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质量就业奖励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技工院校 教学改革 一体化教学 校企合作
G712
一、技工院校进行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的意义
改革技工院校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是深化学校改革的必需,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如何使教学方法的改革能跟上现代技工院校发展的步伐并引领技工院校改革不断深化,已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任务。首先是理论研究的需要,教学方法是技工院校教学理论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其次是实践应用的呼唤,目前沿用高教和普教这些传统教育的方法模式依然较为普遍,渴望发现和应用有技工院校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其三是社会的要求,社会经济要求技工院校的高质量、高效益,要求技工院校能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适用型高技能人才。因此,进一步深化技工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将具有及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进一步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可使教学方法更有针对性、科学性,从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对于广大技工院校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职业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进一步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可使技工院校的教学更贴近实际、贴近生产、贴近市场,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可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从而为实现以产促教、以教兴产、产教融合铺平道路;
(三)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观的引领下,解决技工院校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的共性问题,改变培养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创建新的教学场景,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专业内涵发展。
二、技工院校进行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的实施方法
(一)坚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就是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大力培养技能人才,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在专业设置上,坚持专业建设跟着产业走,努力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接。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积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状况。成立由企业、学院、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与课程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紧密结合产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在培养模式上,坚持教育教学跟着生产走,努力与企业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对接。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和生产岗位实际,以突出职业能力为核心,把职业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改变办学与生产实际相脱节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努力实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与生产实际实行全面对接,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
(二)坚持技能立校的办学特色
1.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开展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研究,全面优化所设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努力构建以技能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掌握企业需求,了解发展趋势,制定和完善科学的培养方案,着力体现岗位技能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努力与生产实际接轨。改革传统考核模式,推行以赛代考,出台技能竞赛奖励办法,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技能兴趣,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推行通用素质教育试点,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工学结合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2.大力推行一体化教学。坚持在一体化师资培养、一体化实训室建设和一体化教学方法创新上下功夫,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充分体现能力点。加快实训室建设,改善实训条件,努力打造教室一体化。以职业活动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行为活动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重组、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积极推行“行动导向”等先进教学方法,努力增强教学实训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对大多数技工院校来说,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方法有多种形式,一般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师资力量,以及各专业的特点而灵活运用
3.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加强与省内外大中型企业合作,坚持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同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综合优势,坚持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之路。全面实行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并把部分专业教学搬到企业,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融为一体。下面以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展开研讨:
(1)我校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对标企业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一是从学生的实习就业为切入点,互认挂牌,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二是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建立“冠名班”,真正实现订单培养、合作办学;三是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企业员工培训着手;四是深化校企合作;五是学习、借鉴先进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与高质量高效率运营机制,提高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综合管理水平。
(2)与国际知名教育机构“强强联合”,积极引入国外先进的培训、考核体系。为培养汽车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我校与北京中德诺浩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中德诺浩汽车学院,其教学组织模式和培养模式均按照德国双元制进行实施,毕业考试由德国专家负责监督,学生不用走出国门,毕业后将同时获得中国和德国合作院校的技能证书;而且学生在入学时就签署《实习、就业保障协议》,所有毕业生将进入知名品牌汽车4S店或汽车服务企业就业。通过合作办学,我校实现了办学模式国际化、办学定位精英化、培养模式双元化与定向就业高端化,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目前,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全国上下方兴未艾、蓬勃发展。规模上的扩大,客观上对教育教学、教研、教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转型,传统教学观念与模式无法满足现代化职业教育所需,技工院校必须进行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之路上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提高院校的专业建设、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U大社会影响力,从而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技工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要适应形势发展,更新办学理念,完善教育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提高竞争能力和办学效益,不断推进技工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抓好技工学校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办学层次。根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切实加强技工学校管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通知》(**劳社办[20**]14号)精神,各技校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增加专项经费,每年要从事业收入中拿出不少于20%的资金用于实验、实习条件的改善。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实习设备人均标准配备符合科技发展要求的先进设备,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年内,市局要对各技校实习条件进行达标检查,并以此作为学校升级评优的主要考核指标,并选择1-2所省部级以上重点技校,推行ISO9000族国际标准,鼓励其他具备条件的学校积极参加。指导学校探索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各技校要按照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增加新兴、高新技术、复合型专业,强化主导专业,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不断加大投入,办成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和较高知名度的专业。省部级以上重点技校要办成2-3个省级名牌专业,其他技校至少要办成1个市级名牌专业。年内,省厅将出台名牌专业申报条件,省、市劳动保障部门将组织评审认定。继续抓好骨干名牌技校建设,指导3所技校申报国家级重点,使全市国家级重点技校增加到7所。要进一步扩大高级技工教育规模,提升办学层次。省部级以上重点技校要利用骨干名牌专业开办高级技工班,并不断增加高级技工教育的比重。市技术学院要利用更名的有利时机,增加高级班招生数量,使其占招生总量的40%以上。
2、严格教学和学校管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全面加强管理,市局将根据省厅下发的《技工学校管理办法》,制定全市技校主要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凡未完成规定课时和教学内容的,不予组织毕业考试。今年要在全市技校范围内开展“教学管理年”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积极推广行为引导、模块式等先进教学方法和多媒体、仿真等教学手段;引导学校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在理论实习一体化、课堂教学多媒体化等方面进行有效探索和大胆尝试;要总结前段学分制试点经验,积极推进学分制试点和扩面工作;组织在校生参加基础知识全省统考和数控车工操作技能大赛;抓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在校生作文、书法和绘画比赛。重新制定技工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年底,市局将组织专家对全市技校进行教学质量评估,评选认定6-8所技工学校为“教学质量优秀单位”,并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授予荣誉称号。
