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产品运输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果蔬类农产品;价格;物流成本
前言
当前农业发展滞后,农民的收入增长比较缓慢,现已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三农”问题中的关键是解决农产品流通的问题,但在蔬菜水果生产和消费大国的中国果蔬类农产品市场上出现了产品相对过剩的问题,“菜贱伤农”现象频频有发生,流通过程的缓慢、零售渠道混乱不畅,产品价格时时上涨,既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又影响了产品价值的实现。在其中,物流作为“第三利润增长点”,应该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应当研究农产品物流成本,优化其结构构成,从而降低果蔬等农产品在流通销售领域中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的收入,最大限度的体现出物流体系对农村建设的优良作用。
一、理论综述
(一)概念
果蔬类农产品物流是农产品物流中的一个分支,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进行的果蔬类农产品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流作业。其中,以果蔬类农作物为作业对象,通过对果蔬产后的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物流环节,使果蔬保值增值,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
果蔬类农产品物流成本是指果蔬生产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到将果蔬类农产品送达消费者为止所发生的全部物流费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果蔬类农产品物流是农产品物流中的一个分支,在研究中,学者们主要是对农产品物流进行的研究,在对农产品物流研究中,最早的文献是美国学者约翰・F・格鲁威尔在1901年的美国政府报告《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论述关于农产品配送成本的各种因素和费用,从此,专家学者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逐渐的重视起来。在现代的农产品物流研究中具有较大影响的有:克拉克・韦尔德的《农产品营销》,对于农产品营销的集中、运输、储存、融资、风险、标准化等职能进行了研究。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了“经济的黑暗大陆”这一理论,强调了流通过程中的物流管理。随着物流理论研究越来越多,美国与日本在物流实践方面走在了前列随着物流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国内诸多学者认识到农产品物流研究的盲区,开始呼吁重视农产品物流(余平,2002),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近几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随着对农产品物流研究的重视,果蔬类农产品物流的研究也将会逐步提高。
二、果蔬类农产品物流成本存在的问题
(一)运输成本过高
果蔬类农产品的运输在物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的成本约占总成本的50%,物流合理化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依赖于运输合理化,运输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运输费用的高低,从而果蔬类农产品物流成本。
目前,汽车运输70%为敞篷车,只有30%为密封式的厢式货车,而备有一些制冷、保温设备的冷藏车辆还不足10%,在对果蔬运输的过程中的冷藏运输量仅为15%-20%,使得一些果蔬在运输途中变质腐烂,造成了较大的价值损失。
除了运输设备方面之外,在实际的运输管理过程中,还常常出现过远运输、重复运输、迂回运输、返程空驶、运输方式选择不当和托运方式选择不当等一系列运输管理上的问题,在对运输路线规划、运输工具选择、运输时间的设定上都缺乏有效的统筹管理,增加了运输的环节,增加了运输的成本[4]。
(二)仓储包装技术落后
仓储成本是物流总成本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使企业按照市场行情及时的调取货物,从而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包装是对货物进行一定的保护和增值,提高货物在物流作业中的效率。在果蔬农产品物流中,果蔬具有一定的时间活性,过了一定的时间段后,果蔬的效用价值就会下降,使果蔬的销售价格降低,从而影响利润。在物流过程中,果蔬对于包装、仓储的技术作业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但由于的当前的仓储、包装等技术方面的落后,不能够满足果蔬对于时间的要求,造成果蔬的损失,保鲜存储的比例不足20%。
(三)信息化建设不足
当前的果蔬农产品物流管理还是主要以仓储、运输为重点,对于物流技术的获取、处理和企业信息化建设上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果蔬农产品物流成本的增高。并且在对关于果蔬农产品信息的获取上还是主要靠传统的手段,在对批发市场供给信息的调查结果中,不提供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的越有59%,而在国外的信息化建设中,美国约有85%的农民能够上网,在信息化的建设上是具有很大的优势。
三、果蔬类农产品物流成本过高的解决措施
针对果蔬农产品物流成本过高的原因,寻找能够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方法,使果蔬农产品物流的经济效益提高,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使物流管理能够真正的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助力。
(一)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运输管理
果蔬农产品物流的良好运行,需要完备的基础设施的支持。有关的部门机构应加强对果蔬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建立的投入。增加对冷藏车的使用量,对于不符合运输标准的一些运输车辆进行淘汰,选择适合果蔬农产品运输的工具。提高对保鲜库、冷藏库的建设使用,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在运输管理上,应加强对果蔬农产品的运输管理控制,实现点到点的运输,使货物弄够以最高的效率到达消费者的手中,减少货物在中间的流通环节,降低果蔬农产品周转、转运中的费用。还可以使用多式联运,对多种运输方式进行合理的选择,使多种方式有机的结合,提高运输速度。
(二)提高仓储和包装水平
果蔬农产品具有活性,在物流的过程中,包装、装卸较困难。加强果蔬农产品物流仓库的建设和提高保鲜包装技术水平。学习先进的仓库管理设施建设和先进的管理水平,减少农产品的库存损失。根据不同的果蔬特性,采用适宜的包装方式,提高包装的合理、绿色、实用性,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使果蔬农产品的价值得到提升,防止污染、腐烂、减少损耗,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三)加强对果蔬农产品进行信息化建设
将现代的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产品物流领域中,改变传统的果蔬农产品运作模式,通过信息的共享达到迅速获取需求信息,缩短反应的时间,减少果蔬农产品在物流中某一环节的停留时间,提高对于果蔬农产品的控制性。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增强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信息沟通,加快果蔬农产品的周转速度,降低物流成本。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可以运用电子商务技术,果蔬农产品可以运用这一商务活动来发展自己。
结论
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离不开建立现代化的农村物流体系。果蔬农产品物流在国民的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所以应尽快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作业的效率,改善物流的服务水平,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傅桂林.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25~27
