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划生育理论范文

计划生育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划生育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划生育理论

第1篇:计划生育理论范文

关键词:现代化;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模式;档案资源;信息技术

在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不断被应用到档案管理工作的背景下,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现代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顺应时展趋势,满足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从而推动现代化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模式得到有效利用,为档案资源开发和利用,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创造条件。本文结合新时期和新趋势,就如何实现现代化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模式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具体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借鉴。

1 变革思想观念,实现管理意识现代化

首先要变革思想观念,顺应档案管理现代化趋势,有效开展管档案管理工作。

1.1 存在的不足

一些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年龄较大,思想观念落后,沿用经验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未能有效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需要,难以提升计算机管理水平和综合技能。

1.2 完善的措施

革新思想观念,接受档案管理现代化理念,注重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为管理活动有效开展提供保障。档案管理人员要学习《档案法》和相关规章制度,提高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在管理意识上实现现代化。从而有效顺应新时期和新趋势,积极参加学习和培训活动,掌握专业技能和管理技巧,提高计划生育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

2 整合档案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现代化

对档案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确保档案资源完整。然后采取数字化处理措施,做好归档工作,方便档案资料查阅。

2.1 存在的不足

对档案资料的整合不到位,档案资源整合和利用的传统方式为人工方式,效率低下,工作水平低,容易出现遗漏现象,制约档案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与现代化管理理念也不相符合。

2.2 完善的措施

在档案资料整理和利用过程中,要注重信息技术利用。通过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的利用,提高资料整合技能和综合水平,实现档案资源的有效整理与开发利用。要构建计划生育档案信息资源库,在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促进数据资源共享,努力提高工作水平。管理人员要增进与信息员的联系,确保档案资料收集到位,防止出现遗漏现象,并提高档案资源共享水平和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

3 提高综合技能,实现管理技能现代化

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和相关措施,加强自身学习,促进档案管理综合技能提升,满足档案管理现代化需要。

3.1 存在的不足

管理技能现代化是计算机技术应用所带来的新要求,也是顺应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的必然趋势。但一些单位没有顺应这种趋势,管理技能不足,难以有效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3.2 完善的措施

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中,要顺应时展趋势,注重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利用,从而系统完成文件起草、修改、删减、检索、打印、登记、汇集统计等各项工作,推动档案管理各环节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人员要加强先进技术学习,满足档案现代化管理需要,结合岗位要求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前提下,还要学习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等,掌握其使用技能和方法,努力成为管理理论知识扎实,责任心强,能熟练掌握并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进而有效提升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

4 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工具现代化

注重信息技术利用,包括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扫描技术等,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

4.1 存在的不足

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不断得到有效利用的前提下,为提高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应该注重这些技术和设备的利用。但一些单位管理经费不足,制约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技能提高,难以有效适应管理需要,对计划生育档案资料的有效利用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4.2 完善的措施

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内容复杂,工作繁琐,程序复杂,加大工作人员的劳动量。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制约档案管理水平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重视现代化管理工具利用,从而促进管理效率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手段,将计划生育档案管理资料分为技术服务类、行政审批类、社会医疗服务类文书。并利用计算机模拟人工立卷,按类别将所属条目内容打印出来,从而方便检索。还可以按档案文件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打印,促进各项工作规范化和流程化,降低人为因素在档案归档管理的不利影响,促进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工具作用的充分发挥。并且还可以减少手工操作带来的失误,促进档案管理水平提升。

5 加强管理培训,实现管理人员现代化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综合技能,让他们掌握管理技术,顺应档案管理数字化和现代化趋势。

5.1 存在的不足

现代化档案管理模式下,为促进工作水平提升,应该注重提高管理人员综合技能。但一些单位将工作重心放在其他方面,忽视管理技能高、责任心强的档案管理人才引进,制约他的工作技能提升。又如,一些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年龄老化,仍然沿用传统经验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但未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和扫描技术的应用方法,难以有效适应计划生育档案数字化管理需要。或者在管理工作中,忽视严格遵循管理规范要求,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管理需要,制约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提升。

5.2 完善的措施

相关单位要注重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充分认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在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并结合管理要求落实和开展各项工作。一方面,注重引进管理基本理论扎实,管理综合技能高,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充实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队伍。让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有效适应管理工作需要,构建结构合理,综合技能强的管理队伍。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管理培训制度,对档案管理人员开展有效培训。采用课堂授课、专题讲座、调查研究等形式,丰富档案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增强他们的综合技能,促进管理人员综合水平不断提高,有效适应档案管理需要。此外,管理人员还要加强自身学习,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增强责任感和道德水平,有效开展档案管理各项工作,促进工作水平提升。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现代化,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水平,规范工作人员各项操作,有效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技能。因此,相关单位和管理人员要提高思想认识,顺应时展趋势,综合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制度措施,提升管理人员素质。进而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促进档案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为计划生育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葛平爱.创新“两分法+网格化”计生档案管理模式服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J].山东档案,2014(2),51-54

[2]王建国.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创新及档案管理数字化问题[J].管理科学,2015(3),57-58

[3]王英雁.浅谈基层计划生育档案现代化管理[J].科技信息,2013(23),261

第2篇:计划生育理论范文

关键词:范畴化;拟声词;分类;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90-02

一、范畴化理论及其指导下《苔丝》中拟声词的分类

范畴化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问题。范畴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而是人通过身体及心智对真实世界的特性进行能动处理的结果,是客观因素与生理、心理、文化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基于经验,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人类是从基本层次范畴来认识事体、理解世界的,我们一般以基本层为核心将范畴分为三个层次:上位层范畴、基本层范畴和下位层范畴。这样的三分并不意味着范畴只有三层,在每相邻的两个范畴层次中间都会有很多界说不明的层次,只是它们不具有这三个层次的典型性。

依据上述理论,《苔丝》中的拟声词也可以分为行为范畴、事件范畴和性状范畴。因为这些范畴的边界都比较明确,所以没必要详细分析其分类情况,在下面谈及其翻译时,我们会先将典型拟声词所在的句子类分到三个范畴中,然后在每一范畴内部分析其在范畴化理论基础上所使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二、基于范畴化理论的《苔丝》中拟声词的翻译

(一)行为范畴拟声词的翻译

《苔丝》中可以类分为行为范畴的拟声词共有40个,但我们主要分析具有典型性的拟声词及其译文,进而总结其翻译方法和技巧。在注重行动和尚武的骑士文化中,动词一般都属于基本层次范畴,然而,汉语属于安土重迁的尚文静文化,所以行为范畴的拟声词划分得较为详细,被翻译成汉语时就有以下两种情况。

1、英语中的基本层次范畴词译为汉语的上位层范畴词,这一点体现了认知范畴的语境依赖性。这类拟声词的翻译不在于强调其拟声的特点和效果,主要目的是突出动作,例如:

(1)SL:“In short,”concluded the parson,decisively smacking his leg with his switch.

TLZ:“……”牧师态度坚决地拿马鞭子拍着自己的腿,…

TLS:“……”牧师用枝条果断地抽打了一下自己的腿,…

例句中的smack主要是强调牧师拍腿的动作,加上这一动作更能显示他下结论时的那种果断的确定的态度。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基于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此处仅限于表示拍腿的动作,“抽打”有暴力的意味,所以,“拍着”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2、英语中的基本层次范畴词译为汉语的下位层范畴词,这一点同样也体现了认知范畴的语境依赖性。这类拟声词主要是运用转喻的方式,将拟声词原本的意义用于描述另外一类事物,例如:

(2)SL:The sea was near at hand,but not intrusive;it murmured,…

TLZ:…海浪滔滔,克莱尔以为是松涛瑟瑟;松涛瑟瑟,克莱尔却又以为是海浪滔滔。二者的声音不可分辨。

TLS:海就在它身边,却并不扰人。海涛哗哗地响着,他竟以为是松涛;松涛也哗哗地响着,他又以为是海。Murmur一般指说话窸窸窣窣,低声细气,此处用来描述松林在海风吹拂之下发出瑟瑟的声音。在特殊的语境中,意义从指人转为指物,得以具体化。

(二)事件范畴拟声词的翻译

事件范畴同样具有层级性,它主要体现的是名物范畴和行为范畴之间的一种关系,体现为名词性。《苔丝》中可归类于事件范畴的拟声词共有34处,我们依然是通过分析有典型性的拟声词及其译文来总结其翻译技巧。事件范畴的拟声词不像行为范畴的拟声词那样复杂,一般事件范畴之间都会有其对应表达。只是

中文表达某种声音时有时用“形容词+声”这种形式,有时用“发声体+声”这种形式,例如:

(3)SL:The rat was at last dislodged and amid the barking of dogs,….

