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范文

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第1篇: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范文

“承担行政职能的,回归行政机构序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同时,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改革要整体推进,就需顶层设计,这份《意见》有助于把各个部委的工作整合在一起,避免走弯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意见》推进整体改革模式评价颇高。

顶层探索

“很难用国外非营利组织(NPO)或非政府组织(NGO)理论看待中国事业单位,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提及事业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教授认为其绝对具有中国特色。

据统计,中国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多万正式职工,另有900多万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提供医疗、卫生及教育等公共服务是政府和民众对事业单位最高的期待。但一直以来,事业单位没有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应有作用。正因为如此,同国企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样,改革事业单位的呼声一直强烈。

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意见》出台前事业单位改革大都支离破碎,有单兵突进的味道。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研究中心主任洪都就曾指出,事业单位改革伴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进行了许多年,但都是支离破碎,缺乏顶层设计。“人事制度改革如此,事业单位社会化同样如此。”

正如《意见》指出:“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

洪都指出《意见》的特点之一就是“顶层设计,突破了原来各个地方自行搞改革的格局,把整个改革高度集中起来统一规划,统一决策”。

“如不从根本上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解决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只把发展公益事业简单地理解为增设机构、增添人手和增加收入,结果还是‘花钱养人、养机构’,公益服务质量和效率就难以提高,公益事业投入效益就会打折扣。”汪玉凯说。

自去年3月以来,国务院颁布了37号文,出台了包括目前公开征求意见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等10个子文件,均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配套文件。

政府市场要分开

作为中国历次机构改革的遗留产物,一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没有纳入公务员管理,造成一些公共机构利用所占公共资源乱收费、乱罚款现象,把服务变成了收费以满足部门和个人利益需要。而有的事业单位现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强化了公共机构的官僚化,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和公众利益的损失。

这类事业单位回归行政机构后容易出现三大“尴尬”:可能突破机构限额,与大部门体制方向相违;可能突破人员编制限制,与精简效能原则不符;可能给地方政府带来财政压力,继而形成改革阻力。

《意见》指出,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是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尤为突出的主导理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未来的事业单位就是公益属性的事业单位,不再包括行政类和经营类的事业单位。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就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汪玉凯说。

按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留下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此举可看作是行政归行政,市场归市场。”按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估计,除20%的事业单位会纳入行政序列和变为企业外,其余80%以上的事业单位将会留下来继续提供公共服务,它们分布于医疗、教育、卫生、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

“甩出两头,不是甩财政和人事包袱,而是要进行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组织的优化。”宋世明指出。在《指导意见》中,对80%这一部分事业单位加以细分,其中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细划为公益一类,由财政全额拨款;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则划入公益二类,由财政差额拨款。

据知情人士透露,事业单位全国性摸底结束,下一步改革需聚合力量整体推进,《指导意见》此时面世,“表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真正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要冲击行政职能剥离、收入分配体系调整以及一些单位去‘事业’身份等难点。”

走出“两头热,中间冷”

然而,专家们担心这次仍会如同以前一样,在事业单位改革推进过程中,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格局。

一头热是,中央高度重视,积极提倡和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还有一头热是基层,社会民众期待通过事业单位改革,解决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中间冷”指的是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自身。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教授竹立家告诉记者:“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看不明白改革后的工作要求、福利待遇和前途会发生什么变化是其中关键因素。” 譬如人们普遍认为“养老双轨制”即是导致“中间冷”的原因。

由于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由个人和单位共缴保险费,而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职期间不需缴保险费,且退休后待遇比前者高很多,2008年初,当国务院一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即遭抗议。

“事业单位机构类别比较庞杂,不是简单的执法类、公益类和经营类的归类就可以界定清楚。《公务员法》颁布后,有些单位既有公务员,也有事业编制人员,界限模糊。”竹立家指出。

汪玉凯还提到,在行政类和经营类事业单位剥离后,剩下80%的事业单位分两类,但100多万个公益类事业单位,要分为两类实属不易。

实际上,因现有事业单位都与政府行政机关有紧密联系,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各部门都偏向于将所属事业单位划入全额拨款的一类,在此现实下,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更是难题。

