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人员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科研人员绩效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人员绩效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人员绩效管理制度

第1篇:科研人员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1.1存在的问题

1.1.1预算编制不合理一方面,在科研项目进行申报的时候,大部分高校只注重技术,预算书随意撰写,甚至出现由学生撰写的现象。高校对经费的管理不够重视,对课题研究经费的总体支出状况分析不够客观,预算编制不具备合理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对科研预算的审核也易出现问题,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对预算的审核不够严格,在立项后,经费使用很难按预定计划执行。

1.1.2科研经费到账时间周期长经费到达高校需要经过科研部门确认下发,到账后需要财务管理部门进行相关信息的确认、经费分配使用等一系列步骤。在这个过程中缺乏快速、有效、科学的方法,常常出现下拨滞后、经费与科研项目不对应、转拨不及时、变相截留科研经费等现象。

1.1.2经费支出不合理理论上,科研经费在报销、支出上均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应该具有合理性。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财务部门不能准确地掌握科研项目的预算信息,从而导致核实支出时发生与预算不一致的现象。另外,有的科研人员对经费的管理经验尚浅,不能按照规定办理业务,加大了科研经费在执行时与预算的误差,影响了科研项目的整体绩效和竞争力。

1.2解决对策

1.2.1统一管理方法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上需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力求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管理体制,在各个部门之间建立统一的目标,使所有人朝着一个目标努力。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常出现预算与实际情况相背离的情况,这就要求相关单位及时了解科研项目最新发展的信息,自主合理地对高校经费进行调整。建立全过程、全员参与、全方位监控的网络化科研经费质量管理体系,实现高校科研经费从预算、核算、使用到经费结算的全方位管理、全程管理。

1.2.2引入第三方预算机制科学研究具有不确定性,导致在预算的初期很难估计具体的经费数,怎样减少经费预算与实际的偏差,成为了预算环节普遍关注的问题。传统的方法是弹性经费预算,即申报合理的经费范围,只要经费的实际使用数量在此范围内即可,但是,随着科研方式的不断变化,单纯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所以需要将第三方机制引进来,由第三方站在局外人的立场上对申报的项目经费进行评估,提高预算的客观性与合理性,使经费预算管理更具灵活性。

1.2.3信息化管理建立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信息化绩效管理机制,依托网络信息平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出现随意支出的现象。将科研经费管理的重点由结果转向过程,在管理的过程中相互协调沟通,解决信息不对称给工作带来的问题,形成相应的监督机制,为科研经费绩效评估提供基本的参考数据。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信息化管理已成为可能,CNKI科研管理系统V2.0版是一款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科研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一站式服务的全新软件,可以有效地实现绩效管理的目标。

1.2.4绩效管理经费管理制度的缺失使财务部门偏重于收支管理,科研管理部门偏重于对科研项目的鼓励,两者容易出现失衡的情况,没有统一的全局性目标,同时内部审计部门也没有对科研项目的绩效进行总体的考核,使得高校科研经费在管理上问题重重。使用绩效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落实经济责任,提高管理效率,使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更加灵活、规范。

1.2.5管理针对性要根据不同性质的科研项目进行不同的管理,实行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法,建立包括学校法人、院系、项目负责人在内的责任主体体系,明确绩效管理的目标,完善绩效考核体制。

2信息化管理平台详情

信息化绩效管理在科研项目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这一管理方法因自身存在的优点,得到了各高校的关注。

2.1信息化管理平台结构运行表从信息化管理平台结构的运行表中可以看出,科研管理平台和财务管理平系得更加紧密,有助于实现绩效管理的目标。

2.2信息化管理平台经费管理

2.2.1预算管理在科研项目申报的过程中,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管理可以使预算编制和预算审核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了预算管理的科学、合理和真实。特别是在纵向上应该在项目允许的范围和计价标准内,根据课题的实际需要进行科学的预算管理。

2.2.2下拨经费管理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绩效管理平台可以实现科研项目相关信息的共享。通过信息平台,高校可以及时了解科研项目的进账信息,对资金进行及时申领,方便科研部门根据信息的具体情况对申领、到账、合同进行统一分配和管理。在合同签订后统一下发、转拨,财务部门也可以根据科研经费的具体情况统一为科研部门提供票务服务,加快了经费下拨的速度,缩短了管理的周期,提高了经费分配管理的科学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大大地提高了经费管理的效率。

2.2.3经费支出管理管理平台可以及时准确地提供科研项目的账面明细,方便掌控。在科研项目建立之后需要将相关的信息录入信息管理平台,在项目报销时,管理平台可以快速、准确地根据预算数据对资金适用范围进行严格控制,实现经费使用科技化,在重大技术和研究内容调整上可以更加及时、动态、准确地反馈科研经费的使用状况,使各项目的支出等信息更为透明,管理更加高效便捷。

2.2.4结题、决算管理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管理平台,按照财务明细,进行严格的经费决算,财务管理部门进行审批,可以提高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减少经费流失情况的出现。例如:有些高校存在科研项目结束后依然长期挂账的现象,信息化绩效管理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

2.2.5信息化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关系信息化管理是实现绩效管理的必要手段,绩效管理是信息化管理的最终目标,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结语

第2篇:科研人员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1.1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不规范

鉴于农业科研实施过程的复杂性等客观因素,预算编制考虑的不全面,不能科学客观地编制预算,不以单位的具体人员状况、实际业务发展为基础来确定科研经费收支的总体水平,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没有按照科研单位科学发展规划安排财务收支,导致科研经费的预算与实际支出存在一定差距,预算结果不切实际,导致执行难。

1.2科研经费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

部分科研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财务监督仅限于单据真伪、签字流程和预算符合度等会计规范方面的审查,业务是否真实、采购量与实际使用量是否相符和物资出入库管理等方面的监督相对薄弱。当然,这些同科研业务专业性强,财务人员专业知识有限等因素相关。在具体业务实践中,有的单位会计人员掌握标准较严格,有的单位就相对宽松。过严和过松都不利于经费使用,都缺乏对科研经费执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评价监督,对科研经费执行情况缺乏分析和考核,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算约束性不强也是造成科研经费管理混乱的因素之一,年度预算目标、责任不清,使科研经费管理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性,科研经费使用偏离计划的轨道,最终导致监督失效,产生许多经济问题[4]。