TLZ:……,那时狗也叫……。

TLS:……,苔丝也在狗的汪汪声……

借助于发声体来表达声音也很形象、具体,以上例句的两个译本分别将barking译为“狗也叫”和“狗的汪汪声”,但是综观整句话,不难发现这句话主要是强调苔丝解开最后一捆麦子的动作,其他声音都是这一动作的背景,所以孙法理将所有声音都译为“***声”更适合做背景来突显苔丝的动作。

(三)性状范畴拟声词的翻译

性状范畴的拟声词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强调性质、依附于名词的形容词性拟声词和表示状态依附于动词的副词性拟声词,以及做表语被译为动词的分词类拟声词。

1、依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形容词性的拟声词必须依附于名词才能构成合适的表达,因为汉语中没有表语。例如:

(4)SL:Something in the place, the hour,the crackling fires,…

TLZ:那种地方、那种时光、那片哔哔剥剥的火、……。

TLS:此时此地,在哔哔剥剥的火光中,……。

第3篇:计划生育理论范文

关键词:TRIZ理论;升级投诉;数学建模;预测

引言

随着运营商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业务品类的不断丰富,客户投诉量也逐渐增多,成为困扰企业的一大难题。面对客户规模化的投诉,应当建立更加科学化系统管理机制,改善当前传统管理方式,避免客户投诉升级,提升客户满意率。为此,可通过对客户投诉数据进行深度的大数据分析和挖掘,基于多叉决策树构建升级投诉预测模型,对有升级倾向的投诉客户进行预判,提前安抚客户,从而有效降低升级投诉数量,提升客户在4G时代的满意度。但是在升级投诉预测模型构建完成后,其准确率较低,远无法满足应用需要。针对此问题,本研究利用TRIZ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求解。

1 TRIZ理论简介

TRIZ意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由俄国发明家G.S.Altshuller和其同事经过50多年对数以百万计的高水平专利成果分析归纳总结,建立的一整套体系化的、实用的解决发明问题的创新理论方法体系。

TRIZ理论主要用于工程技术领域,但随着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逐步向企业管理、教育、政治、服务等非技术领域延伸。它能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的问题,克服思维定势,按照问题的本质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TRIZ理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包括问题描述、问题分析、问题求解、方案评估及方案决策等步骤,如图1。

2 基于TRIZ理论的升级投诉预测模型优化研究

2.1 问题描述

利用TRIZ理论描述问题的八步对此问题进行描述。

定义技术系统的名称及其功能:本技术系统可定义为升级投诉预测系统,系统功能是预测有升级倾向的投诉客户。

完整描述系统的工作原理:观察过往历史升级投诉数据,提炼升级投诉客户的特征标签,对实时投诉数据进行预测,输出有升级投诉倾向的目标号码。

描述当前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投诉用户是否有升级倾向的预测准确率低。

描述主要缺点出现的情况:当投诉信息记录缺失、字段信息记录错误、手工填写文本字段繁杂、文本型数据过多时,模型预测准确率问题更明显。

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存在的缺陷:对类似问题,通常采用增加人工判断、改变参数等方法,但无法大幅度提高准确率。

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提高模型预测升级投诉用户的准确率。

对新技术系统的要求:准确地预测出有升级投诉倾向的用户。

技术系统IFR:圆满消除用户投诉,永不恶化升级。

2.2 问题分析

2.2.1 因果分析

影响一个模型的因素有模型输出端、模型本身以及模型输入端,通过因果分析发现影响升级投诉预测模型准确率低的因素主要是模型本身以及输出端即用于建模的数据。模型本身的影响主要包括参数设置准确率不足和正负样本比例不可控两方面。建模数据的影响一方面是数据源本身存在问题,比如数据分类字段过度、数值型数据过度、缺失数据以及噪声数据严重,另一方面是数据低耦合性问题,缺乏关键变量。

2.2.2 功能分析

升级投诉预测系统是指当客户进行投诉形成工单后,将投诉数据入库,利用多叉决策树模型预测出有升级倾向的投诉客户,并将客户信息推送至客户服务中心,提前安抚客户,防止投诉升级。系统的组件功能模型如图3。

2.3 问题求解

2.3.1 基于功能模型与裁剪的问题求解

通过功能模型分析得出了导致此模型准确率低的几个因素:缺失和噪声数据有害;分类字段和数值型数值过度影响;变量选择、参数设置、正负样本比例影响。根据裁剪原理,缺失和噪声数据是有害作用的组件,裁剪后可以最大限度改善系统。因此基于数据状况,对于缺失及噪声数据,可以采用忽略该条记录的处理方法。

2.3.2 基于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的问题求解

技术矛盾是指当改善系统中的某一参数时,恶化了系统中的另一参数。TRIZ总结了39个通用技术工程参数,借助这些参数可将一个具体问题转化为标准的TRIZ问题。TRIZ还总结了解决矛盾冲突的40个发明原理,将矛盾冲突与冲突解决原理组成一个39×39的矩阵,矩阵的纵轴表示可改善的参数,横轴表示引起恶化的参数,横纵轴交叉处的数字表示用来解决技术矛盾的发明原理的编号,这些发明原理指出了解决该技术矛盾的思路。这就是著名的矛盾矩阵。

根据因果分析,字段分类过度的原因之一是文本型数据过度,而模型对文本型数据处理能力差。如果减少文本型数据,虽能改善模型适应性,但将降低其准确率,即恶化参数可靠性。根据矛盾矩阵一,根据发明原理No.24中介物的启示,针对文本型数据过度的问题,可将文本型数据转化为数字型数据。比如,可将客户投诉的问题归类为是否办理问题,再转化为10,这样即可把文本型数据转化为数字型数据。

同样,针对影响升级投诉预测模型准确率的其他原因进行技术矛盾分析,构建矛盾矩阵,利用发明原理得出了其他几个解决方案,如表2所示。

2.3.3 基于物理矛盾与分离方法的问题求解

物理矛盾即针对系统中某个参数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要求,如某个参数既要出现又不存在,或既要高又要低等。物理矛盾分析是TRIZ中常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解决物理矛盾的指导思想是实现矛盾双方的分离,分离的方法有空间分离、时间分离、条件分离和系统分离。

升级投诉预测模型准确率低即模型输出目标用户命中率低,命中率低时对模型本身要求也低,模型适应性好。如果模型输出目标用户命中率高则模型准确性高,但模型适应性差。这属于物理矛盾,可采用空间分离的方法,根据文献[1],空间分离方法对应的发明原理有10个,针对本问题可采用原理No.3局部质量,结合局部质量原理的内容,可对预测错误的数据进行局部分析,在大模型框架的基础上,再建立一个小模型局部训练这部分数据,提高模型准确率。

同样,针对影响升级投诉预测模型准确率的其他原因进行物理矛盾分析,采用分离方法,利用发明原理得出了其他几个解决方案,如表3所示。

2.4 方案评估及方案决策

所得方案的可行性均良好,可依次进行尝试验证。因此,为提高升级投诉预测模型准确率,首先可对用于建模的数据进行梳理;其次针对建模数据低耦合性问题,可增加关键变量;再次针对模型本身问题,可进行参数调优;最后对于预测错误的样本,可在大模型框架不变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小模型进行局部二次训练,提高模型准确率。

