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科研绩效奖励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学术性机构 研究所 科研团队 学科建设
1 引言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高等学校作为国家知识创新的主要平台,无论开展科学研究还是技术创新,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图书馆是学校三大支柱之一,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和校园文化紧密联系。作为学术性机构它又是学校科研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文献信息、专业人才和现代化技术的优势,积极开展文献信息利用与服务工作,基本满足了教学科研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文献信息中心”的职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但在学术研究方面,包括科学研究、科研队伍建设、知识创新服务等与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定位的“学术性机构”还存在着显著的差距,高校图书馆“学术性机构”建设已成为学术界与学者们探讨的焦点。
山西财经大学图书馆在学术性机构建设方面坚持以突出优势、整合资源、服务高校和承担项目、融通外资、服务地方为原则,积极整合图书馆资源,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加大学术性机构建设的投入,创新管理制度,着力打造具有自己优势和特色的一所(信息资源研究所),一点(情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一队(校级信息资源管理创新团队),搭建了图书馆服务创新和知识转化的学术平台,学术性机构的职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笔者根据多年图书馆管理与科研管理工作实践,结合学术性机构建设和同行的相关研究成果,就地方高校图书馆学术性机构建设展开研究。
2 以研究所(室)为基地,推动学术性机构建设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目前有一些高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学术性”的作用,仍然停留在简单的借还阅的传统服务层面上,这无疑制约了图书馆的改革与发展。
地方高校图书馆最终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担负着文献信息组织与管理,信息资源的挖掘与整合,信息资源成果的产出与转化任务,承担着组织学术研究团队、创新学术管理机制、推动学科建设、促进学术性机构建设和发展的重任。要想建设好“学术性机构”,地方高校图书馆就必须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要汇聚科研团队的智慧,充分发挥馆员的作用,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科研优势,开发研究项目,最终形成核心竞争力,提升创新力。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首先应进行学术性机构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创造条件,积极组建研究所(室),为馆员提供研究平台,推动学术性机构的建设。
山西财经大学图书馆在研究所组建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收效甚佳。按照学校的科学研究管理条例,经校方批准,2004年图书馆组建了“信息资源研究所”,以研究所为学术研究基地,聚合科研团队,凝练研究方向6个,即经济信息研究、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经济数据挖掘与整合、企业竞争情报、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等。研究所按照既定目标走内涵式、规范化发展道路,着重围绕文献信息服务、信息网络化建设、图书情报人才培养等产出标志性的成果,努力提高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能力,竭力扩大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影响力,精心培养了一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较高素质的信息资源管理研究队伍。
研究所根据研究方向和任务,分工合作,形成特色,产出了一些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成果。以信息资源研究所为研究基地,2004年至今,共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项,省级各类项目12项,80余篇,出版著作1部,获省级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研究所紧密围绕既定目标展开研究,现已成为山西信息资源研究的汇聚地,2005年研究所申报并获得情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研究所科研团队被学校批准为校级“信息资源管理创新团队”。
3 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拉动学术性机构的建设
学术性机构是以科研团队承担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出版研究著作、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判断的标准。而现阶段有些图书馆并没有意识到它的作用和意义,也有一些图书馆在起步阶段,且多为承担项目临时组建项目研究组,随着项目的结题而解散,而更多的图书馆是馆员个体在做某些方面的研究,这些都没有形成合力,没有精心组建成科研团队。因而地方高校图书馆要对学术性机构建设和科研团队建设做整体与长远规划,保持科研团队的生命力,以实现学术性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一个项目组的核心为项目负责人,一般而言,项目负责人均为学术带头人,对科研创新的指向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学术带头人,还是团队成员都要求有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和深厚的学术积累,高素质的研究人才是图书馆实现学术性机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山西财经大学图书馆关注人才的培养和学术潜力的挖掘,积极组织科研团队,开展学术性机构建设,采取“抓重点、抓亮点、带动全面”的策略,大力推进项目立项,尤其是科研团队的项目、高层次项目,强调标志性项目的产出,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比较中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和空间。一是挖掘馆藏特色资源,培育并承当省级项目。图书馆收藏有明清以来山西票号与晋商的文献资料及山西旅游文化等文献资料和多媒体资源,为了能使这些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组织承当了省科技厅《山西票号与晋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和《山西旅游、晋商文化数据库》项目,成果直接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于社会用户。二是积极整合校内资源,吸引外资,开展研究。学术研究团队承担了山西省科技厅《山西财经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山西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管理与利用机制研究》等项目,获项目经费100多万元,成果主要是为山西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三是融合校内信息人才和技术优势,开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承担的任务,它可以使图书馆学术性机构的职能得到进一步延伸。在分析本馆文献信息、人才队伍和现代化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整合校内资源,组织科研团队密切关注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主题,积极申报承担项目,进行集体攻关。几年来先后承担了山西省科技厅《山西不锈钢竞争情报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软科学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基于数据挖掘的山西煤炭企业信息化研究》、《山西煤炭企业危机预警机制研究》、《山西文化强省战略研究》等项目,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引导团队成员关注重大研究项目。图书馆以申报高层面项目为目标,目前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云计算在图书馆的应用》和《基于技术融合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服务机制研究》等项目。
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拉动全馆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加快科研团队的建设,强调标志性项目的产生,打造自己的特色和发展空间。图书馆科研项目的研发紧扣服务高校、服务社会主题,密切关注学校和社会经济建设重大需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2004年至今承担科研项目14项,获项目经费资助158万元,科研项目的研发,进一步加快了学术性机构和信息资源管理科研团队的建设。
4 以情报学学科建设为驱动,带动学术性机构的建设
学科本身是一个知识体系,学科是一种知识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独立和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它是人们对知识对象进行分类,以达到学习和传播已有知识,探索和研究新知识的目的。
高等学校教育的结构就是以学科为基础的一种系统结构。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根本和核心,是高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学科建设促进了学校的科学研究,同时也带动了图书馆学术性机构的建设。
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和“学术性机构”,在履行“保存”与“传播”文献信息的同时,根据教育部和学校的教学要求,开展文献检索课教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校图书馆面向全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教学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多年的教学与研究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尤其是近年来,研究生的招聘与引进,图书馆人才队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图书馆也逐渐从简单的文献信息服务转向知识利用与创新,学科建设和学术性机构建设正式列入议事日程。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信息资源为平台,以研究所(室)为基地,以科研团队为支撑,凝练学科方向,开展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拉动学术性机构的建设。
山西财经大学图书馆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学校学科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社会需求,开展情报学学科的建设,打造情报学教学和科研团队,集中有限资源进行重点突破。2005年在学校的鼓励与扶持下,组织了情报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并获得国务院学位办的批准。随后又参照学科体系要求,突出重点,体现特色,优化结构,做好学科内涵建设,努力使情报学学科形成自己的优势特色,提升学科的学术影响力。
情报学学科有清晰的研究方向,有教学科研团队,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项目与团队相结合,学术研究与学术性机构建设相结合,进一步激发了导师团队的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后劲。导师们先后承担了《情报学研究生教育模式研究与创新》、《基于质量管理的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绩效评价研究》、《经济信息检索与利用对大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等3项省级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项目研究汇聚了团队的智慧,培养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促进了情报学学科建设,带动了学术性机构的建设。今后将以情报学学科为抓手,以科研团队为支撑,以学术性机构为重点,着力打造具有财经特色和优势的情报学学科,尤其是以情报学学科建设和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为研究内涵,进一步激发团队的合作精神,增强情报学学科的发展后劲和竞争力,带动学术性机构建设。
5 以管理制度为保障,完善学术性机构建设
对于地方高校图书馆而言,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术管理制度的核心是要客观摆正图书馆在学校教学改革和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位置,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完善学术性机构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图书馆要保证学术性机构的建设按照既定的计划完成,必须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这些制度包括学校和图书馆两个层面。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技术人员;考核激励
高校实验室的宗旨在于通过加强科技成果商品化与产业化等创新管理,以更多原创性的核心技术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性的关键技术和标准,形成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支撑企业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但是迄今为止,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导向上,教育部门没有引入必要的专利评价及其激励的导向性指标。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的提升,导致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
一、技术人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结合A、B、C、D、E五所高校的情况来说明问题,其中C为军工院校。
(一)对技术人员的考核制度不健全
职务发明奖酬制和专利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的表现。目前上述五校均未设立技术人员的专利考核指标体系,科研人员的业绩主要体现在岗位工作量及其与论文的关系上。除了A不将专利申请、授权计入个人科研工作量考核,与论文无等同关系外,其余四校都将其按一定标准折合为科研工作量及相应等级的论文数,只是各校折合量大小异同,表明各校对专利价值取向有所差异。
(二)对技术人员的激励制度不健全
1、激励重点不同。A以获得专利申请号予以2000元奖励,授权后再奖励2000元为规则,但2005年该校政策改革,已将激励政策改成获申请号1000元,授权3000元,表明该校的激励政策价值取向已转为获权倾斜;E因专利数较少,给予专利申请资助力度相对较大,如专利申请时除费学校补助1/2外,其他各项费用、及授权后前三年专利年费全由学校专利基金支付;D对资助对象分类管理较为深入,如对有课题经费的专利申请者,资助其费,较好地解决了资助力度适度与减少学校资金压力的矛盾;C因其军工性而使其具有特殊激励规则。据不完全统计,该校每年减免费用可达20到30万元。
2、激励力度不同。E给予发明专利授权奖励力度最大,奖励6000元,旨在刺激发明专利量的上升;D、B给予发明专利奖励5000元,表明该校对专利授权的重视程度;A对专利权获得者奖励2000元,较其他学校而言,奖励力度较弱。五所学校中,对外观设计不奖励(虽然c有外观设计奖励办法,但无人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可见,高校专利多为技术含金量较高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与其他科技成果形式的激励相比,校方给予专利激励的力度较小,且未能与获奖、发表核心论文的奖励权重相协调。以发明专利与论文奖励权重为例,C可折合成2篇SCI论文;B、E可折合成SCI论文;D折合2篇全国核心刊物论文;A的发明专利与论文没有折算关系。
(三)转化阶段的激励滞后
专利技术实施转化后,各学校对科研技术人员的奖励政策有所不同。相比而言,A的奖励力度最大,获利所得的5000给教师、5000给学校和学院(两者对半分),表明A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点已转向以专利转化、专利市场价值的实现为主。E的专利实施分为使用、与他人合作转化专利技术两类,并规定自项目成功投产后,连续三年内从产业化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5%奖励专利发明人和专利实施的主要贡献者。仅仅是按照《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定》的比例,未能结合学校实际有所提高,以激励创新。D对于各种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专利技术比非专利技术多奖励8%,激励科研人员专利转化的积极性。C专利技术转化一般学校占股,收益以科技经费的形式返还课题组。B按学校横向科研项目规定执行,学校和学院提取一定比例的费用后,剩余的收益以科研经费返还课题组,比例约为80%。
目前各高校科研技术人员奖励措施主要集中在申请和授权奖励,通过物质奖励使科研技术人员尝到甜头,增强其专利意识,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专利转化环节,虽制订了具体的奖励措施,但未能有效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激励政策未能产生实际效果。调查显示,各校对科研技术人员的激励侧重于物质激励,忽视成就感、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的集成创新型组合激励。
二、应对措施
(一)完善技术人员考核指标
在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岗位聘任和职称晋升中,将技术人员专利考核指标作为一项硬性指标,并形成制度化。由于学科属性的不同,这些硬性指标适宜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医药等工科,对经济、管理、文学、理科等学科不适用。在职称评定时,提高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在评定体系中的权重,将专利权的获得与科研成果奖励的获得、核心期刊论文的发表同等对待。同时,加入专利转化率的考量指标;在教师年终工作量的考核中,专利业绩应记入教师工作量,对其劳动的成果予以肯定,体现人性化,以此激励广大教师从事科技创新和申报并实施专利的积极性。此外,在科研项目各阶段也应增设专利考核指标,强化科研人员的专利申请、转化意识。
对立项阶段专利考核主要体现为查新审核、知识产权条款审核。拟立项的建议书应有先期专利文献检索的要求,将查新工作的开展作为项目申报的前提条件,要求项目申报者必须充分做好调研、查新工作,不适应市场需求、不具备创新能力的项目不予立项。
对项目实施阶段的实验室管理主要体现为督促项目团队对专利的跟踪检索,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规避措施,求得智力成果专利三性的持续有效性,并适时对阶段性成果进行有效性秘密保护与登记等具体专利考量。
科技成果阶段,重点审核转让、许可合同中的技术归属、专利技术的评估、经济利益的分享比例等具体条款:考核专利的维持、续展、终止等有关事务,按时缴纳专利费用事宜。
(二)优化技术人员业绩激励指标
1、优化奖励结构与利益分配机制。将奖励机制与专利制度相结合,根据专利技术产出的经济效益情况,加大对发明人的奖酬力度,探索给予发明人以股权奖励,使发明人感到其也是专利制度的受惠者,享有剩余价值的追索权,进而提升申请专利的驱动力。对于具有专利意识和专利绩效的立项申请人,在同等申报条件下,享有优先待遇,同时在经费方面考虑资助专利申请与维持费。专利成果与论文等效的激励机制等效的原则,应尽量体现等价。清晰地界定成果的产权归属:给予公正的发明人排序;要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地分配经济奖励(股权、期权等方式)。落实知识和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并兼顾学校、发明者和发明人所在院系的利益,在实施收益中让有创新成就的科技人员得到较大的创新收入经济回报。可以参照国内外大学的奖励制度。国内已有高校将专利成果转化的七成收益归个人。美国一些研究型大学,如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等对知识产权获得利益的分配原则就充分体现了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其分配规则基本为:权利金总收入的1/3归学校,1/3归研究者所在的院系,1/3归个人或研究小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比较能够激励研究人员的创新热情。
2、重视精神激励的功效。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应注重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创新,如激励发明人积极为高校科研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当科研组做出技术发明获得职务发明专利时,实验室管理机构应该在内外进行宣传并以发明者个人或小组的姓名、代号来指代该项技术或命名冠名,以激励发明人的成就感,在实验室管理实务中关注发明人的人身权、事业成功追求心理的实现。
3、建立合理的信息反馈机制,实现激励的系统调控。重视激励工作中的信息反馈,就是要及时调查与把握激励的正、负两方面的效果,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调整,使激励的内容、形式与操作过程趋于完善并适应形势的变化。为此,高校建立比较完善的反馈机制,使信息反馈实现制度化和经常化,建立一种高效、透明和开放的广纳贤言的机制。
参考文献:
1、顾奇志,朱文.华农大完善专利退出和奖励机制[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0l-13.
