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安全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安全链;石油安全;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F4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0-0081-03
[作者简介] 张立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
李 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江苏 南京 210016)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石油作为当今主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但又是现实的重要污染源。解决好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国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也是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能源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着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实现发展方式从简单满足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为目标,转向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重视环境效益的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能源安全观。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观应包括两方面内容:确保石油经济合理的持续供应和高效使用;减少与石油生产、使用相关的环境污染。
石油企业承担着国内石油的供给、生产、销售及引导消费的职能,因此,必然肩负着保证国家石油安全的历史使命。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强弱势必影响石油的供给与使用效率,也必然影响石油安全的保证能力和环境保护能力。本文在分析了当前我国石油安全形势的前提下,给出了新的石油安全概念;借助价值链理论提出了石油安全链分析方法;结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了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石油安全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能力安全观”。
二、石油安全概念的拓展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出现,石油安全概念的内涵也不断拓展。从以能够在数量和价格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石油供应为主要内容的石油安全概念,逐渐演化为考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概念。例如,崔新健把石油安全的概念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定义为:石油安全主要是指一国拥有、或实际可控制、或实际可获得的石油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能够保障该国经济当前的需要、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李树芳、潘懋探讨了石油安全保障概念的三个发展阶段,认为现阶段的石油安全概念已经发展到了关注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和资源有限性,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保障阶段。
石油作为支持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物资,石油安全供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前提;同时,石油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能源约束,它的使用效率和消费安全与环境问题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实现石油安全供给、环境保护及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和谐是石油安全概念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石油安全是指能够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石油供给和使用能力。该概念强调在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石油供给和使用能力,其终极目标是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三、石油安全的相关理论
1.传统的石油安全观。传统的石油安全理论是建立在仅关注石油供给安全概念下的安全观,主要有2种:一是“储量安全观”,认为有了储备和储量就能保证石油安全;另一种是“资本安全观”,认为依靠资本运营,通过在石油市场上购买石油,可以获得石油安全保证。但是,通常本国内的石油储量是自然天赋,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在短期内单纯依靠增加储量获得石油安全是不现实的。而储备是应急措施,不能保证长期的石油安全。对于“资本安全观”,石油市场一向风云变换,晴雨无常,所以,单纯依靠石油市场,也不能保证长期的石油安全。因此,从供给角度来看,二者对保证石油安全具有一定作用。但是,从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角度来看,显然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2.石油企业与石油安全。国内的石油生产,由国家控股的几大石油企业集团主导。由于勘探权的登记制度,我国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长石油被授予原油勘探开发权。这种开采业的垄断经营,决定了石油企业肩负着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使命。同时,我国的石油企业集团多为上下游、内外贸、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公司掌握着国内绝大多数的炼油厂,它们控制着国内成品油供应的主渠道,拥有近80%的市场零售份额。所以,几大石油企业集团经营业绩的好坏,其整合资源、开拓市场能力的大小,核心竞争能力的强弱,与国家的石油安全息息相关。
3.相关的竞争力理论。主要就价值链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进行介绍。
价值链理论:价值链理论是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他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定义为一条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价值增值活动组成的链条。价值链由价值活动构成,而价值活动又可以分为主要增值活动和辅助增值活动。价值链管理就是找出企业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分析其主要驱动因素,通过合理的控制这些驱动因素,从而影响该环节的成本和收益,最终使整条价值链得到最大增值,同时总成本得到大幅度降低。
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由美国企业战略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aryHamel)提出的,是指企业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该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核心竞争力已日益成为企业追求的战略目标,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四、从“价值链”到“安全链”:新的“能力安全观”
1.基于价值链的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石油企业是集油气开采、炼化、销售以及辅助等为一体、具有完整的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条的企业。结合石油企业的特点,我们给出石油企业的价值链,见图1:
价值链中价值活动的核心是创造企业利润,这也正是业务资源和知识资源整合的目的所在。整合业务资源和知识资源的能力即为核心竞争力,由上图我们发现,石油企业的价值增值活动贯穿整个产业链条,在每个价值活动中都可进行业务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整合,创造出企业核心竞争力。借助石油企业价值链,我们可以发现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资源因素、能力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反过来,石油企业具备了较强的核心竞争能力后,再以这些影响因素为媒介,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工作效率,最终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石油安全保障。
2.基于安全链的石油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石油安全问题是个系统问题,要综合考虑,不能片面,其解决途径贯穿石油生产的各个环节。借助石油企业价值链,我们给出石油安全链(见图2)。石油安全链是将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定义为一条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价值增值活动组成的链条,而石油安全保障活动贯穿于整个链条的各个环节。安全链由安全保障活动构成,安全保障活动又可以分为主要安全保障活动和辅助安全保障活动。
从石油安全链中我们可以看出,石油安全贯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链管理就是在企业安全链上的关键环节,分析其影响石油安全的因素,通过合理控制这些影响因素,从而影响该环节的生产和消费,最终在整条安全链上保证石油最大限度的供给和最有效率的使用。我们按照石油安全链的各个环节,逐一分析如下:
(1)上游开采部分。上游油气开采是石油企业生产的基础。由于油气资源是在千万年乃至上亿年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富集起来的,它深埋于地下,而且区域分布不均衡。我国目前石油资源有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的依赖进口。因而,石油企业在上游开采部分的安全保障能力就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获得资源的能力,包括国内现有储藏的勘探开发能力及开拓国外石油市场、整合国际石油资源的能力。其次是创造效益能力。在现有科技水平下,油气勘探、开采的不确定性很高,进而造成油气生产成本也很高。如果石油企业在油气开采方面拥有资源和技术优势,在有利的外部环境下,其油气生产成本会大大降低,从而为企业创造超额利润。这样不但能为中下游企业提供生产原料的保证,更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利润空间。最后是海外经营能力,包括适应当地文化,获取国际人才,熟悉海外市场。上述三种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企业整合资源能力的提高和技术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即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中游炼化部分。石油企业是典型的规模效益型企业,影响炼化企业的安全保障能力的因素为:首先是企业规模。炼厂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规模优势,易于与上游的原油供应和化工企业一体化。其装置结构易匹配合理,生产方案易于优化。这样一方面,企业可以选择各种不同品质的原油,无形中扩大了原料的来源,既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又相当于增加了原油的供给,有利于保证石油安全。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可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相当于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原油的供给,同时,也降低了废气、废料和废水的生产环节的排放量,有利于保护环境。总之,石油企业中游炼化部分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最终表现为原油使用效率的提高和生产过程更加环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增强,这些都有赖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3)下游销售部分。下游(销售)部分是企业与外部经济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石油产品的销售一方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石油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它也是保证石油企业正常生产的有效需求的关键。下游(销售)部分的安全保障能力:首先是保证石油有效供给的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的企业,能够有效降低库存,加快产品周转,相当于增加了石油供给。其次是市场占有能力。如果企业销售网络完善,产品品种齐全,无疑会保证供给效率。企业的效益直接与市场占有率相关,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通常意味着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也是企业拥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外部表现。企业只有满足了客户的需求,才能完成产品的销售,进入下一个生产循环,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服务。
