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范文

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

第1篇: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使命、高等教育价值、大学生自身情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许多以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时代面前逐渐变得失去效力。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题就是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难题。与其他专业课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较大,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越来越体现出多变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新时期,我们必须掌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特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及时、切实。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大大提高。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目标方向

坚持以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正确的目标性理念,有利于我们坚持正确方向。2014年5月4日,在北大考察时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基本价值观念教育具有高度重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又被称为“价值观教育”,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通过价值观教育来引导学生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价值观教育具有特殊性,它不仅是向学生灌输和讲解一系列价值规范和价值准则,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以及促进理想人格的健康成长。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又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指导理念,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想价值目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当代大学生有利于培养科学的人生理想信念,有助于完善他们的道德责任意识,也有助于使学生的价值理念与国家民族理想信念相统一。大学生的价值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就必须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逐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大学生行为中的导向作用,也要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理念要求,因为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培养对于社会利益和公共价值目标的最终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不仅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是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引领者,他们的一言一行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建设都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为指导的最新理论成果,并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武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广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舞台,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先进性价值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立足实践

坚持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更加立足实践教学,能够实现科学原则与人本原则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抽象的理论和是立足于现实的思想,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必须做到指导性和具体性的统一。不仅要做到理论研究的系统性,更要注重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性阐发、推广乃至具体应用。目前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没有真正系统化,有些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论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很有必要,这不仅是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入侵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自由发展的需要。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自由化容易使学生形成价值虚无主义,思想混乱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当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时常摇摆,意志力也不坚定,政治信仰迷茫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必须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领导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这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具体化和现实化才能在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产生指导性意义,因此有必要通过社会实践和爱国主义教育等具体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日常行为意识。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领域,体现了非强制性特点。价值观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理性价值判断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价值观的主体。因此,今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发挥传统课堂的讲授作用更要注重向实践教学领域渗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有利于他们在日常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自律性和自觉性。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思想保障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率提供思想保障,有利于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对于统一各种社会价值理念具有重要意义,也使高校师生能够形成比较明确的理性价值目标和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宣传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凝聚力,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目标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能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观念变革,进而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面。共同理想信念有利于凝聚学校、社会、家庭力量全力合作,共同推进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不但能促进教育理念的现实变革,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提供了创新精神和科技支撑。社会主义荣辱观对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化提供了基本道德规范,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以人为本思想有利于改变以往不对等的师生关系,使对话意识和平等观念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中成为主流观念。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向引领作用须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在要素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构建一套具有普遍性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运行机制。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实效性不强主要由思想观念更新速度慢以及教育方式、方法的落后造成的。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才能有效根除道德教育改造中存在的各类阻力并有效解决各类难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变革少走弯路。

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教书育人相结合的机制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教书育人相结合的机制,应从改变以往的单纯的说教和固定的教学方式,强调对话互动与活动渗透入手。首先,使课堂内容丰富化。“任何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模式都不应该是主观随意的选择,而应该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受教育对象等要素相契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性质上归根结底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1](P.96)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近现代史、法律常识等,还应包括传统道德伦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心理咨询等。不仅要包括知识性教育,还应包括先进事迹宣传与感化教育、诚信理念教育、感恩教育、人际关系能力培养等。其次,在教学方式上要体现灵活性和多元化。在讲授基本原理教学的基础上探索多种教学方式,比如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讨论式教学、主题报告式教学、提问答疑式教学、分组讨论论辩式教学等等。可以聘请知名专家学者、知名社会人物、先进模范代表等进入课堂做报告甚至与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互动等。第三,更加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相互统一。不断探索和拓展社会实践的新模式,使社会实践活动体现趣味性、知识性、能力性、道德性的统一。深刻挖掘社会实践的道德感染力和渗透性,“应挖掘渗透式教育方法的功能性,变‘说教’式教育为‘感化’式教育。”[2](P.84)因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并通过情景和实践感染逐步渗透为学生的道德主体结构。“也只有解决了学生思想实际中的问题,学生们才能够接受我们所进行的规范教育和主流价值观念体系教育等社会要求的内容。否则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针对性、失去本质。就必然会走‘科学式’、‘版块式’、‘拼盘式’的道路,就不会形成自己独立的体系。”[3](P.57)

总之,以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思想指导,也在价值观念上提出了科学的、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在承认社会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同时,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确而又统一的中国特色主流价值理念和发展目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变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在凝聚力量和统一思想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新峰,李威娜.以研究式教学加强大学生对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3).

第2篇: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传统人本 管理思想 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一、企业人本管理涵义及其及特征

1.企业人本管理涵义

企业人本管理是指在人类社会所有的组织活动中,一切从人性出发,从人性的角度考虑和分析问题,以人性为中心的一种更科学更有效的管理方式。企业管理的对象包括人和物两个方面。人是管理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人本化,把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成长看得同样重要,把员工个人的充分发展成为企业追求卓越目标的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

2.人本管理的特征

(1)人本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人本管理中,人在组织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中心,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因才而施,为各类不同的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实现人和事的最佳结合,从而实现企业获取最大利润的终极目的。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核心是人,企业的一切管理和组织活动都是围绕“人”而展开的。

(2)企业的主体是员工。人本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管理,在实行人本管理的企业中,每位员工都是企业的真正主人。企业在管理与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企业决策时,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要考虑到整体员工的受众性、接受性和可操作性,保证企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对员工管理得好坏,不仅体现在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理顺员工的情绪、提高员工的觉悟等方面,而且体现在建立一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励和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员工的潜在价值,间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3)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以企业员工潜能最大化的施展为管理目标,综合利用与开发企业组织的人力资源,最终促进员工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现代企业的竞争中,人才成为了企业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一个企业能否建立健全科学良好有效的内部人才培养体系,加上外部人才的招聘与引进,构建起企业完整的人才架构,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败的关键所在。在企业管理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心,最大程度的发挥企业员工的才能,为企业创造利益与价值,最终促进企业员工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在人本管理中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二、道家和儒家的人本管理思想

