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划生育的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扩大后第一年生源势头旺盛,但以后就不尽人意,两所大学因此仅办了两期不得不停办,我校与上医大的生源也逐渐缩减告急。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是办班方式不好?是培训效果不显?还是培养任务已经完成?我们带着这些疑虑于1995年上半年又作了抽样反馈调查。
二、方法与结果:
调查对象:1993年前结业的“高师班”学员。方式为书面问答(96人)及开座谈会。结果:
(一)多数人认为“高师班”是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一种有效形式(87人,占90.6%);认为可办可不办者,仅有8人,占8.3肠;认为没必要办的,只有1人,占1.。%。
(二)“高师班”学员认为参加学习的主要收获是:更新了知识,提高了外语水平,学习了某些临床科研及实验方法,增强了业务自学能力,学习了撰写论文方法,提高了诊治疑难病症的能力。认为影响高年医师参加高师班学习的主要因素为:
三、讨论与分析:
(一)配齐配好临床学科带头人,不断提高骨干力量的业务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医学高级人才,其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据调查,上海45家二级以上医院近50个专业目前急需配齐的学科带头人(接班人)225人。
另据1990年《中国卫生统计》提供的综合医院(厂矿、部队医院未计在内)资料,全国未来拟增高级影像人才应不少于9,000人。但据1992年统计从大学影像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一年总共才200余人。并且在岗的高级影像人才绝大多数来自临床医学专业,其影像专业知识和技能几乎全部通过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获得。
(二)十年的办班实践证实了“高师班”是继出国留学、攻读研究生学位之后又一条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的重要途径,符合我国的国情。学员普遍体会,学习后医学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不少学员说:“过去看书,遇上诸如免疫、分子生物学等内容,只能跳过去看,现在不仅能看懂,理解一也深刻多了”。
(三)在影响生源的诸因素中,以学与晋升不挂勾、经济上损失太大,学历问题没解决最为突出。
1.开办高师班的头五年(1955~1991),经上海市政府教卫办批准,结业学员,申报高级职称时,外文结业考试成绩可代替晋升外语考试成绩,结业论文可按正式公开发表的论文参加评审。但自1992年起,该条规定被取消,取代的是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考虑”。有的单位在具体执行时实际上等于不考虑,这严重挫伤了再学习的积极性。
2.随着改革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医师工资外收人与工资纯收入的结构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1985年l,1左右发展到4:1,近几年少数医院,有的科室甚至到10:1左右。因此,学习者与同级不参加学习的医师相比,反差相当悬殊。少数学员甚至连最基本的月头奖也被扣掉,心理难以平衡。 3.约有二分之一的学员,原学历为大专,好不容易读完了几乎研究生的全部基础理论课,通过了层层考试(考核)和结 业论文答辨,到头来还是个大专生,想来想去不值得。至于部分院领导只求自己任期内安定、求稳,缺乏长远目标,怕做难,封锁办班消息,以及少数医师晋升目标达到,不愿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等等也影响生源的综合原因之一。
至于那位认为“高师班投必要办”的理由;“临床学科带头人,不是靠培养,而是靠背景和关系”之说,我们当然不能同意,但从中也确实提醒我们;培养学科带头人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要警惕腐败作风的侵蚀。四、建议与对策:
(一)广泛宣传、不断强化终身教育的观念;
改变“医疗是硬任务,教育是软任务”,“学与不学照样当医生”,“参加继续教育是个人行为”等错误观点。要把开展继续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提到重要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并列人各级领导任期责任目标。
(二)建立医学职业学位制度(即医学博士学位);
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要彻底摆脱我国现行的单一的重学术重课题研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即学术研究型学位)。尽早建立医学职业学位制度,开拓多渠道的培养新模式.允许通过继续教育方式,培养专业应用型高级人才(即医学博士学位)。改变目前学位愈高愈不适应临床工作,挑不起临床学科带头人的重担,而临床经验丰富、学识水平高的高年医师又得不到相应职业学位(甚至还要去指导和带教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奇特现状。
(三)教育必须与资格证书、晋职、晋级、职业学位直接挂勾;
要把接受继续医学教育与职称评定、工资晋级和取得资格证书、职业学位密切结合起来,要形成这样一个局面:谁不接受继续教育,谁就不能晋职、晋级,谁就不能取得从医资格和职业学位。只有采取这种强制与自觉相结合的措施,继续医学教育才有生命力。
(四)经济上支持、鼓励;
参加继续教育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经济上应采取支持鼓励的办法。从我校实践来看,约2/3的派遣单位,处理是适当的。除超劳务收人外,其它方面的补贴奖金等基本不受影响,这对深人持久地开展继续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支持和保证。
(五)深化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
1.缩减必修课,增扩选修课,重点加强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训,学制以二年为好。
2.采用完全学分制,允许学员提早或在规定时间内(三年左右)分次学完全部课程。
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我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表明,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二、对策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我采取了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反复使用的方法将变成人们的习惯行为.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向学生做了如下具体解释,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关键词:后进生 初中英语 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95-01
