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定位、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2013年10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绍兴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批准绍兴县、上虞市撤县设区。绍兴市市区范围由原来的498平方公里,扩展为2942平方公里。在此背景下,绍兴市政府于2014年初编制了《绍兴市城市发展战略纲要》。该纲要的及时制定,为城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制定了新形式下的城市定位,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1.制定《绍兴市城市发展战略纲要》的重要意义
1.1指明了城市发展的战略方向
《…纲要》按照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结构合理的要求,将城市功能形态布局确定为“一轴两带”:中部城镇发展轴、北部产业发展带、南部生态休闲带。
三条轴带的确定,非常明确的指出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东西串联,一体发展。
现状柯桥区、越城区、上虞区均为南北向狭长型地域,《…纲要》确定的南、北、中三条轴带有效的串联了三个区,使城市在空间上更加紧密的联系。
北部产业发展带意义:采用集中紧凑发展的原则,越城区北部东到西,东北柯桥开发区,上虞区北西部加快开发,建设一体化的滨海新城,改变土地布局松散状态,提高产业集聚集约程度和创新发展能力,提升城市产业的集中度和城市的辐射能力,成为接轨长三角一体化的现代产业大平台。这是“城市产业”发展方向。
中部城镇发展轴意义:中部城镇发展轴串联了三个区现有的建成区,是一个城市化提升优化的区域,现有基础设施先进,是发挥中心城市要素集聚优势,整合资源,提升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的区域。《…纲要》明确要求三区有机结合,有效利用建成区现有的优势加快相互之间的联系和连接。这是“城市生活”的发展方向。
南部生态休闲带意义:绍兴市南部多为山区,不适宜现代化都市区的建设,也不适于工业发展。绍兴地区地势南高北低,南侧山水优势明显,旅游资源相对丰富,是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和生命健康产业的宝地。《…纲要》提出的保护水源涵养区,保护基本农田,形成功能复合、人气集聚,并与绍兴城市呈现拥抱衔接态势的名城―名山―名水魅力空间带为城市南部的发展也明确的定义。这是“城市休闲”的发展方向。
三条轴带横向发展的确定改变了原有三个区各自南北竖向发展,各自为政的发展思路,使城市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发展空间和方向有了明确的目标,“三城”变“一城”,意义重大。
1.2为推进大城市的构架起到了指导作用
《…纲要》确定了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三片、一江两岸”,指明了近远期大城市的构架基本。
《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已于2012年获国务院批复,该规划城市范围为绍兴市和绍兴县(现柯桥区)。《…纲要》考虑了城市发展的延续性和规划期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城三片”,即中心城市由主城片、上虞片、滨海片三片主要城市建设区。这既保证了原有城市建成区发展的基本思路,也完善了行政区划调整后新的建设要求。
而新提出的“一江两岸”指曹娥江,以及曹娥江两岸纵深地带。曹娥江是绍兴的母亲河,也是未来城市从“镜湖时代”迈向“海湾时代”的核心要素,曹娥江两岸是未来绍兴城市空间拓展的机会用地和最佳载体。
如果说“一城三片”是今后10年至20年的城市的发展框架,那么“一江两岸”是城市未来50年、乃至100年的发展框架。
2.对城市定位的分析
2.1城市定位的变化
绍兴市21世纪初的城市定位:长江三角洲南翼以酿酒、轻纺、电子为特色的区域中心城市,以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为特色的著名旅游城市。《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描述的城市定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长三角先进的工贸基地。《…纲要》确定的城市定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南生态宜居水城、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
城市定位的变化不光是城市自身发展和时代特色的表现,也是行政区划调整的直接结果。绍兴市的城市定位由最初的强调酿酒、轻纺、电子为特色的区域中心城市向综合性区域中心城市转变,由强调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的生态旅游城市向生态宜居城市转变。
《…纲要》中的城市定位既符合了全球化的大环境,也突出了自身最有价值的特色。在多年的城市建设更新中,绍兴历史文化名城得到有效保护,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有3000年历史的越都当之无愧,这是绍兴城市的本源。在环境污染愈发严重的今天,生态宜居已经是21世纪人类的共识。建设江南生态宜居水城,“江南水城”是特色,“生态宜居”是目标,是城市下决心治理污染和重建水城的期盼。城市建设的成就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柯桥轻纺城持续繁荣,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规模,镜湖新区正在崛起,滨海新城初具雏形,上虞浙东商城愈发成熟,城市建设框架正在形成, 2013年市区GDP已居全省第三位。这些都使绍兴向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迈出了有力的脚步。
2.2与周边城市定位的差异化比较
依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09-2020)中的城市定位分析。
城市名称 城市定位 备注
南京 发挥沿江港口、历史文化和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长江航运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设,促进皖江城市带发展,成为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 省会
苏州 发挥区位、产业和人文优势,进一步强化与上海的紧密对接,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创新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 地级市
无锡 充分发挥产业、山水旅游资源优势,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外包与创意设计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旅游度假中心。 地级市
杭州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和历史文化、山水旅游资源,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杭州都市圈。 省会
宁波 发挥产业和沿海港口资源优势,推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国际港口城市。 地级市
绍兴城市能级和无锡、苏州、宁波相当,所处的区位也相近。当和无锡一样撤县设区后,其经济活力、社会活力等各方面都产生了质的变化,完全有资源和基础成为长三角区域的中心城市。 “水城”是区别与其他中心城市的最大特色。
3.对城市发展方向的分析
3.1 城市产业发展的目标――产业重构
《…纲要》提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其核心内容就是产业重构。产业重构指对企业现有业务单元进行调整,及可能的横向纵向扩张。对一个城市而言,产业重构就是确定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
保持原有纺织、机械、黄酒、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并构建全国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区,这是传统优势产业的重构。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电子商务、高教科研、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等生产业,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现代商贸等生活业,这是对现有新产业的重构。重点发展生命健康、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通用航空等高新技术产业,这是对未来新型产业的快速构架,是对原有城市产业的结构性重构。
《…纲要》通过对传统产业、现有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三重重构,使城市产业结构整体合理和有延续性,更能支撑绍兴城市的发展。
3.2 城市总体发展的目标――城市融合
三条轴线是绍兴城市在三个维度和三个方面进行了东西向的有效融合。城市产业重构和城市融合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提升城市集聚和辐射中心,在《…纲要》指导下,使目标、功能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融合。《…纲要》着眼于产业的融合发展,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立统筹发展的城乡关系,实现共享同一个城市,实现城市的真正融合,这就是《…纲要》的最大意思。
结束语:绍兴市的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绍兴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及区域形势变化特点,对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把握,培育地方特色和优势,实现经济利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建设融合的一体化中心城市。
参考文献:
[1]于沐琳,田也壮,马春野.城市发展战略空间理论及其诊断模型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8,12(24):116-119
[关键词] 政府政策法规 汽车产业发展 节能 环保