2、侯艳萍.科研项目的特点及其管理的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21).
3、包海波.大学和研究机构技术转移活动的傲励机制分析――政府资助研究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创新[J].科技与经济,2005(6).
[关键词] 学科建设; 问题; 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62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104- 02
对高校而言,学科建设是各项工作的基础、根本与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载体,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办学层次与社会声誉的必由之路。H校作为一所新组建的本科院校,加强学科建设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1 H校学科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H校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水平,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目前,H校共有工、管、经、文、法、理六大学科门类,分属16个一级学科,设有16个教学院(系、部)及3个工程中心,在校本科生近25 000人,建有33个实验中心和157个实验室,其中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十一五”期间,H校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等4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省六大人才高峰等人才项目5项,省级科技成果奖7项,市厅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学校始终依托特色学科,发挥行业优势,与企业走合作共赢之路。现已拥有康尼公司等6家股份制科技企业,在干线铁路和城市轻轨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具备了国际竞争的实力和水平,在机电工程、电力工程等成套技术与装备方面也具备了国内领先的竞争实力, 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8亿余元。此外,学校还先后和国内外30多家知名企业签署协议,吸纳社会资金3.64亿元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这对H校学科建设起到了重大的支撑作用。
2 H校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H校在组建本科院校后1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科建设从无到有,从自然生长到主动建设,从意识淡薄到逐渐增强,从整体实力较弱到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所新组建的本科学校,与历史较为悠久的兄弟本科院校相比,在学科建设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① 观念滞后,仍有一些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学科建设意识淡漠,重视教学与专业建设,轻视科研与学科建设;② 学科队伍整体实力不强,缺乏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缺少具有稳定研究方向的学术团队,部分学科的学术梯队出现断层现象;③ 学科研究方向凝练不够,难以形成明确的、稳定的研究方向;④ 学术氛围尚不浓厚,教师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少,学校举办重大学术会议少,教授国内外合作研究经历少,在各级学术组织中任职少,职位偏低;⑤ 学术研究水平不高,全校科研工作中,单兵作战、小打小闹多,兵团作战、联合攻坚少,缺乏高层次科研课题与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缺乏高水平科研成果,如高水平学术论文、有影响的学术专著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等;⑥ 学科的整体布局急待进一步整合与优化,与学科研究方向、学科研究团队相一致的学科研究平台建设尚未真正形成,学科建设经费投入不够,即使对一些已有的重点学科有较多经费支撑,但也存在使用绩效不高等问题。
3 H校学科建设的主要思路
3.1 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校党代会提出的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工程”。“筑基地,搭平台;凝方向,促优化;聚人才,组团队;出成果,彰特色;上层次,上水平”。实施“特色发展战略、错位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战略、合作发展战略、依托发展战略”。坚持“统筹规划、区分层次、分步发展、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立足于为地方与行业经济发展急需服务;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3.2 学科建设基本原则
H校学科建设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各校学科之间存在差距,主因是师资队伍水平存在差距,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以及学术团队的培养与形成,这自始至终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充分参与。因此,以“教师为本”无疑是学科建设工作的出发点与着力点。二是要坚持突出重点原则。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学校人财物毕其功于一役,使其长足发展,最终带动全校整体学科水平的提高。三是立足于服务地方与行业经济发展原则。在H校,尤其要重视紧密结合地方与行业经济建设需要,加强应用学科建设,加强产学研用结合,使学科建设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力和更持久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四是系统性原则。学校必须将学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协调好各方面关系,使其形成合力,以提高该项工作的质量与效益。
4 H校学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4.1 选好学科带头人,建设好学科团队
学科带头人是一个学科学术团队的灵魂与核心,其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科发展的水平与特色,学校应采取超常规措施,多渠道、多形式充实重点与特色学科的力量,花大力气培养和引进能迅速提高H校学科水平的高层次人才,要建立一套“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优秀人才选拔与任用机制,对选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给予重点扶持,如提供国内外研修机会,鼓励与支持参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及高级别科研院所科研项目,提升学术层次,督促学科梯队开展经常性学术活动。其次,要改变当前科研工作中因“单兵作战”、“单打独斗”而导致无法承担重大研究项目的状况。科学的内在发展趋势是学科间不断交叉、渗透与融合,新学科与新领域不断产生,这就需要我们组建好学科团队,搭建好学科平台,开展多学科、跨学科合作,以集成优势,形成合力,提高效率,从而承担更重大、更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并收获更高水平、更丰硕的科研成果。
4.2 构建好学科平台,营造好学科建设环境
一是要建设好硬件平台,包括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良好的研究工作环境。这既是承担高水平科研任务、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的前提条件,也是吸引与稳定人才的关键。对H校而言,当前要搭建好大电力、大机电、大文科三大基本平台;要发挥原有优势与特色学科,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建立若干个特色鲜明、研究方向相对稳定的校级重点实验室与研究所,力争具有更多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研究中心,已有省级重点实验室要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迈进;要与企业共建研究院,以集中学校在人才、科技与基础实验室条件方面的优势和企业在市场、研发和资金方面的优势,通过这个重要平台,校企共同遴选项目、优化资源、应用集成、孵化产品,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站,以进一步推动H校学科建设快速发展。二是要建设好软平台,包括科学的学科建设发展思路与先进理念,扎实作好学科有关制度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学科建设的新模式与新机制;要进一步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责,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为学科建设工作给予支持;要建立一套符合学校实际情况且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高水平论文、专著、教材、科研项目获奖、鉴定、专利等成果给予奖励;要进一步活跃学术氛围,加强学术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学科建设氛围。
4.3 凝练好学科方向,打造特色优势学科
学科研究方向的凝练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与先导。H校学科建设必须与区域、行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地方、行业进行长期有机融合,积极作为,为地方支柱产业与创新体系提供有效服务,以增强H校学科建设活力并形成优势与鲜明特色。结合H校实际情况,在选择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时,要注重以下几点:①要充分预见到学科发展的趋势,瞄准机械、能源动力、电气、控制科学、材料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发展的前沿,促进学科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对H校学科发展从高端进行设计,给予优先建设与倾斜投入。②要切实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以现有国家级品牌特色专业和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为基础,整合有限资源,凝练特色方向,形成3~5个体现行业特色、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学科群体。③要充分利用H校以工为主的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在大电力、大机电和大文科三大平台基础上,大力推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养3~5个新的学科增长点,不断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增强H校为社会和地区经济服务的能力。
4.4 加强科学研究,以项目带动学科发展
科研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学科建设的载体。由于H校是一所新组建的本科校,需要进一步浓厚学校科研氛围,强化教师科研意识,提升教师科研积极性。学校要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和发展思路,强化校级项目立项的指导性作用,充分发挥校级课题作为各级纵向课题预研项目的功能,使校级课题成为申报更高级别纵向课题的基础。积极培育学术团队承接研究项目的能力,认真研究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技项目指南,努力提高项目申报水平,力争使H校在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计划和科技攻关项目上有所突破。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周边高校间的科技合作,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要进一步疏通信息交流渠道,完善组织运行机制,认真了解和把握地方与行业企业的科技需求,充分发挥H校应用型的特点与优势,获得更多来自企业的科技项目。同时,要密切跟踪宏观经济与产品技术发展方向,通过开展由政府或企业支持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集成,与企业研究人员共同进行应用研究,直接参与企业的研发活动,加强与企业的技术合作,在合作与服务中开展技术创新,锻炼学科队伍,提高学科水平,推动应用性学科发展。
4.5 健全学科建设体制,完善学科发展机制
一是要制定好学科建设规划,明确学科建设目标。学科建设规划要根据H校以工为主、“应用型”特点,紧密结合区域与行业发展需要来制定,并且学科建设规划中的学校目标、职能部门目标、二级院系目标与教师个人目标要衔接协调,形成整合一致、职责明确的目标系统。二是要制定科学的科研管理规定。如适当减轻学术骨干繁重的教学任务,可实行教学编制和科研编制两条路并行,构建良性循环的教学和科研团队,为不同需求的教师提供发展平台。又如完善科研管理、科技奖励与激励制度,如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经费配套奖励办法、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鼓励出版高水平论文、专著、译著,申报专利等,确保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健康有序开展。三是要建立健全学术队伍建设机制,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全校教师积极投身学科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保证学科建设各项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四是要制定好学科带头人遴选标准和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激励、竞争与约束机制。重点建设优势学科,营造有利于学科带头人成长和学术梯队形成的工作环境,明确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个别重点建设学科试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对有利于学科发展的高水平论文、专著、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奖、兼职研究生导师等方面采取特殊的措施与政策,力求在相关指标方面有更多的收获,实现跨越式发展。五是要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以学科建设成果为目标的资源(人、财、物)投入机制和工作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实行“学科特区”政策,在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特殊扶持政策,采取灵活自主的人、财、物等资源配置,参照硕士点评审指标体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补强H校的弱项。建立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对重点建设学科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评估一次,评估的结果作为学校学科建设规划、布局、资金投向及制定相应措施的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协同创新;成果导向教育;船舶特色;创新人才培养
0 引言
2012年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1]。为了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建设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旨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充分发挥人力、知识和技术等创新资源优势,构建起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的创新平台,形成有利于产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2]。因此,高校开展协同创新教育,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协同创新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承担着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学科发展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使命[3]。目前,我国在机舱自动化装置、船舶电站、电力推进系统、动力定位系统和综合船桥系统等核心装备和系统的国产化能力和水平很低,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还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船舶控制类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江苏科技大学围绕专业定位,结合行业实际需求,以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三大核心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培育船舶特色科研平台、组建创新研究生团队和建立综合评价机制等方面探索控制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建立起船舶与海洋工程特色鲜明的“创新应用型、知能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1 围绕能力培养,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结合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提炼出船舶自动化类工程人才创新能力的核心是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运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突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自动化特色,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将形成控制专业学生核心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作为课程教学目标,以“学生创新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为教学目的的评判标准。在课程内容组织上,打破传统的课程知识体系逻辑架构,根据当前控制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实际,梳理专业核心知识点,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自动化装备典型工程案例为主线,串连相关专业知识点,设计了“先进控制理论及应用”、“机器人传感与控制”、“电力传动自动控制系统”、“船舶先进控制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前沿技术”等控制专业课程模块,重构了部分课程教学内容,搭建起“行业需求引领,多元协同、行业资源共享”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 产学研协同,建设船舶特色实践平台