为减少改革阻力,转制工作可给予5年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可对转制单位给予适当保有原有税收等优惠政策,原有正常费用继续拨付,包括离退休待遇和基本养老金等。

第2篇: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范文

在过去十余年间,我国事业单位经历了一系列的人事制度改革,目前已初步建起以聘用合同制、岗位管理制和公开招聘制为主的人事管理制度,基本做到了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的目标。目前,聘用合同签订率已高达90%,为发挥人才优势,激发人才活力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打破“铁饭碗”,也有好待遇

王欣是一所中医院的主治医师,他所在医院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后,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业绩考核,以考核结果和工作表现决定医护人员去留。这让王欣和他的同事们倍感压力,“在这次改革中,医院有6名中层管理人员落聘,9名专业技术人员被低聘到下一级岗位,3名一般职工落聘。改革以后,谁要是敢把工作不当回事儿,真的会连‘饭碗’都保不住。”

诚然,人事制度改革改变了“事业人”稳定安逸的生活状态,但在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事业人”带来巨大的机遇。就是通过这次改革,只有中级职称的王欣顺利通过民主推荐,成功受聘为医院外科主任,还有10名医生和他一样,从中级学科岗位受聘到高级技术岗位,有6名初级护理人员受聘到中级技术岗位,17名能力突出者走上中层管理岗位。

无独有偶,自2012年起,河北省开始实施新的高校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岗位制度,对外公开招聘,定期评审,择优聘任。入选者除了享受工资、保险、福利等待遇,特聘教授每年还可获22万元的特殊岗位津贴,讲座教授每年可获6万元岗位津贴。去年,已有17名不同领域专家先行受益,受聘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

过去的工资增长机制,“事业人”与公务员的参照物基本相同,根本谈不上“松绑”。改革试点单位实行“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绩效工资,使“事业人”与腰包鼓起来的美好愿望更近了。改革不仅提高了事业单位的职业吸引力,也为那些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才解开体制“缰绳”,使其各尽其能、才尽其用,真正实现“想干事业有机会、能干事业有舞台、干成事业有前景”。

转企改制,先行试水

2011年,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以此为标志,全国事业单位改革进入“总攻”阶段,陕西、深圳、江苏等省市部分事业单位先行试水,以自己的实践为其他省市事业单位带

来借鉴和启示。

陕西西安易俗社剧场是我国目前唯一仍在使用的百年剧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改制前,由于受市场萎缩等原因影响,其生存一度难以为继,只能在被动经营理念和“大锅饭”式的分配模式下混日子。

2005年,西安市对易俗社剧场及其他4家剧团进行整合,成立西安秦腔剧院,将事业编制由420名精减为300名。

2007年,西安秦腔剧院整体移交给西安曲江新区管理运营。此后,剧院大力推行以聘用制为主的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实行任期目标管理和岗位工资制度,全面推行企业化改革。

2009年,西安秦腔剧院经过体制改革,成立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下设4个演出分公司,形成“一总四分”的体制架构。经过几年发展,剧院发生了明显变化:过去,员工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现在,工龄、职称高低被打破,分配上多劳多得,用人上能进能出。对此,演员温军海深有感触:“刚开始也担心过,但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自己的演出场次从一年70多场增加到200场,收入比过去翻了几番。改革不仅没使剧团丢掉老品牌,还给演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的确是一件好事。”

西安易俗社剧场的成功改制并非个例。除陕西省外,甘肃、江苏等地在创新人事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凝聚优秀人才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展,并逐渐向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方向稳步迈进。

创新用人制度

在我国3100多万“事业人”中,67%以上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推行公开招聘、人员聘用、岗位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将这些优秀人才凝聚到事业单位中来。

2006年,陕西省以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为改革重点,分行业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目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已成为陕西事业单位进人的主渠道。不仅如此,其在招聘方式上,还采取科学的公开招聘方式,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对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专业人才随缺随招。充分尊重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专业特点,全面、公正、准确地评价应聘人员。对于教师岗位采取当场试讲、说课的形式;对于卫生岗位采取面试答辩、病例诊断、实际操作等形式;对于农技岗位采取专业答辩、技能操作的形式。2013年,陕西省通过公开招聘进入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占新进人员的70%,有的已经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

