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圆周运动教案范文

圆周运动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圆周运动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圆周运动教案

第1篇:圆周运动教案范文

关键词: 高中物理 牛顿运动定律 “跳出课本看课本”

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在教学之余听到最多的对高中物理的评价是“高中物理太难了,尤其是力学”。为什么物理学给人的感觉总是一个“难”字?高中生应该如何应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物理教师应该如何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高中物理知识,提高对物理的兴趣,让他们爱上物理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物理教学体系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真正称得上学习物理学应该从初中二年级开始算起。在初中阶段学生就已经接触到了物理学中绝大部分的分支学科,但是只是介绍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和结论,定性地研究一些物理现象,不注重更深层次的研究。到了高中阶段,物理学的体系基本展现出来,在初中的基础上再次加深研究,除了理解一些物理知识和规律,还要求学生能够分析物理过程,熟练地利用初等数学知识定量地解决物理问题,掌握物理的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利用高等数学的思维(例如:微分、积分的思想)研究某些简单的问题。这些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在为学学物理打好基础,做好过渡。而大学物理更是在高中物理基础上,将物理学的各个分支再次升华,将知识体系整理得更为系统,物理规律研究得更为透彻,物理现象的分析更为精确,但是最基本的切入点和思维方法还是与高中物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高中物理将是学生今后终身学习的基础。

学生感到物理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对物理学的真谛和知识体系理解不深。

我在课后给学生辅导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眼光太短浅,考完试成绩不好,在分析时只盯着一小块知识点。例如:一个学生在高一期末考试以后找到我,因为期末考试考得太差,向我咨询如何复习一下必修2。而我看到试卷的错题,显然不仅仅是必修2的问题,受力分析和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都有问题。我问他必修1学习得怎么样,感觉如何?他是这样分析的:必修1的第一章、第二章当时提前预习过,考试成绩都在八九十分,还很不错,到了后来有点沾沾自喜,所以第三章力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成绩稍微差一点,但是高一期末考得还凑合,所以他认为必修1整体说来还是过得去,不需要复习。到了必修2突然完全没有头绪,一学期下来不知学了什么,也不知该怎么解题,所以他认为应当复习或者叫做重新学习必修2的知识,因为将来选科时他想选择物理。

我想这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很有代表性,我们就这个实例来分析一下。

我想问这个学生或者我们教师一个问题:什么是物理学?

物理(Physics),拼音:wù lǐ,全称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的最普遍形式的规律以及物质基本结构的科学。[1]在高中物理尤其是力学部分最突出的是研究物质运动的最普遍形式的规律。

二、高中物理教材(新人教版)必修1、必修2的知识体系

整个高一两本教材让学生认识了物质运动中最为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包括天体运动),而这些运动之所以能发生是因为运动的物体受到了相应的合外力的作用,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合外力就可以决定物体作什么样的运动,而物体作什么样的运动也反映了物体受什么样的合外力,这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由牛顿第二定律决定的。所以高一阶段学好力学的关键就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必修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牛顿运动定律,在前三章作了铺垫:第一章、第二章通过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让学生了解了用哪些物理量,如何描述运动,以及加速度α的含义和求解方法,为F =ma中的a作了铺垫。第三章相互作用让学生通过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研究,对力的性质和特点有所了解,进而知道如何求解合外力,即为F =ma中的F 作了铺垫。一切就绪以后就给出了牛顿的三个定律,以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包括已知运动求受力和已知受力求运动的两大类问题,以及超重、失重的生活现象。所以必修1的体系是很清楚的。

必修2除了机械能看似孤立以外依然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固然有不同之处,但是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可以将曲线运动分解成直线运动来解决。而圆周运动更是由于合外力时刻指向圆心,与速度垂直,才使得物体的速率不变化,但是速度方向时刻变化,最终导致匀速圆周运动,所以依然有F =ma,只不过此时F 被叫作向心力,a叫作向心加速度。了解了这一点,只要找到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 =ma=m =mω r=m ,其中a= =ω r= ,就可以解决圆周运动的问题。而天体运动则是在圆周运动基础上的进一步应用:F 是万有引力,a依然是向心加速度,即F =G =ma=m =mω r=m ,其中R为两物体间的距离,r为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因此必修2中七章有六章实际上都是牛顿运动定律的问题,所以学好这个定律是掌握力学的关键,乃至对以后的学习都很有用。

而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真的是抛开了牛顿运动定律而孤立存在的吗?

我们知道当力的作用引起物置变化时,力就要做功。由牛顿运动定律可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因此,力对物体做功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所做的功应与某种描述物体运动状态量的改变有关。这种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量称为动能。动能的变化与作用力所做的功之间的关系,称为动能定理。下面我们推证一下:

设质量为m的质点,在变化的合力 作用下,沿某曲线,由A点运动到B点,质点在A点和B点的速度分别为v 和v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 ,质点在力 的作用下发生了元位移d , 在d 内做的元功为dA= •d =m •d ,将d = dt代入上式得dA=m •d =m • dt=md • = md(v•v)=d( mv )变力 由A点运动到B点对质点所做的功

A=?蘩d( mv )= mv- mv(1)

这一结果表明,合力所做的功的确能够用一个运动状态量的变化来表示,这个运动状态量的形式是 mv ,我们把它叫动能,用E 表示,即E = mv 。

用E = mv表示质点在起点位置是的动能,用E = mv表示质点在终点位置时的动能,则(1)式可以写成A=E -E ,这就是质点的动能定理,可表述为合力对质点所做的功等于质点对动能的增量。

