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父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奠基者。作为小学生的家长,父母不仅给了孩子生命及其生物遗传基因,同时也奠定了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块基石。不用说入学前的心理健康基础是家长打下的,就是进入学校后,家长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不可低估。
根据2005年对柳州市1781名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对家庭环境因素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的研究表明,所调查的4所学校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1]该项研究还认为,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承诺、互相帮助和支持,并直接表达情感,彼此倾听和倾诉;同时,如果家庭成员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活动的兴趣都比较浓厚,比较重视在文化知识上的共同学习、讨论和进步,在家庭中鼓励参加社交,有一定娱乐活动,家庭气氛比较融洽等,这些对小学生心理发展有着良好的影响。反之,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情绪以及相互之间矛盾对立的程度高,过分强调各个成员的独立性,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活动和交流比较少,家庭气氛比较沉闷压抑,则对小学生心理发展起着消极的作用。
其实,家庭作为孩子在学校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活动环境,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等氛围因素,都构成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有研究结果显示,学习不太好儿童的家长,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等方面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组的家长,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对低于正常儿童组的家长。除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先天的遗传性因素考虑之外,家庭环境因素势必制约和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2.教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塑造者。与家庭环境相比,学校作为专业和职业的教学和育人机构,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显而易见地占据着更加重要的地位;而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教师,理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承担起自觉、理性和科学的塑造者角色。因此,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师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作为一项日常的重要工作职责,常抓、抓好。
2.1 首先,要提高教师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树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充分认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摒弃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处理问题学生,或是针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工作等错误观念。根据目前小学校中的具体情况,我们提倡,班主任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最好的心理辅导教师。
2.2 其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活动形式、持续时间等具体操作问题,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遵循。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心与心的交流,教师在传授知识和训练学生能力的同时,应关注和体验孩子心灵的感受,而教会孩子去“将心比心”地感受,实际上就是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种心与心的交融只能在日复一日的具体互动中实现。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事不在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是触及灵魂、终生受用的百年大计、人心工程;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接受了来自教育者的各种影响,形成了与教育者十分相似的行为习惯,这样的案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兹不赘言。
2.3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育过程,特别是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说教上,而应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融入生活,在实践中让他们得到心灵的熏陶,在参与中引导他们合理释放自己,进而形成良好的兴趣爱好,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行。其中,在当今小学生、特别是城市小学生群体大多是独生子女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尤其注意为学生创造挫折情境、增加抗压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如,在学科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解决,让学生在认真思考、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心理得到锻炼,承受挫折能力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3.伙伴: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者。在生活实践和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个学生心理产生了某种障碍和困扰,他既不跟家长讲,更不在老师面前吐露,而是在他的伙伴中寻求宣泄、理解和支持。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伙伴的作用不可忽视。
这个观点恰好得到了2007年合肥市一项关于小学生心理复原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的实证研究的支持。[2]所谓“复原力”(resilience),是个心理学术语,指个体、学校、家庭和社区能够成功地应付生活中出现的挑战,比如生活变迁、不断增加的压力、危险因素等的一种能力。该项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心理复原力水平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均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正相关,其中同伴支持与心理复原力关系最密切,说明与同伴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对儿童复原力具有促进作用。毫无疑问,同伴的支持对于小学生应对挑战等带来心理振荡所具有的作用力,对于小学生建立一种健康的心理平衡同样具有积极作用。