2007年,陕西在全国率先实施岗位设置管理,通过实施岗位设置管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初步得到遏制,岗位结构比例趋于合理。

作为事业单位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部分,人事改革须与转变政府职能、改善管理方式等综合措施相配套。深圳作为国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多年来在上述领域一直不断探索。

2005年,深圳市事业单位正式实行“职员制”:工资分配与行政级别、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脱钩,实行按岗分配,引入“聘用聘任制”,职务待遇取消终身制。

从2007年开始,深圳市将绩效考核作为对事业单位监管的重要内容,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和工资总额管理,实现事业单位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两大核心制度入轨。

以深圳报业集团、广电集团为例,每年,上级部门都会对其实施考核,考核结果与媒体人薪酬直接挂钩。制度一出,一些媒体人直言:“过去,新闻质量和节目好坏无法决定个人收入高低,现在,薪酬直接与工作绩效挂钩,干好干坏一目了然,大家自然争相在工作业绩上下工夫。”

在全新机制的推动下,深圳报业集团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深圳广电集团涌现出《年代秀》等不少品牌栏目。2013年,两大集团总收入分别达到18.3亿和44.18亿。

第3篇: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范文

加大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紧缺人才的招聘力度。组织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积极推进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创建,年内力争成功申报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扎实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做好民办培训机构的审批、监管和年检工作。加大鉴定站建设和监管力度,加强考评员队伍建设,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

(二)加强人事考试管理。

加强人事考试安全工作,开展考试工作人员安全警示教育,进一步防范考试风险。

(三)规范事业单位岗位管理。

稳慎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推行岗位管理制、全员聘任制和竞争上岗为改革重点,推进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规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转岗管理,落实事业单位特设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四)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不断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和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制度改革实施工作,健全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与“评聘合一”的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制度。做好2018年新启用的省职称申报系统使用和推广工作。

(五)积极引才育才聚才用才。

继续做好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组织做好事业单位人员公开招聘工作,协调相关单位落实“三定向”毕业生、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大学生村官接收安置工作。

第4篇: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范文

为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竞争激励机制,规范学校岗位竞聘工

作,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石

柱县事业单位岗位竞聘工作指导意见(试行)》(石人发〔2012〕7号)、

《石柱县人事局关于事业单位竞聘上岗有关问题及报送材料的通知》(石人

发〔2012〕9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各级各类学校实际,现就学校职员

、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岗位竞聘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岗位竞聘的原则、范围和对象、条件、基本程序、管埋与监督等完全按

石人发[2012]7号和石人发[2012]9号文件执行。

二、原石人发[2012]124号文件提供了岗位说明书样本,其表内的岗位名称

、岗位类别、岗位等级、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标准、任职条件七项提

法不变,其内容可参照制定;但“内设机构名称”项要统一改为“学校名称

”。岗位名称栏内分三种情况填写:属专业技术岗位类的分别对应填写“教

师”、“学科实验”、“图书管理”、“财务会计”、“电化教育”、“卫

生保健”;属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类的应如实填写所从事的岗位名称,

如“设备维修”、“门卫”等。

三、《业绩考核评分细则》制定原则

各校在制定岗位竞聘方案时要制定出详细的《业绩考核评分细则》。《业绩

考核评分细则》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制定(总分值90分)。

1、教龄。(建议占总分值的15%)

2、任现职年限。(建议占总分值的18%)

3、工作量。(建议占总分值的15%)

4、工作效果。(建议占总分值的30%)

5、年度考核。(建议占总分值的5%)

6、奖惩情况。(建议占总分值的7%)