1.3没有树立科研经费绩效管理观念

受传统观念影响,科研人员没有认识到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重要性,简单地为获取预算结果而编制预算,对于科研经费执行情况却很少关注,忽视了对结果的评价,更谈不上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这种简单的科研经费管理方式,缺乏科学理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适应科研单位快速发展的财务管理需要,使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流于形式。另外,一些科研单位对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宣传力度不够,不能充分调动科研单位各方面的积极性。作为一种经费管理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模式实质就是将资金使用效果与预算资金的安排相关联,并以资金使用效果为依据,统筹安排预算资金,通过实施以结果为导向、以绩效提高为目标的一系列管理措施,有效提高科研单位资金使用效益,并成为加强科研单位效能建设的重要抓手。推行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模式,可以增强科研经费预算的针对性、有效性,减少盲目性,真正实现财力资源配置上的奖优罚劣。与传统的科研经费管理相比,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最大优点是将科研经费收支绩效评价程序的位次前移,实现了由预算的事中和事后评价向预算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评价的转化。因此,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不仅有利于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和增强预算约束力,有利于提高科研经费的可操作性,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提高科研单位的资金运作效率,使资金发挥的效益实现最大化[5]。

2科研单位实行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实行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是深化科研单位科研改革的创新之举,是对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全过程的有效控制。具体来说,是通过运用科学的指标体系,开展绩效评价,对科研经费执行全过程实施调整和控制,客观测量和评估使用效果,并通过反馈机制,促进管理部门自觉采取措施进行改进的一种绩效管理模式。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制定资金支出的绩效目标,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逐步实现从注重资金投入的管理转向注重对支出效果的管理。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作为科研管理的一种方式,将绩效理念融入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使之成为科研经费管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有利于对科研单位管理活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活动结果的考核,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科研经费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6]。深化和推进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是深化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科研单位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对提高科研单位财务资金使用效益,调整科研单位财务支出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科学、合理和高效的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模式,推进科研单位稳定、协调和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

3加强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建议

科研单位实行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是我国深化科研单位科研改革、转变传统经费管理模式的重要创新,也是提高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的关键。实现科研单位的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就是要改变传统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不合理之处,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体系,并将它贯穿于科研单位科研管理的全过程。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做好宣传,强化绩效理念

加快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改革的进程,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大力宣传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理念,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培训,不断提高人们的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意识,增强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影响力,使这种理念深入人心,在科研单位树立绩效观念和绩效意识,为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实施和推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8]。

3.2加强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增强法制观念

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涉及科研管理的全过程,它既是科研管理方法的创新,又是科研单位经费管理意识的深刻变革,对传统经费管理观念和利益格局都会产生冲击和影响。要规范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行为,就必须在单位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建立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分离的科研经费管理新体制,建立健全科研单位内部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制度,并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法,将科研经费绩效管理贯穿于科研管理的各环节,并纳入单位年度考核范围,实施奖惩措施,增强科研单位各部门对资金使用的绩效意识,加强对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约束力,提高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法律地位,确保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工作在法律的规范下健康有序地开展[9]。

3.3加强科研经费绩效考核,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第3篇:科研人员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和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高等教育正呈现出院校数量增多、招生规模扩大、综合发展迅速的发展态势。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日益增加,高校财务管理日益重要,问题也日益突出,想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必须提高绩效预算管理。2014年1月开始实施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高校的预算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实行绩效预算管理势在必行。

一、我国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制度现状及问题

我国政府自2003年才首次提出关于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宏观要求,2014年中央部门预算提出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由于我国绩效预算管理相对于国外来说,起步较晚,因此存在以下问题。

(一)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编制时间落后

高校进行预算大多采用的是增量预算为主,零基预算为辅的预算方法。即以上年度实际支出为依据,编制下一年度的预算。这种编制方法欠缺科学,没有全面考虑。一般高校在上年度11月开始进行预算编制,第二年的1月份“二上”进行上报,而大部分学校年度计划和工作要点是要到三月份才能确定,一些重要项目可能无法赶在预算前进行预算,导致一些项目进展困难。

(二)预算执行时缺少刚性和监督机制

预算执行是绩效预算管理中的中心环节,直接影响经费的使用效率。学校对于资金使用的审查与复核有所欠缺,导致资金使用无序和混乱。遇到账务多的时候,财务或其他相关单位审核人员很难细致的审核,导致一些项目结题时偏离预算。一些单位领导签字或印章管理也不严格,导致一些科研人员能随意更改项目预算。另一方面,高校缺乏对监督部门的制度约束,监督工作缺乏强有力的制度支撑,更谈不上督促整改工作了。

(三)绩效评价体系的缺失

绩效评价算是绩效预算管理的核心环节。没有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就难以进行有效的绩效预算管理。有了绩效评价体系,如果不严格执行或是体系指标不健全,也会影响绩效评价管理。在部门负责人考核时,预算执行情况也只是作为一个小项目,并没有认真地分析,而是简单地使用经费是否超支作为评价标准。一些部门会在年底突击花钱,将下达的经费花完,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

(四)行政问责及奖惩机制缺失

很多高校缺失行政问责制度和奖惩制度。在大学,对那些预算执行好,达到预算目标的企业没有相应的奖励措施,对那些预算执行差、不认真编制预算的缺乏相应的惩罚措施。绩优无奖励,绩差无惩罚,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形同虚设。高校工资一般是财政拨款,与绩效不挂钩,容易造成科研人员平均主义思想,无论干的好坏,都不会影响工资,导致一些人思想麻痹,不积极努力,因此,建立良好的问责制度和奖惩制度势在必行。

二、我国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制度对策研究

高校绩效预算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深化我国高校绩效预算改革。

(一)完善预算审批程序

国外很多高校都设有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有专门的预算员进行审核,通常会提前一年进行预算,我国一般是财务处下达预算通知,各个学院和部门进行预算,最后财务处审核,在预算制定中缺少指导和监督。应建立专门的预算指导与管理机构,专门的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预算把关和指导,邀请全校老师和学生进行监督。要将战略预算和全面预算引入预算制定中,用战略性的眼光指导预算,全面综合的考虑预算。

(二)严格控制预算执行和监督

预算执行是绩效预算管理的中心环节,预算执行的好坏预算下达后,不能就放松了,应严格执行预算。高校应建立更加严格的预算执行程序,最好制定一些预算执行的规章制度。有时候有的项目难免要进行一些调整,在合理的范围内应允许预算调整,但不能超过一定的度。要及时对外公布预算执行情况,邀请全校老师和学生对预算进行监督,如遇到一些执行确实很差的项目,应及时给予指导或惩罚措施,以免等到结题或审计时才调整,影响项目的结题或以后年度的预算申请。

(三)健全预算考评制度

我国应尽快建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规章和制度,并及时将评估结果公开,营造公开透明的预算环境。对于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后的绩效信息,应及时对全校进行公布。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是实现预算绩效评价的中心环节。预算指标应遵循导向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主要应包括教学绩效指标、科研绩效指标、社会服务指标。教学绩效指标权重应为0.5-0.7,在整个绩效评价体系中所占比重最大,科研绩效指标居于第二位。当然这只是理论,还要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指标比例。

