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常识教育范文

小学生常识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常识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常识教育

第1篇:小学生常识教育范文

1. 先学后教。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里提到:“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环节。”其中,就包含了“先学”的概念,即前置性预习。所谓前置性预习,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尝试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所谓“先学后教”就是指学生在课前借助磁带、光盘和课本中的剧本中文翻译来理解课本剧情节,并试着学习。

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让学生养成“先学”这个好习惯至关重要,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帮助。有的老师也许会有疑问:一、二年级的孩子这么小,他们能养成这样一个习惯吗?他们会坚持下来吗?让我引用魏书生老师说过的一段话来回答吧:“你只是喊要自学、预习,这样不行,只是认识到自学、预习重要,这样不行,只是感觉到自学、预习很好,也不行,一定要真的去自学,去预习。自学预习一两次或三四次也不能养成习惯,要持之以恒。行动的次数越多,习惯的体就越坚固,越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我相信,用我们的耐心和恒心帮助孩子们养成一个好习惯,他们将会一辈子受益无穷。

2. 以学定教,不教而教。所谓“以学定教”,是指教师要先检查学生自学、预习的情况,在了解班上的学习情况之后,再根据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检查学生的“先学”情况时发现的问题,去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对于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教师就不用在课堂上反反复复地教,可以放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在小组内互学互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教而教”。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应该放在大部分学生自学、预习中觉得困难的地方,而不是教师自己备课的时候认为困难的地方。

我们经常希望通过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将关注的焦点更多地放在备课方面,即更加注重课前对课堂教学的预设,而忽略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活动往往会出现一些无法预知的难点和无法预设的精彩。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我们可以设计一间房子,可以设计一场聚会,可以设计一件衣服,但我们无法设计有思想有生命的人。所以“以学定教”,随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去调整我们的教学设计,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是非常必要的。

二、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1. 建立动态的合作学习小组。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成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综观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地进行分组。常用的分组形式有:

(1)两人互助式。同桌的两个人就是一个自然的互助学习小组。其优点是随时可以进行,并节省时间,这一般用于两人之间的学习活动。例如:Part C部分的日常对话,或每天的一分钟英语FreeTalk,教师可引导同桌进行互相问答,这样就使操练的面迅速地扩大到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参与学习和操练英语的机会。

(2)4人合作式。这种形式是相对较固定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我在教学活动中较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由4人组成,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

(3)大组竞争式。一般以纵向或横向的一排或两排为一大组,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把这种分组形式用于Part B的单词竞赛,Part D的游戏和解决难点的游戏、比赛等活动当中。

(4)自由组合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再进行学习、表演,构成动态的合作小组。这样组成的小组,组内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在生本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在每课的最后一个课时利用这种形式,让学生们在相对固定的4人小组表演完了之后,自由组合4人,再进行交换角色表演或拓展表演。

2. 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并明确各自职责。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么整个合作过程就会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真正学习的机会和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现象,再加上我们每个班都有相对固定的4人小组,因此在成立小组时便给他们分好工十分重要。

3. 教师应在小组合作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与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教师不能忽视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让课堂教学沦为“放羊式”活动。教师是合作者、参与者、开发者,学生是需要点燃的火把,因此学生在展开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切不可“袖手旁观”,要不断地巡视,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并对学生在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对开展合作活动顺利的小组进行及时的表扬,对已经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能避免“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更有效。

三、重视小学生本英语教学的特点,遵循“大表演-小认识-勤熟悉”的教学途径

第2篇:小学生常识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环境建设 基础 关键 根本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重视,学校已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进而心理健康教育已作为一专门的学科走进了课堂;这不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学校的重视及各学科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各教育教学中。笔者根据近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情况谈一点体会。

一、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创设学校内部心理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现代一流学校的标志之一。学校心理环境建设主要是指:

1.校园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学校主环境建设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包括教学楼、实验室、图书室、多媒体、食堂、公寓、运动场、绿化带等等在内的学校主环境建设,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应把各种建筑设施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休亭、绿色草坪和曲径通幽的小道,也成为学生修身养“心”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从而也能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校风校貌建设。学校应加强以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为主要内容的“”建设。培育良好的“”,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学校稳定学生心理健康环境的一大因素。一个良好的校风校貌,可以使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也可以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教师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

1.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要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教师知道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完整的人格、充沛的活力、进取的精神、愉快的情绪、适当的行为、虚心的态度及现实的良好适应。让教师们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懂得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用自己真挚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与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

2.教师要尊重学生。“该生是否尊敬师长”是班主任及各科任教师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教师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

3.教师不可有私心。这“私心”指的是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固然都受教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也不能因为某某同学成绩不好而挖苦歧视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4.教师要讲诚信。“诚信”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或学校领导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有意或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开始承认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买帐;有时在学生面前和同事无所顾忌地乱扯等等。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可以撒谎,我们学生怎么不可以呢?

