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长制工作考核制度范文

林长制工作考核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长制工作考核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林长制工作考核制度

第1篇:林长制工作考核制度范文

打破旧框框,建立新机构

“环保是一个大概念,单靠环保局很难推进,有些环保改革要从全市层面去推进,涉及到很多其它部门。”环保工作单靠环保局独立承担有时是很难做好的,从事过环保工作的人员都会有这样的感慨。如今,社会赋予环保部门的期望非常高,但是环保系统拥有的权限实际上非常有限,有环保官员就指出,“我们关停一家企业,要联合公安、工商等多个部门,一次要出动几十号人,看起来好像我们权力很大,实际上这恰恰反映了我们的无奈!”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方案将推动成立东莞全市环境保护委员会,由东莞市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环保、水务、城管、林业、海洋渔业等24个环保责任单位为成员单位,全面提升决策、统筹能力。通过成立全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可以加强环保顶层设计的领导,统一协调各部门各司其职服务好环保大局,破除以往环保准入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

此前,中央曾提出要建立相对独立的环保监管体系,方案也对此进行了探索。即以水乡片区为试点,探索以经济区域概念加强生态环境资源整合、利用和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建立跨镇街区域的环保监管机构,设立片区直属环保分局,全面承担审批、验收、重点污染源执法监管等具体的管理事项。

成立跨镇街环保监管机构,一方面可以加强人员统筹,镇街环境治理等由属地管理负责,环境监管、项目把关等则可以由新机构负责。另一方面,以前镇街环保部门属于镇管辖,为镇一级政府干涉环保工作提供了条件,环保局在审批项目时可能就要考虑其镇里的意图,查处企业时也可能会存在人情执法,但新机构成立后则可以减少这种干扰。

方案同时提出在大岭山、凤岗工商分局开展环保前端服务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加强环保商事登记改革后续市场监管的新思路,实现“宽进严管”。具体由环保分局派两名业务骨干进驻工商分局办事大厅,现场为办事群众提供环保咨询和服务。进一步改革、创新环评管理,对原来办理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基本不造成环境污染的,由环评审批制改革为备案制,简化环评内容和形式。

强化监管,狠抓治水

东莞企业众多,如何将他们管住、管好,对政府相关部门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对此,方案提出将健全环保网格化动态管理体系,以村(社区)为基础,根据环境功能区划和区域面积划分“网格”,作为环保监管网络的基础单元。通过协管员加强网格单元巡查,建立检查和处置分离机制,确保主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全面提升环保监管效能。

不过,东莞市环保工作人员只有几百人,而企业则有几万家,所以网格化管理还要以数据平台为依托。即通过建立数据平台,将所有企业资料搜集起来,各区域的企业排污总量就可以通过平台清楚地统计出来,从而形成监管的数据平台。数据平台建成后,用很少的人手就可以对某一区域进行网格化管理。其次,数据平台可以统计出某个区域的排污总量,比如某个工业园区的排污总量达到了多少,如果有企业再想进园区,但排污量超过了园区排污规划总量,就可以以此拒批。目前,数据平台第二期已基本建好,东莞将争取今年上半年推出试用这个数据平台。

去年,在淡水河、石马河污染整治工作评估中,东莞排名垫底,治水压力大。此前,更有网友邀请东莞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对东莞河涌污染现状表示强烈不满。对此,方案将推进石马河、茅洲河、水乡经济区等重点区域污染整治,推行“河长制”,建立健全跨行政区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制度。

“河长制”是从河流水质改善领导督办制、环保问责制所衍生出来的水污染治理制度,目的是为了保证河流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河清水洁、岸绿鱼游的良好生态环境。东莞拟实行小范围试点,对实施“河长制”的流域,科学划定监测断面并做好本底监测,全面核查流域入河排污口并做好本底监测,全面核查流域污染排放源并建立数据库。连续3年定时抽检,通过监测数据来进行考核,以跨镇断面水质改善和污染总量减排作为考核依据,例如以石马河为例,石马河沿线共有凤岗、塘厦、清溪等7个镇街。东莞市环保局将对流经每个镇的石马河断面水质进行监测,比如监测石马河在进入凤岗时的水质和从凤岗流出时的水质污染物浓度有无变化,并以此作为对“河长”进行考核的依据。

