实施的。

2.习惯养成教育的接受方式不一样

传统的养成教育是通过对单一行为的反复训练,反复教育,达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效果,这种养成教育主要通过外在的强制、灌输,简单教育达到养成习惯的目的。对于职校学生,随之年龄、思想的一定成熟,很难用单一的,强制的外来压力来迫使学生反复的进行单一的习惯训练。年轻气盛的他们处在心理反抗期,自我意识强,不能一味告诫学生“不准什么”,“要怎么”,否则,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成为教师的对立者、反抗者。因此,要改“管家”、“警察”角色为“倾听者”、“知心人”,多倾听学生的心声,充分理解并尊重他们,循循善诱,助其健康成长。我们要 “借力用力”,进行“细腻教育”,让学生由内而外的反思自己。通过自省、自悟,体会教师良苦用心,从而欣然接受,职校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要疏导多一点,管理少一点,才会四两拨千斤,事半功倍。

3.习惯养成教育的“宽度”不一样

传统的养成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个体或集体的良好习惯,使个体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挖掘个人潜力,实现自我提高;对于职业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出适应社会、行业、企业要求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其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养成能适应社会、行业、企业具体职业要求的行为习惯,带有一定的企业文化特色,更加注重团队倾向,要在强调个性的学校教育中和谐的融入企业特色,这对习惯养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职校学生“习惯完善教育”的实施

基于职校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职校学生的养成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从而实施起来必然有其特色。结合多年学生管理和班主任的工作经验,笔者借助所在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大环境,全面贯彻学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三育人原则,创新职业学校养成教育的实施手段,在学校系部大力推行主题为“习惯完善教育”的养成教育,下面笔者就来谈谈“习惯完善教育”的具体实施措施。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

树立正确的态度就是在实施“习惯完善教育”的过程中,把教会学生摆正对人、对事、对物的态度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把习惯养成教育和灌输正确态度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校待人、接物、处事都联系着老师和同学,实际上都是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处理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1)教会学生尊重老师。

要使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改掉陋习,培养良好习惯,首先要教会学生尊重老师,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本能接受”教师的观点,避免教育实施过程中产生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因此,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教会学生尊敬老师放在首要位置,在全校掀起“尊师为荣、欺师为耻”的良好整体氛围,教师不仅是享受尊敬的,更要教学生如何尊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通过日常学习、生活,全方位贯彻尊师重教意识。如教育学生遇见老师主动问好,安排执勤班级在学校门口、教学楼门口欢迎教师等。

(2)教会学生正确对待他人。

习惯的养成是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琐碎事务中的,这些事务都掺杂着对他人的态度,学生自我习惯的养成也会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有时往往是“教师千言万语,不抵同学一句”。生活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与他人、社会紧密相联的。作为在校的学生,他们同时又担任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工作中教师要教育学生与他人友好相处。与他人相处,不仅要做到让他人接纳自己,同时又不丧失自我个性的发展,做到对自己满意,对他人满意。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出具有高知识、深学问的学生,而且还要教出他们成人的必要品质,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成为社会主力中的一员。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注重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他人,找回真实自我。

(3)教会学生冷静、客观分析问题。

把教会学生形成正确的处事态度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通过长期学生违纪问题的处理,让学生形成“态度决定一切”的共识,培养学生冷静分析、客观评价、勇于担当、敢于改正的习惯,如对于学生发生纠纷,产生矛盾,造成打架斗殴,甚至,重视教学生端正态度、摆正心态。让学生领会:“面对问题,就是摆明态度,态度一变,问题不见,态度一变,方法无限,态度彻底改变,奇迹定会出现。”

2.落实“习惯完善教育”的具体行动

落实具体行动就是在实施“习惯完善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具体行为反复教育,反复训练,从而使学生改掉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把习惯的养成落实具体行动中。

(1)通过培养好习惯来改掉坏习惯。

“习惯完善教育”把教师工作重心定位在实际行动纠偏上,反复的良好习惯培养训练是改掉陋习的有效途径,也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

