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仪式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健康教育
1、抓好《体育与健康》、《生活与劳动》、《家庭生活》等教学,开课率百分百,要有课程安排、有教案、有教材、有考查,同时要进行教研活动,以提高教学质量。
2、要以广播、电视、讲座、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做到资料存档,继续推进学校预防艾滋病的教育工作。大力开展学校控烟宣传,每年有5所积极开展无吸烟学校创建活动,确保学生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达到90%,健康行为形成率80%。
以上健康教育内容请在6月底前以表格形式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卫生监测科。
(二)学生健康管理与健康监测
1、9月-11月,镇(街道)及以上中小学、民办学校要组织全体学生进行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同时开展健康状况评价,以进一步完善学生健康档案,并协助当地卫生院做好健康体检的统计报表工作,在11月底将报表盖章后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卫生监测科。
2、根据《浙江省学生健康状况综合监测方案》规定,随机抽取小学、初中、高中各2所学校的部分学生进行健康状况的综合监测,被抽取的学校要认真对待,积极配合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该项工作。
3、对所辖学校全体学生的因病休学、退学情况按要求及时填写报告卡,学期结束前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卫生监测科,发生学生因疾病或意外死亡的要及时填写报告卡,三天内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卫生监测科。
(三)学生常见病、传染病的综合防治
按照《*市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和《实施计划》,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学生近视眼、贫血、营养不良、龋齿、肠道蠕虫病、病毒性肝炎等常见病、传染病(伤寒副伤寒、水痘、麻疹、腮腺炎、流感等)的防治,防治药物将根据省卫生厅、教育厅选定的为准,由市疾病控制中心统一有价调拨,任何学校不得接受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学生进行集体用药,以确保学生安全,同时,各校应做好对上学期学生体检中查出患有严重疾病如心脏疾患等高危人群的健康保健工作,根据体检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常见病的防治工作。
(四)充实完善20*年新发的《学校卫生档案》,同时对20*年学年的有关文件等资料整理归档。
(五)积极做好体育与健康课的医务监督,避免发生意外事故,以保证学生的健康安全。
(六)加强对学校食堂、小卖部食品卫生监督,促进食品卫生安全措施的落实。
教学两大挑战
任何学校体系的教学成效质量,本质上都是其教师实施的教学质量之总和。你甚至可定义一个学校体系的任务,就是确保每位教师走进教室时,他或她具有的教学资源、知识、能力可以使孩子每天获得进步。确保教师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并非易事,因为实施优秀教学需要的就是一系列高超技能。如据阿尔伯塔省的有效教学标准,当教师在某一特定情境,决定采用哪些教学技巧时,需考虑的变量因素就超过30项之多。如对9岁群体孩子进行教学,“仅一个班内,学生学业差距可能已跨越五年以上(有的已入校5年或以上,有的刚入学)。”此时,教师需精准评估每位学生的长处和弱点,选择能帮助到每一位学生的教学法,并以一种既有效、又高效的方式实施。
因此,应对教学挑战的第一步,是清晰定义杰出的教学管理应当是怎样的。开发课程和相关教学法此类任务在教育观念上的争辩总令人困惑,但是,在学校体系管理上却相对简洁:此类挑战就是解决好一个问题,即寻找到最优秀的教育者,然后赋予他们制订出一套更好课程和教学法的空间。
应对教学挑战的第二步,从学校体系管理者的视角来看,则复杂许多:令该体系内的数千数万名教师(有些是数百名教师)都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知识;把这种杰出教学机制忠实地、日复一日地实施下去,到达数千所学校中的,环境差异巨大的教室里――并且所有这一切只用很少监管。
所有获得迅速提升的学校体系,都认识到第二步之复杂和重要,并汇聚了许多改革努力,以开发和实施提升课堂教学的策略。一位波士顿的教育决策者这样解说,“如果非说教育改革有三大支柱,那我们认为是:专业发展,专业发展,还是专业发展……我们认为每件事,资源、组织、人力等都是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成效的唯2_路就是提升教学。”
不只获得提升的学校体系认识到这一挑战之重要,顶级学校体系也同样如此。新加坡通过国立教育学院增强师资力量,实施高品质专业素质发展时说:“你可获得最好课程、最好基础设施、最好政策,但如果你没有好的教师,一切都是失败……我们每年为每位教师提供了100小时专业发展培训……如你缺乏被激励起来的教师,那你怎么可能激励学生?”
