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抗语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今天,在姑姑的组织下,我和张若兰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钓鱼对抗赛。你可千万别以为是真的在池塘边钓鱼,其实用的是妹妹的钓鱼玩具。鱼竿是塑料的,小鱼也是塑料的。
比赛之前,我和张若兰手握钓竿,分别坐在两张小椅子上,严阵以待。姑姑把开关打开,圆盘转动起来了。一条条小鱼张开嘴巴,跃跃欲试,好象在说:“来钓我吧,来钓我吧。”
“开始!”姑姑一声令下,我和张若兰赶紧钓起来。我的手不知怎么的,有些发抖,好象这根钓竿有千斤重似的。我告诉自己别紧张,看准一条红色的小鱼,想把钓钩放进去。可小鱼的嘴巴就是不张开。我心里急呀,火一下子就冒了上来了,恨不得上去把鱼嘴马上掰开。也许是我的诚意感动了上天,鱼嘴终于张开了。我把钓钩伸到鱼的嘴里,鱼嘴一合,哈哈!钓上来了。我偷偷地向张若兰那边看了一看,她也钓起了一条,我们打成了1比1平。
我刚准备钓第二条鱼,发现张若兰已经钓起了第二条鱼,我心里有些发慌。和第一条鱼正相反,这条鱼的嘴巴怎么也不合拢。但我不灰心,想:钩也要钩起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也把它钩了起来。我看了看张若兰那边,她也在钓第三条鱼,心里不由地高兴起来。有了前两次的经验,第三条鱼很容易地钓了起来。“时间到!”姑姑叫到。我还以为能得第一名,发现张若兰也钓起了三条,我们打平了。也许这样的结果最好了,我们都很高兴。
哦,这次钓鱼虽然只是用的玩具,但我们玩得开心极了。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健康;现状;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071-02
1职校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当前中职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别:
懒惰型。这类学生属于意志障碍,他们性格特征不良,表现为贪玩,上课常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爱动脑筋、怕困难、一碰到难题就急忙问老师或同学,喜欢抄袭别人的作业。
自卑型。这些学生有时偏重于意志心理障碍,有时偏重于情感心理障碍。这些学生或由于过去长期学习没搞好,造成学习基础差,知识债台高筑的局面。进职校后,一时无法提高在集体中往往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或存在某些缺点,或由于生理上的某些缺陷等;常受人指责、埋怨。他们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学习缺乏信心,长期生活在一种颓丧、抑郁的氛围之中。
逆反型。这些学生一般智力正常,有的可能很好。他们原来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因为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或不公正,与老师发生矛盾,引起他们对老师有了成见,形成对立情绪后存心不好好学习。他们破罐子破摔,老师让他这样,他偏要那样,学习成绩往往大起大落,还以为不好好学习就能报复老师。
自我中心型。这些学生往往学习成绩差,其他方面也不好,被大家看不起,平时很少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但他们表现自己的欲望却十分强烈,常常在课堂教学或自修课学习场合,寻找某种不正当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往往具有盲目性、冒险性、危害性,蕴藏着强烈要求得到别人关注和尊重的愿望,而结果却总是适得其反。
2中职校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
2.1学生主观因素。
一是目前中职学生的生理发育普遍提前,而心理发展则严重滞后;二是心理过程是由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构成的,中职学生的认识、情感和意志发展也出常现不协调的现象;三是个性发展不完整也是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自然基础和内在原因,如性格自卑会左右能力发展,能力差也会导致自卑性格的产生;四是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引起的困惑和不安,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之后开始从对异性的疏远到与异性接近,这些心理若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而得不到缓解,某些学生就会产生烦躁不安的情绪。
2.2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学生生活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健康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家长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子女,如简单粗暴、专制独断、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等,甚至有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根本无暇顾及子女,孩子就会形成孤僻、自卑、偏激、任性、自私、懒惰、惟我独尊、无抗挫力等不良心理倾向;而饱经亲人冷落者,生活于单亲家庭者,家庭成员关系紧张者,变得抑郁焦虑,孤僻任性,自暴自弃,心理失去平衡,造成情绪、意志的异常;中职生多数被认为是学习上的失败者,单亲家庭者、父母在外打工者人数不少,因此,他们进入中职学校时,心理健康已存在严重问题。
2.3学校环境因素。
中职生绝大多数来自初中毕业生,而初中教育未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教育;重优生、特长生,轻后进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学生在校生活、学习深感单调、枯燥、乏味,内心烦躁抑郁,信心不足,久而久之,其正常心理就开始变异。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教育学生时采用的方法不当,体罚、心罚学生,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特别是双差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所以,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确实令人堪忧。
2.4社会环境因素。
一是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严重危害着学生的心灵,如网吧的出现,使不少学生痴迷,无心学习,夜不归宿,甚至不在乎自己的健康和责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二是求职择业竞争的加剧,找工作不易,找好工作更难,使中职生的心理压力甚重,也容易导致心理失常。
3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正确认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学校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从职教的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在实践中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切忌照抄照搬。中职生必定有自己的特点,他们接受教育是为了胜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工作,除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形成职业能力。因此,中职学校应从职教的特点出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3.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首先应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其次,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为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第三,重点培养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
3.3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但中职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的不多。中职学校应尽快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3.4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功能
中职学校可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开设网络咨询,设立心理信箱及电子信箱,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青春期心理等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3.5在实习实训等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技能训练、各项教育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和技能训练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渗透到教学中,使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3.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我校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校园广播、校园绿色网吧、学校网站、文艺晚会、体育活动、才艺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陶冶情操,增强心理、行为的调协程度,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3.7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理解他人,悦纳他人,适应环境、悦纳现实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对不良心理做到自我预防、自我调节、自我矫正、自我消除,使学生成为"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具有健康心理的新人。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3.8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一、了解中职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造成现今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从家庭方面看,独生子女的现象使家长对子女的管理模式往往是在物质享受上百般迁就,在学习上百般苛求,前者使他们缺少心理承受力的锻炼而后者又使他们面临压力,这样的管教模式会使青少年无休止陷入心理不平衡之中。从学校方面看,在呼唤素质教育的同时,学生的“能力”都量化到分数上,分数竞争激烈,学生对自我价值认识不足,自信心缺乏,难以发挥内在潜力,常处于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下。
