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的特征范文

数字经济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经济的特征

第1篇:数字经济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大数据;自制综艺节目;奇葩说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B

随着云计算等技术发展进入新阶段,大数据在各行业的运用也越来越频繁和深入。而随着百度、腾讯、阿里三大互联网巨头强势进军影视业,大数据对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影响也日渐引人注目。而网络与大数据在技术上的一体性,更使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在策划、制作、播出等运营环节的诸多方面都呈现出与传统综艺节目有较大甚至是本质的不同。为更深入地把握大数据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诸多新特征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笔者特以《奇葩说》为例进行分析。

一、大数据背量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现状

2001年5月,麦肯锡在《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率的前沿》的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大数据”概念。而后,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也在其著作中提出观点,在大数据时代,社会有一种新型能力一“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大数据作为分析技术被首先应用于与互联网关系紧密的行业。网络自制综艺节目,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迅速窜红起来的。而爱奇艺依托百度这一平台,就有着近水楼台、得天独厚的优势。

视频网站兴起之初,其综艺节目在来源上通常以购买独播权的方式引进各大卫视或海外的综艺节目,以此吸引点击量并与其它视频网站竞争。这一阶段的网络综艺节目主要是“拿来主义”的思维模式。自2013年广电总局“限娱令”生效以来,各大卫视综艺节目的总量有大幅减少的明显趋势。与此同时,节目版权费用猛增,很多视频网站无法与资力雄厚的一线卫视相抗衡,部分一线卫视(如湖南卫视的芒果TV、浙江卫视的中国蓝TV等)更是研发推出了独家视频播放平台。在此背景下,各大视频网站能够直接“拿来”的综艺节目大幅减少。为求生存,部分视频网站开始立足“网络”探索新出路。

在此探索过程中,视频网站对“网络综艺”的认识开始向更符合网络逻辑的方向转变。立足网络本身的分众化、碎片化等特点,借用新崛起的C2B模式,网络综艺节目开始由传统的“拿来主义”思维模式转变为用户决定产品价值的创新自制思维模式。在“自制”产品的市场逻辑的牵引下,视频网站越来越需要根据“用户群体画像”制作符合用户喜好的综艺节目。于是,如何更精确、更全面地掌握用户特征,也就成为关系生存的大问题。

适逢其会,“云计算”技术诞生,将大数据在技术上的资源整合及智能化的推入了快车道。所以,有人说“对大数据的掌握程度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来源”。云计算技术及其掌握程度,很快成为视频网站的核心竞争力。而爱奇艺在视频网站综艺节目竞争中强势崛起,主要原因也就在其背靠的是百度这一庞大的数据库和强大的“云计算”能力。

依托大数据,网络自制综艺节目成功打破了传统电视综艺节目的同质化、泛娱乐化等弱化节目市场竞争力的特征。有竞争力的视频网站充分利用大数据的预测功能,把自制综艺节目向分众化、精准化方向大步推进。这一点,爱奇艺上由马东工作室独立创作的“说话达人秀”《奇葩说》有一定的代表性。节目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以真实观点的真实表达作为重要标准选拔“奇葩选手”。在马东、高晓松、蔡康永、金星等“最会说话的人”加盟导师团的助力下,《奇葩说》第一季上线当晚就以近一亿次的阅读量占据微博热搜话题榜,并登顶“疯狂综艺季”话题榜冠军,成功跻身百度风云榜综艺榜单前五。2015年2月15日,《奇葩说》第一季以2.3亿次播放量完美收官,第二季收官总播放量达到6.2亿。截至目前,《奇葩说》前两季总点击量已超过11亿,第三季总招商破三亿,被称为“现象级”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奇葩说》的巨大成功,对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发展有不言而喻的启示意义。

二、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主要特征

结合大数据的预测能力,深入观察《奇葩说》的运营,笔者认为,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主要特征课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以C2B为基一利用大数据实现节目传播的精准化

视频网站自主进行内容创作,起点在于从节目市场导向出发对海量的用户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并据此发现用户的潜在需求,从而做到受众定位、市场定位、营销策略定位、广告投放定位、传播方式定位的精准化。《奇葩说》将目标受众在百度搜索留下的“记录”以专业模型进行分析比对,利用云计算技术对信息价值进行提炼,利用科学处理后的“用户群体画像”作为节目制作的起点。《奇葩说》的受众主要集中在80后、90后,其制作团队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精准化节目内容制定、选手选拔、语言运用、广告营销、宣传推广、周边产品制作等各个环节。如节目组以“马晓康”(马东、高晓松、蔡康永)为导师团,导师穿苏格兰短裙,犀利直接的言辞与节目“脱下虚伪的假面。好好说话”十分契合。在广告投放方面,一改传统的单纯售卖贴片广告、暂停广告及角标广告的形式一通过用户cookie识别及分析等多种方式,利用规模化效应、视频电商等新形式进行精准投放,实现广告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正是基于这样一些原因,《奇葩说》最终选择美特斯邦威为独家冠名商。

第2篇:数字经济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数字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

一、信息经济的内涵

“信息经济”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和波拉特对于知识生产的有关研究。马克卢普1962年在《美国知识的生产和分配》中建立了一套关于信息产业的核算体系,奠定了研究“信息经济”概念的基础。1977年,波拉特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按照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分类的四次产业划分方法,获得广泛认可。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保尔・霍肯在《未来的经济》中明确提出信息经济概念,并描述信息经济是一种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技能贯穿于整个社会活动的新型经济形式,其根本特征是经济运行过程中信息成分大于物质成分占主导地位,以及信息要素对经济的贡献。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拉开了讨论“信息经济”概念及理论体系的序幕。目前,比较成熟的研究观点认为信息经济可以从微观和宏观角度理解。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主要研究信息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系统中的运作规律。这种观点同知识经济相通,属于同一个范畴;而从微观经济角度看,信息经济所涉及到的重点研究内容是分析信息产业和信息产品的特征、以及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度。这种观点强调信息经济是信息产业部门经济。由于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微观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因而相当多的专家学者更倾向认为信息经济一定程度上主要是指信息产业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内涵

“网络经济”概念的提出同上个世纪90年代全球范围内因特网的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网络经济又被称为因特网经济,是指基于因特网进行资源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为主的新形式的经济活动。在网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伴随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大量新兴行业不断涌现,资源配置得以进一步优化,构成网络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带来虚拟网络交易模式,传统交易活动演变成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网络交易活动,构成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数字经济相比,网络经济这一术语的区别在于它突出了因特网,并将基于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电子商务看视作网络经济的核心内容。

三、知识经济的内涵

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进步,全球知识生产、流通速度不断提高,分配范围不断扩大,社会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在此背景之下,相当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知识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联系,知识经济的概念逐渐形成。例如,美国丹尼尔・贝尔和日本屋太一等学者分别从“后工业社会”、“知识价值社会”的角度论述了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这些论述虽然还没有提出知识经济的基本概念,但却已经涉及到了知识经济的基本内容。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知识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因而“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为基础要素和增长驱动器的经济模式。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和应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知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加明显,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引擎。正如美国学者美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所言:信息科技强化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换言之,知识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知识的创造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重大幅度地增加了。