在英国同样如此,改革聚焦于提升课堂教学实践。正如一位决策者回忆,“在1988年至1998年之间,许多事情都发生了彻底改变,专业培训力度有了2倍或3倍的增长。1998年时我曾去一所小学教室,在那儿我自个儿想,教室似乎还像1988年的状况,然而,那时,我们已经在教室里面,对教学实施了变革。”
某些学校体系提升教学的措施,对学生学习成效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仅在短短六年,波士顿学校体系的学生在马萨诸塞州标准化的考试中,数学成绩合格率从25%升至74%,英语成绩合格率从43%升至77%。在英国,之前的几乎半个世纪,学生在识字、算术上的学习仅很少或根本没有得到改善,之后,政府出台实施新的全国教师培训计划,并应用最好的实战培训技术。结果,仅在短短3年内,学生的识字达标率从63%升至75%(表14)。
顶级学校体系奋力聚焦于提升教室里的教学质量,这是成功之必要条件,然而其本身仍不足以带来成功。为提升教学成效,学校体系还需寻找彻底改变教室里发生一切的方法。这意味着要帮助每一位教师个体实施三件事:
教师个体需要认识到其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弱点。大多数情况下,这不仅涉及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还应认识到背后自己的思维定势。
教师个体需要去理解具体的最佳教学实践。一般情况下,这只能通过真实场景中的教学实践示范,才能获得真正理解。
教师个体需要被激励,去做必定提升教学的实践。一般情况下此点要想成功,除了物质激励,更需让教师个体内心发生深层次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能发生于教师被赋予更高期望之时,有分享目标和氛围之时,而最重要的是使教师团队群体都能认识并坚信:自己平凡能力正在构建孩子们不同的未来。
我们研究的许多改革案例并没有显著的改善,主要是因他们没能让以上三件事同时发生。一些改革案例稳步强化或引入以业绩为基础的绩效激励机制,以激发教学动机,然而并没有使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理解到最佳的教学实践。
有大量证据表明,如无以上三个因素,改变将是有限的。例如,对北卡罗莱纳州、丹佛、得克萨斯州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与学生成效”的研究显示,虽然在某些学校,学生学习成效获得一定提升,然而总体效果却不显著。其中多项改革暴露出,教师们通过研讨会培训,或书面材料,不足以精确理解最佳教学实践,更别说应用于自己课堂中了,所以,这些改革最后以失败结束,也在情理之中。研究报告中对此评述:“以为外在理念自己就会改变教室里教学的想法,是用理论代替行动的谬论。”
而现实中,尽管几乎所有职业的绝大多数培训都在真实场景中进行(医生和护士在医院里,牧师在教堂里,律师在法庭上,业务员在客户那里),却非常少有教师在他们自己的教室课堂中得到培训,其实只在那儿才会令他们取得最精确、最紧密、最有效的收获。
不同的实现方法
顶级学校体系大致有四种不同的方法,来帮助自己的教师提升教学、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精准掌握最佳教学实践,并受激励去进行必需的改进提升。
师资培训初期就构建实用技能:有好几个顶级学校体系和已经获得提升的学校体系,已把初期师资培训从大学转移到了中小学的教室里,这使教学技能更有效地被受训者掌握。如在波士顿学校体系,有为期一年的“教师驻留”计划,受训者每周必须有4天是在一所中小学校里受训。在英国学校体系,新教师一年中必须有2/3的时间受训,即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在日本,新教师在他们的第一年培训中,也是每周要有2天,在中小学教室里接受一对一指导。
安排指导者进学校支持教师:所有顶级的学校体系,也包括获得快速提升的,都认识到如你想拥有未来的好教师,就必须现在用优秀的教师来培训他们,并且重点是在教室里一对一指导。由此,专家级教师被送至各学校的教室现场,进行教学观察、及时反馈、一对一指导,以帮助在校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英国,一直有着良好教学记录的优秀教师,他们的教学负担被减轻,以便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辅导同事。在芝加哥和波士顿,识字扫盲专家在小学教室一对一指导教师,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教学成效。
挑选和培养教学指导型学校领导:安排专家教练到校是学校体系的有效干预,但如果学校自身培育出“指导教学”的文化氛围,这种提升效果将更明显且更能持续。为达此目标,一些学校体系一直在努力确保学校领导也是“教学指导领导”。他们设置机制选择最优秀的教师成为校长,然后把他们培养成“教学指导领导”,让他们用大部分工作时间来督导学校教师的教学。在绝大多数顶级学校体系的小型学校,校长在校时间的80%都是专注于提升教学和进行示范,以提升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动力,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
传统的技校外语教学片面强调应付考试,忽视情感因素以及知识的传授。平时授课花在单词和课文讲解上的时间短,考试之前临时突击抱佛脚,学生上课开口说英语的时间比较短。尽管很多老师意识到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重要性,但实际上采取的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掌握书本内容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育片面强调知识和智力,严重忽视与学习活动及创造潜能发展相关的情感因素,存在情感缺失问题,以至于出现“情感空白(emotional illiteracy )”,从而导致学生的被动与盲从,导致认知和情感的分离[1]。笔者抽取100名学生进行了英语问卷调查,学生在调查中的回答是这样的:
1.老师应该多丰富一点上课形式,不要总是讲书本知识。
2.老师应该多讲与今后工作有关的英语,联系实际。
3.教材太难,理解不了。
4.考核形式应该多样化,不要只专注在一场期末考试上。
1.以学生的视角分析存在的问题
技校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在初中的学习基础就没有打好,而英语更是他们很多人放弃的科目。进入技校后,不少人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如何提高技校生对于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善之前知识结构的“营养不良”是最首要,也是最迫切的问题。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找出阻碍他们学习英语的各种因素,方能最大限度的提升课堂效率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以下是笔者根据问卷调查总结出的几大因素,它们是阻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绊脚石”。
1.1 教师上课形式太单一
目前技校英语教学多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老套,单词、句型、语法、课文满堂灌,过分强调语法的规范性,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把英语当成单纯的知识学,死记硬背,造成了技校学生对英语的厌烦情绪。
1.2 上课内容脱离实际工作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技校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动机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英语学习的需求。不少人认为,技校生毕业后是当工人的,将来不可能用到英语,加上上课内容局限于书本的理论知识,因此没有必要学习英语。而且自己本来的基础就差,想学也听不懂,不如放弃学英语。
1.3 教学内容太深奥
对于技校学生而言,英语基础普遍很差,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完全按照中等职业现存的英语教材进行教学,学生普遍感觉吃力,更谈不上兴趣了。加上对于基础知识本身就不理解,再灌输书本内容。学生感到压力越来越大,更加失去了学英语的信心。
1.4 评价体系不合理
