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园测试分析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感觉统合失调;综合干预治疗;疗效
作者单位:475002河南省开封市妇幼保健院
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身体内外知觉反映。感觉统合失调的病因主要与医学、生物学因素(如:疾病、营养不良等)和社会化环境因素(封闭式小家庭、独生子女过度保护、城市高层建筑,儿童缺少伙伴和活动空间等)有关。从而使患儿大脑对信息分析处理不良,整个机体不能和谐运做。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常常表现为多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胆小、害羞视觉、听觉发育不良、缺乏自信等行为、情绪及运动协调障碍。现在愈来愈多的儿童需要矫治,已成为家长、学校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我院两年来对135例感觉统合失调儿童采取了系列化综合防治,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主要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们在2007~2009年间,来自儿保门诊和市区55个幼儿园筛查出的患儿,再采用国内标准化感觉统合量表进行诊断性检查测试,选取135例,男86例,女49例,其中按评定结果分类:轻度感觉统合失调,男21例,女11例;中度感觉统合失调,男53例,女32例;重度感觉统合失调,男12例,女6例。
1.2 诊断方法 采用国内标准化儿童感觉统合检查量表,一对一的测试,电脑自动评价结果。其次辅助检查采用标准化CRT(瑞文联合型)智能测验量表进行智力测评,选定IQ≥80以上的患儿进行综合防治。疗程结束后再次进行感觉统合量化评估。
1.3 综合干预措施 根据感觉统合失调的五种分型,对视觉统合失调、听觉统合失调、触觉统合失调、平衡统合失调,本体觉统合失调,制定相应的个案化训练计划,采用系列化专用感觉统合训练器材,及DDX-200型功能心理生理测量治疗仪,进行一对一视-动、视-听、注意力、记忆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进行训练。脑超声血管治疗仪综合治疗并辅助口服一些健脑增智能的药物。交替治疗1次/d,1个月为一小疗程,3个月为一大疗程。另外针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出现的情绪、心理障碍有目的地组织一些活动和游戏让患儿在游戏中感到轻松、快乐,重建自然情绪,增强患儿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1.4 疗效评估 显效:治疗后感觉统合量表复测分值降低分值≥10分;无效:治疗后感觉统合量表复测分值降低分值≤5分。
2 结果
表1
感觉统合失调综合干预治疗结果(例)
性别例数显效无效有效率%
男86741286.04
女4944589.79
合计1351181788.05
表2
男女疗效对照分析(例)
疗效男(例)女(例)合计
显效7444118
无效12517
合计8649135
注:χ2=0.398,0.5≤P≤0.75,男女患儿治疗效果无明显性别差异
3 讨论
3.1 部分儿童由于成长空间相对狭窄,加上独生子女家长保护过度,生活过于单调乏味,各种感觉刺激输入机会明显不丰富造成患儿懒惰情绪不稳定,动作协调性差、笨拙,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学习困难等感受觉统合失调表现,经过综合干预措施治疗后,88%的患儿有明显的改善。学习能力注意力、视听反应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提示家长们一定要让孩子在发育过程中多与同龄儿一起结触游戏,在群聚生活中,孩子的模仿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学习兴趣、适应性都可得到激发,另外给孩子足够感知觉刺激,不但有利于孩子智力发育而且有利于身心健康。
3.2 感觉统合理论认为,个体的运动、感觉与认知功能的发展是与大脑成熟过程相一致的,在母体内触觉、前庭平衡、固有平衡能力已逐渐在发展,出生后,他们的视、听、嗅味等感官不断相互影响,从初级感觉统合发展到手、脑、眼、注意力,情绪,及活动发展到大脑皮质的高级感觉统合。在儿童生长发良过程中,不仅注重外界的良性刺激输入,还要兼顾到儿童的大脑功能发育,要给予大脑发育必需的营养以及对大脑社经突触传递必要信息刺激,所以脑超声血管治疗原理是增强脑组织生物膜活性,加速新陈代谢,提高大脑发挥生理机能所需酶的活性和含量,改善大脑的记忆和注意能力。经临床观察健脑增智的营养药物、DDX-200型多功能心理生理治疗仪和脑血管超声治疗仪都起到了良好的协同治疗作用。
3.3 综合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患儿的个性化,要遵循针对性原则,兴趣性原则,丰富多样的原则,生理、物理统筹兼顾的原则,还要争取家长的协同认可作用,否则,起不到治疗作用。即使短时期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如果得不到来自家长、周围环境的强化,患儿长期疗效是难以巩固的。在无效的患儿病例分析中,存在有家长不积极配合,强化效果差,所以特别体会到医院、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协调关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参 考 文 献
[1] 陶国泰.儿童少年精神医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05.