四、比较及总结

通过上述各概念分析,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数字经济之间的确存在差异。知识经济强调知识作为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信息经济强调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网络经济强调因特网进行资源分配、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的经济活动;数字经济则突出表现在整个经济领域的数字化。但正是存在差异,才产生必然联系性。虽然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早已提出,但是“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并受到重视却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知识经济的产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并最终孕育了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诞生。同时,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广泛应用更加促进人类知识的积累,并加速人类向数字时代的过渡。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经济、网络(因特网)经济这些概念在同一个时代提出并不是相互矛盾或重复,而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当前正处于变化中的世界。“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经济、网络(因特网)经济――数字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基础内容――催化中介――结果形式”。知识的不断积累是当今世界变化的基础;信息产业、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当代社会发生根本变化的催化剂;数字经济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形式。因而这几个概念相辅相成,一脉相传。

图1 数字经济等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参考文献

[1]乌家培,肖静华.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吴季松.知识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乌家培.信息社会与网络经济[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

[4]纪玉山.网络经济学引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5]刘列励.信息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第3篇:数字经济的特征范文

平台经济产生了两个重要颠覆:传统厂商的规模经济被打破,以及厂商的财富密码发生了改变——从流水线变成算法。

从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角度看,需要关注具有大数据的平台是否带来新型的计划经济,平台算法外部性的正负性,以及平台经济应该保持多大的冗余度。

一、平台经济的诞生

2016—2017年,互联网平台企业成为全球经济中最强大、最具创新精神的关键部分。

在互联网平台上,呈现出数字化信息的快速流动与大规模社会化协作,融合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平台本身成为经济与社会的新主角。

互联网平台呈现出三个重要特征:

一是平台成长到与市场、企业同等重要的位置。

二是整个社会中的主导公司形态从产品型公司转向平台型公司。

三是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成为经济、社会与生活中新的资源配置与组织方式。

互联网平台连接人们的线上线下生活,由平台企业演化出平台生态或平台经济已是大势所趋。

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从电商平台到行业平台再到平台经济。在平台经济发展的早期,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的电商平台率先崛起。

随着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加深,平台的产业领域不再局限于零售业电商平台,而是趋于多元化发展。例如,出现了众包、共享等诸多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产业领域。

随着平台进入产业领域越来越丰富,其对产业和产业组织变革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平台逐步由一种商业现象发展为一种经济形态。

中国发展平台经济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中国经济增长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时期,又步入了创新资源全球化阶段。“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产业链组织方式,正在以平台为核心重组产业生态。

例如,双创活动产生了创客和大量制造资源的连接平台,高端创新创业资源的连接,成为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平台经济的崛起为中国制造业弯道超车带来了重要机遇。

由上可知,平台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和政策工具,经济学理论能否给予这些现象自洽的解释,并在政策制定中给予恰当的指引,值得探讨。

二、平台经济的特征

对于平台经济,本文给出的定义就是指依托实体交易场所或虚拟交易空间,吸引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因素加入,并以促成双方或多方之间进行交易或信息交换为目的的商业模式。

从这一定义中不难发现,平台经济是一种商业模式的革新,而非产品本身的创新。

支撑互联网的技术因素有九个要素,分别为:“技术驱动”:云计算(Cloud)、移动终端(Mobile)、技术表达(APP);关键环节:数字化(Digitalization)、连接(Connection)、精准匹配(Match);“人的需求”:社交化(Social)、赋能(Enabler)、生态(Ecosystem),也可称作互联网平台特性的九宫格。

平台经济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依赖于用户参与。谷歌将用户的搜索行为转换为具有丰富价值的广告,脸书运用在线社交搜集并出售用户的精准画像,而优步则看准用户的交通需求充分调度私人汽车。

平台能调动用户参与生产,也会对用户产生巨大影响。乐观派们强调,以优步为代表的平台能够释放未被充分使用的个人资产的商业价值,而类似于Youtube的平台则将让每一位用户都能成为具有灵活工作时间并从平台得到收益的创业者。

对劳动者和工作任务提供匹配服务的平台可能使劳动力市场更有效率,同时会出现一个工作岗位和价值创造都极度分散化的社会。

平台经济的第二个特征是信息精确匹配。某种类型的交易,如果有很多潜在买家和卖家,如何撮合两个群体达成交易将至关重要,而平台效率也集中体现为撮合效率。

平台经济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其连接一切的特性及其虚拟空间打破时间限制与物理空间距离,使得企业超越区域小市场,面向全国或全球大市场,从针对存量的“头部”发展到拓展增量的“长尾”,从人工操作处理为主发展到工具的技术替代。

平台是连接上下游、供需端或买卖方的第三方或第四方服务,也是从撮合交易、资源配置、开源创新等过程中,通过降低交易费用、分享价值增值收益的经营实体。

平台经济的第三个特征体现为双边市场、交叉网络外部性。

网络外部性有很多类型,但其中一种特别值得关注,即“双边网络外部性”。

“双边网络外部性”意味着,已加入该平台的买家越多,则卖家加入该平台的潜在收益也越高;同样,已加入该平台的卖家越多,则买家加入该平台的潜在收益也越高。

由此,买家和卖家是否加入该平台,乃是一种“鸡生蛋,蛋生鸡”的正反馈过程。而对平台企业而言,如何达到正反馈,流量是基础,如何持续获取流量是打造平台生态圈的关键。

平台经济的第四个特征就是跨界。

随着资源共享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产业内部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产业通过平台实现的跨界融合现象也愈加显著。

新经济格局下,产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打破原有产业边界,产业之间跨界现象显著。

平台型企业通过连接多边群体,整合多方资源,设立规则与机制,满足多边群体的需求,充当连接、整合的角色。传统企业也可利用连接、整合的思维去创造更大的价值。

企业通过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创造更多的价值连接,提升效率,带来增值。企业还可以通过协同上下游伙伴,甚至同业竞争者,一起设计新格局、新规则,为供应方及需求方带来更大增值。此外,企业可通过跨界整合,创造全新的价值。

总之,平台追求的是在环形的、不断循环的、受反馈驱动的过程中,最大化生态系统的总体价值。

对平台企业而言,难以复制的资源是社区及其成员拥有和贡献的资源,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据是平台企业的首要资产。

平台经济的魅力在于凝聚资源,将传统经济链条式的上中下游组织重构成围绕平台的环形链条。平台将原本冗长的产业链弯曲成了环形,企业端用户通过平台直接触及消费者,节省的各个环节都提高了产业效率。

三、平台经济的颠覆

传统工业经济以行业分工为主要特征,行业之间边界清晰,泾渭分明。

传统企业处在单向、线性价值链的一环,只需面向客户交付产品或服务,充当生产者和交付者的角色。

传统企业考虑的核心是如何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地交付产品,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传统企业寻求最大化产品或服务的用户生命周期价值,聚焦整个线性过程的末端。生产过程主要依托线下物理空间,开始围绕一个区域小市场,从贸易销售介入生产制造再进入研发创新形成“产供销人财物”一体化。