初中阶段是英语的入门阶段,开始的时候学生们都抱着极大的学习兴趣投入到了英语学习之中。然而,随着单词量加大与语法的加深,部分学生出现了一种抵触、厌烦的情绪,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没有及时解决,没有形成对基础知识的正确认知。对这些现象,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转化后进生的消极态度,重塑他们的自信心。
1 后进生的成因分析
后进生的成因是没有找到适合自我学习的方法,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薄弱,甚至不愿与人交流,造成英语单词量掌握少,口语交际能力低,以致渐渐对英语失去了学习信心。还有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得体,教学没有针对性使课堂失去了原本应该有的活跃气氛。
1.1部分学生缺乏学习意志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在遇到困难时都会表现出畏惧,学习英语时自然也失去了上进心与好奇心,对于作业和考试都会消极对待。这就使英语基础知识掌握越来越少,词汇运用越来越不灵活,最后导致英语成绩一落千丈,自信心自然也就没有了,甚至还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科的学习。
1.2学生的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关键,而现在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仅仅是在满足于听懂并能够解答的训练环节中。没有掌握知识的难点重点,在语法的学习中也仅仅是靠死记硬背,做不到灵活运用最终造成学习困难的出现。
1.3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对落后
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交流平台,教师承担着引路人的角色,一言一行都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比如有的教师教学方式繁琐,课堂气氛自然沉闷,没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单纯的教师演讲形式教学是学生出现厌烦的情绪的基础。初中英语教学所关注的就是教师精心备课,做出适合学生发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设计,以最好的教学质量面对每一节课,面对每一个学生。
2 如何在英语课堂上促进后进生转化
学生在进入中学之前已经对英语有所了解,但在小学的课程中,有的学生肯定被英语考试打击的心情低落,对英语失去了信心,甚至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情况。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学生,应该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交流对话,在课余时间增加与学生的接触,让情感交流打动学生。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变得孤僻不善于交流,这是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他们也希望与老师学生交谈,但是在困难面前,他们想得到的是老师的安慰和信任。因此,教师应该了解后进生心理所想的,要用爱心用积极的态度来拉近与后进生的距离。
2.1开发后进生非智力因素
后进生其实是最渴望成绩提高的人群,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水平做出评价。对于父母离异的学生,他们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教师在接触这类学生时应该给予学生温暖,并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呵护。随后,不让后进生孤立,不让他们有心理负担,从特长入手寻找其闪光点,扩大其优点,以便增强其自信心。
2.2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后进生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后进生多为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将教材中的繁琐问题简化,对于有趣的文章通过做游戏的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讲一些小故事听听简单的英语录音,这样既能调动后进生积极性也能让他们融入进轻松的学习气氛中。
2.3帮助后进生做好预习工作,使其笨鸟先飞
在辅导课上,教师应该先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预习,让他们先掌握音标以及品读规律并且熟悉词义。带领后进生翻译阅读课文,只有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式才能培养出他们的自学能力。同时,目标是一个人学习动机,只有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动量,学习效果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要指引学生认识到分数不是关键,学习英语就是让其适应科技时代以及提高一定的交际能力。对于没有信心的学生,要少批评多鼓励多赞赏,让他们树立起坚定的学习信心。最后要注重与其家庭的沟通,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里只关注学生衣食住行,而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对学生的开导做得不到位,这样学生的压力很难排泄出去。因此教师与家长联合起来,给予学生学习方面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不倦,越学越爱学。但是兴趣的产生和强化都离不开我们教师的培养和激发,
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是英语教学的原则之一。因此,运用直观的教具或生动的媒体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尽快把学生带入图画中的“情景”后进行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与深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随着内容的加深,词汇量的增多,教学生向遗忘作斗争是十分必要的,向学生讲明遗忘的规律,并根据它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规律合理地分配时间,以提防学生学法不当,失去信心,从而失去学好英语的决心。
