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管理意义范文

数字化管理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管理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化管理意义

第1篇:数字化管理意义范文

一、档案管理数字化的意义

(一)高效便捷,易于管理。档案管理数字化是将档案管理与现代电子技术相结合,将纸质的档案转化为数字档案,在电脑中进行存放。由于数字档案其存放于电脑之中,以电子数据信息的形式存在,因此数字档案仅占有虚拟空间,而不占据实体空间,这就有效的减小了工作人员在进行档案查询与整理过程中的困难,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又由于电脑系统在查询,搜索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在进行档案查找与编辑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减少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二)系统严密,安全性高。传统纸质档案由于数量巨大,占地面广,因此在进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由于管理过程中的疏漏造成档案信息的外泄或者档案的丢失与损毁,使得档案管理的质量下降,并对事业单位中工作人员的个人隐私造成影响。对档案管理进行数字化管理后,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电脑技术的应用,建立起有效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并针对档案的重要性设立不同层级的安全保护措施。同时,针对档案的查阅进行严格的规定,可以通过设立密码,指纹识别等方式,提高档案的管理的安全性。

(三)网络管理,调取方便。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内部都建立起了适宜企业内部工作展开的局域网络,企业各部门之间可以通过网络的应用加强部门间联系,实现各部门间资源的共享。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将档案信息录入电脑系统后,企业中的各部门可以通过单位内部局域网络,通过密码验证的方式进入档案数据库中进行档案的调取与查阅,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档案调取过程中的时间,同时也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使得工作人员的档案资料可以在企业内部进行快速的流通,提高企业各部门间的办公效率。

二、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工作重点

(一)建立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档案管理数字化在我国刚刚开始普及,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在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不足。因此有关事业单位应加大对数字化档案管理的了解,在原有档案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新制度的建立,通过建立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的方式,促进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管理体系以及管理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有关人员应对数字化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有效的引导,确保数字化档案管理可以保有旺盛的生命力,不断的向前推进。

(二)培养专业人才,保障录入质量。由于数字化档案管理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支持,因此传统的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有效的对计算机进行操作,无法完成正常的信息录入与管理工作。鉴于此,有关事业单位应对单位内部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行提升,保障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首先,事业单位应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针对数字化档案管理对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需要,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对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并在学习一段时间后进行技术的考核,以便验收培训的成果。其次,要保障信息录入的质量。档案信息是事业单位员工的基本信息,其对事业单位内部员工未来的发展,以及事业单位对员工的了解等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关事业单位应加强对档案信息录入的监督,确保信息录入的准确性。

(三)关注网络安全,提高技术应用。就目前我国的网络环境而言,其在很多方面存在不稳定性。尤其网络安全问题更是现在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档案管理数字化需要将档案信息进行网络化管理,实现档案信息的网络流转。因此提高网络安全是实现网络管理数字化的重要条件之一。档案管理部门在进行网络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对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对现代网络科技的发展给予关注,积极引进最新的病毒查杀软件,提高网络的安全系数。其次,工作人员在进行电脑操作的过程中,应保持小心谨慎的态度,避免进入不安全的网站,点击不可靠的邮件。最后,工作人员应做好电子档案信息的备份,避免因病毒袭击造成电子档案的丢失,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

(四)完善硬件设施,打造保密机制。要想有效的促进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有关事业单位不仅要从人员与制度等方面入手,同时还要对档案管理过程中硬件设施给予足够的关注。档案数字化管理中的硬件设施主要指电子计算机设备,扫描设备等。由于现代电子产品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应定期的对市场上的电子产品进行关注,对于本单位中过于陈旧的电子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换与维修,以满足档案管理数字化的需要。

第2篇:数字化管理意义范文

关键词:装配 数字化 工艺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b)-0107-01

现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加工生产已经慢慢向精益化转变,产品的装配情况将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通过对现场装配工艺的改进,使得工艺技术人员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投入更多精力用于技术创新。使得生产现场操作明确、规范,减少更改和返工,使得生产管理获取实时、准确数据,实现精细计划和科学管理。所以在三维技术的基础上,应用数字化手段来提高装配生产率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1 装配工艺原状态

装配业务是制造企业的核心业务,这个过程将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装配过程要求严格,工艺也很复杂,从设计部门提供设计数据到工艺编制、审批以及归档发放。传统的工艺编制过程中根据装配图纸,编写工艺过程文档,手动统计工艺参数,工作量非常大,对工艺技术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对使用文件的操作者提出了要求。对于新的流程或业务,工艺人员是非常困难在很短的时间来完成编制工作。因此,在图纸三维设计的前提下,确定工艺编制要求,呈现直观的三维结构,提高处理效率,确保产品装配质量。

2 装配技术管理

2.1 建立工艺模型

通过规范操作,使得操作员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保障质量稳定的运行,减少依赖员工的经验,减少技术人员现场协调和指导。通过三维装配环境中,使得BOM装配工艺有了明显的规划,从而更加方便获得相关的组装工序图或模型,通过规划和统计进行自动输出过程。这样对于操作人员来说,减少二维装配图的时间阅读和分析,通过建立立体卡片缩短工人读图的工作时间,从三维装配环境中改善了现场工艺的可行性和装配过程的准确性,降低各种总结报告的时间,以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2 整合工艺资源

通过统一的装配车间技术人员,有效地平衡工作,消除技术壁垒。工艺人员使用唯一的用户名,接受工艺系统中的任务,在统一的界面环境,数据管理和数据库中的共享工作,同步建模技术支持多人一起工作,每个人只需要管理用户角色,这样有效的利用科技资源,平衡工作量,实现工艺知识的经验和分享,进而方便车间生产,高效利用生产资源调配。