三、学校心理辅导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学校心理辅导可通过以下途径实施:

一是各科任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履行好班级、团体领导者的角色,在学科教学中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的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通过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和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促进学生成长。

二是在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和各科任教师的协同努力中,通过班级、团队、团体等心理辅导活动,使团体成长为学习型组织,使团体的每个人在团体成长的过程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是学校专业心理辅导员定期对部分或全体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辅导,向家长传授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及父母、长辈的正确爱的重要性。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又更重视其心理健康,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3篇:小学生常识教育范文

关键字:德育观念;生活化;行为规范;专题活动

传统小学德育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以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为主,轻视实践的作用。导致大多数的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并不明白德育的重要性。最终学生只能学到一些没有生命气息的道德原则。为了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使学生主动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教师应促使德育生活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真正做到德育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一、教师应转变德育观念

为了促使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自身落后的、陈旧的观念。大部分教师的传统观念认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自己是“传道授业”的“解惑者”,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而新课程下的小学德育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而并非教师,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解惑”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是和谐的。所以,现阶段,小学德育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转换落后的观念,认识到自己与学生之间是交互关系,自己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发展、完善美好的人性,而学生也会帮助自己获得进步。当然,教书与育人同等重要。在传统教学活动中,一部分教师忽略了育人的地位与作用,只是将教书作为自身的责任。这种理念严重影响了小学德育教学生活化的进程,降低了德育的效率。所以,教师应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有机结合在一体,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德育的地位,为推动德育教学走向生活化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平衡结果与过程两者之间的关系,在重视过程的同时兼顾结果,而不能“本末倒置”只看结果,忽略过程。

二、教师应制定日常行为规范

小学生好动、爱闹,这是小学生的天性也是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开展德育活动不能完全扼杀学生的天性,也不能完全“纵容”学生,让学生按着自己的性子来学习。为了推动德育教学的生活化进程,教师应该制定日常行为规范,明令禁止学生去做,他们本不应该做的事情,并利用日常行为规范来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生活活动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教师在推动德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勤劳节俭、保护环境、将保护校园环境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小学生喜欢随意乱扔东西,不爱护花草树木,浪费纸张等。这些不好的习惯会阻碍学生进步和发展。所以,教师因观察学生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根据他们的日常行为举止制定相应的规范,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推动德育教学生活化。例如,规范中应包括:爱护班级卫生,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及时举报踩踏花草树木的事件,多植树;礼貌用语,不粗鲁对待他人,学会转换视角看待问题等。教师只有制定完备的日常行为规范,才能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达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三、开展德育专题活动

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和学校。他们并没有充分的时间接触社会,从社会上学到知识。而传统的教学活动局限在课堂上,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只能从有限的课本上获取知识,不能真正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教师应定期在班级组织德育专题讲座,将“形同虚设”的班会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的特点,设计相应的主体。例如,有的班级的学习氛围浓厚,但是大部分的学生都只看重自己的利益,大都埋头学习,不考虑班级的利益。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开展“班级是我家,我与班级共进退”的德育专题班会,让学生纠正错误的“自私”思想,认识到班级的荣辱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向学校申请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拓宽德育教学的空间,让学生在室外活动中感受到德育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将课本中的德育延伸到学生生活中的德育,激发学生在切身体验中进行对德育的思考。四、教师德育活动应与学生家庭教育相结合学生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家庭的教育。为了真正将德育还原到学生的生活中,教师需要将德育活动与学生的家庭教育相结合,多与学生的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并将家长反馈的信息作为完善教学内容的依据。当然,教师还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到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家长观察学生在学校的表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拓展德育教学的空间,利用家庭与班级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表里如一”。学生在班级中的表现也会成为在家的表现:学生不单单在班级中礼貌用语,还会在家庭中学会感恩;学生会在班级中互帮互助,也会在家庭中帮助自己的父母。这种德育生活化,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促使德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应格外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并创新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育人环境中自主学习道德知识,规范自身行为。当然,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既包括家庭又包括学校,教师还应将德育生活化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中,与家长一起“教书育人”。从而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空间中得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戴赛珍.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初步实践[J].考试周刊,2009,(23).