对“工作量”和“工作效果”两项的最高分值和最低分值之差不宜过大;学

校校长的“工作量”和“工作效果”两项得分由教委考核提供;各校可根据

本校实际情况在“细则”项目和分值比例上作适当调整。

四、对若干实际情况的原则界定

1、县级有关部门经正规程序借用(含农教专干)以及在外进修学习、挂职

的学校教职工,其“工作量”和“工作效果”两项得分分别为教职工所在学

校此两项的平均分。

2、所有学校间经教委同意借用(借调)的教职工,一律回原工资关系所在

学校参加岗位竞聘。其“工作量”和“工作效果”两项得分,分别为教职工

工资关系所在学校此两项的平均分。

3、所有原已由教委正式调动而未办理工资、编制等手续的教职工,必须于

2012年4月21日 前到县人事局和县编办办理调动手续,并参加调入学校

的岗位竞聘工作。不办理调动手续的教职工,一律回原校参加岗位竞聘工作

,并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回原校从事所竞聘岗位的工作。

4、对所有因工作调动而降工资的人员,在调入学校有空缺岗位的前提下,

第5篇: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范文

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分析

一、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准则的变化比较

(一)适用范围的改变

《新规则》与《旧准则》都明确规定,本准则将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然而,根据我国2011年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我国事业单位的划分需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按照社会功能划分为三个类别,即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我国政府今后将不再对后两者类型的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进行批准设立。也就是说属于行政机构的事业单位或者转为企业类型的事业单位将不再执行《新规则》。

(二)资产相关改变

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资产管理要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新准则》中规定,核定财政定额或定项补助时,以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情况作为主要依据。有利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协调配合。

此外,《新准则》中对资产的概念和特征还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对资产分类和固定资产标注进行了相关调整。同时,对对外投资行为进行了严格限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内容也有所增加。详见表1。

(三)收入相关改变

关于收入部分,《新准则》将原有的“财政补助收入”修改为 “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并且对两个方面进行了重点明确。其一,财政部门拨款强调了“同级”概念,有效规避了对非同级财政部门拨款的重复计算问题;其二,用“各类财政拨款”代替原有的“各类事业经费”。 扩大了事业单位收入范围,将住房改革、社会保障、基本建设等财政拨款统一纳入了收入范围,使得事业单位收入的内容更完整与全面。

(四)支出相关改变

原有支出分类基础上新增“其他支出”

《新准则》在原有支出分类基础上,新增加了“其他支出”,改变了原有的之处分类无法对事业单位支出不足进行全面反映的问题,能够对捐赠支出、利息支出等进行充分且正确的反映。《旧准则》对相关支出的实际核算也没有相对明确的规定,使得事业单位支出的实际核算出现多种情况,而《新准则》对此也进行了相关改变。

3、重点对支出管理进行了修订

对支出管理更加强调了其特性,即合规性、效益性、真实性和绩效性。《新准则》中规定,专项资金应当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同时,还应对“政府采购制度”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行严格执行,《新准则》对支出核算与管理还提出,在事业单位内部应树立成本费用和投入产出意识,以及经济核算观念,要加强“经济核算”,目的是促使事业单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此外,《新准则》还对票据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做了

相关补充性规定。

(五)对于事业基金的规定

《新准则》中把“结余”部分拆分成“结余”和“结转”两个方面。另外,《新准则》中第三十一条中,要求事业单位强化事业基金管理,对基金规模严格控制,严守收支平衡,不得出现超出规模的支出。这条规定可以有效的限制事业单位支出规模过大的情况,要求其事业基金能够与单位的年度预算紧密关联,严禁出现支出无度或者基金数量出现负数的情况。这条规定进一步强调了事业基金对于事业单位的约束作用,强调其与单位年度预算相关联的思想,要求单位管理人员能够统筹安排,量入为出,充分体现事业基金的作用。

(六)对于财务报告的修改

《新准则》对于财务报告中的个别项目也进行了修改,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对于之前事业单位的“经营成果”一项进行了修改,由于事业单位一般都为非营利性机构,经营的也多为公益事业,因此将该项目修改为“事业成果”。二是针对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以及固定资产管理设定了专项的表格——“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三是“结转”、“绩效考评”等科目新增到财务报表中。四是对于财务报表的分析,取消了过去对于经费自给率的分析计算,而增加了对于单位人均支出的分析比率以及单位预算基金的利用效率比率。

(七)新增设了关于财务监督的相关条例

《新规则》一改过去“重实质,轻监督”的痼疾,单独设立了一章“财务监督”,强调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监督的重要性,规定了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监督的方式方法和监督的目的以及效果,首次提出接受外部监督的要求,明确建立财务监督体系的规定。这可以说是对过去准则的一种质的突破。