3、稳定招生规模,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各技校要在保持招生数量稳定的基础上,积极扩大招生对象,提高生源质量。要充分利用现有办学条件,挖掘办学潜力,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学校可通过校企联合、定向培养、订单教育等多种形式,与用人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要积极拓展生源渠道,为愿意接受职业资格教育的各类人员提供入学机会。继续实行春、夏两季招生,也可根据企业的用工需要,随时组织招生,鼓励国家级重点和省部级重点技校,面向全省或跨省招生。技工学校招生要继续坚持考试入学的原则,并根据生源质量情况确定全市技校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严格对新设专业办学条件的申报验收制度,具备完成教学计划要求的各项办学条件,才能批准招生。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为毕业生就业和自谋职业创造条件,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学校要对毕业生加强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切实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灵活就业。要进一步做好毕业生省外、境外就业指导工作,逐步建立毕业生以本地区就业为主,向省外、境外就业拓展的就业格局。今年全市技校招生人数要达到8000人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
4、加强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今年,要在全市技校重新认定主要专业中心教研组,充分发挥中心校的作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年内,市局将组织各中心教研组,开展以开发新课题为核心的教学研究活动;继续开展教师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教案、优秀课件等评选活动;组织教学交流观摩活动;继续开展优秀教师、十佳教师评选活动。学校要注重优化师资队伍,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让教师不断“充电”,不断提高其综合业务素质。学校每年要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教师进修深造。要建立教师任课及能力档案,以此作为晋级、评优的依据。要适应形势发展要求,逐步对原有的专业理论课教师及实习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全部达到“双师型”标准。学校要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在职进修,特别是针对性较强的专题进修。今年,市局将利用假期时间,对理论课教师进行先进教学法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面的培训,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高级职业资格培训,确定条件较好的技工学校作为师资培训基地。
二、拓宽鉴定范围,提高鉴定质量,加快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步伐
按照中央提出的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的要求,面向市场,扩大范围,完善制度,提高质量,加快实行技能社会化鉴定,全面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1、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基础建设。现已批准设立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县市区,要尽快配备办公场所和工作人员,购置必要的办公设备、设施,为进一步做好技能鉴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未设立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县市区,要加紧运作,力争9月底前完成。要建立健全职业技能鉴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确保职业技能鉴定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强考评员队伍建设,认真做好考评员的培训、考核、聘用、管理和使用等项工作。
2、扩大职业技能鉴定范围。广泛开展社会各类人员的职业技能鉴定,加快推进在国有企业及其他所有制经济组织的在职职工中开展技能鉴定步伐,推行持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制度;继续扩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毕(结)业生的考核鉴定规模,采取得力措施,使其毕(结)业生参加考核鉴定率达到90%以上;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在大、中专院校学生中广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扩大鉴定的工种范围,今年,全市新增鉴定工种10个,使我市职业技能鉴定工种达到72个。
3、加强管理,提高鉴定质量。年内,要按照职业技能鉴定所标准,对现有鉴定所重新进行评估认定,该保留的保留,该撤消的撤消,促其不断完善鉴定条件,并根据工作需要增设一批新的鉴定所。举办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班,培养一批中青年考评员,进一步充实壮大考评员队伍。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将推广使用考核管理软件,推行智能化考试,改进鉴定考核办法。要建立考评员管理档案,按照鉴定管理制度的要求,对考评员的考评情况实行逐次登记,年终考评,规范考务人员的管理。要增强鉴定工作的透明度,实行鉴定成绩网上查询或电话查询,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
4、加强监督检查,督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落实。要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力度,把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劳动年检的重要内容,实行日常检查与专项监察相结合,重点检查机械、交通、电子、商贸、饮食服务、建筑等行业就业准入制度的落实情况。同时,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和用人单位要严把新增从业人员入口关,做到从事国家规定的职业(工种)必须持证就业,对无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得介绍就业,用人单位不得录用。
今年将于6月、9月、11月组织3次全市统一鉴定活动。市局将20**年全市职业培训工作主要任务指标进行量化,分解下达到各县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所等有关单位,有关具体要求按照**劳社办[20**]32号文件执行。各有关单位要采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各项任务指标。年内,全市考核鉴定2.6万人以上,其中市直1.5万人。
三、广泛开展企业职工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他,作风正派,为人乐观,工作认真负责,深受领导及同事的称赞;他,尊师重教,崇尚技能,做事扎实稳健,引领着学校的发展与未来;他,廉洁奉公,率先垂范,竭力奉献于职教事业。十年来,他多次被评为建委系统先进工作者、大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他,就是大连市建设学校——全市唯一一所建设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校长——梁义勇。
在梁义勇的带领下,学校形成了一个团结务实、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好班子,和一支攻难克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先后被评定为国家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辽宁省建设厅职业技能培养培训基地,大连市大学生就业培训基地,大连市普惠制培训基地,大连市建筑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英国职业教育中国东北预科基地”;同时,多次荣获“市文明单位”等称号。
狠抓教育改革 教育业绩突出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为此,梁义勇提出“向管理要质量,向改革寻出路”,坚持抓好学风、教风、校风“三风”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他亲自主持制定了《学校内部结构工资方案》、《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奖励办法》、《教师教学工作量化评估细节》等十项制度,实行浮动奖励工资制,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有力地激活了每个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针对职校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的特点,施行“与时俱进,德育兴校,质量为本,就业为先”的治校方针,对学生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教育”,充分调动和发挥德育工作队伍的作用,深入开展创建校园文明活动,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切实提高了师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针对职校学生特点,确立了“人人有才,人无全才,因材施教,人人成材”的培养目标,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要求每个教师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实施特长教育和“一专多能”教学,为学生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年来,学校代表大连市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工程技术类的工程测量、工程算量、楼宇智能化(安防布线调试)和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建筑CAD五个项目的竞赛,共获得4金16银8铜的成绩,奖牌总数28块。2010年,学校教师在全国教师信息化大赛中取得了全国第一的名次。
实行多元办学 激活办学模式
办学路子,是学校兴衰的关键。随着“普高热”的逐年升温,大学不断扩招,全国职教发展面临“招生难、就业难”的困境。面对这种形势,梁义勇立足东北亚发展的前景,结合当地实情,以改革创新的眼光和胆识,审时度势,提出了“立足当地,多元办学”的办学宗旨,不断拓宽办学路子。
推行校企合作,建立 “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即学校与成熟的企业密切合作,在各专业实施“联合培养、共同考核、双向选择”、“学校教育教学+企业教学实习+顶岗实践+就业”的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指导方案,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合作中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到校兼课;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双方共同评价教学效果;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定期到企业参加实习实践,提高技能水平及综合素养,最终由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实现就业。2011年,08 级541名毕业生全部就业,就业率100%,专业对口率85%以上,09级有614人参加顶岗实习。
拓展“基地”建设,实现校企共赢的培养模式。学校按照“追踪技术发展、创设真实环境、营造工程氛围、培养职业能力”的实训基地建设理念,恪守“互相合作、互利互惠、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学校先后与中海集团大连分局、大连大久建筑有限公司、大连渤海建筑材料检测中心、大连鑫诚建筑有限公司、大连筑成集团有限公司、大连金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30余家大型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学校建设了“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建筑施工实训基地、楼宇智能实训室、给排水实训室、电工实训室,充分为学生的实习实训保驾护航。
挖掘一切资源,开拓创新办学。几年来,为拓宽中专学生的升学渠道,在梁义勇同志多方努力下,我校学生除可考取国家统招的高职院校外,在校期间还可考取我校与大连交通大学、大连大学联合办学的成人大专,实现大中专同步学习,三年获得双学历(中专、大专),从而获得考取一、二级建造师的资格。同时我校就建筑工程、电气工程、商务外语等专业与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国立大学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出国留学的机会。充分为学校今后更好地发展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宝贵经验。