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加速协同创新的各要素优化组合,共同发挥积极作用,形成“课内与课外协同、校内与校外联手,专业与行业接轨、共性与个性结合”的创新能力实现途径,促进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的产生。控制专业所在学院拥有船舶电力推进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自动化实验室、船舶综合电力系统实验室、船舶通信与导航实验室和水声与通信实验室等多个行业特色专业实验室,并与多家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有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这些场所为研究生提供科研训练的平台,成为了研究生科研的孵化器和推进器。通过校企协同、工学结合,引导广大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教学资源,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提炼课堂案例和实验案例,多方位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用一系列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自动化领域的科研成果打造特色鲜明的全船自动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逐步形成“学生―教师―实验中心―协同创新中心―船舶企业”的教育生态体系。
3 组建创新研究生团队
依托具有行业特色的科研创新项目,如“海洋工程船动力定位控制系统研究”和“面向海洋水下结构检测与清污的水下机器人导航与控制研究”等,建立导师团队、实现导师之间的强强联合和研究生团队式培养[4]。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和专业共同组建跨专业的研究团队,力求各专业学生互有区分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创新型课题的研究工作。通过目标管理将导师、学生和科研平台等要素进行协同,实现资源的优化与配置,提高导师团队执行力,推动团队的科研工作始终朝着既定的目标顺利开展。在项目实施中充分发挥团队在学科、研究方法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优势,遵循团队协作精神,将个人的智力资源整合为团队的创造成果[5]。根据协同创新培养的需要,将团队学习、科研活动和企业需求与应用结合起来,基于科研实践平台营造一种创新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建立起导师和研究生团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关系,使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从科研活动中获得理论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4 建立综合评价机制
学院制定了《电子信息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和《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业绩考核与奖励办法(试行)》等多个相关管理制度,形成了“教师愿指导、学生全参与、条件有保障、成果得认可”的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机制。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团队各导师特长,明确各个导师培养工作职责,导师团队成员应按照责任分工积极落实研究生指导工作[6]。对于研究生团队评价考虑科研成果奖励、课题项目完成情况、学术情况、国家专利申报情况、成果转化情况和团队人才培养情况等因素来评价;对研究生团员的评价重点对个人的高水平论文或专利、实践能力和团队贡献度等综合评价。在整个团队管理过程中,需对评价的结果和团员进行积极的沟通,引导成员努力的方向、明确绩效不理想的原因,并促进成员持续改进和提高个人能力。对于科研表现突出的研究生,采取物质奖励、荣誉激励和资源配置相结合等手段。
5 结语
通过基于OBE理念的研究生协同创新培育活动的开展,明显地促进了控制类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近4年,在学术方面,获得了江苏省及校优秀硕士论文共5篇,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126 多篇,完成各种科技创新项目 214 项,获得国家专利30多项。本项目的建设与实施对学科发展也起到了较大促进作用,学院获批了3家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获批1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二期项目立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获批为省一级重点(培育)学科,培育了1个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实践证明新的培养模式不但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提高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推动了学院的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春贵,杨峥.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探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2):12-16.
[2]郭铁成.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关键支撑要素[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 (3):76-87.
[3]高静,陆涓.“协同创新”与研究生创新能力之培养[J].江苏高教,2014(6):115-116.
[4]薛文涛,王玉龙,王彪,朱志宇.行业特色高校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4):7-9.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教育强区为总目标,围绕“两个新城”建设,坚持“走内涵发展路,采取硬措施,增强软实力”工作思路,以“队伍建设年”为载体,巩固“两基”成果,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总体目标
“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在“两基”迎“国检”标准基础上,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学校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师队伍总体数量、质量、学科结构有较大改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特色及学校品牌有较快突破,幼儿教育有较好发展,完成职校申办省级示范职校准备工作。
三、具体目标
⒈全区幼儿园入园(班)人数为7300人左右,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班)率达90%,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班)率达98%以上。
⒉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全区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8%以上,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
⒊全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以上。
⒋扩大区职高招生规模,区职高招生500人,逐步实现6:4的普、职招生比例。
⒌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全区普通高中毛入学率达80%左右,完成年普高招生和职高招生任务;继续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免费措施,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程。
四、重点工作
㈠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⒈完成区职教中心食堂及学生宿舍的建设工作。
⒉完成、、红小学田径场及校园环境建设工作。
⒊完成、民族中学、生厕所建设工作。
⒋启动沙文小学、都拉小学建设及南湖新区一所中学、一所小学建设,南湖实验中小学主要完成选址、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及按24个班标准扩建程关小学的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完成改扩建六中、七中前期规划、设计等相关工作,力争开工建设。
⒌为全区农村小学配置校园广播系统、添置课桌椅,实验仪器、设备、图书等相关设施。
⒍结合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认真组织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完成校舍安全工程年度任务。
㈡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⒎以“教师队伍建设年”为总载体,重点抓好干部、教师的培养、培训与交流,加大校级干部、教师的培训交流力度,实现基本按编制配齐学科教师。
⒏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程,拟定《区教育局干部教师全员培训工程计划》,分期分批对全区教师进行培训。按照从年起3年内对全区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普遍轮训的目标要求,到年,对全区三分之一以上教师进行一次普遍轮训。同时,努力加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力度,积极推进教师管理体制、培训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突出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和教师远程培训工作,努力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⒐针对年教师实际数量情况,拟定《区教育局教师补充方案》,建立教师补充机制,做好教师补给工作。
⒑继续抓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开展城镇教师下乡支教活动,积极探索农村支教的新途径、新办法,加强对支教教师的监督和管理,坚持实行教师评聘中、高级职称必须有支教经历的政策,巩固支教成果,争取新的成效。
⒒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贯彻落实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教师管理,规范从教行为,全面提高教师师德素质。
㈢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
⒓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加强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规范招生、入学等行为。
⒔继续抓好高、初中分离工作,完成六中、七中初、高中整合工作。
⒕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⒖实施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工程。实施“经典国学”(如弟子规诵读等)、“经典书法”、“美术作品”、“摄影作品”进校园活动,以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为载体,推进校园文化的规范化、人文化和特色化。
⒗抓好我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受教育工作,力争确保我区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都能与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同标准接受义务教育。
⒘加强民办学校管理,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对承担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督促民办学校为一定工作年限和工作成绩的教师购买保险,提高民办学校教师待遇,稳定民办学校教师队伍,提高民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⒙建立和完善《区义务教育学校督导评估方案》、《区高中学校督导评估方案》、《区学校教育督导评估方案》,并抓好相关《方案》落实工作,
⒚开展小学、幼儿园督导评估和职业教育专项督导检查工作,围绕教育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对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督促学校依法办学、规范管理。
⒛抓好教育收费工作,制发《区教育局关于规范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管理意见》,规范全区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管理,提高公用经费使用效率。加强学校教育收费的监管,严肃查处教育乱收费行为,杜绝乱收费。
21.进一步提高“两基”迎“国检”工作管理的标准与质量,确保“两基”资料的延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22.全力做好教育系统的稳定工作,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卫生工作,确保教育事业在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健康持续发展。
㈣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
23.启动高中新课改工作,扎实抓好高中新课程改革各项工作。
24.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图书室管理等三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强化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技术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以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卫星资源在农村中小学应用课例研究》为载体,扎实抓好我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的应用,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25.抓好《区教育局关于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的意见》、《区教育局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区教育局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区教育局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等制度的落实,扎实抓好课堂教学、课题实验与研究、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等的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6.实施“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试验工作项目,加强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力度;指导中小学建立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制度,使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制度化、常态化。
27.组织开展“晨曦杯”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组织开展“校长论坛”活动
㈤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28.继续把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两基”水平作为我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认真研究,加强管理,扎实推进“高标准普九”工作。
29.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发展。高度重视高考的分析和研究,确保高考质量在年的基础上稳中有升,力争在重点率上有所突破,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提升质量和效益。
30.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完成职校申报省重点职校工作。
31.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以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教育活动为契机,将中小学德育工作推向新的高度;认真抓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工作思路,寻找有效载体,注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推行德育示范学校开放日制度,通过观摩、交流、研讨、论坛等有效形式,充分发挥德育示范校和文明校的带头辐射作用。进一步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继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带动我区德育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32加强体、艺、卫和国防教育。扎实推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进一步增强全区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切实加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大力开展规模小、方法灵、样式多的体育艺术活动,丰富教育行为的内涵,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3.进一步修改完善《区教育质量奖励办法》,充分发挥《奖励办法》对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激励、导向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培养;教师;实践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最基本的教育建设,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商丘科技职业学院作为一所民办高校,自建校以来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战略性的地位,不停歇地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探索出了一条适应民办高职院校培养青年教师的路子,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骨干教师示范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培养练就青年教师的基本功