(四)健全绩效预算奖惩制度

没有有效的奖惩制度就难以进行绩效预算管理。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和明确的奖励,才能确保预算管理落到实处。对那些级小好,预算执行良好的部门给予物质或荣誉奖励,对那些教学科研效果不好的部门在给予一定处罚的同时,应加强指导。经常举办一些交流会,让预算绩效好的部门指导那些不好的部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可以充分调动绩效考评靠前学院的教学积极性,又能帮助那些绩效考评差的单位及时调整,更好的进项绩效预算管理。

第4篇:科研人员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95-03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非常重视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高校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政策规定,大大提高了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及财务管理水平,使之产出了大量优秀科研成果,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在现行财务管理制度状况下,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普遍存在成本核算缺位、监控缺失、浪费惊人、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导致科研经费使用混乱,因此,加强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保证其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实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具有重大意义。为促进高校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科研经费的绩效管理,教育部、财政部、科技部最近几年分别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如《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等,并在文件中着重强调高校要严格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规范科研经费使用,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一、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收入管理

高校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有三种:即纵向经费、横向经费、自筹经费。目前,横向经费占科研项目经费比重较大。但不论哪一种经费都不能自行管理和随意使用,必须纳入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实行统一管理,按照管理规定做到专款专用。因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不同,管理程序往往比较复杂,不同的科研项目类型,不同的资金来源渠道,从立项到资金到位时间跨度不确定,以及到位资金数量,还有的科研项目经费分年度分阶段支付等等因素,使得科研管理部门很难掌握,往往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这些都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将收入资金及时入库。

(二)预算管理

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是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制定和执行预算管理目标的主要目的是为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提供详细的计划,把有限的经费分配给最适宜的项目和人员,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和监控提供很好的研究参照。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水平决定着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以及对科研项目发展预期目标的影响,高校要重视编制科研经费预算,提高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效益性、合法性。

(三)成本管理

科研项目的成本一般为两种:一种是间接成本,指“设施与管理成本”;另一种是直接成本,根据实际需要预测。目前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科研成本管理制度,大多高校往往执行归口管理部门制定的专项经费管理办法。项目预算通常也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构成。不少人认为财务管理只是管管收钱用钱,没有成本管理意识。有些高校的科研人员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就应该由个人支配,自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造成管理混乱。高校必须加强科研经费的成本核算管理,建立成本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以发挥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四)分配管理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要从科研经费中根据规定的比例提取科研管理费,其费用一般作为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的管理费用,以调节学校内部分配收入和各部门之间的利益。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还要按照有关要求对科研经费的总额制定分配比例、范围、方式,以发挥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激励作用和最大效能。

(五)财务分析

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重心往往是日常经费收支会计核算,没有对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和整体资金运作情况进行详细的财务分析,年终将科研经费的决算纳入高校年终决算报表中进行决算报表编制,这就无法确认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以致严重影响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水平。因此,参照企业财务管理方法,按照相关规定编制科研经费各类报表,加强财务分析,真实客观反映科研经费的收支情况。

二、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管理意识不强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项目负责人对国家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不够了解,认为科研经费是项目课题组或个人争取来的科研项目配套经费,理应属于课题组或个人支配。科研项目组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大都是专业性很强的学术型人才,缺乏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认为经费接收、报账付款、结题证明等这些只是财务人员为科研活动所做的程序工作,审核报账就是履行一道手续,造成科研经费使用混乱和开支不合理,给预算管理、支出核算、资产管理埋下了隐患。

目前,有些高校科研经费报账方法传统陈旧,按项目名称设立科研项目经费卡,报销金额比照预算进行总额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对科研经费控制和监督作用。但在项目多、人员复杂的情况下,就无法控制科研经费的明细支出是否偏离科研项目自身的需要,会导致实际支出与预算编制的脱离。

经费的使用进度与科研项目进度不符。有的科研项目刚开始,经费已经使用很多;有的即将结题或已经结题了,还有大部分结余,造成部分上级拨付的转移支付资金强行收回后,再使用学院另外安排的项目配套资金支付。特别是高职院校科研经费,学院配套资金较多,也不存在上级收回资金的风险,经常是几个科研项目资金混用,项目已经结题了,仍继续报销使用科研经费,或者是财务处对项目结题时间不清楚,科研管理处对项目结题时间不过问,造成科研项目研究无期限,报账也无期限。

(二)制度建设不完善

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使得科研经费管理和监督缺位,导致科研、财务、审计等多个部门工作上不能很好沟通与交流、配合与协调,极易造成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脱节。管理上不统一,无法通过财务经费管理来控制科研项目进程。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一般只重视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审批、科研经费的划拨或提取科研项目管理费等,对于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大多不进行跟踪管理,而是由项目负责人或课题组自行管理;财务部门缺乏完整的科研资金综合管理办法,对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核算到决算以及科研项目结题后的剩余资金没有制度化的管理措施。

(三)预算执行不严

高校一些科研人员由于缺少财经方面的知识,编制预算时不严谨,考虑不全面,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往往造成该开支的却没有列入编制预算中,而在项目研究中又必须支出的有关费用,导致财务管理和监督时可能出现经费使用的合法性问题。还有的对经费预算具体使用过程不明确,或者出现同时承担多个项目研究,经费来源渠道难以区分,混合使用,甚至到结题决算阶段才发现支出内容和预算不符。

(四)绩效考核缺乏

大多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缺乏科学绩效评价体系,目前仍停留在会计核算和预决算编制的层面上,对资金来源、去向以及使用效益未作出评价。尽管在经费开支、经费管理办法统一了核算口径,但未提供财务分析指标,在这种情况下,绩效评价的基础和依据就无从谈起,预算执行和资金使用效益相关的奖惩措施也就无法实施。

其上述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高校只注重强调多申请项目,全力以赴争取课题,对加强课题经费管理和使用缺乏正确认识,只“重争取、轻管理”,造成“项目争取与经费管理相脱节”;二是国家没有出台统一的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一些高校往往参照一般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进行管理和核算,尽管根据高校特点也做了一定的补充,但总体上制度不完善,致使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形成“上级制度与高校管理相脱节”;三是部分科研人员申报项目做的经费预算往往凭经验估计,与实际需求有差距,缺乏合理性,使用中又不按预算执行,预算没有约束力,结果是“经费预算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四是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的成本核算缺乏实质性内容,只是核算经费是否用完,至于用的是否合理正确,科研管理部门一般不管,财务部门只有流水账,也就无法评估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使之“成本核算与实际支出相脱节”。

三、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新思路

目前,国家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逐渐加大,这就要求科研管理部门及科研人员必须遵照财经纪律,强化财务管理意识,创新财务管理手段,正确合理地使用科研经费。

(一)观念创新

从高校领导层、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到具体的科研人员必须更新管理观念,明白国家财经法律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指针,在使用过程中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程序。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从思想观念上要有一个正确认识,科研经费既不是项目主持人的个人“小金库”,也不是课题组任用的专用经费。要认真学习有关高校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树立正确使用科研经费的新观念,提高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科研人员要更加自觉地配合财务人员共同做好科研经费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能。