当前中职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卑心理:中职生大部分来自农村,80%都是住校生,上大学作为改变命运的唯一选择破灭了,来到职教中心,与城市学生相比,形成了很强的自卑心理。
(二)浮躁心理:上不了大学,上中职又没有多大的出路,对学习没兴趣,对自己也没有过高的要求,只想在学校混3年,毕业后再找工作。
(三)叛逆心理:对上中职的学生来说,叛逆是他们青春生命周期发展的必经阶段,尤其是来自城市、学习基础差的部分同学,表现较为明显,自我约束力差,以至违纪甚至违法。
(四)情感困惑:由于青春期身体发育的变化,心理上的变化也是非常明显的,情绪不稳定,对性、情感、道德、责任等问题产生许多的困惑,常常处于内心的矛盾状态。
二、对症下药,关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走近学生身边,走进学生心里。教师应常和学生交流,敏感地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甚至有意识的心理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品德。除了面谈外,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面谈更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特别是对于一部分特殊情况的学生而言。但无论是面谈还是笔谈,都应遵循以下原则:1.平等性与民主性原则:师生间保持民主与平等,才可能产生依赖与信任的力量;2.共鸣原则:注意倾听,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学生的各种内心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与学生产生共鸣;3.保密性原则: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有可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视家长的作用。在职教实践中,不少职业学校的教师发现一部分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存在严重的偏差,主要表现为:父亲严厉但疏于监管,母亲溺爱又放纵教养,孩子游走在父母监管的盲点,形成躲避父亲、欺骗母亲、凡事不愿承担责任的恶习。这样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心理年龄低于生理年龄,他们躲避父亲的表现之一是不知道父亲的手机号码,不知道父亲具体做什么工作,甚至绝不主动跟父亲讲话。有的父亲独断专行,从不与孩子进行沟通,孩子对抗父亲的方式就是叛逆:不回家,电话不接听,短信不回复,等等。家长不知道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说孩子不听,打孩子不忍,把孩子交给学校,自己撒手不管。认为孩子在学校比在家里好多了,不求他能学到什么,只求他在学校安全长大。
(三)加大校园环境投资,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和探索,以环境对职业高中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近年来学校更加注重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绝对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心理健康环境,在这样的心理健康环境创建方面,主要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自我心态环境三个方面入手:1.人文环境:主要由学生处承担。每年都要组织大量的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2.自然环境:更多指学生的生活物质环境,这是学校的整体行为,学校要加大对校园改造和建设的资金投入,大大改善学生生活、学习和活动的自然环境。3.校园环境:要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非常重视,加大力度改善校园环境。因此,“加大校园环境投资,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亮点。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人才教育需要从全方位全面提升。知识教育的弊端已经暴露出来,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考察我国小学生心理状况,确实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尝试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本文对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屡屡发生,从小学生、初中生到高中生、大学生都有发生,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中学的两名学生因勒索钱财将一同学乱刀砍死,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年级一名学生,因受不了学习成绩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打死了母亲。还有一名男学生因女友不接受自己的求爱而举起屠刀,杀害了女孩的全家,等等。他们的心里都有障碍,性格比较脆弱。有的厌学习,有的缺乏自信,经不起一点挫折委屈,有的不会与人交往,自私任性,不懂得关爱他人,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动不动就想离家出走,甚至轻生或者杀人,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国家教委新颁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说明,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重视,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一)不良的学习心理
现在许多小学生都存在厌学的心理,有的学生表现为考试恐惧症,对考试感到焦虑而不知所措;好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上存在的困难不愿意去克服,课后抄袭他人作业,久而久之成绩下降,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很大部分的小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常常需要老师或家长的督促才能完成作业;小学生偏科现象也非常严重。相比之下,只有极少数的小学生热爱学习,具有广范的学习兴趣。
(二)人际交往能力差
现在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一家四口的小太阳,家里的成人对他的关心、爱护和包容可以称得上溺爱。无形当中,这种溺爱成为了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的沃土。这让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思想,不善于在集体分享自己的快乐,不会和他们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小孩从小以爷爷奶奶为伴,以致不知道如何和同龄人交流。所以,在现实中也确实存在很多小朋友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开始争吵,非要让自己满意为止。同时,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是有障碍的,很多小朋友感觉很难找到一个可以倾诉交谈的好朋友。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们会感觉这个社会很不友好,从而不愿意和别人结交朋友。这种微妙的心理往往被家长和老师忽视,最终成为自闭症、抑郁症的致病因素。
(三)品格缺陷
溺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在道德品格和情绪自控能力方面表现不佳。有些学生有很强的虚荣心,铺张浪费、爱攀比,小小年纪学着大人的样子请客吃饭,耍大牌等;有些学生表现出自私的心理,对于自己所喜爱的玩(文)具或零食不愿与他人共享,但是见到别人的好玩的玩具就要据为己有;有些学生表现的比较任性,听不得家长老师的半点劝告;还有的不够独立,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非常强,缺少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
(四)心理承受能力差
近年来,很多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稍不如意的事情便无法承受,哭闹、逃学、出走,有的甚至服药或割腕自杀。一位即将升初中的女生曾因家长不让看“超级女声”,将自己反锁在屋里与家人“对峙”几个小时;一名小学生因受不住班主任的批评,回家后将全部的教科书撕得粉碎;一名学生因为遭父母斥骂而离家出走……这些孩子之频繁出现如此极端的举动,都是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典型表现。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从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加以归纳分析:
(一)学校教育方面
1、心理素质教育设施不足。教育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各个学校也开始响应号召,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有的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有的学校设立咨询室等。然而,能长期有效地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微乎其微。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也只是以备必需,形同虚设,并未真正起到实际作用。此外,有的学校也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但那些都是事后诸葛,只是在学生已经出现问题之后才对个别同学有针对性的进行一定的疏导,而并没有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正式的课程计划内,提前对学生进行普遍的教育。
