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数字化管理范文

社区数字化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数字化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数字化管理

第1篇:社区数字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化工园区;封闭管理;数字化平台;安全生产

随着化工企业集聚式发展,化工园区有限的地理空间承载了大量的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工艺甚至重大危险源。为避免进入园区的人、车、物等干扰企业正常生产运行,化工园区实施封闭管理,加强对外来风险的排查管控十分必要。同时简单依靠物理封闭的方式,将影响大部分园区正常交通运行,也不能做到对进入园区风险的实时跟踪。建设化工园区数字化封闭管理平台,打造外部风险源分类、分级、全过程监管体系,提高园区风险预防和应急管理能力。

1.封闭管理难点

(1)园区规划不足弊端明显我国部分化工园区由于企业投产建设较早,在当地是先有大型企业、后有园区规划。因此,在园区规划范围内可能仍阶段性的存在居民区、省道国道等穿越园区的现状[1]。大量的人流、车流每天穿梭在园区内,给企业安全生产带来重大隐患,也为园区封闭化管理带来了难度。部分化工园区规划滞后和早期遗留问题,使得实施封闭管理存在“先天性”缺陷。(2)基础设施信息化程度低园区基础设施信息化的程度,是园区数字化封闭管理的建设基础。园区建设初期常常重视传统基础设施提升,对数字化管理考虑不足。数字化封闭基于对园区路网、建构筑物、危险源等基础数据的精准掌握。园区内危化品运输路线的合理布置、危化品停车厂的智能化管理程度等,都制约着危化品运输车辆智能监管水平。另外,园区内企业智能化管理能力,例如企业门禁管理系统和人员定位管理系统的建设,决定了封闭管理能否深入企业区域。(3)封闭管理需要持续投入化工园区实施数字化封闭管理,在建设物理围栏、周界监控设备、道路卡口、视频监控、门禁设备、智能分析软件等内容的基础上,还面临着持续的维护投入来确保设施稳定运行。同时,也离不开适用的管理制度、成熟的管理人员和高效的组织管理。化工园区实施封闭管理需要设置系统运维人员、窗口办证人员、卡口门禁保安、巡查人员、宣传培训人员等。因此封闭管理有成本,建议结合园区实际情况有区别的设计封闭方案。

2.平台总体设计

化工园区数字化封闭管理平台对进入园区的人、车、物进行精准区别管控,按照“分类控制、分级管理、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化工园区封闭管理办法为基础,采用物联感知层、通信网络层、数据层、基础支撑层和业务应用层的五层架构体系,按照统一的建设标准和接口服务进行系统设计。平台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利用物联感知设备打造前端实时感知网络,通过布设视频监控、电子标签、射频识别、门禁管理、GPS车载定位仪、电子道闸、光纤入侵监测仪等传感设备,建立全方位监测信息感知能力,实时获取人员车辆进出园区信息、园区内危化品车辆位置和轨迹信息、重点区域内人员和车辆信息等。通过标准物联网通讯协议REST/HTTP、MQTT、DDS实现数据采集传输,提供物联网设备标准接入服务。按需使用1:2000或1:5000的地形数据、数字高程数据、矢量要素数据、航空影像数据、建构筑物三维模型及属性数据等,提供基础地图服务[4]。对园区企业信息和门禁信息,重点危险化学品、重点危险化学工艺和重大危险源信息,多种物联网设备监测信息和视频监控信息进行管理。采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软件对各类数据资源进行管理,Hadoop分布式存储和计算、Tensorflow深度学习平台和Kubernetes容器化调度等实现数据治理。搭建基础支撑层,提供二三维地理信息服务、感知设备统一接入服务、视频智能分析、大数据算法分析服务等,为业务管理提供支撑。建设数字化封闭管理平台,通过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对进入园区的人员、车辆和危化品进行分类管控,建设周界区域管理系统对园区不同功能区进行分级管控,建设重点动态跟踪管控系统对核心生产区人员、危化品运输车辆、危险化学品进行全程动态跟踪管理。

3.平台具体内容

(1)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对进入化工园区管控范围的人、车、物进行分类控制。人员可分为常驻人员和外来人员,其中外来人员又分为园区内各单位访客,施工、检查等工作人员和其他。常驻人员信息直接由园区各单位上报维护管理,园区管委会审核统一备案后,发放园区日常通行卡;企业已经建有门禁系统的,园区系统可以与企业门禁系统直接进行信息共享。外来人员需经其到访单位审批后方可入园,并报园区管委会备案管理。车辆可以划分为园区内部车辆、外来车辆。园区内部车辆由园区各单位统一填报本企业常驻园区车辆信息,园区审核备案后,发放日常通行证。企业已经建有门禁系统,且已经录取本单位常驻车辆信息的,与企业门禁系统实现内部车辆信息共享。外部车辆由到访单位审批入园,并报园区管委会备案管理。同时按照车辆类型不同,可以划分为一般车辆、危化品运输车辆和其他工程车辆。危化品运输车辆作为移动的危险源,单独纳入危化品运输车辆管理系统管理。通过危化品运输单对企业进入园区的危化品进行管理。企业通过系统填报本单位的危化品运输计划,同时申报负责运输的危化品运输车辆,园区管理部门跟踪管控。外来访客管理支持外来人员和车辆入园在线预约申请,预约申请必须选择到访单位,单位接受申请、园区审批通过后,外来访客方可入园,系统且能对外来访客进行区域授权和黑名单管理等功能。个人访客需要填报姓名、身份证号、来访企业、来访时间、来访原因等信息,如果开车入园,同时填报入园车辆信息。信息审核通过后,系统将审批结果通过短信和线上进行反馈。危化品车辆申请入园需要填报车牌号、车型、运输的物品及物品属性、驾驶员信息、运输申报、去往企业等信息。系统提供危化品运输单管理功能,园区企业需将危化品运输计划以运单的方式上报园区,包括危化品种类、数量、承运车辆信息。系统在申请运输的时间段内,对已备案的外来危化品运输车辆自动核实、放行。(2)区域周界管控系统对园区不同功能区进行分级管控。以园区规划周界为边界,按照区域功能不同,在空间地理区域上将园区划分为核心控制区、关键控制区和一般控制区[2]。核心控制区指园区内重大危险源、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工艺、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集中的高风险区域。对该区域要求实现物理封闭,并开展全域覆盖式监控、区域人员动态跟踪管理。利用生产区域精细三维模型数据,结合全域视频覆盖监控,对区域内违规作业行为进行智能分析预警,包括违规集聚、吸烟、未带安全帽等。设置区域电子围栏,对非法越界入侵自动检测报警,设置门禁系统,执行严格的核心区进出管控。通过识别生产人员佩戴的智能安全帽、定位标签等智能设备,实现人员精准定位管理。关键控制区指核心控制区以外的化工生产功能区、危险品运输车辆停车厂、化工管廊等风险较高区域。对进入该区域的人、车、物进行统计管控,规划边界入侵报警、门禁管理系统等。整合企业生产区视频资源,进行安防管控。鼓励企业建设生产区二道门管理系统,对各企业关键控制区落实门禁管理、人员定位管理,实现进出生产区的人员、车辆清晰管控。布设化工园区公共管廊边界防入侵设备,对非法越界进入管廊重点区域的行为进行监控预警。开展危化品停车厂管理系统,实现“一车一杆”管控、停车位管理和车辆数量统计等功能。一般控制区指园区内核心控制区和关键控制区以外的行政办公区、公辅设施区等风险较低区域。对该区域主要开展公共场所安全视频监控、办公场所门禁管理。整合园区安防、交通管理的视频监控资源,对一般公共区域进行视频监管,园区发生紧急事件时,可以利用人脸设别技术、车辆识别技术等智能分析方法进行快速分析。建议在重点办公场所设置门禁系统,方便进行人员分布情况分析。周界管理主要是对园区的规划边界进行人、车、物的进出管控,条件允许的园区可以考虑物理封闭模式。对于主要公路穿越园区或其他特殊情况的园区,可以考虑分区封闭管理。针对周界出入路口,通过安装道闸、人脸识别、车辆识别等设备,自动识别进入园区的人员、车辆信息。对于已经完成常驻人口、内部车辆备案的,系统自动放行并记录其当天进出园区情况;已经完成访客登记审批的人员和车辆,系统自动放行、记录其进出园区情况;对于未完成访客登记审批的,禁止入园;对于特殊情况放行入园的人员和车辆,在园区路口处补充填报临时信息,系统自动列入重点跟踪排查名单。针对园区周界外物入侵,优选布设高空瞭望、红外射频、一般视频监控等设备,应用电子围栏技术,对违规闯入园区封闭管控范围的人、车、物自动识别预警。(3)动态跟踪管理系统危化品运输车辆动态跟踪,是利用车载GPS跟踪定位、视频、卡口等数据,实时掌握进入园区危化品运输车辆信息、位置和数量,实现危化品车辆信息统计、车流量分析、违章查看、实时车辆定位监控、轨迹追踪等功能。人员分区分级统计跟踪,是通过对门禁系统和访客系统的数据统计,进行园区人员数量统计分析。可实时自动生产区域员工、外来施工人员、访客等的数量、位置信息,并在地图上显示不同区域内的人员数量。

