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人才奖励办法范文

科技人才奖励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人才奖励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人才奖励办法

第1篇:科技人才奖励办法范文

关键词:车站;科技;项目;管理

随着铁路现代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投入运用,要适应这种新形势、新变化,必须用科学的思想、现代化的手段来管理企业,走以科技促发展、用科技保安全、靠科技创效益的发展道路。而车站科技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铁路系统科技发展水平,因此,抓好车站科技项目管理,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成为车站科技发展迫切需要改善提高的重要工作。

一、对项目和项目管理的认识

对科技管理部门来说,项目是一个很熟悉的词汇,通常是指规划、计划、方案、工程、任务等, 申报项目、确立项目、 实施项目、验收项目、 评审项目是每个科管人员都耳熟能详的业务流程,但从项目管理的专业化角度,项目和项目管理的真正内涵和规律还未被真正理解,项目通常是一次性的工作任务,项目管理是对整个过程全方位的管理,项目和项目管理组成为项目管理系统知识体系,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运用众多的管理知识和技术的集合。因此学习、研究和应用项目的涵义以及项目管理的方法,对科管人员来说,意义非凡。

二、车站当前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车站的科技项目管理是对车站各部门的科研项目情况进行严谨的需求调研、慎重筛选出科技含量高的课题、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对确立的科技项目进行过程监测、进度控制、完成后的验收办理、鉴定评审等管理。近年来,车站创造了一些科技成果,但随着铁路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特别是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后的重大变化和设备方面质的飞跃对铁路科技发展带来了极深远的影响,这些新变化造成车站科技项目管理出现许多不适应的方面。

1.在思想认识方面还有局限。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车站在科技管理方面存有落后的思想观念,认为车站管理是传统的生产管理,对经验的需求高于技术,对科技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明确的科技工作方针目标,自主管理能力比较差,科技创新的源动力不足,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自身的科技工作基础比较薄弱。

2.管理体制建设滞后。车站的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自05年以来车站制定的科技管理办法未能与时俱进加以修订,造成研发过程中出现程序不规范,课题重申报轻管理,少数立项课题拖延时间,仓促研发形成结题质量不高等现象。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造成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低下,参与和关心程度不够。一些自主研发的项目经费不能及时落实,成本支出上有困难。

3.科技人才建设缺乏创新。科技人才是企业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战略资源,随着铁路装备现代化加速推进,铁路职工技能不适应的矛盾也日益突显,拥有现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技术水平的科技人才尤其缺乏,车站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引进人才的途径比较少,加上工作条件、福利待遇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使得铁路的人才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车站的培训力度不够,培养的方向侧重于一线生产岗位的实践和锻炼,注重经验的培养,开展科研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举措较少。这都对车站的科技人才的储备造成很大影响。

三、加强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的几点想法

1.完善机制,提高科技管理的规范化。一是应进一步完善领导组织机制,确立科技管理网络。成立科技管理职能部门及科管专(兼)职人员,担负起贯彻路局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落实科技工作计划、制定适合车站的科技工作目标和科技管理实施细则、推进车站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责任。二是应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技管理制度。要针对车站科技工作的薄弱环节,从制度上给予加强规范。使科技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制定项目立项的流程、课题管理的方法、科技经费的使用、科技奖励办法、人才培养制度等。三是应进一步明确车站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以车站的行车安全、运输组织和经营管理的需求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保安全、增效益、提高管理水平方面的科技课题上。

第2篇:科技人才奖励办法范文

近日,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一口气拿出20余万元重奖2011年度科技创新成果。创下枝江市属企业专项奖金之最。奖励金额208389.50元,其中,合理化建议奖124项,奖励76889.50元;有效专利申请22项,专利奖励44000元;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奖14项,奖励金额79000元;科技12篇,奖励8500元。这是湖北三宁化工继去年对上一年度获得国家授权的两项实用新型专利给予2.6万元的奖励之后,对2011年度科技创新成果进行奖励。

据了解,去年以来,湖北三宁化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职工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先后出台了《专利管理制度》、《职务发明专利奖励办法》,对取得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的员工分别给予20000元、12000元、6000元的奖励。同时,成立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设四个专业委员会,即煤化工专业委员会、磷化工专业委员会、化工设备专业委员会、电仪控制专业委员会,明确科技发展路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重大科技项目以及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奖励。设立湖北三宁化工首席专家职位和科学技术进步奖,旨在不断加速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加快捷的技术支撑。

2011年,湖北三宁化工科技创新不断攀登高峰,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湖北省技术中心,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一年共开展科技开发项目17项,完成16项。其中,“CO2压缩机无油技术研发及应用”、“NDC法脱硫技术研究及工业化应用”、“磷石膏湿排干堆及滤液回用技术开发及应用”等13个项目被鉴定为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10项成果为国内领先,3项成果为国内先进。“全低变(等温)变换新工艺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作为石化行业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2000万元资金补助;“10万吨/年湿法磷酸精制新技术及产业化”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已通过湖北省科技厅初步审核,列入2012年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将获得配套科技经费500万元。

2011年,湖北三宁化工积极派遣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氮肥和磷肥行业的各类专业会议,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将高新技术,好技术新经验引入公司;同时积极参与行业的经验交流。去年,湖北三宁化工还累计在《小氮肥》、《化肥设计》、《化肥工业》、《磷肥与复肥》等期刊杂志以及各种协会会议共发表科技论文12篇,极大地提升了公司在行业的知名度。

湖北三宁化工董事长、总经理李万清表示,2012年,湖北三宁化工将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管理制度,完善人才管理和研发机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努力提高技术创新和研发水平。通过不断地引进新技术,实施技术改造项目,提升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同时,将加大公司科技人员在技术创新、专利申请上的奖励力度,积极推进科技论文的发表,严肃合理化建议的评审制度,规范评审工作,将各项科技工作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力争湖北三宁化工科技创新工作再创新高。

