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一学生学习总结范文

初一学生学习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一学生学习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一学生学习总结

第1篇:初一学生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一 数学 学法

初一数学是在小学数学基础上进行内容拓宽、知识深化,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许多学生适应不了这种转变,必将影响学习成绩。因此要求教师熟练地领会教学大纲、驾驭教材,认真地钻研教材教法,进一步研究学生思维活动,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法。如果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就毫无价质。教师教学的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特别是初一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科目少、知识内容浅,教师教法单一,学生的学习方法简单。进入初一后,科目增加,对单科学习学时变少,且学生对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不适应。甚至部分学生还未脱离小学阶段的填鸭式学习模式,没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导致部分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结果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重视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怎样对初一学生学习数学方法的指导进一步进行研究,和诸位同行一起再探讨。

1 如何进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巩固方法”与“作业方法”以及“总结方法”等分层次、分步骤指导。

1.1 预习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不懂得什么叫预习,为什么要预习,以致于教师布置了预习,学生只是多看了一遍或几遍书而已,起不到什么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结构体系。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先进行单元预习粗读过程,随后进行单课预习精读过程。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关键所在,它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2 听课方法的指导

听课习惯直接影响听课效果,所以一定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注意处理好以下环节:首先指导学生注意听学习要求、听知识引入以及知识形成过程,听重点、难点剖析,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听好课后小结。这就要求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把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其次要指导学生认真“思”。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所以要求多思、勤思,随听随思;深思、善思与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会听才会思,会思才会学。最后要指导学生去“记”。初一学生一般不记笔记或者是不会合理记笔记,不会记表现在把教师板书的复制,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记得很全,却耽误了“听”和“思”。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记笔记服从听讲,适时“记”;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指导学生只有合理处理好这三者关系,才能真正地走出小学数学的阴影。

1.3 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刚进入初中的初一学生课后以完成作业为目的,巩固、记忆、复习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作业过程中死搬硬套做好作业完成任务,没有深化理解知识、及时巩固知识,达不到学习的效果。因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教师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教师通过示范解题指导学生的作业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指导时应教会学生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1.4 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小学生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主要依赖教师,习惯教师带着复习与总结。初中生按大纲要求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主要任务,所以教师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结的途径。要做到“三看、二列、三做”。“三看”是指: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是指: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是指: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层次、不同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中学生反馈的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由学生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所以说学生学会了总结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最高目标。只有当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有机地结合,教师最后的总结才显得更为突出,它是学生总结的精炼、提高,把学生知识水平推向更高层。

2 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方法

初一数学学习方法的良好建立是学好初中数学的关键,主要有以下指导方法:

2.1 讲授法。初一数学学习法每周设立一课,作为所学课程。在初一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设立数学教师专题论坛讲座可每月搞一至两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

2.2 交流法。学生进入初中后一段时间后,积累了一些学习方法,这时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成绩突出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这种方法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方法不需成熟,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

第2篇:初一学生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一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思考;方法指导

“会学习”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所以,数学教师对初一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怎样对初一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法指导呢?

一、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入手

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学生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激发和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

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选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采取评比奖励评价机制等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然,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在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科学先进的学习方法和理念,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积极动口、动脑、动手,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形象,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二、读教材的方法指导

初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共同存在不善于阅读数学教科书的问题,注重数学教材阅读方法的指导,对于提高初一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教材的方法,即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时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三、课前预习的方法指导

如何正确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前预习呢?(1)让学生从本质上要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课前预习是学生对新课学习前独立地对新知识进行准备性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让学生掌握课前预习的方法:一是看,浏览教材,了解要学习的大致内容,画出文中要学习的相关概念、公式等内容。二是读,反复研读教材中的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主要内容,思考、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不能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便于学生带着困惑和疑问去上课学习。三是学,认真学习教材中的例题,初步掌握解题方法、步骤及书写格式。四是做,尝试去做教材中的练习,采用模仿例题的方式来完成。五是问,学会向自己提出问题,如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懂等,这是预习效率的升华。事实证明,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品质。