建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为毕业生就业增加砝码。目前辽宁省建设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总站、辽宁省建设厅干部培训中心培训基地和大连市城乡建设培训中心设在他们学校,负责大连市建设行业70余万管理、技术、技能人员的持证上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充分保证该校学生毕业前都可以同时获得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安全档案员、工程技术档案员、造价员(预算员)、测量员、取样员、材料员、建造员、供热管理员、燃气管理员等中级岗位证书,为学生持“多证”毕业和大连市周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搭建平台。
拓宽就业渠道 拉动新生入学
实习和就业,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苗是学校发展的源泉。梁义勇坚持以毕业生的“出口”拉动新生的“入口”,全方位构建毕业生就业网络。他提出了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设立专业,根据行业和项目建设需求确定招生人数,根据专业特点安排课程和实习,根据岗位实际教授理论知识和培训职业技能,根据用人实际培养学生素质和应聘能力,利用行业办学优势积极推荐毕业生就业。这个“五根据一利用”的思路,诠释了他对当今职业教育的深入理解和办学实质的精准把握。
几年来该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100%。毕业学生遍布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市政工程、装饰装潢、建设监理、工程造价、质量检测、建材检验、安全管理、楼宇智能化、建筑设备施工与安全、园林绿化等单位,就业前景及发展空间都相当可观,建筑行业也被誉为“越老越值钱”的职业。
学生就业好了,自然学校的口碑就好了。就业质量高的毕业生就是对学校最好的宣传,他们主动把自己的亲戚、朋友、邻居介绍到学校读书。学校近几年的招生数量逐年提高,学校的在校生容量已达到过饱和状态,甚至连市教育局和团市委共享阳光工程的学生也无力全部接收。
谋求新发展 开创新未来
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千议题、万议题,发展才是大主题,当好一个职业学校的校长,创新发展——发展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梁义勇深知,要办好职业教育,校长必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办学资金,是学校发展的血液。为解决资金问题,梁义勇采取“上级扶持,社会捐助,学校投资”的办法,积极挖掘潜力,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勤俭办学,广开财源。三年来,共投入500多万元用于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和教学配套设施的建设,扩大校园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充实图书馆藏书1.2万册。配置100多台性能先进的电脑,建起了教师、学生电子阅览室,及各种技能操作室。今天的大连市建设学校设备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秩序井然,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面对当前新校区规划建设的重任,他成竹在胸——在市政府以及教育、行业主管部门的科学指导和有力支持下,抓住建设国家级职教基地的有利时机,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规划和建设工作,为大连市建设学校新一轮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校进一步升格为高职院校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校企合作;体系;模式;效能
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职业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更是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校坚持“校企合作”,走“工学结合”之路,不断完善合作体系、创新合作模式、拓展合作效能,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
一、“三项基础”完善合作体系
在寻找与把握校企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基础上,我校已与46个医药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紧密合作关系,并在合作过程中逐步探索和建立为合作产生最大效益的三项基础,不断完善合作体系,初步实现校企合作网络化、规范化、一体化,为校企深度融合奠定了组织、制度和质量基础。
1.建构组织,实现合作网络化
建立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校企合作委员会,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下设5个分会,分别开展各领域内的校企合作:即专业建设分会根据医药企(行)业需要推进学校专业建设,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职业培训分会负责医药培训市场的开拓,开展各种培训,做好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学生和在岗职工素质;技术服务分会负责医药技术服务市场的开拓,协调技术服务资源,开展技术项目服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分会负责高质量的实习基地的开拓和建设,提供实习岗位,评价实习质量,实现岗位育人;招生就业分会负责就业市场和人才需求的调研与预测,向校企合作委员会提出招生和培训建议,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各分会下设若干项目组,紧密切合校企合作5个方面开展具体工作。“校企合作委员会――分会――项目组”三级校企合作网络,为校企深度融合奠定了组织基础。
2.建立制度,实现合作规范化
校企联合制定、共同执行12个相关基础文件。例如,《联合办学协议》、《联合办学五年规划》、《校企联合共建实训基地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联合办学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医药卫生技术骨干教师聘任考核办法》、《医药企事业职工继续教育实施管理办法》、《教材建设与教材管理办法》、《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实践教学基本要求》、《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及学生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有力推进校企合作规范化建设,为校企深度融合奠定制度基础。
3.健全质控,实现合作一体化
校企双方共建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一是建立“三匹配、三合一”的课程评价标准,即围绕职业能力这一核心要素匹配知识要素和技术要素,并将教育标准与医药行业标准、医药企业标准统一起来;二是建立“三心”学生实习管理模式(校企省心、家长安心、学生开心),即按照《实践教学基本要求》、《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及学生管理办法》,扎实开展学生在医药企事业单位见习-实训-实习期间的实践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督促与评价等工作;三是建立“三维”(执教能力、执业能力、综合素养)教师职业能力考核体系,即按照《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医药卫生技术骨干教师聘任考核办法》加强教师的培训、管理与服务,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各环节进行督察和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由校企双方给予相应奖惩。“教学-管理-评价”一体化地良性运行,为全方位、全过程、多形式地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奠定了质量基础。
二、“三个层面”创新合作模式
根据医药企(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人才需求,不断挖掘和丰富校企合作的内涵,积极探索与尝试不同层面上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工学结合互动体、项目建设联合体、互惠互利共同体的“三体”合作,逐步形成“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新模式。
1.工学结合互动体
以“工学结合”为纽带,把学校教学与医药企(行)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使校企“人、财、物”双向流动和有效互用,形成“实践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实训实习与就业相结合、育人用人与发展人相结合”的工学结合互动体。如我校与医药企(行)业联手探索“3.5+1+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强“四大实训中心、两大实验平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与江苏省人民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北京304医院、扬子江药业等86家医药企(事)业建立了“工学结合”合作关系,通过“优势互补、共享资源,崇尚实践、强化技能,共同育人、优质就业”的路径,形成稳定而且优质的实训-实习-就业网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优质就业。
2.项目建设联合体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行)业主动,共建“政、校、企(行)”三位一体的“资源集成和利益共享”的卫生职业教育联合体。如江苏省“在岗乡医中专学历补偿教育”项目建设中,省政府出台政策、投入资金,省卫生、教育厅联手搭台、共建方案,我校与北京“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通力合作、协同主办,13个市的卫生教育、卫生行政和医疗机构携手共建市―县―乡三级教学及管理网络,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政、校、企(行)密切合作机制。目前已在1069个乡镇卫生院设立教学点,注册学员33833人。采用视频教学、集中面授、分片辅导和个人自学等手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形式,将探索性、实践性、市场性以及科研性融入教学与管理中,创建了政校企(行)共育人才的新模式。
在联合体中,政府不仅促进学校和企(行)业的互惠共赢,也为各方利益的合理分配提供了组织保障;学校则充分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彰显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综合效能;企(行)业在主动参与中获得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通过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凝聚整体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发展合力,不仅有效提升项目建设的力度、维度和效度,也进一步延伸了校企共同发展的连接点,实现政、校、企(行)共育人才。
3.互惠互利共同体
以产生最大效益为目的,立足合作共赢,构建校企“按需组合,双元主体,合同执行、成本分担”的共同体。如“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是我校与国内医检优质企业合作共建的“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其用房面积超千平方米、固定资产超千万元、覆盖苏北五市的医检业务年营业额超千万元。这种校企组合不仅扩大了企业生产规模,丰富了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双方也获得经济效益。在保障学校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实训实习、专业教师的临床实践及教科研的同时,也满足医检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等需要,还设立了“迪安班”、“迪安奖(助)学金”,并提供就业岗位。再如我校与三所医院合作建立的市消化道肿瘤重点实验室,已有市厅级立项课题8项,32位我校专业教师和9位临床医生参与关于药物及食物对消化道肿瘤影响机制的研究工作,还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获得科研资助经费13万元,已取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双赢互惠的长效机制,有效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三、“三方共赢”拓展合作效能
我校坚持与医药企(行)业优势互补、资源互通、利益共享。近三年,取得了企业快速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共赢”效果。
1.医药企(行)业赢得快速发展
医药企(行)业在主动参与校企合作中,不仅获得高素质技能人才,也获得学校提供的各项服务,发展有了新的增长点和后劲,有效促进了医药企(行)业快速发展。