调整考核,更见成效

“这个项目如果出现环境生态损害问题,将会追究你当时引进、落地、监管这个项目的全过程,科学判断你的决策、监管有没有失误的地方。”东莞市环保局局长方灿芬解释说。

方灿芬所指的这一制度,是领导干部生态环保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这也是方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方案提出,将根据环保责任、总量减排、“河长制”等考核为依据,会同有关部门,探索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保离任审计制度,对未达到任期目标或任期内生态环境严重损害的,追究主要领导干部责任,同时探索建立领导干部重大生态环境损害行为终身责任追究制度。

专家指出,把生态环保纳入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内容之一,领导干部就多了一条不敢轻易触碰的“高压线”。

按照方案设想,东莞还将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全面提高生态环保在各镇街、园区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中的权重,并实行“一票否决”。与此同时,东莞将研究探索推动对生态发展区域中的重点镇、村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并进一步完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制度,对未完成“十二五”减排考核任务的镇街、园区,实行责任追究。

第2篇:林长制工作考核制度范文

一、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年度考核任务全面完成。市对县各项考核任务均圆满完成。(二)中央环保督查问题整改工作全面完成。中央环保督查提出的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问题,已于2017年12月完成提标改造工程任务。生态环境部专项督察交办的1个水源地环境问题和水上乐园整改工作已按期全面完成。(三)环境质量逐年改善。根据省的2016年、2017年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我县连续两年EI值分别为82.41、83.54,结果均为优,2018年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评价(∆EI)为0.53,生态环境质量排名保持全省前列。(四)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年,全县境内没有发生重大环境事件或重大环境违法案件。

二、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一)生态空间不断优化。结合县域实际制定了《县国家主体功能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试点示范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生态红线、发展布局和保护措施,提出8项目标、99项指标体系。完成空间规划(送审稿)、《县环境保护规划》(2014-2020)及生态红线划定方案编制,三线一单编制加快推进,完成《制定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全面构建起生态建设与管理、保护与开发“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二)生态经济蓬勃发展。我县利用自身生态优势,不断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经济结构,绿色产业发展体系加速成型,三次产业结构为13.8:56.1:30.1,其中,服务业增加值17.85亿元,增长7.5%,一、三产业占比逐年提高,呈现质量向好、结构更优、活力倍增的良好态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393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3.2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75.2立方米/万元,达到省级考核要求。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为60万元/亩。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农业源污染治理成效明显,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96.72%。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100%。2017年我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我县种植的所有农作物均为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100%。(三)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截止2019年10月,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95,在全省127个县(区)中排名第九,在陕南地区32个县(区)中排名第九,岚河、大道河出境断面水质长期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以上标准,流域地表水优良率达到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自开展国家主体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以来,我县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评价(∆EI)始终保持稳步变好趋势,2018年∆EI为0.53,评价结果为优,全市排名第三,2019年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各项资料已报送省厅审查评分。全县森林面积155697.6公顷,覆盖率达到79.6%。林业用地规划占比89.41%,境内重点物种收到严格保护,外来物种入侵不明显。危险废物处置率达到100%,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全面建立。(四)生态生活全民共享。坚持从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环境热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入手,广泛传播绿色生活理念,加大资金投入。目前,县域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100%,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完成镇级污水处理厂11处,垃圾填埋场6座,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6.16%,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庄总数达到91个,整治率达到72.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18%。下大力气推行绿色生活方式,普及节能、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积极推广环保建筑材料,新建节能建筑比例达到40.7%,新建绿色建筑工作已全面开展;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推广公交、新能源汽车等绿色出行工具,公众绿色出行率达到52%;政府制定采购目录优先绿色产品,政府绿色采购比例达到98.32%,全县节能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69.35%。(五)生态制度不断完善。2017年,我县实施了《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规划》(2017-2020年),全面启动了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工作。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制定了《县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将生态文明建设履职情况纳入年度干部考核和选人用人提拔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单项考核奖惩工作机制,制定了《县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办法》《县生态环境保护问责暂行办法》,进一步强化了对损害生态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责任追究,“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得到进一步落实。2018年以来,共立案查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违纪违法案件22件22人。其中:保护生态环境工作中履职不力、责任未落实类立案查处11人;非法捕猎破坏生态资源类立案查处4人;企业及个人污染破环生态环境类立案查处6人;秦岭生态环保问题整治和大棚房整治期间企业违规占用耕地类立案查处1人。严格落实“河(湖)长制”,积极把实践经验化为制度成果,探索创新了河道管理河长+警长+督查长“三长治河”模式,先后被央视、国土部简报、《人民日报》和省委《改革工作动态》等重量级媒体报道。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面开展,今年新完成民主镇、滔河镇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年度固定源排污许可证核发任务全面完成,环境信息公开率达到100%。省级生态文明示范镇创建比例100%,经对标自查全部达标;省级生态镇创建命名比例达到66.6%。(六)生态文化全面普及。注重发挥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以生态文化普及抓手,积极传播正能量,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政策力度和实践深度。全县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率每年都达到100%。同时,通过生态文明“六进”系列宣传活动,公众对生态文明知识知晓度和满意度分别达到91.4%和92.4%。