4.结语

化工园区数字化封闭管理平台建设,是一种对外部风险因素的高效管控方法,有助于减少外部风险对园区安全生产的影响,达到对进入园区范围内人、车、物全域精准管控目标。但是化工园区推行封闭管理模式的效果,受园区管理水平、企业信息化程度、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持续投入等因素影响,大多数园区很难通过一次建设达到最理想的封闭状态。建议园区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有侧重、有区别的推进封闭管理各项建设内容。

【参考文献】

[1]贾琳.对我国公路穿越化工园区的封闭化管理方案研究[J].化学工业,2018,36(05):52-56.

[2]施志荣.化工园区封闭化及安全管理模式研究[J].化工安全与环境,2021(19):7-12.

[3]曲堂东.物联网背景下的化工园区封闭化智慧管理平台研究[J].化工管理,2020(07):5-6.

第2篇:社区数字化管理范文

数字化社区,就是通过数字化信息将管理、服务的提供者与每个住户实现有机连接的社区。这种数字化的网络系统,使社会化信息提供者、社区的管理者与住户之间可以实时地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交互,由于现代网络浏览器的先进性以及多态的表现性,加上各种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从而营造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社区。

数字社区是指数字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准的社区,是数字城市的组成部分,未来数字社区的集合将覆盖到整个城市乃至到社会。社区数字化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网技术,建立社区建设、管理、服务数字化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并与城市建设、管理、服务数字化的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互联互通。使社区内的政府管理部门、城镇居民、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这一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或享受各种社会内部及外部数字化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信息资源。

二、数字化社区建设的目的

数字社区建设的目的是使生活在该社区的人们,通过应用数字化技术,有一个更为安全、舒适和便利的生活环境,同时可享受数字化生活的乐趣。通过一列数字化应用系统建立,使社区政府部门、公安、消防、公安、企事业单位等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信息更为安全,并可共享。

住户可以通过社区服务网站上获取物业发展商以及管理机构所的所有信息,并实现网上交互式社区物业管理,其中包括:

1、住户可以在网上全面了解社区发展商、物业管理机构的背景资料;

2、网上获取住户入伙、装修申请等流程,并在网上进行交互式操作;

3、查询与自身相关的每月应交的水电、管理费等费用清单并进行网上支付;

4、住户还可以进行网上投诉、咨询、报修等,并从网上获取回复和上门维修约定、报价等;

5、发展商、物业管理机构可以在网上向全体,或某些特定的住户通告;物业发展商和管理机构,或者是某一些住户可以在网上发起有关小区建设与社区活动、社会问题的讨论议题,大家可以共同在网上发表意见,甚至进行投票等等。

综合上述,作为业主,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物业管理服务,简约许多程序和时间。与此同时,数字化社区的建设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提供物业管理服务效率以及服务功能的现代化。

三、数字化社区的构建

所构建的数字化社区系统主要有三方面的功能:社区管理服务信息功能、社区电子商务(网上商店)功能以及网上生活资讯(包括网上学校、网上医疗保健、网上娱乐等等)。

(1)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信息功能

住户可以在社区服务网站上获取物业发展商以及管理机构所的所有信息,并实现网上交互式社区物业管理,其中包括:

住户可以在网上全面了解社区发展商、物业管理机构的背景资料;

网上获取住户入伙、装修申请等流程,并在网上进行交互式操作;

查询与自身相关的每月应交的水电、管理费等费用清单;查询自己一卡通会所消费余额和明细;

住户还可以进行网上投诉、咨询、报修等,并从网上获取回复和上门维修约定、报价等;住户可以在外面通过社区网查询到自己家中智能化设备的工作状态,了解是否安全;

发展商、物业管理机构可以在网上向全体,或某些特定的住户通告;

住户可以在网上发起有关小区建设与社区活动、社会问题的讨论议题,大家可以共同在网上发表意见,甚至进行投票等等。

(2)社区电子商务(网上商店)功能

社区电子商务(网上商店)就是实现住户在网上购物的功能。功能具体可以实现:

住户能在网上浏览商品信息并进行订购;住户可以用网上电子支付或选择社区管理服务机构提供的其他方式进行结算;可以查询每次、每周或每月的购物清单等等;而社区的管理服务机构则要通过系统进行电子商务的客户管理和订单管理,包括订购客户的身份鉴别、查询客户的信用级别和记录、处理订单、送换货任务管理、应收款项管理等等。

(3)网上生活资讯

住户在网上获得生活资讯及其服务是多样性的,包括网上娱乐、城市生活(吃喝玩乐)动态指南、网上教育、网上保健等等。系统将不断运用互联网的各种最新的技术,实现多媒体、交互式、同步管理等网上生活资讯服务。主要可以实现:

网上学校:网上少儿培训、补习,网上多媒体英语教学,测试等等;

网上医疗保健:各种最新保健方法介绍,网上互动疾病诊疗咨询等;

网上新闻:当天各种报刊要闻,体育报道等;

网上娱乐:下载播放流行音乐,娱乐新闻、动态;

网上家庭个人理财:股市、期货、货币汇率消息;个人投资理财顾问,互动咨询;

城市生活指南:城市生活地图,吃喝玩乐消费指南等。

总而言之,数字化社区的主要系统一般有:社区服务网站、社区管理服务系统、社区居委会网上办公系统、物业公司网上办公系统、业主委员会网上办公系统、社区门诊网上办公系统等。有效地整合资源,系统性的进行数字化设计。新晨

四、数字化社区建设的标准

对于社区数字化是一个涉及不同学科,采用多种专业技术,地理范围相对又较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完整协调与配套的标准体系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实现社区信息集成应用的基本条件之一。社区物业管理数字化应用的标准的制定,应在采用社区数字化建设中现有的有关国际、国家与行业标准规范的基础上,补充必要的标准规范。为此,需对社区物业管理数字化应用的标准体系进行总体设计,确定所需要的各种标准与规范,确定各个标准与规范之间的衔接关系,确定社区数字化建设标准规范与国内外其它相关信息体系的衔接。

第3篇:社区数字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智能化住宅;问题;数字化社区;前景

1智能化住宅概念

智能化住宅的概念,最初是从智能大厦的基本含义中延伸和发展而来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际社会把智能大厦的概念推向住宅,形成了“智能住宅(SMARTHOME)”的概念,而国内则随着智能大厦的发展,结合本国居民小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提出“智能化小区”的新理念。

2住宅小区智能系统基本功能要求及技术要求

2.1住宅小区智能系统基本功能要求

住宅小区智能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功能要求。安全防卫,如:电子巡更、对讲(可视)与门禁控制、防盗报警等;物业服务与管理,如:物业管理综合信息服务、远程抄收与管理等;信息网络与布线,如:开关控制量传递、模拟计量数据传送、程控数字交换等;家庭智能化,如:家电智能控制、室内人工环境调控等。

