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岗位实习方案范文

岗位实习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岗位实习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岗位实习方案

第1篇:岗位实习方案范文

[关键词]桥梁工程;双壁钢围堰,;萧山义桥大桥;混凝土浇筑

1、引言

桥梁水下基础工程是桥梁工程建设的重点和基础,由于施工环境较为特殊,因此,水下桥墩施工技术与地上施工有很大的不同。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双壁钢围堰施工技术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双壁钢围堰施工主要是运用双壁钢将四周围堰封闭,创造桥墩施工环境无水化,为工程提供建设基础。双壁钢围堰施工特点非常明显,它能够承受较大的水压,并且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地质基础,它既能够为桥墩施工提供无水的施工环境,又能够承载结构载荷,所以,在现代桥梁工程水下桥墩施工中,双壁钢围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以浙江省03省道萧山义桥大桥及南岸互通工程桥墩基础施工为例,分析和研究了双壁钢围堰施工具体方案,为实际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2、萧山义桥大桥双壁钢围堰施工方案分析

2.1 工程概况

浙江省03省道萧山义桥大桥及南岸互通工程位于义桥镇义桥大桥老桥下游800m处,北接四季大道,跨浦阳江后和闻戴线相接,全长1.025km,全桥总长838m,其中跨浦阳江200m。主桥跨径50+75+75+50m四跨连续箱梁,大体积承台,双薄壁墩。主桥桥墩位于水中,项面低于河床,采用厂制大块整体定型钢模,双壁钢围堰,钢围堰先在加工间制作完成,桩基施工完成后在桩基周围拼装双壁钢围堰,使用卷扬机在吸泥泵辅助作用下缓慢下沉,等下到设计标高后浇筑混凝土。

2.2 双壁钢围堰具体施工方法

(1)双壁钢围堰结构确定。根据实际的工程结构,通过一系列的计算,设计并确定了双壁钢围堰结构尺寸。双壁钢围堰内外壁隔舱距离为1.4m,围堰内壁的长度为23.4m,设计高为18.3m,宽度为18.0m,标高为5.5m,水下混凝土封底为3m。同时,为了保证施工范围内混凝土封底成功,围堰要超过施工基底。为了消除水流以及涨潮落潮的影响,在围堰周围进行铅丝围拢固定。

(2)围堰内部支撑结构。为了保证结构的稳定性,方便施工,在围堰内设置了两道支撑,支撑材料采用45-a工字钢,两道支撑距离不超过5m,并通过竖向的桁架进行连接,是围堰形成统一整体。竖向单个隔舱板与阁舱板补强板组成的工字型梁为壁板的主受力骨架,所以隔舱板共24块,隔舱板之间根据水压力变化要求而设置水平桁架由水平桁架弦板和角钢组成水平桁架承受隔舱之间的荷载。这是双壁围堰壁板在竖向和水平向的主受力构件。经计算下层内支撑距围堰刃角达到8.0m。同时为了增加底层钢围堰矩形长边的刚度和围堰的构造整体性,需要在刃角的上方4.0m位置矩形长边的中部增加一道钢箱梁。钢箱梁的下端做成易切入覆盖层的刃脚,当底层围堰下放入水后,钢箱梁内灌入C30干硬性砼8.6m3,增加下沉重量和钢箱梁本身的刚度。

2.3 双壁钢围堰的组装及下水

围堰的组装与下水是工程施工的重点。钢套箱在钻孔平台上组拼,在钻孔平台上画出钢套箱底层的安装位置,做好组拼前的准备工作。整个过程包括四个步骤。

首先,底部围堰结构的拼装机下水。围堰的施工过程要从下往上,所以第一步就是进行底部结构的拼装及下水工作。在围堰结构的四周设置了“牛腿”结构、扁担梁等,这些结构安装完成之后,通过千斤顶将整体结构放入水中,完成底部围堰结构的安装下水;

其次,上层围堰的接高。在首节钢围堰锁定后,向其隔仓内灌注混凝土和向夹壁内加抽水等措施以调平围堰,并予留一定的干舷高度,使其处于待拼次节围堰的状态。以后每一节段船运到围堰旁,由浮吊起吊与首节或上一节进行焊接,每接高一节既均匀下沉,并予留相应的干舷高度,以便接高下一节时施焊作业;

第三,钢围堰的下沉和着床稳定。双壁钢围堰在水中是以隔舱内灌水下沉。如遇到刃角有变形时可灌1.0m~3.0m的刃角砼,本桥双壁围堰内有十二支钻孔成桩的钢护筒及矩形围堰的横、纵向各两根内支撑防碍抓泥斗的使用,即有些部位抓泥斗不能到位,则使用空气吸泥机高压射水龙头清除;

第四,钢围堰的竖向定向。在围堰的内壁面上对应承台的四只角钢护筒的位置,上下各安放用型钢制作钢套箱下沉时竖向定位系统。即横纵向的水平限位系统竖向起着导向作用。如果围堰偏时在平潮位用50t手动油压千斤顶进行调控。钢围堰着床是钢围堰施工中的一道重要关键工序,钢围堰着床后的位置和倾斜率对钢围堰以后的下沉,乃至钢围堰落到设计高程时的质量都有重要影响。不过本桥可选择在平潮时,基本没有多大流速的条件下着床。通过在钢围堰的隔舱内灌水以调平围堰这样可以反复几次。当围堰接高下沉至刃尖距河床0.5米左右即停灌水下沉,通过反复纠偏以实现围堰的精确定位。然后均匀灌水,快速实现围堰刃脚的着床,继之以均匀吸泥下沉使围堰下沉到位。

2.4 围堰内水下混凝土封底

当围堰结构安装及下水完成之后,就需要进行围堰内水下的土封底。这一步是围堰结构施工的最后一步也是工程施工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工程施工之前,首先对工程所需要的封层厚度以及抗浮抵抗力进行计算。经过计算,封层厚度确定为3m,封层抗浮力参数定位1.69。

浇筑封底混凝土。采用泵送多点用导管浇筑封底混凝土,因封底混凝土数量大,为提高混凝土流动性和延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混凝土中掺加适量的缓凝型减水剂(30小时缓凝时间)和粉煤灰。

水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用测深锤每隔一段时间,测出混凝土表面标高,将原始资料记录下来,随时告诉现场值班技术员,用以指导各导管提升及下料,要求混凝土均匀上升,以免造成混凝土面高低偏差过大,同时,也避免导管埋置过浅而使导管悬空,混凝土浇筑终结时,尽量调平混凝土表面平整度。灌注水下混凝土时,准备多套导管提升装置,防止混凝土堵管。

3、结语

通过文中的分析可以看出,双壁钢围堰施工的步骤非常复杂,要求较高,但是其施工的效果非常明显,能够很好的为工程提供施工基础。整个双壁钢围堰施工还包括了双壁钢围堰结构的制作以及运输等过程,文中就没有进行特别说明,但是这些过程对于施工而言也非常重要。因此,在双壁钢围堰施工中要注重每一个施工环节,以此来保证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狄为民.双壁钢围堰在山区河流桥梁基础中的应用[J].铁道标准设计,2005,4

第2篇:岗位实习方案范文

【关键词】顶岗实习;管理;优化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了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是实践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顶岗实习,可以强化学生的专业服务意识,提升专业素质,形成专业技术能力,使之成为合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乌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多年的专业建设过程中,逐步完善了“校企互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地方酒店业,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了一套学生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师资校企岗位互换的有效机制,学生在三年的专业学习过程中,要完成一年半的顶岗实习。该专业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顶岗实践、工学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的、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乌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虽然在顶岗实习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总体来说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强化顶岗实习的功能,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从而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乌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顶岗实习制订的方案不够详尽周密

酒店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有相应的实习计划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但制定工作多流于形式而缺乏细节推敲,内容也大多泛泛而谈,适用于所有岗位。由于计划与方案没有对不同工作岗位进行细致的设计,比较粗略,对于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问题更是缺乏指导性意见,这就使得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目标不明确,岗位职责不清晰。

