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低碳发展范文

城市低碳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低碳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低碳发展

第1篇:城市低碳发展范文

1低碳城市与保定

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我国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根据这一要求,众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低碳城市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2008年1月2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以期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保定和上海是首批入选的2个试点城市。同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会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的研究报告,充分肯定了保定市在助力中国乃至世界低碳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008年12月24日,保定市政府正式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低碳保定”的建设正式启动,“中国电谷•低碳保定”成为保定新的城市名片。保定市低碳城市建设一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以建设“太阳能之城”和“中国电谷”为目标;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实施“蓝天行动”、“碧水计划”和“绿荫行动”。低碳保定,就是保定市要探索建立一个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生态化的经济增长方案,实现一种循环、节约、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

2保定市物流业现状

2.1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落后。与物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如信息路网、物流装备等基础性建设仍处在较低水平,物流的内构与外延建设仍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物流业的需求。部分物流设施设备尚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落后,基础设施之间协调性差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老化现象。在仓储方面,大多数仓储企业的仓库设施简陋、机械化程度低,没有现代化的立体仓库,远远落后于先进水平。在信息方面,目前尚未建立公共型物流信息交换平台,也没有建立起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用户的物流信息服务系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定物流业的发展。

2.2物流服务水平低。保定市物流业近几年有了较快发展,但与现代物流发达地区相比,保定市物流企业在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方面还不尽如人意。除少数企业以外,大多数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大大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大多数企业还只能从事单一功能的运输、仓储和配送,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划、组织以及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物流设计能力差,物流增值服务少。

2.3工商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低。保定有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是新能源,第二产业是汽车,第三个产业是纺织服装箱包业。工业企业中大多采取手工作业方式,很少采取高层货架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在物流外包方面,外包物流在总体上还处于补充地位,物流功能剥离还存在较大困难。在商业系统方面,商业配送水平较低,大部分企业仍然沿用过去的进货方式,与生产厂家还没有形成信息联网和科学规范的物流运转,只在某些品种上实行了新的营销方式,缺乏大型连锁经营方式。

2.4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滞后。现有的物流企业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运输、仓储与储运上,正在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还没有能够为物流需求企业提供整合服务的物流企业,不能满足工商企业对物流一体化物流服务的需求。高效低耗的物流体系尚未建立,尚未形成高效运转的核心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物流企业在低碳物流践行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保定市的物流企业尚未整合企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缺乏通过高效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和包装等物流活动,在加大节能减排的创新力度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并未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作为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

3保定市低碳物流发展策略研究

3.1低碳运输方面。运输是物流活动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而运输形成的交通运输业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在交通运输业中,公路运输是保定市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公路运输虽然运量小,但运输成本高,对能源消耗大,且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环境污染。保定市是交通运输部10个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建设低碳型交通基础设施,切实提升低碳建设理念,合理使用低碳建设和运营管理技术、设施、设备、材料、工艺等;推广应用低碳型交通运输装备,合理提升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的拥有比例,推广使用节能减排技术。在城市交通运输方面,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主干道开辟城市公共交通车辆专用或优先行驶通道,大力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努力使公共交通成为群众出行的主要方式。加强汽车尾气排放监督和治理。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车辆和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积极推行公交车、出租车“油改气”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城市交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优化交通运输组织模式及操作方法,重点探索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的合理路径,优化城市公交、客运班线的线网布局和站场布局,落实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在低碳化交通体系方面,要搞好主城区和卫星城内部的城市就业、居住、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的合理配置,减少不必要的交通需求。加快都市区各组团之间快捷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完成低碳理念指导下的现有城市交通体系评估,开展低碳化交通整合方案设计。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碳排放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利用碳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机制。

3.2保定市物流信息平台方面。整合现有网络设施和资源,加强各类物流信息的沟通衔接。应用国际通行的信息标准和规范,逐步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保定物流信息网,通过互联网实现物流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对接,支撑物流发展对信息的综合需求。基于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的过程,有利于制定运输优化策略。例如浙江传化物流基地,交易大厅里的电子屏上滚动着货运来往信息,4000多辆货车与480家中小型物流企业提供的逾5000条运输需求信息实现了快速对接,有效减少了货车的空驶率,每年降低物流成本约30亿元,并能减少碳排放14万吨。依托物流公用信息平台以及GPS定位等现代物流信息技术,能够实现物流资源的集约化配置,车辆回程配载状况也将有所改善,从而提高车辆实载率,提升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社会运输资源的优化与整合,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3.3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工商企业强化物流管理,优化供应链管理,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改变传统运输、货代、仓储、加工、整理、装卸、配送各个环节分割运作的观念,鼓励物流企业开展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做好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鼓励工业企业产品进行集装箱化包装运输,改进包装方式,提高竞争力,促进物流基本功能的有机整合。积极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工商企业将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剥离,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尤其推动有条件的运输、仓储和等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要创造条件在工业企业聚集区域建立向企业提供专业、优质服务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引导物流企业与工业企业联盟,促进部分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市场规则对原辅材料、特别是大宗原辅材料进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有利于缩短物品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的沟通环节,提高了物流效率,控制物流运输的空车运输频率,减少运输过程中碳排放量,降低物流成本。物流业节能、低碳发展水平仍比较落后,节能低碳技术综合普及率仍然比较低。

3.4构建逆向物流体系。倡导低碳物流首先要从物流管理环节考虑,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目标出发,改进物流体系,既要考虑正向物流环节的低碳化,又要考虑供应链上的逆向物流体系的低碳化。保定市作为国家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生产企业中规模企业有170多家,这些工业项目物流运输的托盘和集装箱,以及接受客户的退货、包装容器、原材料边角废料、零部件加工中的缺陷在制品等的销售方面物品实体的反向流动都会给保定市带来较大的物流量,合理规划逆向物流,引导和约束生产者、消费者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促进逆向物流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物流,在节约资源的同时降低这些物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3.5广泛应用节能新技术。围绕低碳高效性产业发展,实施企业创新工程,打造技术先导型产业。优化能源结构,推动风力、太阳能光伏发电建设工程和地热能开发利用工程及垃圾发电项目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普及应用新型节能技术,重点改造提升电力热力、纺织化纤、建材等能耗较高的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保定市作为国家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倾力打造“中国电谷”这一城市品牌,“太阳能之城”的建设,便是保定市走出的一条低碳能源之路。我国目前唯一的五星级太阳能酒店———保定电谷锦江国际酒店,该酒店的玻璃幕墙,就是一个太阳能发电系统,这座20多层的大酒店就是一座发电厂,年发电量26万度,可替代104吨标准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5.5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2.3吨,减少烟尘排放量1.8吨。此外,在保定市区主要交通路口,太阳能智能型交通信号灯和太阳能路灯随处可见,园林、景区里的景观灯、草坪灯都是利用太阳能发电照明。

3.6低碳物流园区的建设。保定市培育的10大物流园区为“保定•中国电谷”建设服务的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物流园区,为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服务的汽车产业物流园区,高阳纺织品物流园区,以服务县域特色经济为主的白沟小商品、安国中药材、雄县革塑、定州蔬菜、容城服装、高阳农机配件和保定市农副产品物流园区。物流园区的建设,应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树立环保意识,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物流园区在规划之初就要立足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角度,在物流园区的布局和配置上注意各种污染物的治理工作,并且鼓励多式联运、合理配置运力,从而减少运输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占地规模较大、噪声污染严重、对周围景观具有不利影响的物流中心应尽量远离人类活动比较集中与交通拥挤的城市中心区,要在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采取措施,把对环境的负面作用降低到最低限度,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2篇:城市低碳发展范文

