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战略综合规划范文

战略综合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战略综合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战略综合规划

第1篇:战略综合规划范文

【关键词】规划多规融合综合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研究背景

一直以来,我国县域范围内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规划、城乡规划、林业规划等多规并行。由于规出多门,各有侧重,且在实际编制与执行中,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导致同一区域内不同规划间频现标准矛盾、管理分割、沟通不畅、指导失衡等问题。

为降低各规划间的不协调程度,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迈出探索的步伐。从广州“三规合一”、北京“四规合一”的整合构想,到重庆城乡四规叠合的规划尝试,再到上海、武汉、济南等地对于两规协调编制的设想及实施,都在寻求建立一个能统筹全局的地区综合规划。然而这些研究多是对规划编制手段进行技术层面的改良,没有组织机构方面的保障,暂未形成能够顺利实施的解决方案。

针对当前各类规划的存在与研究现状,笔者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与经验,探索县级层面的“多规融合”方法,寻找融合和协调不同规划的路径,构建规划管理工作体制,使融合后的综合规划真正成为政府管理空间资源的有效工具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

二、多规并存现状

当前,县级层面的各类规划多是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编制与实施,各部门之间没有必然的业务联系,也不存在隶属关系,这就令各部门在编制与实施规划时各自为阵,较少考虑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协调与衔接。总体来看,各类规划之间主要存在以下七点不协调:

一是规划体系不统一。各类规划由各职能主管部门负责具体的编制和实施,遵循各条线上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要求和技术规范,规划体系各成派系,相对封闭独立。

二是战略目标不统一。各类规划站位不同,各有侧重,不同规划间存在战略目标不一致或同一战略目标不同解释等现象,使得不同规划的指导方向具有一定的偏好性和局限性。

三是控制指标不统一。各类规划之间技术规范不同,调控手段不同,控制指标体系不同,使得不同规划间存在同一控制指标定额不同,相互矛盾。

四是规划时序不统一。各类规划之间规划时点、规划期限存在差异,同一时期内,关键时间节点上存在规划内容矛盾、目标差异等现象。

五是空间布局不统一。由于各类规划偏好不同,遵循的规划目标不一,在规划空间布局上各有考量与侧重,容易在实施管控工作中,产生边界冲突,引起规划时常修改。

六是基础数据不统一。各类规划因体系独立,基础数据采集所依据的调查方法,统计方法,分类方法等各不相同,使规划采用的基础数据差异较大,同一对象出现不同的现状值。

七是监管平台不统一。各个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监管相对独立,监管标准不一,实施中易产生冲突,规划实施困难重重。

三、“多规融合”目标

对目前多规间存在的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就需要在现行各类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多规融合,形成综合规划,统筹各类规划目标与指标,协调矛盾,使综合规划可以形成(一)“一个目标一盘棋”的工作模式。即紧紧围绕一个县域发展战略目标,消弭或减小各规划间规划目标、规模、布局、建设时序等方面的矛盾,实现现有规划充分融合,降低规划修改频率。坚持“党委领导、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打破原有各线规划相对独立封闭的工作模式,群策群力,整体谋划,构建一个目标一盘棋的工作模式。(二)“一个规划一张图”的成果模式。即充分融合国民经济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产业布局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农业两区规划等现行规划,创新规划体系,提炼基础性规划控制指标,编制一个综合规划,统领各部门规划,在同一个规划基础底图上形成统一的空间发展框架和功能分区,构造一个规划一张图的成果模式。(三)“一个平台一张网”的监管模式。即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成果为基础,建立县级数据共享的综合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审批平台,提高行政管理及审批效率。从而监控和管理规划编制、修改、实施的各个工作环节,构筑一个平台一张网的监管模式。

四、“多规融合”内容

“多规融合”的融合内容是融合的重点,直接关系着融合后的规划是否切实可行,能否指导区域发展,满足各利益主体需要。所以需要对当前各类规划内容进行充分研究,并将其主要内容融入综合规划。根据目前各类规划存在矛盾冲突的几方面,可以规划体系、战略目标、控制指标、规划时序、空间布局、信息系统、实施机制等作为主要融合内容。

(一)规划体系

针对规划体系繁杂、规出多门的现状,融合形成一个统领性的综合规划,指导各部门规划及乡镇综合规划;各部门规划均需遵循综合规划的控制指标体系和空间布局等,在各自领域内进行编制;在乡级层面则实现多规合一,形成乡镇综合规划,指导各地村级规划的开展。乡镇可根据自身发展特色和实际需求选择性开展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

(二)战略目标

针对战略目标不一、多头指导的现状,融合各部门发展目标,从而明确县域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方向及城市定位,最终形成县域发展战略目标,作为全县发展的最高准绳。

(三)控制指标

针对控制指标交叉、标准矛盾的现状,在各部门规划原主要控制指标的基础上,提炼形成县域综合规划核心控制指标体系,主要包括GDP、人口、城镇化率、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规模、中心城区发展规模、产业发展规模、森林保有量、生态公益林面积等,各部门规划涉及核心控制指标的均需严格保持一致。

图一综合规划指标体系

(四)规划时序

针对规划时序错位、节点各异的现状,由综合规划确定规划主要节点,各部门规划的具体规划期限可自由选定,但规划主要节点的核心控制指标必须符合综合规划。

(五)空间布局

针对空间布局失配、管控冲突的现状,根据耕地与基本农田布局、城市发展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林地保护空间布局、水域保护空间布局等各部门规划主要空间布局,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综合规划底图,融合形成综合规划“一张图”,成为全县统一的空间发展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各大功能分区,引导全县空间发展。

图二空间布局示意图

(六)信息系统

针对数据来源不同、系统繁冗的现状,融合形成县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各部门规划统一数据中心,实现全县数据共享及同步更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管理审批平台,将“串联”审批变“并联”审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图三综合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框架

(七)实施机制

针对管理机制错综、行政低效的现状,在各部门规划自成体系的编制及实施机制基础上,成立县规划编制管理委员会,负责编制和更新县域综合规划,同时各部门规划编制及修改阶段,审核各规方案是否符合综合规划要求;在综合规划实施阶段,制定出台规划实施的审批制度、责任制度、评估制度、考核制度等,协调并监管规划执行;另外,在县行政服务中心单设一个“土地用途转用许可”窗口,涉及用地的项目均由该窗口统一受理,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建设占用耕地补充、土地征收和土地供应等各个环节。

图三综合规划实施机制

五、“多规融合”工作机制的构建

融合后的综合规划需要构建一套完整有效的组织保障体系,才能保障综合规划的顺利实施。这里初步建立由多部门协作,多规融合领导小组组织、决策与监督,多规融合编制小组具体实施,多规融合咨询小组提供技术支持的工作机制。

图四多规融合组织保障图

六、“多规融合”实施保障措施

(一)法律政策保障

多规融合是规划领域的一次创新,但目前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上的支持,规划的领导部门、执行部门、监督部门等也尚未建立,在前期研究中存在无据可查、无法可依的尴尬,各部门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没有相关文件督导,很容易流于形式,最后不了了之。因此,要做好多规融合这项工作,必须首先建立法律政策上的保障,明确其法律地位,为多规融合的编制与实施寻求法律支撑;其次,制定相关的政策具体指导和保障多规融合工作的开展。

