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科学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前,社会的发展突飞猛进,各个领域日新月异。这对于每一个人提出的新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早在十几年前国务院和教育部提出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培养科学素养的问题。但在科学素养培养的教育实践上,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揭示这些问题,探讨其原因,提出改善科学素养培养的建议,应是当前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紧迫问题。
一、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中的问题
1、注重知识传授,轻视自主探究。
新课程理念强调,科学课程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使之在探究的情境中通过实践获得感悟和发现,进而建构知识体系。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实际上是学生自身的发展。所以,实现学生的有效发展应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根本目的。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不是着眼于学生本身的发展,而是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另外仍有不少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直接传授客观规律、原理和结论的教学套路以及重视知识结论的直接传授(或变相传授),轻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及其过程中的感悟、发现和生成性知识的获得。
2、.畸重知识与能力,忽视非认知因素
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内容上,片面强调知识与能力层面的内容,而忽视非认知因素层面的内容。这表现为三种情况:其一,在课堂学习中仅提出知识和能力要求,不提非认知因素的要求。其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仅注重考试范围中的知识与接受知识的能力,探究、批判、创造的能力则不在学习的视野中。其三,误解非认知因素,仅把它视为掌握知识的手段,而不是学习的内容。如认真的态度、学习的兴趣被认为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手段。其实以科学旨趣和科学精神为核心的非认知因素,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也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标志。
3、注重课程学习,轻视学生生活经验
课程学习主要是以学科教材为依据、受教师课堂教学制约的学习。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方法上,强调课程学习,轻视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在认识上,认为学生的发展是教师教的结果,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主要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结果。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只有课程学习时间,缺少学生独立钻研时间。在学习管理上,对课程学习有严格的管理、指导和检查,对学生课外的学习生活则缺乏足够的关心。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独立钻研被排除在科学素养的形成方法之外。
4、注重学习结果,轻视钻研过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在科学素养形成的实际评价上,常常只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在终结性评价中,又常常只重知识和在试卷上知识运用的评价,忽视只有在活动过程中才能反映出来的实际能力和非认知因素的评价。在试卷评价上,常常只重解题结果,忽视解题过程,标准化的考试是其典型表现。因此,科学素养的形成最终被看成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不是一个随着学习生活的进行而不断变化的过程。
二、当前改善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教育问题的策略与思考
1、树立正确的学生科学素养观和恰当的知识观
科学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结果,也是人类本质力量的自我印证。科学是以人为依托的,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也就是从科学的角度对人自身素质的一种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以科学文化为材料来培养学生内心自由的精神和行动上的创造性。另外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讲,要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知识观。它主要包含有其一,知识是人们经验的总结。这种经验既可能是人们解决生产生活中具体问题的经验,也可能是人们观察事物得出的经验。其二,知识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产物。人只有在活动中通过与对象的相互作用才可能产生知识,其中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每个人的创造性只能表现在活动中。其三,知识具有视角性。它是与问题相联系、从某一个视角得出来的一整套方法体系。所以,我们所说的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培养中小学生拥有或创造新的方法系统的品质。
2、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师的素质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才有可能指导学生通过科学研究式的学习形成自己的科学素养。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应实现两个转变。其一,从专业型教师走向综合型教师,实现文理兼顾;其二,从教学者走向教育者,从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转变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教师要实现这两个转变,在内心自由与外在创造性上都有新的发展,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3、坚决执行以科学探究为中心的教与学。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不仅要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订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收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和交流等,而且要形成科学的认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真实的探究活动,为此,教师必须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把知识和结论教给学生。
4、分层次教学,螺旋式上升。
科学素养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在科学素养教育中要有层次地安排科学教育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和发展。学生只有理解了科学的价值、体验到了成功,才不会丧失对科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及手段的总称。掌握科学方法无论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或者从发展能力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教给学生普通的自然科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科学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下列程序来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1.搜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观察,实验,条件控制,测定,记录。