2.3 改进工艺规程

通过规范和清晰的操作,减少对人力经验的依赖。工艺人员制定操作的相应步骤,使卡格式规范,同时使用各种直观和方便的方式如图形,图片,模型,动画,让操作人员看起来更加的直观,优化工艺规划的内容和格式,最终实现工艺规程针对工序和计划、操作卡针对工步和操作。更改文本显示技术提供了表达过程信息三维可视化,便于操作的理解,从整体长远过程上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2.4 统一工艺标准

改变局限于纸质和表格的装配机加工艺不统一的方式,建立适合于电子化和信息化,面向工艺、工序对象的结构化工艺编制方式。定制结构装配和加工两种类型的过程,但每个处理类型值描述组件或机加工操作,对于不同的数据输入格式和内容,输入相对应的内容,同时工艺系统将自动生成所需的统计数据,以获取每个步骤的信息,工人只打印这一步的程序或操作作业指导书便可以进行操作。统一和规范设计流程和程序的输出格式的组装过程,更改原有的加工装配工艺规范格式,把不能满足需求的工艺信息进行重新的填写,使之更能符合计算机系统处理的需求。

3 数字化装配工艺的实现

装配过程中装配工艺的目的是连接产品设计和生产现场实物组装的桥梁。数字装配过程有效地连接制造执行产品的设计和实物组装生产现场,即充分继承和利用数字产品的设计信息,通过在创作过程的设计,为装配生产现场提供必要的和精确的过程的技术信息。

不同部门对过程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部门对不同的要求提供处理信息。装配工作通过计算机系统指令的详细程序,标准作业程序,为操作员提供更直观的可视化工作指示。减少人为因素,更容易地引导现场工人使用。通过目前广泛采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了集成的MES组装所需的数据,MES提供更准确的现场制作等服务,有效地支持MES集成。装配过程通过设计图的三维结构设计,为工艺设计的改善提供了可行性的依据,促进装配科学管理实现精细化。当前装配工艺设计装配BOM为基础的工艺设计,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利用设计图纸的三维工作指令和可视化技术,改善装配过程中的工艺设计的准确性,完善工艺知识技术的资源库,提高了制备过程的效率,利用系统电子审批和变更管理,提高编制过程的效率,由随后的装配过程模拟,改善装配精度。

一系列的变革可以达到显著的收益,例如实施超前工艺流程的调度,缩短生产准备周期。简化审理过程中的规划,缩短生产准备周期。通过工艺的试生产,指导生产现场,以获得实际的工艺经验,保证了批量生产过程的正确性。电子化管理,实现了设计,工艺,统一的生产数据的有效管理,通过管理数据的共享,批量生产过程符合实际组装,稳定了产品质量,同时直观清晰的工作指示,减少现场协调工艺时间,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成本。

4 结语

研究数字化装配技术必须有深入的实验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以实现变革生产方式和方法相结合。但是数字装配技术包括了复杂的工艺知识和人为因素,使得相关人员无法在传统的观念中释放出去,无法吸收先进的装配理念。随着我们国家的制造业产业链的发展,最终将从劳动密集型改为精益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不断提升工艺技术的改革,因此随着数字化装配技术从理论延伸到实践,必将有着很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家坤.基于MBD的三维CAPP系统分析与实施[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4).

第3篇:数字化管理意义范文

【摘要】文章结合实际,从七个方面论述了数字化医院进行财务规范化管理的途径,阐明了财务规范化管理的意义和作用,对医院深化财务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指导依据。

“规范出效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规范化管理也被越来越多的领域所采用,并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它极大的潜能。医院财务管理规范化的标志,是各项经费管理活动的正规有序。近年来,借助数字化医院强大的信息优势,我院财务部门逐渐理顺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化财务管理,使医院经费的使用效益大大提高。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优化改进,本文从以下七个方面对医院财务规范化管理进行探讨。

1严格规范财务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在财务管理工作流程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医院工作人员拿着单据需要找各级领导进行审批,但又不知道该单据需要审批到哪一层次,财务人员不断接受工作人员的咨询,进行解释和指导,但仍然有人抱怨财务报账太麻烦,甚至会误认为是财务人员有意卡他,使财务与医院相关科室的关系不易沟通、协调,单据的业务审批和财务审核效率低下。这主要是由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流程描述不到位、不直观、不规范、可操作性差造成的[1]。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就要严格规范财务管理工作流程,通过邀请业务部门的相关人员修订流程图,对各个工作程序予以图解化,用一套业务流程描绘符号来绘制流程图,符号规范,线路清晰,一目了然,使财务管理制度能够全面、直观、形象的反映,财务形象不断改善,内控制度得以落实;同时也有助于财务人员轮岗时了解熟悉各工作岗位的程序与责任,很大程度缩短了岗位转换的适应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明确岗位工作规范,强化岗位职责

岗位工作规范对工作程序、方式、方法和完成标准,及相互关联的岗位之间的协调关系、交接内容和方式都有明确的规定,可以防止任职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工作的随意性和出现问题时不知所措,避免工作中出现纰漏、办事拖拉和相仿岗位之间的扯皮、互相推诿,有助于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并提高工作效率[2]。岗位工作规范的研究制定有利于财务管理者实践经验的有效继承和保证工作的连续性,防止人变、人走事空。

3严格落实内控制度,加强预算经费使用管理

为确保管好用好各项经费,财务部门严格落实“四分”制度,即会计、出纳分设,支票、印鉴分管,收款、开票分开,结算、报销分审。通过“四分”制度,环环相扣,有效管控财务内部疏忽,防范财务内部出现风险的可能性,确保了资金的安全。每月总经济师都要通过医院会计核算管理系统对当月发生的支出数据进行查询,并对异常数据进行审查,抽查原始凭证,督促整改。院主官每月对装订成册的凭证进行最后把关审签。凭借信息系统及对原始凭证的层层把关,严格落实医院经费使用内控制度,确保经费使用的合理性。

