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医疗健康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205
通过对社区医疗管理系统相关工作人员的需求分析,我们明确了社区医疗管理系统在设计方向,软件需求,以及系统性能上的方向和目标,从而结合社区医疗系统相关工作人员需求分析以及更好设计系统来进行编码[1]。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尽量多和社区医疗管理系统工作人员交流,原因是最初的调研工作在日后的交流过程中会不断挖掘出新的需求,通过对用户的交流了解用户实时的需求,并不断完善该社区医疗管理系统,从而了解社区医疗管理系统工作人员最真实的需求,并在社区医疗管理系统中得到实现。与此同时,更要记录每个阶段用户不同的需求分析,这个过程是系统开发人员设计和实现社区医疗管理系统的有价值的考量[2]。我们也需要对系统做出准确的预算,并且将从用户需求抽象出系统所需要设计和开发的功能。
1 社区医疗管理系统开发有如下信息
(1)系统设计要求简洁实用,开发出对于用户十分实用的功能,与用户需求分析紧密联系,通过开发人员撰写实用,简单的社区医疗管理系统手册,辅助用户能够了解并使用该社区医疗管理系统使用技巧。
(2)社区医疗管理系统为相关使用人员提供相应的居民健康数据,利用所提供的销售数据来确保社区医疗管理人员能够及时统计当前居民健康状况。
(3)社区医疗管理系统需要严格控制开发成本,并且以保证社区医疗管理系统管理人员能够通过该系统获得更多利益。
(4)社区医疗管理系统需要拥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案,并且还需要成熟稳定的制度保证用以获取稳定的健康档案数据,为智能化管理社区医疗系统提供好的支撑和数据支撑。社区医疗随着其业务和规模的不断发展,因此对系统的要求也会逐渐提升,因此要不断根据社区医疗相关工作人员需求扩展系统功能。
(5)社区医疗管理系统由于其面对的是完整社区的应用,因此该系统设计出的是一个整体规模不大的操作系统,相对于传统医院这样的大型诊疗机构,社区医疗并没有承担过重的经济负担。同时,通过对社区医疗智能化的管理,可以大幅度减少社区医疗日常开销,所以对社区医疗是由很深远的影响。
2 社区医疗管理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1)登录管理。 工作人员分为:系统管理员、社区医务人员和社区居民,系统会根据用户角色不同为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 。在这三类操作人员中,系统管理人员拥有的权限最大,并且独享用户名密码,并且也拥有授权用户的能力,系统管理人员是权限最高的用户,他能够同时管理多个系统的数据。社区医务人员,是权限仅次于系统管理人员的管理者,其负责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档案的查询等工作,而当系统出现问题时,其无法完成修复管理工作。社区居民是系统人员中权限最小的,他只负预约诊疗时间等日常工作。
(2)健康档案管理。社区医疗管理系统实际上就是为社区居民建立医疗档案,并根据医疗档案上面的内容对社区居民作出相应的病案处理,所以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是本系统的核心也是重中之重。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包括对其进行添加修改删除,社区居民提供他们对应的姓名、年龄、疾病史等基本参数后,社区相关工作人员则要建立相应的医疗档案。
(3)添加医学信息功能 。社区医疗管理系统有别于传统的医院医疗系统,他们面向的对象只是该社区的居民,因此如何向社区居民普及慢性病常识也是本系统设计的重点。社区医疗人员需要定期向系统中添加医学信息,社区居民通过对医疗信息的普及来完成惠民政策。
(4)预约管理。 预约管理有别于医疗结构传统的挂号模式,社区居民和社区医护人员实际上是一个相互连通的过程,社区居民制定了相应的诊疗时间,相应的医护人员也要根据诊疗时间来排开自己的诊疗时间,这实际上正是社区医疗的特点所在。
(5)查询管理。无纸化的社区医疗管理系统区别于传统的有纸化社区医疗系统的标志就是通过输入关键词来对居民的健康档案进行查询,传统的有纸化社区医疗管系统在查询健康档案时效率十分低下,所以在当今这个无纸化办公的时代,如何设计出合理且高效的健康档案查询方式是本系统的重点。
(6)权限设置管理。在社区医疗管理系统中的权限设置功能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在系统中没有权限设置相应的功能模块,那么社区医护人员和居民将会出现功能没有区分度等缺点,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将全线设置功能加入到了整个系统中。
通过需求分析我们得出了社区医疗管理系统因该具备以上六点功能,其中商品登录功能是系统最基础的功能,相当于所有功能的地基。健康档案管理模块则是整个软件支撑的重中之重,这部分相应功能对系统整体的运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添加医学信息管理是小型社区医疗登记管理系统的新增点,能够更好地对社区居民进行慢性病常识的普及。预约管理是系统中显示与传统医疗系统的关键所在,也是最能够体现社区医疗管理系统特点的功能模块。查询管理是区别传统的有纸化办公和无纸化办公的功能模块,这部分模块设计好将会大大提升整个医疗系统的效率。权限设置功能是社区医疗管理系统中区别不同用户身份的模块,这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3]。
3 总结
对相应的社区医疗工作人员做了需求分析,并了解到他们对于系统的实际需要,通过对系统的实际需要初步设定了系统所要设计的一个基本方向,为系统设计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地基。
参考文献:
[1]汪东芳,杨晋霞.社区医疗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江苏科技信息,2016:62-63.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文化水平的丰富、生活质量的改善,居民对健康的需求内容、需求范围发生了根本变化,他们既重视有病治疗,更重视无病预防;既追求身体健康,更追求身心健康;既需要健康维护,更需要健康投资、健康管理。要全面适应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满足居民复杂多变的健康需求,需要深入剖析社区健康管理需求,全面了解社区健康管理优势,探讨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健康管理实践模式,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关键词:
社区;健康管理;需求;社区卫生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针对人口老龄化、慢性病井喷、医疗费用居高不降等一系列医学难题,以社区为平台、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点、寻找有效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是新时期新医改下全球卫生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满足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的必然选择。
1社区健康管理需求分析
1.1慢性病井喷
随着不良生活方式的增多、饮食结构的转变以及生活环境的恶化,我国社区居民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很大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死亡率持续上升,逐步成为社区居民健康“头号杀手”,严重危害社区居民健康、阻碍社区经济发展[1]。2002年我国已有高血压和血脂紊乱病人各1.6亿人,超重率30.0%、肥胖12.3%,城市50岁以上居民患病率:高血压55.0%,血脂紊乱46.0%,糖尿病16.2%,且持续上升[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居我国人口死亡原因前五位的分别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及损伤中毒,慢性病将成为今后影响社区居民健康、引起过早死亡、导致残疾的首要原因。《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我国社区居民慢性疾病持续增加、疾病负担日益加重。城乡居民两周患病率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十年中,患病比例由39%增加到了61%,且平均每年新增1000万例慢性病患者。患病人群基数庞大、人口老龄化进程迅速以及慢性病患者趋向低龄化,迎来了慢性病“井喷”时代。我国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慢性病防控体系、防控政策、具体措施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社区慢性病防控体系尚未健全,居民无法获得全程的、连续的、系统的、个性化的慢性病管理服务,慢性病高危人群得到的预防干预措施不够全面、系统,慢性病患者获得的医疗卫生服务未能连续、个性化;其次,社区慢性病防控信息系统尚未完善,未能及时收集居民健康信息,无法全面掌控居民健康状态,健康信息管理效率不高,健康资源利用不充分;最后,社区慢性病防控理念滞后,重点关注患病后的药物治疗,忽略高危状态下的预防干预,造成医疗费用庞大而防治效果却不理想的局面。健康管理坚持预防为主,及时发现亚健康状态以及慢性病“后备军”,紧抓可变的、可防的、可治的健康危险因素,综合干预、防治结合,从源头上阻断慢性病的发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慢性病管理主要承担机构,在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急需结合社区实际引入健康管理理念、探索健康管理模式。且健康管理具有投入少、效益高的优势,能够有效降低居民医疗费用、缓解社区经济负担,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必然选择。
1.2人口老龄化
国家统计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1.59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9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3%[3]。据卫生部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伤残率的3.6倍,65岁以上老年人中老年痴呆症的患病率为6.6%,85岁以上高龄老年人中老年痴呆症的患病率为33%[4]。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不可避免、进程无法逆转,老年化过程中伴随的问题日益严重,高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对国家和社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都带来深远的影响、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老年人口绝对数最多、人口老龄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是否有效,不仅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家庭生活质量、影响社区发展水平,更关系到社会和谐与国家稳定。我们需要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平台,以现有养老模式为基础,引进健康管理,转变传统养老观念,完善养老制度,缓解银潮带来的巨大压力。老年人是社区健康服务的重点人群,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定点对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该向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更全面的医疗保健服务。一方面,老年人组织器官衰老,身体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下降,疾病易患性增高,且所患疾病以退行性病变为主,与普通人群相比更需要家庭、社区和医疗机构提供健康服务;据卫生部统计,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城乡合计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占80.7%,能够部分自理的占12.9%,完全不能自理的占64.7%,需要日常生活照料的老年人比例,城乡合计为9.8%,其中79岁以下的有7.3%,80岁以上的有33.1%,老年人对社区健康服务有客观需求;另外,老年人社会角色转变、社会地位改变,经济承受能力弱,社会养老保险提供的只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针对工薪阶层,老年人难以支付商业医疗卫生服务,无法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需要社区卫生服务系统提供便利的、实惠的、可及的健康服务[5]。另一方面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家庭结构缩小,现代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居民健康保健知识比较缺乏,无法承担老年人健康养老的重任,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精力上都显得力不从心,需要社区卫生服务系统进行协助;现有医疗服务模式重点关注疾病状态,注重疾病治疗,忽视健康教育、生活指导等疾病预防,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健康保健需求,需要社区卫生服务系统进行健康知识宣教、督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老年人日常对卫生护理服务的需求状况:城市地区老年人需要陪同看病的占13%,需要上门看病的占20.5%,需要上门护理的占13.8%,需要康复治疗的占21%[6]。迫切需要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来改善这一问题,健康管理应运而生,引进健康管理,使社区卫生服务更加经济、有效,有效缓解老年化给社区、家庭带来的巨大压力,为老年人提供个体化、专业化、普及化和优质化的健康,满足老年人复杂的、多层次的、整体性的养老需求。
