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基金会奖励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最具公信力的行业大奖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的科学技术奖,旨在奖励在纺织行业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科技成果推广及产业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从2003年开始,这一奖项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发展部牵头,组织行业各个领域的专家对每年最能代表行业先进科技水平的项目进行评审,并在全行业表彰奖励,极大地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
此次2008年度申报科技奖励的项目共有206项,经评审,201项目符合品审要求,其中,纺织项目49项,划线产业用项目34项,印染项目37,机械自动化项目44项,其他37项。今年6月24日至30日,评审委员会在武汉召开了评审会议。根据今年申报项目的数量和专业分布,聘请了59位专家参加了今年的评审工作,把申报项目分为纺织、毛麻丝、产业用、化纤、印染一、印染二、机械一、机械二、标准及软科学、教材及著作十个专业评审小组、五个评审大组,进行了评审,经过评审及公示,今年授奖项目共140项,其中一等奖11项,二等奖47项,三等奖82项。
软科学成果、科学著作及教材标准等项目比较特殊,依据纺织科技奖的奖励办法,每两年评审一次,今年收到的科技著作及教材项目共19项,29本,涉及本科、高职、中专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同时,又分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用书,仅通过评审大会的短暂几天让专家全部阅读完这些著作及教材,时间紧任务重,为了保证评审质量,评审委员会在召开今年的评审会之前,就聘请了22位专家,采用传统的方式对申报的项目材料先期进行了初审。确保了评审环节的严谨、公平。
从2003年至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评审工作经过5年连续运作,有数百个项目获得行业科技进步奖,数十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行业科技奖励办公室从2007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优选了十个项目推荐2008年度国家科技奖,其中五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奖:新型功能中空纤维膜制备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优质天然高分子材料超细粉体化及其高附加值的再利用两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织物变性涂料连续染色新技术、超高支纯棉面料加工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纺织染整工业节能减排关键技术三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纺织之光”首度冠名
2008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得到了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的大力支持。几年来,协会科技奖励工作在行业内知名企业的关心和支持下获得较快发展,从今年开始,协会科技奖正式由“纺织之光”科学教育基金会冠名,基金会不但支持了今年的评审大会、颁奖大会,而且还为每一位一等奖获得者颁发了3万元奖金。由此,协会科技奖励活动开始步入更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钰洲会长和许坤元副会长谈及这一次以“纺织之光”命名今年的行业科技奖时都非常欣喜,“首次挂牌纺织之光,不是因为我们在企业和机构的帮助下有了一点经费,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中国纺织工业实现了依靠自己的力量促进产业进步,依靠自己的力量、以企业为主体,去实现我们强国之梦――依靠科技进步从纺织大国转变为纺织强国。因此,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纺织之光”基金会拥有资金2000余万元,按照国务院对于基金的管理规定,每年用不低于基金上年余额的8%奖励扶持科技项目,同时基金本身可以进行运作、增值。作为一个不断增长的根基,它承载了行业鼓励创造、鼓励发明的科技梦想。杜钰洲会长认为,“科技进步是纺织工业产业升级的内动力,纺织之光基金会还需要更多的企业、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钱多了以后可以进行基础性研究,纺织行业的许多科技发明产业化困难,根源就在于我们的科研缺少基础性研究。”
2008赋予的非凡意义
与以往在奖励大会上的发言有些不同,杜钰洲会长在致词开始时向代表们祝贺并表示了感谢:“在我们产业升级、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家取得了这样的成果,可以说是在行业最需要的时候,大家把科研成果贡献出来,因此祝贺之外我说到感谢。”
技术进步对纺织行业渡过当前的困难具有重要的作用。纺织工业进入新世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全面走向全球化,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连续七年高速发展的纺织工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3倍,年均增长19.21%;工业增加值增长了2.6倍,年均增长20.09%;劳动增长率年均12.06%,七年增长1.22倍;出口增长2.31倍,年均增18.6%。如此的高速发展才有了当前的繁荣。2005年人民币开始升值,到现在已升值了21%,当时行业平均利润3%,现在平均利润4.3%,把人民币升值的幅度都消化掉了,靠的就是这些年的技术进步、新技术的投资、品牌的发展、管理体制的进步。纺织企业从生产到营销全面提升,对产业链的控制力大幅上升。