而对于质点系我们有

A +A =E -E (2)

在一般情况下,质点系的内力包括保守内力和非保守内力。因此我们可以把所做的功A 分成保守内力所做的功A 和非保守内力所做的功A 两部分,将A =A +A 代入(2)式,得A +A +A =E -E ,而保守力做的总功等于质点系势能增量的负值,即A =-(E -E ),代入上式得A +A =E -E +E -E ,即A +A =(E +E )-(E +E )。

上式等号右边第一项是质点系在B状态的机械能,第二项是质点系在A状态的机械能即

A +A =E -E (3)

上式表明:作用在质点系上的一切外力和一切非保守内力所做的功的代数和等于质点系机械能的增量。这就是质点系的功能原理。

由(3)式看出,当外力和非保守内力不做功,或所做的功的代数和为零,即A +A =E -E =0,则E =E ,或写成E +E =E +E 。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这个结果表明:若外力和非保守内力不做功或做功代数和为零,则质点系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但它们的总和(即机械能)保持不变。这个结论称为机械能守恒定律。[2]

所以作为第五章的机械能部分也是源于牛顿运动定律的。

综上所述,其实高中整个力学都是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得到的,学生掌握好牛顿运动定律,理解知识和考试成绩都可以获得质的提高。

这个学生恰恰是没有学好最关键的牛顿运动定律部分,但是当时的考试没有引起他足够的重视。按照以上的思路我建议该生重新审视必修1、必修2这两本书,从必修1复习起,结果效果极好,做必修2的题目几乎不费力气。可见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这不仅仅是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在授课中也容易忽视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将牛顿运动定律的思想贯穿始终,我想学生就能够“跳出课本看课本”,原来两本书就是一个牛顿运动定律,一点儿也不难。

这一点,日本的教材处理得很好,我有一本《川教授的中学物理教案》,目录为[3]:第一章《力是什么》,作为铺垫;第二章《力和运动》,建立运动与力的关系;第三章《各种各样的曲线运动》,将运动的范围再次扩大,使学生自主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到此基本上将我们两本书的内容都囊括在内,我认为这对学生认识力学,认识牛顿,认识物理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学生的兴趣一方面来自个人的爱好,另一方面是信心的建立。很多学生一开始对物理都非常感兴趣,因为物理学涉猎范围广,实验多,和生活结合紧密。但一些学生因为题目难,考不好,而丧失了对物理学的兴趣,见到物理就怕,就躲,就不想学。因此在目前的高考形势下,更多的学生选择了文科,因为他们觉得花同样的时间文科更容易出成绩,更容易考上大学。目前许多学校文科9个班理科3个班这种不合理的文理选科失衡将会对高中教学和大学教育带来困难。

所以,我们的担子很重,要解决学生畏惧物理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学生的努力,另一方面作为物理教师的我们更要给学生指好路,铺好台阶,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前行,也只有这样才更加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刘筱莉,仲扣庄.物理学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彭长德.大学物理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3][日]川博著.吴宗汉,彭双朝译.川教授的中学物理教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8.

第2篇:圆周运动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教学创新 五个基点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79-02

一、深化新课改思想,创建高中物理教学新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强调在教学课堂中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应付式的学习概念,转变为积极主动投入到物理学习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全面挖掘学生在各方面的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为“应试”而“灌输式”教学的方式,将物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提升到培养学生的能力上来。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物理教案策划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制定灵活的教学方案,丰富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进而能够融入物理学习中去。

例如:老师在讲授《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课时,必须从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出发进行课程设计,采取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首先让学生观看相关影片来了解什么教圆周运动,以汽车过桥为例,通过实例分析、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总结出其运动的规律。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联系的方式进行解决,让学生对向心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引入学习的重点,牛顿第二定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深入了解教材革新的部分,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

新的课程改革不仅体现在教学理念的更新上,同时也表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方面。经过新的课程理念改革后,物理教材并不仅仅局限于必修的课程上,同时增加了选修的内容。它同时是对学生课外学习的一种拓展,完成了必修内容的学习后,学生能够利用学到的知识去自我学习选修课的部分,同样,老师也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情况,从学生掌握知识的方面去判断,是否可以增加课堂内容,将丰富的选修课程内容选择一部分加入课程教学中,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多方面的物理知识。老师在筛选课程时,也可以与学生展开讨论,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加入,学生能够学习到自己有热情投入的课程,必定能够全身心融入,课程效率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

老师的教学方法同样是影响学生对课程投入程度的关键,因此,为了提升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效率,老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将传统教学中的课堂主宰地位转换为课堂的引导,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实施指导教学,保障教学的开放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充分利用网络发展的优势,丰富教学媒介

随着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不断成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同样,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发展的优势,将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来提高教学的效率。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它能够将原本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变为活泼的图像、视频,让原本复杂的物理实验,能够通过简单的幻灯片展示,让每个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增强了物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转变传统老师的身份,营造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是课程的主宰,是学生的领导,一般而言,学生都十分害怕老师,甚至导致在课堂上都不敢提出自己的疑问,很多情况下,维持一知半解的状态,这样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是很不利的。因此,为了提高物理课程教学的效率,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中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老师必须转变课堂中老师权威的思想,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老师作为课程的指引者,向学生讲述课程重点,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新课讲述完后,向学生布置一些拓展分析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讨论,同时,老师在课下也需要丰富与学生的交流,明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想法,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课堂的凝聚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其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