[2]刘达、史翠君.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浅析[J].中国农业会计,2006.101~103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鲜活农产品运输和销售工作的通知》(明电〔**〕9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贯彻意见,请一并认真组织实施。
一、保障市场供应,保持物价稳定关系民生,各级公安、交通、农业、商贸、工商等部门要按照明电〔**〕9号通知要求,及时组织实施,确保鲜活农产品的流通。
二、交通部门要采取措施,从即日起,我市境内纳入全国“五纵二横”“绿色通道”的收费公路对全国所有整车合法装载的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我市所有收费公路对渝、川、陕籍整车合法装载的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
三、公安部门要根据道路情况,对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开辟快速通道、优先放行,必要时警车引导;在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周边主要道路上,要加派警力,防止拥堵;对需要进入市区、县城城区运送货物的车辆,要优先放行,千方百计保证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优先通行,不被阻滞。
四、各级公路养护部门要加强公路养护工作,针对降温降雪天气,备足防冻防滑物资,及时清除各种路障,全力缩短封道时间,确保公路畅通,一旦发生封道,有关单位要及时开展救灾,并做好滞留人员、车辆的疏导工作;各收费站、高速公路沿线服务区要主动做好服务工作;有关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服务手段,及时准确地向过往车辆提供路况信息;各级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我市“绿色通道”建设各项优惠措施落实到位。
五、农业部门春节前要组织力量,对全市柑橘、蔬菜和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的采收和出栏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摸底,掌握上市数量和运输需求的第一手信息,主动、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切实帮助生产者解决鲜活农产品的运输问题;要组织大型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与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流通企业和运销大户的产销衔接;要采取措施,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落实防寒减灾的技术措施,指导农民搞好冬季作物田间管理和畜禽养殖管理,千方百计增加农产品上市数量;切实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做好农产品采收、包装和储运等方面技术的服务和指导,降低农产品流通损耗。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中心;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1-0102-02
农产品是关系一个国家国计民生的问题,农产品市场的发展是一国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发展的问题。当前,我国农产品的突出问题是农民增产不增收。农业发展的障碍已经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加快农产品市场开拓,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机制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农产品物流是指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以最小成本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农产品物流中心就是提供农产品物流的平台。
一、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必要性
1.有利于形成市场规模经营
农产品物流中心能够向农户提供相关市场信息,农户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农产品物流中心也可通过和农户签订购销合同的方式,满足市场需求,降低市场风险,农户也可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品质、数量等将农产品销售给物流中心,保障农产品的销路,有助于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也有利于形成规模经营。
2.有利于农产品市场价格稳定
目前,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购销机制主要是即时现货交易,绝大多数市场没有库存能力,使得批发市场的农产品即采即销。成交价格完全取决于当时当地市场上农产品的供求状况,价格波动较大,给买卖双方都带来巨大风险。农产品物流中心有库存等支持,多种交易方式规避价格风险,使价格稳定。
3.有利于农产品流通范围扩大和物流成本节约
农产品批发市场只从事产品收购和批发销售,并不按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对产品进行统筹,使得我国农产品物流损耗巨大,流通效率低。及时信息反馈的物流中心,可以使农产品实现交易费用的降低,流通范围的扩大。中心的信息化管理、严格的产品检测制度,可以保证和丰富居民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
因此,在中国现有的农业生产体系和交通运输等情况下,建立农产品物流中心作为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必要的。
二、农产品物流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规划
物流中心是根据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对市场进行统筹,因此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是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的关 键。
1.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结构分析
农产品物流中心服务信息流程如下图所示:
2.农产品物流中心信息系统功能结构图
根据以上分析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物流中心信息系统功能结构设计如下图。
农户根据物流中心指令进行生产,按物流中心指定时间将产品存入物流中心指定的就近仓库。再通过物流中心根据批发商的需求下达产品配送指令,由物流中心根据合理的方式把在某一仓库的农产品运送到另一个地方的批发商处。
3.农产品物流中心信息系统主要模块
根据业务逻辑,农产品物流中心信息系统应包含客户管理(客户相对于物流中心而言,一般为农户或农产品生产集体)、物流中心管理、仓储管理三个主要模块。
(1)客户管理模块
①物流订单管理。
a.提货:将农产品存储到物流中心或指定仓库。b.配送:将产品送往指定的第三方客户。c.返货。d.结算。
②库存报告。货物库存变化、货物当前库存等情况。
③查询。可以查询发出的指令执行状况,掌握进程进度。
④货物代码维护。增加、删除、修改货物及相关信息。
⑤客户管理。客户资料维护。
⑥系统用户管理。增加、删除系统用户,操作权限和密码管理等。
(2)物流中心管理模块
①客户指令的审核。审核通过,可以执行。
②指令的分拨。及时将客户指令分拨到相应的操作区,并监测执行情况。
③产品调拨。
④库存状态报告。
(3)仓储管理模块
这是物流中心的业务重心。执行客户发出的指令,管理本仓库区的货物,功能有:
①仓储业务处理。
②单据查询。
③库存报告。
④单据修改。
⑤系统用户管理。
以上三大模块是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物流中心信息系统的基本模块。作为现代技术支持下的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首先要保证信息系统的建设,然后进行仓库等实体建设。
农产品物流中心是拥有仓储、运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农产品销售平台。农产品物流中心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利于更好地管理,提高效率,促进农产品的发展。在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刚刚起步。农产品物流中心需要政府的支持,技术的促进,资料的支撑,在不断探索中求发展,使我国的农业发展能有一个新台阶,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张丹,葛川.关于构建我国现代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8):16-18.
[2]赵玉国.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问题探讨[J].物流工程,2007,(1):120-122.
