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教学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语文教育阶段,学生会随着年级的逐年升高失去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这与语文教学过程中形式单一,语文教学课堂与学生的情感对接不准确,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硬性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初中语文教学也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丰富其教学形式,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博客作为一种激发学生写作与求知兴趣的全新教学拓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博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一、博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正确引导
从教学的严谨性上讲,在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时,通常需要极为谨慎的实验,将博客引入初中语文教学中来,同样如此。网络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利用的好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个人素质的提高;相反则不利于学生的各方面发展,而且还可能因为对学生与网络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好,导致学生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出现新的问题。
二、初中语文教学需建立特色博客平台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博客的选择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特殊身份,在此基础上建立更加有利于学生知识、情感交流与培养的博客平台。
搭建绿色健康的博客平台,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建立相对独立的班级博客平台和个人平台,在此基础上确保使学生在网络上尽可能少的接触其中一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信息。建立班级博客,同样需要以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知识结构为依据,博客的内容应当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对于博客的整体进行设计,使得博客在感官上就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抓住学生的心。以此,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记录学生的点滴生活经历,将这些与学生之间息息相关的生活片段组合起来,放在博客当中,让学生在博客中体会到作为一个整体的重要性。
三、建立班级博客,加强博客交流
班级博客的建立是教师、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平台,在博客中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也可以进行单独聊天,这种交流的方式避免了一些因为面对面之间交流带来的尴尬的情况,使学生能更好的将自己对于学习各方面的意见说出来。
另外,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作业批改情况与指导意见通过博客上传,便于学生进行学习改进。此外对于语文写作中的一些优秀作品,可以通过上传到博客,让同学对其点评,以此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相互学习的能力。博客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博客交流的方式进行交流型的研究学习,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研究平台,可以让兴趣爱好一致的学生彼此进行合作探讨性的学习。
四、建立班级博客的意义
博客的建立极大的拓宽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途径。提高了学生在进行学习交流中的效率,同时也是展示学生才华与得到认可的阵地。教学过程中,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教师应当适当的给予鼓励,学生会在这鼓励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就感,对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潜能是十分有利的。而且,从学生的心理需求上讲,他们通常都希望受到更多的人的关注,博客平台的搭建,使得学生受到更多的关注,让学生的这种优异的表现得到社会的认可,同时也受到学生家长的认可。这种方式能更好的满足了学生获得成就感、获得认可的心理。
另外,博客能从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写作的热情。一直以来,学生们面对语文作文都十分的痛苦,不知道应该写什么和怎么写。但是博客的开通,首先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进而提高写作的水平,教师也可以在博客中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并对其进行点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于学生写作诉求的一种满足。而形成这种写作的热情,对于从整体上形成良好的写作环境,让所有的同学都参与进来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五、博客成为语文教师施展拳脚的阵地
博客作为语文教学交流的平台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仅是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作为语文教师,博客的开通使其对于语文教学交流与对于教学的反思与创新探索都有促进作用。语文教师可以在博客中将自己的教育生活方方面面进行总结,形成同行业之间的经验互补,从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丰富教学经验,以及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创新。为语文教师更好的在教育的阵地施展拳脚提供磨练的机会。
结语:
博客作为一种网络交流方式,被拓展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是一种教育方式和教学思路的转变,从一定意义上讲能更好的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同时,博客平台的建立对于教师的各方面的生活工程也是一种改变,师生之间的距离将会更近,学生在进行网络知识的拓展的同时,也会同教师之间形成更为友善的师生关系。语文教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也将可能发生改变,使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更加积极主动,让语文博客平台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
参考文献:
[1] 李栋,孙淑兰.“网络博客”在语文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教材教法.2013(06)
[2] 耿鸿雁,彭传丽.博客点亮语文教学和研究.课程整合[J].读写算,2010(17)
【关键词】 声形色并举;恰当结合文意;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紧密联系实际;通过表演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关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同时,新课标中也给出了指导意见,这些是我们教师教学安排的依据。教学情境的创设之所以为新课标所推崇,原因是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有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语文知识学习中投入自身的情感,有利于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恰当、合乎规律的教学情境设定,发挥着别的任何其他教学工具不可能起到的作用。尤其在文学作品和写真人真事的叙事性作品教学中,这种“创设”体现出来的教学意义更深更广。
一、声形色并举,创设教学情景
教师的最终目的不仅要追求教学质量,还需要进一步美化课堂,把学生带入浓浓的语文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知识的快乐。声情并茂主张的是教师利用声、形传授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扩展学生的思维。范读课文尤其能够彰显出教师的声情并茂。语文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必须充分带动声、形、色等要素。声,是为了吐字清楚、响亮;形,应该保持与姿势和手势的协调;色,则在表情要与课文内容相互一致。例:在读高尔基的《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风聚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时,教师则需把自己带进当时的情境中,站直身子、挺起胸脯,声音铿锵有力,眼神执着坚定,通过老师的示范,让学生深刻感受海燕的坚强与无畏无惧的精神。
二、恰当结合文意,营造良好学习情景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各个方面学习环境的创立。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才能使其全心投入学习中,这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意义重大。教师若能善于利用文本的旨意,把各种不同的观点展示在学生面前,就能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考平台,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教师的计划安排,另一方面也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推动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与互动。例:学习《孔乙己》时,根据孔乙己的“死”这一出发点,我则精心设计了多个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看待文章内容,在为学生创造思考机会的同时,引导独立思考以促进学生散开去把握全文的目的。问题一,孔乙己究竟会不会死?会如何死?等多个问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最终的答案也是各种各样的。也正是因为问得“自由”,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二,孔乙己为什么必死无疑?证据是什么?问题三,写的是孔乙己的悲剧,却为什么要把他安排在别人的笑声中呢?这些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问得“自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出的答案各种各样、精彩纷呈,师生间、生生见将学生思维彻底打开。
三、广泛运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教学情景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福音,为语文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使整个语文课堂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是教学方式的一种革命。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学会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优化教学,充分带动课堂教学的气氛,引导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气氛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让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力被激发。教师需积极融合教学内容,将文章和现实的音乐、图片、影音相互配合,最后借助多媒体全面展示,这样就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例:在上《安塞腰鼓》这堂课时,借助多媒体播放了一段西北汉子在黄土高原上舞动腰鼓的视频,学生面对那种活生生的场景在视觉、听觉上都产生较大的刺激,在这种内容丰富、动感的学习环境里,这些南方的城里学生对腰鼓的有了切身感受,对整个文章内容有了更深刻、更细腻的体验,这种审美体验的教学作用十分显著。
四、紧密联系实际,有效创造教学情境