综上所述,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创新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必须从五个方面去努力,分别从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以及师生关系的构建这几个方面着手,深化新课改的理念,创建高效的物理课堂,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工作。

参考文献:

[1]丁向阳.高中物理教学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现状调查、分析及策略[M].湖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物理 ,2010

[2]郭建斌.认清过程异题同解解决困惑培养能力――例谈异题同解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1(09)

第3篇:圆周运动教案范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渗透网络思想,注意传统教学与现代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提高效率,提高学生兴趣,教养学生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也要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自己想尽办法获得知识的意识。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是的一所重点中学,在区内外享有盛名,校领导在狠抓教学质量、学校管理的同时,颇有远见地在校园内配置了校园网,使学校成为全区唯一一所配置校园网的中学。作为二中的一名物理教师,我在使用校园网的过程中,深深感到网络环境中的教学对传统教学的冲击,下面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需要获得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这对教师和学校中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及校园网来应付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并能独立选择和评价信息质量,从而更高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将成为老师、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及校园网上丰富的资源,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方法之一。作为一名教师,要敢干面对现实、迎接挑战、更新观念,从过去那种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笔”的单一授课模式中解脱出来,改革教学方式,掌握计算机,了解校园网应是教师必备的条件,是时代所需,也是工作需要。要想适应现代教学,必须转变观念,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行动的动力源泉。

为了更好搞好自己的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我家里专门买了计算机,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使用,同时学校为了推广使用校园网,对教师进行培训,我也是每课必听,利用所学,制作一些物理教学软件,大部分是先在家中作好,再复制到办公室计算机上的校园网中,自己上课时调出来,很方便。且也提供给同组的老师使用,别的物理教师也把自己的课件放到校园网中。与同行交流,听取别人意见,不断修改补充,使课件更加完善,这样工作效率倍增。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已经自学了3dmax.2.5、几何画板、AUTHORWARE5.0等制图软件,但其中我比较偏爱3dmax2.5,因为它功能强大,是三维造型,更具使用价值,现在我已经制作了不少课件,如“力的合成”、“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碰撞”、“简谐振动”、“电磁感应”、“光学”......节假日也利用计算机游览INTERNET网,访问一些教育网站,包括举办本次研讨会的主办单位“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网站:nrcce..com 看一看有什么重要信息;全国的同行们正做什么?也 查看一下网上优秀的物理课件。现在回想起来,自己所下的功夫是值得的。每当看到学生们津津有味地欣赏自己所做的课件,入神地听老师讲解,学习物理兴趣越来越浓的时候,作为一名教师由衷地感到欣慰。万事开头难,但只要你跨出这一步,前面的路就会很开阔。

中学物理教学作为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的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探索自然科学的能力,即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培养21世纪人才尤为重要。21世纪将是一个信息时代、网络世界,不懂网络将寸步难行,更会束缚学生能力的发展,只有懂得网络才会主动获取信息,提高自己成功的机会。因此在利用校园网教学的同时,教师应渗透一些简单的网络思想,培养他们的网络意识,这不仅是出于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考虑,也是为让学生更有效地使用校园网打下基础。我有时在讲课过程中有意识说一下课件的制作过程,如何从校园网中调出来用的,也讲一讲校园网的构件和使用,学生们往往对这些都很感兴趣,表现出很高的热情,这正是学生真正参与进你的教学过程的表现,有的同学下了课后跃跃欲试,都想亲手试一试,亲自操作一遍,但出于保护设备的目的,我一般不让他们随便动,但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旺盛的求知欲,教师理应是给予表扬和肯定的。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主要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改变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培养。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花较多时间写板书,特别是上课时写例题、画图用的时间较多。如在高三年级讲“滑块与小车相对滑动”专题时,得画许多物体运动过程示意图,找位置关系,教师累,学生也觉得繁杂,但如果相对滑动过程用计算机课件演示的话,过程就很清楚,只需将课前制作的文本、公式、图片等资料显示出来就行,且可以通过各种控制器,使过程缓慢演示,反应慢的同学也可以反复看,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接受起来很轻松。特别是针对难以理解或难以想象的物理概念、模型通过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十分直观形象地解释、演示出来,被学生充分理解,做到难点突出,达到理想的教学较果。如:“力的合成”、“干涉、衍射”......。用多媒体课件模拟物理现象、过程,可变抽象为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如: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简谐振动”这一节时,往往感到吃力,似乎听懂了,但一做题尽出错,原因是振动问题综合性强,弹簧振子振动过程中,变化快、变量多、较难掌握。通过演示“简谐振动”课件后,使振动过程放大、放慢,学生们得以仔细观察多个量的变化,而且在课件中不同鲜艳色彩的箭头把各个的大小、方向、变化都显示出来,教师边操作边讲解,明显感觉到讲起来轻松,学生听起来也轻松,课后的测验,成绩远远地优于前几届学生。

尤其是在复习课中,多媒体课件的较果更加明显,它可以做到重点突出,在短时间内系统地重复彼此有关的物理现象,使学生回忆快,记忆牢固,如在复习“圆周运动”过程中,可把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卫星运动及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来,可以讨论小球脱离轨道的条件及各种圆周运动问题中的最值问题。复习“碰撞”问题时,可以用课件来演示各种碰撞,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们的知识面,使物理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