我校原有的评价体系是:平时分占3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40%。平时分是由老师自己主观打分,往往对学生不公开,所以学生对此不予重视,结果造成了对学生拉分的一个手段,而没有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而且每次考试的标准只关注卷面分数,不关注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情感。
2.1、丰富授课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不少研究结果证明,学生的抵触心理越强,外语学习成绩往往越差,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越来越下降。因此教师要抛弃过去“老师教,学生听”的授课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有利条件,把词汇和语法教学做成各种多媒体课件,有时则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并参与讨论,这种形式大受学生的欢迎。甚至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端坐在课桌前的传统形式,可以将学生的课桌围成一圈,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学生可以自由的举手发言、提问,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成果演示。以往的课堂刻板而严肃,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一方面拉近了师生关系,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可谓“一石二鸟”。
2.2、模拟工作场景,锻炼口语表达
克拉申指出,外语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外语学习者进行外语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动因。动机不同,学习的积极性便相去甚远。技校学生恰恰缺乏有效的英语学习动机,认为自己的工作与英语无关,进而产生“英语无用论”的认识误区。教师采用情景剧方式教学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感受到工作中英语的重要性,并锻炼了自己的口语。
例如在宾服班可以设置在国外饭店就餐的主题,在钻井班可以设置在国外现场工作的主题,在焊接班可以设置在焊接场地进行作业等等,让学生分成角色进行对话模拟练习,要求他们把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运用,一方面锻炼了口语,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箭双雕”。
2.3、 降低教学难度,强化能力培养
这里所说的能力不仅仅指的是应试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还包括学习英语其他方面的能力。
鉴于技校生英语基础普遍很差,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全盘按照现有的中等职业英语教材来教学,学生只会越来越丧失学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技校英语教学的目的以及选用的教材,对教材难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将抽象的英语词汇具体化,生动化,寓教于乐,让学生掌握记忆单词的方法,比如形象记忆法、声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等。
此外授课教师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放慢语速,尽可能地使用简单的词汇,让学生都能听懂。当学生适应之后,再慢慢加大深度和难度,学生就不会觉得英语学习那么遥不可及了,同时他们的听力水平也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2.4、调整评价体系,营造学习氛围。
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我校调整了原有的评价体系,改为:平时分占50%,期中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30%。笔者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了评价体系中的“平时分”部分,并对学生公开,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平时分20分的评价结构是:
【关键词】挫折挫折教育挫折耐受力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3-0107-02
独生子女家庭和非独生子女家庭相比,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当然也有明显的弱点,如溺爱过多,孩子的自理能力、生存能力较差。在现实生活中,人难免会碰到失败和挫折,尤其是孩子,他们由于受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能力十分有限,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必须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挫折和挫折教育的涵义
心理学上认为挫折是指人们当趋向既定目标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的情绪状态。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挫折就是快乐原则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造成的。挫折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挫折情境,就是使个体活动受到阻碍的环境、情境;二是指挫折感受,就是个体活动受阻时产生的情绪状态。
所谓挫折教育,指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对挫折承受力的教育。挫折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广大青少年具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心理免疫力。教会他们效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或者形成适当的应变能力,以排除其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
二、国内外挫折教育的现状对比
在挫折教育方面,国外与我国有明显不同。据了解,在美国两三个月的婴儿,他们就可能被父母裸的扔进水中学游泳,结果孩子并没有被呛被淹,几次反复翻动之后又浮出了水面,再来第二次第三次,孩子浮出水面的时间越来越短,游泳的本能也越来越大。经过多次类似的挫折教育,孩子从小就懂得了自己想办法处理挫折,从不依赖他人,锻炼了独立处事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精神。这在我国孩子培育中是难以理解的。
据一位权威调查表明,中国大陆学生的心理素质合格率低于美国和日本(中国为17%,美国为44%),而日本最高为65%。为什么日本学生的心理素质比中国青少年高出那么多?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开始接受挫折教育。
日本的家长和老师对挫折教育的认识是深刻的,而且注意付诸于实践。日本为培养青少年具有当代社会所特别需要的独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采取了许多方法:如让孩子独自到无人岛上去生活,到野外去探索自然的奥秘,让孩子适应山村留学生活等。
在我国,尽管各小学都组织夏令营、军训等,对培养小学生独立生存和抗挫折能力起了一定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些训练之后很少有相应的环境对其加强和巩固。家长对子女的过分爱护,学生对老师的过分顺从,都剥夺了学生受锻炼的机会,短时间的锻炼会很快被遗忘,锻炼实际上也就没有达到效果。1992年8月中日两国举办的“中日儿童联合探险夏令营”,两国孩子家长的不同教育方法不能引起我们的深思。中国孩子在这次夏令营探险中打了败仗,不是因为中国孩子笨拙愚昧,而是中国孩子意志脆弱,自立精神和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太差,孩子吃败仗是必然,究其根源还是在我们的教育。
三、实施挫折教育的迫切性
