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虚拟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本判断之一:数字经济将助力定盘中国经济前行新方位。发展数字经济,发挥其优势和特征,促进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增强发展的全局性整体性,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打造平等参与的发展环境,从而推动践行我国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实现我国经济的新发展。
基本判断之二:数字经济将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首先,数字经济将推动消费需求加速释放。随着网络环境的改善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数字经济越发广泛地融入居民生活。其次,数字经济将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等新技术新装备快速应用与发展,数字技术开始融入到传统产业之中,引领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再者,数字经济将促进新兴业态培育汛蟆J字经济领域不断孕育出新模式新业态,倒逼传统行业领域的变革,打破贿的产业发展格局,催生出越来越多的经济增长点。
基本判断之三:数字经济将推动构筑中国经济竞争新优势。全球产业与经济竞争愈发激烈,各国家和地区莫不抓紧机会构筑自身竞争优势。我国人口基础大、单位数量多,市场规模大,能够构筑起数字市场优势;网络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迅速,移动互联网发展全球领先,能够构筑起数字基础优势;网民的数字消费意识强,对新模式、新业态的接受程度快,能够构筑起数字观念优势。综合来看,数字经济将推动构筑中国经济发展与竞争的新优势。
面向2017年与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将展现出七方面趋势:
一是数字经济内涵外延将持续陕速扩展。当前全球对数字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全球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等已非昔日可比,诞生出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新应用和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可以说,今天所说的数字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新数字经济”。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模式的创新和认识的提升,数字经济的内涵将进一步创新。
二是需求增长将鼓足数字经济发展动力。从消费层面看,我国正处于消费升级期,数字消费又是消费的重点。从产业层面看,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期,大数据正成为与土地、劳动等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智能制造正在引发新一轮制造业变革,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技术将贯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等将加快向传统行业渗透切入,产业升级需求将孕育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从创新层面看,数字经济将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领域,具有规模的智力资源、资金资源将涌入数字经济领域,为其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三是政策创新将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后金融危机时代,各个国家都在数字经济领域发力,试图加快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也在近两年持续推出了多个规划、指导意见,以加快推动大数据、互联网等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未来,国家对数字经济的重视,将推动相关产业政策的创新,从而进一步优化数字经济的发展环境。
四是数字经济发展将加速完善保障支撑。推动数字经济发展,需注重配套保障建设。在基础保障方面,将进一步推进宽带网络升级、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发展新型应用基础设施。在创新保障方面,将加快信息技术创新步伐,推动数字技术与各领域的协同创新,打造公共创新服务载体,优化创业创新孵化空间。在安全保障方面,将加快建设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能力,加强数据资源和用户信息安全防护。在统计保障方面,将探索建设适应数字经济特点的统计体系,使数字经济发展成果可见、可观,为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鼓足干劲。
五是数字红利共享机制建设将加速推进。要实现共享发展就要让数字经济发展的红利实现普惠性释放,为此需要推进打造相关机制,比如数字就业促进机制、数字技能提升机制、数字精准扶贫机制、数字政府强效机制等。
六是数字经济与资本的关系将更加密切。信息技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已成为资本市场瞩目的焦点。未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它与资本的关系更加密切。
2009年,比特币(Bitcoin)横空出世,吸引了众多目光。比特币却以其去中心化、去信任等独一无二的特征,更新了人们对货币的概念,再次引发对货币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数字货币概念
根据欧洲中央银行的定义,虚拟货币(virtual currencies)是非央行、信用机构、电子货币机构发行的,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货币替代物的价值的数字表现。与电子货币一样,虚拟货币也是无形的,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发行者的不同。
电子货币是法币的电子化,包括我们常见的银行卡、网银、电子现金等,还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财付通等,这些电子货币无论其形态如何、通过哪些机构流通,其最初的源头都是中央银行发行的法币。
虚拟货币是非法币的电子化,其最初的发行者并不是央行,这些虚拟货币还主要是在特定的虚拟环境里流通;之后出现的比特币,通过区块链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去中心化、去信任的问题,实现了全球流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受到追捧。为了讨论方便,电子货币与虚拟货币,统称为数字货币(表1)。
由于发行者不同,虚拟货币的流转体系也与现有法币体系存在差异。虚拟货币体系主要包含如下关键要素:
一是发明者。他们开发相关技术,创造了虚拟货币。这些发明者制定了技术规则,有一些发明者还会继续维护和更新系统。
二是发行人。他们发行虚拟货币。按虚拟货币的发行管理方式可区分为集中发行和分散发行。集中发行由单个机构或者个人来发行货币,典型的例子有瑞波币。分散发行的典型例子是比特币,通过“矿工”挖矿产生比特币。矿工是自然人或一个群组,他们自愿进行计算机处理来验证一系列交易,并将其添加到公共账簿,从而获得比特币奖励。
三是钱包提供商。他们给使用者提供一个数字钱包。使用者也可以不使用供应商的钱包,自己建立、维护一个钱包。像比特币这样分布式虚拟货币的钱包,并不储存任何虚拟货币的货币单元,它保存的是使用者的所有比特币地址和私钥信息,从而提供了访问存储在区块链上账户的通道。在这样的虚拟货币体系中,货币单元的转移实际上是从一个账户扣除一定量加到另一个账户。发送方用私人秘钥和签名发送支付指令,可对联接的所有用户发起付款。
四是交易服务商。他们使货币单元在使用者之间转让。
各界对于比特币是否是货币,尚未达成共识。判断虚拟货币是否是货币,可以从货币的三个基本作用出发。一是交易媒介,二是价值储存手段,三是记账单位。
从交易媒介看,目前虚拟货币还没被广泛使用,比特币等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作为支付手段。从价值存储手段看,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价格波动性很大,也缺少现代货币的其他特点,比如不能存入银行获取利息;缺少像存款保险一样的保障机制;没有在贷款、信用卡等日常金融活动中被广泛接受和使用。从记账单位看,比特币的价格大幅波动阻碍了它作为记账单元。另一个障碍是比特币的价格太高,这给商品的标价带来了麻烦。总体看,现阶段的虚拟货币具备了一定的货币特征,但还不足以成为广泛接受的货币。 货币形态演变
货币形态的演变是供给与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需求看,经济的发展对货币形态提出了要求。从供给来看,技术的发展使得货币形态的演变成为可能。
在人类社会早期,货币呈现商品货币形态,贝、龟、珠、玉、布帛等都曾被当作过货币。之后,世界各地的货币先后过渡到金属货币,包括铜币、银币、金币等。再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纸币。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支付方式进入经济生活,货币呈现为电子货币形态,近年来更是出现了虚拟货币(图1)。
(一)数字货币之前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人类活动的范围非常有限,货币只需要在非常小的地域范围内充当一般等价物。质量、数量相对稳定,携带、储存比较方便的商品,比如贝壳、布匹等,都有可能成为货币,这就是最原始的商品货币。
随着经济发展,人类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形成了诸侯国、城邦,交易对象不再限于一个小村庄、一个城市。最终,能够在更广地域范围内保持价值稳定的金属货币从众多商品货币中脱颖而出,先后被不同区域的人类社会作为通用货币。这样的金属货币,无论是铜币、银币还是金币,都必须有相应的开采、冶炼、提纯、铸造等技术作为保证。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交易的区域范围越来越广,为了便利交易、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纸币出现了。与金属货币具有内在价值不同,纸币自诞生起,就具有信用的特征,其本身几乎没有什么内在价值,其价值在于其所代表的信用。纸币出现,特别是英格兰银行取消纸币和黄金兑换关系后,信用货币得以确立,英格兰银行逐步从原来的经营借贷的商业机构转变为中央银行,金融对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大。可以说现在我们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体系产生和运行与纸币及信用货币密切相关。
(二)数字货币
近几十年来,世界经济进一步呈现全球化趋势,各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全球金融市场跨越了地域的限制,产品种类、交易频率、规模是以前所无法比拟的。纸币已经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货币出现了。但需要注意的是,电子货币仅仅是法币的电子化,它依托于法币存在,代表法币的价值。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游戏币这样的早期虚拟货币。2009年出现的比特币,以不同于以往虚拟货币的面貌,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追捧。
从供给方面看,区块链、加密等技术的进步使得制约虚拟货币发展的安全问题、信任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比特币的拥有权由分布式账簿来记录,并由加密协议和挖矿社区来确认,具有分布式、去中心化、去信任化、不可篡改、加密安全性等特征,很好地解决了数字货币中的“双花” 和“拜占庭将军” 难题,使得交易双方无需相互信任就可以完成交易。
从需求看,首先,比特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现实世界中或多或少存在的货币兑换限制和支付的寡头垄断,只要有能够联接互联网的机器,就可以在全球范围进行交易,而且成本很低,满足了公众低成本进行跨国界支付、交易的需求。其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一些央行采取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招致了滥发货币的质疑。比特币不由任何一个单一的机构发行,由矿工挖矿产生,产生的速度由技术规则预先设定,并有一个上限,消除了使用者对货币滥发的担心。此外,比特币的匿名特征,也迎合了对于信息时代一些人对于个人隐私保护的需要。 货币基本问题
在纸币这种信用货币出现后,历史上关于货币出现了两种对立的观点,货币金属论(Metallism)和信用货币论(Chartalism),前者基于金属货币,后者基于信用货币。它们在关于货币的三个基本问题上都有不同的答案:一是货币是否有价值;二是谁来发行货币;三是货币数量如何调节。