[3]张铎,林子葵.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农产品 现代物流 跨区贸易
在我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在农产品大力拓展跨区贸易的过程中,仔细研究分析农产品跨区贸易中物流配送发展的现状,结合自身的特点,推动农产品跨区贸易中应用,将是每一个从事于农产品商务的机构和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业务领域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我国农产品跨区贸易所处网络环境及其发展现状
2007年1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调查结果显示,使用xDSL、Cable Modem、专线等宽带上网的网民达到10400万人,占网民总数的75.9%。中国互联网将迎来更快速的增长期。
把基于Internet技术的跨区贸易形式运用于传统的农产品跨区贸易、物流配送领域,这既是农产品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农产品进一步发展的战略增长点,更是跨区贸易得以有效应用的一个非常适用的阵地。据了解,中国每年农产品行业的总价值约1000亿元,在流通中的费用约为700亿元,如果全面推行以网络为主的跨区贸易,将极大地改变整个农产品的传统业务流程,有利于促进农产品跨区贸易中的诚信、和谐、快速发展。
我国跨区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现状是。农产品物流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从生产、收购、流通加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到销售的一整套组织环节,但是众多的参与个体和组织规模小、层次低、离散性强、联合性差,组织化程度低;跨区农产品物流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跨区农产品交易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跨区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初步建立;跨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跨区农产品流通中心发展较快,但市场交易法规建设薄弱,交易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
二、如何完善我国农产品在网络环境下的现代物流配送
第一,要建立一个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现代物流业必须符合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等.现代物流管理系统要以国际先进物流理论为指导,从业务流程整合入手,采用Internet大型分布式数据库技术,以及条码技术,GIS和GPS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信息采集和识别的自动化. 系统组成一般有:运输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客户管理信息系统;货物报关管理信息系统;运输(配送)管理信息系统;仓储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要选择一个适合发展的现代物流配送模式。我国农产品跨区贸易中的现代物流配送模式有四种配送模式可供选择:企业自建物流配送中心;请供应商进行商品配送;与供应商合建配送中心;直接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配送。四种配送模式各有特色,对于采用哪种配送模式,应结合企业的优势。但随着企业向专业分工方向的发展,外包物流配送服务是发展的必须选择。通过与第三方物流的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流程再造及单品管理,可大大减轻配货工作量,缩短配货时间,压缩配货成本寻求压缩库存和降低商品缺货率的最佳点,最终实现生产、物流、销售(即产、供、销)一体化, 双方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第三,建立一个成功实施的跨区农产品市场电子商务保障系统。跨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成功实施,不仅依赖于网络技术,还取决于跨区农产品的标准化运作、快速物流配送体系和安全的网络环境。电子商务与传统批发市场最大的差别是,买方在交易前无法直观地获取跨区农产品详细的品质信息,因此有必要事先对跨区农产品进行标准化鉴定,主要包括农产品品名和类别、质量登记、重量标准、包装规格、保鲜标准等,通过标准化这些信息,明确同一级别的产品具有的相同或相似特征,以利于买卖双方的沟通和接洽,保障双方的利益。实施跨区农产品电子商务还必须有快速的物流配送服务。电子商务的最大优势是使信息流、资金流在瞬间完成,而快速的物流服务决定了商流的最终实现。
第四,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产品现代物流意识;加大对跨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在跨区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提高农民素质是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跨区农产品物流业是固定资产投入较大的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着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备和便利与否,因而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是发展物流业的基本要求。跨区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跨区农产品运载工具的开发生产,加强各种农用仓库的建设,发展跨区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以及产地、销地跨区农产品批发市场。
三、结束语
在网络环境下,以网络为主的跨区物流商务活动究竟改变了我国农产品的什么呢?总之,作为一种带有鲜明网络特征的商务活动过程,农产品跨区贸易正在赋予农产品物流以新的内容和发展意义,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与人参与到农产品的跨区贸易活动中来,其发展将愈来愈从容和灿烂。
参考文献:
[1]陈方建:中国图书物流:从传统储运向现代物流转变. 物流技术, 2006,(11)
[2]姬志刚: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社会.科技咨询导报,2006(20)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产品物流及贸易量在全球的比重逐渐上升。如今,不管是粮食、经济作物还是畜牧产品,都大量转化为商品,商品率很高,它们不仅直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而且还向食品工业、轻纺工业、化工工业提供原料。因此,农产品的需求量大、物流量大、范围广。农产品自身的生化特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基础设施、存储条件、运输工具、技术手段等方面具有相对独立的特性。农产品物流经常使用专用、配套的硬件设施,如专用仓库、输送设备、专用码头、专用运输工具、装卸设备等。从国际发展规律来看,物流规模的发展与能耗的增加并不呈现出正比例关系,到一定时期以后能耗的增加必然快于物流规模的增长[2]。农产品物流以其物流量大、品种繁多、物流时间与空间要求高的特点决定其在运输、储存、商品加工以及配送环节伴有大量的能源消耗。农产品物流离不开交通运输,而交通运输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国际气候组织报告显示,2005年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占全球能源消耗的比例高达26%[3],因此,有效降低交通运输业对能源的消耗,则会大大减少碳排放。我国流通业存在严重的浪费,有40%的运力处于空载状态[4]。因此,实现农产品现代物流,合理进行统筹规划,合理运输,避免运输中的空载现象,则会大大降低在运输过程中的能源耗费,减少碳排放。不仅如此,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严重浪费,如新鲜蔬菜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达30%~50%[5],制约着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的发展。为了提高农产品的服务质量而大量使用冷藏、冷冻和保险车辆,无疑会增加物流过程中的能耗。因此,大力倡导、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加强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意识,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2农产品货运低碳分析