2.2住宅小区智能系统基本技术要求

(1)先进性。住宅是一个使用寿命较长的大件商品,在选择智能化系统技术与设备时,要充分考虑一定的超前性,避免过早淘汰。

(2)成熟可靠性。在考虑先进性的同时,要注意技术的成熟性和可靠性,保证运行稳定和可靠。

(3)开放和兼容性。无论是系统设备网络拓扑结构,还是操作软件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兼容性,避免因硬件种类多而采用多种网络操作系统给系统集成和应用带来困难。

(4)升级性。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住宅小区智能系统的规模、功能与技术水平将会不断提高,用户的需求也会不断变化,住宅小区智能系统应充分考虑未来拓展的可能性及服务水平升级发展的需要。

3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发展现状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智能化住宅小区”的新理念之后,国内的智能化小区建设才逐渐发展起来。但与国际社会相比,国内的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起步较晚,人们对智能化小区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技术开发也还远远不足,大多相关产品的开发还主要是单一功能专用产品。

目前国内智能化小区的建设由于受各地之间经济水平差别的影响及居民的经济能力差异,多数的居民小区开发仍停留在科技含量较低的水平,所谓“智能化”,在更多的成份上还仅限于一种炒作。

3.2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开发商盲目追求先进或片面追求低成本。

个别项目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智能化系统的高档次、全覆盖,过分强调了智能化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超出了业主的功能需求。相反,有些项目将智能化系统看作是额外开支,片面追求建筑低成本,造成智能系统成了摆设。

(2)智能化住宅小区没有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住宅最要紧的是居住的舒适方便程度,小区建设应当在这方面多下功夫,而不能将其延伸为高度自动化和现代化的办公室,因此,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的智能化应是小区智能化的重点。也有些智能小区过分强调安防,安装了太多的摄像机,使小区居民感觉个人隐私得不到必要的保护和尊重。

(3)从业队伍不够专业。

设计部门对智能化产品的了解不够全面,对智能化设计的技术方法和经验不够成熟,尤其在系统集成方面较弱,还需要产品厂家和系统集成商的支持;开发商缺乏对总体集成和系统更新与扩展的考虑,往往边招标、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造成返工、浪费严重;施工队伍素质较差,缺乏经过正规训练、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造成施工效率低;物业管理公司缺乏管理智能化住宅的经验,以及管理层次与能力低下,造成后期管理的一系列问题。

(4)要从管理入手,解决好有关行业间的谐调问题。

智能化产业是个跨多个行业的项目,涉及消防、邮电、安保、自动控制、公共卫生等多个部门,从立项、设计、施工、装饰、物业管理,跨过的行业大多都是法规、标准各自独立。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人管理入手,在相关部门间做好协调,在跨行业的管理问题上加强联络和协商,制定跨部门的管理规定,共同探讨发展的课题,促进行业的进步。同时,还需要提高行业自律,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使小区的智能化功能得到充分利用。

(5)太阳能及环境能源的利用技术研究有待提高。

随着地球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匮乏,应加强节能技术、生态技术、环境效应等技术与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智能设备

与智能房屋相互适应的设计与技术的研究,使智能住宅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4发展前景:从智能化社区到数字化社区

人类已经进入了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无孔不入的数字化信息,不仅改变着人们工作、商务的模式,也开始全面改变人们生活的观念,因此,数字化社区的概念便应运而生,成为比智能化社区更高的社区形式

所谓数字化社区,就是通过数字化信息将管理、服务的提供者与每个住户实现有机连接的社区。这种数字化的网络系统,使社会化信息提供者、社区的管理者与住户之间可以实时地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交互,由于现代网络浏览器的先进性以及多态的表现性,加上各种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从而营造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社区。数字化社区是由于有一个数字化的平台,数字化社区比传统社区的提供更加有效的管理、更加丰富的文化、更加全面的服务。未来的数字化社区应向以下三个方向发展。

数字化社区成为人文社区。当各种类型的“数字社区”都建好以后,应该从为数字文化发展构建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入手,提炼数字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并使人文精神成为人们在数字化世界生存与交往的精神支柱,成为数字化时代的主旋律。同时,还应不断加强居民的人文教育,提升居民的人文素质、培育人文精神,以更好地构建适应人类生存与交往的“数字人文社会”,并使之与现实的“人文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动。

数字化社区成为科技社区。数字化社区应该是一个设施齐全、环境优雅、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且具有高尚文化品位和科技水平的社会基层区域,这就不仅对政府构建信息化平台和控制管理平台、提供物业服务和信息资讯服务等提出了要求,也对社区居民的科技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应以数字化社区建设为契机,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渗透、融入到数字化社区的建设,加快科学技术普及的力度。

数字化社区成为绿色社区。“绿色社区”不但是指社区内环境的绿化美化,而更多强调的是社区的环保、节能等生态效应。一个没有环保意识的社区在未来的建设中是没有生存余地的,因此数字社区要左手抓信息化,右手抓生态,同时还要有节能指标体系和技术政策作指导,只有这样数字化社区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鹏.谈智能化小区[J].中国智能建筑信息网,2004,(5).

[2]秦保根.智能住宅小区建设初探[J].广东通信技术,2001,(5).

第4篇:社区数字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社区(DEC);理论;实践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过程中,引起了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运用信息技术,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Digital Education Community,简称DEC),提供共享性资源,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构造终身学习体系,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类人才,是促进教育发展、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正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部分区、镇(街)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关于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型城市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一些地区进行有组织的探索活动,如北京市西城区、上海市嘉定区、江苏省常熟市等都作了许多探索性工作。其他如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委开展的“构建区域性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和青山区、荆州市沙市区和江汉油田等地区开展的“社区教育现状调查”和“社区教育模式与实验”研究,山东省青岛市洛阳路办事处开展的“社区调研”等,对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互动的研究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但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关于情况调查、模式归纳、经验总结等,缺乏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和应用。同时,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的研究缺乏数字化环境和数字化资源的支持,教育资源无法共享,缺少互动机制,对数字化教育与学习方式的指导与实践运用不够。

如何利用数字化环境和资源构建学习社区,近年来海外有一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研究个案,如1999年新加坡肯特岗数码实验室(KRDL)开发Common Town虚拟社区作为学习平台,并在亚太经济国家的部分学校开展实验,介绍各国的文化、传统、饮食、风光等专题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000年台湾中央大学的陈德怀教授等人,创建“亚卓市”虚拟社区(educities.org.tw),用于人们在网上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些个案,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引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思想与模式,对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发展摸索了一些经验,但有关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模型、应用平台、互动机制、评价体系等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为此,本课题的研究从如下两个基本点出发:

1.转变观念,树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构建学习型社区的观念

转变过去只重视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的狭隘教育观,树立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并重的大教育观以及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并重的终身教育观。

2.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

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研究必须与教育城域网络技术相结合,创建数字化教育社区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研究的意义

1.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习型组织,反映现代生产力对社区组织的内在要求。学习型组织是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涌现出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与以往单纯进行学习培训的组织不同,是借助先进的城域网络和共享的数字化资源,通过不断学习进行自身改革的组织。它要求社会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通过学习创造自身,强调学习不仅导致知识、信念、行动的变化,还增强了组织的革新能力和成长能力。它的出现反映了现代生产力对各类组织的内在要求。

2.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社区的各类教育的整合,实施学习创新行动。数字化教育社区是利用城域信息网络系统,把一个社区的各类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通过一定的组织机制,全面管理,统筹协调,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结合,相互衔接。它不仅是中小学教育,也不仅是校外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等等,而是社区所进行的各种教育因素的整合,是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促进社区的发展。在社区发展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构建学习型社区,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保证。社区成员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决定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而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文明程度是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区发展的基础。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通过各种形式与内容的社区教育,不仅为人们提供学习各种知识、充实与完善自我的机会,也提高社区成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把现代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有机融合起来,从而提高社区成员文明程度。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可以把特定地域空间的人形成社会共同体,使之成为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的载体。因此,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可以成为人们更新知识、提高文化层次、增强工作能力的首选方式。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营造学习型社区环境,可以满足广大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的需求,为社区发展提供必要的保证。

4.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数字化教育社区的应用实践,发展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建立关于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模型与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关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模式与方法。

三、研究的内容

1.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进行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研究

关于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研究,在国外只有一些研究案例,在国内才刚刚起步,缺乏系统理论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