3 结束语

本研究从TRIZ指导创新的角度,运用裁剪、技术矛盾分析与矛盾矩阵、物理矛盾分析与分离等创新方法,得出了提高升级投诉预测模型准确率的8个方案,并在试验中得以验证,能大幅度提高模型准确率。此研究说明TRIZ理论完全可应用于数学建模,为科研和技术难题的攻关提供新思路。这是TRIZ理论在数学建模领域应用的一次有益尝试,也为其在非技术领域的全面应用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创新方法研究会创新方法教程(初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第4篇:计划生育理论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理念;本土特色;国际化

中国现代研究生教育最初的模式深受苏联的影响,直到1979年教育本质的讨论,我国研究生教育才逐步健康发展。先是在《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规定了研究生培养教育模式, 后又于1984年在全国22所重点高校设立研究生院,这都是探索本土教育与国际化接轨的尝试,但这种尝试基本借鉴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开放性无法得到真正的体现。我们应在坚持本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吸收国外先进经验,转变研究生教育培养理念。

一、凸显研究生教育地位,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

2001中国加入WTO,研究生教育直面教育市场与人才流动国际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不是来自内部的力量推动,而更多的是以一种应对外部压力的方式进行。分析社会需求可以看出,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必须先于本专科教育,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从1950-1976年间,美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增加了3.5倍,从242万增加到了844.8万。本科生与研究生招生数量比例从1930年的22.3:1发展成为1981年的4.1:1。

然而,教育资源很难随招生数量的增加而迅速扩大。2003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为22万余,2004年为27万余,2005年将近30万,2006年为33万余人。普通高校2006年在校硕士研究生人数已达868231人,全国硕士生导师总人数为144991人,师生比例达到1:16。尽管近几年高校因教学评估等原因,进了大量的教师,但比起扩招的速度,师资明显不足。

研究生招生改革,一是要遵从教育规律,研究生指导教师与研究生的数量必须相适应;二是遵从经济发展规律,研究生培养的数量应与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相适应。除此之外,坚决拒绝冒进式的任何扩招的理由,如为了建设研究型大学,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等借口。

二、构建个性化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引入“动态学科”设置理念,丰富研究生学位类型及规格,加大面向职业和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力度

我国将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分别以不同的模式培养。前者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后者侧重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两种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差别理论上应较大。事实上,和本科课程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性与针对实务操作性体现得并不明显。以法律硕士(法学)为例。法律硕士(法学)的必修课是以专题形式开设的本科所学法律基础课程,选修课才会分方向开设实务课程4-5门,同必修课相比,选修课在法硕阶段所占的比例不足30%,远远达不到我们所期望的专业化、实务化的效果。

这几年,学术界一直提倡“动态学科”的理念,一是强调依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研究方向,设置具有弹性化的课程,增强选课自由度,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生个性化课程体系;二是强调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培养目标,加大新兴学科及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这就强调了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的个性化。研究生教育并不以培养“研究共性”为宗旨,而是要求研究生在合作中,放大自己的个性,形成个性化的研究品格及视野,以获得独立研究的能力。这就要求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既可以按不同的研究方向来设计;也可以按对研究生的不同要求,侧重其所学;还可以按研究生不同的兴趣,开设学术性讲座、研讨不同性质的课程。当然,基础理论通识教育也必不可少。同时,由于学术人才与职业人才的要求不同,针对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要相应进行调整。

三、设立强有力的质量评价保障监控机制,保证培养质量

1.整顿和改革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重要影响因素,他们把握着学科前沿问题,关注研究生教育质量,根据研究生个体情况,设置具有个性化特色的课程。可以说,导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题。

整顿和改革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关键是要引入竞争机制。例如英国的教席制:一个专业或一个实验室只有一名教授,其他的都只能是副教授或讲师。严格采取能者为师的原则,不吃大锅饭。另外,在指导教师和研究生之间应当实行轮换制式(Ratation system)和互选制(Rotation internship),具体做法是,研究生在录取之初,并不分配到每个教授名下,而是自由地到教授的实验室做实习,以了解教授从而挑选自己满意的导师。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授也对研究生的情况进行了解,挑选自己满意的学生。而且,这个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既有被淘汰的,也在改换门庭的。这样一来,导师之间会形成竞争局面,一些素质不佳的导师自然而然地被淘汰。

2.扩大答辩淘汰范围

答辩是检验学生科研能力和学习成果的最后一个环节,答辩委员会的作用就如同产品质量检验部门。然而,大多数的培养单位,并没有把这最后的质量关口把好,我们有些大学的博士是零淘汰率,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现在美国大学博士生的淘汰率平均为38%,德国硕士淘汰率为27%,英国硕士淘汰率为33%,这个对比本身就表明我国研究生培养要求不严格。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状况?答辩把关不严是最主要的原因。有些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毕业论文东拼西凑,在答辩时找关系托人情的现象尤为突出。在答辩前,导师们忙着给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的委员们打电话、写信,请他们高抬贵手。大家都是各专业的同行,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有互相帮助的需要,彼此心照不宣,互相给面子,于是都成了好好先生。导师通过打招呼的行为把学生与自己捆在了一起,认为只要自己同意学生毕业,而学生通不过答辩,对自己来说是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是自己教育无方。基于这些原因,答辩就成了合法的过家家,大家你好我好。

各级教育部门应当制订规则,对答辩淘汰率作硬性规定,如一定比例的末位淘汰制;并加重对答辩通过并授予学位的研究生进行质量检查,发现一个处理一个,决不姑息。指导教师如有违规行为,不仅仅要处理不合格的学生而且也要追究指导教师的责任,如3年内不允许带新生、作为教学事故扣罚导师津贴等,承担“教不严师之惰”的责任。

3.建立竞争性的经费分配制度

美国研究生教育创新的一大特点就是将竞争机制引入教育机制。其中的代表典型就是科研经费分配机制。在美国,研究生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一是政府资助,二是各种企业的赞助。各大学须通过竞争来争取这些经费。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卡内基基金会、佛罗里达大学的人文科研中心提供的大学排名榜、分类或评估结果。而高效的社会监督机制保证了这种竞争的合理性。

在我国现行机制下,高校的研究经费基本由政府拨款提供,企业资助未形成气候。我们现在推行211、985工程计划,其目的是集中优势资源,扶持重点大学的重点专业上台阶。然而,进入211、985的大学并没有后续的监控机制,也属于“一评定终身”。只要进入重点大学或学科的范围,便吃穿不愁,坐享国家教育资源。同时,我们也没有权威的大学或学科排名榜,没有政府或基金组织提供资助的权威依据,这对于新兴学科或者急需国家支持的学校是极不公平的,也不利于现在重点大学在缺乏外部竞争动力下的进一步提升。

4.设立外部质量保障监控机构

国外保障教学质量的做法无外乎两种,一是政府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使教育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同时通过拨款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二是国家通过立法、拨款资助,建立或扶持一个相对独立、彼治的评估机构,制定评估标准要求,组织专家对学校专业课程进行外部评估,以控制办学规模和调控办学方向,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同时,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笔者认为,借鉴第二种的模式更可行一些。例如:以规范化的外部监督成名的QQA、RAE、澳大利亚的“大学质量保证署”这样类似的机构。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独立的教育质量评估保证机构,量化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如报考率、录取率、淘汰率、师生比、科研量、各类竞赛及交流情况、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在各高校间进行横向比较,对排名靠前或近几年逐步提升的高校予以招生政策和经费扶持,而对评估成绩滑坡或较低的高校作相应的限制。另外,评估机构应该独立于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之外,由社会基金、高校联盟、行会等多方力量参与,这样利于提高社会参与研究生办学的积极性,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改革“四统一”的招录机制,倡导教育公平理念

现行的研究生录用机制为考试制,实行的是全国统一考试、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科目、统一录取分数线。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研究生考试录取制度。环顾世界各国的作法,无非是考试制、推荐制、考试推荐制三种方法,无论哪一种方法,都离不开考试,问题在于要如何考。

美国是世界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他们基本采用考试推荐制,如肯尼迪政府学院通过审核申请材料确定录取人选(国际学生约占招生总数的42%)。录取前,学院公布申请条件、录取程序和标准,并对培养目标、课程情况、学位要求、师资和就业状况做出详细的介绍,以减少申请盲目性,提高录取效率。考生申请材料一般有申请人的科研成果、两封以上教授或学者客观评价学生专业素质及特长的推荐信、学历证书和标准化考试成绩。

中国是个讲究人情来往的国度,完全取消入学考试是不现实的,那会造成研究生录取制度的人情泛滥。我们只有结合国情改革考录制度。一是把研究生考试机构独立,既不受考试部门的控制,也不受大学的干扰,由考试机构的专家们独立设计试题和规定合格的分数线,将一年一次的考试时间改革为至少两次,只要考试合格的,由考试机构颁发两年内有效的证书,在此期限内可凭证书向多所大学申请。二是在面试时实行推荐制。推荐信要真实可靠,推荐者与被推荐教师必须有关联性,只有由课任教师、辅导员、论文指导教师来担任。三是鼓励保送生报考外校,促进不同学校教育理念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王秀卿,张景安.国外研究生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

[2]钱诚,王建民.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84-89.