从各个角度进行汽车产业的研究风起云涌,政策角度的大都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针对某一具体政策进行探讨和解读以分析其利弊;二是结合当时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情况,针对现有政策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三是通过汽车产业政策的国际比较得出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的改进方向。然而对于政策导向的汽车产业发展方向的探讨却鲜有论及。本文通过研究我国汽车产业政策法规的颁布情况在宏观层面上追踪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政策法规颁布数量趋势分析
1994年~2008年期间,我国汽车产业政策法规颁布数量走势呈现出明显的“峰型”,如图所示。
前五年(1994年~1998年)的政策法规数低位运行,共计107条,反映了政府对汽车产业处于低度干预阶段。1994年之前,我国汽车产业置于政府行政管制之下,政府意志主导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汽车市场“散、乱、差”现象严重,汽车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专业化程度不高。
中间五年(1999年~2003年)政策法规数急剧上升,达到753条,反映了政府对汽车产业处于深度干预阶段,原因在于这五年汽产业发展迅速,对GDP的贡献率高、能带动的就业量大、出口能力强、产业带动效应大,一方面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强了干预程度;另一方面,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使原来许多政策法规与 WTO基本原则相悖,加之外商进入不仅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国家有必要制定政策法规在开放竞争的同时对我国部分弱势产业行适时保护。
后五年(2004年~2008年)的政策法规数稳中有降,共计307条反映了政府对汽车产业政策趋向稳定和成熟,原因在于中间五年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引发了许多拭待解决的问题,如汽车质量问题、售后服务问题、交通问题以及环境问题等,国家需要制定政策法规保证汽车产业健康平稳发展。
二、政策法规颁布单位分析
笔者对三个阶段政策法规颁布的部门分布进行了比较。从我国汽车产业政策法规的颁布部门来看,我国政府多个职能部门都参与了政策法规的指导和运行过程,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从各阶段颁布政策法规的主要部门来看,由协作的行为主体结合其颁布政策的内容可以窥探各阶段汽车产业链的发展状况。
前五年的政策法规主要由交通部、机械工业部、证券委、贸易部和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反映了政府干预的重点在市场规范及整治、汽车生产质量、汽车企业上市和国际国内贸易方面。
中间五年的政策法规主要由国家环保局、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工商行政管理局、贸易局、交通部、财政部和国务院颁布,反映了政府干预的重点在节能环保、汽车消费信贷、市场规范及整治方面。与前五年相比协作部门数量的增加反映了汽车发展产业链的完善,同时干预的对象有所不同,有了对节能环保和汽车保险的干预,反映了国家对节能环保和消费者利益的重视。
后五年的政策法规主要由财政部、商务部、质量监督检疫局发改委、各级银行、海关总署、工商行政管理局、税务局和财政部颁布,反映了政府干预的重点在品牌管理、质量监督、新能源汽车生产、汽车金融、关税税率调整、市场规范和整治、消费税等方面。与前一个阶段相比,部门数虽未增加,但颁布政策法规数在五条以上的部门却有所增加,说明了政策法规对汽车产业链的规范在追求全面的同时也有了针对性。
2.从各阶段颁布政策法规数极少的部门来看,公安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技术监督局、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在各个阶段颁布的政策法规数几乎为零,说明国家在汽车安全、技术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重视不够。
三、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纵观1167项汽车政策法规的时间演变趋势,结合所颁布汽车政策法规的内容,可以看出,我国汽车产业逐渐由单纯的关注汽车生产到重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汽车政策法规的发展趋势勾画出汽车产业的发展走向,主要体现为市场规范化程度提高。
加强对自主研发和汽车品牌的重视程度。“产业政策”明确提出品牌战略,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汽车工业自主发展明确政策导向。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自主品牌在汽车市场上的份额越来越重,在乘用车领域,2003年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为2l%,2004年有所下降,为19%,但2005年,又提高到26%,2006年为25.68%,超越日韩、欧美车系。
更加重视环保节能。环保法规越来越严厉,新能源汽车研发蔚然成风,“产业政策”明确提出“鼓励发展节能环保的小排量汽车”,于是《乘用车燃料消耗限值》出台,《节能中长期规划》也阐述了相同的引导方向。
汽车个人消费受到重视。政府鼓励轿车进入家庭促进了汽车业的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利益,颁布了与消费者切身利益相关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和《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
四、结束语
汽车产业政策法规对于汽车的发展具有导向性和制约性,随着国家近年来对于节能、环保和自主开发等政策法规的颁布,我国对于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都颇为强调和重视。同时,国内很多汽车企业加强和提高自身的自主研发能力,并已取得了部分成效。
参考文献:
[1]董 云 代 军:后WTO时代新汽车产业政策分析[J].时代经贸,2006(42)
关键词:江苏沿海;政府;职能定位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050-02
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着力强调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指出通过有效途径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文化产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然而,由于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需要政府、企业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怎么做,政府的职能是什么,怎样才能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一、江苏沿海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1.文化产业总量不足,产业主体弱小
我国文化产业不发达。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平均在10%左右,美国占到了25%,且其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达43%左右,相比之下,我国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例还不到4%,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不足3%,这不仅仅是经济的问题,更是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问题。而江苏沿海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诸多困难与挑战:文化产业总量不足,在GDP中所占比例偏小,规模企业不多,经济效益不高,集约化生产欠缺,总体缺乏竞争力。如连云港市,文化产品和设备制造业比重过大,而文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全市GDP所占比重很小。文化服务业发展滞后突出表现在文化创新和内容生产能力严重不足。
2.优秀文化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运用
江苏沿海地区文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不合理,没有充分开发运用本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比如连云港,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大约在1万年以前,古朐山即现在的锦屏山地区就有古人类活动,而有历史记载的,连云港的前身海州朐港早在秦汉时就开始同越南、缅甸、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往来,素有“海道第一程”、“海上丝绸之路”之称;历史文化遗迹、名胜古迹颇多,有国内迄今发现的首例具有内外城双重结构的史前城址“藤花落”,被誉为“东方天书”的将军崖岩画,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孔子曾到此登山观海留下文化遗存“孔望山”,秦始皇四次东巡,三次到此并立石建有“秦东门”,徐福寻求不老仙药自此东渡扶桑;历史文化名人荟萃,最早的当数徐福了,还有汉代历史人物如项王手下大将钟离昧,刘邦爱将糜竺等,海州石棚山西麓,立有安汉将军糜公墓碑,他的家乡关里村留有“益州院”、“糜竺井”等遗址;文化氛围浓厚,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儒林外史》、《镜花缘》都与海州、花果山有着不解之缘。陶渊明、李白、坡、石曼卿、沈括、李清照、吴承恩、李汝珍、吴敬梓、朱自清等文人高士、诗家骚客的遗迹使人流连忘返。