(二)顶岗实习前的培训不够深入细致

酒店管理专业在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培训工作仅限于召开说明会,宣布实习单位、实习内容、实习待遇、实习时间、相关规定、需要提交的实习作业等常规问题,而对学生的思想动员、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尽管也提及但做得不到位。这直接导致学生对顶岗实习缺乏应有的重视,对顶岗实习有畏难情绪,对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从而影响了本次实践教学质量。

(三)企业的配合差强人意

学生去酒店进行顶岗实习,企业方是非常欢迎的,但是他们往往视学生为廉价劳动力,把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当做解决其用工难问题的良策,因此,学生在进入酒店之后,绝大多数被安排在用工量大、工作强度大、员工流动频繁的餐饮部,很少能够调换到其他岗位。由于在餐饮部的日工作时间长,学生很难再挤出时间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酒店方对此也经常不予配合,这样一来,学校安排的轮岗、岗位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等实习内容就形同虚设。

(四)考核方案没有真正得到实施

顶岗实习实施过程中,往往在开始阶段进行得井然有序,而在后期乃至实习结束后的成绩评定环节,由于一些人为的因素,往往比较草率。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教训没有及时进行系统的收集、归纳和总结,导致其在实习结束后不能客观公正地进行自评。另一方面,校外指导教师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没有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仅仅在实习结束给予一个总评成绩,这也导致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不够公正、合理。

(五)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和校内的专任指导教师处于不同的工作空间。尽管每周均安排一名校内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要求老师每周三次去酒店进行教学指导,其余时间要任意选择几名学生进行电话沟通,同时还借助微信群、QQ等网络工具进行教学指导。但是当学生处于一个比较陌生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客人的沟通等问题就会蜂拥而至,需要老师在心理上加以安抚,专业上加以指导,而这些问题指导教师都无法第一时间知晓。

二、乌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管理优化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顶岗实习计划与实施方案

顶岗实习计划是一份具体的实习过程安排表,应该对顶岗实习的全过程起指导作用,对实习全过程做出切合实际的安排,应包括培养目标、实习内容、实习要求、管理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校内外指导教师、考核方案等方面。制定计划既要符合实习酒店的实际情况,也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能达到的专业水平。实施方案是对计划的具体执行,内容应该更为详尽,应该针对不同的岗位要求,以实习计划为依据进行编制。顶岗实习计划和实施方案应该校企合作共同完成。

(二)做好学生的教育培训工作

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应该在他们刚一入学就进行,利用班会、专业课的学习等机会教育学生认识自己的专业,了解顶岗实习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的顶岗实习积极性。在学生赴酒店进行顶岗实习之前,再一次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主要内容一是了解实习酒店的企业文化,缩短入职适应期;二是实习动员与心理指导,强调角色转换,做好心理准备;三是强调人际关系的处理,掌握正确的人际关系处理技巧;第四,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其实职业道德教育应该贯穿整个专业学习期间的始终。职业道德培训重点是要让学生清楚良好职业道德对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而不遵守职业道德会带来的可能危害,使学生自觉培养自己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服务意识。

(三)加强与企业的沟通

实习酒店的配合是学校圆满完成顶岗实习工作的关键一环,为此,应该在学生入职前召开校企座谈会,就本次合作的细节问题进行深入沟通,包括学生实习岗位的确定、企业指导教师的落实、实习岗位轮换、顶岗实习期间的理论学习、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并形成书面文件,双方签字生效后要求酒店务必严格按照约定的内容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工作,还应该成立由校企双方负责人共同担任领导的监督委员会,成员由双方指导教师组成,共同协商解决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四)严格执行成绩考核评价方案

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评定内容的全面设置;二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的考核方案是校企双方指导教师结合实习岗位的具体要求设计的,考核内容比较全面,定性定量相结合,可操作性强。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前文述及的原因,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为此,首先应和企业指导教师进行沟通,让她们认识到该项考核方案对于客观评定学生成绩的重要性,其次,为了体现过程评价,每周结束,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本周的实习表现给予一个成绩,双方共同完成实习过程的动态考核评定。

(五)安排校内指导教师驻店指导

针对学生实习过程中不能及时给予指导的问题,学院可以选派专业教师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到酒店挂职锻炼,教师到酒店全程跟踪指导,这样安排既能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又能及时配合酒店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类问题,可谓一举两得。学院在向酒店选派指导老师时,应该注意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并要求教师在挂职锻炼期间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注重对学生与人沟通能力的培养,从事服务行业,与人沟通的能力其实比专业实践能力还要重要;其次,要做好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在实习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企业和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各类矛盾,指导教师要充分起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桥梁作用,解决好各种矛盾和问题。第三,要结合具体实习情况,完善原有实习管理制度。指导教师在挂职锻炼期间,会发现原有制度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及时归纳整理,完善原有的管理制度,使之更好地为实习管理服务。

三、结语

顶岗实习对学生而言是难得的专业实践活动,对于高职院校学校来讲,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企业来说,通过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可以解决用工难的问题,同时也为企业未来发展培养了力量。作为有着管理责任的校方和企业,应重视顶岗实习出现的问题,优化管理模式,提高实习质量,才能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刘勇.浅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对实习过程的管理[J].才智.2012(20):142-143.

[2]郑琪.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实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9.

[3]张峰.王超,魏晓旭.基于任务驱动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探索[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22-24.

[4]李红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制约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05(15)

第3篇:岗位实习方案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构建及实施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一定现代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旅游专业技能,具备旅行社及酒店管理工作能力,适应旅游企业和酒店管理、经营和服务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学习本专业能掌握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应用文写作等工具性基本知识和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相关的管理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等经营管理知识和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

通过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教学,能培养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应用写作能力等基本能力和导游讲解、带队领队、接待服务等工作能力、旅游酒店相关工作中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一定的文化艺术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

评价分为毕业论文评价、毕业综合实践岗位考核评价、项目化考核评价三个部分。项目评价分文档评价和现场评价两个阶段进行。

(一)毕业论文评价体系

结合本专业所学的各课程理论知识,结合毕业实践单位或具体岗位在旅游管理领域选定某一题目,写一份毕业论文。字数3000~4000字。根据毕业论文评价标准由指导老师进行评价和评分。

(二)岗位考核评价体系

毕业实践岗位考核评价是对学生在具体实践岗位上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考核评价。主要由实践单位的校外指导教师(实践岗位的部门领导或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并由校内指导教师进行核实和审核,校外指导教师的考核结果寄到校内指导教师手里或实践单位密封盖章后由学生带回学校。

(三)项目考核评价体系

本考核以个人为单位,每个人从旅游企业管理策划方案或旅游企业、旅游市场调查分析报告中,任选一项考核。考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方案撰写阶段,每个人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知识,在对旅游企业或旅游市场进行调查或实际工作、训练的基础上完成管理策划方案或旅游企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的撰写与幻灯片制作,每人的成果经评阅教师评阅计为单项得分。第二:现场考核阶段:以每个人为单位汇报和展示旅游企业管理策划方案或旅游企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现场评委通过观察了解每个学生各方面的表现给出相应的现场得分,单项得分加上现场考核得分,即构成了本项目化考核的分数。项目基本情况如下。

1.文档考核评价

(1)旅游企业管理策划方案

项目及标准来源:毕业综合实践单位和具体岗位;成果形式: 策划方案;应用技能: 文字录入、排版、应用文写作、策划能力;相关知识: 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经营管理相关理论及实训。

项目实施:对某一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及对某一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其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写出管理策划方案字数1500~2500字。管理策划方案包括管理策划书、项目策划书、战略策划书、旅游产品和市场营销策划书、某一旅游企业或产品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2)旅游企业或旅游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项目及标准来源:毕业综合实践单位和具体岗位;成果形式:调查分析报告;应用技能:文字录入、排版、应用文写作、估价能力;相关知识: 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经营管理相关理论及实训。

项目实施:对某一旅游酒店管理企业及对某一旅游产品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其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写出调查分析报告,字数1500~2500字。

2.现场考核评价

项目及标准来源:毕业综合实践单位和具体岗位;成果形式:PPT讲解;应用技能: 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个人基本素养及专业技能的整体表现;相关知识: 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经营管理相关理论及实训。