(二)人员技术保障

多规融合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众多职能部门参与、协作。在多规融合工作中,各参与组织须严格遵循工作机制,部门专家与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打破部门壁垒,通力合作。各部门也应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并进行年度考核,以确保多规融合工作的顺利推进。

多规融合领导小组会应在编制、协调及审查各环节中确保专家的充分参与,保障技术路线的科学性、规划成果的可行性、规划实施的有效性。

(三)项目资金保障

多规融合这项工作历时长、涉及面广,主要包括多规融合领导小组的建立和运作、各部门基础数据的调查、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相关规范的编制以及一套规划成果的形成,这些都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方能完成。而多规融合工作完成后对加快部门规划编制速度,改善部门规划不协调而导致的行政效率低下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是一项非常有改革创新意义的工作,县里须落实专项资金予以保障。

七、结语

“多规融合”为有效规范及合理引导未来县域发展提供了一张先行蓝图。从长远来看,能够避免规出多门、多头管理等问题,协调统一区域发展战略目标,促进县域空间的有序发展和地区要素资源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有效引导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俊,何正国.“三规合一”基础地理信息平台研究与实践─以云浮市“三规合一”地理信息平台建设为例[J]. 城市规划. 2011年第35卷

[2] 王俭. 北京城市规划研究―世界城市及城乡一体化下的多规融合[J]. 科技促进发展. 2013年第02期

[3] 魏广君,董伟,孙晖.“多规整合”研究进展与评述[J]. 城市规划学刊. 2012年第01期

[4] 秦淑荣. 基于“三规合一”的新乡村规划体系构建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11

[5] 丁成日.“经规”、“土规”、“城规”规划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 规划师. 2009年第03期

第2篇:战略综合规划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综合规划理念更新建议

中图分类号:TV21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没有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就没有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在城市中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航运等涉水规划往往分属水利、环境、市政、交通、园林等多部门的管理,涉水规划内容往往各自为政、相互矛盾,降低了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也带来了争水、乱排、洪灾、水生态恶化等水问题,造成了水资源的综合效益难以充分发挥的局面。因此,随着城市文明的快速发展,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综合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规划是龙头,制定一个好的规划,是实现城市水资源有效管理的前提。那么,怎样才是一个好的规划呢?

1.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内容

传统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包括基本情况、现状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水资源保护、污水再生利用、需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和规划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这种规划表面上看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实际上范围狭窄,内涵单一,容易造成与其他规划的脱节甚至矛盾。

一个好的水资源综合规划,不仅要包括水资源如何配置,还要包括水资源如何保护、水生态如何保护、水环境怎么建设,如何促进当地水文化的发展。这与目前提倡的水务一体化思想是一脉相通的,水资源配置解决水从哪来到哪去的问题,包括水源、水厂、排水再利用等,水资源保护解决水环境保护和治污问题,水生态解决水的永续利用问题,水景观和水文化不仅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更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水的重视。

水资源综合规划包括水资源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水生态、水景观规划三个方面,其核心是理念更新。

水资源规划包括水域管理及保护规划、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保护规划包括排污口整合规划、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水景观规划包括河湖水生态保护、水生态水景观建设。

2.理念更新

理念更新涵盖了新时期水科学特征、治水理念更新和重视水生态、水景观建设三个方面,这也是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2.1新时期水科学的特征

(1)水科学内涵的扩展:从最初我们学习水文分析、洪水计算到水资源配置、供需平衡分析,再到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直至水文化、水旅游,并提升到水安全,步步深刻,层层拓宽。

(2)水科学的多学科性:水科学博大精深,涉及到水文学、气象学、水力学、泥沙运动、海洋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

(3)水科学的多部门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增多,诸如污水排放、河道淤积、水系破坏、河道设障、破坏水的自然景观、水文化资源遭到破坏等现象越来越常见,但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个部门能控制解决的,需要加强各涉水部门的通力合作,系统的进行水资源科学研究。

2.2治水理念的更新

(1)加强流域管理的理念,克服“就水论水”的管理模式。水体本身就存在于城市水系之中,水系本身就是流域的一部分。治水不能仅仅从水体出发,要以大流域为出发点,要上下游、左右岸协调考虑。譬如河道的治污,仅仅一段排污达标是不行的,纳污能力必须考虑上游的污染物排放量。

(2)提升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理念。流域管理固然重要,但是不能脱离区域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区域管理有着流域管理所不具备的行政优越性,一个措施可以成为一项决议,甚至于上升到政策的高度。因此,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原则。

(3)生态工程与水利工程建设相结合的理念。水生态是叠加于区域生态空间基础上的,水生态系统极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因此建设水利工程,如不加强生态的意识,极易破坏生态环境。水利工程建设中应保护河湖水网,保持河道的自然性,提倡生态护坡,重视生态工程与水利工程的结合。

2.3重视水资源工作中水生态、水景观及水文化建设

(1)符合人水和谐的建设理念。在自然形象中很少有像水体这样具有莫大的吸引力,通过“亲水性”设计,让人真正享受到清新宜人的景观和亲身戏水的乐趣,即人水和谐。

(2)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水景观、水文化建设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要尊重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定位为景观的部位进行建设。

(3)与城市水系布局相适应。要以水系为中心布置水环境、水文化景观,水环境建设要以水系规划为核心,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4)城市滨水区建设要反映城市文明,特别要体现水景观水文化的特色。作为城市边缘地段的滨水空间,被认为是塑造城市形象的特殊场所,是城市的“窗口”和“门户”的象征。

2.4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水安全保证体系建设包括供水安全保证体系、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和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1)推进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配合,还需要依靠水利信息化来实现。水利信息化应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水平,以应用需求为向导,有针对性地建设各级应用系统。可针对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三大保障体系建设,开发不同功能的管理系统。

(2)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在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中,实行“行政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三条红线限批控制管理,建立协调、高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建立水权制度,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和完善节水管理制度。

(3)确立涉水事务中水资源管理的主体地位:①加强社会科学研究,提升管理水平,主动迎接挑战;②提升社会服务面。

一个好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应该包括以上所述各项内容,应该将理念更新贯穿规划的始终,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政府主导、各部门参与的工作模式。

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框架详见下图。

3.对政府主导模式的几点建议

1.政府为主导,组织协调各部门共同参与,由“九龙治水”变为“联合治水”。

2.制定严格适当的政策、法律和规划。一旦制定,就要严格执行,杜绝“规划规划,墙上一挂”的现象。

3.注重科学论证,鼓励公众参与管理。一个规划的制定,涉及到各方各部门的利益,要多多听取各方的意见,举行听证会、规划公示等。

4.政府在经济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并行。要加强执法监督,规划制定部门要实施后续技术跟踪等方式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第3篇:战略综合规划范文

[关键词] 规划环评 公众地位 技术难点 可持续发展

规划环评的公众参与过程,意在增强公众环保维权意识和对规划实施后的监督作用,在规划属区范围内,向政府相关部门的官员和管理、技术人员以及社会各界征求意见,调整和修编所发现的存在问题和解决技术难点,使环境规划得到公众的赞同和认可,在实施中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1 公众参与在规划环评中的地位