四、听课学习的方法指导

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钻研、认真听讲的学习品质,达到学生接受的信息与老师输出的信息步调一致,从而实现高效的学习效果。其次,在听课学习方面要处理好“看”“听”“思”“记”的关系。“看”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老师的肢体语言、板书过程内容,从中领悟所学的知识内容。“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做到:一听每课的学习内容。二听新知的引入及形成过程。三听懂新课的重难点解析。四听例题的分析思路和解法的应用。五听老师对当堂习题解答正误的评议。六听师生对全课知识点的总结。教师要善于采用诱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思考、学会思考。在思考方法的指导时,让学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多思、勤思、边听边思。(2)深思,追根溯源地思考。(3)善思,由听和看去猜想问题的结论。(4)反思,从解题策方法的优劣上树立辩证思想来反思。“记”是指学生记课堂笔记。数学课堂上指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去记。首先,要求学生笔记时一定要抓住记录时机,利用教材来记,避免与“听”发生冲撞。其次,要记重点,记疑问,记解题的方法技巧,记易错点。再次,记小结和解题格式。同时让学生懂得,“记”是为更好地去“看”、去“听”、去“思”,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能实实在在地上好一堂高效的数学课。听课学习的方法指导是数学学习方法指导中最重要的一环,同时还要求老师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调整。

五、课后作业的方法指导

初一学生常常是课后着急去完成数学作业,从不先温习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点,导致做作业时照搬硬套公式解题的现象出

现,学生为了作业而去作业,失去了作业原本的作用。因此,老师应指导学生每天在做作业前先温习当天所学教材和笔记中的知识点、解题方法,实现熟记概念、法则、定理、公式时,再去独立完成作业,并及时反思。同时在学生写作业时应给予书写方面的写法指导,即严格要求学生书写时:字迹工整、格式规范、条理清楚。

六、单元复习的方法指导

在进行单元复习时,初一学生会依赖老师,习惯于老师领着被动地去复习。这是不可取的,老师应及时进行方法指导,要求学生做到:一看,通过看教材笔记回顾学过的知识内容。二列,列出知识单元结构图。三听,听老师对知识点的复习拓展延伸。四做,认真做好基础题,有侧重地选择不同档次的题型进行强化训练,最后归纳出各种题型的解法,同时让师生之间的总结做到有机地结合,达到教师精讲、学生精练的目的,使学生数学能力向更高层次提升。

初一学生数学学习的学法指导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其任务艰巨,探索无限。学生有一个好的数学学习方法,会终身受益。初一作为中学学习的起始阶段,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要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抓好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工作,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初一学生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一数学 学习习惯 课堂展示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长时间受小学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或多或少养成了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学习缺乏独立思考、满足于感性认识或操之过急、急于求成等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如不及时纠正,将会严重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所以,在初一数学教学的起始阶段,注意学生优良学习习惯的养成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一些做法。

一、规范解题步骤训练,使学生养成学习认真的习惯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升入初二乃至初三的学生,在证题时常常出现证题逻辑顺序颠倒、因果关系出现错位、证题条件不够充分等毛病,还会看到一部分学生在做较复杂的计算题时,准确性很差,屡次出现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影响了数学的学习。究其原因,我们认为除了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不够准确之外,另一个原因是在初一教学的起始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及学习习惯。为了解决这些毛病,在初一数学教学中,要从以下两方面抓起:

首先,要狠抓解题步骤的规范化训练。我们知道只有从解题步骤、格式的规范化入手,进行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才能克服学生学习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不负责任的毛病。长时间的坚持训练及严格要求,必然会使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增强思维能力。

其次,要狠抓计算能力的训练,强化认真习惯的培养。

学生计算准确性差的问题,不仅是由于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存在问题,而且也是由一些不良习惯所造成的。为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应该首先从态度抓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在初一数学教学中,利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进行学习习惯的强化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另外要强化检查。学生做题快不快、准不准确,要靠强化检查和评比这个手段来实现。还要鼓励学生,寻找出现错误的原因。学生计算出现的错误是基础知识掌握不准的原因,还是不良习惯促成的原因。教师要帮助学生认真查找,进行分类,及时纠正,也可以让学生自我总结。长此以往,对学生学习认真习惯的养成,培养严谨治学的态度是大有裨益的。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初一学生对教师仍有强烈的依赖感,他们习惯于将自己的思维机械地服从于教师的指挥,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我思考意识,一旦离开了教师就不会学习了。所以在初一,应尽快实现“扶着学生走——领着学生走——放手让学生自己走”的目的。为此,在教学中应做到“导——帮——放”三大步骤。