要想通过校园网上好物理多媒体课,备课是基本环节,备课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授课的成败,传统的备课方式,围绕着教学大纲、教科书、参考书形成教案,基本上是文字工作。将计算机技术带入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时,备课观念需要更新。首先,你得合理科学地组织教材,相关的知识要尽可能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体系,知识要联贯,思维性要强,更多的精力应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规律上。同时由于大量的教学内容,以计算机、图、文、声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以书面处理文字的工作明显减少,伴随而来的是了解计算机、网络、平台、链接、端口......等内容。要对校园网中资料库的东西了如指掌,现有的尽量不要自己重复再制作,尽可能从资料库中调用,尤其是练习题,课前选好后,可直接调用。备课过程中更多的是思考、设计课件应用和制作脚本,以最佳的表现形式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引入,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中适时地利用多媒体传递信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授课过程中注意力不应全放在机器上,而置学生于不顾,因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该停就停,该慢就慢,改变过去那种对学生主体地位不够重视的状况。

如何听好多媒体课,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应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传统的教学养成了学生听教师讲,一字不漏记笔记的习惯,这些对于容量大,思维性强的多媒体课来说,是不适应的,我想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课前要预习,明白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难点心中有数,这样听课会顺利些。

2 观看课件时尽量少记笔记,多动脑,积极思考,时刻注意把自己预习掌握与所播放课件相联系,思维要跟上教师。一般教师会留时间让学生作记录的。

3 注意力要集中,不受环境、灯光、某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的影响。

第4篇:圆周运动教案范文

关键词:教学案;问题;策略

在教学案的引导下,为了更好地推进教学改革,2011年本校实行了教学案一体化的模式。在实施的短短几年当中,以“教学案”为媒介进行,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也存在不少问题。所以学校推行“六要点”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一、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施展自己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给的教案进行预习,提出不懂的知识点,相互探讨。然后在课堂中有重点地听教师讲解,这样更容易进一步了解和吸收知识点,这也是教学案一体化着重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更好地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在此方法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达到良好的效果。其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外、课内能够相互探讨研究和讨论。这样的做法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教师能够指引学生更好地进入所学的课程中,让学生自己消化知识。例如,在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课程中,通过电视杂技节目“水流星”将其引到课程中,学生就会想为什么“水流星”的水没有溢出来,它是在什么情况才不会溢出来,需要具备什么条件,需要受到何种作用呢?在一连串的问题中,学生产生了好奇心,更能激发他们的探知欲望。让他们可以分成小组进行探讨和研究,然后在课堂中老师可以依据他们的回答进行补充和更正。

二、在课堂中要和小实验结合起来更好地掌握知识

物理学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透彻了解。它主要体现在科学探究、概念和方法以及遵循自然规律,也要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高中的物理课程标准指出,要结合生活,观察一些细节,动手操作,通过实验更好地让学生对物理有具体的了解和认识,这也是学好理论知识的基本。通过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机会,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使他们对科学更加感兴趣,从而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为了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案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提倡把一些课堂小实验运用到课程中,让学生能够从实验中激发求知欲,提高观察能力,对物理课程产生更大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小实验中获得更大的乐趣。比如,让学生用课本压桌子体现微小形变。学生也可以通过小实验进行摩擦力的实验,比如在玻璃上、桌面上、毛巾上拉小车匀速运动,感受在不同介质上力的大小也不同;也可以通过弹簧对拉,感受传感器力的作用。也可以让两个学生进行拔河比赛,分析为什么会有胜负之分。

物理的学习,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实验才可以更好地对物理的规律、定理掌握。新的教材对课堂中实验实践是相当重视的,要相互结合。例如,电视中一些科学实验也常常出现在课本中。教学课本中也编写让学生和同桌进行自由落体的实验,相互记录时间,这样把生活和学习相结合,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项实验。

三、教师可以随时检测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关注学习不好的学生

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随堂进行检测,对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进行了解,比如课堂所学的重点,也可以是课程中所提的一个例题,主要是能够了解学生消化了多少,教师也可以在课堂的最后给学生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消化,当堂进行提问。当堂检测也分为好多种,例如口头检测、书面检测,其主要目标就是了解所有学生学习达标的程度。也可以进行问答式的、小组讨论式的、媒体检测式的。可以当堂进行,也可以收取批改,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关注和辅导学习不好的学生,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相同问题进行当堂矫正,使学生都能更好地了解。

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教学案一体化的实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提高了专业素养。但是在这一教学方法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刻不容缓的问题,例如课堂的时效性,还有对学生课堂中如何进行合理评价,这也是我们要努力的地方。

参考文献:

第5篇:圆周运动教案范文

关键词: 动态生成 数学课堂教学 有益信息 意外信息 错误信息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僵化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灵活的板块式教学,从教材的忠实信徒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新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新特点。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总会碰到一些不期而遇的问题,课堂的真实教学情景和原本设计的教学计划不一致,扰乱了设计的教学思路。这些未曾预料的状况,恰恰就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教学就是结合当时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产生互助,达到互惠,使整个数学课堂形成共识、共享、共进的氛围。所以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紧紧抓住课堂生成,采用灵活的策略应对课堂生成,深刻地反思、总结课堂生成。