(4)辅助服务部分。石油企业的辅助部门是指研究与开发以及与油气开发和炼化、销售相关的服务性部门。影响石油企业的辅助部门安全保障能力的因素主要是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因为,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直接决定企业的创新能力。无论是开发资源还是节约资源,都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广泛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我国油气资源勘探程度不高,探明储量中只有20%-30%可转化为有经济价值的商业储量,并且其中70%都是复杂性的非常规油田。因此,提高勘探储量要依靠地质理论、勘探技术创新;提高采收率要运用先进的开采手段。此外,科技创新还有利于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等。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主要表现,是增强企业效益和保障石油安全的主要手段。
总之,石油安全链上各个环节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都有赖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反映了企业生产能力与效率,决定了石油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石油安全供给和安全使用的保障。
五、结论
由上述分析发现,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石油安全密切相关。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反映了企业生产能力与效率,因此不仅对于提高国内石油产量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决定了其跨国投资控制境外石油资源的能力。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中国石油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是中国石油企业与跨国石油公司竞争的前提,是石油安全供给和安全使用的保障。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贯穿于企业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各个环节。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表现为企业的各种能力,正是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能力,决定了安全链各环节的安全保障能力,进而决定了整条石油安全链的石油安全保障能力。由此我们得出新的“能力安全观”:通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石油安全保证程度是长久的、全面的和现实可控的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真正的石油安全在于不断增强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崔新健.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抉择分析[J].财经研究,2004,(5).
[2]李树芳,潘懋.石油安全保障概念的经济学诠释[J].经济师,2004,(5).
[3]葛家理,胡机豪,张宏民.我国石油经济安全与监测预警复杂战略系统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2,(1).
[4]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4).
[5]Prahalad C.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May, 1990:79-90
关键词:粮食金融化;粮食安全;金融化;粮食价格
前言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中国有着世界人口的22%,但仅有世界耕地的7%,粮食安全在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十七届三中全会把粮食安全放在了农村各项政策的首位。当前,生物(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能源的出现、粮食期货市场的发展和粮食金融投机的凸显,使得粮食金融化特征愈发明显。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粮食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着各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波动,在粮食金融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当前热点问题。
一、粮食安全问题的由来
(一)粮食安全的概念
对粮食安全至今仍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概念,“粮食安全”的基本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世界性的粮食危机而提出的,当时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基本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曾任粮农组织总干事的爱得华.萨乌马1984年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新概念,其内容是“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具体包括三项目标:(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们都能获得粮食。
(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认识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可分为悲观派、中立派和乐观派和三种。悲观派以莱斯特·布朗为代表,他认为,在今后的几十年中,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迅速城市化,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将急剧增加,从而挤占农业用,最终影响中国的粮食生产,其结果仍然是中国巨大粮食缺口及其由于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强大购买力将使中国买断世界所有粮食出口,而其它贫穷而缺粮的第三世界国家的生存将受到威胁,从而动摇世界安全。更多的学者则处于中立派,美国农业部费里德克·科鲁克认为,布朗博士在长期预测中没有把市场经济的自我矫正机制因素考虑进去,中国政府、生产者和消费者不会对经济环境的变化无动于衷;林毅夫(2008)认为中国主要粮食品种能够自给自足,短期内,国内粮价不会跟随国际价格上涨,但他也担心,中国粮食供应并不是高枕无忧,粮食安全存在的隐患,应该引起重视。还有一些学者则属于乐观派,芝加哥大学的约翰逊教授(1994)认为,中国并没有粮食问题,倒是有一系列与粮食收购、贮藏和购销有关的政策问题。
二、粮食金融化的特征
在粮食供给和需求两端都没有剧烈变化的情况下,2008年粮价上涨带来的粮食危机,说明了粮食不仅是农业问题,更是一个金融问题,粮食的金融化特征越发明显。
(一)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和国际化
2008年4月,世界银行发表报告说,截至2月底,过去3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了181%,食品价格整体上涨了83%。在粮价节节上升的同时,全球粮食储备已降到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国际公认的安全储量是至少满足全球70天的需求,而如今的全球粮食最多还能维持53天。粮价再也不是一国自己能说的算的事,粮价的国际化趋势明显。
(二)粮食价格与期货交易紧密结合,金融投机性明显
当前,世界粮食供给稳步上升,而新增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也没有表现出强烈上升的趋势,粮食供给和需求两端都没有剧烈变化。生物(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能源的出现、粮食期货市场的发展和粮食的金融投机的凸显(主要由于流动性过剩和金融危机转移风险的需要),粮食成为被炒作的对象,使得粮食金融化特征愈发明显。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粮食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着各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波动。《粮食战争》作者拉吉.帕特尔(2008)认为粮食不仅仅是食物,而且是战略武器,世界范围内的粮食高价时代已经带来。美国通过生物(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能源战略和美元的不断贬值成为这次粮食危机最大的受益者,非洲一些国家则成为最大的受害者,粮食的金融特性不断显现。
二、粮食金融化背景下的我国粮食安全对策
粮食金融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建立粮食安全新框架,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形势下粮食安全政策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内涵,不仅是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笔者建议:
(一)建立健全全国性的粮食期货市场
期货市场在粮食流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期货市场所特有的价格发现和风险分散的功能已被广泛应用于现货流通,利用期货市场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基本理念。魏东(2008)认为美国通过金融市场牢牢地控制着粮食的定价权,是由于芝加哥市场已经成为国际粮食贸易的一个定价中心,以及风险控制的一个中心。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健全我国的粮食期货市场,要充分利用期货市场,来给自己规避风险,通过这个市场来发现市场的趋势,并且为自己将来的采购计划做预先的风险控制策略。
(二)政府应尽快采取有力政策促进粮食生产