第4篇:小学生常识教育范文

【关键词】音乐学科;有效性;美育

音乐学科是初中阶段一门必修课程,通过音乐教学工作,不但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音乐知识和音乐技巧,同时,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还能够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音乐学科也是我们对学生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就是这样一门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的学科,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却遇到了比其他学科更多的困难,在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有效性不高的问题。那么,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来提升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改进教学观念,重视音乐学科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很多时候,我们的音乐教学中之所以出现各种问题,与教学观念不科学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音乐学科是一门非考试课程,从而导致很多的学生对音乐学科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学生甚至把音乐课程当成是游戏放松的时间,这样就导致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不仅如此,很多音乐教师对于自己所教学科也不够重视,上课之前不认真备课,上课过程敷衍了事,从而使得音乐教学活动既缺乏目的性,又缺乏规范性,这样自然会导致音乐课堂有效性的降低。因此,我们一定要改变这种错误的观念,充分重视音乐这门学科。作为教师,要在课前进行认真的备课工作,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这样,才能够使得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地朝着教学目标行进。而作为学生,也要充分认识到音乐学科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认真对待音乐学科,这样,在师生共同努力之下,自然能够有效提升音乐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重视音乐学科的艺术性

音乐既是一门学科,同时又是一门艺术。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过程中只重视音乐学科的知识性,而忽视了它的艺术性。很多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往往会花上大量的精力去给学生介绍各种乐理知识,使得原本应该歌声袅袅的音乐课变成了纯粹的理论课,这样的课堂当然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的教师在音乐课堂上一定要时刻把音乐的艺术性放在重要的位置,音乐课一定要以音乐为本,通过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艺术性,给学生带来美的体验。当然,我们在重视艺术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音乐学科的知识性。鉴于很多学生对于乐理知识兴趣缺乏,教师在进行乐理知识的教学时就要注意方法的灵活性和趣味性,适当利用一些猜谜、讲故事等方式把音乐知识穿去,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我在给学生讲舒伯特的《摇篮曲》时,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先是介绍舒伯特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而是给学生讲了一个“音乐家与土豆”的故事,在故事的感染之下,很多学生对于舒伯特这个伟大的音乐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很多同学通过这个故事逐渐与音乐的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他们因为舒伯特的经历或喜或悲,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三、丰富教学手段,适当引入多媒体工具

随着教育条件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新型的教学工具走进了我们的音乐课堂,其中多媒体工具就是一个代表。多媒体是一种集合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等为一体的工具,而它的这一特点刚好与我们的音乐学科有着很好的契合点。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而利用多媒体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的音乐作品,使得我们的耳朵能够听到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的现象功能为音乐配上一定的画面,使得音乐更具画面感,这样会让学生能够更具直观地感受到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例如,我们让学生欣赏音乐作品《高山流水》时,就可以结合着音乐配合高山流水的画面,使得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去更深刻地体会音乐作品中的意境。

四、把音乐同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

我们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尝试着把音乐同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例如,我们可以在学习音乐的时候配合着舞蹈来进行,或者,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排演一些小短剧,使得音乐与戏剧结合起来,这样的音乐会更有内容性,而这样形式多样的音乐课也会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我国的民族音乐时,就配合着音乐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例如,在欣赏《青春舞曲》的时候,我就给学生表演了几段新疆维吾尔族的舞蹈,为了舞蹈的效果,我还在上课之前准备了一些维吾尔族的民族服饰,从而让学生感到新奇无比,很多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之下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而通过舞蹈,又反过来促进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音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培养审美情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我们的任务不光是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向学生介绍生活中的美,使得学生能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从而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伍小红.浅谈初中音乐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0年07期

[2]蒋春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音乐教学有效性探微[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第02期

第5篇:小学生常识教育范文

【关键词】向死而生;高等医学院校;生死教育

《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说“当代教育否定死亡,认为死亡就是毁灭和失掉一切,换句话说,大多数人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恐惧死亡,连提到死亡都是一种忌讳,甚至相信一谈到死亡就会招来不幸”。对死亡的刻意回避使人有意无意地将死亡搁置意识深处,缺乏直面死亡的勇气和正视死亡的理性自觉,当死亡来临,于是(1)否认;(2)愤怒;(3)讨价还价;(4)消沉抑郁;(5)接受(几乎没有情绪感情可言),这是美国医学家伊丽莎白·库布斯·罗斯对于末期患者精神状态的临床发现,显而易见,负面情绪较多,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都难以实现。因此,在全民范围内开展生死教育,尤其是在医学院校开展生死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医学院校开展生死教育的必要性

(一)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决定

《西氏内科学》对医学的定义是“医学是一门需要博学的人道职业。”医学作为一门认识、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应用学科,无疑具有自然科学性质(需要博学),但它同时具有人文科学性质(人道职业)。首先、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医史学家西格里斯说“当我说,与其说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社会科学的时候,我曾经不止一次地使一些听众感到震惊。医学的目的不仅是治疗疾病,使某个机体康复,它的目的是使人调整以适应他的环境,作为一个有用的社会成员。”其次,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服务的对象也是人,无论是单个的人还是具体的人群,都是一定社会的人或人群,都具有不可分割的社会性。因而,医生在实施医疗行为时不仅要了解健康与疾病问题,更要了解病人,了解社会。