摘 要:本文以低碳交通发展模型计算贵州省贵阳市2000年至2009年的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和不同交通类型的碳排放量,经过对比分析不同交通类型的碳排放量和折合的计算方式,选出贵阳市低碳交通的发展模式。通过计算分析得出,2000年至2009年贵阳市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显逐年递增的趋势;贵阳市民用汽车碳排放量占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的76%,公共交通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很小。基于贵阳市城市的特点,贵阳市低碳交通的发展模式应该大量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交通;发展模式;贵阳市

中图分类号:F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088-01

低碳经济源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其特指CO2低排放的经济模式[1]。城市是导致城市变成一个碳排放的集中地,而城市交通在城市碳排放总量中占很大比例,低碳交通发展对未来低碳城市实践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2]。

ケ疚耐ü以下公式折算城市交通碳排放量。城市交通CO2排放量=∑ni=1KiEi。

ナ街校Ki为能源与CO2排放强度指标。根据国际标准,汽车每燃烧一升汽油排放量CO2量折算系;Ei 单位里程汽车的能耗量。

1. 贵阳市交通发展状况

ヒ桓龀鞘械慕煌结构一般由城市公共交通和民用交通2大部分组成。本文基于贵阳市2000年至2009年机动车拥有量状况(详见表1),分析贵阳市的交通结构发展变化。

表1 贵阳市机动车拥有量统计表

资料来源: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2010年)

おご颖1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09年贵阳市机动车辆每年以平均速度以12.53%的速率在增长。其中,在这10年中,增长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私人汽车量、其他民用汽车量、城市出租汽车量和公交运营车量。它们增长的速率分别为40.07%、10.41%、6.32%和4.10%。从各类型的车辆来看,民用车量是公共车量的69倍。可以看出,贵阳市的私人车拥有量远远大于公共汽车拥有量,并且仍然继续拉大差距。

2. 不同的交通方式碳排放量比较分析

ネü以上公式和表1,可以折算出贵阳市不同交通方式的碳排放量,见图1和图2。从图分析可知,贵阳市城市交通CO2排放总量主要由民用交通引起。为了更明确各类型的交通在贵阳市城市交通CO2排放总量所占的比重,及各交通方式碳排放量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

ィ1) 各交通方式占贵阳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的比重

ゴ油1和图2可以看出,贵阳市城市交通CO2排放总量主要由民用汽车引起,其中私家汽车CO2排放量占城市交通CO2排放总量的21%。其他民用汽车CO2排放量占城市交通CO2排放总量的76%。由此可以看出,贵阳的民用汽车CO2排放量是城市交通CO2排放量的主体。减少城市交通CO2排放量,应该控制民用汽车的使用量,适当的增加公共汽车的数量。

ィ2) 假设全部由公共交通承担城市运输能力的交通碳排放总量

ゼ偃缑裼闷车的运输量均由公共汽车或城市交通运输全部由轨道交通承担,其交通CO2排放量对比分析结果标明:如果贵阳市民用交通的运输量均由公共交通来承担,2000年至2009年城市交通CO2排放量平均下降约67.47%。如果贵阳市城市交通的运输量均由轨道交通来承担。其CO2排放量下降达到90%以上,平均下降约95.78%。

ヒ虼耍基于贵阳市城市的特点,贵阳市低碳交通的发展模式应该大量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为了提高居民的个人生活质量和汽车业拉大经济的发展,鼓励提高民用汽车量的同时,也应该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污染大气气体和室温气体的排放。

3. 结论及建议

ネü以上贵阳市城市碳排放量的分析,计算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和各种不同的交通方式,包括城市公共汽车、公共租车、私家汽车和其他民用汽车碳排放量,它们在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中的比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ス笱羰谐鞘薪煌ㄌ寂欧抛芰恐校私家汽车和其他民用汽车碳排放量的比重最大,分别为21%和67%。这与贵阳市的交通状况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私家汽车和其他民用汽车占据贵阳市机动车辆的主要部分。

ス共交通的发展,特别是公共轨道交通的发展,对于减少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于贵阳市周围群山环抱、城市范围较小、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的城市特点,发展公共交通,对于减少交通压力、交通拥堵程度和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都有很大的作用。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公共轨道交通是贵阳市最佳的交通发展模式。

げ慰嘉南祝

第3篇:城市低碳发展范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牛文元建议: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交通部、铁道部、城乡建设部、环保部、科技部,组成“一委六部”跨部轮值机构,共同制订出工业、交通、建筑三大高耗能领域与中国50个最大城市的“低碳发展国家行动方案”,设计相应的调控总量和约束性细则,形成一个具有国家意志的低碳发展蓝图,并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执行附件,成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去年7月,国家发改委启动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工作,试点地区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地域代表性和不同的城市类型。国家希望试点地区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低碳发展道路。

认识高碳城市

谷树忠,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资源经济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他主要研究领域是资源经济与资源安全,主持过“中国资源报告”、“世界资源态势与中国安全战略研究”等国家级研究项目。目前,有部分人对高碳城市以及高碳城市转型存在错误认识,一些地方出现节能减排项目不顾成本盲目应用,上马一批节能减排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谷树忠就高碳城市转型发展的有关问题接受了《经济》记者的专访。

《经济》:高碳城市是不是只说那些资源型、能耗高的工业城市?为什么?

谷树忠:这里要区分碳汇和碳源。严格意义上讲,高碳城市应该是指高碳源的城市,即二氧化碳排放较高的城市。而二氧化碳排放的多少、高低,既取决于生产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也取决于消费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不难看出,作为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较多、较为密集的资源型产业,特别是化石能源产业等,往往是高碳产业,这种产业较集中、规模较大的城市,则往往是高碳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源型城市,特别是煤炭及其加工转化产业规模较大的资源型城市,也就往往是高碳城市,同时也是高能耗城市。

《经济》:有资源型城市负责人在谈到该市转型发展时,提出“核心是转型,重点是项目”的思路,以产业新兴化为目标,培育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日用陶瓷、生物制药、食品工业、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实现非煤经济多样转型。您如何评价?是不是非煤经济就达到高能耗城市转型的目的?如何正确看待高碳城市转型?

谷树忠:此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有其片面性。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核心是转型”是对的,但关键要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也就是要处理好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什么样的城市才是一个好的城市?不是说GDP上去了,或者财政税收上去了就是一个好的城市、好的发展。为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或者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是城市发展最为关键的、最为迫切的。因此说,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是关键,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的体现。

当然,任何城市都需要一定的产业来支撑,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主导思想盛行的国度来说,没有产业或者没有主导、支柱产业的城市,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选择、培育当地主导、支柱产业至关重要。

这里所提出的发展非煤产业,是对的,关键是替代产业的选择。这里所列出来的所谓新兴产业,其实有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新兴。而且,这些产业的原材料基础如何?生产传统如何?市场前景如何?这些问题均需要关注和回答。另外,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些产业就是低碳的,相反,陶瓷及建材往往是高碳的。

《经济》:高碳城市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谷树忠:主要问题还是环境容量问题、生态占用和生态赤字问题、水资源支撑问题。几乎所有的高碳城市,都无一例外地面临水、环境、生态压力。生态赤字往往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是引发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之一。

另外,高碳城市转型还面临产业竞争乏力的问题。一是长期的资源型产业发展往往对非资源型产业产生投资等方面的挤出效应;二是非资源型产业社会分工格局业已基本形成;三是非资源型产业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人才、科技等方面的支撑,而这往往是高碳城市所缺乏的;四是现有的高碳产业往往对低碳产业的进入产生环境排斥作用。

《经济》:当前,高碳城市转型低碳发展要做哪些事?