动向一:关注高等教育和市场需求,确立教育和工作成功准备的整体框架
目前,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部门日益关注在大学和职业取得成功的关键能力和技能。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在2013年关于美国职业准备状况的报告中指出,较高的教育水平并不总能保证工作准备充分,与职业要求的技能准备亦存在明显差距。为此,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别发表报告《扩展大学和职业准备的定义:一种整体的方法》和《超越学术:强化教育和职业成功的整体框架》,确定了教育和工作准备领域的整体框架。
《扩展大学和职业准备的定义》指出,学术准备仅仅是导致教育成功的因素之一,且主要关注一些被选择的核心学术知识和技能,而没有考虑非认知技能或者其他跨领域的认知能力,同时主要关注的是学生11年级而不是更早年级的状况。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认知技能和非认知技能对教育和工作的成功同样重要,尽管认知技能是预测大学和工作成功的最强有力的因素,但非认知技能如个性、职业兴趣和自我意识等也是预测学术和工作场所绩效的可靠因素。如果更广泛和综合地定义大学和职业成功,非认知技能可能更重要,甚至比认知技能的预测性更强,因此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提出了大学和职业准备与成功的多维度模型。
《超越学术》报告明确了大学和职业准备的新框架构成。新框架主要由核心学术技能、跨领域的能力、行为技能和教育与职业探索技能等领域组成。其中,核心学术技能,包括完成英语语言文学、数学和科学等核心学术领域的关键任务所需要的特定知识和技能;跨领域能力,指完成跨领域的关键任务所需要的通用知识和技能,包括技术和信息素养、合作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行为技能,包括在教育和工作环境中适应和顺利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人际沟通、有效合作和自我管理能力;教育、职业探索技能,包括在教育和工作路径选择中起影响作用的个人特征、过程和知识,如自我认识能力、获取有关专业和职业的信息、个人的相关决策、制订可行和有成效的计划等。当然,这几个领域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联系的,根据不同时期确定的成功要求的不同方面,或多或少地共同发挥作用和参与建构。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长期致力于学生认知技能和非认知技能评价的研究,自1959年以来,测量高中11年级至12年级学生的学业成就;1969年,开始测量学生的职业兴趣(Interest Inventory),开发“剖面图”(ACT Profilie)和“工作世界地图”,提供学生大学专业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20世纪90年代,研发“工作关键技能”(ACT WorkKeys),并认识到大学和职业成功的先导因素出现于人生发展的更早阶段,开发了跨越初中到中等后教育的“教育规划和评估体系”,推出面向中学8年级至10年级的系列评价项目――“探索”(ACT Explore)和“规划”(ACT Plan);2014年,推出针对3年级至10年级的长期评价体系“志向”(ACT Aspire),提供更早期的学生学业进步监测和诊断信息,并关注影响学生学业成功与表现的关键行为技能和风险因素(ACT Engage)。大学和职业准备的整体框架,从总体上描述了一个人从幼儿园到开始职业生涯过程中对成功的理解,并为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的研发、教育和工作场所的培训与证书发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动向二:提高考试内容与共同核心州立标准的匹配程度
在美国分散的教学体系中,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是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监督中学教学和进行质量评价的重要途径,其考试标准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对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具体要求。通过以中学课程调查为依据编制试题,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考查内容以中学所学课程内容为基础。
早在2010年,美国了共同核心州立标准。在2012年全国课程调查时,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发现已有46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全部或部分采用该标准。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的数据和实证研究为共同核心标准的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其大学和职业准备标准被共同核心州立标准行动所采纳,特别是其大学准备标准及课程标准与共同核心州立标准高度一致或匹配。
具体而言,在共同核心州立标准的历史或社会研究、科学和技术学科中的英语语言文学和素养中,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的课程标准匹配程度达到100%;在阅读与语言方面,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的大学准备标准与共同核心州立标准完全接近;在数学方面也非常接近,达到88%至100%。