导:即教师引导学生会阅读数学教材。教师通过学导案,和学生一起分析每章节教学目标,每个问题包含了几层意思,层次之间的知识结构是什么等等。使学生能够根据老师的讲解初步掌握阅读数学教材的要领。

帮:即教师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的实践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已掌握了某些要领,再结合教师的引导,学生尝试着去分析、去探索,从而得出结论。因此,教师要首先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事先编好阅读提纲,使学生边看书边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从而掌握和理解教材。

放:即通过以上两步的训练之后,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逐步提高,为正确解题奠定了基础,初步具备了独立学习的条件。此时教师可以不搞过多的限制、过细的辅导,尽量让学生独立地思考。这里所谓的“放”决不是放手不管,而是有条件、有目的地放,是让学生自己放开思路,大胆实践,是针对那些有自学能力的学生而言的,是对自学能力的更高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加强检查,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这样,经过反复的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就会养成,从而摆脱学习上依赖教师这个“拐棍”,学会自己走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堂展示”的训练,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思维和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第4篇:初一学生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激发兴趣学法指导课堂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29

在教学时间和内容设置方面,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必须重视初一学生的阅读教学过渡,过好从小学到初中的阅读衔接关。

一、要重视初一学生的心理过渡,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乐学

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打破师道尊严,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运用真挚的爱心去唤醒学生积极的情绪。比如饱满的精神状态、热情的期望、和蔼的表情、理解的手势、信任的眼神、平等的交流等,都可以打动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响应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寻求正确答案。

其次,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兴趣主要从主观因素入手:第一,从第一堂语文课开始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让学生树立“生活处处有语文”的思想;第二,要勤于阅读,善于读书、读生活,注意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语文学习能有源源不断的活水;第三,要培养广泛的好奇心,从标题到内容再到分析概括的探索都应具有好奇心。

教师还应该因“材”施教,采取一些具体的做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包括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发掘教材的意蕴魅力、用富于情感和幽默风趣的语言、鼓励学生“说”、动手实践和玩中品位,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变“静态”为“动态”、变“封闭”为“灵活”、变“单调”为“生动”……

二、要重视初一学生的知识过渡,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习

初一语文教师在教法上应适当保留一些小学高年级的教法,以“低起点,小步子”为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恰当地进行铺垫,以减缓坡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增强学生自信心。

学法指导是多方面的,下面侧重介绍如何从指导学生预习入手,结合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首先,教师要对预习提出明确的要求。预习要从整体出发,从粗到细,从内容到形式,至少把课文读四遍。第一遍跳读,要求记住梗概和主要的人、事、景、物、观点;第二遍速读,要求复述内容和理清结构;第三遍细读,要求理解字词句,圈点批注,归纳中心;第四遍精读,要求分析写作特点。

预习要求也是因文而异,对于古诗古文则要求课前多朗读,仔细理解文言词语、诗义,再像现代文一样,分析理解全篇。

其次,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①讲清阅读的分类,分为跳读、速读、精读、细读等,并讲清各种读法的要求,使学生在精读、略读、浏览、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发现美、领悟美、感受美,陶冶性情。

②归纳总结小学学过的查字典解释词意的方法。

③复习掌握分段的规律和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初中课文篇幅一般较长,文体多样,概括方法要区别对待,且每次接触新的文体时,都应对同类文体的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④教会学生读课文时进行有目的的标点圈画,并对重点词句加上评注。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适当位置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

⑤教会学生读文章时如何把握好“整”与“零”的关系。

“整”指文章的整体,“零”指文中的局部。阅读时,先浏览全文,把握整体内容,然后化整为零,弄清局部与整体的联系。无论读什么样的文章都可以这样。

⑥教会学生读文章时要把握好学习重点,正确对待精读和粗读。一般说来,对那些最具体,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句段应该精读,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应略读。精读要求逐字逐句逐段地读,对那些似易实难,平中见奇的字词句要善于探幽发微,做到字求其训,句索其旨,理解言外之意。

三、注意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爱学

注意改革课堂教学结构,阅读教学可以根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和教学实际,把课堂教学分为讲读课、评议课、自学课、先练后讲课、先讲后练课和边讲边练课等。