一是获得人力资源储备。在培养人、使用人的过程中,得到符合医药企(行)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二是获得技术咨询服务。利用我校的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解决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难题,联合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三是获得学校培训服务。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四是获得优惠政策和经济利益。通过校企合作获得政府的政策性优惠,以及在与学校开展生产性合作中获得经济利益。五是获得优秀文化资源。通过校企共同育人,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形成、企业优秀文化的塑造和学习型企业的建设,从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及提高知名度。
2.学生赢得全面发展
校企合作使学生在真实的现场教育环境中,通过对医药企(事)业的感知克服了自卑心理,参与医药企(事)业的实践增强了职业技能,了解医药企(事)业的文化提高了社会责任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学习有目标。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普遍增强,适应并乐于“做中学”,注重职业能力自我培养,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二是学费有资助。近三年,合作企业每年向学校提供23万元的助(奖)学金,近20%的学生获得资助。三是技能大提高。获全国及省各类技能大赛一等奖12项。四是创新有成果。获得国家新型实用专利2项;在第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获得青少年铜奖2项。五是双证有保障。护理、助产专业毕业生参加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98%以上,在全省名列前茅。药学等专业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100%获得高级工证书。六是毕业能就业。毕业生连续多年就业率达99%以上,对口就业率达98%以上。
3.学校赢得持续发展
网络式的校企合作态势、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关系、长效性的校企合作机制和互利多赢的校企合作成效,全面促进了学校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
一是供需对接建专业。学校6个专业都有5个以上紧密型合作企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医药企(行)业对人才需求及职业岗位素质能力设置或调整专业(或方向),使专业建设供需对接,专业合格率100%,目前,学校已形成以护理为品牌,以检验为重点,以康复、助产为特色,以药学、针灸推拿为支撑的6个专业集群。二是强化能力搞课改。探索“3.5+1+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三个层面模块化课程体系;积极推进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重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阳光在心里、微笑在脸上、活力在课堂”系列课改专题活动为载体,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校为我江苏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学校。三年共计承办省、市课改现场会5次。三是优化双师强队伍。强化“双师结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每年聘请50-60位医院及医药行业高技能专家来校兼职任教;35-40位专业教师下临床实践;“双师型”教师占比70.1%。“双师型”教师获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说课等教学竞赛一等奖7项,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获创意论坛等省级以上优秀论文一等奖24项。校企共建4个市级名师工作室、2个市级创新工作室和1个市重点实验室。联手实施“五阶梯”教师培养工程,一批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已成为学校“脊梁”。四是突出技能筑基地。与86家医药企事业单位合作建有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形成优质实习就业网络;建有“四大实训中心、两级实验平台”的校内实训基地,用房面积2.4万平方米,设备总价值3500余万元。护理、医学检验实训中心为省级优秀实训基地,是全省职业学校护理技能大赛赛点、全省卫生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基地。通过开展“学技能、练技能、爱技能、比技能”的系列活动,推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化、现代化,与临床保持“零距离”、“略超前”,在满足技能教学及研究、提高技能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技能高手的同时,有效实现服务社会等多元功能。五是育人服务显实效。近三年为医药企(行)业输送2048位高素质卫技人才,得到用人单位满意、学生及家长满意、学校和社会共同满意的效果,学校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同时,为合作企业进行技术研发与咨询、产品开发及市场服务23项,参与师生412人次;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23项,其中19项为市级以上项目;获得9项科研成果奖、9项专利。校内建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为学生和社会人员提供中高级技能鉴定服务。培训乡镇卫生院骨干、全科医师、社区护士、乡村医生及药店从业人员计1万3千多人次。与南京医科大学等联合举办成人学历教育,每年为淮安市及周边地区培养高级卫生专业人才600多人。开展江苏省在岗乡医中专学历补偿教育,注册学员33833人。学校现已成为国家技能型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省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协作委员会理事长单位、淮安市出国护士培训基地,在全省卫生职教领域充分发挥骨干、示范和引领作用。
目前,学校正紧扣医药行业核心技术发展方向,找准与医药企业的合作点,进一步完善“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新模式,打造学校的专业特色和技能人才培养品牌。努力将学校建成医药卫生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现代医药卫生技术服务中心、优质医药卫生职教资源共享中心和医药卫生职教师资培训中心,为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 高丽.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3).
[2] 雷巍娥.立足校企合作探索高职护理教育办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0,(6).
[3] 马强,付艳茹.国际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典型分析与比较[J].科技管理研究,2010,(6).
[4] 刘昌.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思考[J].管理观察,2009,(2).
[5] 王杰敏.深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对策分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1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档案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档案记录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是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核心组成,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依据,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支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通过课程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创造性、实践性等综合素质为目标,进而提升其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所必备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积累的丰富资源,经过收集、分类之后,能够不断应用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估,进一步掌握教育成果与社会评价;也能深入了解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实际情况,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1.2 有利于大学生个体成长
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断增强,创新创业氛围日渐浓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直接产物的创新创业档案,记录了个人创新创业的成长历程,是其人生的重要经历,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有力证明,为大学生的个体成长提供信息支持和材料支撑。
1.3 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创业
高校创新创业档案有利于学生就业创业,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格外青睐有过创新创业经历的学生,尤其是取得过一些成绩的更受欢迎,有创新创业档案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加求职砝码。此外,创业学生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或风险投资时,高校创新创业档案是有力佐证,可有效提高学生信誉,更易获得贷款或投资。
1.4 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和塑造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档案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对于保存和传承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创新创业档案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也能在全校范围内构建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在学生心中撒播创新创业的种子,激发创新创业的灵感,为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成才打下基础。
2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档案建设与发展现状
2.1 政策制度的缺失
虽然《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指出学生档案主要包括高等学校毕业生的高中档案、学籍档案、体检表、入学登记表、毕业生登记表等内容,却未将创新创业纳入档案管理。在学生创新创业档案管理领域,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高校虽然会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包括过程管理、经费管理、奖励办法等方面的内容,但是一般很少涉及档案管理方面。这就使得学生创新创业档案管理没有相应的政策制度保障,高校在档案管理操作过程中无章可循,没有统一规格和标准。
2.2 实践操作的困难
目前各高校都在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旨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尤其是创新活动种类繁多,但是在高校不同的创新活动归口不同部门管理,部分归教务处负责,部分归校团委管理,还有部分归就业创业中心指导,档案产生的过程没一个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档案产生后又存在归档不集中、分类不清楚等问题。高校创业实践活动档案的收集更加困难,进行学生创业教育以及创业实践活动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经验可借鉴,创业材料收集难度很大。例如对于如何收集创业档案没有相关经验,有些创业典型材料时间跨度较大,且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个人提交材料的积极性不高。
2.3 思想认识的不足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档案作为一种新兴事物,部分高校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提供经费等保障;很多高校档案工作人员对创新创业资料的归档问题重视度不够,对这一类档案定义不清,归档内容不明,行为不积极;大学生也没有真正认识到创新创业档案对人生规划和发展的意义。虽然部分高校近年来致力于相关档案的收集,但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学生创新创业档案的收集归档未能得到真正全面实施。
3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档案建设路径与管理策略
3.1 高校创新创业档案的创建。