生活是活的课堂,是一切知识的源头,脱离了现实生活谈语文教学就像是脱离了水的鱼,是没有生命没有意义的。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创设一些与生活联系起来的教学情境,就像把鱼放入水中似的,有了水的鱼可以在水中自由地游动,有生活体验的学生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清晰更加透彻。在初中语文教材里涉及到的各类人物,多数都是与现实生活相互联系的,有的直接是生活中真实人物的缩影。虽然有些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不大一样,但只要教师能按照学生生活实际,则能带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对语文课本教材能有更深层次的体会。例:上到《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时,祥子生活的时代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对此理解的难度较大,而引导学生抓住烈日和暴雨这两个关键词,让学生回忆自己在烈日、暴雨等恶劣天气下的感受,通过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让学生轻松学习,获得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五、通过表演体验,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表演课文内容,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思考、参与、表现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表演、扮演角色,增添教学情趣。表演和扮演是理解和表达语文内容的实践活动,表演的越成功,越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皇帝的新装》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分别根据皇帝、骗子、老大臣、小孩子的口吻来模仿,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再比如在教学《核舟记》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表演船头和船尾两部分内容,让学生自行组织人选和道具。表演任务开始前,学生热情高涨,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给课堂增添了无形的魅力。学生模仿课文,带着高高的自制的纸帽,嘴上粘贴着自制的胡须,手臂上也戴着珠链,摆着造型,很是形象,还原了课文内容。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造型对照课文,加深学生的理解,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接受了知识、感受了欢乐,激发了学习兴趣。
六、通过美术作品,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文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7―0067―01
为了深入了解中职应用文的教学状况,探索加强中职应用文教学的方法措施,我们课题组分别在财会、幼师、机电和旅游四个专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28份,收回225份,参与率达98.7%。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归纳如下。
一、应用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应用文基础较差。调查得知,一是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表现在认字写字、口语及书面表达方面,特别是书面表达能力较差,50.2%的学生只能写出所学11个文种的1-3个文种。二是学生对本专业的常用文种学得太少。一些与从事专业密切相关的文种,如市场营销专业的调查报告、说明书等,文秘专业的贺信、规章制度等,建筑与施工专业的建筑施工技术交底、招投标书等常用文种,因学制或课时限制原因,学生还是没有学到。
2.教师的应用文教学能力不达标。一是能够写出较规范的应用文范文的教师较少。调查得知,教师写不好应用文范文的要占82%,课后的有些应用文写作练习布置给学生写作,但教师自己先无法写出样本。二是老师的教法死板单一。有的教师讲课理论过多,课堂气氛沉闷,占71.6%的学生不喜欢老师的乏味讲课。学生喜欢的是能写范文、能批改、能讲评、能用情景或场景模拟等有效的教法提高课堂效果的老师。
3.现行的语文教学计划课时太少。调查得知一是语文课只开设一年,无法使学生的综合、概括、表达能力得以提高。二是语文教材中应用文的写作课时比例较少。2009年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关于基础模块的写作课时包括篇章写作、记叙文写作、说明文写作、议论文写作和应用文写作四个部分总共20课时,根本无法完成上述四个部分的教学任务。
4.应用文教学缺乏统一的开设计划。调查得知,一是各学校各专业的应用文开设与否取决于各学校的师资和课程总量,学校缺少针对专业实际需要而制定的应用文学习计划。二是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究竟学习哪些文种,用什么教材,学制多长,学生的应用文水平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学校缺少相应的计划和要求。
二、应用文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应用文教学的力度以充实学生的职业能力。由于初中语文教材(北师大版,孙绍振主编)已不含应用文内容,所以初中毕业生对应用文的知识几乎是一个空白。而作为中职学生,应用文写作是今后工作必备的能力,所以急需学习。一是对于毕业就要就业的学生来说,从调查结果看,除语文课本中的11个文种外,再专门开设一学期的应用文(周课时4节,学习30个左右的常用文种)较为适宜。二是对于参加职教高考的学生来说,学习省教育厅规定的《应用文写作基础》(张金英主编)中的58个文种就能适应其工作或岗位的需要了。三是要形成重视应用文教学的浓厚氛围。可通过开展应用文写作技能大赛,应用文教学优质课比武等形式,在校园里、师生中形成重视应用文教学的共识。
2.提高教师的应用文教学水平。应用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的应用文教学水平高低,其衡量标准就是看其自己是否有较强的写作应用文的能力,给学生以示范;能否用所掌握的应用文知识评判别人写作的各种应用文。否则,其能力就达不到应用文教学的要求。
3.增加语文教学的学制时限。《大纲》规定,基础模块160-180学时,职业模块32-36学时,两个模块共计要216学时。以每学期周课时3节18周计算,每一学期54节,也需要4学期才能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时数。要保证开设两年4学期的语文,让学生学完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应用文奠定基础。
关键词:语文课程 引领 语文素养 学科性质
语文教育名师董一菲曾说:语文天地是教师、学生、文本的诗意汇融。语文,绚丽而多彩,神秘而新奇;语文天地,包罗万象、浩瀚无边。
远古时期,智慧超群的仓颉从自然造化中受到启示,创造了汉字,美丽的中文从此拥有了不朽的灵魂。语文一路走来,历经诗经楚辞、诸子百家,绽放了唐诗宋词,奠定了秦砖汉瓦。面对如此辉煌壮观的语文天地,我们该如何引领今天的初中生畅游其中呢?