项目实施:主要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时间为20分钟,每位学生利用幻灯片汇报和展示管理策划方案或项目调查分析报告。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

(一)毕业论文考核评价标准

评价要素及评价要素的内涵、分值如下:

1.平时表现:严格遵守指导老师的写作要求,工作努力,态度积极主动,4分;

2.选题:选题符合本专业教学基本要求,能达到训练的目的;能较好地联系社会经济实际和毕业实践单位具体情况,4分;

3.文献综述:掌握本领域相关文献资料,并有自己的见解。能正确引用相关文献,2分;

4.论文内容:第一,思路清晰,概念清楚,文笔流畅,撰写规范,字数达到要求,6分;第二,善于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全面、正确且有一定深度,6分;第三,论文有创见,且有一定的理论和推广应用价值,4分;

5.论文格式:格式符合《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毕业论文格式要求》,2分;

总计得:30分。

(二)毕业综合实践岗位考核评价标准

指标项目及分值、评定等级标准、评定成绩得分如下:

1.工作作风 5分: 服从领导,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踏实,责任心强。(5分)服从领导,工作认真踏实,责任心较强。(4分)尚能服从领导,工作表现一般,有一定的责任心。(3分)不服从领导,工作马虎,责任心差。(2分)

2.岗位业绩 10分 :在具体实践岗位上迅速适应,有很好的业绩,能够发现岗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10分)在具体实践岗位较快适应,有较好的业绩,能够发现岗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8分)在具体实践岗位适应,有一定的业绩。(6分)不能很好适应岗位、没有工作业绩。(4分)

3.岗位能力 10分 :熟练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独立完成岗位要求的任务,全面掌握各项技能。(10分)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一般能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岗位要求的任务,很好掌握各项技能。(8分)尚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基本能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岗位要求的任务,掌握一定的技能。(6分)操作能力较差,基本不能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岗位要求的任务,没有掌握一定的技能。(4分)

4.组织纪律 5分:能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实习组织纪律按时上下班,出勤率在90%以上。(5分)能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实习组织纪律,按时上下班,出勤率在75%以上。(4分)一般能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实习组织纪律,有时迟到早退,出勤率在75%以下。(3分)组织纪律性差,上班经常迟到早退,出勤率在75%以下。(2分)

综合得分30分。

(三)项目化考核评价标准

1.文档考核评价标准

(1)“旅游企业管理策划方案”评价标准

考核点主要有选题、问题把握、知识运用、撰写内容、规范要求,合计(20分)。

选题:具有现实意义,符合实践单位的具体情况,符合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范围。(4分)问题把握:能把握问题的关键和要点,方案具有建设性、实用性。分析过程正确、合理。(4分)知识运用:社会调查、市场调查、问卷设计和整理等技能的应用,其他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充分应用。(4分)撰写内容:结构完整,内容充分、具体,说明详略得当、思路清晰,有严密性和逻辑性,专业术语准确、规范;用词得当、语言流畅、表述清楚。(6分)规范要求:封面、字体、字号、段落、图表等符合规范要求。(2分)

(2)“旅游企业、旅游市场调查分析报告”评价标准

考核点主要有:调查分析内容、知识运用、撰写内容、调查分析材料、规范要求,五项内容各占4分,合计(20分)。

调查分析内容:调查项目内容具有现实意义,调查过程全面、方法得当,分析过程科学有理、正确;

知识运用:社会调查、市场调查、问卷设计和整理等技能的应用,其他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充分应用;

撰写内容:结构完整,内容充分、具体,说明详略得当、思路清晰,有严密性和逻辑性,专业术语准确、规范;用词得当、语言流畅、表述清楚;

调查分析材料:材料真实可靠、全面,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施性。

规范要求:方案过程有严密性和逻辑性、层次性,封面、字体、字号、段落符合规范要求。

2.现场考核评价标准

考核点主要有:管理策划方案或项目调查分析报告的展示汇报和个人表现,合计(20分)

知识运用:对计算机基础等工具性知识的熟练运用。专业基本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对内容的充实。各占2分共4分;

PPT制作:格式:文字、图片风格统一,格式规范,版式合理。视觉效果:色彩效果、图文比例、动画美观、合理,符合汇报主题。内容:内容精练、主题突出、层次鲜明、符合汇报时间要求。设计思路:符合陈述思维,导航、超链接清晰合理,过渡恰当。各占1分共4分;

表述:语音:普通话规范,口齿清晰,语音纯正。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语言:语言流畅、准确,结构严谨,符合逻辑。影响力:表达自然,情感得当,富有感染力,具有气氛调动能力。各占1分共4分;

礼仪:形体语言:坐、立、行的姿势优雅得体。服饰:大方、得体、统一。举止:从容、端庄、适度。态度:精神饱满、态度亲切。礼貌:主动、规范、得体、尊重评委。各占1分共5分;

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沉着冷静,抓住重点,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准确无误。共3分 。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组织与实施

(一)考核工作流程

1.毕业训练动员(第五学期,最后一周); 公布毕业训练考核评价体系(第五学期,最后一周)

2.分散训练的方式,确定毕业综合实践单位(第六学期,第一周);集中训练的方式,确定毕业综合实践单位(第六学期,第四周);校外指导教师评定岗位考核成绩,校内指导教师审核(第六学期,第十周)

3.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第六学期,第一周);第一次毕业论文集中辅导(第六学期,第四周);第二次毕业论文集中辅导(第六学期,第十周);指导教师评阅毕业论文,评定成绩(第六学期,第十一周)。

4.选择项目化考核内容(第六学期,第一周);项目实施及集中辅导(第六学期,第四周);完成所选项目规定内容(第六学期,第十周);指导教师进行文档考核,答辩小组进行现场考核,评定成绩(第六学期,第十一周)

(二)考核评价的组织与实施

第4篇:岗位实习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5—115—03

在中国经济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国家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天津职业大学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的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提升内涵、提高质量、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科学设计并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选择合理的实施路径、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

技术技能型人才面向生产一线,不仅要掌握足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而且还要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因此,我们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线,进行专业调整与建设,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是校企合作、双向参与、互利共赢。即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将教学过程与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发展潜力。

国外典型的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和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我国高职教育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践中探索了一些实施方法,如订单培养、工学交替、“2+1”分段、顶岗实习等。但这些仍然不能构成现代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问题有:人才培养方案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知识与技术融合性差,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不高;不能实现政策、组织、运行、保障机制的有机结合,人才培养难达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总体计划的实施方案,是教学团队、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教学条件建设的前提,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因此,我们的思路是: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开始,以工学结合的方式,把与专业技术和技能相关的内容都设计为方案的规定内容,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掌握技术和技能,使人才培养方案适应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使人才适应社会需要。

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路径

(一)明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

1.调研企业,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采用问卷调研和实地专访的方式,就天津职业大学(以下简称“学校”)重点建设的8个专业,对天津及周边省市的重点行业企业进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和人才需求状况方面的调研。每个专业得到至少400份问卷样本,再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取得了准确的行业、企业、毕业生调研数据,并写出调研报告,进而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分析岗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以后,在前期调研走访的基础上,由学校领导组织专业骨干教师、与培养目标相对应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召开座谈会,找出各岗位具有代表性的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各专业成立由企业专家、专业教师组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小组,到企业进行观察和深度访谈,弄清典型工作任务的内容和应具备的知识、技术、技能,完成职业岗位分析报告,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内容包括: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教学管理效率,构建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即公共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与多个专业方向(即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为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为实现课程教学做一体、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为实现必修选修课相结合以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和学分互换为核心的学分制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设计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就要找出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即制度与机制、教师队伍、教学设施、顶岗实习、校内实训、教学做一体课程,并理清各因素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见表1)。顶岗实习、校内实训、教学做一体课程是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环节,其难度不同,是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系统安排教学内容的依据;制度与机制、教师队伍、教学设施是教学顺利实施的保障。理清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就找到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方法,系统地设计与实施该方案,就可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1.课程体系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对与职业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关键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学习方法以及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具有职业普遍性。针对不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形成课程。课程设置应考虑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由易到难,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该课程体系显著区别于学科化课程体系。