一、捕捉有益信息,促进教学生成

1.倾听——获取信息

课堂教学时,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而且要沉得住气,舍得让学生说,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在学生尚未阐述清楚观点时,切莫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听清学生在想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回答的信息可能有很多,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信息是没用的,听清了才能去筛选。哪怕答错了,也要理解错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比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我为了引进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结合借班上课与学生不认识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跟大家第一次见面,不认识大家,等会儿怎么叫同学回答问题呢?”学生反应热烈,纷纷出主意,出现了很多种回答。有的说“叫学号”;有的说“用手指指就行了”;有的说“用衣服的颜色来区分”;有的说“看他坐在哪里”;有的说“叫第几排,第几座”等,出现了很多答案。我耐心地倾听,为了不打断学生的思路,更多地用眼神、用体态语言的方式给予学生鼓励。学生在想办法,并用语言表述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2.分析——筛选信息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有足够教学机智,迅速地作出判断,哪些回答有助于达到教学目的,围绕教学目标,对捕捉到的各类信息加以筛选、整合,促进生成。因势利导,灵活处理动态生成,提高课堂应对的策略性,就可能成为课堂的亮点。

在刚才的例子中,对于这些回答我首先给予肯定,在实际生活中确实都有可操作性。但是,一一分析下来,有些显然在具体的情境中不合理。

学生:“叫学号。”

教师:“我又不知道举手的同学学号是多少。”

学生:“用手指。”

教师用手夸张地乱指,也不合适。

学生:“用衣服颜色来区分。”

教师:“今天穿红衣服的同学有好几个啊!”

学生:“看他坐哪儿?”

教师:“好主意,但我怎么描述他的位置呢?”

学生补充:“用第几排,第几座就可以了。”

教师:“太棒了,第几排,第几座,用两个数字就可以确定教室里一个学生的位置。”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的生成做好准备。

课堂上,来自于学生的信息与教材学习内容有的紧密相关,有的间接相连。对之,教师要准确判断,采取不同措施,或直接引用,或果断弃之,更多的是巧妙点化,使之与学习内容对接,帮助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抓住意外信息,挖掘创新源泉

计划赶不上变化,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把课堂上所有的情况都考虑到。有时学生“忍不住”插嘴,竟是如此的经典,意料之外的观点成为教学的精彩资源。我想,在教学生涯中,每个教师都会有这种经历。比如我在“函数的图像”的教学中,设计了“龟兔赛跑”的情境,利用函数图像来描述龟兔赛跑的故事。

学生基本上都默认了与x轴平行的这一段函数图像表示兔子在睡觉,在备课时我觉得这一点不会有什么争议。但在课堂教学时,一个平时很调皮的学生插话说:“不一定是睡觉的!”听了他的话,大家都笑话他,但是我心中一惊:教了这么多年的书,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以前类似的问题都是禁止考虑的呀,或者是休息、或者是修车、或者在这个背景下当然是兔子在睡觉啊!有没有运动的可能呢?应该有。联想到以前无锡市的一道中考题就是做圆周运动的。于是我制止了同学们的取笑,微笑着问这位插话的学生:“不一定是睡觉,那么你认为还有什么其他可能呢?”这位学生虽然没有完全表达清楚,但意思就是兔子在以起点为圆心,开始跑的一段路程为半径的圆周上捉蝴蝶,跑了一圈后继续比赛。大家听完后顿时呆住了,陷入沉思,转而都为他的想法喝彩,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的兴趣来了,积极性也高了,我顺势又提出一个问题:“一定要在圆周上跑一圈吗?”一下子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讨论以后有同学说:“在圆周上既可以运动又可以静止,既可以前进又可以来回走动,既可以转一圈又可以原路返回。”

“动态生成”会给师生带来意外的感觉,这种意外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课堂的活力经常在这样的情景中迸发出来。捕捉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智慧光芒闪现课堂,课堂生命无限活力,这些亮点是学后的灵感和顿悟。对于动态生成的课堂,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片断,通过巧妙地评价处理课堂的意外,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三、利用错误信息,完善认知结构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出现的“错误”应该坦然面对,千万不要因此而批评。其实,课堂中学生的一些“错误”也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资源,如果教师细心体会,艺术地处理,就能挖掘“错误”的潜在资源。所以,教师要确立“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动态资源”的观念,让课堂因“错误”而生成,使之成为鲜活的教学资源。

凭借经验,教师对一些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错误可以预设,但有很多问题的产生是无法预知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将有形的预设融入动态的教学中,真正形成互动的课堂,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在动态中生成,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真正意义的有效的动态生成。

在“加权平均数”的教学中,在引入概念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金秋十月,举国同庆,学校开展了‘知国情、迎国庆’知识竞赛,我班派了15位同学参加比赛,共有三种得分:85分、80分、90分,你能求出这15位同学的平均分吗?”可以预设的错误:。然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是否正确,通过对错误观点的辨析,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求平均数与这些成绩所对应的人数有关,引出“权”的概念。

但还有一些错误是无法预设的,还是在“加权平均数”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例题:

根据成绩册上的平时、期中、期末成绩,计算学期成绩:

(一般情况学校将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学期成绩按照30%、30%、40%计算学期成绩的。)

第6篇:圆周运动教案范文

一、物理课堂提问的要求与技巧

1、明确与连贯性。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所提问题要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清晰度高,问域明确、恰当。含糊不具体的提问,学生思维难以开展起来。因此,要求所提出的问题要尽量集中在重点内容和关键性的问题上;应从实验现象或日常生活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符合学生智能水平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要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确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所提问题要恰当中肯,确能被学生清楚地理解。其次,所提问题要求表达连贯清晰、简明扼要,不要提出模模糊糊、很难说清的一类问题。因此,在拟定提问的问题时,要事先计划好,尽量事先写在教案中,并加以严格推敲。