公众作为参与规划环评的被征询对象,虽然可行使法律(“评价法”和“公众参与暂行规定”)赋予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但只是在环评报告书的编制和评审阶段进行,借鉴国外的做法是从立项到环评的全过程都有公众参与,如国际法以及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除立法条文对公众参与权利的保护外,还有许多便捷方式强化公众参与地位,如新闻会、听证会、议证会、街边设立意见栏、与官员对话专线、网络留言等。以我院承接的赛江流域规划环评为例,由于流域涉面广,规划实施后影响范围较大,如水电站过度开发截流导致水位下降,形成脱水段,不可避免引发农、工生产、人畜用水和移民安置等社会问题。在开展规划环评公众参与活动中,通过在本区登报、公告、召开座谈会、结合有针对性地发放公众参与调查表和走访等多种公示和宣传形式,尽可能加大公众对环境的知情程度和参与权,但从反馈的环境信息得知,公众还是认为环境知情权有一定局限,应建立规划信息交流平台(跟踪、了解、监督规划审批后的单个项目实施环保情况),因流域规划的实施,涉及到两岸众多单位和个人利益。

由于我国规划环评起步较晚,有关规划环评的法律法规还在草拟中,待于立法的目的是明确规定公众在规划环评中的法律地位和作用,以及规划区域各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相应协作的权利义务,如何提高公众在规划环评中的地位,目前急需解决的是建立规划环评项目的公众与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参与建设方交流监督窗口,才能尽显规划环评所在地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环境维权系统的合法完整性。

2 征询专家意见解决规划技术难点

项目环评与规划环评的区别在于单一性和多个性的不同,规划环评具有决策层高、影响面大、内容复杂、专业性强等特殊性,有别于且高于一般建设项目的环评,公众参与的层次要求也相对高,社会实践中,在集中采纳规划区参与单位和公众个人群策群力智慧的同时,也应将征询专家意见列为公众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项是规划环评解决技术难点的关键,也是为决策部门、环评等机构避走弯路提供科学求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和依据。如赛江流域规划环评的公众参与所采纳的各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实例所示,①林业专家提议:“民生为本,生态优先,前瞻统筹,和谐发展”是该流域综合规划编制的方向。②水利及环保专家认为:目前赛江流域水量逐年下降,如何保证下游饮用水源的用水量、下泄水量、如何监管到位是环保部门编制赛江流域综合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之一。拟建的不同级的水电工程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已建的要依法严格管理,对此类项目产生的高坝低温水(影响水生物种)、河道减、脱水引发的污染加重、饮用水水质下降、枯水期的农业灌溉、景观等系列问题,相关部门要有具体到位的对策措施。③海洋渔业监测专家认为赛江流域水环境现状中的河口氮、磷超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小水电站的建设对水生生物的生境有破坏,尤其是上逆回游品种。④旅游专业人士指出要要注意赛江流域福安城区段和化蛟段出现经常性的非法开采河道泥沙,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以及庄口段石板材厂污水直接排放影响下游人畜饮用水污染严重问题。开发利用引起水文特征变化,是否造成水环境问题,对水体的纳污能力的影响,是否制约水功能目标的实现,如何发挥水工程的生态调度功能,环评单位要综合考虑。⑤要注意流域开发利用的整体生态效应,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性措施,思考监管和保障方案,赛江流域河界跨省(浙江)的环保问题,目前小水电太多,开发过度,存在不少问题。流域工程弃渣不规范,特别是引水式发电的弃渣,植被恢复不及时,增加水土流失程度。⑥流域综合规划环评要特别注意:水电站装机规模与水资源供应能力矛盾;移民安置地环境要求;弃渣规范等问题:还应包括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堤坝水库风险、引发地质灾害等内容等宝贵意见和建议,专家们的意见将流域规划环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贯穿始终。

3 社会实践与可持续发展

第4篇:战略综合规划范文

围绕《黄河流域“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研讨资料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华北和西北地区主要的供给水源,黄河流域水安全保障任务任重而道远,“十四五”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将进入精细化治理的转型阶段,因此黄河流域水安全保障“十四五”工作必须坚持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同步要推动水量和水生态保护,在以往水安全保障保护工作基础上,构建空间、源、责任的三大体系,统筹三水,抓住流域特色问题,促进流域资源环境生态的协同保护。

《黄河流域“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是十四五期间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推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规划》对指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利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水文局机关服务中心要提高认识,强化责任,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统筹谋划和推进一批黄河保护治理重点工程;要做好规划衔接,确保《规划》成果与国务院已批复的《黄河流域综合规划》《黄河流域防洪规划》等重大规划以及近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相衔接,全力做好下阶段的工作实施。

第5篇:战略综合规划范文

当今社会的经济竞争异常激烈,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更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竞争也从最简单的产品质量、价格的竞争,升级到企业的国际形象和企业品牌知名度的竞争,现在已经全面上升到企业全球战略规划的竞争。企业要想做强做大,就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在保持现有经营成果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制定企业投融资战略,扩大企业规模,规避财务风险,最终取得竞争优势并获得成功。

二、企业财务和投融资战略现状

1.投融资战略类型

(1)快速扩张战略

企业的快速扩张融资战略是指企业的投资、融资都是以快速扩张资产规模为目的。它是企业多元化、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手段,企业为了进行快速的扩张往往需要留存大量、甚至全部的利润,造成了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的资金紧张,为了弥补资金缺口,企业就要进行大量的外部筹资。外部筹资来源大部分是债权融资,还有一小部分的股权融资。这种大规模的扩张是建立在高负债的基础上,为了寻求扩张后带来的高利润。快速扩张型融资战略容易导致企业的高负债率,引起资本结构的不稳定。

(2)稳健发展战略

稳健发展战略是企业把扩张建立在效益的稳步增长上,企业经营效益逐年稳步增长的同时,资产规模也在慢慢的扩大,这是一种稳健的发展战略手段,在考虑发展的同时又足够的重视风险。实行稳健发展型的企业都会尽可能的优化现有资源配置,做强核心业务,提高现有资金使用效率,扩大企业效益,将获得的利润累积后进行适当的扩张。稳健型投融资战略的特点是:适当负债、适当分配、重视收益。

(3)防御收缩战略

实施防御收缩型投融资战略是以一种防御型战略,一般是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选择的一种战略方法。它是在预防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基础上,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适度地进行投融资的一种战略形式。企业把增加资金流入作为首要目标,尽可能的减少资金流出,通过精简机构,削减企业日常开支,减少库存,降低生产成本等手段,集中一切人力、物力,用于能为企业尽快带来效益的主导业务上,使主导业务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以便企业资金加速回流。防御收缩战略有着低负债、低收益、高分配等特点。

2.投融资战略管理内容

(1)投资战略

投资战略作为企业战略规划和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将有限的资金进行有效利用,实现企业资源合理配置,资本结构不断优化,提升竞争能力,参与社会利润的分配。投资战略需要企业规划投资方向和规模、资源优化目标、全面评估投资效益以及投资战略的实施途径。投资作为企业重要经济行为,必须要慎重行事、科学决策,既要合理地使用自有资金和资源,更要谨慎利用外来资金,保证企业资金流的顺畅运转。其主要包括各类资产的投资方向、自身资本规模比例的确定;产品升级改造或研发新产品的投资;内部或外部生产扩张投资;单独投资还是联合投资;设定风险和利润条件的投资决策等。

(2)融资战略

融资战略作为投资战略执行的前提,直接关系到企业全局战略的成败,同时,筹资活动的成本也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成本和负担比例的高低,会进一步影响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大多数人会认为融资战略只是企业的资金筹措计划,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遇到资金筹措受阻时,不能做到及时应对,导致企业一系列的战略计划无法实施。融资战略作为企业的战略规划,是企业为更好地适应未来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发展规划,在资金筹措方面确定长期和系统的计划方案。其目的是降低企业资本成本,并保持资金来源的稳定和灵活,兼顾降低筹资风险。