(2)实事求是,找到“话疗”与“行疗”的平衡点。

教师往往经常有这样的困惑:“说少了怕教育不到位,说多了怕学生嫌烦而适得其反”。其实,在学生端正态度的前提下,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如何找到“话疗”与“行疗”的平衡点,在这里有一个标准:“话疗”的程度与学生问题的大小成正比;“行疗”的程度与学生问题的大小成反比。也就是说,小问题,多做少说;大问题,少做多说。

(3)落实行动的有效监督。

没有监督的行动教育是没有意义的,更会使整个“习惯完善教育”形同虚设,因此,在行动教育的具体规划中,要实现可操作性和可监督性,要科学、合理设计方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任何不良行为都是要通过具体行动来弥补的,在纠正训练中养成习惯,同时,在初期行动教育的时候要不打折扣,要注重小事,逐渐推进,如落实开展 “小事工程”等。

3.建立规范的考核制度

规范考核制度就是在实施“习惯完善教育”的过程中,把教育渗透到学生在校的每一个环节中,贯穿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空间,做到处处有制度标准、时时有考核检查、事事有反馈整改、人人有提高完善。

(1)健全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对学生是一种约束,一种引领,是学生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对于职校学生来说,他们惰性比较大而自制力相对不够,如果没有有效的强制性约束可能会使他们的陋习更加明显。建立学校、系部、班级不同层面的规章制度,建立常规检查指标体系,礼仪规范、文明用语规范、教学楼管理规范、文明寄宿要求等常规细则,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在建立制度上,学校制度把握方向,系部、班级制度把握细节,学校制度体现全局、权威,系部、班级制定体现人性、易实现,尤其班级制度既不能太苛刻,也不能太泛于表面,在班级制度的执行中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民主的管理方法,做到每位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个个都是班集体的主人,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

(2)树立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职校学生,由于他们自觉性、积极性都不是很高,所以要在经常性教育前提下,借助榜样的引导,如通过“优美教室”、“优美宿舍”、“常规管理先进班级”、“德育先进个人”、“文明使者”等榜样力量,引导学生 “见贤思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评比考核。

加强日常规范的检查、反馈、整改、考核,根据常规检查指标,明确常规要求,借助学生军事训练、老生军事复训、德育实践课、政治学习、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思想政治课等日常考核评比向学生注入习惯。如在食堂、冲开水处、充饭卡窗口设立“一米线”,培养学生排队的习惯;在教室、实训室严格考勤培养学生惜时守时的习惯;在宿舍、教室、校园公共区域加强卫生检查、考核,培养学生讲究卫生的习惯等等。

4.贯穿赏识与激励

贯穿赏识激励就是在实施“习惯完善教育”的过程中,要贯穿教师赏识的眼光、激励的言语、肯定的姿态。把赏识激励贯穿到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1)赏识激励是教师强有利的武器。

教师教育要“春雨润物”,对学生多赏识激励。心理学研究实验表明,人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其能力发挥是之前的两倍甚至更多。职校寄宿学生远离亲人,有许多不适应,有许多地惊恐。因此,老师应主动关心他们、赏识鼓励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就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他们也会主动接近你,倾吐自己的真情实感,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引导和教育。

(2)赏识激励更要覆盖“差生”。

进入职校之前,大部分学生有被老师忽视的感觉,他们的内心更加渴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教师要转变观念,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熟不知“亲其师则信其道”,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自省、自悟,才会真正产生实足的效果。

(3)创新机制,实施群体赏识激励。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这也是企业文化的精髓。职业学校更要关注团队教育,通过团队的自我纠偏、自我完善功能,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创设群体赏识激励机制,能有效地提升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集体荣誉感,从而达到学生自觉管理自己的圆满效果,如制定“班级加分标准”、“班级常规管理奖励标准”、“违纪整改补偿办法”等,鼓励集体自我完善。

5.体现个性尊重

体现个性尊重就是在实施“习惯完善教育”的过程中,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学校教育是尊重个性的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只有尊重个性,才能发展个性,才能培养创新型职业技能人才。职业教育要在尊重个性的过程中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决定了学生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只有尊重他们的个性,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人才。