财务部门掌握着各事业部门经费的预算情况,是各部门经费使用的第一关,审核会计应对各事业部门的预算情况了如指掌,对经费的使用及票据的真假做到严格把关,严禁超预算或无预算使用经费情况的发生,维护预算的法规性和严肃性,尽量杜绝虚假发票报销及搭便车情况的发生。

4强化党委科学管财,规范经费使用过程

近年来,医院党委借助数字化优势不断强化科学理财意识,坚持把管财、议财作为医院建设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院党委从医院全面建设出发,把财务工作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年初制定经费预算时,严格遵循“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厉行节约、统筹安排、保障重点”的编制原则,把一些不合理、超财力的项目统统堵在预算之外。坚持定期听取财务部门经费预算执行情况汇报,高效运用预算经费管理系统,分析经费管理使用形势,查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共同研究整改对策,制订跟踪问效措施,提高经费的整体效益,实现按计划用财。

及时发现和解决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到管财议财集体化、公开化、制度化、经常化,确保财务工作健康有序运行。

严格落实经费审批权限和联审会签等制度,一切经费开支,必须坚持党委集体理财和分管领导“一支笔”审批制度。院党委要求财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对医院财务管理规定进行修订,并对三处一部及院领导各自及联合审批权限进行了规范,各部门预算内经费由部门正职审批,超过审批权限时由相关副院长及主官审签。对超过一定限额的开支,单位主官要共同把关、联合审批,及时掌握经费的投向、投量。

5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理财能力

一名出色的财务人员必须有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会计技能。目前,军队医院财务人员队伍的现状,与医院的发展建设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军队医院财务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大部分都是由专业相近的人员到医院从事财务工作。军队财务干部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财务法规的贯彻执行及各单位的理财水平;同时也影响到我军整体财务保障水平、保障能力。所以作为财务工作者要从岗位做起,练内功强素质,严格认真,干好本职工作,做好账。做到“三个强化”,即:强化自律意识、强化照章办事意识、强化学习意识[3]。

参考文献

[1]应黎鸿,张孟,李洁.谈军队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流程描述[J].军队财务,2008,(6):48

[2]靳丽萍.财务管理规范化实施过程研究.现代商业[J].,2008,18(36):79-80

第4篇:数字化管理意义范文

关键词:医院数字化;智慧后勤管理;数据流程;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5-0241-02

医院后勤保障工作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医院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的有效保障。后勤信息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一部分,遵循医院信息系统制定的原则、标准和发展大纲。它涵盖的范围是:办公、管理、运行维护、维修、房管、基建、总务、餐饮、设备采购、库管、服务中心(配送、卡务、财务)等等。我们构建的后勤保障系统,使医院后勤系统运行、维护、维修实现信息化的管理,以此为医院提供稳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搭建后勤保障系统的软件平台,是为了符合、遵守t院整体信息化的要求、标准,不成 为信息孤岛。在此基础上,先期完成的后勤保障系统,将符合有关后勤管理的先进理念,实现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和数字化的目标。

1 医院后勤管理的观念转变

医院后勤管理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1)观念落后,缺乏科学的管理意识,管理知识与业务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2)基础工作薄弱,缺乏精细化管理;3)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与考核,工作量与工作价值得不到体现;4)服务需求与成效管理不明确,部门交叉管理,反应不及时,临床服务满意度不高;5)设备管理缺乏系统性、计划性、规范性,设备运行缺乏有效的能效分析;6)物资使用与库存流向管理混乱。

面对上述种种问题,如何通过信息化建设手段进行解决。让混乱、低效、无从下手的后勤管理转变为清晰、专业、轻松高效的管理模式。洪建主任表示通过信息化建设为医院后勤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包含:临床信息结构化、医院管理精细化、医疗活动移动化、医疗工作数字化、就医预约时段化、患者就医自助化、医嘱执行闭环化、临床诊疗智能化、信息覆盖全面化。

2 医院后勤管理信息化需求

2.1 业务的基础性与易用性需求

目前医院后勤管理系统的操作和使用都是针对计算机技术人员设计的,而针对实际操作的人员开发的软件不多。这就容易忽略后勤管理软件应具备操作简单的这一关键问题,由于医院后勤业务基础性的要求,在医院后勤管理往往不可能过多设置具备一定专业信息技术基础的岗位。所以医院后勤管理应用软件应该是为实际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设计的,实现操作界面和功能的简单易用,按照医院后勤的管理模式引导操作人员按照日常的业务逻辑进行数据处理,只需要具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悉医院后勤管理基本业务流程的管理人员都可以操作。

2.2 业务动态发展性与适变性需求

后勤管理智慧化是信息技术与后勤管理业务互动优化的一个过程,随着业务与管理发展变化、不断升级,医院后勤管理不能停留在一个不变的水平或者一个不变的模式上。目前医院使用的一些后勤管理软件存在适变性缺乏的问题,后勤管理软件会因为后勤业务或管理模式出现改变而导致失去其原来的价值,其原来存储的大量的数据就会得不到再次利用的价值,所以要支持医院后勤管理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需要建立一套具有适变性的后勤管理软件系统。通过将管理信息的模型化和组件化技术应用到医院后勤管理中,只需相关操作人员改变相关管理信息的配置,而不需要而外修改或开发新的程序就可以实现弹性适变的目标。

2.3 业务复杂性整体性与多用性平台需求

目前很多医院后勤管理系统使用的都是一些仓库管理软件与设备管理软件的翻版,缺少一些后勤管理软件所应该具备的针对性和多用性的整体设计,这就不适合当前医院后勤管理企业化社会化的主体发展趋势,这也是医院后勤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所存在的问题。当前医院后勤管理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然而在内涵上又具备整体性和一致性,所以医院后勤管理是依据管理信息模型技术开发的综合医院后勤管理平台,其具备功能全面,业务配置灵活,使用模式统一,应用操作直观等功能,是医院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理想工具。