三、创建信息公开情况

按照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要求,我县在县政府门户网站公开了创建规划和方案、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和创建工作动态。

第3篇:林长制工作考核制度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目前已占到全国企业总数量的99%,吸纳了全75%的就业人员,提供的出口占出口总数的68%,提供了48%的税收收入,创造了全国70%的新增产值和59%的国内生产总值[1]。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如何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成为摆在所有的中小企业面前的重任,其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更好地吸纳人才,更好地发挥现有人力资源的作用是最为关键的方面。因此,分析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于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滞后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之一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滞后。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二者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对待人的态度不同,前者将人看成成本,想方设法压缩成本,不注重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而后者则将人力资源看成企业最为宝贵的资源,并注重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处于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过渡的阶段,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中小企业有自身的特点,规模小、业务简单、人员规模小等,正因为如此,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设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的企业虽然设了独立的人事部门,但往往分工粗、人数少[2]。正因为如此,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在招聘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制度、激励制度、晋升制度等方面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以招聘制度为例,中小企业特殊的成长经历形成的所有者“家长制”管理方式存在着一言堂、一个人说了算等问题。招聘没有严格的标准,所有者个人的喜好、态度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影响了招聘活动的科学性。

(三)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落后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还存在着管理方法落后的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方式。中小企业从总体上看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对新的管理方法等的采用也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发挥。以员工激励为例,企业可以采用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短期激励、长期激励,薪酬激励、工作激励、组织激励、文化激励等方式。但是,在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对精神激励重视不够,对长期激励忽视,对工作激励、组织激励和文化激励重视不够。这种方式不利于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

二、提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更新理念、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中小企业应树立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观念[3],真正“以人为本”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和人的价值,注重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这就要求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尽快完成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过渡,将人力资源当做企业最为宝贵的资源,对人力资源实施动态地管理,专业性地开展人员招聘、培训、考核、奖惩等工作。同时,中小企业要加大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成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提升管理水平。

(二)健全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

要做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要逐步健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制度。人力资源管理是个系统的流程,从人员需求计划制定,到人员招聘、人员培训、人员考核、人员激励、人员晋升等,每个环节都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保障,才能保证整个流程的高效,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逐步形成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使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三)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专业素质 更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为了提升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还要逐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更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传统的人事部门办事人员要向职能专家转变,成为人力资源战略策划专家、人才测评专家、绩效评估专家、薪酬管理专家、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专家、劳动关系专家以及企业文化专家[4]。因此,中小企业要为人力资源管理配备专业化的人才。专业化的人才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要采用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方法,比如,可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外包这一管理方法。外包的这种方式可以为中小企业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未来的发展,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成为中小企业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从当前来看,中小企业在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方面都还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是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彻底否定,而是指明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当然,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是个动态的持续性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省略/new/66_89/2010_5_11_li1327134243111501027912.shtml.