由此可见,伙伴关系是小学生群体中年龄相近、处境相同、心理类似的一种紧密关系,他们“同声相近、同气相求”,在日常的大量互动中,最容易达成心理共振和情感交流。比如,不少学校就通过成立“特色小组”,不仅满足了不同小学生的不同兴趣需要,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独立性等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充分张扬每个小学生的个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增加了伙伴间交往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因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特别发挥好这种伙伴之间的亲密互动作用,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和组织好伙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活动,创设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团队互动情境,让他们在为达成某一共同目标而进行的交流、协作与互动过程中,化解心理困扰,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父母、教师和伙伴这三种角色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三个关键因素;抓好这三个因素,就可以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伙伴互动环境,从而可以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对提高其学习效率和成绩也有着积极的意义。相反,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导致儿童学习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学习成绩不好反过来也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如此循环往复,必然导致小学生心理-成绩的恶性循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培养目标、教学方式以及教育理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待人接物能力;教师不但是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还应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者,这种科学的育人观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得到很多有识之士的重视。
但是,必须认识到,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有规律的连续过程,但也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就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教育者要分析和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正面的、积极健康的影响,目的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适应社会文化发展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养成教育的本质就是心理自觉性的养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持久塑造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人们常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主要表现: 第一,逆反心理严重。表现为不听家长和教师的劝导,故意对着干;当得不到教师和集体的重视时,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常常表现出自己年龄、身份能力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对别人的议论十分敏感,少言寡语,不愿与同学交往。第二,不同年级均存在着厌学、依赖、困惑等学习心理障碍。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害怕作业多,做作业依赖家长,考试时顾虑重重,致使大脑呈抑制状态。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因此,我们不是怎样设法减少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情境,而是帮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和心态去对待困难和挫折。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挫折的承受能。作为一名老师,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很多的事情学生都受到老师的行为举止所影响,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就会给学生以沉着的感觉,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学习,一句鼓励的话语则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我班转来一位新同学,当时在班上是中下水平,无意中我对他进行了表扬,我也没有在意,可是在后来的学习中进步很大,到现在四年级了,这孩子每天都是第一个完成数学作业,在我没讲新课之前已经把例题看得差不多,还学会了自己思考,数学算法的多样化,每次讲完他都会问我他的做法对不对,在上期的数学期末考试中取得了满分,每天第一个改完作业。当然一个老师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会给课堂带来紧张气氛,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一个心理健康的老师,具有良好的修养,尊重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
关爱学生是我们常挂嘴边的话语,可是怎么样关爱学生呢?
首先,了解和信任学生。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一面,也许对于老师我家长来说,看重的是学生的成绩,其实,仔细观察,即使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也有好的一面,比如:我们班有一孩子,每天不写作业,虽然老师经常会批评他,但是他每次见到老师是最有礼貌的,抛开学习成绩,他很多方面都很优异,如果老师不了解和信任学生,就不可能有对学生真正的爱,也谈不上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为了教书育人,老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和内心世界。只有了解和信任学生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这样才能收到良好 的教育效果,使学生得到充分 的发展。
其次,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往往会把自己的心事和秘密隐藏起来,不对家长和老师说,因此,一位老师应当主动 与学生做知己,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老师才会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学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里健康;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生活环境的改变