2、教育理念以学习论英雄。学习成绩最重要,这一理念一直都是我国教育的短板,即使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有很多学校和老师仍以学习成绩为教学出发点和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尺,这不仅使得教育倾向偏向成绩教育,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些学生因为学习好而只重视学习成绩,不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师应该客观评价每个学生,评价标准多元化,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3、教师的注意与引导不足。在学校里,教师每天和小孩子们面对面,他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目前许多老师都是上完课就去休息,对于学生的情况不管不问,有的老师对学生的不良情况不敢管不敢问,同时也没联系孩子的家长,使得小小的心理问题逐渐深化,最终导致严重的不可补救的后果。
(二)家庭方面
1、物质的满足磨灭了自我奋斗意识
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从城市到乡村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孩子们从小吃喝不愁,要什么有什么,这代人体会不到食物的来之不易,体会不到劳动的艰辛。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过上与其他孩子那样奢华的生活,竟不惜放弃自己的物质需求来满足孩子的无理需求。这种轻易得来的物质享受,让他们体会不到只有通过艰苦的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这一真理。
2、过度的宽容与爱护模糊了对与错
“六爱一”的家庭教育模式让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对与错。而且,这种教育抚养的方式使得孩子不能虚心接受批评,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我就是没错,即使是错的,我也要一意孤行,长此以往,形成了所谓的、不能接受任何批评的“自尊心”。总而言之,在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期,不能让宽容和庇护模糊了是非。
3、独处阻碍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里没有兄弟姐妹,只能由家长(主要是爷爷奶奶)陪着玩,由于年龄的差距,家长始终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基本都是家长看护,孩子自己玩玩具,看电视的生活教育模式,所以小孩子性格相对比较“独”。他们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不懂得分享。与同龄的孩子交往相对较少,加上每个孩子都相对较“独”,彼此不懂得谦让,所以相处起来更加难。这就导致孩子更加喜欢和死板的玩具玩,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4、溺爱削薄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
现实中,家长为孩子的衣食住行大力的井井有条,孩子摔倒了家长扶起来;孩子上学,专车接送;孩子被老师批评了,家长去学校理论;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家长赶紧请家教;家务活不让孩子干,这种种的做法让孩子失去了经历困难与挫折的机会,减少了孩子自己克服困难的机会。有的家长甚至连一句逆耳的话都不说,怎么会让孩子承受社会上遇到的不顺心的事呢?所以,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待胜负、输赢、批评的平常心,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今后漫长的人生之路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重要部分,心理素质教育各个阶段均可进行,但通过研究发现,在小学生阶段对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为有效,主要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与中学生、大学生相比,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可塑性。小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经历都很有限,各种价值观念还未形成,思想相对简单,所以,他们的心理活动纯真、直率,能将内心活动真实的表露出来,这有利于教育者及时捕捉小学生的心理信息。此外,小学生内心有意识的闭锁不够明显,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可以毫无保留的接纳老师的各种有效地教育信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可塑性比较大,无论是认知能力,还是社会性、道德品格、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易于培养。因此,小学阶段是个体良好心理素质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大好时机,相关研究也表明开展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确实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可见针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1、建立心理咨询和治疗等长效机制。小学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配有专业心理咨询师。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对待心理咨询就向感冒看医生一样正常,有心理障碍应该及时去找心理医师咨询。心理咨询师应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咨询中要告诉学生彼此之间的谈话会保密的,或者学生信任之后,对学生的问题要设身处地考虑,动之以情,正确疏导。总是,遵循聆听、保密、疏导原则,使用适当的心理矫治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及行为,提前预防小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
2、开设心理教育课,用真实的案例或者参与式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心理教育课的开设方式多种多样,只有亲身体会,才能引起共鸣,为了让学生能深刻感受健康的与病态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采取真实的案例让大家观看思考,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1)利用录音、录像、碟片等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青少年犯罪的视频,图文声合茂地展现少年如何走向犯罪的道路。(2)角色游戏。老师可以利用让大家排练“丑小鸭和白天鹅”的话剧活动,通过角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鼓励学生勇敢的和别人真诚沟通。(3)集体讨论。针对典型案例,通过课上讨论活动进行自由发言。由于小学生容易受集体的感染,所以通过集体成员充分发言,形成集体共识,这种共识可以影响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3、关注“问题”学生。所谓“问题”学生就是通常所说有各种问题的“差生”和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作为教师不应歧视他们,更不应该视他们为包袱,而应加倍地关注、鼓励他们,并经常和他们沟通交流,在教师的爱心帮助下,消除他们的敌对情绪和自卑心理。对这些学生教师要形成正确的评价手段,以“人人都是好学生”为理念激发每个学生的向上、从优的欲望。从而改变其说谎、骂人、作业不完成等的不良行为,逐渐形成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4、调动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教育家长改变溺爱孩子的教育观念。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初环境,家庭的一切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观念的形成。没有了溺爱,孩子才能独立,才能在困难面前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家长和老师要正确的教育孩子。比如家长要教育孩子如何分享,如何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家长要教孩子如何交际:遇到什么情况,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用什么称呼等等这些都是家长要教的。同时,学校老师也应该对孩子们进行沟通与合作的教育。教师发现学生有一些异常举动,应该及时和家长联系,向家长说明问题的重要性,使家长积极行动起来,一起帮助孩子克服心理上的问题。教师经常性的家访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掌握孩子的脾气秉性;家长也应该通班主任保持紧密联系,随时关注孩子的学习表现和心理状态,对于有问题的孩子,积极采纳教师的意见,促使家长改变不良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孩子进行正确而必要的家庭教育。总之,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配合才能顺利进行。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仅靠上心理课以及悲剧之后的心理咨询与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结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教育,将德育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例如渗透到语文、品德等其他课程中。同时,渗透到家庭、社会等教育中,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中等,老师和家长要携起手来,从学生的言行举止等细节抓起,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努力塑造学生健康完美的性格。
参考文献:
[1]齐书敏.浅谈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8).