3.发展战略和投融资战略关系

发展战略作为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的管理体系,需要各个部门及每名员工都肩负战略指标和实施使命。企业要实施战略管理,必须要求各项经营活动服从和支撑战略发展目标,财务战略作为总体战略的一部分,必须要服务于整体战略。而投融资战略隶属于财务战略,要与其它战略相协调、相对应,做好支持服务,它对企业战略的成功起到重要作用。如果企业投融资战略实施不利,会影响资金筹措和投放,企业资金流会出现运行不畅,直接导致其它战略计划无法实施和持续推进。总之,投融资战略既依附于发展战略,又会对企业发展战略起到制约和支持作用,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三、企业战略规划策略分析

1.战略综合规划

企业战略作为企业发展设立的长期愿景,是自上而下的全局规划,并对达成目标的实施过程进行全方位指导性的谋划,归属于企业宏观管理行为,并具有整体性、指导性、长期性、系统性、基本性等特性。企业战略作为各种战略的统称,各企业会结合自身特点和目标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规划,其中包括发展战略、投融资战略、品牌战略、产品战略等内容。企业综合战略规划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两个因素,对外要及时收集和掌握外部环境信息,对内要分析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了解产供销现状以及清楚企业的行业地位,通过全面的分析对比做出合理的综合规划。

2.技术开发战略

技术开发是对企业现有产品的工艺进行升级改造或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利用高品质形成竞争优势,利用优惠的价格占领市场份额。目前,我国企业对于产品工艺的开发创造能力较弱,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企业的发展战略也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息息相关。对于一个有着明确战略规划的企业来说,制定技术开发方向是战略规划的重点。企业研发出来的新产品,从成熟到衰退,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如果没有持续地对产品工艺的再开发,就会被市场淘汰。所以,企业的战略规划里,如果没有技术开发,就无法形成竞争优势,无法保持企业在可持续发展。

3.区域战略规划

近几年,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出台了“一路一带”、“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等一系列区域振兴计划,形成由点带面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战略举措。从而推进重点地区的一体化发展,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企业的战略规划也要顺应国家战略,重点布局区域经济,统筹规划,实现新的驱动发展战略。

第6篇:战略综合规划范文

一、新加坡城市公共交通现状

根据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2011年12月的数据,新加坡公路网3411公里,高速公路161公里,车辆总数95.7万辆,小轿车总数60.6万辆。新加坡的城市公共交通主要由地铁及轻轨、公共巴士和出租车三大部分构成。一方面,由地铁(147公里,97站)和轻轨(29公里,34站)构成主要交通走廊;另一方面,公共巴士(344条路线,3484辆)四通八达,覆盖全岛。此外,出租车2.7万辆。目前,新加坡每天地铁、轻轨出行量240万,巴士出行量339万,出租车出行量93万。新加坡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已达到59%。

地铁、轻轨和公共巴士均由SMRT和SBS两大营运公司分别在不同区域垄断运营。服务标准由陆路交通管理局制定,票价由公共交通理事会负责制定,并监督服务水平;出租车则由七大出租车营运公司和少数零散个体户运营。因出租车收费标准由各公司自行决定、营运线路灵活、允许新的竞争者加入,出租车行业呈自由竞争状态,各公司努力通过提高服务水平进行竞争,同时,陆路交通管理局监督其服务水平。

二、新加坡城市交通管理经验及做法

(一)从理念到规划突出强调综合性

倡导综合交通规划。交通问题常常被作为城市发展中的部门问题来看待。然而,世界城市发展历史表明,交通是城市的骨架,交通规划不仅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出行,而且与城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交通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新加坡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就考虑到交通问题,规划“自给自足的市镇”,通过在小的市镇提供学校、公园、公共综合诊所等多样化的设施配套,提供商业和工业就业机会,减少出行需求。

规划部门具有综合性。新加坡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制定长期综合规划,每10年检讨复核一次。综合规划由总体规划委员会制定,该委员会由负责陆路交通规划与发展的陆路交通管理局、负责提供公共住宅的建屋发展局、负责新加坡整体土地规划的市区重建局、负责管理国家公园和绿地的国家公园局、负责工业区开发管理的裕廊镇集团共同组成。

规划内容具有综合性。结合土地应用与交通线路进行综合规划,结合交通设施与建筑发展进行综合规划,结合各种交通方式与换乘方式进行综合规划。重视公共交通枢纽的综合性规划,如对巴士转换总站与地铁站和周边的商务楼宇进行综合规划。通过将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相结合,不断完善联接主要商业中心和住宅区的交通网络和设施。

(二)快捷、方便,让公共交通成为居民的出行优选

新加坡倡导公共交通导向发展的城市,并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通过制定长期综合性规划,将“公共交通枢纽”概念融入交通设施建设之中,使乘客享受便捷的服务。

一方面,推广巴士优先政策,提升巴士的快捷性。制定相关措施,加快公交车的运行速度。设立全天“巴士专用道”,在巴士车站设定为巴士让路的法定标记,禁止小汽车在规定的时间和路线上停靠在巴士的专用路线和专用区域中;设置“巴士优先交通信号灯”,在交通繁忙时,让巴士优先行驶。这些措施目前已使巴士速度提高了7%。

另一方面,提供实时交通信息,提升公共便捷性。坚持通勤者需求导向原则,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部门通过提供实时交通信息,让乘客能够随时了解公交车实时信息,减少候车或转车时间。新加坡全岛的4500个巴士公交车站都提供实时巴士到站的电子显示屏,乘客可以方便查询巴士路线信息。在每一个地铁和公交站准备了非常详尽的交通图,方便乘客了解线路,便捷乘坐。此外,还建立了通过手机简讯平台获取实时巴士到站信息的信息系统。

(三)经济成本、高科技手段使机动车使用得到有效管理

一方面,通过拥车证及高收费限制了机动车的增长。新加坡根据公路网络可承担能力确定车辆增长率。目前,新加坡的小轿车总数已超过60万辆,由于城市汽车容量基本饱和,政府通过发放拥车证的方式限制新增车辆。拥车证数量取决于每年报废车辆的数量,报废车辆多,拥车证就多;报废的车辆少,拥车证就少。拥车证在互联网上每月进行两次公开投标。不过,拥车证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有一定使用年限的规定。每个拥车证对应1辆车,有效期为10年,到期后,车主可通过支付到期前3个月拥车证的平均价格,将有效期延续5年或10年。这样自然提高了购车成本。此外,还在汽车拥有环节使用税收进行调控。通过这些限制措施新加坡成功限制了汽车拥有量的增长。自2009—2011年,车辆增长率控制在1.5%。

另一方面,借助智能系统与价格调整改善交通状况。新加坡有一种独创的管理交通堵塞的工具——电子公路收费制。驾驶者通过电子眼和电子显示牌查看交通状况。比如某路段很堵,电子收费系统当时就能够涨价,驾驶者可以选一条更便宜、不拥堵的路线行驶。同时,由于电子眼安装覆盖率较高,可以有效检测路面上的突发事件,并及时做出反应。此外,安装了停车引导系统,通过电子牌引导驾车人士到最靠近的有剩余泊车位的停车场,减少因找寻停车位而造成的交通拥堵。总之,通过一系列智能手段,新加坡的城市交通拥挤程度得到了控制。