纺织行业教育教学成果获奖项目
成果名称:构建TPO知识系统的男装课群优化
研究
获奖学校:北京服装学院
本课题根据男装课程的特点和国内外男装市场的运作规律与发展趋势,将重点放在完善男装课群模式与优化的系统研究上,从根本上解决了男装课程的优化、教材体系化、制度规范化、教师梯队专业化问题。其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 3 方面。
①理念创新。构建了在TPO知识系统指导下,男装结构、男装纸样和男装设计课程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逐步完善男装设计方法、结构理论、纸样技术课群的年轻化、专业化教师队伍,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掌握和体验艺术与技术的相互融合在男装教学中理性、逻辑和务实的创作训练过程。
②方法创新。男装结构、男装纸样与男装设计课群的构建可通过TPO知识系统的渗透将技术思维与设计思维结合在一起,使男装结构和男装纸样技术性课程中充满人文气息的“变法自然”;使男装设计课程流于主观、随意,变得“有法可依”,使设计对结构的理解、对技术的把握变得真实可信,从而促进创新的现代设计教育在男装课群教学中实践。
③条件平台系统化建设。男装课群的优化体现在包括教师复合型专业的知识结构培训、课程体系模块化紧密性的教学特色和教材体系化的条件平台系统化建设上。
经过 5 年多的教学实践,男装课群结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无论在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师培养还是教材建设上,都表现出良好的前景和示范作用。由于重视实践环节,并实现了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女装课群优化也将从男装课群三位一体的优化研究中得到借鉴,进而使整个服装专业的课群建设与平衡发展得到积极推动。
据项目负责人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瑞璞介绍,今后将加强TPO系统向服装企业的推广,同时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引进更多的人才,促进和完善系统的建设。
成果名称:培养21世纪复合型染织设计人才
教学研究与实践
获奖学校:清华大学
该成果旨在培养21世纪复合型染织设计人才,其教学理念、教学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静态的只有知识点而无知识链、知识面的点状、线性、单向的教学结构与方法,创建了一套动态的知识点、知识链、知识面的网状、循环、多向的教学结构与方法。简而言之,是以“艺术+技术+文化+国际”打造多元化、复合型、兼容性的教学模式。该成果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①教学理念的创新。构建了教与学、教与研、教与用的兼容互动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②教学体系(结构)的创新。将课堂实践、创作实践、理论研究、市场调研、科技创新等融为一体,形成综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体系还强调以传统染织技术的保护、继承、创新为主要内容,将濒危的中华传统染织艺术中的民间印染、民间编织及民间刺绣等工艺作为课程的训练内容。
③教学内容及硬件的创新。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地进行了系统、综合而合理的改进,将以往设计教学重视视觉效果,改进为设计教学重视企业产品设计与生活用品设计,使得学以致用与教以致用紧密结合消费需求与时尚趋势;在教材方面,出版了一系列设计教材,如传统染织工艺设计系列教材 6 册,200余万字;在教学实验室方面,经过近10年的建设,已领衔全国艺术类院校,目前既有传统的手工印染设备、手工编织设备,工业生产型的机织、针织设备,还有先进的数码染织设备等,教、学、研均可在实验室完成。
据项目负责人清华大学教授田青介绍,5 年来,项目组通过整合国际学术优势资源,建立了国际化的教学交流平台;采用课堂讲授、社会调研、消费群访谈、作业展示、国际交流等方式大大开阔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与学习兴趣,并组织了多个企业奖学金的颁奖活动,较好地促进了教、学、用、研一体化教学;每年举办“国际纺织艺术专业展览”与“全国纺织设计教学展览”,不仅提升了师生的专业水平和国际化视野,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战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成果名称:数字化信息化纺纱系统教学实践
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获奖学校:天津工业大学
数字化信息化纺纱系统教学实践平台包括梳棉机等 6 台小型数字式纺纱设备和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由天津工业大学为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而自主开发,同时亦适用于纺织企业进行产品开发。该成果构建了纺纱全过程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并实现了教学与现代纺织产业的对接。利用该平台,学生可在任何能上网的计算机上完成产品的设计,并将工艺参数下载到相应设备上,实现学生每人单独设计一种纺纱工艺,并按工艺顺序上机操作,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并牢固掌握数字化技术在纺织品设计、样品实现、质量控制与生产管理等过程中的应用,实现了学生培养与现代纺织生产技术的对接。