二、结束语

第6篇: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范文

一、基本情况

按着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由我镇负责组织实施改革的共有个单位,人。具体是财政所,人、经管站人、农技站人、种子站人、水管站人、水产站人、兽医站人、农机站人、城建所人、文化站人、计生专干人、企管会人、农保所人、广播站人,其中已退休人员人。

目前,我镇名参改对象,除财政所名和经管站名上岗人员外名参改对象已顺利签订了解除人事劳动关系协议,已支付了名参改对象万元的一次性经济补偿,为名未参保对象补缴了万元单位应缴保费(其中为名对像缴至法定退休年龄),名财政分流人员纳入发放基本生活,录用财政人员人、经管人员名,聘用农技员人、水利员人、动检员人、计生专干人。

二、主要作法

(一)、加强领导,凝聚改革合力。一是健全领导机构。月日市改革工作培训会后,我镇于当天下午迅速召开了党委会,传达了市培训会精神,研究部署了我镇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成立了镇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和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指导组,负责全镇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和落实工作。设立了镇事业单位改革办公室,配备了五名工作人员,并结合本镇实际,制定了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日程安排表,将改革工作落实到了人,细化到了天,为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广泛宣传发动。在改革工作期间,充分利用宣传媒体,以标语、专栏、广播等多种形式,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意义和有关政策进行宣传报道,营造了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月日,我镇名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集中收听收看了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的改革动员大会,各改革指导组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继深入到各改革单位召开了动员会,并引导名参改对象撰写了自愿解除人事劳动关系实行一次性经济补偿的申请书或承诺书。三是形成改革合力。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经常过问、定期听取有关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汇报,并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对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关键问题,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对于有关改革的重大方针、政策,坚持审慎、稳妥的原则,镇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坐镇改革办公室,共接待干部职工来电来访多人次,收集干部职工意见和建议多条,并一一作出了解答,为事业单位改革的健康、平稳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二)、把握政策,理清改革思路。一是认真研究上级文件。我们组织镇党委成员、各改革指导组成员、各单位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试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农村公益性事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领会了精神实质,消除了思想顾虑。二是深入开展调查摸底。我镇扎实抓好“两清、两测算、一公示”工作。①清理人员编制:通过反复清查核实干部职工的人事档案,在人事局的大力支持下确定我镇个单位共有改革对象人,其中已退休人;②清理单位财务:通过个“财产财务清理专班”和个“资产评估监督专班”清查帐目、核对实物、登记评估资产总额万元,债务万元,净资产万元。通过清理全面掌握了事业单位人、财、物状况;③测算工龄补偿金:经与市人事局核对参改对象的个人人事劳动档案、工资档案,除财政所外其他参改对象的一次性经济补偿金额为万元;④测算保险金:除名已参保的退休人员外名未参保对象的保险费在市劳动保障局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认真测算和核对,共应缴保险费万元(其中单位万元,个人万元),已缴万元(其中单位万元,个人万元),需补缴万元(其中单位万元,个人万元);通过“两清,两测算”并将公开公示贯穿工作始终,经全镇参改对像的认真核对无误后,初步理清了我镇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思路。三是精心制定实施方案。根据省、市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文件精神,认真借鉴其他乡镇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实际,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改革形式、基本原则、范围对象、主要任务、时间步骤以及人员录聘用考核考试等做了全面、详尽、缜密的规定,为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完整的政策依据,保障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攻克难关,突破改革关键。一是转换机制,锁定债务。本次改革的形式主要就是实行“两退”、“两建”,即单位退出事业编制序列,人员退出财政供养;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农村公益体系。我们将参改单位的债权债务进行公示评议认定后,全部进行了锁定,并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对除财政所外的所有乡镇事业单位及其法人代表进行了注销。二是认真开展录聘用工作。录聘用工作关系到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容易引发各种矛盾。我们在财政所与经管站合并人员和社会公益人员的录聘用工作中,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实行“阳光操作”,考核考试结果及时进行张榜公示,录聘用工作顺利,名财政经管合并人员和名公益人员顺利到位,并签订了录聘用协议。三是落实“两兑付、一解除”。改革工作最终能否落到实处,关键还是看事业单位能否顺利转制,人员能否与原单位解除人事劳动关系。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我镇想千方设百计筹措一次性经济补偿金和养老保险金,先后向市财政借款万元,向财政经管上岗员借款万元,挪借干部职工工资多万元,顺利地支付了名参改对象万元的一次性经济补偿,为名参改对象办理了养老保险手续。除财政所名和经管站名上岗人员外名参改对象顺利签订了解除人事劳动关系协议。