[3]韩水法.甑陶还是镀金?[J].读书,2006(6).

[4]郭艳利.国外研究生教育理念比较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8):72-77.

第5篇:计划生育理论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理念

一般而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当前的制约因素为实现自己职业目标而确定的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对其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规划的教育活动[1]。作为一种主要从国外引进、在国内兴起不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独特鲜明的基本理念。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长期受以知识至上的象牙塔式教育模式的影响,高等教育习惯在课程设置上突出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很少照顾学生的现实需求,很少顾及到社会的经济生活和工作世界,由此导致了高等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工作就业之间的分割状态,造成了大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动地走向社会,导致他们就业无道,生存无力,只有悲观和迷惘的心理体验。这与很多大学生盲目选择专业,缺乏基本的职业认识、职业向往和从业创业激情,不能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学业准备是正相关的。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论是对有望继续深造的学生,还是对不能继续深造准备就业的学生,对其职业生涯选择及相关学业准备都有重要指导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放眼世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21世纪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入了学校课程。美国政府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通过了实施“职业生涯教育”拨款计划,要求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在普通教育中设置职业预备课程。90年代以来,“职业生涯教育”计划进一步加强。1994年通过的《学校工作机会法》适用于所有从幼儿园到学院的学生,其目的是为所有学生提供职业准备,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全球化和知识化的社会。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对职业生涯教育也早已有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台湾地区劳委会还专门建有“全方位职业生涯规划”网站,为青年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一辈子的事:生涯规划与潜能开发》、《人生的决策:生涯规划》等出版物[2]。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10月由北京市学联等单位发起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8所首都高校组织开展的“2000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受到首都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是,总体上我国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在目标定位、课程开发、教学管理和组织评价等方面都需进一步地完善和加强。

二、引导学生准确定位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键

个体的职业适应范围也就是他能够胜任哪些职业,这不仅取决于他自身所处的社会条件,还要与他个人的身心特点、知识、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准确地定位自己,平衡个人、社会与经济三个方面的需要,把自我认知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在可靠的自我定位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正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和关键[3]。

从本质上来看,准确定位自己就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自我的需要、兴趣、态度、价值观、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作一个全面的了解,认清自己的职业适应性,达到主客观的统一,从而为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相关研究,高等学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准确地自我定位,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引导学生准确地确定职业方向。职业方向是由本人所学专业和兴趣确定的,但有时要受社会需求的影响。现实中,很多人毕业后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所学的专业来选择工作,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个性,修正自己的专业定位,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有时为了就业,甚至要强制自己去适合自己并不喜欢的职业,但只要这种职业是社会所紧缺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就是有前景或发展前途的,所以这种职业方向也是应选定的。确定职业方向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关键策略之一,也是定位自己的主要目的。二是引导学生准确地确定就业地点。确定自己职业发展的地点,不仅要考虑就业地点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收入高低,更要考虑到竞争的激烈程度、观念差异、心理承受能力、有没有发展潜力等因素。围绕一个职业长期稳定地发展自己,对自己的职业成就和资历大有裨益。因此,确定就业地点是定位自己的题中应有之义。三是引导学生准确地确定自己的主观位置。这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定位,即对自己的水平、能力、心理承受程度和兴趣爱好等进行全面分析后,所确定的自己的主观位置。这个位置不能过低,也不可过高,一般来讲,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做起,逐步积累经验,循序渐进,谋求发展,这样的定位才是较科学的。这是准确为自己定位的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其结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实践与行动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环节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教育活动,必须始终贯彻实践性原则,把握好实践与行动这个核心环节。这大体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的开展应立足于社会现实与个体需要,包括学生的实际、职业世界发展的实际及职业制度与政策的实际等,避免纯理想化、抽象化的教育,要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二是应在学生学习的实践、职业生涯设计实践以及生活实践中进行,有机整合理论传播与实践操作,真正体现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一般过程,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以使学生在实践和行动中认识自己、定位自己、规划自己和完善自己。一是自我评估活动。自我评估是指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价值观、性格倾向和行为倾向;自我评估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自己、了解社会的过程。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统一的心理测试、能力测试和职业测评,建立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并由班主任负责指导学生认识自己,对自己进行全面剖析,熟悉自己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剖析自己的人格特征、兴趣、性格等,从而总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通过这个层面的剖析,学生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和基本定位。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初步了解职业内容,了解自我,有利于学生下一步制订行动规划。二是目标设定活动。职业目标设定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从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去考虑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形成长、短期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职业目标设定是指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价值观、性格倾向和行为倾向。可以通过自我评估,在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安排相关教师做系列专业介绍报告,让学生了解攀登本专业职业生涯阶梯所需具备的特质与技能,了解本专业不同就业方向的社会需求情况、发展目标、培养目标和人才素质要求等,让学生结合自身素质条件,初步筛选出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目标。三是行动规划活动。行动规划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所要求的人才特质来规划自己大学生活的过程,以及为达到长短期职业生涯目标应采取的措施。让学生从职业目标确定之日起,就结合自身条件,充分参考家长、导师以及高年级学生的意见,制订出自己大学生活的发展规划。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发展规划采取链条分解法逐层分解,将职业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目标,这使他们在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甚至每个月、每个星期都有自己的小目标,逐步落实,逐一实现,最终完成职业目标。四是反馈修正活动。反馈与修订是一个职业目标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职业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应根据自身素质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奋斗目标及其实施措施,靠着科学的选择和不懈的努力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国内就业市场的种种信息表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正在加剧,究其原因,除了企业改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等大环境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大学毕业生素质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吻合、不匹配。在现有的就业市场上,复合型、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较受欢迎,而要成为这些类型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高等教育的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转变,高校在改造学科结构的同时,要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发展道路,从而为大学生就业开拓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的高要求,不少高校在学生毕业前夕增设适应求职需要的岗位培训和就业指导,以期迅速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技巧和职业素质,但这些应急措施往往力不从心,效果不佳。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决不是一种权宜之计,其实质乃是一种对学生以就业要求为目标的人生管理,通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其预期的就业目标,使之自觉地按预期目标的要求发展潜能,提高素质,从而实现学生个体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职业是事业成功的载体,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助于学生早日成才。为此,高校教育应当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并据此制定大学学习的总体目标和阶段人生目标,做好学业生涯规划,不断督促大学生挑战自己,明确大学生活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切实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自身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从而为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再生.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8.