第5篇:初一学生学习总结范文

一、课题研究背景

留守少年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有效的教育引导,产生了许多教育盲区。我们通过收集整理案例,加以分析总结,探索了一套家校合作的教学方式方法。

二、 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小组,立题论证,通过调研形成教学设计基本方案。第二阶段:制订课题实施方案,各课题承担人积极参加实践研究,推广实验研究成果,收集实验工程中的原始材料和撰写实验论文。第三阶段:进行课题总结,召开课题总结会,报告研究成果,申请课题验收,结题。

(二)研究方法

调查报告,查阅资料,寻找理论依据。了解新的教研动向。阅读成功案例,寻找名师指点,召开家长会,总结家校合作成果。

三、课题研究成果

教学成绩大幅提升,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学生厌学少了,分化少了,学生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教师花在管纪律的时间少了,教学效果显著。主要成果如下:

(一)调查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原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笔者所在学校的初一学生80%来自农村,20%是青云镇本地的。农村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少年,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好有如下原因:

1.家长观念不正确。家长在外打工,认为自己的收入还不错,也没什么文化照样可以在社会上生存得很好,所以在教育子女时总认为读书也没什么出息,大学生也是打工,还不如少读点书,早点挣钱,小学毕业的也照样做老板。他们的子女从小灌输这样的思想自然在学习上没有动力,学习上无所谓,没有目标当然考不出好成绩。

2.监护人监管不到位。我校学生监护人文化程度偏低,他们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放任孩子自由发展。对孩子的监管仅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只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上的需要,根本想不到学习成绩如何,在校表现情况如何。认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只是老师的责任,使个别学生成了无拘无束的“小野马”。

3.家长在孩子教育中有误区。误区一是孩子学习不好是老师的问题,不是我孩子问题;误区二是只要孩子说读书就读,不读就带出去打工;误区三是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学好,不会读书做别的可能也行,不会读书没关系,会挣钱就行;误区四是只要不出现比较大的事故,一般不主动找老师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情况。

(二)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课题组通过对初一学生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原因,我们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1.建立学生档案

首先建立详细的资料档案。比如: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家长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父母外出情况、外出地点、外出所从事的职业、家庭生活状况、监护人姓名及住址、联系电话、是否为住校生等等。

其次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这不仅为教师进行有目的、有针对的“帮”“教”“引”及时提供有效信息与客观依据,还能帮助教师对自身的教育行为与经验进行积累与提炼,批评与反思,同时也为家校沟通与合作开辟全新的渠道。

2.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⑴充分利用班会课进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对学生学习习惯好的给予表扬与肯定,树立榜样。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自己子女在校学习情况,提出要求,共同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

⑵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降低问题难度。在课堂上多给他们表现机会,鼓励他们的小进步,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提高后进生学习兴趣的动力。

⑶在课堂上开展小竞赛,如回答问题答对了有奖励,答错了有小小的惩罚(不是体罚)或者分小组比赛,增加课堂活跃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6篇:初一学生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一学生 数学学习 两极分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198-02

笔者在初中部进行教学十余年,发现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十分普遍,从初一到初三,后进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两极分化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更加可怕的是,以前的“初二现象”,现在在初一阶段已经凸显出来,甚至到了小学的第二学段,差距就开始慢慢拉开了。为了应付家长和考试,只得硬着头皮学习,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十分令人担忧。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才能改变或减轻这种现象?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对形成初中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对策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1 初一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成因

1.1 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是造成初一学生数学分化的内因

为了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毅力对数学成绩的影响,2010年9月,我教初一年级,跟踪调查了122名学生。在122名被调查学生中,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7%,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较弱的占43%,这个比例让大家大吃一惊,这些对数学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往往数学成绩也比较理想,而那些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较弱的学生,数学成绩都不同程度的差强人意,表明学生的数学成绩与兴趣有高度的相关性。

除了学习兴趣以外,学生的意志品质也与其学习成绩直接相关,决定了他为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而付出的努力程度,它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学生进入初中后,随着所学科目的增加,教师辅导密度相对减少,对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要求也增强了,这是良好的学习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刚进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讲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必须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加之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一些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许多初一学生意志薄弱,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进一步挫伤学习数学的热情,如果这时没有的老师的及时指导和鼓励,两极分化就在所难免。