第一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规范操作程序。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步骤之一,而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又取决于其操作程序的规范性。所谓规范的操作程序,应该有两个基本要求,即建立学习型组织操作程序的指导思想和建立学习型组织各主要阶段详尽的操作程序细则。

第二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强调教育制度应提供个人终身参与组织化学习活动的机会。这种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等的叠加,而是利用建设学习型社区的理念,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为重点的高等教育、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以继续教育和岗位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进行整合。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教育理念的形成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三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构建社区终身学习体系。

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发展,是终身教育要达到的目的。终身学习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它为人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一种新的选择。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侧重研究如何使学习者个人内部发生变化,如何培养学习者具有终身主动学习的能力与习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实际上就是要建立解决社区成员“学什么”和“怎样学”等问题的学习体系。它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不仅拓展了学习的内容范畴与时间范畴,同时也拓展了学习的空间范畴,使学习者真正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从而使人的智力、体力、人格、情趣和社会性等方方面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学校—家庭—社区的整体教育互动、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活动模式研究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数字化教育社区的主导部门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整体互动、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活动模式分为如下四类:

模式一:行政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如乡、镇、街道的教育办)为中心进行的连动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这类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政府职能部门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组织者、实施者、监督者、协调者,以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职业教育为着眼点进行各种社区教育活动。此模式带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色彩。它将作为社区行政职能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工作目标体系并借助行政手段推进。通过行政力量动员社区各界参与社区教育,有利于发挥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青少年宫、图书馆、读书会、市民学校等)的资源优势。

模式二:学校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所在的中小学校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以社区内的某所中小学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组织者、协调者,利用自身办学资源和优势,通过校外活动发展社区教育。它是由学校牵头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协调委员会,定期研究学校课外教育工作,参与学校课外活动协调与管理,并向社区居民开放校内数字化学习设施和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

这类模式能够较充分地利用中小学校办学资源,教育行为较为规范。但是,学校在调动和整合社区资源方面力量受到限制,社区居民将以学校名义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往往定位在课外活动层面上,难以真正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模式三:社区网校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网络学校为载体进行的综合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在社区利用网络系统建立区域性的社区网络学院(校)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龙头单位,通过专业开发、课程开发、项目开发等多种手段组织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手段进行文化性、职业性、专业性社区教育。

此模式可以形成一种以社区成人居民(在职或转岗从业人员)为主要教育对象,可以为其提供区域性、多层次、开放式、综合性、大众化的集区域高教、成教、职教等为一体的新的大教育模式。此模式提供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休闲文化教育、企业项目教育与居民自主学习融为一体,使社区网校成为一种新型的前途光明而又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不同的社区教育办学实体。

模式四:企业主导型模式,即以在社会中有影响的企业,尤其是信息产业牵头,组织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参与式自治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类模式的特点是由社会中有影响的、热心教育的企业界牵头,与其他社会各界共同组成数字化教育社区协调委员会对本社区教育进行总体协调和具体策划。由于社区中各界参与建设,社区教育意识较强,社区居民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意识。但是如果组织松散,便难以形成持久而有效的核心和合力。

以上是对各种数字化教育社区实践模式的概括和分析,可以成为深入剖析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之逻辑起点和思维取向。

3.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研制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

以Internet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对社区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管理、教育资源开发、教育研究及远程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探索;通过Web化的各种软件技术,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融为一体,重点解决的技术关键问题包括:教育信息化的软件体系模型及支撑平台,教育过程中各种教学信息、教学资源信息编码的标准化,教育管理部分与学校、家庭间的远程通讯,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立与应用,教育数据仓库挖掘等。

4.建立1~2个数字化教育社区实验示范区

我们将广东省南海市和广州市部分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好的镇(街)区为实验区,建立数字化教育社区,由当地政府部门进行统筹,以学校作为主体和基础,依托家长学校,整合所在社区的少年宫、体育馆、文物古迹、社区(居民)学校等机构,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实验研究,探索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模式,为其他社区开展相关研究和活动提供示范性经验。

5.数字化教育社区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与步骤的研究

包括数字化教育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评价、社区服务工作的评价、社区成员的评价、社区教育效益的综合评价等。数字化教育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包括指标项系统(含一级指标和二、三级指标)、权重、标准、等级分值、评价依据和方法等,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化教育社区的效益评价与分析。我们参考多种文献资料,初步形成的一级指标的基本框架如下,更详细的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规划与计划,包括整体规划的制定和年度计划的编制,要求是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可行。

(2)组织与管理,包括组织机构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

(3)网络与资源建设,包括教育城域网系统建设、应用平台和学习工具的开发、教育资源库的建设等,充分利用有线广播电视节目网及计算机网络建立社区远程教育网络。

(4)基地建设,包括完善社区教育培训体系、建立社区教育中心、建立社区教育体系,包括社区内的教育培训机构的整合和利用(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成人学校、职业学校、民办学校)等,并面向社区开放。

(5)实施与成效,包括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外来人口教育以及学习型组织建设等以及数字化教育社区如何发挥作用和发挥了哪些作用。

(6)保障措施,包括宣传、动员,经费保障,理论研究与咨询服务和检查与评估。

(7)特色与创新,包括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的应用所形成的显著特色,以及理论、模式、方法等的创新点。

6.数字化教育社区理论的推广与应用机制的研究

在试点单位取得一点经验后,可以考虑在教育城域网建设基础较好的省市、地区,通过各省电化教育馆等教育部门,选择有条件的社区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的建设与实践研究,进一步完善有关创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方法。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1)利用华南师范大学和所处地区优势,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探索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教育技术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十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重视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基地——广东省南海市,具备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研究的条件,政府部门也认识到研究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本课题负责人长期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小学为研究基地,与许多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研究工作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2)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开发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

本课题组所在单位拥有一流的开发设备,课题组主要成员熟悉多媒体和网络等技术,开发研制了“数字化教育社区(DEC)”平台,已在一些实验区试用。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如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03、04子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基础教育司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等,通过这些研究,开发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源基础。

(3)合理组织研究队伍,保证研究顺利进行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由教育技术专家、教育学专家、学科教学专家、教育行政领导、中小学校长与研究生组成,专业领域、年龄结构合理。本课题研究以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为核心,以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社区为研究基地,以所在社区的中小学校为主体,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4)加强培训,选择部分实验区,制定实施方案,并依托有关学校,对社区干部、教师及其他有关人员进行理论、技能和研究方法的培训。

2. 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1)研究方法

在现状分析和典型社区调研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网站、虚拟社区进行分析;在实验区建设时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在对“数字化教育社区(DEC)”平台的评价修改、实验区工作与效益评价时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部分研究内容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2)研究手段

本课题研究采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如SPSS工具、网上测评工具等。

探索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它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开展这项研究,不仅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也将对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体系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A].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M].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

[2]谢幼如。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研究策略[A].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C].2002.

[3]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2,(3).

第5篇:社区数字化管理范文

关键字 数字化社区;学习网站;集群;探究

【中图分类号】TN929.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49-01

随着我国先进科技技术不断飞速发展,我省各级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纷纷建起了自己的网站。作为县(市)级社区教育系统也不例外,社区教育不同于普通的学校教育,作为社区教育学习网站功能是否先进,是社区进步必备的基础性工作。

单从县(市)域数字化社区学习网站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建设一个数字化的学习平台即网站,网站是指因特网上一块固定的面向全世界消息的地方,由域名(也就是网站地址)和网站空间构成,通常包括主页和其他具有超链接文件的页面。这样的理解其实真的是对数字化学习社区网站的狭义理解,建设一个学习资源极其丰富、游览网页相当方便的社区学习网站当然是数字化学习网站的核心,但这绝对不仅仅是数字化学习网站的所有,只是单一的提供相应的信息绝对不可以充当应付建设数字化社区的门面。

1就目前而言数字化社区学习网站的还存在些缺陷

1.1社区教育网站的定位问题。以广大社区需要接受教育的人群为主要核心关注点的主导思想尚未成为社区教育网站的核心关注点,往往只是简单的把教育的内容、简单的信息张罗到学习网站上,更多的体现其简单宣传的窗口作用,没有把网站的教育作用发挥到极致,缺乏深入发展的定位思想。