(二)医学教育的最低要求

2001年11月正式出台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包括7项宏观领域,其中除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3项外,其余4项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沟通技能;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都完全归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即使是临床技能和群体健康与卫生信息管理学科内容,也带有强烈的非传统医学色彩。作为培养医学生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死亡观的生死教育理应成为医学人文教育的题中之义。

(三) 医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工作无时无刻都在跟人的生命打交道,要求从业者不仅具有深厚的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具有良好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良好的医德医风和人道主义精神,正如王一方老师所说“我们这一代医学家大概不能只是技术前沿的狐狸(智者),而应该成为背负人类生命质量提升、创造社会福祉的大象(圣徒)”。在医学院校开展并加强生死教育,有助于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本质,从而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挽救生命,惠及社会。

(四) 医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众所周知,医学生的课业负担非常重。面对学习、专业、就业、经济和情感等诸多问题,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容易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反应。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当代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尽如人意,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不健康极其容易导致学生走向极端,如自杀或伤害他人等。据调查,大学生自杀率是同龄人的2~4倍,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医学生的职业特点是面向一个因疾痛或多或少有些心理不太健康的特殊群体,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着医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医患关系,甚至能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二、医学院校开展生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生死教育理论教学的开展

1、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平台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生死教育,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树立生命教育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方式。其次,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找准结合点和突破口对学生进行生死教育。(1)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道德部分结合人生观、价值观内容开展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教育;法律部分则结合民事主体的生命健康权讨论“病患的医疗权、临终病患的死亡权”等问题。(2)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结合百年屈辱岁月以及日本对中国人民生命的野蛮杀戮和生命尊严的肆意践踏,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3)在《原理概论》课中,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果,即始终作为种子存在于生命中的死亡联系起来考虑的”,结合对立统一规律讲述的死亡观,使学生认识死亡的本质,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培养理性对待死亡的态度;(4)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结合和谐社会建设讲述个体生命的存在以及生命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

2、充分利用选修课教学资源

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充分开发利用选修课教学资源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在选修课《西方医学哲学简史》课中,尝试将西方死亡哲学作为贯穿其中的主线之一。从“苏格拉底之死”引出死亡问题,并结合上古时期中外的神话或寓言故事中讨论死亡的特性,如“斯芬克斯之谜”寓意死亡的必然性、不可避免性,而我国的“精卫填海”则寓意死亡的偶然性、不确定性;从“苏格拉底之死得最美”说起,引导学生认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同时,“苏格拉底之死”也是一种自愿的被动安乐死,结合案例讲述安乐死的含义与历史、类型与现状;结合基督教哲学介绍基督教、佛教等不同宗教的死亡观,开阔学生关于生命与死亡的视野,使学生获得对死亡的超验性理解;结合近代哲学内容比较唯理论派与经验论派对于不死信仰的理性证明与理性否定,引导学生认识近代哲学把人的存在和生存置于首位,因而漠视死亡,全力追求今世生活的人生态度。这样就向学生展示了西方死亡哲学的历史演进:(1)古希腊罗马死亡哲学——死亡的诧异;(2)中世纪死亡哲学——死亡的渴望;(3)近代西方死亡哲学——死亡的漠视;(4)现代西方死亡哲学——死亡的直面。

3、整合其它人文课程

鉴于目前医学生学习科目多,学习负担重,而且生死教育特别是生命教育的内容与部分医学学科重合,所以整合其它人文课程,在合适的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死教育就成为不错的选择。例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突出“大学生与自杀”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来自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理性认识自杀现象并避免轻生行为的发生。在《医学伦理学》课程中,重点探讨终末期病人处置、器官移植、安乐死等有关死亡的伦理问题,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

此外,其它学校或国外的网络教学资源如“网易公开课”耶鲁大学的《哲学死亡》课程视频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当然,我们更希望能做成一门“生命文化与生死教育”课程进课堂,目前此项工作正在积极准备之中。

(二)生死教育实践教学的开展

生死教育如果仅仅是纯粹理论教学,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地位,那么生死教育就很难触及学生的灵魂,其“使人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人人都不可回避的生死问题,首先是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生死,同时也认识和对待他人的生死”的主旨也难以达到。因此,我们在摸索开展生死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经典选读汇报课

结合我部开展的读书征文活动,推荐经典文学作品选读,并分组进行汇报。

2、榜样学习课

收集身边或名人身患疾病依然追求人生价值,珍爱生命、坦然面对死亡的案例交流学习,名人名言作为课前的“新闻播报”环节进行,向已经死了的人学习死,“学会了死,你才算懂得了活” 。

3、模拟死亡课

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人生观部分,在大一大二开展了“大学生生死观现状”的问卷调查、撰写“我的墓志铭”、“立遗嘱”等活动。不少同学都表达了对未竟事情的惋惜之情,纷纷表示要珍惜活着的时间,力争做最好的自己。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认为“死亡是此在(人)的最本己的可能性” ,将此在(人)定义为“向死的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生下来即是“向死的存在”,因此,生命的每一时刻都是走向死亡的时刻。向死而生,“只有正确地看待人必有一死,我们才能在当下自由地活着”[12],只有当我们真正参透了“最平凡单纯”的日常生活所涵盖的“最恐怖可怕”的“向死的存在”这一事实,也即海德格尔的“先行到死”,我们才可能在“最平凡单纯”的日子里直面自己的死亡和自我生命的有限性,找寻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并借此建立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生死态度,从而积极筹划和完善人生。

参考文献

[1] 索甲仁波切.生死书[M].郑振煌,译.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7.