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绝大多数为青年教师,其中出校门即上讲台者居多,而且流动性较大。如何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尽早熟悉掌握教学全过程,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院长示范教学,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青年教师走出校门,步入讲坛,从受教育者突然转变为教育者,其身份的变化过于急速,不少青年教师显得无所适从,如备课、撰写教案、设计每节课的教学过程等。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在全院教师中举行示范教学,采取讲授与点评相结合,重在课堂教学规律、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艺术的认知与培养。
院长具有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教学实践经验十分丰富,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素质。在全院教职工中,由院长带头,第一个走上讲坛,从题目的引入到内容的延伸一步一步演绎,以严密的逻辑推理,旁征博引的论述,丰富的肢体语言,清楚而条理,使在座的全体教师从院长5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认识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了解教学艺术的真谛。
院长上讲台示范,其余几位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师以自己不同的学科特点,以不同的授课方式、方法,演绎了课堂教学示范的精彩乐章。示范教学的效果不言而喻,其效果由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来体现。
在示范教学的基础上,学校组织全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比赛分两阶段,第一阶段由系部组织实施,人人上讲台,个个争优胜,在全校造就讲好每节课的氛围;第二阶段举行全校教师参加的讲课比赛,比赛过程中,各系(部)的优胜者为参赛选手,每一位参赛者由一位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的教授对其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内容的安排、多媒体或板书、教学艺术等方面进行一一点评。
示范教学与讲课比赛,相映成趣,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的互动,为加快青年教师度过教学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引进经验丰富、精明能干的任课教师,“讲好一门课,带动一帮人”
青年教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仅靠一两次的示范教学和讲课比赛是远远不够的。须从长计议,为此学校从省内外多所高校聘请了精明能干,教学经验丰富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以老带新,加快青年教师培养的步伐。
来自高校的老教师,他(她)们过去在公办高校的氛围中,卓有成效地进行教学科研工作,课堂上面对的是经全国统考进入一本或二本录取线以上的本科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其培养目标是“厚基础,宽口径”的高等技术人才,而跨入民办高职高专院校门槛的学生,相对而言,理解能力和知识基础较差,其理论课以“必须、够用”为度,遵循“服务专业”的原则。对此学校董事会提请老教授们首先完成两个转变:尽快实现“从本科到高职高专”和“从公办到民办”的转变。在此基础上,“上好一门课,带动一帮人”。两个转变为老教授们指明了工作方向,“上好一门课,带动一帮人”落实了行动,是对老教师们的高度认可,他(她)们丢掉包袱轻装上阵,按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目标,讲好一门课。为稳定教师队伍,以培养青年教师为己任,带好一帮人。为此学校下发文件,指明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帮带关系,将带动一帮人落到实处。以2009年为例,以传帮带形式指导青年教师49人,占青年教师的15.31%。
3.实施院系两级教学督导,强调以“导”为主,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讲课艺术水平,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示范教学和讲课比赛从宏观角度上为青年教师尽快度过课堂教学关奠定了基础,而实施院、系两级教学督导制则是从微观上针对不同的个体,不同的课程,因人因课程直接指导、带动。督导组成员由主管教学院长、系部主任和一批热爱教育事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组成。院系两级教学督导工作,院级督导组由一名教务处长专职负责,处理和组织教学督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经常性的教学督导工作,及时提供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过程中的信息。以2009年为例,院系两级督导达368人次,占青年教师的115%。
由于教学督导强调以“导”为主,赋予了督导教师责任感,使他们认真细致地听,有针对性地指导青年教师讲课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青年教师普遍反映,他们从内心深处欢迎督导,以便发现自己教学工作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地不断地修正讲课艺术,改进教学过程的设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为认知理论认为:影响人们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确定个体的现时状态,然后提供给他们一些新经验,新经验便成为他们的认知结构的一个部分。
二、创造条件,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开展科学研究,提高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民办高职高专院校虽然被国家定位为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一个类型,具有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同的地位,但受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民办职业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育经费等软硬条件上与普通高校有相当大的差距。映射在科学研究课题的申报、立项方面,被边缘化的迹象十分明显。
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基础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只有教师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的能力才能得以保证。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己。师傅都不入门,徒弟何以修行。只有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参与科研课题的开发,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建立科学研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平台,才能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其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1.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产品开发,提高青年教师的科技开发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朱清时教授指出:“培养学生,包括培养青年教师,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通过实验室的实验”。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会有一流的教学质量,要培养胜任专业岗位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教师必须明确社会、行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几年来,学校除了制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的办法外,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联合进行产品开发,在合作中求发展,使青年教师参与企业产品研发的全过程,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以学院与企业联合开发研制汽车方向盘参数检测仪项目为例,从项目的立项、可行性分析、市场调研、技术路线的制定、检定方法的设计、传感器的设计与选择、电源电路及数据的处理、机械结构的整体设计与制作等内容,由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全程参与,用青年教师的话说:通过项目的全程参与,我们熟悉了科研工作的套路,对培养提高自身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极有帮助。
2.院系两级积极创造条件,为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研究提供平台
民办高校资金紧张是不争的事实,为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资金短缺的现实条件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研的文件,如:科研工作管理办法,课题经费管理办法,青年科研基金管理办法,学术专著出版基金奖励办法,科研经费配套办法,科研工作奖励经费补贴核心期刊版面费等。
上述文件的、实施与落实,大大提高了青年教师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2008年省级立项10项,2009年省级科研课题立项15项。据我们所知,在民办高职院校,以此种方式、如此大的力度资助鼓励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并不多见。
在学院创造科学研究氛围的基础上,为鼓励并发挥系、部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学院又制定了系、部科研考核办法,各系部反映强烈。如机电工程系主任带头,几位科研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教师每人申请立项一个院级科研课题,每个课题由4~5位青年教师参加,2009年学院出资数万元,资助的10项科研课题中,经院学术委员会审定,机电工程系立项4项,占全院科研课题的40%。
3.鼓励、支持教师与企业结合,加强培训教材建设
国家教委2006年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改革教育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
学校董事会积极鼓励、尽力支持教师到行业、企业顶岗实践的基础上,尽快尽早培养双师型教师。全力支持教师积极参加行业培训教材的出版。如,与中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联合编著《机械质量检验和质量监督培训教程》,由中国工程院刘源张院士作序,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在机械行业质量协会工作中推广应用,效果良好。
三、综合考核,全方位提高青年教师整体素质
1.制定措施,合理安排,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
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壮大“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根据院系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办法,鼓励青年教师以职业技能进修为主,采用蹲点跟班,工作实习,合作研发,挂职锻炼等方式,到生产服务一线实践。2008年9月以来,在教学资源奇缺,专业教师少的情况下,学校还安排7名教师顶岗实践,30余名教学管理人员参与顶岗或市场调研社会实践等活动。
2.制定人性化的考核方案,全面培养青年教师的职业素质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全方位培养青年教师的职业素质是关键,为此学院制定人性化的考核方案,开展全方位的考核,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效果、师德表现、科研工作量、、著作出版、顶岗实践、专业技能证书等各个环节。人性化的考核指标体系,给青年教师指明了发展方向。
目前,我院一部分青年教师正攻读硕士研究生,有相当数量的青年教师参加了国家和省级举办的专业技能培训,全方位培养教师的职业素质。2007年9月以来,绩效考核效果良好,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1名河南省专业技术带头人,3名省级优秀教师,4名市级优秀教师,31名校级优秀教师,同时也淘汰、辞聘了20余人。
四、认真解决青年教师的切身利益问题,稳定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民办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由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私立大学(厦门大学前身),其创办之初,陈先生就认为“无为之费,一文易吝,正当之用,千金慷慨”。为稳定教师队伍,使青年教师安心、静心、专心投身到民办高职高专教育事业,学院积极进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解决了教职工的社会保险问题,拟投建住房120套解决青年教师的住宿问题。参照公办同类院校标准,按略高10%的标准调整工资方案,为教师队伍稳定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美]J.M.索里著,高觉民译.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今天,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全省产学研合作创新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对*年度优秀科技成果和获奖人员进行表彰,对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加快创新型山东建设进行部署。首先,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祝贺!希望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以他们为榜样,勇攀科技高峰,为我省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进一步统一认识,切实增强加快创新型山东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去年以来,我省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全面实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全省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新提高。全省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313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获国家科技奖励数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到3.8万件和1.6万件,增长32.8%和48.4%。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新发展。*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279.9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2%,连续五年保持年增2个百分点。三是创新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全省已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1家,济南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着手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开始启动。四是产学研合作取得新成效。自*年以来,我省已连续举办了十六届产学研洽谈会,有2000多项高新技术成果在我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我省企业解决了1000多项关键技术难题。五是科技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在全省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设置“泰山学者”岗位121个,101名特聘教授和专家成为自主创新与学科建设的领军人物。六是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省及各地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省里修订了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改革了科技计划管理和奖励评审办法,全省上下重视自主创新、加快科技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科技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综合创新能力还不强。在*年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的排名中,我省列第六位。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不足,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全年增加3个百分点的任务非常艰巨。二是科技投入还相对不足。*年全省研发经费总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07%,应用技术研发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1.43%,低于先进省市的水平。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总量偏小,也不够活跃。三是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科研院所改革推进不快,科技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四是高层次科技人才还比较缺乏,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较少,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我们必须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使命。”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已进入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和国际化提升的新阶段,呈现出经济总量较大但人均水平不高,资源比较丰富但能耗较大、污染较重等阶段性特征。省委八届十五次全委会,作出了在工作指导上进一步从加快发展转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上来的重大决策。实现这一转变,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事业进步和和谐社会建设。我们一定要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建设创新型山东为目标,深入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全面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加快创新型山东建设步伐