2.专业课程开发与课程标准编制。各专业的相关专业教师和企业实践专家进一步座谈分析,针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其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工作要求等,总结出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并进一步细化明确学习内容。注意这些内容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遵循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并且具有典型性、对知识和能力的覆盖性、可行性。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将课程内容分为多个模块,从简单任务到复杂任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术技能相统一,设计综合的学习性任务,具体表现为几个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情境,然后编制出每门课的课程标准。

3.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针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按教学做一体的要求,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并使专业实践性强的课程全部在实验实训场所教学。每门课程的教学团队按预设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整体设计,然后围绕课程每一教学单元进行课程单元设计,并进行资源建设。实施行动导向教学:以任务为载体,教师提供校本讲义、工作任务书、技术手册等材料,引导学生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完整工作过程,由小组协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实现“做中教”和“做中学”。

4.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设计。在校内实训车间,学生可以就典型工作任务实现真题真做。专任教师还可根据课程内容,结合车间承揽的具有一定批量和典型性的生产任务,将其转化为学生实训用的真实性任务。校内实训完成后,学生可分散到生产型企业的实际生产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校内专任教师要与企业的指导教师共同协商,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所要达到的职业能力和学生所在的生产岗位,确定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所需要完成的任务。依托各专业教学团队,强化实习教学与顶岗工作合一、毕业项目与岗位工作合一、教学指导与实习管理合一,同时从管理制度制定、工作流程的规范、管理手段的创新等方面强化“跟踪到位、指导到位、作业文件到位”。校内实训要有专用的工作任务书,实习中边学边做完成任务。顶岗实习也要强化管理,结合学生所在生产企业和岗位要求,制定学习任务和目标,校企共同考评。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环境与制度保障

1.完善保障机制与制度。(1)《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实施。对教学做一体课程加强过程控制,对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对学生评价方式做出详细说明。(2)《校内实训基地管理规定》实施。在校内实训基地内部设立与生产企业相对应的管理机构,模拟企业运作,教师和学生以校企双重身份就设计的典型任务真题真做,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3)建立“双证书”制度,规定学生毕业时必须持有“双证书”(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4)完善《顶岗实习管理规定》。顶岗实习由企业对学生实施员工化管理,主要由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工作指导,专任教师则主要进行学习指导。

2.构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教师首先要具备相关的知识、技术、技能,并能传授给学生。一方面,督促在职教师提高学历,深入到企业一线锻炼,提高研发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教师带着课程开发的任务参加培训以提高教师职业教学能力。要求教师将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另一方面,组建一支强大的兼职教师队伍,建立校外兼职教师数据库,拓宽兼职教师来源途径。

3.加强教学做一体课程和实训实习教学条件建设。要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学校专任教师要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设计具有教学、操作、讨论、成果展示等功能的专业教室。根据生产流程和岗位要求,建设“学做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校内实训车间。建立校企联系紧密、具备多专业实习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

经过两年的努力,实现了学校和企业广泛而深入的合作,面对新的经济技术发展形势,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设计完成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包含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内容与方法、环境与制度等方面,同时有人才需求调研报告、职业岗位分析报告、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教学实施保障等文件做支撑,对后续的示范校建设工作做出了详细的设计。

三、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经过示范校建设,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通过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校企合作、整合社会资源等三个方面联动,在实践的基础上,学校建立了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了高效的运行机制,改善了教学条件。对《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规范》进行了重大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政策、组织、运行、保障机制的有机结合,学生的知识技术与技能高度融合,职业能力大大提高。目前,这种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方法已全面推广到学校开设的各专业,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建立健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机制

要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好的运行机制。为此,学校设置合作教育办公室作为工学结合的组织机构,全面管理与协调学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合作,沟通学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促进校企紧密合作;制定了学校《关于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学校中长期校企合作的工作方向,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搭建起校企合作“双主体”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机制。针对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订单培养、学生顶岗实习、兼职教师管理等问题,学校组织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形成了规范高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机制。

(二)深度推进政校企合作,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筑平台

学校先后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中华直升机、天汽模具等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冠名班、接受学生实习、教师下企业实践等形式开展深入而广泛的合作,共同进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真正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此外,政府部门为学校和企业构筑政策和信息平台,根据本地区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将学校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其提供职工培训、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实现政校企“共赢”。

(三)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为了规范高效地推广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首先,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创新性改革,例如,将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教学做一体”课程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进行集成,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实现了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化。其次,改革考试制度和学生考核评价方法,在考核内容上“注重”能力考核,在考核形式上“注重”多样化考核,在考核管理上“注重”过程管理,在考核机制上“注重”多种奖励机制。

(四)加快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通过组织教师到国(境)外研修深造、参加国内暑期师资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等方式,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实施“技师培训工程”,连续六年举办教师技能竞赛并与取得国家职业资质相结合,参赛规模、工种数量覆盖全校所有专业,技能大赛已逐步形成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的竞赛活动。学校出台了《教师脱产到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为教师取得企业工程实践经验提供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积极聘请来自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的能工巧匠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实施“能工巧匠进课堂”工程,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和管理。

第5篇:岗位实习方案范文

关键词:商英专业;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10-0050-03 一、引言

顶岗实习是指职业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在校生到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实习,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重要途径。教育部2006年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这一规定既有利于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方面的强化训练,也能使高职生提前了解社会,增强岗位意识和岗位责任感,最大限度提高其综合素养。

不同于普通实习实训的是,顶岗实习往往是指学生在基本完成教学实习和学过大部分基础技术课之后,到专业对口的现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技能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即是说顶岗实习是一种需要完全履行其岗位全部职责的实习实践活动。因此,从实习程度上来讲,其社会性和操作性要求较高,从实习内容上来说,其内容更加多样化,不仅仅涉及到专业能力,更涉及到素质能力。

二、商英专业人才培养与顶岗实习

商务英语专业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专业,其目标旨在培养能适应国际商务一线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养、文化和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熟悉国际商务行业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业务流程,能完成国际市场营销、外贸单证缮制、客户服务等一线工作任务,具有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英语人才。对于高职商英专业而言,合格的毕业生,摆在第一位的能力是英语能力,特别是英语应用能力,即对于英语这种语言的实际使用和操作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但众所周知,语言仅仅是工具,其必须应用于某项具体的业务操作,从而引出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二项重要指标,即熟悉国际商务行业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业务流程,并能完成国际市场营销、外贸单证缮制、客户服务等一线工作任务。

在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其整个培养模式相对应地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顶岗实习,商英专业顶岗实习往往是在理论课程完全结束之后才进行,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最后一步,某种程度上说既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收尾之笔,也是教育质量的大检阅。由此不难看出,如要达到人才培养目标,顶岗实习这种走入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三、商务英语专业顶岗实习的特点及其原因分析――以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1.商英专业顶岗实习的特点

・人才培养・基于顶岗实习的商英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商英专业作为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一个大户专业,开设院校众多,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本校”)商务英语专业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首次招生启动于2010年,其基本培养模式为“2.5+0.5”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半在本校完成课程学习,最后半年在校外完成顶岗实习,至今已有两届学生共计197余人(10级68人,11级129人)完成顶岗实习。通过系部归总的数据分析,总体来讲,可发现其顶岗实习具有以下专业特点:

(1)实习岗位一般以外贸单证、翻译、助理文秘等办公室工作为主,实习岗位工作较为静态。

(2)实习地点往往呈集中式分散,即一般集中在某特定大城市的特定商务区(通过分析对比其他院校数据可知,如学校所处为省会城市,则集中在学校所在城市;如学校所处为二线城市,则往往集中在学校所在省的省会城市),并且有集中在此城市的重点商务区的趋势。以本校为例,两届共计197人完成顶岗实习,其中女生179人,男生18人,根据统计资料发现其顶岗实习地点百分百在广东省内,其中在广州实习的或曾经在广州实习的超过150人,约占总人数的76%,在广州市中心商区天河区或者曾经在天河区实习的有62人,约占36.5%。