三、思考与建议

一是关于事业单位人员分流安置问题。按照现行的有关政策法规,企业下岗职工在解除劳动关系后,可以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而目前在事业单位的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与事业单位解除人事或劳动关系的人员,对这些人员的自主就业、社会保障,上级有关部门也应联合制定出台一些扶持政策。

第7篇: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范文

建立和完善人事管理、党务管理、纪检监察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制度,人事监察科刚刚组建,很多制度都尚未建立。下一步,我科将加强调查研究,学习借鉴周边兄弟市和市直兄弟部门的有益经验,为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顺利发展提供组织和人事保障。

二、做好人事管理工作。

继续做好干部交流轮岗工作,进一步优化科室工作人员结构,并通过不同岗位使干部得到锻炼,促进干部成长。做好中层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把那些想干事、会干事、能干好事而且群众口碑好的干部提拔到重点岗位,重点保障市委市政府考核目标和本局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的落实。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需要,继续为局机关和下属事业单位物色补充适用人才。统筹考虑事业编制职员、机关雇员和合同工待遇问题,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薪酬制度,避免苦乐不均现象。

三、做好机构编制工作。

根据大部制改革的实际,做好下属事业单位三定工作,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以解决编制不足问题。结合人员调整,逐步理顺局机关、社保基金局和其他事业单位的编制关系,减少混编混岗现象。

四、做好培训教育工作。

根据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要求,加强人社部门干部业务培训,每季度开展一次集中培训,采取外派学习和邀请专家学者开设讲座等形式,重点加强公文写作、礼仪、心理健康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管理培训。

五、做好党务工作。

组织实施《关于组建市人社局党工青妇组织的工作方案》,组建党工青妇组织并开展相关工作。深入实施创先争优活动,向市推荐优质服务先进事迹,及时报送有关材料和报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做好迎接市的考核工作。开好处级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重点抓好群众反馈意见和领导自查问题的整改。配合局党组抓好党组中心学习组的学习。

六、做好纪检监察工作。

进一步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年工作规划》,有效惩治和预防腐败。抓好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着重抓好党员干部队伍的廉洁自律和警示教育,着力解决党员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加强对涉及人、财、物管理的重点岗位的监督,不定期开展明查暗访,采取群众监督和组织监督的办法开展监督,防患于未然。

第8篇: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 预算管理 分级审批 流程监管 会计核算 审计监督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121-02

事业单位从事的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涉及人民群众公共利益的服务活动,虽然其职能与盈利无关,但在我国仍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中,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为其主要的管理手段,主要分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可从目前的管理上来看,很多单位虽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但既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管措施,也没有组织管理者专门接受系统性的培训,从而造成目前这种流于形式的内控制度。

2012年11月,财政部发行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于2014年1月1日在全国施行。2015年12月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指导意见和要求。新形势下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要求更高,研究制定一项适合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制度就迫在眉睫了。我们从传统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方面细化成五个角度,尽量地做到从源头上控制,全程控制,事后监督,不使国有资金暴露于监管的真空状态。为了保证事业单位人员开展正常的经济活动,以分级审批为基础,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对内部部门和人员进行事前防范、通过流程监管和会计核算来达到事中控制、最后以纪检审计部门进行事后的监督纠正。

五者的关系图如下:

一、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在中国是地位比较特殊的部门和单位,一方面代表政府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能,另一方面在很多领域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经济建设。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主要是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厉行节约,量入为出,降低行政事业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有限地资源下进行最优化的配置来保证单位目标的实现。而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点,严格地按照预算编制开展经济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相应的预算,内部部门人员就不得开展经济活动。这才能从本质上“防患于未然”。例如,单位要进行办公设备采购时,首先要明确是否列入预算,若属于紧急情况下的预算外采购,有无请示报告,报告批示有无支出安排等等。这样一切以预算源头出发,可以更好地配置单位整体内部的资源,节约开支,降低办公成本。

二、分级审批

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管理的是,企业财务管理一切都是以成本利润为标准,以实现最大化利润为最终目的;而事业单位更多的职能是公益性、服务性,所需资金大多由财政下达,没有了盈利的目的,就只能依靠分级审批、授权管理来达到约束的效果,合理规避风险。分级审批是一种权力间相互牵制的安排,通过法律和制度来限定各级部门人员之间的权力和责任,每一级都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避免了“一人独大”的现象,而参与其中的人员都能明确各自职责所在,相互监督,缓解风险。例如,合同审批中,单位可事先设定级别权限,5000元以下的合同由部门负责人审批;10000元以上的合同由财务负责人审批;10000~30000元的合同必须由分管领导审批;50000元以上的合同必须由单位负责人审批。其中,这几个权限范围内的审批人缺一不可。

三、流程监管

流程监管必须与预算管理相结合,预算管理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有了合理的开端,在开展经济业务的同时,必须严格按照流程进行。不同的环节对应的控制点也不同,关注地重点就不同,能更好地与分级审批相匹配,更容易明确自身的权力和责任,利用不相容职务分离来达到降低单位运行风险的目的。例如,财务负责人在审批时的控制点在于金额是否合理,是否超出预算;分管领导关注的重点是在其负责的范围内是否必要地支出;而在核算流程中,会计人员则更多地关注财务支出的合理性,票据合同等要素的真实性。

四、会计核算

所有的经济业务最终都要通过会计核算来反应到账面上,在这一环节上由专业的财务人员来把控,利用专业知识来把握经济业务上的要素、重点,并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对其绩效进行衡量和评价,最终进入到决算报表的编制,来统筹反应单位一年以来所有的经济业务活动。

五、审计监督

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的如何、执行的如何,最终还要通过纪检审计人员来监督。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始终要抱着职业性的怀疑态度贯穿其中,以专业的眼光审视工作,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以此来降低财务风险。与此同时,事业单位的领导要加强对单位的内部审计,定期监督检查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情况,以保证充分发挥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同时将监督情况与相关人员结合起来,依据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给予相应员工奖惩,并依据这个标准考核与提拔员工,充分调动单位员工的积极主动性,最终以更好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态度来服务本职工作。这其中必须强调的一点是,监管部门和人员必须保证其独立性,在工作时不受任何干扰和影响。

结束语

从财务内部控制的角度上看,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尽完美,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要求我国事业单位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财务内部控制,保证资产安全性和完整性,提高工作效率。而财务内部控制不是一两天就能落实好的工作,事业单位要循序渐进地深化内部控制改革,才能保障经济活动的安全和合法,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不仅是对事业单位财务进行管理控制,更是对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保护国家财产发挥着重要作用。相信采取相应的措施,一定能在新形势下开辟一条适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郭永清.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应关注五个模块.中国会计报,2016(1)

[2] 曲萍.κ乱档ノ徊莆衲诓靠刂频募傅闼伎.财会天地,2012(2)

[3] 朱叶青.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思考.内部控制,2014(9)

[4] 李星辰.完善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思考[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4)

第9篇: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范文

事业单位改革大幕启动。这项涉及4000万人利益调整的重大政策,除考验改革者的决心外,也考验着实施方案、配套制度的设计水准。作为中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五个试点省之一,早在2007年,广东即出台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和《省直事业单位模拟分类目录》。而佛山是唯一的分类改革试点城市。

佛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下称市编办)副主任毛乐萍解释,佛山的改革基础较好,市下设区,建制完整,经济条件好,因而被定为试点。而且,佛山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市,事业单位改革本身可视为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有政企、政事分开之意。

至2011年底,在佛山市直一级,原216个事业单位,削减46个,23个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被撤销,另外23个被重组。

