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的教育方式范文

小学生的教育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的教育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的教育方式

第1篇:小学生的教育方式范文

1 小学生教育方式的理论研究

1.1 小学教育的特点

小学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当属启蒙教育,并且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年龄范围一般在7~14周岁,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身心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对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高,因此可塑性也很强。他们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心理上也比较脆弱,常依赖于父母,且一般更愿意和亲近的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此外,我们发现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由于年龄差高达七岁,因此各年级间的小学生差别比较大。比如小学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完全是处于两个水平,一个是从幼儿园毕业不久,一个是即将进入初中,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1.2 对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创新建议

(1)家长应当给孩子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孩子学习的“软件设备”,即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但过犹不及,不能实施“神童教育”,给孩子太重的学习负担。因此,必须把握好一个度。二是给孩子创建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家长应当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争取给孩子树立一个模范,起到带头作用;

(2)作为校方,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给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师生在闲暇之际,“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加强校园的人文建设,增强人文气息。同时,也要及时更新学校的各项教学设备,以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提升教学水平。对教师来讲,应当结合课程自身特点,尽量使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2 学习方式转变的创新方案

学习方式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受到个性、气质类型、自我概念、动机定向和家庭养育方式及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具有可塑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类型来进行适当转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 学习态度的培养

加强培养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和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我们已经知道小学生学习效率最高的方式是发现探索型学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增强孩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来提高教学效果。

2.2 提高小学生的自控力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般比较弱,因此需要家校两方共同努力,提高其自我调控和独立判断能力,而这也是向创造性发展的桥梁和真正自主学习及研究型学习的起点。

2.3 帮助小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

部分学生初入学校还不知道怎样去学习,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此外,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存在一些缺陷,因此也需要进一步的优化。

2.4 教学上的主题选择

(1)主题导向正确、深刻,鼓励有所创新。思想积极、健康、向上;

(2)所选主题应符合现实需要,适合所面对的学生及其所处的阶段(以学习方法介绍和励志为主)。据反馈信息显示,学生学习较死板,可介绍一些较灵活的学习方法;

(3)要有年级针对性。向毕业班学生开展能缓解压力的讲座及介绍一些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让他们以更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精神、充分的准备迎接升学毕业考试,对非毕业班主要进行励志讲座。

2.5 教学材料的选择

(1)可靠: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允许稍加润色使材料更生动。鼓励以自身为例,如分享自己学习中的乐趣及收获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介绍好的学习方法及怎样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讲自己由“坏学生”到好学生的蜕变;

(2)典型:可以使用一些大家都熟悉的名人名事。(用两三句话简略地叙述以阐明某些难理解的问题);

(3)新颖:可旧例新引即用一些经典的事例支持新的观点,也可结合时事如俄罗斯与乌克兰、中日关系等,还可使用当下明星的故事;

(4)视角:材料所占比例适当并且最好能够从多角度剖析。一个小分点以一到两则材料为宜。结构讲解方面:结构要求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组织合理,中心突出。可使用总分、总分总等形式。建议使用总分总式。这个在讲小学语文课文《开国大典》得以应用。

2.6 教学任务的确定

(1)明确学习目的:让学生知道在学什么,例如拿到语文书知道自己要认识生字拼音还是短语,看到数学书知道要掌握什么公式等;

(2)掌握知识的应用:学生要学以致用,学习的公式用来解决数学应用题,学习的精妙短语要应用在自己的写作表达中;

(3)举一反三:学生及时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巩固,熟练掌握每一个知识点,通过理论上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用实际问题得到的结论证明理论知识。

3 创新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针对上文中所提到的创新措施,根据相应的理论研究分析其可行性。

3.1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针对小学生的学习态度我们主要以引导和培养动机为主。学习动机是指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的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此动力倾向又分为两类: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就是指兴趣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即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故在材料的选择上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年龄段开设不同课程:低年级以兴趣为主,教材简单,多图画,文字描述相对较少;高年级则是以文字描述教育为主,图画呈现为辅。多次举办相应的竞赛活动,让学生认知自己,认知所学内容所具有的价值的意义。一是对小学教学成绩的一种测评及时了解学生动向,发现不足以改之;二在肯定学生的同时也激发了其对课程的兴趣,主动探究学习。

3.2 小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小学生心理生理较不成熟,自我约束能力差,没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学习方法。为此需要学校和家庭及时联系、加强沟通、通力合作,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与安排,使每一个学生爱学校、爱上课、爱学习。对于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引导学生克制自己,集中注意力,完成学习任务。

第2篇:小学生的教育方式范文

【关键词】数学班主任;小学课堂教育;时效性;解决办法;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模式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分为过于沉闷,课堂学习效率低,面对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存在的众多弊端,采用创新型教学模式,提升小学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势在必得。

一、营造数学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的教学,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不是一个轻松的事情,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时效性,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尤为重要。作为数学老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老师的课堂管理作用,又要发挥老师的教育教学作用。因此,老师需要在课堂管理和教学中既要规范课堂管理,又要给学生轻松感、信任感和安全感,营造师生之间和谐的心理氛围。还要引导和教育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合作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愉悦,使之身不由己的亲近数学爱上数学,从而营造一个快乐而高效的数学课堂。