[2]张白鹏.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1(01):118.

第4篇:林长制工作考核制度范文

制度是幼儿园的“法”,通过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使得幼儿园管理工作常规化、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保证保教任务的完成。[2]幼儿园制度是幼儿园管理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引领各项工作的开展,给各个岗位的人员明确的工作要求。

(一)指引各项工作开展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制度是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凝固和外化。幼儿园制度包括的内容丰富,涉及到各个部门,大大小小制度约几十种,如保育员考核制度、厨房管理制度、门卫岗位制度、食品仓库卫生管理制度,等等。制度可以用来指引幼儿园教职工的行为,告诉每个岗位的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幼儿园教职工若能遵守各项制度便有利于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开展。反之,极容易出现自行其是的混乱局面。

(二)评价各项工作优劣

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对评价对象的判断过程。在评价他人行为时,总要有一定的客观评价准则。幼儿园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普遍的评价准则,即根据已经拟定的制度来判断某教职工的行为是否合理规范。如果缺乏一定的评价标准,幼儿园管理者很容易在评价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感彩,容易戴有色眼镜看待别人的行为。制度可以尽量避免评价者的个人主观意愿,使得评价更加客观、理性。

(三)激励与惩罚的作用

工作要有条文约束,不能仅仅靠自觉。如果说思想教育是软约束,那么制度就是硬杠杠。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都必须严格按照其规定行事,不得有任何的逾越行为发生,否则就会违规,受到相应惩罚或处理。工作要有奖励和惩罚才能起到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作用。如果干的好坏没有任何区分,大家工作难免会出现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的现象。任何制度往往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告诉教职工哪些行为可以做,是积极鼓励的,哪些行为是明令禁止的,若触犯必遭惩罚。

二、幼儿园管理制度的类型

完善的制度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国家的健康发展需要有法可依,幼儿园日常工作有序开展,也需要完善的制度。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人人职责明确。幼儿园内部的制度主要有全园性制度、部门性制度、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以及考核奖惩制度等四大类型,构成了幼儿园制度化的管理体系。

(一)全园性制度

全园性制度不是针对某部门,也不是很对某一个人的。比如,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教职工从业行为规范等制度,是全园性质的,面向幼儿园所有教职工,包括园长、主任、教师、保育员、后勤人员等。全园性制度能够指导集体的共同活动,统一各类人员行为,有利于幼儿园良好园风的建立。比如,某幼儿园规定,所有园内教职工面对来访的家长或其他客人,应该保持微笑,态度亲切,给人宾至如归的感觉。

(二)部门性制度

建立和完善幼儿园各部门的制度,可以起到明确各层次、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加强科学管理的作用。部门性制度主要有行政会议制度、卫生保健制度、保教制度、门卫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种类较多。

(三)岗位责任制度

岗位责任制是幼儿园各项制度的核心,是指根据工作岗位的性质和业务特点,明确规定其职责、权限,并按照规定的岗位绩效标准进行考核及奖惩而建立起来的制度。[3]岗位责任制使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明晰化,使组织的各类人员能够在其位、行其事、尽其责。岗位责任制度应该遵循以下原则:才能与岗位相统一的原则;职责与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考核与奖惩相一致的原则。[4]

(四)奖励与惩罚制度

奖励是对人的某种思想或行为给予肯定与表扬,使人保持这种行为。反之,惩罚是对人的某种思想或行为的否定,目的是预防或者消灭这种思想或行为。有了健全的制度,还需要奖惩制度与之配套,赏功罚过、功过分明,从而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如果没有奖惩制度,即便有了制度,也会造成有章不循的现象。