3.1.1 创建的主体。大学生创新创业档案资源范围广、材料总量大,受专业背景、工作性质等影响,学校档案部门工作人员难以准确把握创新创业档案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业务流程,也就难以有效开展编研和信息加工。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档案的??建与管理应以创新创业教育专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档案工作人员为辅,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和大学生个体的支持和配合。
3.1.2 创建的范围。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本文认为可考虑以下档案作为创新创业档案的归档范畴。一方面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档案,包括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创新创业教学管理改革等,还包括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形成的科研档案材料。另一方面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档案,包括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技创新项目等;参加社会实践、实习实训、企业参观考察等材料;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及取得的成果材料;参加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设计、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创业论坛及讲座、经验推介研讨等活动中的交流材料;制定的创业计划书及创业项目实施材料等。
3.1.3 创建的时限。大学生创新创业档案的创建应该贯穿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始终,档案应从学生入校时开始创建,一直延续到毕业,甚至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毕业后的学生档案材料很难收集,学校应建立信息跟踪机制和系统,对已毕业学生的创业典型档案要定期跟踪补充。
3.2 高校创新创业档案的管理。
3.2.1 完善管理制度。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档案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形式来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和档案管理的标准,同时也提升创新创业档案的管理效率和科学化水平。一是要明确各相关部门在创新创业档案建设中的职责,确定责任主体,制订相关政策措施,创新创业档案涉及多个部门,应归口管理,最后将创新创业档案归于一个部门管理。还要对高校创新创业材料的档案管理部门提供人员和经费支持,从制度上给予保证。二是要明?_学生创新创业档案归档范围和分类标准,这样在档案收集和管理过程中有据可依,标准的制订应该以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为前提。
3.2.2 研发管理平台。在目前信息化、大数据化时代,高校应该根据实际需要研发学生创新创业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化、大数据化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档案。有了信息化管理平台,一是可以及时更新档案的信息,二是利用网络的信息量大、覆盖面广、速度快、交互性强等特点,可以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档案管理系统应用范围扩大,从而扩大应用主体。高校开发的档案管理系统,要贴合实际需求,现在多数高校实行的是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可以将管理权限下放至二级学院,由专人负责管理,方便资料收集和上传,并形成统一、固定的管理模式。这样就降低了纸质档案的管理成本,提高了高校档案管理的效率,加快了创新创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3.3 高校创新创业档案的编研
明确发展目标
(一)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新型工业为方向,以两化融合为目标,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落实各项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推进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促使民营经济主动调整转型,扩大规模,提升层次,提高质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到“十二五”末,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速力争15%左右,培育形成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集团)12个以上,其中5-10亿元的民营企业(集团)1个以上,10-50亿元的民营企业(集团)2个以上,50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集团)1个以上。
强化政策扶持
(二)放宽市场准入。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意见,除国家明令禁止的外,所有领域一律对民间资本开放,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对所有经济主体公开透明,不得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实行“零成本”注册,对注册登记民营企业(指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自然人出资或控股的公司制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变更注册登记的,从2011年1月1日起,免收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的费用县财政纳入预算安排。申请办理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的,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金限制,且无需审验注册资本金。申请注册公司的,允许股东分期缴纳出资,首期出资达到注册资本的20%即可登记,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允许股东以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股权等作价出资设立公司,其出资比例可占注册资本总额的70%。允许著名、驰名商标持有人将所持有的著名、驰名商标作为创办企业字号。
(三)加大财税扶持。2011年,县财政安排5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自2011年起,以500万元为基数,按民营经济新增地方财政收入的1%提取,扩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对符合税收优惠政策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税务部门应及时办理税收减免手续。对年新增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按其当年新增地方税收当地财政留成部分的20%给予支持;对经税务主管部门确认、纳税后提出申请的小型微利企业,县政府给予一定额度补贴;落实国家关于促进就业的税收扶持政策,积极扶持劳动者个人自主创业。
(四)破解融资困难。工信、金融部门要积极组织民营企业开展融资需求调查和银企对接活动。各金融机构要创新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方式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建立中小企业融资量化考核制度,确保中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占比应逐年提高。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风险补偿金,对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实行风险补偿,尽快制定出台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考核奖励办法。积极培养鼓励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融资,拟上市企业申报材料经中国证监会受理后,县政府给予一次性补助50万元,企业成功上市后一次性奖励100-150万元。
(五)保障用地供应。大力解决民营企业用地历史遗留问题,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为租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实际建厂10年以上的民营企业依法办理集体建设用地手续。对符合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利用自有土地进行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六)减轻企业负担。凡未按规定权限和程序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取消,凡不在国家和省规定的收费目录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停止收费。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率。县政府减轻企业负担投诉受理机构设在县工信局,公布举报电话,严肃查处“三乱”行为。
支持优先发展
(七)推进全民创业。鼓励社会各类人员自主创业,对新注册的民营企业,提供服务培训,帮助创业,县政府给予相应的创业培训补贴。县政府每年安排不少于50亩用地指标,支持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建设,着力完善基地资金融通、培训指导、市场开拓、事务等方面的服务功能。鼓励多方投资,充分利用工业园区、规模较大的闲置厂房和场地、专业化市场等适合中小企业聚集创业的场所,建设具有滚动孵化功能的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到2015年底,省(黄金海岸)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县佳朋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都要达到省级示范基地标准;力争新建1-2家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
(八)鼓励技术创新。在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技术创新资金、工业设计奖励等项目安排上,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给予重点支持,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对因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前损益的,在依据现行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市级创新型企业,县政府分别给予3万元、2万元和1万元奖励,并对其科技项目给予优先安排。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对中小企业参与我县葡萄酒、粉丝、水产品、工业缝纫机零件、甜玉米等产业集群行业技术标准制定发生的费用,县政府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扶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预算内安排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
(九)扶持做大做强。积极推进民营企业联合重组,对企业兼并重组发生的土地使用权、不动产所有权和相关股权转让,免收变更过户手续费;对兼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破产企业,符合有关规定的,免征契税。鼓励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对民营企业参加境内外重要会展发生的摊位费、公共布展费等给予资助。实施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组织开展“工业企业对标行动”、“扶企破难促发展”活动和“成长型中小企业”帮扶活动,对开展工业对标行动效果明显的企业和帮扶活动先进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加大产业集群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产业集群建设、行业协会、研发机构服务平台建设和区域品牌建设,逐步形成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规模大、链条长的产业集群。
(十)培育知名品牌。引导民营企业树立商标意识和品牌意识,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省名牌产品(含服务名牌)、省著名商标、省中小企业名牌产品的,县政府给予一定奖励。加强中小企业信用建设,对荣获“省信用优良中小企业”和“省诚信守法中小企业”称号的,县政府奖励1万元,并向社会公布。
完善服务体系
(十一)加快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加强对融资担保机构监督管理,对业务开展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给予风险补偿,风险补偿资金按上年度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实际发生额的0.1-1%安排,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资金扶持。到2015年,至少培养一家资本金达到1亿元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扩充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规模,对个人自主创业、合伙创业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按规定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