货币金属论认为,货币的价值来自其内在价值,即商品的市场价格;货币是私人市场的产物,政府仅仅是确认了市场上所形成的货币;只要纸币是基于金属或某种具有内在价值的其他物品,那么纸币也可以作为货币流通;由于金属货币的供给量是固定的,因此任何人都难以创造出更多的货币并调节货币供应量。信用货币论认为,货币的前身是债务和信贷体系;货币本身并没有内在价值,是一种非商品的象征;权威机构发行纸币,国家通过用纸币征税、收罚款、收税创造出了对货币的巨大需求,并用立法规定法定货币;由于纸币的制造成本很低,发行者可以很容易地调节其供应量。
无论是金属货币体系,还是信用货币体系,稳健货币体系的关键是保证货币数量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保持整体物价的稳定。不同的是,金属货币体系下,更多出现的失衡是货币短缺,而在信用货币体系下,更多出现的失衡是货币泛滥。
虚拟货币的出现,使上述三个问题的讨论变得更多丰富。从比特币的设计看,它的发明者似乎更青睐金属货币,一定程度上以虚拟货币形式模拟了金属货币的特征。在比特币体系中,比特币产生的速度受到严格控制,还设定了比特币的数量上限。但它也是私人市场的产物,任何个人或机构都可以发行比特币,比特币数量难以调节。但同时,比特币也具有信用货币的特征,尽管它的价值与“矿工”所提供的服务有关,但它并非金银那样的实体,其价值依然要基于信任。尽管用户不需要信任交易中的另一方或任何中心化的媒介机构,但是需要信任虚拟货币背后区块链等技术协议下的软件系统。 中央银行挑战
虚拟货币与其背后的区块链技术,同时对政府机构和商业机构提出了挑战。
经过数百年的演变,中央银行成为发行的银行(发行货币)、银行的银行(提供清算、最后贷款人)、政府的银行(保存和管理政府的存款),但数字货币的发展使得“自由银行制度”的讨论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商业银行可以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比如花旗银行就运用区块链分布账户技术研发自己的数字货币――“花旗币”。
中央银行的三种基本职能确实在数字货币情景下受到了挑战,但中央银行仍然具有不可动摇的优势。首先,中央银行以国家信用为后盾,其发行货币的信誉一般而言高于本国的商业机构。其次,中央银行的无限货币创造能力使其能够充当最后贷款人角色,为其他商业银行提供支持,维护金融稳定。第三,从公平竞争的角度看,由中央银行来管理政府存款可以减少商业银行之间的不公平竞争。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一些国家已经开始积极探索货币当局在数字货币发展中应该扮演的角色,但各国态度存在差异。英格兰银行的态度比较积极,提出通过借助“分布式账簿”技术,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有可能向更多的金融机构开放,甚至向非金融机构、乃至家庭和个人开放。一些中央银行开始发行数字货币。2014年12月,厄瓜多尔政府为了提升金融包容性,同时也为了一定程度上摆脱美元影响,宣布建立自己的电子货币体系,“Sistema de Dinero Electrónico”,作为实体货币的补充。
在传统的货币发行中,流通中现金其实也是央行对公众的直接负债,只是由于技术限制和成本方面的考虑,央行通过商业银行来发行现金。随着技术的进步,央行通过数字货币形式直接将货币发行至个人和企业账户成为可能。
尽管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冲击,但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职能是期限转换,即借短放长。与之相联系的,是商业银行提供了信用风险甄别、定价、风险管理等服务,还有其他的各种金融服务。 特里芬难题待解
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有在国际交易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无论是英镑为主的体系,还是美元为主的体系,都存在特里芬难题。
这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提出的一个观点:各国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
Abstract: Nowadays, the practice of urban agriculture is all over the world. Either in development country or developing country, the urban agriculture becomes important style of agriculture produce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Beijing, the capital of China, has its own unique terrain and the mountains-area account for 62%.In order to develop urban agriculture better we must explore a new way which fits for this unique terrain. The present of ditch-area economy brings new idea for developing Beijing mountains-area meanwhile 3S technology makes the idea become the true. The concept of ditch-area economy, 3S technology and the effect of 3S technology in developing ditch-area economy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Finally, we can verify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3S technology in ditch-area ecological planning, the management of ditch-are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3D virtual reality expression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for development of ditch-area economy.
关键词: 沟域经济;3S技术;生态规划;地理信息管理;三维虚拟现实表达
Key words: ditch-area economy;3S technology;ecological planning;geograph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3D virtual reality
0引言
沟域经济是北京市在农业区域经济、流域经济基础上结合北京山区农业发展基础与特点提出的崭新概念。近几年来,为实现山区经济的循环快速发展,北京市推出“沟域经济”发展模式,并在多个区县试点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所谓“沟域经济”[6-8]就是以山区沟域为单元,以其范围内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遗迹和产业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农业旅游观光、民俗文化、科普教育、养生休闲、健身娱乐等为内容,通过对沟域内部的环境、景观、村庄、产业统一规划,建成内容多样、形式不同、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沟域产业带,以点带面、多点成线、产业互动,形成聚集规模,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快速增收。
北京市山区占市域总面积的62%,过去的山区矿山开发为首都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山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造成了水土流失、植被和地下水系破坏等负面影响。所以关闭矿山,进行山区生态修复、森林健康经营、小流域综合治理、土地适宜性评价、景观生态规划布局、等成为沟域经济发展的首要解决问题。
近年来,以“3S”技术为代表的地球信息科技的突飞猛进,为沟域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3S“技术在该领域的发展将呈现广阔前景。
1“3S”技术概况
“3S”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这3项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持的新技术的总称,它们是目前对地观测系统中空间信息获取、存贮管理、更新、分析和应用的三大支撑技术。
遥感(RS)可以提供多时相、多分辨率和多谱段的各种遥感数据,其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可以达到1 m左右。利用RS影像,可以迅速得到几周前甚至几天前的最新更新数据,成本低、数据真实准确。通过处理分析最后提取和应用有关对象信息,是一种高效的信息采集手段,对于空间数据的确定有特殊意义,在规划设计中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数据源。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主要用于为所获取的空间目标及属性信息提供实时的、快速的空间定位。GPS作为确定空间位置的主要手段,以其速度快、精度高、不受气候和通讯条件的影响,具有全天候、布点灵活、作业方便等优点,因此作为RS图像的精纠正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指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对空间信息输入、查询、运算、分析、表达的技术系统。利用GIS可以把社会经济、人文等信息与反映地理位置的图形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复杂空间问题的科学求解成为可能,提供决策服务。GIS技术可以解决海量空间数据的显示和管理问题。利用面向对象的大型数据库技术,不仅可以解决海量数据的存储与管理等问题,也解决了多用户编辑、数据完整性、数据安全机制等许多问题。
2“3S”技术与沟域经济
2.1 “3S”技术在沟域生态规划中的作用沟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沟域生态科学合理的规划。没有规划的经济只能造成资源和金钱的浪费。沟域经济生态规划要处理的核心是沟域的生态问题,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其目的是求得人与生态的和谐共存、互惠共生。凭借“3S”技术其快捷和精确的空间信息获取能力、强大的动态预测功能、全面的区域综合分析功能以及高度的可定制性,能够对生态系统内部多元信息的获取、传输、分析、处理、反馈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从而为生态宏观调控、规划决策等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使得规划者可以更加高效准确的了解沟域生态与环境变化[4]。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沟域景观生态规划中的主要作用是对航空照片和卫星像片等遥感图像进行定位和地面矫正,遥感数据在精度上还不够,因此需要GPS 辅助矫正。
遥感(RS)在规划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识别地物,在大范围的规划中使用遥感数据,可以省时省力。 根据卫星像片所呈现的图像,得到规划对象总体的基础数据(如植被空间分布图、水系分布图),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实地调查进行数据采集的工作量。有了基础数据以后,就可以根据需要,加工得出专业上需要的数据。
可选取最近几年的高分辨率SPOT或TM影像图、地形图、林相图及GPS野外调查的数据作为数据的来源。利用ARCGIS软件对遥感数据进行几何校正,空间增强和辐射增强等处理,将GPS在地面调查的样点和植被类型显示在视窗上,利用AOI选取模板进行训练,根据制定分类体系划分景观类型,对训练模板的可能矩阵进行评价,结合已有资料和野外调查数据,以目视解译和外业调查的结果为辅,对分类效果进行评价检验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监督分类,将分类后数据经过聚类、统计过滤除去一定面积的斑块,在ARCGIS中进行数字化,生成各景观类型的多边形矢量数字文件,建立拓扑关系后,生成各类景观专题图,对各区进行统计,得到景观分类图和各种景观类型专题图,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对沟域地形图进行数字化并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为沟域景观因子的选择和遥感数据的叠加奠定基础。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23](GIS)原理及技术利用ARCGIS软件进行分析评价。在沟域景观生态规划中主要用到叠置技术,对多种类型的空间数据同时进行各种相关运算,系统化的分析评价。此外动态分析和模拟,通过对不同时段所得到的遥感数据进行分析,监测和分析沟域景观的动态过程[2-3]。
在对沟域进行景观生态规划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充分利用3S技术和系统方法原理论,协调各类型景观同整个区域景观关系,实现整体上的协调发展;(2)尺度原则:从沟域景观单元出发,考虑沟域景观的规模、破碎化等因素,根据其合理的尺度规模进行界定;(3)自然景观优先原则:在保证经济、信息流畅的同时,充分尊重自然生态过程,保护一些具有生态价值的基础上,利用两个主要影响因子即主成分载荷,从土地的利用现状、沟域景观空间分布以及地质地貌和土地利用类型出发,结合外业调查和实际沟域景观格局现状,对北京沟域进行景观生态规划。