2社区健康管理的优势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7]报告显示:人类1/3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可以避免,1/3的疾病通过早期发现可以得到有效控制,1/3的疾病通过信息沟通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疾病发生、发展的自然进程就是一个健康危险因素不断作用、不断积累的过程,健康管理通过作用于疾病自然进程中的各种可控、可防、可及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以及促进疾病的康复,有别于传统卫生服务系统“重治疗、轻预防”仅在疾病治疗阶段才介入的理念。美国健康管理20多年的研究显示:健康管理对于任何企业和个人都有一个90%和10%的关系,即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10%的个人和企业没有进行健康管理,医疗费用比原来提升了90%[8]。因此,在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中引入健康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减低医疗费用、降低个体就诊率,更能缓解卫生系统经济负担、增加社区整体经济效益。
2.1引进健康管理
化被动治疗为主动预防健康管理主动发现社区居民整体健康问题,主动了解社区疾病构成,紧跟国家医疗卫生策略,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卫生服务,国家现有的医疗卫生体系,主要是针对居民疾病发生后的一个被动应对和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的被动应急,具有被动消费的特点,居民往往身患疾病无法自然恢复不得已才去医疗机构寻求治疗,而健康管理主动进行包括疾病管理、亚健康管理、心理健康管理、个人健康信息管理、个人健康维护等在内的、系统的、完整的健康服务,具有主动需求的特点,居民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为了从源头上阻断疾病、维护健康、促进健康,主动寻求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健康管理通过把科学、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传授给健康需求者,变被动的健康护理为主动的健康管理,在维护健康的基础上促进健康,化被动为主动,抢占时机,从源头上阻断疾病。
2.2引进健康管理
促进社区经济发展从经济属性而言,健康管理是服务产业的重要内容;从社会事业属性而言,健康管理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管理能够为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等相关产品和服务,产业链长、产品种类全、服务范围广,能够有效提高社区劳动力素质、提升社区经济竞争实力、促进社区经济转型升级,为社区经济发展做贡献。因此,引进健康管理,不仅能够改善社区居民健康状况,更与社区和谐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给社区带来不可忽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引进健康管理
提升社区卫生系统科研能力健康管理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密集型的、应用技能型的产业,有许多有待研究的核心技术,例如健康信息技术、健康普适服务技术等,在社区卫生系统中引进健康管理,把握生命科学发展机遇,综合借助先进诊疗技术、前沿健康监测手段,结合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生物工程等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对居民健康信息、健康资源进行管理,展现相关学科的实践价值,体现相关领域的先进成果,结合社区现有的科研创新资源,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推进健康管理服务产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使社区能成为人类健康科技自主创新的的研发基地和实践试点。发挥社区健康管理的科技附加值,有效提升社区卫生系统的科研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区居民急性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大大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却持续上升,这与长期身体疲乏、精神紧张、生活方式不健康、膳食结构不合理以及社会心理问题逐渐积累密切相关,在社区引进健康管理,调动社区各方面的资源、动员社区全体居民,从饮食结构、生活方式、运动保健等方面进行全面监测,系统的收集健康信息、科学的评估健康状况、针对性的提供健康指导,帮助居民减少慢性病健康危险行为,降低医疗卫生费用,满足居民不同层次健康需求,促进社区居民整体健康。因此,在社区引进健康管理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3社区健康管理实践模式探讨
3.1以政府政策法规为指导
开展健康管理政府部门要建立建全健康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对服务模式、服务内容作出规范,将准入制度适当降低,引领社会资源进入健康管理[9]。健康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强的、多学科交叉的行业,涉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询证医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应该建立一套专门的、全面的法律法规,出台一系列有利的、有倾向的政策制度,以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健康管理工作能够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的实施;引导医疗卫生资源进入社区,将投资重点放在未病阶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将疾病控制萌芽状态,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政府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引进健康管理,为广大人群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力求以创新性社区化模式开展健康管理服务,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医疗保健需求。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扩大供给、刺激需求两个角度,针对健康服务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肩负的主要任务,在坚持现行政策的同时,施行放宽市场准入、加强布局规划、给予用地保障、完善财税支持、优惠价格政策等具体措施,加大政府投入,对社会资本举办的健康服务机构也提供财政支持资金补助。为健康管理中政府和市场做了明确的定位,一改以往政府占主导地位的模式,将政府作为行业的引路者和推进者,赋予其规划蓝图、提供支持的角色。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搭建了合理的健康管理平台,提供了有利的健康管理政策,促使健康管理成为一项惠及社区全体居民、涵盖社区基本医疗服务的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健康管理机构作用,承担慢性病防治、老年人保健等重要任务。
3.2以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平台
开展健康管理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涉及整个社区居民———不仅包括病人,还包括亚健康人、健康人,经验表明,80%的疾病可以在社区得到有效防治,贯彻“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理念,社区医疗条件无法治疗的疾病,利用双向转诊制度转向上级医院,病情控制或治愈后再转回社区康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仅作为居民的健康教育中心、慢性病防治中心为居民提供健康知识、指导疾病防治,更应该作为健康管理平台为居民收集健康资料、处理健康信息、管理健康资源[10]。健康管理理念在我国并不陌生,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设计理论、功能定位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就很好的体现了健康管理的思想。许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针对慢性病人开展的如定期随访、免费血压监测、健康知识宣教等,就是健康管理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具体实践。目前,我国健康管理行业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将健康管理引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会起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在社区医院成立专门的健康管理部门,涵盖健康体检、健康管理、医疗卫生服务,探讨社区健康管理模式、收集整合居民健康信息、策划社区健康管理计划、进行社区健康管理实践,可以设立慢性病门诊、儿童保健门诊、心理咨询门诊、预防保健门诊等下属部门,监管社区健康体检中心、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临床医疗卫生服务与健康管理服务一体化。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引入健康管理,具体实践模式有:①管理健康信息:对居民进行生活习惯、健康行为、工作环境、体检结果、家族史、既往史等进行跟踪,记录居民健康问题、病情进展、周期性健康检查、门诊病历、住院病历等健康信息,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社区健康档案、儿童保健记录、慢性病随访记录等健康档案;②评估健康风险:用收集的健康信息,建立健康危险评价模型分析计算预测疾病危险程度;③指导健康计划:明确疾病危险因素后,提供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进行健康指导,引导健康行为,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
3.3以双向转诊制度为桥梁联合上级医院
开展健康管理由于社区医疗服务经济利益少、服务水平低、政策配套不完善造成双向转诊“转上容易转下难”的尴尬局面。通过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引进健康管理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全权代表患者利益,改变双向转诊制度中社区医院和大医院之间的直线关系,形成患者(健康管理中心)、社区医院、大医院三方利益平衡的就医模式。健康管理中心不仅掌握卫生资源的分布情况,熟悉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之间的关系,掌握疾病早期鉴别方式、疾病最佳转诊时机、便利的转诊途径等,而且熟悉社区居民居住环境、生活方式,详细的掌握居民家族史、既往史、门诊病历、住院病历等健康资料,可以为就诊居民提供准确的、针对性的就医指导,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转诊服务。社区健康管理中心完整的、持续的记录了个体和人群的健康状况,可以为双向转诊提供信息支持、加强沟通交流。完善双向转诊制度,缓解大医院的就诊压力,保证宝贵的医疗资源用于重要环节,同时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率,避免有限的医疗资源过度使用、造成浪费,使上级医院集中优质医疗资源,解决重点难点医疗问题,使社区医院进行常见病、慢性病的首诊,发挥其基础性医疗的作用,医生通过上下级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网络查阅患者既往检查、用药情况,避免重复检查、重复用药,节约医疗资源、提高整体的医疗质量和临床效果。在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引进健康管理服务,管理整个社区居民的健康信息、收集健康资料、整合健康资源,全面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开展健康教育、进行医疗咨询,提供最合理的就医决策建议,争取做到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充分发挥社区优势,小病在社区医院治疗、大病转向上级医院。调动社会力量、专家力量对医疗行为进行有效监督,防止延误病情、过度治疗、浪费医疗资源等不良现象,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约束能力,掌握患者就医流向,增加对社区卫生资源的利用,减少医疗费用。这样既能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又能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促进社区居民健康[11]。