二、课前做足充分的准备

在课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是保证数学课堂教学时效性的基础。老师的备课内容要把教材内容和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相结合,一切教学活动从当前学生的数学水平出发,采取创新合理的方式进行转化,创造性的将书本上的知识点化成学生易懂的模式。课前准备包括课堂设计,相关练习题等,课前进行相关准备能有效的应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当课堂数学教学中出现问题,老师能有准备的及时应对。有准备有计划的进行教学活动,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时效性。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充积极性

要想提高数学教学的时效性,必须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任何一门学科的学生都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实现的是“教”和“学”的结合,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加强老师的引导作用,又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对数学产出浓厚的兴趣。如果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数学课堂上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方式,老师一味的将教材知识讲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根本没有对知识有系统的认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要采用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定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被动式的接受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各种图形的认识,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发挥自身想象力,用小木棒摆出各种图形,既能锻炼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加强课堂提问

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适当的进行提问。课堂提问有利于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老师在提问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映会及时知道学生对哪方面知识不了解,及时对学生进行辅导,加强课堂提问有利于保证学生学习神经的高度紧张,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数学课堂的时效性。同时提问过程中要注意随机提问,有些老师看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故意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让同学在全班学生面前出丑,导致学生产出抵触心理,学生就会很难再次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所以老师课堂提问要讲究策略,提出的问题要结合教材知识点,对重点问题进行提问,提高学生的警惕性,从而实现小学数学时效性教学。

五、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所以,要达到时效性,教学必须关注个体差异,提高整体学生的学习效率。由于每个人的接受能力不同,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存在差距,老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与模式。对于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在课后可以有针对性的布置难一点的题目,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基础能力差,接受思维慢的学生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因为学生不会做,就责备学生,有时候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很重要的影响,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主义自己言行,过分的责备学生会让学生丧失对学习的信心。关注个体差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教学,整体上提高数学教学的时效性。

结束语

数学班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注重提升课堂的时效性,对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建立有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实现数学教学时效性。

参考文献

[1]雷桂香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J].现代教育教学论坛2011,7,(5)41-42.

第3篇:小学生的教育方式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调查表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活动来获得知识。学生亦很少有发表自己的理解与看法的机会。这种单一而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学习枯燥无味。由此,也导致学生特别对英语这门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那么。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笔者以为。关键在于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

一、引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常言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调动其兴趣和积极性的基础上,学习效率才会有比较大的提高。老师的讲授英语课如果只是“满堂灌”或“一言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得不到提高,只是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景阶段(创设情景)、实践体验阶段(模仿实践)和表达交流阶段(全真表演)。教学“Here’syour change”句型时,单词“change”如何让学生理解呢?教师这样设计:教师扮成营业员,一学生扮成顾客,操练过程如下:T:Can I help you?S:Some pens please.T:Here youare! S:How much are they?T:Forty-seven Yuan;S:Hereyou are。教师事先准备好一张50元给学生,T:Here’s yourchange。然后。找给学生3元。在这样的合作探究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

二、引导合作性学习,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灌输,很少关注学生对学习的接受度,更少关注学生彼此之间对学习的看法和对问题的见解。在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没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时间与空间。这种情况的持续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单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合作学习强调合作与交流。以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多向交流为基本特征,其优点表现为:有利于发展学生群体的优势智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教学6A Unit 5“On the farm”,由于课文描述的是农场生活:pick oranges,milk cows,collect eggs,pull up carrots等活动离学生们的实际生活比较远,因而学生不具备足够的背景知识。为此。教师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

1.TPR活动集体学习生词:T:Do you like playing games?Let’s play a game,Follow me,please,Play the piano,cIean the window。wash clothes,surf the Internet,play theviolin。

2.Action game水到渠成地导出新知:T:Now let’s playa guessing game.S1:(D0 the action according to the order);Ss:What did you do just now?S1:l milked COWS。S2:I listenedto Nancy and Helen.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ir National Dayholiday。……T:Really?Where did they talk about?What did theytalk about?Do you want to know?Please read the tex。教师借助于看指令做动作的有趣集体游戏,使学生既复习了旧知,又轻松掌握了新词语的音、形、义等新知。

第4篇:小学生的教育方式范文

小学 体育教学 安全事故 原因 预防

安全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每次的学校会议中,安全都是必须要学校领导强调的问题,学校体育中可能出现的伤害事件是存在于学校安全事故中最大的隐患。小学生如果出现安全伤害,家长的心就会像刀割一样。学生的安全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的声誉,家长等方方面面。所以,加强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及预防的研究,避免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定义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就是指在学校体育活动中由于过失行为所导致的人身伤害事故。如果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出现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既要面对学生家长的兴师问罪,又要受学校领导的批评,同时还会带给学生的身心健康的伤痛。本论文就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与预防做出总结,为小学体育教师提供参考,减少与避免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