1.2社区教育网站的规则问题。客观上来讲,网站的建设还是在于人来制作,内容还是需要具体的工作人员来更新,这样必然导致主观性会影响社区教育网站的风格,更多的体现人的风格,而不是以人为本的网站的教育作用,比如一个制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很高,其对社区教育网站能否发挥作用研究的很深刻,工作很到位,那么必然其制作的网站发挥的主体作用就很好,反之亦然,所以还是得有相应的规则。

1.3社区教育网站的链接问题。社区教育网站的内容客观上讲还是相对的专业化,这样必然造成信息的单一化,缺乏多元化,一个网站不可能覆盖所有的必要的内容,对于社区受教育对象来说往往不能完整获得所有的必要的信息,没有丰富的链接,必然导致被教育者走不少弯路,浪费不少时间。

1.4社区教育网站的互动问题。对于单一社区学习网站而言,除了展示教育内容的信息给被教育者,同时如何让受教育者积极的互动起来也是教育的很重要的一部分,相对来讲,单一的学习网站很难有足够的资源和影响力让社区人群积极的互动起来。

1.5社区教育网站管理问题。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区人群开始深入网络应用,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有些人可能会出于好奇或者出于牟利需要便会想办法攻击社区教育网站或者往社区教育网站植入非法广告等信息,严重干扰网站的正常运行,作为单独的网站管理者,往往很难应付这样深层次的问题,对于这样的网络隐患,其单一的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作为基层人员,我们应该理性的寻找新的解决之道,让网站更加发挥其效,便是将数字化社区学习网站升级为数字化社区学习网站集群,在数字化社区学习网站在具体的摸索行动中探索出数字化网站集群这一突破性的网站发展新模式。

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数字化学习网站集群就是每个社区数字化学习网站站点的数据库相对独立、文件系统独立、应用程序独立,但同时各网站信息资源进行共享的全局用户体系,用户体系更加开放,如数字化学习论坛、博客等

2数字化社区学习网站集群显著的优点

2.1定位明确:作为多点的学习网站集群不仅体现出网站专业化内容的导向,定位非常明确的为社区受教育者提供了相当专业的教育服务,层次化教育非常明确清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2规则统一:社区网站集群更倾向于为社区需要接受的教育者提供统一规则下的教育信息,很大程度了解决了因为主观性而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降低了因为个人素质和风格的微观因素,这样保证了社区教育的高质高效。

2.3内容丰富:不难理解作为社区网站集群的内容的丰富度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很大的提供,细到生活常识,大到专业知识,这样便能客观的保证了社区群众“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要求。

2.4互动性强:网站集群作为一个集体,其所包含的资源相比单独的社区学习网站要丰富的多,必然其所组织的一切活动等事宜参与的互动性会大大增强,从而加深教育的效果。

第6篇:社区数字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社区(DEC);理论;实践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过程中,引起了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运用信息技术,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DigitalEducationCommunity,简称DEC),提供共享性资源,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构造终身学习体系,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类人才,是促进教育发展、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正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部分区、镇(街)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关于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型城市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一些地区进行有组织的探索活动,如北京市西城区、上海市嘉定区、江苏省常熟市等都作了许多探索性工作。其他如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委开展的“构建区域性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和青山区、荆州市沙市区和江汉油田等地区开展的“社区教育现状调查”和“社区教育模式与实验”研究,山东省青岛市洛阳路办事处开展的“社区调研”等,对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互动的研究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但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关于情况调查、模式归纳、经验总结等,缺乏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和应用。同时,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的研究缺乏数字化环境和数字化资源的支持,教育资源无法共享,缺少互动机制,对数字化教育与学习方式的指导与实践运用不够。

如何利用数字化环境和资源构建学习社区,近年来海外有一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研究个案,如1999年新加坡肯特岗数码实验室(KRDL)开发CommonTown虚拟社区作为学习平台,并在亚太经济国家的部分学校开展实验,介绍各国的文化、传统、饮食、风光等专题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000年台湾中央大学的陈德怀教授等人,创建“亚卓市”虚拟社区(.tw),用于人们在网上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些个案,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引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思想与模式,对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发展摸索了一些经验,但有关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模型、应用平台、互动机制、评价体系等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为此,本课题的研究从如下两个基本点出发:

1.转变观念,树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构建学习型社区的观念

转变过去只重视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的狭隘教育观,树立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并重的大教育观以及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并重的终身教育观。

2.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

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研究必须与教育城域网络技术相结合,创建数字化教育社区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研究的意义

1.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习型组织,反映现代生产力对社区组织的内在要求。学习型组织是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涌现出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与以往单纯进行学习培训的组织不同,是借助先进的城域网络和共享的数字化资源,通过不断学习进行自身改革的组织。它要求社会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通过学习创造自身,强调学习不仅导致知识、信念、行动的变化,还增强了组织的革新能力和成长能力。它的出现反映了现代生产力对各类组织的内在要求。

2.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社区的各类教育的整合,实施学习创新行动。数字化教育社区是利用城域信息网络系统,把一个社区的各类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通过一定的组织机制,全面管理,统筹协调,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结合,相互衔接。它不仅是中小学教育,也不仅是校外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等等,而是社区所进行的各种教育因素的整合,是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促进社区的发展。在社区发展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构建学习型社区,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保证。社区成员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决定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而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文明程度是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区发展的基础。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通过各种形式与内容的社区教育,不仅为人们提供学习各种知识、充实与完善自我的机会,也提高社区成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把现代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有机融合起来,从而提高社区成员文明程度。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可以把特定地域空间的人形成社会共同体,使之成为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的载体。因此,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可以成为人们更新知识、提高文化层次、增强工作能力的首选方式。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营造学习型社区环境,可以满足广大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的需求,为社区发展提供必要的保证。

4.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数字化教育社区的应用实践,发展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建立关于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模型与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关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模式与方法。

三、研究的内容

1.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进行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研究

关于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研究,在国外只有一些研究案例,在国内才刚刚起步,缺乏系统理论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

第一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规范操作程序。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步骤之一,而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又取决于其操作程序的规范性。所谓规范的操作程序,应该有两个基本要求,即建立学习型组织操作程序的指导思想和建立学习型组织各主要阶段详尽的操作程序细则。

第二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强调教育制度应提供个人终身参与组织化学习活动的机会。这种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等的叠加,而是利用建设学习型社区的理念,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为重点的高等教育、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以继续教育和岗位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进行整合。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教育理念的形成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三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构建社区终身学习体系。

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发展,是终身教育要达到的目的。终身学习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它为人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一种新的选择。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侧重研究如何使学习者个人内部发生变化,如何培养学习者具有终身主动学习的能力与习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实际上就是要建立解决社区成员“学什么”和“怎样学”等问题的学习体系。它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不仅拓展了学习的内容范畴与时间范畴,同时也拓展了学习的空间范畴,使学习者真正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从而使人的智力、体力、人格、情趣和社会性等方方面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学校—家庭—社区的整体教育互动、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活动模式研究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数字化教育社区的主导部门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整体互动、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活动模式分为如下四类:

模式一:行政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如乡、镇、街道的教育办)为中心进行的连动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这类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政府职能部门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组织者、实施者、监督者、协调者,以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职业教育为着眼点进行各种社区教育活动。此模式带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色彩。它将作为社区行政职能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工作目标体系并借助行政手段推进。通过行政力量动员社区各界参与社区教育,有利于发挥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青少年宫、图书馆、读书会、市民学校等)的资源优势。

模式二:学校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所在的中小学校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以社区内的某所中小学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组织者、协调者,利用自身办学资源和优势,通过校外活动发展社区教育。它是由学校牵头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协调委员会,定期研究学校课外教育工作,参与学校课外活动协调与管理,并向社区居民开放校内数字化学习设施和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

这类模式能够较充分地利用中小学校办学资源,教育行为较为规范。但是,学校在调动和整合社区资源方面力量受到限制,社区居民将以学校名义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往往定位在课外活动层面上,难以真正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第7篇:社区数字化管理范文