2.2 “3S”技术在沟域信息管理中的作用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范围更加广阔,目前在城市规划、土地管理、交通、电力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具有采集、模拟、处理、检索、分析和表达地理空间数据等功能,利用“3S”技术构建沟域经济[11-13]地理信息平台,将全北京市沟域生态规划状况以数字化地图方式呈现,使人们可以方便的实现浏览、查询、分析等功能,构建沟域经济效益属性数据库,对沟区经济收入统计、核算、报表输出,实现经济效益的动态分析。
WebGIS,就是基于Internet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GIS),随着Internet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需求,利用Internet在Web上空间数据,为用户提供空间数据浏览、查询和强大的分析功能,对沟域各种资源深入挖掘,运用空间分析的功能,从宏观上指导沟域经济规划方案,使得资源发挥最大优势,创造最大的效益。WebGIS是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地理信息系统,因此,WebGlS不但具有大部分乃至全部传统GIS软件具有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利用Internet优势的特有功能,即用户不必在自己的本地计算机上安装GIS软件就可以在Internet上访问远程的GIS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GIS分析,这是发展WebGIS服务沟域经济的最大亮点,因为,沟域区域用户多是农民,基于农民的文化技术水平等因素,使用Internet向沟域用户提供沟域现状信息、专家指导方案、同时也可以收集用户反馈的建议信息。
系统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主要是各年中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大面积区域可用中等分辨率遥感影像,而针对某一特定沟域则需要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了实现地理信息的真正共享和开放性,利用Intnernet技术,建立包含丰富的空间拓扑关系的数据库,可采用面向对象数据库模型,实现地图的自动录入和校对,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促进沟域经济系统WebGIS服务应用的推广。采用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GIS数据,可以实现复杂数据类型的描述,数据间关联语义的管理等等。
利用WebGIS技术构建北京沟域经济地理信息系统[14-18]是为了实现都市农业的信息化发展的大目标,更是为了促进北京市沟域经济的快速、健康的发展。运用其空间信息量测与分析、统计分析、地形分析、网络分析、叠置分析、缓冲分析、决策支持等功能,深度挖掘可开发区域资源,建设出更多有创意有价值的项目,不断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品质和潜力,创造更多经济、文化和生态价值。
2.3 “3S”技术在三维可视化模拟中的作用沟域经济发展涉及的的沟域景观模拟、建筑物模拟、地下管线的3D显示、道路桥梁的三维景观实体以及地形地貌显示等,都强调了三维信息以及三维景观实体间关系的表达,对这些建设项目的三维空间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挖掘来实现项目状态的现势数字三维可视化表达,可以更加准确真实地表示现实中沟域建设的发展情况,而这些数字三维表达都需要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
虚拟现实[19-22],或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度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该技术集成了计算机图形(CG)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是一种由计算机技术辅助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虚拟现实的最大特点是:用户可以用自然方式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操作,改变了过去人类除了亲身经历,就只能间接了解环境的模式,从而有效的扩展了自己的认知手段和领域。另外,虚拟现实不仅仅是一个演示媒体,而且还是一个设计工具,它以视觉可视化形式产生一个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为我们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建立模型所需要的大场景三维数据,主要是指沟域范围地形地貌的三维数据,主要是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如分辨率为0.61米的QuickBird等,叠加数字高程模型图(DEM),生成三维地形数据;对于沟域范围内的道路、桥梁和建筑物等三维数据,可以通过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获取立体像对的方法,也可以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测量系统集合全站仪进行地面测绘获取空间坐标和高程;对于树木和雕塑等以点形式存在的地物,通过GPS采集地物的坐标;建筑物及树木的纹理通过拍摄大量照片来获取。分别对沟域建筑物、地形、天空、树木进行场景建模,使其能形象的反应真实场景,最后明确场景的层次关系,完成沟域三维可视化模拟。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都市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尤其虚拟现实是计算机技术农业应用的更高境界,都市农业信息产品将会成为今后服务“三农”的新产品。
3“3S”技术在沟域经济发展中的前景
沟域经济概念提出后,几年来,有力推动了京郊山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这一理念还处于初步实施阶段,所以存在一些问题。现在我市对沟域的开发利用不仅数量不多,质量也不高;在所开发经营的沟域中,缺少整体把握和规划,随心所欲,没有长远打算,资源综合效能不高;环境破坏、水体污染等现象也很明显。因此,在沟域经济发展上,必须整合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制定科学有效的沟域生态规划方案,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
“3S”技术集RS、GPS、GIS为一体,在沟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获取、沟域地形精确定位、沟域地理信息管理、沟域三维可视化模拟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9]。随着遥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出现更加高清度的遥感影像图,对于沟域的地形研究将更加准确;GPS导航技术的革新和测绘仪器的进步,将使沟域空间定位更加精确;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将使系统功能更加全面,在沟域生态规划、适宜性评价、生态价值评估和沟域环境动态监测、流域治理等方向可以快速准备的进行评定,以解决当前沟域经济发展中缺乏合理规划、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发展将使沟域三维化更精确、更逼真,人们可以不用实地去考察就能在一台计算机上对整个沟域的规划设计一目了然。
在“3S”技术的科学手段支持下,着手对沟域资源进行系统摸底调查,对具备一定发展条件的沟域进行发展规划设计,拿出具体的开发方案。通过“统一规划,政府扶持,集体塔台,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这样一种模式,建设内容多样、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带,逐步把我们山区建成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绿色产业兴旺、社会事业发达、山川景色秀美、人们生活安康的新山区[24-31]。“沟域经济”正把北京山区变成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绿色产业兴旺、社会事业发达、山川景色秀美、人民生活安康的宜游更宜居的圣地。而“3S”技术通过Internet传播给更多的人,服务于更多的人,用信息技术中的新技术促进首都城乡一体化总体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范文义,龚文峰,刘丹丹,周洪泽,祝宁.3S技术在哈尔滨市郊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C].2005.2291-2295.
[2]辛琨,赵广孺.3S技术在现代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73-75.
[3]付梅臣,陈秋计,米静,谢宏全.农田景观规划设计及3S技术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3.34-37.
[4]张侃.区域生态规划的3S技术应用方法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6.1-60.
[5]刘琳.3S技术在城市绿地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1263-1264.
[6]李彬,顾崇华.“沟域经济”成北京农村崭新发展模式[N].农民日报,2009-3-3.
[7]潘广杰.“沟域经济”应当成为发展新模式[N].本溪日报,2009-6-13.
[8]刘浦泉,宗焕平.北京山区创出“沟域经济”[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9-2-10.
[9]蓝荣钦,李淑霞,刘阳,牟晓辉.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地理空间信息,2004:8-11.
[10]王元胜,赵春江,冯仲科,王纪华,刘学馨.基于WebGIS的生态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57-61.
[11]李彬,顾崇华.“沟域经济”成北京农村崭新发展模式[N].农民日报,2009-3-3.
[12]潘广杰.“沟域经济”应当成为发展新模式[N].本溪日报,2009-6-13.
[13]刘浦泉,宗焕平.北京山区创出“沟域经济”[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9-2-10.
[14]张锦华,吴方卫.现代都市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分析――以上海为例[J].产业观察,2009:186-189.
[15] 赖瑾瑾,刘雪华,靳强.顺义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时空变化[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86-91.
[16]葛忠强.基于RS、GIS城市郊区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57-61.
[17]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8]刘海涛.基于WebGIS的土壤侵蚀模型的研究及应用[J].水土保持学报,2001.15(3):52-55.
[19]李忠儒.虚拟现实研究的意义及现状[J].科技资讯,2009,(4):220.
[20]许微.虚拟现实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09,(2):279-280.
[21]袁庆华,罗璇.基于MultiGen Creator/Vega的校园虚拟现实研究[J].科技创业,2008,(7):158-159.
[22]严钧,李苏,钟炯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上甘棠村漫游系统研究[J].建筑科学,2008,24(3):52-56.
[23]蓝荣钦,李淑霞,刘阳,牟晓辉.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地理空间信息,2004:8-11.
[24]方志权,论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产生背景与功能[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5:281-285.
[25]俞菊生.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创新体系构筑[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4).207-210.
[26]安训生.发展都市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1998,(3):68-72.
[27]赵树枫.都市农业的意义及其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1998,(4):41-44.
[28]党国印.关于都市农业的若干认识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1998,(3):62-67.
[29]程贤禄,毛振宾,黄生斌,朱明德.北京都市型现代化农业区域布局与发展.载都市型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9-25.