[2]韩清华.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探索――浅析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3]关丽霞.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3).
[4]陆远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3).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都比较大,这种压力无形之中就传递给了孩子。另外,父母外出打工或是工作较忙,难以照顾孩子,出现了很多祖父母带大的孩子。在小学阶段,这些孩子正处在心理、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的一些行为或者举动将大大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因此,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十分重要,是他们形成正面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目前,心理教育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家长相互配合,实现学校、家庭的有效结合,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减少心理压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正能量。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重视程度不足
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家长都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与教师就要求孩子参加这样或者那样的兴趣班。这种越来越多的兴趣班使孩子在心理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负荷。在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干预更多地集中在课下,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才相对较少。因此,小学生心理干预的措施不足。这种状态下,一些小学生过早地出现逆反心理,对家长和教师的引导出现抵触情绪。这就是没有重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后果,越不重视,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强,他们接受教育的抵触情绪就越大,最终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甚至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等情况。
2.教学设计过于形式化
在心理教育中,由于课程设计较少,很多教师都兼职心理课程,他们对这一教学内容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目标不明确。一些教师组织心理教学没有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是根据孩子们日常的表现进行课堂点评,对一些孩子的行为进行指正,这样一来,学生不能接受到系统的心理辅导,只是在不断接受教师的负评价,影响孩子积极心态的形成。其次,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师在组织心理干预的时候,没有将更多的生活案例与干预措施进行结合,学生对其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之中。最后,教学方法有待提高。心理干预不同于一般的学习教育,需要注重方式方法,一些教师的心理干预措施过于直接,他们没有更多地考虑孩子们的感受,只是将学生的问题指出来,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
3.孩子的心理压力缺少释放空间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的小学生课外参加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的比例在50%以上,一些大城市的比例更高。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处于玩耍阶段,但是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使他们的心理负能量逐渐增加,同时他们在接受到大量心理负能量之后,缺少必要的发泄空间。家长忙于工作,难以有效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变化,与他们的交流不畅,不能实现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释放。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设计
1.构建积极的心理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是心理教育的方向性问题,也是整个教育的主线。小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需要进一步拓展心理教育的积极目标,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实现积极的心理素养的形成。首先,教师需要直面学生可能存在的特殊行为、人际交流障碍等问题,这是在一些学校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捋清学生的心理问题,运用动态的教育思路,不断了解学生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准解决他们心理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手段,运用积极的心理教育理念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消除不良心理。
2.优化积极的心理教学内容
教育内容是进行积极心理引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选择更多积极向上、具有社会正能量的事件和理念,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样的内容选择可以使心理教育有效开展,例如,社会公德教育中,教师可以与敬老院等社会机构联系,让学生进入社会中进行正面的社会公德教育。在遵守法律法规的教育中,教师可以将其与部队的纪律教育有效结合,从而实现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思想。在道德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的教育引导。在不同的教育内容中,教师需要选择大量正面、积极的心理教育内容,从而实现学生的积极心理引导。
3.改进积极的心理教育方法
运用积极的心理教育理念,就需要不断改进心理教育的方式方法。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运用情境模拟法、案例讨论法,让学生参与到心理教育之中,对其产生学习兴趣,不断提升他们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学生是心理教育的中心,是我们开展积极心理教育的对象,教师需要不断融入有效的教学方法,最终实现这种积极心理教育理念。在人际交往的教育中,教师需要不断运用换位思考的思想,不断引导学生从别人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从而实现人际关系的有效理解和认识。当学生有效理解相关的问题之后,教师需要给予及时的肯定,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教学措施
1.敞开心胸接纳孩子
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可能在某一方面存在差异,他们的心理相对自卑,不利于他们融入班级这个大集体。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撇开偏见,对他们一视同仁,多关心他们在课堂上、生活中的表现。例如,一些孩子存在一定特殊行为,这些行为不利于他们与其他孩子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需要进一步敞开心胸,接纳他们,需要主动去接近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集体的温暖。这种主动与他们接触可能一次不会成功,需要多次重复地进行。当某一天,孩子们伸出自己的手,主动与我们进行交流之后,我们就实现了他们对学校班级环境的融入,他们的安全感得到有效保障,封闭的内心世界得到释放。这是他们融入班级大集体的第一步。
2.家庭的配合
大多敌睦泶嬖谖侍獾暮⒆佣际且蛭家庭教育方式出现问题引发的。因此,教师发现孩子的问题之后,需要进一步与家长进行交流,不断了解孩子在家庭的生活情况,这样才能全面认识孩子的一些问题。然而,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教育方式和手段,这也需要家庭的有效配合,因此家庭对孩子来说十分重要,当家庭的生活方式调整之后,孩子的一些负面心理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家长需要积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正面的有效引导,实现对孩子教育的合力。同时,家长不能心急,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情感教育方式,不断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互动,从而实现他们的安全感。
3.针对性的干预
教师与孩子的交流可以借助多种形式进行,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效情感互动,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首先,借助节日进行情感教育。节日是孩子最喜欢过的日子,例如,六一儿童节。当遇到这些节日的时候,教师可以对教室进行有效装饰,烘托节日气氛,让他们在一起过节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相互的融合和交流。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多关心孩子,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关怀。其次,借助孩子的生日进行情感教育。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对自己的生日无动于衷,他们需要被人关心。因此,可以让他们在学校班级与其他同学一起过生日,一起唱生日歌,一起切蛋糕、吃蛋糕。这种互动和交流将使得他们成为学校班级大家庭中的焦点,可以有效提升他们对学校的亲切感,增强他们的安全感。最后,借助游戏等形式进行情感教育。小学教育更多借助游戏进行。游戏活动中,教师需要多关心学生的表现,容忍他们的一些失败和不配合,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减少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感。