一旦一个区域小市场成熟了,通过扩大再生产进行滚动式的横向拓展,这中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整个过程叫做滚动发展和线性增长。

这个过程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规模经济,主要是供给侧的规模经济。

平台经济的出现改变了这个过程。从封闭的以产销发展到反向资源配置的敏捷供应,最终实现无边界、无距离、自成长的爆发成长。

需求方越来越个性化,而生产方越来越小批量,所以供给侧和需求侧都有反规模效应。供给侧需要弹性生产,需求侧需要用户画像。规模效益主要体现为平台上的大规模信息匹配带来了巨量交易。

以平台经济为核心的经济体与工业时代的经济体大不一样,从厂商的规模经济转移到平台的规模匹配。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产品的定价权在转移,大多数厂商只能被动适应平台的要求:降价促销和参与各种购物节。

平台上的大规模信息匹配,还衍生出两个“副产品”。一个是物流仓储,另一个是支付,原因就是这两项业务很容易标准化。物流公司的规模越大效益越好,支付公司也是如此。

从过去生产方的规模经济、需求方的规模经济,演变成平台方控制的支付规模经济和物流仓储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的方式变了,经济活动的重心也跟着发生变化,其中原因就是平台侧的规模经济(包括支付和物流)取代了原来的生产方的规模经济。

传统经济还有两个特征:高摩擦和高耗散。

以服装业为例,如果一个品牌服装的成本是100元,商场的定价大约是12倍,市场的平均倍数为8.9倍。近两年,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大约降到到8倍以下,但终端依然是高定价。在服装行业的供应链中,各环节之间都有交易成本,还有物理空间成本,这就是高摩擦。

所谓高耗散,就是指资源最终的有效利用率。例如,从中东进口石油最后真正由消费者享受的价值(用作动力的石油)可能不足17%,80%左右的资源全部耗散掉了。

因而过去的经济体是高摩擦、高耗散的经济体。这种高摩擦、高耗散经济体的一大特点,就是中间环节多。工业时代把这些环节进行分工及专业化操作,极致就是流水线生产。

工业时代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出现,使每一个生产岗位都有了标准化和通用性,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再加上专业分工的门槛“保护”,就业岗位数量相对稳定,持续期限较长。只要提高一个最普通体力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就能提高生产效率,大规模地产生财富,普通的体力劳动者和厂商的利益是一致的。

平台经济就是要减少这种摩擦和耗散,而减少摩擦和耗散恰好也是平台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减少生产和交易过程中的摩擦和耗散,需要各种技术手段的支撑,数据、知识用于决策,关键在于平台上的算法。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如何分享节约下来的蛋糕,算法发明人和厂商的利益是一致的。

从流水线到算法,财富的密码明显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的背后,意味着资本方的利益正在从与普通大众结盟转向与小众知识精英结盟转变。

四、平台经济学的研究方向

与工业时代相比,互联网时代,数据、算法成为生产要素、财富生成机制的变革,财富的创造机制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平台经济是否能发展为平台经济学?

笔者认为可以鲜明地提出平台经济学,总结这个时代新生力量,对旧的理论进行迭代,有三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一)新计划经济

平台经济是代码和商业的特殊结合,互联网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流通中的数字中介,平台必须“标准化”参与者专门从事的各种活动,包括思想、知识、劳动力和其他闲置资产的使用权。

这显然涉及法律和合同所产生的规制,但也是通过分类纳入和排除、分化的代码来实现。例如,在共享经济中,优步要求对司机进行背景调查,以便与使用该服务的乘客之间建立相互信任。

这些标准化的包含、排除和区分对于稳定参与者的期望尤其重要,也是平台进行计划和组织的基础。

平台可以调动参与建设新数字经济流通的基础设施。数字经济循环是通过平台对元数据进行编码、部署算法处理数据点之间的关系、使用脚本交互协议、配置可视特征和默认值的接口,实现数据、软件和硬件之间的无形链接。

然而,平台不是简单的传播,而是积极引导、制作和编程流通。这种作用似乎看到了“计划经济”的影子,马云甚至认为平台可以产生“新计划经济”。

线下的物理市场是各种各样的、分散的,交易效率并不高。建立在互联网上,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上的平台有众多交易,成为最有效的市场,所以平台经济是最名副其实的市场经济。

但是,平台积累了大数据资源,通过对此分析,可以预测下一阶段某个物品交易的价格走势,这又是计划经济的典型特征。由此形成“悖论”,值得理论界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

对于一个平台来说,其价格体系是由平台推荐的,或完全由交易双方博弈,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完全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挑战。

(二)算法经济学

谷歌、今日头条、腾讯社交网络、摩拜单车和阿里巴巴等是网络时代有代表性的平台企业,其共同点是都运用了大规模匹配的算法,这一杀手锏堪比工业时代的流水线。

工业时代称为大规模制造,数字经济时代称为大规模匹配,谁能匹配得最优,谁就获得了财富创造的手段。

谷歌和今日头条实现了人与信息的匹配,腾讯社交网络实现了人与人的匹配,摩拜单车实现了人与设备的匹配,阿里巴巴实现了人与商品的匹配。

匹配算法决定了交易的效率,排位的先与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有重大差别。这种平台的匹配算法带来不同经济效益的现象,笔者将其命名为算法经济学。

在平台的匹配算法中,有一种被称为“竞价排名”,通俗地说,谁给的钱多就把谁排在前面。竞价排名算法给平台带来最大的收入,但是,也会有产生“魏泽西”事件的风险。

因此,算法经济学就是要测量平台算法的正负外部性。从监管的角度看,这才是要抓的重点。需要监管平台算法对整个社会来说,其效应是正是负。

平台匹配算法的效率越高,经济运行越有利,减少耗散、摩擦越多,平台创造的财富越多,但其外部性不能为负。

(三)冗余经济学

过去的经济学是一个“浪费型”经济学。

一个商品,经过物流转十圈,所谓“豆腐卖成肉价钱”,只要参与的每个人都能分到钱,就能计入GDP的总量,但中间环节未必都是有效率的。而平台经济减少摩擦、减少耗散,就意味着这个经济体系更有效率。

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平台直接对接,在现实生活中,一级批发、二级批发,甚至实体店都没有了。中间环节的消失意味着就业岗位的消失,平台经济也是减少就业的经济学。

未来十年左右,人工智能技术将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遇到的减少就业的技术。平台经济加上人工智能,将使一个国家的失业问题雪上加霜,必须未雨绸缪。

对此,笔者设想解决的办法是:在平台各个环节,采用只降低耗散,不降低摩擦的方案,在平台运营中,保持一定水平的“冗余度”。

也就是说,只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在工作效率和就业岗位寻求一个平衡,可以称之为“冗余经济学”。