谷树忠:要做的事情很多。一是要区分自己的碳是为谁生产的。如果是为他人输送清洁电力等而产生的,就要争取相应的碳补偿,包括碳排放指标统筹等。二是要制定严格的低碳发展战略,从生产、消费等方面,全面而有重点地推进低碳发展,确定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三是要建立健全低碳发展机制,包括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监督机制、补偿机制、动员机制、创新机制等。四是要加强碳汇的建设,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努力以碳汇增加减缓碳源的压力。

《经济》:作为研究学者,您认为国家政策层面应出台哪些措施来促进高碳城市的转型?您认为我国应建立什么样城市低碳发展的评价体系?

谷树忠:一是要加强对高碳城市的分类指导,重点加强对化石能源基地的政策扶持,尽快出台一揽子扶持国家能源基地的政策――《国家能源基地政策纲要》。二是应尽快出台旨在解决或缓解高碳城市转型的投融资问题的优惠政策,以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三是尽快解决区际碳交易的政策缺失问题,以促进区际碳交易。四是应鼓励和支持高碳城市自行碳交易,以增加碳汇来消化碳源增量,实现区域碳平衡。

至于城市低碳发展评价体系,极为复杂,需要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资源、文化等方面的指标,更应充分体现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和理念,要有反映城市形态及其健康水平的评价指标,还要有市民幸福感等指标。当然,还要有一些微观层面的指标,包括交通畅通、安全、舒适和经济性指标,就业充分、安全等指标,受教育公平、效率指标,等等。

110个城市分析样本

2010年,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进步很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能源消耗高,碳排放强度偏大,节能减排任务繁重;过分看重成本比较高的光伏产业,忽视公共投入成本;为节能减排“拉闸限电”现象严重;缺乏低碳发展规划、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等。

为了科学推动我国城市低碳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湖南工业大学、经济日报所属经济杂志社等单位利用各自优势,联合发起成立了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今年3月2日,该中心正式对外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2011》绿皮书,该书尝试从理论、实践、综合、前瞻等方面有所创新,并编制整理了中国110个地级以上城市能源与碳排放数据。

根据《中国低碳城市发展2011》绿皮书显示:2008年,在110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3吨以上有石嘴山、临汾、西宁、攀枝花、抚顺,分别是7.206吨、3.760吨、3.705吨、3.299吨、3.084吨;排放每吨二氧化碳生产力水平不足2000元的城市就有18个,其中石嘴山仅为0.053万元,二氧化碳生产水平最高的是深圳,每吨二氧化碳生产力水平为0.795万元。由于我国的能源供应与消费结构以煤为主,单位GDP的消耗标准煤的高低,不仅意味着单位GDP产出所伴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环境污染物排放的多少,还意味着能源利用、资源节约、能源安全水平的高低。因此,煤炭利用率是一个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

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在绿皮书中,详细地了2008年我国11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低碳发展各项指标数据,主要包括110个城市中低碳转型发展前十位城市、后十位城市、指标数据、排位比较四大类分析图表数据,并分别就GDP总量、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生产力水平、能源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总量、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居民碳消费结构、碳排放就业岗位贡献、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城市森林覆盖率、公共电汽车交通工具使用率、居住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等十四项指标逐一分解列图、列表。

转型途径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我国低碳发展的选择不仅决定我国未来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前景,也影响着世界未来的发展前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我国各地区、各城市的具体实际和发展阶段出发,探索适合自己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已成为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一致观点。

但是从各地对新能源的理解和实施方案来看,刻意追求太阳能项目而不顾及应用成本的现象比较突出。像一些城市的太阳能路灯项目,投资大,市场效果欠佳,太阳能发电每度电的成本比目前的水电火电成本高约2~2.5元。除此之外,我国高碳城市转型还面临节能减排机制、措施、研究体系等还不够完善的问题。

第4篇:城市低碳发展范文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规划;措施

目前,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低碳理念下的城市规划发展就成为当下人们研究和探讨的主要问题。

1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其一、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诸多能源问题也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凸显。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中,能源消耗量的飞速飙升。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城镇建筑约可达600亿之多,同时还在以每年20亿的速度在不断增加。可是在这些这些建筑建设的过程中,对于能源的使用程度也在不断地加大,水资源浪费加大、空气质量急剧下降、噪声污染严重、固体垃圾堆积严重,导致城市环境的越加恶劣,这些问题都是城市建设过中不断产生的问题,虽然相关部门也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和改善,可是成效却不大。

其二,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前,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盲目扩张,其建设的不合理化,致使城市用异常紧张,尤其是城市中心的建筑过于密集。这些问题的发生,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的交通问题,这也是我国环境恶化的原因。因为城市过于密集的建筑,造成了环境成片的污染和损害,也使得人们的身体受到极大的损害,特别是城市中比较发达的地方和区域,其附近居民较多,其受害程度也较大,所以就造成了健康问题和环境问题的不断产生。

其三,从城市发展的历程来看,全球共同着手于低碳理念。可是,对于我国来讲,由于在目前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背景的影响下,我国大多数城市建设正在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一些相关人员片面性的认为,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忽略对环境的保护,对低碳城市的建设没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在进行低碳化建设的方法上也没有合理性,没有将实践和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因此,造成了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的发展缓慢。

2 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

根据有关数据调查分析,目前,世界上排放CO2量排在前5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和日本,其CO2的排放量将近达到全球一半以上。因此,对于低碳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面临巨大的拭挑战。尤其是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推进,对能源需求不断地加大,同时,我国的资源的基本情况是“富煤、少气、缺油”,因此,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再加上当前第二产业是我国的经济的主体,所以能源消费面向的部门主要是工业,可是由于我国落后的整体科技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的研发,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导致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逐渐加重最后。为此,我国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模式,使得“高能耗高排放”的增长方式向“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生活方式向和经济模式转变。与此同时,引导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规划就是城市规划,因此,我们要以城市规划作为出发点,积极推进低碳城市规划,为构建低碳城市提供良好的服务。因此,建设低碳城市有其必要性,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3 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发展的相关措施

低碳城市化发展其“减碳”的关键就在于低耗能低碳排放,这也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以城市作为其发展的空间载体,进而促进绿色交通的发展和绿色建筑的发展,使得我国城市居民向低碳排放的生活方式转变。所以,必须要从城市绿化作为城市规划的基础入手,发展低碳经济,开发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这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而这些也必须在城市规划上才能得到最好的体现。因此,要想城市低碳规划的研究理念转变为现实,就要从城市的居住、生活、工作以及交通等四个方面来贯彻落实:

3.1 基于低碳理念下发展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

合理的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对城市交通有着重要影响和决定作用。如果城市空间布局缺乏合理性,那么就会造成交通上过多和过远距离的需求,这样就使得碳排放量增大。而且如果过分地注重功能分区,则会使得工业、居住、公共设施等之间的结构松散,造成交通的严重堵塞,同时,也会造成交通运输过程中大量能源的浪费,所以对于城市的空间利用,一方面要考虑其平面的紧凑性,使得结构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通过空间一体化的形成来促进城市紧凑化的发展,从而达到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

另外,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合理的用地结构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市局部气候环境的改善,在城市内,其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带,社会经济活动也会明显增多,因此,各种资源的使用以及碳的排放量就会相应地加大,从而产生城市热岛效应。从某种角度上讲,这种现象的产生会加重人们对人工环境的依赖程度,造成“高耗能高排放”的加剧,所以,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当中,要尽量合理地安排用地结构,不仅要构建设新的城市景观,而且还要加强对原有的山体、水体,以及非建设用地的保护和利用,形成更加绿色稳定的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空气质量。

