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品德教育范文

小学生品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品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品德教育

第1篇:小学生品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品德教育;策略

小学生的未来就是祖国的未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当前,小学生品德现状令人担忧,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其改进教育方式充满着紧迫感,倍感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使命之重、责任之大。

一、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社会策略

1.社会团体组织要共同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各社会团体及社会组织要时时关注社会现实中的不文明现象,严于律己,遵纪守法,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宁静祥和。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要时时刻刻关注小学生的思维、言行,一旦发现有不好的苗头,要及时制止,耐心教诲引导,并向教育机关和学校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使小学生走向健康、文明的人生之路。

2.政府教育部门要大力给予足够的关注

重视小学生品德教育是抓好德育工作的根本,而“重视”并不能单靠自觉性来实现,还必须借助政府和教育机关的管理机制去约束,从而保证“德育为首”教育思想的真正落实。因此,在建立对德育工作实施管理约束机制下,政府机关和教育部门要加大投入,强化各级(特别是农村)教育基地建设,让优良教育软硬件设施相互作用与支持,达到最佳的理想状态,为深入扎实而有效地开展小学生品德教育提供可靠保证。

二、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家庭策略

1.家庭各成员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开端,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孩子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家庭教育的重点应将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培养放在首位,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再教育孩子如何做事。家长要改变传统的长辈作风,不能再以高姿态的角色在生活中展现,要与子女平等尊重,相互沟通,这样才能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环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家庭各成员要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

父母要根据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而不断学习,根据实际情况,以正确的教育方法去帮助孩子的成长。作为家长,在紧抓、注重子女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把培养子女品德的优良品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子女长远健康地成长,在面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种种问题时能够从容面对,做出正确的选择。

3.家庭各成员应注重言传身教,在品德上起到表率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兴趣爱好、品行修养、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甚至衣着打扮、生活习惯都会影响到孩子,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多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加强自身修养,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提升家长自身素质帮助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子女的健康向上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4.家庭教育应该参与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当中去,构建全面的育人体系

家庭要努力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配合,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使自身的教育观念、内容、途径和方式等方面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与需要。一方面,家庭应加强与社会现实环境的接触,让子女广泛地接触社会现实生活各个方面,开阔视野,多方面汲取社会道德的积极内容;另一方面,家庭应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充分了解学校在对子女品德教育方面的要求,配合学校为培养子女良好道德品质努力。只要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就能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洛松泽措.浅析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J].实践与探索,2011(05).

第2篇:小学生品德教育范文

一、做好家庭教育的宣传引导

孩子出生后,通常都是由家庭抚育孩子成长,孩于首先接受的是来自于家庭对他的教育。孩子是从家庭走向社会,从家庭进入学校的,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基础,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的质量。现在的学生家长都比较忙,有的忙于日常工作,有的家庭夫妻二人常年外出务工,有的经商办企业,大多数家长基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疏于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学生家长对智育比较重视,认为文化课是最重要的,只要语数外等所谓“主课”成绩高了就行了。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切实加强家校联系,着力提升学生家长对学生德育的认识。采取察访、电话(短信)交流、邀请学生家长校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常态化、多渠道、多形式地向学生家长宣传家庭德育的重要性。首先,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家庭成员,尤其是小学生要注重礼仪规范,培养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扶弱帮困的社会责任,形成邻里互助、关爱他人的良好风尚;积极倡导“送一个微笑、道一声问候、给一个帮助”等德育实践活动;鼓励广大小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及社区公益活动,为提升家庭成员的文明素养,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要扭转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错误倾向,把引导和教育孩子“学会做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要让家长真正懂得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的地位和作用,真正懂得“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要想教育好孩子,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检点自身的言行,成为孩子的好榜样。再次,要引导家长做到: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要首先做到做好。显然,如果家长把自己都做不到的要求,硬要求孩子做到,教育是很难奏效的。要引导家长做到:当孩子在思想、道德、言行上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忙着去指责孩子,而是要首先反省自己,看看问题的根源是否在自己身上;如果是,也不要忙着改变孩子,而是要首先改变自己。