[2] 傅伟勋.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2.

[3] 王一方.医学人文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 唐建武.医学学科的人文内核[J].医学与哲学,2003,24(3):9-10.

[5] 王地.我国大学生自杀原因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9(11):82-85.

[6]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71.

[7] 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6-17.

[8] 杜治政,许志伟.医学伦理学辞典[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414.

[9] 李书崇.死亡简史[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280.

[10] 海德格尔著.陈嘉映译.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315.

[11] 林恩·德斯佩尔德,艾伯特·斯特里克兰著.夏侯炳,陈瑾译.最后的舞蹈·关于死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6.

第6篇:小学生常识教育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发散性思维

思维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由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相互结合而成,其中发散性思维起主导作用。发散性思维,亦称求异思维等,它要求学生开拓思路,从不同途径和角度对已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破教材的限定范围,尝试多途径多方法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阐述如下。

1、通过鼓励求异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启发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笔者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破常规,多种角度多种方法探讨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笔者利用“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这一句话,鼓励学生多角度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这是志愿军战士知道老妈妈腿疼,所以心疼她不让她远送了;有的说这句话充分反映了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的亲密感情,所以分别时依依不舍;还有的说,这句话如果改成“大娘,请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不是更显得尊重老妈妈吗?这样通过鼓励求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素质。

2、通过因势利导培养发散性思维。

学生对事物的差异往往产生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和见解,保护和发展这种直觉性思维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前提。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一位同学就向笔者提出:威尼斯既然是水上城市,那些建筑是怎样在水里建成的呢?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大纲所规定的要求,但笔者抓住这个机会,给学生布置了课外作业,让他们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后来很多同学通过查找资料并进行讨论,很容易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加深了对威尼斯这个水上城市的认识。

笔者通过对这名同学的问题进行因势利导,大家通过积极动脑解决问题,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

3、通过激发想象培养发散性思维。

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特点就是敢于大胆想象。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路。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笔者问同学们:“大家说,小羊就心甘情愿让狼吃掉吗?”结果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活跃,都发挥出了浓厚的想象力,有的说,狼扑过来,小羊一闪,狼就掉进河里去淹死了;有的说小羊退到悬崖边,小羊一躲,恶狼掉进了万丈深渊。通过激发同学们大胆想象,各抒己见,一只聪明而勇敢的小羊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也会得到积极发展。

4、通过联系实际培养发散性思维。

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小站》一课时,笔者根据课文上描述的设备简陋的小站,请同学们展开想象,五年后的小站可能是什么样子?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有的对车站的设备大胆幻想,包括修假山、造喷泉,有的则根据自己曾见过的火车站来进行加工,比如添加了电视机、饮水机等,有的同学还特别提出在加强车站设备建设的同时,提高车站的服务质量才是关键。这样通过笔者的启发,同学们各抒己见,既拓宽了视野,也使自己受到了教育。通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让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加深印象和了解,并产生深切独特的体验。

5、通过重组语言培养发散性思维。

让学生重新组织课文语言,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可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变通性,使学生领悟到好文章的创作方法。例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时,笔者在第一段设计重组语言的练习:“谁见过大草原?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草原是什么样的?”,结果同学们就争相述说着草原在他们眼中的形象,有的说草原一望无际看不到边,有的说草原上的草像一床绿色的盖被等等。在同学们说完后,笔者又继续引导:“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的第一段,同学们说,你们刚才描述的和书上描述的草原,哪一个感觉更好?为什么?书上是抓住草原的哪些特点来写的?”通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课文用短小精炼、形象生动的语句,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形象。通过重组语言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精妙之处,又提高了学生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

6、通过课外拓展培养发散性思维。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以书本为中心,如果结合语文教学定期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意义重大。如在教学《皮球浮上来了》一课时,有学生不明白皮球浮上来的原理,笔者有意识引导学生做各种水的浮力实验,如向水里放纸船、石子、乒乓球等,让学生通过动手动眼动脑观察与思考,学生们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维活跃,教学效果很好。课外拓展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在大量查找资料及做试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发散性思维。

总之,发散性思维不受课本知识的束缚和局限,允许学生思考问题时标新立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授课时要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通过多途径多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开拓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美)Robert J.Sternberg. 赵海燕译.《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第7篇:小学生常识教育范文