3 结语
1.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状
许多学生进入高一不久,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对学好数学的信心发生动摇,成绩开始下降,而且这样的学生人数相当多;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后,数学成绩已开始分化,学困生面开始扩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数学成绩分化比较严重,学困生面继续扩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已下降到令人吃惊的程度。而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后,学困生面究竟有多大,实难猜测。高一的基础没打好,直接影响着高二高三的学习。总之,多数人陪少数人读书的情况严重存在,多数人在高中后半部分的时间内,几乎是受着痛苦的煎熬。
2.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
2.1.初、高中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差异大、部分学生不适应
初中数学教材特点是“浅、少、易”,且教学进度较慢。教材偏重于实数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
高中数学教材则表现出“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与初中相比,在知识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些内容是教材上没有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漏补缺,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2.2.学生不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的教学,甚至手把手地教学生,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练习,对重点题目要反复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工夫;对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高。由于初高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致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而影响到教学效果。
2.3.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学生在初中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在课堂上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困难不思考,而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的能力,不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2.4.思维方式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高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强。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2.5.部分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
对于大部分高中生来说,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争取在高考争取得高分,对于数学本身而言并没有多少兴趣。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念头,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而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从本人所教班级的调查分析中发现,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曾有人说过:“能学好数学的学生,其他科目也不会有问题。”
3.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对策
3.1.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但是高中阶段学习上得需要,还会使学生终生受益。但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一方面需要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靠老师的加强。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的特点,进行学习方法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这里,重点是会听课和合理安排时间。听课时要动脑、动笔、动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只记结论。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辅导书,以扩大知识面。提倡学生进行章节总结,把知识串成线,把书由厚变薄,又由薄变厚。期中、期末都要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让好的学习方法成为学生共同的财富。
3.2.掌握学生特点,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高中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自觉性更强,他们善于阅读分析,乐于自行钻研。所以在教学中应使学生对所要讲授的内容提前在头脑中形成兴奋点,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讲,以适应强度较大的高中新教材的学习。
训练思维的方法可以有:对数学教材巧妙安排,对问题巧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同时适当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3.高一数学教师要钻研初中数学教材,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链接