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看,所有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中,政策居于核心地位,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制度政策是经济增长农业、粮食增长的内生变量。王雅鹏(2001)认为,我国粮食总量主要靠自己来解决,应坚持“国内生产自给为主,国际进口调节为辅”的方针来调控国内外粮食供给总量与结构,同时他建议政府以保护价格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清仓核库、积极收储,完善粮价监测调控体系,遏制粮食总量供给下滑。郭生祥(2008)认为建议成立中国“三农”投资公司,正如为维护人民币的稳定,国家建立了自己的投资基金中国外汇公司;为建立世界级的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成立中国金融中心投资公司;发展“三农”,长期来看必须建立中国“三农”投资公司。
(三)加快技术进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黄季焜(1995)通过建立农作物生产供给模型,证实了技术在农业发展方面至关重要,例如:水稻产量增长中各因素的贡献率是投资科研(94%)、制度创新(29%)、灌溉投资(5%)、价格政策(2%)、环境(-3%)、耕地与劳动力(-22%)、其他因素(-5%)。目前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严重不足(不到国家财政总支出的10%),其中仅仅有1%的投资用于推动我国最大规模和最复杂的农业的技术进步,自然难以担负重任。笔者建议,在
农业银行体系中(特别是政策性银行)设立类似于“助学贷款”的农业科研专项贷款,发挥银行项目评估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农业科研投入,这也是目前可行和有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高帆.中国粮食安全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肖国安.中国粮食安全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王守臣.我国农业的发展与粮食安全战略的选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我们对粮食安全的定义正在不断变化的。自从上世纪70 年代我国首次提出粮食安全的概念后,这个名词的概念就在不断拓展。今天的粮食安全的概念已经比过去更加复杂,我们所面临的国内和国际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亟需以全球化的视野重新审视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人口数量仍然在增长,城镇化速度在不断推进,这些都带动了中国粮食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总量快速增加。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粮食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我们也看到,作为一个受到耕地、水资源约束比较严重的国家,耕地大量减少是不争的事实。
与此同时,干旱、洪涝、低温、台风等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灾害频发,我国的农业新技术储备依然不足。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也不容忽视,长期以来农田化肥、农药大量使用带来的污染日趋严重,层出不穷的问题农产品事件让很多消费者谈之色变,这不仅给整个农业产业带来负面影响,也显示出我国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的必要性。
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也在越来越多地通过国外的渠道来满足国人的粮食需求和多元的饮食结构。中国的大豆、小麦、玉米和水稻早已经呈现为净进口,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粮食安全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的粮食、资源和人口政策都会对世界产生影响。所以,中国今天的粮食安全问题,早已经超出了中国自身的边界,主动引导并参与到全球性的粮食保障体系建设中去,才能够防御短期的冲击和长期的威胁,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也正因为如此,2015“第三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才以更广阔的视野来聚焦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旅游资源;资源安全;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开展各项旅游活动的载体.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各项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措施不到位、经验缺乏、加上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淡漠以及对旅游安拿问题研究相对滞后等诸多原因,旅游资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如稀之宝的敦煌壁画和雕,面临风化剥落的威胁;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的汉白玉浮雕、铜制品,遭受酸雨的侵蚀;一些曾扬名灭下的苏州园林和庭院,正从地图上消失;举世闻名的云南石林,也越来越受到人为的破坏与此同时,旅游地传统的民风民情文化逐渐被异化、冲淡或消失等等.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即使在一定程度上能更新但也不能恢复原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一旦被毁将就水远失去,旅游资源安全问题应该引起足够关注.因此,深入旅游资源安令研究,加强旅游资源安全管理,对旅游资源进行安全评价,查找、分析和预测旅游资源安全系统存在的危险、隐患,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
1.1旅游资源的定义国外把旅游资源称作旅游吸引物(TouristAttractions),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还包括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因素,甚至还包括舒适快捷的交通条件.而在我国,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对旅游资源概念的具体界定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关于旅游资源概念的表述.但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的是: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涵盖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类型.
1.2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生产资料,是旅游活动最基本的载体.换句话说,旅游资源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稳定,旅游资源安全的内涵和意义深远.谷树忠,等人(2006)在综合各种解释和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资源安全的基本定义,所谓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这个概念揭示了资源安全的本质,在我国使用较为广泛.鉴于此,我们可以得出,旅游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可以获得稳定的旅游资源供给,同时旅游资源基础难以依存的生态系统处于良好或免遭不可恢复破坏的状态.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旅游资源需在数量、质量、结构和功能上保证持续、稳定的供给.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需考虑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各地区在旅游开发利用时,做到有一定的旅游资源赋存量或储备量,以备及时、持续的利用.二是人们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保证旅游资源基础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旅游资源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对外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以维持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平衡.此外,我国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去分析和探究旅游资源安全的本质内涵.如:从经济学观点来看,是指其对一个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具体来说是指旅游资源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状态.在旅游生产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资源的占有和使用过程,以及原始提取、加工改造中,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改变、可利用范畴的延展或局限;在旅游资源分配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所获利益的再分配问题;在旅游产品交换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产品在市场流通渠道中的畅顺;在旅游资源消费中的资源安全,是旅游者对作为旅游产品载体的旅游资源的占用与消耗.消费结构越合理,旅游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对资源的破坏越低.从可持续发展观点看,旅游资源安全是指是在生态与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基础之上,旅游业的发展要以不破坏其难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他资源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观念,运用科技创新方法,维持生态系统与人文环境的动态协调,实现可持续利用资源并且有助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利用.由此可见,旅游资源安全的内容丰富,需要深入探讨.2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的天一人一机系统旅游资源安全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通过对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和内涵的研究,我们将影响旅游资源安全的因素分为三个子系统,即旅游资源安全状态应由生态子系统(天)、行为子系统(人)和保障机制子系统(机)三大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2.1生态(天)子系统生态子系统是天然禀赋状况,是旅游资源安全的基础,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基本保证.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主要由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结构、质量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等组成.一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种类、结构的多样性增加了旅游资源供应的安全性,也满足多样性的旅游需求,促进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的质量越高,开发利用的成本越低,利用效率越高,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开发,所以旅游资源的安全程度也就越高;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数量做保证,某种程度上说,数量越多越安全;另外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抵御自然等灾害能力越高,则安全的保证程度越大,反之资源短缺、脆弱,安全的可靠程度就低.保证旅游资源的生态子系统的安全,就是要维持生态系统在数量、种类、结构等方面平衡,实现旅游资源的自我更新和恢复.