3.2 基于低碳理念下发展科学的城市交通体系

对于城市来讲,科学的城市交通体系影响着这个城市经济的快迅发展。我们要想将低碳理念应用到城市交通的建设和规划中,那么就要构建低碳城市交通体系,从而使得城市交通的能源利用水平上升一个高度。因此,在城市规划中,一方面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轨道和专用道等交通设施,另一方面,还要在坚持低耗能低排放的原则上加快交通的研究和进展,促进了城市低碳规划的普及和发展,同时,还要一定的基础上,加强一些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比如,鼓励步行以及自行车交通、有效合理地限制私家车发展等。

另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迅发展,加强智能交通的发展,从而来提升交通运行的效率。所谓智能交通,就是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条件下的一个交通服务系统,其面向整个城市的交通,甚至于全国的交通运输的服务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交通信息的广泛应用与服务,促进了智能交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为交通的运行效率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根据有关数据表明,在智能交通的推广和应用之后,交通运输效率提升了50%。

3.3 基于低碳理念下发展绿色住区规划的发展和建设

对于绿色住区规划,这也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出也从生存型转变舒适型的生活模式,与此同时,建筑耗能也在逐渐上升。由于建筑节能不单纯地只是在建筑设计和材料的使用上的节能,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包括了建筑与环境的系统性发展,使得城市规划与地理环境以及建筑、地理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从而达到低碳效果。

另外,还要在此基础上,合理在规划建筑布局,使其有利于区域环境的改善。因此,在城市的住区建设中,要对住区内的建筑及其相关设施进行整体布局和规划,同时,还要求植物覆盖率也需相应地提高,加强住区的通过效果以及自然光的透射的效果。从而有效地改善住区环境。

4 总结:

总之,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要不断地研究相关措施,从而促进低碳城市的发展和加快。

参考文献:

[1]张梅燕. 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研究[D]苏州大学, 2010 (10)

[2]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84-87.

第5篇:城市低碳发展范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可持续发展思路是当今社会经济建设的核心思路,在各个产业中,都需要以可持续发展思路为基础,才能够实现产业的健康成长。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同样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特别是在当今的能源使用环境下,必须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才能够让城市发挥其本身的作用,并带动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的建设概述和现状

城市规划的本质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预见性,对阻碍城市健康发展潜在因素的预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是城市规划发展和改革的主要动力。城市发展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城市规划的创新源于解决现实存在或将要产生的问题,只有尽早发现和预见城市可能面临的问题,才可能不断改革与创新,使城市的发展能够适应和应对新的挑战,并为其创造出更适合我们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环境。低碳城市规划是基于低碳城市的概念基础上,从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详细规划入手,提出土地利用、密度控制、城市交通与功能的综合应用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并在低碳经济条件的控制之下提出城市规划的策略。

可持续发展思路的提出并没有很久远的历史,低碳城市的概念也是近几年才被大众所知晓。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都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低碳城市还并没有完全普及。因此,目前的低碳城市规划模式尚处于研究与摸索阶段,还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寻找经验。

1. 国外低碳城市的建设现状

新世纪以来,国际上就相继有许多组织以及相关政府开始关注起建设低碳城市的话题。目前,国外的低碳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中,或者在一些以生活居住为重心的城市中,比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利兹,日本的东京等等,都是国际上发展低碳城市的代表。这些城市中,从节约能源与减少排放两方面入手,双管齐下。不仅使城市环境得到了改善,更使城市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国外这类典型低碳城市的建设,可以为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提供经验。

2. 国内低碳城市的建设现状

我国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开始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等基本理念,但一直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低碳城市发展理念。直到 2008 年,我国的上海、保定等城市才陆续地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初步构想与计划,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用到城市建设中,将城市的发展目标从经济增长转变为资源的循环利用。到目前,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在一些试点城市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湖南省的长沙、岳阳等城市为例,本身的自然环境基础条件非常良好,但对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另外,由于低碳城市的建设目前还在少数城市中进行试点,因此距离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 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规划模式的理念框架

目前,建设低碳城市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城市进入良性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解决当今普遍存在的能源紧缺问题。因此,在进行低碳城市规划时,主要从能源的角度进行考虑,将解决能源问题作为城市建设的首要考虑问题。在考虑能源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低碳城市的相关规划,就可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以岳阳市的城市布局现状为基础进行讨论,以低碳城市的规划理念来进行分析,该城市规划的基本框架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用地布局上的节约理念

在用地布局上进行节约,是低碳城市规划的基础,决定了一座城市所能达到的低碳发展水平。首先,尽量减少城市管线的长度,删减掉不必要的管线,从而提高管线的输送效率;其次,降低交通流线的长度,减少通行效率太低的交通流线;最后,对城市道路进行统一的规划,最好能够加大公共交通的建设力度,减少过多的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通过在用地布局上的合理规划,可以为建设低碳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升低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从空间尺度上做好低碳城市规划文章, 第一个尺度是区域的尺度,城市区划在一些城镇化发展水平高或经济发达的地区,利用都市群、城市带、城市连绵区或者城市圈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可以合理减少碳排放。在区域规划时做好减碳建设,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第二个尺度是社区、城市的尺度。解决社区和城市尺度的节能减排,最关键还是从城市形态入手,当然也包括绿色生态安全格局的问题,发展“紧凑型城市”,以公共交通为导向,或者减少出行对汽车的依存程度,实际上也是非常重要的切入点。

2. 新能源的利用理念

对新能源的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核心思路,也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前不能被利用的能源也可以被很好地使用。目前,在建设低碳城市中所利用的新能源种类非常多,最为常见的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等。根据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可以利用不同类型的新型能源。随着新能源的使用,传统的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就会相应减少,对于平衡能源储备、保护生态环境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合理规划城市建筑朝向,也可以方便新能源的利用。

3. 降低能源需求量的理念

“节能减排”是建设低碳城市最为核心的思想,其中“节能”便是减少对能源的使用。在城市建设中,节约能源体现在工业生产、生活需求等多个方面。从工业生产方面来说,节约能源即是加大对新工艺的研发力度,减少工业生产上对能源的需求,并且转变生产理念,将经济发展理念转变为环境保护理念。从生活需求方面来说,节约能源则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住、行上面。尽量减少空调的使用,在必须要使用空调的地方,尽量使用无氟空调。另外,鼓励人们步行出门或者以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减少车辆对化石能源的需求。

4. 多中心城市的规划理念

多中心城市是在历年来对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种具有很高可行性的城市发展模式。在传统的城市中,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会出现城市超负荷的情况,就是传统的单中心城市发展模式所造成的。利用多中心城市规划理念,可以在原本的主城区周围建立多个卫星城,每个卫星城具有各自的发展特点。将工业、旅游、餐饮等不同的产业分散到各个中心,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压力,让城市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并且多中心城市的规划理念,也可以帮助城市进行能源利用安排,减少能源的浪费。

三、 结束语

通过上文所提到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几点基本理念,就可以做出具有针对性的城市规划,让低碳城市的建设真正实现。就目前低碳城市的发展现状而言,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需要对低碳城市的发展规划模式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只有总结建设经验,并做出改进,才能够早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不仅是解决当今能源问题的方法,更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陈达.城市规划视角下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2]都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规划的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2.

[3]马亚君,任佳佳.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土地规划研究――以兰州为例[J].科技信息,2013.

[4]罗宏,吕连宏,何美梅.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难点与关键问题[J].环境科技,2010.