第4篇:数字经济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信贷投放 节奏性调控

近年来,我国宏观金融调控在强调了总量调控、结构调控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了节奏性调控。这些调控方式的综合运用,其目的即是要提高宏观金融调控的效果。但从几年来的实际操作情况看,这些调控虽然收到了一定积极成效,但在实际经济金融工作中,各地仍反映出较多的问题,存在一些不如意的地方。

主要原因是在实际金融调控中,一些地方人民银行机构的信贷部门把信贷投放的节奏性调控机械地简化成信贷投放的季度性数字化均衡投放,如一年四季按30%、30%、20%和20%的节奏投放等,往往造成了经常性局部的区域性流动性过剩或紧张情况,对局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2012年一度引起的局部“钱荒”现象,以致引起了一定的社会负面反映。实际上,无论是信贷投放的总量调控、结构调控,都必须遵循实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必须遵循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而不能违背经济规律背离市场需求进行调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确定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也正是符合实际经济规律需要这个道理。

从目前我国银行信贷投放的节奏性调控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目前我国银行信贷投放的节奏性调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虽然我国的工业经济和二、三产业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但我国幅员辽阔,农业经济发展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春耕、午收,秋耕、秋种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季节性特征,因此对银行信贷资金需求的有旺有淡季节性变化是我国实际国情的客观需要。一味要求银行信贷的季节性数字化(而非经济学的均衡)投放,明显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

二是目前我国银行信贷投放的节奏性调控方式,有悖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规律。我国年度经济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季节性需求规律的。如一季度元旦、春节期间,是我国居民传统的婚嫁和买房、购物等消费旺季,是政府、企事业单位兑现职工福利、奖金等资金需求旺季,也是银行存款快速增加的旺季。因此,一季度银行信贷投放较多,既有社会的客观需求,也有银行存款增加形成的内在压力的体现,即存款增加促使银行寻找信贷资金出路的需要。所以,如果一味以行政方式要求银行一季度信贷投放保持与其他季度信贷投放的数字化均衡增长,不仅有悖于我国社会的客观需求规律,也会因存款增加和信贷投放的错位损及银行自身利益的发展。

三是目前我国银行信贷投放的节奏性调控方式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订单经济的发展。而订单经济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是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和定单的变化形成的,因此如果片面要求银行信贷投放按季按月的数字化投放,就会造成订单经济发展对银行信贷资金需求与银行信贷资金投放的错。因此,市场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是有着因时因地和市场变化的客观规律的,如果一味地以行政方式要求银行信贷投放按月按季的数字化投放,显然有悖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四是目前我国银行信贷投放的节奏性调控方式,背离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其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式的“存贷款比例管理”。一季度银行存款增长是我国银行传统的增长旺季,一些地区银行机构一季度的存款增加额往往达到全年存款增加额的70—80%以上;而现行实施的信贷投放的有节奏性调控方式,往往造成一些银行机构一季度贷款增加额不到其存款增加额的30%,从而造成这些银行一季度70%以上的存款增加额因不能形成贷款而出现季节性亏损,甚至为寻找市场需求出现风险。如某县农村商业银行截至2014年3月20日,存款就较年初净增加了17亿元,而按照有节奏方式的调控,限制该行2014年一季度仅能发放4.8亿元,导致该行在缴足3亿元的存款准备金后,将有近10亿元的存款资金不能发放贷款,只得向拆借市场或债券市场寻找出路。因此,这种造成银行机构经营效益下滑,甚至引发市场风险和地方政府不满的调控方式,显然也背离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

故根据上述金融调控方式的调查分析情况看,目前我国银行信贷投放实施的有节奏调控方式亟待改进。

第一,根据我国的国情,结合我国产业经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加强我国产业经济对银行信贷资金的结构性和季节性需求的调查研究,强化对我国银行信贷投放结构和节奏的季节性引导,确保我国信贷投放的平稳健康运行。

第二,根据我国经济需求的变化规律,加强对我国银行信贷投放需求变化的调研预测,强化对我国银行信贷投放节奏的指导与监测,放宽银行信贷投放的节奏性限制,以促进银行信贷投放符合我国实际经济需求的变化。

第三,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特征,加强我国经济对银行信贷资金需求规律的调查研究,强化对我国农业信贷的季节性调控和工业信贷的灵活性投放以及三产经济的基础性金融服务。

第5篇:数字经济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国有企业;经济发展;深远影响

数字化转型主要是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改造过程。在生产、管理、运营、营销方面上应用数字化,能够促进国有企业尽快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然而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也要认识到数字化转型在给国有企业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国有企业经济也将面临较大的挑战,因此,国企管理者需要积极地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变化,提升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1.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1.1数字化转型给国有经济带来的机遇

激发国有经济增长的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消费的效率和形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数字化转型从多方面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拉动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式,拥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很多国家都将数字经济提高到了较高的战略地位,政府部门也相继制定了相关数字化转型的激励政策,能够为国有企业开拓良好的市场环境,大大的拉动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投资的活跃度,在建设数字经济的过程中,在研发前沿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于需要投入较大量的资金,数字经济的预期收益会增加投资的数额,提高资本的流通速度。为国企经济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在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升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数字化转型能够突破时空上的限制,使得国际经济交流变得更加密切,加快了经贸往来交易的速度,能有为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能够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效能:企业在保持持续的规划、运转和调整中实现既定的目标,获得收益和成长。数字经济的出现,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通过现代技术的革新,能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智能化、科学化、现代化。

1.2数字化转型给国有企业经济带来的挑战

跨行业、跨区域的发展:在数字化转型经济背景下,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化转型可以说是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的一个分水岭,一方面传统国有企业会面临被替代、被淘汰的经营风险,由于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提供比传统国有企业更优的服务和商品,因此对于传统国有企业经济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例如现代市场经济中能够提供甚至优于传统经济中企业提供商品和服务,给传统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挑战。从现阶段市场经济形式来看,传统实体经济的消费额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信息服务业、咨询行业也处在被替代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中经济融合、跨界业也加快了竞争格局的变化,在传统经济市场背景下企业探索的相关领域也不同,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较大的发展机遇。例如谷歌、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在无人驾驶、导航、地图开发等领域的研发,也提高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国有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信息传统的安全性和及时性: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国有企业只有通过准确的信息来对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对机遇和风险进行合理的把控。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也对国企辨别。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有关国企的负面信息传播的速度会变快,因此国有企业就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护自身企业的形象。与传统渠道传递信息一点对多点的模式相比,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播信息具备多维度、多点的特征,因此传播负面信息的速度也较快,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有较大的应对能力。同时,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失真、虚假的信息,对判断和分析经济环境的能力起到了负面性的影响,开发互联网环境中涉及到大量复杂的信息,也存在着一些不真实的信息。信息失真、扭曲严重影响企业对经营环境的正确性分析,会导致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发生偏差。延缓了获取信息的及时性,不能紧紧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