(四)投身社区,建立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公共交通

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深入社区,切实了解社区居民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建设,努力实现“以人为本”。

一方面,不断完善公交相关设施。积极投身社区,开展咨询和合作的服务,了解社区居民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项目建设,发展更“以人为本“的交通系统。如顾及不同社区的需要,设定各种辅助设施及残障人士设施及停靠设施;修建越来越多自行车停靠点,拓宽更多的自行车专用道,并鼓励折叠自行车上地铁和公交车;改善人行道,包括一些带顶的长廊和过街天桥,大约90%的公共汽车站都有座位和遮挡篷,有的甚至有高屋顶,以保护双层公共汽车的乘客免受雨淋,为方便乘客,公共汽车站都配备了良好的服务设施。

另一方面,合理调整价格及激励机制。负责公交定价的新加坡公共交通理事会通过定期追踪每个家庭的公交支出与收入的平均比例,确保公交票价不至于过高。同时,给予较低收人家庭更多的公交费用援助,包括政府援助的“工作福利计划”,有每年分派的社会援助“交通礼券”等。

三、新加坡城市交通管理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一)要强化综合交通意识

新加坡规划制定的指导原则是制定着眼长远的、综合性的土地利用及开发,土地使用、交通以及规划可持续发展等都要综合协调的考虑。所以,加强政府部门间协调与衔接非常重要。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骨架,交通沿线的发展往往是城市潜在的繁荣点,在城市制定发展战略阶段就要吸收交通规划制定者参与,交通规划决策者和交通规划专家对城市总体规划介入阶段越早越有利于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建议借鉴新加坡的做法,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和土地出让管理中均考虑交通线路的开通及升值收益;同时将“公共交通枢纽”建设作为城市交通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不断完善公共交通枢纽提升公共交通的品质,吸引更多的居民选择公共交通。

(二)要将城市交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非常广,既包括电子健康档案、水电煤“e账单”,也包括食品安全溯源、远程教育,还包括机动车的GPS导航、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覆盖。但是,城市公共交通信息的实时查询与智能化管理却鲜见出炉。建设智慧城市的最基本目的是使城市更有效运行,相对于其他的“智慧”元素,城市交通涉及的人口最为广泛、涉及的资源更为广泛、涉及的问题紧迫,可以说涉及到每个家庭每个成员每天的活动和心情。如果城市交通管理“智慧”了,城市的满意度、幸福感必然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因此,建议中国的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将城市交通管理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宏观调控政策制定者要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

第7篇:战略综合规划范文

2月24日,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一行到广东海上搜救中心、广东海事局督查“两会”前水上交通安全工作。徐祖远要求,各单位要增强敏感意识,充分认识做好水上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抓基层、知实情、严措施、重成效,为党的十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到广西考察西江黄金水道建设

2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徐宪平一行到广西考察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徐宪平表示,广西发展势头很好、后劲很足、潜力巨大。国家发改委将继续给予广西大力支持,帮助广西抓好“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项目的落实,大力推进西江黄金水道、南宁机场新航站区项目等航运、航空、公路、铁路重点交通项目的建设,为广西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对西江航运干线重点调研

2月13日至17日,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蔡玉贺率珠江水运发展调研组一行10人对广西西江航运干线进行调研。调研组在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召开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发展调研座谈会,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保障“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推动重大建设项目进展、项目前期等工作进行座谈,并先后实地考察老口枢纽、南宁港牛湾作业区、贵港枢纽电站、船闸,桂平枢纽二线船闸、大藤峡枢纽、长洲水利枢纽、梧州港赤水圩作业区等。

广西斥140亿发展水运 提升北部湾港综合通过能力

2月16日,广西港航工作会议上透露,今年广西将投资140亿元发展水运。力争实现到2012年末广西北部湾港港口综合通过能力接近2亿吨,西江黄金水道港口吞吐能力接近1亿吨。北部湾港建设方面,今年将新开工钦州港大榄坪北4-6号泊位、防城港云约江南作业区1-4号泊位等项目,推进钦州30万吨级石油减载平台、钦州金鼓江航道一期、钦州港大榄坪北1-3号泊位等深水航道和大型专业化深水码头续建项目,建成钦州港30万吨进港航道、北海铁山港区3~4号泊位、钦州永鑫散货码头等项目,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9个。

贵州将形成直达珠三角长三角“水上高速路”

在日前国务院召开的新闻会上,最新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发展贵州的水路运输,规划研究打通西南地区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水运通道,重点推进红水河龙滩、乌江构皮滩等水电枢纽通航设施建设,支持都柳江干流航电结合梯级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库区航运特别是旅游客运。

万吨巨轮深圳外海相撞

2月22日,两艘万吨级以上的大型集装箱船在深圳外海发生碰撞事故,其中一艘船身出现裂口,船上集装箱挤压严重变形,另一艘船也严重受损。事发后,海事部门立即启动了深圳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运用科技手段实施海上救助。目前,事发周边水域未发现溢油情况。海事部门表示,详细的调查结果将于近期公布。

广州跃居国内第三大港口城市

2月21日,《2011中国内地港口城市空间价值评估(蓝皮书)》正式对外。该评估报告通过运用“价值五力”模型对2010年中国内地港口城市的价值分析,公布了国内十大港口城市排名,依次为上海、深圳、广州、南京、苏州、天津、武汉、青岛、宁波、大连。与上年度比照可看出,广州市综合排名由第5位上升到第3位,排名变化原因主要得益于广州市扎实的经济基础,良好的城市空间和运营以及产业转型升级。

云浮至珠海集装箱航线开通

继去年成功收购云浮新港后,2月22日,珠海港集团又开通了云浮至珠海的集装箱班轮航线,大大增强珠海港对西江流域的辐射能力,为把云浮新港打造成广东省第一大内河港口和西江流域重要中转港奠定了坚实基础。据了解,此次云浮―珠海集装箱班轮航线的开通,不仅打通了云浮地区与珠海地区的水上快线,有力地促进了粤西地区和华南地区的经济联系和互动发展,还进一步发挥了珠海港在西江流域的龙头作用,大大增强了珠海港对西江流域的辐射能力。

第8篇:战略综合规划范文

市大力发展海河经济区域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市以独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标志性地区为目标重点打造海河区域,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海河综合开发改造迈出了新的步伐。海河区域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开始显现,魅力海河已现姿容。市海河的规划建设经验对我区对河段的周边区域的规划建设具有很强的启示性作用。总结海河的规划建设观念先进、气魄宏大,具体有如下五个做法与经验:

谋划大发展,为迎接“大”召开。市委市政府于今年月中旬组织党政代表团对环海经济区的五个城市进行了为期6天的考察。这是继去年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学习考察活动后的又一次大型外出学习考察。这充分表明了骄人的成绩面前,决策者们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也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此次市委市政府组织走出去,找差距,学他人之长,补之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积聚了宝贵的智力资源和精神动力。这次学习考察使学员们聆听中领悟,参观中感受,使我认识得到提高、观念得到更新、视野得到拓展,科学发展的思路更加明确,得益良多。

有许多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好经验。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环海经济区在社会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园区开发、产业升级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区有这一宝贵水带穿区而过的特色,区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通过综合规划与建设,将河两岸区域综合打造成我区的名片。所以,这次学习考察时特别注重对“水”观察,尤其重视对城市河流综合治理和两岸区域综合规划建设经验的学习,其中市海河经济区域的规划发展经验就很值得我借鉴。