2.2行为(人)子系统行为子系统是人类的行为对旅游资源安全影响的直接作用力,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行为、旅游企业经营行为、以及旅游者行为等构成.旅游资源安全问题的很大方面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例如:开发商在景区的大量建设、过度开发;旅游企业过分商业化、舞台化,扭曲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性;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旅游者外来文化对旅游地的传统文化的冲击等.旅游资源的行为子系统的安全,就是树立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观念,防止n-目开发、重复建设、模仿跟风;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防范经营过程中造成生态破坏;严厉禁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减少旅游者的碳足迹.
2.3保障机制(机)于系统旅游资源安全的保障机制子系统主要为生态、行为子系统的安全提供组织制度和物质技术保障,它由安全管理组织、安全政策制度、安全资金技术、周边礼区保障、事故保险等方面内容组成.安全管理组织是整个旅游资源管理的组织保证;安全政策制度关系到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的有力执行;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离不开资金、技术的支撑;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离不开剧边礼区的支持;旅游资源安全保险是规避、化解旅游资源利用过程中遇到风险的有力手段.保障子系统的内容共同为旅游资源安全的提供安伞保障.在旅游资源安全系统中,生态子(天)系统安全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皋本保证;行为(人)子系统安全决定于行为作用力的正负,正向作用力可以减少旅游资源发利用中的损失,是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的重要推动.保障机制(机)子系统是为旅游资源安全的生态、行为子系统提供管理支持、资金和技术等保障,是生态子系统和行为子系统安全的重要调控.3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1旅游资源安全的研究现状关于资源安全的评价研究成果较多,如王礼茂(2002)分析了影响资源安全5个主要因素(资源本身的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运输因素、军事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14项指标,初步组成了资源安全的评估指标体系;姚予龙、谷树忠(2002)研究了资源安全的机理,阐释了资源安全的经济学含义;梁亚红(2008)。在明确影响自然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资源因素、政治因素、运输因素、经济因素、军事因素、技术进步和资源替代因素)基础上,构建了含有资源禀赋状况、资源开发状况、资源进口安全、政治安全因素、经济安全因素、运输安全因素、军事安全因素7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的自然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内容较为全面.然而,国内外关于旅游资源安全层面的研究不多,学者大多是探讨旅游资源的评价。和旅游资源安全『口J题产生的原凶12-14~,认为主要南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造成;另外,我国还有些学者针对旅游地生态安全进行_r评价,如曹新向(2006)根据生态足迹模型,并以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的比值米确定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状况,构建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周国海(2009)以生态安全理论为基础,应用压力一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压力指标反映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荷,状态指标表征环境质量、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状态,响应指标表征人类面临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它较好地反映了自然,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些研究都是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内容,对于构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不乏有启示意义.3.2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和系统分析,以及参考已有的相关文献,同时按照层次分析法的结构,提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共分三层次(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共23个指标,其中生态(天)子系统包含8个指标,行为(人)子系统包含9个指标,保障机制(机)子系统包含6个指标,具体见表1.
3.2.1生态(天)子系统指标构成生态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于判断其对日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的影响程度,包括:①旅游资源的总量,反映了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禀赋状况.总量越多,可利用的空间越大;②旅游资源品质,反映了资源的价值和抵御灾害的能力.资源价值高,往往旅游资源的品质、等级也高;同时品质好的旅游资源,保护的压力越大,对整个资源的生态系统安全影响较大;③旅游资源结构,反映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结构多样,利用空间越大,越利于生态的平衡;④自然灾害发生概率,概率高,对整个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和资源安全的破坏程度越大;⑤植被覆盖率,影响了生态的自我恢复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性;⑥旅游资源承载力,反映资源容量的大小,容量越大,破坏程度越小;⑦旅游资源的退化速度,资源生态系统有进化过程,但是退化速度过快,直接影响生态的自我更新和生态平衡;⑧工业三废排放量,目的地工业企业排放的三废,造成的酸雨等物质对自然资源破坏严重.
3.2.2行为(人)子系统指标构成行为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来衡量旅游者、开发商、旅游经营者的行为和资源保护意识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程度,包括:①旅游资源的储备率,合理的预留储备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②旅游资源综合利用率,利用率越高,使用价值和程度越高,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③景区新增建设面积,影响了植被覆盖率和生态系统平衡;④本地居民人口增长率,人口增加,资源需求量增加;开发利用和破坏的机会加大;⑤旅游接待人次增长率,接待人次增加,对旅游资源的需求量越大,影响到旅游资源的承载力;⑥本地文化异化现象,文化异化对本地文化是一种破坏,不利于文脉的传承;⑦游客行为,文明的出游行为,对资源安全有利;反之,给景区景点造成破坏和环境污染;⑧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反映了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也影响到旅游资源安全;⑨本地居民资源保护意识,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影响到旅游资源安全.
3.2.3保障机制(机)子系统指标构成保障机制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于衡量保障措施和手段对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的作用大小,包括:①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制度,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旅游资源开发使用和保护越合理,旅游资源越安全;②管理人员的结构,管理组织结构合理,职责落实到位,责任到人,资源越安全;③资源安全教育和宣传情况,宣传教育以提高旅游资源保护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较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④资源保护的资金技术投入,资金技术的投入并不是越大越好,不投入也不利于保护,关键是科学的支配资金和利用技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开发利用的限制条件越多,门槛越高,开发的难度加大,直接减少了对旅游资源的破坏;⑥旅游资源保险状况,保险是化解和规避自然灾害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灾害防范有利.