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社会,能够给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促进,但是一个地区或者领域中所能接收的工作岗位以及工作人数是一定的,于是会有很多行业或者地区出现人员饱和现象。而我们现在针对这种情况所实施的措施就是大力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鼓励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通过自主创业的模式来解决已经十分严峻的就业问题,既可以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与建设,更是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与机会,对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也具有很深远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提高营销专业学生的营销管理能力

针对高职院校中营销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我们需要提高其本身的营销管理能力。一个公司或企业的成功与发展潜力都取决于其中高层管理决策者的管理能力,所以,营销专业学生具有更强的营销管理能力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能熟悉并掌握一些营销管理应该具备的管理知识与技能,让他们能够更加清晰的分析出当前的商业环境优劣势、明确市场的风险、看准营销市场的商业机会,学会做产品的市场定位,以及掌握销售中的相关营销技能。

2、 指导营销专业学生创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发展中,教会学生如何在毕业后能抓住市场空缺,实现独立创业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教学宗旨。不同的人生经历会有不同的生活感悟,一个老师的教学引导可能会影响着这个学生的一生,有利于形成更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要在日常课堂中通过一些真实企业的发展案例的讨论学习,从中得出一些值得借鉴学习的创业经验,邀请创业成功的师兄师姐们现场讲解他们的创业经历,分享他们的创业故事。以这种互相学习激励的理念与实际生活真实案例相结合的模式来教学,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和创业热情,增强学生自身的创业意识与对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

3、 有利于营销专业学生个人发展

这种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自身的创业意识,更能提升营销专业学生的个人能力,形成高职院校的知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互相印证的教学氛围。个人的人格魅力能够影响他身边的其他人,重点培养这种人的个人能力,有利于以后创业中成为更加理想的领导、管理者,能够带给整个公司或企业一种无形的激励氛围,可以有效的提升员工或同事的工作效率,能够加快整个工作区间内的工作完成速度。学校提供给学生更加好的学习环境,向学生分享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更多自身能力提升的渠道,这样的注重学生个人能力提升的教学,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一批高职学生,为他们毕业后创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针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具体对策

1、开展课程改革,体现专业特色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增强,我国的教育教学也相应的会慢慢发生一系列更加具有进步意义的变革。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培养的是技能型专业人才,这种类型人才也正是现在社会各行业所大量欠缺的工作人员,这其中营销专业更是最火热的专业之一,我们可以通过课程的改革来提升教学质量与专业技能的更好培养,建立更加具有特色的专业课堂教学。通过一些更加新兴理念的运用,使得高职教学贴近社会发展,能适应相关行业的时代进步潮流。运用两师一体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理论基础知识和社会实践情形相结合的方式成为一种教学主要形式,能够提升高职院校毕业学生与社会生活更快的融入速度,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与技能专业性。

2、 注重营销专业学生创业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营销专业课程教学要加强学生营销技能培养,我们可以在校园日常学习生活中开展一些相应的营销技能大赛,或者多邀请一些相关创业经验丰富的成功人士到校园进行讲座等的指引。在这种营销模拟赛或营销技能培训中让学生亲身去体验销售的艰辛以及技巧能力对结果的影响,这种实践的教学能够给学生更加丰厚的营销经验,让他们对营销技能可以更为熟练的运用。再其次可以运用校园与企业合作的模式来进行人才培养,校园提供丰富的理论教学,企业提供多样的实践岗位,让他们能在这种虚与实的转换之间对销售有更深刻的理解,他们才能够把老师所教授的转化为他们自身的东西。这些更加重视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可以在将来为他们离开校园开始创业的道路铺桥搭路,奠定下巨大的条件基础。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效利用创业资源

现阶段的教学生活中,社会发展快,信息更新快,因而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掌握的知识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及时更新,所以需要进行再学习和培训,让他们拥有更加符合现阶段行业需求的销售技能。例如:2013年快速兴起的微商,这种销售模式背后所代表的行业进步意义,以及微商形成带给其他销售模式的冲击影响;网络支付购物的日常化,其中的销售前景预测和它这种模式所适应的营销策略的形成都需要不断的学习;还有刚刚可以支付宝买房的消息,这种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进步所带来的冲击是十分巨大的,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情况已经十分的紧张,这种支付宝购房的形式也许能够有效的管控房地产行业的销售情况,也许今后它的销售手段的策划都需要结合网络技术来实现,相信这一天已经十分接近了。

其次,我们还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校园营销硬件环境,并教导学生如何更好的运用自身的有利资源来创业。这中间我们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的力量,通过网络虚拟模拟的技术可以模拟出各式各样的资源形式,运用简单的程序编码,还原一个真实的创业情景,这种更是可以把有限的能力拓展到无穷大的程度。充分利用自身所能运用到的资源来完善高职营销专业的创业能力培训不仅是老师的责任,更是学生们的一项注意点,要在创业的途中,合理且全面的用到身边的一切资源,为创业增添成功的可能性。