3.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江苏沿海地区由于经济相对欠发达,以及人们对文化产业的不重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远未建立。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制约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大众的文化消费水平不高,这有待于政府的积极引导;文化产品、服务和要素市场建设滞后,这有待于政府正确的管理与调控;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还不够高,这也有待于政府科学的决策与积极的作为,打破文化行业条块分割、地区封锁、行业垄断和城乡分离的格局,构建完善而充满活力的文化市场体系,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近年来,处于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四大国家战略机遇的连云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样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如何构建文化市场框架体系,完善和创新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文化市场发展中存在的种种缺憾与弊端,进而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市场自身发展规律,对文化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真正建立起与当地经济水平相适应,与社会发展进步协调一致,能够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市场体系十分必要。
4.文化体制和政策环境存在缺陷
对于江苏沿海地区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文化体制和政策环境不够科学,不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甚至起到了阻碍作用。一是由于思想认识的问题,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政府扶持、政策倾斜、税收优惠的力度还远远不够,致使制约和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二是新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存在一定的难度,文化管理体制与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经济形势和环境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凸显,文化投融资、市场准入、国资监管、事业单位改革等关键领域的突破阻力很大、障碍重重;三是政府职能没有进一步改变,应对新时期文化建设改革的能力不足,不能够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意义
1.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内容不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离,政府负有把握大方向的责任。首先,通过宏观规划,加强对文化产业重点领域的战略倾斜,确立其战略地位,明确文化产业发展主次,扶持具有代表性的重点企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同时防止具有负面社会价值的文化产品在市场上流通,保证文化市场建设的健康方向。第二,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第三,通过政府的引导,发展特色文化。江苏沿海地区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特色文化资源,但由于经济欠发达等种种原因,致使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不到保护、开发和利用。政府应根据本地特点,适时介入,提供政策扶持,推动本地区文化产业实现从零散到规模、从无序到规范的发展。第四,通过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保障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一个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的文化市场能有效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文化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政府通过政策的制定与调整、相关法规建设与完善,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一个全面、稳定的环境,直接影响文化市场的发展方向。
2.政府对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了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形成了公共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双加强”和“双促进”,到目前,市场取向比较明显,“分类改革”正在推进。就江苏省而言,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者,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江苏沿海地区在此方面也做出了尝试,但目前为止,改革的力度不是很大。思想上没有真正重视起来,长期以来把文化当作事业看待,轻视其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苏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在现阶段必须强化政府责任,积极推进文化管理机构改革,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3.政府通过具体的管理行为促进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积极探索,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使文化产业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同时,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文化、公安、工商、消防、卫生、环保、安全监督、城市管理等职能部门切实履行文化市场的管理责任,必要时可采取联合行动方式,依法整治文化市场;对文化市场管理人才进行教育培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三、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
1.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师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政府的首要职能是制定本地区的规划与政策,并对本地区文化产业进行宏观布局。江苏沿海地区政府要真正重视起来,把文化产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实施步骤;并且制定具体的文化产业配套、服务政策、激励措施,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法规建设,制定适合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产业法规,营造促进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法制环境。
2.文化产业发展的监管员
政府首先要管理好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发展宏观布局以后,政府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能。要创新思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企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由过去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实现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管理转变,改进文化管理方式,创新文化管理手段,推进文化政务公开,完善文化行政许可,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努力提高文化行政管理效能。要运用法律手段、政策手段来规范文化市场,使文化市场管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要运用行政手段干预文化市场,实施宏观调控、正面引导和对非法经营活动的取缔和打击,使文化经营活动健康有序地发展。要通过政府行为,运用各种手段,正确引导文化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引导文化市场的消费走向和审美取向,从而推动文化市场在有序中繁荣发展。其次,加强监督。严把市场准入关,做到从源头上严“管”,建设文化综合执法队伍,加强监督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创新文化监管方式,建成文化技术监管平台,全面提升文化监管能力。
3.文化产业发展的服务员
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责,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的深入,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这一点尤为重要,政府着力加强自身的服务功能,对于完善文化市场体系、规范文化秩序、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一,政府要畅通文化企业审批程序,简化审批环节,完善金融服务,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和扶持一些治理较规范、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的文化企业;第二,加强对文化产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和指导,推动形成本地区的文化品牌;第三,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给文化企业提供有益参考;第四,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第五,为社会提供大众需要的、社会发展应有的、非竞争性的、能促进人发展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如图书馆、幼儿教育、科技体验馆等等,而提供享受性的文化产品,让渡给市场去做,政府不要去与民企争利;第六,打造文化发展平台,扩大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第七,建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现代市场营销体系,完善城乡一体的文化物流配送网络;第八,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完善其职能,充分发挥文化行业组织的作用,加强对行业组织的监管力度。