2.1农产品货运概况根据我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数据可知,2007—2011年我国农产品物流总额不断增加,2011年达到26312亿元,同比增长4.5%(图1),但相比其他行业物流的增长速度,仍属于较慢发展。以北京市农产品物流总额为例,结果见表1。表2显示,2011年北京市农产品物流总额310.2亿元,仅占北京市全社会物流总额的0.52%,全国农产品物流总额25000亿元,占全社会物流总额的1.7%。长途大宗农产品(粮食、盐、棉花)运输主要依靠铁路和水路。表2还显示,农产品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整体比重较小,说明农产品运输不是中国货运业的主体。但是,由于农产品运输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安全和人们的健康,因此农产品运输是物流业、农业乃至国家极为重视的研究领域和发展领域。作为物流的重要节点之一,交通运输是主要的能源消耗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大量的碳排放。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2013年)可知,交通运输、仓储业的能源消费总量占据了全国各行业能源消费总量一定的比例(表3)。2.2农产品的运输方式2.2.1铁路运输我国铁路运输市场快速发展,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铁路运营网络。2011年,铁路营运里程达9.3万km,货运量为39.19亿t,货物周转量为19130.30亿t·km,能源消耗折标煤为1772.5万t,排碳量约2199.91万t。2.2.2水路运输水路货运总量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内河航道里程达12.46万km,内河运输完成货运量21.03亿t、货物周转量6564.88亿t·km,全国完成水路货运量为42.60亿t,货物周转量为75423.84亿t·km,水路运输燃油消耗量为1356万t,排碳量约4196.8万t。2.2.3公路运输我国公路交通发展迅速,公路通车里程有较大增长,公路运输量快速增长。2011年,公路里程410.64万km,货运量282.01亿t,货物周转量51374.74亿t·km,公路运输燃油消耗量为713.81亿L,排碳量约15450.9万t。2.2.4航空运输航空运输属于周期性行业,其发展趋势与GDP发展呈正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航空运输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11年,定期航班航线里程达3490571万km,国际航线线路长度为149438万km,货运量为557万t,货物周转量为173.91亿t·km,航空运输能源消耗折标煤为1000.5万t,排碳量约为1901.3万t(表4)。由表4可知,货物周转量/碳排放量的值由大到小的运输方式为航空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即水路运输碳排放量最小,航空运输碳排放量最大。因此,单纯从低碳减排节能的方式考虑,能使用水路运输时首选水路运输,尽少选择航空运输。公路运输里程相对较长,适合门到门的服务,是支持多式联运的基础,相较其他运输方式更为便捷,应用更广泛。不同的运输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因此,在支持加强水路运输方式使用的同时,应突出多式联运的协调运作特点。
3我国低碳农产品运输存在问题
3.1过多依靠公路运输与铁路相比,公路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低。我国地域广阔,地质、地貌、地形特点复杂,汽车运输方便灵活,尤其适合特殊路段。不仅如此,在使用铁路、航空、水路运输的同时,需要公路运输进行前后衔接。2011年,我国公路运输里程数达到410.64万km,货运量为282.01亿t[7],是水路、铁路货运量的6.62、7.19倍,然而公路运输方式运送每亿吨千米货物的碳排放量是铁路、水路运输的3.98、5.41倍(表4)。因此,公路运输不是最有效的节能减排地毯的运输方式。3.2城市交通压力,配送问题凸显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消费习惯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私家车充斥在城市交通中,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为了缓解交通压力,保证人们正常的行车需求,多个城市的交通管理部门均有限制货车、卡车白天通行的禁令。因此,零售超市的日常配送由货车、卡车改为小型面包车,而原本一次可以进行的整担配送模式改为多次往返配送,这无疑增加了小型车辆配送的路径、次数和碳排放量。3.3货运调度能力差,闲置情况严重整担运输远比零担运输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增加运力、运量,更能节约能源,加快农产品流转,缩短运输时间,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然而,由于我国现代化管理水平较低,粗放式管理导致管理的方式、方法主要以管理者的经验为主,缺乏有效的数据、技术层面的引导。在货运调度方面,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办公软件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因此造成车辆需求大、装车不满、运力闲置的问题。3.4多式联运发展水平较低多式联合运输是国际上提倡的现代物流运输的方式之一。多式联运将集装箱作为运输单元,能够提供门到门的运输及配送服务。在整个运输过程中,不需要重复进行拆封和装箱,并能够充分考虑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和适用条件,在运输过程中合理安排运力,是现代物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然而,我国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场的占比仅为15%~20%,远低于欧美国家水平,多式联运的运输方式仅占2%左右。而且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的主要形态是海路和公路的联运,约占港口集装箱集疏运量的84%;其次是水水联运,约占14%;最为低碳的海铁联运仅占2%左右[9]。
4我国低碳农产品运输与配送减排发展建议
4.1加强政策支持引导作为经济的支撑和服务的物流行业,要从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监督管理入手,按照企业生产、服务效益和碳排放量的高低来合理制定我国的排碳标准,做到分层管理、分级管理、分阶段实现目标。同时,加强在企业中宣传,普及低碳观念,深入低碳与环境、生活、健康的关系的认识,强调低碳在生活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宣传和正确引导,提高企业领导和员工自觉、自愿低碳生产、经营的观念,实现企业健康发展。4.2提高交通运输工具利用率农产品由于具有生鲜性、易腐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其交通运输工具的使用比其他行业的运输配送频繁,对运输过程中要求的特殊处理及冷链技术要求高,增加了交通工具的使用率和技术复杂性。因此,可通过提高车辆运力利用降低运力闲置,解决和改善运输成本高、资源浪费严重、运输时效性差等问题。合理优化运输体系,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是物流、运输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多式联运及其采取的运输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实现有效衔接与协调发展,降低整个物流运输系统的碳排放量,从而提高交通运输工具的利用率。4.3提高货运业务的能源效率通过使用新型交通工具和对工具的良好运转和维护,提高农产品货运业务的能源效率,将低碳技术在多种技术途径中得以应用和发展。同时,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现代化农产品生产企业等购买高效率车辆,增加燃料的燃烧效率,通过充分燃烧,降低废气排放。通过定期对驾驶员的培训,提高驾驶员对车辆的操作、机器的养护技术,改善驾驶效率和工作效率。4.4加强物流合理化运输通过运输联盟、第三方物流的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加强物流合理化运输。在公路货运方面,减少零担运输,强化运输的组织和协调,化零为整,增加整车货运;在水运方面,通过加船减速,减少燃油成本;在航运方面,进行有效的航空联合,共享航空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减排;铁路运输是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最低碳、最绿色的的运输方式,因此,可适当加大使用铁路运输的频率,进行运输合理化规划,真正实现低碳运输。加强运输集约化效果,从而有效降低货运强度。采用集约化经营模式可以提高道路运输户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道路运输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增强运输企业的经营实力,加强地域间道路运输业的联系,扩大企业的组织规模,促使实力雄厚的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运输业务,提高运输市场的集中程度。4.5加强能源低碳化建设在运输过程中,运输成本即由运输设备折旧、人力成本及大量的能源消耗成本构成,而能源大量消耗势必造成碳排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运输中的能源消耗,才是减排的根本性解决办法。因此,加大对铁路运输、海运基础设施以及管理运输的投资,提供充足的装备及财政支持,有利于企业更多地采用碳排放强度相对较低的运输方式,从而降低整个物流系统的碳排放量。加强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减少石化燃料的使用,如加强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的能源来源和应用;在石化能源的使用上,也要衡量各种能源的利弊,加强相对污染较少的能源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研制开发新能源、新动力运输设备,如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双燃料船舶的使用等。