(3)岗位变换较为频繁,通过后期的各种随访,在整个实习期内,本校197名学生,没有变更岗位的只有约48%,即大部分学生至少进行过一次岗位变换。

(4)学生成就感普遍较低,对所在岗位认识不够,心里落差普遍较大,导致工作积极性较差,在实习随访中,超过75%的学生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较为低端,与期望有一定落差。

2.原因探析

综合对比其他专业,发现我校商英专业特色鲜明,可简要分析原因如下:

(1)我校商英专业与其他绝大部分专业不同,女生占绝大多数,受传统思想和南方文化影响,广东女生整体比较内敛,在工作选择上会更加青睐办公室等静态工作,不太愿意接受业务销售、推销等动态工作。

(2)我校商英专业人文气氛较重,整体稳重有余而干劲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生本土思想较重,绝大部分学生不愿离家过远,更不愿去外省;再加上思想上或多或少还有些“天之骄子”的感觉,觉得读了大学,应该留在大城市,在高端CBD区工作,而不愿意沉到城市的工厂区或生产区。因而导致其在寻找顶岗实习岗位时,第一选择依然是广州或深圳等大城市的重点商务区,此点在女生中体现更为明显,比较极端的例子是,在同等待遇条件下,有些学生宁可来回坐差不多4个小时的车去广州中心区上班,却不愿意坐2个小时车去广州郊区上班,究其原因,无非是追求那种无法名状的“大城市感”。

(3)专业课程与岗位需求衔接不够。目前我校商英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是围绕英语知识和能力,辅助以外贸能力和素质能力培养,而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绝大部分是初级外贸岗位,但外贸实例证明,初级外贸岗位最稀缺的并不是英语能力,因为初级外贸的主要工作是数据处理、开拓客户,且现在外贸领域的大部分客户并非来自英语本土国家,而且就算客户来源于英美,英语也仅仅只是作为一种沟通的工具,更为重要的是行业知识和其他素质能力,比如说数据处理、客户需求挖掘、信息收集和分析等素质能力,特别是获取和分析“大数据”的能力,而能够体现这些能力的专业课程,恰恰又是我们课程设置中的空白,因而导致很多学生不适合岗位需求,且这种劣势对于女性学生更加明显。

(4)现在高等教育发达,广深等一线城市涉外语言环境较好,高校较多,导致英语专业特色丧失,优势不再。且高职商英学生各方面素质比本科生稍差,尤其近年来高校连年扩招,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以上种种原因,弱化了商英专业学生的生存空间,直接导致了高职商英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成就感较低,心理落差大,岗位依附性差,从而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顶岗实习效果不好。

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综合以上分析,要改善商英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问题,可结合其特点,通过以下调整,优化其人才培养方案。

1.根据市场需求改革课程

现存的课程体制基本沿用原来的教改思路,即整体课程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三大块组成,学生从大一开始先上公共基础课,随后初步接触专业基础课,进入职业能力通道,最后上专业核心课,继续加强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专项能力,这种课程结构看似无懈可击,但实际的效果却不如人意。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出现在第三阶段,即没有找准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核心能力。市场是最直接的试验场,市场要求是最主要的评价标准,根据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我校商英专业10和11级共197人参与顶岗实习,其中约80%直接从事对外贸易,在这80%中又有绝大部分是通过阿里巴巴,速卖通等贸易平台进行外贸业务活动,他们中绝大部分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在网上通过搜寻分析海量信息获取客户信息并进一步挖掘客户资源,俗称“钓鱼外贸”。而比较麻烦的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却几乎未有课程实质性地涉及到此类电子平台的操作,也未有课程培养学生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外贸平台操作不熟,不具备在网络大数据里面挖掘和寻找客户的能力,从而导致工作起步较慢,而市场的快节奏一般不太容忍没有经验的初学者,直接的后果就是许多顶岗实习学生感觉到工作无从下手,工作效率和质量较低,随后慢慢对本岗位工作产生排斥,最后导致换岗,离岗。

因此,建议在遵照“宽基础,厚专业,活岗位”的高职教育规律基础上,充分考虑社会和市场的直接需求,适当减少通识类课程的比例,利用空余出来的学时增加实操类课程,特别是能直接被市场所接纳,具有较高经济效益转化率且转化时间较短的课程,比如淘宝课堂、阿里巴巴课堂、速卖通课堂等直接能为毕业生积攒外贸经验的技术型课程等。

2.强化职业精神教育

在如今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背景下,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两大目标。美国洲政府联合会政策研究中心(NGA)在2011年进行过一项对企业的调查,在这个调查中,要求受调查企业对人才质量进行了“按照重要程度”的排序。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职业精神(守时、时间管理、职业态度),其次是自我导向,主动性,而一直到第20位才是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和设备知识。

同样的标准也适用于中国。2009年,一家测评公司对中国企业人才进行测评发现,78.6%的企业首先考察企业人才的个性特征,其次是态度/动机(68.7%)、智力能力(66.7%)、价值观(66.3%)和职业兴趣(51.5%),只有不到1/3的企业会优先考察人才的技能。职业精神之重要性可见一斑。

但目前较为遗憾的,各校均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有意无意地疏忽职业精神的培养,本校亦是如此,在整个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中,没有直接与职业精神相关的必修课程,甚至连选修课都没有,此点,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通过对前两届学生的调查和反馈,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日后可能会遇到的工作压力明显估计不足,准备不够,尤其缺乏合格之职业精神,以至于在工作上出现一些问题后,想到的第一个方案就是换工作,而不是想办法解决并适应工作环境,此点,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顶岗实习岗位的频繁更换。

3.通过增加职业定位教育和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等手段增加学生的竞争力

现在90后毕业生,对日后的生活和工作充满幻想,但对于如何达到目标却处于比较懵懂的状态,一是不了解社会,即对于自己的职业定位规划不足;二是不了解自己,即对自己能干什么信心不足,以至于在踏入社会之时感觉茫然。此点可以通过增加职业定位教育和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等予以优化,让其在心理上有所目标,在技能上有所准备,以更好地适应顶岗实习岗位需求和市场需求。

综上,高职商英专业由于女生较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顶岗实习作为人才培养的检验场,所反映之问题于人才培养方案之优化和人才培养目标之实现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教学管理者和实施者,我们需在遵照高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根据顶岗实习特点,结合市场要求,适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更加适合于市场,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Z].教高[2006]16号文件.

[2] 朱丹. 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机制 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第6篇:岗位实习方案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学制;课程设置;实习;建议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255

1 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简介

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是我校重点专业之一,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如下:

(1)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汽车制造、维修领域,培养爱国爱党、遵纪守法、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牢固掌握本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能从事汽车制造、车辆改装、汽车维修、汽车零件加工与装配、汽车新能源技术应用等工作,能胜任第一线工艺、工装简单设计与实施,制造与调试,汽车安装、调试、使用、维护、改装与修理、检验,产品的销售及售后服务,基层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2)职业范围包括汽车维修、汽车装配与调试和电动汽车制造与维修三个方向;我校培养模式是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更新人才观念,树立“全面培养、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我专业在先进教育理念和人才观的引领下,构建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注重实效的“岗位对接,技能综合”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对接传统汽车维修、汽车装配与调试岗位为基础,发展电动汽车相关岗位;以掌握汽车装配技能为主,同时掌握焊接、钳工、机械加工等多种技能。即以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为主线,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平台,通过校内基本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和校外顶岗实习三个环节,将学校教育与企业文化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会做人(德育层面),会做事(能力层面),会学习(发展层面),会生活(精神层面)”,实现学校企业全方位育人,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

因此,我专业构建了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核心,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实施了“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以做中教、做中学、做中练、做中考为特点,以模拟仿真教学、项目教学等为手段”的教学模式。

(3)人才规格包括德育要求、基本知识要求、职业素质要求和核心技能要求。主要接续专业:高职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本科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

(4)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体育、数学、英语、语文、计算机应用基础、就业指导七门课程。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拓展(选修)课、综合实训课四大类课程。其中,综合实训是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含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

2 课程教学实习时间安排

教学实施包括教学要求、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实训实习环境实习包括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时间各校不同,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顶岗实习三大类比例为1:1:1,现在实行3年制的2+1方式,即2年在校学习,1年下厂顶岗实习的培养方案。目前,顶岗实习学校控制的力量有限,基本处于放羊。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无法实施。