3.4以信息通讯技术为手段互动双赢
开展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服务对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有极高的依赖度,依托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作为运行平台,借助先进信息通讯手段做为支持,有效实现健康管理的市场化、规模化。健康管理的出现为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开拓出全新的发展方向、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将提高健康管理的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扩大服务规模等。以实施社区健康管理为立足点,以建立社区健康档案为切入点,以提高社区慢性病防控效果、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积极性、以增加社区居民主动性为落脚点,以提高社区人群健康素养为重要途径,实现健康居民、健康社区、健康中国的目标。居民健康数据资源将成为社区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和共享资源,它将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与健康产业协调发展,引导社区卫生服务与健康管理向集中管理、分散经营、贴身服务、产业联合、规模发展的方向运行[12]。
参考文献:
[1]吴燕,杨俊杰,王菊兰,等.“团队—契约—医患合作”的糖尿病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5):2861-2864.
[2]吴义如.糖尿病社区综合管理联合家庭保健员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2:382-383.
[3]季宏,计振民,张东升,等.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在机关干部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老年医,2012,26(2):32-34.
[4]陈洪杰,罗晓蓉,章顺龙,等.家庭医生开展全周期家庭健康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13,3:285-287.
通讯作者:黄晔
【摘要】 随着《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的公布,明确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大力推进体制、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2.048
在2007年1月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原卫生部部长高强指出,在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卫生保障方面,要着力建设四项基本制度,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多层次的医疗保健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实质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农村卫生体系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这些政策的出台,已经明确了实现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现将工作中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做如下探讨。
1 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工作后,它同“低水平、广覆盖”的医保制度相匹配,拥有广阔而稳定的市场。社区卫生服务有多项优势:(1)规模不大,笔者所在医院现有病床50张,运作灵活。(2)采用适宜技术,成本较低,收费合理。(3)立足社区,与住地居民感情融洽。(4)服务流程简便,就诊有效时间达70%,而三级医院仅为3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英文翻译:Community Health Service。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们对防病治病的认识逐步深化,医疗保健从个体向群体转变,寻求群体防治疾病的措施和方法,社区卫生服务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1]。
2 社区卫生服务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广泛性,一方面是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性,即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相结合,院外服务与院内服务相结合,卫生部门与家庭社区服务相结合。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是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而产生的,是整体医学观在医学实践中的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初级卫生保障,是整个卫生系统中最先与人群接触的那一部分,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体系的基础与核心[2]。
3 社区卫生服务内容
(1)预防服务,包括传染病、非传染病和突发事件的防控。一是传染病的预防,即社区一般病因预防、二级五早预防和三级预后康复预防。二是非传染病预防,即一般危险因素预防、二级早期疾病干预、三级防残预防。三是突发事件的预防,是指隐藏在“健康人群”内的,且能突发严重卫生问题的监测预防。(2)医疗服务,除在医院开展门诊和住院服务外,重要的是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开展家庭治疗。(3)家庭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4)保健服务,对社区居民进行保健合同制的管理,并定期进行健康保健管理。(5)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实施预防传染病、非传染病和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3]。
4 社区卫生服务的作用
二次大战以后,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在发达国家,医疗卫生保健重点经历了从基层(家庭)医院基层(社区)的转移过程。即在20世纪以前,以单家独户的个体医疗为主;20世纪开始,逐渐形成了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保健模式。60年代起,医疗保健的重点又回到了基层。这次转移的原因有2个:一是疾病观念的改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不仅是不得病,而且是身心方面的完好状况。二是卫生费用急剧上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控制卫生费用、提高卫生服务效益的有效措施。社区卫生服务是综合性保健服务,重视预防,不仅可以节约资源,也能较好地满足居民对卫生保健的需求。在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低,卫生资源有限,更应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推行简便技术,改善居民健康状况[4]。
5 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1)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2)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3)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4)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5)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6)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6 社区卫生服务对象
(1)健康人群。(2)亚健康人群。(3)高危人群与重点保护人群。(4)患者。
7 社区卫生服务特点
以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以人的健康为目的、以社区为范围,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为居民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服务。(1)为社区居民健康服务,社区拥有丰富的居民健康信息,以预防为主,以健康为中心社区人群的健康全程管理。(2)防治结合、多档合一,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融居民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于一体。医务人员以全科医学思维服务居民。(3)以社区居民寻求为导向,突出重点服务对象,针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防治,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特征。(4)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从社区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服务中心试点并逐步推广,形成区域性疾病预防控制和社区居民健康信息网络系统。这一点上海市闸北区卫生局走在前列,闸北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卫生部指定的健康档案示范点,全区基本实现区域联网和17家医疗机构、4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信息共享,并开展了电子双向转诊和检查结果互认服务等。目前,闸北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了应建档人数的90%以上,且实现了动态管理。
8 社区卫生服务的几个重要概念
8.1 “社区六位一体” 是指集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健康咨询、康复指导、计划免疫、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于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其概念所指的综合功能适合医疗保健的多种要求。该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综合式的医疗保健体系可以以原有的医务保健资源为基础,同时调动社会资源,初步构想为“四横二纵”的医疗体系,即医疗急救、后续护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四项功能的横向联系,与医疗机构、医保机构的纵向联系。
8.2 健康守门人 是执行一种以患者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的连续性、综合性、个性化、整体协调、防治保康一体的高质量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工作者。
8.3 社区责任医生 全科医生是全科医疗的主要执行者,是经过全科医学专业培训、临床技能全面、医德高尚的高素质基层医疗保健人才。富有独立工作能力,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全方位的优质医疗服务[5]。
8.4 “双向转诊” 简而言之就是“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积极发挥大中型医院在人才、技术及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充分利用各社区医院的服务功能和网点资源,促使基本医疗逐步下沉社区,社区群众危重病、疑难病的救治到大中型医院。
综合上述,社区卫生服务指在社区中,由卫生部及有关部门向居民提供的预防、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为内容的卫生保健活动的总称。社区卫生服务是一个保健系统,包括卫生保健的供应者,如有关卫生部门和卫生服务的接受者,即社区人群,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参 考 文 献
[1] 张薇,王志红.国内社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25(24):2458-2460.