通过自主研发的小型纺纱系统,解决了以往教学过程中实验室纺纱设备不成套、无法模拟纺纱大生产工艺的问题,实现了全工艺流程的纺纱上机操作实践训练。小型纺纱系统各设备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化控制技术,工艺参数更改方便快捷,操作简便,与大生产设备保持同步,使学生培养与大生产中应用的技术紧密结合。利用平台提供的工程环境,开展系列工艺实验,使学生熟悉生产工艺,掌握质量控制手段;将该平台在开发、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深化学生对纺纱关键设备性能的理解,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以实践教学平台为依托,组织有能力的学生积极开展基础性、工程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导师一对一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据项目负责人天津工业大学教授马崇启介绍,该教学平台目前已在天津工业大学纺织专业实践教学中连续应用 3 届。据企业反馈,该校纺织专业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上手快、动手能力强、设计实践能力强。
除了应用于本校的教学外,该平台还对其他一些设有纺织学科的高等院校及纺织企业起到了示范效应。据介绍,目前东华大学、武汉纺织大学、苏州大学等院校已全套或部分引入了该系统,并借鉴其综合训练模式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浙江华孚色纺有限公司、天津田歌纺织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业使用了系统中的数字化小型纺纱及织造设备,用于企业的产品开发与快速出样,提升了企业应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另据透露,今后该平台还将进一步加强软件的配套与完成,如:基于云计算的交互式面料设计系统开发、远程监控软件的完善等;开发小批量纺纱系统,包括清梳联自调匀整的完善,纺纱质量在线监控与追溯等。
成果名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外实践
体系构建
获奖学校:天津工业大学
针对当前高等教育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本成果以约束机制(制订了“本科生课外实践活动管理办法”和“院校教学单位考评方案”)、激励机制(制订了“人事分配制度的教学奖励制度”和“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与竞赛奖励办法”)、保障机制(包括师资、组织和经费保障)和信息化管理(自主开发了“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机制保证条件,以校内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校企联合高水平实验室为课外实践活动平台,以科技创新、学科竞赛、职业资格认证、学生专业社团、创业实践活动、专业技能俱乐部等为项目运作形式,并据此开发了“天津工业大学课外实践活动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全校课外实践活动的信息化管理。
据项目负责人天津工业大学教授武宝林介绍,经过 4年的实践,全校的课外实践教学的软、硬件环境大为改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激发,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日益增强。2007 — 2010年该校学生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励1 300余项。据不完全统计与跟踪,4年来,该校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表现良好的学生,不论是在后续的毕业设计,还是就业,以及就业以后的工作业绩与潜力等方面均表现良好。
纺织之光教师奖获得者
多年来,詹炳宏教授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热爱学生、热爱教学工作,用自己丰富的学识和国际化学术视野,潜心研究教学,以国际化视野在学术、教学与管理工作间游刃有余。
詹炳宏所负责的“数码设计基础”课程是北京市精品课程,所主持的教改项目两次获得北京市教改二等奖。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詹炳宏积极投身科研工作,参与完成国家级项目 3 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国旗”、“香港区旗”、“国旗悬挂装置”等多项国家标准的起草,连续 3 年承担中国家纺行业协会流行趋势研究及工作;参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娱乐搜索项目”、负责“中国概念服装虚拟展示平台”软件开发等,近年来出版专著、译著多部,几十篇。研究领域涵盖中国传统色及色度学研究、时尚趋势整合预测系统研究、创意文化产业实用型人才特色培养模式研究、艺术设计多学科交叉教学模式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推广技术研究等多个项目。