1.道家哲学思想中人本管理思想

老子开创的道家学说,以黄老之学为发展,以庄子学说为融合,最终以人本管理思想作为道家学说的精粹。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为“道”,这里的“道”并不是有形的道路,也不是研究和处理问题的实在的方法,而是一种揭示事物之间必然联系的本质之道,是一种无形的、不变的、不可名的恒道。道家学说就是以道贯彻天、地、人为核心,以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和心灵平衡的自然以及天、地、人合一体为目标,并以成道为终极关怀的学说。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关于人的地位。老子早在《道德经》中提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第25章)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发源于西方。现代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进行管理,在西文的企业管理界是经过一、二百年的摸索才认识的。泰罗的科学管理未曾认识,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也只是认识到了人际问题的重要性,却没有上升到是人在支配企业的理论高度。而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先秦时期的老子已经把人放在了与“道”、“天”、“地”同等的地位,突出了人的地位,强调了对人的尊重问题。

“我无为,而民自化”——关于人的使用,老子对于用人有着许多精辟的论述。在《道德经》的第57章中,老子提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白宫;我无欲,而民自朴。”倡导以无为的方式管好人用好人。在《道德经》的第68章中,他又提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从而提出以谦下为态度的用人思想,表明了管理者对所用之人应该尊重。

2.儒家思想中人本管理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管理思想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孔子的“爱人”与“知人”观。《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孔子的意思是说,要达到仁的境界,首先要泛爱济众,要达到知的境界,就是要了解他人是贤能的人之后,还要举荐他。

(2)孔子关于管理者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正己”后才能“正人”的思想。儒家很注重自身道德方面的修养,这一种传统肇始于孔子。孔子认为,只有使自己的品德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倡修身的目的,在于正己,正己后方能正人,这也就是他所说的“修己以安人《宪问》”的观点。《子路》中这样记载:“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也就是说,正己是修身的目的,又是正人的手段。治人者只有先管理好自身,以身作则,才有资格去管理他人。

(3)孔子要求管理者推己及人。所谓推己及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思,来推想他人的心思,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孔子希望学生根绝四种毛病,在对事物下判断的时候,不要主观臆测,不要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凡事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子罕》),而应更多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加在别人的身上,因为别人也一样的不会喜欢。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反省自身,才能达到完美人格的目的。孔子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管理哲学,至今仍具有适合时展的内在生命力。

三、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第一,万物之中人为贵是道家人本思想的重要特点。道家思想认为要重视人的地位,要尊重人。以人为本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重要的启示价值。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竞争,要解决好企业领导和员工谁是人本之主体的问题。企业领导与员工是互为主体的关系,企业领导对待员工要真诚和尊重他们,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是企业的一分子,那么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将会被最大限度地发挥,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爱人”与“知人”、“正己”后才能“正人”的儒家人本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修身治国、为政以德是儒家人本管理的基本信条。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选人用人的标准尤为关键。只有选到内圣外王、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在企业中树立良好的作风,才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员工才能心甘情愿,踏实卖力地为企业工作。

第三,“以和为贵”思想要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善于“留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建立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尊重、和谐的工作氛围,以利于管理系统的稳定和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处理员工关系时,一定要懂得协调各方面的矛盾,要营造相互沟通和信任的工作氛围,这样的企业才可能形成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产生巨大的凝聚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关人员招募、选任、使用、激励和绩效考核等一系列理论中,汲取了我国古代传统管理思想中优秀的用人思想、人本主义思想以及“和为贵”的理念。

参考文献:

第3篇: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范文

以人为本,职工幸福才能充分发挥潜能。纵观中外,可以发现,对于企业来讲,尤其是那些成功的企业都是极其重视人的要素的,都有着许多与之同呼吸、共命运的员工。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人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人能够引领企业的成功,决定企业的兴衰。于是如何提高员工的幸福感,让员工拥有归属感,就成为企业一个永恒不变的研究课题,成为衡量企业能否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让职工幸福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的核心理念也是以人为本。这是对以机器为本、以技术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的一大提升。人本管理的运作,要求以人的主体意识空前觉醒为前提,以奉行组织内一切人的人格平等为基础,以组织内全体成员的优秀技能和敬业精神为依托,通过民主管理与参与,最终达到自我管理。很明显,人性化管理致力于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实施、管理环境的优化、企业文化的塑造、员工思想的沟通与潜能的挖掘和员工需求的满足。人性化管理既是对科学管理的必然依托,又是对科学管理的自然超越。在企业管理处于较高水平时,这是一种更为有效的管理模式。人性化管理与科学管理的理论内涵与运作模式告诉我们:人性化管理,是在科学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的理念因为反映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社会现实,其运作条件比科学管理更为严格,因而更具有先进性。

人性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针对人的思想“稳定和变化”进行管理的新战略。人性管理理念的确立,以思维方式从线性到非线性的转变为前提。线性思维的特征是历时性,而非线性思维的特征是共时性,也就是同步转型。在表面上混沌的纷杂现象中,看出事物发展和演化的自然秩序,洞悉下一步前进的方向,识别出潜在的未知需要和未开拓的市场,进而预见到变化并自觉地应对变化,这就是现代企业人性管理的任务。人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强调跳跃和变化、速度和反应、灵敏与弹性,它注重平等和尊重、创造和直觉、主动和企业精神、远见和价值控制,它依据信息共享、虚拟整合、竞争性合作、差异性互补、虚拟实践社团等,实现知识的转化,从而创造竞争优势。人性管理是企业在已有先进生产技术和规范管理的基础上,经过系统思考,改变心智模型,提高学习能力,实现自我超越、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来实现经营管理状态的变化,为用户提供质优、价格适中的产品和服务。