2、合理性。教学提问的设计应注意量力性,亦即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可接受性”和“因材施教”,要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对物理学习较好的学生应提出信息量较大、颇有难度的问题,以满足他们的思维活动量;而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应多问一些稍有难度,信息量较小,清晰度高的问题,以鼓励其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不仅应备好课,而且还要“备”学生,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应了如指掌。

3、提示与探询性。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和探询是必要的手段。提示是指由帮助学生而给出的暗示所组成;探询则是引导学生更深入考虑他的最初答案,并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物理课堂提问中要用提示帮助学生回答问题,并要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敏锐的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答案中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对这些要及时给以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释疑、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

二、物理课堂提问的作用

1、提问可以引起学生对某一课题的兴趣,集中学生对这一学习课题的注意力。让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使其主动投身予物理教学活动中去,并能意识到自己在该活动中的位置,从而增强物理学习的内驱力。

2、有助于课堂上更好地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教学合理性提问能起信息反馈作用,教师可据此来诊断学生在课堂学习物理活动中的困难,以及评价学生对物理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而灵活调整物理教学活动的结构。

4、培养作用。在提问中,为深入展开思路进行追问与反驳,通过再次追问,促使学生加深思考,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

5、促进相互学习。通过对话刺激学生对教师或其它同学发问,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同时通过对话,让学生得到从别人的立场出发来相互学习的机会。

6、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

三、物理课堂提问的种类与实例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问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种类。结合当前物理目标教学的实际,可以把提问分为六类:

1、回忆性提问:主要是使学生联想所见所闻的事或回忆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如:回忆日常经验:“我们坐在汽车上,当车突然刹车时,身体向哪方向倾倒?”。是与否的问题,“匀速圆周运动是不是匀变运动?”。

2、理解性提问: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至今已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叙述、比较、说明等。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试叙述速度概念的物理意义”。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中心思想:“你能讲述一下表明光的粒子性的一主要特征吗?”。对比:“电场强度与电场力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3、应用性提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如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常见的物理现象:如“试用惯性的概念解释一下为什么当车突然开动时,车上的人身体会向后倾倒?”

4、分析性问题:主要是让学生透彻地分析理解、推断事物或现象的动机与原因,援引有说服力的例子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如“为什么农民常说雪是小麦被子?”

5、综合性提问:主要是让学生寻求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如:要学生预见问题“假如物体间不存在摩擦力,世界将会是怎样的?”。要求学生敏捷地表达思想和印象:“物体以一初速度在粗糙平面上运动和在光滑平面上运动分别会怎样,如果水平光滑无摩擦,物体将会做怎样的运动?”

第7篇:圆周运动教案范文

【关键词】积累;课题教学作品;条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有的教师任教多年,工作经验丰富,对于每一节课都能做到勤勤恳恳备课,认认真真上课。可是,经过一轮的教学之后再上这节课,仍旧从“零”开始,再一次重复“勤勤恳恳”备课,“认认真真”上课,基本上就是在一个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没有提升,没有创新。教师的业务素质原地踏步,执教能力得不到提高,最终庸庸碌碌,一事无成。

究其原因,无外乎三个方面:(一)缺乏必要的积累;(二)缺乏系统的总结;(三)缺乏对深层次问题的研究。

为了解决上述三方面的问题,有效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我们提出并倡导中小学教师积累课堂教学作品。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作品”

所谓“课堂教学作品”,是指教师在备课、上课、课后反思过程中产生的,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能够直接反映执教者教育理念、教学风格的,由作课教师原创的一系列文字和音像材料。其呈现形式主要有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录像,经过提炼的教学模式,根据课堂教学撰写的论文等。“课堂教学作品”是教师个人价值的具体体现,代表着教师最高的知识素养、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课堂教学作品需要满足的条件

(一)优秀的课堂教学作品,要体现教师对教学内容准确而深刻的把握

高效的教学源于教师完善的知识结构,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刻而透彻的理解。教师不仅要明确所教内容本身是什么,而且还要将所教内容融入学科知识体系之中,并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理解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理解教学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理解教学内容蕴涵的教育价值。

(二)优秀的课堂教学作品,要体现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精细的教学思路和精准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课堂教学的根,是一节课的灵魂;教学思路是为了实现教学理念而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的调理和安排,是通过教学过程表现出的思维走向;教学设计则是教学思路的具体化,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计划和预案。人们常说的“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就往往体现在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三者的完美统一。

(三)优秀的课堂教学作品,要体现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丰富的情感投入

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的提升,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而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也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投入丰富的、积极良好的情感,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其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能量,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积累课堂教学作品的主要目的

1.培养教师勤于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使广大教师逐渐形成积累课堂教学作品的意愿;

2.促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

3.提炼成熟的教学模式,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

四、积累课堂教学作品的类别

(一)一般性积累

教师对于所有教过的课都应该保留教案和课件,以便在一年或若干年之后再教这一课时,可以在此基础上调整、修改和完善,避免“零”起点备课,使教师能够有时间和精力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二)详细积累

除了积累教学设计和课件之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重点课文还要积累教学反思和课堂实录的文字稿。这样,积累下来的东西更加完备,便于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在发扬优点的同时有所创新。详细积累的课堂教学作品每个学期应该在8-10节。

(三)重点积累

教师在详细积累的课堂教学作品中进行筛选,选拔出自己最满意的精品课,拿到教研活动中开展集体研讨。大家集思广益,帮助授课教师完善教学设计和课件。在充分汲取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后,学校为该作课教师的精品课进行录像,作为课堂教学作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保存起来,也可以作为示范课供其他教师学习。重点积累的课堂教学作品每个学期可以有1-2节。