1.场地、器材原因。由于场地、器材的原因而引发的安全问题也是时有发生,例如:某高校由于篮板脱落砸伤学生;某中学由于单杠未能固定稳固,造成练习单杠的学生摔伤;还有教师指挥学生在沙石场地上跑步,学生由于摔倒造成擦伤;还有因为器材摆放,搬运,场地是否平整等原因。所以由于场地、器材的原因造成学生的伤害,将会让我们更加后悔不已,所以,学校应及时的检查学校的器材,教师应避免在有安全隐患出现的场地上进行体育教学。

2.体育准备活动不充分。准备活动作用是使学生的体温升高,使身体各器官、系统适应剧烈运动,从而进入课的基本部分打下物质基础。由于体育教学中体育准备活动不充分,或者是没有做,就进入到剧烈的体育运动中,学生会出现身体不适,例如:恶心、呕吐、韧带拉伤、甚至是昏厥,等等。

3.学生着装不符合安全要求。学生的衣服紧身不适合运动;在衣服上有危险性的配饰,如别针,项链。身上装有硬物,如钥匙、小刀,等等。

4.课的组织管理不严密。有些体育运动是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的,例如:铅球、标枪等投掷项目,篮球、足球等同场对抗项目等等,尤其课堂上有许多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调皮不听老师指挥。教学管理不足,出现学生在铅球、标枪等项目中被砸伤、插伤。篮球、足球等项目由于相互冲撞,被撞伤,等等。

5.运动量过大。运动量过大是学生参与的运动强度与时间超出了学生身体所能承受的生理负荷,导致学生过度疲劳,导致学生运动能力下降,极易引起伤害事故的发生,学生可能出现恶心、呕吐、抽筋、甚至昏厥。

6.学生练习时安全保护措施不得力。在一些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的体育教学内容中,体育教师要进行一些安全保护措施,例如,双杠的杠上行走;跳箱;体操的滚翻,等等。学生在练习时,教师要安排一定的保护措施,防止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伤害,跳箱时可能被磕到箱子摔伤,滚翻是扭伤头部,等等。

三、小学学校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预防

小学生的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学习责任感和动机不断增强,但往往从兴趣出发;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易分散;多动,调皮,喜欢模仿;对老师有很强的尊敬和依恋之情,容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容易冲动和特别敏感;对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很强烈;自控能力差。由于小学生多动、调皮、好奇心强、不善于控制等心理特点,学生可能会因为好玩相互追逐而摔伤,相互碰撞而撞伤,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更要保持万分谨慎的态度,让学生保持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进行练习,并且学生对伤害的预知能力差,更加需要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伤害进行预知,并加以预防,减少与避免伤害事件的发生。

1.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尤其是小学生,安全意识更加薄弱,如有的小学生上课调皮,站队时相互推撞认为好玩,他们根本也不知掌握力度和分寸,另外加上有的学生本身平衡协调能力就差,很容易因碰撞而摔倒,造成身体损伤等安全事故,尤其是小学生在运动时出现类似的动作更加危险,如学生跑步时,如果被后面的学生推倒,等等。在小学学生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感,他们信任老师,相信老师的话,教师应在教学中要时常地提醒学生那些是错误的行为及其可能发生的不良的后果,提醒并使学生思想上引起认识和重视。促使学生高度的安全意识得以形成,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2.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要有预见性并加以防范。小学体育教学一般以跑、跳、体育游戏为主,所以有很多方面要值得注意。如跑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冲撞,跳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扭伤。体育教师要在教学中预见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

3.科学合理教学组织管理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管理是防止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认识到,对教学活动中的每一步骤当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事故,并做好预防安全的有效措施。科学制定教学方法与手段,从而保证教学练习有序进行,保证教学中最基本的安全。

4.教学内容要合理,运动负荷适宜。小学生的肌纤维较细,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力量素质较差,只适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而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则会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在小学适宜安排一些速度性的运动内容,我们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能力去要求并引导教育学生。

5.要保证好场地、器械的安全。由于场地、器材引发的安全事故层出不穷,如场地方面不平整、过硬、有沙石等;由于器械的安装的不稳固,器械上锈,老化等。所以学校应该定期对场地、器械进行检查,预防由于场地、器械原因引发的安全事故。

6.对小学生建立病史档案,常见的病症和损伤的急救和处理方法。学校应建立学生的病史档案,将不适宜进行剧烈运动的学生名单交到体育教师手中,例如,学生有先天性的心脏病、脆骨病等。避免不适宜进行剧烈运动的学生由于参与剧烈运动而引发的伤害。同时要做好对学生病史的保密工作,可以对不适宜剧烈运动的学生开展一些中等强度的运动。并配备运动损伤处置药品与设备等等。从而让学生能够愉快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在体育课的课前设计上、课中的组织管理上、课后放松调整上,教师都应留心观察,预防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以便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晓芳,刘江宏.谈学校体育中如何预防意外伤害事故[J].昌吉学院学报,2003,(03):1-4.