由于共同核心州立标准所要求的表现任务评价难以通过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目前的评价方式得到,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已经决定开发最大化覆盖共同核心州立标准的策略和方案,以满足各州、学区、学校和学生的需求。2015年起,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改进和强化选择性写作考试的设计,强调学生对复杂问题进行多角度评价的能力,基于推理、知识和经验做出分析,评分方式从整体的、单一的分数报告转变为包含观点和分析、发展和支持、组织和语言使用等领域的分析报告,提供有关大学和职业准备更丰富的信息。
动向三:提供基于计算机管理低成本和评分等值的在线考试
伴随计算机在测验的编制、实施、构造和记分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为扩大高等教育参与范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计划推出让学生付得起的基于计算机的在线考试服务。2014年4月,首次开展了基于计算机管理的考试,大约有4 000名高中毕业生参加,监考人员和考生都给予了积极的反馈。2015年开始,美国各州和学区选择高中参加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在线考试。2016年春季,各州和学区作为选项自愿参加,利用个性化的在线移动系统清除过高的成本障碍。
在推出在线考试的准备过程中,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自2013年起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在分数等值和建构等值两个水平上进行等值分析,分数等值显示被观察组的分数分布与其他两个随机对应组相同,建构等值显示两种模式测量的是相同的潜在能力或属性,确保通过在线与纸笔测试分数的可比性。
研究发现,尽管两种模式在考试的信度、相关性、有效权重和因素结构有微弱的差异,但在线组相对于纸笔组,考生的题目分数和考试分数倾向于较高,缺漏率也较低,所经历的困难主要是技术问题。这些研究发现成为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加强在线考试管理,并将之作为考试形式选择的非常有价值的资源。
动向四:改进分数报告系统,提供和开发信息丰富的考试结果报告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自创办开始就不断改进分数报告系统,逐步延伸和拓展评价服务领域,充分利用考试信息向学生、大学和中学、政府及其他教育相关者提供各项服务。
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2013年以来,“雾霾”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这一大背景下,新能源的推广和使用备受人们关注,尤其是电动汽车。结合这一环境问题的治理和化学知识的学习,将项目学习的内容确定为和环境保护有关的“化学电源”,通过探究电动汽车的能量来源学习相关概念和原理,揭开化学电源的神秘面纱,让学生能够了解新能源的使用和发展,更加关注环境的保护。
二、项目准备
1.解读课标,整合教材。
项目的实施依赖于课标的指导,因此研读课标能够准确地把握课程知识的主体性。对于化学电源的知识,课标在必修二和选修四课程模块中分别作了如下说明:
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建议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电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对不同种类电池的特点、性能与用途做市场调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建议能够完成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化的实验探究;调查市场常见化学电池的种类,讨论它们的工作原理、生产工艺和回收价值。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科书中的内容,我们将必修二中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与选修四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第二节《化学电源》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与化学电源相关的教材资料。根据相关教材资料,确定项目实施的开展周期为13学时。
2.研讨项目,确定流程。
在确定了项目课题后,组织教师开展多次项目研讨会,对项目课题的开展和方式进行研讨。
首先,第一次项目研讨会确定了项目的目恕4尤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出项目的指引性目标。对学生的能力、态度和成果作了基本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我们整理出项目的概要。
其次,在之后的几次会议中,主要研讨了项目流程,并不断进行修改,最终确定了以下学习环节:
(1)创设问题:根据信息,结合一些资料卡片,让学生以此了解所学知识的背景,以此进行延伸,对所需掌握的知识、所要提高的能力、最终获得的成果有整体的认识。
(2)自主学习:结合创设问题和内容学案,由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对知识的分析和探讨为实践操作将奠定理论基础。
(3)总结概括:小组讨论知识的原理、构成和发展,并由教师最终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
(4)类比迁移:以教学资料为基础,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进行迁移,可作阶梯难度学习,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进行不同内容的学习。