五、积累课堂教学作品应注意的问题

积累课堂教学作品,务必做到“四结合”,即:与学校教学常规相结合,与校本研修相结合,与学科组教研活动相结合,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1.重点积累的精品课作课教师要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发挥教师间的协作精神,利用团队的力量,凝聚集体的智慧,努力使课堂教学精益求精。

2.学校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多媒体设备、必需的办公用品等一切方便条件,并帮助作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录像。

3.教师在收集、整理教学设计、教学录像、教学论文等的同时,还要根据自己的研究并结合研讨的成果,总结、归纳出此类课的教学模式。

第8篇:圆周运动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高效课堂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B-0111-02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当代教育工作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各级各校都围绕这个中心来开展工作。高中是整个教学生涯中较为重要的教学阶段,高中数学又是基础中的基础,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广大教师的研究课题。所谓高效课堂是指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正确引导和学生自觉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的课堂。在此,笔者从五个方面浅谈在新课改下高中数学实施高效课堂的一些策略。

一、课前老师要做到备课充分,学生要做到课前预习

课堂要实现高效率,老师必须在课前备课下苦功夫,备课不仅是写教学设计、导学案,备好教材,而且要备好学生,即仔细研究教材、理清教材,仔细研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切入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仔细分析在上课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漏进行周全地考虑和预见,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问题要做好应对准备,确保课堂教学顺利开展,此外,还要准备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例题和课堂练习。

在这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笔者发现如果哪一节课学生预习到位,课堂效果就比较理想,反之则差。因为学生在预习中对课堂上将要讲解的知识有了初步的学习之后,就会了解新课的难点、重点,了解自己在哪些地方存在疑问,这样就把一个被动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对于课前预习教师要有明确性和可行性,预习设计的问题要有点拨性和层次性,布置的预习作业要有差异性和反馈性。教师要把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供学生预习使用,问题设计难度不能太高,以免打击学生,要由浅入深,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完成预习任务,达到预期的效果。要将预习内容与教案设计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将预习的题目作为教案设计的一部分,充分考虑要求学生预习应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预习中要解决哪些问题。实践证明,已经提前预习过的学生,他已经清楚自己疑问在哪里,于是课堂注意力更加集中,能更主动地去解决疑问,学习效率也会高于别人。当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教师在做好充分的备课、学生做好必要的预习之后,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就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枯燥无味,是比较难学的一门功课。在教学中老师若是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景,让每位学生身临其景,触景生情,把数学中抽象的、复杂的问题设置到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中,那么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数学必修4中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这一节内容,怎样让学生把对初中已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转化到即将要学习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中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创设合理的情境,举出如物理学中的弹簧振子,圆上一点的圆周运动等实例,使学生感受到周期现象的普遍存在,认识到周期现象的变化规律,体会到三角函数实际上是数形结合的产物,了解到这也是三角函数最本质的地方。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摩天轮的旋转及生成的图像,让学生感知这其中蕴含三角函数知识。可用三角函数知识来解决旋转问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工具。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质量的效果。

三、课堂上普遍关注学生,变低效课堂为有效课堂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在课堂上经常用眼神扫过全班的学生,特别是经常开小差的学生,学生就会更专注到课堂上。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经常用眼神与学生交流,这是实现普遍关注的一种方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眼神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

笔者所任教的上一届体育班,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能力比较差,学习成绩不理想。为此,笔者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表扬与激励,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关注与重视,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一位同学平时爱睡觉,作业也是抄别人的,但他抄的作业都很工整。笔者就针对他这个特点及时地在班中表扬了他,使他感到不小的惊喜,觉得老师一直都关注他,从那以后他就很少在课堂上睡觉了。有好几个(下转第116页)(上接第111页)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笔者就不断地鼓励他们,经常跟他们沟通,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慢慢地他们班的数学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低效的课堂变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好转,数学成绩逐渐提高了。经过这样的努力,有几个同学在高考中考得了90多分,这对体育特长生来说是非常不容易。

四、让小组活动进入课堂,变低效课堂为有效课堂

现阶段很多学校,由于受条件的限制,都是大班额教学,这也是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在小班化教学难以推行的条件下,在班内实行小组学习应该是一个最佳的选择。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把学生科学地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学习,充分发挥优等学生的优势,推行学生互助学习机制,这样,可以大面积地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人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上高中必修2-1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中,双曲线的定义以及双曲线的图象的画法比较抽象,很多同学都难掌握。为此笔者把本班同学分成15个小组(按平时成绩好的和不好的各占一半的原则来分),发给每个小组一根拉链,让他们自己动手实验,老师负责巡堂并帮助弱组解决相关问题,最后派代表展示他们的成果。这样做使那些平时上课参与度不高的同学参与到课堂中,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自己的课堂上,抬得起头,挺得起胸,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调动了整个班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就能从这抽象的概念中领会双曲线概念的真谛,掌握了双曲线概念的实质,从而掌握了双曲线的画法。把本来很难上得好的低效的课堂变成高效课堂,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恰当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已影响到我们教育教学的发展。在大多数的学生中,普遍认为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比较复杂,比较难学。因此,教师可以巧妙的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将一些图像、图形、动画、视频等展示出来,将抽象的、复杂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把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展示出来,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多媒体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多方面、多角度的教学工具,利用好它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对数学图象进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 “函数y=Asin(wx+φ)的图象”的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物理学中简谐振动的图象,来激发学生研究三角函数图象的兴趣。利用几何画板展示平移、振幅、周期这三种变换的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图形由静到动、由抽象到具体变换的过程,让学生亲眼看到图形“形变”的过程,从而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新的课程标准下,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改变教学方法和策略,更新教学理念,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勤荣.浅析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J].素质教育论坛,2009(1)