(二)制度创新

科研项目顺利完成的关键必须具有充足的科研经费作支撑,科研经费使用是否正确合理,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产出。因此,要积极探索新型有效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较多,不同学科的科研项目在科研经费使用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财务部门作为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者,要掌握科研工作的基本情况,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经费分别制定不同的办法,明确各类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开支范围、审批手续、结题决算等,提供资金上的有序支持;建立一套包括财务管理主要内容、工作程序、项目结题、结余经费分配和奖惩措施等完备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推行科研经费财务数据分析通报制度,建立科研经费财务核算体系及会计核算网络,及时反映科研项目的拨款进度、经费使用与结余情况,对于数据巨大的重要项目,也应分阶段及时进行财务分析。

(三)手段创新

加强高校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特别是一些地方高职院校,在这一领域仍是空白。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将使财务管理与监督职能得到很大的扩展,便于细化会计核算、加强预算执行与公开,便于财务信息与学院其他部门间的信息对接。

1.细化预算编制。对于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要细化到经济科目,科研人员自主编制项目明细支出,由财务部门负责财务制度解释及辅助,由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共同进行梳理、审核,便于财务部门掌握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及支出范围,确保科研经费的使用开支与科研活动相关、真实。对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细化核算,加强科研项目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核算分析,分清实际需要的、直接支出的、应该分摊的费用,便于较合理确定科研项目的经费额度。

2.强化预算执行。借助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科研经费预算、查询、统计、分析、报销使用的全过程动态跟踪监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由结果控制转变为过程控制,由被动式管理转为主动式管理,由总额控制转变为明细控制。运用动态管理查询手段,对项目预算超支进行预警,有助于科研人员对合理的支出项目及时作出预算调整。如某高校取得一个横向项目100万元的经费,经费预算要求资料费、差旅费、测试费、材料费、鉴定费、设备费等,每一项费用为若干元,分科目报销总额为原定的金额标准,当该科目所报销的的总额超过规定的金额时,计算机系统会提示费用的使用情况。项目完成结题时,按照真实的财务数据编制财务报表,并对项目进行成本分析,得出真实数据。运用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一是可以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的全程监控;二是为财务部门和科研人员之间提供沟通的一个有效工具。

3.加强科研经费决算审核和分析。真实反映已使用的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的具体结构,对以后的科研经费管理起到借鉴作用,也影响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加强结余科研经费的管理。

4.加强财务与其他部门间信息对接。坚持预算公开及科研项目信息公示,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对科研项目的立项,经费预算,经费支出,成本控制,资产的购置、调拨、回收等,经费决算,结题,监察审计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定期将校内所有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信息向社会公示,包括项目立项、审批、经费预算、使用情况、资产购置、结题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等,接受群众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来自社会的监督更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

(四)机制创新

科研项目管理是否科学,关系到学院办学水平,是学院发展的大事。高校各部门应形成合力,积极探索科学灵活高效运行管理新机制。

1.建全科学的科研经费财务核算体系。高校可专门成立科研财务科,进行二级财务核算管理。科研经费支出与事业经费支出不仅要单独核算,科研项目经费资金在预算中还必须要专门列支,科研经费不能随意占用事业经费,避免造成事业经费超支,科研经费结余的局面。按照科研项目的进度及研究期限,当年不能结题的结余科研经费要结转下年使用,结题后仍有结余科研经费不再结转。按照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积极探索科研经费成本核算办法,正确区分直接费用、间接费用范围,通过合理的办法把间接费用分摊到各个科研项目成本中去,真实反映科研项目的实际成本,实现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最大化,达到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目标。

2.建全科研项目资产管理制度。强化科研经费购置固定资产的管理,建立从固定资产的购置计划到固定资产的采购、登记入账、保管以及结题后的清查、核对、移交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建立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对取得的科研成果中的无形资产要制定必要的管理措施,提高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性。

第5篇:科研人员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高校教师论文及著作管理系统采用.NETFramework3.5框架,利用+C#技术,运用C/S和B/S相结合的系统架构来设计完成系统的主要功能,系统开发平台采用微软的VisualStudio2010。

1.1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整体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在各专业学科领域涌现出了很多学术成果,并据此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及著作,如何对这些宝贵的学术成果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是当下各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本人日常工作经历,并走访了各级各类高校相关管理工作人员、专职教师和科研人员,收集了大量需求信息,随后进行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库设计、程序编码,最终形成了本系统原形产品,本系统的主要功能有:1、教职工所撰写的论文及著作基本信息查询,包括:第一作者姓名、第二作者姓名、第三作者姓名、论文(著作)名称、ISBN(ISSN)、出版社名(期刊名称)、成果类别、获奖情况、总页码、封面彩图、封底彩图、总字数,本人所完成的字数等信息;2、根据论文及著作成果影响程度和类别,以及本人完成的字数来计算科研积分及工作量折算;3、存储论文及著作的的目录,封面、封底图片,以备日后查询;4、与现有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系统无缝集成,以便汇总教师总的工作量及绩效津贴。图1反映了高校教师论文及著作管理系统的主要工作的流程示意图,其中教师操作部分使用B/S模式,采用Windows2003server+IIS+.net+MSSQLServer2005平台,使用C#.net进行编程;管理工作人员操作部分采用C/S模式,使用C#.net进行编程。

1.2论文及著作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系统设计

由于高校教师论文及著作管理系统中涉及到的用户权限和业务一般相对复杂,因此在进行数据库系统设计时,充分利用数据库理论和设计规则,同时兼顾硬件系统性能指标等客观条件,适当容忍较低程度的数据冗余。由于要储存论文及著作的封面、封底的图片,故涉及到大量图像采集和存储,对系统的存储功能要求较高,要求采用大容量存储技术,对所有用户所提交的各种文档采用二进制流文件格式统一存放到数据库中,避免了占用服务器中的大量存储资源,根据需要,在数据库中设计若干个数据表,其中论文及著作表(CEC_AUTHORS)主要存储教职工的论文及著作数据,该表是整个系统的主数据表,其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著作编号为主键,封面、封底字段的数据类型设置为image数据类型。同时,为降低系统运行中出现“脏”数据的几率,在数据库系统别设计了以论文及著作表为中心的数据库关系图,以保证数据库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如图3所示。

2基于绩效管理制度的高校教师论文及著作管理系统的实现及性能分析

本系统的后台数据库采用SQLServer2005搭建,在B/S部分采用了MVC(Model-View-Controller)三层结构设计模式,即模型-视图-控制器三层,用以实现程序代码、业务逻辑以及数据显示的分离,下面谈谈对系统的实现和性能分析。