二、坚持不懈地抓好学校德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保障。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时刻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一是要完善德育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学校要不断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德育管理制度,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强有力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同时狠抓制度的落实与执行,每天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检查评比,做到每天检查打分,每周小结,每月汇总排名,把结果纳入到学期末班级和班主任考评之中。二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整体水平。要持之以恒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工作。三是要狠抓班级管理,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班主任是开展德育工作的核心,是实施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是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果的重要保障。要挑选精明能干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进而通过加强班级管理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德育工作。四是要抓常规管理,确保德育工作落到实处,重点是要抓好养成教育、纪律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差生转化工作、健康教育等工作,从严从细从实的把学校的各项教育措施和制度落到实处。五是要发挥课堂的德育主阵地作用,强化学科渗透。教育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每一学科都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资源,只要加以合理利用,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会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根据学科特点,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科渗透,把德育工作渗透在教育教学之中,通过课堂教学宋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校团队活动室、升国旗仪式等德育阵地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六是要营造育人环境,增强工作实效性。要为学生着力营造了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在教室内的墙壁上都悬挂了名人画像、名人语录、卡通警示语等宣传板,悬挂张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一日生活制度》等规章制度,使小学生耳需目染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3篇:小学生品德教育范文

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是当今思想品德教学的根本,对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衡量不再单纯的看教师向学生传授多少思想品德知识,而是看学生的思想品德后能否在生活中提高自身的品德素质,本文主要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落实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生活化

我国著名教育学者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学要以生活为基本根源,应与生活紧紧相连,尤其是思想品德,与实际生活联系更加紧密,若与实际生活脱离,只把思想品德教学局限于教材当中,会使德育教学失去了生命力,显得更加枯燥、乏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感知能力较差,只能通过直观感受来完成学习,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更加贴近生活。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各方面的统一

1、实现童趣性和教育性的统一。由于校学生处于儿童年龄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童趣性,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学生的童趣性心理,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寻找合适的教学课题,只有实现童趣性与教育性的统一才能保证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加到教学活动中,进而充实小学生的生活,丰富他们的情感,从而使教学效果有所提高。

2、自悟性和启发性之间的统一。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主要是通过他们对实际生活的感悟所完成的,自悟性是其中主要的因素之一,通过组织一些有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充分运用自身的自悟能力来完成教学能力,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实现自悟性和启发性的统一。

3、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感知思想品德知识。当今小学生道德行为和实践之间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所学习的新知识和新的思想品德观念能否在生活中被认同,对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应采取措施将教学活动面向实际生活开放,使学生拥有足够的机会亲身体验思想品德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开展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新模式

由于当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于空荡,并过于强调知识观念的灌输,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被忽视,使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应对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现状进行改变,并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说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现代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模式。

1、开创明理激情导行教学模式。该模式是从传统教学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中演变出来的,通常在思想品德新课程中比较实用,主要以教师为主体,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直观演示、口头讲述和文字图片展示等方法使学生的情感有所启发,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在主观意识上形成一种对自身的思想品德状况进行反省,从而提高思想品德意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开设问题讨论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注重小学生的潜能发展和人格发展,并向学生提供足够的独立思考机会,使学生的领悟能力、讲理能力以及运用道理的能力提高,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理论性强的课程中。

3、开展角色扮演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仿造真实生活中的场景,学生通过扮演真实生活中的各种角色,使学生感知生活中各角色的处境,从而更好地将思想品德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该种教学模式通常使用在实践性较强或具有故事情节的教学课程中。

4、开展社会调查。该种模式是指通过教师的组织,使学生进入社会实际中展开调查,使学生获得社会知识。

三、将教学课程向生活中拓展延伸

小学教学中的各学科都与生活紧紧相连,尤其是思想品德教学所涉及到的道德问题和品德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对自己的真实生活情况进行关注,从而实现教学内容向实际生活延伸,并根据思想品德教学课程中开放性的特点,有创造性和选择性的使用教材。

俗话说,生活就是最好的教材,这句话并非虚谈,然而就当前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在生活这本教材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疑惑,并必须做出一些选择和判断,由于小学生的心理还远远没有成熟,因此,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应对学生的固有天性持尊重的态度,杜绝给学生过多的行为束缚和思想束缚,要保证学生的自然成长,当今的新课改教学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只是指导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将教学任务局限在教会学生知识上,应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挖掘生活意义和价值,使学生的学习目光从课本逐渐向实际生活转变,使学生的行为道德规进一步的规范,教师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价值提高重视,对教学学案的设计应选择适合学生思维特点,另外,选择接近小学生生活实际情况的学习内容,使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得到正确的指引。