自2008年担任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以来,詹炳宏带领全院教师努力探索艺工融合的特色办学之路。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提出“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思路:一方面,利用全校的优势,在学校大服装的概念下,积极发展服装的前端纺织品艺术设计以及后端服饰设计和珠宝首饰设计;另一方面,努力探索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的交叉融合,整合动画、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等专业的力量,以项目带动教学,以科研促进教学,使学院的办学目标更明确,特色更突出。2011年,学院同北京市相关部门合作,在全国独家推出由全国工艺美术大师挂帅的工艺美术应用型硕士培养项目,对工艺美术高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思路。
在詹炳宏的带领下,过去几年里,该校艺术设计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行业和首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师生获得了包括德国红点奖、国际钻石首饰设计大赛冠军、第十四届“真皮标志杯”设计大奖赛金奖等多项国内外设计类大奖,极大地提高了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为国家纺织服装行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提供了坚实的智力保障。
自1988年研究生毕业任职以来,钱晓明教授始终致力于纺织教育与科技研究工作,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的主要负责人之一,除了完成学院日常的管理工作外,钱晓明还通过学科及项目研讨、聘请外籍教授进行专题讲座等形式拓宽教师的研究思路;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促进导师队伍建设;同时积极推进学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整个学院的办学水平及知名度。
天津工业大学是国内最早设立非织造专业的纺织类院校,而作为该校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带头人,钱晓明倡导多学科交叉,同时紧密跟踪学科前沿与行业发展趋势,积极推动该学科的专业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人才培养以及教学软硬件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得到了行业的高度认可。
在教学研究方面,钱晓明主持完成了天津工业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重点调研课题 —— 适合我校的研究生拔尖人才选拔与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养机制的探讨,以及天津工业大学教改重点项目 ——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同时主持起草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行业专业标准 —— 非织造行业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标准(应用型非织造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行业专业标准)(第一稿)”;在教材与实验室建设方面,钱晓明参与了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学》等的编写工作,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成功建设了一条非织造布柔性试验线,解决了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与科研问题。
钱晓明一贯坚持“管理、学术两手抓”的原则,在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且成果颇丰。近 5 年来,钱晓明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重大科技转化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和企业委托等多个科研项目;先后发表了近70篇学术论文,其中SCI、EI、ISTP收录20余篇;获得中外授权的发明专利 6 项。
张宇峰教授于2000 — 2006年期间担任天津工业大学材料化工学院材料系(原“化学纤维教研室”)主任,2006年4月起担任材料化工学院副院长,“中空纤维膜材料与膜过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改性与功能纤维”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在担任系主任和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期间,张宇峰坚持教学改革,积极组织或参加学科、专业建设,主持并参加了多个教学改革项目,教学研究成果显著。如:“化纤工艺学”精品课被列为天津工业大学重点课程(2005 — 2007);参加编写了《高分子加工设备》和《非织造布学》两本部级重点教材;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参加完成了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材料物理与化学实验室”;起草了天津市“化学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战略研究”及天津工业大学材料学科“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2009年获得“第六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科研方面,张宇峰先后主持或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了10余项“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天津市科技攻关项目等各级科研课题,获国家级科技成果 1 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一等奖 1 项,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同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7 项,目前已获授权的有 4 项。