第3篇:科技人才奖励办法范文

 

智能电网建设对科技团队管理的要求

 

自2009年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投运后,国家电网公司加快了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建设推进步伐,并将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规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规划试点阶段(2009—2010年),重点开展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开展各环节试点工作;第二阶段为全面建设阶段(2011—2015年),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第三阶段是引领提升阶段(2016—2020年),全面建成统一坚强智能电网,使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安全水平、运行效率,以及电网与电源、用户之间的互动性显著提高。

 

目前,我国的智能电网发展正处于第二阶段。纵观世界各国及我国智能发展进程,当前智能电网建设呈现出以下特点:(1)要求高。智能电网旨在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这一建设目标决定了智能电网建设的高度。(2)技术难度大。从当前世界各国和我国智能电网研究来看,要实现智能电网发展的目标还需要攻克很多关键技术和设备难题。(3)试点推进。由于目前智能电网建设在世界范围内尚处于研究阶段,因此我国在智能电网建设中采取试点推进的原则,智能电网试点项目存在更多的探索性和试验性。

 

正是基于以上特点,智能电网建设对科技团队的管理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首先,要有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团队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创新团队是否由最优秀的人才组成是决定该团队创新研发能力大小的关键要素,智能电网建设需要富有创造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其次,要有明确的创新发展目标。目标是创新的动力和方向,没有明确的创新发展目标,科技创新团队就是无头苍蝇。智能电网是科技集成应用的综合体,需要在多个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和创新,智能电网建设需要科技创新团队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攻关课题。

 

再次,要有健全的统筹推进机制。智能电网建设涉及电力、电子、信息化等多个专业知识,需要科技创新团队、企业、科研机构等多个层面的共同参与,建立跨专业、跨层面的统筹推进机制是提高智能电网建设进程的关键。

 

然后,要有规范的管理流程。智能电网建设是一项持续的长期工作,特别是作为试点的智能电网建设项目,必须具备可复制性,其建设过程和建设结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有规范的管理流程以指导智能电网建设的持续发展。

 

最后,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保障。科技创新具有试验性,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体现科技创新的价值。

 

科技团队创新管理的实践和应用

 

青山湖科技城是杭州现有的5家国家级孵化器之一,其目标定位是中国自主创新的“示范区”、长三角产业发展的“智库”、浙江省海洋经济带的“枢纽”、杭州市产业升级的“触媒”、临安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是代表全国科研高新技术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是浙江省两家智能电网综合工程试点单位之一、浙江省首家由县级供电企业牵头实施的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1.9亿,工程建设周期为2011-2013年,由清洁能源接入、储能系统、优质电力园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在内的16个子项目组成。作为该项目的实施单位——临安市供电局,结合企业实际和项目定位,不断探索智能电网建设和科技创新管理方面的新举措、新方法,重点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课题管理、机制建设、基础管理、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实践。

 

创新团队管理方面

 

(1)严把准入关。在创新团队成员的选择上,打破了指定团队成员的做法,通过在全局范围内开展公开选拔、竞聘的方式,择优录用专业技能高、综合素质好、积极性高的成员,实现了科技创新由部分管理人员参与到全局所有人员积极参与的转变。成立了智能电网建设科研技术小组,组建了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建设工程项目团队、技术监督团队、QC团队、状态检修团队、ERP/PMS团队等科技团队,全局39名来自不同岗位、不同部门的青年骨干力量通过应聘加入到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16个子项目的科技攻关团队中,充分挖掘了企业内部员工科技创新优势,调动了企业员工主动参与科技创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积极性,保证了创新团队的专业性和先进性。

 

(2)严把培养关。在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上,一方面通过举办临电大讲堂、管理人员培训、班组长培训、学历进修等方式积极拓宽员工视野,提升员工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团队攻关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借助“培训中心”和“劳模工作室”两个培训平台,建立“周期学习制”和“交叉学习制”两种学习交流机制,积极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获取先进专业知识和交流典型经验的平台渠道,助推科技人才能力提升。在科技攻关中,切实挖掘、锻炼并培养了一批新人,在项目攻关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了项目建设的后备军或主力军,建立完善了科技创新人才梯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持续动力。

 

(3)严把考核关。在科技创新团队的考核管理上,通过开展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通过“团队项目激励”和“团队成员激励”两种激励办法,对获得较高荣誉的科技成果和取得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分别实施奖励。建立了团队成员“淘汰更新”机制,对在科技团队中无贡献的成员进行淘汰,并及时吸纳新生力量补充团队新鲜血液,保证了科技创新团队的积极性和先进性。

 

创新课题选择方面

 

一是开放式选题。在课题选择上,不设定课题的范围、大小、专业、主题等要素,完全根据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由科技创新团队自主提出攻关课题,自行设定创新方向,自行组织实施课题,保证了课题选择来自工作、创新成果应用于工作。同时,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QC、合理化建议、群创项目等渠道,广泛搜集员工意见建议,丰富创新实施平台。

 

二是竞争性管理。在课题管理上,实行课题年初申报、过程指导和年终评比,对年初各攻关小组上报的课题进行统一评审和筛选,评定重点课题,调整淘汰无关课题;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主管部门每月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督办和指导,对毫无进展或进展困难的课题进行适当调整;在年终评比中,对优秀成果进行奖励。

 

统筹推进机制建设方面

 

(1)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成立了由省公司、市局和县局主要领导成员组成的项目推进机构,建立了由局领导、项目负责人、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广泛参与的月度例会和技术协调会机制,建立项目联络月报制度与上级专业部门紧密联系和沟通,开发智能电网网络交流平台,编制智能电网周刊,及时沟通协调系统上下、专业之间、团队之间的关系和问题。