刚入校的大学生,承载着家长的希望进入校园,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而他们当中多数都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独立自主能力。离开了父母的照顾,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和集体生活方式,事事需要自己动手,就会感到生活上的不适应,从而容易导致一些心理上的烦恼。
(二)学习方式的改变
大学的学习方式,不同于高中的“满堂灌”,学习具有多样性,主要依靠自学,这就需要学生做好大学生角色的转换,培养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还是个人才聚集的地方,许多高中时代的佼佼者面对激烈的竞争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对心理健康的发展会产生一定影响。
(三)大学生的恋爱问题
随着大学生活的丰富,班级、学生会、社团等同学接触机会的增加,学生们开始涉足爱情这个领域。然而,这恰恰也是对大学生造成困扰的问题。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处理问题出现偏激,就会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严重时甚至走向极端。
(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
当今大学生常常面临交际困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交流,常以自我为中心,不熟悉沟通技巧。另外,同学们习惯、爱好、风俗等多方面的差异,也容易引起大学生心理上的不稳定情绪。
(五)严峻的就业形势
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特别是临近毕业的学生所关注。大学几年的努力,无非是为自己在走出校门的时候能够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然而近几年来,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毕业人数日渐增多,大学生找工作或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使得许多面临毕业的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影响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了解和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后,更要不断学习和思考。在总结日常工作经验的同时,认真向辅导员前辈们学习,在工作方式上不断创新,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从源头上尽可能的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一)充分认识入学教育的重要性
刚入校的大学生单纯而又充满好奇,从中学来到大学,是人生新的一页。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适应新的校园生活和学习环境。建立学生档案,熟悉学生背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恋爱观。另外,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在迈进校园以后逐渐适应大学生的身份,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创建和谐校园氛围
大学几年的经历和教育对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东方校长俞敏洪说过:“最可怕的不是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习惯,而是养成了某种恶习却不自知。”一个辅导员的言行举止,不仅会影响到工作的开展,也会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影响。所以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仅要说,更要靠做。同时,大学生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在学校要打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帮助学生们养成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打造“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班级口号。在学习上,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制定好完整的大学规划。学生在思想上积极乐观,就会自然地远离心理健康问题。
(三)开展班级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放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而不是等到出现心理问题了再解决问题。辅导员担任着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也要主动承担心理辅导的工作。适当开展班级的心理教育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活动可以是多种形式的。特别是针对人际交往、大学环境适应等容易出现问题的话题,开展主题活动。我个人认为,同学们围坐在一起的活动效果要比讲座的方式效果好,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许多都是长期困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所致,简单的几次班级心理教育活动,可能会将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同学帮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很多,面对心理问题生要冷静分析原因,积极引导学生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要从两方面思考,一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了解其思想动态,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二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替学生分析问题,如果注意力太过集中于一点,就会忽略其他的事情,所以要全面的考虑问题,帮助学生变换角度思考,转移注意力。
同学之间接触最多,同龄人之间也比较容易敞开心扉。因此要鼓励学生之间建立信任,互相帮助。这样既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又可以解决一些心理上的困扰,避免一个人“钻牛角尖”的现象。
关键词:高职院校;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存在的心理问题
1. 耐挫能力差
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都是“90后”,且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家长对孩子的宠爱和惯养,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以致常排斥他人的良好建议,拒绝老师的教导和同学、朋友的帮助,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想以此来凸显自己的个性和体现自己的价值。由于家长的娇生惯养和过分包办,使许多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变差,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欠缺,意志力薄弱,不顾及他人感受,不懂得如何分享,缺乏合作精神和为人处世的能力,遇到挫折易惊慌失措,甚至出现极端想法、精神崩溃等严重问题,造成不良后果。
2. 对虚拟世界产生强烈的依赖性
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日益松懈,没有很好地把现代化信息利用起来,而是一味地沉迷网络游戏,上课玩手机、听音乐,从而荒废了自己的学业;在现实生活中不会与人交流,网络的虚拟性和假想的美好诱使他们在心理上依赖网络,一步步脱离现实,由此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不能理智、客观地对待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3.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差,自我控制能力差