高中教师要钻研初中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了解初中教师的授课特点,了解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材。开学初,要通过摸底测验和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和学习习惯。只有在摸清初中知识体系、初中教师授课特点、学生状况的基础上,才能根据高一的教材和知识体系,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施方案,确定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4.结语
【关键词】高中数学,成绩分化,原因,对策
有人这样形容数学:“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火花”。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数学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平时跟学生交流的时候,很多学生就谈到自己虽然很想学好数学,可就是数学成绩提不高,最怕见高中数学老师。这种“惧怕”高中数学的现象目前是比较普遍的,应当引起重视。
1.造成学生成绩分化的原因
1.1 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1.2 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1.3 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1.4 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2.化解学生成绩分化的策略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2.1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2.2 循序渐进,防止急躁。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2.3 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结)是少不了的。
“新目标英语”初二阶段难度很大、内容太多,很多学生消化不了,尤其初二下册,光词汇量就超过五百,词汇量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不少单词的拼写太难,学生记忆起来实在太费劲。另外,在初二下册,好几个初中阶段的重点语法都陆续出现,比如,宾语从句、时间状语从句和现在完成时等。其次就是阅读量急剧增加,比起初二上册,下册的阅读量增加了一倍多,并且,课文中初三的语法定语从句比比皆是,还多次出现被动语态。面对这么多令人望而生畏的内容,很多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在教学中,学生两极分化日趋明显,学困生日益增多。
针对这一现象,我拟定了以下策略:首先,教师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充满情趣,不断赏识、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多进行趣味性教学,寓单词于游戏、chant、顺口溜中,尽可能把单词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第三,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运用有效记忆,使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相结合,提高记忆效率;第四,将教学活动适当地延伸至课外,促使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单词、语句,和文章阅读,要经常使用,加深记忆;第五,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突出重点,抓住主干知识,把握核心概念,使知识成串,举一反三。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老师能寓教于乐,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教材内容过难,过多的现象也会得到弥补。
二、从教学方法方面分析和调查学生英语学习分化的原因,并制定出有效的改进策略。
到初二阶段随着语法的增多和阅读量的加大,为了加大知识的输入量,教学方法上可能出现枯燥、呆板的现象,这就会导致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慢慢掉队。为了遏制学困生的出现,我及时的调整了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 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小组教学法,实行分级教学。课堂上还采取竞赛奖励机制。
小组教学,第一件事就是要分好组,各个小组要合理组合,让每个组好中差搭配,并且把责任心强和差的学生合理搭配,否则组与组之间,不平衡,就很难竞争。也就很难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但当你把各个小组人员合理搭配之后,也就为小组活动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这需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要摸得很清楚,才能做到这一点。并且还会出现某些个别学生任何组都不愿意要的现象,怎么办,这时就需要老师从中调和,一是做个别的学生的思想工作,叫他/她意识到不好好学习同学们就不愿意和他/她合作,就会掉队;另外也要让绝大多数学生养成不歧视学困生和主动帮助同学共同进步的优良作风。每个组内,只有好中差搭配,才能让学生快的帮助慢的,很好地促进学生共同发展。责任心强的和差的合理搭配,才能让他们互相监督,培养合作互助的好品质。在小组教学中我还采取了小组竞赛加分奖励制度。每节英语课我都通过竞赛,选出上课表现最好的小组,奖一颗红星,那么最后一组就要画上一颗白星,通过奖励好的,激励差的,让后进生融入小组的学习中,减少他们的自卑感。让他们清楚地明白,小组的荣誉只有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获得,促使他们更加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在各个组员的监督下约束自己,更加自觉地学习,提高学习成绩。为了维护本组的荣誉,各个小组积极心都很高涨,尤其是组长以及一些责任心强的同学,他们都各自督促自己的组员努力学习。为了使他们的积极性能够持久,我就让他们进行了师徒结对活动,每组1-6号学生结成了3对。1号对6号,2号对5号,3号对4号。1号组长统筹兼顾,随时可以检查组内的学习情况。并且针对差生的自制力差,自信心不足,上课乱讲话,我还制定了扣、加分制度。这样一来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平时在课下与他们谈心,及时了解他们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给他们明确近一两天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而且必须要做到坚持认真检查。一旦他们达到了目标,老师就应激励他们再接再励,给他们提出更高的目标;如果没有达到目的,老师就应鼓励他们,以免他们产生挫折感。在学期结束时,公开表扬进步最大的一组和进步明显的同学,而且在家长会上公开表扬。