3.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旅游景区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权重的赋值.通过旅游景区管理者、旅游者、院校专家们组成德尔菲小组,对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两两互判,构造判断矩阵,然后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步骤,使用yaahp0.5.2软件进行计算,分别计算出准则层、因素层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使用软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评价因子权重的计算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中,行为子系统和保障子系统的权重值分别为:0.3528和0.3771,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程度较大,生态子系统的权重值为0.2702,说明先天的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禀赋,是旅游资源的一种生态进化和演化过程,而后天的人为因素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和破坏显著.三个子系统的各自指标权重情况:生态子系统各指标中,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影响相对较大,权重值为0.1592;工业污染物排放对旅游资源直接造成破坏,权重值为0.1179;退化速度是衡量资源安全的破坏速度,权重为0.1179;旅游自然的禀赋状况,如总量、品质、结构等影响也不小;植被覆盖率和资源的承载率也不容忽视,其权重值分别为0.1015,0.1122.在行为子系统中,根据权重值可以分成三层面,其一是本地居民的资源保护意识和行为,分别为0.1433,0.1199和0.1226,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较大;其二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旅游资源的储备率和综合利用率权重值分别为:0.】199和0.1147;其三是新增因素的影响,有新增建设面积、新增加的本地人口和旅游人次以及本地文化异化,这些方面也是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保障子系统中,资金技术的投入和教育是重要的保障措施,其权重值为0.1948和0.1884;制度规范、管理队伍和利用的条件相对也比较重要,分别为0.1649,0.1704和0.1595;从目前看来旅游资源安全保险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权重值为0.1221,但是未来旅游资源安全保障的一项有力措施.4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管理的策略通过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的内容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值确定,可以了解影响旅游资源安全的因素及其程度.为更加全面加强旅游资源的安全管理,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本文提出如下相应的策略:4.1加强生态(天)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对于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安全,要求在旅游资源数量、质量、结构、承载率、抵御自然灾害和文化旅游资源文脉的传承等方面加强安全管理,保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旅游资源结构的合理性和文脉的永续传承,维护旅游资源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可持续性的旅游资源需求.具体措施有:①在旅游资源数量上,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总量进行摸底,统计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各自的数量,建立旅游资源档案,并调查分析旅游资源的状况,正在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需加强管理;对于尚未利用且濒临灭绝的旅游资源,加强保护、做好档案记录,使其自然进化;对于新发现的旅游资源,既要保护也要科学转化利用,维护旅游资源数量的多样性.②在旅游资源质量上,按照《中国旅游资源等级评价办法》,对目的地旅游资源等级进行评定,并依据等级采取保护措施.③在旅游资源结构上,既要保护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更需重视,以维持旅游资源的协调.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具有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够稍微复原;而人文旅游资源破坏,将永远消失.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合理的舞台化等方式,让人文旅游资源得以永续传承.④对于旅游资源的承载率,在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时,需要依据国家标准计算出旅游环境容量,为防止旅游高峰期因旅游容量超载导致事故发生和资源受损.⑤自然灾害是造成旅游资源危害的最重要的因素,为此,需针对在自然灾害中经常受损的旅游资源,通过安全技术构筑安全防护拦,强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⑥文化旅游资源是易损资源,虽然文化资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一旦不注意保护,亦易失传.根据文化资源的等级申报相应级别的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确定好相关传承人,使人文旅游资源的文脉得以传承.
这家成立刚刚两年的公司再一次填补了我国在工业控制系统(下称“工控系统”)网络安全风险评估领域缺乏有效工具和方法的空白。
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越来越多的工控网络安全事件,用惨重的经济损失和被危及的国家安全警示我们:工业控制网络安全正在成为网络空间对抗的主战场和反恐新战场。 匡恩网络总裁孙一桉说,预计匡恩网络在今年可以实现可信和自主控制,形成―个基于可信计算的安全体系。
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深度渗透和广泛推进,我们期待出现基于智能化、网络化的新的经济发展形态。而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自主可控的工控系统,离不开我国工控网络安全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和像匡恩网络这样专注于智能工业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的高科技创新企业。
近日,就我国工控网络安全的行业现状和产业发展等相关问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了匡恩网络总裁孙一桉。
匡恩网络是工控安全行业最强的技术力量
《中国经济周刊》:在国内工控网络安全行业,匡恩网络是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企业之一,匡恩网络在发展工控网络安全产业方面有哪些优势?
孙一桉:匡恩网络作为中国的工控安全民营企业,源于中国,扎根于中国,对中国工控网络安全行业有自己的见解和应对之道。
首先,匡恩网络汇聚了网络安全、工控系统等领域的优秀人才,是国内安全界普遍认可的工控网络安全领域技术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技术力量。
其次,匡恩网络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检测和防护技术,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申请和取得了发明专利30余项和著作权30余项。
再就是,以“4+1”防护理念为指导思想,匡恩网络已完成3大系列、12条产品线,成为国内首家以全产品线和服务覆盖工控网络全业务领域的高技术创新公司;独创了从设备检测、安全服务到威胁管理、监测审计再到智能保护的全生命周期自主可控的解决方案。
“四个安全性”加“时间持续性”缺一不可
《中国经济周刊》:我们了解到,您提出了“4+1”工控网络安全防护理念,这一理念应该如何理解,对匡恩网络的产品研发有什么意义?
孙一桉:匡恩网络在实践探索中创新性地提出了“4+1”的立体化工控安全防护理念。
第一是结构安全性,包括网络结构的优化和防护类设备的部署;第二是本体安全性,主要关注工控系统中设备自身的安全性;第三是行为安全性,工控系统对行为的判断、处理原则和入侵容忍度与信息系统不同,要根据工控系统的行业特点,判断系统内部发起的行为是否具有安全隐患,系统外部发起的行为是否具有安全威胁,并采取相应的机制;第四是基因安全性,实现工控安全设备基础软硬件的自主可控、安全可信,并进一步将可信平台植入到工业控制设备上;最后是时间持续性,即安全的持续管理与运维,在持续的对抗中保障安全。 在“4・29首都网络安全日”博览会上,匡恩网络推出的部分保护类产品。
综上,四个安全性加时间持续性,就构成了我们的工控安全防护体系。
匡恩网络已实现全系列产品自主可控
《中国经济周刊》:工控网络安全领域的关键就是自主可控。匡恩网络在这方面是如何布局并逐步推进的?