企业如何让职工真正感受到幸福?其实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形式内容多种多样。

尊重爱护,凝聚人心。让职工幸福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充分尊重职工、爱护职工,真正为员工着想。管理者只有先将员工当人看,才有可能将员工当上帝看。管理者如果在一般员工面前缺乏平等意识,不给予员工关怀、理解,对员工不屑一顾,这种企业就会缺乏凝聚力,缺少形成合力的基础。当然,说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平等并非要求二者什么都一样,重要的是要有平等意识,要尊重员工,将员工当回事,这样,员工才有被认可感、存在感,员工才会视企业为家园,才可能快乐地工作。

慧眼识珠,善于重用。对员工最好的奖赏莫过于重用员工。独具慧眼的领导往往不是等到员工具备各种能力时才去用他,而是只要他具备基本素质,就可以给他职位、责任、压力,让他在管理实践中磨炼,在磨炼中展示各种潜能。很多情况下,人才们在干出惊天动地事情之前,与常人相差无几,但只要一有合适的机会,他们就会一鸣惊人。所以,领导如何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不光影响其个人成长,更会关系到组织的发展。不能否认,错用一个员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但对于企业而言,如果员工感受不到管理机制的规范性与合理性,看不到自己的发展前途,那这个企业就毫无发展前景而言。这种企业如果不加以全面改造或修整,就会陷入深重的危机而难以自拔。

民主管理,群策群力。企业推行民主管理就是让员工参与决策,当企业家在作出决定时,如果不让经理以外的其他人参与,就会损伤很多人的自尊心,就会引起他们的激烈反对;如果能让他们参与决策,听取他们的意见,就会提高他们的士气。民主管理就是要求企业家集思广益,集中多数人的智慧,实行全员经营,否则就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

积极认可,适时鼓励。管理者对职工的良好表现要给予认可,而认可的方式很多。例如:在日常工作中,如果管理层通过发邮件及时表扬优秀员工的贡献,公示公司对于优秀员工的高度认可,以此鼓励优秀员工。有的公司还开展评选月度最佳员工、季度最佳销售等活动,这样就达到激励其他人学习与努力的效果。

注重培训,广泛涉猎。企业要形成“人心思上、人心思干”的良好氛围,除了积极鼓劲以外,还要注重员工素质培养,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养。由于培训学习与员工幸福感有着密切联系,在每个季度,公司就提供一本书籍给员工,读完后,要求上传一份读书笔记,形式不论,便可免费收下这一本书,同时可获得学分。获得学分的方式有许多,参加公司的培训能够获得学分,还可以自己当老师,开发培训课程,或在培训前作课前分享,与其他同事共享自己的专长与喜好;还可以通过考取专业证书,提高学历;积极参加每一次公司组织的大型活动,如:年会、周年庆、竞赛等,都可以获得学分。这样,培训就不再是沉闷的课堂,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也不再是单调的某一项知识学习,而是广泛的多种知识获取。年度获得学分最高的,在收获精神粮食的同时,也能获得公司的“最佳学习者”称号与奖金。这样的学习,员工无法拒绝;这样的幸福,员工心领神会。

暖心体贴,热忱服务。作为企业领导干部要做到真心关心爱护职工,关怀职工家庭幸福,让职工快乐工作、体面生活。企业要制订良好福利制度,坚持传统节日福利发放,实行午餐、晚餐补贴制度,给每一位职工送上生日蛋糕和生日祝福,关注职工家属的婚丧嫁生,坚持对困难职工的帮扶、走访,设立职工免费咖啡屋,建立职工阅览室、职工活动中心、运动场等。通过各类活动让职工切实感受到组织亲人般的关爱,让职工充满工作激情,逐渐形成“公司是我家,企业靠大家”的大局观、“我与公司荣辱与共,公司与我共同发展”的思想觉悟,从而推动公司稳步健康发展。

关心家庭,和谐关系。企业、员工以及员工家庭之间的三角关系,是影响职工幸福的重要因素。不少情况下,员工的幸福感不一定与公司或者工作相关,而员工的家庭情况与员工的幸福指数有着很大关联,在员工离职率中,这经常是一个突出的原因。因此,要尤其注重对员工的家庭关心。企业可采取一些措施,加强员工家属与企业的必须联系,如:对省外员工可享有额外的探亲假,探亲路费按标准可报销一部分;在旅游时,可允许员工带上家属一起共享欢乐时光;开展体检、实施商业保险时,在考虑员工的同时,不要忘了他们的家属,哪怕不能免费享受,但可以争取一定的优惠让其分享;开设一些育儿培训课程,让员工增加这方面的一些知识,更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在儿童节到来时,还可以为员工的小孩准备一份小礼物。这些方式,我曾在工作的公司采取过,都有着一定的效果,让T工与家人非常开心。当然,不是说这所有的方式都要有,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努力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生活,提升员工的幸福感,让其无后顾之忧,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第4篇: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 传统哲学; 企业管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2- 0068- 02

1 儒家哲学思想及其应用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就是爱人。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人力资源,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关心和照顾好自己的员工,对员工以人本关怀才能使企业有凝聚力,才能凝聚人心和力量,做到基业长青。企业只有照顾好自己的员工,员工才能照顾好你的顾客,顾客才能照顾好你的利润。因此,对员工施以仁爱,这是企业管理的根本,也是出发点。中国儒家的哲学思想的基础就是爱人,其哲学从一开始就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关心在当时混乱的年代中人的安身立命和生存状况。关心企业中人的诉求,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起点。