4.引导关爱别人
很多小学生的怪异行为都是因为家长不正确的教育造成的。他们不知道如何关爱别人。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需要进一步拓展他们关爱别人的意识,这样才能实现他们有效能力的提升,使他们不断融入小学班集体中。例如,假设妈妈生病的情境,“小学生应该怎样照顾妈妈”,这样让孩子主动思考需要做哪些事,才能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妈妈。教师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需要多关注小学生的行为变化,对他们有针对性地引导。再如,组织孩子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给偏远山区的孩子捐书等,这样引导孩子意识到这个社会上还存在很多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关心。我们需要进一步关心学生,才能使他们关爱别人的意识得到有效提升。教师还可以让他们去照顾一些植物,通过他们的照顾,植物在一天一天地长大。这种成就感将使他们进一步意识到照顾别人的快乐和愉悦。这些方式都可以使小学生进一步关心别人。
5.大家庭氛围的营造
孩子们融入学校班级这一集体中进行学习生活的前提是心理教育。这种心理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的主动关心,还需要学校班级形成一个大家庭的氛围,让孩子们感受到大家无处不在的温暖和关心。例如,在孩子进入学校班级的第一天,可以张贴标语――“欢迎新同学”等,这些标语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包容。另外,在学生出现一些行为上的差异时,教师需要多关心,少旁观,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孩子对集体的依赖感。让这些孩子完成一些教学环节的时候,教师首先需要考虑他们完成的能力,这样才能让他们实现自我信心的树立。当他们完成相关的任务之后,教师需要及时给予表扬,对其进行鼓励,这样就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后,将直接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小学阶段是孩子心理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孩子的心理情况,优化心理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心理问题,构建与家庭的心理教育合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引导孩子学会关爱他人,实现教学氛围的融合。同时,小学生的心理干预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教师需要坚持从细节入手,持续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给予及时的干预,这样才能实现小学生心理干预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孔凡柱,赵莉.校园暴力的特点、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09(6):18-19.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存在问题 对策分析
毫无疑问,当前的中学生在激烈竞争的复杂环境条件下,心理上会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大可小,小的可以忽略不计,而大的就会严重的影响着中学生的生活及发展,对未来的生活产生诸多问题。为了让中学生更加健康的发展成长,学校展开了各种各样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与措施,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了全面有效的对策研究与分析。
一、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形式单一
关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展开两方面的行动,一方面是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授课,了解中学生内心的心理问题并开导解决。另一方面是开设心理咨询室,如果中学生们存在问题与困扰,可以去咨询交谈,教师会为学生排忧解难,但因为此种方法效果不是很明显,所以只能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着手。从内容上看,心理教材落后,教师讲课方法枯燥,纯理论课的讲授,让许多中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导致心理课程教学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从专业角度上看,大部分学校的心理课程老师都是由其他专业的老师代授的,都是以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授课,没有专业的心理知识基础,更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导致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少甚至没有交流,完全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任何意义。
(二)学校与老师远远不够重视
在中学生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学校只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任务,虽然开设了专门的课程进行教育,但却不被学校及老师重视,沦为形式教育,随时可以占用和取消这门学科,只是敷衍对待,这严重影响了中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心态。而大多数中学生的心态也不注重这方面,常常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做一些别门的功课或是看课外的书,完全不重视感觉可有可无,因此只在形式表面上做到教育,根本达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理想的效果。
(三)缺乏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目前,中学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是尤其少的甚至是没有的,大多数学校的心理教师都是由其他专业的老师兼职的,做不到解决学生的根本问题。而往往老师的精力也是有极限的,在达到饱和的状态就会自然而然的选择较为重要的并且自己了解的专业进行着重讲授,在对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经常会遇到专业性的理论知识总是难以应付和解决就置之不理,久而久之,不但没有起到治疗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作用反而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消极影响。
二、关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学校加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对当前的中学生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处于转折期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需要我们普遍引起这方面的重视,学校要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加强宣传力度。例如:可以通过学校网站、开设专门的主题班会、或是班主任就此问题与家长展开沟通,从这几个角度展开重视,准确的让学校、老师、家长与学生都明白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并且按照国家规定的心理健康课程安排,正常有序的进行着心理健康教育,保证中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为以后中学生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教师的专业授课素质
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在部分学校的不受重视,只是用其他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导致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学科学习时缺乏基本的专业性,所以必须要重视其专业性,从根本上改变这一情况。要从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培训学习,让教授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掌握充足的专业知识,在进行心理健康课堂教育时,能够用最专业的知识为中学生们解决疑难困惑,开解心中的烦躁,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全正确的落实,将心理问题从根本扼杀。
(三)教学内容生动有趣
在心理健康授课过程中,不要只是一味地照搬照抄书本的知识,缺乏沟通交流,让其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而是要结合当代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及爱好进行针对性的教导,可以在课堂教育时结合贴近生活的案例进行讲授,让中学生便于了解与分析。例如:可以就当前学生的早恋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让中学生能够正确了解青春期的懵懂爱情,做到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与价值观,同时也可以让中学生毫无忌讳的展开发言,充分发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对不同心理状态展开不同的治疗方案,加强中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与信任,让中学生更加放开自己,达到真正为中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对中学生未来的发展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现如今已经越来越被国家、教育部门、学校、老师、家长所重视,在中学生专业知识提高的同时更应注重心理的健康问题,一个健康的心理才是成功的前提。因此我们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对每一位中学生都展开心理健康的治疗,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促进每一位中学生的未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成才之路,2014(28):29.