(十二)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搭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县政府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作用,采用政府买单或资金补贴方式,引导和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培训机构、科研中心、检测中心等社会服务机构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活动,全方位提升中小企业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帮助中小企业申报国家和省市级示范平台,争取上级资金扶持,不断拓展和深化对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功能。
(十三)加强人才培训。积极组织民营企业经理、高级管理人才、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到高等院校或培训机构进行系统进修培训。逐步搭建县级中小企业培训基地、乡镇政府和中小企业三级培训网络,积极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农民工劳动职业技能培训及社会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开展的创业培训。到2015年,完成对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全员轮训。
加强组织领导
(十四)健全领导机制。县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导作用,重大问题要及时提请领导小组研究解决。对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分别由县级领导承包,建立议事机制,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县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各涉企部门要完善相应组织机构,调整充实领导力量,加强组织协调和督导检查。
(十五)落实责任机制。完善民营经济统计监测制度,强化民营经济动态监测。建立民营经济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每年对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对前5名乡镇给予表彰和奖励。充分发挥工商联协助政府管理民营经济的助手作用和群团组织、各类协会的职能作用,形成协调联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线上线下;学风建设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工作者要结合时代大背景、教育对象特点及需求的变化,积极构建“互联网+传统模式”的多元化、立体化大学生线上线下学风建设体系。特别是对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模式和方式契合了其专业特点、教育对象的特征,有助于营造和引领积极向上的学风。
探索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线上线下学风建设体系思路的缘起
1.线上线下学风建设体系契合当前大学生的特点,抓住了学风建设的着力点当前大学生的普遍特征可以总结为:追求人格独立、注重内化自觉、内在渴望学习但同时又缺乏自我管控能力、排斥教条施令、易受环境影响、缺乏方法技巧等。因此,在优良学风的培育、引领工作中,教育引导者提供的资源和平台应是开放、自由、多样的,同时还要积极创建能促进教育对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工作机制,从而有效发挥师生之间、朋辈之间的示范引领作用。所谓线上学风建设体系,即利用互联网优势搭建优良学风引领平台、专业学习资源共享交流平台,可通过开辟公众号、建设主题专栏、共享学习资源等方式实现。该体系能以“就业产出”带动“学业过程”,如利用计算机产业发展迅速、行业就业质量高的优势,以优质企业的用人标准、优秀学长的职业发展及专业学习实践为引领,使教育对象产生专业认同感;在实践操作层面助其认识、了解专业的社会需求,掌握专业知识结构及学习方法等。线下学风建设体系是指在工作实践中用于学风培育的具体举措,主要包括:学风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管理体系及专业类学习型社团的线下建设等。线下学风建设体系与线上学风建设体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2.信息化时代的大发展,促进了互联网与大学生学风建设跨界融合的大趋势当前,教育工作者单方面对教育对象进行“远离手机”“远离网络”、回归课堂、回归书本的呼吁已显得苍白无力。每个教育工作者需探索和实践的课题是: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利用互联网的部分特性,变“堵”为“疏”,使其服务于学生管理及学风建设。互联网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跨界融合具有独特优势:在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上,互联网的表现形式更立体化;在学习内容的交流与互动方面,互联网可提供更为便捷的实时交互;在学习资源的提供上,互联网可提供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另外,互联网更注重学习主体的自由性和选择性,体现了对个体尊重的公平性。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线上线下学风建设体系的整体构建思路构建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线上线下学风建设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当前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利用网络优势创建激励引导平台和方法交流平台,同时,还要注重发挥线下工作实际,创建制度建设和班团建设,以建成线上线下各自发挥优势的教育沟通、互动及管理体系。体系结构及思路如图所示。
构建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线上线下学风建设体系的实践
1.发挥线上交流平台的优势,将互联网的部分特性及技术资源与大学生的特点在学业上有效契合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可有效弥补传统教育时效性差、受众范围有限的缺点。互联网的互动性、选择性、丰富性,还可以满足不同专业方向、不同专业兴趣的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便于建立不同的“专业学习圈”,顺利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学习型组织及个体点对点之间的学习交流。针对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学不学”“怎么学”这两个突出问题,教育工作者可引入腾讯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资源,用Leet-Code、牛客网等学习网站交流及个人博客学习笔记分享等方式进行交互式学习体验及实践。学校要设计、搭建基于微信公众号的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平台,并创建“精神引领”“方法指导”“专业社团建设”专栏。在“精神引领”专栏,一方面介绍计算机类优质用人单位的要求及企业文化;另一方面,让优秀毕业生介绍个人经验,以职业发展前景、专业学习方法、求职或就业经历等引领和鼓励学生踏实学习,从思想上解决“学不学”的问题。在“方法指导”专栏,根据计算机类的专业方向,对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及实践应用中的重点、难点、热点进行注解和阐释,并提供交流和互动的开放平台。在“专业社团建设”专栏,综合介绍几个成熟的学习型社团,包括专业方向、日常活动、专业竞赛及技术指导交流等,供学生了解和选择,以解决其在具体学习实践中“怎么学”的问题。
2.完善线下组织管理平台,将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部分特点与大学生的引导、培养相结合线下组织管理平台主要解决大学生群体崇尚个性独立与自我管理能力薄弱的矛盾,针对大学一二年级是学生认知及习惯养成阶段的实际,探索如何培养学生“我要学”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其创造“必须学”的大环境,提供“怎么学”的实践平台。线下组织管理平台以制度保障和班团建设为抓手,探索制订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规范和制度。在班团组织建设方面,应充分发挥班团、社团等学生团体的影响作用,在评奖、评比等工作中,将个人成绩与所在班集体的整体学风相联系,以增强班级凝聚力,在班级内部形成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氛围。在专业型社团的建设上,要发挥线下组织建设的优势,以社团为单位,学生为主体,通过优秀毕业生、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的方式,形成学生自主管理、自觉学习的专业学习组织和管理模型。同时,还应以专业学习社团为单位,开展专业技术交流、学科竞赛,形成专业学习、技术交流、学科竞赛、高质量就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在毕业生、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内部形成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实际,学校应选聘业务精、责任心强的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负责学生的专业引领和思想建设,同时,还应为研究生班主任配备一名助理,负责具体的学业帮扶和学风督查。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制订配套的制度体系,如《班团整体学风建设奖励办法》《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实施细则》《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助理考核办法》等,以制度引领并保障学风建设。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开局良好
(一)服务业进一步得到优化提升。积极推进了军粮城散货物流区详规编制等前期工作,启动了军粮城码头扩建工程,一季度货物吞吐量60万吨,同比增长38%。昊雄钢材物流中心项目一季度完成投资6000万元,将有数百户钢材销售商到我区经营。以市场建设为带动,洽谈引进4个项目,调整商贸物流结构,努力提升大毕庄地区商贸物流发展水平。提升商贸物流业的项目计划正在研究和实施。*湖地区成为全市关注的焦点,市领导多次到*湖指导,*湖温泉度假旅游区管委会正在积极落实规划,争取土地整理单位资质,同时飞瀑温泉、滨周温泉会馆、
(二)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规模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加强,全区45家销售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54.7亿元,占工业总量的63.2%。交通运输设备、电子通讯设备等五大优势产业继续良性发展,一季度完成生产总值9.23亿元,同比增长44.6%,占工业总量的60%,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其中,以赛瑞机械、凯达机械等为代表的机械设备制造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区新的主导产业。园区经济健康发展。*经济开发区骨干企业增势强劲,如电装电机公司、精达里亚公司等企业产值均增长近一倍。*开发区的扩能和扩展正在积极推进。万科体育运动公园等项目也在抓紧建设。
(三)特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积极推进了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规划选址等前期工作。建成*区花鸟鱼虫市场批发交易场地2万平米,观赏鱼馆1500平方米,一季度实现观赏鱼交易额600万元。以建立北方高档花卉生产、集散中心为目标,全区花卉生产面积达到1700亩。方大禽业、敖绿科技、大顺园林等3家龙头企业正在筹建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带动500余户,将形成独具特色产销模式。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670万元,新建、维修水利设施25座。
(四)招商引资工作得到加强。实施了招商部门体制改革。加强了招商引资体制和政策体系建设,修订了《*区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规定》,制定了《*区促进招商引资支持企业发展的奖励办法》,重点对招商引资中介人、企业总部、建设标准厂房和重点项目引进等方面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一季度完成内资到位额16.5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44.6%;完成外资到位额1880万美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1%。储备了大韩航空、奥地利的埃森柏斯等一批重大外资项目。新加坡胜科等一批世界500强和中字头企业也在与我区洽谈合作项目。加大招商引载体建设,开工新建厂房9.9万平方米,落实计划的16.5%。