[2]张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对体育教学产生的效应[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03):33-79.

第5篇:小学生的教育方式范文

而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在现今的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教学工作者面临的新的课题,作为一名小

一、激发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小学生有他自己的个性,天真、好奇,容易对各种事物提出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抓住孩子的特点,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教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小学语文工作者,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疑法,情境法,游戏法,导语法,活动法……,每种方法都有着不同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应该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最终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

事实证明,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同样我们也应该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现实的训练中,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让他们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第6篇:小学生的教育方式范文

 

一 地方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针对地方师范院校初等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概括。

 

(一)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初等教育师范生思想道德水平

 

师德是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内容。开展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职前培养,有助于提高师范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师范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内化为师范生自我发展的原动力,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的正确职业态度。 [2]

 

(二)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力量奠定坚实基础

 

师范院校是师资培养基地,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肩负着为小学培养和输送合格教师的社会重任。小学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素质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师德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小学教师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3]可见加强初等教育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奠定了基础。

 

二 地方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本研究以绵阳师范学院初等教育专业2011级、2012级、2013级共26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67份,回收261份,回收率98.1%。有效问卷253份,有效率95.5%,对回收上来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本次调查的基本结论。

 

(一)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1 地方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情况的调查统计

 

本次调查参与人数是267人,其中女性占全体参评人员的97.2%,55%以上的学生是独生子女。来自于农村的生源占78.2%,城市生源为 21.8%。调查发现,学生选择小学教育专业大部分是采纳家长或老师的建议,报考前对本专业有初步的了解,知道毕业后要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但对专业的认同感不是太高,毕业后一定会从事本专业相应岗位工作的意愿比较低。同时,学校除了德育课的部分课程外,在其他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比较少的;在“职业道德教育对你的学习生活有没有影响”的选项中,认为影响不大的占65.2%。

 

2 地方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对职业道德认识情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当前学生对目前教师行业职业道德现状不满意,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并不是很清晰地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等;超过一半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职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部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问题的原因中,超过一半的学生认识到教师自身的法律意识淡薄和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低下是其主要原因,应承担重大或较大责任。

 

(二)目前现状及成因

 

1 转型期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

 

从现实和历史的角度来看,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以及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影响,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传统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标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很多人认为“乐于助人,爱岗敬业,奉献社会”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和谐意义非常重大,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很难抛开自身利益去实践。

 

2 课程体系结构不够合理

 

近年来,国家对小学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日趋重视,对小学教师师德培养目标的要求有了更高的期望。然而,小学教师的师德培养目标往往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和政治性,教育过程相对死板,缺乏灵活性,教育方式和方法有较大的局限性;目前,开设专门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高校比例较小,其他涉及师德教育内容的课程也微乎其微,已呈现出对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大面积“荒漠化”。[4]另外,初等教育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内容空洞、不充实,缺乏针对性,所用师德教育教材大都是各类师范生通用教材,适合初等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使用的师德教育课程教材非常少。

 

三 地方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对策

 

针对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师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一) 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1 加强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教育,强化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提高行为规范师范性认识

 

初等教育师范生职业情感和行为规范的素养是师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职业情感,能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引导师范生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价值观;遵守具有师范性的行为规范,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良性影响。[5]所以,加强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教育,强化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提高行为规范的示范性,是完善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2 改进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师德教育关键在于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多种多样教育方式及其教育功能的有机整合。师德教育不能囿于对教师的简单枯燥的说教,而是要通过如社会实践、对照先进典型、互动交流教育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让师德教育避免空洞、枯燥乏味,加强和改进师德教育,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师德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师德观,为良好的师德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途径

 

1 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初等教育师范生师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各高校的长期任务,是师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做好师德教育工作,必须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做好思想理论课程设置实施工作,加强“两课”教学的理论教育,可以帮助初等教育师范生提高自身修养,树立高尚的职业价值观。

 

2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教育载体作用

 

师德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师范生师德修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师范氛围”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优秀的校园文化,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会对师范生的行为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6]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使师范氛围的 “学校文化” 更直接,更浓郁,为初等教育师范生师德的养成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增强师德教育效果提供条件。

 

3 充分利用典型事例及榜样示范作用

 

利用校园论坛、微博、微信等这种学生参与、关注度高以及高效、人性化的信息交流平台。挖掘、整理和宣传基础教育系统中有代表性、时代性的“师德模范”先进事迹,积极带动学生参与学习、讨论这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层思考,同时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师德榜样形象,激发学生从事小学教育的使命感,树立良好的职业认同和情感,从而达到榜样的模范师范带头教育目的。

 

(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素质

 

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师德水平。师范院校教师的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未来小学教师的师德养成。因此,在新形势下提高师德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势在必行。

 

1 选择职业道德修养高的教师

 

首先,可以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师德课程的讲授。实现德育教师的专业化。[7]其次,在师德内容的具体讲授过程中,可以聘请校外专家或从事小学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讲座,条件允许的化,可以直接聘请师德教育相关专家担任师德课程教学。

 