1.2 学生数学学习经验的积累跟不上,造成认知上的脱节,加剧了分化

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这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小学阶段,由于所学科目不多,难度不大,知识量相对较少,学生在大量的训练中较好的积累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经验,因而不容易表现出太大的差异。进入中学之后,由于知识面不断加宽,难度也越来越大,学生花在数学学习上精力和时间必然会分散,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较难迅速形成经验和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从而跟不上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学习活动不适应等。此外,现在有些教师在组织课堂合作探究学习中,片面追求形式,常常出现“优秀生唱主调,后进生凑热闹”的形式主义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的学习水平还不错,实际上仅流于形式,缺乏深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必然会导致两极分化现象的发生。

1.3 旧的学习方法不适应新的学习要求,导致学习困难,从而形成分化

初一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敏感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这一阶段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期,因而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指导就尤为重要。况且初一学生学习上的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接受能力有快有慢。学生一上来初中,知识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产生了飞跃:一是“用字母表示数”,二是引进了“负数”。事实上,很多学生思维无法跟上这两个飞跃,暂时的进度跟不上,一时的学习“吃力”,如果不能及时地加以指导和加强,部分学生就会丧失信心,视数学为畏途,产生自卑感,这是产生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一些教师没有很好地注意到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和衔接,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逐步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和兴趣逐渐下降,成为学困生。

2 减轻初一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一些对策

2.1 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形成强烈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1)用老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风格征服你的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把较难的知识点深入浅出的教给学生,这是一种教学艺术,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并应该成为教师在职业成长中不断追求的目标。让学生先喜欢上你这个人,然后爱屋及乌,喜欢上你所教的科目;(2)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讲一些数学家的小故事,让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3)向学生介绍一些有益的数学课外读物,如《名人、趣题、妙解》《数学趣闻集锦》《数学游戏与欣赏》等等,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4)让数学作业多样化,减少以前传统的机械重复练习的作业,增加一些如写数学日记,写数学小论文或者每章测评后写一个总结等等,通过实践发现都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2005年元旦,学校放假三天,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把学生分成5人一组(其中一名组长),走到大街上去做一项“你是怎样处理废电池”的调查,要求每组访问50名群众,调查后写一份调查报告(包括数据分析、结论与感受体会)交上来,结果他们这次的作业做得非常好,有很多学生利用电脑把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分析,绘出的折线图,条形图,扇形图非常地美观整洁,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言。通过这次调查活动,让他们亲身经历了一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学习数学的核心内容。一是要学生养成勤思考、会思考的习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一部分数学后进生学习意志力并不差,他们在数学学习上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但学习没有成效,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究其原因是由于一部分学生缺乏思考精神,一昧地接受知识,而没有去咀嚼它去消化它,在小学里学习方法只是简单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结果造成“读死书、死读书”,最后导致读不好书,害怕读书。二是要学生养成做事(包括做题)的严谨性。解题重视结果的同时,更要重视解题过程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如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发现很多学生没有用尺子来画坐标系习惯,结果画出来的坐标系歪歪斜斜,单位长度长短不一,画出来的图形非常糟糕,一定要改变学生这种对待数学不严谨不规范的态度,于是我在课堂上示范强调,作业明确要求,作业有不按要求画坐标系画图的,下午放学前我便在教室里要求其订正,要经过我的检查才可放学。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后,作业情况得到了大的好转,最重要的是大部分学生逐步养成了对待数学严谨、规范的态度和习惯。要求学生平时除了听课,做作业外,还要重视知识的内在结构及其相互联系,避免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因此,初一年级一开始就应要求学生坚持严格的常规训练,帮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这也是防止和转变后进生的必要措施。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2.3 教学方法多样化,学习评价多元化