3 课程设置

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由于学生基础太薄,很多初中都没读完,学习非常困难。所以只有减少纯理论教学,对于和专业贴近课程最好也在实训室上,理实一体,做中教、做种学、做中练、做中考。在实践教学中按需插入基础课,效果非常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学校是学习技能,汽车制造与检修有关的技术能力,为了扩大就业面,开发了3个学习方向,如天津长城汽车订单班,主要是制造装配调试等,就加大汽车装配实习力度,还有想在家附近汽车维修店工作,就加大维修技能的训练。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课时问题每学期只能安排2周实习,这就减少了动手能力的训练时间,加大了枯燥的纯理论课时,所以在实施中因地制宜加大实习课时,增加周数。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但是过不多久,实习时间太长,实习课时加大了,学生实习效果又有变化,体力跟不上,注意力开始下降;我们深入调查研究后发现,实习太长体力消耗太大,出现视觉疲劳现象。学生学习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电子专业基本上全部在实训室里实训性上课,由于天天不变,引起体力和视觉疲劳,效果状态不佳都不如人意。所以在以后实习安排中每次最长2-4周,然后安排理论课,当然,理论课也要理实一体,只是实习与理论交替进行,有周期性变化,加上新的教学手段的融入。学生每次教学都有新的感觉,也充分达到的我们预想要达到的效果。真正做到做中教、做中学、做中练、做中考。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都很满意。

第7篇:岗位实习方案范文

[关键词] 人才 培养方案 改革 实践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点工作。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根本,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彰显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特点,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近年来,在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选择了“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作为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试点,立项了吉林省教育教学科研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一、人才市场调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机电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复杂程度逐渐增加,控制系统日趋先进,这使得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被高度重视,设备的维护、保养、修理和技术管理工作凸显重要。这就要求必须不断提高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但是,根据目前对该专业人才市场掌握的初步情况,设备维修与管理行业的技术人员,无论是从人才的质量上,还是队伍的数量上均不能满足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在对省内外生产企业的专业人才市场进行调研中,通过现场座谈会、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对该专业岗位群结构、技术队伍基本状况、近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对学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意见和方案改革的建议等问题进行了综合性信息收集。其主要信息点包括:(1)关于培养目标;(2)关于人才规格;(3)关于专业口径;(4)关于知识结构;(5)关于能力培养;(6)关于学制。经过对上述信息点的提炼和综合分析,确定了“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改革的基本思路。

二、《方案》改革思路

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改革,宗旨是打破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思路,在充分的社会需求调研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岗位能力解析、合理的课程结构设置、优化的教学内容安排、强化的专业技能训练,突出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综合素质教育,解决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问题,更好地实现教育对社会的服务功能。

1.基本思路

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包括人才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系;构建技术应用能力强、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具有相当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水平,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勇于创新、乐于探索的开拓意识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重点是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

(2)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大力整合课程体系;

(4)深化改革教学内容。

2.基本框架

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改革,要明确“按照人才市场的需求,把握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人才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培养高质量技术紧缺型人才,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理清“以职业岗位(岗位群)、技术领域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为依据确定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的基本思路;建立“构建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特点和鲜明专业特色的具有较强适应性、针对性、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实施方案”的工作目标。即由人才市场调研入手,准确地把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岗位和岗位群所必需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构建人才规格。在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设计人才能力要素的构成及所需的知识支撑和训练方式,从而合理配置知识结构、选择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条件,完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形成科学的教育运行机制。

三、《方案》改革探索

1.关于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只有明确人才的培养方向,才能明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以从事机电设备维护、检修、质量监测、故障诊断与处理、设备运行技术管理与生产管理方向的基层技术人员为目标,以中小型企业中机电修配厂、机修车间的工段长、技术员、质量检查员为基本岗位。其培养目标定位是:“面向机电设备维修行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机电设备维修行业生产第一线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事机电设备维护、检修、运行与管理等方面技术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2.关于人才的规格

人才规格定位涉及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构建。人才规格从根本上讲应包括基本素质、从业能力和社会品质等方面。在基本素质中包括了政治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关于业务规格,在以就业面向的岗位所应具备的从业能力为基本依据的同时,应考虑知识的储备、能力的拓展,以保证继续学习的需要。

3.关于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质。根据对企业和毕业生的调查分析,结合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重研究本专业学生在知识培养、能力训练和素质教育方面的现实要求,确定了专业知识配置框图及解析系统、专业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框图及解析系统,即以对应关系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框图和解析表。其职业能力分为: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核心能力。将每项专业能力或基本素质进一步细化形成能力要素,对应着每一单元能力要素匹配知识支撑,最终将知识支撑组合设置为课程。这样的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本依据的逆向性开发设计课程模块,构建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线的教育方案。

4.关于课程设置与整合

在确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前提下,课程的设置是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内容。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突出专业特色,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课程体系构建的科学性,最大程度地体现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服务于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原则。在建立课程体系中加大课程整合力度和教学内容的更新调整与重新组合。坚持了以下原则:一是公共课必须、够用的原则;二是职业基础课精选、实效的原则;三是职业技术课的针对性、实用性原则。据此,对原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与整合。同时科学地调整了教学内容,尽可能压缩理论教学时数,尽可能减少课程门数,避免了知识重复与交叠,打破了传统的课程模式,切实保证课程设置服务与能力培养。

5.关于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培养适应社会需要、成功就业的人才,关键强调的是职业能力。突出技能培养,完善职业能力训练方案,是职业教育根本任务。《方案》改革的研究重点亦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将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分成三个层面,即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实训。每个层面上既注重现场实践教学的技能训练,又注重理论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把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与能力训练相互融合、教学做统一,在课内教学中加大了课程实训学时,确保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得以完成。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中级维修电工、高级钳工技能鉴定考证工作。《方案》中,实践教学总时数达894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42%。课题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能力训练方案编写了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综合技能实训教材》,在各实训环节中付诸使用。与此同时,不断完善机电设备检修实训基地建设,并组织构建了职业技能鉴定实施方案。

6.关于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的改革

传统的教育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自形成独立的体系,虽然强调相结合,但实际运行中的“脱节”是不可避免的。通常是将实践环节规划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个阶段,其中认识实习属参观性质的走马观花;毕业实习多数是为毕业设计收集素材;真正解决专业实践的是生产实习,但往往这一实习安排的时间集中,涵盖的内容又多,效果非常不好。更主要的是实习安排在课程结束后,完全背离了课程实践的应时性。据此,必须打破实践环节与理论环节相对独立的体系,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对应时效,构建相融交汇的教学模块。在教学中把讲授和训练有机结合,该讲就讲、说练就练,有相当部分职业技术课和专业课均可在实训基地进行,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实习,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按能力培养要求穿插融汇成一个教学单元,由主课教师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学生在教室和实训室交替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

7.关于专业方向

专业方向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制约这个问题的因素有两个:其一,是在现场生产岗位调查中发现,管理体制上机电是不分家的,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技术人员应该是机电并举、两项全能。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企业生产的管理中,机械与电气是有分有合而技术人员则各有侧重。其二,是紧缺型人才的培养周期为3年,单靠在校内的各教育环节中完成机械和电气两个专业方向的全部能力训练是不现实的。研究认为,机电设备维护与修理可设定两个研究方向,即“以机为主、以电为辅”方向和“以电为主、以机为辅”两个专业方向下的教育模式。

“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改革”课题研究,践行了高职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过程,相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工作在高职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年回眸――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6,(5).