关键词:煤化工产业 技术 多联产
我国传统的煤化工产业主要是煤炭焦化和煤炭气化,分别用于冶金和合成氨工业。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前进,煤化工产业的利用方式也不断的发展,我国煤炭储量相对较多,加工出的焦炭是重要的出口产品,成为全球最大的焦炭出口国,而且出口量逐年增加。但是我国的煤化工产业结构不均衡,技术水平落后,像新一代的煤炭液化、煤气化发电等能源技术已成为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方向,但是我国的技术水平相比发达国家仍然非常落后。
一、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1.我国传统的煤化工产业优势项目主要是煤炭焦化和煤气化。
1.1煤炭焦化项目
据中国炼焦行业协会初步统计,2011年,我国又新增80多家焦化企业,至此我国焦化企业达到330多家,焦炭的年产量可以达到3.77亿吨,2011年焦炭产量达到了4.28亿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1.78%。全国大中型企业新增48座焦炉,预计焦炭产能2622万吨,其中炭化室高5.5米捣固、6米顶装及以上焦炉42座、焦炭产能2424万吨 。各种设备、焦化技术也达到世界较高的水平,出产的焦炭质量也在逐年提高。
1.2煤气化技术项目
煤气化技术是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标志性技术。在我国化工机械、冶金建材等行业广泛应用。在我国气化炉大多为固定床气化炉。而且 逐步引进加压鲁奇炉、德士古水煤奖气化炉,用于氨的合成、生产甲醇和城市煤气。其中“九五”期间,兖矿集团与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在先进气化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成功开发出了能每日处理22吨的多喷嘴水煤浆气化炉中试装置,在考核试验中,其性能优于德士古。标志着我国拥有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我国能源结构相适应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煤气化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2.煤化工产业整体水平低
同世界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相比,我国煤化工产业规模小、整体水平落后,主要表现在设备技术水平低,导致能耗高、加工能力小、产品品种少、而且对环境污染过于严重。因此国家在上海等一些地方筹建高水平的煤化工产业装置,来提升煤化工产业的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
二、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我国煤化工产业产品结构非常的不均衡,很多低水平的产品产能过剩,因此必须对煤化工产业进行改造,加大企业改制力度,加大优势技术的研究与使用,调整产能过剩产品和淘汰劣势产品,加快开发新型的煤产业技术,使企业做大做强,同时提高生存能力,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为我国煤产业拓宽国际发展空间。煤化工产业的主要投资方向是:
1.加大以煤气化技术和煤产品综合利用为主体的多联产技术系统的投资,实现煤的综合利用和能源有效利用。这样可以使一些单一煤化工产品生产系统能重新组合,达到工艺互补、企业联合的效果,从而提高煤的利用效率,并最终降低煤产品的成本,形成包含煤炭、能源、化工等生产技术的一体化综合产业体系。
2.加大以煤矿和大中型煤化工产业企业为主体的投资力度,引进和开发先进的煤化工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产品,建设一批竞争力强的、世界级的煤化工产业集团。
三、我国煤化工产业技术路线
煤炭在我国能源资源和化工原料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但还处于简单的冶金和化肥工业中,煤炭的深度化学转化还没有形成规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也被人们重新认识,开发洁净的能源成为新的要求,煤炭的深加工已经越来越迫切,煤炭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现代煤化工产业是一个复杂的工业系统,涉及面大、建设难度高、区域性要求强,现代煤化工企业必须积极改革,根据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和交通运输条件,采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建设方式,在保护好生态保护的条件下,合理布局煤化工产业链,将煤炭、电力和化工等产业联合布局。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最大程度的应用高新技术,形成资源优化、技术集成、能源高效利用综合性产业集团。
2.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
现代煤化工产业已经走向密集型发展产业,无论是投资,还是技术,其规模越来越大,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有效提高了经济效益。由于煤化工产业本身的特性,生产过程流程长、环节多,生产技术水平要求高、技术开发难度大等,因此我国要发展先进的煤化工产业技术,就必须以传统的煤化工为基础,以煤气化技术为核心,加大改造力度,充分结合先进的催化合成、分离、节能减排、生物化工、环境保护技术和大型的工业装备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形成多联产式的一体化系统。
3.加大新技术的开发力度,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煤化工产业属于技术要求难度大、密集型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降低能耗和提高生产效率必须采用新技术。积极鼓励企业采用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技术,如煤氧化、甲醇和醋酸合成、煤制烯烃等,大力推广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煤化工产业中的应用。同时改善引进国外煤化工产业技术的方向,积极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煤化工技术,限制盲目引进国内已经具有相当水平的生产技术。
四、结束语
我国的煤化工产业相对世界煤化工产业强国来说,无论是从投资力度上还是技术水平上还相对薄弱,但现在所处的时期既有挑战,更有机遇,只要进行合理改革,积极学习世界先进的经验和技术,适应市场需要,开发多元化产品和名牌产品,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产业咨询在线.2011年我国焦化行业经济运行及2012年前景展望.2012-2-29.
[2]高晋生、张德祥.煤液化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宗言恭.油价回落煤制烯烃项目有竞争力[J].中国化工信息.2009(3):6-7.
[4]张殿奎.煤化工发展方向-煤制烯烃[J].化学工业.2009,27(1-2):18-22.
[5]2011年我国焦化行业经济运行及2012年前景展望.
关键词:镇巴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发展
1.镇巴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发展概括
1.1基本概括
镇巴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自2014年开始实施,3年以来累计完成为2066.67hm2建设任务,主要涉及泾洋、盐场、简池、兴隆、青水、观音等18个镇项目涉及18个镇(街道办)43个村。工程设计主要是栽植茶叶、油茶、核桃、枳壳、油用牡丹、枣树、李子、樱桃等特色经济林树种。目前,已全部完成栽植任务,并通过县级自查验收。为进一步解决退耕还林项目地块分散、重栽植轻管护、经营粗放效益低的问题,充分结合该县实际情况,制定了鼓励和引导涉林企业和农林合作经济组织等主体,采取土地流转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等方式,更好地参与到退耕还林中,把此项工程和精准扶贫密切结合起来,同时,和县域主导产业及当地群众种植意愿结合,集中、连片推进,充分发挥林业产业的规模效应。
1.2存在的问题
1.2.1后续发展滞后。退耕面积相对分散,尚无龙头企业带动,退耕还林发展关键在于优势资源的合理配置。因当前镇巴县退耕地区尚未建立主导产业,产业链相对较短,相关产品无法实现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尚不完善,产业化程度整体不高。
1.2.2林业产品生产基础薄弱。现阶段,镇巴县林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还不多,大多数产业仍是粗加工,生产――流通――销售链尚未健全,生产原料整体利用率不高,且产品附加值偏低,不利于后续产业发展。
1.2.3资金投入不足。因镇巴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地处陕西西南边陲,受交通条件影响,再加上地势地形复杂,劳动力短缺等制约,农户和企业(合作社)的资金投入极为有限,退耕还林项目普遍存在投入少、成本高、周期长、见效慢的情况。
1.2.4分类管理机制有待改善。为快速发展县域林业经济,镇巴县普遍实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等方式开展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在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合法权益分配上尚未明晰。
2.镇巴县退耕还林发展方向及对策
2.1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退耕还林和林业特色产业结合。镇巴县为林业大县,但缺乏特色林产品,林业经济在县经济总量中占比较小,为推进林业产业发展,改变“大资源、小产业”的发展现状,应将退耕还林视为新时期林业增长计划和林业产业跨越发展的重点。始终坚持“政府引导、项目支撑、园区承载、企业(合作社)承建、农户参与”原则,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建立林业产业园区,推进现代林业发展。此外,要把建设项目确定为主导产业,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重点发展核桃、茶园、油茶、中药材等。退耕还林和精准扶贫结合,将精准扶贫和退耕还林工程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实现重点扶持贫困户项目、技术全覆盖,农户除通过加入企业(合作社)开展经营活动提高收入外,还可得到一定的土地流转费或者分红收益。具体而言,需要各级政府加强企业(合作社)退耕还林工程用工监督,贫困户占比在30%以上,贫困户土地实施退耕还林面积不低于流转总面积的20%,并纳入到退耕还林当年建设范围内。