分类博弈未休

此轮事业单位的改革目标是,最迟至2015年,先在全国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的,回归行政机构序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但强化其公益属性(参见《财经》2012年第11期“事业单位改革启幕”)。分类直接决定未来各单位是否能够以及享受多少财政资金,因而是博弈最激烈的一环。

佛山市编办的分类原则较为严格:行政类事业单位,只能是目前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及有明确法律法规授权、按程序批准设立的事业单位。所谓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即部分承担国家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其人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享受与公务员同等待遇。被归入行政类事业单位,就意味着回到公务员序列,因而大量机构都想挤进这道“窄门”。

首轮上报中,佛山市直一级的全部30多个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均进行了申报,一些非参公管理单位,也申报此类。佛山市住建委下属的事业单位——城市建设档案馆,就认为自己有档案管理职能,应当隶属行政类。“严格说来,真正的档案管理职能只有市档案馆有,其他各单位自设档案馆只有整理、收集、开发等职能,不存在被划入行政类的可能。”佛山市编办人士说,这家单位现被列入全额拨款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佛山公益类事业单位又分三类,公益一类承担基本公益服务职能,享受财政全额拨款,公益二类承担部分公益任务,财政部分拨款,公益三类则以自主经营为主,承担政府委托的公益任务时,以政府购买的形式享受财政拨款。

虽然行政类和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都可获得财政全额支持,但两者“获益”程度却有不同。佛山市政府人士称,回归公务员序列的行政类单位,相较于公益类事业单位,在工资、办公经费和退休金等方面,会比后者多出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更重要的是,一旦手握行政权力,与公益服务类机构有本质区别。比如,在已经划归行政序列的殡葬管理所、卫生监督所、公路局等单位,均有明确行政执法功能。

数百家事业单位涉及到佛山几乎所有的政府部门,“作为婆婆,主管单位不愿下辖单位被撤销或转企。”毛乐萍说,市编办无法协调如此巨大的利益群体,最终定夺的,是市长协调会,即由市领导直接协调。

为减少改革阻力,佛山市编办将未“入围”行政序列的单位暂时列入公益类,并称需等待省编办意见。目前,佛山60%以上的事业单位留在公益类中。改革前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一般被认定为公益一类,改革前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一般被认定为公益二类。“如果省编办不批,就没法进入行政类。”上述市编办人士解释,“这是一种推行改革的策略,最大程度减少社会震荡。”

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各省对行政类事业单位的标准,仍在与中编办磋商,希望能有所放松。

过渡式保障退休待遇

佛山改革中,力度最大的是被削减的事业单位。23家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或被撤销。

被转为企业的,多为经营职能突出,已长期不承担公益职责的单位,比如佛山市电影发行放映中心、佛山市机关印刷厂、佛山市红星影剧院等。被撤销的单位,大多已长期经营萎缩,或本身就是空壳单位,比如佛山市计划生育培训中心、佛山市生殖健康服务中心等。

对被撤销、转企的单位来说,退休后的待遇差别是主要的改革阻力。

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双轨制”,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平均每月退休金约为4000元-5000元,达到其退休前个人工资的80%,且无需个人缴纳养老金,由财政统一承担。而企业职工在职时需按个人8%、企业20%的比例缴纳养老金,退休后月均退休金仅为1500元左右。

因此,在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后,便面临前后两种养老制度如何衔接的问题。对此,佛山的基本思路是:要让被改革者有良性预期,否则改革是推行不下去的。

对转企的事业单位,已退休人员按照老人老办法,保留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而其他人员从编办发文起的下一个月,按照企业标准缴纳、领取养老保险。自2008年至2012年的五年过渡期内,如按企业标准计发基本养老金低于原有待遇,差额部分由财政按比例给予补贴,补贴比例2008年为90%,以后每年递减20%,2013年以后办理退休的人员不再补差。

对被撤销的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也有补偿机制,按照人社部门标准,对其工龄进行买断,经济补偿首先由单位的结余资金中支付,不足由主管部门、人事、财政三家审核埋单。

佛山市编办人士透露,改革开始第一年,佛山市财政为各项补偿支付数千万元。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