(五)城乡建设项目积极推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文明生态村单项创建工作,安排了村村亮化和建设体育设施工程。华明示范镇在住宅主体竣工的基础上,正抓紧建设相关配套设施。启动了东北郊热电厂项目。与泰达西区签订了38.5平方公里征地协议。推进了市容环境整治,制定了全区城乡市容卫生和拆除私搭乱建实施方案,启动了新立街驯海路及机场周边地区环境整治工作。研究制定了《*区征地补偿和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出台了《*区关于市区重点建设项目涉及村民住房拆迁安置的实施意见》,提升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居住水平。
(六)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区委、区政府确定的20*年切实为群众办实事的十项工作正在积极落实,安排的第一批社会事业基建资金达到1.5亿元,投向我区*医院扩建、模范小学、示范中学、实训基地、残疾人康复中心等重点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继续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研究制定了《*区实施农村退养保障补助的意见》,由区财政出资对全区符合条件的农民,给予一定额度的退养保障。一季度,全区安置就业1052人。区就业培训中心正式开班。建立了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社会救助标准稳步增长机制。提高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农民参合率达到94.6%。
二、面临的形势及存在问题
一季度全区经济和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区各单位、各部门都能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扎实工作,积极进取,但我们面临的发展形势非常严峻,一方面国家继续加强宏观调控,实施了最严格的土地政策;另一方面我们在如何融入滨海新区,实现借势发展方面还没有找到突破口和切入点,经济拉动效应不明显,有部分区内企业受空港物流加工区等经济区的优惠政策吸引而迁移,直接影响了我区经济发展存量,同时招商引资,尤其是吸引外资的竞争力有所下降,周边区县也在通过调整优惠政策、降低土地价格等措施来争项目。
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一是财政收入1-3月份全区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仅为10.7%,增幅比较低,重点规模企业税收增长缓慢,这种形势是近几年所没有的。二是新项目和规模项目较少,固定资产投入任务不容乐观。1-3月份全区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新建、继建项目共有72个,同比减少33个,项目中多为结转项目,占全部项目的61%,而且500万元以上的拟建和在谈项目也仅有66个,上述项目很难支撑全年的固定资产投入任务。同时,一些项目占用着土地资源,建设进展迟缓,无法实现其资源对区域经济的有效贡献。三是外资项目储备不足,完成引资任务难度大。1-3月份全区到位外资1880万美元,同比减少15.5%,而西青区完成8*2万美元,北辰区完成7294万美元,津南区完成3657万美元,相比之下,我们与其它三区在工作进度和全年任务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四是城市化建设进度仍需加快,城中村改造、重点工程还迁规划和建设推进较慢,对违法占地、违章建筑治理和打击力度不够,有些仍然在继续违法建设。目前市里列入重点整治的区域还有津北路两侧。五是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受规划等方面的制约推进不快;社会保障方面尚有一些问题需要抓紧妥善处理。六是涉及历史的问题和征地拆迁等问题的不稳定因素上升。
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全区上下对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和高度重视,有些同志对经济发展过于乐观;一些单位对经济工作投入的精力和力度不够,队伍力量不足,对经济运行的底数不清,对存在的问题分析不深不透,缺乏有效的措施。第二,破解难题、提高竞争力的招法不多,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不足,一味地强调客观,缺乏破解难题的魄力和真抓实干的精神,有的过分夸大空间不足的共性问题,而没有眼睛向内找载体、挖潜力,造成了工作上的被动和不良影响。第三,一些规模企业技改扩能总量不大、进展不快,缺少新的增长点。第四,招商力度不够大,招商思路不清晰,区域产业特色不明显;招商引资工作中的服务大局意识及亲商、爱商的氛围不浓,没有形成全区招商合力,缺乏效能,造成项目转移。缺乏快速反应机制和灵活的招商引资政策,对于新区和外区县的情况掌握不够,对于经济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缺乏竞争力,同时由于政策和服务存在问题,有的税源流失。第五,需要进一步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大家要充分认识当前发展的严峻形势,切实解决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全力抓好各项指标的落实,确保二季度的各项工作有新的突破。
三、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确保实现“双过半”的目标
二季度是抢速度、争效益、保全年目标实现的黄金季节。全区上下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紧紧围绕“创百亿强区”的奋斗目标,突出招商引资这个重点,再鼓干劲,积极破解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千方百计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上半年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一)把招商引资作为“重点”,全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认真实施“百亿工程-20*”专项行动。主要着眼于实现“百亿强区”奋斗目标的需要,通过集中开展可利用土地等资源调查,深入挖潜,拓展发展空间,形成招商引资的新优势。一要抓载体。2005年我们开展了全区闲置资源调查,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区有1万多亩土地处于闲置状态,这是我们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此次行动我们将对全区可利用土地、闲置厂房等资源进行更加全面而深入的调查和清理,实现资源的高度整合,实行统一安排、统筹使用,把载体落实,让招商落地。要加大标准厂房建设力度,扩增招商载体。二要抓机制。首先要建立招商引资联系会议制度,实行项目需求、洽谈、准入、布局和把关。其次要建立招商要素信息交换和管理平台,形成联动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对项目办理要做到优质高效。第三,加大招商工作的领导力度。进一步落实招商引资责任机制,各主管部门、镇街乡都要加强力量抓经济、抓招商。从项目洽谈到项目建设投产,要跟踪负责协调解决好各方面问题,确保项目落成。三要抓招商。要全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以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为前提,进行招商选资。抓大项目、好项目,实施招商行动。一是落实招商引资奖励政策、支持重点项目和企业的有关政策,推进招商引资。二是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招商队伍,全面整合人力资源。在“百亿工程-20*”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中,我们已经明确了几个招商小组,并确定了相关的工作任务。围绕我区确定的招商重点,要主动出击,走出去招商,努力洽谈亿元项目5个以上。三是全区各单位、各部门都要为招商引资作贡献。发展是第一要务,全区上下都要围绕这个中心,直接或间接推进招商引资,搞好服务,营造全区招商引资良好氛围。务必使专项行动取得成效,为全区经济发展备足后劲。
全力推进经济功能区建设。板块经济是实现“百亿强区”奋斗目标的重要载体,*开发区、各乡镇产业园区要积极探索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优秀人才,高水平规划、高质量运营,保证产出的高效益。各园区土地载体和发展资金不足是进一步发展的难题,破题的关键就是要树立敢为人先、积极进取的创新思路,当前主要是提升水平和扩展空间。结合天津市规划修编,我们要争取做好海河下游循环产业区规划、新市镇功能区扩展和临空产业配套区规划。*湖温泉度假区是我区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市领导高度重视,指导规划。其总体规划97平方公里,中期规划40平方公里,有望近期得到市里批准。我们还要争取市政府批准*湖取得土地整理资质,这些都是*湖加快发展的关键,同时*湖也与中信华南集团就合作整理土地问题达成一致,有望盘活*湖资金链。大毕庄商贸物流区要继续以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业为主,真正成为三北地区的物流集散中心。军粮城散货物流区的详规和起步区规划的编制,要加快进度,力争提前完成各项前期工作,早日开工建设。我们还争取新加坡胜科集团,在我区开发建设新加坡工业园区。
(二)把税源培育作为“主攻点”,努力促进财政收入高速增长
要立足于创收,注重培育新的财政收入增长点。各有关部门要集中精力抓项目落实,加大固定资产投入速度,努力实现推进在建项目,落实拟建项目,实施扩能改造项目并进。实现项目建设的新突破,尤其是落实好20家重点企业的扩能改造。加快重点项目和规模企业建设。积极推进天津印刷城、宝仓钢管等项目建设。重点推进72个在建项目的建设,积极推进天津卷烟厂、汽研中心、赛瑞机械、华明集团等扩能改造项目,项目主管部门要安排专人紧盯,及时帮助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促其尽快投产达产。各镇街乡、开发区和*湖要自加压力,把任务目标牢牢锁定在财政收入25%的增幅上。全区各单位、各部门都要围绕发展注册经济和楼宇经济,利用各种渠道,发挥各自优势招商引税,积极发展“零土地招商”,扩展税源。财政、工商等部门要研究新的政策机制和服务管理机制,留住商贸物流、运输等税源。要探索一条在我区注册、在新区经营并享受新区政策的项目运行途径,要研究与新区管理和服务相对接,确保区内企业不外迁。要推进落实在航空城建设服务功能区,尽快找到融入新区的切入点,实现税收保量和增量。
(三)把城市化建设作为“助推点”,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面貌
一要抓规划调整。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进一步调整我区各项建设规划,争取新的发展空间。加快落实军粮城新市镇规划审批,积极推进大毕庄和新立街新镇的规划建设。全力争取新加坡吉宝集团开发建设新立新镇。二要抓新市镇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工程。高标准建设华明示范镇配套设施,并做好搬迁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按时间进度启动搬迁工作。加快军粮城老城区一期7万平方米住宅建设,妥善解决拆迁户安置问题。加快张贵庄新市镇(一期)、万新街北片6个城中村改造开发建设。推进民和巷平房改造工程,争取在上半年有进度。三要抓重点工程拆迁和村民还迁。落实好泰达西区征地补偿,确保征地拆迁工作顺利进行。积极与市有关部门协调,尽快落实空客拆迁5个村还迁选址问题。加快外环辅道、地铁二号线、京津二线高速以及滨海机场扩建配套项目等一批重点工程征地拆迁工作。四要抓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建设是我区面貌最直观的体现,也一直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今年,区委、区政府决心全面整治市容环境。以治理驯海路及机场周边地区环境为起点,全面整治我区城乡市容环境。区委、区政府将于近期召开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动员大会,对全区市容卫生整治和拆违等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各镇街乡和有关委办局一定要坚定信心,采取有效措施对重点地区、重点路段进行治理,务求取得明显成效。按照属地管理和辖区负责原则,各镇街乡都要明确一至两个治理重点,以点带面,在全区范围内掀起治理环境活动的。同时,加快张贵庄街和丰年街环卫设施的配套以及综合治理工作,要做好农村垃圾集中点建设,力争使我区城乡面貌有一个大的改观。
(四)把关注民生作为“根本点”,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建设
一要认真落实“十件实事”。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责任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逐项完善实施方案。从上报的实施方案看,有些单位对办实事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方案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保障落实措施不到位。十件实事是区委、区政府对全区人民的郑重承诺,直接关系着区委和政府的形象,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按照时间进度圆满完成任务。二要不断健全就业服务体系。要落实限时推荐就业承诺,做好有就业愿望的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工作。区就业培训中心要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就业联盟制度,与新上项目、大型企业有效对接,及时掌握用工信息,按照企业用工需求,提供订单式培训。抓好各项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强化就业载体建设,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多渠道实现就业,确保完成全年就业安置任务。三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区实施农村退养保障补助的意见》等政策,抓紧启动相关具体工作,确保6月份实施。全面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健全和完善救助政策体系,全面落实,关注民生。四要全面推动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区财政今年加大了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下一步要加快推进列入全区确定的社会事业项目的落实,保证时间进度。要积极创新思路,不断拓宽资金渠道,努力争取、落实市级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形成政府主导、项目合作、社会支持办事业的良好氛围。全区各单位、各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职能,努力做好各项工作,推进全区各项事业发展,围绕“富民强区”和“构造和谐*”两大历史任务做出贡献。