部分学生不能对自己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对大学生活不适应,缺乏学习的恒心和毅力,普遍表现为校内不能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晚上熬夜玩手机、出去娱乐,经常因为补觉而翘课、迟到,导致听课习惯和效果不佳,作业不交或书写不规范,质量较低,违反课堂纪律,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成绩不理想,只是来混取大学文凭。
二、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做的工作
1.细心观察,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高职院校的班主任必须根据学生日常的情绪表现和行为变化窥探其内心的真实想法,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通过定期开展与学生谈心活动、集体活动和知识讲座,找到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引导学生学会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再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吐烦恼,正确面对挫折和逆境
班主任要经常教育学生,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而那些功成名就者,都是通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班主任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适时打开自己的心理闸门,进行适当的倾吐。常见的方法有倾诉法、写日记、与好友交谈等,以保持心情愉悦,缓解压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和集体活动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丰富多彩的课外娱乐活动具有调节情绪、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和培养积极向上、团结友爱、乐观健康人格的重大作用,可以使紧绷的大脑神经得到适当放松,从而达到调节心理状态的目的。同时,班主任在平时生活中还应广泛利用各种媒介开辟心理专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解决学生的日常心理困扰,共同打造良好校园氛围。
三、总结
班主任的工作特点决定了班主任能够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独特作用,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加强自身心理知识的学习,对待学生要有M腔的热情、诚恳的态度、循循善诱的方式,要耐心细致地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严守保密原则,引导学生解决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即根据小学生独有的心理身体发展特征,培养其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健康发展。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各方面都暂不成熟,正是需要得到引导和帮助的时候。对其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指导不仅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小学生成长的大势所趋。而通过实践证明,小学语文由于其科目特点,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一、寻找渗透点
教材是课标的具体化,也是老师教学的载体,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自然是吃透教材。小学语文所涵盖的内容方方面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语言文字的培训过程中挖掘出文章深层次的含义,找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例如在《小白兔和小灰兔》以及《两只小狮子》中可以根据故事的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其心理依赖;又例如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对感情的表达总是非常直白,而在同学的相处中,不懂得包容,容易产生排遣或者嫉妒的情绪。那么,针对这一弊病,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老师在讲到《校园里的画》时,可以启发学生在课文中受到教育,而对于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则有《争吵》和《将相和》等课文可以使学生从中受益;又例如《蓝树叶》、《小公鸡和小鸭子》等可以使学生在与人交往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学法指导
所谓的学法指导,是指通过一定途径,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诱导和诊治,从而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提高自学能力。但是就小学生的学法指导来说,由于小学生的各方面都处于成长的过程中,知识体系并不完备,而除了知识储备的不足还有心理的不成熟,也就给学法指导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正是心理因素这一非智力因素对于学习的启动和强化作用,也使之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部分。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最好的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指导。例如在阅读课文《自己去吧》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比如说当小鸭子被妈妈要求自己去时,小鸭子是怎么想的?小鸭子又是如何学会游泳的?在小鸭子学会游泳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等等。只有想出问题,才能够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又可以引导学生,若是某一天,小朋友们的妈妈要你们自己去独立的做一件事情,你会不会像小鸭子这么勇敢呢?这样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就会教学生学会独立与坚强。
三、学与实践相结合
语文这门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其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并且自主学习与自我活动机会多。若是在一个人的小学过程中,有比较好的教师的积极引导,激发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定会养成爱阅读爱思考的习惯,在日后学习其他东西时也能获益不浅。因此教师要时刻把握时机,巧妙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见缝插针,往往事半功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和社会实践活动不少,教师若是引导的好,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就会全身心的投入,体验成功与失败,总结经验与教训。在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以活动为教材,注意把握教育的契机,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学会成长。例如在开展实践活动“我来露一手”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家炊具带到实验室,学生自己分组自备食材,进行一场烹饪大比拼。学生的厨艺如何暂且不提,参与度肯定会很高。而且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们既分工又有合作,或是煮面条,或是包饺子,或是炒菜,团队协作,拉近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同时也可享受到劳动的快乐,在以后的家务劳动中,就会主动的动手,自理能力得到提高。最为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团结协作心理品质的形成,并树立集体意识。