近年来,人们普遍感觉到现在的孩子有优越感,争强好胜,个性十足,但又经不起任何挫折和干扰。出现这些情况,究其原因是复杂的,但缺乏“挫折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为了孩子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教育者必须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
1.家庭结构的变化使挫折教育更为必要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普遍实施,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小型化,家庭结构的变化,引起孩子家庭社会地位的激剧变化。在物质生活优裕的现代家庭环境中,仅有的一两个孩子往往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父母对孩子精心安排,细心呵护,百依百顺,溺爱至极,而孩子更是唯我独尊,娇弱无比,容不得半点的不满和伤害,致使孩子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愿意也不可能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排除,依赖心理十分强烈,适应社会能力让人担忧。
2.社会环境的变化使挫折教育更加迫切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彩,这为孩子的奢侈生活提供了物质保证,加之社会上一些腐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反面诱惑,导致了许多青少年极力追求攀比炫耀的生活。另一方面,这种富有的生活使得许多孩子养成凡事都依赖他人的坏习惯,遇到困难挫折就惊慌失措、无所适从,丧失了吃苦耐劳精神,没有一定的灵活应变和恰当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极易被困难挫折击败。
为了让孩子在激烈竞争的社会里立于不败之地,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四、如何切实可行地实施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磨练,提高中小学生的挫折耐受力,在心理上形成对挫折的适应机制和对挫折可能带来的伤害的抗拒能力。我们认为,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找出引发挫折的原因并拿出处理方案
导致青少年挫折心理的原因大致可划分为两类:第一,主客观矛盾,这是导致青少年挫折心理的主要原因。主观是指青少年的自我需求,客观是指满足其需求的现实条件。当主观与客观发生矛盾,客观不能满足主观的需要时,就会产生挫折感。第二,个性不完善也是导致青少年挫折心理的重要原因。青少年虽然充满朝气,但个性还不够完善。当他们的情绪、行为明显反常不能自拔时,教师、同学、家长就要及时帮助、疏导、激励、关爱。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心理承受力、性格特征,做出决断、干预或等待。
2.增强学生挫折应对的预防性、主动性
应该将挫折应对分为预先应对(即在有潜在出现可能的挫折时间发生之前,预先或提前采取一系列措施或努力以阻止它或调整它)、事先应对(即对即将可能或肯定要发生的挫折事件的后果加以准备)以及应对(即指个体所采取的控制、容忍、降低或减少挫折不良影响的一系列活动)。
这样初步建立一个挫折应对的预防和应对体系,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挫折应对的预防性、准备性和主动性,减轻挫折对个体身心的伤害程度。通过“预先应对”或“事先应对”,可以产生如下效果:首先,减少挫折的打击程度。其次,当挫折初露端倪,应对资源相对于挫折本身还显得游刃有余。再次,当挫折事件刚刚萌芽之时,可供学生选择的回旋余地还很大。最后,通过预先应对或事先应对,使挫折事件在一定程度好转,这样使个人所承受的精神负担相对降低。
3.进行挫折教育要制定适当的惩罚制度
奖励与惩罚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惩罚的奖励制度与没有奖励的惩罚制度一样都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偏差。接受惩罚可以锻炼心理承受力,为今后从困境中走出奠定基础。这是挫折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育作为人与人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需要一种鼓励、一种保护、一种关爱和一种宽容。同样,学生具有可塑性,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去呵护,同时也需要教师对他们“修枝去杈”,在学生的错误面前,一味地姑息和软弱才是教育的失败。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温情教育无法包治百病,不罚不成材。而且,惩罚现象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存在,是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存在所必须的。
关键词: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 学生能力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则是创造能使每一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学校必须给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学校要永远对所有学生负责。教师是“伯乐”,伯乐善于相马,教师也要善于认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但是,教师又不能只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出千里马而淘汰其余的马,教师却必须培养每一个学生。因此,现代教育不是选拔最优秀儿童,而是要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意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知识
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众所周知,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能温故知新融会贯通,也消除了课堂上的五小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知道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能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力,这两者不可偏废,都是衡量学生是否具备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已学法定教法。这样教学,容易切入、层次多、要求灵活,适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二、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备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正确认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应试教育”还是要“素质教育”的大问题。一般地说,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是学习的范例,学生要通过例题的学习,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理解方法。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例题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要能举一反三,就还需要学生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甚至要经过若干次错误与不完善的思考,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内化。