(2)体现个性尊重与严格管理有机结合。

提倡个性尊重,并非不要严格的管理,严格管理是实现尊重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无论我们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仍有个别学生我行我素。因此个性尊重必须和严格管理相辅相成。只有严格教育才能为尊重教育提供纪律保证。只是要注意,严格教育也要坚决把个性尊重贯彻其中,否则就会伤害学生的积极性。

6.培育和谐环境

培育和谐环境就是在实施“习惯完善教育”的过程中,注重职校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培育风清气正的校园舆论导向,把培育和谐环境和学生的教育教学有效统一。和谐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给学生一种有意义的感情熏陶和启迪。

(1)优化校园环境。

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度过的,校园自然环境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一进校门,进行“抬头教育”。教室、宿舍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应当是窗明几净,桌椅整齐,内务整洁,舒适、文明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自然环境不要让学生感到压抑,建筑、教室、实训楼、道路、景观等,要给人以舒畅、整洁、美观的感受。

(2)振奋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要让学生感到振奋,校训、校徽、校标、校史、班标、板报、光荣榜等,要加大宣传力度,培育整体氛围,“让每堵墙、每扇窗都会说话,让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透露出育人的气息”。振奋的人文环境有利于学生明确方向、增强信心、奋发有为。

(3)扬抑舆论环境。

校园必须要有正确的舆论,这样才能有正气,正所谓:校风正,学风正,方能出成效。正确的舆论来自于明确的是非判断能力,教师有责任在重大的、基本的人生价值观、社会观念、道德观念上对学生进行明确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扬善疾恶的好作风。对于不良的舆论,教师应该及时使学生明辨是非,让学生从认识上提高,从而伸张正确的舆论。校园主题活动就是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教育的时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找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启发点”做到贴切学生、贴切生活,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并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

7.构建家校合一

构建家校合一就是在实施“习惯完善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所产生的“合力”作用,要和家长时时保持联系,共同教育学生。

(1)建立新型家校合一方式。

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家庭、社会和学校是教育这个系统工程的三大支柱,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必须打破传统的观念,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如成立校、系家长委员会,建立班级家长 “家校通”、 “飞信群”,利用新生报到家长送新生入校的时机,创造条件召开系、班家长会,对共性问题召开小范围家长会,寄发告家长书等方式,建立有效、务实的家校联系。

(2)打破传统,创新家校合一模式。

传统的职业学校教师,通常是教师发现学生有问题才会想到联系家长,家长产生疑问时才会想到咨询老师,这其中又要利用各自空闲时间,以至于教师和家长的 “有效沟通”大打折扣。同时,职校问题学生大多不怕教师,不怕家长,就怕教师联系家长。因此,教师要树立经常与家长经常联系的意识,特别是当学生取得进步时要向家长报喜,鼓励家长和学生总结经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努力转变家长观念,引导家长主动与学校联系、沟通。

第9篇:小学生养成习惯教育范文

【关键词】:一年级;习惯;教育

巴金曾说过:孩子的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促进孩子的学习,而且会使人终身受益。习惯如此重要,我们要从一年级新生开始抓起,加强对学生习惯的培养,我们要用爱心,恒心来引导孩子们渐渐步入正轨,逐步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我根据教材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就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准备习惯的养成

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只有六、七岁,他们已经习惯了三年的幼儿园生活,玩玩乐乐,不受约束,而且他们刚过了两个月的暑假,娇惯自由。这些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自理能力很差。针对这一现象,刚一开学就要对他们提出“自己准备学习用品”的要求,让他们根据每天的课表,准备好每节课所需的学习用品,并培养几个班干部在课前检查督促。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才能逐渐养成课前准备好所需的学习用品的习惯,适当的时候还要对表现好的孩子给予表扬。当学生都能主动的在课前把学习用品整齐地放在桌子的一角等待我们上课时,我们一定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二、倾听习惯的养成