2.2发展对策
2.2.1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明确各级各部门在退耕还林中的工作内容、职责,确定时限和预期目标,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以便部门间协调有序、操作规范,确保工程稳定推进。同时,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出现问题时,相关部门密切合作、讨论,及时解决问题。
2.2.2积极培植龙头企业。首先,鼓励既有农I企业(合作社)开展合作或者重组,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产业层次,拓展主导产业规模,让企业壮大,并要重视品牌建设,以强化企业市场竞争力。其次,鼓励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提升产业内在关联度,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林业产品的附加值。最后,基于龙头企业下建立一体化联营体,积极带动农户造林种树、种药、养殖,真正依托退耕还林发展区域经济,提高农户收入。
2.2.3创建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退耕还林和林业经济发展均是长期性事业,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须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财政扶持基础上,积极争取林业项目贷款及其它有偿资金投入到发展中,不断吸收行业内外资金联合造林,推进林业生产发展。
2.2.4灵活划分用地性质。退耕还林之后的用地性质应依照退耕还林的类型、林种予以界定,比如,经济林核桃、牡丹、茶叶等,可间作矮秆作物套种,对用地性质不进行硬性改变。此外,依照退耕主体意愿可以既是耕地、也是林地,生长稳定之后在不破坏生态基础上可考虑林下经济发展,并依照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约定办理林权证。
关键词: 江苏 经济政策 外资引进 发展方向
一、江苏省的产业结构
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开放度最高的省份之一,自从改革开放,产业结构一直在持续、健康的调整、发展和优化中进行。首先,从产值上看,第一、二、三产业间的产值比例由1978年的28:53:20调整为2008年的7:55:39。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27.6%降低为2008年的6.9%;1978年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为52.6%,1996年开始逐年上升,至2006年达到56.6%,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上升趋势;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1978年为19.8%,1986年开始上升,2002年上升至36.7%达到最高,2005年略有降低,为35.4%,2008年上升至68.1%。
从就业人数来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劳动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69.7%降低至2008年的26.3%;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由1978年19.6%上升为2008年的35.6%;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由1978年的10.7%上升到2008年的38.1%。
二、江苏省的外资构成状况
从改革开放后的数据看,外商在产业投资上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中以制造业的比例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非常少。这是因为农业作为投资力度大、开发周期长、风险难度高的产业,不符合外资企业追求短期盈利的目的。第三产业的比例虽然呈现的是上涨趋势,但是服务业投资项目的回收虽然容易,金融、电信、流通等领域的开放度一直较低,准入限制较多,直接影响了外商投资规模的扩大。因此,外商直接投资的绝大部分都流入了第二产业。
三、江苏省的外资引进措施
1.外商投资的管理体系相对完善。
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外商的投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他们已从早期需要一个相对的优惠政策与措施逐渐过渡到更需要一个能保障企业稳定发展和持续获利的投资环境。
因此,投资地的经济基础、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交通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江苏省的各级政府开展了建立诚信政府的大规模活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改善外商投资的软环境,力争建立一个政策开明、服务高效、制度规范、和谐健康的服务体系。
2.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高新技术产业是江苏重点发展的领域,它关系到江苏经济的持续增长力和其未来的经济地位。因此,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招商引资,在关税、信贷投资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产能过剩的行业取消优惠政策,提高准入门槛。面对江苏这样的制造大省,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必须将引进技术、促进国内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作为利用外资的主要目的,提升江苏省的核心竞争力。
在政策上鼓励外商积极投资服务业,针对国家逐步开放服务领域和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扩张的机遇,提高服务业中的外资比重。此外,积极利用外资发展起来的江苏省特色农业,在生态农文明建设方面为外商投资农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3.制定研发政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对战略部署和能力提升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自主创新与技术研发能力决定了江苏省利用外资的收益水平。政府在这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对企业的技术研发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推动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行政干预正在逐渐减少,科技创新机制和研发政策与现代产业体系相结合,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方向与基础。鼓励外资和民企、高校合作,解决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解决创新后续的成果转移、市场需求、知识产权等后顾之忧,通过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这一渠道,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建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强强联合,组建行业技术联盟,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4.强化区域优势,引导合理分布。
江苏的南部地区经济发达,投资环境相对优越,一直是外商的投资热门区域,而苏中、苏北由于稍欠发达,吸引的外资相对很少。因此,在今后发展中,苏南地区应该继续保持吸收外资的优势,但是吸收外商投资发展的重心是拓展投资领域。江苏省今后一段时期利用外资的重点产业领域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能源、环保及原材料工业、城市设施改造和经济实用住房建设及第三产业。
5.健全市场机制,长效协调发展。
实践证明,发展环境和投资环境越好的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这是许多外资企业进入开发区投资办厂的直接原因。在继续保持劳动力、土地等廉价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之同时,政府不断地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及增强投资环境总体竞争力,加快调整相关法律,健全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竞争,改善投资环境,建立并完善与市场开放和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利用外资管理体制。
政府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积极完善环境治理体系,使治理与发展同步。大力资助发展环保产业、采用保护环境和节省资源的技术,同时严惩一切污染环境的行为,新建工业企业和现有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应当采用能源物耗小、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并对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做到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
四、结语
外资的引进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江苏省的投资环境优势正在不断显现,这对于江苏的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因此,要进一步发挥外资对江苏经济的推动作用,就必须有的放矢地引进外资,正确地认识外资、吸引外资、利用外资,外资必将成为推动江苏省发展的一大助力。
参考文献:
[1]欧向军,顾朝林.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及其动力机制定量分析[J].地理学报,2004(05).
[2]沈坤荣.外国直接投资与江苏经济增长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1998(05).