1、概述 

随着互联网向普通家庭生活不断扩展,微电脑、计算机、通讯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智能小区及智能家居在小区内的综合应用,使得小区的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一种新型时尚的数字社区概念出现了。数字社区是数字城市的组成部分,社区数字化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利用各种新技术,建立社区建设、管理、服务数字化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并与城市建设、管理、服务数字化的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互联互通。智能小区、数字化社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综合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住宅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人们对智能家居的概念仍然有些模糊不清,甚至停留在一些表面的认识上,不能真正认识到智能家居给业主及物业管理带来的好处。有的甚至简单的把家庭报警器、可视门铃、摄像机监控与智能家居等同。智能化、数字化系统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采取了诸如多元信息处理、传输、监控、管理以及系统集成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平台,实现多种服务与信息的资源共享。智能小区一般包括可视对讲系统、非接触卡门禁系统、安防报警系统、远程抄表系统、周界防范系统、电子巡更系统、闭路监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背景音乐系统、设施设备监控系统等。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小区智能化水平正日新月异的发生着改变。 

2、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物业管理中的应用 

2.1 物業智能化、数字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因此正向信息化迈进。传统的办公方式、商贸、管理、文化、休闲等活动无不朝着信息化、网络化发展,从而促进了“信息化智能小区”的兴起。信息化影响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是IT 产业向传统建筑产业及人们生活渗透的必然结果。“智能化住宅”是一种面向市场销售的特殊商品。智能化小区的建设必须坚持“经济性” 、“可靠性”、“开放性” 和“ 可持续发展性”的基本原则,使小区更好地向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通道;“安全、舒适” 的居住环境;“高效、便利”的物业管理。 

2.2门禁管理系统是物业管理的需要 

一是可以节约传输线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线缆不但会使用大量的铜等金属,还会产生重金属污染。门禁系统在综合布线系统、总线制传输、利用互联网传输等方面的应用技术能够大量减少线缆的运用,从而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二是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可以节约资源。随着门禁系统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指纹、眼部虹膜、人脸等各种生物识别技术被应用到门禁系统中,这种技术的运用不仅安全方便,而且还会大量减少门禁卡的使用,从而在更大幅度上实现资源节约。最后,门禁系统不只是作为进出口管理使用,而且还能有助于内部的有序化管理。门禁系统改变了以往安防产品如闭路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等被动的安防方式,以主动控制的方式替代了被动监视的方式,通过对主要通道的控制大大地防止了犯罪分子从正常通道的侵入,并且可以在案发时通过对通道门的控制限制犯罪分子的活动范围以制止犯罪或减少损失。 

2.3电子巡更系统是提升物业质量的需要 

电子巡更治理系统是安防中的必备系统,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巡逻路线有效地对保安的巡更任务进行管理,将帮助您彻底克服传统巡逻管理方式比较随意无序的缺陷,实现科学管理、合理巡逻,最大限度地减少巡更管理工作的难度,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业绩。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安全防范意识的提高,大量高科技的安防产品和系统被广泛采用,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般的巡检制度,通常的方法是依靠员工的自觉性,在巡检巡逻的地点上定时签到,以达到目的。如何充分发挥人工巡检的作用并且又能有效地监督巡检工作,给巡检工作提供规范化的科学管理,使人工巡检制度真正得到落实,也使巡检人员的繁重的工作能有量化的体现。 

2.4新技术的应用提升设施设备管理水平,降低物业服务的人力资源成本。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扫码识别系统的技术日趋成熟,在物业管理设施设备的管理过程中,通过智能化终端扫描技术,可以将设备参数按照标准设置进行收集,一旦出现设备异常及时进行报警,从而能够进行快速处置,避免出现设备的损害。在物业智能化设置时,可以将各类智能化设备进行集中配置到监控中心,从而达到消防、监控、设施设备等集中控制管理,能够有效的减少值班人员的配置。另外,在应急处置方面能够达到周围几个片区共用一个应急处置小分队的方式,从而整体上达到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管理,节约人力资源配置,有效地降低物业服务成本。 

综上所述,小区智能化系统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将智能化、数字化等新技术应用到小区物业管理之中,就能实现智能化小区和物业管理的良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云.浅谈数字化居住区物业管理的技术应用[J].现代物业,2007,11:72-73. 

第8篇:社区数字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 终身教育;web技术;数字化学习平台;社区教育

在全面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迅速推进的今天,如何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适合社区居民学习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有着重要而且深远的现实意义。社区居民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学习方式多种多样,而且原先构建的基于教学的学习系统不再适用于现今的终身教育在全民的推广。因此如何建立满足多种需求,基于学员个性化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成为现实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1 终身教育背景下的数字化学习呈现的新问题

1.1新的资源和工具组织无序化:随着教育资源的多媒体化,不断有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资源库涌现,在资源的组织、设计和传播上也百花齐放,但对于社区居民在选择这些形式多样,功能迥异的资源上难免有些为难。同时这些资源虽然种类繁多,但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不少还有错误、还注入了广告甚至恶意病毒,虽然好看但实用性不高。因此居民如何能在浩瀚的资源海洋中找到自己的方位,利用好手中的资源则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好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应该引导用户掌握浏览、查找、判别、追溯相关的信息,甚至能够自动完成资源的合理选择和学习工具的有效匹配,让用户真正享受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实效和功能。

1.2缺乏科学的评价策略和方式:虽然对于传统的课题环境而言,开发出来的评价工具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在依托数字化教育的时候,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评价总是无法做到一对一和实时到位。由于学习者身处不同地域、学习时间和习惯,利用不变的评价工具和模式去评测每个人是不公平的,因此如何形成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如何公正可靠的开展评测等方面的问题,阻挠着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推广。

1.3数字化平台需体现信息道德素养:互联网使使用者获得了共享、自由、平等地使用资源的能力,但正由于信息获得渠道多样,源头复杂,信息是否包含不符合社会文明的内容,是否因为使用和享受这些资源而付出了过高代价。除此之外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过程、道德行为等都未严格规定。因此需要信息和系统使用者能正确鉴别相关信息的真伪,做符合信息道德的事。但这对于社区居民来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因此设计的学习平台要利用系统的功能模块不断强化信息道德概念,并利用技术手段来规范和健康有序地使用平台资源。

2 社区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可行性分析

目前,社区所覆盖的区域内有不少教育单位、图书馆和企业,有充足的教育资源可以使用。同时,在街道党委的指导和领导下,投入必要的建设资金分阶段进行数字化学习港的建设。参与建设和管理的人员一般都长期从事相关信息化和教育管理工作,在教育专家和行业专家的指导下,能完成平台的建设。在实施过程中争取政府相关职能机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下,引入教育智库和教师,在自动化系统的辅助下开展平台的运营,因此,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3 社区数字化学习平台构建目标

学习平台利用Web技术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并具有一定个性化、开放性、参与性的在线教育平台。通过创设的教育信息接口来共享整个区域的教育信息资源,在有偿服务等机制的促动下可以享受到最好的网络教育服务,提升社区内的居民的信息素养。

4 社区数字化学习平台各功能模块设计

下面对所要构建的平台的各个主要模块的结构及其相关模块的功能进行详细的阐述。

4.1个性化学习模块:个性化学习模块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学习模块、选择学习时间并利用系统向导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这样就可以解决异地异时学习的问题。该模块有课堂视频教学子模块、资源子模块、评价子模块、现场广播指导子模块和团队协作子模块等。

4.2资源库模块: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教育网络接口,使学习者可以快速链接国内外的图书馆,在购买相关服务的基础上,查询相应的信息和资源。并设置如下子模块:学科研究资源子模块、考试考证资源子模块、休闲娱乐子模块和培训子模块。学科讨论模块、学科资源共享模块、学科导航模块、学科化联合服务模块、学科信息定制模块、学科新闻聚合平台模块、在线帮助模块。

4.3模拟训练模块:该模块由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虚拟仿真系统所组成,可以让相关学员选择课程的时候在自主训练的时候能够身临其境,通过真实的案例结合逼真的多媒体呈现和操作系统来检验、考核使用者。同时包含在线平台教学人员,这些人员按照学科进行了分组和分类,其角色即为网络教师,可以远程参与探讨、答疑解惑和组织远程讨论和学习会议等。针对难以回答的问题,管理人员会存储这些问题,反馈给系统智库的专家求解,并及时反馈给学员。