四、在教学中要重视剖析和体验生活中的实际案例

要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教学目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舆情物理教育,主要原因在于思想品德教学主要追求学生的道德品质,这就需要情理的连接,教师应以新课改要求为教学前提,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案例分析能力培养,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案例分析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思想道德的规范。

通常思想品德教材都是以生活中实际事件为基本来源,然而这也与生活实际情况有所区别,原因在于教科书的编者对于实际生活中事物进行一定的筛选和加工,并且教科书中所描述的事件是十分典型的,教师应在课堂结尾时让学生对他们周围的人和事进行举例说明,从而营造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学习氛围。

要想使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实现生活化,除上述几种方法之外,教师还要在课堂开始前要求学生对课程进行预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认真备课,对于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材料进行修改,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缩短,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课程内容还要进行详细的编排,从而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教师应对传统教学中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根据课时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的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经过实践发现,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可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德勇.浅谈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J].学生之友,2010,(09).

[2]邓正平.联系生活实际 深化道德教育―浅析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四步法”[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04).

[3]姜林.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探析[J].新视角,2008,(08).

第4篇:小学生品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难点

在生活中,不少家长都和老师反映过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现在的学生在品德教育上其实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不守规则、产生暴力行为、欺凌他人等现象存在,而这些孩子的年龄还处于8~13岁左右,因此上好思想品德课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其中的难点,真正为学生树立好的学习榜样和学习信心。

一、思想品德课程教育遇到的难题

从老师的角度去讲,我们在上思想品德课程的时候,遇到的难题又有哪些呢?也就是说我们要怎样去上好这个课程,在课程中我们需要发现的障碍是什么。首先,我认为遇到的第一个教学上的难题就是知识课本当中的内容与生活结合的不到位。比如说,我们告诉学生做一个尊老爱幼的榜样,这个思想品德课程中经常会提及,但是真正投入到生活中,我们的学生虽然有这样一份心情去照顾老人和幼童,却不知道如何去执行这个行为。所以我认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学是一个部分,做又是另外一种事情,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是接下来的课程中需要探索的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的难题就是如何把课程当中的内容真正投入到生活中,并且从心灵去感化我们的学生。其次,我认为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的内容过于守旧和死板,往往还停留在几年前比较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而不少学生也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把它当成了一种背死记硬背的方式,却忽略了它最深刻的意义,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根本在课程中不能够完全地抒发起来。所以如何让思想品德课程丰富精彩是教育当中需要面临的问题。最后,我认为现在的学生心理状态发展较为成熟,并且受社会的影响较大,思想品德的课程紧扣教材内容是不能够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与社会和当代的一些现状结合,这就需要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反思能力,就课程本身来说,它的结构比较简单,思想内容有所匮乏,不能够满足现在中学生的心理。针对于这三点而言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改变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从基础和实践出发,慢慢让思想品德课程的效率越来越高。

二、提升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效策略

1.让知识内容与生活结合。想要提升思想品德课程的效率,我认为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让这些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学习《遵守信用》这课时,老师必须列举一个在生活中经常能够发现的例子,如,当我们约定好同学一起去公园玩的时候,却因为不守信用,让同学等了一个多小时。那么从这个小例子当中就可以知道信用其实就是言出必行和对朋友的承诺与尊重。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确看出思想品德教育要从生活出发,也就是说,老师要不断提出生活当中的案例,让学生主动投入其中,也就是采用与生活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懂道理,做一个心理健康且成熟的人。2.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兴趣。我认为兴趣的培养也很重要,其实我们可以告别较为枯燥的模式,采用互动与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去了解思想品德。比如现在一些老师非常喜欢用多媒体讲课,也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一些与课堂知识内容相关的资料,大家主动去用多媒体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比如说对社会道德、环保现象的一些见解,然后老师做一个总的评价。这样不仅仅能够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样也会让课程充满乐趣。我们应该告别枯燥的课堂模式,真正带动学生的兴趣,从创新出发,不断改革固有的教学方式。3.让思想品德课程具备实践性。我们的教学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性,也就是说他们能够应用在哪些方面,比如当下的生活实践中我们能看出现在学生的心理问题。针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去展开课程教育非常关键,让思想品德的应用跟学生的内心发展结合在一起。以塑造高尚的人格和品德为目的,逐渐把学生的心理模式带到一个健康的氛围之内,这就是我认为教学实践最为关键的部分。与此同时,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思想品德的学习,主动投入到他们自己的生活和学校环境中,用思想品德内容与其他人交流,以此来产生一个课程效果,我认为这是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也就是把知识投入到应用与实践中,用最明确的生活态度去学习这门课程。