2.1系统实现

在此,笔者以本系统中位于Model层中的数据访问类的实现和View层功能的实现为例,简要叙述基于.NETFramework3.5的高校教师论文及著作管理系统的B/S部分的实现过程。由于篇幅有限,在此简单罗列部分关键代码,希望能抛砖引玉,在MicrosoftVisualStudio2010开发环境下,实现数据访问公共类的简要代码如下。在B/S部分,系统中的用户登录模块负责接受来自UI层的用户号、用户密码、用户身份等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送到控制层,控制层根据不同用户身份数据,返回相应的不同数据给用户,从而在View层中显示不同的内容,图4和图5展示了根据不同用户身份返回不同的View内容。在C/S部分,管理员对论文及著作成果信息进行逐一分类、汇总核实,然后根据教职工通过B/S客户端提交的信息对各成果取得人进行统一入库归档,如图6所示,其中作者单位和姓名是根据教职工提供的作者教师号自动生成,无需管理人员手动输入。

2.2系统性能分析

本系统采用基于.NETFramework3.5开发平台,该软件项目充分利用AJAX技术创建更有效、更具交互性、高度个性化界面,在B/S部分的Web系统中大量运用母板技术,使整个系统界面统一规范,外观友好,设计合理,用户操作起来非常方便。服务器采用WindowsServer2010操作系统,运行稳定,响应速度快,数据库系统状态良好,数据准确,同时为方便管理、整合各种数据,便于用户检索数据信息,在设计本系统后台数据库时,采用了大容量存储技术,合理、恰当地利用了数据库系统的事务、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等技术,优化服务器配置,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和一致性,使其满足海量数据的并发访问和存储的需要。

3结论

第6篇:科研人员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科研管理科技评价标准化改革

1研究背景

全球经济下滑极大影响了经济增长的结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供给和需求的匹配落差及两者之间的平衡失调。这一问题的重点是需求端与供给端失衡,供给端大于需求端。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进行结构性调整很关键,需要在扩大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端力度,这样才能提高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社会生产力才能有效得以提升。社会生产力的推进离不开科技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升级转型离不开科技的创新,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核心焦点。科研作为科技发展的抓手和依托点,需要科学标准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应当具备良好的前瞻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以说,在科研管理中,科研评价的标准化管理改革势在必行,符合时展的趋势和潮流。目前,我国在科技领域已经制定了国家战略,目标是在科技管理制度和科技创新方面追赶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科技强国梦。科技管理需要在科技标准化的基础上使科学更加规范,我国目前制定的科技标准以GB/T22900—2009《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为主,中关村巨加值科技评价研究院作为专业的标准制定机构,始终对科研管理标准实现与时俱进的更新,尤其是在科技创新领域,更是坚持不懈地进行开发和推广,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目前,我国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科学且标准的科技评价语言欠缺,科研成果和项目的评价缺乏全面性,评价流程中参杂了较多的人为因素。其次是科研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层次较低,评价方法不够科学化和精细化,经验判断占一定比例,由此阻碍了科研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从以上问题看,构建科技标准评价体系,要以一定的计量标准和工具为载体,根据科技原理和方法来评价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科研人员、科研团队、科研机构。对此,笔者研究科研管理中科技评价的标准化管理改革。

2科技评价标准对科研管理的影响

科技评价标准对科研管理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标准化的科技评价语言、对项目或成果的科技化评价标准、对科研人员的标准化评价、对企业的标准化评价等。

2.1规范科技评价语言

对于科技评价语言,在国内采用的是自然而粗放的语言评价方式,以描述性语言为主,如项目结构比较合理、选题准确恰当、内容合理、创新点突出等自然语言。这些评价语言对项目进行了描述,但是概念模糊,清晰度不够,读者由于理解力的差异可能会形成不同的结果。借鉴美国标准评价体系可以看出,为了避免表述失误造成评价错误,应当采用标准化的精准评价语言。我国在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标准化评价语言体系,在借鉴其它国家科技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汉语的特点来完善这套标准化评价语言体系。中关村巨加值科技评价研究院参考美国科技标准化评价体系,结合我国国家标准,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的科技标准化评价语言体系。在这套科技标准化评价语言体系中,设计了人与计算机都能理解的标准科技语言,称为科技普通话,可以广泛应用于与科研相关的各行各业。这套科技标准化评价语言体系采用高速宽带信息通道,有效提升不同行业之间的科技沟通效率。这套科技标准化评价语言体系的最大优势是表述内容精准,科技项目及信息之间的不对称现象得以有效改善,不同行业之间科技项目成果认知或理解上的分歧得以有效降低。例如,硬件技术创新水平代表了技术、制造、市场的成熟度,诠释了技术创新的全过程,项目立项、签订合同、评估风险、管理成本和技术状态、商业化和产业化等都是以此为基础而实现的,换言之,硬件技术创新水平对项目创新进行了标准化的科学计量、评价、管理。

2.2构建可量化可追溯评价模型

系统模型可量化、可考核、可追溯,能够实现科技成果科学规范的管理目标,也能够将科技活动和过程数据动态化呈现出来,提高技术创新水平,较为直观地反映成果的研究过程、变化状况,以及结构调整和效益等,这样可以为投资人在选择项目时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数据,同时为企业投资、融资及成果的市场转化提供依据。科技成果的最终目标是转化为市场成果,并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最终实现科技成果在市场化中的评价,反向促进科技成果的继续改进和更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根据GB/T22900—2009的规定,科技项目或成果的标准化评价需要经历不断的市场化评价检验,在市场化评价检验后才能转化为成果奖励标准。具体标准化评价包括评价报告、科技项目标准化评价、专利评价、股权投资项目标准化评价,这些标准化评价是成果转化的根据和投资者投资决策的依据。目前,中关村巨加值科技评价研究院在这方面的工作始终以科学客观的态度来完成技术项目或成果标准化评价体系,实现了市场用户认可的目标。

2.3科研人员评价标准化

人才是科研进步的关键,科研项目的标准化评价固然重要,科研人员的标准化评价更为关键。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管理环节,标准化的科学管理是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的利器。传统意义上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评价标准早已过时,并且深深阻碍了企业用人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员工如果努力工作而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和评价,那么内在的工作动力就会丧失,积极工作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最终有可能会跳槽,使企业损失宝贵的人力资源。要想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绩效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十分重要。以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来评价员工的业绩,在此基础上配套相应的工资分配和奖金分配,并使分配制度透明化,由此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极大提升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造力。本质上,绩效管理体系和评价标准也是科技评价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量化员工的工作成绩。就企业而言,标准化管理改革要基于科技评价标准化体系来展开,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科研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提升企业的科研开发和创新能力。