三、制定幼儿园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

制度是“依法治园”的重要手段,幼儿园管理工作需要“有法可依”。幼儿园制度的制定是一项严肃严谨的工作,不能主观臆断或草率从事。制定科学的幼儿园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幼儿园制度的合法性是指幼儿园的各项制度的制定应以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前提,不得违背《劳动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消防法》等国家的法律法规。已经制定的制度,若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冲突,则是无效的,甚至是违法的。

(二)可行性原则

幼儿园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同样的制度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幼儿园。所以在制定制度的时候不能盲目采用“拿来主义”,照搬照抄别的幼儿园管理制度。要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师资水平、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考虑到教职工的可接受性,进而制定出适合本园的制度。构思再美好的制度,如果脱离了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可能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三)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是指幼儿园在拟定管理制度的时候应适当考虑教职工的意见,调动教职工参与幼儿园管理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坚持精心研究与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相结合。制定制度不能搞一言堂的家长制,不是管理者单方面的一厢情愿。制度的拟定若有教职工的参与,换个角度思考问题,集思广益,会让制度更加完善,提高制度的可行性。

(四)稳定性原则

制度具有一定的严肃性,一旦写成条文公布,就应该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因此,这就要求在制定制度的时候一定要反复斟酌,多次论证,使之成熟完善,而且具有可行性。如是制度经常变动,会让教职工无所适从,质疑制度的权威性。制度的稳定性有利于教职工养成良好的园所文化,习惯成自然,自觉遵守长期形成的行为规范。

(五)精炼性原则

制度的精炼性是指制度条文应该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制度不同于论文报告,不需要太多的分析和论证,只要在条文中说明应该怎么做就行了。条理清晰,内容明确,语言不哆哆嗦嗦,方便教职工记忆和操作。

四、执行幼儿园管理制度的基本要点

制度的价值不在于“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念在嘴上”,而在于实施。再完善的制度如果不贯彻落实都将是成为摆设。因此,幼儿园制度建设的落脚点在于是否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幼儿园制度,使之达到预期效果,提高制度的执行力,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实施前做好宣传工作

制度的实施会对教职工的工作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教职工调整甚至是改变业已形成的工作习惯。因为制度的强制性,教职工又不得不对当前工作状态做出改变,往往会导致教职工出现逆反心理,无意识甚至有意识去抵制制度的实施,使得制度在实施中大打折扣。幼儿园制度的实施前提是让教职工了解规章制度的意义,知道制度的具体内容,做好实施前的宣传工作。如果教职工不熟悉制度的内容,可能会无意识违反制度,遭到处罚,引来不愉快的争执。因此,制度的实施,首先的工作是让大家知道制度的意义、内容,使制度广为人知,使制度深入人心,不能对制度一知半解。

(二)加强监督检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幼儿园制度的实施要做到“有法必依”,也就是指工作的开展必须按照制度的要求实施。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告诉大家应该做什么以及不应该做什么,但是如果大家没有按照制度的内容去做,或者即便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也无人管理的话,制度久而久之会成为摆设。因此,实施制度时应加强监管,管理者要加强指导,加强检查,严格要求制度的执行,做到凡事讲“制度”,工作有章可循。制度的实施也不要龙头蛇尾,前紧后松的管理方式也会影响制度的执行力。

(三)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指管理者应该做出表率,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各项要求。只有管理者自己做到了遵守制度,下属才能有可能心甘情愿地遵守制度。否则,如果管理者本身践踏制度,即便再三令五申,制度的执行力也会大大降低。幼儿园制度的实施不仅仅是针对一线教职工的,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人而异”。凡是制度涉及到的所有人,都不应该搞特殊,无人置身“法外”,方能增强制度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四)奖励与惩罚相结合,“违法必究”

第5篇:林长制工作考核制度范文

关键词:污染;特征;因素影响;建议对策

中图分类号:[TE99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目的与意义

海城市位于辽宁省南部,地表水主要汇入海城河或五道河后流入太子河,而太子河系辽河流域。小姐庙断面是太子河流域最下游的国控断面,省化学需氧量(COD)质量浓度考核目标为40mg/L,所以海城市地表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小姐庙断面水质。