[2] 刘秀娜,张翠华,罗羽.中国社区护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2008,14(9):118-119.
[3] 李彩福,李春玉.中美韩护理本科社区护理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15):178-179.
[4] 李晓惠,邹晓清,贝冬莲.对深圳市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及学历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3):231-232.
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是新医改对社区卫生工作和社区卫生信息化提出的要求。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以个人、家庭为单位, 以居民健康档案为主线,整合各种公共卫生信息,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医疗、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和管理提供全面支持,并实现与医院医疗信息实现交换和共享。
北京社区卫生信息网络的三级平台架构
社区卫生是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是医疗卫生服务最广泛、最基层和最基本的部分。为此,北京市将社区卫生信息化作为全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进行整体考虑和规划,确定了建立市级社区卫生平台、区(县)社区卫生平台及社区卫生中心信息系统的三级架构,以体现和支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服务。
三级架构中的社区卫生中心信息系统,是为了支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的日常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系统都包含居民健康档案、医生工作站、健康管理等主要功能,其区别主要在于服务中心具有对于所辖服务站的财务绩效、收支两条线等进行考核和管理功能。服务中心系统每天将所处理的数据上报给区县平台,并与医保和农合实现数据交换。
三级架构中的区县社区卫生平台主要是支撑区县社区卫生管理中心的工作,了解全区居民的健康情况。实现对所辖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情况、收支状况等数据的采集,以及实现绩效考核和物资核算等管理,并与市级平台实现数据同步。
市级社区卫生平台则是支撑市社区卫生管理中心的工作,实现对于全市社区卫生工作的数据采集、分析、挖掘和监督管理。同时建立市级的健康档案数据中心、业务数据中心和双向转诊中心。
“农村包围城市”的信息网络体系实施战略
一个复杂的事情放在一个小环境里是个简单的事情,一个简单的事情放在一个大环境里是一个复杂的事情,而北京市的卫生信息化工作恰恰是一个复杂的事情放在一个大环境中。
在北京市有6000多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分别隶属于北京市、区县、卫生部、军队、大学、各大部委、大型企业和民营。“八路大军办医院”,北京的医院投资主体可谓庞杂。仅从投资体系和隶属关系一项来说,就很难实现医院信息系统(HIS)的统一。而对于北京市的35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900多个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来说,由于实行的是收支两条线,所需资金全部由政府承担,投资主体相对单一,使得社区卫生系统的全市统一成为可能。
另外由于基层卫生机构数量多、分布散、规模小、缺乏资金和IT技术人员,大型医疗IT厂商为基层卫生机构服务的意愿不强。因此,由市政府统一投入、开发和部署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区县政府配套软硬件支撑环境,是非常可行和有效的策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百姓提供基础医疗卫生保健,是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部分,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为此北京市从2006年开始建设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2007年,由于医疗卫生改革力度的加大,新的政策和理念不断出台,社区卫生和管理体制也发生很大变化。为了适应新的变化,以及支撑市区、两级社区卫生管理中心的建立,北京市从2008年开始建设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并开始普及推广。
王晖主任介绍:北京市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建设,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首先,从2005年开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建立了多个全市统一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覆盖了几乎全部的公共卫生业务,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公共卫生信息体系。然后,通过建立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搭建市、区两级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系统,以市、区两级社区卫生服务平台整和已建设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形成市区两级卫生信息平台的雏形。最后通过统一标准和建立共享交换平台,使医院的信息系统接入两级平台,形成市区两级的卫生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最终形成一个整合的、互联互通的北京市医疗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建立以人为主线的,全生命周期的、连续的健康管理,形成大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及公共卫生部门之间有效的信息共享和业务联动,为促进形成“首诊在社区、双向转诊、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就医新格局的形成,缓解百姓“看病难”,做好信息化支撑。
采用混合架构,满足社区卫生工作需要
北京市共有35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绝大多数是由原来的一级医院或专科医院门诊部转型而来。原来各个医院的网络条件、软硬件状况、科室设置、人员情况,以及业务的复杂程度都不一样。有的中心一天只有不到100人次的门诊量,几十个医护人员,管理相对简单;而有的中心一天的门诊量超过1000人次,一百多医护人员,在管理上也相对复杂。因此,要使全市所有的卫生中心采用统一的集中式架构并不现实。为此,经过半年的论证,根据北京市的实际情况,最后确定了混合式架构。即市、区两级平台建立集中式的B/S架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分步式的C/S架构信息系统,而社区卫生服务站则是建立在区平台上的B/S架构信息系统。
王主任强调:社区卫生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网底,必须要以人为本,以健康档案为中心。社区信息系统必须是一个以业务为主体的系统,不能只抓管理而偏废业务。如果照搬医院信息系统,只能满足划价、收费和管理,而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业务需求。“这种混合式的架构,更加适合目前北京社区卫生机构的硬件环境、网络环境和管理模式,既能满足基层社区卫生业务的需要,又能满足社区卫生管理的需要。解决了市区两级统一管理与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个性化要求之间的矛盾。”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特点
第一,与医院内医生坐等患者上门的坐堂型服务不同,社区卫生强调的是主动的上门服务。
第二,医院主要关注的是疾病的治疗,而社区主要关注的是居民的健康。社区卫生的目的“不是让人们去治病,而是让人们晚得病、少得病或不得病”。
第三,社区卫生要体现公共卫生的本质,做好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疾病管理等公共卫生工作。
第四,社区卫生要实现与大医院的协同和联动,实现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分级医疗。只有这样才能使居民回归社区,才能减少大医院的压力,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较少居民的医疗费用。
第五,社区卫生服务更强调连续性,要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建立的几点收获
1. 健康档案必须是活的,不能为建档而建档
北京市从2006年就开始部署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其核心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但是,由于当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大都建有基本的HIS系统,版本和功能各不相同,而且HIS系统与当时社区系统的健康档案模块相对独立。社区医生在HIS中录入患者信息之后,还必须在健康档案系统内再录入一次,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据王主任介绍:2008年后,北京市统一建设了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将社区基础医疗、公共卫生、妇幼保健、计划免疫、收费等基本功能全部整合进入健康档案。全科医生打开电脑进入的就是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居民的诊疗记录、历次检验检查、计划免疫等信息全部都显示出来,而且医生可以对全部信息进行维护,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居民健康档案不能为了建档而建档,而是必须要把健康档案变成全科医生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工作中自动建档,这样的健康档案才能实现自然采集信息,才是活的档案。”
2. 要实现健康档案的共享必须实现标准化
尽管北京市社区卫生机构使用的信息系统相对统一,但是要实现健康档案的交换与共享,实现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就必须实现标准化。健康档案建设要严格遵循卫生部颁布的相关标准,由于社区系统和医院系统在基本元数据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在疾病诊断术语方面,医院系统主要采用ICD-10,而社区系统则是以症状表述为主。为此北京市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引入了ICPC-2(基层医疗国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Primary Care),实现了全科医生门诊信息的标准化。另外,北京市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也实现了统一药品编码标准,同时完全遵循IHE、HL7 CDA等标准规范,为未来实现医院和社区分工协作,首诊社区、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信息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要牢牢抓住社区卫生业务本身的特点