 

(2)建立学习调研机制。由各科技创新团队提出各子项目年度调研需求,智能电网协调组对需求进行统一协调并排定年度调研计划,统一监督调研进展。2012年临安市供电局各科技创新团队共外出调研12次,累计90余人次,拓宽了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眼界和思路,吸取了大量的先进经验。

 

(3)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创新思路,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方式,主动借脑,加强与科研院校、专业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与中国电科院、国网电科院、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英大传媒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智能电网研究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4)建立竞争激励机制。不仅在科技创新团队成员选拨、课题管理上采取开放竞争的方式,还建立了科技创新团队与团队之间横向对比、团队自身纵向对比的竞争机制,促进团队之间比学敢拼,促进团队自身的不断进步。同时,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对取得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干部选拨、技能评定、薪酬待遇等方面的激励,有效提供员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方面

 

(1)建立完善规划体系。积极开展科技规划工作,与中国电科院合作编制我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并在该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了智能电网规划和青山湖科技城电力专项规划,成为指引临安电力“十二五”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有效引领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

 

(2)建立完善标准制度体系。制定《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科技项目后评估管理办法》,规范科技项目全过程管理,建立科技项目后评估常态机制,对于技术经济价值较高、先进实用的成果进行推广应用。修订《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制定《科技论文、专利成果奖励办法》,建立了适合县局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促进了科技创新管理的常态化、规范化发展。

 

(3)建立完善项目管理体系。由智能电网建设领导小组牵头,各科技创新团队具体负责,从项目立项审批到验收投产各环节加强管理,严格项目审批手续办理和过程资料台账管理,确保各项目实施规范有序、资料详实;同时,加强项目的闭环管理,确保所有课题均有立项、有实施、有成果、有应用、有评估、有反馈、有完善。

 

资金来源保障方面

 

(1)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强与省公司、市局的沟通,将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项目列入省公司重点项目,积极争取省公司投资8600余万元。

 

(2)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积极开展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减免税收工作,争取科技成果转化获得财税政策支持,2012年高新技术企业复评通过获得200万元免税;深入理解浙江省科技创新管理相关政策,积极争取科技创新奖励,近两年获得省、市、县三级科技创新类奖励近200万元;积极争取政府对智能电网建设的参与和支持,临安市政府投资的风光互补路灯项目已建成投产。

 

(3)积极争取社会和企业用户投资。积极做好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工作,主动为客户提供光伏发电、清洁能源接入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和系统内的沟通协调工作,争取社会和企业用户投资融入智能电网建设,目前已有近3000万元的企业用户资金投资智能小区、储能系统、清洁能源接入等项目。

 

成效分析

 

自2009年青山湖科技城落户临安以来,临安市供电局即开始谋划建设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并积极研究探索科技团队管理的新模式。至今,科技团队创新管理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研究和应用已历时三年有余,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法,在科技人才管理和智能电网项目推进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丰富。通过科技创新团队开放式竞争性选拨,挖掘锻炼了一批新人,为员工成长成才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通过科技创新团队间的沟通协调、外出调研、合作交流等为员工提供了学习知识、开拓眼界、拓宽思路的多元化平台;竞争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体现了人才能效的阶梯分布,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二是项目进度得到有效推进。截止2012年底,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16个子项目已建成4个,3个项目已完成阶段性建设工作,6个项目已完成招标,3个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预计2013年底所有项目将全部建成投产。

 

党的十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今后几年将是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建设的攻坚期,也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期,科技创新管理特别是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仍将是我们在智能电网建设中需持续加强和提高的重点。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结合临安市供电局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建设所做的关于科技团队创新管理的经验总结和提炼,希望能与致力于科技团队管理、致力于智能电网建设、致力于科技创新发展的同志们共享,共同推进智能电网发展和科技创新发展。(作者宋耘系国网浙江杭州市供电公司总经理;付红豪系国网浙江临安市供电公司办公室主任助理;安晓军系国网浙江临安市供电公司总工程师)

第4篇:科技人才奖励办法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管理制度创新科技

科技创新作为高校创新的重要内容,既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高校加快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更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重要手段。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对于提高高校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促进高校持续、稳定、协调、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安石油大学在国家“十五”科技工作方针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以特色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深入实施科技精品工程,以制度创新为总抓手,通过优化管理体制机制,营造科研良好环境,发挥重大项目作用,加大科技奖励力度,规范科技评价体系,扩大学术交流范围等举措,充分调动全校教师投身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1 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构筑科技创新基地

创新基地包括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基地建设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科研工作的基础和保证,是汇聚科技人才的根本途径。对创新基地建设而言,完善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根本保证。为此,学校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科技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发挥创新基地学术环境优势,有利于学科交叉、队伍整合和资源共享,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激励机制。经过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相继制定了“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等制度。同时学校也自筹资金7000多万元用于基地建设,使得制度的导向和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学校紧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西部大开发、陕西建设西部强省的步伐,抢抓机遇,充分发挥石油石化主干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成果优势,突出特色研究方向,通过资源整合、加强条件建设、技术装备改造、增建实验室等举措,使创新基地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学校已拥有2个联合建设的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技术和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 营造良好科研环境,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由于“扩招”导致教师缺编严重,使得青年教师过早地担负起教学科研的重任。据调查,全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整个教师队伍的三分之二左右。青年教师以后要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主力,但是他们普遍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能力和经验也都不足,也缺乏科研启动资金。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引导和资助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同时对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学校也给与科研启动金,资助他们开展科学研究、参加学术交流。近几年学校共投入200多万元,资助了200多位青年教师,占青年教师总数的三成以上。青年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他们中的许多人已快速成长为学校教学科研的骨干。