第6篇:计划生育理论范文

摘要:职业锚是在早期职业生涯中通过自省而形成的事业需求和职业价值观。高职青年教师正处于职业生涯最初的阶段,是个人和学校互相发现和接纳的时期,高职院校应创新人力资源的管理方法,运用职业锚理论帮助青年教师正视现实,从自己的特点出发,进行职业规划和定位,不断提高职业能力与素质,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并在教学科研实践中体验到专业成就感、探索新事物的创造感和理想的实现感。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生涯规划管理;高职;职业锚

作者简介:张金福,男,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1-0052-04

一、职业锚理论的基本内容

“职业锚”(Career anchors)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概念。所谓职业锚,又称职业系留点。在早期职业生涯中,个人同工作环境互相作用,在习得的工作经验中通过自省达到的自我满足和补偿的稳定的职业定位,是个人无论如何不会放弃的职业需求和职业价值观,是自我发展过程中的动机、需要、价值观、能力相互作用和逐步整合的结果。[1]职业锚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Edgar.H.Schein)教授领导的小组,在几十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基础上而形成的。在此基础上,施恩教授进一步提出了职业动力理论,研究职业人的创造力、忠诚度和自我发展等问题。

个人在进行职业规划和定位时,可以运用职业锚思考自己具有的能力,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是否与当前的工作相匹配。只有个人的定位和从事的职业相匹配,才能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因为职业锚准确地反映个体职业需要及其所追求的职业工作环境,反映个人的职业理想与抱负,所以,透过职业锚,组织可获得员工正确信息的反馈,努力使个人的职业理想和组织发展目标相一致,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职业发展设置可行的、有效的、顺畅的职业渠道,为员工奠定做好中后期工作的基础,从而达到工作满意度、工作稳定性和工作绩效的高度统一。

职业锚理论在组织情境中研究员工的职业选择,从一个较长的职业阶段,关注以工作实践经验为基础的职业自省能力、职业需求和职业价值观,可有效地促进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二、职业锚理论对高职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指导作用

(一)高职青年教师面临的职业困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一支重要的力量。这一群体一般是来自普通高校毕业生,以应届硕士研究生为主体,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精力旺盛、思想活跃、学历层次高,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作为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他们对社会往往有很多的不适应,在较短的时间内,一方面,他们要从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对于大部分的非师范类毕业生来说,可能更加困难;另一方面,他们要成为本行业的设计和工艺的专家。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繁重的教学教育和科研任务,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加之高职教育的整体社会地位不高,很容易使许多青年教师心理失衡,思想产生波动,危机意识增强,个别人甚至会出现职业倦怠。[3]

(二)高职青年教师生涯管理

高等职业教育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管理,是在高职院校和青年教师自身的双重作用下,对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反馈和修正的综合性动态过程。[2]通常我们将高职教师职业生涯的过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适应期(1-3年),主要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从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转变,对社会有很多的不适应,对复杂的高职业教育,不能掌握教学规律和方法,需要不断的进行学习、消化、吸收,以尽快适应教师岗位的要求。(2)稳定期(4-7年),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年教师逐步适应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和实践的规律,并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逐步探索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此时,教师对教育教学较为投入,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开始步入轨道。(3)试验期(8-23年),也称为重新评价期或职业危险期,这是整个职业生涯的中期阶段,既有可能获得满意的职业发展,又有可能出现职业生涯危机。此时,其职业能力趋于成熟,但是,由于来自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教师开始对薪酬、学校环境和管理等产生不满,容易影响和加重其对自己职业生涯的焦虑和怀疑,职业热情下降。(4)平静期(23-31年),长期的教育工作使之成为资深老教师,掌握了职业教育的教育方法和教学规律,同时,随着职称的升高收入稳步增长。(5)退出期(31-39年),即教师生涯的退出。

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处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前两个时期,即适应期和稳定期,一方面,由于工作经验的缺乏,对复杂的高等职业教育感到无所适从,需要面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较高的工作期望往往与工作现实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又有初为人师的兴奋,正处于事业的起步阶段和创造力的高峰期,进取心强,职业竞争意识强,愿成就一番事业。学校通过职业锚的开发,引导青年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加强对青年教师职业忠诚、自省能力、事业需要和价值观的培养。

(三)运用职业锚开辟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即培养素质高、操作能力强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应当成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者,而且,应当是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者;不仅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必须具备开展应用研究的专业实际工作能力,参与企业的研发工作,同时,承担“教师”、“技师”和“工程师”的角色,成为“双师型”教师。[4]

职业锚是职业人在早期职业生涯中,同工作环境互相作用,在习得的工作经验中通过自省达到的系留点,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所确定的长期职业贡献区或职业定位。高职青年教师正处于职业生涯最初的阶段,是个人和学校互相发现和接纳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了职业自省能力,比较精确和稳固的职业自我概念,这时,可以运用职业锚理论帮助青年教师从自己的特点出发,进行职业规划和定位,思考自己具有的能力,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通过自身的努力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取得事业的成功和实现自我的价值应成为高职青年教师终极的职业追求。

(四)奠定高职青年教师长期职业发展基础

青年教师职业锚的寻找与确定过程,也是不断发现自身优势、肯定自我和建立信心的过程。其潜能能否充分发挥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具有清晰的职业定位,即职业锚是否确定,它在个人的工作生命周期和组织的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用。

帮助青年教师选择正确的职业锚,一方面,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个人来讲,能积极主动地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准确地评价自身的理想、个性、兴趣、能力和特长,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并结合学校的发展,为自己成长的各个阶段目标准确定位,在个人业务进修、学历提升、职称晋升、教学科研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短期和长期成长规划,以便获得最佳职业发展机会,实现青年教师个人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对学校而言,通过对青年教师进行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训和辅导,帮助青年教师定专业、定课程、定方向,使青年教师尽快进入教学科研和生产服务角色,这可以增加学校对教师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吸引和留住人才,并确立起个人较长期的职业发展方向,是优化高职院校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和举措。

三、基于职业锚的高职教师职业生涯管理原则[5]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职业锚的形成与确立是个人需要、动机和价值观综合作用的结果,个人抛锚于某一种职业工作的过程,就是自我认知过程,就是把职业工作与自我观相结合的过程。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应该在符合学校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保护和发展教师个性,充分尊重教师个人的意愿,共同制定生涯发展战略,帮助教师形成与其职业生涯相协调的职业锚。做好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管理,提供教师职业生涯信息、教育培训机会和任职机会,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使每个教师有均等的机会促进职业发展,对实现青年教师个人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适时开发原则

在高职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设计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根据职业锚的特点,把握好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开发重点,成功确定每一职业阶段的职业锚,不断促使教师实现阶段性目标。适应期(1-3年)的青年教师刚刚入职,不能掌握复杂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和方法,其职业锚倾向于明确专业学科方向,接受工作的挑战。进入稳定期(4-7年)后,他们适应了环境,逐步探索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科研有所起色,生活和事业开始步入轨道。职业锚倾向于体验工作中的成就感和肩负起事业的深度开发,在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上促其不断追求自我完善与发展。

(三)发展创新原则

基于职业锚的高职青年生涯管理,不是让教师学习和掌握一套规章程序,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工作,而是提倡采用新方法、新思路发现和解决问题。让教师在创造性的工作中,不断发现、发挥和发展自己的潜能,获得有创造性的成果。对青年教师而言,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不仅仅是职务、职称的晋升,还应包括工作内容的转换或增加、责任范围的扩大和创造性的增强等。成功的职业生涯战略能使青年教师在实现自身职业理想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感、专业成就感,在探索新事物的创造过程中精神焕发、身心愉悦,从而实现职业生涯、个人事务(如身体健康、心理平衡)和家庭生活三方面共同发展。

四、基于职业锚的高职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措施

(一)青年教师自我规划

凡事预则立,高职院校在进行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管理时,应该从青年教师的自我规划开始,让青年教师重视自己“双师”能力的培养,明确“双师”素质的目标。“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是指高职院校教师在职业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所有内隐和外显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总和,其基本要求是热爱职业教育,具有过硬的思想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全面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能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从事课堂教学和类同于企业工程师的实践教学活动。(1)应让青年教师对照“双师”素质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全面的自我分析,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编写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方案,其内容包括:自己的特长和不足,对职业目标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各种“双师”素养的具体目标的设计。使每个青年教师都能在理性的自我认识,清晰的自我定位的基础上,合理地规划人生。(2)学校要根据每个青年教师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职业追求,及其所面临的不相同生涯发展问题,通过对其全面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辅导,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使每个教师都能获得职业生涯的高效发展。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管理