(一)注入经济实力。海河规划逐步拆除现有旧货场和部分破旧住宅,建设一带具有现代化办公、酒店、商品展示、会议、购物、娱乐功能的建筑群,并修建过河桥梁,完善海河经济和创业功能,为海河注入奔腾不息的发展动力,提升了经济实力。

(二)凝聚交通动力。海河两岸地区规划了多条与海河平行及垂直的道路,在海河沿岸地区形成由道路、地铁、公交、水上巴士、停车场及集散广场、滨河散步路组成的完善的道路交通网络,为海河凝聚人气和财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彰显环境魅力。确定海河的整体景观风格、景观分区和重要的景观节点,进行海河沿线的堤岸改造、绿化、灯光、环境设施和景观建设。同时综合亲水岸线的建设,保护水环境,综合改善海河沿岸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使城河融为一体。

(四)激发文化张力。以海河自然风景轴线为中心,将发祥地的三叉河口、老城厢与各个时期的近代风貌建筑保护区、城市风景副轴线等相关景观元素串联起来。通过有计划保留和改造,展示中国“水文化”的历史和未来。

(五)展现休闲活力。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的柳林风景区,与海河两岸配套的绿化带、小公园、小广场和凉亭等一起,发挥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享受自然环境的城市功能。同时增加沿线商业、文化设施的建设,积极开展经济文化活动,丰富旅游的内容,创造新的休闲旅游资源。

二、谋求新发展

目前来讲,在外部氛围和我区的自身优势上都有利于我区的进一步加快发展。在外部氛围的优势上,大的召开,进一步确立了科学发展的战略,使我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一步得到明确。在自然资源的禀赋上,河从我区腹地穿流而过,在我区区域内的总长度达17.8公里,平均宽度达250米,仍具有较大的规划与开发空间,为我区经济升级和城市升级,推动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地域优势。在去年末召开的区十二次党代会上,我区提出把河段的“一江两岸”作为未来的新城市品牌进行开发建设,通过科学的整体规划、合理的区段功能定位及人性化的亲水空间设计,致力营造成为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心纽带,强力打造成经济活力的黄金腰带,重力锻造出城建的绚丽彩带。使“一江两岸”成为最能彰显我区水乡特色,集滨江风貌、商业购物、休闲游憩、居住生活、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城市带状新空间,成为城市的新标志。海河的综合规划建设与我区的“一江两岸”规划建设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给予我们无限的启示。我区将以这次考察为契机,借鉴海河综合规划建设的先进经验,立足实际,围绕河段这一我区中心水带,突出综合规划建设,将该流域规划成一个功能布局合理、经济带动力强、生态环境优美的黄金水域。

(一)突出中心建设,凸显“标志之河”。

我区毗邻市区,与市区有便捷的交通网络连接。我区将利用这一地缘优势,以“现代和谐水乡新城”为目标,按照《区年—年总体规划》的设计,积极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努力把我区打造成一个具有水乡特色、适宜居住的生态家园。我区现有中心区面积达8.5平方公里,我区将在确定整体风格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抓好“一江两岸”区域建设。具体围绕河这一黄金水带,加快一江两岸的改造建设,扩大区中心区规模,拓展城市空间。对西岸的旧城区,我们将通过加快旧城改造,特别是因地制宜,采取“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市场运作、分步实施”的办法,从物质形态、管理体制、经济组织等多方面加快对“城中村”改造,努力将“城中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设施配套、服务齐全、管理良好的文明社区。同时把好临街建筑立面,改造街道,疏理河涌,营造富有岭南水乡特色品位的水城。现通过旧城改造,已建成了商会大厦、外商公寓大楼等高层现代化楼宇。对南支流的东岸,我们将以经营城市的手段启动建设,以游泳中心、房地产等具体项目带动区域开发,尽快完成该岸沿江景观带建设,与西岸沿江路连接辉映,使“一江两岸”成为我区的新城市中心。

(二)力促经济腾飞,驱动“动力之河”。

以河段为核心,做好中心区、南城片区、南阁片区、西部片区、白一片区和荣平片区六大片区的“控规”编制工作。合理规划我区的空间布局,科学规划好各个片区的经济发展导向,使此河段成为一条前舞后摆,左右腾飞的黄金区域。具体是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融入城市发展规划中,在完善六大片区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建立“一中心、两翼区、三支点”的布局,以建立新城市发展格局为总目标,力求营造更优越的环境,为经济社会双转型提供高效的承载平台。“一中心”就是要建设以“一江两岸”景观轴为主体特色的中心城区。“两翼区”就是要把西部冀区,规划建设为高档次工业板块;把东部冀区、打造成为全区房地产业的发展中心。“三支点”就是要全力构建以荣平为支点的重点商贸、物流板块;以阁丫为支点的大型园区经济工业板块;以清晖园路沿线为支点的旅游经济板块。通过合理的经济板块的分布,使各片区为河段注入源源不断的经济动力,成为我区的“动力之河”。通过经济功能的合理布局,力争我区在今后五年内保持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以上,区财政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在2011年突破9亿元。

(三)完善交通网络,构建“凝聚之河”。

通过完善交通网络,围绕水道为中心形成一个“三纵三横”的主干交通运输网络,加强区内及与周边地区的凝聚力,助推我区发展。一是在港口大道全线通车的基础上,全力配合好西部大道、滨江东路、市大道延长线、沿江高速等一批市属重点道路工程建设。加快清晖路、阁丫中路的升级改造,完善环北公路建设。二是积极做好珠深高速公路出入口地段的整治工作,改善路面状况和高速路周围景观,加强我区与市外经济区域的联系。三是积极配合市完善公交网络,借助我区新公车站落成使用的契机,延迟公交车末班时间,增购区内公交车至50台,优化线路安排,增加班次密度,同时增设与区外联通的公交车次,提高公交承载力和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改善交通状况。

(四)突出环境建设,营造“自然之河”。

我们将还自然于河流,使河以自然的姿态,展现最原始的魅力,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根据市政府与我区签订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责任书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各企业的总量控制目标,全面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对于污水处理设施不配套,污染物排放不稳定的企业,一律实行限期治理,治理不到位则实行关停处理。二是落实蓝天工程。与碧水工程相配合,通过抓大气质量还蓝于天,与优美的自然水环境相互辉映。针对我区工业锅炉较多的情况,重点规范锅炉的运转情况,严禁锅炉燃烧废胶纸,加强查处力度,消除锅炉烟囱冒黑烟现象;做好大型锅炉脱硫装置的配套,以降低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同时加强对新、改、扩建锅炉的监管力度,重点对高速公路两旁、中心区、敏感区内的锅炉实施控制审批。三是以绿护堤。大力加强河段两岸河堤的绿化保护工作,通过在沿江路两岸营造绿色景观、在与南支流连接的内河涌两岸大造绿景,将该河段建设成为一条联通全区、贯穿南北的绿色河流。