四、在学习中悟出道理
人与动物的最本质差别是人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与学习的过程中会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悟出道理。比如在讲到《掌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针对文中自卑忧郁的心理难题,将这种难题转达给学生,使其接受心理健康的考验。也可以引导学生设想,假如文中角色和我们所想象中的不一样,她又会怎么做呢?那么在学生读想说的过程中,除了更加加深对课文本身的理解之外,还会从文中角色中学会自信。很多语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细腻的人物内心心理刻画与描写。在课文《灰雀》中,小男孩与列宁的仅仅三次对话就讲人物内心心理活动刻画的栩栩如生。在让学生对小男孩的所作所为进行描述时,学生通过揣摩,潜移默化与感同身受,学会真诚。在语文教学中,作文始终是占着很大篇幅的一个部分。作文也是考验一个学生语文学习程度如何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那么教师在布置作文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让学生写《我的爸爸》等,通过写作,理解父母的辛苦,并懂得感恩。
结语: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通过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有用的知识,更学会做人,是一个教师最大的荣誉。综合运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使之渗透到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钻研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君萍.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J].金色年华:下.2011(6)
[2] 臧保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体会[J].现代教育创新杂志.2011(1)
[3] 张娟青.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学周刊:B.2011(2)
[关键词]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140-0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为进一步科学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近日,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从教师队伍建设等入手,指导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建立学校心理辅导组织,“一网一线一室”打造立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心理辅导组织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并提供各种心理咨询的校内服务机构,该机构在学校的领导下承担整个学校的心理教育任务,协助实现学校的心理教育目标,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人员,以保证一定的专业性,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的心理辅导组织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它的工作:
(一)针对于不同学生群体开展各类心理辅导活动
比如,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进行激励方式的心理辅导;平时性格内向、不合群的同学,进行活泼外向方式的心理辅导;而面对那些优秀同学,也可以适当地进行一定的心理紧张纾解,以防止产生不必要的心理困扰,未雨绸缪,使得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针对学生群体随着不同时期的需要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比如,在考试前,针对考试焦虑情绪的出现,该组织将对即将参加考试的学生进行心理训练,以提高其考试的心理素质,战胜焦虑的困扰,并将这种考前辅导推广到全校。此外,心理辅导活动的形式应当多元化发展,除了专业培训以外,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师生之间也可进行网络辅导交流。“网络辅导”,即仅通过网络和学生交流,不必和学生见面。这种辅导通常通过电子邮件、QQ及语音聊天、BBS论坛、微博等网络方式双向进行,以文字或语音为主要交流方式,解决了一些学生因当面不好意思或因其他因素而逃避心理辅导的问题,属于一对一的个别教育。负责网络辅导的老师通过电子邮件、QQ、论坛、微博可掌握中小学生心理最常见、最真实的问题,如早恋、长相缺陷自卑、人际关系处理不善等常见问题,给予学生单独的心理疏导,隐蔽性强,效果更佳。
(二)将心理教育纳入正式课程
心理教育课的目标在于普及心理科学常识,帮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重要性,掌握一些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即时调节自己的心理状况,能起到预防心理疾病的作用。
(三)结合时事实地进行专题讲座
儿童以及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均存在着一些心理冲突与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或解决不好,很容易影响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为此,学校可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专题讲座,这种形式相对于授课更为活泼生动,学生们尤其是中小学的同学们更乐意接受。如针对刚入学要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情况,可举办“快速融入新生活,我们都是一家人”“新起点,新人生”等专题讲座,解决新生们初入学时的不安躁动问题,帮助新生尽快融入新环境;针对学习不良、有考试焦虑及厌学情绪的学生,可举办“学习动机与态度”“学习策略与考前心理调节”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对于青春期的学生,可举办性教育与性心理知识系列讲座;对于面临毕业的学生进行升学与克服考试焦虑等方面的讲座。
二、多举措促进心理教师水平提高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管理;应用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自身意志不够坚定,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这些不良因素会给小学生成长造成严重影响,心理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和自我管理约束非常重要。在这个时期,做好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推动其全面进步。