[3]吴莉娅,曹康,陈鹏,苏伟忠.1990年以来外资对江苏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地理,2005(04).
[4]姚晓霞.江苏吸引利用外资的成就与特点[J].现代经济探讨,2004(09).
苏州市作为我国目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最好的城市之一,在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方面有着许多的成功经验:
(一)不被取得的成绩所陶醉,积极向先进城市学习苏州市政府在苏州服务外包产业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不断与更发达城市比较,找出问题和不足,向先进城市学习,采取各种措施推动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制定详细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政府在规划方面出台了一个较为详细的产业发展战略,甚至聘请了专门的咨询研究机构——毕博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对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战略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在政府规划里,明确了发展目标,确立了发展方向,并从多方面为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提供支持,包括政府各部门的工作,企业发展资金的扶持渠道,以及对人才培养或是引进的具体措施等。
(三)政府大力度的扶持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分工明确,积极落实为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在财政上予以大力的支持,如对企业的补助,对于注册资本10亿元以上的补助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注册资本不低于10亿元高于5亿元的补助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注册资本5亿元以下1亿元以上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这样的补助标准在全国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名列前茅,甚至高于北京市的补助标准。在基础设施和人才发展等方面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扶持政策。
二、国内外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成功经验总结及基模的构建
结合以上两个例子,笔者认为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政府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而且要不断的根据发展程度及时调整政策,使得服务外包产业健康发展。基于此,构建基模如图1。
三、南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基模,分析南昌市应如何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提出构建南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基模及相应建议:
(一)编制南昌市服务外包产业战略发展规划目前南昌市只是对本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给予了一些扶持发展的政策文件,还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产业发展较为混乱。已经建立的高新技术区和慧谷•红谷创意产业园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大量的服务外包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规模小、品牌弱,产品层次较低,不利于南昌服务外包产业的长远发展;二是存在少数非服务外包企业骗取政策优势的现象。因此南昌市迫切需要一个整体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发展方向,保持发展动力。基于此,建立基模如图2。在发展方向上,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应当采用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站稳脚跟。南昌市目前的大多数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小、品牌弱,拥有的高级人才很少,所以目前的发展方向不是一味的追求离岸外包而是立足于国内市场。离岸外包对人才和品牌的要求较高,大多数企业达不到要求,而国内外包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相对较容易实现;第二步稳定合作,开拓市场。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与国内的特大型和大型企业合作,随着我们国家“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推进,这些特大型和大型企业也在不断的开拓市场尤其是海外市场,如果能保持与这些大型企业的合作,不断了解其发展动态,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借助这些企业在海外的市场需求,来拓展市场;第三步大力发展离岸外包。在实现前两步基础上的企业一般都具有相当的实力,政府则可以鼓励和扶持企业不断的争取扩大离岸外包的市场份额。
(二)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实施差异化人才战略对于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的需求,一方面是硬件设施的需求,主要包括了一般的公共设施如便利的交通,方便的生活和生产设施,还有企业所需的建设用地以及服务外包行业所需的技术设施的支持;另一方面则是软件方面,包括政府方便快捷的服务,相应的鼓励政策和人才的满足程度,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了才能减少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制约度。建立基模如图3。1.硬件方面对于硬件方面南昌市政府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随着南昌市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改扩建,交通问题将会很快得到缓解,但由于南昌市的服务外包企业所在地区都离市中心较远,导致生活设施不齐全,影响了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因此,南昌市政府要对高新技术区和慧谷•红谷创意产业园两个区的生活设施加大投入,运用政策鼓励一些大型的超市等商业机构进入园区,给进入园区的商业机构以税费和公用设施使用的优惠措施,对公共设施集团在园区建立的服务设施给予补贴,使得园区的生活设施尽快完善起来。2.软件方面在软件方面政府也已经给出了一些相应的鼓励和扶持措施,但这样的措施还远远不足。首先政府应该给服务外包的企业提供优惠的税费政策,降低企业的成本才能保证企业的竞争力,其次政府应该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融资平台,因为目前南昌服务外包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融资渠道少,难度大,这就更需要政府的扶持了。最后政府的政策扶持要不断更新,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为中心。3.知识产权保护由于服务外包涉及到许多技术问题,尤其是离岸外包还涉及与外国企业的合作,所以政府应尽快组织专家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出台一些措施,并积极向企业宣传,保证本地企业的合法权益,也可尽量避免发生法律纠纷,保持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局面。同时政府可以设立知识产权交易点,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点,集中受理对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侵权的举报投诉和咨询服务。4.人才战略采用差异化人才战略助力南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通过人才工程计划,吸引国内外优秀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来南昌工作;学习印度完善人才培养的体系,为南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各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给予服务外包企业人才补助,采取措施,留住人才。
(三)建立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弱化相对区位劣势不少研究专家把南昌的区位当成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一种优势,但实际上这种优势并不显著,相反与国内沿海的大连、深圳等城市相比却有着明显的区位劣势,即使是与同处于中部的省会城市武汉相比仍有一定区位劣势,尤其是随着南昌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南昌服务外包企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这种区位劣势会更加凸显,但是服务外包产业作为信息技术产业不同于一些传统产业,政府只要建立起一个服务外包企业信息技术平台,这些企业就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与外界交流合作,这样就能有效地减少区位劣势带来的不利影响,建立基模如图4。一旦建立起这种服务平台,政府还应大力宣传,并对借助平台发展的企业给予各种鼓励,包括:前三年甚至五年的免费使用,后三年或是五年的费用减半使用;对于借助平台做企业宣传的企业给予广告费用的税费减免;通过一些媒体进行宣传。同时,还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平台的服务能力,保证平台能够有效发挥出沟通交流合作的作用。政府还可以通过服务平台大力宣传南昌以及南昌服务外包企业的特色之处,打造一批在市场上有影响力有品牌的服务外包企业。同时,借助服务平台进行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知名的大型服务外包企业入驻南昌,在南昌拓展新的业务。
四、总结
[关键词] 高端产业;内涵;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F620 [文献标识码] A
一、高端产业的内涵
“高端产业”一词已经频繁的出现在新闻报道、政府工作文件中,但人们对高端产业的认识是模糊的。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著作,对高端产业内涵尚未有统一的定论,同样的,对于三大产业领域的高端农业、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均没有统一的说法。关于该概念较全面的认识应该是:高端产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传统产业,高端产业是高附加值、高知识(技术)密集、高资本密集、低污染、低能源消耗和高人力资本投入的辐射带动力强的绿色朝阳产业。它需要现代化的信息、科技、知识等要素的基础支撑尤其是创新这个关键要素的持续支撑,能在总体分配中获得更大优势。高端产业是现代产业中的核心部分,不仅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更重要的是高端产业能够向其他行业释放出较强的外溢效应,带动产业升级。