第6篇:城市低碳发展范文

【关键词】低碳金融;经济发展;建议

1.保定市低碳金融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在国家试点政策和保定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保定市低碳经济发展进行的如火如荼,先后打造了“中国电谷”、“太阳能之城”等重点项目,提出了“探索一条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符合保定发展实际,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的发展理念。

1.1 保定市低碳经济发展概况

1.1.1 大力推广新能源和能源设备制造业发展

保定市在以清洁能源建设促进低碳经济城市发展方面,成绩突出。2006年提出了打造“中国电谷”,加快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发展。“保定・中国电谷”已拥有太阳能、风能及输变电、蓄能设备制造骨干企业170多家,初步形成了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新型储能设备、高效节能设备及电力自动化设备等六大产业体系。2005年―2008年,销售收入由60亿元,增长到254亿元,出口创汇9.77亿美元,同比增长82.7%。骨干企业众多,其中,英利绿色能源公司已是国内最大的具有完整产业链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中航惠腾公司也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风电叶片生产企业。

1.1.2 尽心打造低碳城市生活

2007年,保定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太阳能之城”的实施意见》,旨在发展光伏LED及LED其它产品,将其推广到太阳能照明、热水供应、取暖等城市生活的多个方面,目前,“太阳能之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37条路段的太阳能路灯应用改造,共安装太阳能路灯700基;完成159个小区照明太阳能改造工程,在交通信息、道路照明、建筑工程光热利用、小区改造、公共园林等众多方面实现了低碳生活改革。

随后,又推出了“蓝天行动”、“碧水计划”和“绿荫行动”,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行动,目前已卓有成效。2009年底,全市已取缔改造燃煤锅炉472台,大气质量明显改善;新建污水处理厂32座,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日均104.7万吨;园林绿地面积扩大,目前全市绿化覆盖总面积4377.77公顷,人均绿地面积、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等“三绿”指标分别为9.28平方米、33.9%和38.7%。

1.1.3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助推绿色产业

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低碳发展,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农业等绿色产业发展,也是保定建设“低碳城市”的一条重要途径。涞水县金融体系投放资金6000余万元,将“野三坡”景区发展成为5A级旅游重点景区,年收入超过6500万元;易县则着力打造狼牙山、清西陵景区,推出“农家乐”特色服务,年收入超过560万元;又在“太阳城计划”中,完成23处景区(其中,自然景区10处、文物景区13处)的太阳能应用改造,完善了旅游景区的生态保护工作。

1.2 金融支持低碳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1.2.1 支持新能源产业壮大和发展

保定市各金融机构在低碳城市经济建设上,积极支持“保定・中国电谷”打造,为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截至2011年10月末,全市各金融机构对“英利”新能源、“中航惠腾”等新能源建设骨干企业发放贷款共计67.96亿元,其中,仅对“英利”新能源贷款高达54.91亿元,对“中航惠腾”等其他骨干企业投放贷款达13.05亿元。除此之外,各金融机构还给予新能源产业信贷政策优惠,建设银行在贷款投向上,加大了对低碳经济相关行业,比如风电、光伏太阳能行业的投放,并且积极争取差别化信贷政策和客户政策,对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浦发银行保定分行也给予新能源和环保行业重点授信支持,同时开辟绿色信贷项目融资专项审批通道,大大提高审批效率。

1.2.2 支持低碳技术开发和应用

为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拓展节能减排市场,加大对节能减排金融支持力度,保定市各金融机构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方面的资金投放力度。其中,建设银行及其办事处选择优质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在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分别投放0.45亿元和0.12亿元。

1.2.3 支持低碳城市建设项目

全市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各金融机构高度重视低碳城市经济建设项目,为相关项目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其中,农村信用联社对“碧水计划”建设项目发放贷款0.46亿元;建设银行对高阳污水处理企业发放贷款0.9亿元,有力的促进了“蓝天行动”、“碧水计划”等低碳城市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加快了保定市区“两环四廊、五湖十园;青绿交映、水城一体”的城市水系空间格局的形成。

1.2.4 支持生态农业发展,创新“绿色信贷”模式

保定市农村人口占比80%,是一个农业大市,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对低碳城市经济建设至关重要。为此,金融机构不断推出新产品,创新“绿色信贷”模式,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其中,保定市商业银行推出了生态农业发展贷款产品,发放贷款160万元支持保定市固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扩建;中行保定分行对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绿色信贷”5820万元资金支持;建行保定分行支持农业优质企业发展,2011年对生态农业发放贷款600万元;此外,农村信用联社发放贷款0.11亿元,促进生态旅游业发展。各金融机构为打造“山水保定”,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金融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综合扶植政策

首先,缺乏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对新能源开发、清洁能源开发及低碳技术的研发缺少政策扶持,尤其是地方上财力有限,很难给予低碳经济有力的财税政策扶植。其次,缺乏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对绿色金融的利率补贴、风险补偿等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对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企业的融资信贷、上市发行股票等也缺乏政策扶植。最后,缺乏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方案》这两部文件偏重宏观指导,政策约束与激励作用不强。

2.2 低碳经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同,与金融机构利润目标矛盾

低碳经济以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为三大主线,节能环保、缓解能源紧张问题、可持续发展和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与方式是低碳经济的主要社会效益。而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研发成本上升,盈利模式转变,短期的经济效益很难实现。金融机构作为低碳经济信贷融资的主要来源,十分注重贷款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经营目标,这与低碳经济的经济效益相矛盾,低碳经济可能面临较严峻的融资形势。

2.3 新能源生产本身高耗能、高污染

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能源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它们可以替代煤和石油这些传统能源,通过先进成熟的低碳技术,比如清洁煤技术(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CCS)等,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有些新能源比传统能源更加昂贵,太阳能发电的主要材料是多晶硅,这种材料的生产本身就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并且光伏发电的成本也是较高的。风能发电中玻纤风机叶片和风机轴承易损坏,会相应增加成本。核能发电厂热效率较低,热污染较严重,大量的放射性物质一旦在事故中泄露,将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对人身造成极大危害。

3.金融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对低碳经济综合扶植

政府的大力扶植在加速城市低碳经济建设的进程中至关重要,若缺乏综合性的扶植政策,金融部门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建设的作用效果必然会受到阻碍和制约。于是,保定市出台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建立了“一个理念、两个阶段性目标、三个主要任务、六项重点工程”的建设框架;在项目审批,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物价工商管理,配套金融监管制度建立等众多方面对金融促进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综合扶植,有效地推动了低碳城市的建设。同时,政府对金融部门的风险补偿、担保提供等扶持政策,对金融部门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和资金配置调整起到了显著的激励作用。可见,建立综合的低碳经济扶持机制,形成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公众等多方的共赢,是实现低碳金融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3.2 政府银行审慎选择支持低碳项目,防止高耗能高污染

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系统构成的金融体系,是完成低碳金融支持的核心,该体系通过增加低碳项目融资力度,同时限制“高污染、高耗能”项目信贷支持的方法,“双管齐下”,能有效地优化城市经济发展结构、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建设。首先,政府、银行部门应明确发展目标,加强经营管理,特别注意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从贷款审查、项目评估、借款人分析等“贷前”环节入手,审慎选择优质低碳项目,重点扶持。其次,必须建立严格的金融监管和信息披露机制,下大力度控制商业银行对“三高一低”项目的资金贷放。最后,要加强低碳金融观念的宣传,在银行部门树立低碳新理念,从根本上建立低碳金融支持体系。

3.3 银行加强低碳金融创新,综合考核经营效益

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商业银行拓宽贷款范围和金融服务内容,还应进行必要的金融创新。总的来说,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建立在“碳排放权”交易基础上的各种金融创新。当政府设定了碳排放的总量上限,于是排放权就会具有经济价值,可以通过转让获得收益。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允许申请贷款的企业将其作为抵押来获得贷款。另外,商业银行可以尝试推出“绿色信贷”和“碳排放权”交易挂钩的结构性产品,为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规避工具,为个人,企业和相关投资提供便利和渠道。