建设创新型山东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实现这一目标任务,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是重要途径。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产学研合作对于建设创新型山东的重要作用,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把这项工作不断推向新的水平。
第一,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要全面落实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一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采取积极措施,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总收入5%,重点企业占3%,一般企业占1%的规定。要把税收抵顶、设备折旧、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充分调动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技术研发经费逐年递增,滚动发展。二要加快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重点扶持一批行业技术突出、实验设施齐全、主攻方向明确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办出特色、提高水平。省级重点企业要瞄准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高起点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促进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或承担各类科技计划,探索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三要注重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独特作用。一些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定相关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
第二,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强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服务企业的能力。科技成果源于知识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要把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放到重要位置。一是科研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牢固树立服务经济建设的观念,切实提高科研选题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多出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大、产业化前景广阔的科技成果。加强科技成果的中试环节,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加快成果转化进程。二是高度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技术发明的先导,是应用开发的源泉。高校和科研机构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加快重点学科建设,为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雄厚扎实的基础理论。三是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高校和科研机构要面向社会,加强与企业的横向联合。对于关系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从立项开始,就要积极与企业合作,进行联合开发,发挥双方优势,提高科技成果的研发质量和转化效率。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研机构要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形成与国际接轨、与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重点高等院校要立足学科综合、人才荟萃的优势,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院校。要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着力优化岗位设置,重点支持拔尖人才和关键岗位,鼓励竞争,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实现体制创新。要使产学研合作具有旺盛持久的发展活力,建立合作各方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形成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至关重要。一要理顺工作体制。充分发挥各级产学研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政策体系,定期研究产学研发展规划,及时解决产学研合作中的重大问题。二要完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的服务作用,建立健全技术市场,推动产学研三方交流活动的制度化、经常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鼓励科研机构以技术入股,解决好技术产权的利益分配问题。促进信息共享,沟通由市场产品需求,到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再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技术供给传输。鼓励产学研基地共建,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中试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大力推进高端人才的市场化运作和柔性流动,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相互兼职或挂职。三要创新合作模式。探索合作形式、拓宽合作领域,产学研各方要在继续加强科技成果和人才交流的同时,积极开展资金、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合作。在合作项目选择上,要突出我省6大支柱产业、7条产业链、15个高新技术产业群和20个特色产业基地,以及现代农业、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等重要产业,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在合作对象上,有关企业要在与省内外科研机构、重点院校加强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国际著名大学、科研机构、世界500强企业的科技合作,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四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产学研各方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发挥各自优势,以共性技术、知识产权、品牌和产品标准的开发、创造、获取、共享为目标,以大中型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在若干重点行业和领域,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权责明确、合作紧密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产学研合作由短期、松散、单项,向长期、紧密、系统合作转变。
第四,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强化人才支撑。科技创新,人才为本。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我省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一是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要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面向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物,形成具有山东特色的优秀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充分发挥驻鲁院士吸引、聚集、培养高层次人才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断壮大我省高端人才队伍,积极吸引外省院士来鲁工作。认真实施“泰山学者”建设系列工程,逐步扩大在企业设置“泰山学者”岗位的领域和数量,形成学科建设、产业优势与人才作用的良性互动。创新博士后培养工作,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后备人才。要抓紧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为更多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大力引进海外人才智力。要培养与引进并举、引才与引智结合,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充分开发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两种人才资源。要完善相关政策,制定引进海外人才办法,吸引更多的优秀海外留学人员来鲁创业。要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引进国外优势智力项目进行重点资助,吸引更多的外国专家为我省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引才引智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引进重点行业的紧缺人才。三是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要密切关注国内外人才竞争的发展变化,学习借鉴先进省市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构建以人才评价、培养、激励、流动为主要内容的人才政策体系。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公平竞争、鼓励合作、注重实效的创新文化,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的学术环境、工作环境、创业环境和舆论环境。
三、切实加强领导,把建设创新型山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不断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要继续用好各种与科技创新有关的专项资金。从今年开始,省财政设立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科技专项资金1亿元,重点用于产学研合作创新项目,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落户山东。各市县也要从实际出发,拿出适当财力,加强对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的支持。积极探索定额补助、资金配套、贷款贴息等多种科技资金配置形式,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
(二)要充分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的保障作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政府职能部门要与金融机构建立高效便捷的联系机制,建立项目推介制度,定期举办项目会,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科技创新特别是中小科技企业的贷款支持。要深化我省风险投资机构改革,加快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平台,培育风险投资资本市场。健全完善产权交易市场,鼓励国内外创业投资机构到我省投资。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培育和辅导,重点推介一批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到中小企业板上市。
(三)要落实好对科技创新的扶持政策。去年全国科技大会以来,国务院出台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60条配套政策,涉及财税、金融、政府采购、技术引进、知识产权以及创新环境建设等诸多方面,含金量很高。省委、省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的若干配套政策和《山东省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具体实施办法,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项政策。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部分都市居民率先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科教兴国”的战略和科学普及措施的实施,先富裕起来的人们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接受优质教育。在幼儿教育方面,家长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纷纷选择让孩子进入名园、特色园,造成了这些幼儿园教育供不应求的现象;另一方面,幼儿园的生存发展,不仅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幼儿园自身管理运行机制等内部因素的制约。通过集团化的自主经营管理,运用品牌效应,扩大优质幼儿园教育的规模,正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园体制改革的趋势。
1994年9月,上海科技幼教集团的前身——上海徐汇区科技幼儿园成立,这是上海徐汇区第一家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20__年9月组建上海科技幼教集团以后,为了尽快提高集团的经营管理水平,以科研为先导,确立了“幼儿园集团化管理运行机制研究”的课题。本课题以建立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为幼儿园发展目标,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与学前教育特点的幼儿园集团管理体制。
在我国,教育集团迄今仍是一种新生事物,关于教育集团的研究也大多集中于“教育集团成因的探讨”和“国内外教育集团成功因素的分析”等方面;绝大多数只是对现有的综合性的教育集团的运营状况、发展模式等进行描述,而对学前教育这一相对特殊领域的幼儿园教育集团的系统研究几近空白,至于对其内部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及理论成因等进行综合性研究更是付之阙如。
本研究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如何以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为经营管理路径,合理配置幼儿教育优质资源,大规模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与国际都市开放式的学前教育体系相结合的幼儿园集团管理模式,以促进幼儿园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纵向:组建集团的思路、组建集团的原则、集团管理的调控和对于集团管理模式的评价等方面;横向:在集团化模式管理下的各所幼儿园的内部运行体制,包括环境创设、师资培训、教育实践等,从而研究幼儿园集团化管理是否高效。
三.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系统地收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内教育集团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等文献资料,理清在管理体制上,教育集团是如何运行的;收集并整理科技幼儿园集团内部的管理文献资料,包括教职工人事制度的管理、科研教育活动的管理、后勤保障的管理等。
2.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较全面地了解幼儿园集团下各分园的管理执行情况,并对教职工在人事制度改革及分配制度改革上的困惑和管理行为方面的摩擦与冲突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把握。在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实践,不断完善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幼儿园管理模式。
3.规范研究: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探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可选择的幼儿教育办学模式和集团管理模式,研究幼儿园集团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稳定性形成的内在机理,探寻可供参照和借鉴的集团化管理规则与管理模式。根据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经营管理要求,全面剖析幼儿教育集团的经营管理中的教育质量、教养品质的保障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特色园品牌创建与提升相融合的关系,为正确阐释传统公益性的幼儿园教育领域内如何有效运用市场机制与规则,提供若干理论依据和实施要求。