5结束语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产品是指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的初级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本办法所称的安全监督管理是指政府行政部门在农产品的生产、运输、经营、加工及其相关过程中对使用违禁农药、兽药和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农产品进行监管的行为。
第三条凡在黄石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产品生产、运输、经营、加工及其相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市、县(市)农业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
计划、财政、质量技术监督、环保、工商、卫生、经贸、公安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违禁药物指国家和省级农业部门公布的禁止在种植业、养殖业中使用的农药、兽药和各种有毒有害添加剂等。
第六条医药、农药、兽药生产经营企业应严格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严禁向种植业和养殖业及相关行业生产经营者销售违禁药物。
第七条农产品生产场所选址应当符合国家、地方的规划和环境质量标准,严禁在种植业、养殖业生产区内及其周围新建、扩建、改建对环境有污染的工程,禁止倾倒和排放有毒有害废渣、废水、废气和未经处理的含有病原体的污水及生活垃圾。
第八条农产品生产应遵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严禁种植业、养殖业生产者使用违禁药物生产农产品。
种植业、养殖业生产者和农产品经营者,应主动接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机构对农产品违禁药物的监督检查。
第九条农产品实行质量安全认证、标识和公示制度,未经申报和专门机构认定,不得使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名称或标识。
第十条农产品生产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要求;
(二)按照国家的规定使用农药、兽药、添加剂、生长剂,严格执行休药期或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的规定;
(三)有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建立生产技术记录档案,保证产品的可追溯性。
第十一条农产品实行市场申报准入制度,进入黄石市行政区域的农产品,必须符合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并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机构申报和提供有效证明,同时要接受监测机构抽样检测。
第十二条农产品经营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所经营的农产品必须符合国家安全卫生标准和行业质量标准规定;
(二)取得动植物检疫证明和验讫标志及其他相关证明。
第十三条经营者待售、收购和加工(屠宰)的农产品(畜禽)必须经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机构检测合格,方可出售、加工(屠宰),经检测不合格的,必须实行无害化处理或予以销毁,处理和销毁费用由经营者承担。
第十四条农产品(畜禽)加工(屠宰)厂和农产品交易、经营场所应当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并做好自检工作。
第十五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计划,监测机构根据监控计划对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进行药物(农药、兽药)残留抽样检测,并向有关部门报告检测情况。检测费用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十六条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从事农产品生产、运输、加工、经营活动中,委托监测机构进行有害物质检测的,其检测费用由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承担。
第十七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依法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活动时,可以行使以下职权。
(一)进入相关场所进行调查取证;
(二)询问当事人及有关人员要求说明情况并提供有关资料;
(三)查阅、复制、封存有关文件记录、凭证及其他资料;
(四)对涉嫌含有违禁药物(农药、兽药)及有毒物超标的农产品予以封存;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十八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及其监测机构在依法实施农产品安全监督检测时,被检查当事人必须如实提供有关资料,说明有关情况。不得拒绝,不得擅自转放、隐藏、销毁、销售被封存的物品。
第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兽医管理条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规定予以处理。
(一)在种植业基地使用违禁农药的、在畜牧养殖业及经营中使用违禁兽药的;
(二)销售、收购含有违禁药物的农产品的;
(三)擅自加工未经检测或含有超标的有毒有害物质农产品的;
第二十条未经申报和专门机构认证擅自使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名称或标识的,由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技术监督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停止使用,并可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但最高罚款不得超过3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可处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办法涉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由有关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二条当事人妨碍农业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监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索贿受贿的,由有关主管部门对有关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关键词:农产品 流通渠道 商品化率创新
农产品流通始终是农村商品流通的主要内容,将会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农产品流通总量与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产品流通的流量与流向的变化,而农产品流通能否高效实现产品价值则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变化,从而影响农村日用工业品市场的繁荣程度,因此,农产品流通是农村商品流通的核心;另一方面,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如何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促进农产品流通渠道创新,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日益增长的农村消费需要,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职称论文。
由于受到传统“重生产、轻流通”思想的影响,我国商品流通渠道、方式、体系建设一直处于落后的局面,农产品商品流通水平低于平均水平。在流通渠道方面,农产品流通渠道中渠道成员之间的资源占有不平衡,导致渠道间成员的依赖关系呈现出多种形态,从而影响流通渠道的效率,致使农产品流通的低效率、高成本;农产品流通渠道受农村基础设施的影响,如交通、通信、技术等落后,物流供应链建设和市场信息难以准确对接;农村流通渠道中介主体过多与发育滞后,产销流通链过长,每个流通环节的交易费用和交易时间严重超长,导致农产品流通的牛鞭效应,影响农产品的流通效能。同时,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季节性和分散性等特点,而消费者对农产品具有全年普通性、多样性、变化性,因此各种农产品需要经常在不同区域进行运输以满足各地消费者的需要。农产品流通渠道组织化程度低,限制了农产品的流通半径,提高了流通费用,造成农产品在产地市场供过于求、贱价销售,而在销地市场却供不应求。在新农村建设形式下,研究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创新问题,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值,使市场信息及时准确反馈,同时可以提升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有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