3相关策略

在科技时代,科研创新是关键,人才更是关键,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是中关村巨加值科技评价研究院近年来在科研改革大背景下不断努力的目标。一项研究报告就我国人才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与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人才绩效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核心是科研管理过程中科技评价的标准化管理。这一核心借助于科技报表来量化人才的工作成果,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人才在企业中工作动力和潜力的发挥与挖掘。2014年,我国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双创成为了科技时代最火热的名词。大众创业的积极性和热情空前,在这一过程中问题也有所显露,最突出的就是管理问题。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并能够持久发展,与企业的管理水平密不可分。科技标准化评价体系能够为新创企业和已经生存的企业带来曙光。企业在科技标准化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制定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管理模式,才能实现正常运转,产生营收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目前,科技标准化评价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卓越成绩,帮助企业赢得了市场化成果转化机会,包括从战略上规划企业管理的方法、在战略上进行企业管理的指引、制定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模板、构建企业数字化标准化管理指标体系。在企业运行过程中,以创新驱动为主,设计企业的可行性发展方案,包括人力资源激励和约束机制方案、顶层设计方案、按劳分配和中长期激励制度方案、年度绩效计划方案及考核办法等。这些方案和办法有利于企业提升管理理念,提高市场竞争力,有效将科研成果转化到市场。

4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科研管理及创新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家也在不断调整,主要目的是扩大需求,使需求端和供应端的失衡现象得以缓解,提升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结构升级转型离不开科技创新,这同时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核心焦点。由此可见,科研管理中科技评价标准化管理改革势在必行,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企业创新科研管理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明.科技标准化评价给力科研管理改革[C]//标准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第十三届中国标准化论坛,济南,2016.

[2]韩增玲.国外科技计划绩效评价实践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财政,2021(24):74-75.

[3]王东兴,姜伟强.科技评价的重要性及其引领科技创新发展的作用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21(8):6-7.

第7篇:科研人员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高等院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074-03

Research 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Methods in Uni-

versity Performance Appraisal//ZHANG Shuang, HUANG Jiacai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thod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im-

provement of manager’s incentive mechanism. Many human resource

managers have misunderstanding both on the concept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on the specific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nd there

are also lack of systematicness and scientificalnes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rformance appraisal process. In this paper,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performance appraisal will be discussed and the improvement advices will be proposed.

Key word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management personnel; perfor-mance appraisal

1 前言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对国家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校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也逐渐引起重视。怎样对管理人员进行合理、规范的管理,调动其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效率,对推动学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所谓绩效考核,是定期考察和评价个人或部门的一种制度,其已成为我国各个单位部门工作的重要部分[2-3]。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绩效考核的实际操作与理论有很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有很大的普遍性。当人们在绩效考核工作上投入大量精力时,绩效考核的效果并不明显。

高校管理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只有对现有管理人员的岗位进行全面的调研、分析并总结其工作特点,才能使制订的绩效考核计划符合实际,便于执行,起到监督、奖励与惩罚的目的[4]。本文首先总结目前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绩效考核的改善措施。

2 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核目的不明确,方法单一。目前,高校对管理人员的考核为每年一次的年度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

首先,学校人事部门组织员工进行个人总结。被考核人应依据岗位职责的要求,对全年的德、能、勤、绩、廉主要情况进行总结、述职,填写《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登记表》。

其次,设立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在听取所在部门领导意见、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平时表现及个人总结,得出被考核人的考核结果,报校考核委员会审定。

最后,教职工对考核结果如有异议,可在十日内向校考核委员会(人事处代为受理)书面申请复核,校考核委员会应在接到申请复核之日起一个月内提出复核意见并将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教职工本人。

被考核人员被确定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可以具备晋升职务的资格;连续两年以上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则具备优先晋升职务的资格。高校每年实行的这一考核模式已经程序化,统一对职工进行笼统的考评,容易使考评过程流于形式,考评结果的参考价值不高。

2)原考核制度有很强的主观性,其结果准确性,程序公平、公正、公开性都比较差,使员工存在不满。在考核过程中如何准确地给每个人恰当的等次,并没有详细的标准,往往考核结果受个人主观影响较大。

3)绩效反馈不到位。在每年的年终考核过程中,每个职工填好考核表以后,最后考核的结果,本人并不知情,也没有把考核的结果充分总结,扬长避短,应用到工作中去。这容易形成暗箱操作,被考核者也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使绩效管理流于形式,缺乏对每个管理人员工作的总结分析,导致管理人员缺少提高工作能力的动力和依据。

3 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 高校作为科研、学术氛围都很浓厚的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等其他单位有很多不同之处。高校在管理过程中的很多政策、法规都倾向于搞科研的教师岗位,涉及管理岗位人员队伍建设的却很少,这导致对管理人员的考核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

缺乏系统科学的考核方法、标准 相对于教学科研人员而言,管理人员的工作岗位有其复杂性、特殊性。在不同部门,因工作岗位的差异,工作内容、性质不尽相同,很难用同一尺度来衡量。因此,要制定出一套符合管理岗位的考核指标,就必须考虑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差异,通过全面细致的调研,把各种评价因素细化、具体化,最后构建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

缺乏对绩效考核的反馈 绩效考核不仅仅是得出一个考核的结果,更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把考核的结果反馈给被考核者,使被考核者通过考核的结果来反思工作中的不足。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单位在考核后都忽略了及时反馈,一是在考核过程中缺少必要的交流,二是考核结果也没有很好地与绩效工资、职务晋升、干部提拔等联系起来,使得年终考核成为一个年年要做的常规工作,得不到重视。

考核工作领导小组临时成立,缺乏专业性 考核工作领导小组以各基层党委、党工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成员由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及教职工代表组成。由于成员不固定,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导致对考核的方法、目的、内容掌握不够,也影响了考核的结果。

4 高校管理岗位绩效考核的改善措施

建立完整的绩效考核体系 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要找准目标定位,不要只是为了考核而考核,在考核中应强化考核实施前的准备要充分,考核过程中要严谨、公正,考核结束后要结果公开,便于个人经验总结和领导决策制定。

1)严格详细地制定考核细则及实施方法。高校管理人员的工作比较杂,不同部门有不同的工作分工,要充分考虑各部门的情况制定出适合全体的考核细则,主要从德、能、勤、绩、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

2)考核过程中要分工明确,领导考核、小组评议、自评等各个环节要环环相扣。

3)考核结束后要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功能、评价功能、辅助决策功能,通过考核结果与薪酬、荣誉、个人发展联系起来,增强个人的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通过考核来评判员工工作的好坏、绩效的高低,从而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进一步发展的途径。通过考核,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并为人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防止出现凭主观认识用人的情况,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