2.数字化转型下国有企业经营的难题

缺乏对数字化转型的正确性认识:数字化转型既是对技术进行的更新,也是全方位对经营理念、战略、组织和营运进行的变革,主要是从全局的方面来谋划。现阶段很多国有企业有着比较强烈的数字化转型意愿,但是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和战略目标并不是很清晰,主要将重点放在了如何在生产端引入相关信息系统,并没有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来进行综合性的谋划,高层管理者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没能达成共识。同时,数字化转型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是一项系统复杂的任务,对国有企业提出了人才培养、业务能力建设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新的要求,一部分国有企业并没有重塑组织和完善相关制度,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没有明确部门之间的权利和职责,激励奖罚制度和考核制度也不够完善。数据资产应用范围不广泛:数字化转型从实际上来看是国有企业对数据资产不断积累、应用的过程,在数字化转型的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如何对数据价值的合理利用、加工。现阶段对数据应用方面,很多一部分国有企业还处在感知阶段,并没有进入到行动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流程的工业数据链;在内部各个业务系统中散落着分布不同数据资源,在过程控制层和底层设备层之间不能进行及时的沟通,引发了“数据孤岛”的问题出现;融合外部数据的能力不高,不能对数据的更新与分布进行全面、及时地感知。目前由于受到数据的质量、规模、种类方面的限制,一部分国有企业应用数据还处在起步阶段,在风险控制、精准营销方面还缺乏广泛的应用,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缺乏从决策性和预测性的分析,不能都会数据资产的潜在价值进行合理的挖掘。缺乏数字核心技术和第三方服务:传统产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也会面临供给数字核心技术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战略架构设计、咨询和数据运营等任务方面缺乏应该有的承担能力。同时由于市场上的大数据、软件和云计算服务商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也就加大了国有企业选择的难度。明显的数字鸿沟:传统国有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存在比较突出的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很多国有企业并不具备较高的数字化水平,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基础相对薄弱,虽然对数字化转型有着比较强烈的意愿,但是有时会受到资金、人力方面的限制,这就会严重影响数字化转型的进度。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互联网的建设在功能完整性、行业覆盖面、模型组建系统性等方面还不够先进,在行业内还存在着较大的数字鸿沟。

3.国有企业应对数字化转型的对策

转变生产经营管理思维: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要提高员工对数字化的认识,现阶段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认为通过数字技术就能够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对数字化转型的正确性认识,因此就需要对数字化转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下,技术与人才的合理搭配是比较重要的,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并不能盲目地追求先进技术,不能简单地认为数字转型就是机器代替人工,而是要综合考虑到人工和机器相互配合,调动起员工在更新产品、日常管理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国企管理者也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产品服务,重视消费者体验,培养国企员工社会责任意识,在消费者中树立良好的国企社会形象,带动消费者消费。鼓励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提出大胆创新的改革理念,并积极吸取员工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在数字化转型中提升员工的归属感。提高国企的生产经营能力:一方面对风险和创新进行正确的衡量。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的交易结构、运作结构和成本结构带来的较大的创新和改变,使得传统国有企业从原来以服务和生产为核心体系向数据和信息为核心体系转变,因此,在转变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风险,国有企业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正确的衡量。另一方面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国有企业决策者应该具备较强应用数字思维的能力,创新性数字化思维可以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能够积极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建设高效的数字技术供给体系:国有企业在数值化转型的经济背景下,需要建设一个数字经济创新平台,提升自身技术创新水平,特别是提高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水平和原创创新技术水平,加大对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研究力度。对全球平台和人才资源进行整合,加大与全球科研机构进行紧密合作,推进融合性创新和数字技术原创性研发。制定任务明确、目标清晰的数字化转型策略:国有企业设定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不能采用传统的方法,要组织企业员工、管理层和董事会召开座谈会,聘请新兴数字技术能力较强的人参与数字技术的研究工作。在选择数字转型路径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要选择自上而下的局部尝试和顶层规划并行的方法,在发生局部突出的时候,要坚持“客户优先”的基本原则,积极采纳客户提供的合理解决方案。国有企业可以应用联合项目组的方法,来制定出一个统一高效的数字化转型推进机制。强化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方面的支持:对政府服务进行优化,提升政策的精准度,对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进行统筹研究,对土地、人才、金融和财税方面的政策力量进行整合,全面推动国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同时在取得财税支持上,需要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统筹,加大对各级财政资金的引导力度,这样可以为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国有企业需要探索成立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基金,推动各级政府产业基金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数字经济发展相关投资子基金;积极落实数字经济领域的相关惠企政策,确保落地见效。

4.结语

第6篇:数字经济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智能化生产力;网络生产力;网络化;特征

[作者简介]张时碧,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B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3-0005-03

一、智能化生产力发展的网络化趋势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在不同质态生产力生生不息地交替中实现的。在信息网络化为主导的21世纪,网络生产力将成为智能化生产力的主体。网络生产力是以互联网为形式、以信息交换为内容的生产力。因此,网络生产力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互联网与信息交换。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资源再分配的平台是20世纪中叶才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产生与发展强烈地影响着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信息交换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信息是人类社会交流的媒介,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历经行为语言信息、口述语言信息、文字语言信息到数字语言化信息。信息语言的每一次变革,都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成为生产力新陈代谢的良机。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交换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而信息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又极大地推动着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生产力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信息力,其突出特点就是网络化,包括劳动资料的网络化、劳动的网络化与劳动对象的网络化。它的实质仍然是信息交换,无论是对新兴产业的驱动还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网络生产力都是通过信息交换来实现的。人类社会的物质交换有两种,一种是有形的物质交换,一种是无形的物质交换。信息交换是无形物质交换的一种形式,互联网也是人类进行无形物质交换的一种形式。人类进行物质交换具有多样性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文字、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信息交换的革命性发展,而互联网的出现又给信息交换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这场信息革命使信息交换的交换速度、交换疆域、交换内容、交换质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正是这些变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网络经济可以提高信息要素与劳动力要素相互结合的程度,增加其他生产要素的信息含量,并且使其他要素配置更加合理,从而提高生产力系统的整体素质和利用效率。信息、管理、科技等软要素等起到调节配置其他要素,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当网络成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应用到劳动中去的时候,各种应用软件如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等的应用使生产过程实现了电子计算机控制的信息化、智能化。劳动者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从而有助于技术和管理的创新,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

二、智能化生产力的网络化特征

网络生产力同其他形式的生产力一样具有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劳动对象,但网络生产力的三要素与历史上已经存在的其他质态生产力的三要素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其三要素带有明显的网络化特征。