在理解高端产业内涵,必须要分清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产业的联系和区别。高技术产业的范围最窄,仅仅隶属于制造业,是先进制造业的一部分;高新技术产业隶属于高端产业,包括资源与环境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等;高端产业范围更广,不仅包括那些高新技术的产业,还包括对通过产业的改造升级而具备先进性的产业。某一产业可以因为其高附加值、低消耗或知识密集而成为高端产业,但并不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如旅游业和法律服务。
二、国内、外高端产业发展现状比较
我国政府已在许多方面加大了对高端农业、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但是对高端投资鼓励的同时,自身却没有完全具备投资配套环境。我国在产业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建设方面有竞争力的产品不多;高端人才稀缺;大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端品牌意识不强,自主品牌出口和国产品牌走向国际情况太少。加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我国发展高端产业面临情况十分复杂,发展高端产业任重而道远。
国外利用高端技术产品、专利或自主知识产权,抢占或垄断研发、设计和技术服务等高附加值的环节,形成高端市场、高端品牌等优势;将低端的技术和低利润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地区,使产业价值链进一步细化,获取高收益。日本主要是以政府的干预推动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改造,并以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作为基本的发展路线;美国主要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政府R&D方面人手,企业积极参与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并积极将高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全过程,一方面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改造传统产业集群;德国政府制制定系统的、综合的、稳定的政策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转型,并发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市场三方的积极性,增加资金投入;丹麦和意大利主要通过产业的高度集群化实现产业的高端化。
三、高端产业发展方向
高端产业发展应该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更协调的发展,通过产业间升级和产业内升级,打造适合本地域发展条件的高端产业。绝不能孤立的研究三大产业的高端化,要从产业融合角度审视发展新趋势,研究各次产业统筹结合发展方向。第一产业发展优质、生态、绿色、健康安全高收益又能适合现代都市人消费观念的高端农业,注重农产品的精加工与品牌创造;与第二产业的高端制造业融合,会形成高效的高端设施农业;与第三产业的高端服务业融合,会形成有文化特色的高端农业。
制造业是发展其他相关产业的基础,因此第二产业要着重发展高端制造业,特别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保障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高端制造业不仅会在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石化、纺织、建材等重要工业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我国的制造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高端,还能推动传统农业、服务业向高端农业、高端服务业发展。
找准发展高端服务业的资源优势领域,借鉴国外在高端服务业领域取得的成果和积累的成功经验,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优势,加快完善生产前期创意及研发,中期融资、管理和后期市场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服务环节,培育壮大高端服务产业集群。并主动吸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来我国设立总部、研发、采购或销售中心。
四、发展高端产业的对策
(一)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加快产业集群
高端产业的集聚是产业发展规律的表现,传统的产业集聚是同类行业在空间上的集中,高端产业集聚中,生产过程由若干企业共同构成,会使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得到充分共享,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我国应该积极引导和推动相关产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加强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集群建设,推动资源集约利用和污染集中治理,着力培育一批在自主创新、品牌质量、节能减排、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世界高端产业集群。
(二)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基础和区位优势,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
发展高端产业应立足本地经济基础、产业基础、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基础之上,发展高端农业还要立足于地形地貌等地理环境基础之上。上海和北京等发达地区拥有更好的发展高端产业的专家及最终消费环境,因此可以直接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大部分地区应选择先发展传统行业业,形成更好的高端产业发展基础。在高端农业发展策略上,城市近郊更适合发展高端农产品加工业,远郊平原发展设施农业,远郊山区主要发展绿色农业、创意农业等。
利用区位优势,积极与周边的地区合作。例如深圳利用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加强与香港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的合作,争取香港金融机构将其金融灾难备份中心、数据处理中心、软件开发中心、培训中心等设立在深圳,使深圳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得到不断的增强。
(三)政府引导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高端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大力支持。
1.在规划方面,政府要立足国情,定位高端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引导企业找准高端产业的发展方向,防止企业间无序的竞争。鼓励企业(实力足够强)通过国内外品牌的收购、控股等方式,进行跨国并购高端项目。高端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在销售后,一定要注重提升品牌文化的内涵,加大品牌推广与宣传力度从而构建自主品牌乃至世界品牌。
2.在政策激励方面,掌握产业的比较优势,总结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及时调整产业政策。鼓励自主创新行为,政府优先购买本国的高端产品和服务,对自主创新进行贴息贷款,税收减免或奖励;制定相关法律加大对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等的规范和保护力度。高端产业风险高、投资回报期长,企业通过传统渠道获得支持的可能性相对较低。政府应设立高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培育龙头企业,对有发展前景的项目给予支持。积极吸引国内外社会资金注入高端产业,设立风投基金,使高端产业发展持续增加资金投入。通过贴息、补贴、担保等手段为高端产业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对给予高端产业贷款的金融行业,政府对相应的金融机构给予税收优惠。鼓励保险机构参与到高端产业发展战略中。
3.在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充分重视并利用国家产学研合作政策,建立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加大对企业和高校中拔尖人才、高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奖励(可对高端人才给予个人所得税方面的优惠)。同时引进国外高端人才,改变高端人才稀缺的现状。
(四)健全配套支持体系建设
1.完善高端产业建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商务条件,办公楼,交通等。
2.鼓励提供职业化、专业技能培训的高端培训机构的发展。
3.高端产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资源和数据,企业在借鉴国外发展成果与经验的同时,通过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来进一步完善高端产业的信息数据库,促进高端产业信息的分享。
(五)选择自主创新或吸引国际投资发展高端产业
发展高端产业可以选择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创立高端产业;二是对传统产业进行高端化改造。这两种方式都可通过有两种途径达到:一种是自主创新或利用自主创新成果及先进产业理念建立高端产业或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另一种是通过吸引国际投资(包括资金、先进技术、产业理念生产流程等),实现高端化。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结合市场需求,防止出现产能过剩(如光伏玻璃)。选择发展方式时要注意把握自主创新方式必须建立在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之上,必须有健全的创新机制;吸引国际投资会比自主创新进程快的多,但是吸引国际投资一定要防范成为高端产业的低端代工者。
[参 考 文 献]
[1]牛勇平,肖红.高端产业相关研究评述与展望[J].经济学动态,2012(2):84-85
[2]隋映辉,毛佳.产业转型与高端战略运作[J].科学学研究,2007(2):69-72
[3]韩振华,王崧.国外产业高端化发展经验借鉴研究[J].特区经济,2009(5)
关键词: 高校体育产业 发展 优势 对策
我国的体育产业是在当前社会经济体制变革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它为学校体育进一步适应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开拓了新的思路。1999年,我国明确了学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调查分析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探索其发展的方向、途径和对策,对促进高等院校体育产业在新世纪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和现实的意义。