2 加强对师范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自身的学识与道德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是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且育人。育人是教书的目的。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师德素质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履行师德规范,实现师德从内化向外化的转变,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真正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达到 “德高为师,学高为范”的境界。

第7篇:小学生的教育方式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自我意识;父亲教养方式;父亲教养投入;调节作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3-0012-04

一、问题提出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个人身体、心理、社会功能的感知的主观评估,也就是对自己本身的认识[1]。儿童自我意识不仅影响认知能力[2]、学业成就[3],其发展也是人心理不断成熟的标志,对人的健康发展[4]、个性品质、性格塑造的作用都是不可估量的。

除了年龄、性别因素外,环境因素特别是父母有关的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影响非常大,如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婚姻状况、父母心理和行为特征、亲子关系等。有研究表明,在自我意识的起源上,父母赋予孩子的,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将学习的,包括文化方面的情绪标签、表情互动以及规则、目标、标准等[5]。

自从20世纪70年代Lamb[6]关于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研究开始,父亲相关研究开始盛行。近两年,国内《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以父亲教育为主题的亲子互动节目的盛行,使父亲和儿童的家庭教育成为研究热点。

弗洛姆曾说,父亲虽然不能代表自然界,但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6]。父亲的教育方式与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弹性[7]、内外控倾向[8]以及社会行为(攻击行为[9]、亲社会行为[10])有一定关系。有研究表明,父教的缺失c孩子的不安全感和较低的自我意识相关[11],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12]。以往关于缺少父亲教养投入对儿童自我意识影响的研究已发现,父亲教养方式影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13-14],能预测父亲教养投入,但父亲教养方式、父亲教养投入以及儿童自我意识三者之间的关系还不确定。

综上,本研究探讨4~6年级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关注父亲教养方式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以及父亲教养投入的可能的调节作用,试图阐明父亲教养方式对中高年级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具体作用机制。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选择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大连市某小学四至六年级11个班级的学生及其父亲。父亲问卷共回收496份,学生的问卷共回收400份,父亲与学生匹配成功的问卷为365份。

(二)研究工具

1.儿童自我意识量表

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 self-concept Scale,PHCSS)是Piers和Harris(1969)编制,于1974年修订的儿童自评量表,适用年龄在8到16岁,主要考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情况。该量表包括80道是非选择型题目,分6个分量表:躯体外貌与属性、智力与学校情况、合群、焦虑、幸福与满足和行为。量表为正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意识发展越好。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2.父亲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父亲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简称EMBU)由C.Perris等人(1980)编制,用来评价父亲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以及所采取的态度。本研究采用的是岳冬梅[15]修订的中文版,它包括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维度,即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该量表采用4点计分,分别是1为“从不”,2为“偶尔”,3为“经常”,4为“总是”。该量表在国内外应用十分广泛。

3.父亲教养投入问卷

该量表由伍新春、刘畅、胡艳蕊[16]等人编制,问卷包括父亲教养投入的三个维度,即互动性(包括生活照顾、学业支持、情感交流、规则教导、休闲活动五个维度)、可及性(包括空间可及和心理可及两个维度)、责任性(包括榜样示范、父职成长、信息获得、教养支持、发展规划五个维度),共22个项目,56个题目。问卷采用4点计分,0分是“从不”,1分是“偶尔”,2分是“有时”,3分是“经常”,4分是“总是”。此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较好。

(三)研究程序

学生和其家长各自独立完成问卷。其中,学生要完成儿童自我意识问卷和父亲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父亲要完成父亲教养投入问卷。所有问卷回收后进行匹配。

(四)数据处理

用SPSS 19.0录入有效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中高年级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

4~6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各方面的描述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我们以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与外貌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六个维度分别为因变量,进行3(年级:4年级、5年级、6年级)×2(性别:男、女)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行为方面,性别主效应显著,F(1,63)=6.09,p

(二)父亲教养方式与父亲教养投入、学生自我意识的相关分析

父亲教养方式与父亲教养投入、学生自我意识的相关分析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父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与自我意识得分呈显著正相关,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分保护与自我意识得分呈显著负相关;而父亲教养投入与自我意识不存在相关关系。同时,父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分干涉两个维度与父亲教养投入呈显著正相关。

(三)父亲教养方式和学生自我意识的关系:父亲投入的调节作用分析

根据之前的理论假设和相关分析,我们将父亲教养方式作为自变量,学生的自我意识作为因变量,父亲的教养投入作为调节变量,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进行了调节作用的分析。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父亲教养方式和父亲教养投入放入第一层回归,然后将二者的乘积放入第二层回归,考察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作用。我们将父亲教养方式的六个维度逐一作为自变量,考察了父亲教养投入可能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只有在情感温暖、理解和惩罚严厉两个维度上出现了父亲投入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调节作用,如表3和表4所示。

表3的结果表明,情感温暖对自我意识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05,p0.05),父亲教养投入在自我意识与情感温暖的关系之间发挥调节作用(β自我意识- 情感温暖=0.142,p