一、在小学管理中,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一)通过心理教育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小学管理过程中,将心理教育运用进去,能够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其心理出现异常。小学生心理异常表现为不关心班级、冷漠的对待同学,甚至会仇视自己的同学[1]。这些学生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经常做一些扰乱班级的行为。小学生心理异常之后,不但会影响其学习,还会影响其身心发展,对老师的班级管理非常不利。将心理教育运用进去,能够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心理,找到其中的原因,切实改善小学生的心理情况。
(二)能够避免恶性事件的出现
若是小学生的心理状态积极健康,在学习和交往时都会比较积极,对老师管理顺利进行非常有利。但是随着学生年龄增加,小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也会不断的增加,甚至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教育,能够调节或者消除已经出现的问题,帮助小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
(三)通过心理教育能够让小学生更加主动和自觉
将心理教育运用到小学管理中去,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找到自身存在的优缺点,提高小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树立自主意识,更好的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这样能够让小学管理效率更高[2]。
(四)能够提高老师的管理能力和心理素质
老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的主要人员,将心理教育运用到小学中去,能够将教师工作和教育工作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不但能够提高老师的工作效率,还能够提高其心理素质。
二、在小学管理中,心理教育的运用
将心理教育运用到小学管理中去,可以选择个别式和集体式的教育方式。集体式教育方式是指以班级为单位的来教育小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整体素质,给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个别式教育指的是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分析小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压力,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消除学生的困惑和心理压力。
(一)在德育教育中运用心理教育
在进行小学管理的过程中,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存在一定共性,二者之间互相渗透。德育的进行能够给学生心理教育进行提供一定目标,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给德育内容选择和措施选择奠定一定基础。德育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开展小学德育时,可以树立榜样,这样能够让小学生了解什么是对的和错的,帮助小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开展和德育有关的活动,能够提高德育教育本身的实效性,帮助小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让其更加全面的进步和发展。
(二)在各个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对于良好校纪校风形成和学生心理健康都有着直接关系[3]。所以,班主任必须认识到小学管理中渗透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在小学管理中,班主任是非常重要的管理人员,不但需要管理班级,还需要进行教学。这便需要教师充分的挖掘学科结构,找到对小学生心理教育有利的因素,帮助小学生更加全面的进步和发展。比如语文教学中讲到《吃水不忘挖井人》时,需要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让其真正学会感恩,这样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劳动意识。
(三)建立心理健康平台
学校进行心理健康平台的建立能够让小学生面对心理压力或者困惑时,给其提供一个主动和老师交流沟通的渠道,排解自身的心理压力。老师也应该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情结,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心理更加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平台建立能够让老师和学生沟通更加有效,在管理小学生时,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情况和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措施,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这样能够让小学生更加稳定健康的成长。
(四)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在小学管理时,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有利的讲座,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举办讲座时,可以邀请心理研究人员或者专家学者进行讲座,讲座时应该说一些简单通俗易懂的内容,只有小学生能够听懂,才能够吸引小学生,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心理健康,在遇到挫折时,才能够更加正确和勇敢的面对[4]。通过心理讲座能够让学生明白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这样在将来学习和工作时,心理状态才可能良好。此外,在讲座过程中,相关的人员应该重视语言的生动和通俗,讲一些小学生喜欢的故事或者事例,这样小学生注意力才能够集中。
(五)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
在小学管理时,和学生接触比较多的往往是老师,老师能够通过接触来了解学生心理情况,若是发现学生的心理不够健康,那么应该有意识的进行观察。首先,应该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发现问题时,必须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全面的了解学生心理情况,若是有必要,可以和学生家长进行一定的沟通和交流,让家长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一起努力找到办法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其次,在教学和生活时,对于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交流相处,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护和关心,了解自己在集体中的重要性,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积极的改变。
结语
随着教育的进行,在小学管理中进行心理教育愈加重要,相关部门也真正认识到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小学管理中应用心理教育能够体现以人为本和将来小学教育和管理的趋势相符合。所以,小学教师和管理者必须全面的认识到做好小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从而帮助小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获得更好的进步机会。
参考文献
[1]巴鲁.小学教育应注意学生的身心发展[J].才智,2012,(14):76.