第9篇:战略综合规划范文

这次全省水利规划暨项目前期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和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总结*7年水利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研究部署*8年工作任务,为完成全年水利建设目标、促进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规划计划工作是水利发展与改革的基础和龙头,厅党组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会前吕厅长专门听取了会议召开情况的汇报,还将到会作重要讲话。有关处室进行了认真准备,形成了规划工作意见和项目前期工作意见供会议讨论。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务实奋进,*7年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年来,全省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不断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强化规划计划管理,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治水新思路的要求,努力构建水利发展规划体系。为了保障和支撑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加快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水利规划工作围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拓展了规划内容,加强了促进人水和谐的资源管理和资源保护方面的规划,重点深化了以水系为载体、发挥综合功能的规划措施。一是基本完成水资源综合规划,测算了全省不同流域和行政区域的水资源总量、生态用水和可利用水资源量,分析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开发利用潜力,优化了水资源配置,突出了节水减排和水资源保护。二是完成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提出了建设目标,节水型农业、企业、单位和社区的标准,以及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相关制度措施。三是抓紧进行水系规划,各项专题研究已经基本完成。查清河道情况,优化水系布局,界定河道功能,科学布设饮用水源地及污水排放口,规划清水和尾水通道,并且划分河道等级、划定河道蓝线、明确分级管理职能。四是积极开展湖泊保护规划,13个省管湖泊保护规划已经省政府批准,明确了湖泊水域功能定位、保护范围和目标,提出了综合治理措施,其余近百个湖泊保护规划正在进行。五是认真做好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配合工作,提出了《*省配合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方法以及分工,规划修编配合工作全面开展。六是针对管理保护中的一些突出问题编制专题规划,完成了东太湖和滆湖退田(渔)还湖规划,开展了入海河道河口治导线研究,完善了长江岸线开发利用控制指导规划等。

(二)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民生问题,编制专项治理规划并抓紧实施。按照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针对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水问题,组织编制专项治理规划。一是根据省委省政府振兴苏北和沿海开发战略,开展了沿海地区水利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完成了5项专题研究,并形成了规划初稿。二是针对低洼圩区因洪致涝、洪涝频发的问题,在近几年进行淮河流域重点洼地治理实施方案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里下河等地区灾后应急治理实施方案并上报省政府批准,全面开工建设。三是抓好饮用水源安全规划,完成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公布了全省饮用水源地名录,提出了保障饮水安全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四是在太湖蓝藻暴发后,研究了有序调水引流的规划意见和扩大引江济太工程方案,调水引流工程已列入《*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和国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走马塘、新沟河项目建议书基本完成,新孟河工程项目建议书正在抓紧编制。五是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开展农村饮水安全规划,摸清了饮用水不安全的人口分布和类型,研究了3年时间解决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建设方案,并以县为单位编制实施规划;还组织编制了全省小型泵站改造规划,为全面实施小型泵站改造创造条件。

(三)围绕年度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和“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全面完成项目前期工作。项目前期工作是推进规划实施、安排投资计划和工程顺利建设的基础。在项目前期工作中,各级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抓质量、抓进度、抓审批环节,国家审批项目积极做好配合工作,省审批项目都在第四季度以前批复下达。淮河治理工程,新沭河、沂沭邳整治和南四湖湖西大堤加固工程通过审查,治淮19项工程的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上报了入江水道、分淮入沂、洪泽湖大堤工程可研报告和重点洼地治理规划,入江水道可研通过了水规总院技术初审。南水北调工程,在配合完成《总体可研》审查评估的同时,完成了泗阳、刘老涧、皂河、泗洪、金湖等泵站和截污导流单项工程初步设计报审。水库加固工程,根据国家和省有关实施方案,已经批复6座大中型水库和210座小水库加固的初步设计。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里下河等地区灾后应急治理工程、海堤达标工程、水利血防项目等前期工作也基本完成,保证了年内全面开工建设。各市也都完成了一批区域治理、城市防洪、地方基建项目的前期工作。在全省水利规划计划部门和设计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做到了既保证年度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又为今后几年做好项目储备。

(四)围绕提高规划计划和前期工作管理水平,不断强化基础工作。一是在广泛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了《*省水利规划管理办法(试行)》,严格水利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编制质量,促进规划有效实施。二是严格行政审批事项。按照规划做好审核工作,重大事项组织专家论证,规范管理涉水事务,既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又切实维护流域、区域防洪引排功能。三是开展城市水利投融资机制研究,总结城市水利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城市水利投融资的政策建议。四是加强统计分析,按时完成水利基建统计月报和季度建设形势分析,及时提出前期工作和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五是举办移民安置、土地预审培训班,切实在前期工作阶段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提高执行移民政策、土地政策的水平。

在认真总结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存在的薄弱环节。规划工作中,贯彻新的治水思路不够全面,规划深度也不足;工程措施比较落实,非工程措施比较原则,水环境保护研究还不够;规划管理尚在起步阶段,审批滞后、协调困难,实施弹性大,权威性和严肃性有待加强。项目前期工作中,设计市场化程度低,部分项目进度滞后、深度和质量还不能适应要求。项目管理上,评审程序还不够规范,有的项目决策缺乏可靠的规划依据和必要的财力分析。计划管理上,部分县的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缺乏有效监管。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

二、明确任务,全力以赴做好今年规划计划工作

*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改革开放30周年和举办北京奥运会的喜庆之年。做好今年水利工作,保障和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8年,全省水利规划计划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治水新思路,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自觉服务水利发展与改革大局,推进目标管理,强化统筹协调,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障。全年要着力抓好以下两方面的六项工作:

(一)全力组织规划修编,完善水利规划体系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水利问题,加快编制水利规划,推动水利规划实施,提高水利系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认真开展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流域综合规划是一项事关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工作。根据水利部和有关流域机构的工作意见和要求,厅里印发了《*省配合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方案》,并已作出部署。主要任务是完成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提出水利发展需求、编制有关专项规划、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等。各单位要按照任务分工,集中精力开展工作。要争取在流域规划中更好地反映我省的治理要求,进度上要尽可能往前赶,决不拖流域规划的后腿。

二是全面完成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沿海地区水利规划,基本完成全省水系规划。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要在规划报告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与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进一步协调,完成规划报告审查报批,各市也要完成市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编制与成果审查工作。沿海地区水利规划要在各专题研究和规划报告初稿的基础上,完善有关专题研究报告,组织开展骨干供水通道规划方案研究,年内形成规划报告送审稿。全省水系规划上半年要完成各项专题研究,年内提出省级水系规划报告征求意见稿。各市、县除配合省级规划外,要根据本地实际,有序推进市、县、城区水系规划编制工作。

三是继续推进区域水利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规划。一方面,要针对我省区域水利规划相对薄弱的状况,结合流域综合规划修编要求,深化区域规划研究:里下河地区水利规划要根据近几年受涝情况及沿海地区发展要求,进一步复核防洪、排涝、供水规划布局,修订规划报告提出送审稿;沂南和沂北地区水利规划要加快进度,年内提出送审稿;组织推进通南、白马湖及宝应湖、阳澄淀泖等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另一方面,要继续开展专项规划研究。主要包括: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重点是划定一二级及准保护区,查明影响水源地安全的各类排污企业名单并提出整治措施,提出加强水源地安全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入河排污口整合规划,要进一步查细查实排污口现状,完善入河排污口布局方案研究,提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排污口整合方案、禁止或限制设置排污口的河段布局方案以及限排意见;长江澄通河段综合整治规划,要统筹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关系以及防洪、河道整治、航道整治、岸滩利用等治理要求,提出目标、布局、分期实施意见;小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规划工作;全省水土保持规划,要结合流域综合规划修编要求,完成规划完善和审查工作。