总的来说,想要上好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实际出发点开始,并且针对于现在学生的身心特点展开教育,让教学充满生活价值与意义,就能取得我们想要的成果。

作者:申永湘 单位:山东省日照市丁肇中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郭春颖.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浅析[J].亚太教育,2016(1).

第5篇:小学生品德教育范文

小学生适当参加家务劳动对于孩子的现在、今后和未来究竟好不好?

发达国家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们普遍的做法是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安排适当的家务劳动,从易到难,由轻到重(可以承受之重),循序(年龄增长)渐进。这是发达国家学生综合素质比我们好的原因之一。可以断言,从发展看、长远看、成长看,终生受益的必将是从小养成的动手动脑的劳动习惯,这样才不致使未来人才成为“精致的个人主义者”(某名人语)。根据我国的情况,小学生的家务劳动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自助型家务劳动。这是针对低龄儿童,进行自我服务性的劳动,例如,吃完饭洗刷自己的碗筷,洗自己的手帕、袜子,自己擦鞋,自己叠放衣物,自己整理书包,吃完水果自己收拾,等等。

二、自选型家务劳动。让稍大一点的孩子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自己乐意做的家务活儿,承担下来。例如给花草浇水,扫地或擦地板,每天倒垃圾,或专门摆放和收拾凌乱的东西,等等。

三、责任型家务劳动。对于年龄更长一些的孩子,分配给他一定的任务,即安排责任项目,由孩子自己完成。例如,自己房间的卫生自己负责打扫,或妈妈做家务时,负责打下手,等等。

四、义务型家务劳动。对于大孩子来说,让他们主动、自觉地帮助父母承担起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例如购物中的体力活儿——抬、扛、提、拿等等。

上述家务劳动的特点是:时间短暂、没有大幅度肢体运动,无损健康。但是,家长要充分利用这些家务劳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引导、指导和教导的作用。即引导孩子在动手的同时要动脑,不是机械地当一个“力工”;要指导孩子养成劳动中的安全意识,学习自我保护,指导孩子如何由模仿学样向独立运作发展;教导孩子在劳动中如何正确使用工具寻找技巧,如何实现多快好省,即在单位时间内多做、快做,做到位、做得好,节省时间、能源和材料。在家务劳动中培养智慧、开发智能。让孩子体会到找到技巧的劳动是轻松的,实现多快好省的劳动是愉快的,脑(学习)体(家务)互补的劳动是美丽的。在这样的家务劳动中,孩子会产生成就感、自豪感,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的心理和情绪自然会在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的家务劳动中逐渐培育和建立起来。

第6篇:小学生品德教育范文

经济体制的转换,社会结构的转型,文化氛围的变换,思想观念的更新,对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面临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家庭教育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在现实物质利益的刺激下,有一些家长只顾挣钱,无心顾及对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更无力配合学校进行教育。他们只管孩子吃饱吃好,穿戴时髦,从不过问他们的学习情况尤其是思想状况,把一切教育孩子的责任都推给学校。家长自身的行为方式也深深地影响着孩子,有的家长视钱如命,还有的家长行为习惯不良,这些都直接影响孩子。另外,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期望过高、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于孩子,希望他们能够光宗耀祖,于是对子女的学习成绩要求苛刻,但放松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使部分学生出现任性、自私自利等不良性格。

二是学校教育方面。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劳动者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标。但是在当前的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着偏差:第一,应试教育导致学校对教师的评价非常片面,往往是以学生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标准,教师的奖金、考核、晋级等切身利益也与学生的成绩挂钩;第二,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评价考核中较难量化,思想品德教育是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教育,在此过程中,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评价不够公正,导致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背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第三,受学校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学校校风不正,有的教职员工忽略自身行为的影响性,没有给小学生做出良好的表率;第四,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教育手段陈旧,教育方式落后,教育内容假、大、空,这些都不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三是社会教育方面。从小学开始,学校就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道理讲了很多,但是效果不够理想,究其根源,就是在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缺乏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环境对小学生的影响非常大,良好的环境为小学生成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不利的环境成为小学生成长的障碍。小学是人生成长的最关键时期,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完成。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抵消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例如学生会受到来自社会的一些不良思想影响,受一些书刊、音像制品、黄色网站等的影响,这些反面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