为了使辽河水质变清,实现海城市地表水消灭劣Ⅴ水质的工作目标,及时掌握海城境内流入太子河水体的各支流污染现状和地表水污染特征,将对该流域治理任务如期完成提供重要参考,为环境管理、流域治理和“十二五” 环境目标远景规划提供了数据信息和重要的技术支持。

2.地表水污染现状

海城境内的地表径流比较丰富,共有大小河流28条,主要有海城河、五道河、八里河、炒铁河、三通河、毛祁河、杨柳河等[1]。由于工业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海城河、五道河水污染历史长久,近3年来,通过兴建污水处理厂及开展水污染综合整治,水质明显好转;但是由于省考核标准逐年提高,指标逐渐增加,治理及达标工作仍然很艰巨[2]。

3.地表水污染特征

3.1 地表水污染的时段特征

从时间变化上分析,河流例行监测分枯、丰、平三个水期。“十一五”期间,海城河的牛庄、隆泉和五道河的古城、刘家台4个断面为主要污染断面,各水期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浓度比较见图3-1。浓度变化主要受河水流量影响,枯水期,水流量小,污染因子浓度最高,进入平水期和丰水期,自然降水量逐渐增大,农田开始灌溉,上游水库放水,水流量增大,因此丰水期河流水质优于枯、平水期[2]。

①四个断面的化学需氧量枯水期牛庄、隆泉断面污染略重于刘家台;石油类和高锰酸盐指数也较古城和刘家台两断面要突出些,这主要是与海城河主要接纳流经各镇的企业排水和生活污水,而且海城河下游在汇通污水处理厂未建前一直接纳西柳、感王印染水洗行业生产废水,所以表现出工业污水污染特征[2]。

②氨氮和总磷在隆泉和牛庄两断面中没有变化比较平稳,而古城和刘家台两个断面表现比较突出,且丰、平水期也高居不下,这主要是因为五道河穿梭于如南台、王石等养殖性农业镇区,必然要携带沿河农村点、面源的污水,而且五道河还是海城市生活污水纳污河流,因此,它突出表现为生活水污染特征[2]。

3.2水文因素影响分析

2010年,海城河、五道河主要指标浓度下降,除了受上游来水和水污染综合整治措施得当影响外,水文因素也起到了辅助作用。降水量、流量呈正相关,污染物浓度与降水量、流量总体上呈负相关。2010年是“十一五”期间降水量最大的一年,海城市降水量是2005年的1.51倍,海城河流量是2005年的1.52倍,五道河是2005年的2.57倍,充足的降水和流量的增加,使河床得到了冲刷和净化,水质中污染物的自然降解能力得到了增强,导致污染物浓度降低[2]。“十一五”期间海城河、五道河降水量、流量和化学需氧量浓度变化趋势比较见图3-2。

3.3 农业污染源的影响

随着国家政策对农林牧渔业的扶持,海城市畜牧渔业得到了强劲发展,已成为广大农民致富、建设小康社会和繁荣农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而随之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即畜禽粪尿成为水体污染源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1)2010年海城市畜禽养殖业年末存栏情况见表3-1

表 3-1海城市畜禽养殖业2010年末存栏情况

由表3-1可以看出[2],养殖业分布于各河流域不尽相同,大牲畜、生猪和羊的养殖量较为集中分布在海城河,家禽类比较集中于五道河流域,而分布于其它各河流域相对较少。

(2)畜禽养殖业污染物的产生量及排放量

调查发现,畜禽养殖业产生的污水量大且很少有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粪尿大部分是露天堆放,不仅会产生恶臭气味,而且经过雨水淋溶、地表径流、渗透,极易对海城市地表水环境造成污染,所以畜禽养殖业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不容忽视。2010年海城市畜禽养殖业污染物的产生量及排放量见表3-2。

表3-22010年畜禽养殖业污染物产生量

畜禽养殖的废水排放量是根据《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中集约化畜禽业干清粪工艺最高允许排水量而计算;污染物排放量计算经验系数依照《全国水环境容量核定工作常见问题辨析》(中国环境规划院)技术报告建议,取非点源入河系数为0.1。