2.4 业务相关性与数据接口需求

医院存在多个业务系统,这些业务也存在一定的关系,需要在各系统进行信息交互,所以就要求医院后勤管理系统既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也要和医院主要的业务实现数据共享,尤其是医院信息系统(HIS),而医院使用的HIS系统往往由不同版本,所采用的架构及技术也存在差异,在不同的软硬件环境中运行,所以可靠的医院后勤管理系统需要支持主流的数据接口技术协议,具备灵活的数据接口能力。

3 医院后勤管理智慧化

3.1 医院后勤管理智慧化简介

医院后勤管理智慧化是利用软件辅助硬件建设的,医院后勤管理智慧化是一套具备高品质的应用服务体系,具备独特的任意管理信息模型技术,操作人员可以根据各自的业务管理概念进行按需的数据资源定义与使用;它独创的以管理信息为基础的业务框架标准系统,可以自如随着不同管理业务的变动和发展而变动;同时也具备后勤基础业务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扩展能力,是一个可以使其支撑多业务医院后勤信息系统平台;可通过直观多样的数据接口技术功能实现数据集成软件和数据集成中心。设置一些符合国际标准的分析算法和图形,就可以获得支持医院管理层所需要的决策的数据分析。借鉴先进的管理理论和量化分析方法,实现医院后勤整体发展的最终目标。

3.2 医院数字化后勤系统模块

医院数字化后勤管理系统建设包含五大管理项目:报修管理、巡检管理、运送管理、被服管理、数据分析,如图1所示。

报修管理:将原始的电话报修转变为电脑、手机、电话多渠道报修;实现报修受理的高效、报修完成的及时、报修监督的到位、报修满意的提高。

巡检管理:巡检的过程中,借助手机APP完成一系列巡检工作。巡检任务到达巡检地点才能解锁。防止工作人员未到巡检地点而随意输入巡检结果。

运送管理:其优点包含利用手机APP和物联网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规范运送制度;实现闭环管理,效率监控,增加临床满意度。

被服管理:优势包含使原本的脑力记忆、二次污染的纸质三联单模式走向了实时对账、清洁环保的无纸化模式,可以清晰地看出洗涤中心欠发科室的被服数量;实现科室与洗涤中心数据的实时交互和更新。

数据分析:为医院实现人、财、物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数据基础。

4 数据化后勤建设在医院运I管理中的优势

当今医疗信息化水平已是衡量一个医院管理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考虑后勤信息化管理模式时,需要始终把握医院的培养目标和特色,通过构建信息化服务体系,提高后勤管理能力,体现服务育人宗旨。数字化后勤管理相对于传统的医院后勤管理 具有“四大优势”。

第一,建立起后勤信息化系统最为突出的亮点,就是实现设备的运行控制与管理。通过对设备运行参数的分析,可以实现设备设施的有效管理,让维修变得有计划性,不再是突发性抢修,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效率将大幅度的提高。

第二,实现高效的节能管理与能效分析。利用遍布各个节点的传感设备,能准确地把各处的能源消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准确地反映出设备的耗能状况和设施有漏损,让后勤精细化管理成为可能,让医院实施全成本核算成为现实。

第三,人力资源的节约以及发展的可持续性。完全摆脱了以往的“人为”管理因素,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去解决问题,管理变得更标准,发展变的可持续。

第四,最为重要的是,后勤信息化系统为院领导提供了准确、有效的数据分析,为日后的设备采购和成本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并使得各项工作的开展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持续改进的滚动圈。

5 数字化后勤管理的目标与发展方向

数字化后勤集成平台系统的建设两大目标,其一,目前最现实的解决办法是建立以监测、考核和数据挖掘为目标的能耗监管系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互联互通,将能耗监管系统与设备运行监控平台相融合,通过设备运行状况与能效分析,优化设备运行管理,最大限度发挥其运行效能;其二,将智能化和IT技术与节能和设备运行相结合,开展数字化智慧后勤建设,可以实现精细化、标准化管理,对提高设备运行效率,降低能源与资源消耗、控制运行成本,促进医院的和谐、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要继续全面推动医院后勤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建设,通过医院后勤信息化建设,促使医院后勤管理的标准化、精细化与规范化建设,继而推动医院的全面与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将在逐步完善能源监管平台和运维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完成医院后勤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医院后勤信息化、精细化、标准化建设。

最后,信息化不仅是技术的变革,同时是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的变革。医院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多、周期长、任务重,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我们敢于大胆实践、深入思考、及时总结、广泛交流,发扬总务后勤肯吃苦、能吃苦、不畏艰难的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符合我院后勤实际的信息化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 薛万国.手术室信息化建设与医疗安全[J].中国数字医学,2010,5(5):9-10.

[2]黎建青.改进流程管理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的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11,2(10):55-56.

[3] 邱明辉,刘同波,薛万国,等.手术进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11):45-47.

第5篇:数字化管理意义范文

1.档案管理整体意识不强,当前各地医院普遍存

在档案有效利用率较低的情况众所周知,档案工作对医院的有效开展其它各项工作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如果使医院的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并且发挥最大的价值,必然为医院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各地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管理方式上,长期以来只注重保存而忽视档案的使用,对档案的有效开发利用及其重要意义缺乏应有的宣传,大多数同志对档案利用产生的效益知道的更少。有部分领导干部,对档案管理意识还较淡薄,认为档案工作是从属于其它一线部门的服务性组织,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档案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价值。

2.缺乏有专业技术的档案管理人员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的档案管理缺乏专业人才,工作人员在专业素质方面缺乏实践锻炼,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赶不上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步伐。医院对在职工作人员的培训往往只关注医疗技术人员,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不够重视。

3.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尽管各级医院都程度不同地制定了一些档案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但不够完善。在考核过程中,基本没有把档案管理纳入应该考核的范围,各级医院大都是根据自己的意识和实践进行管理,使许多应该纳入管理的档案没有纳入管理,造成档案管理细节方面存在漏缺的现象。