社区卫生服务是不同于医院医疗服务的一个新的业务模式,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必须要充分体现社区卫生工作的特点,明确和把握社区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主要区别。社区卫生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关注的是居民健康。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必须牢牢抓住社区卫生的业务模式和特点。“如果照搬医院信息系统的模式,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成医院,那么社区卫生工作一定不会成功。”
银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江)的区域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以“整合社区卫生资源、提升社区卫生精细服务”为核心理念,符合国家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符合农民健康档案管理规范要求,是适应现阶段县域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发展,适应以社区卫生服务基础和社区卫生业务特征的一体化全面解决方案。
银江区域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不仅是一个应用系统,而且是以咨询实施的方式逐步形成县域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模式、方法,提炼社区卫生责任医生工作、社区卫生绩效、社区卫生管理、社区诊断及居民享受社区卫生服务模型,保证核心理念的实现,为满足用户的确切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系统特点
银江区域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全面覆盖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全面引入虚拟网格管理及重点人群服务网格模式;以角色岗位驱动集成化设计;以工作站形式提供信息实时整合;以实时、轨迹化管理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绩效;以WEB桌面集成体现一体化展示;简化责任医生日常工作。
系统组成
银江区域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包括网格化健康档案系统、慢病管理系统、儿童保健系统、妇女保健系统、社区疾病控制、社区HIS系统、社区体检系统、社区LIS系统和综合管理等功能模块,一方面各模块相对独立,分别具有完善和细致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卫生用户全面深入的服务工作需要;另一方面它们又能融会贯通、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化集成应用,满足用户社区卫生管理的整体需要。
1. 网格化健康档案系统
网格化健康档案系统以个人健康档案为核心,建立居民家庭档案和社区基本档案。用以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工作人员用于管理、维护社区、家庭、个人的基本健康、行为习惯、既往病史、卫生环境资料和各类动态健康问题记录。对社区健康档案进行精细、网格化管理,形成社区卫生服务基础医疗、公共卫生业务统一集成到以家庭为核心的网格,有助于实现医疗数据系统化和层次化。
2. 慢性病专项管理系统
对于13亿的人口大国来说,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全社会无法避免、且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大量慢性病的常规、康复保健治疗与现有医疗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银江慢性病专项管理系统全面导入疾病管理的概念,系统以健康档案为基础,提供慢性病种患者的随访、监测、健康教育处方、治疗方案管理、基本资料查询、业务提醒等功能。内嵌高血压管理、糖尿病管理、精神病管理、肿瘤管理、冠心病管理、脑卒中管理标准业务流程。并提供慢病管理通用模板,各地区可根据当地要求,动态配置,灵活建立更多的慢病管理专案。疾病管理以“改进诊疗效果、降低医疗成本”为目标,实施社区慢性病专项管理,针对慢性病治疗,提倡一体化的病程干预及管理机制。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专项管理和个性化医疗服务,同时也便于医疗机构对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3. 儿童保健系统
儿童保健系统主要管理和维护社区儿童基本资料、6岁以下儿童体检管理、儿童体检预警、体弱儿童管理、死亡登记等。通过健康检查,得出科学的生长发育监测与评价结果,提出合理的喂养建议,对营养不良及疾病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对不同病例实行专案管理,显著提高了儿保工作质量与效率。结合行政与业务需要提供儿童体检、生长发育监测、死亡监测、体弱儿管理、听力筛查等业务管理。
4. 妇女保健系统
妇女保健系统本着“关爱女性”的理念系统,重点对辖区内育龄妇女和产妇进行重点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孕产妇初次检查、产前复查、复查预约、高危管理、产时产妇及婴儿情况、产后访视、死亡登记等,通过对孕产妇的怀孕、分娩和产后访视全程的动态管理,从而掌握孕产期各种危险因素,降低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减少婴幼儿先天性遗传疾病及传染病发病率。结合行政与业务需要提供围产期保健追踪、健康教育、生殖健康管理、死亡监测等业务管理;实现妇女健康促进工程专项管理,为已婚育龄妇女定期做妇科检查,提供妇科专项检查;提供婚前医学检查专项业务登记功能,记录和管理男女婚前检查基本信息、检查信息(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健康教育、结果报告及发放婚检证明。内置妇女保健方面的卫生统计报表。
5. 社区疾病控制系统
社区疾病控制系统主要涉及对各类传染病日常监测管理和突发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应急处置。疾病的日常监测管理内容比较宽泛,包括急性传染病、结核病、计划免疫、寄生虫病、艾滋病、意外伤害、职业卫生、环境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营养卫生、食品卫生、实验室样品检验检测、出生死亡统计、卫生资源管理等内容;应急处置则包括对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环境污染事件、辐射事件、毒种丢失、不良反应、医源性感染、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的专业处置工作。社区疾病控制系统同时建立卫生直报功能,与政府公共卫生系统建立长效动态接口,辅助上级卫生行政机构监管。
6. 社区HIS系统
社区HIS系统是一个小型的医院管理系统,实现社区诊疗的信息化改造。基于“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而设计,患者费用结算时间明显缩短,提供电脑打印发票和每日费用清单,改善医疗服务形象,提高患者满意度。患者发生的所有费用都可以在系统中及时控制并建立欠费催款体系,减少患者费用管理中的盲点,维护医疗机构权益。通过计算机严格各类药品管理,彻底改观传统模式下药品管理糊涂帐的局面,堵漏增效。同时社区HIS系统与医保留有接口,可以实现医保刷卡、医保结算等,极大方便了社区居民,最终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有效缓解了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7. 社区体检系统
社区体检系统根据不同社区体检需要,可灵活配置多套健康体检套餐。按照实时工作站模式、体检结果实时操作简单,易用性强。它提供了与HIS、LIS、PACS等系统的接口,可将心电图、血、尿常规等常规报告单从LIS系统中适时自动导入健康体检系统。主检医生可根据体检结果,进行总检报告、健康处方和健康教育指导。当体检中出现异常指标时,系统自动预警,提醒医生注意,发出复查通知并可以对居民健康状况进行基本的风险评估。个人可通过互联网或医疗机构内网方便快速的查询到每个人的体检结果,有效提高体检工作的效率。
1.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内涵
居民健康档案是医疗卫生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的规范记录,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的系统化文件记录。居民健康档案是居民享有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体现,是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效工具,是各级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卫生政策的参考依据。
以问题为导向的健康档案记录方式(problem oriented medical record,POMR)是1968年由美国的Weed等首先提出来的。要求医生在医疗服务中采用以个体健康问题为导向的记录方式,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基本方法。我国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内容包括居民个体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和社区健康档案三种形式,个体健康档案和家庭健康档案采用的就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记录方式。
2.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特征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是抓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是开展诊疗服务的第一手资料来源。建立标准化健康档案有利于协助医生全面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其具有的特征也有利于跟踪居民的健康状况和变化,对其进行系统管理。
2.1 信息资料真实、完整。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对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其发展变化,以及影响健康的有关因素和接受卫生保健服务过程进行系统化记录,是个体、家庭、社区与健康有关的原始信息集成,真实反映居民健康状况,具体内容完整,包括个人的生活习惯、既往病史、现病史、诊治情况等。医生可以随时随地提取有关信息,快速全面的了解情况。
2.2 信息具有连续性、可用性。居民健康问题可分类记录,每次就医的资料可进行记录、累加,从而得到资料的连续性,充分发挥健康档案的可用性。医生可根据资料判断病情,给予及时正确的处理,为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2.3 以居民健康为核心。建立社区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是落实“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目标为出发点,以全体居民为对象,以居民健康为核心,以满足居民自身需要和健康管理为重点,是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保障和促进居民健康中的全过程监督、连续、综合性指导作用的关键环节。
3.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作用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提供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基本医疗等服务。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是开展这些医疗服务的第一步,通过档案可以充分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情况,方便中心开展家庭巡诊和定期上门,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经济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最大限度的发挥健康档案的作用。