关键词:虚拟经济;诞生;精神现象
虚拟经济和当代精神现象都是属于上层建筑、属于意识形态,他们的关系只能是相互作用,但是虚拟经济的诞生和当代精神现象之间的关系就不仅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虚拟经济的诞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从1970年开始,就出现了一种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那就是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在地位上是等量齐观但并不是同根同源,虚拟经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实体经济发展下的产物。因为资本主义本身具有的内在矛盾随时经济的发展一步步激发。这时候,成为主流思潮的就不再是已经走向衰落的凯恩斯主义,取而代之的是新自由主义。在新自由主义下,金融市场凭借本身的特征给实体经济输送货币,带动资本的流通,慢慢成为克服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主要方式,进而就居于主导地位,资本主义也就进入了虚拟时代。实体经济把资本投入市场追求剩余价值,但是资本具有趋利性,在市场竞争中都势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也就是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并把最大化的剩余价值又最大化的把它转化为资本。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人之间就只剩由资本和剩余价值连接起来的一种利害关系,人所具有的尊严也建立在裸的冰冷的金钱交易上。在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时候,利益直接受到损害的就是资本家底下的工人,加倍的对工人进行剥削。在这样的条件下,市场需求就远远落后于资本的增长速度,必然导致更大的危机到来。为了尽可能掌控出现的危机,凯恩斯主义这时候就增加在公共事业上的投入,增加市场的购买力。但是当政府公共部门的开支变多了,势必就直接的导致民间资本的变少,导致出现“滞胀”现象,这个情况下,通货膨胀率持续上升,并与不断上升的失业率同时共存。这样情况下,新自由主义通过加快资本流通的新的金融手段掌控局面,让资本主义进入了虚拟经济时代。
二、虚拟经济与当代精神现象
伴随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活动,也在产生一些社会精神现象;不同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导致了不同的精神社会现象,也就是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精神现象。就如虚拟经济诞生的时代背景一样,虚拟经济是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来的产物,虚拟经济理所应当是和社会精神现象的发展一致的。但是虚拟经济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在适应当代精神现象的同时,一方面在改变当代精神现象,另一方面也在被现存的精神现象所改变。
(一)金融符号拜物教的出现
虚拟经济创造财富的大小和虚拟经济所负载的社会关系之间存在关联性,因为在这种关系力量之下,才使得这些仅仅是一个符号、一个数字的虚拟东西能够对剩余价值进行掌控。[2]人们不断的产生出了一种对类似这样的金融符号莫名的尊崇,渴望这种金融符号带来的神奇力量,便出现了当代精神现象的一种:金融符号拜物教。当代经济在发展,科学技术都在蓬勃发展。虚拟经济在发展中,不停的借用已有的电子通信系统来实现其目的。仅仅凭借这些基础设施就能实现对各个地区,实现跨区域的、跨国际的对银行业务,保险业务,房地产业务,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进行操控,实现短时间内的利益最大化。市场便发挥“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让市场价格出乎意料的变动,伴随其中一部分人的一夜暴富同时,有一部分人的财富可能在瞬间就烟消云散。这个现象的出现,把资本的内在矛盾分化,也就是把剩余价值的权利和资本进行了分离。
(二)品牌拜物教的出现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资本发展的同时,又在消费中衍生出了另一种因为虚拟经济引起的、属于当代的精神现象—品牌拜物教。现如今,人们把消费当做他们社会交往的一种符号、能显示出社会地位的符号。也就是把金融符号的狂热追逐在消费上就演化成了对品牌的追逐。每一个商品的品牌都凭借自己超强的营销技能实现对品牌符号的掌控,品牌的作用就是对消费者的购买力划分不同的等级,将消费者分成具有不同价值观的群体,让整个社会都被品牌网络力量所支配,达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在发达国家是这样的表现,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却是另一番景象。商家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在迎合品牌拜物教的时候,大规模加工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渐渐地,人们购买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更多的是对产品品牌进行消费、对其中隐藏的社会地位进行购买。
三、结束语
虚拟经济的诞生是在当时一定的精神现象中发生的,虚拟经济的诞生也是符合当时的精神现象才得以实现从诞生到现如今它的发展都如鱼得水。虚拟经济要想发展好,制造出更少的泡沫经济,让经济得以健康良好运营,它必须通过或许是改变当代精神现象、或许是通过接受当代精神现象对它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周莹莹,刘传哲.我国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投资扩张效应影响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36(03):21-32.
移动互联网是当前的时代趋势,已经势不可挡,物联网更是未来10年的产业趋势。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世界将告别我们刚刚熟悉的信息时代。工业革命、第四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世界产业格局的剧烈变化正在席卷全球。这种变化让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身临其境,同时也身处迷雾。互联网对传统企业的改造在碰撞和融合中悄然发生,企业间、产业间跨界合作将会无远弗届。
在中国以BAT为首的巨头已经开始一系列应对跨界趋势的并购,其中甚至包括我们熟悉的文化产业。阿里巴巴已经开始众筹电影了,你能想象今后的电影是大家喜欢什么,就能演什么吗?这只是变化的冰山一角。互联网金融迎来春天,智能硬件成为创富新动力,在线教育发芽,吃喝玩乐都在拥抱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潮正以前所未有之势席卷传统行业。在融合与碰撞之间,行业的横向整合和纵向重塑正在进行。《跨界:开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新趋势》这本书为你解读当下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格局和变化趋势,助你拨云见日,把握发展机会。
精彩节选
早期互联网其实和“人”没什么关系,《纽约客》那张著名的“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的漫画,是非常好的注脚。在当时的网络上,流淌的是“纯信息”,在纯信息的接收上,中国人和美国人有不同,但没有巨大差异。早年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和美国老师们大致类似,是非常正常的。互联网在逐步深化,深化到“人”登上了网络中,网民的概念慢慢进化成“网众”,不同人的性格习惯投射到互联网上,而中美两国人的习惯大相径庭,造成了随后的互联网商业公司也相差极大。
从使用人群的基点出发,大致可以发现以下几种商业形态,会是不错的商业模式。首先是娱乐经济,再细分一下,就是游戏。有一则稻菟担在平板电脑上,使用率最高的就是游戏一这几乎将平板电脑视为一台游戏机了。比较成熟的游戏赚钱套路是收费下载。iOS比较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这个系统上大量的付费应用得以实现。但来自KPCB(凯鹏华盈)的报告称,2009年12月,其所投资的公司的营业收入,64%来自付费下载, 30%来自广告,未销售虚拟商品。到了2010年12月,付费下载完全消失,广告营收占到63%,虚拟商品销售占到35%。公司这些日均营收数据显示,虚拟商品带动营收五倍增长。这项数据从一个侧面说明,买卖虚拟物品可能会是未来游戏行业赚钱的一个主要方向。
其次是移动广告。2003年,日本移动广告市场单用户价值,只有一美元,六年后,达到了11美元,增长速度惊人。目前日本移动广告市场总容量已经超过10亿美元,对于同属东方文化圈的中国市场,颇有一些借鉴意义。移动设备通常使用的微处理器芯片都是ARM公司设计的产品,与Intel产品比,相对性能低一点。这主要是因为移动设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能耗问题。性能太强的CPU会导致耗电巨大。这样一个现实使得在移动设备上,广告对内存的占用成了一个难题。
最后一个切实可行的方向是移动商务,但由于中国移动人口的特征,这一块目前才刚刚开始。而在相对发达的美国市场,移动商务已经成了一个热点。
近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忧虑。国家总理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记者招待会表示,要正确地处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作为国民经济的监督部门,我认为审计部门要在金融部门监管方面有所作为。
第一,要加大对金融部门实体经济的监管力度。这次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金融部门监管有效性缺失,促使金融创新无限夸张和扩大,储蓄和消费比例严重失衡,触发了一系列信贷危机。作为经济监管机关,审计应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全程介入对金融部门如银行、证监会等涉及金融部门的监管,将金融部门的实体经济发展纳入监管视野,确保金融部门健康安全运行。一是要重点加强对金融部门资产、负债等的质量审计。金融部门资产质量好坏是衡量金融风险指标最重要的标准。要突出资产质量审计这一重点,结合常规审计和效益审计,不仅要注意审核反映资产、负债质量数字的真实性,还要注重分析资产质量低下的原因,提出对改善资产质量有价值的建议。二是要加大对金融部门内控制度审计。金融部门内控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与危机的基础性、根本性制度,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前提。要将对金融部门内控制度的审计单独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对金融部门内控制度进行全面描述和客观评价,并对其存在的漏洞提出改进的建议。三是要加大对金融部门经济责任审计。特别是要注重对金融部门主要负责人履行监管职能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效益性进行检查,监督金融部门是否履行了应当履行的所有监管职能;履行职能是否遵守有关政策法规;履行职能的效果如何等进行审计。四是要积极进行对金融部门信用审计。要建立健全金融部门信用指标,将金融部门信用情况作为审计一个重要方面,正确评估金融部门的信用度,有效规避金融风险。
第二,要加大对金融部门虚拟经济的监管力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业、房地产业不断发展,虚拟经济部分日趋加大,经济虚拟化进程加快,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稳定作用越来越大。合理健康的虚拟经济发展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有利的影响,起到“剂”的作用,但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又会引致泡沫经济,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这也是触发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导火索。作为经济运行监管部门,审计在金融部门虚拟经济发展的监管上责无旁贷。一是要加强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在制定刺激虚拟经济政策以及控制性政策,防止出现政策过松或过紧。二是要加强对金融部门虚拟经济市场的监管力度,这里主要是股票市场。要建立监管长效机制,定期了解金融市场虚拟经济的运行状态,促使国家正确引导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三,要加大对金融部门准确信息披露力度。高质量的信息及其充分披露是有效金融监管的基础和前提,而目前我国虚假信息泛滥,信息屏蔽严重。作为审计机关,有责任要将金融部门包括涉及金融企业的准确信息予以披露,供金融主管部门以及相关信息使用者服务,供国家宏观政策服务,使其准确判断金融市场运行态势,及时出台政策和具体措施,对金融市场进行有必要的干预,促使金融市场健康稳定。一是高质量的信息是审计部门有效监管的前提。审计部门要提高对金融部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审计质量,通过综合分析,正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准确提供高质量、有建设性的审计报告,供其科学决策。二是规范的信息披露是审计监管的必要内容。信息对外披露的最大成本在于信息披露所带来的外部效应,特别在经济转轨时期,准确及时披露金融部门的信息,有助于市场的稳定,从而使得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达到发展的平衡。故此,审计部门要在一定的范围内,真实地披露金融部门资产状况,彻底改变金融信息披露报喜不报忧的现象。通过审计,正确揭示金融的不良贷款率,使得市场参与者能获得金融部门资本水平和风险状况方面的准确信息、监管者有准确判断金融部门抵御风险的能力。
传统的经济模式与虚拟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传统的经济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实体经济,主要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虚拟经济逐渐独立于实体经济,形成其特有的对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相对于人的需要的无限性而言,现实所能提供的满足是永远也不够的;虚拟经济作为一种有效的弥补现实不足的手段,经历了五个阶段最终确立了其不可撼动的地位。第一个阶段为虚拟货币的资本化,即使用闲置资本成为生息资本,这是产生虚拟经济的第一个最初级的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通过银行起搜集闲置货币,使它们更好的成为生息资本;第三个阶段是有价证券的市场化,就是银行发行的有价证券最后发展为企业的有价证券进行市场交易,建立金融市场;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最后一个阶段是国际金融的集成化,虚拟经济的总规模已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余地。