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反应出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学生学习时说出自己的方法,表面上看课堂教学缺乏统一性,但教师从学生的不同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哪些学生处于较高的理解层面,哪些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入或不够准确,并从中调整了一步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恰当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这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相反地,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解题方法,虽然这样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惰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的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不断提高。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无师似有师”。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回忆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若干心得来。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内老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要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33-02
前言
创新意识是一种朦胧意识,将其纳入到教学目标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对学生学习和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学生学习数学中,只有具备数学创新意识,才能实现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尤其是新课改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等多种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断增强小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水平。
一、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伟大的学者卢梭曾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充分说明了对某件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完成某个行为或实现成功的重要作用。
现小学数学中“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为例,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对教学内容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认识,为了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教师提问“生活中常见的小数有哪些?”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观察,回答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观察解决问题,让数学内容从课本走向生活,激发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通过对观察生活得出结论:“天气预报、温度计等”学生得出的结论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与课堂学习不同的方式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观察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对理论知识的用法进行了创新,长此以往,就可以逐步增强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直观操作,引导思维
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难度比较大,再加上小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薄弱,理解数学内容的难度就更加大,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直观的操作,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直观的认识,在操作过程中思考解决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也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充分的保障。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直观操作演示提供了条件,将数学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的展示出来,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促使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例如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的时候,由于小学生思维尚不健全,无法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表象,为学生解答数学问题形成了一定的难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帮助学生思考,利用教具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和认识,结合所学内容,就可以正确解决数学问题。对于一些教具无法展现出来的数学知识,教师利用多媒体构建表象,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由此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辅助教具和多媒体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形成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在直观认识和操作中思考,促进思维的发展,就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充分的保障。
三、独立探索,合作研讨,拓展思维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担心小学生数学知识薄弱,对数学问题分析不到位,耽误课堂教学时间,会直接给出学生正确解题思路和答案,在学生学习数学中缺少了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过程,对提高学生数学水平形成了不利影响。而且学生对教师过于依赖,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小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需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拓展学生思维,从而促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教师就可以设置数学问题,由学生独立探索,探究出正确的解题思路,或者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讨论形成思维的碰撞,解答出数学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拓展小学生的思维,就可以实现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目标。
结论