二是贷款管理机制的创新,制定一套适合低碳项目的贷款管理办法。如采用合同能源管理(EMC)方式,即企业贷款建设节能减排项目,并用由此节省下来的开支分期偿还设备价款。节能项目的提供者多为中小企业,它们一般不具备充分的抵押贷款条件,也较难获得银行满意的信用评级。按照传统的贷款管理方法,这些银行难以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而采用应收账款质押这种新的贷款方式,则可以使企业获得贷款。

3.4 大力引进培养碳金融人才等其他措施

第7篇:城市低碳发展范文

当前,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实施在即,在这个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选择好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成为国内社会各界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同时,在全球气候环境危机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引导下,建设发展“低碳城市”成为中国城市的共同追求。去年以来,从沿海国际大都市到西部偏僻小城都掀起了“低碳城市”建设发展热潮,都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如何在“低碳城市”发展中做到全面、统筹、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我国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必需面对的挑战,也成为困扰广大投资者的难题。

为科学推进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和发展,如何在“低碳城市”发展中努力做到全面、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各城市应给予明确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低碳经济”的概念看似简单,内涵却丰富,现阶段中国应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大力推进绿色经济发展。

2009年底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的召开,使得全球迎来了新一轮的节能减排热潮,“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概念也随之流行起来,并在某种程度上正引领当今社会的变革。不可否认,这些概念的提出,确实为我们人类构想了一个追求的理想目标。可是,“低碳经济”从内涵看,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两个方面,“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自然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由此我们可以明确,若实现这两者的对立统一和相辅相成,绝非是一朝一夕之事。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当前首要任务仍是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具体到中国,现在处于工业化中期,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处于低端产品生产的“世界工厂”,在产业结构上“重化工业”还需要加速发展,也将会迎来一个的碳排放高峰期,而多数发达国家已走过了碳排放高峰期。同时,中国还有继续推进城市化的艰巨任务,这些都是满足和完善13亿中国人持续发展所必需的。2009年9月22日,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列入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要采取的四大措施中。主席随后又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了中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区别“大力发展”和“积极发展”的要求程度,我想大家就应该明确现阶段我们各项工作的重点了。

第二,建设“低碳城市”、实现城市低碳发展任重道远,需要一个长期、持续变革的过程,应当充分认识其艰巨性。

在当前我国进一步推进地城镇化过程中,如何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是一个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发展低碳经济确实为我国实行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建设“低碳城市”显然也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未来之路。然而,我们现阶段很有必要明确建设“低碳城市”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内涵。“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目前被普遍认同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以城市中各主体的行为为主导,以城市生态系统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支撑,在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基本内涵包括:低碳化的城市能源供给方式、低碳化的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和低碳化的城市生活消费方式三个方面。拿这些方面与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比对,人们不难明白当前建设“低碳城市”、实现城市低碳发展任务的艰巨性。可是,一些地方政府简单地认为,打造“低碳城市”就是多上几个新能源项目,将低碳城市的建设发展动力押宝在新能源产业的兴衰上,其必然不能持续。为此,必须明确建设“中国低碳城市”还需要一个长期、持续变革的过程,必须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系统规划,应根据各自城市的特点,通过差别化路径逐步实现“低碳化”,谨防一哄而上、赶时髦建成“政绩盆景”,到时悔之晚矣。

第三,当前抓好节能减排是中国城市逐步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而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大家知道,目前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主要有两点:一是抓好节能减排,二是发展清洁能源。发达国家多选择后者,倡导发展清洁能源,并正在抢占新能源技术的制高点,而中国和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则要两者兼顾,同时还要面临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稀缺等诸多挑战。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高污染、高能耗问题,主要源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源于覆盖全国的低端制造、低端生产和低端加工,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变还需要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通过十多年来的努力,煤在中国能源结构中比重仍占60%。为此,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淘汰消耗大、污染重、回报低的产业和产品,尽全力发展清洁能源、发展煤基醇醚等燃料,减少煤炭直接然绕,应是中国未来10年或更长一个时期内最艰巨、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当前,各级地方政府在促进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转换和发展方式根本转变中,一定要明确这一点,下决心关闭一大批低水平重复形成的、过时的生产能力,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尽快解决各地耗能高、排放大、污染重的重点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国外投资和国内民间资本,把更多投资用在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工艺、生产流程上,不要再盲从的搞形象工程,如摩天耗能大楼等。

第四,中国目前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应在大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中国低碳技术。

目前,我国的科研体系和生产体系还基本处于脱节的状态,产品开发能力低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的知识产权,还无法形成一个集科研、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完整的链条。在这样的状况下,如果单纯的以碳减排为核心,贸然向发达国家看齐,把当前工作重心放在发展清洁能源上。那么,我们就不得不依靠商业渠道、花费大量外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这对于尚不富裕的中国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时下,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将发展新能源产业视为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必胜法宝,都希望在这场世界新能源产业的角逐中拔得头筹。我们则应该在理性看待当前世界新能源产业这场角逐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我国能源现状,科学推进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以免在争先恐后中遗漏了我们最急需的东西。新能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是我国未来发展趋势,目前应作为中长期目标进行规划发展。为此,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和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尽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低碳技术、适用技术的层次体系,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力度,着力加强新能源技术、清洁煤技术、节能降耗等战略性技术的研发和储备,努力做到各种技术之间相互协调与相互推动,才是中国向“低碳”转变的最佳选择,也应是广大中外投资者参与发展的主要取向。

第8篇:城市低碳发展范文

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经济;低碳技术

作者简介:刘嘉迅(1985―),女,河北人,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设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16403

1 引言

当前全球面临着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并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严重危机和挑战。城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城市能源消费量占全国消费总量的60%,城市人均能源消费为农村人均能源消费的3倍左右。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到达58%~60%,届时中国的城市人口将到达8~9亿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人口拥入城市,能源消费行为发生了改变,人均用能迅速增加,城市人口增长也将引起交通用能增加,这必将推动城市能源消费量的增长。

而当我们反思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并尝试探索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城市科学发展道路的时候,一种低碳的、符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城市发展模式正在兴起。这种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处于较低水平,其核心目标就是“三低”,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是一种在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2 低碳城市的理论内涵

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 国内外低碳城市发展现状

3.1 丹麦低碳城市发展现状

低碳社区丹麦Beder的太阳风社区,是由居民自发组织起来建设的公共住宅社区,竣工于1980年,共有30户。该社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公共住宅的设计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公共住宅是指为了节约空间、能源、资源而建立的共用健身房、办公区、车间、洗衣房和咖啡厅的私人住宅或公寓。该社区以太阳能、风能作为主要能源,侧重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强调节能降耗,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保持社区的优美环境。社区内约有600mz的太阳板,这些太阳板主要设置在公共用屋和住宅上。公共用屋的地下有两个聚热箱,被加热的液体通过地下管道进入取热箱,然后热量再以热水和辐射热的形式通过地下管道进人居民住宅。太阳能满足了该社区30%的能量需求。居民还在离社区2km左右的山坡上设置22m高度风塔获取风能,风能占该社区能量总消耗的10%左右。在公共用屋的地下室还设置了一个固体废弃物焚化炉,在室外温度低于-5℃时集中为居民供热。社区内一块菜园加强了区内的物质循环,减少对外界资源的依赖及运输能耗。