四.研究结果
1.构建了集团化内部管理组织结构
组织架构是一个组织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教授认为,“有效地开发社会资源的第一个条件是有效的组织架构”。就是说,组织架构是否合理和科学,直接影响到组织能否高效地运转。教育集团下有多个幼儿园,其组织架构决定了集团与各幼儿园的管理关系,也将直接影响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由于现代企业(集团)组织的研究已相当丰富,因此教育集团有条件有选择地借鉴了企业(集团)组织的某些管理形式,并且根据学前教育的特点,构建了自己的组织管理形式。
在集团化管理运行中,我们注重管理行为的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重视制度先行,强调制度的量化管理,各类制度力求透明、公开、公正、规范,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集团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原则、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如:科技幼儿园目标管理实施方案、科技幼儿园聘用合同制实施方案、科技幼儿园教育评价实施方案。科技幼儿园整体优化模式、科技幼儿园教师研训一体化模式。在人、财、物各项管理制度的制订与实施上,尝试突破传统的幼儿园管理模式,建立和推行各项适应集团化经营管理要求的规章制度,如:集团与下属园的园务公开制度、重大问题决策程序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工资分配制度、带薪休假制度、质量奖惩制度、非在编聘用合同的
劳动用工制度、品牌教师培养发展制度、财务预算制度等;设立劳动争议小组,为教师处理劳动争议事宜。在实践中,增强了教职员工的法律意识,提高民主参与的积极性,强化依法办园、以法治园,切实保障集团内各幼儿园的发展。
2、构建与实施新型劳动人事制度
几年来,幼儿园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引入了由“国家用工”向“单位用工”用人机制,推进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首先,我们遵循公开招聘、平等竞争的原则,采用按需设岗、双向选择、个人申请、民主评议、择优聘任的管理原则推行聘用合同工作,使教师明确聘用的目标、责任、权益和义务。教师每年根据个人意愿填写了“岗位竞聘意向书”和“聘用合同签订意向书”;然后由集团管理层讨论决定聘用情况,当单位和个人意愿不一致时,立足与受聘人友好协商,直到达到统一意见为止。
其次,集团内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使教师任用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依法管理教师队伍,使教师地位和队伍素质形成良性循环。严把教师“入口关”,从源头上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在引进对象、引进策略、引进方式、引进手段等方面,推出了招聘、引进、培训、上岗等一系列规范操作措施。近几年我们引进有相关专业职称的留学归国人员2人;外区、本区骨干教师10人;向社会招聘大专以上学历的教职工20人。
3、将分配制度改革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结合起来
在分配制度改革中,坚持优质优酬、多劳多得,重贡献、重实绩的分配原则,根据集团的具体实际,对有关制度作了相应的修订和完善:如“关于国家工资调整问题”、“关于教师病事假扣除标准”、“关于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关于骨干教师人选标准问题”、“关于骨干教师子女入托入园问题”等。
我们不断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改革后的工资由三部分组成: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奖励工资,其中加大岗位聘用和考核、分配相结合的力度,实行动态分配制度,拉大岗位工资差距,向一线教师倾斜,真正实现了“上岗靠竞争,管理靠合同,收入看贡献”,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事管理新局面。
首先制定绩效计划,分层逐步递进适度调整和实施。在新的分配方案中,绩效工资占了整个工资中的25,为能使绩效工资和绩效考评真正起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确保教师和团队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实际绩效与集团发展战略期望的绩效相吻合,集团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抓动态的绩效管理。第一阶段(20__.10—20__.6)考核重点项目:①计划制定,要求有质量、有特色。②教科研,要求人人有课题,并且争取课题被列为集团以上的项目③骨干教师,分为集团骨干、区级骨干、市级骨干。
第二阶段(20__.9—20__.1)考核重点项目:①创新教案,要求教师每月有1~2篇创新教案,即:科学教育、环保教育、创造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都可以。②家长工作,要求各岗位全面做好利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并进行互动交流。我们对各个层面的要求也有所侧重。班主任、助理教师岗位要求每月有1~2次利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进行互动交流;保健岗位每月1~2次将体弱儿童跟踪观察情况反馈给家长,并帮助家长解答疑义。营养员岗位要求每月有1~2样烹饪特色菜肴,每学期1~2次向家长展示幼儿营养菜肴点心。由于家长的参与、资源的互动,园本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活动形式不断新颖。第三阶段:(20__.2—20__.6)考核的重点项目同样是①创新教案②家长工作中每月有为家长服务创新项目、每月有1~2次家长参与教育,进行互动交流的活动;保健有1~2次家长参与幼儿健康饮食专题互动交流、营养员每月向教职工、家长推荐健康饮食菜肴1~2样。
其次,加强绩效考评的主客观衡量。绩效考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对实际的绩效进行客观衡量或主观估价。如在第一阶段中,“骨干教师”被作为了重点考核项目,集团内实施对优秀班主任、学科带头人、专家教师、品牌教师的培养力度、培养周期。但在具体考评过程中,我们感到这一项目只是针对一部分骨干教师而言,对大部分教师来讲都不可能拿到这一项的分值,也就很难确保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他们的潜力和能力,失去了达到预定考评目的的有效程度。因此,我们在第二阶段计划考评项目时就取消了“骨干教师”考评这一栏,单独设立了骨干教师和品牌教师的考核标准。
第三,形成绩效考评反馈修正网络。集团每次有新的重点考评项目出台,首先与执行园长沟通,让大家了解意图和可操作性的环节,取得一致意见。同时集团还不断收集反馈信息,包括存在的问题、难处、批评和建议,记录和积累有关资料,及时地做出改进。如在
第三阶段“为家长服务创新项目”作为家长工作重点项目来考评,起初大家认为服务项目一般包括的就是一些生活方面的照顾,即为幼儿剪手指甲、为幼儿洗尿湿的衣裤、为幼儿开设早餐、设立病号饭等等,要做到创新好像很难。于是,集团各园所教师展开广泛的讨论,大家意识到:我们现在应该从广义上来理解服务,服务就是让家长满意、让幼儿开心。具体的理解就是:友善热情的教师仪态、健康宽松的教育环境、新颖特色的教育课程、方便灵活的家园沟通、科学优质的生活养育、诚信规范的管理模式等等都是我们要极力打造的创新的服务项目。有了一致的共识以后,教师们主动积极地去思考、去实践。各园所也相应地制定了各自符合社会家长需求的服务细则、服务项目。
绩效考评的动态管理,推动和完善了集团新工资分配制度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优质优酬,重贡献、重实绩的原则,作为调整薪酬、升迁、奖惩等有关人事工作的依据,使成绩与效益紧密联系;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调整和完善集团发展目标,帮助全体教师根据组织的目标来改进自己的绩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4、形成“整体建构—分层推进—综合评价”的集团自培
自集团成立以后由于发展的需要,人才中心陆续从社会和其它教育部门引进了一批具有一定实践经验、有志于开展幼儿科学教育研究的人才和其他幼儿园在职教师。引进人才和在职教师来源相对比较分散,很多人对教育领域的基本情况不太了解,缺乏开展幼儿科学教育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为此集团制定了“以人为本、扬长避短、注重个性、全面提高”的自培宗旨,以及“整体建构—分层推进—综合评价”的园本培训框架。
所谓整体建构既培训方案设计是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过程。包括基本理念、总体目标、基本原则、管理网络、组织形式、基本内容、方式方法和评价体系等。特点是:广,涉及学科主要包括科学、艺术、数、语、健康;涉及人员主要包括科学家、专家、教授、技术人员、领导、特级教师等 等。全,整体培训:涉及教育思想、观念、各类知识:科技培训:包括理论、实践。新,更新:观念新、内容新、形式新;创新:活动角、环境创设、教育活动指导、评析等培训形式。
所谓分层推进既培训过程是一个体现层次性、阶段性和选择性的操作过程。特点是:常规培训,规程、教育纲要、新课程、二期课改精神;岗位培训,师德、职责、操作规范;特色培训,园本课程、科研专题、新技术、新信息等。
所谓综合评价既是对参与培训的教师及其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影响集团及教师发展的各种因素的评价。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不看一时一事,而看其长期发展的潜力;不看暂时的表面文章,而看其基本素质内涵;不过分强调现有的水平,而要关注其成长发展的全过程;不仅重视影响其发展的主观因素,更关注影响其发展的客观的因素。培训组织形式多样,有小组、个别带教;集体、小组研讨;刊物、网络沟通等。我们的做法是:
(1)有针对性地实施动态的园本培训
集团化幼儿园园本培训是一项育人工程,需要注重教师和人员素质的整体建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学识水平的提高;人文素养的完善;保教能力的提升等。培训的基本内容是以教育实践过程中涉及的问题为主线,研究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培训课程。如:常规岗位培训、研究能力培训、特色项目培训、教师基本素质培训等等。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集团化幼儿园园本培训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具有可塑性的、不断变化的过程。需要培训人员根据培训对象、内容、时间、方式等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操作。教师可以自己选择、自定自我成长的规划,集团根据教师的自身水平和特长,对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运用不同的管理指导方法,以获得不同的培训效果。如:对经验足、能力强、主动积极的成员,可以运用启发式、探讨式、委任式等管理指导方式。对于能力弱、经验不足或缺乏主动性的成员,可以选择指导式、关怀式、监督式等管理指导方式。在综合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多纬度地衡量和分析集团、教师和幼儿的发展特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原方案作出相应的修改和调整。以使集团化园本培训能紧紧围绕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发展这一目标。
(2)园本培训推进了集团化幼儿园的发展
首先,相信每一位教师都能成功,使教师们增强自信。在园本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很清晰地感悟到培训工作者的人才观、育人观和培训理念,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影响。因为有“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有潜力、都能成功”这一理念的支撑,培训工作者对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充满信心。并产生一种宽容、期待的心理,使教师有一个宽松的发展空间,得以实现自我调整、自我感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在集团培训中,我们积极营造一种使优秀人员脱颖而出的空间,鼓励青年冒尖,使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所长,并且互相取长补短,使集团内的优质资源得以共享。
努力为教师的主体性发展创设条件。集团推出了“让科技的教师成为幼教最体面的教师”、“上海科技幼教集团品牌教师培养、发展计划”、“幼儿园科技教育师资培养实施方案”、“集团‘小骏马杯’竞赛”等活动。我们以尊重和激发教师的主动性为前提,鼓励教师自定发展目标,自愿报名参加活动,给教师自己选择教材和安排活动的空间和权利。我们还通过编撰集团刊物“探索者”,为敢于尝试和勇于实践的“探索者”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并设立教科研奖励基金,实行对成绩突出的教职员工给予奖励、颁发证书、奖状、推荐出国进修等制度,使每个教师在活动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自信、自主、赏识、被人尊重的满足。目前集团内基本形成了一支积极向上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区骨干教师、集团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师队伍已基本形成,许多教师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拓展自己的实践研究领域,善于积累、善于反思、善于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行为,她们积极主动地活跃在教育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已经成为集团发展的中坚力量。
其次,“承认每一位教师发展轨迹的不同”,使教师们各得其所。以前我们总感到园本培训中的最大难题,是如何面对培训对象在学识、态度、能力、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存在的差距。如今,我们通过探索发现:如果培训工作者能坦然地接纳培训对象的这种距离,那么,我们的培训工作就会有新的突破。从人的发展角度看,每个人的发展轨迹是不相同的,即每个人的起点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和短,由于时机、环境、机遇、个人素质、努力程度等不同,教师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承认每一位教师的发展轨迹是不同的,培训才更有目的、更有针对性,也更符合每位教师的需要。在教科研中心内,各教研组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舞台,大家一起反复研究、归纳,总结得出了具有本园特色的幼儿科学教育五大关键经验,集团把研究与培训融为一体、把促进教师的主体性发展作为园本培训的追求目标,鼓励和帮助教师人人参与课程教材活动方案的设计和改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今年年内,集团即将出版第三本幼儿科学教育的课程教材。目前教师主动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热情高涨,使幼儿园的教科研成果显著。集团教职员工正承担着六个教育科研和培训实验基地的研究任务。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PD成员学校、中国创造教育实验基地、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实验基地、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基地、上海市师资自培基地、上海科技教育实验幼儿园、徐汇区“启慧——开迪”亲子活动基地等实验课题。集团内教师独立承担的市级立项课题二个,区级立项课题7个,集团立项课题7个,教师优秀论文获全国、市区级多个奖项。基本作到了教师人人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目前,集团拥有市级骨干1名、区级骨干5名、集团骨干数十名。
近年来集团内幼儿园分别荣获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幼儿园、科技教育显著成效实验幼儿园、上海市示范幼儿园、先进职工之家、徐汇区绿色学校、文明单位、花园单位等荣誉称号。
五.结论与思考
(一)教育资源充分共享是集团运作的基础
在集团化幼儿园管理的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集团化经营管理的特点,开发整合幼儿教育的优质资源,降低建设高品质园所投入的时间与成本,形成教育品牌效应,满足现代都市居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1.优化集团内各园所内部资源配置及运作规则。
我们系统地分析幼儿园集团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从提高幼儿教育机构运行效率,降低幼儿园运作成本入手,加快扩大幼儿教育优质资源,大规模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充分实现幼儿园内部资源共享。我们引入了市场上的专业服务公司,将保障部内的保洁中心、维修中心、配送中心、运输中心四个中心社会化运作。每年,集团有步骤地集中精力、财力对园所进行维修、升级;每天,专业人员根据菜单从事着保洁、维修、配送、工作,使集团内的全体教师全身心的专注于幼儿的一日活动指导。租赁的面包车则每天固定一个园所,接送幼儿外出参观、学习,在“科技节”、“艺术节”期间,车辆保证孩子们参观自来水厂、消防队、电影美术基地、面包房、图书馆等等。孩子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真正的“走近名流,走进社会,融入自然”,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 与幼儿教育自身特点相适应相融合的教育基地。
2.扩大幼儿教育优质品牌的社会效益。
在多元、速变的现代社会中,集团不仅关注教师的自身学习,更让教师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适时地宣传幼儿园自身的形象和教育特色,并与社会各界建立起互动的支持系统,创出良好的社会效益,促进幼儿园的发展。各园所充分利用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管理效应,适当利用家庭、社会等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在积极组织各种有趣、有意义的亲子活动的同时,针对家长来自各行各业的特点,让家长当一天义工,布置环境、参与教学,组织游戏。还开展了“当一回清洁工”、“自制运动小器械”、“我为科技添点绿”等富有新意的家长活动。充分利用了家长资源,扩大孩子知识面,又使家长过了一把“教师瘾”。植物研究所工作的家长为孩子们介绍并提供了色彩艳丽、易成活,又适合孩子种植的花草;声控研究所工作的家长为孩子们讲述、传递有关“声的趣事”,使孩子们对声音的控制及噪音的防治有具体的了解和认识;“爸爸老师们”来园还给小朋友们讲述了关于生命起源的“宝宝出生记”、保护环境的“重返家园的小鸟”等科学知识。中班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去参观报业集团,让孩子们对制作报纸的整个过程有了了解;大班孩子带着各种疑问走进小学,和小学生、小学老师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还去薯片工厂“探密”,对流水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电讯的发展”、“人体的奥秘”、“各种各样的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主题,使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的热情不断高涨,同时也不断丰富幼儿课程资源。