3.1 为开展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提供信息资料。完整的健康档案能及时、有效地提供各类卫生统计信息。当居民定期体检或前往就诊时,医生可以随时从电脑信息管理中心调出该居民的健康档案,根据档案里的登记情况和现有的症状,有针对性地给予检查治疗处理,包括疾病防治,健康保护,健康促进等,也有利于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社会公益的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宣传。
3.2 为开展健康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健康档案的建立过程,就是一个疾病筛查与预防的过程,连续积累、动态更新的健康档案有助于卫生服务提供者系统地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有利于发现导致慢性病发生及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没有明显症状出现前的发病早期。可根据动态观察医学信息变化,做到对慢性病的早发现、早预防,并可及时发现重要疾病或健康问题、筛选高危人群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从而达到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目的。同时,还有利于政府部门从宏观上把握医改政策、调整医疗服务结构和项目,有利于公共卫生服务部门有的放矢采取有效措施对居民的健康进行干预。建立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既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实施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环节。
3.3 为评价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提供依据。评价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就是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的先进性和科学性,重点在于业务功能和关键流程,突出社区健康服务功能,目的是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公益性方向发展,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工作质量和效率。健全和完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动态管理,提供各项服务进行记录并及时更新健康档案保证健康档案的准确性、规范性与合理使用是评价的重点内容。因此,健康档案的完整性、科学性,是反映基层社区医生的工作质量的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为评价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总之,只有建立完整、真实的健康档案,才能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以及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强化健康档案的动态管理,能够提供优质,综合,连续的社区卫生服务,从而实现人人享有健康,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真正成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实现“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受益一生”的社区卫生服务目标。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关于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
[2] 刘春荣.《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实践与体会》,《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第24卷第2期.
[3] 丁安莉.《建立家庭档案的社会价值》,《广东档案》,2006年第4期.
关键词 家庭医生制度 社区健康管理 上海市医改 上海市居民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2-0012-05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actics of the family doctors system in Shanghai city based on the community health management
BAO Yong1, DU Xue-li1, ZHANG An2, LIANG Ying1, XU Ting2
(1. Public Health Schoo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5;
2.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ntai 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Shanghai, 200025)
ABSTRACT Objective: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cognition?and vision of resident in Shanghai for family medical system, to deeply analyze the factors and status of family medical system and bring up the policy suggestion for Shanghai medicine reform. Method: With random sampling and whole sampling and layering sampling, 2082 samples (86.75%) were taken from Xu Hui, Min Hang and Jin Shan districts. Results: 1) The situation of community first diagnosis in Shanghai residents was that 65.40% outpatients chose the community hospital and 20.8% the third class hospital, 57.4% inpatients chose the community hospital as their first diagnosis and 27.8% the third class hospital. 2)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of community first diagnosis in Shanghai residents: the reasons for choosing community hospital as fist diagnosis were cheaper price and traffic convenience for outpatients, and cheaper price and better service attitude for inpatients. 3) The residents have higher need in health management and family care . 4) The residents have poor cognition to family medical system in Shanghai. Conclusion: The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medical system in Shanghai is better. It is important to establish policy and guarantee the realization of family doctor system in Shanghai. Community health management is also an urgent matter of the moment。
KEY WORDS family doctor system; community health management; resident in Shanghai; medicine reform
国际经验表明,实施健康管理是“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总体控制医疗总费用”的关键环节,而社区健康管理是实施这一关键环节的重要平台[1-3]。上海市要持续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在制度设计和功能运作方面要实施社区健康管理,社区居民要高度认可家庭医生制度。本文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上海市居民对家庭医生制度的认知,同时提出相关政策和策略建议。
1 对象和方法
随机整群分层抽取上海市中心地区(徐汇区)、上海市城乡结合区(闵行区)、上海市郊区(金山区)的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局等机构,共计2400人进行了整群抽样的调研。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样200人,其中门诊患者150人,住院患者50人。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主要搜集他们对家庭医生制度的观点、分析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看法和实际影响等。同时,我们遴选了20名医院管理方面的专家以及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医务人员进行了访谈,将问题分析与政策探讨相结合,兼顾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
在这期间,我们对整个过程都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在表格的设计阶段,我们咨询有关专家,严格控制表格的信效度;在表格调研阶段,我们统一培养调查员,课题组主要负责同志进入现场进行质量把关;数据录入阶段,我们实行双人录入,逻辑查错。最后,我们采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的录入,SPSS 1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社区居民首诊服务需求情况
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在就诊时首选医院情况分析: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 296人,占65.00%;首选二级医院265人,占13.00%;首选三级医院431人,占21.00%;首选民营医院7人,占0.30%;首选个体诊所8人,占0.40%。
居民选择社区医院首诊的原因分析:价格便宜1 319人,占28.00%;服务态度好901人,占19.00%;就医环境好444人,占10.00%;交通方便1 145人,占25.00%;就医流程便捷850人,占18.00%。从本次的调研统计结果也可以看出,价格便宜和交通便捷是居民选择社区医院进行首诊的主要原因,比例分别为28.00%和25.00%。
居民未选择社区医院首诊的原因统计分析:技术不够812人,占27.00%;服务欠佳162人,占5.00%;设备落后888人,占30.00%;交通不便151人,占5.00%;药品不全979人,占33.00%。
同时,我们对医疗机构的可及性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步行到最近的医疗机构平均时间是22 min。
2.2 社区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分析