初中生面临高考的压力,放在语文学科上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有太多的遗憾,遗憾对学生进行的技能训练太多,以至于没有引领学生去品味诗经的古朴韵味,没有去感悟楚辞的浪漫情怀,学生对诸子百家知之甚少,对唐诗宋词也是浅尝辄止。学生的审美情趣没有得到培养,语文素养也无从提高。这其中的缘由是多方面的,不是学生不喜欢语文,而是升学压力、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学生对学习语文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新课改来了,犹如平地一声惊雷,给喜爱学语文的初中生带来了福音。新课改将初中语文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选修课又分为五个系列: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学论著研读。有了这些丰富的选修课程,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择喜欢的课程。让喜欢语文的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这是我心中最大的愿望。
作为教师,怎样引领学生学习语文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把握好语文的学科性质。
《语文教师培训手册》上有这样一段话:如何对待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正确处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是目前语文新课程深入发展的“瓶颈”之一。由此可见,语文是一个独特的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同时更要注重它的人文性。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体现在实际的交流中,所以需要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以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人文性是有及其重要的作用的。所以,我们既要让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又要让学生在书海中去接受更多人文精神的洗礼。
第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努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为了应付高考,对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让学生在题海大战中筋疲力尽,完全领悟不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今天的新课程不一样了。新课程将语文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系列,学生完成了必修课的内容以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选择所喜欢的学科。这样有针对性的选择,是很利于因材施教的。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喜好和特长,指引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块进行学习,这样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爱读书、勤读书的学习习惯。读诗书,识礼仪。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让学生深层次地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从文本上有所感悟,有所创新。学生的课余知识丰富了,自身的品味和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第三、在教学中做好对学生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旧的评价方式已经不符合新课程的标准了,在新的评价方式下,我们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改变那种分数论定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必修课的评价参照课程标准执行,对选修课的评价,可用开卷笔试,也可用小论文测试,还可以用口试方式等进行评价。比如对学生的阅读,我们可以这样评价:定期举行读书介绍会,让学生将自己所读的课外读物简介给别的同学,对介绍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这样既对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了评价,又是一个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一举两得啊。对学生的作文评价,也改变以往的学生交上来,老师挑灯夜评,然后发给学生看的模式。可以多采用鼓励的方法,找出学生作文的优点,进行鼓励,或者找学生来交流,找出不足之处,使之改进,偶尔也可以让学生互评,再者就是让学生自己“出书”,将学生修改好的作文,编辑成册,全班阅读交流,效果应该是很好的。
第四、认清新课改和高考的关系
学生上了初中,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就是高考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高考转的。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素养这个概念是明确的,但是是隐形的,不是显而易见的。或许大家心中会有一个疑问:语文的素养不是说提高就提高的,它看不见摸不着,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万一短时间内,学生的素养还没有提高,但是高考却如期而至,学生怎么办?在这里我想表明的观点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虽然是隐形的,形成的时间也比较长,但是,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积水成渊,经过三年的积累,学生肯定在知识的积累,思想的领悟、人生价值的取向等方面都有所提高。语文素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只要语文素养真正提高了,还愁高考考不出好成绩吗?
语文新课程改革,就是我们引领学生畅游语文天地的东风。我们要借此东风,让学生尽情畅饮知识的甘露,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的学生将乘着新课改的翅膀,在五彩斑斓的语文天地里任意驰骋,尽情翱翔!
参考文献:
1、《董一菲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