四、狠抓落实,确保“双过半”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落实和责任意识,主要领导要落实好“第一责任人负第一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高效开展工作的良好局面。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工作任务,落实区绩效考核确定的重点工作,将二季度重点工作目标层层分解,明确分管领导,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我在这里再强调一下招商引资工作,要按照既定目标,由外经贸委牵头,各部门加大协调力度,力争二季度在引进外资和大项目上有新的突破。今后,对于定下的事、部署的工作,我们就应该根据责任分工,实打实地干,努力在全区上下形成集中精力谋发展、解难题、抓落实、促成效的工作氛围。
二要转变作风,求真务实。落实下一步各项工作,我们必须转变作风,转变有些干部中存在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工作不实、推诿扯皮的现象。一是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好工作,提高质量和水平;二是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好发展,围绕发展见成效;三是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破解难题,在克服困难中看能力和水平。
三要奋力拼搏,积极进取。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强化真抓实干的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鼓足干劲,奋力拼搏。我们要提倡“比拼”精神。要在全体干部队伍中,强化发展意识、竞争意识。作为领导干部,身上肩负着组织的重托,同志的信任,群众的厚望,我们更要积极进取,敢打敢拼,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断探索和完善正确的发展思路,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再创新优势;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比能力、比执行力、比业绩,以拼搏进取精神推进工作、实现目标。
关键词 农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问题;对策;湖南省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325-01
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时展的要求,但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成效并不显著。由于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缺乏对学生风险承担意识的培养,大部分学生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差,无法承担创业过程中的巨大风险。同时由于农业在我国的发展尚缺乏现代化与规模化,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创业阻力较大,也极大地抑制了农学专业学生的创业激情。笔者根据湖南省10所农业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开展情况,进行了创业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5份。问卷调查范围涉及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以期科学反映湖南省农业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际成效。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以期为农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借鉴[1-4]。
1 存在的问题
1.1 对创业教育缺乏重视
学校重视程度方面,认为学校对创业教育非常重视的学生比例为16.3%,认为学校对于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一般的占56.6%,认为学校不够重视创业教育的占27.1%;创业氛围方面,认为学校的创业氛围很好的占12.6%,认为一般的占38.2%,认为缺乏创业氛围的占49.2%;创业教育组织方面,成立了学生创业协会的学校占42.5%,有专业教师进行创业指导的学校占24.3%,有组成创业团队的学校占26.5%,还有7.7%的学校没有创业组织;体制机制方面,认为学校创业教育的体制机制完善的占16.4%,认为制度建设一般的占43.6%,认为制度执行不力的占32.1%,还有8.9%的学生对学校的创业制度不知晓。
1.2 对创业教育了解不到位
统计显示,只有5.6%的学生对创业教育很了解,18.5%的学生基本了解,51.5%的学生了解一些,24.4%的学生不太了解,说明湖南省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严重不足,学校应加强重视。高达85.6%的学生认为进行创业教育非常有必要,8.8%的学生认为没必要,5.6%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认可创业教育,应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与支持。12.6%的学生认为自我能力满足创业要求,16.0%的学生认为自我能力基本满足创业要求,高达71.4%的学生认为自我能力无法满足创业要求。学生在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市场前瞻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无法满足创业的要求。
1.3 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健全
首先,课程安排方面,60.0%的学校仅进行就业创业的理论灌输,缺乏相应实践教育 ,20.0%的学校设有专业类创业课程,15.0%的学校设有创业特色课程,仅有5.0%的学校未开设相关课程;内容设置方面,76.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缺乏有效结合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只有25.0%的学校配备有专职的创业教育教师;教学形式上,85.0%的学校以公共选修课的方式进行教学,高达75.0%的学校只针对毕业班学生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教材建设上,70.0%的学校选用统编教材,30.0%的学校使用自编教材或讲义。
2 发展对策
2.1 加大创业教育重视程度
2.1.1 提高创业教育重要性认识。目前,农业已成为我国创业新蓝海,吸引了很多有志青年前来创业。农业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创业教育重要性认识,在顶层设计上加大创业教育的比例。一是农业高职院校领导层要提高创业教育认识,在学校发展规划中要着重突出创业教育;二是学校教师要提高创业教育认识,能够自觉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平常教学中;三是学生要提高创业教育认识,将创业与自己的未来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2.1.2 加强创业教育宣传。国家大力提倡职业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育人质量,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农业高职院校是农业方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日常管理和教学中要加强创业教育宣传。一是宣传国家关于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方面的政策,农业高职院校须将这些政策宣传到位,让每个教师和学生都清楚;二是宣传国家关于农业创业的优惠政策,激励广大学生农业创业热情,积极投身于农业创业中去;三是邀请一些“创业达人”进校园,通过他们的切身经历让学生对创业有更深的体验[5-8]。
2.2 构建农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
2.2.1 将创业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农业高职院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地将创业教育与教学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按照高质量创业教育的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完善实践、因材施教,促进专业教学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首先,要加强创业课程建设,开设创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建立健全创业教育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体系;其次,要改革教学方法,改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法为探究式教学法,要以实践教学为主,加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要改革教学内容,以“创业”为核心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时刻都在接受“创业演练”;最后,要改革教学评价,将学生完成的创业成果折算为学分,让学生创业无后顾之忧[9-10]。
2.2.2 建设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农业高职院校要为学生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真正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一是利用农业职教集团的优势,为学生的创业实践牵线搭桥,以职教集团为依托,通过“政、校、行、企”四方联动,营造创业的文化和风尚,搭建创业的实践和交流平台;二是利用学院现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工厂、合作企业等优势,成立和完善“校园创业孵化中心”,对有志于创业的学生进行开放,准予他们在创业孵化中心开办模拟企业或正式企业。
2.2.3 营造创业的校园氛围。农业高职院校要定期举办创业文化节,制定实施教师指导学生创业的相关奖励办法,建立指导学生创业的长效机制。以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创效竞赛、黄炎培创新创业大赛为平台,培养创业人才和创业项目,激励学生创业活力。
2.3 完善创业政策支持体系
农业属于弱势产业,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同样,农业创业也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创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为大学生农业创业筹措创业启动资金,简化大学生创业项目贷款的手续,解决创业缺乏资金的难题;二是政府要对大学生创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最大程度减免税费,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三是政府要加大对农业高职院校的相关财政补贴,支持农业院校完善硬件和软件设施,为学生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服务。
3 参考文献
[1] 杨吉春.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86-189.
[2] 雷玉梅.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析[J].学周刊,2016(2):201.
[3] 邵晶晶,李佳.河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探析[J].求知导刊,2016(41):53.
[4] 宫奎.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研究:以辽东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6):18-19.
[5] 白岩.吉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的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2):231.
[6] 宾幕容.成教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分析[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3):8-9.
[7] 张明东,戴丹丹.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创业教育融合研究[J].科技风,2016(7):85.
[8] 陈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索研究[J].才智,2015(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