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一般分析
农产品流通规模分析。农产品商品流通中,农产品物流占有重要位置。农产品物流数量大、品种多,这些农产品的70%-90%均要通过流通渠道进入全国消费市场,需要强大的流通渠道和完善的流通网络来实现农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农产品的商品化率。所谓农产品商品率即农产品总量中进入流通与交换的比例,商品化率的高低一方面决定了农产品流通渠道的规模和效率,另一方面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又影响其商品化率的水平和速度。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率不断提高,截止2009年底,东部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率平均水平达到了90%(顾二雄,2007),西部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率平均水平仅仅60%。
农产品商品化率与流通渠道效率的互动分析
农产品流通包括收购、销售、调运、储存、加工和销售五大环节,流通渠道成员均为流通主体,流通产品的规模、质量和品种等是流通渠道的客体,各个环节的运行都将影响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效率。农产品市场客体的发育成熟度实质上是农产品商品化的过程,随着农村剩余产品的增多及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推动着农产品商品化率不断提高。同时,不同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顺序,基本上遵循需求弹性和渠道导向的原则。需求弹性大的产品先行商品化;需求弹性较小的农产品后行商品化。农产品商品化后要实现其价值必须有合适的流通渠道将其输向市场,不同品种农产品的商品化率还取决于该农产品后向关联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棉花、蚕茧的商品化率仅仅50%多,而粮油为80%,仅仅从需求弹性性质上难以解释,其主要原因在于两者的加工工业和流通渠道建设的差别上。渠道导向型的农产品的商品化率高达90%,而农户自身消费比例高的非渠道导向的农产品商品化率仅仅30%(王合庆、严建科,2005)。
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问题的实证分析
流通渠道主体规模问题。作为流通主体进入市场、开拓市场、沟通供求关系,需要规模、质量、品牌以及各种营销手段,需要能够把握农产品的市场状况,显然分散、小规模、兼业化的农户往往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和条件。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主体主要是农户和进行农产品批发与零售的个体户,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企业依然较少。我国农产品生产主要以农户单位进行,经营规模小,户均经营耕地面积为7.94亩,户均销售粮食为1047.34公斤、猪肉97.62公斤、禽蛋55.48公斤,是世界上“最小的农户”(艾云航,2004)。这种规模无论是农产品的生产还是流通均不具备抗风险的能力。
流通渠道组织化程度低。流通渠道的组织化程度又可以理解为渠道系统化,任何一条流通渠道,都包括若干的渠道成员,这些成员合作完成商品的传递过程,而这些渠道成员之间的关系状况就表现为流通渠道的组织化。因此,流通渠道基本要素——渠道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构成了渠道的组织形态,决定了其组织化程度。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成员数量众多,规模层次不齐,以小规模为主,且各自孤立,呈现低组织化程度,承担主要责任的农村经纪人组织规模较小。
流通渠道效率低。渠道效率是指一定量的渠道投资所带来的销售额和利润额。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效率可以从时间和空间角度进行研究,从时间继起的角度看流通效率用流通时间的长短来测算,从空间并存的角度看流通效率可以用流通的资源配置情况,即流通的半径和流通的费用来测算。首先,农村流通时间总体偏高。从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的流通时间比较来看,农产品的流通时间呈下降趋势,但是从绝对值上仍然处于高位,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中的中介成员过多,产销流通链条过长,且流通渠道各成员之间的配合不力引起的,每个流通环节都要耗费交易时间,所以流通时间长。其次,农产品的流通半径小。农产品具有区域性、季节性和分散性等特点,而消费者对农产品具有全面普遍性、多样性、变化性的需求,因此各种农产品需要经常在不同区域进行运输流通以满足各地消费者的需求。这些特点限制了流通半径,造成农产品在产地市场供过于求,而在销地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上升的市场分割局面经常出现。
流通费用高与费用结构不合理并存。如图1、图2所示,农产品流通费用总量可以通过与其它非农产品流通费用的基本情况对比分析,流通费用的结构状况从运输费用、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三个主要方面占比情况测算。总量来看,农产品流通费用增长率较快,与其绝对额发生增长矛盾,属于偏快性低效率增长。如我国粮食产品的生产价格跟国际市场比较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但是他们在流通、外贸领域中至少增加了30%的成本;而对于非粮食类的生鲜农产品,中间渠道费用远远大于生产成本。结构对比可以说明,农产品流通费用中的运输费用和保管费用偏高,说明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中的管理存在问题。
农产品流通渠道所依赖的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道路建设滞后。从全国范围来看,农村道路的70%以上属于路面宽7米以下、没有任何交通警示标志等安全设施、或坑洼不平等各种隐患的乡村道路,在西部一些偏远的农村甚至没有公路建设。总体来讲,农村交通运输线路短少,农用专用线配备欠缺。二是农产品运力不足。首先是农村总运力不足,农村机动力运输量约占总运输量的20%;其次缺乏农业运输专用技术设备、技术装备落后。专用运输工具极为缺乏,致使一部分易腐产品积压在产地,造成20%的货物交付前腐烂变质。集装箱运输是一种较好的运输方式,适宜于农产品运输,但我国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无法大规模运用。三是储存条件不足。有些农产品从生产、采购到终端消费需要多次储存,以调节产需和供求平衡。目前,我国农业仓储容量不足,库点分布不合理、不科学、规模小,且仓型与机械设备水平低,储存方式与运输方式不适应,统一调度管理难度大。四是流通加工水平低、设施落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中大多数产品需要进行整理、分级、分类、烘干、散热、消毒、防腐包装等处理,而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在这些方面的作业能力不足。以烘干为例,国家每年收购的高水分原粮,利用干燥设备仅仅能够处理四分之一,大部分原粮依靠人工晾晒,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受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制约,效率低下。
基于重庆市研究农产品流通渠道创新模式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及城市大中型连锁超市等新型零售业态的加盟,使农产品流通正逐渐培育起现代化方式,但是重庆市农村各个流通环节的主体组织化程度偏低、批发市场发育水平低的局面,抑制了农产品现代化流通的步伐。传统的农产品流通虽然已经实现了比较细致的分工,但是流通环节过多、规模偏小与农产品的自然属性不相称。因此,构建并完善农产品流通模式至关重要,对此重庆市进行了具体探索。
模式一:启动了产销一体化的流通渠道模式。产销一体化的流通新模式主要是采用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农超对接”方式,大中型流通参与农产品收购,或者直接建立基地并贴牌,同时通过消费需求信息指导农产品生产结构的调整,逐步实现产销一体化的流通模式。2008年全市“万村千乡”承办龙头企业通过基地直采、直建基地、贴牌销售、引导农民以物易物等方式,共收购价值5000多万元的农副产品;从2008年开始,组织开展各类“农商对接”推介洽谈会、网上农产品购销对接会,通过产销直接见面,达成各类意向成交金额11.6亿元,实际成交3.8亿元,深受农产品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欢迎。
模式二:逐步完善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流通方式包括综合配套服务体系是否完善。重庆市正在逐步完善农产品流通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建立了农产品各种检测和信息制度,如农产品价格交易库存以及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度;为农产品检验检疫、标准化等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保障;物流配送以及冷链中心的逐步完善,使得农产品的鲜活程度逐步提高,并与周边省市进行交通方面的接轨,如相互减免相关产品运输的路桥费等。