“科技”的品牌代表着专业,以不断地超越社会对“科技”教育与服务的期望为最大快乐,十分珍惜自己的品牌,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质量标准,去对待所做的每一件事;同时致力于不断提高、不断拓展,让孩子们的童年更加丰富、更加多姿多彩。为了让幼儿园生活成为孩子们童年美好的回忆,老师们集思广益,铆足了劲,想法设法为孩子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孩子们大胆地表达和表现。中大班的“做一天妈妈”,让他们体会了做母亲的辛苦;小班的“穿脱衣服比赛”也终于让那些“小皇帝们”动起了手;体验生活的“超市购物”、“六一爱心小天使”的义卖活动、“母亲节”的“街头采访”、“百米长卷画”;“福利院里温暖多”、“话说‘119’”、“民族风‘中秋节’”等活动让孩子们一次次成了活动的主角。“爸爸妈妈活动日”改变了以往以家长观摩为主的开放形式,而是以互动的形式把我们的幼儿活动推向了。每一次活动日,使年轻的爸爸妈妈对幼儿教育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和认识,家长的参与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周围的一群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二)追求品牌共有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随着二期课改深入人心,教研活动也进行了“专人负责制”——“今天我主持”的活动充分调动了每位老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近期目标,每周轮流寻找材料、捕捉信息、策划主持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于是谈论的主题更贴近孩子,内涵更丰富。“教师教育机智的运用”、“探索型主题与我们”、“看体验教学中的孩子”等交流活动以录像、板报、经验小结、心得体会、主题观摩等形式进行,并自创了首届“铁齿铜牙杯”辩论赛,在一番唇枪舌战之后,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和思辩能力得到了新的提高。正是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使得我们的教研更为有实效,每一位老师变得更自信!“区域活动中老师是否需要‘救火’”、“幼儿常规和兴趣培养哪个更为重要?”、“满足家长要求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吗?”等争议性的问题常常是我们茶余饭后讨论的焦点,老师就是这样,对于任何问题都不会轻易下结论,总是在不断反思后再探索。
如今,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模仿、照搬,教育应是立足现实的探索和因地制宜的创新。作为具有科技特色的园所,教师们意识到:环境不再是一种背景、一种支持,而是一种活的课程。于是开发了与科技环境的相关的教案、活动案例,积累了较多的课程资料。小班级组利用公共走廊的墙面,展开了“春天的体验”、“宝宝的成长”等形象生动的画展;中班级组师生共同布置了“春天来了”、“环保小卫士”、“名字的故事”的板报,大班的孩子们更是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投身到校园的绿色种植活动,而且还了解了神秘的恐龙。从画到做,从收集的相关资料到课程的展示过程,我们都和孩子们一起把它布置在墙面上。孩子们在看看、讲讲、画画、贴贴的过程中,社会性情感、认知、语言、动手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
在管理运行机制上面,虽然我们集团取得一定的经验;但是我们在管理运行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不足和困惑:
1.对社会人员申请教师资格认定后从事幼教岗位的人员,如何加强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怎样在严格的成本核算条件下合理使用时间、精力与培训人员。
2.在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中,如何充分理解和把握相关政策和条例,处理和解决好发生的问题,实现规范有序地进行操作,以避免新旧体制与机制运行的摩擦。
3.集团已推向市场化运作,按成本收费引发的家长对园所办学条件的期望,与现有教师资源以及设施设备的制约。
幼儿园集团化管理运行机制的研究还在继续,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幼儿园集团化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提高幼儿教育机构运行效率,降低幼儿园运作成本,加快扩大幼儿教育优质资源,充分实现幼儿园内部资源共享,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全面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和办园水平。
参阅主要文献
(1)秦平著.《企业集团论》.企业管理出版社,20__年
(2)孙班军等编著.《企业集团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__年版
(3)曲恒昌等著:《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年版
(4)罗珉著.《组织管理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__年第1版
(5)胡雄飞著.《企业组织结构研究》.立信
会计出版社,1996年版
(6)[英]托尼·布什著:《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JamesTooley,丁笑炯.发展中国家集团办学的成功之道.民办教育动态,20__(11)
(8)陈浩,马海泉,朱振岳等.全新的体制独特的模式——浙江万里学院探索国有改制新路纪实.中国高等教育,20__(17)
(9)董秀华.国外教育集团发展与运行简析.开放教育研究,20__(2)
(10)范洁梅,李哉平.关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__(4)
(11)高耀明,魏志春.论我国教育集团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高等教育研究,20__(6)
(12)胡庆芳.美国新兴特许学校的现状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__(4)
(13)黄河清.南洋集团办学经验探索.民办教育动态,20__(4)
(14)黄兆龙.现代学校制度初探.中小学管理,1998(7-8)
(15)李哉平,张丰.论教育股份制的运行及其机制.江西教育科研,20__(1)
(16)彭正新,李传昭,李华.我国企业集团治理的若干问题探析.中国软科学,20__(3)
(17)盛昭瀚,陶向京.我国经济组织的机制选择与演化——从市场、企业到企业集团.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18)孙惠敏,王翊士.让大红鹰教育翱翔蓝天——宁波大红鹰教育集团的探索前进之路.民办教育发展研究,20__(7)
(19)吴瑞祥,何鹏程.国外教育公司运营研究.民办教育动态,20__(6)
课题组组长:高一敏
课题组成员:何蓓、李莉、张微熹、宣艳、张莉丽、费静芝、凌福惠、戴美晶、江敏之、李慧、阮惠莉、郑艺、阎岩。
台湾高等教育经过50年代的奠基,60-70年代快速发展,80年代的调整改革,90年代至今转型升级,有高等学校165所(不含军警学校和远程教育学校),其中私立高等学校110所,公立高等学校55所,本专科学生110余万人,研究生近20万人。80年代末,台湾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如今已迈入普及教育阶段,200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8.6%。
二、台湾高等教育特征
(一)注重办学形式多样,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1950年,台湾只有一所大学(台湾大学)、三所独立学院(分别是工学院、农学院和师范学院)、3所专科学校、本专科学生总数仅6660人,研究生5人。根据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客观上要求设立更多的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显然单靠公立高等教育,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广大民众的求学愿望。因此,开始推行公立与私立并举,以公立为主,私立开放的政策,实行正规与非正规形式,正式高校与非正式、非学历高等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方针,在发展模式上实行长期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文凭证书与学位教育相结合,正规高校与空中大学(远程教育)相结合,成人教育与全日制教育相结合,通过改制,扩建、升格高等院校来推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使台湾在80年代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台湾高等院校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私立学校发展。把发展私立高等教育摆在突出位置,1974年,为鼓励私人捐资助学,颁布了《私人学校法》和《私立院校奖励条例》,规定私立专科以上学校为台湾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形成比较完备的私立教育体系,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据统计,1989年,私立院校发展到77所,占全部高校的66.4%,在校生占总数的72.7%,硕士,博士研究生,来自私立学校有4396人,占224%。显然,私立高等教育是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由于台湾私立学校比重大,减轻了政府负担,教育经费用于公立高等教育投入,2006年,台湾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达5496亿元台币,教育经费占GDP总值比率为5.6%,其中高等教育总额为2220亿元台币,约占整个教育经费支出的40%。一所万人大学每年的投资一般在20亿元台币左右(相当于人民币5亿元)。
(二)注重办学理念凝练和办学特色的打造
台湾的大学十分重视办学理念的确立,这集中体现在各个大学的目标、追求、校训和校歌之中。成功大学的办学理念为教学与研究并重,科技与人文均衡发展,专业与通识教育携手共进,学生与教授共荣,引领成大迈向国际顶尖大学。高雄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强调技术务实导向,落实职业证照制度;结合地区产业特色、灵活设计专业学程;促进产学建校合作,构建多元学习组织;配合产业结构变化,弹性调整紧缺专业;加强师资专业能力,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正修科技大学以出色的艺文环境,具国际化水准的超微量研究科技中心,先进的半导体测量环境及丰硕的产学合作成果为绩效与特色。创建于2000年的高雄大学,注重构建人文、生态、休闲、健康的大学城,有“世界绿色大学”之荣誉,以年轻师资、效率行政、新颖设施培育顶尖学生,并以坚强的学术研究为后盾,期许成为政策发展的助手。国立宜兰大学秉承“笃学力行,敬业乐群”校训之精神,教学与研究兼顾,人文与科技并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丰富的人文素养,主动的社会关怀,宏观的国际视野,成为具备全人品格的人才培育目标。实践大学秉承“勤劳是快乐”的观念,强调“科技与人文并重”,积极推动“生活与创意”全人教育,以培育更多勤劳努力同时具备创意思考及国际观的优秀人才。私立南华大学是由佛光山星云大师发起“百万人兴学”,募款创立,格外重视教学品质、教学环境与学生人格发展的提升,本着“取之社会,用之于社会,精致办学,提升研究,参与并服务社会”之办学理念,并以发扬古代书院传统,重建人文精神,结合人文与现代科技知识为主要发展目标。
台湾的大学一旦形成了自己的理念就能一以贯之,比如台湾大学作为世界一流的综合类大学,其校训一直秉承老校长傅斯年先生当年确立的8个字“敦品、力学、爱国、爱人”。办学理念是学校改革发展的灵魂,它决定着学校发展方向。台湾的大学正是有了各自的办学理念,才能打造出不同的办学特色。比如高雄餐旅学院是一所高职院校,其校训是“精训勤朴”,办学理念是多务实少理论,培养优秀餐旅人才。学习结合生活,增进学生习作经验,兼办推广教育,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建教结合,学理论与学技术相辅相成。建立国际交流,汲取先进国家经验。屏东教育大学校训是“诚爱严明”,办学目标是“崇尚学术自由,发展教育事业,注重人文关怀,丰富艺术涵养,融入科学知识。校歌为“武山苍苍,淡水泱泱;钟灵毓秀,化被八方;八德兼备,四维是张;手脑并用,六艺维扬;做中学,做中教,百炼成钢;学不厌、教不倦,以进以康;屏师之风,山高水长”。台湾的大学都十分注重办学理念凝炼和特色的建设,这个方面很值得我们思考借鉴。在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中,各高校应有不同的层次目标、功能定位,应该以先进的办学理念设计特色、创造特色、强化特色。
(三)注重通识教育,培育完善人格
台湾的大学十分重视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融合人文与科技领域,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一般占毕业总分的20%以上,选修课科目包括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社会与哲学,数学与逻辑,物理科学,生活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等学术范畴。台湾大学黄俊杰先生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高等教育界对通识教育的看法作了如下归纳:一是通识教育目的就个人而言是培养健全的人,就团体而言是培养共识,即生命意义、历史文化、政治素养和人类前途的共识;二是通识教育的渊源是西方传统的博雅教育;三是通识教育方法是运用人所具有的特质——理性、道德、价值观念,自由意志等帮助个人充分发展潜能,发挥人性,四是通识教育在于培养一个健全的人应有的知识、技能与情意;五是通识教育着重知识的广博性、整体性,它包括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六是通识教育要培养良好技能,包括表达、沟通、综合、分析、了解与批判等能力;七是通识教育要陶冶的情操,包括追求自我实现,尊重他人价值,热心社会问题,珍视民族文化,善尽民族义务,以及关怀人类前途。因而台湾各大学在通识教育的实践中能够本着通识教育的理念,积极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开展与通识教育有关的活动,组织师资与教学资源,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为通识教育的评鉴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台湾的大学加强通识教育首先反映在各学校的培养目标中。国立台湾交通大学虽是一所理工科大学,其目标定位却是“先进
科技的摇篮,精致艺文的殿堂,台湾科技起飞的领航员。拟定通识教育的四项目标是“通天人,识古今,教博雅,育和平”,显示出文理渗透的培养要求;其次反映在大学的课程设置上。高雄应用科技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规划为人文与艺术、社会与管理、自然与科技等三大领域,以满足学校工学院、管理学院、人文社会学院等不同主修学系之需求,引导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人文与艺术领域强调人本思想,通过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课程来陶冶学生气质,提升其人文素养。社会与管理领域包括法律、政治、心理、经济、管理等课程,旨在加强学生对于多元化社会的适应能力。自然与科技领域有两大主轴,一为思想观念之熏陶为内涵,主要范畴为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护环境的精神;另一为实用知识之传授为重心的课程,涵盖生物、医学、环保、理化、资讯、应用工程等各种科学领域,带领非专长学系的学生了解科学的概要,增进其生活的技能。
南华大学自1995年办学以来,不遗余力推动通识教育,该大学大力推行兀型教育,其中兀之横线即表示通识教育,两条纵线表示双项主修或主副修专业教育,以精致办学为方针,目标是把南华大学建成一所“兼备通识精神及生命关怀的文化殿堂”。在课程设计与教师授课上都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以经典教育为主轴,来贯穿通识教育及生命关怀,透过经典本身的跨越性、创造性、整体性、反思性与多元性,达到博雅之全人教育核心。
总之,通识教育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观情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也就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是一种朝向完整人格的建立,促成人的自我解放的教育,这种意义下的通识教育,其实是当代中外教育学界所谓的“全人教育”。通识教育与全人教育不仅是当代中外教育工作者所共同努力的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所有教育工作值得“永恒的乡愁。”台湾的大学普遍重视通识教育,普遍开设了大量选修课供学生选修,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在当今社会带有普遍功利心理状况下,可有效地加强品性培养和思维训练,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本科阶段应大力加强通识教育,加快学分制改革与实施步伐,进一步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大量开放通识教育课程,不断优化通识教育内容,以通识教育作为文化传承和素质教育的助推器。
(四)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学历学位层次普遍较高
台湾教育之所以比较发达,教师质量之所以比较高,与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是密切相关的。台湾“2001年教育改革之检讨与改进会议”将提升大学教师水平作为重要议题之一。近年来,各大学纷纷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倡导学术自由,鼓励教师拔尖;制定教师奖励办法,鼓励开展科技创新性兼职活动和高层次合作研究;同时放宽聘用限制,鼓励吸引卓越人才,强化系所之间的学术竞争;建立健全教师评鉴制度,遴选和奖励优秀教师。这些措施,有力地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
台湾各级各类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普遍较高。上世纪50年代,台湾的小学教师由中等师范毕业生担任;60年代,中小学教师全部由大专毕业生担任;80年代,小学教师则全部由本科毕业生担任,而且硕士研究生的比例高达20%以上。中学教师主要来自师范大学或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重点中学的教育队伍中研究生比例高达30%以上。大学教师的学历层次更高,多数高校博士学位教师占70%以上,重点大学多达到90%以上,比如私立南华大学的专任教师89%拥有博士学位,朝阳科技大学72%的专任教师拥有博士学位,义守大学拥有81%的博士学位教师,云林科技大学的博士学位教师达84%,高雄大学的专任教师94%拥有博士学位,大学里专任教师不仅学位高且大多有欧美留学经历。