表4的结果表明,惩罚严厉对自我意识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306,p0.05),父亲教养投入在自我意识与严厉惩罚的关系之间发挥调节作用(β自我意识- 严厉惩罚=-0.120,p

本研究的关注点是父亲教养投入如何调节父亲教养方式对学生自我意识影响,为此,将父亲教养投入总分前27%的学生归为高投入组,将父亲教养投入总分后27%的学生归为低投入组,其余为中投入组。

分别取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和严厉惩罚的 Z 分数为 0 和正负 1,绘制交互效应图。从图 1可以直观地看出父亲教养方式对自我意R的影响如何受到父亲教养投入的调节。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如图a)和严厉惩罚(如图b)的教养方式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大小可以看直线斜率,它衡量了情感温暖理解或严厉惩罚教养方式的变化与自我意识变化的关系。

简单斜率检验表明,在情感温暖理解方面如图(a)所示,在父亲教养投入水平较低时,随着情感温暖理解的增加,自我意识上升幅度不明显(β低=0.15,t低=1.41,p低>0.05);当父亲投入为中等水平时,随着情感温暖理解的增加,自我意识的上升幅度有所增加(β中=0.28,t中=3.54,p中

在严厉惩罚方面如图(b)所示,在父亲教养投入水平较低时,随着严厉惩罚的增加,自我意识下降幅度不明显(β低=-0.14,t低=-1.34,p低>0.05);当父亲投入为中等水平时,随着严厉惩罚的增加,自我意识下降幅度有所增加(β低 =-0.29,t中=-3.66,p高

四、讨论分析

(一)中高年级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在小学四、五年级处于平稳阶段,年级间无显著差异,小学五年级到小学六年级略有上升。这个现象可以解释为在小学四年级到五年级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逐步建立和发展,从形象思维逐渐发展到抽象思维阶段,但是四、五年级的差别并不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六年级孩子的辩证思维逐步发展,促使儿童的自我意识更加深刻。这一研究结果与韩进之和魏华忠[17]研究的学龄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是一致的。

女生在行为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主要在于女生在学校中更倾向于安静,自我控制能力水平高于男生,而男生的生理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有更旺盛的精力,对于安静地坐在课堂中整堂听讲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他们更倾向于动手操作和实践。所以在小学老师的评价中,女生在行为上会得到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这直接导致男女生在行为上的自我评价会产生不同。

在合群方面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四年级、六年级的合群性得分显著高于五年级,但四年级和六年级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个结果可以解释为四年级学生延续了三年级学生的乐群性,所以在合群方便的分数会比较高,当进入到五年级后,学生开始进入到青春前期,开始关注自我多一些,朋友的选择不再是一群人,而是选择与自己合得来的朋友,所以在合群上的分数会略有下降。到了六年级,学生开始面临毕业分离,老师家长会引导学生珍惜最后一年大家相处的时光,这些无形中会促进与彼此的友好相处。所以六年级学生的合群性又会呈上升趋势。

(二)父亲教养方式、父亲教养投入与学生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父亲教养投入与自我意识不存在相关关系。实证研究证明,父亲教养投入作为调节变量,在父亲教养方式和儿童自我意识的关系之间起着调节的作用,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正相关,而与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分保护呈负相关。而父亲教养投入考察的是父亲在教养中与子女的互动性、可及性和责任性三方面,多为生活和学习中各个方面的照顾、关心和教育,对父亲的自我成长和行为有一定的启示,与子女在自我意识发展方面不存在直接的相关。

研究表明,当父亲投入达到一定量的时候,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嘏理解与惩罚严厉能够分别显著从正、负两方向预测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这一结果表明,父亲对子女的教养投入越大,其教养方式对子女自我意识发展起到的作用越明显。那些愿意为子女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的父亲往往更注重用正确的教养方式去养育孩子,他们的子女通常会表现得更宽容和大气,不斤斤计较,做事果敢,独立性强,不怕困难,有勇气;而对于父亲在教养投入上付出较少的家庭来说,其子女通常会呈现极端的现象,有的孩子会比较怯懦,不自信,而有的孩子却无视规则,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所以父亲教养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其教养方式,从而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发展起到调节作用。

五、教育建议

第一,采用适当的教养方式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促进自我意识发展。

父亲在子女的教养过程中,要学会表达情感,经常与孩子一起谈心,或者用肢体来表达对孩子的喜爱与赞同,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亲的那种深沉、踏实、有力的爱。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面临很多困惑和问题。作为父亲要在孩子有进步时,及时肯定,让孩子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带来的改变,从而拥有更多的勇气和信心继续向上发展;当孩子犯错误时,要能平心静气地指出孩子的不足,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父亲要能够尽量多地参与到孩子的生活学习当中,关心了解孩子生活与心灵的需要,做孩子贴心的朋友和精神的引领者。