首先,劳动资料的网络化。在网络生产力中,劳动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所有劳动资料效用的发挥都离不开电脑网络系统的支撑。电脑控制系统使国民经济各个产业的劳动资料自动化,企业内部网络将自动化生产力工具连为一体,局域网将企业的生产过程集团化、区域化或产业化,Intemet将世界各地的企业、市场、用户连在一起,使生产过程高效化、世界化。可见,在网络生产力中,网络是一切劳动资料的本质特征,是劳动资料系统的主体。现代的电脑信息网络与过去生产力中的任何生产资料都不同,它不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实体,而是一个具有正负反馈功能的、网络化节点式的有机的互动即时的网络体系。当前它的主要形式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作为高速信息网络体系,由信息交换和应用信息系统组成。信息交换用以完成各种信息的处理、传输和分配,并把大量的应用信息系统整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共享和信息系统整体功能的效用。整个系统由电脑、光缆和其他通信设备组成了连接千家万户的信息交换网络。交换网络能够传输包括流媒体在内的多媒体信息。一方面,网络生产力在创造着新兴产业的劳动资料,开辟着新的市场,创造着新的需求;另一方面网络生产力也在改造着传统产业的劳动资料,网络信息对传统产业劳动资料的渗透性事例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趋势,使传统产业劳动资料网络化特征日益明显。

其次,劳动的虚拟化。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劳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实体劳动与虚拟劳动。实体劳动生产有形的劳动成果,具有一定的体积,占有一定的空间,劳动的基本形式是复制,劳动的实质主要是人体体力的耗费;虚拟劳动生产无形的劳动成果,空间体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含义,只是一些符号的组合、数字化有规律的排列,劳动的基本形式是创造,劳动的实质是人体智能的耗费。虚拟劳动是网络生产力劳动要素的标志和主体,但并不是网络生产力独有的要素,其他质态的生产力也不同程度地含有虚拟劳动要素。人类劳动发展史表明,在农业经济时代,劳动者的智能使劳动生产方式得到不断的发展;在工业经济时代,劳动者的智能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但这两个时代都是以实体劳动为主或实体劳动居于主要地位的时代。由于网络经济的崛起,实体劳动的主体地位将逐步被虚拟劳动所代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中指出,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随着实行网络自动化,对蓝领工人的需求量减少,蓝领工人将会从1995年占美国劳动力的21%缩减到9%。同时,由于办公网络自动化,非专业白领工人比例很可能从现在的大约42%减少到19%-29%,其余的59%-69%左右的劳动大军可能由智能型人员组成。这一预想在网络化的今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最后,劳动对象的数字化。网络生产力的劳动对象要素就是将一切信息数字化。过去有形的现金、支票、文件报告、书籍、刊物、生产信息、通知、现场会议、图片等等都转变为数字信号,“0与1”以无形的方式在磁盘中转化与存储,以光速在光纤网络中传输。这不仅提升了信息处理的数量、速度与品质,也增加了信息相互组合的可能性。网络生产力要素的特点决定了网络生产力的特点。一是网络生产力展示出的是一种大容量、高速度、涉及面极广的信息流。随着网络覆盖面日益普遍化,网络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与思维模式等,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国际贸易日益普遍化、国际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更加普遍,从而加快经济全球化的

步伐。二是经济的数字化与虚拟化。这是由网络生产力要素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当今的经济无不展现出一种虚拟化的态势。劳动对象的数字化也使经济的运行带有明显的数字化倾向。信息交换技术与其他技术结合已经成为现实,其实质是技术的信息化与信息的数字化,数字化作为当今信息化的核心不仅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在推动着经济的全面发展。三是技术传播的全球化。网络生产力作为一种智能化的生产力,首先表现在技术进步上,这种进步不仅体现在技术本身的创新上,更重要的也体现在新技术的传播速度上。由于网络本身的全球化,新技术能够迅速超越时空的局限,即时向全球迅速传播。四是经济活动的直接化。网络生产力在形成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变化,如从间接的中介销售到网络直销、从纸币中介到电子货币、从层次管理到直接网络化管理、从大批量中间生产到直接面对最终用户的个性化生产、从重视硬件到依靠知识信息等等,所有这一切变化表明,网络生产力将工业生产力多环节的路径拉直了,由此使社会实践的各方面都呈现出直接化的趋势。

三、生产力的网络化促使并提升社会产业结构高级化

网络在各个社会领域里面的深入应用产生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新的行业。一些经济学家如波拉特已经把信息产业作为第四产业从传统的产业分类体系中划分出来。围绕因特网/内联网(IN-TRANIJI)便出现了网络服务提供商(ISP),网络内容提供商(ICP)、网络接入服务商(IAP)、网络集成、网络维护等行业。另一方面,传统的信息产业在数字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正合流、形成一个新的经济部门。当然,网络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更多的是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的。网络经济对经济结构的优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劳动结构的智力化以及消费结构的服务化等方面。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高技术产业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占比重增加,地位日益重要,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高技术工业品或具有附加值的产品所占比重大小,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象征。被称为第四产业的信息产业正蓬勃发展,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以及专利与商标等无形资产管理等,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它们所创造的价值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网络产业已经带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1995~1998年间,美国的网络产业以每年1.74倍的速度增长,1999年销售收入达到5239亿美元,首次超过汽车、电信等其他传统产业。1985年信息技术部门只占整个美国经济的4.9%,1998年,已经大约占了8.2%,而且信息技术部门增长占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14.7%。我国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也指出,我国信息产业规模已跃居全国工业各部门首位,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正是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带来的物质生产的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

生产力的网络化使社会的就业结构智力化。正如格林斯潘指出的,美国正处在生产率(单位劳动小时产出)具有较高增长的时期。计算能力以及通信与计算机的进步显然是取得这一良好经济形势的主要原因。网络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网络在节约劳动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劳动结构的改变。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信息化使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知识、信息附于有形物质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脑力劳动相对体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信息产业独立部门以及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脑力劳动者。美国在1995到1996年中,信息技术产业新增的就业岗位占全部新增220万个就业岗位的10.5%。其中绝大部分职位属于脑力劳动。整个经济都需要具有信息技术的工人。在对信息技术劳动者的需求中,对高层知识分子的需求将增加,而技术含量低的职位需求将下降。据美国劳工部估计,从2002到2005年,仅仅电脑系统分析员和程序编制人员平均每年就需要90.5万名。而蓝领工人就业人数将不断减少。有人预测,到2010年,美国从事制造业的蓝领工人将从1999年的1300万左右(占全部就业人数的11%)降为不超过1000万(小于8%)。到2006年,美国几乎一半的劳动力将投入到信息产业。

我们应当正确认识生产力的智能化趋势,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中的作用,将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现代生产力要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靠人才,靠高素质的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靠教育,因此发展高度智能化的生产力的题中之义,是要大力发展教育、抓好教育,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出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化生产要求的合格劳动者,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包袱变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这既是提升我国物质生产力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我国迈入知识经济时代步伐的客观需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价值的增长,主要靠科学知识,而不是靠体力劳动或其他物质投入,依靠知识价值创造物质价值这是市场经济具有巨大生产能力和保持效率的秘诀。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智能化发展程度,标志着这个国家总体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实力的强弱。只有正确认识生产力智能化发展趋势,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高速稳定地向前发展,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项冬,全球信息革命与世界银行的新动向[J],信息化与经济发展,1995,(2)

[2]吴基传,在深圳召开的“中国一东盟信息通信技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网络世界,2001-04-12