3 发挥重大项目作用,凝聚科技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是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建设一流高校,必须要有一批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创新团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指出:“争取政府资源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科技创新实力的集中展现。高校围绕国家目标开展创新活动,可以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学术地位,促进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促进科技创新团队的形成。”目前,许多高校都存在科研团队整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的现象。针对国家级科研目标开展科技攻关,进行学科交叉,可以稳定科技队伍,凝聚科技创新团队,改变这种现状。

为了激励教师积极争取和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同时保障高层次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制定了《纵向科研项目经费资助办法》。学校组织各学科技术骨干组成科研团队,积极申请国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及各省市设立的重大科技项目,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凝聚科技力量,培育科技精品。几年来,学校投入配套资金400多万元,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对加强科技团队建设,稳定学术队伍,坚持自身特色,形成新的科研方向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五年,学校主持和参加国家“863”计划项目9项,参加国家“973”计划项目5项,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9项,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中,我校承担的国家“863”计划“旋转导向可控偏心器工程化技术研究”项目,经费达1500万元,是建校以来第一个经费突破千万元的科研项目。学校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由2003年的3100多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亿多元,年均增幅达30%以上。通过重大项目形成了多个稳定的科研方向,凝聚了多支科研团队。比较典型的是“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获得了200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4 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催生科技创新成果

学校革新科技奖励办法,拓展授奖范围,加大奖励力度,制定了《科技奖励办法》。对高水平的理论和技术成果进行奖励,对省部级以上的科技项目、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获授权的专利技术、高水平的论文、经费数额较大的横向科研项目进行奖励。奖励以工资或现金形式兑现,几年来共发放奖金300多万元。此项制度在教师中反响很大,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创新热情,也调动了更多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使得学校科技工作呈现出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的可喜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近几年学校主持完成的“气田污水综合处理与防腐阻垢技术”、“油气管线分布式光纤光栅智能传感系统研究”等4项成果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高温高压分布式光纤光栅传感技术”成果荣获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此外学校还获得了130多项各级科技奖励。近五年60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近500篇,出版学术专著100多部。

5 规范科技评价体系,激励教师创新热情

高校近年来存在单纯以论文数量考核教师的现象,导致大量低水平重复的论文出现。学校为此制定了《权威期刊、核心期刊认定办法》,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社会科学,从国内核心期刊到国外核心期刊,从不同角度规范和引导教师通过科技创新和长期积累,发表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促进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学校的科技评价体系是引导教师进行科技创新的指挥棒。在强化科技业绩考核的同时,一定要处理好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关系。学校制定了《教师科技工作业绩与成果量化计算办法》,与学校的其他科技管理制度一起,形成了科技评价体系。此办法的实施使得学校科技成果认定更加公平合理。科技工作业绩评价更加科学规范,形成了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的科技创新热情进一步高涨。仅2008年一年就申请发明专利20多项,超过了学校前十年申请量的总和。

6 扩大学术交流范围,增强学校学术影响

学校的科学研究要想创一流,就要积极开展各种学术合作与交流,就要选择高水平的合作伙伴,了解本学科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提高科学研究的起点。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可及时获取最前沿的学术信息。许多创新的想法、概念和思路,往往就是在学术交流中提出或受到启迪。

第5篇:科技人才奖励办法范文

近日,浙江省科技厅《关于第一、三、五批科技强县(市、区)复查结果的公告》,台州市路桥区顺利通过复查,继续保有“科技强区”称号,这也是该区自2005年成为浙江省首批“科技强区”以来,连续第三次通过复评(每两年复查一次)。

路桥区,2005年被列入浙江省首批“科技强区”,2007年成功创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8年成功创建“省级区域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区”。至2011年底,连续五次荣获浙江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连续12年六次蝉联全国县市科技进步先进区,三次荣获浙江省专利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路桥科技工作在市对区各项经济指标考核中多次在台州9个县市区名列前茅。

贯穿“三个台州”建设的主线是创业创新,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已成为路桥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路桥也因此成为富甲一方的经济强区。

政府推动:

营造出科技创新的路桥特色

无论是区党代会、人代会,还是全区干部大会、区委全会,凡是全局性的工作会议,路桥区都把科技创新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部署。政府推动,营造科技创新的路桥特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推动力、企业家是第一人才、服务是第一资源”,这个理念在路桥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路桥区始终把推进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全面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相继出台了促进科技进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进科技人才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路桥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

今年3月,路桥区召开了全区科技工作会议。主题鲜明,动员各方力量,贡献各自智慧,群策群力,共同推进科技创新。明确目标任务,落实有力举措,强化服务意识,凝聚人心人力,快马扬鞭促进科技创新,努力实现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

据了解,2012年路桥区科技创新工作牢牢抓住八个方面,首要一点以科技创新助推金属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发展科技型区域性新兴产业。路桥金属资源再生产业集群作为路桥区首个省级转型升级示范区,依托省、市相关扶持政策,充分利用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专家服务组和各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加强金属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关键重要技术的研发,着力推进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发展成为台州循环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平善:

打造出科技创新的路桥实力

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完善科技政策,加快集聚创新要素,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选取一批含金量高的科技项目申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火炬计划项目等重大科技计划。今年该区将申报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15项以上,市级科技项目20项以上,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家。