第二,教育好孩子,才能有好孩子,莫要“成绩好就一好百好”。

好孩子的标准绝对不是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了。在学校中,性格良好、情绪稳定、沟通能力强的孩子在学习上通常表现优异;而反观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情绪容易激动的孩子,常常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而这些孩子通常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父亲在家庭教养中是缺失的。所以,好孩子与好成绩是相辅相成的。在家庭中,当父亲给予了孩子富足的爱和关怀时,哪怕在时间上不能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但会通过电话、书信、便条等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也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亲不一样的精神鼓励与支持。孩子只有先成为“好人”,才能成为“能人”。

第三,提高父亲教养的意识,积极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以家委会为纽带,促进家校合育,让父亲教养真正渗透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

以往开家长会,母亲参与得较多,而极少能够看到父亲们的身影。现今,家长会中有越来越多的父亲参与其中。班级家委会的会长由父亲来担任的现象也很普遍。种种迹象表明,父亲的教育意识在逐渐提高。家委会在学校教育中起着联接和纽带作用。在学校运动会或者班级组织的集体外出活动,可以设立父亲参与的专项活动,让更多的父亲参与进来,让父亲们为孩子而聚,在参与和体验中彼此交流、沟通、学习,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教育意义,取得的效果远超过活动本身。所以,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更要调动起父亲们的力量,家校合育,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以此次研究结果为基础,进一步深入研究父亲教养方式中具体的、实际可操作的方式方法,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 考 文 献

[1]Han J,Wu H R,Yu Y Z,et al. Study on Self-cons-ciousness of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Related Factors[J]. Biomedical &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5,18(3):207-210.

[2]Dendir S. Children’s cognitive ability,schooling and work:Evidence from Ethiop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14,38:22-36.

[3]Eckert T.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chronic self-concept,peer relations,and learning conditions[J].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2014,22(5):1-19.

[4]Hay I,Ashman A. Self-Concept[C]. In Levesque R J,ed. Encyclopedia of Adolescence. 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2011:2516-2526.

[5]Lewis M. The origins and uses of self-awarenesss or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me[J]. Consciousness & Cognition,2011,20(1):120-129.

[6]Lamb M E. The father’s role:applied perspectives[J].1986.

[7]杨燕,刘帅. 父亲教养方式、幸福感及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5(3):28-32.

[8]Keshavarz S,Baharudin R. Perceived Parenting Style of Fathers and Adolescents’ Locus of Control in a Collectivist Culture of Malaysia:The Moderating Role of Fathers’ Educa-tion[J].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13,174(3):253-270.

[9]Kawabata Y,Alink L R A,Tseng W L,et al. Mate-rnal and paternal parenting styles associated with relational agg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meta-analytic review[J]. Developmental Review,2011,31(4):240-278.

[10]Padillawalker L M,Nielson M G,Day R D. The Role of Parental Warmth and Hostility on Adolescents’ Prosocial Behavior Toward Multiple Targets[J].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15,30(3):331-340.

[11]丹丹,张红坡.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素质: 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 [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7,5(4):217-222.

[12]梁晓燕,汪岑. 父教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0):10-14.

[13]吴秀凤. 小学生自我意识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影响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14.

[14]钮胜芳. 父亲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与儿童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2):48-51.

[15]岳冬梅.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3):97-101.

[16]伍新春,刘畅. 中国教育心理测评手册,胡艳蕊,郭素然,郭幽圻,陈玲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第8篇:小学生的教育方式范文

一、教师开展多种活动,激发识字的兴趣

在识字教学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第一,制作识字的卡片。笔者采用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生字卡识字的方法。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认字、读字,再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制作卡片,内容包括在卡片正面写拼音,相对应的汉字,背面写两个词语,再用其中一个词语写句子,最后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这种既动脑又动手的识字方法代替了枯燥的抄写,而且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来,做学习的主人,通过他们的眼看、耳听、口念、脑想、手写,增强了对生字的感知。第二,通过读书比赛来识字。小孩子的表现欲很强,又有不认输的要强心理。在教学有趣的童话故事时,笔者采用分角色表演读,并以小组为单位。这样,其他在听的学生听得特别认真,并及时纠正其他同学的不足,哪怕是一个平舌音或是翘舌音,他们都会比老师还注意。第三,通过谜语来识字。“猜谜语”向来是受到孩子们喜爱的活动,“猜谜语”识字也以其幽默风趣、琅琅上口的特殊魅力受到孩子们的青睐。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如何做字谜,如“团结”的“团”编“国字玉出门,人才进里边”;“力量”的量”可以编“日下一横长,里字下边藏”。就这样,让孩子们根据不同字的构成编字谜,这样激发了学生识记汉字的浓厚兴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教会学生识字

S版语文教材在识字教学方面改变了以前老师教学生学的方法,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学,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无论是象形字、会意字、指示字,还是形声字,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汉字构字特点,引导学生识字。1.形声字归类比较识字。引导学生探究形声字形和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如“清”与“情”两个字是左形右声,“氵”与“忄”表义,“青”表音,“枫、桦、柏、榕、梧、桐”等生字教学,要引导学生认识这些都是形似异声字认识这些字,要重在记“声”。2.会意字归类识字,如学习“歪”字时,由“不”字和“正”字组成的。意思不端正,不正便是“歪”,学习“尘”字时学生理解为“小土”,学习“休”把它理解为人靠在大树旁休息。抓住汉字自身的规律进行自主识字,既减轻了记忆的强度,又培养了识忆汉字的兴趣。