经核算,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量对两河的影响较大,可能致使海城河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分别增加9.5%和35.8%,五道河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分别增加4.1%和6.8%,因此,要大力推广畜禽粪尿污资源化综合利用,控制畜禽养殖业对环境水体的影响,否则,在未来的几年内,畜禽养殖业将成为影响水环境的主要因素。

4.减少地表水污染的对策与建议

4.1 采用监管与防治并用的管理方式,确保海城市考核断面稳定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限值,为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空间。

建议政府与各镇区建立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纳入镇区环保指标考核,即河长制。对河流及两岸的生态廊道实施区域化管理,明确责任和分工,实行问责制,与区域管理目标相结合,杜绝河道中的各种垃圾出现,严禁在景观水域内设排污口。流经各镇区的海城地表水干、支流水质达标情况与各镇区政府考核直接挂钩,建立以功能区水质达标为考核目标,使各镇区出境水质达到本功能区的要求,由监测部门定期对各镇区出境断面水质进行监测,以监测结果来确定其是否达标,进而使河流水质得到层层呵护。

4.2 加强各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并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

①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城市生活污水的产生量与日剧增,目前,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64.0%,建议相关部门加快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铺设,扩大生活水收入面积;而且要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工程及工艺改造步伐,提高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力。

第6篇:林长制工作考核制度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建设;均衡发展

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中道德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市场经济道德体系是指道德的各种表现形式即各种道德现象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体系是指道德的各种表现形式即各种道德现象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从人类社会的进程来看,经济现象和道德现象是共存的,二者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并实现高度发展的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系根源上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没有放松对道德体系的建设。一方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期实现科技强国,同时也期望通过提高国民知识素养为道德体系建设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不断推进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体系,用法律保障道德建设,同时用道德体系为经济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法律和道德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能保证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中道德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积极意义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打下了深厚的物质基础,而且增强了人们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环保意识、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提升国民公民意识和民族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型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就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往往会导致社会各层次人群道德标准的迷失,表现为享乐主义、以自我为中心、拜金主义,以及小部分公职人员和企业管理层,、等现象的出现,这些问题阻碍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正常建设。

二、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道德问题

1.我国传统道德观念的丧失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通过道德规范表现出来,其基本思想是天下为公、为政以德、德教为先、修身为本、推崇仁爱等,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当然,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国民经济处于高速发展中,其中一些道德准则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于这个问题,有些人,并不能正确的认识,他们鼓吹将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全盘否定,大肆渲染其中的不足之处,对其中优秀精华部分只字不提,完全抛弃了传统道德观。还有一部分人主张完全打破传统的道德观,建设全新的伦理道德体系,用全新的道德观念认识评价当下社会;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西方在经济发达的同时道德体系也是完善先进的,我们应该将道德标准全盘西化,只有全盘学习西方才能让我们快速有效地解决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道德问题。

2.西方道德观念对我国道德体系建设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确立和不断发展,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益加深,一些西方价值观念的传入,人们的传统观念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第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发生冲突。封建社会两千年来,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结构、家长制的社会等级制度等,让中国人形成了以集体利益为重、注重整体的观念。但是,市场经济寻求效益的最大化原则,以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第二,仁义为先与个人利益至上的两种观念发生冲突。中国传统道德观历来崇尚仁义为本,而市场经济中个体之间是竞争关系,个人往往不择手段谋取利益。第三,德治理念与法治理念发生冲突。中国传统道德认为,天下为有德者居之,治国当以德为先。而市场经济国家一切事物运行应以法律为基础,依法治国。西方这些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出现,阻碍了我国道德体系建设的经济快速发展。

3.市场经济发展与道德体系建设失衡

改革开放30年来,开放的市场环境,合理的政策支持,正确的经济策略等使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与世界各国经贸合作不断深入,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但是,道德体系建设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两者发展呈现不均衡的态势。近年来,国人的道德和公德意识可并没有像经济发展那样快速提高,唯利是图、自私自利、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现象开始出现。这些不道德现象不断地冲击着国人的道德底线,并在全社会范围造成了不良的气候。经济发展与道德体系建设发展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经济的不健康发展又内在的影响了道德体系的完善,最终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的模式,两者失衡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