主要承担(完成)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973计划课题“熔融纺丝法高性能PVDF中空纤维膜的基础研究(2006CB708602)”,第四完成人;国家863计划课题“纳滤中空纤维复合膜(2002AA302619)”,副组长;天津市科技攻关项目“人工肺微孔中空纤维的研制(09ZCKFSH02300)”,负责人;等。
纺织之光学生奖获得者
作为一个90后,龚子丹有着同龄人少有的成熟和视角,目标明确,有理想、有野心、有原则、有行动是她对自己的定义和要求,也是在采访期间记者所切实观察到的。
由于从小的耳濡目染,生于长于纺织之乡 —— 浙江的龚子丹对纺织服装业有着很深的情感与领悟,并且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京服装学院的服装类专业,虽然好事多磨,她最终被调剂到该校商学院学习,但学校设立的服装工程实验班圆了她进入服装类专业学习的梦想。进入实验班后,龚子丹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向自己设立的目标不断迈进。
外向的龚子丹可谓多才多艺,是学校的“明星学生”,不仅担任着学校英语话剧社副社长、在多个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得大奖,而且是学校的“明星歌手”。龚子丹努力平衡好学习和学生会的工作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学生工作方面,她一直担任北京服装学院北校区学生会副主席,也曾担任班级的学习委员。在学好专业之余,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如帮助学校策划完成文艺汇演、红歌比赛等多个大型活动,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
在谈到毕业后的打算及未来的职业规划时,龚子丹透露了自己的计划和目标 —— 出国深造,深入了解国际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形势,学习先进经验,以便将来从事与纺织服装相关的管理工作。
郑慧是一名典型的优秀学生,除了学习能力突出、踊跃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思想上积极向上外,还是个有想法且思行合一的实力派。在校期间,郑慧连续两年获得了专业第一名的好成绩,且历年获得校长一等奖学金,并于2009 — 2010年度获得天津市人民政府奖学金。
作为一名优秀学生,郑慧坚信“天道酬勤”,在学习上有着强于一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009年,郑慧一次性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选拔参加了天津市“拓普”杯物理竞赛及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和四杯竞赛;同时主动联系导师参与学术课题的研究,参加了“第三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奖。
在社会活动方面郑慧同样在同学中树立了典范,利用一切机会拓宽视野,了解行业发展。2008年,郑慧参加了天津工业大学“新生杯”辩论赛并取得了第一名的佳绩。2009年,参加学校大学生艺术节取得了朗诵专场的第一名;暑假期间,自发组队并担任领队赴贵州进行为期12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期间深入走访了贵州多个地、市、县,学习了当地的纺织文化和蜡染工艺,采访了大学生村官。2010年担任纺织学院学生会外联部副部长期间,负责了2010年纺织学院“第一届女生节”的前期策划和赞助,通过团队合作,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最终与恒安集团合作,活动获得圆满成功。
当记者问及毕业后的规划时,郑慧透露自己已经考取了天津大学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期待将来能够将本科所学的纺织专业与硕士攻读的管理专业相结合,以探索出适合中国纺织企业的新型管理模式,服务行业,服务社会。
作为一名纺织专业的学生,吴理制拥有理工科男生的典型特点:朴实,言语不多,思维清晰,学习效率极高。而他从进入大学之前就确立的“誓当现代纺织人”的事业目标更是让记者意外。
虽然家里的经济状况并不尽如人意,但吴理制并未怨天尤人,也正因如此,他非常珍惜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刻苦钻研,成绩突出,多次获得各类荣誉和奖学金,仅2009 — 2010年度就获得了纺织工程专业年级第一名、福田奖学金、校长奖学金一等奖、校级优秀大学生称号、校级学业突出奖类单项奖学金、“求实杯”数学竞赛三等奖等称号和奖项。2010 — 2011年度还获得了天津市大学物理竞赛特等奖。
喜欢并擅长独立思考、自学能力强是吴理制的另一特点。如在大二期间,吴理制仅用两周时间就自学学完了计算机C语言,并顺利通过该学科的二级考试。不仅自己要学好,吴理制还主动担当“小吴老师”的角色,为同学讲题,分享学习心得,有时遇到难理解的课程还会借个教室给同学讲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