居民对开展慢性病的健康管理、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70岁以上老人眼保健指导、特殊人群、幼托机构和在校学生以及养老院中的老人等进行健康体检等服务的需求比较强烈,如对开展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管理的服务需求比例分别达到了71.84%、70.14%和66.58%,对60岁以上老人开展健康体检和对70岁以上老人开展眼保健指导等服务的需求也达到了81.01%和76.6%,见表2。
2.3 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家庭保健需求分析
关于开展健康风险因素评估的服务,有51.04%的居民表示需要,有11.35%的居民表示非常需要。而对于戒烟限酒的指导服务,分别有78.31%和58.25%的居民表示需要或非常需要,针对合理膳食的指导,有12.48%的居民表示非常需要,有55.99%的居民表示需要。而针对心理疏导的工作,有11.84%的调研居民表示非常需要,有53.59%的居民表示需要,见表3。
2.4 社区居民关于家庭医生制度政策认知
医疗保险是家庭医生制度的保障和前提,为探讨居民的认知情况,我们对几个问题进行了调研。在居民对各级医院的医保支付比例态度上,有40.53%的人认为应该维持现状。在居民对医院实行医疗费用预付制的态度方面,认为挺好的占30.46%,认为医疗费用预付制不好的占40.18%,而不知道该项措施利弊的占29.36%。实施医疗费用预付的措施,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居民就医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但现实调查结果发现近七成的居民对该措施持消极态度,下一步应该加大宣传的力度。在认为医疗保障是否应该覆盖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机构方面,发现有86.42%的人认为医疗保障应该覆盖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机构,仅有13.58%的人认为不应该覆盖。在对社区与二、三级医院双向转诊的认知方面,居民知道双向转诊的仅占56.10%,不知道双向转诊的居民占了45.41%。而在所调查的居民中,愿意通过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形式来治疗疾病的,占到了75.81%,不愿意的仅占24.19%,
目前,居民就医的第一选择仍然是三级医院,尽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解决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等,但居民一直对其持有不信任的态度。除了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以外,更多的是缺乏医疗上的安全感。
2.5 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
对家庭医生非常信任的只占8.09%,54.07%的居民表示信任,35.05%的居民表示一般。数据表明,在非常信任和信任的选项上,居民对家庭医生总体的信任度比对家庭医生技术能力的信任度及对家庭医生诊疗过程和结果的信任度略高,在信任度一般的选项上,居民对家庭医生总体的信任度比对家庭医生技术能力的信任度及对家庭医生诊疗过程和结果的信任度略低,但三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这说明居民对家庭医生总体的信任度更多的是取决于技术之外的项目,比如更贴近了居民、能够进行主动上门服务等,家庭医生技术能力的亟待提高仍是制约居民家庭医生信度的瓶颈,见表4。
3 讨论
家庭医生制度是以全科医生为主要载体、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通过契约服务的形式,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安全、有效、适宜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的模式。在国际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了家庭医生制度,他们通过与居民签约,实行首诊制度,按照人头预付服务经费等方式,从机制上成为服务对象健康和卫生经费的“双重守门人”,规范了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的降低了医疗费用,大幅的改善了全民健康状况,满足了居民的个性化健康需求。
当下,中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针对国内看病贵、看病难的突出矛盾,结合国际经验,在我国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已成为必然趋势。随着国家医改相关制度的不断出台和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北京、深圳、武汉、青岛等城市借鉴国际经验,已开始了家庭医生制度的试点工作。
上海市于2007年首先开始在徐汇、闵行、金山等5个区进行了家庭医生制的试点。2010年8月,上海又提出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家庭医生制度,以实现基本医疗的均等化。未来5年,上海将逐步为全体市民配备家庭医生,全面推行家庭医生首诊负责制,届时每2 000~3 000名居民都将有一名家庭医生对口负责管理他们的健康。同年10月又将试点工作扩展到了包括静安、闸北、浦东新区等5个区。2011年,探索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又写进了上海市的新医改方案中。截止目前,总计有占全市1/3的7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19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85个村卫生室开展了家庭医生制度的试点工作,各区县的试点工作均已初具规模,这为下一步在全市推广家庭医生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但这些区县的试点工作各有特色,利弊共存。因此,系统的总结评估各区县的试点工作情况,形成全市统一的家庭医生制度工作模式对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至关重要。
本研究显示,门诊患者65.40%首选社区医院,20.80%首选三级医院;住院患者57.40%首选社区医院,27.80%首选三级医院。60~74岁人群首选社区医院达72.00%,≥75岁老人高达73.00%
门诊患者、高龄者、退休人员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首选社区医院比例较高。上海市居民首选社区医院原因分析发现:门诊患者选择社区医院的主要原因是价格便宜和交通方便,住院患者选择社区医院的主要原因是价格便宜和服务态度好;在年龄方面,无论是哪个年龄组,都认为选择社区医院有价格便宜和交通方便的原因。其他项目的人群也基本如此,选择社区医院的原因主要是价格便宜、交通方便、就医流程便捷。
当然,分析也发现,门诊患者不选择社区医院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药品、设备落后和技术不够,因为大多数选择门诊的患者在社区就医;住院患者也一样,不选择社区医院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药品、设备落后和技术不够。不同年龄组患者不选择社区医院的原因也基本上是由于没有药品、设备落后和技术不够。其他项目人群在不选择社区医院的原因分析上,基本也是没有药品、设备落后和技术不够。
本文还对基于健康管理的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其他方面进行了研究。
4 建议
4.1 构建基本健康保健模式
作者最近提出了基本健康保健模式——“54321”模式[4]。该模式的构架是:5定即定首诊医疗机构、医疗保险费用、医疗服务数量质量和费用、公共卫生服务数量质量和费用、服务人群;4付即政府、保险机构、医疗机构和个人四方付费;3管即各级政府、居民、社会(第三方)进行监督;2转即首诊医疗机构和综合性医院双向转诊;1考即1年1次考核。
4.2 加强相关政策的研究
1)研究社区首诊制度。在预约门诊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社区首诊制度,主要通过优先就诊、预约三、二级医院的专家、以及家庭医生优惠服务等政策,吸引签约居民选择在社区首诊,并通过进一步拉开医疗保险在各级医院的报销比例,逐步引导居民定点在社区首诊[5]。
2)研究双向转诊制度。家庭医生在对签约居民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若签约居民的病情超出了家庭医生的诊疗能力或符合双向转诊条件的,应由家庭医生开具专门转诊单,通过双向转诊专门渠道帮助其转往三、二级医疗机构;三、二级医疗机构应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指定专门部门负责,保证转诊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诊治。遇到紧急情况时,签约居民直接到三、二级医院挂急诊或住院治疗,就诊后应到家庭医生处补办双向转诊单,以备处理医保报销等事宜。待病情稳定或进入康复期后,需要将患者从上级医疗机构转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上级医疗机构应通过转诊专门渠道,及时将患者的就诊情况反馈给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应在获得上级医疗机构诊疗信息的基础上做好随访等承接工作,保证患者就诊服务的无缝隙连接[6-7]。
3)研究试行按人头付费制度。实施医保总额预付管理多年来,总额预算观念和风险共担机制逐步形成,项目付费的基石也有所松动,上海要在继续推行医保总额预付管理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医保结余留用政策、按人头付费和按病种付费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形成对医疗机构和医生具有约束和激励作用的复合管理机制。社区必须推行按照人头付费机制。
4.3 探讨和实施社区健康管理的“4CH8”模式
4C:健康管理4个循环(健康档案的建立、健康风险的评估、健康风险因素的干预、干预后评价);8:8个健康管理板块(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睡眠、膳食、运动、安全、和谐);4H:4个健康关爱家园(老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8-9]。
4.4 加强社区医务工作者的培训
以全科医生的培养为重点,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培养制度,加强适宜人才培养,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培训主要包括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生助理培训,健康管理师培训,心理咨询师培训和营养师培训。
参考资料
[1] Reagan PA, Brookins-Fisher J. Community health in the 21st century[M]. San Francisco: Benjamin Cummings, 2002:1-7.
[2] Hall JJ, Taylor R. Health for all beyond 2000: the demise of the Alma-Ata Declaration and primary health ca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Med J Aust, 2003, 178 (1): 17- 20.
[3] Kirk S,Glendinning C. Trends in community care and patient participa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roles of informal carers and community nurses in the United Kingdom[J]. J Adv Nurs, 1998, 28(2): 370-381.
[4] 鲍勇, 杜学礼, 张安, 等. 基于健康管理的家庭医生制度研究(待续)[J]. 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6):831-832.
[5] 杜学礼, 鲍勇. 基于“健康守门人”构建双向转诊机制的对策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0, 8(11): 3503-3506.