根据职业生涯发展理论,高职青年教师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前二个时期,他们在普通高校接受的是学科式的知识体系教学活动,对高职院校围绕职业定向的教学不适应,所以,在入职的初期,学校应根据每位青年教师的特点,选派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作为教学指导导师,从适应新岗位、组织实施教学、解决学生各种问题等方面,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掌握教学规律。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必须经过一年左右的企业实践,在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和师傅的引领下,根据本专业的要求进行定岗、定职、定责的工作式学习和训练,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现状,掌握行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

在稳定期,青年教师在适应了环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学校应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高的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对青年教师的选聘、培训、考核、评价及工作职责方面的具体要求,切实使青年教师在校企合作和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的示范作用和名师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专业能力、教育教学水平和企业实践能力,通过集体备课、专题讨论、教学论坛、科研沙龙、新产品研发等活动,让青年教师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开阔教育视野、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三)引导教师确定正确的发展目标

经过几年的培养,青年教师逐步适应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行业的技术专家,进入了其职业生涯的第三个时期——试验期。由于高职院校的薪酬较行业企业,特别是热门行业低得多,随着青年教师专业技术的熟练,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加上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开始对学校的环境和管理产生不满,这个时期也称为职业危险期,高职院校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此时,留住人才成为学校在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管理中的关键。学校通过职业锚的开发,引导青年教师正视现实,正确对待工作中的挫折,如:职业倦怠、职称的晋升,短期收入的高低等问题,学会在逆境中重树信心,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工作中的困难,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

同时,学校要给青年教师提供舞台,让每位教师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干。(1)创建教师教学大赛、技能大赛的平台,促进其在教学中发挥带头作用,鼓励教师申报评审第二个专业技术职务,或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创设职业发展平台;(2)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研修和继续攻读学位的机会,让青年教师在更高的层次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在更大的舞台展现自己的才华;(3)学校通过与企业共享高层次人才,开阔人才使用的思路,让“双师”教师到企业兼职,既参与企业高新技术创新及重大攻关决策工作,又参与学院学科和专业建设,提高“双师”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对青年教师职业忠诚、自省能力、事业需要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创造舆论氛围,让追求高尚的师德成为青年教师的一种精神追求,培养青年教师的团队协作、创新精神,树立强烈的职业纪律观念和职业责任意识,并建立职业自豪感。

(四)提高高职院校青年职业能力与素质

通过工作经验积累而逐渐形成的职业锚,能清晰反映出个人进入职业生涯后期的潜在需要和动机,也能折射出个人的价值观及才能。个人以职业锚为其稳定源,可以获得职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决定他成年期的主要生活和职业选择。当职业锚与个人的职业工作相匹配,不仅能使个体在长期从事某项职业中增长工作经验,增强职业技能,而且,也能获得理想的工作结果。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属性和职业特征,“双师”素质包括: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及企业实践素质。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分为职业教育的教学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企业实践能力。(1)职业教育的教学能力是“双师”教师的基本能力,高职院校教师讲授的不是完全知识体系的课程内容,教育的实施是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开发课程内容和进行教学设计,决定教师能否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科学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完成既定目标。(2)专业技术能力是“双师”教师的关键能力,它主要是指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的前提。(3)企业实践能力是“双师”教师的核心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承担理论教学的任务,还必须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具备这种能力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和生产服务。要使青年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双师型”教师,学校应唤醒青年教师的热情,把职业教育当作终生追求的事业,激励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勤于思考、开拓创新、不断积累经验,并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追求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五)实行以职业生涯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建立以职业生涯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保证高职院校战略目标的实现,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发现具有不同职业锚的教师的较为重要或强烈的优势需要,激励青年教师积极进取,明确其努力方向和改进方法,促进其成长与进步。(1)确定合理的评价内容,以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需要为出发点,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地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教师确立正确的专业发展愿景;(2)确定有效的评估标准,重视教师的现实表现,更重视教师的未来发展,努力促使教师自身的成长;(3)确立科学的评价方法,通过对青年教师不同时期的职业素质的养成、教学能力的提高、专业技术的掌握、科研方法与手段的提升等方面赋予不同的权重,对高职青年教师进行考核;(4)建立与评价相关的反馈机制,建立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一方面让教师及时了解学校发展战略、岗位的任职资格和标准,对照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明确未来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学校通过信息系统,可以系统而全面了解青年教师的情况,提高职业生涯管理的效率。在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建立激励性的薪酬机制,使不同岗位之间有较大的薪酬差距,进一步体现创造性劳动之间的差异,淘汰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师,优化学校教师的人力资源,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施恩.职业锚——发现你的真正价值[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2004:3-4.

[2]申继亮.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6:10-11.

[3]孙静华.高职院校提振青年教师精神气的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78.

第7篇:计划生育理论范文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21-02

高新技术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其属于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经济实体,具有较多的政策优惠。然而,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的方法和手段缺乏合理性,这显然制约着高新技术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结合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特点,采用合理的税务筹划方法,构建出完善的税务筹划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特征

高新技术企业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成长起来,其在研制开发、生产销售的产品基于新兴科学知识的技术含量较高。高新技术企业因其产品有?a品生命周期而经历企业生命周期,并且在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初创期特征

初创期,是企业的基础阶段。这一时期企业市场知名度低,信用体系不完善,导致外部融资难度大;同时,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建造厂房、购置设备、研发新产品,使得投入大于产出,盈利能力较弱;最后,新产品是否满足客户需求的不确定因素较大,带来较高的经营风险。

(二)成长成熟期特征

高新技术企业规模逐渐发展壮大,市场发展空间逐步达到极限,企业及其技术、产品和服务等在市场已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企业盈利能力逐渐增强,核心竞争优势日益突出;企业的账簿、凭证、财务核算制度逐渐完善,管理体系日趋成熟。

(三)衰退期特征

处于衰退期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落后,技术老化,缺乏创新;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减弱,经营风险不断增加;企业机构机能开始老化,管理体系逐渐开始混乱。

二、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

(一)高新技术企业初创期的税务筹划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在初创期的特征,即经营风险高、融资难度大、盈利能力弱。该阶段的税务筹划重点为避免风险,利用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确保企业现金流量。高新技术企业在初创期可以通过融资、投资、经营三方面进行税务筹划。

1.融资方面。资金短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便是筹集资金。一是充分利用政府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立初期势单力薄,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风险较高,往往很难获得商业贷款。面临较高的资金压力,高新技术企业可以申请政府科技型扶持基金和政策性贷款,还可以考虑吸引风险投资。二是控制资本结构,采用权益性融资,降低财务风险。同时,还可以利用融资租赁、商业信用和发行债券等方式来保证现金流。三是对于未上市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投资企业采用股权投资2年以上,可以直接获得0.7的投资额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因此,吸引创业投资不仅可以解决资金缺口还能投资抵税。

2.投资方面。一方面,由于具体国情和特殊的发展要求,国家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制定了产业优惠和区域优惠政策。为达到税后收益最大化,高新技术企业尽量选择在设立了税收优惠的地区注册,并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投资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如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技术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企业组织形式以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尽管个人独资企业或者合伙企业可以避免重复征税,比公司制企业在税收上更有优势。然而,从税收优惠政策和经营风险的角度,作为有限责任的公司制企业可以获得一定的税收优惠,并且大大降低经营风险。因此,从税务筹划的角度考虑,高新技术企业适合选择公司制更有利于节税。

3.经营方面。经营初期最困难的是吸引客户、抢占市场。面对知名度低、不够成熟的产品需要企业用一定的价格优势进行弥补,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折扣方式销售,根据购买数量设定一定的现金折扣,既能刺激消费又能减少增值税应纳税所得额;同时,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

(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成熟期的税务筹划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成长成熟期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已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企业生存不再是该阶段的关注重点,而应充分利用各项税收优惠,选择恰当的税务筹划方案,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利润水平。高新技术企业在成长成熟期可以通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和利润分配三方面进行税务筹划。