关键词: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9-0145-02
1 警察心理问题及其危害
1.1 心理健康的概念和警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相对生理健康而言的。健康的心理一般是指一种内心世界平衡稳定、人格健全、能以社会认可的方式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及其发展的良好精神状态。心理健康应包括: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境良好、意志坚强、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健全等。
具体来说,警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归纳为“七要”标准:要有正常的心理过程和积极的情感;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较强的自信心;要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冷静和稳定的情绪;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要有对周围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控制能力;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1.2 警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危害
公安民警的心理问题,是指从事公安工作的民警,其心理状态由于自身或者外界环境等因素的作用所受到的影响,超出了其心理承受能力范围,以致引发的某些反应与变化。公安民警心理问题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民警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造成不良影响。①导致生理疾病。国内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调查结果表明,民警一边要全天候做好本职工作、一边要疲于应付一些“非警务活动”,其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疾病的比例要远高于其他职业。②产生不良情绪反应和认知障碍。在长期或强烈的压力状态下,民警极易产生愤怒、焦虑、压抑、无助感等不良情绪反应。此外,民警还会因过重的心理压力出现认知活动方面的障碍,表现为思维肤浅、狭窄;思维缺乏预见性和灵活性;思维缺少独立性、批判性,以及自我评价不恰当等。③导致行为偏差。心理问题易导致民警的行为发生偏差,并且行为偏差会波及民警的个人生活和工作。
2 公安民警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剖析
2.1 公安工作所具有的危险、艰苦、繁忙的特殊性质是民警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①公安工作具有高危险性。警察是和平时期最危险的职业。“天天有牺牲,时时有流血”是对警察工作危险性的形象概括。我国从事公安工作特别是一线公安工作的民警随时要置身危险的现场、时刻要应付不可预防的危急情况、面对各种暴力行为、面临负伤致残甚至死亡的威胁。公安工作异常危险的特点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民警承受心理压力的必然性。②公安工作量多面广、辛苦复杂,时间长、责任大、任务重。工作时间长、加班加点多是我国公安民警工作的现实特点之一。节假日对他们而言往往只是一种象征。长时间的快节奏、高强度、超负荷地工作,必然对民警造成一种沉重的身心负担,使一些民警陷入精神紧张、身心疲惫的境况。③群众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加。群众工作是公安工作尤其是基层警务工作的生命线。一些民警反映,现在部分群众对公安民警在维护社会稳定中所付出的艰辛和代价不以为然,对民警执法不理解、不支持。个别人甚至指责刁难,恶意举报,使民警在执法时处于“弱势”,受气、挨打,受到不法侵害后往往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2.2 个人和家庭生活压力是民警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在个人欲望方面存在心理受挫感。作为社会成员的公安民警也有他们的个人需要,比如晋职晋衔、进修深造、情感婚恋、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问题。但是有些个人需要却长期得不到满足,容易使他们形成心理受挫感,成了民警心中挥之不去、排之不掉的心理困扰,容易导致民警的心理不堪重负而压力倍增。(2)对家庭易产生愧疚感。经常加班加点工作的民警许多时间不能与家人相聚和分享生活,就是在有限的家居生活中,有时也难免把工作中的压力带回家,因此和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难以完成作为丈夫、妻子、父母、子女应尽的义务。久而久之,民警在心灵深处埋藏着愧对家庭的强烈情结,心理极易被愧疚的阴影所笼罩而难以自拔。
2.3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是民警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①高付出、低收入的职业状况与社会现实相比造成心理失衡。警察职业的低收入状况与其他职业的高收入相比存在着较大反差,这种反差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民警心态失衡,出现不正常的心理问题。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带来心理压力。民警接触的社会阴暗面较大、诱惑较多、人际关系较复杂。他们还得抵御社会上“灯红酒绿”、“一切向钱看”、“权钱交易”、“攀比斗富”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③尚不健全科学的社会评价易演变成心理压力。警察是与社会各层面有广泛接触的职业,警察所受到的冲击与影响,评价与抨击,误会与谣传、怀疑等等要远甚于其他职业。不科学的、欠公正的社会评价容易使民警产生心理挫折,进而演变成心理问题。
2.4 自身因素是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根本原因
①身体、心理素质欠佳。高强度的工作量,对民警的身体健康直接构成了威胁。如果民警身体素质不好,加之心理素质欠佳,使民警做事感到力不从心,加之无法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总是处于紧张与应激的状态之下,这些心理活动的作用很自然便引发了心理问题。②知识、能力缺陷。面对日趋复杂的治安环境和高质量的警务要求,大多数公安民警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直接影响了民警个人的发展需要,诱发了民警对前途的担忧,滋生心理焦虑,进而产生心理问题。③人际协调能力差。公安民警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而现实生活中竞争机制负效应的渗透所造成的人际交往距离的扩大,使沟通难度增加,再加上一些民警习惯了以管人者自居,限制了其人际交往。
3 调适、缓解、消除公安民警心理问题的对策
3.1 公安机关解决民警心理问题的对策
(1)激活内在动力,解决实际困难。要在公安人事管理工作中融入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机制。①通过教育疏导、环境优化等方式,激发民警内在动力。把准民警的思想脉搏,孜孜不倦地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迪教育,激励他们为人民的利益、为公安事业无私奉献;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及时肯定民警工作中的成绩,在侧重精神鼓励的同时不忽视物质鼓励;创造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工作环境,形成奋发向上、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②公安机关各级领导应把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民警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出发点,使民警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又使其排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2)营造压力小、效率高的工作环境,缓解民警心理压力。①公安机关的领导干部要懂“指挥”。以爱护警力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配置、运用警力,杜绝民警参与非警务活动,减少不必要的加班,不轻易浪费警力资源。②要会“管理”。全面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严谨科学的决策制度、公正客观的用人制度、公开透明的办事制度、公平合理的考核制度和严格明确的责任制度,使公安队伍管理尽快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的轨道,从而缓解民警工作压力,预防民警心理问题的发生。③要推行民警心理保健制度。实施“民警心理健康工程”,在公安政工部门中设立心理保健部门,设置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开设民警心理咨询热线,强化民警心理素质,有效地帮助他们疏导在情感、家庭、生活和工作上滋生的不良情绪。
3.2 社会和家庭解决民警心理问题的对策
(1)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争取社会支持。各级公安机关应该大力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充分发挥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宣传公安工作的性质、任务,颂扬人民警察队伍中涌现的英模人物,以强大的舆论弘扬人民警察的道德风范,使警察得到社会和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同时在民警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整顿公安队伍,清除害群之马,纯洁公安队伍,提高整体素质。
(2)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劝导必不可少。民警的家庭成员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民警在保卫经济建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打击违法犯罪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他们的贡献感到自豪,对他们的付出表示慰问,让他们少一份心理压力、多一种工作动力。
3.3 民警个人解决自我心理问题的对策
(1)从事各种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以适应公安工作对心理产生的压力。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多种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感知敏锐、观察能力增强;消除孤独、抑郁的不良性格,形成朝气蓬勃、开朗、乐观、愿与其他人交际的性格;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增强果断性、持久性、毅力等;消除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为警察提供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基础,为对付心理压力奠定良好生理基础。
(2)更新文化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减少承受心理压力的机会。目前,对业务能力的要求是民警心理压力形成最为突出的原因之一。公安工作不只是“打打杀杀”,更重要的是具备与岗位相一致的业务技能,并能合理运用,工作才能得心应手,而不致于力不从心、困难重重。
(3)自学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提高规避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系统学习心理科学知识,了解和掌握自身的心理活动规律,并且运用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去预测和控制自身的心理问题发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心理品质和战斗力,形成“压力免疫”,提高规避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并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公安部政治部.公安民警心理健康训练[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2]张振声.警察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3]朱起清.警察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
[4]徐玉明,张旭东.心理应激反应与警察身心健康探微[J].公安研究,2002,(2).