4.4信息模块:该模块主要用来向系统平台用户相关的信息,包括必选和可选信息。必选信息主要针对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学员,系统会将学习要求和学习通知发送到学员的系统平台邮箱内。而可选信息则为额外的信息,如培训讲座、软件下载、新产品试用等。

第9篇:社区数字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 城市学习网;终身学习;学习资源;温州学习网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12—0085—05

党的十七大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凸显了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迫切要求,而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还不适应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尚未形成面向全国城乡社会大众的公共学习平台;还不能全面实现优质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不能为各级各类学习者提供普适性和低成本的学习服务;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转岗培训和学校后的继续教育比较薄弱等。因此,有必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利用覆盖城乡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建立以区域为中心的、面向社会的、符合教育现代化的城市学习网络,为社会成员提供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个性化学习服务,推进各地学习型社会建设。

一、温州学习网的建设背景

温州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温州电大”)具有现代化的远程开放教育办学体系,独特的办学模式和特色,同时作为长期承担温州市继续教育、社区教育任务的教育机构,有良好的组织机构、师资、资源以及丰富的教育经验。因此,温州电大承担了温州学习网的建设任务,并结合当前温州市社区教育工作现状,欲将温州学习网定位为创新型社区居民教育平台,以大规模社区居民学习、提高居民整体素质为目标,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的网络教学和管理手段,为社区居民搭建一个理念先进、功能强大、操作便捷的终身学习平台,集教、学、考、管于一体,为市民提供数字化、公益性的学习服务,与温州市其他教育机构资源共享、独立运作,建设成为温州市民终身学习和素质教育的平台。

二、城市学习网建设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的发展弥补了现有终身学习体系在资金、资源、人力上的不足,带动终身学习实践的改造。因此,构建区域化、一体化的城市学习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平台是各地终身学习实践的发展趋势,也是很多城市开展终身学习实践的选择。为此,本文从平台功能、资源需求以及运营服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相关的调研。

黄新斌(2011)依据终身学习平台的特点和功能需求,将学习平台划分为7个具体的功能模块:一是资源模块,实现教学资源的收集、存储、管理、分类;二是教学模块,实现各种方式的教学及资源配送;三是交互模块,接收并处理用户的要求;四是计费模块,实现加密、授权、用户管理、计费;五是管理模块,实现对业务流程的监控与管理,如统计、查询、权限管理、流程设置等;六是考试模块,对学员学习效果进行检验;七是教务管理模块,实现教务方面的管理和控制[1]。蒋玉艳等(2012)从科普的角度强调终身学习平台要满足科普工作者的需求,除了要参与科普活动,还要对所辖区域的科普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监督,保障科普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需要建立一个实时高效的科普推广管理系统。在终身学习平台的资源整合上,目前国内力度还不够,需要扩大资源范围,将信息资源、学习资源、人力资源等一切与科普相关的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等都涵盖[2]。除此之外,还应遵循相应的标准,应符合主流的资源建设标准(如SCORM、CELTS等),借助于“长尾理论”的思想,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采用不同的资源展现方式,以适合其学习特点[3]。在终身学习平台的运营服务上,国内多数采取政府主导,学校主动介入的建设模式。麦齐好(2011)在分析终身学习平台的建设机制后指出其“建设运营已经由国家包办、集中管理、单一办学的体制,转变为国家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办学、互为补充、竞争共存的多元办学体制。”在此体制的影响下,支持服务也发生了变化,比如“企业园区的终身学习平台应包括四方面的支持服务:学习组织服务、学习过程服务、班级管理服务和创新激励机制。”[4]

国外社区教育网站的建设思路一般包括:一是注重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对象广泛。在进行社区信息化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年龄、文化层次、学习风格、学习需求等,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组织教育以满足每个社区成员的需要。二是课程灵活、多样,资源丰富。可以根据居民的兴趣爱好,安排健康保健、科普知识、家庭教育、法律常识等多种资源。三是注重交流互动的设计,使学习者获得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被认同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通过评价、成果展示等评价活动,明确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通过树立一批学习型单位及个人典型,为其他学习者树立榜样,激励学习者为自己的目标努力[5]。

通过对国内外终身学习平台和社区教育平台的分析,发现城市学习网建设共同存在的一些问题是:从平台功能来看,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多数不具备完备的在线学习功能和管理功能;从资源整合来看,资源整合与区域性特色资源自建能力较差,资源内容不够丰富,难以满足多来源多层次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从学习支持服务来看,缺乏交流互动,缺乏对学习资源的维护和有效管理;从建设机制上看,多为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参与终身学习平台的建设与运营,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办学、互为补充、竞争共存的多元办学体制有待进一步强化。

三、温州学习网建设与运营实践探索

温州学习网建设与运营的主要工作包括平台建设、资源整合、推广应用三个方面。目前,温州电大承建温州学习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 作为一所学校,自身技术力量比较薄弱,难以承担面向整个温州市提供社区教育服务的学习平台的开发任务;② 温州学习网的正常运转,需要良好的网络设施和硬件设备,靠一所学校的力量比较困难; ③ 终身学习的开展需要海量资源的支撑;④ 终身学习要想真正落地生根,深入每个市民的生活,形成习惯,需要不断地宣传与推广,需要温州市多方的支持与配合。因此,温州学习网的建设需要在政府支持下才能正常的运行。为此,温州学习网在实践中,由温州电大联合中国电信温州和北京爱迪科森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和运营。其中,温州电大负责平台总体规划、资源建设和推广运营;中国电信温州分公司负责平台硬件和带宽投入等相关保障;北京爱迪科森公司负责平台技术支持、维护升级和资源提供,三者的合作很好的保障了学习网的运行和发展。

(一)温州学习网的平台建设

城市学习网的服务对象与服务性质,使它具有大规模、高并发、多视频、交互性强等特征。要保证平台运行稳定、访问顺畅、提供良好的在线学习支持服务,需要搭建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有强大的技术支撑。平台架构、功能设计要科学合理,运行维护及时到位,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和带宽在内的硬件设施以及网络环境能支撑庞大用户和海量资源。这是区域性终身学习平台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温州学习网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以下原则:作为以大规模访问为基本特征的学习网,必须具有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作为一个海量的学习资源网,需要分步建设,具有可扩展性;作为一个面向大众的学习网,易用性也是考虑的重点。

1. 网络体系结构方面

选择了服务器托管方式,利用具有完善机房设施、高品质网络环境、丰富带宽资源和运营经验以及可对用户的网络和设备进行实时监控的温州电信网络数据中心进行设备托管,以此使平台系统达到安全、可靠、稳定、高效运行的目的。平台一期网络拓扑图如图1所示。

① 该系统主要特点为低运算,大流量,对系统I/O要求较高,因此采用PC Server来实现。与小型机相比更节约投资且更合理,与虚拟机系统比具有更好的I/O带宽。② 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均为两两备份,确保系统安全。其中2台流媒体服务器均以1Gbps的带宽接入互联网,视频编码按300kbps计算,单机可以支持3000路视频,整个系统可以支持6000路视频。目前的流媒体服务器单机已经接近9T容量,可以缓建存储设备。③ 由于系统采用PC Server架构,未来的扩容也非常方便,可以按需增加Web服务器、负载均衡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存储设备,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

2. 软件架构方面

温州学习网采用分布式网络教学系统,以标准化的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具有强大的网上教学支持功能,为广大市民构建一个非常个性化的教学和管理系统。支持多角色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支持群集部署、集中服务、分级管理以及大容量条件下的数据库分布应用,为在线学习、互联互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① 基于 B/S 模式、面向服务的多层体系框架。使来源多样化的资源快速、低成本的融入系统。与其他系统相配合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用共享。当系统升级或者发生变动时,能快速,低成本的完成修改工作,搭建新的系统,实现系统分布式部署运行。② J2EE——应用系统开发技术平台。在应用系统框架上采用J2EE框架设计,能支持N-tier服务模式,使系统具有很好的框架和灵活性。③ 基于FLV的流媒体服务器。可以将音视频轻松快速的导入Flash 中,并且起到版权保护的作用,不必通过微软或者REAL播放器播放视频。④ 后台数据库选择Oracle,系统采用MVC的三层架构,通过引入AJAX技术提升用户的交互体验。