1.固定资产折旧方面。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其技术水平的创新性、先进性,需要配备高端仪器和先进设备,以致固定资产在高新技术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往往比较大。不但如此,高新技术企业的固定资产更新换代的速度还比较快,企业须选择适当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进行税务筹划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来进行固定资产的折旧,在前期多提折旧从而增加企业初期成本,提前收回投资,获得利润后移的效果。

2.无形资产方面。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以研制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等无形投入比重不断上升,由此,对无形资产进行税务筹划,适当降低企业的税负就显得非常重要。无形资产的取得一般通过外购、内部研究开发或者投资者投入等方式。外购的无形资产将成本直接资本化,以摊销或者减值测试的方式进行后续计量。从税务的角度,应尽量多地将成本费用化,将税收延后。内部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一部分费用化,一部分资本化。国家为了鼓励创新,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对于费用化的研发投入加计50%扣除,对于资本化的研发投入按1.5倍进行摊销。企业可以通过增加科研人员在企业全体员工的比重,加大研究经费的投入,合理选择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从而最大程度地享受税收优惠。

3.利润分配方面。成熟期中的高新技术企业盈利能力强,闲余资金较多,往往面临分配利润。作为有限责任公司,从企业的层面企业需要交纳企业所得税,从个人角度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存在双重征税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利用“下一年度的利润用于弥补以前年度亏损”这一优惠政策,通过兼并亏损企业方式来减少应纳所得税额;高新技术企业还可以采用将地税地区盈利利润转为投资资本、股权转让等方式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

(三)高新技术企业衰退期的税务筹划

随着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衰退期,其销售额急剧下降,财务状况逐步恶化,管理体系逐渐混乱,核心竞争力逐渐消失,企业由盛转衰。该阶段税务筹划重点应转移到并购、分立或争取有利清算政策。

第8篇:计划生育理论范文

关键词 系统健康管理;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197-02

系统健康管理(health care)就是为了维护或促进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增强维持系统稳定性与和谐性,提高系统抗逆能力,去除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系统健康的因素,创建有利于系统健康的良好环境条件。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既是一个系统管理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健康管理过程,是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一部分,是林业生物灾害精确管理的基础。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要运用系统健康管理原理,采取系统管理技术措施,以高效地达到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组织目标。

1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system management)就是指人类按照系统理论与系统运行规律,对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确保系统的结构、功能得以高效、和谐、持续运行。系统管理的实质是一个不断学习与进化的过程,即促进PCDS循环,对系统施加人为干扰,使得系统持续保持健康状态并持续地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管理的目标是系统在保持健康的基础上和谐化,重点是健康管理。目前,哲学、数学、系统学、承载力分析、健康评价、规划、生态学等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为系统管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技术与实践支撑,并将成为管理科学的主干体系。系统管理关键内容包括管理主体的生态化,管理效益的生态化,生产生态化。系统管理基本原理包括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多样性原理、复杂性原理、时空关联原理、人的作用原理、系统的精确管理原理、GCSP管理原理、PDCS管理原理和发展原理等。

适应性管理是被广泛倡导的系统管理方式。复杂系统事件的发生是难以确定的,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适应性管理依赖于人们对于系统临时的和不完整的理解来进行,允许管理者对不确定性过程的管理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

系统管理的基本步骤一般包括:确定明确的和可操作的管理目标;收集适当的数据,提出合理的系统模型,分析并检测系统的动态行为;明确被管理系统的空间尺度和空间边界;分析和整合系统相关信息,制定合理的系统管理规则;确定管理的时间尺度并制定年度和长期的管理计划;履行系统适应性管理责任分工,注意协调管理部门与系统管理者、公众的合作关系;发挥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和组织实施作用,及时对系统管理的效果进行正确的评价并提出系统管理的修正意见。

系统管理具有综合性、系统性以及持续性等特点,需要尊重系统发展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系统地分析系统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在系统管理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种有效的技术和措施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对系统的结构和过程实施有效的干预。系统管理措施一般包括系统监测、系统分析、系统规划、分布式管理、云管理、网格化管理、系统管理技术的综合集成。

2 系统健康管理

2.1 系统健康

系统健康是指系统具有和谐稳定的结构,可以持续发挥完善的功能,并且安全可靠。具有和谐稳定的结构,是系统健康的基础;发挥完善的功能是对健康系统的基本要求,也是系统设计的基本目标;只有安全可靠的系统才是健康的系统,安全性差、可靠性低的系统会对其他系统造成伤害,也会危及系统本身安全。显然,“系统健康”不只是一个度量指标,更重要的是描述系统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健康状态。

2.2 系统承载力分析

系统承载力(系统容量)是指某一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做功的最大能力。系统承载力包括3层基本含义:第1层涵义是指系统的自我维持正常运转与自我调节能力,为承载力的支持部分;第2层涵义是指系统发展能力,为承载力的拓展部分;第3层涵义是系统做功能力,为承载力的压力部分。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是指系统的弹性大小,系统发展能力是指系统增长、进化、增殖、再生能力的大小,系统做功能力是指系统输出能力或服务能力的大小。

Malthus理论是生态系统承载力分析理论,开创了承载力的历史,同样是承载力研究的基石。Malthus理论强调的承载边界的概念成为现在所有承载力研究的基本点,而其他各种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实质上是从系统过程和机制的角度对承载体的需求和承载边界进行的不断扩充。系统承载力分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系统的发展而间断地截取某一时间断面,对系统的承载力进行分析。也就是说,从某一具体时间截面来看,承载力分析是静态的,而从整个系统活动过程来看,它又是动态的。一般情况下,一个完整的系统承载力分析步骤一般包括分析目标确定、资料收集、建立分析指标体系、分析工具选择、建模分析5个阶段。

2.3 系统健康评价

系统健康评价是根据预定的系统目标、结构和属性,用有效的标准测定系统的性质和状态。其目的是为了描述系统的状态或方案的效果,即在系统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对各种系统方案占用或消耗资源进行评审,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系统安全、实施上可行的最优或满意的方案,为决策提供依据。对于系统健康的系统评价,就是采用系统分析与评价技术,对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客观评估。

系统健康评价,实质上就是对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其中系统承载力分析,不仅是系统分析的一部分,还是系统健康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系统健康评价除了最基础的系统承载力法之外,还有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盈亏法、状态法、诊断法、生产力评价法、熵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多因子数量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

2.4 系统健康管理

系统健康管理(health care)就是为了维护或促进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增强维持系统稳定性与和谐性,提高系统抗逆能力,去除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系统健康的因素,创建有利于系统健康的良好环境条件。

系统健康管理可以理解为一种对具体系统的管理策略、管理方式和管理过程(行动计划),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管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是系统管理活动的主体,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要始终贯彻“认真研究系统组织结构与功能,详细分析系统的能流,增加系统自由焓,以培育系统活力和恢复力为主,及早发现并减轻危害系统健康因子的危害”的健康管理原则。系统健康管理主要内容包括维护健康、增进健康、预防措施、及早发现并清除危险性因子、防止发生系统灾害、灾后康复等。

2.5 人造系统健康管理

人造系统(man-made system,artificial systems)也称人工系统,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构成的系统。为了保障人造系统健康地运行,人造系统的设计、制造与管理,应该遵从适当冗余原理、清洁原理、节约原理、生态位原理、竞争共生原理、反馈原理、补偿原理、循环再生原理、多样性与主导性原理、生态发育原理等“人造系统健康十项原理”[1-3]。

3 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

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管理,以期高效地达到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组织目标的过程。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既是一个系统管理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健康管理过程,是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一部分,是林业生物灾害精确管理的基础(图1)。

3.1 技术管理

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是以众多先进技术跨学科相互融合为基础的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对于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来说,技术管理是技术与管理的融合,具有很高的知识容量,是所有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的核心,其技术管理工作应由技术水平较高的管理者带领其管理的团队,通过技术分配、技术指向、技术监察等不断提高团队技术能力、技术效率和目标水平,来完成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的计划、研发、技术实现以及运营目标。