总之,创新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就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纳入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龚毅.“头脑奥林匹克竞赛”(OM)对小学数学中创新意识的有效建构[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8):84-84.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37)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现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缺失,是构建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重大阻力,加强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已成为社会关注和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从农林院校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现状与意义出发,分别从高校、家庭、大学生自身、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农林院校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农林院校;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86-02
每年高校发生的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都会引起媒体的普遍关注,但是这种现象并没有消减。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给学生家庭带来了悲痛,也影响到学校正常教育工作的开展,扰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从表面看似乎是一个突发性事件,但其实背后反映着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商业社会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功利、利己主义的兴起,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高等教育的产业化,社会道德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就业形势的严峻,生活节奏的加快等等,这些都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生命意识教育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淡化和缺失是造成现今大学生生命意识薄弱,引发极端行为的深层次原因。
一、农林院校生命意识教育现状与意义
(一)农林院校开展生命意识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媒体对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曝光,高校开始注重对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但是教育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第一,生命意识教育体系不健全。高校对学生生命意识教育长期缺乏关注,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出现不少应付性行为,没有真正落实。第二,缺乏统一规划。各高校之间开展生命意识教育的节奏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宏观性思想指导,高校各自行事,相互之间也缺乏经验交流。第三,投入资源有限。专业的师资力量是保证生命意识教育开展的前提条件,高校缺乏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知识专业的师资。第四,理论无法引导实践。国内虽然加强了对生命意识教育方面的研究,但是研究成果有限,更缺乏能够用来指导实践的研究成果。多是高校教师自己凭借个人工作经验进行生命教育,随机性、主观性强,难以达到教育效果。
(二)农林院校开展生命意识教育的意义
生命意识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倡导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理解生命的意义。农林院校在高校群体中有一定的特点:专业设置以农林类相关专业为主,学生以农村户口生源居多。相对来说,农村学生的家庭条件较差,性格与家庭环境、教育的关系很大。农村学生的性格相比城市的学生,表现拘谨,不够活泼,与人交流缺乏主动,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倾向。尤其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农林类相关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再加上家庭期望的压力过大,容易引起逃避现实、自信心不足、挫折感强烈等负面心理状况。这些特点也让农林院校开展生命意识教育具有其特殊性。
二、农林高校生命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命意识教育缺失
我国传统教育体系多是一对多的传授方式,一味地灌输知识,忽略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这种模式弱化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心理想法多不关心,忽略了对学生最为重要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片面地关心成绩和学业造成学生们过分看重成绩,追求知识,不懂得尊重生命,对自己的人生意义和所要追求的理想缺乏正确的认识。面对复杂多元的价值观冲击,缺乏从大学到社会过渡的适应能力,难以正确抉择,往往草率地以结束生命的方式来逃避现实。
此外,现在的高等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而成熟的生命意识教育体系,很少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缺乏防范与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存在隐蔽性、长期性、多样性,常见于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及学业问题等方面,而高校相关的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教育体系不尽完善,缺乏解决这一问题的专业性、科学性、重要性手段。平时只依赖教师的个人责任感,通过对学生多加关心来防范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缺乏生命意识与自我防护意识
当今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无条件的溺爱孩子、家庭教育的失职使得孩子在上大学前凡事都习惯性依赖父母,心理不够成熟,抗挫折能力低,没有独立生活、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当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时,他们往往缺乏应对的经验和能力,难以快速地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当突发状况发生时,可能会采取极端行为。农村家庭的孩子虽然有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但是其要强的性格,又往往过刚易折,导致最后事与愿违。此外,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对家长隐瞒大学的学习生活情况,遇到问题也不懂得寻求帮助,出现心理问题没有疏导通道。再加上我国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缺乏重视,大学生在面临突发状况时不能及时采取正当的应对措施,最终导致错过最佳避难时机,或者无法完成自我救助。
(三)农村家庭文化程度低,生命教育缺失