第8篇:岗位实习方案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2+1”;模具;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2

一、“2+1”教学模式的政策依据及意义

“2+1”教学模式的政策依据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教育部并且制定出台了《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2+1”教学模式是通过校内两年教学和一年校外顶岗实习实现,这种教学模式更突出了高职教育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原则,更强调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在高职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2+1”模式下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标准及探索

培养方案制定标准就是围绕如何培养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实现培养目标的评判标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素质要求:要求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较强的心理抗挫折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为人诚信;二是知识要求:具备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数控加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机械制造、模具设计、数控加工、模具装配、模具销售等方面的知识;三是能力要求:掌握从事模具专业(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在“2+1”教学模式下,由于校内教学周期的缩短,根据模具专业培养目标及评判标准,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探索并实施新的教学方案:

(一)校内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

1.改革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

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课程设置以职业需要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打破学科体系,我校将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四块:一是基础知识课程,主要在第一学期开设;二是职业基础课程,包括机械制图、公差、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及职业基础任选课等,为学生专业的学习打好基础;三是职业能力课程,包括冷冲模设计、压铸模设计、塑料模设计、模具CAD/CAM、模具制造技术和数控加工技术及相关的实习实训课程等,重在培养学生的模具设计能力、模具零件加工制造能力和模具设备的操作及模具的维护能力等;四是顶岗实习,在大三这一年开展,熟悉真实的工厂环境,为就业作准备。课程设置中更加突出高职模具专业“学中干、干中学”的教学特点,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营造仿工厂的学习环境,建立一种循序渐进的从校园到岗位的学习和适应过程,为培养学生的岗位角色意识,为学生提前进入岗位角色创造条件,并适应现代企业的招聘特点。

2.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为保证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我校大幅度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从实验、课程设计、顶岗实习三方面构建了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重点加强对学生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的能力培养,大量增加数控机床、数控线切割、数控注塑机等的应用;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实验,结合专业需要优化实验项目和内容。例如:针对模具专业的特点,加强金属切削加工及加工质量分析方面的综合性实验。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对企业在用先进制造技术的了解,并尽可能增加动手机会。在校内专业实习中,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结合生产实际操作线切割、注塑机、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设备。在专业基础课程设计中,强化计算机的应用,制图测绘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都增加计算机绘图的要求,在专业课程设计中增加冲裁模具CAD和注塑模具CAD软件的应用,在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设计中增加数控线切割编程的内容。

3.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形式上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我校组织教师积极开发优秀多媒体课件,并尽可能将教学地点设置在模具实验室或车间,实现“教室车间化,车间教室化”。利用工程中实际应用的模具进行教学,摆脱乏味的理论知识讲解,提高学生对模具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既可参照模具实物学习模具工作原理,又可以实际动手操作,教学方法灵活、直观,教学形式生动、活泼,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塑料模具成型工艺及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利用企业生产手机后盖的模具进行讲解。将手机后盖的工艺设计和工艺参数的选择、分型面的选择、型腔的布置、流道系统的设计、型芯的设计、顶出机构的设计和温度系统等内容设计成不同教学模块,每一个模块都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实际设计模具的过程,掌握模具设计的要领,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且每一模块的讲解都采用项目驱动,逐步讲授设计要点,并以一定练习作为辅助。边讲边练,以练为主,避免学生会而不熟的现象发生。

4.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科学合理的考核应做到对学生全面、合理的评价。我校在“2+1”教学模式的考核方式主要采取理论考核、项目考核和顶岗实习考核三方面。理论考核主要采取开卷、闭卷、课程论文等形式,考试难度适当,范围合理全面。项目考核是在项目实施完毕后,教师根据项目的设计方案、实现方法、操作步骤、涉及内容多少等因素,可以制定不同的得分权重给予学生成绩,也可以包括学生的自评成绩来制定最后的项目成绩。同时,在考核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学习态度等素质考核因素。顶岗实习考核主要由企业专家给予的成绩和学校带队顶岗实习教师抽查给出的成绩构成。企业专家给予的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和实习期间的学习工作态度给出,顶岗实习教师不定期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并根据检查情况给出实习成绩。

(二)校外一年顶岗实习的模式改革

校外顶岗实习的一年是关键的一年,是学生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锻炼的关键一年,也是提升学校影响力的重要步骤。与企业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友好的实习合作关系,是实施“2+1”教学模式的重要保证。否则,1年的企业岗位实践将流于形式。为了使学生在“2+1”教学模式中真正受益,总结我校在顶岗实习中的经验,我校选择一些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良好的企业文化,并能提供与专业培养目标所确定的就业岗位的大型企业,建立了省内和省外实习基地,如贵州083基地企业、芜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无锡高新区等作为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认识模具、制造模具、加工模具提供很大的空间。在校外的一年实习中,我校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1.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体系

我校把顶岗实习管理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双方协定顶岗实习的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权利、责任与义务。校企双方共同协作,达到“共赢”。因此在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前,学校要对学生做好顶岗实习动员工作,明确实习目的、任务要求和考核要求等;企业对实习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岗位技能培训、生产制度的学习等。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制度和顶岗实习制度的不断完善,我校逐渐形成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体系,使顶岗实习科学化、标准化。

2.建立实习学生校企共管平台

做好顶岗实习管理工作,就要求学校与企业建立共管平台,明确各自职责和义务。我校对学生顶岗实习前统一组织顶岗就业双选会、培训和安全教育。安排驻厂顶岗实习带队教师配合学校就业部门与企业沟通协调,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协助企业落实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等,同时与学校专业负责人及专业教师沟通,制定实纲和实习内容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与学校沟通制定实习计划,对学生进行入厂教育,并对实习过程进行监控,与学校及时沟通。在实习车间由企业的班长或组长对学生进行出勤考核、生产质量考核、岗位技能评价等。同时与驻厂的带队顶岗实习教师进行交流,及时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完善实习内容。

3.构建实习学生继续学习平台

顶岗实习时间为一年,一年中,学校除了要求学生学习企业员工爱岗敬业、工作谨慎的品质外,还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继续学习的平台。我校在顶岗实习单位的安排上尽量集中,方便管理。并派专门教师,负责对实习学生在模具设计、加工和维修方面疑问的解答,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工作状态。教师利用学生实习的休息时间合理安排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实习教师利用QQ群、飞信等网络联系方式,有针对性地指导,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既学到专业知识,又掌握了企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管理。

4.采用校企共同考核评价办法

学生顶岗实习阶段考核的主体是校企双方,因此,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实习学生考核评价办法。我院与企业制定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偏重企业评价,企业评价占70%,学校评价占30%。注重评价学生实际设计和加工模具的工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考核评价指标内容包括实习态度、工作质量、岗位技能、遵章守纪、出勤情况、安全意识、实结等。在学生顶岗实习结束时,对达到考核标准的学生,企业根据顶岗实习情况择优选拔,使部分学生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这也减少了企业找人的盲目性,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吸引力,提高了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学生更加注重企业顶岗实习。

三、总结

“2+1”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合现代高职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校在“2+1”教学模式在培养方案中做出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为了更好的开展“2+1”模式下模具专业的人才培养,我们在具体的实践中包括教学项目设计的合理性、师资培养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仍有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汤晓,朱建华.“项目化教学”在高职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探索[J].考试周刊,2008,31.

[2]贾朱植,祝洪宇.浅析高职“2+1”教学模式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5.

第9篇:岗位实习方案范文

关键词:督导层人才培养;酒店管理专业;高职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酒店管理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低,其酒店职业生涯的离职率、流失率却较高[1]。学界对此关注较少,且现有研究多定性研究而少数据调查分析的定量研究。温州民营经济发达,高星级酒店投资热度持续不减,截至2015年底全市拥有四星以上酒店31家(含喜来登、铂尔曼、香格里拉等国际品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大,以温州最早的华侨饭店为例,其岗位编制为636名(含实习生73人),2014全年缺编比例为14%[2]。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是温州地区最早设立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2011年与温州市旅游局合作设立温州酒店管理学院,专业培养酒店人才17年,与市区主要星级酒店均有密切合作。但学院2011—2013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显示[3],酒店管理专业连续三年的毕业生失业率为9%,列全院33个专业第13位,排名相对靠前,反映了专业毕业生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和专业培养具备较好质量,但从专业对口率来看,酒店管理专业连续三年仅为30%,位列倒数第一,换言之就是有七成的毕业生没有选择酒店行业就业,或者说毕业生酒店企业的离职率累计达到70%。持续的较低专业对口率与温州发达的酒店产业及高数量的专业酒店管理人才需求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一现象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办学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也引发了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旧有培养模式的反思。