2.分析、研究和处理有关资料、文献、数据(表格化、方程化和图线化),最后进行分类。
3.得出规律性结论。抽象的科学,发现规律,模型化,提出假设,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形成概念)。
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需要付出大量劳动的过程,它既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亲自钻研的过程。学校教育只有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教育行为,才能真正达到有效形成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作者单位:南阳市第二十六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科学 生活化教学 课堂教学
生活是科学的本源,又是科学的归宿。小学科学知识教学主要来源于对生活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知识,更好地帮助小学生实现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探索。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不仅可以拉近自然科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系,还能利用生活化教学给学生亲近感、熟悉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因此,实现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十分必要。实现小学科学生活化课堂,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情境创设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诸多学科教学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谓情境创设,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与学科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相关情境,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情境创设的优势不言而喻。一方面,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科学知识的认识与接触都较少,因此采用情境创设能够有效增强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兴趣。另一方面,许多科学知识对小学生而言较抽象难懂,通过情境创设,可以增强科学知识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有助于学生认识和了解相关科学知识。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不仅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而且将生活内容融于情境创设之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引导他们自主探究与生活相关的科学现象,切身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价值和趣味性。如笔者教学小学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时,刚提出“静电”这一概念时,很多学生都迷迷糊糊,不懂得“静电”到底为何物。这时候,就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欣赏笔者的“大变北极熊”魔术,即将普通的玩具熊与人的头发进行摩擦,然后使其吸引泡沫,最终黏上白色泡沫变成雪白的“北极熊”。这一“魔术”刚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全部的注意力,在“魔术”结束之后,学生立刻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在笔者的带领下引出“静电”这一概念,同时探索出与“静电”相关的一些科学现象与知识。
二、贯穿生活化内容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学习科学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认识生活、了解生活。同样的,在生活实际中,我们所能见到的、听到的、摸到的一些资源反过来对科学知识教学起极大的推动作用。简而言之,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只要利用得当,就能对科学课程教学起到最直接的推动作用。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材料,不仅能极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兴趣,而且越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往往越是学生最容易理解的知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以生活化内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探索生活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如笔者教学《观察我们身边的材料》一课时,在上课之前让学生从自己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像泡沫、玻璃、抹布、钥匙、发卡……学生准备了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之后,便带领他们认识这些物品的材料,引导他们将其进行分类,并观察不同材料的不同特点,最终认识材料属性。
三、探究生活化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育除了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外,还应当注重对学生探索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当将目光放在启发学生积极探索这一点上。通常,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大胆探索,追求和解决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笔者以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几种液体作为案例,让学生探究生活中这些液体是否存在热胀冷缩现象。从这点出发,笔者设计了三个较为普通又极具探索意义的问题:醋、酒、牛奶、可乐等液体是否存在热胀冷缩现象?将装满冷水的烧水壶加热,会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我们在超市买的矿泉水,总是没有全部装满?在提出这三个问题之后,笔者给予学生充足时间自我探索与讨论,同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分组合作探究。学生围绕以上几个问题进行分析、探索,最终得出答案,一来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二来提高小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总而言之,科学的精彩往往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教师教学科学知识时,应当充分挖掘科学与现实生活二者之间的联系,并加以利用。通过创设生活化的科学教学情境,采用生活化教学材料,创新性地启发学生分析和探索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实现小学科学高效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有效教学