[2]赵广,汪振德.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2):251.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
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特征,其集中面向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文道德、价值走向等进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文精神教学,这就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先天资源。因此,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特点,对小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一、把握学生心理特征,端正学生认识
1.选择积极性材料
小学生的心灵就像一块白净的画板,你给它画上什么,它就会呈现出什么。我校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家长的呵护不足,加之外界因素的不良影响,一些小学生形成拜金、自私、性情怪僻、暴力等心理倾向,这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教师要首先认识到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选择积极性的教学资料来打开小学生的心扉,尽量避免采用一些反面或是过激性的材料,充分运用对比呼应的方式,使小学生全面认识各种行为的性质,端正小学生的行为。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光下》教学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体会家长对自己的爱,并学着尊重家长、爱家长。在教学中,我们以“小小信件”的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写出一件和父母有关的美好回忆,并在信中表达对父母的感情。写完后,找几个同学起来朗诵,并让他们说出曾经做过的伤害父母的事,并说出自己的愧疚。这就用双面教学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家长之爱。
2.展开探究式教学
小学生的判断力和理解力有限,对各种事物的判断往往基于感性认知。因此,在面对外界诱惑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行为。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通过探究式教学方式,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取向。
如,在《祖国的宝岛台湾》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台湾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影响台湾回归祖国的原因。在课上,用新闻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做主持,说出“两岸儿童盼统一”的心声,并让学生当小记者,采访其他同学,加深对影响台湾回归因素的理解。最后对学生的这次活动展开评比。此种教学方式,不但利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而且整个过程向学生传输了爱国主义精神,并且以竞争评比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深化学生情感
1.深化课程材料
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就有心理教学的内容,如,《家人的爱》《来自社会的爱》中,要求学生树立一颗求爱、懂爱、献爱的心,如,《换个角度想一想》《不一样的你我他》中,要求学生懂得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别人,学会宽恕,学会共享欢乐,那么教师要全面运用原有的教材,挖掘教材内涵,将能够对小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成分提炼出来。
如,在《说声“谢谢”》教材中涉及的实际内容很少,只是点出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感谢的一些人,这对小学生的实际性指导作用不大。在教学中,我们将教学内容进行转化,以“尊重别人劳动,爱惜他们劳动成果”为主题,让小学生说出心目中最伟大的劳动者,并简述他们的劳动过程,之后,让学生用小诗、歌唱、绘画等方式表达出对劳动者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思想。最后通过“制作感谢卡”和“送卡片给感谢的人”的小任务,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快乐。这就一步步将学生的情感认知深化,进而促使学生树立了解他人、为他人思考的心理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感恩情怀,有效预防了自我主义的形成。
2.选择兴趣切入点
小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机会较少,他们活动空间集中在生活领域,这就使得他们对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情比较感兴趣,而兴趣是打开心灵的金钥匙,因此,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要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出发,选择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激发小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思想引导和心理教育。
如,在《诚信是金》教学中,用“曾子杀猪”的小故事引入“诚信”课题,并让学生自主讨论一些诚信方面的话题,尤其是生活中的小买卖行为、学生之间的承诺等,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人无信不立”这句话,进而将话题扩大到企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这就有效实现了教学面的扩展,进而促使学生恪守诚信原则,做到言而有信、言出必行。
三、采用多元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1.采用合作学习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很多小学生出现自我主义、自负等心理问题,这对小学生人际交往以及后期发展将会产生不利影响。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合作学习、活动教学的方式,促使小学生之间展开合作,以此提升他们的合作意识、集体意识。如,在《分享的快乐》教学中,以“我们一起画板报”为主题,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自定主题,展开板报设计,做完后,教师将各个小组的成果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谈谈做板报过程中的小趣事,讲述大家是怎么合作完成板报设计的。这就以合作教学的方式,将学生连接在一条线上,进而刺激学生团结互助。
2.进行开放式教学
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为小学生展示自我、参与实践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在开放化的环境中,小学生的潜力会被最大限度地开发。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开放性的环境不但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增强自身的独立性、责任感以及应对挫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人价值,展开开放性的教学。如,在《集体的事谁说了算》教学中,我们结合很多学生自我性较强,不遵守班级规定的行为,展开“班级准则大家定”的活动,让学生说出自己能遵守的准则,并以书面形式规定下来,如,自习课上不大声喧哗、不迟到、不早退等,进而促使学生发挥集体主人翁精神,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
3.建立多元评价标准
在进行评价中,转变以往的成绩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学习态度、意志品格等展开评价,并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性表现,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教师、家长等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之中,并关注学生的个人评价,以此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不高,对外界事物的判断力不强。因此,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但是小学生的思维塑造性较强,他们愿意接受真、善、美的事物。因此,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特点,选择适宜的内容,采用开放性、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意识。
参考文献:
[1]叶一舵,项传军.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
[2]方文朴.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措施与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3]张鸿雁.健康的心理健康的未来[J].新课程:小学,2010.