[6] 杜学礼, 鲍勇. 新医改形势下社区健康管理发展战略(二)[J]. 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11): 1341-1344.
[7] 杜学礼, 鲍勇. 新医改形势下社区健康管理发展战略(三)[J]. 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12):1391-1397.
[8] 鲍勇, 邹鹿鸣. 中国社区慢性病风险和健康管理发展战略(二) [J]. 中华全科医学, 2010,8(7):805-806.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区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社区建设与服务越来越受国家和政府关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作为社区服务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实际出发,并结合相关理论针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 :社区 医疗 社区卫生服务
医疗卫生服务作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区居民的健康息息相关。十报告提出:“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由此可见,国家的长远目标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社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则是基础,因此,不断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能力,不仅可以节约医疗资源,也可以减轻国家和病人压力。
随着社区建设和社区保障体系的完善,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发展的同时势必暴露出重重的矛盾和问题。本文从实际出发,并结合相关理论针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以期改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现状,为社区的建设和居民的身体健康提供帮助。
一、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
随着2009新医改的提出,我国逐渐将社区医疗卫生改革放在了首要位置,对于社区医疗建设的扶持力度大大提高。医改实施三年来,中央投资630多亿元,支持了3.3万所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截至2011年底,城乡居民参加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人数已超过13亿,覆盖率达到95%以上,我国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网。2013年,《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要求构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持续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1.政策、制度、法律的不完善
第一,法律的不完善。政府对社区的管理缺乏法律上的约束力,法律的约束有利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无向健康完备的方向发展;政府对其监管有利于缓解医疗腐败,有利于政策制定与制度建设。第二,政策的不完善。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虽不断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央对地方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从而导致财政投入不够,社区卫生医疗设备以及医务人员培训不够;此外,地方政府对社区的建设规划不详,没有严格落实中央政策。政策的缺失是阻碍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因素之一。第三,制度的不完善。社区还没与公立医院之间建立起完善的双向转诊制度和协作机制。医疗救助机制能为社区群众提供方便,在短时间内做到及时受理、即时救助,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按规定标准及时给予救助,切实缓解困难群众就医难的问题。
2.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专业化团队的缺乏
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政策、制度、法律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社区医疗团队的服务水平及发展。因此,促进社区医疗服务与发展,需要在医疗制度、政策、法律完善的情况下,中央和地方政府通力合作,对医疗团队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培训及监督,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医疗队。
三、提升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路径
1.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
(1)加大对社区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财政投入不足直接阻碍着社区医疗的发展,对此,中央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同时,通过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而促进其发展。各地方政府应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基础医疗卫生设备,并对社区一线医务人员的培训给予适当补助,根据各社区人口比例、质量及相关成本核定预防保健、服务数量和项目等给予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
(2)制订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规划。各级地方政府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及区域卫生规划,通过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长期规划、年度发展计划等落实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在各社区新建和改建居民区中,实行社区卫生服务设施与居民住房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着力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2.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政府制订社区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以诊所、护理院、医务所等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可实行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通过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对政府举办的一级、部分二级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转型或改造改制,对现有卫生资源不足的机构,应加以完善和补充。要按照平等、择优、竞争的原则,统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
(2)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的分工协作的友好关系。调整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控制等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把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与承担。预防保健机构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实行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市区各大中型医院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建立分级医疗与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的试点,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
3.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制度
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社区医疗救助制度,创新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机制,实现双向转诊制度。一方面,推进医疗资源的共享。将公立医院的各项管理制度移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实现内部管理一体化;将检查设备共享,实现设备与技术一体化;将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信息共享,实现健康管理一体化。医疗资源的共享使社区卫生服务跟上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畅通双向转诊渠道。公立医院可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诊疗能力,制定双向转诊标准,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同时,探索建立分级诊疗格局,引导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首诊,将危急重症、疑难杂症送往医院,合理分流病人,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良性就医模式。
4.建立专业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团队
构建高效能专业化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将社区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加强对社区医疗全科医生的培养,实现与世界先进医疗水平的对接,完善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选拔、晋升、考核机制,并制定激励机制和年终绩效考核机制。发挥每一位医务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为社区群众提供细致周到的医疗服务。
总之,社区医疗服务是全国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医疗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因此,当务之急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这对建立新型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对优化城市以及全国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一、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界定
如何界定社区居民档案的范围是本研究的基础,居民健康档案是对社区家庭成员的身体状况和身体状况的变化,和影响身体健康的相关因素和接受医疗保健等服务过程进行系统化全面记录的文件或者电脑存档,是社区医疗机构掌握居民身体情况的基本方式,也是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重要前提。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主要包括社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和个人健康档案。
二、目前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当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受到各方面的影响,社区档案管理不十分完善,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完善体制,这个现状是仍然需要我们去不断的完善体制,改进方法,以求实现社区居民档案管理的健康有效的发展。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面临的以下问题网络设备的普及不够完善;很多地方的网络应用比较少,而且社区居民档案也并没有完全存入电脑中,至于要实现网络共享就更加不要说了,并且也没有能够实现社区居民医疗和家庭联网,不能随时了解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及医疗需求,对社区的医疗发展产生不小的影响,也致使出现一些突发状况不能在第一时间向上级报告情况。
个人隐私的保护;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保护自己隐私的意识越来越强。然而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之中是有很多关于自己个人隐私的问题,很多居民担心信息的泄露对其本身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影响,会对其生活和工作产生很大负面的作用。
居民认同度有差异: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对个人健康起监控和保护的作用,而且能更好帮助医生诊断病情,对居民病情的治疗起很大的作用,但现在很多居民不能理解建立社区居民建档的意义,对服务感受不深,持怀疑态度;所以出现拒绝建立社区居民档案的情况。人才资源的缺乏;社区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并不是很高,工作繁琐,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而目前现有的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人员的专业知识、电脑操作水平还不是很高,工作人员也不足,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发展产生制约。
居民健康档案本身存在的问题;现在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有着填写不准确、内容不齐全以及不利于查阅等问题。填写不准确主要表现在有的把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写上,有的档案填写又是过于简单;内容不齐全主要表现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并没有良好的沟通,使档案在内容上缺少很多重要的东西;不利于查阅主要表现在有良好的档案内容,但是想查阅相关资料却非常繁琐,没有形成良好的查询系统。
三、搞好我省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对策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社区卫生档案的建议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过程,而其中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是搞好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力保证。只有加强领导,把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工作作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建设、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纳入议事日程,明确职责,层层落实,才能确保建立健康档案工作取得实效。
2.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健康和建档意识
我们应当积极发挥一些媒体的作用,并且结合一些世界疾病防治节日进行预防接种宣传周、健康知识大讲堂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健康和建档意识。不但让群众成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使他们懂得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而且要提高他们对健康体检以及健康档案的依从性,及时把体检资料和健康信息反馈给社区医护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积极配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搞好建档工作。
3.增加政府投入,提高建档率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张的公益性质社会事务,为确保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将健康档案的保管保存、日常运行维护、人员培训以及信息系统建设等费用应当纳入财政预算,保证相关经费投入。经费的拨付应当与健康档案建立的数量和质量等考核结果挂钩,提高医务人员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积极性,保质保量地完成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和管理工作。
4.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卫生服务中心是社区档案管理的基础,承担着承担着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双重任务。医务人员的素质水平是搞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通过继续医学教育、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社区卫生管理干部培训、地方语言技能培训,使他们不仅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还要懂得地方语言、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提高他们服务能力、岗位技能以及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水平,成为百姓身边的健康卫士和知心朋友。尤其是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要想管理好健康档案,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业务素质,熟悉和掌握健康档案归档内容、档案学、相关法律法规和计算机知识等,才能胜任此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