模式三:加强流通主体培育,促进了农村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多样化。农产品可以通过批发交易市场、农村经纪人和贩运大户等进行销售和流通,重庆市农产品流通中着重于各类方式和各种主体的培养,使农产品流通多样化,这样可以促进农产品销售。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底,重庆市各类批发市场48家,交易额340亿元,较上年增长24.8%。全市各类农贸市场达到1500个左右,城市鲜活农产品消费的主渠道依然是农贸市场。同时,农村经纪人对重庆市农产品流通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这些经纪人主要来源于农村居民,专门从事农产品收购和长途贩运,全市各种农产品经纪人和贩运大户共达到31698户,某些地区的某些农产品销售中经纪人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商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R].中国合作经济,2004.8
2.万典武.对发展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的五点看法[J].中国供销合作经济,2003.12
3.程国强.中国农产品贸易[J].管理世界,2005.10
4.丁声俊.以民为本统筹发展农村商品流通[J].中国供销合作社,2004.11
5.黎元生.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一、抽样检测范围与对象
抽样检测范围,主要是县区域内主导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同时承担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对农贸市场、超市等流通环节执法检查时的农产品农药残留抽样检测,以及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指定的其它农产品抽样检测任务。
二、重点抽检监测的农产品种类
重点抽检监测的农产品以当地生产、消费量较大的蔬菜、瓜果、稻米等主导农产品。蔬菜类主要包括番茄、辣椒、茄子、甘蓝、大白菜、小白菜、棵白菜、生菜、苋菜、茼蒿、空心菜、芹菜、韭菜、花椰菜、毛豆、豇豆、扁豆、黄瓜、瓠瓜、丝瓜、莴笋、萝卜、莲藕、荸荠等;瓜果类包括西瓜、甜瓜、葡萄等;稻米包括早、中、晚稻米等。
三、抽样检测的目标任务
2012年,全县计划共抽样检测农产品样品3900个,由市、县、镇三级共同完成。17个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以下简称镇监管站)共抽样检测1700个,主要进行农药残留定性检验的速测;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以下简称县检测站)共抽样检测2000个,其中进行16种农药残留定量分析检测样品300个共7600个项次,其余1700样品进行农药残留定性检验的速测。另外由县检测站抽样送市统检200个。具体任务分解见附表。
四、时间安排
计划从5月下旬开始县、镇同步开展检测,今年共抽样检测20期次。其中:5月下旬至10底,每月抽检3次,在各旬旬末进行;11月至12月,均在月中和月底各抽检一次。
五、抽样检测的程序与方法
(一)抽样程序
1、镇监管站依法在辖区内主导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主要农贸市场上按照抽样操作规范抽取检测样品,重点抽取正在或即将上市的当地生产、消费量较大的蔬菜、瓜果品种进行检测。抽样过程中,抽样人依规填写登记有关资料,由样品生产者或经营者签名确认,并按市价支付样品购买费用。
2、县检测站依法在全县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重点抽取正在或即将上市的蔬菜、瓜果、稻米等农产品的主导品种进行检测。抽样过程中,抽样人依规填写登记有关资料,由样品生产者签名确认,并按市价支付样品购买费用。
3、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应通过农业行政执法机构派员或委托县检测站,对大、中型农贸市场、超市等农产品流通环节,重点抽取当季销售的蔬菜、瓜果类的主导品种进行检测。抽样过程中,抽样人依规填写登记有关资料,由样品提供者或市场经营管理者签名确认,并按市价支付样品购买费用。
4、若在县县域内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依法依规指派专人调查事件,抽取样品检测。
5、县检测站不接受由农产品生产、经营和消费者自己送来的样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测。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购买消费者,对自己生产的、或经营的、或购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怀疑想进行检测鉴定时,应先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县农业执法办公室)书面申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接到申报后派员现场调查有关情况,依规抽取检测样品,送县检测站进行检测鉴定,并向申报人收取化验检测成本费用。如果申报人要想得到有法律效力的鉴定结果报告,申报人需将经县农业执法部门封签的样品送到有法定资质专业机构进行检测鉴定,检测鉴定费用由申报人承担。
(二)采样方法
1、农产品生产基地采样。选择基地主导品种作为重点采样对象。采样前,先进行病虫发生和防治用药情况调查,然后按照对角线或梅花穴或棋盘法,选择正在收获上市或已达到和超过农药施用安全间隔期的田块采集样品。每个基地采样5-10个,每个样品重量0.5-1公斤,用采样专用袋封装,贴上标签,完善相关记录和签字后,放入样品箱保管、运输。采好的样品及资料,要求在24小时内送达实验室检测或进行低温保存。
2、市场采样。在市场上选择销售量大、居民食用较多的品种随机抽取样品,每个市场采样2—10个,取样方法同上,用采样专用袋封装,贴上标签,完善相关记录和签字后,放入样品箱保管、运输。采好的样品及资料,要求在24小时内送达实验室检测或进行低温保存。
(三)检测方法
1、蔬菜、瓜果的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执行NY/T448—2001《蔬菜上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毒快速检测方法》,或GB/T5009.199-2002《蔬菜上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标准。
2、蔬菜、瓜果和稻米的农药残留定量分析检测,执行NY/T761-2008《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拟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的测定》或GB/T5009.20-2003《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或GB/T20769-2006《水果和蔬菜中405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的测定》或GB5490-5539-85《粮食、油料及植物油脂检验》标准等。
六、抽查检测结果报告要求
(一)镇监管站将每次检测结果,按照规范要求即时报送县农业执法办公室。县农业执法办公室在收齐各镇报来的检测结果资料后,转交县检测站进行汇总分析。
(二)县检测站,将每次检测结果与镇监管站报来的检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形成规范性文件报县农委负责人签发后,再按程序上报上级有关部门。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结果数据资料,属于国家保密范畴,在未经法定程序许可情况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公布或泄漏,违者承担违纪违法责任;对于故意泄密或散布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后果,将依法追究责任。
七、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是在县农委和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组领导下开展的。县检测站主要承担全县大部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抽样、化验分析和技术培训与指导等服务工作,并协助县农委指导和管理镇监管站工作。
(二)加强人员整合和设备配置,保障按期完成检测任务。为解决人员不足和仪器设备配套问题,决定将土肥化验室、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合并成立“县农业综合化验检测中心”,由县检测站管理,并分挂“县土肥化验室”和“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两块牌子;同时,将农技中心现有的经作站、土肥化验室和县检测站人员整合,实行合署办公,以集中技术骨干从事化验检测工作,保障县检测站能按时开工和完成今年目标任务。
(三)加强培训,提高检测服务水平。一是加强县检测站人员学习与技术培训。计划将县检测站全体技术骨干派到省农产品检测中心进行两轮跟班实习培训。二是县检测站计划于5月中旬和8月下旬,对各镇监管站、各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的农残速测检测员进行2期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检测操作和结果分析报告水平。三是在今年四季度完成县检测站仪器设备的计量认证,年底着手农产品农药残留化验检测的部分项目资质认证准备工作,争取明年通过部分项目资质认证。