虽然在传统经济在某些领域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但是虚拟经济的产生和不断发展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无论虚拟经济发展多快、规模多大,其根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没有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将无从谈起,即实体经济是第一性的,虚拟经济是第二性的。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无法脱离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中各种金融工具及其衍生物已经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环节,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必须借助虚拟经济的支持。忽视虚拟经济,会给快速发展的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障碍。
不可否认,虚拟经济制造出空前庞大的金融财富体系,对实体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提高整体经济协调、健康地运行效率。凭借发行股票、债券,并购等多种方式,为企业规模扩大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推动了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建立和完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优化重组,对劳动力、技术、资金,自然资源等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合理调配,保证正常的经济发展需要。二是,有助于优化全社会资本的配置。虚拟资本通过市场发行并交易,并调节资金流向,促进优势企业快速发展;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形式,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三是,有助于将低企业经营风险。各种全新的贷款模式以及最具代表性的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ABS(资产担保证券)、期权交易等对企业资金分配、投资方向选择及调整具有重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四是,虚拟资本节省了交易所需要的时间,充分的发挥了其作为货币数字化代表的作用。五是,虚拟经济的扩张,不仅增加GDP的规模,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大多数国家普遍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
在虚拟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其规模已经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然而,虚拟经济存在着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对虚拟资本的最优化利用。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单方面地强调虚拟经济的发展而忽视实体经济的进步。因为虚拟经济的超前发展,不但不能带动实体经济的超速发展,反而会引发泡沫经济,甚至诱发金融危机。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东南亚爆发的经济危机就是由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所导致的,一度对该地区的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并且波及到欧洲和美国,震荡了全球的金融市场,上千亿的资产在这次危机中流失。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这些金融危机的发生的几率会不断提高,通过国际贸易、汇率变动以及资本流动等渠道,蔓延到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金融危机。价值,不同行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金融危机扩展着自己的危害范围,房地产业,旅游业,以及相关的服务行业都成为了危机延伸的范围,贷款呆帐、坏账,不良资产的数量已指数的速度增长。所谓的“东亚模式”,“主办银行制”,经济计划与产业政策,追求企业规模,多样化经营的大企业集团等等,曾经是中国人引以为荣的名字,也随着这场空前的浩劫灰飞烟灭。
虚拟经济的现实困境以及人们的预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到“虚拟”,人们通常会习惯性的将之于“虚假”联系起来,这其实是个误区。实际虚拟是现实存在的一种活动或一个过程,其活动产生的结果,尽管有些具有“无形”的特征,但是却都是现实存在的。
然而,经济危机的出现令许多人对虚拟经济开始望而却步了,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对传统的实体经济的关注和支持上,导致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一度减慢,并出现了短暂的局部停滞和失控状态。2000年开始,由于日本放松了对金融等虚拟资本的控制,造成了一段时间内日元升值的巨大压力,严重的影响了当时正在经历泡沫冲击的国内经济,加剧着已经恶化的日本“两头在外型”的经济。但是这并未唤起人们对于虚拟资本的重视,而是回避它转而将创造财富和分割财富的方式和范围限制在传统经济的范畴之内,将“虚拟”等同于“虚假”,认为虚拟经济只是一系列虚假经济行为的美妙的变体。
虽然在所谓的传统经济中,正常的经济活动也处处需要有与其的支持,但是与其对于虚拟经济,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简单的说,预期之所以重要,是由于人的行为动机中,最有力的动力就是对自己有利的预期,所以,预期就成为了人们进行各种选择判断的基础,必须先行做出。在虚拟经济模式中,因为其所使用的手段是虚拟的,源于人的思维活动,于是其重要性就一目了然了。
预期的形成过程比较的复杂,是建立在对大量相关信息的综合处理的基础上,经过对相关的信用、制度以及技术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分析之后,从而做出相应的反映。
预期维系着现存的所谓“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反之,一种社会制度安排缺乏足够的约束或稳定性,就会造成人们预期的波动,干扰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降低人们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效率。因而,具有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寄生和周期性的虚拟经济就会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态的形势,从而人们对于它的预期自然不会高。毋庸置疑,这是虚拟经济经常被冷落的原因之一,不过人类的认识能力会不断的提高,对于它的把握也会更加客观,公正。
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虚拟经济带来的挑战
在虚拟经济的重要金融领域,出现了许多按照传统金融理论难以解答的问题,对我国的金融制度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全球经济、政治、技术急速变化,尤其是政府管制的放松,全球金融正在经历着一个持续的字优化和一体化的过程,从而导致金融制度的风险已指数方式增长,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创新,新型的货币形式或者交易方式的出现,促进了多元化货币体系的形成和交易空间的扩展。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宏观经济也提出了挑战。比如,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金融资产,开辟了多种的资金创造的途径,从而改变了国家对货币供给量等的宏观调控的相关政策,表现在股票市场就是对股价的宏观干预。而传统意义上所讲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发行增多,已经不会必然引发通货膨胀了。在虚拟经济的耗散结构的自组织弱混沌系统中,政府的作用渐渐弱化,市场的影响逐步扩大。
除了给市场带来的挑战之外,虚拟经济在各个行业间的不断渗透给企业的经营,发展也新的问题。原来被市场看好的上市公司在年报或者季报中显示严重亏损,而退出金融市场,并表现为短期内国际投机资本的撤出和巨额外债的归还,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又缺乏足够的能力扭转该经济体外汇储备减少,甚至出现汇率贬值的现象。企业为偿付外币债务而出现的流动性危机,可能被迫降低转让未来的收益,而当转让价低于债务总额时,流动性缺乏将导致借款人失去清偿力,并通过债权人使得金融市场无法为有清偿力,并且缺乏流动性的借款人提供新资金,从而流动性危机变为债务危机,导致许多企业停业甚至破产。这使得追求虚拟价值增值的游资游离到其他领域,并通过金融传染作用引起可待资本的减少,从而引发货币危机,甚至形成金融危机。
然而,一些已经有一定经验的企业来说,虚拟的经营方式使企业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特别是在知识、技术等方面,虚拟化的形式,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促进产品快速扩张,发挥市场竞争优势,充分利用了虚拟资本追求盈利的特性,扩大了市场的占有率。北京真维斯公司就是目前国内成功运用虚拟经营策略的典型企业之一。这家创立于80年代末、以生产休闲系列服饰为主的企业,目前已拥有上千个品种、年产销量达500多万件。而这样一个颇具规模的企业走的主要是外包加工的路子,借助外包给广东、江苏等地的多家企业加工制造的方式,节约了上亿元的生产基建投资和设备购置费用。在销售上,公司也主要采取了在全国各大主要城市特许连锁经营的方式。其店铺已经覆盖了全国30几个城市和乡镇,与各地的其他相关企业相互之间以协同竞争为基础,资源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建立了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
由此可见,虚拟经济的发展,虽然来势汹汹,大有让人应接不暇之势,不过,这只不过是暂时的现象,大可不必“草木皆兵”。这正如在沙堆累积的过程中,偶尔会有一颗沙粒引起一个小的崩塌,随着沙堆越来越大,稳定性也就会越来越强。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相脱离实际上是一个异化的过程。最初为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而出现的虚拟经济最终会异化为彻底独立的运动过程,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便异化为对并不增加社会财富真正的虚拟利润的追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林顿?拉鲁什指出,现在全球每天的金融交易中,仅有2%与实体经济有关,而世界衍生工具交易总量已突破40兆亿。国际外汇市场上每天约有2万亿的交易额大多与实际贸易活动无关。这种倒金字塔结构图就清楚地说明了金融上层和实物经济的巨大反差。可见,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的过度背离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成为货币危机爆发前所潜伏的最典型的特征。
金融的创新过程总是伴随着技术的革新,特别是网络的出现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媒介。网络是一个系统,网络经济是通过系统提供信息的一种经济活动。网络经济的存在为虚拟经济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以网络为条件构建电子商务活动,形成虚拟企业,则网络产生的活动就成为虚拟经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信息的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比如IT产业,它是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从IT业的变迁中可以窥见到经济的总体走势,经济的发展因此而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整个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随之增多。
21世纪——虚拟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经过20世纪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踏入更加光明的21世纪。在新的经济领域中,虚拟经济将全面展开,并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全面渗透,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信用意识的增强,进入虚拟经济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冲击下,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必须超越一国范围之外、在实际范围内确保资源自由流动,淘汰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将虚拟经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
进入21世纪以来,中美贸易失衡表现为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中 美贸易失衡不仅引起中美两国政界、实业界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也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 注。人们从各个方面分析中美贸易失衡产生的原因,提出的解决中美贸易失衡的方案也各种 各样。然而,如果运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对中美贸易失衡进行分析,那么,我们可以看出, 中美贸易失衡有其必然性。因而,解决中美贸易失衡的方案也就只能从这个必然性中寻找。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一个十分浩瀚的理论体系。①在本文中,我们只运用马克思的部分经 济理论,以分析中美贸易的失衡是怎样产生的。
一、马克思的“生产的国际关系”理论
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的“导言”中,马克思谈了他在《经济学手稿》基础上未 来的写作思路。在准备写的5篇中,第四篇的内容是:“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 工。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汇率。”[1](46)从马克思的这一写
作提纲可以看出,马克思 是把国与 国之间的商品的输出和输入看成是“生产的国 际关系”的一个内容。而商品的输出和输入是 在国际分工,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交换②的基础上产生的。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世界 唯一的生产关系的背景下,国际交换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私人之间的交换。“私人交换产 生 出世界贸易,私人的独立性产生出对所谓世界市场的完全的依赖性”。[1](105)
运用马克思的“生产的国际关系”理论分析中美贸易关系,我们可以看见,当代的中美贸易 关系以及中美贸易的失衡是在新的国际分工的基础上产生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新的国际分工是指20世纪80―90年代的产业的国际转移,即随着经济全球化 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分工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变:生产投资品与消费品的产业从发达国家 (特别是美国)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转移,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成为生产 这些产品的“世界工厂”。