开展关于绩效管理的培训 培训对于一个单位的发展是很重要的,由于培训不到位,常常会导致其员工竞争力的下降。伴随激烈的市场竞争、迅猛的科技创新和改革,对员工的培训更显重要。对绩效管理的培训是实施绩效考核的重要保障,其包括理论培训和考核方案实施的培训。通过培训,可以大大提高管理人员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使员工消除对绩效考核的顾虑,从而更加有信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加强绩效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薪酬的有效联系 通过绩效考核,使管理者了解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可取之处以及存在的问题。聘期考核合格者具有职务晋升、增加薪酬的资格:聘期考核基本合格者在下个聘期只能申请与前一聘期同级及以下岗位;聘期考核不合格者在下个聘期只能申请比现聘岗位低的岗位;连续两个聘期考核不合格者,学校予以解聘。并且力争做到弹性工资、按劳取酬的绩效挂钩制度。

加强绩效考核中的员工参与 对于领导者来说,要想实现管理过程中的和谐,需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因此,管理者只有让员工参与决策,参与单位规划的制订,才能增强员工对组织的信任。自己所要遵守的是自己参与制定的规章制度,这样在工作中才能自觉遵守,不会产生抵触情绪;而且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因为对相关的政策法规有了深刻的了解,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避免浪费,高效地去执行。对于领导者而言,不但得到最真实、实用的信息,而且跟员工的关系会更加融洽。

这种让员工参与管理的方式,不仅会使员工感觉到被尊重,领导者也不会失去权威,而且能够接受下属建议的领导更值得下属的敬佩与尊重。管理者在认真听取群众意见的同时,还能够得到一些更实用、具体的工作经验,以及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对制定下一步的决策至关重要。

对于绩效管理,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人事处制定表格,再由个人填写上交,感觉这项工作就结束了,至于结果怎么样,到底有什么用处,似乎不重要。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是需要员工参与的,员工需要在绩效考核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如果管理者只是把设计好的表格交给员工来评估,会使员工产生抵触情绪。让员工主动参与到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与管理过程中来,才能更好地实现绩效管理,更加体现绩效管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对考核体系不断地进行完善 在施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考核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制订合理的改革方案,使绩效考核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也许员工对绩效管理的作用认识有所偏差,导致其对引入科学管理的思想和做法不适应,相对于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可能更适应原有传统的管理方法。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在细节上规范员工的行为,让员工充分体会到主人翁的归属感,让员工与学校共同发展。这样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下实施绩效管理则更有针对性,实施过程更容易,实施效果更明显。

5 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管理岗位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参考文献

[1]付亚和,许玉林.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周志忍.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公共行政评论,2009(1):34-57.

[3]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8篇:科研人员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绩效测评;薪酬管理;项目组织

针对现阶段项目管理的人员队伍临时组建、横向管理和纵向管理职能交叉、绩效评价结构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准备从不足出发,探其究竟,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和薪酬管理体系。

一、当前项目组织中绩效测评和薪酬管理的问题

1.绩效管理目的不明确,外部竞争性弱

管理本身并不是管理的唯一目的,而应该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现阶段的项目管理中,有很多的项目负责人因为纵向汇报、横向管理的问题,以及过分授权,加上管理水平的良莠不齐,往往他们缺乏对于绩效管理目的的有效认知。目前很多企业,尤其是人员密集型的电力施工企业,由于项目类型、环境的差异,在制定项目薪酬计划时往往缺乏一个合理的标准,这样不仅仅在公司项目之间造成了不公平,而且在外部的同业竞争中也会让员工产生不小的心理落差。

2.绩效管理手段单一,内部公平性弱

相对于传统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它们有着较为成熟的绩效评测体系和薪酬管理体系;而项目组织更加要求绩效评价和薪酬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但现实中往往难以制定出适宜的评价体系,很多项目的绩效工资分配都是由项目负责人一人确定,这就可能造成工作表现一般的员工却能拿到较多的奖励;而项目表现很优秀的基层员工的却不能得到相应的公正评价和薪金报酬。这样的内部不公平就会造成大量的基层员工流失,形成人力资源断层,并对企业造成了恶劣的负面影响。

3.组织管理结构松散,激励效果性差

项目管理中的另外一个凸显的矛盾是管理职能的交叉和重叠。在很多现代企业的项目组织体制中,项目组成员本身属于一个相对固定的部门,随着项目的启动被借调过来,当项目结束时再回归所属部门。这样的组织结构会造成管理职能的重叠,会让一个员工同时对两个直级领导负责,那么绩效评测和薪酬管理的问题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对于项目组织中绩效评价和薪酬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1.确立绩效管理观念,建立以激励员工为目的的评价体系

首先,管理者应当充实管理理论和提高管理水平,针对目前公司内部的项目管理方向性问题进行思考,并在借鉴其他企业尤其是行业标杆企业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思考适合于自身企业或者项目的因地制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案。其次,企业的管理层在对于项目负责人权力下放的尺度上进行权衡,在激励和约束二者中找到适当的平衡点。最后,应当建立薪酬市场调查机制,针对同业竞争和行业中类似的公司进行分析,保证薪金体制和行业内水平相接近或保持领先水平。

2.丰富管理手段,完善绩效薪酬体制

现代企业中项目组织绩效评测和薪酬管理应当以外部竞争性和内部公平性为出发点,结合本公司业务和项目管理的特殊性,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绩效测评体系和薪酬管理机制。第一,根据各项目岗位职责的划分、能力水平和项目的考核指标等因素,来制定出不同工作岗位中的薪金标准,划分出岗位的基本工资和绩效奖励两个模块。第二,根据项目中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能力、团队协作力等方面,进行绩效管理。平衡记分卡(BalancedScoreCard)是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平衡记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和学习成长四个角度出发,全面的评价一个员工的绩效,并且创造性的提出了学习成长维度,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建立员工这四个维度的考核指标,辅之以合适的指标考核体系,就能够最大程度上去除“人治”的影响,从而客观公平地进行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第三,制定出合理的晋升机制。员工在项目组织中,因为工作缺少持续性,晋升机制和晋升途径成为管理的一大障碍。公司更应该为项目组织中工作的员工制定合理科学的晋升途径来完善激励机制。例如,对于海外项目或边远项目,可以根据员工的海外工作情况和项目的艰苦环境加快其晋升节奏等等。

3.平衡管理结构,保障权利义务对等

在项目管理中,错综复杂的管理构架对于组织管理结构的制定水平要求更高。在项目制组织结构中权力叠加和交叉的问题,可以通过严谨的职责划分制度来实现。例如在某高科技企业,项目组织管理分为内核圈和圈,内核圈一般是科研人员为主,他们在项目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工作,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也是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公司章程制定;而圈,例如采购、财务、质量控制、行政管理等部门的人员往往承担一种辅助职责,他们的绩效考核往往不对项目负责,而是对各自所属的职能部门负责,研发项目的负责人则是充当了一种客观评价的职能。所以,制定出一个符合公司需求的项目组织结构,对于项目组织中绩效评测和薪酬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中,项目组织的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都属于比较前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很多企业都因为没有处理好类似问题而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流失,甚至深陷危机。所以培养和巩固一个高素质人才的项目组织队伍,这仍然是企业管理中的重中之重,也必然需要一个更加高效合理、更具人性化的绩效测评和薪酬管理体制来得以实现。

作者:张箭 单位:三峡大学

参考文献

第9篇:科研人员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现状 提升方案 实践经验.