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和省级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推动知识产权创造、使用、管理和保护制度建设。认真实施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计划”、“专利质量提升计划”、“专利运用促进计划”、“知识产权保护推进计划”,着力提升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同时,加快孵化基地建设,提升区域科技水平。编制路桥孵化基地建设方案,明确孵化基地的功能定位,发展规划,目标任务。组建基地建设领导班子以及工作管理机构,同时做好引智工程的相关前期工作。积极做好省级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平台的验收前准备工作,着手开展电线电缆检测平台和植保机械检测平台的建设,抓好浙大路桥机电研究所和机电平台建设,开展快速成型实验服务推广,以及加快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加强政策制定落实,保障科技创新事业蓬勃发展。确保区财政用于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坚持执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经费抵扣政策。制定科技发展优惠政策,强化政策扶持与导向作用。强化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进一步完善区对镇(街道)科技工作的统计监测与考核。

院地合作:

塑造出科技创新的路桥品牌

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路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院地合作成为了路桥打造科技创新品牌的重要载体。

加强科技合作交流,引进优质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实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程。联合入驻路桥的高校院所和企业研发机构,尝试建立主导优势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积极参与和拓展区域科技合作交流,继续举办科技活动周。今年要重点引进1-2家与路桥产业关联度较大的大院名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路桥区制定和实施人才发展规划,出台转发《关于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城市作出新贡献的若干意见》。通过“项目+人才”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智等方式,引进了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同时,通过各种活动载体,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创新,对获得优秀科技成果的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鼓励。组建科技创新研究会等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现代科技社团发展方向的新型学会,进一步引导和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路桥区还开展了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和农民职称评定工作,不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为科技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充分体现重服务、优服务的核心涵义。

第6篇:科技人才奖励办法范文

根据省科技厅《关于做好迎接省人大常委会开展促进科技创新工作评议的通知》(科策[2006]106号)文件,我局对照省人大常委会评议的范围和重点内容,扎实开展了贯彻实施科技法律法规、依法促进科技创新工作自查、边查边改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法用法,依法推进科技工作健康发展有新成效

为确保《科技进步法》、《专利法》等科技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到位,2003年以来,我市坚持从实际出发,紧紧结合“四五”、“五五”普法工作和以开展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月、送科技下乡、产学研对接、人大执法检查、落实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等科技活动为有效载体,深入持久地学习、宣传科技法律法规,不断强化学法用法意识。通过学法用法,《科技进步法》、《专利法》等科技法律法规在我市得到广泛宣传和普及,全市上下科技法律意识进一步提高,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和依法推动科技进步局面在我市逐步形成,我市依法推进科技工作健康发展取得了新成效。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我市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到2006年6月,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8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3个,实施国家、省火炬计划12项,科技攻关项目10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8项,“十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共计达到156.9亿元。随着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品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以环新集团为龙头,依托骨干企业,辐射桐城、潜山、岳西、枞阳等区域的“安徽省汽车零部件(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二是传统产业高新化进程加速。轻纺、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初见成效。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48.5%,比“九五”末提高4个百分点。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等单项技术,促进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我市被认定为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环新、华茂、安玻、曙光等一批企业被定为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三年来,我市共组织实施40多项省、市级制造业信息化项目,引导企业投资2000多万元,使信息化示范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40%左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三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猛。2005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5亿元,利税4.5亿元,安庆恒昌、同发、和兴、余良卿及岳西迅启、桐城金光、潜山精科等一批实力较强的骨干企业脱颖而出,其中超百万的255家,超千万的85家,超亿元的10家,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科技兴农成效显著。2003年以来,我市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行业、品质结构加速调整,畜牧渔业产值比重有较大提高,随着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全市粮油优质品种率达到88.4%和84.6%。两系杂交稻及超级稻、羽绒除菌加工等技术的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市范围内累计种植两系杂交稻480万亩,为农民增收4.8亿元。桐城市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潜山县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五是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三年来,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逐年增长,全市专利申请总量500多件,其中发明专利90多件。全市拥有专业技术人员7.1万人,共有60多项科技成果获市级奖励,19项成果获省级奖励。尽管我市在贯彻实施《科技进步法》等科技法律法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推动了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由于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市在依法推进科技创新上仍然有薄弱环节,如全社会科技意识不够强、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等。

二、优化环境,依法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有新进展

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是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等科技法律法规关键环节和重要步骤。2003年以来,我市坚持把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和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并重点推进。一是进一步完善科技发展政策。为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等科技法律法规,促进科技工作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关于激励市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建设安徽省汽车零部件(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优化了我市科技进步与创新环境。二是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2003年以来,我市把加强产学研结合上升到战略层面上来抓,坚持高起点把大院大所科技专家请进来,广泛与著名科学家和国内外重点大学、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借外脑、用外智、引外技,扎实做好产学研合作工作。目前我市已分别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庆师范学院、国家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校、科研机构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与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专家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2006年6月,我市与省教育厅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共组织安徽29所高校、200多名专家学者到我市进行产学研对接,共签订了105项产学研对接项目。三是大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2003以来,在巩固安庆国家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基础上,我市重点加强了安徽省汽车零部件(安庆)高新技术创业基地建设。目前,安庆汽车零部件基地已拥有14家骨干企业,年产值达20多亿元。经过积聚和整合科技资源,安庆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同时,2005年,我市还建成了安庆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积极为企业引进高科技项目和人才,为安庆发展高新技术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四是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市先后在华茂集团、环新公司、安玻公司等骨干企业建成12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夯实我市规模以上企业科技研发基础,增强了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吸收与研发功能,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我市还积极组织35家企业实施“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五是依法奖励科技成果。2003年以来,为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氛围,我市修订了《安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先后开展了2002—2003,2004—2005年度科技奖评审、奖励工作。共奖励科技成果60多项,发放奖金100多万元。同时,我市还积极组织申报省科学技术奖,共有19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三、明确任务,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有新举措全国、全省科学技术大会召开后,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新形势、新要求,我市于6月30日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大会,部署落实全国、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和建设创新型安庆任务。贯彻全国、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建设创新型安庆,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一、积极为自主创新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首先,按照全国、全省科技大会要求,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把加强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经济和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贯穿到各项政策措施中,促进各项科技工作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其次,引导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在依法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投入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第三,按照打造“活力安庆”要求,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工作,壮大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下大力气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科技人才,特别是具有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建立健全创新型人才激励机构;第四,鼓励发明创造,实施专利战略,引导和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开发、申请专利技术。积极组织企业转化专利成果,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增强全市自主创新能力。二、大幅度提升农村科技进步。进一步加强与著名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强化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工作,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不断提高全市农村科技含量,促进安庆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三、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围绕我市骨干企业“翻番计划”、园区经济“倍增计划”中心任务,以建设安徽省汽车零部件(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实施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等工作为重点,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市情,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以马芜铜宜为重点的沿江城市群,打造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工作部署,重点在汽车零部件、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具有本市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领域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催生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国家、省高新技术企业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大力发展高新兴产业技术产业,着力推动安庆高新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针对我市传统产业比重大的特点,不断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进程,积极应用一批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纺织、建材、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突出抓好一批带动产业技术升级的重大产业工程和标志性工程,促进安庆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企业效益不断提升。