为了专注于高新技术的创新和开发,美国政府和私人都把投资大量投到IT、生物和航空航天 等高科技产业,而将过去生产投资品和消费品的实体经济产业大量转移到国外,从而使美国 经济日益空心化。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了所谓的“新经济”(Ne w Economy),即经济的高增长率与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的同时并存。在经济强劲 增长的势头下,第一,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工资)不断上升。2007年1月10日美国众议院通 过的一项法案规定最低小时工资为7.25美元,但到2009年7月平均小时工资已经达到18.56 美 元,是法案规定的2.5倍。第二,由于产业向外转移,美国投资和消费的物质产品不得不大 量依靠进口,物质产品消费的40%来自其他国家。第三,经济的强劲发展也使人们更倾向于 负债消费,从而使储蓄急剧下降。美国的个人消费占到了GDP的3/4左右,而私人储蓄率从20 世纪80年代的10%连续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5%以下。除1998―2001年外,美国政府更 是一直处于负储蓄率状态。这样,美国的储蓄率与投资率的差距越拉越大。第四,经济的强 劲发展也使美元在20世纪90年代处于坚挺状态,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美元都处于升值的通道 中。坚挺 的美元虽然使美国获得了大量的铸币税,并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但却使美国的贸易逆差 更为严重。
在美国将这些所谓“夕阳产业”向中国转移的结果是,中国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 型产品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20世纪70年代,中国向美国出口主要是土畜产品、工艺品、 五金产品、纺织品等;20世纪80年代纺织品和服装成为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最大宗产品,其次 是原油和成品油;20世纪90年代机电产品上升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第一大商品,但鞋类、纺 织品等在中国向美国出口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家具协会称,中国家具产量的大约40% 销往海外,其中一半出口到美国。正因为如此,美国有人曾经想过没有“中国制造”(的产 品)的日子,但却做不到。
我们可以预料,在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发展的将来,只要美国仍然不发展自己国内的与人民 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产品的生产,而仍然从中国进口,那么,美国的贸易逆差和中国的 贸易顺差就还将继续下去。
二、马克思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理论
如果说,马克思的生产的国际关系理论为我们论证了国家之间贸易关系的产生,说明了一国 通过商品的输出和输入产生对世界市场的完全依赖性,那么,马克思的“生产-分配-交换- 消费”理论则为我们分析国与国之间贸易失衡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说:“肤浅的表象是:在生产中,社会成员占有(创造、改造)自然产品供人类需要 ;分配决定个人分取这些产品的比例;交换给个人带来他想用分配给他的一份去换取的那些 特殊产品;最后,在消费中,产品变成享受的对象,个人占有的对象。”[1](26) 生产、分 配、交换、消费不是同一的东西,但“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 别。”[1](36)然而,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是处于支配地位的。生产出供分配、 交换、消 费的对象。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
我们仅就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来说,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生产不仅创造出消费的材料和消费的 对象,而且“它也给予消费以消费的规定性、消费的性质,使消费得以完成”,[1]( 29)生 产出“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1](30)马克思还强调,生产不仅生产出消费 的客体, 而且创造着消费的主体――消费者:“不仅消费的对象,而且消费的方式,不仅在客体方面 ,而且在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所以,生产创造消费者。”[1](29)
马克思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观点虽然没有区分国内和国际,但我们认为,马 克思的观点是能够用来分析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的。
物质资料的生产有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消费资料)的生产之分;消费也有生产消费 和生活消费的区别。但生产资料的生产、生产的消费最终是为了生活资料的生产、为了生活 的消费。而直接满足人类吃、穿、住、用的消费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发展和延续的基 础。因此,马克思说,生产不仅生产出消费的客体(物质对象),也生产出消费的主体(消 费者)。
物质资料的生产首先有一个是使用本国的生产要素还是使用其他国家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 问题。很显然,如果美国不愿意消耗自己国内的生产要素生产物质资料,那么,它就只能消 耗其他国家的生产要素,从其他国家进口这些物质资料,否则,美国不要说发展,就连生存 都成问题。一方面扩大进口,而另一方面又限制出口,美国就必然是贸易的逆差,而中国也 就必然是贸易的顺差。根据EC排行榜,2008年2月,中美两国100种主要进出口商品中,中国 对美国的出口排在前20位的大都是日用消费品,例如服装、鞋类、床上用品、家具和旅行 用品等,而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排在前20位的除了粮食、大豆、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仪器仪表 是顺差外,其余的,如机械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汽车等,都是逆差。其结果 是:前20种商品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是258亿美元,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是110亿美元,即中国顺 差148亿美元,也就是美国逆差148亿美元。
三、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没有虚拟经济的提法,只有虚拟资本的提法。但我们认为,虚拟资 本膨胀的结果形成了与实体经济日益脱离、且相对独立的虚拟经济。因此,我们应该研究马 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
虚拟资本是与由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构成的现实资本不同的一种资本形态。它们是货币资本 ,是一种“以钱生钱”的生息资本。虚拟资本包括各种有价证券:汇票、国债券、国库券、 股票、不动产的抵押单等。它们已经成为商品,但这种商品的价格有不同于生产资本和商品 资本的独特的运动和决定方法。马克思说,虚拟资本中的有价证券的“市场价值部分地有投 机的性质,因为它不是由现实的收入决定的,而是由预期得到的、预先计算的收入决定的。 ”[2](530)“所有这些证券实际上都只是代表已积累的对于未来生产的索取权或权 利证书 ,它们的货币价值或资本价值,或者像国债那样不代表任何资本,或者完全不决定于它们所 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2](531)它们的资本价值“纯粹是幻想的”。[2](529)
虚拟经济虽然是在虚拟资本膨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从根本上说虚拟经济是为满足实体 经济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而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入, 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虚拟经济已经在规模上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在运行轨道上也出现 了逐渐脱离实体经济的趋势,呈现出相对的对立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实体经济。根 据成思危(2003)[3]提供的资料,1997年底全世界虚拟经济总量为140万亿美元, 仅仅3年 之后,到2000年底达到了160万亿美元,大体相当于全世界GDP总和的5倍。全世界虚拟资本 每天流动量是2万亿美元左右,大约为世界日平均贸易额的50倍。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披露的 数据,2007年,全球外汇资金和金融衍生品全年交易量合计达到3259万亿美元,相当于2006 年全球GDP总和的67倍。这也就是说,10年的时间世界虚拟经济总量增加了22.5倍,相对于 GDP的总量增长了62倍。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是当今虚拟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王爱俭(2004)[4]主编的 《虚拟经 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提供的资料显示,在美国的GDP中,目前物质生产(实体经济)所 占的比重已不到30%,虚拟经济的比重已超过70%。 从个人来说,当代美国人的财富中有82% 以上是金融资产,这还不包括房地产。因此,人们持有的财富越来越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脱 离。
我们认为,虚拟经济超过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因此,问题不在于虚拟经济的规模超 过实体经济的规模,而在于由虚拟经济所产生的“财富效应”的幻觉在美国产生了两个错误 的结果:
第一,美国民众不是从从事实体经济活动中获得财富,而是热衷于从虚拟经济活动中获得财 富;不是崇尚储蓄,而是养成寅吃卯粮,“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习惯。这可从2000 ―2006年美国金融资产构成情况的两个数字看出。一是2000年银行业的金融资产占金融 资产总额的25.7%,2002年增加到26.6%,但此后年份这一比例连续下降,到2006年所占比 重降为22.7%。但另一方面,证券业所占的比重却从2000年的21.2%上升到2006年的22.4% (见表1)。二是,2006年银行业所占的金融资产比2000年增加了37.4%,而证券业所占的 金融资产却增加了76.6%。
第二,美国的虚拟经济所创造的“财富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美国政府产生幻觉,从而陷 入负债累累的“透支经济”中,即实行财政赤字政策。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在2004财政年度创 下413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此后逐年有所下降,2007财政年度为1628亿美元。2009财政 年度美国的财政赤字达到创纪录的1.6万亿美元。这是2008财政年度赤字4550亿美元的3.5 倍 。它相当于美国GDP的11.2%,是1945年以来占比最高的。对2010-2019财政年度联邦财政赤 字,美国白宫行政管和预算局预计将累计达到9万亿美元;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累计是7 万亿美元。
按照国民账户体系,储蓄与投资的差额等于经常项目差额(S-I=CAB)。既然美国的私人储 蓄和政府储蓄都为负,那么,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理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问题。马克思 对社会再生产分别从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进行了研究。从价值形态说,社会总产品分为不变 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从实物形态说,社会总产品划分为 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第Ⅰ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商品 交换,即Ⅰ(V+ m)=Ⅱ(C)实现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并使两大部类的价值得以实现,社会 再生产也才得以继续。
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理论实际上也就是一国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问题。“从严格意义上说,马 克思将社会产品的物质构成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并非纯粹理论上的假设,而是事实 的表述。尽管社会产品千差万别,但每一种产品不是作为生产资料使用,就是作为消费资料 使用。虽然有些产品既可用作生产资料,又可用作消费资料,可是在再生产过程中,总会扮 演特定角色,或者是生产资料,或者是消费资料,所以某些产品既可供个人消费,又可用作 生产资料的现实,丝毫也不会影响这种分类的正确性。”[5]
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同的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当代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一般划分为第一 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当代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超过第一、二产业 的发展。这一趋势也必然影响到一国经济的对外失衡。美国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为1.5 ―1.9%之间,第二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为22―23%,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则高达75%以 上。美国经济的“白领化”使美国不仅消费资料依赖进口,而且生产资 料也大量地依赖进口,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贸易逆差也就在所难免。与美国相反的是,虽 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90年到2005年中国工业化进程在加速推 进,农林牧渔业人数从53%下降到44%,产值比例由27%下降到15%,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 基础”这一根本方针没有变,“民以食为天”的观念也没有变。服务业虽然有所提高,就业 人数从16%上升到24%,但服务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例变化不大,维持在32%左右。而以工 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就业人数虽然维持在18%左右,但产值却由41%上升到52%。中国把握住 了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不仅成为一些国家人民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 而且改变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方式。这也正是中国形成对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贸 易顺差的根本原因。