孙一桉:匡恩网络是做工业控制网络安全的,行业涉及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制造、军队军工等重大领域,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全部坚持自主研发,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自主开发,也申请了大量的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目前已做到了全系列十几款产品的自主可控,是国内同类厂商中的佼佼者。下一步,我们将把自己开发的硬件、软件全部纳入可信计算体系。我们可以保证任何篡改、植入的系统都不能在我们的环境下运行。预计匡恩网络在今年可以实现可信和自主控制,形成一个基于可信计算的安全体系。
工控系统的特点是行业差异化大、投资大
《中国经济周刊》:许多业内人士表示,工控网络安全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也是将来能出现大公司的行业。关于这个市场,目前工控网络安全主要针对或服务的是哪些行业?
孙一桉: 工控网络安全的市场应从三个层次去看。
第一,工控网络安全本身。我国制造业、基础设施的规模非常大,它们在安全方面的花费有一个固定的比例。
第二,更大范围内的大安全的概念。工业网络安全也是生产安全的一部分,在大安全概念中的市场就更广泛了,涉及到与功能安全相结合、数据安全相结合等,而不仅仅是网络安全。 匡恩网络推出的虚拟电子沙盘,展示智能制造等六大行业解决方案。
第三,做安全一方面是为了保护、防御系统安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生产力,所以,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工控系统本身智能化的提升和生产力的提高。匡恩网络的定位是从“工控的安全”做到“安全的工控”。这个过程当然不是一蹴而就,我们先要解决工控系统的网络安全,之后再扩大到大安全的概念,最后再扩大到工业智能化,以安全为基因的智能化生产和智能化服务。
我们自2015年成立匡恩网络智能工业安全研究院以来,就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简单的工业网络安全的概念,在新能源和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始布局新的产品,今年会有一系列新的产品。随后我们还会再进一步扩大范围。
之前的一两年我们着重做平台建设。工控系统的特点是行业差异化太大,我们投入巨大的研发力量,做了一个适应性非常好的平台。这些前期的工作现在已经开花结果了,我们针对各个行业的特点做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定制化服务。目前覆盖的行业主要包括能源电力、轨道交通、石油石化、智能制造等,凡是智能化水平比较高的工业和制造业企业都是我们的客户。也包括基础设施如燃气、水、电、轨道交通、高铁、航空、港口等。今后我们还要继续拓展行业范围,比如防疫站、医院,未来也会关注更多的物联网终端。
工控安全市场只开发了冰山一角
《中国经济周刊》:工控网络安全的需求这么大,您估计国内市场有多大规模?
孙一桉:我一直都不认为工控网络安全是整体信息安全的一个细分市场,它更像是传统信息安全领域的平行市场,市场规模非常大。但是这个市场的成长,从大家认识到开始采用再到大量采用,跳跃性很强,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培养过程。
这种跳跃是由几个原因造成的:一、这个市场更大程度上是一个事件驱动、政策驱动的市场,是跳跃性的。二、行业进入门槛非常高。不管是匡恩网络还是华为、思科,要进入一个新行业,都要经过一个很长时间的试点和适应阶段,而且在此期间看不到效益。但一个小小的试点,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复制性很强的、爆炸性的市场。
现在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只是未来更大的市场的冰山一角。尽管我们2015年相比2014年有10倍的增长,今年预计还会有大幅增长,但这并不是我们最看重的。在工控安全市场爆发点来临之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全力以赴地练内功,做品牌,做产品,让用户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我们与传统信息安全厂商主要还是合作关系,我们做工业控制网络安全,介于信息安全和工业控制之间。这是一个新生态,我们在努力适应并融入这个新的生态圈。
专家点评
北京中安国发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信息安全应急演练关键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胜生:我国工控安全保障需要从业务安全需求出发
在“两化融合”“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在为工业生产带来极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工控系统的安全及泄密问题。我国工控系统及设备的安全保护水平明显偏低,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关注,如系统终端平台安全防护弱点,系统配置和软件安全漏洞、工控协议安全问题、私有协议的安全问题、隐藏的后门和未知漏洞、TCP/IP自身的安全问题、用户权限控制的接入、网络安全边界防护,以及内部非法人员、密钥管理、当前国际复杂环境等,存在各种网络安全的风险和漏洞。
[关键词] 跨国公司 经济安全 资源 策略
一、当前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主要战略
1.跨国公司的概念
跨国公司是一种新兴的企业形式,在1860年开始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到了20世纪后期,跨国公司更是迅速发展,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把跨国公司概括为三方面:
首先,跨国公司的成立需要选择一个国家作为基础,并且对外投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公司。其次,全球的经营战略。最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生产经营、市场和组织运作。
2.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的动因
我国的经济正在飞快的发展。纵观世界市场,由于金融危机和世界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全球经济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的经济却获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我国的竞争优势在于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但是目前劳动力的成本越来越高,中国吸引外资的诱因已经不再是廉价的劳动力了,而是我们国家广阔的市场潜力。
3.跨国公司对我国主要的投资方式
(1)科技为主导的投资。研发机构的设立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主要手段,随着我国加入WTO,科学技术将会变得日益重要。目前,许多跨国公司争先在华设立总部,争夺领土、占据有利市场来适应高科技产业中产品周期短、市场需求量大、消费者需求复杂的特点。
(2)扩大企业规模的合并 。跨国并购是全球化最明显的特点。通过企业合并,企业规模得到扩大,规模效应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资源,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3)加快直接投资。目前跨国公司对中国高新技术的投资增加的非常快。中国加入WTO以来,跨国公司设立的R&D机构在我国的发展随着其他国家在我国的投资的增加而增加,主要服务于本国在中国的投资。中国已经成为许多跨国公司的重要战略地点。
(4)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引进。外商投资会追求资本报酬最大化,因此一定要求最先进的技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项目的技术是最好的、最先进的。面向国外的产品会有更高的技术要求。西方国家是跨国公司争夺的主要产地,美国、日本、欧洲就占了整个市场的95%以上,目前中国是许多国家跨国公司认为最有潜力的地区。
二、跨国公司垄断局面对我国经济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
1.经济安全的内涵
这个内涵定义起来是很复杂的,首先是国家安全的经济化。也是本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稳定性。最后是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竞争力。国家经济安全指的是一国的经济权益不受到威胁,客观上不存在受到侵害的可能和事实。它是与国家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
2.跨国公司垄断局面对中国经济安全的不利影响
(1)跨国公司垄断局面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随着汇兑自由化、资本管制宽松化、热钱大量涌入中国,中国金融市场面临巨大的威胁。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影响到我国,资本流入带来先进的技术使得经济增长加快,引起通货膨胀,经济状况严重恶化。中国现阶段资本市场还很不健全,一定要严格控制热钱涌入,打击投机外商,建立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
(2)跨国公司垄断局面对中国资源安全的影响
社会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需求和欲望是无止境的。中国的资源随着跨国公司的进驻变得更加短缺。跨国公司投资的增加,加剧了我国资源紧缺的局面,我国的资源安全受到的威胁。
(3)跨国公司垄断局面对中国传统产业安全的影响
跨国公司进驻中国确实在技术和资金上有帮助,但是他们也占据了本土大部分市场,不利于我国长期发展。尤其是中国进入WTO以后,民族企业的发展更是越来越难与跨国公司抗争。而跨国公司的目的更是裸想占据中国的主导市场。据调查国内一些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已经被外商控制。一旦外商控制了内资市场,中国的民族产业发展也会受限。
三、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思路与对策
1.严格限制跨国公司规模