儒家的方法论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庸,简单地说,就是两极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建立在对“过”与“不及”的批评基础上,以扣其两端而取中之意的。是一种动态权衡选择的方法。中庸之道就是中道、持平、保持平衡,在管理中保持平衡,掌握分寸。但是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过程中时间、地点、人物都会产生变化,保持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儒家理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提出了“与时偕行”、“日新又新”的理论,时刻保持中庸的状态,强调“过犹不及”,中庸的思想体现在管理者身上就是要辩证地思考问题,不要有对某件事有偏见而产生极端想法,要在各种复杂的环境变化中保持中道的思想,保持心态的冷静,多听取各方意见,保持住对管理的协调组织不偏不倚,有序地进行管理。这种思想就适用于中层管理。

2 道家管理哲学及其应用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体系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展开的。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软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无为”的观念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哲学基础,其“无为”就是放松对事物的不必要的束缚,减轻对事物的人为干预,运用无为而无不为的理论做到领导却不让人察觉,成功于无形的管理境界,即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

道家的这一管理思想特别适用于高层管理者。因为高层管理者是做出重大决策和制定方针政策的人在整个管理中起着重大指导作用的人,因此高层管理者的思维方式、个人素养十分重要。高层管理者首先要善于发现、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然后按规律办事。即“道法自然”,保持事物的大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对下属要予以一定的权力,相信下属,对下属采取不干预不干涉的政策,运用无为的理论为下属创造有为的条件,使整个工作环境更加宽松,更加有弹性,这样才会使各个层级的工作人员有所作为,让他们发挥自己所能,那么整个的工作就会向着良性发展。道家的方法论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

3 法家管理哲学及其应用

“人之初,性本恶”是法家的人性论观点,因此法家提出了“抱法处势则治”的管理思想。法家的核心思想并非法律,而是统治的方法。法家主张运用法律来惩治人们,只要触犯了法律就处罚,法律之外没有善恶之分。韩非认为赏和罚是君主的“二柄”,其之所以有效,是由于人性是趋利避害的,这实际在强调规章制度、利益机制对管理的重要性。

法家的管理思想对基层管理者有更多的借鉴意义。基层管理者身在工作第一线,执行具体的工作,具体的工作操作起来就有许多具体的规章制度,只有按照规章制度做事才会达到整个管理的效率。所以基层管理者运用法家的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管理准则会使整个管理过程更加有效率。做到铁面无私,依法行事,赏罚分明。同时注重从物质、精神两个层面激励员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

4 儒道法的管理哲学在应用中的权变思考

所有的理论都要用客观的辩证的思想去分析运用,而无从去判断其对与错,优与劣。实践中出理论,理论有在实践中起到指导作用。儒法道的管理哲学虽然产生于古代社会的管理和实践中,但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具体指导企业管理中要应时而势,懂得权变,且不可生搬硬套。这里要指出和说明的是,上述儒道法的管理哲学思想相对应于中层、高层和基层管理者,这个顺序是不能错位的。如果各个层级的管理者运用错了管理哲学,那么就会造成更糟糕的后果。

另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儒道法三家的管理思想也有相通之处,三家思想在具体管理实践上可以融会贯通。“无为而治”本言于孔子“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论语·卫灵公十五》),但在老子哲学里“无为而治”思想成为了一个体系。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因此,在管理的应用中,我们也要灵活掌握。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管理更好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M]. 赵夏三,译.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 [美]彼得·德鲁克.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第5篇: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销售管理;PDCA;过程管理;激励

一、PDCA循环管理思想

PDCA循环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来的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又称为“戴明环”。它的一个核心思想是质量管理工作必须顺序经过相互联系的四个阶段: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Study)、处理(Act)。

PDCA作为做事逻辑和科学管理的工作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到市场营销管理当中。运用PDCA的理论,建立销售管理循环,对我们全面细致的做好销售管理工作大有裨益。

二、建立PDCA循环的销售管理体系

(一)P阶段——销售计划管理

计划不仅是销售行动的指南,也是对销售结果作出评价的标准。制定计划的过程也是管理者和团队成员沟通的过程,确保双方对企业目标、市场环境都有清晰的认同。合理的、实事求是的销售计划是确保销售工作效率、工作力度的关键。

计划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销售目标在各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方面作出合理分解,这些方面包括品种、区域、客户、时间周期进度、业务员、结算方式、销售方式。销售计划还包括实施目标的策略性方法和其他相关各项工作内容,如信息、回款目标、销售费用和其他定性、定量目标等。制定计划的过程既是任务落实过程也是团队沟通的过程,通过计划目标的分解也可以检验目标的合理性与挑战性,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调整。

(二)D阶段——销售过程管理

对业务员的行动管理非常粗放,缺乏有效监督和控制,这是许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改变以往企业“只要结果,不管过程”的思维。营销管理不能只看结果,更应该关注销售行动的过程。如果说细节决定成败,那么过程决定结果,什么样的过程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过程管理的一动因是大部分的销售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着惰性,另一方面有些销售人员缺乏工作技能。动态过程控制则可以强化销售人员的责任心,提升销售人员的执行能力,并且能及时发现问题和纠偏。

对销售过程的管理,其核心内容是围绕销售的主要工作,了解销售人员日常销售工作的动态、进度和行为;管理和指导销售人员的行动,使其工作集中在有价值项目或行动上;及早发现销售活动中所出现的异常现象及问题,不偏离计划。狭义的过程管理主要指对团队和销售人员的行动过程进行管理,也称行动管理。广义的过程管理还包括对业绩完成情况反馈和市场客户信息反馈。