【关键词】 门诊; 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的观念和内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门诊工作正转化为检查、诊断、治疗、预防、康复和促进健康为一体的多元化工作模式,护士作为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已将健康教育纳入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保护和促进个体和群众的健康[2]。但目前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阻碍了门诊健康教育更好的开展,现就门诊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综述如下。
1 影响门诊开展健康教育的因素
1.1 护理人员因素
1.1.1 功能制的护理模式对护士有极大的影响,使护理工作长期处于被动执行医嘱的状态,着重局限在打针、输液、导尿等护理操作上。不清楚健康教育的内涵,健康教育意识淡漠。不知道健康教育早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健康教育给医院带来的其他社会效应。
1.1.2 门诊护士大多数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且自身业务更新慢,缺乏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她们大多认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是分诊工作,而忽略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3 门诊有些护士自身素质不高,工作缺乏主动性,服务意识不强,态度生硬,只能勉强完成基础护理工作,阻碍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的护士理解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的健康教育常识,但表达能力差,不能很好地和患者进行沟通,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患者。
1.1.4 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的时机不恰当,不能合理安排健康教育的时间,教育内容片面,形式单一,不能抓住重点,没有说服力,缺乏合理性和实效性[3],急于求成,流于形式。
1.2 患者因素
1.2.1 门诊患者流动性大,停留时间短暂,与护士接触时间不长,护士没有时间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4]。患者参差不齐的文化程度,导致理解能力不同,接受知识快慢不一。
1.2.2 就诊患者的疾病、职业、生理、心理状况、文化习俗等不同,对就诊的希望和需求不同,从而增加了健康教育的难度[5]。
1.2.3 患者来院时心情急躁,不愿意候诊接受护士的健康教育,希望医生能立刻诊治,只愿意遵从医嘱,对护士抱有怀疑态度。也妨碍了健康教育的开展。
1.3 管理因素
1.3.1 没有结合医院门诊患者的实际特点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内容单调枯燥,教育没有针对性,形式过于单一。
1.3.2 健康教育管理相对滞后,缺乏明确的质量控制方法,管理监督薄弱,在资金、设备、时间上缺乏相应的支持[6-7]。
1.3.3 健康教育覆盖范围广,工作量大繁琐,无法进行量化,质量不容易考评,资金投入多,短期内又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医院的管理者往往容易忽视健康教育带来的社会效应,而轻视健康教育。
2 有效开展门诊健康教育的方法
2.1 提高护士自身能力
2.1.1 加强护士的培训,增强护士健康宣教意识,重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健康教育技巧与水平。通过医院、科室组织业务讲课及远程教育等学习形式,不断提高护士理论知识,鼓励护士自己通过报纸、媒体、书籍等途径收集与健康相关的医学及生活小常识,并由医院统一制成可随身携带的小册,方便护士随时阅读,以提高护士对健康教育常识的学习兴趣,并不断更新小册的内容,更新护士的知识结构。
2.1.2 把健康教育作为护理工作日程中的一部分,贯穿在整个门诊工作中。因人而异地选择最有说服力,最有教育作用的方法。患者就诊后,护士应该热情接待,主动介绍门诊环境、医疗方法、安全管理制度、卫生注意事项等,着重告知患者需对护理工作进行支持与配合。
2.1.3 抓好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和临床带教三方面培训,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如举办学习班、讲座、外派学习等,鼓励护士参加继续教育,逐步改变其学历低基础差的现状;继续教育内容体现“四新”,即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真正达到“充电加能”更新知识的目的[6]。
2.2 宣教医护同步有针对性
2.2.1 患者看病时心理急躁,护士应迅速指导分诊就医,给予心理护理,做好医院专科、专家介绍,避免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患者自行错误的分诊中,见缝插针地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健康教育,不可泛泛而谈。
2.2.2 针对不同个体,不同时机,不同健康问题给予有效宣教[2],注意宣教技巧,如果医护宣教不一,会造成患者不信任护士的宣教,因此要经常和医生沟通,做到医护同步,宣教一致。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不能肯定回答时,不可信口开河,错误指导,避免因错误的健康教育导致的医疗纠纷。
2.3 选择适宜时机宣教
2.3.1 患者及家属提问是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针对提出的问题展开恰当的健康教育[6]。应侧重重点,不要答非所问,使患者失去倾听的耐心。
2.3.2 健康教育与护理活动密切结合,边操作边讲解,充分利用患者在门诊输液室、观察室、换药室的时间,重视点滴健康教育。
2.3.3 在导诊途中耐心解答患者关注和咨询的问题,在有限时间内把健康教育知识更快更直接地传授给患者[5]。
2.4 使用有效方法
2.4.1 将医院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的相关知识和健康保健的内容,根据患者就诊的科室,制作成健康教育书籍和图片。书籍内容科学准确,具体详细,图文并茂,内容涵盖饮食、锻炼、保健、注意事项、如何就诊等,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即节省人力,又能缓解患者就诊时的焦急心理。书籍和图片不受空间和就诊高峰的限制,患者可以在候诊期间,利用书籍和图片进行学习。还可开展健康讲堂、设立宣传栏、设计板报等。但资料的内容必须不断更新。
2.4.2 护士语言应通俗易懂,态度谦和,具有感染力,尽量取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宣教内容简化,强调重点。
2.4.3 重视媒体宣传对患者的影响,可以在输液室、观察室放置电视等设备,利用电视、光盘、广播等大众媒体对患者尽行健康教育。即专业通俗,又可以有效减少护士的工作量。
2.5 重视健康教育管理 管理者应重视健康教育,为健康教育提供充足资金。完善健康教育制度,包括日常教育制度,检查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将健康教育规划、运作与评价体系和护士考评融为一体。我院每季度评选“星级护士”,将健康教育的完成情况作为考评指标之一,使教育的内容分解到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统筹运用、综合使用各种健康教育方式,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 赖尾兰.浅谈有关健康教育的几个问题[J].福建医药杂志,2006,28(5):116-117.