五、马克思的汇率理论
由于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涉及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货币,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要 能够顺利进行,首先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货币之间的交换,或者说,货币之间的交换是国与 国之间商品交换的基础。货币之间的交换就涉及货币的兑换比例,即汇率问题。正因为这样 ,马克思不仅把汇率看成是“生产的国际关系”的一个内容,而且认为汇率是一种更复杂的 经济关系。[6](313)马克思也研究了名义汇率和真实汇率,认为,一国货币(不管 是金属货 币还是纸币)如果相对于外国货币贬值,这只是纯粹名义上的变化,因为,这时的贬值所引 起的只是两种货币相互交换比例的变化。只有当货币的实际价值降到名义价值以下引起汇率 的变化时才是真实的贬值。
马克思的汇率理论表明,汇率问题纯粹是个经济问题,是经济的国际分工导致商 品在国与国之间运动(进口与出口),进而产生必须用货币结清对外支付差额时发生的一个 问题。在研究汇率问题时应区分名义汇率和真实汇率。
但是,在今天中美贸易关系中,美国一些人出于政治的需要,总是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问 题说成是政治问题,将经济问题政治化,甚至把“汇率操纵国”的帽子强加在中国头上,力 图用压人民币升值的办法解决美国的贸易逆差。而且,他们并不去区分影响一国贸易收支的 究竟是名义汇率还是真实汇率。这些显然都是违背汇率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的。
第一,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升值以来,中国的贸易顺差与美国的贸易逆差并没有因人民币 升值而下降(见表2)。这就说明,中国的贸易顺差(美国的贸易逆差)与人民币的升值( 美元的贬值)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或者说两者不是高度相关的。这是因为,(1)多数中 国占优势的低端产品,在美国早就不生产了。因此,美国即使不从中国进口这些产品,也要 从其他国家进口。(2)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约半数是办公用品、服装鞋类、玩具和其他塑 料制品,但它们只占美国产出的4%。(3)对美国而言,即便人民币升值15%或20%,中国仍然 是某些 商品成本最低的生产者。美国最终或许只能为这些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导致其通胀加剧, 甚至造成贸易逆差不降反升。
第二,按照汇率经济学的原理,衡量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大小的不是名义汇率而是真 实汇率,即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名义汇率;判断一国货币是升值还是贬值的依据不是双边 汇率而是多边汇率,即名义有效汇率和真实有效汇率。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提供的资 料,以2000年为基期,名义有效汇率指数为100。2008年全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12 . 88%;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升值12.66%。而2008年中国的出口总额为14285亿美元,同比增 长 17.2%;进口11331亿美元,同比增长18.5%;贸易顺差达到295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28亿 美 元。这就是说,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和真实有效汇率都升值,虽然使中国的进口的增长幅 度大于出口的增长幅度,但中国的出口和贸易顺差并未因人民币的升值而根本改变,反而仍 然以较大幅度增长。
那么,中国的贸易顺差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中国的贸易顺差从根本上说来自于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来自从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出口转变,也来自工业制成品出口 结构进一步优化。我们的研究表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完全适用于今天的中美贸易关系的分 析。
注 释:
①Walter Eltis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凯恩斯的《就业、 利息和货币的一般理论》是三本最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参见J.C.Gilbert. Keynes's
Impact on Monetary Economics.P.25. Butterworth & Co(Publishers)Ltd.1982.
②马克思说:“如果没有分工,不论这种分工是自然发生的或者本身已经是历史的结果,也 就没有交换。”(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上,第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 成思危.虚拟经济的形成[J].中国经济周刊,2003(14).
[4] 王爱俭主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 钟盛熙等.《资本论》与当代[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
[6]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 京:人民出版社,1979.
Analysis of Sino-US Trade Imbalance:
Based on Marxist Economic TheoriesHe Zerong1 Xu Yan2 Fu Yu3Abstract:Reasons and solutions of Sino-US trade imbalance were
(纽约大学,美国 纽约 NY10003)
摘 要: 新媒体经济引发文化产业发展问题,鉴于新媒体经济的本质,新媒体产业与知识产权以及权力之间有着复杂的依存关系。为了更好的完善产业链,在新媒体经济发展初期,国家给予适当引导和调控,对于形成规模性的产业市场,是一项重要的举措。但是,面对全球化竞争的压力,政府不仅应当在硬件上提业所需的经济支持,更要从软件上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法律,以保护本国创意内容的利益,因为内容才是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核心。
关键词: 新媒体;知识产权;权力;创意内容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
New Media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KANG Lu
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经济这样一种崭新的经济模式,势不可挡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人类交流信息的媒介形态,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深刻变化不容小觑。从口传、文字、印刷到由计算机和互联网催生出的新媒介,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绝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方式的变化,更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化的形态在这个过程中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作为新世纪经济增长点的文化产业,在这个时代中需要找到赖以依托的“文化产品”才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繁荣,而新媒体从内容和渠道上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对新媒体经济运营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将有助于认清新媒体的本质并对文化产业新的盈利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新媒体经济的形成和特点
学界对于新媒体的界定一直模糊不清,许多问题还在讨论中。在波斯特的理论中,新旧媒体之间没有一条鲜明的分界线,两者“并非彼此相继,而是相互涵盖;并非彼此置换,而是相互补充;并非按历史顺序发生,而是同时代存在”。(注: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但无可争议的是:推动旧媒体经济向新媒体经济发展的必要因素是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由于互联网对数据的处理突破了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因而改变了人和人的交流方式,进而改变了人类的文化形态。笔者以为,依托于互联网特性的新媒体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设备上说,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硬件所需成本,使得新媒体经济的运行成本不断降低,而且这种降低在以指数倍的速度递减。以电影业为例,原先一台35毫米的专业摄像机耗资大约上百万人民币,而现在一架数码摄像机的成本大约只是前者的十分之一左右。尤其是当两者的拍摄效果可以让观众无法分辨的时候,低廉的数码摄像机自然拥有了极大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从渠道上说,网络的易操作性,降低了内容的门槛,让所有使用网络的人具有了内容的同等权力,使得内容的传播成本大为降低。以依赖信息生存的网站为例,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和一根网线,一个人便可以实现信息的传播和。这种信息,小到一个人的寻人启示,大到一部电影的宣传。任何物质世界的数据传递和索取在网络世界中都可以很便捷地得以实现。更加令人惊喜的是,这种低廉的设备和传输渠道所依赖的科技支持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实现着自身更新,根据计算机晶片目前的发展速度,每隔18到24个月,晶片的速度就会增加1倍,而如果制造商希望维持同样的速度,则价格就会减半。(注:约翰霍金斯(著),洪福庆、孙薇薇、刘茂林(译)《创意经济》,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89页。)
第三,从时间上说,新媒体终端的普及,极大地缩短了信息所需要的时间。人际传播的及时性和互动性,使得讯息成乘积式增多。而讯息的拥有量,决定了受关注度的程度。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注意力意味着盈利的可能。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拥有人际传播的优势。传播者可以是任何人。比如,四川大地震发生后,被国内外传统媒体相继转载的第一个视频就是四川的一名大学生在地震时用手机拍摄的视频录相。从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关系来说,主客体的身份可以相互调换,互相影响,而且影响层级是呈网状分布的。罗伯特梅特卡夫,是以太网络系统的发明人,也是3COM公司的创立者。他在所谓的“网络定律”中指出:“网络的社群价值会随着节点数平方的增长而增长”。(注:同上,第186页。)比如,最小的网络只包括两个人,那么米特卡菲数值就是4,一旦网络中多加入一个人,则数值变为9,如此网络值便实现了连接性的指数规模。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会产生“人肉搜索”这样的搜索引擎。一个人只需要张贴需要寻找的人的大概模样,大概身份描述,便会有大量的补充信息通过回帖来进一步完善。
第四,从发展模式上说,新媒体促进了跨行业的合作,新的商业模式由此产生,而新的商务模式意味着新的收入流的产生。
新媒体经济是一种整合的经济模式,它不仅指它的“产品”是一种包含了文字、图像、音乐、视频多种功能的内容,而且指它的运营可实现不同产业间的互动合作。当然,这也是由新媒体的特点所决定的。新媒体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透明度”。新媒体的传播数据,可以通过数据进行数字化的考量,具体的表现形式为点击率等等。通过点击率的测算可以获知市场的大小,这对于投身市场的传统产业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就拿新媒体和传统的出版业的合作来说,借助了新媒体的传统出版业,完全可以实现先投放网站然后再根据受欢迎的程度进行筛选,最后将最受欢迎的文章结集出版的方式来确保盈利的稳定。目前,新媒体经济还有一种很流行的模式就是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即传统媒体建立自己的网站来弥补单向传播的不足,增加传统媒体的亲和度,同时营销衍生成品,完善产业链。比如,CNN会拥有自己的网站,不仅接受观众对节目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开设付费项目来提供节目的下载。
总之,新媒体的特点导致了新媒体经济在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不仅从设备和渠道方面降低了运营成本,从传播时间和规模方面实现了关注度的指数级增长,而且它的出现带动了跨行业间的合作交流,从而诞生了新的商业模式。所以说,新媒体运营的特点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二、新媒体的本质和由此引发的对新媒体经济的挑战
文化经济的发展从来都是和政治法律联系在一起的。新媒体经济的本质,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注意力经济行为。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传者和受者身份的异常平等,使得处于垄断地位的主流文化越来越多的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一些运用于传统媒体经济的思维模式,面临着新的课题和挑战,其中有两对关系对新媒体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新媒体和知识产权的关系。
新媒体的出现所引发的数字化资讯的极大丰富,颠覆了传统媒体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契约关系。二进制的数字所特有的便于移动、复制、编辑的特性,使得所有者拥有的权力模糊不清。数字化的时代,数据被无限复制并以超越国界的方式在互联网上进行流通,导致“原创”和“复制”所带来的“从属关系”被彻底消解了。复制品从某种程度上和原创品一样,具有的平等的意义。比如一段网络文字很受欢迎,于是其它网站进行转载,那么被转载后的文字和原来的文字对受众的冲击力和意义是完全一样的。那么,谁来保护原创者的利益呢?如何推动数字化时代经济的良性循环?