第7篇:科技人才奖励办法范文

今天,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全省产学研合作创新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对*年度优秀科技成果和获奖人员进行表彰,对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加快创新型山东建设进行部署。首先,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祝贺!希望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以他们为榜样,勇攀科技高峰,为我省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进一步统一认识,切实增强加快创新型山东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去年以来,我省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全面实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全省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新提高。全省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313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获国家科技奖励数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到3.8万件和1.6万件,增长32.8%和48.4%。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新发展。*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279.9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2%,连续五年保持年增2个百分点。三是创新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全省已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1家,济南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着手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开始启动。四是产学研合作取得新成效。自*年以来,我省已连续举办了十六届产学研洽谈会,有2000多项高新技术成果在我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我省企业解决了1000多项关键技术难题。五是科技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在全省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设置“泰山学者”岗位121个,101名特聘教授和专家成为自主创新与学科建设的领军人物。六是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省及各地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省里修订了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改革了科技计划管理和奖励评审办法,全省上下重视自主创新、加快科技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科技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综合创新能力还不强。在*年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的排名中,我省列第六位。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不足,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全年增加3个百分点的任务非常艰巨。二是科技投入还相对不足。*年全省研发经费总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07%,应用技术研发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1.43%,低于先进省市的水平。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总量偏小,也不够活跃。三是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科研院所改革推进不快,科技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四是高层次科技人才还比较缺乏,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较少,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我们必须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使命。”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已进入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和国际化提升的新阶段,呈现出经济总量较大但人均水平不高,资源比较丰富但能耗较大、污染较重等阶段性特征。省委八届十五次全委会,作出了在工作指导上进一步从加快发展转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上来的重大决策。实现这一转变,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事业进步和和谐社会建设。我们一定要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建设创新型山东为目标,深入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全面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加快创新型山东建设步伐

建设创新型山东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实现这一目标任务,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是重要途径。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产学研合作对于建设创新型山东的重要作用,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把这项工作不断推向新的水平。

第一,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要全面落实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一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采取积极措施,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总收入5%,重点企业占3%,一般企业占1%的规定。要把税收抵顶、设备折旧、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充分调动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技术研发经费逐年递增,滚动发展。二要加快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重点扶持一批行业技术突出、实验设施齐全、主攻方向明确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办出特色、提高水平。省级重点企业要瞄准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高起点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促进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或承担各类科技计划,探索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三要注重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独特作用。一些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定相关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

第二,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强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服务企业的能力。科技成果源于知识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要把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放到重要位置。一是科研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牢固树立服务经济建设的观念,切实提高科研选题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多出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大、产业化前景广阔的科技成果。加强科技成果的中试环节,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加快成果转化进程。二是高度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技术发明的先导,是应用开发的源泉。高校和科研机构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加快重点学科建设,为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雄厚扎实的基础理论。三是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高校和科研机构要面向社会,加强与企业的横向联合。对于关系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从立项开始,就要积极与企业合作,进行联合开发,发挥双方优势,提高科技成果的研发质量和转化效率。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研机构要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形成与国际接轨、与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重点高等院校要立足学科综合、人才荟萃的优势,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院校。要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着力优化岗位设置,重点支持拔尖人才和关键岗位,鼓励竞争,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实现体制创新。要使产学研合作具有旺盛持久的发展活力,建立合作各方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形成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至关重要。一要理顺工作体制。充分发挥各级产学研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政策体系,定期研究产学研发展规划,及时解决产学研合作中的重大问题。二要完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的服务作用,建立健全技术市场,推动产学研三方交流活动的制度化、经常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鼓励科研机构以技术入股,解决好技术产权的利益分配问题。促进信息共享,沟通由市场产品需求,到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再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技术供给传输。鼓励产学研基地共建,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中试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大力推进高端人才的市场化运作和柔性流动,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相互兼职或挂职。三要创新合作模式。探索合作形式、拓宽合作领域,产学研各方要在继续加强科技成果和人才交流的同时,积极开展资金、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合作。在合作项目选择上,要突出我省6大支柱产业、7条产业链、15个高新技术产业群和20个特色产业基地,以及现代农业、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等重要产业,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在合作对象上,有关企业要在与省内外科研机构、重点院校加强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国际著名大学、科研机构、世界500强企业的科技合作,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四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产学研各方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发挥各自优势,以共性技术、知识产权、品牌和产品标准的开发、创造、获取、共享为目标,以大中型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在若干重点行业和领域,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权责明确、合作紧密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产学研合作由短期、松散、单项,向长期、紧密、系统合作转变。