1.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全民健身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改革特别是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及体育产业发展已提上议事日程,如何面向社会开展有偿服务,以补充社会体育场馆的不足,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目前高校发展体育产业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高校体育场馆具有数量多、功能全、地理环境好的优势,又有各个项目的专业教师,但在开展有偿服务方面,存在着体育资源利用率低,面向社会服务不够,形式单一、渠道窄、层次少等问题,而且有偿服务收费标准缺乏科学的测评,创收资金缺少管理的约束。整个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按体育产业的分类划分,高校目前只是在体育商品、体育健身和培训、场地出租方面有所发展,而在体育竞赛等体育产业的很多方面还未起步。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受思想观念约束,不够开放,另一方面受整个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限制了高校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有效地发展学校体育产业,目前还没有成功模式,但发展高校体育产业,面向社会开展有偿服务,服务于全民健身计划是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应该抓住这一有利的契机,转变观念,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产业的资源优势,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开创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新局面。
2.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优势
2.1市场优势。
体育消费对象直接影响市场的建立与发展。高校体育的消费对象相对比较稳定,主要以学生为主体。21世纪,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潜在的、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而且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学生观念的转变,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上的投入也逐渐增多,这些都为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发展创造了条件。高校师生业余时间多,有很多师生愿意在活动中度过余暇时间。而在社会上,社区体育设施条件的严重不足,以及体育事业辅导人员的相对缺乏,也给高校体育带来了机遇。再加上“健康第一、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在人们心中兴起,高校体育消费市场显示出巨大的潜力。高校体育深层次开发,把教学与创收有机结合起来,会充分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推动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
2.2人才优势。
高校体育的师资力量,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有巨大优势,学历层次高,运动技术水平较为全面。他们集教学、训练、科研为一身,具有较强信息处理能力,不仅可以利用信息及时进行市场开发,而且能创办信息咨询市场,为体育市场提供较为完善的有偿信息服务。若在体育部、室的领导下,发挥人才优势,高校体育产业将会出现良好势头。
2.3信息优势。
我国的高校体育院校、体育部(系)是国内体育信息获取、利用、传播的重要场所,同时,拥有完备的图书音像资料,能为广大体育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相关的体育文献及科研资料等方向的信息服务。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谁最先掌握先进的理论方法、专项运动新技术、新战术,或研发出先进的运动训练竞赛设施、装备,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4高校运动场馆设施比较完备。
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学生人数和高教园区增加,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也随之加快,体育产业的载体,包括体育运动场馆、设施的建设也得到加强。近年来,教育部为全面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兴建了许多活动场馆,并增添了许多体育设备和器材,这使器材和设备在闲暇之余可以为体育产业的活动带来方便和利益,为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这对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启动体育消费、拓展体育市场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高校的场馆设施虽然比不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各种场馆设施基本上都有,这为开发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3.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策
3.1转变观念,提高市场经济意识。
健全法规和制度就是追求有效管理。现代体育需要现代管理,有效管理能保证体育产业向规范化方向发展。高校行政部门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加大对体育市场的监管力度,出台相应的体育法规、竞赛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建立起讲诚信、公正、公平的体育市场道德规范,保证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在经营管理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政策,下放经营自,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以保证高校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体育工作部门也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改变自我封闭、“等、靠、要”的思想,寻求自我发展,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各种形式的活动都可以尝试,以适应社会需要,只要能保证人才质量,学校都应创造有利条件给予支持。
3.2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自身的经济功能。
大众体育的发展,健身运动的兴起使人们逐渐接受了花钱买健康、花钱锻炼身体的体育消费观念,竞技表演、大众健身、假日娱乐、体育俱乐部、体育人口的增长,为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高校体育应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利用自身的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以学校为中心,社会为依托,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自身的经济功能发展体育产业,引入市场经济,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和良好的投资机制,打破部门、行业、地域的界限,拓宽经费来源。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与社会上的企业挂钩,这样就能缓解高校运动场馆经费不足的问题,更新场地、设备,给师生创建一个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消费市场,逐渐形成规模效益,带动消费层次,进入自我壮大的良性循环。
3.3加快体育产业主要经营领域的开发。
高校有着巨大的人才优势,可利用自身优势,面向学生、面向社会,培养各层次人才或体育与其他专业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如各种体育培训班、康复指导中心、健身健美中心等。这不仅可以为学校带来一定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为社会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带动体育市场经济,为学校的体育产品做宣传,通过校、企联合办队解决高水平运动队资金不足的困难,并可以提高学校及学校体育产品知名度和运动设备品牌的知名度,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另外在体育比赛电视转播权的有偿转让,竞赛活动的冠名、承办、协办及经营权的开发,各类体育组织、团队名称、标志的专有权、特许使用权、经营权和体育广告权的开发等方面都应建立法制保障体系。
3.4倡导“自我健康投资”,建立积极的余暇体育消费观。
体育产业能否成长起来,关键还得看它的产品能否成为消费热点。构成消费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支付能力,二是消费冲动。当前条件下支付能力弱是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缺乏体育消费意识却是更具现实性的一个瓶颈。长期以来,政府体育部门重视竞技比赛成绩,普通群众认为体育是政府行为,对“体育锻炼是科学、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认识有限,尚未树立正确的余暇体育消费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逐渐成为生活的必需,成为人们愉悦身心的方式。政府支持、倡导健康投资、体育消费,体育场馆扩大开放领域和时间,组织丰富的群众体育活动,办各种培训班,吸收体育爱好者积极参与,打下良好的群众体育基础,对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4.结语
体育产业是一种消耗能源少、没有污染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上游产业。发展高校体育产业是高校体育深化改革、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体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体育产业有着其他体育产业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应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的有利因素,使高校体育产业在市场经济中展现出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孙铁民.高校体育产业化理论内涵及发展趋势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6.
[2]赵小林.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