4.道德体系建设监管体制缺失,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不足

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德治,讲求以德治天下。受德治传统思想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现实情况的影响,目前我国的道德体系建设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完善的监管体制,基本上是一种区域型的自由建设局面。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需要和现行政府政绩考核制度,各地方政府将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埋头发展经济,而忽视了道德体系建设。而且,政府缺少负责道德体系建设的专门部门,一般是几个不同的部门共同管理这项工作,这就导致了部门之间权责不清,互相推诿,政策执行力低下。最终造成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不足,无法进行综合的协调建设,许多政策没有落到实处,也造成了道德体系建设配套资源的浪费。

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道德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

1.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认为,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和传统道德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都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在整体上都不是、也不可能是超时空的。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道德文化,其中既有精华部分,也有糟粕。同样,我国的传统道德文化也有同样的特征,对于传统道德文化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一方面,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部分要继续发扬光大,如推崇集体主义精神,讲求仁爱,尊师重孝,知行统一等。而且要将这些思想与、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有效的融合起来,努力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另一方面,而对传统道德的糟粕部分要坚决摒弃,如三纲五常、等级观念、故步自封、封建迷信等。

2.以审视的目光对待以西方为代表的外来道德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确立,以西方为代表的道德观念开始传入我国,西方道德观念是在西方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是与西方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有其缺陷和局限性。但是,它也有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现代生活相适应并促进其发展的一面,包含着合理的可鉴的内容。我们应以审视的目光看待这些外来的道德观念。第一,寻找途径促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效整合,是两者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第二,积极的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努力实现“义”与“利”的整合,使人们能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和体贴的温暖。第三,正确对待以西方为代表的外来道德观念。在建设我国道德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借鉴这些外来道德观念的合理内容,并加以改造吸收。对其缺陷和局限性,我们也应进行积极研究,从而少走弯路。

3.道德体系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互为支撑,均衡发展

道德体系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发展为道德体系建设提供物质基础,道德体系建设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条件。如果市场经济发展抛开了道德伦理,那么社会将会走向腐化和堕落,经济发展最终会停滞不前甚至会倒退;同样,道德体系建设离开了市场经济,那么也将成为毫无意义的教条而失去其存在的价值。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的道德体系,需要对两者进行合理的权衡,努力实现两者的均衡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应为道德体系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撑,提供道德体系建设所需的必要资源,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道德体系建设规定着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运行秩序,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信念支持,两者应互为支撑,互相促进,均衡发展,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实现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4.强化舆论的监督,实现道德体系建设制度化

在道德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舆论监督的力量,其别要注意大众传媒的作用。大众媒体承担着传播文明、教化民众道德意识的使命。我们可以通过树立先进人物、先进家庭、先进单位,来宣传和促进社会范围内道德范式的推广,如近年来的全国道德模范与中国好人评选活动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另外,还可以通过舆论对一些社会上的不道德现象进行批判,提醒人们引以为戒,否则就会收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市场经济既是一种法制经济,又是一种德性经济。经济的社会形态往往引导着道德发展的方向, 同时,经济发展也必然把道德作为重要的动力机制和价值衡量标准。因此,道德体系自由散漫的建设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度化建设势在必行。我们在加强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同时, 也要建立健全道德体系建设制度化的机制,将道德体系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既有时代气息又有民族特色的、一元价值导向与多元价值观并存的中国道德体系。

参考文献:

[1] 迟福林,殷仲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政府职能[J].改革,2010(9).

[2]郑魏静.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道德教育[J].经营管理者,2010(21).

[3]陈 忠.浅议市场经济也是德治经济[J].中国市场,2007(52).

[4]吴怀友,曹 柠.论宏观调控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7).

[5]武模桥.从历史演化看我国市场经济伦理的建构[J].理论学刊,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