第7篇:数字经济的特征范文

会计原始凭证是证明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这种纸质化的会计原始凭证存在着弊端。会计档案管理仍沿用传统模式,没有形成会计资料的数据库,通过在最初归档时的顺序记录来保存归档信息,使得会计电算化软件和纸质档案分离,会计档案信息共享未能实现计算机数字化管理,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异地调取会计资料很不方便,直接降低人们对会计档案利用的需求。企业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问题,会计软件设计的缺陷阻碍的会计档案信息化,会计档案管理得不到数字化建设的硬件支持。没有设置对记帐凭证附件资料的存储管理功能,档案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形式各行其是。会计档案信息安全有待加强,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表现为数字化技术层面的安全,会计档案特质层面的安全,蓄意破坏和疏忽等两大类人为因素,设备突发性的故障和失效、自然社会灾害等,经常性或过度性使用正本纸质资料,商品化软件的稳定性和安全,还会造成数据档案的失真,造成数据的丢失和毁坏。另外,会计档案在整理装订时类别不清,基础管理相对薄弱,使会计档案参考作用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影响企业会计档案管理问题现状原因在于单位思想意识不强、管理方法落后和人员素质低下,会计业务与会计档案管理相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对会计档案管理的必要性不重视,没有对档案管理进行数字化的软硬件更新,严重阻碍财务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程。传统会计档案管理方法没有采用科学手段,不注意对于信息的备份和书面形式保存,对电算化会计档案信息资源的挖掘、利用忽视,档案管理意识严重不足;人员素质对会计档案管理的影响表现为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财务人员配备不足或业务素质不高,缺乏档案数字化人才;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信息市场,导致了大量软硬件公司的涌现,会计档案管理应该适应这种信息市场的要求,明确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自身特征对会计档案管理的影响表现为保密性是会计固有的自身特征,原始性也是会计固有的自身特征,要制定全面的会计档案数字化管理法律,以保证会计档案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运用数字化管理会计档案

档案的数字化内容包括增量的档案和馆藏的档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专业配合、多部门协作,对档案馆的这些业务实行自动化的控制,提高档案信息管理电子化基础性工作水平。以各档案馆、档案室计算机档案信息数据库为结点,要加强档案馆信息化网络建设,把各种纵横交织的网络作为信息通道,使网络成为大家认知档案馆信息的重要途径。档案馆数字化管理模式下,优化全国档案馆网系统的组合及布局,使资源无限扩大,服务能力也倍增。

构建会计档案数字化管理方式,根据会计档案以其真实性和原始性为首要特点,建立相应的活动规范,全面了解会计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必须坚持合法性原则。要坚持信息化的方针,要保证在会计档案信息安全的基础上满足对档案进行真伪辨证、文字校勘,处理和存贮数字化档案要确保内容与原件相吻合,应该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进行数字化,以实用性的原则来满足对会计档案的总需求,防止数据文件损毁等情况。通过采用计算机识别和处理技术,建立会计档案的信息数据库,将纸质会计档案信息转化为数字型信息,通过采用权限设置,密码保护,身份验证等措施。

第8篇:数字经济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数字城市, 问题, 策略

Abstract: the digital city is the product of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will appear inspired in human this field of research interests, this article simp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digital city,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Keywords: digital city, questions,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21世纪的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数字城市”作为一个新名词也应运而生,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科学研究体系的集中体现,城市作为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发展的区域,数字城市理所当然会成为人类关注的重点。数字城市不是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数字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综合应用。

一、 数字城市的概念

“数字城市”是对处于信息时代的城市状态的形象化描述。具体表现在城市经济发展繁荣,生态文明健康的基础上,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信息数据资源丰富、高新技术产业高度发达、工业化与信息化持续协调发展、人类居住环境美好的良性城市状态。建设数字城市就是要建设一个集成化高速宽带城市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城市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为一体的,开展面向政府、企业、公众的个性化、多样化信息服务系统。

二、 数字城市发展现状

一般来讲数字城市发展经历四个阶段:阶段一: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阶段二:企业与政府各自信息化建设阶段;阶段三:政府、企业之间凭借网络互相联系、互相沟通;阶段四:信息社会、信息社区、数字城市的形成。当前,欧洲、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完成了从阶段一到阶段四的任务。与之相比,中国的数字城市建设起步晚,其发展状况表现为:信息基础设施的进展速度比较快,但是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化的进展比较缓慢,而且发展速度与水平也参差不齐,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也进展较慢,企业间的信息联系也有待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对于数字城市建设都很重视,国家机关也多次明确提出要加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信息化步伐,把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信息化摆在优先位置。截止到2003年,我国已经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城市建立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我国数字城市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如下成绩:

1. 公共信息网络已经初具规模。

2. 政府网上办公规模有所发展,初步实现了政务的公开化、透明化。

3. 电子商务工程发展迅速,为经济的发展开创了新兴产业。

4. 科学研究、教育事业已经能在网上进行。

5. 社会保障系统建设已被启动。

6. 普通公民从信息化示范社区中直接受益。

三、我国数字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数字城市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很多城市积极投入到城市数字化建设当中,使得新的数字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是由于起步晚、经验少、基础薄弱等原因,使我国目前数字城市的发展缺乏总体规划,没有统一的标准可言,导致了信息资源的浪费。

具体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研究不成熟,没有一致的学术观点。关于数字城市基础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项目还专注于技术层面上。对于什么是数字城市,建设怎样的数字化城市,怎么进行建设等问题的意见五花八门,缺乏统一的共识。各地区只能根据当地研究人员或权威人士的理解进行建设,没有统一的理论指导和系统化的技术服务。这样相关的执行人员更是无从下手,使得整个建设进程混乱不堪。

2.发展目标脱离实际。首先,急于求成、高指标、盲目跟进的现象时有发生。数字城市是一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实力才能有资格去建设数字城市。然而,现在有很多小城市满腔热血地投身于这项工作,为自身定下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其次,资源浪费严重,搞形式主义。建设数字化城市的根本宗旨是促进经济较快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以在建设数字城市时一定要搞些实用的项目,而且应该用最低的成本取得最高的收益,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价值。但是,在建设数字化城市的过程中,低水平、低技能、半途而废的工程不计其数;一些地方为了追求政绩,重复建设没有实际意义的工程项目,搞形式主义,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劳民伤财,给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再次,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数字城市的基础设施是建设数字城市的核心力量,基础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欠缺,通讯技术的改革不尽理想。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的步伐。

3.没有统一的领导规划。首先,衡量一个城市的数字化发展水平要看当地能否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目前的情况是很多城市的企业、事业单位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但是各个信息系统都是彼此孤立的,无法实现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目的。其次,很多地方的数字工程的发展目标,组织计划等与当地的信息化发展不能达成一致,建立了各自独立的组织体系,有些地方数字工程发展规划相对独立性强,很少考虑跨地区的问题。再次,数字城市规划没有纳入国家规划之中,一些数字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性产生冲突,不同地方的政府部门往往根据本地特征各自为政,重复性的建设时有发生,严重浪费了建设资源。