二、提高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

1.强化档案意识加强宣传组织工作

领导重视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是医院档案实现数字化管理的重要保障。只要医院的领导重视起档案管理工作,有了强化档案管理的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组织系统,形成协调一致的规划,把档案管理与医院的发展连接在一起,与医院业务技术方面的工作一块抓,使各个岗位工作人员都来配合医院统一的档案管理工作,使全体员工都能充分认识档案管理的重要价值和存在意义。

2.注重法制意识加强《档案法》的学习与贯彻

在平时工作中养成依法归档的习惯,大力宣传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促进全体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法制意识的认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也应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必须完整保护档案,便于今后的查找和利用。

3.形成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建设

建立医院档案三级网络管理模式,形成一个以分管院长全面领导,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负责,各科室负责人和专、兼职档案员为成员的医院档案三级网络管理模式。医院的档案管理应统一领导、整体协调,统一操作、专业保管,有专人负责监督各职能部门的档案工作,强化医院档案收集和利用工作。

4.改善档案室硬件设施的配置

各地要根据医院和工作中的实际情况,适当逐步配备专业的计算机、摄像机、照相机、打印机和扫描仪等数字化设备,并采用最先进的专用软件进行档案管理系统的构建,更好地辅助医院档案管理过程中立卷、编目、检索、统计等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5.适应高科技发展增添医院档案管理新内涵

第6篇:数字化管理意义范文

医院中的档案是存储信息和管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技术资源和医疗成果。伴随着信息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怎样高效的将信息数字化应用到医院的档案建设中,为医疗和科研项目提供便利的条件、快速准确的信息服务。这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众所周知,医院是属于为广大病患提供医疗帮助的服务性场所,在开展医疗帮助的过程中。每天医院都会受到大量患者的患病资料。再加上医院本身管理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信息类的文件,两者汇集到一起。那给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者带来的真的是不小的挑战。鉴于医院档案对于其开展工作的重要性,将医院档案的管理进行全面的数字化是具有必然性的。但是在进行医院档案的数字化进程中却仍存在很多的问题等待解决。

1.资源的浪费

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并存的保存机制造成了资源上的浪费。因为想要避免因为一些机器的故障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档案医学成果的丢失。一般都会在档案电子化的基础上,仍然保存一份相同内容的纸质文件。这不但在人力物力上造成了浪费,同时也影响了电子文件在档案事业上的进一步发展。

2.医院档案的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

现在很多的医院都已经为本医院的档案室配置了电脑、并开发了网络信息平台。但可惜的是这些现代化的管理设备并没有的到合理有效的利用。现如今的医院档案管理面临着犹如守着推土机却仍然使用铁锹铲土的局面。在信息化发展越加快速的今天,却仍然在使用传统的封闭式的管理模式。电脑、网络平台在很多医院的档案管理上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只有医院真的认识到了档案管理数字化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培养一些适应信息化管理要求的档案管理人员,才能真正使得医院信息化设备得以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才能使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得到真正的发展。

3.医院档案信息数字化的标准尚不完善

现在很多医院在我国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大背景下,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用来推进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工作进程。但是数字化的进程除了工作态度上的积极之外也要规范化的工作,建立标准化的档案信息。不然很容易发生信息数字化的资源得不到合理充分的应用。另一方面,不能完全统一数据的格式、分类标准等也会使得档案数字化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有所下降 ,不但不能借助网络有效的利用数字资源,同时也制约了医院档案数字化的进一步发展。

4.医院负责管理档案的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质不够

随着信息化逐渐深入到医院档案的管理工作中,这对医院负责管理档案的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了解专业的医学知识、档案知识管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素养。

现如今,很多的医院档案工作人员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不深,技术水平不够致使其业务能力下降达不到现在医对于档案数字化的新要求。现在很多医院的档案工作人员还兼任着医院内的其他工作,分身乏术致使其根本不具备业务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致使大多数医院的档案工作智能停留在调用和查询的基础性信息化水平上。这样一来,医院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化就更难得以真正的实现。

二、医院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完善对策和发展策略

1.对于档案信息收集上的完善和操作上的规范模式

对于实现医院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当务之急,首要任务是先要建立起一个标准的信息档案资料库。通过数字化的管理形式,将医院内原有的档案信息加以整理存储。并开发深层次的档案应用,提高其档案的使用价值。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建立网络平台上的档案查询系统。这个网络平台要能实现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存储、检索以及输出功能等等。从而建立其整个比较完善的工作系统流程。当然在创建系统之前,我们也要保证在对其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处理过程中,是采取标准化的规划分类体制。以防止资源的浪费,提升信息存储和传输的效率。我们还可以鼓励医院内各个部门上报资料时是以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并是以电子文件的形式进行传输。

在对信息档案实行数字化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信息资源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可以对文字或者图像类的信息采用扫描录入的方式,逐份的扫描然后编好索引和目录。也可以采用文本格式进行全部的归档存储,但是要配备全文的数据库,当然也可以采用上述两种方法组合的形式进行档案的数字化处理。

2.对其医院档案服务的体制进行完善

现在医院的档案管理可以在信息化的帮助下创建新的管理体制,通过网络平台更好的为医院内的其他部门进行服务。推动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比如: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查询网站、建立档案信息资料库、信息可以实现自动的上传和存储以及信息资源可以实现在线查询等等。这写举措不但可以为档案的管理上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共享和档案信息的良性循环。

3.培养熟悉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档案管理人员

在医院的档案进入信息化、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后。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的医疗知识、档案管理知识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网络信息处理能力和数字化的信息服务能力。档案信息数字化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是否过硬。现在的医院应该着重培养档案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其工作时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第7篇:数字化管理意义范文

关键词: 数字化 医学影像 医学设备 维修管理

一、提高临床工程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是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的重要保证。