农林院校的学生很多来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庭生活条件困难,父母双亲的文化水平较低,不懂得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生命意识,这一人生成长重要教育环节的缺失,导致家庭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变化毫无知觉。而且受客观条件、自身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的限制,农村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生存、生活、学习状况都不太了解,在学生为人处世上缺乏正确的法制观念引导和教育,导致学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法律意识淡化,做事不考虑后果。农村家长教育孩子的典型模式就是教育孩子要争口气,通过上大学改变人生命运,以后好回报家里,这无形给了农村学生更多的压力。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两种不同形态也加剧了家长与孩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走进城市的学生与身处农村的家庭交流变少。
(四)社会环境的压力
日益膨胀的商业社会,使社会生活越来越物质化,人们的注意力转向创造物质财富,传统的人文精神、人生观、价值观导向都在不断被商业社会剥离和重新改造。大学生面临一系列的社会现实问题,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城市生活成本不断提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学业压力增大,拜金主义盛行,人际关系的冷落等等。以利益为导向的价值观正在歪曲和疏远人们的内心情感,人际关系的冷漠又使大学生步入社会变得难以适应。见死不救、老人摔倒不敢搀扶,抨击的不止是这个民族的道德心,还有大学生对世间冷暖的另一种解读和受其影响对自己价值观的重新修正。
三、加强农林院校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途径
(一)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开展生命意识教育课程是高校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课程让大学生认识生命,让学生对生命的起源到终结整个过程加以深刻体会,领悟人生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的认同,认同生命过程的曲折,树立起不屈不挠面对生命历程的勇气,遇到问题积极乐观的心态,正视生活中的挫折,增强自我防护意识。课程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命价值与态度的关系,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等等,强调人生中积极美好的一面,亲情、友情的重要性。高校还要教会学生敬畏生命,学会对自己宽容,不要对自己抱有过高的要求和标准,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是对家庭责任的体现。高校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可以从三方面开展: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及生命价值升华教育。
(二)完善“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位一体监控预防制度
心理学表明,任何行为发生之前都有一定的征兆。一般来说人际关系不和谐,不爱与同学相处,性格内向的人比较容易做出极端行为,学校在此方面应该尽到义务,对学生近期的生活状态等做到提前了解,及早预防。学校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掌握学生近期的心理状况,比如学生近期出现学习成绩下滑,与恋爱对象分手,面临生活困难等等,对这类由外部环境刺激引发的个人心理变化的事情,学校可以建立三级心理反馈网络,通过多种渠道提前了解学生的近期心理状况,做到有针对性的防范。
学校虽然作为预防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但是并不是唯一者,还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建立起协调各方、联防布控的体系。在校期间,家庭如果发现学生近期心理状况不太好,可以与学校联系,学校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放假期间,学校如果发现学生近期心理状况不太好,可以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好双方的信息对接与沟通工作。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应该共享信息资源,建立协调合作机制,以此产生合力作用。
(三)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开设心理咨询机构,首要问题是消解人们对心理咨询的偏见。在我国,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容易与精神病等联系在一块,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往往躲避心理咨询机构,致使高等院校开设的心理咨询机构如同虚设,学生一旦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不会选择去心理咨询机构,更不会向别人打开心扉,排解心理的问题。面对学生群体心理健康咨询方面的需求,咨询机构应该转变运营策略,了解学生这种顾虑的心理,可以开设心理咨询热线或者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心理咨询,不跟咨询客户当面交流,既可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又有效化解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一、全面做好招生工作
1.各区、县(市)政府负责组织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的招生工作。要认真做好公办小学和初中学区的划分工作,科学、合理地确定学区划分方案,确保本地区内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小学入学年龄为6周岁,即年9月1日前出生)都有公办学校的学位。其中五城区学区划分方案经区政府同意后,由市教育局统一向社会公布。城市公办学校(含高等院校附属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按照划定的学区做好招生工作,不得擅自跨学区招生。农村地区要将小学学生向初中整体移交,使小学毕业生100%升学,并由小学负责做好一个月内的巩固率。
各地区和学校要在规定时间内,将《入学通知书》发给应入学儿童、少年的父母或法定监护人。
2.任何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准采取或者变相采取考试、测试、面试等形式选拔学生。要实施阳光分班,任何中小学校不得设置重点班、特长班、奥数班。
3.五城区各小学起始年级班额控制在35人以内,各初中起始年级班额控制在45人以内。
4.各小学不得举办以直接升入本小学为名的幼儿园(所);禁止“幼小衔接”的入学方式,幼儿园毕业生一律按学区就学。
5.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校要根据《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教号)和《省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要求,做好今年入学新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省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小学阶段共2册(1-3年级一册,4-6年级一册),初中每个年级一册,都随教材统一征订和发放。
今年小学毕业生要填写《年阳市小学毕业生登记表》,此表作为学生升学档案带入初中。
6.做好残疾学生的免费义务教育工作,保障盲、聋、弱智等残疾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要采取多种措施,妥善安排残疾儿童入学,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不得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