(5)拓展延伸:学生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其他知识的学习,如化学史等。
(6)实践操作:依据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行实验操作的验证和探究,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7)测评考核:对项目学习的各环节进行测评,如学生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提升、动手能力的提高等。
(8)成果展示:结合课程内容和自主活动,进行小组汇报和自由发挥的成果展示,同时在项目活动中体现出学校特色、教师特长、学生特点,能够成为学生知识体系学习的有益补充。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对项目进行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及时作出修改,同时结合学生提出的一些建议,讨论其合理性和实践性。
三、体例说明
项目学习是通过一系列任务的完成,最终达成项目目标的学习方式。以“揭秘化学电源”为例,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自主学习、总结拓展、实践操作、交流展示、测评考核等教学活动,在“做中学”,提升化学素养。
1.项目概要。
(1)从原理上认识燃料电池,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结合生活,了解生活中电池的种类,分析其结构,认识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
(2)通过对电池的拆分,掌握能量转换的原理。结合组成成分的验证,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3)依据化学史知识,了解电池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意识,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项目活动。
活动一:课前热身。(2课时)
根据学习资料卡片的内容,进行走访了解、策划设计等,为完成项目成果做好铺垫。
[资料卡片一] 由于城市空气质量指数“爆表”,为保护公众健康,减缓大气污染程度,北京市应急办于2015年12月7日18时首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
[资料卡片二] 环保部提出,PM2.5来源是机动车、燃煤、扬尘、流动源、工业生产等。中小学、幼儿园停课,全市范围内实施机动车单双号行驶(电动车除外)。
[资料卡片三] 燃料电池的燃料是氢和氧,生成物是清洁的水;零排放,不污染环境。燃料电动车能量转化效率高,可高达60%~80%,为内燃机的2~3倍。
根据以上三个资料卡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电动车动力的来源及其原理。
活动二:自主学习。(2课时)
①知识回顾――科学探究一。
回顾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上册)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一:水的组成,[实验3-1]水的电解实验。
电解水需要的实验仪器有:电源、碳电极、硫酸钠溶液、电流表、试管、导线若干、开关。实验步骤为:将装置连接接通电源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电极上的现象,及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预期得到的实验结果为:在负极连接的电极上产生H2,在正极连接的电极上产生O2,且体积比为2:1。
②知识反转――科学探究二。
去掉电解水装置的电源,将两电极与小灯泡用导线相连,形成氢氧燃料电池。
实验所需仪器有:碳电极、硫酸钠溶液、电流表、试管、导线若干、开关、小灯泡。实验步骤为:将电解装置的电源拆掉,连接小灯泡,观察两电极现象,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及小灯泡是否变亮。预期得到的实验结果为:小灯泡可以发光,两电极气体减少,电流表偏转。
③新知学习。
根据科学探究一和科学探究二,研究这两个装置的原理:
电解水:
阴极:2H++2e-■H2
阳极:4OH--4e-■O2+2H2O
燃料电池:H2-2e-■2H+
O2+2H2O+4e-■4OH-
思考与交流:
根据电流表偏转确定电流方向:从能量转移角度和电子得失守恒分析这两个装置。
电解过程:能量:电能化学能;电子得失:阴极得e-,阳极失e-。
原电池:能量:化学能电能,电子得失:正极得e-,负极失e-。
活动三:知识延伸。(2课时)
①根据下图所示信息,分析生活中使用的酸性和碱性锌锰电池原理,思考交流每种物质在电池中所起到的作用。
②查阅资料:生活中常见电池的分类及其原理,生活中常见电池的应用及发展,新型能源电池的使用。
活动四:实践操作。(2课时)。
从生活中收集各种类型的电池,类型可以有酸性电池、碱性电池、小型蓄电池、手机电池等。
拆分电池基本实验报告
组号:________
小组成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所提示的内容,完成下列操作:
1.拆分电池(尽量保持电池剖面的完整,各组自己备份照片做材料汇报用)。
实验仪器:
实验步骤:
实验拆分成分预估:
实验结论:
2.描绘电池拆分后的横截面。
3.反思与评价。
[提示信息]
(1)可做横向和纵向切割。
(2)尽量保证切面的完整性。
下次课程任务:研究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成分。
根据学生收集的电池种类和数量、学生拆分实验方案的设计、拆分实验工具选择和拆分的合理性作出评价。如何才能更好地保留电池的成分,为下面进行原理学习和验证实验提供有效的例证?