3. 功能结构方面

平台主要由学习支持系统、学习管理系统、资源库、系统服务、系统安全保障和运行维护保障等组成。平台软件架构图如图2所示:

(二)温州学习网的资源整合

对于城市学习网来讲,软硬件环境是基础,学习资源是核心,它是学习得以开展和实现的凭借。提供数量丰富、种类齐全、满足多方需要的优质资源是学习平台建设的关键。在温州学习网建设过程中,遵循实用性、多样性、针对性和易用性的资源建设原则,采取“合作、自建、引进”相结合的资源整合方式,打造支持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优质教育资源库,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吸纳各种可以利用的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终身学习需求。

截至2013年3月,温州学习网整合了2.67万个共计2.74T的优质课件资源,涵盖幼儿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农民教育、市民教育等范畴。形式上包括文本、音视频、动画、网络课件等,包括在线学习与测试环节,适合人们自主学习。并在实践中探索了以下资源整合的途径:① 共享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资源。作为浙江省唯一一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应用示范点,免费获得了253GB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向示范点赠送的基础性资源。同时有机会参与国家数字化资源中心的资源共建共享,以会员价享受优质资源,目前已低成本引入10万分钟视频和46门网络课件,并让温州地方特色的社区教育资源进入国家级资源中心,把温州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去。② 获得温州学习网建设合作方提供的一批基础性资源。通过与北京爱迪科森公司合作,获得1.5万个学时的免费数字化优质资源和今后5年每年2000个学时的免费优质资源。③ 整合电大原有资源。对电大系统原有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包括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课程428 门,总计 6249个视频。④ 利用温州电大百姓大讲堂电视节目,自主开发具有温州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145个,共计245G。⑤ 引入其他优质资源。通过调研,选择杭州精英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终身在线(上海电大)等多家资源供应单位,引入动画情景剧、视频、网络课件等共计近1万课时的优质资源。

(三)温州学习网的推广应用

1. 确立“应用第一”的经营理念。认真总结国内多个城市同类项目“建而少用”、“建而难用”的教训,确立了“市民应用第一”的思路。在2011年完成温州学习网的网站建设,做好硬件配置、平台建设、资源建设等工作的基础上, 2012年大力开展温州学习网的推广应用,设计了温州学习网进社区的“三个100工程”,即创建100个数字化学习示范社区,评选100位数字化学习先进分子,当年实现社区居民数字化学习100万人次,同时开展各类宣传推广活动,扩大温州学习网在市民中的认知度与接受度。

2. 利用温州电信强大的硬件、带宽和终端服务网络等资源,拓展推广温州学习网项目,并尝试采用多终端全媒体方式推进各类数字化资源在温州的广泛深度应用。

3. 与电视媒体合作,宣传推广温州学习网。借助温州电大和温州电视台合办的“百姓大讲坛”电视品牌栏目,介绍温州学习网的资源和应用,普及温州市民应用数字化资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依托温州学习网开展“一周一主题”学习活动,提升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参与率。

4. 推进数字化资源建设服务学习型社区。全市110所等级社区学校、46所合法培训学校、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35所知名高校的19家温州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入驻温州学习网,提供远程教育各类支持服务,扩大终身学习理念的影响力;将温州电大系统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资源整合进温州学习网,让16491名电大学历教育在校生和毕业生率先应用非学历数字化资源。

5. 建立考评奖励机制。将温州学习网的资源应用情况,纳入温州“十二五”期间各类示范类社区教育学院(校)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以奖代补”的具体措施。“十二五”期间,温州将创建25所示范性社区学院(校),50所市一级社区学校,100所市二级社区学校。通过强化数字资源应用的“指挥棒”作用,让上述各类社区学校成为应用数字化资源的示范基地。

6. 发挥温州电大在本地教育系统的多重作用。作为温州社区大学,将温州学习网建设和应用与全市525个社区教育网点的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将结合温州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和各类社区学校的特色,建设一批具有广泛应用基础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社区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通过温州文明城市创建和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加大社区干部和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培训,共培训了近200名社区干部,推广数字化资源在各乡镇、村居中的普及应用。发挥温州电大(温州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加强与温州各部委办局的联系,制订分年度推进计划,推广温州各政府部门和行业培训的E-Learning模式。依托社区办公室,通过社区教育四级网络,发放30万张学习卡。同时,设置了学习积分兑换奖品等活动,鼓励市民学习。作为市远程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依托温州学习网,为目前经市教育局审核、省教育厅批准的45家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提供各类远程教育支持服务,扩大终身学习理念的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于温州学习型社会建设。发挥温州电大承担我市老年大学主要建设任务的优势,推进数字化资源在温州老年教育中的应用推广。

7. 服务各类教育机构和人群。联合鹿城区教育局合作主办“鹿城培训超市”,为鹿城区100来家民办培训学校设立了单独页面,供其展示学校特色、精品课程等内容。为各培训学校提供了一个免费的、专业的推广平台,为居民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更加可视化的培训信息咨询平台,加快了鹿城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脚步。根据温州300万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特点,建立与各主要工业园区的日常联系,选择在外来务工人员集聚的区域,定期派发免费终身学习卡和宣传资料,提高数字化资源在温州外来务工人员中的应用率,让温州学习网成为他们提高技能和素质的加油站。

(四)政府支持对温州学习网建设的保障作用

温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公共平台和网络建设,支持开发一批网络课程和精品教材,发挥温州学习网的辐射作用,建设覆盖全市的学习网络,建立终身教育课程体系和远程学习系统。市委、市政府把温州学习网建设纳入到温州市委市政府2011年办实事“十大民生工程”项目,由主管教育的副市长牵头,市教育局为项目牵头责任单位,温州电大为具体责任单位。在建设和应用实施过程中,市财政给予了必要的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教育局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协调。此外,该项目建立健全了监督考核制度,实行每月汇报制度,建立动态、立体的监督机制,保障了温州学习网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温州学习网的应用效果

温州学习网以服务学习者的理念定位,深受广大市民欢迎,成为市民终身在线学习的乐园。截至2013年3月31日,温州学习网已有2.29万余课件上线,注册用户超过11万人,社区居民学习达213万人次,参与数字化学习的社区达到110个,网站流量超过200万。根据抽样调查,市民中有21%知道温州学习网,有15%注册为学习网用户,有9%经常登录学习网学习充电。温州学习网正在发展成为本地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习网站。《社区教育》杂志2012年12期报道:在社区教育居民学习资源网站排行榜中,温州学习网日平均访问量达12530人次,居第三名。2013年3月再次排行又荣获第三名。

2012年,全市68所社区成为温州市数字化学习应用社区学校达标单位,完成了创建100个数字化学习示范社区,评选100位数字化学习先进分子、实现社区居民数字化学习100万人次的既定目标,温州学习网在温州市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之,温州学习网在实践过程中还有不少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的问题,比如建设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加快移动学习的研发,探索学习资源的推送服务模式等,有待于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优化、完善。但温州学习网的建设运营,是城市学习网建设模式的新探索,是政府搭桥、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合作建设模式的成功实践。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参与各方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和积极性,也充分协调利用了合作各方的优势,尤其是在三方合作模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温州电大,在平台建设、资源整合以及推广应用方面有颇多创新点。比如终身学习资源库的建设与共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信息技术环境下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推广与应用等。希望本研究能作为一个实践案例为其他城市学习网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新斌. 全民终身学习平台架构:基于“湖湘学习广场”的个案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11,(8):83-86.

[2] 蒋玉艳,周锐,马宁. 服务科普推广的安徽远程终身学习平台服务模式研究[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46-50.

[3] 贾国祥. 面向终身教育的终身学习平台的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7):34-37.

[4] 麦齐好. 北海企业园区终身学习平台建设的实践探索[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9):15-19.

[5] 刘亚楠. 信息化环境下社区教育网站的设计与构建研究,2009,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