引进外资是为了弥补本国资源不足。因此我们既要欢迎外资,也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引进外资。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1)加强宏观调控。我们应该吸取美国的教训,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市场建设;提高资本投资率,确保中国的资源合理的配置。拉动内需,深化金融政策。
(2)通过引进外资和提高质量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引进深加工工业和技术密集型项目,从中小资本向大资本转变;改变目前一般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占引资主导地位的局面。
2.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加强对外资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管
中国作为WTO一员,必须做到公平的对待外资和内资,给予外国投资者以国民待遇。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杜绝一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润。加强对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监督。按照中国的国情和国际经济活动的惯例合理规范外商的投资经营活动,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受侵害。
3.建立国家经济安全评价系统,加强对外资的预警和监测
对关键产业的流程进行规范评估很重要,要在竞争和评估中找到不足,改正并且提高自身企业的竞争力。谨防跨国公司对市场垄断。实施由我国建立数据库,并且将信息公开化。中国应成立外资管理机构,管理全国的外资工作,制定国家的利用外资政策、定期对各地审批项目进行检查等,保证外资的利用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淮.我国能源结构的战略调整与国际化对策[J].经济问题,2006,(7)
关键字:食品安全 状况措施
1.导言
中国食品的供应历经食品供应紧张阶段、逐步实现温饱的阶段到现在稳步迈入小康的阶段。相应的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也从萌芽期,经过发展期进入到如今的成长期。虽然目前食品供应充足,食品卫生检测、食品检验检测、食品科技以及食品认证工作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是食品安全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农产品的农业投入品滥用、产地环境遭到破坏;食品的加工和流通环节存在隐患:食品的销售环节存在安全隐患;食品安全科技还存在巨大的缺口;生物技术产品、转基因食品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监管的机构、监管的标准和监管的环境都有一定程度的完善和发展,可是与发达国家比较,监管力度、监管水平还相差甚远,监管制度存在种种弊端。
食品是我们日常挂在口边的概念,最直白的解读,那就是吃的东西。如果要加上定语的话,应为人吃的东西。食品还包括饮料和酒人是经常饮用,经常出现在电视广告中的各类保健品,农户自产自用的农产品等。
2.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静态的结果,是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希望达到的最终目的;食品安全也是动态的过程,追求安全是监管制度一直行进的历程;如果食品安全的外延和内涵发生认识的分歧,将会使监管主体、被监管的食品企业、消费者的认识趋于混乱。因此,分析食品安全这个概念,对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安全的进一步的定义为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200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将食品安全定义为:“食品安全是指所有的那些危害,无论这种危害是慢性的还是急性的,都会使食物有害于消费者的健康”。2005年IS022000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食品链中的任何组织的要求》中规定食品安全为:食品按照预期用途进行制备和(或)食用时不会伤害到消费者的保证。从食品安全的定义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食品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对国家而言,食品安全不仅指不安全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还包括一个国家是否有充足的粮食供应;食品安全是社会概念,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导向都是社会问题的范畴;食品安全是政治概念,食品与国民的生存和发展相关,食品贸易与国家的政治形势紧密相关;食品安全同样是法律概念,世界各国一系列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反映了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制的重大意义。我国在《食品安全法》中将食品安全定义为: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的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的、亚急性的或者慢性的危害。综上所述,食品安全的法律概念有两层意思:一是看食品是否符合国家对食品营养标准的要求,二是看食品是否对人造成了现实中的危害。
现阶段,我国的食品供给总量有了巨大的提高,在食品多样性和食品营养水平上,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的食品生产能力有长足的进步,食品消费结构逐步的实现优化,居民的健康程度有了较大的改善。
3.食品安全现状
我国是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虽然短期增加了产量,但是造成了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化肥用量过高会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天然无污染的地下水是洁净的,含氮量极低,在长期使用氮素化肥的地区,地下水含氮量是逐年增高的。地下水的硝酸盐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会有致癌的危险。而硝酸盐污染不仅发生在浅层地下水,而且已经进入到深层地下水。危险进一步升级。化肥用量过多,会导致湖泊、江海的污染。我国很多的湖泊都陆续爆发了“蓝藻”问题,富营养化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其根本原因在于过量氮、磷转移到湖泊。因为湖泊的氮磷污染来自方方面面:农田的污染、生活污水的排放、养殖业污水的排放、工业污水的排放,己经降雨带来的氮磷。江海的污染跟湖泊的污染一样严重,化肥量的增加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中国长期的粮食供应紧张,导致一味的追求高产量。要达到高产的目的,就必须投入农药。农药被滥用,对农业环境和人们的健康造成重大的威胁。农药滥用造成污染环境,包括土壤、水源、大气污染;过量投入农药,在防治病虫草的同时,会杀死有益生物或环境作物;过量使用农药会使病、虫、草产生抗药性,使得农药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过量使用农药对虫(益虫),鱼,蜂,鸟产生直接或间接毒害,破坏生态平衡;过量使用农药致使农产品药物残留及有害物质超标,对人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兽药和饲料的使用极大的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可是目前兽药和饲料的不当使用,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的瘦肉精事件就是兽药使用不当的最典型例证。动物用药后,一些性质稳定的药物随粪便、尿被排泄到环境中后仍能稳定存在,从而造成环境中的药物残留。高铜、高锌等添加剂的应用,有机砷的大量使用,可造成土壤、水源的污染。长期滥用药物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如长期使用抗生素易造成畜禽机体免疫力下降,影响疫苗的接种效果;还可引起畜禽内源性感染和二重感染;使得以往较少发生的细菌病(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转变成为家禽的主要传染病。
4.有效的措施
合理的使用化肥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肥料特别是其中的氮素和磷素是一把“双刃剑”,肥料使用不当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农药的合理使用既要防治病虫草,又不能杀死有益生物或环境作物,保护生态平衡。禁止违禁兽药的使用,做好监督和检验,禁止非法药类的经销以及使用。严格控制兽药和饲料的加工、经销和使用,确保养殖业的安全、健康发展。食品安全是一件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大事,因此不得有半点马虎。必须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督和检验,确保人们能在享受到无毒无害的食品。
参考文献:
1.钱建亚,熊强.食品安全概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王世平.食品安全监测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一、背景链接
生态文明是价值观的革命,是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升华。与长期以来所提倡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概念相比,生态文明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不能将生态文明建设简单化。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体现着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以人为本的现代思维,是人类对自己行为的深刻反思的重大成果
二、治理生态问题的措施