“精彩源于生活”,因此,在新课改下,科学教育应与生活紧密联系,以让学生更深刻的体验科学,了解科学,并在头脑中形成科学与世界紧密联系的清晰概念。那么,在科学课堂上实施生活化教学,怎样提高其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只有立足于学生,引进生活内容,提供探究,才能让科学课堂教学更有效,并充满欢乐与多元色彩,让学生愿学、乐学。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探究是科学课程的关键所在,只有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生才能在探究中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进而转化为学习的持久动力,促进学习的提高。因此,科学教师应合理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让学生融入探究。实践证明,生活化的情境大多为学生所熟悉,很容易让学生把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并切身体验科学的学习价值。以学习小学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创设了如下生活化情境:同学们,大家想知道玩具熊是如何变成“北极熊”的吗?今天,老师将实施“魔法”,给大家秀一下。教师拿起手中的玩具熊,与班上某位女生的头发进行摩擦,以达到吸引白色泡沫的目的。教师演示完毕,玩具熊在瞬间变成了“北极熊”,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如何做到的吗?此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始讨论起来。教师抓住学生激情,在恰当的时机引出“静电”。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参与欲望愈加强烈起来,教师随即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有一名学生提出冬天晚上睡觉脱下毛衣时,会有一些”火花“,并伴随噼啪的声音,这就是静电。从以上案例得知,教师可以以生活化情境为载体,激发学生参与欲望,调动学生思维,引发深层探究欲望。
二、贯穿生活化内容,提升科学教学有效性
在科学课堂上合理贯穿生活化内容,可以大幅度提升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从实际上来说,科学课堂是一门兴趣学科,学生应在无压力的状态下进行科学学习,充分利用生活材料,对生活问题进行探究,以让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培养,科学水平得到提高。
三、利用生活材料,培养动手能力
生活周边的资源是科学课程最直接、最容易得到的资源。对于小学生而言,越是生活化的内容,越是感兴趣的内容,也越是易于理解的内容。科学课本只是学生认识科学的一扇门,透过这扇门,科学课程更为精彩纷呈。因此,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善于利用生活材料,进行科学小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得到提高与发展。以学习小学科学《观察我们身边的材料》这一课为例。课前,科学教师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请同学们从家里带上一些小材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第二天,课堂上的材料丰富多彩,学生带来的材料有:矿泉水瓶、纸张、碎布、玻璃罐头瓶、废弃钥匙、小发夹、木块等。此时,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类,以更好认清不同材料具有的特点。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把材料分为木头、金属、塑料、纸、布和玻璃几大类,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材料的特点。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创作,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四、探究生活问题,提高科学水平
新课改下,应提倡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加深学习体验,以获取知识。因此,科学教师可以针对教材和学生认知特点,设计一些生活问题,让学生进行大胆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水平。同时,探究生活问题活动也是最能突出学生主体的一种方式,应加以利用。以学习小学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以下生活问题供学生探究:1.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液体能热胀冷缩吗,如牛奶、可乐、食用油、醋、酒?2.我们去商店购买矿泉水,但是发现水都没有装满,这是为什么?3.利用一个装满水的茶壶进行烧水,会发生什么情况?请说出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学生围绕以上生活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答案,更加深了对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理解,从而利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五、展开生活化活动,培养创新应用能力
教室并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场所,教师还可以把课堂搬到课外,拓展教学场所,让学生在室外学习,并得到更深、更广的发展。科学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进度和教学所需,在室外展开生活化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活动中创新应用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
总之,精彩源于生活,生活就是课程资源的大宝藏,需要教师不断挖掘,并加以利用。科学教师应不断结合教材,创设生活情境,设计生活化活动,提供探究机会,提高教学有效性。当然,在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授课时,科学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只有这样,生活化教学才能更受学生欢迎,才能真正在课堂上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1]江道告.让生活化走进小学科学教学[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05)
【关键词】科学素养;语文教学;教学活动;小学生
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有四个:一是科学知识与技能,二是科学方法与能力,三是科学形为与习惯,四是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 近年来,人类普遍认同科学技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科学是双刃剑,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科技越发达,对自然带来的破坏越大。仅重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科学教育只是科学教育的一半,教育的新格言“还教育的另一半”,为世纪之交的科学教育开辟了新的视野。而科学教育又是小学教育的启蒙。因此,在小学教育中,仅仅依靠《科学》学科的力量,显然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科学的教育。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也要在教中担负起责任来,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助一臂之力,使学生从小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终能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以达到推动科学技术和世界文明的和谐共进。结合语文教学,我进行了一些科学拓展活动,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
一、巧设问题,激发科学兴趣
兴趣往往能诱导孩子探索知识的奥秘,对科学产生热情和向往,并能使孩子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乐趣。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在搞好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多科学的好奇心和求之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科技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和思考,从中得到探索的乐趣和满足,以此增加对科学的兴趣。如在 《太阳》这一课中,可以设置这样的提问,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1、在古代的神话故事中,太阳有多少个?2、现在有几个?3、现在你对太阳知道多少?等等。又如在《月球之谜》这一课中,为了更加激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又可以这样设置疑问:1、古代人们是怎样向往月亮的?2、现在我国科学工作者是怎样到月球上去的?3、今后我国科学工作者还想在月球上作何研究?再如《果园机器人》这一课,为了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科学工作者研究出既节约能源又耐力的机器人代替劳动力,这多好啊!