[2]同红勤,程建华.试论“有效备课”[J].江苏教育研究,2008(4)

第9篇:圆周运动教案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数学课程 专业课程关联度 课程设置 改革

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人才的高等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让古老的数学充满活力,取决于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的改革与创新。AOI教育理念倡导的是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有机结合。高职数学课程是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和成才而奠基的,是学生职业准备的基础,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关乎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数学能力?怎样使学生能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学习其专业或另外某个领域的基本知识并达到与合作者沟通的程度,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多层次人才?关注高等数学与专业的关联度,将高等数学课程和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便显得尤为重要。

1.高职数学课程现状分析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了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多是把传统的数学内容删繁就简、压缩成若干模块,供不同专业的学生选用,除了删除复杂的教学内容,增加部分应用内容,其仍属于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而没有对课程本身进行实质性的改革。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专业内容之间仍然缺乏有机的联系,高等数学课程仍然维持着自身逻辑体系,没有考虑与专业的关联度和倾向性,缺乏专业特色,脱离专业实际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改变这种现状,迫切需要将高职数学课程和专业课程有机融合。

2.转变教学理念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高职基础教育与专业的关联度。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摆脱传统的数学学科体系,打破传统的逻辑体系,体现从专业(实践)中来,到专业(实践)中去的认知规律,缩短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距离。从高等数学学科知识导向的课程目标转向以专业为导向课程目标。

3.改变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社会培养生产一线的管理人才和技术能人,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注重“实用型”,而不是“学术型”和“理论型”。必须转变普通高校强调逻辑的严密性、思维的严密性的一般性要求,而将内容的应用性、思维的开放性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作为高职教学教育重点。

在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高职高等数学的教育目标,形成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即模块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的核心是把高等数学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即基础模块、提高模块、应用模块,而每个模块内容按照“从专业中来,到专业中去”这一原则选取适应各个不同专业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一基本原则。

“基础模块”是教学内容的主体,它包含高等数学课程中的最基本的内容,对各专业的学生都是公共必修课。围绕“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一部分内容将打破材、纲、案的框框,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选用不同的教材或进行教学内容重组、编写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案,例如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定积分的应用就不必讲解其在物理上的应用,而应专注于定积分在经济中的应用。对于汽车工程系的学生来说其需要的主要是幂级数的概念和线性代数部分内容,不需要微分方程部分的内容。这样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必需、够用的原则,不会出现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因数学基础差而影响专业课学习的现象。

根据各专业特点,贴合专业讲解概念,讲解习题。例如,在讲解导数的概念时,可以根据专业不同介绍不同的与变化率相关的问题。在机电类专业可以讲解非恒定电流、变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等变化率问题。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可讲解边际成本,即产品总成本对产量的变化率。用学生大量接触到的与专业与实际有关的实例来讲解概念,能够使学生更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拓宽思维,培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模块”是为学生所学专业对数学课程有特殊要求或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设置的。这部分教学内容将更结合专业,紧扣专业,例如在机电、应电等专业中开展工程数学,在计算机类专业中开展计算机数学基础,在经管类专业中开展经济数学。同时在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和研究内容,让学生对目前最新的数学工具及其发展趋势有所了解,以便他们日后自学。在高职学生中对有“专升本”意愿和能力的学生开设选修课程,内容紧扣考试大纲。

“应用模块”是指综合数学知识和专业知识,通过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内容包括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数学软件的使用,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型的求解进而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模块的特点是体现数学的应用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其授课方式可灵活多样,采用“讨论式”或“双向式”,以及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

三个模块虽在内容上有所不同,但都遵循同一原则: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而实现的手段则是通过数学软件,将其引入数学实验课。

4.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4.1引入多种教学方法

将多种教学法引入课堂,如案例驱动法、调查法、小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学实验法等。对于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殊的要求,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情境采取的教学方法也略有不同,不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方法,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2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4.2.1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使用风格统一、内容丰富、高度仿真,并能动态展示操作过程的电子课件,从而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直观生动。

4.2.2建立课程教学网站

利用网络课程将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教学网站提供电子化的教学资源,学生校园时随时登录,丰富的网上资源可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实现师生互动,从而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4.2.3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与实践教学来丰富教学内容

本课程建立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特别是网络教学平台和自测系统,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及测评。两外,本课程还建立了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增强了课程的应用性。

5.师资培训

为了能更好地适应专业、了解专业知识对数学的要求和需要,高等数学任课教师需要到各个专业进行短期实践,对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详细了解,在专业课程不断改进的同时,高等数学也要随之进行调整,以使其更好地适应专业课的需要。

综上所述,高等数学作为基础课程除了其本身作为素质教育的必修部分,其与专业课程的联系也是密不可分,将数学与专业课程有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实践中来即是将数学知识由专业中引出;到实践中去即为引出的数学知识在进行了整理抽象以后再去指导实践,以期解决专业中遇到的问题。如此一来,必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并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浩强.对高职教学和教材的思考[N].中华读书报,2003-10-8.

[2]吕鑫祥.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观[J].北京成人教育,2000,(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