一是教学方法上要多样化。针对不同章节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启发式,小组合作式,还可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要让学生不时地感到学习的新鲜感,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对后进生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渗透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际的教学中,我经常对新旧教材进行比较,择其优者而用之。如在七年级(上)引入“负数”概念时,通过新旧教材比较,我发现两者存在着差异:在新教材中它是这样定义的:像-3、 -2、-0.5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这样定义“负数”是欠妥当的。如果有的学生在小学已经知道了可以表示一个数,换句话说已经学过数(不一定是在学校学的),那么不就是负数了吗?相反,倒是旧教材的定义较为恰当,它是这样定义的:像-5,-1.5,,-155等在正数的前面加上“-”(读作负)号的数,叫做负数。可见,只有同时具备两个条件①负号,②负号后面是正数,才是负数。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是采用用两者分别对两个班来教学的,测试发现,用旧教材定义教学的那个班的学生对负数的理解比较清晰透彻。二是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1)对学生要以鼓励为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个性发展,充分发挥语言评价与非语言评价的强大功能,充分肯定学生的自我价值,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平时不善言谈,我常常用“你能行!教师相信你!你太棒了!”等激励性的话来鼓励他,一句句简单激励性的话,像一股春风滋润心田。慢慢地,他成为了在数学课堂上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的优等学生。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过:“教子十过,不如奖其一长。”与其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心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成功的滋味;(2)改变过去“以成绩论英雄”的单一评价系统,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全面评价学生,勉励共同发展;(3)让家长参与,共同配合,正确评价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发展。

2.4 建立民主课堂气氛与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一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喜欢哪一科的老师往往就会喜欢该学科,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因此,构建民主的课堂气氛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后进生更要热情辅导,甚至可以适度“偏爱”后进生,平时多关心,多沟通,鼓励他们,信任他们,真诚地帮助他们,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逐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使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在课堂上是学生的老师,在课下是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要有质疑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充分暴露他们思维,同时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也暴露出来,和学生一起探讨,沟通,当发生思维碰撞或矛盾时一起查找原因;在课下跟他们聊学习聊生活,利用机会利用典型例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在所教的两个班当中,哪个班的学生比较喜欢我,哪个班的数学平均分总会高出5~10分。因此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是,在做好一个数学老师之前,首先要做好一个学生喜欢的人。

2.5 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积级开展学习活动

要防止和转变数学后进生,仅依靠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学生间的学习互助,在相互切磋中交流信息,取长补短,启迪心智,对其能力的良好发展起重要作用。2001年班上有一个学生,小学的数学基础非常薄弱,我曾单独找他在办公室了解情况,问他1.6元是多少角,他想了很长时间都没有答出来。可见这个学生需要补的基础太多了,而且通过了解,这个学生讨厌数学,而作为班主任的我工作上比较忙,没有太多的时间辅导这个学生。于是我便向班上的学习委员讲明情况,把辅导这个学生的任务交给他,并制定辅导计划,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这个学生的数学成绩由班上倒数第一名进步到倒数第十名,并且再经过两年的努力,他考上了普通高中进一步学习,更重要的是,他不再讨厌数学,数学学习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只要教师坚持科学的态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弄清情况,找准问题,明确原因,对症下药,积极、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才能有效地减轻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较大面积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第7篇:初一学生学习总结范文

在本学期,担任七年级(6)个班的历史课,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本学期要很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工作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学特点。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学内容《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的要求为依据。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五、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六、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

第8篇:初一学生学习总结范文

1.注重预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课前必须预习,只有通过预习,才能带着问题去听讲,提高听课效率。由于初一学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进入中学后,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但他们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刚一进入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他们虽然有求知欲和思考能力,但自学能力是较差的。初一教材涉及数、式、方程,这些内容与小学数学中的算术数、简易方程、算术应用题等知识有关,但初一数学内容比小学内容更为丰富,抽象,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尽相同;而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与中学生也不尽一致,他们往往认为看书就是预习。因此,找不出要点,也不知自己有无问题,上课时只得把老师讲的内容“胡子眉毛一起抓”。显然,这样做“疲劳有余,效果不佳”。为此,在上某一新课前,应给学生介绍课型、特点及预习方法。如对概念课,一般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为学生编排相应预习题,让学生看书思考去找答案,达到预习的目的。

2.注重听课方法,向45分钟要效率

初一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学生只有掌握好正确的听课方法,才能使课堂上的45分钟发挥最大的效益。宋代朱熹在他的“三到读书法”中说过的“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可见听课必须专心。我结合数学课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耳到、手到”。