二、积极引导,授予科学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更迅速地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更准确、更透彻地理解科学知识,它一经内化就能使智力得到发展,从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对子、词、句、篇进行比较,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方法进行归纳、概括,使学生逐步用一些科学的方法梳理所学知识。注重引导学生注意事物间的联系,培养思维的系统化,如学习完《太阳》这课后,我们可以浅显易懂的说明方法(即数字说明、比喻、比较等)把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归纳起来。
三、课外延伸,丰富科学知识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册都有几篇课文是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普文章。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结晶,科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探索更加积极,更加深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爱好更为直接。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只限于向学生介绍科普文章中的科学知识,而应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查阅及交流,有的放矢地把有关知识传授于学生。如在教授《月球之谜》这一课时,如果只是把课文中的知识教给学生,那永远满足不了学生要求的,要引导到学校图书室、书店等处查阅科普书籍,增加更多的知识营养,如《十万个为什么?》等。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在加强课堂渗透的同时,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创设阅读环境,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提供展现平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借助知识积累,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
(四)实践操作,培养科学能力。
新课标指出:“科学的学习,必须以实践为主。”实践既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目标,也是实现目标的方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通过实践操作培养科学能力,具体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强化课内活动。
(二)多看相关的科教电视频道节目。
(三)多查阅学校或书店有关科学知识的图书、报刊等。
(四)像科学家那样多动脑、多思考、多操作,做到精益求精。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评价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184-01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是师生需要共同参与的问题。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既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进步,又能够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起到指导与激励作用,还能够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当前的农村小学语文评价工作却还难以做到这些,需要分析问题并作出改进。
1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现状分析
1.1没有把握住评价工作的基调
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要目的并非只是总结其学习成果、学习现状,更要对其以后的发展起到推动与促进作用,要让他们在评价中受到激励,使其能够产生更加充足的学习动力。但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实际工作中,却难以体现出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仅仅将评价工作作为一种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的惯用手段,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
1.2缺乏情感性
小学生的情感活动是非常敏感的,老师的表情、动作会对他们的内心情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然而在农村小学语文的评价工作中,老师却没有重视这一点,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一个不经意间的表情或动作,便可能对学生的自信心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1.3评价模式单一
在农村小学语文对学生的评价工作中,评价模式单一是阻碍评价工作有效性提升的主要因素。评价模式的单一主要体现在“格式化”、“过程化”以及“数据化”三个方面。“格式化”与“过程化”就是对每一个学生都采用相同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性,“数据化”就是评价结果形式单一,往往一个分数或是一句评语带过,缺乏对学生的激励性与指导性。
2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策略建议
2.1以赞赏与鼓励为评价基调
对学生进行评价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鼓励学生,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在评价过程当中的用语,要展现出激励性质,并能够对学生起到切实的激励作用。所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必须要以赞赏与鼓励为基调,在评价过程当中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关爱与赞赏,以富有人文关怀情感的用语,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心灵导师”戴尔・卡耐基认为,想要将一个人的能力挖掘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与他们适当的鼓励与赞美,我国的清初教育家颜元也曾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与其对学生的错误或是不足进行长篇大论的数落、批评,比不上对学生的优点或长处给予一句表扬,这样能够使学生受到更为积极有效的引导,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来说更加有用。
2.2增强评价的情感性
一个人的表情、动作都会内心情感相关,老师则应当尽可能的通过体态语言,来提高评价工作的情感性。适当地应用一些体态语来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有时能够取得比语言评价更好的效果,而且更具情感性。不过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使用体态语的时候要尽量少用或者是不用漠视、侧视以及怒视等带有消极情感的眼神,喷怒、鄙视等冷酷的面部表情也尽量少出现或者不出现。避免出现用食指或者是小指这种带有蔑视性的指向体语,更不能拍桌子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教师应该多微笑用鼓励的掌声来给学生学习的信心避免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2.3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
当前我们已经明确,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应当是学生,所以评价过程当中的主体也应当是学生,老师应当将学生的这种主体性在评价工作当中尽可能的发挥出来,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不仅希望自己能被认可,能希望自己具有认可别人、发现别人的能力与权力,而这对于评价工作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小学生的视野不受限制,他们看到的与老师看到的可能会存在区别,能够从对方身上发现老师看不到的优点与长处,或是其他更具有意义的特性,可以提高评价工作的全面性。同时,学生在对对方进行评价的时候,也会进行自我对照,相当于也是在对其自身进行评价,这相比于外界给出的评价而言,他们更加容易接受。