传统的知识产权无疑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一方面,需要根据科技的发展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另一方面,需要探讨涉及知识产权的法规的适用性。知识产权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财产性,即“属于某人的东西”。(注:同上,第33页。)也就是说相对于物品本身的价值而言,其和所属人的法定关系才是保护的对象。但是,正如杰里夫•里夫金在《工作的终结――后市场时代的来临》(注:[美]杰里米•里夫金(著),王寅通等(译)《工作的终结――后市场时代的来临》,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中所阐述的那样,当由买卖双方所形成的社会,转变为一个由供应者和使用者所组成的社会的时候,关键问题不在于谁拥有的了什么而在于谁可以接近它,或者谁可以使用它。也就是说,不同于拥有一块地的人可以高枕无忧地确信自己的地可以收到法律保护的所有权,那些拥有数据原创权的人们更大程度上有可能实施的只是类似于授权的行为,他们更多地只能通过知识换取注意力而间接地产生经济效益而无法直接地实现交换。正如更极端的埃瑟•戴森在《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中所论述的那样,“对内容供应商而言,最佳的防御似乎就是免费分配知识产权,这样才能把服务和关系销售出去”。(注:[美]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现在戴森的这种对“知识产权”的放弃以谋求后续服务的利润行为已经在现实中得到了实践。比如对源代码的开放。将处于设计核心地位的源代码免费公开之后,那些原创者只能通过获得精神上的权力,比如地位和名气或者工作的聘用来完成实际的利润收入。
所以,知识产权和新媒体经济之间产生了复杂的依存关系,一方面,知识产权从法律的角度保护新媒体经济中的“产品”的财产合法性以保护内容提供者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面对新的市场要求,内容提供者可能会主动放弃知识产权来完成新的商业模式的建立,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其次,就是新媒体经济和权力之间的关系。
这里的权力,主要指处于主流地位的传统媒体的权力。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及其依赖的利益集团的权力造成了冲击性的影响,通过虚拟世界的议题设置甚至会迫使物质世界的相关集团做出相应的反应。
经济权力的获得,来源于对信息的处理能力的获得。美国传播学者马克•利维把大众传播媒介比做沙漏,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各类信息通过这个沙漏的“漏口”流向社会,而这个“漏口”正是我们通常所言的“把关人”。他们所拥有的这种掌控力,“乃是传媒机构驾驭社会的坚兵利器。”(注:马克•利维《新闻与传播:走向网络空间的时代》,《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7年第1期。)所以,谁拥有了编码和解码的能力,谁便拥有了权力。
在传统媒介中,“把关人”角色往往是和“权力集团”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政治集团或是商业集团。这些集团的利益诉求使得所相关的传统媒体在意见上形成一定的倾向性,从而影响大众对信息的接受。而在新媒体经济中,信息者身份的模糊以及多元的利益诉求消解了权力的控制。互联网是平面的,每一个节点都平等地享有同样的权力。所以,人们可以更平等、更自由地信息却始终处于隐性的地位。同时,互联网所建构的虚拟世界打破了由现实政治、法律壁垒而产生的区域优势或者区域限制,实现了“无国界”的权力共享。所以,在比较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时候,受者往往认为传统媒体是受利益驱动的,而新媒体却“客观”。当人们更倾向于在网站上收看免费新闻、免费电视的时候,那些电视台和报社等传统媒体不由惊呼“狼来了”。
但是,事实上,新媒体经济在目前仍无法完全颠覆传统媒体经济或者取而代之。一来,因为受利益驱动并有明显观点指向性的传统媒体具有强大的集团支撑,而显得更具有公信力;二来,目前新媒体的发展还需要依赖于传统媒体做内容提供者。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它们传播的内容都承载着文化的意义。比如在现实中,网站并不具有采访权,大多数的报道都是转载自传统媒体。当然,这样的转载的成本几乎为零。另外,看似平等的在虚拟世界中实现了“无国界”传播的新媒体受到很多制约,而这些制约往往来自于传统媒体背后的集团。比如,会在网路上设置屏蔽,于是一些国别性的新闻在网路上并非真的“四通八达”。
所以,权力和新媒体经济之间也产生了复杂的依存关系。一方面,新媒体经济的产业链无法摆脱传统媒体,它需要借助传统媒体的权力来完成内容提供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新媒体经济又在动摇传统媒体的权力地位,从传统媒体经济中分流和蚕食经济效益。
总之,新媒体的本质是一种去中心化。从它的发展趋势来说,应当受到鼓励,因为文明的多元发展要求人类文明的交流趋于更加平等、更加自由的状态。但实际,这种去中心化很难实现。
三、中国发展新媒体经济的探索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考虑到新媒体经济的特殊性以及它和政治、法律方面无法自动适应的现实状况,笔者认为,国家的调控和引导在目前新媒体发展的初期是十分重要的。纵观世界,在新媒体经济的冲击下,各国都在积极地进行实践探索,中国也不例外。
实践的基础是对产业链的充分认识。新媒体产业的价值链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内容创意、内容制作、生产复制、交易传播四个环节(注:刘刚《我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瓶颈及对策》,《国际贸易》,2008年第2期,第41页。)。其中,内容创意和交易传播的贡献率分别占到45%和40%。从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来说,这几个环节都需要国家的介入以完成有序的产业发展。
从内容创意环节来说,此环节是整个产业链的开端也是核心。创意产品的诞生意味着版权的诞生,而版权的获得意味着利润的合法性。但是,在新媒体产业发展初期,零散的企业很难把握政策方向,不能深入理解产业政策,因此容易在创意环节导致决策判断失误而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从内容制作环节来说,一般的企业很难完成成本高昂的内容制作。这里的成本包括硬件和软件的投入。比如,电视节目制作需要有摄影棚及一系列摄影器械;大量的产生和制作人员,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
生产复制环节,或许是这几个环节中相对贡献率比较小的环节,但是,同样也需要投入相当规模的人力和物力。
从交易传播环节来说,渠道的通畅以及商业环境的维护都需要政策护航。在目前国内市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零散的企业仅凭一己之力想要打通渠道或是创建新的商业模式都会受到政策上市场上的重重屏障。
总之,在市场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投资风险巨大的创意产业不适合由零散企业“分兵作战”。拿动画行业为例,环球数码总经理许翎说,“动画是一个投资很大的行业,它的制作完成一般需要好几年时间,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作为支撑;要成功收回投资,又必须有好的商业氛围和好的商业模式。就是说,要使投资的风险是可控的。但在目前国内市场还没有形成或者不成熟的情况下,大量的投资投在动画上,最后可能回收不了,于是,投资人就不投了,动画行业又冷了下来,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是我们最担心的。”(注:黎平《动画――一个属于未来的黄金产业》,《经理人》,2006年第6期,第76页。)
所以,由国家指导下形成集聚型产业基地是很多产业采取的方法,对于新媒体产业来说,也应该如此。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的建立和完善正在弥补和纠正“各自为战”时形成的产业格局,无论从产业链的完整构建还是基础设施的巨额打造以及产业生态的良性循环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注:刘刚《我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瓶颈及对策》,《国际贸易》, 2008年第2期,第40页―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