3.2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的基础,通过选、育、用、留,对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中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劳动和人事进行全面计划、统一组织、系统控制、灵活调节,加强员工的招募选拔、培训开发、薪酬管理、流动管理、绩效管理、员工关系管理以及员工安全健康管理,不断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

3.3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对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的财务活动资金的形成、分配和使用进行管理,重点是成本管理,围绕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对其所有费用进行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成本考核等,以降低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成本,提高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效率。

3.4 物资管理

物资管理属于财务管理,是对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中的物资采购、保管、供应、分配进行管理,做到节约使用,综合利用。

3.5 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是通过建立对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组织结构,明确责权关系,以有效实现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组织目标。

3.6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对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及其成果进行监督、考查和检验,并通过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监测、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使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及其管理工作达到质量目标。

3.7 业务管理

业务管理是指具体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单位对其工作进行管理,通过组织、计划、控制等手段,对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系统的设置和运行进行管理,其重点是预报预警的流程管理,使其依法按照技术规程开展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并达到预定工作目标和技术目标。

3.8 计划管理

计算管理是通过预测、规划、预算、决策等手段,将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活动有效地围绕总目标的要求组织起来,实现其总体目标。

3.9 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通过事先规划并运用一定的技巧、方法与工具,实现对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时间的灵活以及有效运用,从而实现既定目标。

3.10 控制管理

控制管理属于技术管理范畴,其过程包括信息管理、系统监测与评价,通过PDCS循环,不断提高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水平[4-11]。

4 参考文献

[1] 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EB/OL].科学网,(2013-03-27)[2014-08-10].http:///data/attachment/home/201304/01/0823 01npp13fnh5bllmra3.attach,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674444.

[2] 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190-193.

[3]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8-29.

[4] 张韩林.从PDCS理论探讨我国林业行政工程化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4(12):179-180.

[5] 吴海兵.基于PDCS理论的我国当前林业灾害管理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10):169-170.

[6] 操龙权.基于法经济学与系统法学理论的林业法治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4(15):193-195.

[7] 周伟娟.基于公共管理理论的我国林业公平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13):190-192.

[8] 桂方兴.基于劳动链理论的增强我国林业发展潜力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7):194-196.

[9] 仰韵阳.基于生态论的我国林业灾害和谐管理途径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4(7):191-193.

第9篇:计划生育理论范文

现代养鸡生产是家禽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社会再生产过程在更高程度上的有机结合,它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设备应用于养鸡事业。用管理现代经济的科学方法管理养鸡生产,充分合理地利用饲料、设备,发挥鸡的遗传潜力和生产潜力,高效率地生产鸡肉、鸡蛋。其主要特点是:

1.生产工厂化、集约化。现代养鸡业把数以万计的鸡密集养在

间鸡舍里,把鸡当作机器,把饲料当作原料。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最大限度地把饲料通过家禽变为蛋、肉产品,供应市场需求。而且鸡舍设计合理,备有防暑、保湿、通风设施,为鸡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使鸡的生产不受自然季节的影响,从而可以均衡供应市场。

2.经营专业化、配套化。如育种厂、原种场、繁殖场、孵化场、蛋鸡业、肉鸡业、饲料工业、药械业等都是分别单独进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从微观上来讲,其科技更加精细;从宏观上来讲,养鸡业的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提高。

3.管理机械化、自动化。由于大规模高度集约化生产,从给料、供水、除粪等都进行了机械化和自动化控制。一些先进的养鸡企业把环境因素诸如温度、风速、光照度都利用网络,实行自动化管理。这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4.品种系列化、杂交化。杂交鸡利用杂种优势,它不仅生产力高,而且饲料消耗少,死亡率低。

5.饲料全价化、均衡化节律供应。随着营养学研究的进展和饲料加工工艺的不断革新,鸡的全价配合饲料迅速得到普及,能满足鸡各生理阶段对营养的需求,且使其遗传潜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大大减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现代养鸡生产的利弊

(一)现代养鸡生产的利益

(1)充分发挥了鸡的遗传潜力和生产潜力,极大地提高了单鸡的生产能力。(2)机械化、自动化设备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效益。(3)密集的养殖方式,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养殖效益,节约了土地等自然资源。(4)专业化、社会化的分工协作,提高了养鸡业的生产能力。(5)饲料的全价化、平衡化,大大减低了生产成本,满足了市场对及产品的廉价均衡需求,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二)现代养鸡生产的弊端

(1)鸡的原生生命力退化。这种表现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实验便可获得验证。如果用刚出雏的笼养鸡和刚出雏的土鸡在同一自然环境下饲养,显而易见的是,土鸡的死亡率低,笼养鸡的死亡率高。

(2)鸡产品的原生品种下降。它带给人们的负面效应是现代疾病谱,现代死因和亚健康状态。如以草地牧养鸡为例:在苜蓿、菊苣、苦买菜、饲料桑草地上牧养的土鸡,其饲料来源很大部分是自然性原生质的,如植物的嫩枝叶、牧草种子、土壤中的蚯蚓、蠕虫、草地昆虫等,若再人为配给一定的蝇蛆饲料,其蛋产品不仅品质优良,而且富含天然原生的抗菌肽,因而其蛋产品不仅有原生的营养作用,而且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在工厂化的养鸡产品中,这样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很多的现代疾病患者,以及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们,都能自然联想到这是现代食品生产的负面作用。

(3)品味下降,以草地牧养鸡和笼养鸡对比为例。在草地喂养的土鸡捉住触闻无异味,屠宰剖腹后亦无异味,而捉住触闻笼养淘汰鸡有异味,屠宰剖腹后异味浓烈,有的甚至非常刺鼻。这说明草地牧养鸡代谢产生的烷烃类、吲哚氨等气体,被环境牧草吸收,而笼养鸡因自身自然代谢的积累,及环境异味浓度大,渗入的残留,而使其品味不良。

(4)兽药及添加剂的残留危害。随着养鸡业现代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地生产,兽药及添加剂的应用,在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和改善产品直观品质方面,起到了十分显著地作用,已成现代养鸡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认识的局限和利益的驱使,现代养鸡业主滥用和超标使用兽药及添加剂的现象普遍存在,其后果是导致产品中兽药和添加剂的残留。摄入人体后,影响人类健康,产生积累性毒理作用(如慢性中毒“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变作用)、变态反应、诱导耐药菌株、激素样作用,环境毒性。

三、对发展生态工业化养鸡的思考

鉴于上述对现代化养鸡业空前社会效益的感知,有对现代养鸡业带来弊端的认识,我们既不能抛弃现代养鸡业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又不得不重视现代养鸡业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弊端。一个重要的理性思考,就是发展生态工业化养鸡。

(一)生态工业化养鸡的特征

(1)自然原生生态要素的配置。在现代化养鸡工厂里,可设计并增添人工建植草皮,草皮可栽培苜蓿、苦买菜等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系列植物种组合。鸡在牧食这些鲜活的植物后,其营养价值即是原生的、又是有生命力作用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鸡产品的原生营养品质。同时这些草原植物又可吸收和转化鸡舍内烷烃类、吲哚胺等有害代谢气体,降解气体的环境污染,提高鸡产品的品质和品味,起到净化空气的功能呢。草地植物有蕴藏生物、维护生物的原生性和吞噬有害微生物的功能。又可起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流行,起到实现生态安全保护功能,同时起到保健调理作用。从宏观上来讲:无论是人类还是地球上的其他动物一旦削弱,或失去原生草地生态安全屏障,则其生命和生存将是岌岌可危的。

(2)系统内部以部分“食物链”的形式,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以保证系统内各环节上生物群的同化、异化作用自然进行,保持一定的生态平衡。

(二)生态化工业养鸡的意义

(1)生态化工业养鸡,保证了鸡本来就有的原生生命力。(2)减少了养鸡业对配合饲料的完全依赖性,利用自然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3)提高了鸡产品的品质和品味,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生态安全屏障,降低了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为人类提供了更加安全和美好的绿色鸡产品。确切地说,应该是原生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