4.没有统一的权威标准。首先,不同城市的数字化建设有不同的特征,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建成的系统多具有个性特征,很难实现彼此的沟通和交流。所以标准化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数字城市发展的又一大阻碍。由于缺乏统一标准,数据各式各样,这样就很不利于数据的交换和共享。其次,观念落后,投资单一,发展潜力不足。建设数字城市不论是前期投入,还是后期养护,都需要一笔大的资金投入。我国明显缺乏健全的市场运作机制,政府过多地干预数字城市建设,一些城市建设完全是出于政府的需求,难以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无法实现数字城市建设商业化,再加上对于政府投资的过于依赖,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人民的利益也无法保证。更重要的是数字城市建设往往不把城市文化纳入考虑范围,最后导致城市特色的丧失和数字城市形象单调。当今我们生活在知识经济新时代,一个城市的科研、教育、文化、技术、学术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号召力都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国家综合实力和城市综合实力较量中,也将取得不可取代的地位。一个文化魅力不足的数字城市,一个没有特色优势的数字城市,即使它的经济再发达,发展再繁荣,也失去了它的意义。

三、 如何建设好数字化城市

一般来说要想建设好数字化城市必须从以下四大方面入手:

第一,树立人文理念,加强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数字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普及数字化城市教育,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数字社会的新人,发展与数字化相关的产业和相应的基础设施,形成一个支持数字化城市的良好氛围。

第二,把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市场竞争机制。正确处理好市场竞争与政府调控的关系,充分利用政府力量制定合理的数字城市发展计划。形成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平衡好政府、企业、个人三者关系,充分调动每一方的积极性。

第三,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制定建设数字城市目标和计划必须考虑现实条件的合理性,不可盲目推进,不顾后果。根据现实条件,规划一个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通用的方案,鼓励全体市民,企事业单位尽力善于运用网络,实现居民生活网络化管理,从而推动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

第四,效益优先,在应用中发展。设计一个好的利益协调机制,鼓励参与各方在自身利益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确保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利益最大化。与此同时要不断地改进技术,改善设备,加强管理从各个方面提高效益。

总结:

数字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的发展与完善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正视它在发展中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最好的方法实现它的快速应用,争取早一日实现建设数字宇宙的愿望。

参考文献:

[1]李琦, 刘纯波. 承继成数字城市若干理论问题探讨闭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

[2] 姜爱林.中国数字城市发展的主要绩效、存在问题及其政策选择[J].团理论与改革2003

第9篇:数字经济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设计教育 实践环节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87-01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从市场上优秀的工业产品可以看出:设计教育的发展对经济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本文从分析广西柳州属于广西重要的区域文化和经济中心的优势,分析得出:由于大工业汽车零部件机械化生产的内部需求,急需大批的设计、生产、销售、物流等创新应用型人才队伍。创新设计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是我们设计教育者当今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1 设计实践教学的现状

1.1 设计实践环节定位分析

随着21世纪前10年的数字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已生存在一个信息化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已深刻改变着人类的学习和工作的生活方式。在此我们研究信息化背景下设计教育实践环节人才的培养是有意义的,特别是针对研究以西部地区的实践环节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也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创新设计教育一直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棘手问题。现今大学里的课程体系是设计教育教学知识和课程的最基本内容,而校企合作形成的产学研基地共建模式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全面推广普及。

2013年初广西柳州成为继北京、上海后第三个汽车年产量超过170万辆的城市,是中国第一个市区人均年生产汽车超过一辆,城市人均生产汽车最多的城市之一。“2011年2月16日上午,广西柳州汽车城奠基暨上汽通用五菱轿车基地、东风柳汽商用车基地项目启动仪式在柳州举行。这将大力提高广西汽车产业的资源集成能力,形成泛北部湾地区巨大的经济圈,成为世界重要汽车生产基地行列。预计2015年底,该汽车城将形成百万辆整车生产规模,实现工业产值1600亿元。”广西柳州目前有广西科技大学(原广西工学院与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合并为广西科技大学)、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柳州高等专科学校等屈指可数的大学与职业院校,如何更好的为北部湾经济发展带、柳州汽车城提供智力支持、以及为广西区域经济培养更多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是摆在广西区内各大院校特别是柳州高等院校面前共同探讨的时代问题。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教育技术的东西可以传授,而创造能力只能靠启发和引导。通过对广西区内的特别是柳州、桂林的设计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提出设计工作坊以及研究室的策略,整合资源,扩大设计教育的影响力,对设计前沿的知识和信息进行交流和分享,来构建新的课程知识体系,使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成为一个动态的随时代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1.2 现代设计教育发展的使命

我国的设计教育处于模仿国外的设计教育体系,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努力改变为建立国际上平齐发展的新学科,使中国的设计教育走出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为培养更多的优秀设计教育家和设计师做出努力,为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现代设计教育对经济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国家十二五的规划,高校的设计教育也面临着深刻改革。现在正处在信息爆炸的社会,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传承了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体系,从德国的包豪斯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得到所需要的information,使我们对现代设计教育有了更好的理论依据,即: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利用这一模式充分行使到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历史使命。

2 设计教育的融合创新

2.1 设计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

进入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后,对于带有工业化时代特征的设计教育,如何高质量的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是设计教育对社会中设计行业的重大研究课题。总体来说:单个学科的教育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进程,而落后社会发展的教育教学是要被历史所淘汰的。设计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不符合社会潮流的教育体制终究会被历史所抛弃。

2.2 社会环境与设计教育的关系

从信息教育产业的成长和发展方面出发,强调信息教育产业在社会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数字信息化下的实践人才培养,应积极发挥社会环境以及数字信息化技术条件的优势,整合资源使得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更加直接和活泼。国内环境要求我们要发展,必须改革设计教育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完善设计教育教学体系已经迫在眉睫,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

3 建构特色的设计教育体系

3.1 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

现在处于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设计教育者和创新型设计师所面对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的急剧变化,如果没有很强的组织沟通和适应能力的话,没有一套适应的实践设计教育设计案例程序,那就对设计而言是纸上谈兵。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设计师和设计教育者同样重要,设计教育为培养更多的优秀设计师打好基础,夯实其设计理论依据,为设计教育发展产生良好的互动作用。

3.2 设计教育的当代反思

在信息化背景下的时代,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利润与环境最大的达到和谐值。全球正处在数字信息社会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开放包容一体化为主要特征。随着全球数字信息化的进程加速,数字文化与数字技术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社会意识形态。在数字信息化下探讨如何对设计基础课实践环节和数字信息技术的融合是急需解决的研究课题。

4 结语

我们应该把设计教育推向市场,让市场来验证设计人才是否合格。设计就是要解决矛盾,所以关键地方应该越细致,越具体越好。设计教育要多角度、多维度、深层次,发现定位矛盾,才能根本上解决设计教育实践环节人才培养的瓶颈。

参考文献

[1] 王伟军.信息化管理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