2.4对评价进行分层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过程当中,老师对于所有的学生都采用的是同一种标准、同一种方式,使评价工作陷入了一种“格式化”、“过程化”的困境。因为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由于不同学生的成长经历、智力水平以及知识结构基础各有不同,如果老师以同一种标准来评价所有的学生,对于一部分基础能力较低的学生就可能会显得过于严格,而对于一部分基础能力较强的学生,又会显得过于轻松,使对学生的评价不能起到有效的激励或引导作用。所以应当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分层评价,对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主要以鼓励为主,对基础能力中等的学生主要以引导、提升为主,对基础能力较高的学生应当进一步加大激励力度,使他们可以不断的超越自己。
2.5合理提高评价的延时性
对学生做出及时的评价,能够让学生非常容易的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及思考的乐趣,可以让学生尽快步入乐思、善思、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而把握好评价时间的度,合理延时评价,则能让更多学生拥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之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参与表现的欲望,让他们就问题展开自由的讨论,互相取长补短,最终形成正确的观点,此时再对学生进行评价与必要的引导,就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中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多向思维。
3 结语
总之,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多下力气,探讨与实践如何提高语文课堂学生评价的科学性,以提高评价工作质量,使评价工作能够真正为学生的发展与成长,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动态生成成为全新的教学手段,也成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法宝。动态生成,能够提高课堂活力,促进教学资源丰富以及教学手段的灵活化。小学科学学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一、课前预设,推动课堂动态生成
预设,是教学准备的重要内容。在课前备课环节做好课堂预设,才能让课堂的动态生成更加科学。在教学实践中,预设与生成既矛盾,又统一。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肯定预设与生成的优势,充分利用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才能让小学科学课堂有条不紊地继续下去。作为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备课环节多下苦功,结合科学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计划。设计具有弹性的教学方案,给学生多维思维与灵活表达的空间,才能让课堂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动态生成机缘的产生。
比如在讲解《我们和动物有哪些相同与不同》时,教师要结合“通用感官仔细观察与比较人和动物身体外形结构;会用直尺与卷尺测量长度和时间;能够用语言表达观察与测量的结果和感受”的教学重点预设课堂教学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与具体的课堂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出示一张人的身体外形图,让学生观察人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再给学生展示动物的身体外形图,看看是否能够在动物身上同样找到头、颈、躯干、四肢(上下肢)这些部分。在课前,教师会准备小狗的身体外形图,将其作为典型与人的身体相对比。这样的预设活动,能够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了解人与动物的相同与不同。但有小学生于课堂中提出“老师,蚯蚓是不是只有躯干?”的问题。学生的问题由小狗发散而来,肯定学生提出的想法,并以此为切入点推动课堂动态生成,快速寻找蚯蚓图片或者在黑板上绘制蚯蚓解决学生的问题,以蚯蚓为例对比人与动物的相同与不同,促进课堂内容的创新化。做好课堂预设,由预设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课堂动态生成,有利于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捕捉灵活信息,推动课堂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动态化的教学手段,死板的教学思想与方法无法支持动态生成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产生。动态生成,是全新的教学境界。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生成全新的教学想法,需要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更需要教师关注学生提供的动态生成信息。在师生共同探究课本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学习信息产生。教师积极捕捉有益于课堂动态生成的信息,对信息加以整合与加工,把握好课堂动态生成的机会,才能让课堂活力四射,精彩万分。
比如在讲解《植物的种子》时,教师要就植物种子话题与学生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小猫咪是猫妈妈生的,小鸡是破壳而出的,让大地上绿色的植物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的妈妈在哪里呢?”用这样的问题引导小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学习科学课本中有关于植物繁殖方式以及植物种子的知识。在学习植物种子知识时,有的小学生提出“把种子埋在土里,真的可以长出植物吗?”的疑惑。栽 种植物是下一节内容,但学生有兴趣,教师可以捕捉这一有益于课堂动态生成的信息,将高效学习作为引子,节省出时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寻找植物种子并栽种。在课堂中,学生只学习了植物种子的知识,没有学习正确的栽种方法,这时候栽种虽不能保证成活率,但能够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更能为下一节课学习栽种植物的内容埋下伏笔,让学生以下节课的课堂学习去修正自己的植物栽种行为。恰当地捕捉课堂有益信息,并将其加工成为创新的课堂活动,满足小学生的科学学习需求,有益于小学生科学思维的健全以及科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利用课堂麻烦,推动课堂动态生成
课堂具有动态性,没有哪一节课堂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推行。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小意外产生。如果教师的教学思想传统,这些课堂中的小意外就是教师的麻烦,是具有负面作用的事物。如果教师具有创新的教学思想,且具备动态生成的教学能力,课堂中的小意外就可能成为课堂的亮点。作为科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正确从容对待与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科学学科的综合性强,内容丰富,课堂中出现的意外往往可以被D变成为动态教学资源。
比如在讲解《电磁铁的极性》时,教师要借助电磁铁实物给学生展示电磁铁的性质,引导学生做电磁铁吸大头钉的实验。实验,是科学课堂的重要内容,也是极易出现麻烦的教学内容。实验成功与否,关系着教学速率。在连接电路过程中,有的小学生电路知识掌握不够牢固,速度较慢。借助这样的课堂麻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实验,灵活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正确学习方法,也让科学课堂更有团结气息。在实验中,有的学生在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钉现象时,不小心压坏了开关,面对这样的麻烦,教师可以借助动态行为,让学生观察不通电情况下电磁铁是否可以吸引大头钉,让麻烦成为动态教学资源。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关注动态生成教学理念与手段的实践中,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与捕捉创新的教学资源,找到课堂动态生成的切入点。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动态生成教学资源与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建立创新教学意识,积极探究全新的教学方法,推动小学科学课堂灵活化与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阴玉平.教学之“道”与“记”,教学有道需寻道[J].考试周刊,2012(62)