二、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2011—2013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对接现代服务业、依托温州酒店行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较强的中、英文语言表达能力和扎实的酒店经营管理与服务所需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适应从事高星级酒店基层管理或酒店高级服务员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4]。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对“酒店基层管理工作”和“酒店高级服务员”进行了基于管理与服务课程区别的分层次分方向的培养。但由于职业能力定位的差异性较小,酒店初次招聘以提供基层服务岗位为主等现实问题,绝大多数毕业生仍以服务员身份入职酒店企业。薪资低、职位低、发展前景暗淡成为这三届学生高离职率的基本原因。

(一)能力需求与培养层次定位

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两大主要问题,一为低水平的高就业率,具体表现为“两低一高”,即低工资、低专业对口率,高跳槽率;二为高流失率,表现为学生退学率高和新生的报到率低[5],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而言高流失率还表现在酒店就业方面,2012年温州喜来登大酒店大学毕业生实习就业一年后的流失率高达54%[6]。要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的目标,不仅在于学校培养,还在于校企合作共同努力,为专业毕业生创造良好的成才、成长环境。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就是要实现人才培养的不可替代。人才培养的不可替代,关键要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清晰与准确。如果我们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在酒店领班、主管、经理这一层次,不仅为毕业生实现了高位就业,也能输送高素质的酒店基层管理队伍。对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而言“,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可替代性”就是首先应该找准应该培养哪个层级的人才。众所周知,酒店的人力资源构成包括决策层、管理层、督导层和执行层四部分,其对应能力需求与培养层次如表1所示:从表1可知,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重心应为督导层,所谓督导管理(supervisionmanagement)是指饭店的主管、领班等基层管理人员对饭店的资源通过以监督、指导为主的一系列管理职能进行饭店现场的管理[7]。督导层就是酒店从事督导管理的领班、主管、部门经理等基层管理者,面对员工,督导层代表上层管理者;面对高层管理者,他们又代表普通员工的利益。因此,整个饭店业中,督导是一个关键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沟通作用。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应为“本专业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接温州大旅游产业、依托酒店行业,与温州高星级酒店合作,培养高星级酒店企业从事酒店领班、主管、部门经理等督导层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决定其必须树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心,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进,其建立的是体现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8]依据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对接督导层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及管理能力,课程体系应该由酒店操作技能、语言表达和管理能力三大模块组成,突出培养学生在酒店服务技能训练基础上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和基层管理能力培养。找准了酒店“督导层人才”所需的岗位及能力需求,培养相关能力和技能的课程体系就可以得到构建。如表2所示:

(三)教学方法或手段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完成酒店管理“督导层”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制定,都是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奠定基础。如何才能发挥好人才培养方案在酒店“督导层”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教学方法或手段的改革和创新必不可少。“酒店督导层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高星级酒店基层部门操作娴熟、待客及处理投诉语言表达恰当合理、能领导管理小团队的领班主管部门经理级别人才。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或手段上就必须进行革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变传统教学中以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让课堂动起来。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课堂知识吸收和课堂技能训练的效能。要实现这一转变,核心是教师首先要完成教学观念的转变,从“授以鱼”到“授以渔”。具体方法是通过项目化模式以问题、案例模式导入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兴趣、思考与讨论,教师由课堂的“主演”转化为“导演”,学生由“观众”转化为“主演”。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角度来看,课程种类较多,课程属性也不尽相同,课堂动起来的具体模式和方法也都存在差异。整个方案中,操作技能模块的课程本身就包含技能训练的内容,教学环境也需要在实训室进行,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动起来的过程;语言表达能力模块的课程则需要“板块化”的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动起来,通用能力模块的课程由于知识性、理论性较强,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六个一”即通过一个案例、一个提问、一个视频、一个讨论、一个练习、一个总结等融入课堂教学,让沉静的课堂活起来,让被动学习的学生主动起来。

三、考核方法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督导层”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分为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实践两个部分,校内教学实施完成课程进程表的设计,校外教学实施是要实现“督导层带薪实习方案”。

(一)“督导层”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进程表

“督导层”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由酒店操作技能、语言沟通技能和通用管理能力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构成,对三大模块中具体课程的属性进一步细分,可以将酒店操作技能模块的课程分为:酒店基础知识(如菜点与酒水知识、酒店用品操作与管理等)、酒店技能训练(如酒店形体与礼仪、酒店技能考证等)和酒店职业素养(如食品营养与卫生,旅游概论等)三个课程组。依据技能训练的基础性,语言表达习得的长期性和管理能力的实践性特点,将授课顺序科学安排。考虑到酒店“督导层”工作所需技能和知识较多,课堂教学受固定课时限制等问题,“督导层”人才培养方案还设置了校内实训内容,为学生在课余时间训练自己的餐饮服务技能、客房服务技能、前厅服务技能、酒店英语听说能力、演讲与口才表达能力等提供专门实训室以供平时训练和提高。

(二)高星级酒店“督导层带薪实习方案”的校外实习实践

酒店企业督导层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基层岗位的实时操作与训练,全球知名的瑞士酒店管理学院的2年制大专培养就是通过“学习+实践(基层岗位)+再学习+再实践(督导管理岗位)”的模式进行,不应回避的是,目前国内高职酒店管理的暑期社会实践或毕业综合顶岗实习安排都相对粗放,基层服务岗位的长期、反复操作不仅有“血汗工厂”之嫌,而且高职学生的沟通表达、管理能力锻炼机会被压缩。在酒店督导层人才培养的实施实践中,为了实现与“督导层人才”的目标,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改变原有与酒店企业合作的机制。制定实施督导层带薪顶岗实习方案,以毕业顶岗实习6个月以上为例:实习第2月起,10%表现优异学生以“见习领班”身份顶岗;实习第4个月起,20%表现优异学生以“见习领班”身份顶岗(累计);实习第5个月起,30%表现优异学生以“见习领班”身份顶岗(累计);实习第6个月起,5%的见习领班以“见习主管”身份顶岗(累计)。表现优异同学选拔由酒店企业制定,见习领班选拔依据个人意志、综合表现、职业素养等,见习领班顶岗时间为每月1星期,第5个月仍未实现督导层顶岗机会的同学实行酒店轮岗,到不同部门工作、锻炼。

(三)“督导层”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考核方法

与之前的人才培养方案相比,“督导层”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岗位-能力-课程”的逻辑关系,培养方案的落点在于学生第六学期的高星级酒店“督导层带薪实习”。学生知识学习、技能掌握与管理能力训练成效都通过毕业综合实践实施和检测。2013年以来,酒店管理专业共与温州6家高星级酒店的3个年级段(2011级、2012级和2013级)实施“督导层带薪”实习合作。从2012级和2013级实习的成果来看,已经有超过35%的毕业生实现了高星级酒店领班及以上的高位就业。“督导层带薪实习”的实施不仅有效改变了长期反复操作于同一岗位、同一层级的问题,而且方便酒店做长远人才储备和培养安排,改变实习生单一身份;将学校学习的“技能模块”“、语言模块”“、管理模块”都得到机会实践和锻炼,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增强了学生职业信心和职业忠诚度。

四、结语

酒店督导层人才培养厘清了本科、高职、中职的培养方向与培养目标,对应了酒店管理运营层级的人才梯队要求,符合高职酒店管理及区域酒店行业发展的实际。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如下问题仍需要持续关注和解决:其一酒店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开发课程深度不够,联合培养的耦合度有待提高,院校开始课程一定程度上滞后于酒店行业创新更新的速度,企业导师在任职资格和任职时间上都存在问题;其二,督导层需要较长的实习时间,期间因学生双重身份引发的人身安全事故的责任归属仍需仔细思考,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1]游富相.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对口就业率提升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5(10)

[2]刘小方.温州华侨饭店有限公司十三五发展战略温州华侨饭店有限公司[Z].温州华侨饭店内部资料

[3]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院2011—2013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及失业率[Z].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内部资料

[4]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2012,2013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Z].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2012,2013内部资料

[5]丁金昌.高职人才培养不可替代性的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6]温州喜来登大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及实习生数量调查分析[Z].温州喜来登大酒店内部资料

[7]刘纯.饭店督导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