三、从教学评价机制方面分析和调查学生英语学习分化的原因,并制定出有效的改进策略。
实行小组教学之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贯彻好评价制度。经过调查学生我发现,如果没有合理的评价制度,小组就形同虚设,没多大作用。许多学优生甚至觉得太闹腾,不但他们帮不了那些差的,闹哄哄的反而自己也学不进去。了解这一情况以后,我在初二第一学期开始就和学生共同制定了英语科的评价制度并且和班级的评价制度挂钩,每周班会时间做一个总结。每周评一个最佳小组和一个最差小组。学期末评出星级小组,看哪几个小组达到十星级。每天课堂上都实行个人加扣分制度和小组加星制度。课后作业也实行加分制度。课堂上,每个一号组员答对一次问题加一分,二号组员答对一个问题加两分,依次类推,六号组员答对一次问题加六分。这样就鼓励那些学困生努力学习,也鼓励学优生帮助学困生。课后作业也实行加分制,如果每个小组成员每次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就给其组内加五分,相反,如果有小组互相抄袭作业的情况,就给抄袭者和提供者各扣五分,这样也遏制了偷懒虚荣的现象。小组得分满一百分就加一颗星。每个周都是在下周一作总结并表扬先进组和提醒落后组。学期中间和学期末家长会上,特别表扬优胜组的每个组员,尤其是进步快的和为小组作出积极贡献的学优生。这样更是大大鼓励了很多同学。并且有效的遏制了学困生的出现。无形中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从师生关系方面分析和调查学生英语学习分化的原因,并制定出有效的改进策略。
很多学困生和老师的关系往往相当紧张,他们认为,老师就是瞧不起他们,和他们过不去,就是专找他们的茬。针对学困生的这一心理,我经常和一些学困生聊天,关心他们的生活、健康,比如有孩子生病时我会细心的关怀一下,问候几句,慢慢地学生也都非常信任我,对我不再有敌对情绪;当有的同学和班主任或者和家长闹矛盾时,我也经常耐心的开导他们,给他们讲讲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总之,当学生和老师之间没有了芥蒂,没有了距离感,他们学习起来效果就好多了。我所带的两个班中总有那么几个孩子,别的科目基本没什么指望,但英语还说的过去。这一现象我自认为,是我对孩子们的爱起了一定的作用。
五、从学困生心理方面分析和调查学生英语学习分化的原因,并制定出有效的改进策略。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困生的自尊心一点都不比学优生和中等生差,但他们受的挫折要比前两者多多得多,可以说有些孩子心灵上是伤痕累累。如果哪个老师对他们多一份爱,多一份理解,或许就给了他们成功的一份希望,有时即使是只有那么一线希望,我们做老师的就不能放弃。所以我认为只要我们多给出一份理解、尊重和宽容,我们就会多一份收获。
我在面对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时,无论出现何种状况,都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不急燥,不使用训斥、侮辱人格和伤害自尊心的语言;而且从不向家长及班主任告状,因为英语教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他们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
【关键词】弓网故障;原因;危害;预防措施
1 弓网故障及其表现形式
弓网故障一般是指打弓、剐网和剐弓。
弓网故障中的打弓,是指在受电弓运行取流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弓、网相碰击,从而使受电弓不能平滑 取流或造成接触网有关零部件损坏、脱落及电力机车受电弓损坏的故障现象。
剐弓,是指接触悬挂状态不良或者是自然的原因,致使电力机车受电弓移位到接触线上部运行,从而造成接触网设备和受电弓损坏的事故现象,即剐弓是由于接触网的原因引起的弓网故障现象。
剐网,是指由于电力机车状态不良,致使受电弓移位到接触线上部运行,从而造成接触网设备和受电弓损坏的弓网故障现象,即剐网是由电力机车受电弓的原因引起的。
2 弓网故障的成因
2.1 供电方面的原因
(1)电力机车受电弓在网下高速滑行通过,以完成接触网向电力机车供电的任务,对接触线的高度、拉出值、定位器的坡度等技术参数有一定的要求。同时还要求接触网弹性均匀。在受电弓滑行取流范围内无低于接触导线的障碍物。这些技术要求的任何一点遭到破坏都可能产生弓网故障。
(2)接触网设计上的缺陷决定了接触网的质量,往往会造成接触网硬伤运行,并给检修带来难以消除的隐患,随着不良状态的持续积累,在一定条件下就可能造成弓网故障。
(3)接触网检修的缺陷:接触网安装不当,接触线本身不平直而出现小弯或是悬挂零件不符合要求突出接触面时,滑板滑到此处将发生严重碰撞和发生电弧,造成接触网和受电弓的机械损伤和烧伤。
2.2 机务方面的原因
对电力机车受电弓状态不良或缺陷引起的弓网故障,主要从支架和滑板两部分结构加以分析。
(1)支架引起弓网故障的原因:受电弓三角板有裂纹或其他原因造成断裂;升降弓弹簧有裂纹缺陷,运行中折断;受电弓安装位置有误差;受电弓的支架、弹簧安装及调整时,未保证滑板的稳定性、水平度,运行中摆动幅度大引起弓网故障等。
(2)滑板引起弓网故障的原因:使用碳滑板的受电弓,运行中因长时间磨损或与接触线及相关零部件碰击损伤,形成沟豁;滑板使用时间较长,因电弧烧损或氧化,滑板强度下降,通过硬点时滑条被打断;滑板上滑条紧固不牢撬起,卡滞接触线,引起弓网故障等。
2.3 工务方面的原因
接触网与铁路线路关系密切,由于接触网设备的许多参数都是相对于线路为基准而建立的,例如:接触网的支柱侧面限界,拉出值、接触线高度、线岔位置等,都会因铁路线路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接触网以及电力机车受电弓的取流状态,而发生弓网故障造成行车事故。
2.4 其他原因
路外车辆撞断支柱,道口事故,大风及洪水等灾害,也会引起弓网故障。
3 弓网故障可能造成的后果
电气化铁路列车重量大、惯性大,不可能在事故发生后立即停车。一旦发生弓网故障,可能造成的后果如下:
(1)打坏受电弓滑板。受伤的受电弓继续运行,可能引起弓网相剐事故。
(2)可能造成几个跨距或十几个跨距,甚至几十个跨距的定位和普通吊弦、弹性吊弦被剐坏或剐落,电连接器被剐坏,损坏中心锚结。
(3)造成不同地段接触线线面不同程度的剐伤、弯曲、扭曲;接触悬挂、定位装置上脱落的零部件对机车车辆短路放电,烧断接触线或使承力索烧断股、断线。
(4)站场地段,可能造成线岔损坏,剐伤或剐断下部固定绳及软横跨其他部件。
(5)锚段关节地段,损坏锚段关节并波及相邻两锚段。
(6)造成接触网设备上其他事故隐患。
(7)机车受电弓装置及绝缘子严重损坏或受电弓被剐掉。
4 防止弓网故障的有效措施
(1)电力机车通过受电弓滑板与接触导线接触而接受电能,电力机车运行时,受电弓顶部的滑板应紧贴接触线摩擦滑行取流。在受电弓抬升力作用下,接触线的升高应尽量相等,接触悬挂本身要具有均匀的弹性,不应有“硬点”;接触线距钢轨面高度应尽量相等,不出现陡坡;接触悬挂还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便在气象条件变化时,受电弓沿接触线滑行不出现上下的振动,在受风时导线不产生过大的横向摆动。此外,接触悬挂结构及零部件应力求轻巧简单,做到标准化,以便检修和互换,缩短施工及运行维护时间,还需具有一定的抗腐蚀能力和耐磨性,以延长使用年限。