[2] 李黎.浅谈门诊健康教育的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127.
[3] 王亚芬,白凤芝.门诊患者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医学,2012,33(14):3083.
[4] 梁玉梅,吴云云.门诊患者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5,2(12):352.
[5] 薛红霞,丁献菊.门诊患者健康教育探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9,15(2):93-94.
[6] 梁振燕.门诊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J].北方药学,2011,8(12):76.
摘 要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肩负着未来国家建设的重任,是中华民族的希望。然而,现在的学生体质普遍下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样发展下去,纵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再好,他们的未来、社会的未来也着实令人堪忧。尽管近年来各教育部门一再强调体育教学,学校也加大投入不断努力,但这样的情况始终没有好转。本文就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 体质下降 家庭 社会 学校
一、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眼睛近视比例节节攀升,肥胖率也迅速增加,而包括肺活量、速度等在内的身体素质测量指标普遍下降,教育部门和学校一起为改善这种情况做的努力,也没有达到很理想的效果。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呢?笔者认为可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一) 家庭因素
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孩子不好的生活习惯往往是拜家长所赐,况且当前大多数中国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更加直接、更加简单,孩子也更易受家长影响。年轻父母的一些坏习惯,诸如晚睡晚起、出门总是以车代步、长时间坐在电脑面前等,都深深影响着孩子,还有一些家长看重升学以及升学所需的学科知识而忽略了孩子的体育,或者注重孩子的营养补给却没在意孩子的日常锻炼,都造成了孩子生活习惯的不规律:缺乏睡眠导致孩子身高偏低,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孩子体重偏重或是偏轻,这些都是孩子体质下降的原因。
(二) 社会因素
在现代化科技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学生接触电脑、电视等多媒体产品的机会渐渐增多,这个新领域对孩子的吸引力远远大于课外活动对孩子的吸引力。不受节制地使用电脑或者电视,对正处于生长阶段的青少年的视力造成极大地伤害,也是近年来青少年近视率不断上升的原因之一。而且,长时间地坐在电脑或者电视前,不但减少了青少年用于锻炼的时间,不变的坐姿对孩子身体的生长也是不利的。
(三) 学校因素
尽管这几年,教育部门一再强调学校的教育重心要向素质教育转移,但是迫于升学压力,基本所有学校的教育模式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这也使得学生除了把学习课本知识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以外,别无他法。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下,对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过分关注,倘若学生成绩略有下降,就会以“课外活动过多导致分心”等类似的理由,让学生把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拿来弥补文化课上的欠缺。除此之外,家长都对唯一的孩子寄予厚望,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人中龙凤,给孩子报了这样那样的补习班。孩子除了学校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外,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哪里还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呢?
二、对策
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健我们的体魄,也可以锻炼我们的毅力。为了改善目前中小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情况,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有责任更有义务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对于运动的热爱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仅仅依靠体育课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在平时课间休息等时候也要督促学生进行适当的活动,这样不但可以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以便更高效地投入到接下去的学习中,还可以让他们身心愉悦,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态。再者,不少运动项目是需要团体合作的,如果同学们都参与进来,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利于同窗友谊的发展,还可以间接培养他们的情商,真可谓一举多得。接下来就让我们从上面分析所得的原因入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他们养成好的运动习惯。
(一) 转变家长、老师的观念
每个父母在孩子教育路上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父母的言传身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价值观、世界观的确立,所以,父母是否在孩子面前树立了好的榜样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孩子是否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要让家长认识到:教育出成绩优秀的孩子未必就是成功的父母,孩子的身心健康远比文化课成绩高低要重要的多。学校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可以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体育锻炼,一来强身健体,二来也对家庭幸福起着作用。而学校的老师也要明白,学生除了文化课以外,课外活动也是同等重要的,每天都该让学生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
(二)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些学生天生热爱体育运动,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就该教授他们正确的运动方法,避免不当的运动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伤害;而对于另外一些不喜欢运动的同学,我们就要花更多的心思,想方设法激发他们对于体育的热情,寻找吸引他们的体育项目,从这个项目开始慢慢培养他们的兴趣,进而参加到更多的体育项目中。这也要求我们的体育授课方式做一些改变,比如:形式不能太过单一,而应该设置各种不同的项目来配合不同学生的需要,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参与进来,达到劳逸结合的效果,最好可以在教学方式上创新,使体育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更吸引学生。
(三) 全面建立体育考试制度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初中生的体质监测要好于小学生和高中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考包含了体育考试项目。现在的教育环境下,大家普遍有一个误区:升学所需的考试学科才是“主课”,别的都是“副课”,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由此,小学生和高中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就远不及初中生,他们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自然也与初中生的相距甚远,如此一般,体质必然是不如初中生的。所以,我们可以借鉴中考体育的模式,将小学生和高中生的体育成绩也与其升学挂钩,这样才能引起学校、家长以及学生三方的重视,从而达到加强课外活动的效果。
总而言之,学生体质的普遍下降与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都是有关系的,想要解决问题,就要从这些原因入手,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健康、快乐地完成学业,走向社会,建设祖国!
参考文献:
[1] 邱远.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不良因素及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