工作报告表是过程管理的最常用的工具,也就是建立销售报告系统。最主要的分为三类:客户拜访记录。通过这类报告,管理人员可以了解销售人员每天在做什么,每日的出勤状况,拜访客户洽谈结果,业务进展,客户投诉处理和客户反映的意见,拜访心得等等。业务完成情况报表(市场开发和销售任务)。通过此类报表(告)可以了解货款的回收情况,销售工作的实绩,新客户开发的进展,与初期的计划的差异,原因分析,临时性任务的完成情况等。市场信息报表(包括竞品信息和客户信息)。销售人员切近市场,所了解的信息最及时,最广泛,此类报表(告)可以为管理人员提供市场信息,客户动态信息,竞争者信息,为下一期的决策计划制定提供参考。可根据业务具体情况确定报表报告的周期,一般客户拜访记录以日报或周报为主:业务完成情况报表、市场信息报表以周报或月报为宜。

[1] 约瑟夫·M.朱兰.朱兰质量手册[K].焦叔斌,等,译.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第6篇: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成本管理;ERP;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科学管理工作,即有系统、有组织地对企业经营和生产产品时发生的产品成本进行预测、计划、控制、决策、分析、核算以及考核等。

当前成本管理涉及设计、采购、库存、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但传统的成本管理职能仅局限于财务核算,供应过程和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被忽视了。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今最先进的管理技术相结合产生了ERP,其蕴涵着真正能改善企业管理现状的先进的管理思想。现代企业应ERP的成本管理思想充分利用起来,构建恰当的成本管理模式,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一、ERP系统下的成本管理思想

如今,认识到成本管理和控制是将企业资金流管理好的关键的企业已越来越多。企业成本管理目前承担着供应链、价值链之间的结合点的作用,有效管理整个供应链即ERP的核心思想,具体体现在:

(一)对整个价值链进行管理

供应链管理思想是ERP系统的核心。供应链实际上就是一条物料链,一头连着供应商,另一头连着用户,其又被称为增值链,运输、加工等原因使物料在由原料到半成品再到成品的过程中其价值在不断增加。所以,供应链从本质上讲是一条价值链,价值不断增大,贯穿企业的整个运营过程,而只有以价值计量为目标,才能准确地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本,即采取新方法核算成本,核算对象是价值链。所以,ERP管理的是整个企业价值链,与现阶段的成本管理理念完全符合,与在成本管理方面目前企业的需要相适应。

(二)对成本全过程进行管理

成本管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输入、输出、反馈、在输入成本信息,包括计划、执行和考核三个过程,旨在使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将运营成本降下来,获利能力提升。ERP系统在事前、事中、事后这三个阶段,分别通过目标成本值的设置、大力控制成本以及成本信息收集等方式对成本管理进行强化,进而使预测、决策和控制的目标得以实现。

二、ERP系统下两种典型的成本管理模式

成本管理模式要具备发展性、互动、适应ERP环境等特点,以使成本管理的基本职能得到满足。此处对ERP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标准成本模式和作业成本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标准成本模式是ERP系统成本管理的基础就是标准成本模式,该模式在ERP中经常会用到;作业本模式可使成本信息的相关性和准确性提高,采用该模式可使成本管理的精确性和层次得到深化。

(一)标准成本模式

标准成本模式是这样一个成本控制系统,其高度统一了成本的事前控制、反馈控制及核算功能。事前将成本标准制定出来,规定各种费用开支及资源消耗要控制在一定的数量范围内,在形成成本的过程中,根据成本标准对支出进行控制,消耗超过成本标准的可以及时发现并进行反馈,企业据此迅速实施相应的改进措施,使偏差得到纠正,从而将成本降下来。此外,通过对比产品的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企业能够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定期考核、分析,并制定新的标准成本。

(二)作业成本模式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是作业,媒介是成本动因,线索是资源的流动,动态追踪作业,以合适的资源动因为依据,对企业各项作业需要消耗的资源进行确认、分配和计量,再基于作业量和作业动因,向服务或产品,即成本计算对象分配作业,这样一种计算成本的方法即作业成本模式。

按照这一模式,供应链各环节都需要消耗一定的作业量才能实现各自的功能,经运输、加工等过程,供应链上的物料的价值也会随之增加,可见供应链从本质上讲就是一条价值链。也就是说,作业链和价值链之间关系密切,因此,在ERP下的成本管理中运用作业成本法非常有必要。

三、两种成本管理模式的评价

ERP系统下的两种成本管理模式从各自的角度来看,都具有很多其他成本模式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同时又都存在着一些缺陷。

(一)优越性

1.标准成本模式。标准成本制度集合了成本控制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用以计划、计算、分析、控制成本,通过事先制定成本标准、事中控制支出、事后比较分析,增强员工的成本意识,使成本在全过程得到有效的控制,有利于正确评价企业业绩。

标准成本分配方法通过分析企业实际发生成本和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将成本的可降低点找出来,从而更好地控制成本,它适用于产品生命周期较长、规格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制定出比较稳定的一套标准,避免实施作业本法时需要面临的高额成本,从而使生产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

2.作业成本模式。作业成本法是适应新的制造环境而产生的,其在不同的成本库中按作业归集制造费用,分别以成本动因为标准进行分配,向各产品分配制造费用。这种模式使很多传统成本系统中不可控制的费用变为可控,克服了分配不够准确、责任不够明确的问题,能够将更可靠、更真实的成本信息提供给企业。

作业成本计算根据因果关系分配间接费用,以作业分析对成本进行控制,产品生命周期短、需要不断更新技术的企业比较适用。作业成本模式的核心是价值链,注重分析成本动因,将产生成本和消耗资源的前因后果揭示出来,将依靠作业水平控制成本的具体途径指明,可能形成的浪费尽可能被消除,从而使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二)局限性

1.标准成本模式。在标准成本制度下,制造费用的分配以直接人工工时、产量等为基准,这样制定的标准成本准确性较差。ERP系统应用该模式进行成本管理的缺点在于:

(1)对于产品种类规格变化多、批量小的制造企业不适用。批量大、品种少的生产适宜采用标准成本模式,企业应拥有相对稳定的人工、单位产品耗费的物料以及生产作业过程等。然而客户定制式生产模式如今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其特点是批量小、品种多,产品的物料消耗和人工投入经常变化,这样,标准成本法逐渐失去了其用武之地。

(2)控制生产过程的成本是标准成本模式重点关注的对象,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整个价值链上的成本控制被忽视了,较少考虑产品的设计、开发、销售、供应等环节。而尽可能从整个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将企业的成本降下来,这才符合ERP的核心思想,也就是说,不仅要在企业内部降低成本,产品市场范围也要考虑降低成本。

2.作业成本模式。这是一条崭新的成本管理思路,尤其适用于新制造环境中如何分配制造费用的问题。利用这种模式可得到较为准确的成本信息,管理者可据此将正确的战略决策制定出来,并以此来预测、分析、控制成本,对经营业绩进行评价等,不过该模式也不可能尽善尽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作业成本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很难克服。其对成本库进行划分的依据是产品的性质,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人为的制造费用进行分配的因素仍然存在,如计量作业耗费手段的缺失,几个成本归集库的影响等。

(2)工作量比较大。一个企业中存在多个作业中心,需要经历复杂的作业过程,因此,收集成本动因基础数据必然是一项繁琐的工程,工作量很大,需要耗费较多的计量成本,而且存在共同成本,又难以计量,因此,这样产生的成本信息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随意性。

四、ERP系统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

前文中简要介绍并评价了ERP系统下的两种成本管理模式以及各自的优缺点。若能有机结合这两种管理模式,基于ERP的成本管理的功能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根据ERP系统中的主生产计划将企业的经营规划制定出来,展开市场调研,在作业成本中心以及成本动因选定后实施调查并进行技术测定,为各项作业建立相应的价格和用量标准。在具体实施时,利用ERP制定的需求和采购方面的计划使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减少,控制和监督每项作业,使实际成本尽可能符合标准成本。事后还要考核和分析成本差异,将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找出来。若是因为作业中心的原因导致的,则要在作业中心的考核指标中纳入该项指标。作业中心对每项作业形成价格因素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向有关部门反馈分析情况,向会计部门递交汇总资料,再由会计部门在有关责任部门的考核中纳入,对标准成本及时进行修订,并将经营规划重新制定。标准设定好以后,除了在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各环节可以将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的标准成本计算出来以外,事后还可以对每项作业提供服务的效率以及资源利用的效率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作业中心以及各有关部门的业绩做出正确评价。联想集团成功推行了ERP项目,在其ERP系统中巧妙运用了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紧密联系起各个子系统,使库存、采购以及销售成本降低,进而减少整个集团的运营成本,而且这对于分析企业价值链的变化情况也非常有利,可据此优化和改善业务流程,使重复环节导致的损耗尽可能避免和减少。

有效结合ERP核心思想以及现代成本管理思想,将成本管理的总体框架构建起来,使现代管理的要求得到满足,集合两者的优势,发挥出更好的作用。如今,国内运用ERP进行成本管理的企业数量逐渐增多,利用这种方法能使企业价值链整合起来,使信息在整个产业链上得到共享,增强其可靠性,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管理者,尽可能降低每个环节的库存量,以实现共赢。

因此,ERP在成本管理方面有着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功能,ERP的引进已经在企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新的成本控制理念、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就是通过ERP系统进行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关慧贞,杜晶,邓华.作业成本管理系统与ERP相结合的分析与解决方案[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4)

[2]谢波.如何运用ERP推行作业成本系统[J].财会通讯,2004(5)

[3]梁秀菊.ERP环境中应用作业成本模式研究[J].安全生产与监督,2008(3)

第7篇: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 人本管理

一、图书馆人本管理的内涵

人本思想是一种观念,注重人的价值,是对人性的理解与尊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本管理已成为社会管理的主流,成为新的管理理念,成为图书馆管理发展的趋势。

对图书馆来说,人本管理是图书馆科学管理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把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图书馆管理的最佳选择。图书馆把人作为管理的最重要资源,这里的人包括读者和工作人员,是根据人的需要进行管理的模式。人是一切管理工作的核心,居主导地位,也就是说人本管理会充分考虑读者需求,根据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能力等,运用多种手段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能,从而充分开发人力资源,增强图书馆活力。具体来说,图书馆人本管理的内涵包括:

1.图书馆人本管理以人为中心

图书馆以人为中心,管理思想上弘扬人文精神。一方面图书馆管理坚持用户至上的指导思想,最高目标是满足用户的需求;一方面树立馆员第一意识,把培养一流馆员作为管理的中心任务,确保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实现。

2.图书馆人本管理注重以情感人

图书馆人本管理的重要方式是以情感人,即对用户和馆员实行人为关怀,让用户和馆员感受到人间的温馨。对用户树立图书馆是用户的图书馆的理念,树立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的观念,关心用户、尊重用户、服务用户,考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通过人性化的方式为用户提供充满人文关怀的信息服务,以公平、自由的态度保障每一位用户获取知识的权利。对馆员要做到多沟通、多鼓励,以情感人,以情服人。

3.图书馆人本管理营造和谐氛围

图书馆人本管理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这对管理有着重要影响。人际关系和谐,会让人心情舒畅,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反之则会影响管理工作。因此图书馆管理工作要注重信息沟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自由开放的环境,促使人员自我管理,发挥自身潜能。

4.图书馆人本管理注重激励机制

图书馆人本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用来调动馆员的积极性。激励机制主要是满足馆员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激烈的方式有很多种如目标激励、物质激励、情感激励、兴趣激励等,使人产生奋发进取的动力。