[2]付慧云.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实现[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0(11)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效率;方法途径
小学体育作为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小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升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成为我们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引导者,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了达到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体育老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在教学过程中树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老师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看到学生作为一个个体而所具有的差异性,在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实践中,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翘板,以翘板为起点,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法,构建不同的体育知识体系,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将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充分地调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堂的学习中,从而提升了体育课堂的效率。
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使得教育资源的多样化与优质化,小学体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有赖于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在进行体育基础的教学中,我们的体育老师要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逐步地实现了学习活动的数字化,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参与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可以借助数字信息对课堂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通过信息资源不断开阔自身的视野,接触到更为广阔的世界,在潜移默化之中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有着较强的实践性,需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逐渐熟悉与掌握体育技巧与技能,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优化,让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地点不再固定不变,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在自己喜欢的任何地点展开科学的体育学习,不再拘泥于课堂所固有的程序化安排,在更为自由的空间进行自己的学习活动,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代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取得的教学成果。
小学体育教学课堂效率的提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体育老师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需要对教育资源进行梳理,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探索中的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首先是要以现代体育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作指导,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先进的教学观念,科学的教学原则,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开展体育课堂主体教学活动。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需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体育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是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不单是体育教学过程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和需要,为他们创设适应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指导和促进他们参加体育课程活动,从而达到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心理需要、协作和创新意识。
另外,强调的是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课堂教学格局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新颖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教师实现角色转变。在教学方面必须冲破传统的束缚,一是坚持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二是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地选择,合理地组合,正确地应用;三是以理施教与以情导教相结合,严密的组织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与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相结合;四是集中指导与区别对待相结合。
二、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主动教学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其核心是教学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意味着要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和兴趣,强化他们的协作精神和社会适应意识,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空间,使他们形成更多的学习策略。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探索新课程下,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交往中进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课堂互动是指师生双方或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传递信息并相互影响的过程,师生互动是指师生之间发生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这就要求学生能在课堂上通过群体力量解决问题,也要求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倾听学生,激发课堂的活力,动态调整并完善教学过程,在新课程中,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共同学习体"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引导和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思想和信息,同时,小学的体育课堂教学还是一个活动的实践过程,教师不仅是体育知识技能、信息的提供者,而且主要是学生活动实践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还应设法为学生提供活动实践的机会,课堂互动就是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深刻体验活动教学的全部过程。