(2)接触网与电力机车是紧密相连的,所以接触网状态直接关系到的受电弓的取流;反之,受电弓的状态也直接影响接触网的安全运行;所以为保证接触网的正常安全运行,供电段应把接触网上的一些结构方式,零部件的名称和作用向电力机车司机宣传、讲解,这样当他们发现接触有异常和某些零部件脱落等问题,我们会得到准确的反馈信息,以便能够及时正确的处理;同样接触网检修人员,也要学习受电弓方面的知识,以便在发生弓网故障时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故障的原因,及时消除故障。
(3)对工务部门方面在换轨、换岔、拔轨、起道等作业前应与供电段联系;供电段派配合人员进行监测以上施工,原则上不能因施工导致接触网参数的改变。
(4)从运营部门方面预防弓网故障:首先抓好新设备投入运行前综合整治这一环节,并与施工部门密切协作,共同对验收中现的缺陷进行集中处理,其次在日常检修中,保证零部件状态良好,加强对关键设备的检修、巡视。与机务部门建立互控措施,防止病弓出库运行以及加强对弓网故障的统计分析,不断丰富对弓网故障的认识来完善防止办法。
(5)从电力机车方面预防弓网故障:受电弓的滑板和弓架相连接的三角板应该加强;检查机车时应注意固定滑板条的夹板是否腐蚀,强度如何,滑板碳条是否有断裂、缺口,平整度如何等;其次机车入库时一定要对受电弓绝缘子进行清扫,以防止受电弓支持绝缘子爆炸引起弓网故障;以及在运行中不断积累经验教训,加强对乘务员的培训。
(6)对接触网工的培训和教育要突出实效性,力求通过提高接触网工的维修技能来提高接触网设备的内在质量,从而减少弓网故障的发生。
(7)提高接触网检测和检修的技术手段以及加强对受电弓的改进和研制工作。
5 结束语
由于弓网故障具有突发性和扩延性的特点,随着电气化铁路运营里程的不断延展,该故障对行车安全威胁日益严重,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积极主动的提高认识,深刻了解弓网故障的产生原因,这对于电气化铁路安全可靠运行有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治理的技术手段。另外也需要铁路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来改善和优化接触网运行的外部环境条件,共同为铁路运输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吴积钦.受电弓与接触网系统[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课堂话语权;话语权;大学生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面对这难以解决的“钱学森之问”,我们剖析杰出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创新意识,发现缺少创新意识是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关键所在。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要阵地——大学课堂,大学生们处于怎样的意识和无意识状态呢?令人遗憾的事实是,课堂上大学生的意识水平低下,作为学习和思维的主体却很少有机会开口说话,被动学习且集体沉默,基本意识尚不具备,更不用谈创新意识。由于意识的外显表现集中在语言和行为,或者称之为话语,从话语权的角度思考问题,或许能启迪我们找到解决“钱学森之问”的钥匙。
一、大学生课堂话语权缺失的表现
1.迷信教师权威
大学生习惯于长期的学校生活,与教师相处久了,容易过分相信进而依赖教师,而忽视个人思想意识。教师权威由来已久,在中国封建社会,“天地国亲师”,师者备受尊崇,“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自然享有历史赋予的社会权威。此外,教师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是高深学问、先进科技文化的掌控者,学高为师,师者为尊,这也赋予教师强有力的学术权威。从学校组织与管理角度来说,教师是学校管理权力的代表,学生服从管理,逐渐演化为服从教师的管理权威。在教师权威被迷信的状态下,学生缺少主观能动性,一味被动地接受和服从,而不是自主去发现。教师则顺理成章继承历来形成的说教者角色,将“独角戏”进行到底。
2.迷信书本知识
书本知识,更贴切地说是抽象经验或间接经验。当代大学生长期从事书本理论知识学习,缺少实践,缺少丰富的第一手感性材料,从理论到理论已成为一种定势,一时间难以改变。甚至有思维褊狭者,由此走进抽象文字游戏怪圈,丝毫与生活和生产挂不上关系,学不能以致用,凭此产生“读书无用论”,学习缺乏持久的兴趣和动力。与此同时,迫于学业需要,部分大学生寄希望于文字材料的钻研来应付期末考试,对课堂内的学习则缺乏意识与热情。试问大学生如不能在语言文字学习中发现乐趣,又如何去继承其中所蕴涵的人文、历史、逻辑、科学和艺术,又如何去担当时代所赋予大学生理解历史、把握现实、畅想未来的责任与义务?
3.缺少批判、理性和创造力
(1)缺少批判。所谓批判,是指对事物辨别、分析、判别、进行价值取舍的理性活动。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批判是知识产生的方法,是智慧的高级形式[1]。心理学家布鲁纳说,人类对知识的学习是从辨别开始[2]。批判在节奏缓慢的农业社会如此重要,在严谨的工业社会不可或缺,在高度国际化、扁平化的信息社会更是举足轻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解读中提到,培养大学生批判意识成为当务之急。当代大学生在时代转型和社会转型时期,受到各种因素诱惑,容易武断盲从,缺乏辨别、对比、分析能力;不关心历史,不关心社会,不关心他人,甚至不了解自己;视野十分局限,发现不了问题,更缺少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与操作力。
(2)缺少理性。所谓理性,是以有意识的思维为基础,理性是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式,是感性的材料,更是智慧的归宿。大学生掌握大量理论,但并不意味着掌握理性,因为理性来源于知识和经验的融会贯通,来源于个体对问题情景的深刻理解,来源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由于长期脱离实践的偏科学习,大学生缺少独立从事工作和科研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缺乏从复杂实践情景中抽象出有效问题空间的能力,更缺乏创造能影响社会发展与文化深刻变革的逻辑、标准或美的力量。
(3)缺少创造力。创造力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源,创造力研究学者认为创造力来源于四个方面条件,知识与经验、思维的大脑、良好个性品质、特定的情景[3]。创造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莫里斯说,创造力来自童心,创造力来自于儿童品行在成人时期的延续。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给予宽松的思维环境,大学生的创造力自然会显现。显然现实的大学课堂缺乏这些条件。不少大学生意志力薄弱,缺乏自信、远见和想象力,习得性沉默,毫无创造力可言。
大学生缺少批判、理性和创造力,这是大学生个体或群体话语权缺失的显著表现,也是话语权长期缺失造成的严重后果。无外乎未来教育专家桑新民先生对每天从事紧张学习的大学生惊呼:“学习在你身上发生了吗?”[4]
二、课堂话语权缺失的原因