二、图书馆实行人本管理的必要性

1.馆员扩大发展空间的需要

一般人们认为图书馆馆员缺乏专业知识技能,是闲职,对馆员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一些图书馆馆员不重视自己的本质工作,认为社会没有给自己提供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职业发展前景比较黯淡。图书馆实行人本管理,既注重用户也注重馆员培养,把馆员发展与图书馆发展结合起来,大大拓展了馆员的发展空间。

2.提高绩效的需要

图书馆工作离不开馆员,可以说图书馆绩效是由馆员共同创造出来的。因此可以说,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在图书馆中起决定性作用。人的素质会关系到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高低,因此,要加强图书馆员培养。如果管好了人,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就能更好的发挥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创造性,从而更好的管理文献、设备等,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三、图书馆人本管理的途径

1.贯彻人本管理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本管理理念成为管理的趋势,图书馆的人本管理理念是图书馆价值的体现,对图书馆员行为有着规范作用,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方向,也是图书馆适应时展需求的保证。图书馆价值是信息的利用,而这种价值需要借助员工工作来实现。图书馆日常工作单调乏味,没有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是不可能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的。

2.构建合理的管理机制

首先是科学用人机制。图书馆岗位机制存在职工岗位长期不变、人才流动不畅、职称论资排辈等问题,这些问题挫伤了馆员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图书馆采用了馆员竞聘上岗制度,实现了岗位责任制。同时还提高待遇,吸引优秀专业人才,推动用人机制的良性 发展。其次是良性

争机制。适当的竞争能激人上进,这需要建立良性的竞争机制,通过职务提拔、职位晋升等实现,要制定考核制度,使每个员工的任务和日常工作都能作为依据,从而杜绝主观、不合理的现象。再次是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就是通过物质或者精神奖励来调动员工积极性,比如提高员工福利待遇,包括退休金、带薪休假、增加伙食补贴、评选优秀员工、颁发证书等。

3.全方位优化馆员素养

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馆员应该是知识化、专业化的复合型人才,要具备较高的学历,具有一定的英语能力,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还要有一定的信息学方面的知识,具有沟通和协调能力,具有一定的情报知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只有达到了这些要求,才能成为合格的馆员,才能准确的给用户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服务。因此,图书馆要积极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制定人才引进制度,全方面优化馆员素养。引进人才后,首先图书馆要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对馆员进行分类;根据图书馆发展目标,制定每个员工的工作要求,再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制定出规范、合理的、适应不同岗位需求的考核体系。其次要培养馆员的职业道德。

4.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8篇: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家族式企业;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途径

Abstract: Family enterprise in enterprise start is a preferred, but when there is no obvious forw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stage will, reason is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mode by family control, without too much space map out a strategy, can not be timely change the thought and management mode will not have active effect too much to support the family management, so that the family business to a greater market space, we must change the management mode of enterprise. So first of all we must carry o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management model.

Keywords: family enterprise;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F279.23

一、前言:文章首先介绍了家族式企业的管理的优缺点,又接着讲述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的模式,最后阐明只有通过技术革新沾边企业的管理模式才可以使企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9篇: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 财务整合 系统论 复杂科学 协同论

企业并购是进行资本集中,实现快速低成本扩张的重要形式与途径,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很多企业并购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缺乏有效的财务整合是症结之一。

一、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必要性

并购整合在企业并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的统计表明,大约有50%至80%的并购都出现了令人沮丧的财务状况。一流的学术与商业研究机构近几十年来对并购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并购之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现象:被并购企业管理层及雇员的承诺和奉献精神的下降造成被并购企业生产力降低;对不同的文化、管理及领导风格的忽视造成冲突增加;关键的管理人员和员工逐渐流失,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交易完成后的6至12个月之内;客户基础及市场份额遭到破坏;大约三分之一的被并购企业在5年之内又被出售,而且几乎90%的并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些现象都和并购完成后的整合不成功密切相关。

1.财务整合关系并购的成败

企业经营的成功表现为财务的成功,企业经营的失败表现为财务的失败,同样可以认为,企业并购整合的成功表现为财务整合的成功,企业并购整合的失败表现为财务整合的失败。近年来,德隆等并购整合者以悲剧的方式收场,除了产业战略原因等之外,财务整合的失败是重要原因之一。企业并购和其他任何商业竞争方式一样,只有资本不行,还必须要有坚实的行业基础,尤其是卓越的财务监控能力。企业效率主要取决于企业的资产使用情况,可见整合后的企业效率的提升,必须是以有效的财务整合为基础,所以财务整合是企业并购整合最为核心的内容和重要环节,不仅关系到并购战略意图能否贯彻,而且关系到并购方能否对被并购方实施有效的控制。

2.整合财务是企业战略有效实施的基础

企业并购是基于新的战略目的考虑的,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效实施有赖于统一完善的财务制度。在企业并购之后,新企业的战略是在于把并购后的环境情况考虑在内而确定的。因此,并购后新企业必须对并购双方的财务进行整合,进行统一管理,对资源进行统一调配。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套健全高效的财务运行机制就会导致成本费用高、资产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率低下等后果。实践证,那些在并购重组中失败的企业很多是因为没有实施成功的财务整合所致。

3.财务整合是资源有效配置的保证

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是根据一定的财务指标进行的。新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必然需要统一的财务基准来保证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保证财务活动的效率,相应的就是保证内部资源配置的效率。

4.财务整合可以获得财务协同效应

企业之所以并购,主要是追求财务协同效应。所谓财务协同效应主要是指购并给企业财务方面带来的种种收益,这种效益的取得不是由于效率的提高而引起的,而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管理及证券交易等内在规定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资本性效益,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购并实现合理避税的目的;二是预期效应对购并的巨大刺激作用。这些都需要通过实施成功的财务整合,建立有效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考核体系、财务制度等。