(五)注重大学评鉴,推动自我改进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私立大学的快速发展为台湾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但办学不规范,师资、设备条件不具备,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等问题也引起了社会质疑。台湾地区教育部门为了了解私立和公立大学的办学水平及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各校辅导、奖励及核准备申请之依据,同时受当时美国教育界讲求绩效责任运动的影响,于是启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台湾高等教育评鉴的进程,这一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75-1990年为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学科评鉴的阶段;1991-1994年为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委托专业学术团体试办学科评鉴的阶段;1994年至今为落实大学法“建立高等教育评鉴工作体系”的阶段,1997通过大学教育评鉴计划,同年10月把62所普通大学院校和军警院校按学校性质分为综合、师范、医护教育、其他四类六组,试办大学校务综合评鉴,评鉴指标包含教学、研究、服务、行政和绩效总结五个部分。1998年6月公布了1997年度综合评鉴报告,1999年台湾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大学评鉴数量的评鉴外,更应重视质的提升,大学及其专业系所应定期接受评鉴,但以自评为主,评鉴信息要公开,评鉴结果应作为未来改善的依据,不宜与经费补助关联;落实教学评鉴,推动多元评鉴制度且与社会及产业加强互动,2003年,台湾地区教育部门提出应该强化大学评鉴机制,成立公正客观的专责评鉴机构,依学校性质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评鉴指标,指标分质化与量化两类,质化指标包括校务发展计划、课程、教学、辅导、知识推广、一般行政、会计行政等项目;量化指标包括学术声誉、学生资料、学术规模、学术成果、教学资源等。2005年台湾大学共同捐资成立了“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鉴中心基金”,接受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委托办理的高等教育工作评鉴,教育评鉴中心的任务是规划大学及技专院校评鉴机制,执行大学及技专院校评鉴工作;建立大学与技专院校评鉴人才数据库,搜集先进国家高等教育评鉴信息,推动高等教育评鉴国际交流等。高等教育评鉴中心把大学评鉴分为自我评鉴和外部评鉴两部分,自我评鉴是整个评鉴机制的核心和基础;外部评鉴工作分为校务评鉴、系所评鉴和研究质量评鉴三类。
台湾大学评鉴经历了从学科到学院再到大学,从教学为主到项目多元,从注重私立学校到公私兼顾的过程,已经走出了一条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又符合自身文化传统的创新之路,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特别是将大学评鉴纳入法制化轨道,重视中介机构的建立和运作,评鉴指标体系、健全大学自我评鉴机制,强调评鉴工作的国际化视野等都值得我们开展评鉴工作借鉴。尤其是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合格评估正在试点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六)注重大学生社团活动,着力提高 学生综合素养
多姿多彩的社团生活是学生成长的潜在课程。台湾的大学十分重视成立学生的社团组织,鼓励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以丰富大学生活体验,培养学生活动与创新的自主能力,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养。社团类别包括学术性、服务性、艺术性、体能性、康乐性、联谊性、探索性、校际性、自治性、综合性等。如成功大学有学生社团130多个,每一个社团皆自行组织,独树一格,蓬勃发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抱负和理想选择参与社团,自由自在地悠游在社团活动中,快乐地享受青春时光。在那里,社团活动经常热闹上演。义守大学、高雄大学及南华大学各有90多个学生社团,学生可从参与社团活动中学习如何与人交往,拓展知识视野和生活领域,激发潜能,提升个人竞争力,充分享受丰富多采的大学生活。正修科技大学有48个学生社团,各社团经常举办各类活动、晚会、展演以调剂同学身心,丰富课余生活。实践大学向来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主动投入社团干部培育工作,培养学生领导能力、自治能力及组织能力。高雄应用科技大学有55个学生社团,学校积极鼓励社团举办社区服务相关之活动,以与社会紧密相结合。同时鼓励社团向校外以计划方式争取补助经费,让社团同学可以从计划申请中学得完整的计划、执行、考核方法,以提升社团活动品质。这些做法,对我们也颇有启发。
(七)注重民族优秀文化传承,重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在台湾,公私立大学都十分重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校园中随处可见中华先哲们的至理名言,以激励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历史责任感。各大学的校训更是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使人备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受优秀文化传统的教益和陶冶。如:成功大学的校训是“穷理致知”,高雄应用科技大学的校训是“弘毅精勤”,昆山科技大学的校训是“坚毅诚朴”,云林科技大学的校训是“诚敬恒新”,朝阳科技大学的校训是“勤学、敦品、力行”,正修科技大学的校训是“止于至善”,义守大学的校训是“务实创新”,南华大学校训是“慧道中流”。这些校训蕴涵了人文精神,充盈了人格教育,体现了办学思想和教育理想。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独特精神和办学特色的集中表述,蕴涵和体现了一所大学历久弥坚的教育追求、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台湾高校的校训简明精炼,意蕴深远,取传统文化之精华,注重教人做人,很值得我们借鉴。
(八)注重产学用合作,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台湾对职业技术教育十分重视,各高校在高科技浪潮中随时保持与社会时态的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20世纪70年代后期,台湾经济开始起飞,急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但当时的普通高中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地充实工作岗位,因此台湾决定减少高中招生数扩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对初中毕业生进行合理分流,即55%进职业技校,45%进普通高中,由此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专业的技术人才。这些职业技校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适应岗位快,对台湾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目前,台湾的职业技术教育涵盖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三个办学层次,已形成中等教育、专科、本科以及硕士、博士多层次并存的教育体系,而且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具有和普通院校毕业生一样的继续深造的机会。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在于传授、研究、发展应用科学及实用技术,培养具有职业道德与文化素养的各级专门技术人才,以促进台湾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对中高等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服务人才的需求增加,职业技术教育的结构、内容和培养目标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特别是属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一般都以培养高新技术及管理人才为宗旨,分为大学部与研究所两个层次。大学部根据生源学制的不同分为“二技”和“四技”:“二技”是招收专科学校毕业生的二年制办学形式;“四技”是招收普高中或职业高中毕业生的四年制办学形式。“二技”和“四技”毕业生均授予学士学位。研究所分硕士一般说来和博士班,毕业时分别授予硕士与博士学位。比如高雄应用技术大学、昆山科技大学、云林科技大学、朝阳科技大学、正修科技大学,都是在短短几年间从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培养的学生从2年制的专科、4年制的本科一直到硕士、博士并存。由于中专职校的毕业生可以报考大学和研究生,调动了中专职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减轻了初中毕业生都挤入普通高中的压力。
台湾的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不同层次的技术型、技艺型、实践型人才,对提高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中有几点值得我们借鉴:一是职业技术教育密切关注社会时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注重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服务并引领社会发展:二是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机会报考大学和研究生;三是职业技术教育办学层次不断提高,其科技大学有硕士班和博士班供学生深造;四是科技与人文有机融合,在专业教学和技能实训中渗透人文教育。我们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使中专、职校、技校的学生可以继续报考大学和研究生,这样既有利于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又有助于培养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同时应尽快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层次和专业化水平,开办硕士班和博士班供职技术教育的办学层次和专业化水平,开办硕士班和博士班供职技类学生深造,使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同样的社会认可度和专业吸引力。职业教育兼具职业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应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九)注重开放办学,着力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
推动台湾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提升台湾高等教育竞争力,是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目标。为提升高等教育机构的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台湾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10项国际化策略:1、持续推动“提升大学国际竞争力计划”,对学校提出的足以提升学生外语能力、建立优良外语环境及增进国际学术交流的计划给予经费支持;2、推动“研究型大学整合计划”,打破学校界限,成立跨校研究中心,鼓励大学聘任国际知名学者主持或参与相关研究计划,与国外优异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学术合作及人才交流;3、持续资助台湾高等教育机构与国外学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学术专题合作;4、建立大学国际化评鉴指标,奖励国际化优秀大学;5、持续资助大学教师与博士研究生出席国际会议;6、持续邀请国际文教人士到台湾访问,资助大学邀请外宾;7、逐年增加留学生奖学金名额,提高奖学金待遇,延长受奖年限,改革外国留学生普通奖学金核给办法,扩大大学自主权,使各大学得以在国际化方面形成特色;8、发挥重点大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学科,加强招收国际学生的宣导;9、改善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的生活、学习转贴于 和工作条件,以吸引优良教师和学生到台湾任教或求学;10、通过在海外举办“台湾高等教育展”或“台湾技职教育展”等形式,扩大台湾高等教育在海外的影响。
在上述政策引导下,台湾的各高等教育机构纷纷采取了加强国际化、提升竞争力的对策:1、树立国际化的办学目标和理念。“迈向世界一流大学”是台湾大学的发展目标,为此,台湾大学十分重视多元化学习环境的营造和国际水准人才的培育,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渠道,台湾大学已与全世界170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中山大学的办学目标,用校长张宗仁教授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做为南台湾国际学术的快乐领航者,带领大学面对台湾迈向21世纪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该校把“建立以国际一流水准教学与研究之精致学园”作为校务发展特色之一。东海大学把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培育优质化人才作为首要任务。该校校长程海东教授把国际化人才的特质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培育具有独立思考学习及语言能力人才;其二,对自我(本土)及他国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认知与省思;其三,培育自信、活力、已立立人、感恩、关怀人文社会及利他情操的人才。高雄师范大学把“加强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缔结国内外学术合作关系,推动校园国际化”作为重要的办学目标,该校现已同美、英、澳等国家的15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暨南国际大学把“推展国际交流”作为四大办校宗旨之一,其校名冠以“国际”二字,足见其用心。该校最近提出的八项为期4年的发展计划中有一项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台东大学、台北师范学院、台中师范学院和高雄应用技术大学也都提出了旨在加强和扩大国际学术交流的目标。2、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台湾各所大学的校园标示牌均采用中英对照,以营造对外籍人士友善的环境。另外,各校都积极通过各种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提升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和国际意识,营造国际化的学习环境。3、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学术组织结构。台湾各大学均按大学-学院-系(所、中心)三级建制,建立了扁平的学术管理结构,学术权力的核心在最底层的系所或中心。学院均按大学科门类设置,以利于内部资源整合,并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做出回应。4、采取国际化的办学措施和策略。台湾大学除了鼓励教师用英语开设课程、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吸引留学生以外,还积极参加国际性大学协会,与世界著名大学开设双学位课程,并积极支持教师参与国际事务。高雄师范大学要求教师必须考虑如何引导未来的学生与国际接轨。为提升该校研究风气和成果,学校出台“研究优良奖励办法”,鼓励本校教师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提升学校国际学术地位。东海大学为促进学术及教育国际化,采取了选派优秀学生出国修习学分并进行参访学习、教授带领研究生出席国际会议、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国际论文、邀请国外有学术造诣的学者来校讲学授课、与国外学校合作开设双国际学位学程等措施。中山大学采取三项重要措施来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其一,制定学生英语考核标准,提升学生外语能力;其二,开设国际交换学程并提供校际交换生,开阔国际视野;其三,制订“鼓励招收外籍国际博士生办法”,招收外籍博士生。暨南国际大学为了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提出要为本科生设置“入校门”和“出校门”的外语双门槛制,推出优秀学生出国养成计划和教师出国交流制,并建立外国学生双联学制等。
台湾高校的国际化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国际化被看作是院校能力建设、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而普遍受到重视;二,把国际化当作是一项具有渗透性的系统工程来抓,从目标、理念到环境,从组织结构到行动策略的有谋划和落实;三,注重发展院校国际化特色。中山大学为吸引留学生,整合学校教学力量,开设用英语授课的专业学程;暨南国际大学注重全方位外语环境的营造,除校园标示、系所简介、网站资料、课程一览表和授课大纲全面英语化以外,学校对学生外语能力还设定了入学和毕业门槛;东海大学希望加强本校教学特色来吸引留学生;四,注重国际化质量的提高。多所学校都在建立自己的国际化指标系统,以达到检视本校国际化水准的目的。
(十)注重机构设置精简,管理水平比较高
台湾高等教育竞争非常激烈,台湾人口2300万,高校数一百六十余所。面对少子化冲击,大多数大学规模都不大。从机构设置上看,台湾各大学的学术机构设置较为精简。学科齐备、历史悠久的台湾大学也只有11个学院,分别是:文学院、理学院、社会科学院、医学院、工学院、农学院、管理学院、公卫学院、电资学院、法律学院和生命科学院。暨南国际大学只有三个学院:人文学院、管理学院和科技学院,它提出的中期规划为设置社会科学院和教育学院,长期规划为设置生物资源学院、医学院和艺术学院。南华大学设置有科技学院、人文学院、管理学院、艺术学院、社会科学院5个学院。其它高校也大致如此,基本上按大学科门类设置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管理学院和社会科学院最为普及与常见。在学术机构设置中,台湾各大学均设有通识教育中心,是与学院平行的教学单位,承担全校的通识教育任务,说明台湾高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视。
台湾地区的高校行政组织设置相对精简,一般不超过10个部门。以下为台湾国立大学的行政组织系统,分别是:教务处、学生事务处、总务处、图书馆、网络中心、秘书室、人事室、会计室、研究发展处。其他高校行政组织构建基本相似。尽管与大陆相比行政机构设置少,但管理人员精干,一身多任,一专多能。行政人员往往不仅一身兼多职,而且还有自己的专业,包括校长,教务长、学务长、处长在内人员,都在教学一线上课,管理工作科学化、程序化、信息化。在教学行政管理方面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形成了既平稳运行又竞争向上的创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