三、引导观察,在发现中识字

学生的识字过程应是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过程。在识字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细心对比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如一年级的语文园地的题目:读读比比“人―大、日―目、二――土”此时教师应让学生仔细观察,主动说说它们的区别。学生通过细心观察、对比,发现“加一笔、减一笔”的认字规律。在这基础上,笔者逐步引导学生在以后学习生字过程中,我们可用这样“加一加、减一减、改一改”的识字方法,这样学生在对比观察中发现了学习方法,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在学习“告”时,学生就编谜语“一口吃掉牛尾巴”;学习“工”时,有的学生就说“二加一竖变成工”,有的学生就说“土字一竖不冒尖”,只要是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只要能言之有理,笔者都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这样,学生在仔细地观察对比中,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出各种有趣的识字方法。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

现在,多媒体教学已走近农村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来观看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字。如:教识字五“亭、停、泡、炮、跑”时,先出示一组象形字,这组字采用由实物图到象形字再到现代汉字简化字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出现,富有动感的、生动有趣的画面一定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减轻了记忆的强度,促进了思维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良好地认知策略,激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

五、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

第9篇:小学生的教育方式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 思政教育 方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68

1 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进行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网络平台之下各个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进行思政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融洽师生关系。由于高校当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成年,早已经形成一些自主意识、观点。所以当教师和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交流之时,不可避免的两者之间会发生一些碰撞。针对这样的情况就更应该要加强各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减少矛盾,有力的引导学生的思想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三,和谐校园环境。通过思政教育能够有效的和谐整个校园环境,有助于学校的和谐发展。通过思政教育能够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当遇到一些和同学或者教师的小摩擦小争吵之时,接受了思政教育的学生往往会选择采取较为和谐的方式解决。这从很大程度之上减少了校园的不和谐因素,有利于构建和谐高校。

2 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方式

2.1 坚持方式创新

在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方式上要注意创新,首先要确认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性,自重者人必重之。在进行思政教育之时还需要注意平等的态度,保障工作正常有序进行。在传统的思政教育当中学生常常都是被迫接受,因为单方面的灌输,所以通常思政教育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新形势之下就应该对学生有足够的尊重,摒弃灌输式思政教育,通过建立平等关系,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积极引导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健康发展。

其次重视隐性教育方式。隐性教育的意思就是通过一种无意识、间接等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政教育。这种方式往往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并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积极和健康的影响。

最后是方式的创新,进行思政教育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坚持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在进行思政教育的工作之时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式。第二,坚持将思政教育工作和解决学生具体问题相结合。高校学生许多思政问题都是来自现实生活当中,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学生遇到这样的情况之时,应该积极的协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消除学生消极、悲观、自卑等不良情绪。第三,坚持律己和律人相结合的方式。教育当中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和社团组织、班级组织等要注重教师、组织者的带头作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管理。第四,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来讲就是要求要把正面教育、科学管理、纪律约束和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当中潜在的引导相结合。

2.2 将思政教育和网络计算机相结合的方式

在如今信息技术和网络计算机如此发达的时代,在进行思政教育之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将二者有机结合是当前高校进行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并且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在进行相关的思政教育之时,将有关的图片、视频等运用到教育当中。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通过更加活泼生动的方式让学生积极的接受思政教育,在轻松有趣的氛围当中渐渐引导其思想心理正确发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强化奋斗理念,增强学生是非辨别能力。

同时可以搭建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网络平台,这是网络信息化时代之下进行思政教育的一个有利手段。高校学生还处在走向成熟的阶段,尤其是大一新生,才刚刚从管理严格的高中走向一个相对自由轻松的大学生活,进行思政教育更加有必要。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学生一旦有了任何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教师、同学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对其进行引导。这样既避免了直接面对的尴尬,又能够有效的解决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

2.3 针对贫困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

前者是由于社会生活经济条件而导致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要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政教育之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要和普通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有所区别,针对性的进行。抓住其特点和需求性,积极引导其思想政治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另外在一般的高校当中多是汉族学生为主,而少数民族学生就成了一个小小的部分。面对如今各个高校对于少数民族的专业限制越来越少,以后少数民族进入非民族学校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多。所以在进行思政教育之时也要注意这个渐渐扩大的群体,要做到尊重各个少数民族的信仰、宗教、习俗等。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根据不同的民族制定相关的教育内容,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前提之下进行。

3 结语

通过以上对于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的研究可见,在高校进行思政教育是具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思政教育的方式,比如摒弃传统模式创新教育方式、将计算机网络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针对贫困大学生和少数民族的思政教育等。如今高校思政教育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当中不断努力改进和完善制度及方式,保障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红革.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沈平剑.论社会工作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D].浙江师范大学,2012.

[3]王悦.中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比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