第四,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强化人才支撑。科技创新,人才为本。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我省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一是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要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面向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物,形成具有山东特色的优秀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充分发挥驻鲁院士吸引、聚集、培养高层次人才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断壮大我省高端人才队伍,积极吸引外省院士来鲁工作。认真实施“泰山学者”建设系列工程,逐步扩大在企业设置“泰山学者”岗位的领域和数量,形成学科建设、产业优势与人才作用的良性互动。创新博士后培养工作,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后备人才。要抓紧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为更多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大力引进海外人才智力。要培养与引进并举、引才与引智结合,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充分开发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两种人才资源。要完善相关政策,制定引进海外人才办法,吸引更多的优秀海外留学人员来鲁创业。要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引进国外优势智力项目进行重点资助,吸引更多的外国专家为我省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引才引智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引进重点行业的紧缺人才。三是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要密切关注国内外人才竞争的发展变化,学习借鉴先进省市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构建以人才评价、培养、激励、流动为主要内容的人才政策体系。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公平竞争、鼓励合作、注重实效的创新文化,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的学术环境、工作环境、创业环境和舆论环境。

三、切实加强领导,把建设创新型山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不断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要继续用好各种与科技创新有关的专项资金。从今年开始,省财政设立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科技专项资金1亿元,重点用于产学研合作创新项目,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落户山东。各市县也要从实际出发,拿出适当财力,加强对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的支持。积极探索定额补助、资金配套、贷款贴息等多种科技资金配置形式,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

(二)要充分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的保障作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政府职能部门要与金融机构建立高效便捷的联系机制,建立项目推介制度,定期举办项目会,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科技创新特别是中小科技企业的贷款支持。要深化我省风险投资机构改革,加快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平台,培育风险投资资本市场。健全完善产权交易市场,鼓励国内外创业投资机构到我省投资。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培育和辅导,重点推介一批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到中小企业板上市。

(三)要落实好对科技创新的扶持政策。去年全国科技大会以来,国务院出台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60条配套政策,涉及财税、金融、政府采购、技术引进、知识产权以及创新环境建设等诸多方面,含金量很高。省委、省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的若干配套政策和《山东省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具体实施办法,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项政策。

第8篇:科技人才奖励办法范文

一、基本情况

建区以来,我区根据市场需求,立足区情,从自然资源优势出发,把花卉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扶持。目前,我区花卉业主要集中于双阳、河市、马甲、罗溪等镇,初步形成了以泉美园艺、河市花卉、旭泰兰花等为主的花卉走廊产区,全区共有花卉生产企业7家,花卉专业户26户,种植面积1500多亩,品种1300多种,*1年度花卉业产值1130多万元,发展态势迅猛,经济社会效益良好。其中,我区花卉龙头企业——泉美园艺有限公司占地约700亩,计划总投资2500万美元,该公司主要经营花卉、观赏植物、仙人球系列、绿化苗木、珍稀花草、中草药、优质蔬菜与水果等高科技产品,并引进国外名花异草,如捕虫草等,其规模形成后70%以上的产品外销,预计年产值可达10738万元,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将成为我区重要的出口创汇基地,对我区花卉产业以及周边地区花卉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幅射带动作用。

二、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

(一)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洛江区地处泉州市区东大门,是泉州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区投资环境日趋完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构筑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其中,福厦高速公路、324国道、漳泉肖铁路横穿我区南部、万虹公路贯穿全区南北,离后渚港仅有15公里,离晋江机场也才20公里,特别是朋山岭隧道的打通以及大坪山隧道的动工,大大缩短了我区与市中心的距离,为我区主动承接市中心辐射,推动我区花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自然条件优越。我区介于北纬24°50′—25°18′,东经118°30′—118°43′之间,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7℃—21.3℃,地温20℃—24℃,气候温暖,大部分地方无霜期达到358天,光热条件充足,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1*mm—1550mm之间,我区地处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土壤矿物质风化,淋溶强烈、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适宜亚热带花木生长。

3、政策优势。区委、区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强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凡到我区投资兴办生产性企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第三产业等,除享受省、市、区三级政府的优惠政策外,还根据投资项目、地皮位置等因素享受相应的土地出让优惠价格。对年产值较高的纳税大户、出口创汇大户以及有突出贡献的企业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并积极帮助企业融资。区外贸公司在我区企业出口业务时,区政府还划出专项流动资金,由区外贸公司代企业垫付其预缴的出口环节增值税。同时,以“谁引进、奖励谁”的原则,制定了鼓励招商引资的奖励办法。上述优惠政策为吸引外商投资我区花卉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4、市场优势。近年来,市场花木需求量逐年增大。据调查,我市花木年平均需求量为:鲜切花近亿枝,花卉盆景10万盆,观赏绿化苗木*万株,折合人民币5000万元左右。目前,我市只有8个左右的小型花木生产场地,年产量仅占全年需求量的10%,大部份花木由广州等地购进,价格往往高于本地花木价格的2—5倍。据有关报道,国内对花卉的年需求量达几十亿元,国外市场更加广阔,培育发展花卉产业具有良好的前景。

(二)存在问题

1、龙头企业数量少。我区花卉业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于个体自由经营,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合作,除泉美园艺有限公司规模较大外,其余几家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特别是分布于马甲、罗溪等镇的零星花卉专业户,规模更小,生产的花卉销售状况令人担忧。

2、科技含量不高。目前,我区花卉业除泉美园艺属外商独资,资金雄厚,科技力量强,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外,其余花卉企业资金短缺,难以聘请花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科技力量薄弱,对产品深度开发不够,花卉产品的科技含量参差不齐,花卉品种杂乱,普通的花卉品种居多,名贵花木偏少,尚未培育和推出能满足市场需求,并为消费者信得过的洛江知名品牌。