临床工程师的综合素质表现在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有较强的协调工作能力。不计个人得失,有善于学习的工作作风、主动工作的心态是一个称职的临床工程师的必备条件之一。我们认为,不断提高临床工程师的综合素质,是做好仪器设备管理和维修的基础。由于临床工程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在日常维修工作及时有效的维修、维护工作,降低了医院仪器设备的维修费用,达到了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的目的。

二、建立健全仪器设备的技术资料的管理制度,是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的必要条件。

要及时修复一台仪器设备,没有相关的图纸、技术资料是相当困难的,尤其是大型数字化仪器设备更为重要。临床工程师在安装调试时就要将随机所带的原始技术资料、安装手册和维修说明、线路分析及电路图等,给予分类、归档并妥善保管。这些资料是临床工程师工作的基础,也是日后维修仪器设备的必要条件。另外,经常在一台设备的随机资料中无法找到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资料,这是因为仪器设备的生产厂家,出于技术保密等原因,一般不会将一些关键技术资料给用户。而这些资料对先进的仪器设备的维修、维护工作来说至关重要,要解决此类问题,通过国内同行技术信息的交流,做好工作日志及详尽维修记录,并将此也作为资料加以保存。高度重视建立健全仪器设备的资料管理制度,是仪器设备管理和维修工作的重要环节。对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质性意义,这是管理、维修现代化先进仪器设备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三、正确的维修与保养是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的基础。

任何一台仪器设备,如果不能正确使用,没有有效地维护、保养,那么它的使用率是难以保证的,也无法保证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日益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要求临床工程师通过在维修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才能保证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在维修实践中,要坚持正确维修,所谓正确维修的界定标准应当是:用最短的时间、花最少的费用、获得最高维修质量,这需要临床工程师平时加强计算机、英语的学习,在维修工作通过细致的观察,积累经验,并且做好详尽的工作日志或维修记录。这样当故障出现时,临床工程师才能够迅速判断出故障类别、大小,及时维修及决定损坏零件的更换途径、基本费用、有无修复价值等,并及时与主管上级部门汇报,做出决定后,实施维修。一般日常故障应迅速排除,及时交付科室使用。这是对临床工程师的要求,更是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的基础。

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是由使用者和操作者和临床工程师共同完成的。为了不断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更好地维修、维护好医院的仪器设备,医学工程科的临床工程师分为不同的专业组,根据科室、仪器设备的分类,采取专人划片管理、维修、维护,遇到重大维修任务组内协作、多方支持,及时有效地保障医院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确保医院一线临床的日常工作。

在维修实践中,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临床工程师必须做到对仪器设备的原理、性能、特点详尽了解,对仪器设备及时有效维修、维护、保养,尤其是重视预防性维修,这是保证临床医疗工作、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减少费用的必要措施;临床工程师必须做到对仪器设备定期保养,如有不能自主维修的故障和更换零件,则请生产厂家维修,有效地控制医院的仪器设备维修费用。对仪器设备的软、硬环境予以密切关注;对仪器的软件要做备份,经常清理软件垃圾,经常注意对机房的温度、相对湿度、电源电压等的监控。同时临床工程师应有责任、义务协助操作人员详细了解操作程序、开发仪器设备的全部功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只有临床工程师与操作者密切合作,才能有效地使用、维护好仪器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正确的维修和维护是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8篇:数字化管理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自动化管理

高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在提供最新科技知识内容、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以及查找文献需求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在管理水平上还比较欠缺、在管理手段上相对原始,依然采取用纸类登记本进行登记的方式来进行期刊管理工作,此种方式带来很多弊端。因而本文围绕着高职院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的管理问题,分析了应用自动化系统在高职院校图书馆期刊管理中的重要意义以及自动化系统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期刊阅览管理的具体功能,以期提高期刊阅览室的管理效率,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期刊阅读服务质量。

1 现阶段高职院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在管理中的弊端

(一)信息登记与借阅证出示流程运行不畅

各高校对图书馆的登记规则与借阅规则都进行了明文规定,进入图书馆阅览室必须登记读者信息,并且提供图书借阅证,但是有部分读者对此规定却视若无物,并不遵守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以及阅览室的纪律,去阅览室时并不主动登记信息,也不向图书管理员提供图书借阅证,需要图书管理员提醒才能马虎潦草的登记信息。更有甚者,一些学生趁图书管理员暂时不在的空档偷偷溜入期刊阅览室,以此逃避信息登记流程与出示图书借阅证流程。还有的读者不愿意频繁进行登记,希望登记一次就一劳永逸,之后可以随意进入阅览室,甚至还有的读者为了信息登记与借阅证出示流程而与图书管理员争吵[1]。

(二)期刊摆放杂乱无章

期刊阅览室的工作人员会依照一定的顺序将期刊摆放在阅览架上,使各类型期刊一目了然。然而,因为期刊阅览室具有很大的面积,而且阅览室实行的是开架阅览模式,因而一些读者在阅读完刊物后乱摆乱放的行为就打乱了期刊摆放顺序,使其杂乱无章,对之后其他读者找寻期刊带来了很大不便,从而造成了期刊管理工作的极大障碍。还有的读者为了找到自己需要的某个重要信息内容,会要求查阅几十份甚至上百份期刊,在其查找与借阅的过程中,图书管理员的时间被极大浪费,同时读者自身珍贵的阅览时间更是被极大地耗费了[2]。

(三)期刊被损坏或者被夹带出阅览室

有些读者在阅览期刊的过程中,发现期刊内的某个信息对自己十分有用,或者自己对某一内容极为感兴趣,然而在阅览室并不方便复印,所以读者会将信息所在页面从期刊上撕下来带走,导致期刊被损坏;还有的读者干脆将整本期刊偷偷A带出阅览室。在阅读过程中,还有一种弊端,有的读者一下子从阅览架上取下很多本期刊,放在自己所在的阅览桌上逐一阅读,此种行为很不利于其他读者借阅图书,造成资源浪费现象。