根据学生所学习的知识,结合拆分电池所得到的成分,学生可以进行电池组成组分实验验证,选取酸性干电池或是碱性干电池部分成分验证,其他成分进行理论推导。
电池成分验证基本实验报告
组号:___________
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材料一:电池构造示意图(见65页图)
根据所提示的内容,完成下列操作:
小组讨论设计验证电池中成分的方案(每小组选择酸、碱性中的一个进行设计)。
2.实验验证。
实验仪器: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3.反思与评价。
[提示信息]
(1)MnO2是不溶于水的黑色固体,反应后电池中产物为MnOOH。
(2)锌的氧化物及其氢氧化物具有两性。
(3)电池中还有一些其他材料需自行查资料。
学生先小组讨论设计方案,由教师进行指导,选择合理有效的实验方法。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验验证酸性电池中的NH4Cl、MnO2、ZnCl2,以及作为负极的铝片。碱性电池中学生通过实验验证KOH、MnO2以及作为负极的铝片,但是MnOOH无法在中学实验室进行验证。
活动五:测评考核。(2课时)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测评试题。(见下图)
活动六:成果展示。(3课时)
①开展“化学史―化学电源的发展”活动。收集、整理有关电池发展的历史材料,查阅有关化学电源的化学史知识,从克莱斯特被电击、马森布莱克发明德莱顿瓶,到伽伐尼认为的“生物电”,再到伏打电池、丹尼尔电池、本生电池的出现,一直到近代所使用的电池,最终以PPT的形式展示。
②开展“话剧―化学电源的历程”活动。根据化学史收集的材料,编写“化学电源的历程”剧本。通过话剧将重要的发展历史再现。
③收集和整理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资料,最终以PPT的形式展出“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发展”。可以根据所学有关原电池的知识,自制电池(如干电池、水果电池、简易版新型空气电池等)。
结合课程内容和自主活动,进行小组汇报和自由发挥的成果展示,同时在项目活动中体现出学校特色、教师特长、学生特点,能够成为学生知识体系学习的有益补充。
3.项目交流。
实现自我评价和反思。对原电池原理、装置和反应方程式、常见原电池的种类及原理知识进行整理,结合实验操作的验证和探究,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对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提升、动手能力的提高、科学知识的学习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4.科学视野。
新型电池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新型电池供需预测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指出,研制新型电池都遵循这样一个方向,即自重小、体积小、容量大、温度适应范围宽、使用安全、储存期长、维护方便。应用于空间技术方面的电池还特别注意性能可靠、密封性好,能经受得住各种严酷的空间环境和发射环境的考验。新型电池是发展能源技术、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的主力军,随着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对新型电池需求的增加,中国政府将继续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新型电池的研究与发展。
(1)太阳电池。
目前常用的太阳电池是由硅制成的,一般是在电子型单晶硅的小片上用扩散法渗进一薄层硼,以得到PN结,然后再加上电极。当日光直射到渗了硼的薄层面上时,两极间就产生电动势。这种电池可用作人造卫星上仪器的电源。除硅外,砷化镓也是制作太阳电池的好材料。
(2)原子电池。
据1975年的报道,当时国外正对第一个原子电池进行测试。这个可输出20瓦,质量为1398kg的原子电池已沉入北海海底,向邻近的海洋测量站供电。这种电池密封在长84cm,直径69cm,铅外壁厚10cm的圆柱体中。它的核心部分是锶90。当锶衰变时,它产生相当于300W的热能,然后通过热电发生器将热能转化为电能。最后输出的电功率是20W,电压28V。据称这种原子电池不需维护,至少可用5年,估计可用10年。《自然》杂志日前报道:开发具有高能量密度的电极材料对提升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十分重要。一种包含非正常锂储能位点的多孔二氧化钼材料,其首次的放电容量达到1814mAhg-1,
是理论值的两倍多。这种过渡金属的纳米孔洞有意想不到的高储能反应发生。作者称这一发现或许为设计新型电池系统提供了思路。
(3)可充放电池。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成果表明:钼替代锂作为电极,极大地提高了电极的性能,电池的储电量可以提高7~8倍,而且重复充电次数也提高了近100倍。我国在世界上率先突破钼电池电极的制造难度,成果突破了钼电池耐腐蚀性差的缺点。
美国研究人员近日发明了一种以金纳米线为材料的新型电池,可以反复充放电数万次。
四、项目总结及评价
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每完成项目任务,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出总结,分析、反思这一课题出现的问题,及时对下一个项目任务计划做出调整,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实际项目开展过程中,力求各小组体现良好的合作精神。但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在活动四中,学生收集的电池种类多,教师对学生电池拆分实验方案的指导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电池组成成分的验证,在现有实验条件下很难全部完成,我们只能选择一部分成分进行验证,其他物质只做理论分析。
1.教学目标达成评价。
在项目开展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思维,一次次碰撞出闪亮的思维火花,推动着课程的进程。学生对化W知识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以枯燥的被动接受知识为主,课堂气氛逐渐活跃,学生了解到兴趣是学习的第一推动力,学生懂得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最初制订的三维目标基本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