长时间教低年级的数学,有时我感到很茫然,不知道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最理想的课堂。很多人认为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给学生自由民主的空间。我在想:六七十个学生如果不加以限制,40分钟的热闹有多少学生有收获?一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容易受外界影响。所以,课堂上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习惯至关重要。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我认为教师讲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而且语言要生动有趣,条理要分明,方法要灵活,力求使每个同学都乐意听。在其他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带头认真倾听,起到示范作用,并要求学生能复述这个学生的话,或提出不同的观点,或对这个学生进行点评。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任务去倾听,久而久之,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持久性较差,要他们认真地听40分钟课很是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参与得特别认真、积极的小朋友要及时鼓励,并给予适当的表扬,也可建立个人红星榜,开展“谁得的红星多”等活动,通过一次次的活动、一次次的激励,学生认真听讲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强。

一年级小朋友刚入学时最大的弱点就是当别人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不懂得如何认真倾听,一心想表现自己,他会高高地站起来,边举手边不停地喊“我来,我来”,有的随心所欲地看书,有的甚至玩橡皮铅笔。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我就示意发言的同学停一下,并说:“还有几个小朋友没准备好呢!比比谁听得最认真!”“比一比,他的说法跟你是不是一样,欢迎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样多次及时的提醒与交流评价,学生逐渐就能养成认真倾听教师和同学发言的好习惯。

三、说话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培养说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便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说”包括回答老师提问、修正他人发言和参加小组讨论三种情况。无论哪种情况都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逐步做到语句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并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场合调整语气、音量和说话的方法。即回答老师提问时音量要大,语气要肯定,让全班同学都听见;修正他人发言时态度要诚恳,音量要适中,要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说出自己的意见,千万不要讲伤害对方的话,被修正意见的同学,应虚心听取对方的意见,不管对方说的对不对,都要耐心地让对方把话说完;小组讨论时要用商量的语气相互补充,音量宜小不宜大,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

班级里,有胆大敢于发言的孩子,也不乏一些胆小怕言的孩子,针对实际,要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教学中,对于那些爱探索、肯带头的学生,我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对于那些不善于发言,怕发言的学生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并加以适当的点拔、适时的引导,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只要他们能开口,哪怕声音再轻说得再离谱,也要以鼓励的口吻对待,让他们感到自己也能说,即使说错也没关系。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老师能表扬他鼓励他,他会觉得非常开心非常光荣,由此会增加说的勇气和信心。长此以往,学生课上敢说话、会说话的能力会逐渐增强。

四、读书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看书、用书习惯应从一年级起培养,一年级学生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充分发挥学生自学的能力。他们学儿歌很快,读上几遍就能背出来,但指几个字让他们读出来却有困难,原因是他们还没学会阅读课本,所以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读书的要求不要太高,只要能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有序观察书中的插图,对图中的动态部分进行合理想象就可以了。文字部分,在拼音的帮助下能读正确,能理解就行了。

我们可以用讲故事、做游戏的方法引导他们阅读课本,如让他们从课本中找一些常用的字;还可以采用先讲后看书的方法,教学时先把书上的插图演示在投影上,让学生来看图说话列算式,讲完后再让学生翻开书填一填,使小朋友看到,老师课堂上用的这些“图画”都是来自课本,从而使他们产生对课本的喜爱。

除了指导学生读课本外,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如有注音的儿童读物。在阅读课外书的同时,发现课外书中以及生活中的问题,扩大识字量,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

五、发现、应用数学习惯的养成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发现、应用数学的习惯会逐渐养成。我们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画出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如,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量一量你有多高?称一称你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高、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但通过教师一步步地、有计划地训练,养成了学生把遇到的问题记下来、画下来,并试着去解决它的习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数学的积极性。

六、书写习惯的养成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书写美观、工整,写字姿势端正是学生的基本功。写字时,要求孩子坐姿端正,握笔姿势正确。

一年级小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会不专心,教师应要求同桌的小朋友互相督促,有情况要及时的向老师汇报,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地完成作业。

做数学作业一般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竖式计算时要用尺子画等号线。平时要通过讲解,使学生树立形成正确、美观的数字印象,理解数学符号的涵义。对于作业的书写情况,教师要经常讲评,要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