学生自主活动学习与课堂互动教学都是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和学习效果因而能在课堂互动中得以实现,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则需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得以落实,如果仅以传统的观念将小学体育教学过程局限于课堂教学,显然是不恰当的,从教学设计开始,就应当将学生的因素纳入到教学实施阶段的考虑中,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障碍和需要;学习方法与策略;学习行为与环境,学习效率与效果等。这样,通过分析学习者的特征,针对学习者的具体情况,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设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进入到交互环境中,开展双边或多边的交际或合作活动,让学生全面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
三、关于小学体育教学的建议
1.开展主题突出,情景真实的互动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扮演角色,充当组织者或领导者,同时要求其他学生协作活动,做好准备,这些角色互换的合作性与协作性的学习,颇有新意和挑战,极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小集团学习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①通过小组的活动促进学生自主、自律学习。
②培养学生互教互学,互相帮助的精神和能力。
③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享受"交朋友"的乐趣。
④促进学生社会行为和意识的形成,培养社会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生本课堂;构建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旧版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于现如今的教学,现代教学中强调教师要改变以前认为教师只是传播教学,学生被动受教的传统观念,而是将学生放置于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来,在新理念的教学中,是以学生作为主体进行教授,小学语文的生本课堂构建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动机来合理安排课程,让学生作为主动学习方去学习知识。
一、生本课堂定义
生本教学是在时代进步的基础上,最新提出来的新版本教学模式。此类课堂有着科学、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教材来看,此类课堂强调对教材内容进行多层次延伸,教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拓展,从而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由于生本课堂是以“学生为本”定位理念,这样有效地善待了学生差异,让教学变得多元化,让教师得以从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去欣赏学生,并以此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与成长。
二、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生本课堂
(1)让学生认识、了解语文。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语文,为什么要学习语文,也不知道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而作为老师,应当在教学之初,就要从“是什么、为什么”这些方面对学生做出合理的解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语文来表达情感、学术交流,语文也是我们传承文化的工具,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必备的。而作为老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去强调语文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开始学习语文就认识、了解语文,让他们从开始就对语文学习充满求知的欲望,对于知识的渴望会进一步刺激学生学习的动力。
(2)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当学生好奇于学习中的奥秘,并深深被学习的乐趣吸引,培养出对于学习的兴趣,那么学生就会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其中。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喜爱学习语文,而不仅仅是一味的应付考试地学习,当学生对于语文充满兴趣之时,才能让其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注意力只能集中20多分钟,对于小学生而言,注意力更不可能有20多分钟那么久,可能十几分钟就会产生疲劳感,而当学生充满兴趣的时候,相对于只是简简单单地应付学习的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集中精神的时间会更长,效率会更高。
(3)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再是仅仅从教师的角度去教学,在现代教育标准的不断变革中,教师更多的责任是去正确引导学生,而教师也应该将“教师预设模式”改变为“课堂生成模式”,教师不应该再盲目地去追求完成教学任务,而是真正意义上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多层次去发展教学内容,让作为主体学习的学生在多元化的内容中自我选择,将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阅历少,很难正确选择出符合自身的学习方式,所以作为教师要及时进行正确引导,合理科学地将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学联系起来。
(4)互动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师生互动”在新课标中是种新理念,但是真正意义上将师生互动落实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却不容易,在我看来,互动的前提是教师改变传统意义的旧观念,将学生放置于与教师相同的地位上来,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互动中来,才愿意将自己在课堂中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如若在压抑严肃的课堂教学氛围下,他们根本不会主动与教师进行互动,他们只会机械地回答,这类互动只是空有互动之说却没有实效意义。
(5)结合生活感受语文。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人们通过在生活中的情感与教学相结合形成的工具性学科,生本课堂的理念就包括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受,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将生活感受与学科结合起来,在生活中,通过对生活的自我观察与感悟,与在教学过程收到语文的情感熏陶想结合,会让没有生命的文字帮助学生培养语文感悟能力,并感悟生活,让学生的思想与人格更加完善。
总之,以学生为基本的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形成,可以让语文教学更加的人性化,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它以与传统观念不同的理念帮助学生去学习语文,在学生的知识素养与情感培养两方面进行双重熏陶,让学生得到多层次的提高,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真正的求知享受。
参考文献:
[1]陈艳娟.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