(二)加快项目前期工作,保证水利建设需求

前期工作是水利建设的基础。要依据水利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统筹当年和长远,做到既保证年度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又为今后重点工程建设储备项目,为全省水利建设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一是保证国家重点,按期完成淮河治理、南水北调、太湖调水工程前期工作。要围绕“*8年全面完成治淮19项、*9年争取开工新3项”的目标,认真做好新沭河、沂沭邳、湖西大堤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批复,以及入江水道、洪泽湖大堤、分淮入沂工程可研报告审查的相关配合工作;编制平原洼地除涝工程可研报告,完成行蓄洪区建设可研报告及移民迁建年度工程实施方案;完善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外资项目可研报告、完成世行评估各项工作。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要基本完成剩余设计单元的初步设计,做好年内开工项目的初设审查配合工作。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按照“走马塘今年开工、新沟河争取年内开工”的目标,上半年完成走马塘、新沟河工程可研报告,10月份完成初步设计报批;上半年完成新孟河工程可研报告,争取年内完成初步设计。

二是突出民生水利,抓紧病险水库加固和农村饮水安全前期工作。国家要求在3年内完成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加固任务,我省有27座大中型水库列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工程初步设计4月底前必须全部报厅审查。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总体实施方案省发改委已经批复,到*9年要完成395座小型病险水库加固,其中今年安排的100座小水库的单项工程初设必须保质保量在5月底前报批,*9年水库加固单项初设也要年内报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省委、省政府明确从*8年起用三年时间解决1*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今年解决350万人,*9年解决400万人以上。有关市县要认真组织开展前期工作,严格按照《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实施细则》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编制深度规定》的要求,做好水源及供水布局、供水规模论证,并与区域供水规划、村镇集中居住区规划等相衔接,上半年完成可研报告和初步设计。

三是促进区域发展,加快海堤达标、城市水利、重点区域治理工程的前期工作。*6年省政府决定用三年时间完成重点海堤达标建设任务,今年是完成目标任务的最后一年,剩余4座大中型涵闸、8座小型涵闸以及防护工程的前期工作必须在上半年完成,确保汛后开工建设。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基本形成全省大中城市中心城区的防洪工程体系,各市要按照建设目标,依据规划在上半年编报年度工程可研报告,由所在市发改委批复报厅核备。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将加大区域水利治理力度,逐步扭转目前区域治理滞后的状况,各市要在区域水利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区域治理规划和实施方案,上半年完成年度工程可研报告。

三、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水利规划计划工作水平

今年水利规划计划工作的目标任务已十分明确,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各级水利规划计划部门要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新举措赢得新突破,努力实现“五个新提升”,推动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再上新台阶。

理清思路上要有新提升。规划计划工作是水利发展的龙头,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带头落实治水新思路,站在保障和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认真思考水利发展与改革,特别要分析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对水利带来的新变化,从水利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和民生水利的发展要求,把握治水方向,提出治理保护措施。在规划计划工作中,要做到“五个坚持”、“三个转变”。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解决好关系民生的水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坚持人水和谐,把握水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流域和区域、城市与农村水利协调发展;要坚持与时俱进,加快水利改革,寻找水利公益性与市场化的平衡点,以改革发展来解决当前水利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要坚持节约保护,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规划计划工作目标上,要实现以防灾减灾为主,向突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有效保护的转变;在工作理念上,要实现以工程布局为主,向突出加强河湖管理与资源保护的转变;在工作重点上,要实现以流域治理为主,向流域区域与城乡统筹治理的转变,努力推进水利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组织领导上要有新提升。各级水利部门要高度重视规划计划工作,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要亲自组织对本地区重点治水课题研究,及时协调解决规划计划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一要抓规划研究。深入开展调查,掌握基本情况,与基层群众一起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水利发展规划,逐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水问题;二要抓规划执行。正在编制的规划,要抓紧完成并按规定程序组织报批;已批准的规划,要加大宣传力度,尽可能公开规划内容,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要抓经费保障,水利规划的公益性很强,主要以财政投入为主。在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省级规划和前期工作经费得到逐年增加,各市县也要积极向政府争取增加投入,以保障水利规划和前期工作顺利开展。四要抓责任落实。规划计划工作涉及面广,要建立工作责任制。这次会上印发的《工作意见》中涉及的各单位要落实责任,牵头部门要切实负起总责,抓规划组织、抓规划进度、抓问题协调,重大问题要及时组织专家研究。具体承担部门要调动精干力量、组建工作班子,按照工作意见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及时协调沟通;配合部门要主动搞好配合、积极出谋划策,齐心协力推动既定任务的实施。

创新管理上要有新提升。最近,省领导在听取*8年全省水利重点工程计划安排汇报时,对创新规划计划管理、提升政府投资效益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水利厅进行了专题研究,要求今后要重点加强“五项制度”建设,即建立规划许可制、项目评审制、绩效评价制、配套资金保障制和投资控制制。五项制度是贯彻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决定、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重要举措,也是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保证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实施规划许可制,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批准的水利发展规划审批建设项目,有利于已批规划的严肃执行;实施项目评审制,通过分类比选、专家评估,择优安排年度计划,有利于提高立项的科学性;实施绩效评价制,对已经运行的项目进行跟踪评价,有利于完善和改进项目管理体系;实施配套资金保障制,保证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有利于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实施投资控制制,推行设计招标,严格执行初设概算,有利于提高水利投资的效益。有关建设五项制度的初步设想会上已经印发,请大家认真讨论,下一阶段,省里还将组织专题调研。各市要积极探索五项制度建设,寻求创新突破,把政府水利投资管好用好,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

规划设计质量上要有新提升。多年来我省水利建设没有大的反复,主要得益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个好的规划基础并不断完善,一批水利工程荣获国家级、部省级大奖,也得益于有优秀的设计。当前由于规划设计工作量大、市场驱利行为严重等,不少规划和设计产品的质量不高。有的满足于常规设计或套用已有成果,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重视不够;有的重工程技术,对涉及经济政策以及资源、环境问题研究不够;有的勘测水文等基础资料深度不够,甚至出现计算出错、图纸误用等,不少项目要复审二三次才勉强通过,有的施工图纸修改频繁,经常变更或超概,严重影响建设周期和建设质量。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树立创新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把现代技术手段和先进水利科技成果运用到规划设计中去,提升规划设计理念,提高规划设计水平;要广泛征求意见,采取组织专家咨询、加强行业间协调、多与地方沟通、听取社会群众意见等方式,集思广益,提高成果的科学性;要规范流程管理,设计单位对设计文件全面负责,项目责任单位负责进度和质量监督检查,项目主管部门严格把关并提出明确的初审意见,重大项目应通过中介机构进行技术咨询。今后,我厅对不符合资质的设计文件将不予受理,达不到规定深度和质量要求的规划设计不予审批。各规划设计单位也要落实质量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提高规划设计质量。要深化规划设计机制改革,针对我省水利规划和前期工作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现状,在近几年逐步推行水利规划和设计招标的基础上,完善相应的招投标办法,研究合理的招标范围,积极培育水利规划及设计招投标市场,落实前期工作招投标工作经费。尤其是在设计招标上要进一步加大推行力度,原则上初步设计都要通过招标选择设计单位,可研报告尽可能通过招标选择设计方案,通过市场竞争,提高设计质量,保证设计工期,节省工程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