学校、家庭、社会既是小学生成长的环境,又是小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最重要的三个途径,三者理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配合、互为补充的关系。但如今三者在教育内容上的差异,不仅不会互补,反而只起到了相互抵触的作用。当代中小学生在学校接受纯粹的品德教育,在家庭受到的是利己主义倾向的实惠教育,在社会受到的是追求利益回报的商品教育,这种反差造成了涉世未深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混乱,削弱了品德教育的正面影响。因此,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对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一系列研究探索,努力构建一个能够促进学生创新人格与创新能力持久发展的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道德教育网络。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必须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有机配合,也需要德育工作理论研究者和德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是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建设。要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从学生的现实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最大限度、最优化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校园文化应融合思想性、知识性及艺术性,是对学生思想品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制度文化环境建设以及精神文化环境建设,要做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中主要是处理好两种人际关系:第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关系,这是对学生形成民主观念、平等精神的最好熏陶。第二,培养良好的同学关系。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良好、和谐的集体氛围,为学生之间的交往提供更多的机会,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在学校中既要发挥集体的团结互助和友爱合作的作用,又要营造个人积极进取、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这是使学生心情愉悦、奋发向上的源泉。

营造丰富多彩的活动氛围。校园活动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除了安排一些有计划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之外,还需要安排大量的校园活动,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辨别、选择和吸收社会文化积极健康的方面,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观念。这些活动除了具有娱乐、健身、休息等功能之外,同样还有着不可忽视的德育功能。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第一,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这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修养。第二,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确、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奠定教师思想道德素养的基石。第三,教师必须对学生有爱心,师爱是道德之本,是人类最圣洁、最崇高的感情之一。第四,教师必须虚怀若谷,谦虚好学,积极进取。教师有必要在业务上力求长进,努力跑在学生前头,才能当好学生的“领路人”,才能引导他们不断前进。第五,教师必须做到公正无私、严于律己。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的,教师只有公正无私、严于律己,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第六,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

二是要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建设国家和社区应做很多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以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博物馆、纪念馆及文化宫等具有思想品德教育功能的社会资源应对学生实行优惠或免费开放,加大对网吧的管理力度,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加大对黄色网站、书籍及音像制品的治理力度等等。同时,还必须强化社会的德育教育功能,通过立法,对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加大监管力度,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是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确保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应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除了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要外,还应注意对孩子进行思想上的关注,如: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道德评价体系,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孩子感受到互相关爱,互相尊重,确保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第7篇:小学生品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 思想品德 教育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健康的文化占领学生思想的主阵地

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搭建了一个灵活有效的平台,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教育的本质本来就不应该单纯为一种知识的简单传授,还应有文化气质、道德风貌、科学氛围、人文环境等,尤其是现代教育,更注重人文精神,注重个性发展,通过人与环境达到互动,无疑会产生一种更完善有效的教育方式。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以精神文化建设为主题,不仅包括课堂知识的传授,也包括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仅包括科学知识的传授,也包括娱乐活动、美学培养等。通过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增强了德育工作的艺术性,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和谐地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健康快乐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使他们调剂精神,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更能起到“以乐醒人”、“以美育人”的作用,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有很多,例如:文明学生与三好学生的评比、优秀少先队员与共青团员的评比、校园标语与校歌歌词的征集、主题队会与班会、校园广播、卫生环保活动、爱心募捐、公益劳动、校刊校报、学习园地、趣味游艺、节日活动、书画与作文比赛、小发明竞赛、演讲比赛、专题讲座、手工制作、兴趣小组、体育训练、学生军训、文艺节、运动会、开学典礼与毕业典礼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够在环境氛围的激发下自主参与校园文化的各方面活动。通过丰富多采的群体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

1.环境教育。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美丽优雅、清洁舒适、宽敞明亮的校园能使人心境愉悦;高大美观、新颖别致的教学楼能使人充满自豪;各种体育、文娱设施能让人身心活跃,积极向上。这样的环境给学生带来了良好的内部条件,学生耳濡目染,会自觉去珍爱它,并乐于在这大好时光中努力进取,茁壮成长。这是形象的魅力,是美的引力。正像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因此,美的校园形象给队员以感性的“美的愉悦”,而最终达到理性的“美的行为”的实现。