第8篇:小学生常识教育范文

《营销专业英语》是一门典型的以营销专业知识为前提的专业英语课程。本文以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营销专业英语》课程为例,探讨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手段,进而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水平。

1.《营销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在不断的转型和发展中,针对专业外语的教学也在不断地探索。《营销专业英语》这门课,也正从边缘课程向主要课程转变,所设学时也从原本的32学时向48学时加大,这些都是对专业外语教学进行着积极的尝试。然而,就目前的《营销专业英语》教学现状来讲,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教材极度匮乏。由于开设《营销专业英语》这门课的学校并不多,所以市面上针对该课程的可用教材极其有限。并且,很多教材都是针对高职高专的学生编写的,专门针对本科教学的课本偏少,而且教材很多都还是在2010年前编写的,所以这些书中的一些内容,比如案例,都比较陈旧,利用价值不高。另一方面,教材内容的编排并不适合独立学院的学生。一部分教材是改编自原版英文教材,但独立学院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偏弱,英文原版改编的教材无疑增加了难度,让学生难于理解。这就使得在实际讲授过程中,往往会存在很尴尬的情况。

第二,教与学水平有限。在教上,《营销专业英语》课程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营销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强的英文水平,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英文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并能够通过英文的听、说、读、写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写作水平,能够使学生进行基本的商务沟通和对话。对于独立院校而言,既具备营销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专业人才极少,在该门课的教学上难以形成团队优势,从而使该门课的教学应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很难实现。在学上,独立学院学生的英文基础非常薄弱,所以在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时往往力不从心,依赖性很强。常常会出现老师在讲台上干讲,讲台下无任何反馈的情况。最终使《营销专业英语》课堂变成了翻译课堂,整堂课下来教室死气沉沉,完全达不到该门课应该达到的效果。

第三,课程体系相对固化。目前,《营销专业英语》只安排了理论教学课程,并没有实践教学环节。理论课程主要是针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阅读翻译,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术语,并对专业英语的文体风格特征熟悉并掌握,再加上少量的听力训练,但这些内容对于专业外语的教学来讲远远不够。学生没有办法进行完整充分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也没办法分小组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这都阻碍了专业外语课程的发展。

第四,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当前,《营销专业英语》的教学依旧采用着传统的讲授法。在课堂上,老师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讲解、翻译,学生被动的听课、记笔记。对于整堂课来说,学生的参与度极低,积极性也不高,认为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完全没有任何区别,自然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

2.提升《营销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2.1选择合适的课程教材

这里指的教材是一种广义的教材,既包括课本、讲义,也包括其他相关的专业阅读文献和资料。

在课本的选择上,要多与各大出版社联系沟通,获得更多的关于该门课程课本的信息,并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于独立学院本科学生学习的主要教科书。若当前所出版的教材实在不合适,可以考虑使用讲义,讲义通常是教师自行编写的在课堂讲授时使用。讲义综合了课程内容的知识点、重点以及相关案例和补充内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并不断地进行扩充和更新,因此会更加贴合学生的需求。

同时,在《营销专业英语》这门课中,专业阅读文献是不可缺少的。通常,专业阅读文献可以从国外的数据库里下载国外学者所发表的论文中获得。阅读国外学者的文章,是掌握专业文章的阅读和写作的有效方法。将这些专业文献作为补充阅读材料是提升该课程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此外,也可以参考一些跟该门课相关的英语考试的辅导资料,比如BEC(剑桥商务英语)考试。这些辅导资料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跟营销管理相关的内容,这是对该课程很好地补充,并能丰富该门课的整体教学。

2.2提高教学水平

一是要进行专业外语的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一批集专业知识与英语能力都精通的教师团队。首先,学校和系部应给专职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去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英语技能。比如,鼓励专任教师参加学术交流会,参加学校举办的双语教师培训课程,以及鼓励其进一步深造。这些举措都能开拓视野,丰富自身,有利于现任教师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上的提高,从而提升《营销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水平。其次,可以聘请一些专业强、英文好的人才作为外聘老师,与专任教师一起共同打造专业英语课程。最后,学校可以邀请外企的管理人员对该课程进行友情串讲,为课程的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并与学校教师在一起交流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营销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水平提升做出贡献。

二是要尽量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能力。在每次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布置下次课的任务,给学生一定的材料进行阅读,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促使学生进行英语的研读和学习。

2.3增加實践教学环节

《营销专业英语》的理论教学没有办法充分实现教学效果,增加实践环节必不可少。实践环节从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进行。听说作为一个模块进行,读写作为一个模块进行。