3.2 英国贝丁顿零碳社区

英国的贝丁顿零能源社区,是英国最大的环保生态小区,是国际公认最重要的可持续能源建筑与居住的范例,整体规划实现了居住的零能耗。建筑师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建筑的热损失,并尽可能使用太阳能获得热量。如各建筑物紧凑布局,以减少建筑的总散热面积。建筑物的外墙采用30cm厚的空心墙,窗户选用内充氩气的三层玻璃窗,窗框采用木材以减少热传导。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将通风能耗最小化。风帽可随风向的改变而转动,一边排出室内的污浊空气,一边利用废气中的热量来预热室外的新鲜空气,较少热损失。屋顶采用太阳能板光伏发电,及种植绿色屋面蓄水隔热。该住区以木材为燃料,根据供应量,系统每年的木材需求量是1 100t,其来源包括周边地区的木材废料和邻近的生态公园中管理良好的速生林。整个社区需要一片3年生的70hm2速生林,每年砍伐其中的1/3,并补种上新的树苗,以此循环。树木成长过程中吸收的CO2,在燃烧过程中等量释放出来,符合零温室气体排放原则。绿色交通,减少居民汽车出行的需要。住宅和办公空间的联合开发,并附有商店、咖啡店、带托儿功能的健身中心等设施满足居民的多样化生活需要,进一步减少了交通的需求,同时合理便捷的自行车和电动车的交通体系,减少了私家车的使用率(图1)。

3.3 上海低碳发展现状

低碳东滩上海崇明东滩生态城包括都市规划、生态发展、可持续能源、废弃物管理、绿建筑、交通规划设计和建设,规划面积为86km2,定于2040年竣工。东滩生态城主要由3大板块组成。东滩生态城将有望成为世界上第1个碳中和(CO2零排放)区域。在这座新城中,热能和电力通过风能、生物能、垃圾和城市建筑物上的太阳能光伏板直接获得。建立全国第一个氢能电网,以满足对电池能源燃料的需求:最高建筑仅有8层,建筑物采用环保技术,屋顶草坪和植物成为城区的天然隔热层,可储存雨水用于灌溉。一期建设区域每年可减少35万tCO2排放。步行、自行车、清洁能源公交车(燃料电池)、水上出租车将是人们的出行方式,市内建有不受机动车干扰的独立的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网络,任何地方到附近公交车站步行不超过7min,一期建设区域每年可减少40万tCO2排放量。市区建立了集水、水处理与再利用系统,城区内80%的固体废弃物实现了循环利用。东滩生态城区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建立的将是一个低碳、节水、节能的生态系统。

4 低碳城市发展要素分析

4.1 能源低碳化

从基底上改变能源供给,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和“氢基能源”转变,将彻底实现城市的低碳和零碳发展。

为了实现能源低碳化,在规划构建清洁能源系统时须重视“开源节流”。开源是指以保障能源供需平衡为目标,积极使用清洁能源技术,除了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外,还包括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能源开发利用新技术新工艺。节流指以强制性政策和激励措施为基础,鼓励工业和居民用户积极使用节能设备,强化节能意识,建立节能长效机制。

4.2 交通低碳化

实现交通低碳化的核心是构建由城市公交系统和步行、自行车系统组成的绿色交通系统,促进居民绿色出行方式的形成,主要包括如下两个部分。

(1)贯彻公共交通系统,通过城市高效快捷的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建设降低交通出行量。另一方面通过实现公共交通引导下的城市紧凑集约发展模式来降低公众的出行距离。通过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布局来引导绿色健康的交通出行方式,从而实现交通低碳化。

(2)以步行、自行车系统为主导,促进居民绿色出行。因此,规划首先要考虑以人为本,打造舒适、宜人的步行系统和人车分离,构建便捷、安全的自行车廊道系统,并与公共交通系统相结合,以促成居民绿色出行习惯,同时起到控制小汽车膨胀的目标。

4.3 建筑低碳化

低碳城市离不开低碳建筑,规划设计要严格按照《节约能源法》和《建筑节能条例》要求,从如下两个方面来实现建筑低碳化:一是新技术与新材料并举的建筑节能,二是节约与循环相结合的建筑节水系统。

在建筑节能设计上要引入低碳理念,通过新型节能技术和新型节能材料的融合运用,实现建筑低碳化。在规划设计方面,应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低碳装饰材料,避免过度装修,杜绝毛坯房。在建筑能源供应方面,应尽可能采用利用太阳能光伏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加装风力发电设备,为建筑提供辅助电源。在建筑能源利用方面,应普及节能照明、空调等设备,对于大型公共建筑(如大型商住区),当负荷达到一定规模,用电习惯符合要求时,可采用蓄能设备,降低能源需求。

在建筑节水方面,在规划设计时,严格遵循简洁、实用原则,杜绝华而不实的设计,避免因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水资源浪费,积极采用和推行节水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坚决淘汰高耗水、高耗能、高耗材的落后技术和落后工艺,应确保节水器具使用率达到100%。在建筑用水中,要探索循环利用模式和技术,如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利用等技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4.4 环保低碳化

城市碳输出环节主要集中在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在这一阶段,首先要保证其“输出无害化”目标,即通过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布局,保证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现零碳或低碳排放。在碳输出环节还应坚持以“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化”原则,积极使用循环利用技术,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再生利用,进一步实现环保低碳化。

在城市碳排放环节,为了形成碳循环,更高效的利用资源,应以“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化”为原则,统筹考虑节水等措施,引入中水回用、雨洪利用、海水淡化等先进技术,建立水资源梯级利用、分质供水和循环利用相结合的调配体系,改善居民生活用水质量,并满足经济发展用水需求,率先建立雨污分流排水体制,鼓励实行污水深度处理,充分利用污水资源,努力减少污染物排放量,采用集中与分散适度结合的模式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经处理后汇入中水管网,实现污水资源再利用;采用不同形式的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充分集蓄和回用雨水资源,实现雨水资源再利用(图2、图3)。

5 结语

城市市政系统作为城市“生命线工程”,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同时也集中体现了碳排放的整个过程。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市政系统将担负起新的使命――构建“低碳化”城市基础设施保障系统。为此须转变传统市政规划中的“以需定供”的保障性思维,确立“以供定需”的新思维,并提出了城市市政规划中具有引导性的规划指标体系,并分别对涉及碳排放的能源、交通、建筑和环保4个环节提出了“低碳化”发展目标和相应的行动策略,以期实现从碳输入到碳输出的全流程低碳化,促进低碳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1]

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 夏垄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62~63.

[3] 付 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23~25.

[4] 付 允,汪云林,李 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81~82.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Low-carbon City

Liu Jiaxun,Yang Yunyu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0,China)

第9篇:城市低碳发展范文

[关键词]能源型城市;低碳经济;金融支持。

能源型城市是中国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供应的主体,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柱和先导作用。 但长期以来,能源型城市基本上实施的是能源导向战略,走以掠夺式开采能源、出售能源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子,致使能源型城市在经历了投入—成长—成熟的发展阶段后, 出现了资源衰减、结构失衡、经济危困以及环境急剧恶化的态势。因此,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能源型城市在为国家发展提供能源产品的同时,也需要转变城市发展思路,努力寻求科学发展的新路子,这已成为能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 2003 年, 英国发表 《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指出: “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从传统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桥梁,是能源技术创新与制度的创新与发展观的改变,因此走低碳经济的发展路线是能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

在能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资金始终是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而金融支持则对能源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动员和引导资金配置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能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性。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大量燃料的消耗,导致全球变暖,气候恶化,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指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下,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促进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

能源型城市的支柱产业是资源开发类产业,这类产业具有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特征,并且对城市自然景观和环境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 因此,能源型城市面临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远比其他城市大,寻找接替的支柱产业、进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已成为能源型城市面临的十分突出的问题。但在我国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能源型城市既要承担着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资源供应的重担,还要坚持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面临资源有限性、稀缺性带来的资源压力与空间有限的环境承载压力,因此需要寻求能源型城市独特的并符合国际和国家发展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扭转能源型城市原有的“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和低产出”发展的不利局面,寻求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新能源与再生资源产业、修复环境、满足环保需求为核心的发展路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无疑是能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优发展模式。