3、与花卉之乡的差距较大。要使我区成为花卉之乡,花卉业必须成为我区的支柱产业,花卉企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要占相当的比重,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是靠种植花卉收入,这些我区尚未完全具备。

三、主要对策

做大做强我区花卉产业,必须紧紧抓住加入WTO带来的机遇,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加快品种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进花卉产业化进程。

1、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结合实际,制定更加灵活优惠政策,鼓励外商投资我区花卉产业,解决我区发展花卉产业资金短缺问题。制定吸引花卉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落户我区的优惠政策,使人才愿意来、留得住,从而为我区发展花卉产业作出贡献。积极帮助花卉企业寻求市场,拓宽销售渠道,争取来投资一家,赢利一家,稳住一家。

2、加快壮大我区花卉产业的科技队伍和管理队伍。增加科技投入,努力培育花卉新品种,促进花卉产品更新换代,进一步增强我区花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积极推行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合作模式。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模式,公司为农户提供技术和资金以及稳妥的销售渠道,解决花农的后顾之忧,提高花农的生产积极性,尽快实现我区花卉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合作,提高我区花卉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4、尽快培育出一个全市乃至全省、全国闻名的花卉市场。我区花卉产业的走向如何,市场培育是关键。要积极培育一个功能齐全、品种多样、管理完善的花卉市场,吸引全市、全省、全国乃至国外的花商,繁荣花卉市场,进一步促进我区花卉业迅速发展。

5、建立花卉信息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传递信息快的功能,将我区的花卉信息及时在网上,以此实现外引内联,加速我区花卉产业的发展步伐。

6、适时成立花卉行业管理机构。通过行业管理机构协调、管理我区花卉行业,促进花卉产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加快我区花卉业的产业化进程,使之逐步走上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轨道。

第9篇:科技人才奖励办法范文

一、不断加强改革创新,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1.以管理创新统领发展全局

(1)随着施工企业的发展,企业的领导者必须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增强驾驭全局的领导能力和统筹企业协调发展的能力,必须牢固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和诚信观念,研究符合企业实际的发展战略,运营好施工企业的核心业务。

(2)要加强企业各类资源的战略整合,增强集约化发展和经营的能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靠的是“管理创新”,关键在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核心能力的系统组合,随着竞争的激烈和市场的细分,企业更加注重内部资源的优化整合,战略和文化的竞争上升到更为重要的地位。理念思维的创新、机制的创新。

(3)在新的形势下,施工企业发展战略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意义日益凸显。企业的发展战略围绕管理理念的创新和发展来谋划,成为企业发展的“指路明灯”。企业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是在于发展,企业创新发展是企业前进的本质性特征,这种发展最直接的体现在变化,是质的变化。在市场竞争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企业不能只注重竞争而要注重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管理创新的关键问题,就是解决好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作为施工企业,要时刻把握好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不能偏、道路不能弯、步骤不能乱、动力不能断,不能顾此失彼。同时,作为施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研究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要善进善退、进以求治、退以求全,兼顾好企业现实和长远的利益。用科学管理和创新管理来策划企业发展战略,用科学的发展战略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加强自主创新,用科技提高企业技术含量。首先,“百年大计,质量为本”已经成为施工企业建设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科技含量,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杀手锏。同时,企业要依靠科技进步,要及时掌握了解建筑市场的新技术、新要求、新变化,要及时应对变化所带来的企业内部资源的不足,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合作交流、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大规模的人员培训,在资源利用上提供有效支撑,解决新环境下,新工艺、新管理带来的新变化。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就不能满足新环境下建筑发展的需求,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其次,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形成积极倡导和鼓励企业员工学科学、用科学,钻研技术的良好风气,制定科技奖励办法,成立科研小组、攻关小组、组织力量针对施工难点、进行科技攻关,充分调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员工开展科技攻关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企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施工技术专利,结合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逐步从计划经济下的生产型向市场经济下的经营开发型转变,从劳务型施工企业向施工管理型企业转变。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下一部拓展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

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加强内部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施工企业要随着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内部管理结构,针对市场变化造成企业内部的薄弱环节,采取科学管理方法加以应对。要提高施工企业竞争力,要做到如下几点:

1.提高企业凝聚力入手,建设一个坚强、高效、有活力的领导班子是企业向前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的好坏,与领导班子工作状态有很大关系,领导者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以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以朴实的工作态度,远见卓识、高瞻远瞩的眼光,能正确处理和应对企业内外的变化,认真倾听来自不同阶层的声音,始终保持在群众当中的威信,成为企业发展的领头羊。其次,施工企业生产科技的进步,导致全行业科技人才短缺。因此,必须加快施工企业人才培养,完善用人机制,构筑人才高地,同时,要优化企业内部管理,建立用人机制和考核机制,提高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必要条件。

2.努力提高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生产一线班组长及成员的工程管理水平,是提高企业管理的重要保障。通过班组文化建设,将企业管理理念贯彻到一线班组、贯彻到每位员工,同时加强生产一线员工的技术培训,切实提高生产一线员工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自觉成为工程建设中安全制度的执行者、工艺质量的保证者、企业品牌形象的维护者,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真正成为具备一流的工程管理水平、一流的施工技术、一流的工程质量和工艺的管理型企业。

3.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是施工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作,定期审核、检查和改进是促进工程管理的有效方法。全面提高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质量保证意识,保证施工质量,减少返工并杜绝质量事故,这样就可以缩短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认真分析质量事故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增强员工的质量名牌意识、精品意识及工程达标创优意识。

4.施工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施工技术的竞争,施工企业必须重视人才,尊重人才,把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好,努力构建一支有创新能力的专家技术人才队伍,同时加强年轻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和相关制度。在工程项目施工中,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具、新工艺,在改善管理的同时,需要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国家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