欠发达地区建设发展农产品市场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场基础设施薄弱
1)集贸市场建设落后
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大多数农产品交易市场设备简陋,较多的市场只是一个坝子,沿街为市、占道为市的现象比比皆是,稍好一点的有一些台式或棚子式的设施。
2)市场功能不健全
大多数农产品市场功能不全,仅仅只是一个交易场所,没有信息服务、交通、通讯、仓储、加工等功能设施,有的甚至连客商饮食、住宿也不能保证,更谈不上商品检疫、农药残留检测、电子结算等没备了。
2、交通运输设施严重不足
欠发达地区交通运输条件差,手段落后。欠发达地区大部份农村远离城市和交通主干线,许多地区农产品生产出来后,不能及时运输出去,主要靠农民肩挑背驮,穿行于羊肠小道运送到较远的集市或县城市场去销售,增加了生产成本,使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扩大销路,同时也加大了农产品流通环节的风险。另一方面,交通运输设施不足也增大了购买者的交易成本,不利于农产品的流通,使本身就很差的农产品市场供给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3、通信及信息网络不健全,信息不畅通
目前,欠发达地区很多农村还没有开通固定电话,更没有开通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没有闭路电视。信息化建设落后,大多数集贸市场根本没有信息功能,如贵州全省一半以上乡镇还没有建立农业经济信息服务站,信息网络在乡、村出现断层;全省专职农业信息员少,平均每个乡镇不到1人,信息的整理、分类、难。正是由于信息不畅,农民无法及时准确的获取市场信息,不能生产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不能及时、恰当的组织销售生产出来的产品。
4、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品质不高、商品率低
目前欠发达地区传统农业还占相当比重,特色农业发展起步缓慢,优质农产品、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少,品种单一,结构性矛盾突出。如贵州2002年,优质米比重不到30%,优质玉米比重不到40%,优质油菜籽为45%,名优茶仅为5%。农产品种植大多是一家一户分散种植,许多地区对农产品都还没有制定出质量标准,许多农产品生产面积小,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程度都低,难保品质的稳定,也延缓了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影响到农产品的商品化率,造成商品率低。
5、市场主体组织化程度低,流通中介组织严重不足,交易方式落后
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主体绝大多数是分散的农民,他们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缺乏专门的经营知识,在业务经营上存在着严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在欠发达地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成熟。农产品交易方式较落后,目前,仍主要采用的是面对面的交易方式,人货同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并且农产品的流通还存在多重中介,导致农产品在市场流通过程承担较高的流通成本。
6、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欠发达地区也是中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同时也是文盲和半文盲比例较多的地区。据统计,2000年中国人口的文盲比例为9.08%,东部省份的文盲比例在5.1%-11.6%之间,欠发达地区的云南、贵州、甘肃和青海,文盲比例在15.4%-25.5%之间,而则高达47.25%。
对加快欠发达地区农产品市场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快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着力培育大型特色农产品市场
在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实行退路进厅,取消马路市场,完善场地、道路、水电、垃圾处理、交易棚厅建设等必要设施。加强和规范信息系统、质量检测系统、电子结算系统以及加工、储藏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交易条件,提高市场档次,增强交易功能。
着力培育大型特色农产品市场。加快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坚持以改扩建为主、适当新建的原则,重点对现有布局合理、交通便利、规模较大的市场进行改造、扩建,完善交易与管理设施,突出市场特色。
2、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公路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改善欠发达地区交通运输状况。大力搞好农村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的建设和发展,使农民不出大山就能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各乡要配备专职的农业信息员,加强省、地(市)特别是县乡级农产品生产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工作;加快农产品信息网络和价格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农产品信息制度,及时通报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动态,提供农产品市场分析和预测报告。
3、加快农产品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
要打破以小的行政区块选择“特色”或“优势”的产业定位和家庭式、村庄式的产业结构调整的传统思路,按照一个省或一个区域的地理气候带,集中规划适合整个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并制定出相应的农产品生产标准,以保证产品品质的稳定;同时,允许不同区块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小产业、小品种。使农产品结构概合理,产品又有特色,品质又高,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增加农民收入。
4、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要按照“民有、民营、民享”的原则,积极引导、支持农户自愿组织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鼓励涉农单位、工商企业尤其是供销合作社以多种方式与农民联合,创办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要积极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并在技术、资金、销售上给予一定的扶持。
5、扶持发展农产品新型流通业模式
一是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通过扶持建立一批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企业,制定相关政策等措施,按企业办市场,市场企业化的新模式,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农产品经销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建立新型、高效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二是建立农产品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政府要引导、支持在农产品生产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一批跨区域的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提高农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能力,为连锁经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在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依托农业信息网站,逐步建立网上交易平台,完善信息查询、信用保证、网上签约、纠纷仲裁、网络结算、送货验货等制度,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发展。
四是组织产销直供,发展超市连锁配送。开展农商对接,探索和推广“超市+基地”、“超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超市+批发市场”等方式,组织产销对接,努力提高连锁超市、便利店、大型综合超市等新型零售业态中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帮助农民解决卖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