5.财务整合有助于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财务管理参与并购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可以合理高效地组织财务活动,确保并购企业顺利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财务管理有利于并购企业广泛而有效地筹集和利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大大地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企业的资本经营主要通过财务管理的内部利润的积累、外部资金的筹集、资本存量的调整来实现并购企业的资本的扩张和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并购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资产重组也是企业内部管理战略的一个有效手段,它可以重新配置和调整企业的内部资源,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资产优化配置,使并购企业获得超常规发展。

二、并购后财务整合的理论基础

1.系统论对财务整合的理论指导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体,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以实现系统优化的目标。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都处于特定的位置,起着特定的作用;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协同效应,只有通过这种协同作用,系统整体功能才能显现。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类的目的和需要。

系统论的观点对企业并购后的整合有重要的意义。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系统观要求我们看问题做事情要从整体的角度来出发。以前的两个企业分属于不同的较小的系统,并购完成后,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组成一个新的系统,如果对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不进行整合,则无法实施新的企业战略,无法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等;最终则达不到并购的目的。并购的整合主要有人力资源的整合、财务资源的整合、文化的整合、管理体制的整合等。其中财务整合是重点。企业财务部门作为并购后企业的一个子系统,一方面要按整体要求确定本系统的目标,明确在企业内部的地位及与其他各子系统的联结方式。另一方面,要在本系统目标指导下,合理规划内部组织结构、制度规范,合理安排筹资渠道和结构,高效配置资产结构,通过对企业财务系统的组织和制度、财务资源的整合,使财务系统具备整体性、有序性和与企业内外环境的协调和平衡,使整合后财务系统呈现新质,促进和保证企业并购目标的实现。

2.复杂科学的资源观与整合观对财务整合的理论指导

复杂科学与管理科学相融的研究,就是依据新的思维模式、新的观察问题的角度,来研究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方法。

复杂科学管理的思维模式是系统思维。系统思维的思考方式是一种以整体观为核心,把系统中的各种机能和才干等资源整合在一起,使系统成为有竞争力的系统思考。复杂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理论是新的资源整合论,整合论指出:整合,即创新。整合不是简单的叠加、合拢;也不是聚集、集合、综合,而是创造。这种创造是改变已有的资源;改变已有资源创造财富的能力;改变资源的产出。其间,整合、搭配是非常重要的,整合、搭配不同,结果将会大不一样。系统思维的思维过程是一种结构化、模块化思维。从整体的视角,将系统中的各组成部件描述成若干个模块,找出因果互动关系,辨认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哪些事情应关注,哪些事情不必太重视,最后达到整合搭配的最佳平衡点。

资源是经济组织实现战略目标、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及竞争优势的基础。获得具有产生潜在租金价值(使用某种经济资源所得的报酬超过这个资源的供给成本的那部分净值 )的资源是保障企业成功业绩的基础。

企业的财务资源主要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与企业获取财务收益相关的各类资源,包括企业所拥有的资本以及企业在筹集和使用资本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财务管理体系,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常被定义为:在保持企业财务政策不变和既定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能够实现的盈利增长比率即企业可持续盈利增长能力。因而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增长必须得到财务资源的支持,如果财务资源枯竭,企业将不再具有获取财务收益的能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失去基础。因此根据复杂科学新的资源整合论,并购后,必须对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的财务资源进行整合。并购前双方各有自己的财务体制,管理制度等,财务整合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财务人员、财务体制、财务制度进行重新搭配,即创新,在整合过程中,要与企业其他子系统的整合及其企业外部环境保持协调,在人员、文化、制度、资金、信息等方面进行交换与交流。在人事安排上,要有进有出,以提高办事效率为原则。在财务资源管理中,要将对外重组和内部调整结合起来;把财务组织和企业价值链管理和流程再造结合起来。

3.协同论对财务整合的理论指导

协同理论协同在管理学中最初出现于1965年Ansoff所写的《公司战略》中。Ansoff认为战略管理中的协同效应是一种联合作用的效应,是企业获得的大于由部分资源独立创造的总和的联合回报效果,即2+2=5。Ansoff提出的战略协同理论,阐述了基于协同理念的战略如何作为纽带连接公司多元化业务,从而使公司更充分地利用现有优势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协同论为并购后企业的财务整合提供了新的思路。企业并购的重要目的就是实现协同效应。协同效应具有极重要的战略价值,如果不能实现协同效应,就意味着的资源、能力没有实现共享,就意味着规模不经济和范围不经济,企业的并购战略自然无从落实,基于并购战略的企业整体战略肯定会受到不良影响,所以,实现协同效应是企业并购后整合最基本的目标,是实现并购预期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基础。因此并购后企业的负债能力要大于并购前的两企业的负债能力之和,这将给企业的投资收入带来税收节省,同时由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资产的历史成本,如果并购时市场价值大于历史成本,这种情况经常会发生,尤其是通货膨胀时期。那么通过卖出交易将资产重新评估,就可以产生更大的折旧,从而减少企业所得税。为了反映购买价格,收购企业的资产基础将会增加,结果它所享受的折旧避税额将超过目标企业在同样的资产上所享受到的金额。另外,利用财务杠杆可以使企业的总价值产生有利影响当企业存在所得税时债务的优点就是利息支付可以作以费用扣除,而能支付的股利对支付企业来说则不能在所得税前扣除。本质上讲,这是政府为利用财务杠杆的企业对债务的使用支付了一定的补贴,由于债务利息减少了应税所得额,因此它被称为一种避税盾牌。根据MM理论有负债企业的价值等于无负债企业的价值与利息税盾之和。

参考文献:

[1]徐华:并购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整合2006中国并购年会2006

[2]徐绪松吴强:管理科学的前沿:复杂科学管理光明日报 2005年5月15日

[3]潘爱玲刘慧风张娜:论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山东大学学报2004,3

[4]戴友陵:试论企业战略并购中的财务协同效应化工技术经济,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