7.各区、县(市)教育局要做好入学新生的统计工作,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特别是返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正常入学。
8.根据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要求,小学新生需持《预防接种证》入学。各学校要做好入学查验工作。
二、有关工作要求
1.要高度重视中小学招生工作,加强领导,成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本地区学校尤其是热点学校招生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2.在进行学区划分之前,要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坚持可操作、有理有据、有所遵循,认真制定学区划分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学区划分的基本原则、具体操作步骤、可行性分析、以及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涉及行政区划调整的区域,要制定相应的预案,积极化解各种矛盾。
实施方案报区政府批准后,要在本地区进行公布,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无异议后,方可实施。
3.要保持学区相对稳定。在学区划分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对热点或敏感学区进行调整,应事先做好宣传工作,对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预测,切实做好社会稳定工作。
4.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宣传工作。要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本地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方案和措施。五城区教育局要对小学毕业生和学生家长进行中考招生指标到校政策的介绍,让学生和家长全面了解我市目前的中考招生状况,避免盲目择校。宣传工作要及时、到位、有效。
关键词:情感教育;英语教学;学习效率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高质量人才,是现代教学改革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人们关注的往往是教学中的认知因素,而对情感因素则缺乏应有的重视。这种失衡现象,违背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自然要被淘汰。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教学的研究。
一、实施情感教学,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1.用言语表达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心理学家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他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学生在得到鼓励后,会激起对教师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如果说实施愉快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情绪影响学生爱好的转变,那么“皮格马利翁效应”便是通过师生共同的期待实现成绩的转变。美国心理和教育学家斯金纳的实验表明,通过奖赏,行为可能被铭记;但不能通过惩罚,来拒绝行为。因此,动怒训斥学生,对学生妄下断语是目光短浅的表现,而能够从别人认为的差生身上找到闪光点,才是教师智慧的表现。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在学生正确回答问题之后给予“Good!”“Excellent!”之类的肯定,还应设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问题,以调动“暂时后进生”的积极性。如:讲完单词,优生领读数遍之后,让“暂时后进生”朗读,鼓励其大胆而正确地发音。在做游戏时,让他们登台做简单的表演,在其紧张的时候,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说:“It doesn’t matter. Think it over.”在其答错的时候,微笑着对他们说:“I’m sur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这样一来,他们身上那种潜在的动力就会被激发出来,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会从此树立和提高。久而久之,教师的这种期待会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也必定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2.用表情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学生学习英语时需要一种交际环境,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课堂上尽量多地使用英语,形成用英语来表达的氛围,以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但即使是简单用语,在初学者看来仍有些难度,于是发挥“非语言”优势便成了课堂教学中一项不可缺少的艺术。教师用无声的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体态等语言)对有声语言进行恰如其分的补充、配合、修饰,使教师的表情达意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当教师说“Say it together”时,可以双臂前伸、掌心向上、抬起双手,作鼓励状……长此以往,学生必会掌握这些语言。“非语言”因素在表情达意上有时比语言因素更加淋漓尽致,更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二、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进行情境教学
英语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条件,如实物、图片、录像、幻灯、模型、简笔画等,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将枯燥的、抽象的内容,寓于一个十分有趣、惹人探求的情境之中,使英语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以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在课堂上可以用实物巧设情境,用动作表演情境,用语言描述情境,用音乐(歌曲)伴随情境,用图画烘托情境,用电教模拟情境,用表演体会情境,等等。只有这样,英语课才会生动有趣,学生学起来也会觉得津津有味,并由此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如教curtain,ceiling,uniform等单词时,可直接演示实物,而对于某些知识,迅速在黑板上画上几笔,既形象生动,又能使学生很快掌握。
2.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动用多种感官参与听、说、读、写活动,才能长久地吸引学生,如小组讨论、二人操练、多人表演、小游戏、猜谜、唱歌等。有些简单的句型,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备课,让他们来讲,教师适当给予帮助,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地提高。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听说交际能力,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向学生“学”的过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