(四)期刊的结构设置不科学

期刊阅览室对于读者的阅读倾向没有经过调查,因而不了解读者需要阅读的重点内容,也不知道读者对刊物的真实评价,同时,阅览室也没有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对期刊结构进行调整,因而致使期刊的结构设置不科学,不能被充分利用。

2 在高职院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应用自动化管理的意义

(一)使期刊管理效率与阅览室服务品质得到提升

在高职院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应用自动化管理,可以方便对读者进行分类,从而对其展开有针对性的服务,使期刊阅览服务变得个性化、主动化,服务品质得到提高,也进而提升了期刊管理效率。

(二)增强了图书馆的科学管理效果

在阅览室管理上应用自动化系统,能够将阅览室期刊外借、每日接待读者数量以及复印册数等情况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进而方便图书管理人员对阅览室的工作量、接待读者类型等进行统计,极大地便利了工作人员管理,使图书馆的科学管理效果大大增强[3]。

3 自动化系统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期刊阅览管理的具体功能

(一)对读者进行管理的功能

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还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即采用纸本对读者进行登记,并且要求读者向图书管理员出示借阅证。此模式不仅使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繁多,对于读者来说也比较麻烦,因而容易引起读者不耐烦。自动化管理模式的推行就极为完美地解决了此问题。在自动化模式下,读者只需携带图书借阅证,并且对借阅证上的条码进行扫描,读者信息就被记录下来了,此外,读者进出阅览室的时间也会在自动化管理的模式下被记录在图书馆的阅览读者库中,方便之后图书管理人员对期刊管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4]。

(二)提供期刊复印服务,使期刊借阅流程自动化

在自动化管理模式下,读者复印期刊的需求能够被实现。期刊阅览室的工作人员也能够根据读者复印的内容统计出读者需要阅读的重点内容,为设置合理的期刊结构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一般情况下,期刊是不可以外借的。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期刊阅览室可以借鉴其他图书的借阅与归还模式,对期刊借阅开展管理工作,此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期刊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使期刊借阅流程变得自动化[5]。

(三)对期刊实施防盗管理工作

在高职院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的传统管理模式下,期刊被夹带出阅览室的状况十分严重。然而,应用自动化管理模式就有效的控制了此种状况的继续发展。在自动化管理模式下,期刊上都被贴上了磁条,同时在期刊阅览室的门口装置磁条检测仪器,以防读者将期刊夹带出阅览室。磁条检测仪器起到很好的防盗作用,其作用手段是:当读者尝试把期刊偷偷夹带出阅览室时,磁条检测仪器会发出警报声音或者仪器的灯会亮,因而使期刊管理人员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四)简化期刊管理部门的统计工作

自动化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的运行,使期刊管理部门的统计工作获得了简化,统计信息变得一目了然,极为便捷,可以针对任意时间段对阅览室的阅览人次进行统计,方便期刊部门分析读者到阅览室的时间规律。

自动化管理模式还方便期刊部门统计不同系别、不同专业读者对期刊的阅览状况,从而依据统计结果,判断哪个系别或者哪个专业的学生对期刊的阅读次数较少,从而对期刊的种类进行调整,以使期刊结构更合理,更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在学校的育人、科研以及教学工作中意义深远、不可或缺。作为图书馆的一线阵地,期刊阅览室的刊物在信息涵盖面方面十分广泛,与此同时期刊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信息容量极为庞大。因而,探讨高职院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的高效管理策略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广泛应用自动化管理模式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张丽萍.图书馆建设特色化:图书馆行业路径探索研究――以杨邦俊先生西安思源学院图书馆建设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6,01(03):4-9.

[2]胡桂梅.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应对措施――以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4(08):76-77.

[3]张娜.对高职图书馆服务管理的浅析――以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图书馆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04(02):94-98.

第9篇:数字化管理意义范文

    1 引言

    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 是衡量医院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 也是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必备条件。厦门市第一医院由院本部、5所分院、7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及两所爱心护理院组成。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 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医院显得尤为重要。为此, 本院先后投资2 000多万元建设数字化医院, 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集成共享技术, 建成了院本部与外院、院本部与分院、院本部与社区以及院内各科室之间区域协同医疗公共服务集成平台和运行机制。现在, 在本院已实现看病、住院、体检全过程一卡通, 信息手段预约已成规模, 基本实现无纸化, 患者看病更加方便、快捷, 医生还可以通过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查看患者过去的健康状况, 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提高了患者和社会对医院的满意度。

    2 数字化门诊系统优化门诊流程

    2.1 多样化挂号系统

    医院越大, 病人越多, 挂号难、挂专家号难、看病难一直是病人就医难的重要问题。过去, 患者为了挂上本院一些知名专家号, 必须凌晨4、5点钟就到医院窗口排队。现在, 除现场挂号外, 患者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短信、现场和自助挂号机等方式预约1周以内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的时间点,还可预约辅助检查项目的时间段, 方便病人就医,有效地分流了车流、人流, 解决门诊拥挤、看专家难问题。

    目前已开通16条预约电话, 预约时间从早上8点~晚上8点。预约中心在完成预约服务登记的同时, 还承担了接听咨询电话和病人回访工作。截止2008年底, 预约中心共接听预约和咨询来电200多万人次, 呼出通知停诊和回访出院病人服务电话15多万人次, 预约确认60 多万人次, 预约人数从最初每天1~2人增加到现在每天700多人, 形成最具特色、最受欢迎的服务项目之一。

    自助挂号是2009年推出的服务项目, 时间仅需20秒, 患者只要在自助挂号机前插入市民健康卡, 3秒钟内, 机器便可识别其身份信息, 屏幕上会自动显示普通号、专家号、门诊科室、已挂人数等信息, 患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并可预约1周内专家号和普通号。