所谓心到:是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要求学生会围绕老师讲述展开联想,理清教材文字叙述思路;要善于从特殊到一般,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遇到问题后,要多想几个“为什么”,思考一下“怎么办”。只有会想,才能会学,也才能学会;眼到:是要善于观察,勤看。既要观察老师表情和手势,因为数学上有许多抽象的概念,通过教师的眼神、手势往往会表达的更生动、更形象,利于理解。又要仔细观察知识语言的表现,多方面增加感性知识;耳到:要求学生学会听,要听出教师讲述的重点难点,听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问题的实质所在;旧知识要耐心听,新知识要仔细听;跨越听课的学习障碍,不受干扰;听完一节课后,概念的实质要明确,主次内容要分明;手到:首先,严格按要求进行操作,掌握技能;其次,学会做笔记,根据教师讲课特点和板书习惯,抓住中心实质,在理解基础上扼要记下重点、难点;思路有时也可以记下。教师形象比喻,深入浅出的分析等,尤其是技能的形成必须亲手操作才能逐渐形成。显然,在上面“四到”之中,“心到”是关键,善于动脑,勤于思考,是学好数学的先决条件。

3.注重复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及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复习方法上,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知识的能力。通过比较可以明确本质,辨析异同,从而收到举一反三是效果;通过联想,可以建立知识问的相互联系,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通过概括,可把零碎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记忆,利于掌握,并灵活运用。

4.注重解题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初一学生考虑问题较单纯,不善于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往往注意了这一面,忽视了另一面,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这种思维上的不成熟给科目成倍增加、知识内容明显加深的初中阶段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细心捉摸其思考问题的方法,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启发学生遇到问题要认真

析,不要轻易下结论。同时从回顾解题策略、方法的优劣来开展评价,培养学生去分析,使学生学会反思。要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9篇:初一学生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 顺利过渡

很多初中数学教师经常抱怨,小学到初中数学衔接太困难,不管是思维方式,还是解题方法,学生始终转不过弯来。其实,初一学生刚从小学跨入初中阶段,既是时间的转折,又是空间的刷新,同时也是思维的过渡期,就是由具体的运算到形式运算过渡,经验思维、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过渡。因此,教师就要竭其心智发挥好链接作用,使学生顺利过渡。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最大的不同就是――考查的内容和目的不同。小学数学所学的一些最基础的概念、基本的运算等,大约到了五、六年级才出现的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此时小学数学逐渐向考查孩子们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过渡。而初中数学却以考查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为主,当然还增强了空间想象能力等。所以,大多数孩子升入初中之后,就会有这样的感觉:初中数学太难了。因此,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顺利过渡,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激励励志,蕴足底气

一个人有了斗志,自然就能信心百倍地投入学习,就能发出向上的能量。我们的教育目标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各种知能,更在于培养学生未来生活中获得各种知能的动力,在于学生拥有学习的动机和高效能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集合教材,努力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以好奇心为动力,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思维。例如,在讲“有效数字”时,我说:“我能让你们的身高和姚明一样高,你们相信吗?”学生满脸困惑,我问一个学生:“你身高多少?”生答:“1.55米。”姚明身高多少?2.26米,用四舍五入法可得1.55约等于2米,2.26约等于2米,这岂不是一样高了吗?学生大吃一惊。如此反差,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捕捉有趣的素材,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焕发青春活力。

二、引导学生观察,培养思维能力

观察实际上是一种有意识的注意,是思维的门户,因此要涵育好观察,需要足够的感性材料,否则难以挖掘,从而降低学生的兴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新课标修订版增补的“两大能力”,只有通过观察,感知,借助先前经验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因材施教,改进教法,才能得到培养。但初一新生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如果刚一进入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下子讲得过多、过快、过于抽象、过于概括,而要尽量采用一些实物教具,让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逐步向图形的直观、语言的直观和文字的直观过渡,最后向抽象思维过渡。

三、完成学习方法的过渡

初一学生的思维方式仍保留着小学生那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因此,在教法上应注意研究小学的数学教学方法,吸取其中优点,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查缺补漏,搭好阶梯,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因材施教,改进教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和小结,适当选读课外读物,培养因为小学阶段学科少、内容浅,而到了中学,学习科目倍增,内容不断加深。故此,在初一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指导学生顺利由小学数学学习过渡到中学数学学习。

四、随时与学生交心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学生学习、老师教学不止在课堂上,课余时间,我尽量多与学生聊天,让他们觉得老师真心与他们交流,为他们的学习担心,让他们心底里感到老师时刻为他们好,即使受惩罚的学生,只要学生喜欢老师,他们就会自觉学习这门学科;也会把他们学习上的困惑,困难及时告诉我,课外交流,让学生放下包袱,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和反思。

五、重视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