1.落后的师生关系导致教师话语霸权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关系,包括师生之间的地位、角色、作用和相互之间的态度等。历来人们认为教师教导学生,学生服从教师天经地义,在继承尊师重道传统中华民族美德时却忽视了学生话语权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师生共有的话语权演变为教师独享的课堂话语霸权。课堂话语霸权具体表现形式有一言堂式的话语霸权、精彩演说式的话语霸权、预设谈话轨迹式的话语霸权等[5]。事实上如此话语霸权除了造成广大学生课堂上的个体无意识或集体无意识,别无其他好处。因此,要转变教师高于学生的思想,树立师生平等的民主观念,教师要通过广泛地对话手段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指导者、合作者。
2.落后的知识观导致落后的课堂观念
落后的知识观主要指的是二元对立认识论观念影响下的僵化知识观。将主体和客体对立起来,认为知识和经验是客体,学习就是将客观的、特定的客体知识吸收或内化。行为主义者认为知识就是外部安排的刺激物序列,认知学派认为知识就是富有结构和联系的系统化学习对象。教师则努力控制学生朝着获得正确知识的方向努力,客观原因是学生没有太多时间和机会践行失败与错误。在这种落后知识观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成为知识和经验的单纯传授,学习成为教师与学生相互之间的给予或馈赠。事实上学习是主客体的统一,大学生学习的知识和大学生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建构是统一的,统一的方式是通过自身积极的思维和实践,统一的结果是大学生知识经验的丰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和宝贵创新潜质的不断开发。因此,有必要改变落后的知识观和灌输式教学方式,打破教师“一言堂”格局,鼓励学生表达,让学生在自由的国度里放飞思维,提升兴趣,发展能力。
3.不合时代的课程设计不利于发挥大学生话语权
课程设计的两大弊端其一在于教学模式,其二在于评价考核方式。现有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倾向于线性模式,预设课程目标和内容,以时间为进度,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无法顾及学生的学习,更难以生动的情境性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探索和发现。此种教学模式下的课程内容以有限的文本知识学习为主,抽象有余而情境不足,学习困难大。此外,课程评价考核方面,以文字考核为主,陈述性知识居多,缺少问题与实践,学生不能形成有效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迁移性差。在如此课程设计影响下,大学生的学习毫无选择可言,话语权被严重剥夺,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课堂话语权缺失的补救策略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大学生课堂话语权
师生关系是一种基本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因此,有必要在课堂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和谐新型师生关系。而这种关系的最好体现,是让大学生开口说话,归还其应有的课堂话语权。理由之一,学生有自由发展的权力,教师有对学生实施指导、帮助的义务,而落脚点在于学生;理由之二,“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依照信息论与传播学的观点,学生也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是创造力的源泉,更是创造的主体,尊重学生话语权,也就是尊重潜在可能而宝贵的创造;理由之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两者是并行不悖的。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学习获取信息的途径丰富而多样,教师只有善于创设民主、宽松的自由学习情境和环境,通过互动、开放、平等的交流,才能真正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发展。
2.树立新时代的课堂观
大学的课堂向来以知识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播经验。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使学习者知识化和社会化的过程。教育的目标从本质上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经验的获得直接取决于学生自身的思维和学习活动,与学生所接受的信息、对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及加工过程相关,所以经验只能获得而无法传授。尤其在网络时代,信息来源渠道广泛,图书资源丰富,电子期刊易得,大学生发展拥有良好的外部条件。影响学习结果的关键已不在于资源或信息本身,而在于资源的使用以及信息获取和传播的方式,让大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得至关重要。因此,落后的课堂观已不合时宜,改变传统的课堂观念,就是要从课堂教学方式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绩效并让他们学会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课程和活动为中心,尊重每个学习者的个性与权利,给予大学生充分的课堂话语权,充分发挥网络时代所给予课堂的信息资源优势,发挥大学生的表现力与创造力,授之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之以鱼。
在教师方面则是要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改变落后的知识观与课程观以及落后的考试评价方式。改变以静态、结构化、良构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现状,充分考虑大学生发展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综合语言、逻辑、科学、伦理与美学等多方面内容,教学中力图促进学生对知识经验的获得与掌握,让课堂更富有思想,形式更加生动,从而使大学生更富有独特个性和创造力。教师要成为课堂中学生学习与发现的组织者、合作者和管理者,循循善诱,启发引导,注重解放思想,改变思维定势与无意识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形成问题空间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锻炼意志品质并养成良好行为方式。而其中最直接、也最好的方式,就是归还学生课堂话语权,让学生积极思维、开口说话。
参考文献:
[1](德)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世界哲学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283.