2.同化教育。在“课堂文化”建设上,教师端庄的仪表、文明大方的举止、健康风趣的言谈、严谨的治学态度、崭新的课堂教学艺术等,无不摄入学生的眼睛,注入他们的耳鼓,汇入他们纯真的心田。其得到的是不断上涨的求知热情,是智能增强、潜能的发挥,灵魂的升华。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时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此足以说明,教师语言贫乏,则养成庸懒、不求进取的品格,所以,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促成良好的课堂文化气氛,对学生意识的形成,行为的取向有着重大的同化作用。

3.创造教育。在“课堂文化”建设中,课外教育应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空变化,符合学生兴趣浓厚的特点,这样才能创造性发挥其个性品质,完善其人格,培养其才干。如:开展合唱、舞蹈、腰鼓、绘画、摄影、手工制作、航模、演讲以及体育活动等。这样把“烂漫的童年”还给学生,把“永恒的童真”还给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他们不但不会荒废学业,而且大大增长了见识,培养了能力,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同时,使学生与不健康的环境隔绝―这种“隔绝”不是源与命令,而是学生的自觉抉择,有利于促成其个性品质发展和良好道德的形成。从古往今来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的教育是他们完善自我,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二、校园文化制度建设要展现“特色”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展现校园文化特色,主要是从两个个方面著手:一方面,从优化环境著手,将人文关怀体现在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达到资源的最大共生。另一方面,从细节处着手,力求使学校走廊、墙壁等每一个小场所都充满温馨,在对细节的关注中,实现独特的品牌追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在精心设计“校风”、“班风”及“各处各室”教育格言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全体教师的智慧,引导他们献计献策,共同参与设计,再一次次反复推敲、提炼中,让“真”“善”“美”内涵根植于学生心中,并化为师生的实际行动。

1.自我教育。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健全的管理体系给学生以巨大的约束力,学生的思想品质在这一约束中便自觉或不自觉的朝着一定的“规范”发展。如:严格的“升降国旗”制度,那庄严的国旗,庄重的国歌,无不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还有郑重的“入队”仪式,那严谨而富有朝气的队歌,无不泛起队员的自豪和对未来的憧憬。从这一角度看,科学的“制度文化”可使教育对象由被动变为主动,产生“自我教育”的效应。

2.诱导教育。在“校园舆论”建设中,健康活泼、生动有趣的宣传栏、队报、队刊、红领巾广播等,使学生耳濡目染;在丰富多彩的“文字、图片形象”和悦耳动人的“声音形象”等富有教育内容的感召下,学生无形中接受到正面教育。尤其在自身的参与、实践中,通过编辑、排版、抄写、播音等一系列活动,用自己的头脑自觉地作了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道德行为修养的认知和判断,所以“校园舆论”构成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

三、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8篇:小学生品德教育范文

一、前言

从目前小学教育来看,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衡量小学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只有在小学教育阶段重点开展思想品德养成教育,才能有效满足小学教育的需求。基于这一考虑,我们除了要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要重点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全面提升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从根本上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应结合小学生教学实际,从多个角度出发,认真开展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

二、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采用社会上的真人真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例如: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品德,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学生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影响,水污染了,我们可以食用自来水;空气污染了,就用空气净化器;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一点儿也看不出;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威胁认识就更加欠缺。因此,我采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垃圾成堆,人类生存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社会矛盾加大......"随着画面的切换,铁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发出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爱护环境,共创美好家园的品德情操。

三、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应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小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多数学生都能保证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生活。老师应利用小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育中努力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1、积极开展小学思想品德课程

为了保证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取得积极效果,应在小学阶段设置专业的思想品德课程,保证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能够有正规的渠道和方式。

2、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积极的心态和心理素质

从教学实际出发,小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用积极的心态影响学生,并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使学生的整体思想品德素质能够得到持续提高。

3、对学生展开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保证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应对学生展开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应利用学生集体教育

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过程中,除了要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之外,还要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学生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模式,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整体质量。具体可以从以下入手:

1、认真分析小学生集体特点,做好集体教育

在小学教育阶段,应积极利用学生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集体教育的有效性和满意度,使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开展方式上更加多元化。

2、建立集体教育理念,做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保证集体教育取得积极效果,应在小学阶段建立集体教育理念,将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纳入到集体教育中,提升整个集体教育的成效。

3、提升集体教育的有效性,重视集体教育的成效

基于集体教育的诸多优点,在小学教育阶段,应重视集体教育的有效性,应重视集体教育的成效,应积极开展集体教育。

五、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应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集体活动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品质,学生在集体中成长,感染集体的力量,从中可以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得到激励,使集体荣誉感不断增强。文艺比赛,联欢会等活动,都是我们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极好机会,在这些活动中我有意识地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使其感受到集体荣誉跟每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同时鼓励学生齐心协力为班级争光,学生们取得了成功必然会产生自豪和荣誉感,当他们尽情体验胜利时,集体荣誉感便已形成。

考虑到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老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尽可能多的活动,使小学生能够在集体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得到全面培养。因此,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过程中,应从集体感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六、家庭、学校相互配合,重视榜样作用,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考虑到小学教育阶段的特点,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家庭和学校的双重作用,应促进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同时树立学习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达到提升整体效果的目的。由此可见,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应对家庭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实现家庭与学校的培养,利用榜样作用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思想品德水平。

第9篇:小学生品德教育范文

一、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设计的创新性价值分析

素质教育强调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文化课不再是学习的唯一重点,高分数不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思想,调整心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形成健康的学习动机。在生活实践中将抽象的品德知识具体化是品德教育生活化的价值所在。知识源于生活,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对良好思想品德的理解,端正小学生的价值观。结合小学生善于模仿的年龄特点,他们会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生活中一些正义的行为进行模仿,使知识行动化,并以实际行动号召更多的同龄学生行动起来,正面扩散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际效应。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品德教育生活化实施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把德育知识点渗透到实际生活情境之中,通过实践性任务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勇往直前、团结友爱的道德品质,美化学生心理与人格。所以,品德教育生活化会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二、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品德教育生活化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特点相吻合,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中改变自己。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为实现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实效性与科学性,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一)注重生活实践,感悟德育精髓

大量的知识点共同构成了生活这一巨大的集合,对生活的留心感悟是学生德育提升的重要途径。品德教育的生活化设计,强调生活实践操作,让小学生全面参与到生活实践之中,在实践操作中把握与学习德育知识点,加速学生对知识的感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品德教育生活化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必须加强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相较于课堂类教学,此种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便于学生在人性化的学习模式中拉近与德育知识点的距离。例如,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关注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及时帮助老人抬水、洗衣服、打扫卫生,与老人聊天。灵活地把可操作性强的活动作为每周末的实践类作业。让学生用日记的方式自行记录所做所感并上交教师审核。对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高度的表扬,并提供一些奖励,调动学生做好人好事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持续的实践活动中找到认同感,拥有一颗柔软的内心,对自己多一份责任,对社会多一份关爱。

(二)教师积极引导,端正学生思想

教师应该立足实际教学经验,强调优秀品德对人生的重要意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强调品德教育的生活化是一种最为有效的品德教育形式,因为很多品德知识点都是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么就需要回归到生活之中,让小学生切身去体会小学品德教育的魅力所在。例如教师应利用空闲的时间与小学生交谈,也可利用班会时间,对社会性的热点问题、道德问题展开讨论,并制作成经典案例来供学生欣赏。在班会中,为强化品德教育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实现品德教育。比如在引入春晚小品《扶不扶》作为一个教学资源时,教师以“扶不扶”作为班会讨论的重要话题,让学生观看小品,在小品中感悟人性。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同学们,如果你在路上遇到一个老奶奶跌倒在地,你会不会帮忙把她扶起来?”有位同学当场回答“会”,教师对此竖起了大拇指,全班爆发热烈的掌声。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小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积极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在此过程中,有效端正小学生的价值取向,对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三)重视家庭教育,营造健康氛围

家庭教育在品德教育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心智不够成熟,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对一切事物也充满了好奇心。而且,小学生容易受到外部人为因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出现心理与人格上的变化。所以家长重视对孩子德育素养的培养,督促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见到长辈要行礼、主动帮助残疾人与孤寡老人、捐赠图书等。培养孩子热情好客、团结友爱和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