电力国家属于国家战略性能源行业,其经营性质除了具有现代企业的共性之外,还具有其他行业企业所不具备的特性———垄断性。因而,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具有现代企业运行机制的特点,在管理模式上还有其不同于常规行业的特殊性。因此,电力行业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和改革必然面临诸多考验。现代企业制度下,人力资源已逐步向人力资本转化,“人”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和关键所在。因此,电力企业要进一步推进和谐电建,就应该将下一步的目标定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上,坚持精细化管理,以期更快、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1 国有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历程.

1.1 人事管理阶段(上世纪 90 年代前).

人事管理是为了完成组织的任务,运用专业管理手段综合管理组织中涉及人与事的关系,以优化人与事的配置,同时辅以激励手段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特点是将“人”视为管理工具,侧重投入使用和控制。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在于将人事管理活动孤立起来,与其他职能部门少有关联。

1.2 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上世纪 90 年代至今).

随着跨国企业的逐步引入以及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意识的提高,国有企业纷纷参与人事改革,逐步推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充分重视“人”的作用,把人力视为一种高增值性和能动性的资源,注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生产、经营等其他各职能部门的内在联系,将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定位在为企业内部各部门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人力保障的范畴,包括组织战略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在此阶段,电力企业也同步实施了由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过渡,人力资源管理在构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等方面的作用越发凸显。

1.3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阶段(本世纪初开始).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理念的提出,使人力资源管理从服务于企业日常运行的职能一度上升到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发展的高度。在这一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须从企业的战略发展的角度制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现阶段,国有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尚处于对第二阶段的进一步实践以及对第三阶段的初步探索阶段。

2 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困境.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可以分为专技术人员、高级生产技术工人、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四大类,具体分析如下:

2.1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特征及现状.

①文化程度较高,约有一半的职工具有大专和大专以上学历,人力资源丰富,但是部分职工专业不对口;②全员基本实现定员、定编、定岗,初步建立了严格的绩效考核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也初具规模,且相对稳定,知识人员的横向流动和纵向流动稍差;③受传统管理思想的束缚,企业内部理工科人才泛滥,生产人员与营销、管理等职能部门的人员比例严重失调,且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欠缺;④人力资源受开发程度低,未形成人才优势。

制度的缺失直接导致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力度不够。

比如,在岗人才的再教育、职业生涯的规划等工作执行不到位,严重限制了人才的发展,人力资源未能充分发挥其价值,无法将现有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优势。

2.2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

2.2.1 各界面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仍待提升。现代企业制度下,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部分职能仍沿袭着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管理思路相对闭塞,仍存在因事择人的现象,而且过分强调“人”对工作的适应性,而鲜少提及“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仍是管理阶层,而非广大职工,且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非真正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发展。

2.2.2 绩效考核及薪酬分配体系有待完善。自推行电改以来,电力企业秉承“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将绩效管理制度引入薪酬分配模式。即便如此,计划经济的思想已根深蒂固,其残留的部分缺陷仍对现代薪酬激励机制的实施造成了阻碍。当前,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虽然引入了一系列激励机制,但尚有绩效评价粗放、可操作性差等诸多问题,致使绩效考核体系过于虚浮,对人力管理未产生实质的影响。

2.2.3 重人力资源引进但后期开发不足,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体系尚需完善。从本质来分析,人力资源应该是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高增值的重要增量资源,但仍有企业未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始终将其等同于单一的人事管理来对待。单就职工培训来说,电力人员的培训方式仍坚持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多数职工的实践操作不过关,培训效率低下。

2.2.4 企业文化与市场经济脱节,理解不够全面。当前,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仍无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文化建设内容仍以安保、技术等传统方面为主,已严重缺乏时代内涵。而且,文化建设没有体现市场经济的运行要求,缺乏市场竞争观念、成本观念和效益观念,文化宣传浮于形式,并且对职工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错误的导向作用。

3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电力行业发展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人力资源开发是电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

市场经济制度下的企业竞争拼的是人才质量。电力企业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再教育,以出色的人力资源管理确立人才优势,以期在激烈的竞争谋得一席之位。

4 提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4.1 高度重视人力资源规划,合理进行人员配置.

人力资源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管理构筑一套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结合企业特点,从战略规划的角度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同时积极参与企业的整体经营活动,为生产、经营等部门更好的开展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4.1.1 正确预测、分析所需配置的工作岗位。首先,综合分析企业内部的工作岗位的人员需求和岗位要求,明确需要增员或调整的人事岗位,根据岗位需求择人聘用。

4.1.2 以岗择人,因人配岗。人是有内在潜力的。当人对食物的学习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在有利的外部环境下内在潜力就会发挥出来。而人的现实能力则是综合了以往的学习、经验逐渐积累而成的。潜在能力是可以发展从而能力兴趣、性格、气质都可以为未来从事某种工作提供基础。

企业在分配工作任务的同时,须权衡所有人员的能力水平,不仅要关注其外在实力,同时更应该注重其内在潜力的发展,以期达到合理配置人才的目的。

4.2 建立绩效管理和薪酬分配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4.2.1 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首先,严格控制并科学调整绩效管理的维度,用以评价绩效管理程序的合理性;其次,注意绩效管理的精度,畅通沟通渠道,确保企业的各项战略决策顺利实现上传下达,提高绩效管理的精准度,从而准确实现企业的各项战略目标。

4.2.2 完善薪酬分配机制,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高度关注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构建一套完善的电力企术与管理并重多种发展通道的薪酬分配机制,鼓励技术人才立足本职,而非选择高报酬却无力承担的管理职位,从而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留住骨干人才。

4.3 建立高效的人才培训及潜能开发体系.

实现由资金密集型企业向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过渡。在人力资源培训和管理中,应该鼓励以老带新,使新职工尽快融入工作氛围中。培训形式分为两种,一是针对纯技术操作岗位的技术培训,二是针对企业管理和职工管理的管理培训。这样的培训计划有利于提高培训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4 建设与电力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目的是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职工营造一种健康、积极的工作氛围,使企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职工。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矛盾,电力企业应着力完善职工管理制度,深入了解职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客观地处理各类职工问题,营造和谐、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从而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南方电网公司始终坚持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牢牢把握建设现代公司这条主线,依托技术创新手段,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强化市场开发的导向作用,明确求人、用人、育人、晋人、留人的人才战略,使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余胜利.浅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