[2]莫 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4.
[3]刘 芸.试论创造力及创新人才培养[J].职教论坛,2011(14).
一、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后进生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沾染上一些不良习气,上网吧打游戏、聚众打架等现象,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着消极影响;加上我们学校周边环境的影响,学生思想浮躁,不安心学习,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家庭原因
在农村小学,许多家长不懂英语,有的甚至没听说过英语。家访时,跟一些家长谈及学生的英语成绩时,有的家长说:“我们太忙了,管不了那么多,一切拜托老师了!”“唉呀,老师,我们又不懂英语,你要我们怎么配合呢?”“某某没读几年书,英语也不懂,还不是照样赚大钱?”甚至有些家长固执地认为小学生只要把语文、数学学好就可以了。于是他们对孩子的外语学习不闻不问,任其自然,对孩子的外语成绩不在乎……加上英语学科本身较多记忆的知识,语法难懂,阅读理解难,遗忘率高。他们在多次遇到挫折之后,对分数值产生了反差,心理上形成了误区,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动摇,觉得成绩对他们来说也无所谓。
(三)学校教育原因
学校目前的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对学生进行成绩排名、分类,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当然也有个别教师教育方式简单,对后进生置之不理,后进生便滋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致使后进生越滑越远。
(四)学生自我因素
学生自身没有端正学习态度,没有吃苦的精神,不愿多用一点时间学习,学习没有自觉性,全凭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光知道享受,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二、农村小学英语后进生的转化
农村英语学习中后进生现象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因此,转化他们的工作也不会立竿见影,并且在转化原有后进生的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后进生。怎样转化后进生?是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正确解决的一个既现实又重要的问题。作为教师,除了从自身找找原因外,也应多想些方法补救后进生。只有这样,才能得高教学质量,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首先,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学习英语,就应该使后进生有成就感,使他们在“成就动机”的驱使下,增强自信心,敢于面对困难,一步一步地加以克服,逐步迈上成功的台阶。农村孩子比较胆小,羞于说英语。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城市小孩相比,往往会显得更加胆小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理,又害怕会说错被老师批评,并且易落于机械的条文背诵的俗套,因而羞于说英语也不太敢说英语。为了鼓励他们多说、多读,每堂课我都进行“每日英语”练习。遇到后进生说不出时,我就用口型提示或体态语言来帮助他们回答。每当后进生在课上说英语或回答出问题时,我就用“Good”、“Very good”、“ Excellent”等表扬性语言来肯定、赞扬他们,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知道自己也能很好地说英语并回答老师的提问,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由“不愿说”逐步过度到“尝试说”。其次,树榜样。我们可以通过个别谈话、晨会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爱迪生、牛顿等杰出人物的事例,促使他们产生强大的内驱力,让他们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人无全才”的观点。此外,我们还常拿身边进步的学生给他们做榜样,使后进生树立我也能进步的自信心。第三,降目标。按“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对后进生降低要求。对于学习习惯很不好,经常不写作业的同学,要尽量减少他们的各项作业,但基本的题目还是必须要做的。对有难度的题目,就让他们选择做,做对了,就给他们加小红花或者五角星,每次得红花或五角星时,他都很开心。这样就增强了后进生的自信心。
(二)在课堂教学中,为后进生创造听懂课的机会
独立思考的机会;读、说、议等动口的机会;多动手、多实践的机会。在教学中,增强学科吸引力。我经常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或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使他们投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增进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三)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转化后进生的方法
后进生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家长各方共同参与和积极参与,形成合力,才能起到有效作用。
1.积极与家长沟通,加强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重视家访,动之以情。要想很好的了解孩子,就要很好的了解家庭。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应经常家访,特别对后进生,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随时全方位的了解他们的情况,才有利于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针对许多后进生家长在外打工这一特殊情况,可采用书信、短信、电话等方式进行沟通。
——创办家长学校,组织“家长学习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由“重智轻德”转变为“重德重才”,由“溺爱型”转变为“严爱相济型”,由“专制型”转变为“民主型”。
——举办“家长座谈会”,为家长提供交流经验的机会,使家长能了解到更多更具体的方法。
2.利用社会环境,加强引导,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无所不在,时刻对学生产生影响。社会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鱼目混珠,夹杂着大量对学生具有毒害作用的消极因素,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社会环境积极的一面,消除社会环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作了有益的尝试。
——加强引导,提高后进生分辨能力。后进生相比其他学生而言,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大,但我们不可能因此而将其与社会隔离。我们只有想办法帮助他们认识各种社会因素的本质及其影响,提高其分辨能力,增强其免疫能力。如:每学期,我们均请法制校长结合青少年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在学生中普及法制教育;经常利用班会,主题活动进行社会公德知识讲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