    2.2 双向转诊系统

    双向转诊即同时实现上转与下转病人, 是三级医院直接管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一项制度。为了在院本部与社区服务中心之间建立影像检查、检验、门急诊、住院绿色通道, 每天有两部专车专门负责社区与院本部病人转诊和检验标本运送工作。

    上转为社区病人转到院本部, 社区医生开具双向转诊诊断后, 病人持社保卡到门诊大厅双向转诊服务台, 由护士接待并确认转诊科室, 无需挂号,直接凭转诊单到专科门诊就诊。下转主要是院本部住院或门诊患者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脑卒中等常见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及随访的, 下转到社区继续治疗。2009年以来, 通过“双向转诊”到院本部与社区就诊的患者有近百人。

    2.3 门诊医生工作站

为了实现区域内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间的数据流动, 必须要对患者的身份进行统一识别, 即建立区域健康数据中心, 这是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厦门市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市民健康信息系统, 医生在工作站通过刷市民健康卡不仅可实时查看病人的检验报告、影像报告, 还可借助市民健康系统查看病人健康档案以及在其他医院的诊疗记录, 实现区域协同的资源共享。同时, 系统还提供实时监控门诊用药情况等。

    2.4 远程会诊

    远程会诊借助国内外知名医院资源, 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由患者主治医师(或主诊医生)建议患者或根据患者要求办理, 远程会诊室直接与国内外知名医院远程会诊室实现数字化信息对接, 通过区域网络服务平台, 使厦门地区患者在当地就能真正享受到国内外知名专家的诊疗技术。

    2.5 统一发放报告单, 变被动为主动, 提供人性化服务

为了节省患者时间, 避免病人往返多个医技科室领取报告单, 利用信息资源优势, 整合发放报告单窗口, 实现了病人在多个医技科室检查只需在统一窗口前领取报告单。不到医院领取报告单的患者, 还可以通过市民健康网查看本人检查报告。此外, 客户服务中心还与快递公司合作开展辅助检查报告与体检报告邮寄服务, 市内患者当天就能收到报告单。

    3 数字化医技系统优化服务流程

    3.1 辅助检查排队系统

通过启用医技检查排队系统, 实现医技检查科学排队, 解决了医技检查拥挤、熟人插队问题。患者根据排队系统排出的时间段和诊室, 按时接受检查, 节约了病人时间。目前, 辅助检查排队系统已覆盖所有医技部门。

    3.2 通过第3 方配送标本, 结合条形码技术, 检验流程更合理

通过建立检验协作平台、统一接收标本, 结合条形码技术, 院本部、分院、社区检验标本由康泉服务公司第3方配送, 优化了检验流程, 集中了总院检验优势, 减少了对社区的投入。分院、社区服务中心检验标本送达院本部后, 检验报告单即可在分院社区直接打印, 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三甲医院服务。

    3.3 建立心电图检查快速网络, 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

通过构建区域性医学影像信息系统, 可以使大型综合医院高质量的医疗影像诊断技术资源为更大范围内的患者提供服务, 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医疗技术资源解决医疗资源偏态分布的技术水平相差悬殊的问题。由于社区、临床科室与心电功能科不在同一地点, 一些危急病人如: 心肺复苏、心律失常、心梗等不能及时得到检查诊断。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建立了心电图检查快速网络通道, 不仅使心电功能科可以准确获取心电图原始数据, 还解决了检查流动性问题, 实现了即时信息传递、远程网络打印报告单功能。心电图检查快速网络极大提高了心电图检查效率, 使心电图检查从原来每人平均10~20 分钟缩短到现在两分钟。

    3.4 自助刷卡取药

门诊量每天高达6 000多人, 以前患者取药等候时间很长,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医院借助信息技术尤其是条形码技术, 优化处方调配流程, 取药时患者可到自助机前刷卡, 同时药师在后台配药, 患者根据提示到指定窗口静候取药。现在患者取药的时间从原来的半小时缩短到现在的8分钟左右。

    4 数字化病房医疗护理系统节约医护人员时间

    4.1 启用护理电子病历系统

以往手工书写护理记录繁琐、时间长且常常出现误差, 浪费了护士很多时间与精力。使用护理电子病历系统后, 护理病历书写更加规范, 护士从繁重的病历书写中解放出来, 电脑自动统计出入量快速且准确。护士还可以通过建立病历和健康教育模板,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护理病历书写效率和质量, 原来新入院的患者书写护理病历需要30分钟现在仅需5分钟就可以完成, 节省了护士时间, 使护士有更多时间到病房为病人做治疗、护理、健康教育等服务。

    4.2 采用无线pda技术

    提高护理质量。神经内科每天至少有70名病人, 每天下午至少要有1名护士花费1小时测量记录患者体温, 再用1小时绘图。使用pda后, 护士移动工作站直接采集患者生命体征, 快速完成体温、脉搏、呼吸及各种出入量、引流量的护理计入工作, 自动生成体温表、脉搏表、呼吸表, 节省描图时间, 电脑自动绘图, 同等工作量只需30分钟就能完成, 且准确美观。

    4.3 优化医嘱处理流程, 提高效益

    启用医护工作站, 使医务人员从过去反复转抄医嘱等繁琐工作中解放出来, 简化重复环节, 提高工作效率。

    4.4 输液贴管理及其它

临床科室以往管理静脉输液标签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不干胶输液贴上手抄, 另一种是采用电脑打印在a4纸上, 但要护士用剪刀进行裁剪、粘贴。现在通过pda扫描输液标签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减少了差错发生率, 原来两小时的工作量现在仅用30分钟就能完成。此外, 护士站设置电子信息屏可显示病人总数、病人、医生及护士状况, 方便医生和护士查阅病人的资料; 电子床头标识随着医嘱产生自动显示病人的护理级别、饮食等, 替代手写床头卡; 移动呼叫系统可使病人清楚护士的位置, 护士在病人房间里也能知道其他床位病人的呼叫, 并可进行护患对讲。

    5 数字化社区信息系统使居民居家享受三甲医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