在听说环节中,将学生分为小组,首先听一段跟章节内容相关的听力材料,让每一小组进行听力内容的训练和跟读,能够听懂听力材料的内容。每次课的听力材料多样化,包括新闻、电影、考试题等,从不同的方面训练学生的听力。之后,提出与章节及听力材料相关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互相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能力。口语锻炼可以是分角色扮演、新闻报道、也可以是访谈的形式。

读写环节是针对于每位学生进行训练。读,主要是对专业文献的阅读。每位学生在实验课前拿到文献材料提前准备,在课上每人轮流进行文献翻译。老师对相对较难的部分进行解释,主要是由学生完成。写,主要是对论文摘要进行撰写,为之后毕业论文的写作做准备。首先,对所阅读的专业文献上的英文摘要的写作方式进行模仿,之后独立撰写一定题目的英文摘要。

第9篇:小学生常识教育范文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营销的作用日益突出,国内多数高校都开设有市场营销课。该课程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贡献。然而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目前教学中仍存在有诸多不合理之处,比如缺乏营销实践、职业能力较弱,以至于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用人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市场营销教学进行改革,采取有效策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改革教育模式,促进师生交流

在教学活动中,应当以教促学,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主动性学习,独立思考,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国内传统教育有一弊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位居霸权地位,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学习能力,双方缺少互动沟通的机会,导致彼此不能够理解,甚至出现学生厌恶教师的情况。

针对这一现状,教育工作者应当更新观念,认真反思,明确教育教学的目标,跟进时展,积极接受新事物。市场营销作为经贸类专业的重要分支,是顺应当前市场经济而发展起来的行业,不管是对个人价值实现,还是对地方和国家经济建设,都有着重大现实意义。所以,教育工作者要转变陈旧的观念,接受多元化思想,敢于放手,相信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他们,如此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并化为己用。市场营销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在于能力培养,而能力只能靠学生自己去锻炼获取。

教师和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有很大差异,这就需要双方处于平等的位置上,加强交流,促进彼此理解。改变过去教师一人独霸课堂的局面,鼓励引导学生加入教学,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掌握独有的学习方法,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不少教师反映,很难与现在的学生进行交流。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人际交往的问题,不妨先培养学生对教师的好感,然后在转移到课堂教学。比如通过微信、微博与学生互动,谈论一些社会焦点,将重心转移到与市场营销有关的方面。或者建立班级群,利用网络和学生勤交流,这种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随着师生关系的巩固,课堂上可采取新闻播报、事件分析等有趣的方式,打开双方交流的障碍,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理论结合实践,创新教学手段

空有理论,没有实践能力,难以做好市场营销。很多理论反映或者针对的只是大的市场环境,以及一些内资的规律,而实际中,市场复杂多变,有时理论并不管用。所以,实践创新能力极为关键,在当前市场竞争中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社会企业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实践技能也要求很高,这也正是国内大学生普遍较弱的地方。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实践教学的地位明显提升,尤其是市场营销此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已成为基本的教学理念。也有很多高校都提出了,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对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即在校期间引领学生熟悉市场营销行业,了解工作岗位流程,以及职业要求,让学生提前适应这种环境。常见的方法有模拟真实情境、分析实际案例,组织学生到当地企业参观实习,增加自身体验。若是条件较好,往往会选择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企业提供实训基地和岗位,学校负责教学和人才输出。但就教学改革而言,方法创新很重要,在此主要介绍一种案例教学法。

在这个商业化社会,成功以及失败的市场营销案例多不胜数,教师与其空讲理论,不如搜集一些真实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挑选案例时,教师应先将案例中蕴含的理论知识列出,案例应当符合教学内容,而且具有典型性、针对性。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市场营销案例也不相同,学生要想深入了解事件,就必须搜集大量资料,了解案例所发生的背景、影响因素、原因、影响力等各方面。在此期间,往往还会联合小组合作法、情境法使用,比如由学生扮演角色、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思考,在分析时能够一针见血,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都要得到锻炼。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如何预防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并通过大量实践积累经验。

3加强师资建设,改善考评方式

教师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当前虽然提倡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退居幕后,成了引导者和辅助者,但对其要求丝毫没有放松。要想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自身也应当积攒实践经验,如此才能保证教学顺利,并取得良好效果。所以,教师除了转变旧观念,更新自身知识结构,还要朝着双师型教师的目标努力,既能授课,又能够传授经验。常采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给教师创造实训和学习的机会,比如组织教师展开实际调查;二是聘请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到学校分享心得,分析当前的形势,帮助学生有更全面更真实的认识。

另外,将考核制度宽泛化,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到课率、考试成绩、综合表现等,还可以在学生企业见习中进行一个测评,将见习成绩作为一个教学参考,也可以在建议参与营销项目开发上考察学生的自主思维探索能力等,坚定学生对自己职业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