二、能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需求金融支持的必要性。

依据发展经济学中的索罗模型 Q=Q(K,L,T),决定经济增长(Q)的三个要素分别是资本(K)、劳动(L)和技术进步(T),能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也需要由这三个要素来推动,而在推动能源型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中,资本(K)不仅是核心动力,更是源动力。 首先,能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是需要通过劳动来实现的,发展低碳经济对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都有较高要求, 而劳动者能力的提高,进一步转化为知识型劳动力,必须有大量的资本投入。 其次,科学技术决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无论是在研发阶段,还是在推广和转化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 因此,劳动与技术对能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推动都必须以资本投入为前提。 并且,这三个要素之间以及各要素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相互作用,能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劳动力要求会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就业量的增加而不断扩大,城市人均收入将不断提高,这将带来资本积累的增加;资本的增加会进一步扩大低碳产业的投资,带动低碳产业的发展,而低碳产业发展又会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经济增长,加大能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资本投入。 能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投资还具有溢出效应,即能源型城市能够从低碳产业的投资与低碳经济发展中受益,获得可持续发展,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会反过来更进一步带动和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 因此,金融支持是能源型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与初始的推动力。

基于能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要求,今后无论是低碳技术的创新还是能源型城市主导产业的转型发展,都需要相应的金融来支持,依靠金融手段和金融创新引导城市发展与转型的投资取向,进而就会影响整个城市的经济取向和市场行为,促进能源型城市供给与需求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在资金上支持开发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等,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改善环境的低碳金融增长模式,达到有效实施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推动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加速能源型城市的转型。

三、金融支持路径分析。

能源型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能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对金融支持有着更加严格的资本筹集要求、金融工具创新要求、金融环境改善要求、银企合作要求与金融政策扶持要求,金融支持主要着眼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和增长动力。 因此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低碳金融支持体系,全方位满足能源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

(一)金融资本的筹集。

为能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筹集所需资金,推动新能源产业、低碳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能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有直接筹资与间接筹资两种途径:

直接筹资就是为支持新能源与低碳产业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融资, 为了鼓励能源型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转型,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政策,优先支持符合发展低碳经济要求的企业上市融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核准其公开发行股票和上市,支持符合发展低碳经济要求的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和配股;鼓励和支持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的企业利用股权转让实现企业的并购与重组, 优化资源配置,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能源型城市的转型。

间接筹资主要指通过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服务来满足资金需求,金融机构应对传统支柱产业的升级改造、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企业提供倾斜信贷。严控对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进行信贷投放,通过对低碳项目的信贷倾斜政策以及对高碳项目的信贷限制政策,达到金融资本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流动的有效引导, 从源头上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支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现阶段,我国各银行都相继推出了基于 CDM(清洁开发机制)的节能减排融资项目与针对低碳经济的金融解决方案,希望这些项目与方案的推广,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间接筹资还可以通过发行债券、 中期票据等方式融资,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发行“低碳金融债券”筹措资金,优先核准符合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能源型城市转型要求的企业和建设项目发行债券,优化收益率曲线结构,为低碳经济类项目融通资金。

(二)金融工具的创新。

2006 年彼得·C·福萨洛 (Peter C.Fusaro)在其《能源与环境对冲基金:新投资范式》中指出:金融模型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化, 包括更多的股权投资、商品交易,开始模糊了投资银行、风险投资和对冲基金的业务范围。 可见金融创新的范围更加广泛,金融创新就是开发出各种有利于能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对需求资金进行融通的产品。如果未来在某一经济领域中存在产生稳定而巨大的收益的可能性,而目前在该领域没有有效的融资体制进行金融支持,那么就将会创新出可操作的金融工具。 能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创新是以节能减排、大力支持新能源与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促进能源城市在低碳经济视阈中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的,依托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运作,通过创新低碳金融产品,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因此,各类金融机构与投资者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对能源型城市转型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认识,善于捕捉越来越多的城市转型发展低碳经济的机会,创新发展低碳经济和金融互动下的金融工具。

在发达国家围绕着低碳经济已经创新出碳交易货币、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以碳交易与金融衍生品为支撑的金融工具。 2008 年纽约泛欧交易所推出低碳 100 欧洲指数,2009 年 12月,标准普尔评级公司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共同了世界首个针对新兴市场的碳效评级指数,可以预测未来的世界经济环境中,将是以低碳为创新性因素,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维持国际金融秩序,调整全球定价权格局。

在我国, 随着低碳经济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金融机构也相继推出一些新的金融工具,中国银行与深圳发展银行率先推出了与排放权交易挂钩的理财产品。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先后出台各种针对清洁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的节能服务商模式、金融租赁模式等的创新融资方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应的金融工具的创新与开发还是相对比较滞后的,主要因为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带来的金融产品服务的不发达,参与能源型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深度与广度都比较有限,金融产品创新与政策激励不足,缺乏相关期权期货、证券、基金等各种金融工具与服务的支持, 应加强低碳金融产品的培育和开发,鼓励私募基金、社会捐赠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加大对减排、低碳项目的资金投入,促进低碳资本市场投资主体的市场化与规模化发展。

(三)金融环境的改善。

改善金融环境,建设和谐、共赢的金融环境,首先从能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对金融支持的影响和要求看,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支持的要求已从简单的存、贷款等传统服务,发展为投资理财、资产保值增值、金融创新等综合性金融服务。在这种情况下,金融部门要正视能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内部环境和产业结构的真实水平,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城市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人民生活的改善与低碳经济的发展。 其次,从金融业自身发展来看, 面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和城市转型的重任,也需要建立和保持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2004年世界银行的《全球商业环境运营报告》中提及的对银行等信贷人权利的保护程度,是银行发放贷款以及外部资金投入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能源型城市应着手建设稳定的经济环境、完善的法制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协调的市场环境和规范的制度环境,增强金融部门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形成良好的金融环境,给予产权、债权有效的保护,才能有持续的金融支持的保障,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 “金融是经济发展核心”, 确保金融业安全、有序、高效运作和经济金融协调发展,促进其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四)银企合作的优化。

由于能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底子薄弱等客观因素直接限制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因此,能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应该推进银企合作, 加大银企合作力度,优化银企合作环境,拓宽银企合作领域,提升银企合作成效,深化合作内涵,加强担保体系建设,完善银企合作机制、金融管理协调机制和金融生态环境推进机制,深化金融帮办服务,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增进彼此间的理解和信任,建立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促进银企双方的共同发展和长远合作。 能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对于银企合作优化的要求主要有:首先金融部门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基础上,防止惜贷、惧贷,要切实加大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其次是银行与企业要按照“诚实信用、互惠互利、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原则,结合自身特点,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要求,切实处理好银企关系,建立平等、互利、互信的新型关系,推进银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五)金融政策的扶持。

能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政府的相关支持必不可少,应出台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为城市转型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明确的政策导向,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推进能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表现在金融支持上,首先是与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等相结合,在金融政策方面给予相应优惠,通过调整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准入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或限制政策, 对技术可行和有市场前景的符合产业政策方向的项目给予贷款审核、贷款发放、还款期限、利率等方面的必要优惠, 引导资金流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其次是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政府要建立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相应的优惠, 金融部门应紧跟政府引导基金,出台对符合低碳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信贷投放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调动金融部门积极性,通过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等方式投入相应的产业投资基金,并提供相关的投资服务,支持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做大做强,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在发展能源型城市低碳经济这个复杂系统工程中,金融支持必然在引导企业主动、自觉地朝着低碳经济方向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应充分发挥金融业的优势,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低碳金融支持体系,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金融支持,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尹钧惠。发展循环经济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探讨[J].当代经济,2009,(9)。

[2]陈柳钦。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