【关键字】儿童心理健康 孤独感 自卑心理 恐惧心理
一、引言
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儿童一生均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儿童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社会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不仅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儿童健康教育的主题。关注和研究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父母培养儿童的必备素养,也是儿童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儿童心理教育的研究,有助于为儿童从小树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对其健康成长,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教师对儿童心理教育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儿童因其社会经验不足,不可能产生心理问题,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资料表明[1],在我国约有20%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儿童心理教育就是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的面对社会现实,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典型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健康教育对策
(一)孤独感
孤独是一种消极的、弥漫性的心理状态。虽然一定程度的孤独体验对于人格的成长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但是长期处于孤独状态会使儿童产生被遗弃感,并导致自尊心的下降、自信心缺乏,不仅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且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2]。
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因素有多个方面,主要有[3]:第一,师生关系与儿童孤独感。学校背景下的孤独感是学生基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情绪反映和行为表现而产生的孤单、寂寞、失落无助和不满的主观情感体验;第二,家庭环境与儿童孤独感。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关系要通过社会能力和行为、同伴接受性等中介变量实现;第三,同伴关系与儿童孤独感。其是按“受欢迎儿童―一般型儿童―被忽视型儿童―被拒绝儿童”的顺序递增的,儿童的社交地位越不利,其孤独感就越强;第四,认知因素与儿童孤独感。儿童的社会认知对孤独感的体验有一定的影响,对他人和自我的消极评价是孤独感产生的原因之一。
对于儿童的孤独情绪的干预和辅导,需要学校和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主要针对个体进行,重视认知改变、人格因素、归因方式、行为塑造,采用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的形式。同伴接纳水平低的儿童体验到更多孤独感,而且同伴地位一经确定是比较稳定的,不易改变,即使儿童有了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改变,但是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同伴的正性强化,是不容易固定下来的,对于儿童孤独感的干预效果也不会明显,所以无论是作为影响儿童孤独感的重要因素还是作为儿童孤独感干预过程中的强化因素,都应该同时对孤独感儿童所在团体进行干预,增强团体的接纳性,优化团体氛围[4]。
(二)自卑心理
自卑往往是非常消极的自我防御形式,会让人变得敏感、羞怯和自暴自弃等。自卑的心理对于儿童的成长非常的不利,一个儿童如果内心被自卑心理填充,将会影响到他未来的身心发展和与人交流的能力[5]。
存在自卑心理儿童主要有以下表现[6]:郁郁寡欢、情绪低落;渴望在诸如考试、体育比赛或文娱竞赛中出人头地,但又往往在正式参赛时会临阵逃脱;语言表达较差,或表现为口吃,或词汇贫乏等;常常贬低、妒嫉他人;怕羞过度,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对交朋结友或兴趣索然,或视为“洪水猛兽”;在学习或做游戏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力。
(三)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在儿童中是常见的,一般情况下,恐惧情绪是短暂的、不过分的。而有些儿童会出现持续的、严重的恐惧反应,表现为适应行为异常和焦虑、紧张,这种状况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以主体来分,有个体恐惧心理和群体恐惧心理,如个别儿童怕兔子,而绝大多数儿童怕黑;从引起恐惧的事件来划分,最常见的有动物恐惧、社交恐惧、自身损伤恐惧、对自然事物和现象的恐惧,其中社交恐惧如儿童怕见陌生者,现象恐惧如儿童怕影子等;以恐惧症状的程度来划分,有怀疑、担心、害怕、恐惧、恐怖等不同阶段和程度的心理状态。
三、总结
本文从儿童典型的心理行为问题视角入手,系统地分析了孤独感、自卑心理和恐惧心理三种典型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影响因素及其相应对策,为类似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儿童心理教育对儿童的健康发展和儿童的培养都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儿童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吴洁.新时代下教师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研究[J],商界论坛,2013(19):328-329
[2]梁艳.浅析小学儿童孤独感的因素及辅导[J],社会心理科学,2010,25(110):474-477
[3]李幼穗,孙红梅.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及社交自我知觉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1):84-88
[4]李昱霏,王继玉.近十年来我国儿童孤独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社会心理科学,2010,25(109):287-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