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既着眼当前,又考虑未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前提和关键是如何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选择有利于生态安全的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有利于生态安全的产业结构,建立有利于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促进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良性运转机制,使经济社会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对后代人的需求不构成危害,最终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其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根本目标,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评价标准。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落实到改善人民生活上,坚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关键词】网络 信息技术 防火墙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壮大,信息技术已经引入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便捷,也对各个行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比如企业实现了无纸化的办公。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带来各种积极的影响和变化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尤其是随着黑客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如何做好防范措施,使得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得到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的对策进行研究,希望对未砑扑慊网络信息安全提供参考和建议。
2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概念
本文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对计算机网络及安全的概念进行阐述。首先是从狭义角度出发,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主要指的是防范计算机资源在未被允许的情况下,遭到了窃取和盗用,也可以说是,有关人员既需要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转,也要保证计算机资源不会找到破坏和盗取;从广义角度出发,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主要指的是软件系统的完整性、可靠性、可用性和保密性。
在上述的概念基础上,我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的特征进行了相关分析。首先,计算机网络系统需要具备可靠性和稳定性,没有可靠性,计算机讲无法实现正常的运行,使得计算机资源失去其使用价值,失去稳定性,计算机将不能实现高效的运行;其次,计算机网络数据应该具备完整性、真实性、可用性和保密性,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网络上的数据量逐渐庞大,对于这些数据需要由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保护,使得数据可以实现安全的传输和保存,实现数据的价值,数据的真实可用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的最终目标,使得用户的指令得到有效的回应,数据是用户的个人隐私,因此,数据需要具备保密性,防止被非法盗取。
3 维护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必要性分析
(1)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技术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软件大多来源于发达国家。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这种外来技术的引入对我国国内网络资源是一种很大的安全隐患,为了保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安全的保障势在必行。
(2)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谐的、安全的网络可以保证人民的财产和安全不受侵害,对社会的有序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当前人们广泛使用的手机,如果没有安全的保障措施,很多犯罪人员就可以通过手机和网络对人们进行网络诈骗等危害公众安全的行为,对人民的财产和安全形成威胁。
(3)网络技术不仅影响到个人,还对企业、事业部门等都有广泛的影响,网络信息技术的安全保障,是企业和国家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一旦网络安全得不到保障,就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
4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影响因素
4.1 内部影响因素
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软硬件系统内部的缺陷和漏洞、软件设计不合理、人工管理不到位、用户自身的失误等方面。其中,对于有漏洞的软硬件系统,在用户进行操作市时不会留下操作相关的痕迹,不能实现硬件系统的存储,从而形成了巨大的隐患;其次由于有些软件系统设计的不合理,导致用户在使用软件时可能会出现信息的泄露问题,对私人隐私造成极大的威胁;另外,系统管理人员没有重视操作规范性,为了追求一时的便利,简化了操作管理的过程,形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最后,有些用户缺乏网络安全保护意思,通过不规范的操作或是登录非法网站,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或是使得病毒的入侵计算机系统,对网络信息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4.2 外部影响因素
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含网络黑客的入侵、病毒的入侵等。其中,网络黑客通过自己高超的信息技术水平对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入侵,他们对于计算机系统有着深刻的了解,他们可以窃取用户的信息,并通过用户身份的登录实现信息的盗窃;其次,计算机病毒入侵作为目前影响计算机信息技术安全的最为常见的因素,该病毒鸡油更新速度快、繁殖性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主要依靠计算机网络的访问和信息接收,截取信息传播中的数据,并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破坏。
5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的应对策略
5.1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维护网络安全的首要之选,具有高防护、低成本的特点,不仅可以保障网络的安全,还具备经济实用的优点。
5.2 发挥人的因素
一支具有较高水准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队伍,可以通过其高超的技术,实现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同时还可以使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质量和水平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5.3 病毒防范
由于计算机病毒更新速度快、繁殖能力强、传播范围广,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巨大隐患,因此提高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可以有效地实现对计算机病毒的查杀。
5.4 加密方式
我们还可以借助信息加密的方式实现对计算机数据的保护,防止数据的流失和遗漏,主要方式包括链路加密、断电加密等。
5.5 做好备份
对于重要的数据信息要做好备份工作,以防计算机网络信息受到威胁是可以减少数据流失的危害。
5.6 安全防范宣传
提高用户对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可以有效的避免操作失误带来的安全事故,维护了计算机的网络信息安全。
6 结论
总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壮大,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一些大的企事业单位,数据的安全更是关乎其未来的发展命运。因此,提高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有利于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唐翔.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分析[J].科技传播,2013(07):125-126.
[2]赵真.浅析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及防护策略[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0(03):213-214.
[3]董洁.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389-3.90.
[4]刘海峰,尹蕾.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影响因素及防范浅析[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3(08).
[5]王远康.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应对策略[J].科技传播,2013(21).
作者单位